📖 ZKIZ Archives


被禁入華百年澳乳企維愛佳老板是中國商人 曾被舉報涉嫌使用過期奶粉

本月初,國家認監委再出監管措施,澳大利亞百年歷史的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企業VIPLUS DAIRY PTY LTD(維愛佳奶業有限公司,下稱“維愛佳乳業”)暫停在華註冊資格,而暫停的具體原因並未公布。

第一財經記者從維愛佳乳業中國公司了解到,此次被暫停入華的原因是,因為接到國家認監委的複查工作,而複查的原因與澳大利亞媒體報道有關。今年9月澳媒體曾報道,維愛佳的工人舉報稱公司向中國銷售的嬰兒配方奶粉中涉嫌使用過期基粉,從而引起了國內認監委的關註,要求澳方再次進行檢查。而維愛佳中國方面否認使用過期基粉的情況,稱這是當地被解雇工人的惡意舉報,公司同時向記者出示了相關聲明。而這家百年澳洲乳企的老板實際上已經是中國商人。

今年9月8日澳洲媒體曾報道稱,2015年底,有工人舉報稱Viplus Dairy Pty Ltd工廠涉嫌在目標銷售地是中國的奶粉中,曾經使用了過期的基粉(大包工業奶粉)。

澳大利亞農業部收到舉報後,當年11月便對工廠進行了調查,發現VIplus的基粉供應商synlait公司延長了其生產產品的保質期。報道中稱這種情況並不多見,但澳大利亞農業部的發言人就事件指出,對於Viplus的操作、流程和其記錄的調查顯示,並不能確認其有任何食品安全方面的問題。

維愛佳中國的客服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們遭到了被解雇工人的惡意舉報,澳方農業部檢查之後並沒有發現問題,正在和認監委進行下一步的溝通。

公開資料顯示,維愛佳也是澳大利亞的百年乳企,也是在國內銷售的維愛佳、坦圖以及多個奶粉品牌的生產商,其也是今年以來澳洲第二家被暫停入華的乳制品企業。

由維愛佳乳業生產,且在華銷售的奶粉品牌數量更多。記者搜索發現,包括維愛佳、安寶樂、坦圖、澳培加、澳勵娃、麥凱瑞、澳益佳等多個奶粉品牌,其中多個品牌在京東、1號店、天貓有售。

但記者多方查詢發現,這一家澳大利亞百年乳企,實際上控制人已經是中國商人。

根據澳大利亞咨詢公司GHD官方主頁上顯示,居住在墨爾本的中國投資者李大健先生尋求在澳大利亞建立一個奶粉廠,並建立了ViPlus Dairy Pty Ltd(ViPlus)項目,GHD負責項目開發階段提供支持。

而另有報道顯示,位於維多利亞州南部的前bonlac牛奶廠被在澳大利亞的中國商人收購,而收購的老板李大健從西安來到澳大利亞,項目投資8000萬多美元。這個此前位於TOORA地區的工廠曾經在2004年之後一直處於閑置狀態。

記者查詢資料發現,在2016年4月27日變更之前,李大健是陜西遠景進出口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變更後由趙生智擔任公司的總經理和執行董事,而這家公司也是VIPLUS和維愛佳中文商標的所有人,在經營業務中包括乳制品(含嬰幼兒配方乳粉)的批發等。

陜西遠景進出口有限公司的員工向第一財經記者證實,包括澳洲的奶粉廠都是“李老板的”。

雖然維愛佳的老板是中國人,但國家認監委在監管上還是一視同仁。不過被暫停註冊導致的後續產品無法入華,維愛佳和相關貼牌品牌將面臨嚴峻的考驗。

資深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或警示,一般暫停註冊之前進入國內的產品依然可以銷售,但後續產品則將被暫停進口。奶粉行業競爭激烈,如果暫停時間較長,這些品牌在國內的銷售將受到較大影響。

所涉及到的多家奶粉品牌的官方客服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奶粉不會斷貨,註冊也會盡快恢複。但已經有部分淘寶店鋪表示將不再銷售維愛佳的產品。

一家銷售維愛佳產品的海淘店客服告訴第一財經,在維愛佳乳業暫停註冊之前,他們店正好進了一批奶粉,在這批賣完之後,將不再進貨,並且也不會通過海外直郵的方式進行銷售。

顯然,暫停註冊的影響開始慢慢顯現,而盡快恢複註冊資格也是目前維愛佳乳業面臨最大的問題,不過截至今日,國家認監委的網站上依然對維愛佳乳業實施暫停註冊。

 

附公司聲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945

高原之寶等七家乳企上黑榜 監管升級進入生產環節

12月16日,第一財經記者從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官網了解到,食藥監總局近期對7家乳企進行食品安全生產規範體系檢查發現,這些企業存在生產和管理缺陷。相關省份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已要求7家乳企進行整改。

值得註意的是,此次食藥監的監管側重在生產環節,而此前公布的大都是終端產品存問題,可見食藥監已經開始將監管重點向上遊生產環節轉移,監管升級趨勢明顯。

生產車間現蒼蠅

此次檢查的結果顯示,陜西雅泰乳業有限公司、寧夏恒大乳業有限公司、加比力(湖南)食品有限公司、臨夏州燎原乳業有限公司、若爾蓋高原之寶牦牛乳業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力維康優貝乳業有限公司、甘南藏族自治州燎原乳業有限責任公司7家乳企分別存在生產場所、設備設施未能持續保持生產許可條件,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部分項目檢驗能力不足等問題。具體問題事項均已在食藥監總局網站上公示。

記者查閱根據食藥監官網公示的具體問題發現,若爾蓋高原之寶牦牛乳業有限責任公司存在濃縮處理間內發現少量蒼蠅,不符合GB 23790—2010中7.5條款關於防止蟲害侵入及孳生的要求,以及直接接觸嬰幼兒配方乳粉的直投式塑料勺內包裝袋未有效密封,不符合《細則》中“產品防護管理制度”關於有效防止生產加工中嬰幼兒配方乳粉汙染、損壞或變質的要求等問題。

對此,高原之寶董事長王世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檢測的確檢測出了高原之寶生產環節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個人非常鼓勵政府對企業加強監管,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問題目前都是比較細微的問題,尚未影響到企業生產的產品,我們的產品目前檢測都是合格的。”

王世全表示,目前很多企業包括國外的企業在生產環節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管理細節處理不到位的情況,政府加強監管可以幫助企業更好改進生產環節,確保產品安全;同時,對於高原之寶而言,由於產品特殊,生產基地位於海拔3500米的高原,缺氧又日曬強,設備容易損壞,給高原之寶生產帶來一定挑戰。

此外,王世全還透露,由於食藥監公布的是今年數月前的檢測,對企業也提出了整改意見,目前,高原之寶已經對問題整改完畢。

嬰幼兒乳業監管升級

事實上,除了此次事件外,食藥監已經公布過一批乳企存在的問題,並且主要集中在嬰幼兒乳粉企業。就在上個月,食藥監總局發布通告稱,在食品安全生產規範體系檢查中,發現惠氏營養品(中國)有限公司(下稱“惠氏”)、雅培(嘉興)營養品有限公司(下稱“雅培”)、杭州貝因美母嬰營養品有限公司(下稱“貝因美”)、杭州味全生技食品有限公司(下稱“味全”)在生產許可條件、食品安全制度落實、檢驗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食藥監總局責令整改。

據新華社報道,食藥監總局食監一司方面表示,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監管的重中之重。下一步,食藥監總局將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的監管和檢查,計劃在2018年內完成對全國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的食品安全生產規範體系檢查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對50多家嬰幼兒配方乳企的體系檢查。今後還將繼續加大生產體系檢查力度,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乳業高級分析師宋亮認為,從監管角度看,從過去單一結果監管向加強過程監管,能夠防微杜漸確保產品質量萬無一失,是監管水平的提升,實現食品安全逐步向不危及產品質量的小問題轉化。王世全也表示,政府監管重點已經開始向生產環節,對企業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過,宋亮表示:“加強對於技術生產環節的監管,目前很多企業還是很重視的,從檢測結果看,目前很多企業生產環節存在諸多細節做的不到位的問題,確實讓人擔憂。在乳制品行業發展低谷期,企業尤其要重視食品安全,嚴格防止問題產生,共同營造良好環境推動市場健康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859

伊利領跑 下遊乳企率先複蘇

3月30日晚,國內乳業巨頭伊利股份(600887.SH)發布2016年全年業績,收入606億元,繼續領跑行業。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至此目前國內三大乳企2016年業績均公布,整體都錄得較好增長,乳制品市場消費呈現率先複蘇的勢頭,但相比之下,雖然下半年國內奶價有所回升,但位於行業上遊的原奶企業日子依然不好過。

伊利領跑乳業複蘇

公告顯示,2016年伊利股份實現營業收入606.09億元,同比增長0.41%;實現凈利潤56.69億元,同比增長21.80%。另據尼爾森零研數據,報告期,公司在整體乳品市場的零售額份額為20%,比上年增加1.1個百分點,位居市場第一。

如此大的體量下,凈利潤有2成以上的增長難能可貴。年報顯示,在其整體收入比重中,新產品的銷售收入占比達到22.7%。較上年,增加約7個百分點。“金典”、“安慕希”、“暢輕”、“金領冠”、“巧樂滋”、“甄稀”等重點產品的收入占比達到49%,較上年提升3.2個百分點。

同時,伊利加大了在渠道滲透深度。凱度調研數據顯示,伊利常溫液態類乳品的市場滲透率達到77.1%,比上年度提升了0.3個百分點。截至2016年年末,公司直控村級網點已達34.2萬家,比上年度提升了約2倍。

事實上,在近年來相對發展較慢的嬰幼兒配方奶粉領域,伊利也在加大布局力度。伊利新西蘭生產基地現有產能發揮良好,所產“Pure-Nutra 培然”嬰兒配方奶粉已獲新西蘭政府官方認證,並上市銷售。而大洋洲生產基地二期也於3月25日正式揭牌,主要用於功能性乳蛋白牛乳深加工項目、UHT奶項目、全脂奶粉生產項目、嬰兒奶粉包裝項目四個單元的建設。同時,作為大洋洲生產基地的重要成果,伊利推出的新一代高科技奶粉“睿護”,也在當日的儀式上正式面世。

根據尼爾森公布的2016中國嬰幼兒行業藍皮書,在“雙獨二孩”和“單獨二孩”政策出臺後,全國預期將在2016年迎來超過1750萬的新生兒,2018年新生兒人數預期達到新的頂峰2188.6萬人。資深乳業分析師宋亮認為,奶粉行業在2017年將會迎來一次增長,預計到2018年,可能會帶來50億到100億元的市場增量。

值得註意的是,國內乳企整體業績都表現良好,行業中排名二三的蒙牛乳業(02319.HK)和光明乳業(600597.SH)2016年業績也有顯著增長。蒙牛全年實現銷售收入537.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7%,大單品特倫蘇銷售110億元。因計提旗下子公司雅士利的商譽減值22.5億,以及出售庫存大包粉導致的一次性虧損,當年蒙牛凈利潤虧損7.5億元,在不含雅士利及商譽減值的情況下,蒙牛的凈利潤應為16.9億元。

光明乳業2016年業績也大幅增長,全年收入202億元,同比增長4.3%,而凈利潤為5.6億元,同比增長35%。

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國內主要乳企的業績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也反映出目前乳制品消費需求有所回暖,但還要保持謹慎樂觀,目前市場總體還偏低迷。另一方面,2016年國內原奶價格偏低,對於企業業績增長也作出了貢獻。

牧業還未迎來春天

相比之下,乳業複蘇的春風還未度上遊原奶企業,包括國內最大的原奶企業現代牧業(01117.HK)、原生態牧業(01431.HK)等均錄得虧損。

現代牧業公布的2016年年報顯示,當年收入48.6億元,較上年48.3億元微有增長,但在凈利潤上,而由於轉型下遊產業帶來的銷售及分銷開支的增長,以及原料奶價格的下滑,當年虧損7.9億元。其中液態奶業務收入15億元,虧損3.6億元。而原生態牧業全年收入10億元,較上年微有減少,但整體利潤從盈利0.67億元,變成虧損0.89億元。

記者看到,現代牧業每頭奶牛的年產奶量為9.4噸,較上年增加3.3%,但是外部銷售價格從4419元/噸,下滑到3956元/噸。原生態牧業的情況也類似,平均奶牛年產奶量已超過10噸,但是原料奶平均售價為3979元/噸,較上年下跌10%。

現代牧業方面表示,國內消費市場依舊低迷,但進口液態奶和複原乳的沖擊,抑制了中國原奶價格的上漲,因此大規模牧場也面臨經營利潤縮減和投資放緩,並加大奶牛淘汰的問題。但隨著國內奶牛存欄量的減少,國內原奶過剩的局面已經有所改觀。

現代牧業董事長兼總裁高麗娜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2016年是公司成立以來業績最差的一年,但隨著奶價的回升整體形勢會有所好轉。

宋亮認為,目前來看,國內原奶產業已經逐漸進入上升通道,下半年奶價可能會全面複蘇,牧業企業的經營情況也會逐步好轉,但隨著奶價的上漲,可能會給乳業企業帶來一定的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798

新政前搶海外資源 澳優乳業收購澳洲乳企

5月23日清晨,澳優乳業(01717.HK)發布公告稱,將通過其澳大利亞子公司收購澳大利亞知名乳企Australian Dairy Park Pty Ltd(下稱 “ADP”)。ADP是目前通過國家認監委註冊的8家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乳企之一,也是今年來第二家易主的澳大利亞認證名單企業。同時,澳優還收購了澳洲奶粉品牌Oz Farm Royal Pty Ltd(下稱“Ozfarm”)50%的股份。

公告顯示,澳優收購ADP代價為1.2億元人民幣,將持有ADP全部業務,即制造、包裝及銷售乳品、奶粉產品,以及研發相關;包括ADP現在位於澳大利亞墨爾本的工廠及土地。收購Ozfarm則要付出0.6億元人民幣,該公司業務包括在中國、澳洲、新加坡銷售營養品和配方奶粉產品。

澳優乳業董事長顏衛彬向第一財經回應表示,此次收購是目前公司全球化戰略的一部分,通過收購可以加強公司在澳大利亞嬰幼兒配方奶粉和成人營養品研發、生產、供應能力,強化澳洲奶源布局,將有益於將澳優乳業打造成高端營養品與營養健康服務公司。

值得註意的是,澳優此次收購或也有搶資源的意味。根據嬰幼兒奶粉配方註冊制規定,一張奶粉生產資格證對應著最多3個配方系列名額,但未必3個名額都能拿全,因此擁有奶粉生產資格證的數量對於未來投入市場的品牌數量有直接關系。

資深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進口奶粉的市場占有率較高,澳優的收購一方面是全球化布局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布局應對奶粉新政,多收購一個工廠可以帶來更多的配方註冊名額,這樣可以保留更多的產品品牌,這樣在2018年1月1日新政大限之後,在市場上占據更多的機會。

宋亮認為,從投資價格來看,這筆收購的價格不算便宜,不過ADP公司在澳洲屬於體系完備的知名乳企,並且通過了國家認監委的嬰兒配方乳粉生產資格認證,有資格進行配方註冊,收購之後也彌補了澳優工廠不多的欠缺,還是筆合算的買賣。

事實上,記者了解到,國內部分乳企包括飛鶴、蒙牛、伊利等企業,在國內外有多家分廠,也擁有更多的配方名額。而對於工廠數量較少的乳企,則更多通過收購和自建工廠的方式來增加配方名額總量,從2015-2016年開始,國內外乳企在不斷加大在新建工廠和收購上的投入力度。

其中,2016年8月,三元股份就從大股東首農旗下收購了唐山三元,給三元奶粉增加了一張奶粉生產許可證;同年11月28日,聖元公司在法國斥資15億建造的新工廠也宣布投產。澳優乳業投資5.3億元的荷蘭新工廠也將在2017年下半年投產。2016年9月,澳優與新西蘭第二大乳品公司Westland合資建設新的奶粉工廠同樣計劃於今年10月份投產。

進口品牌也同樣在意配方數量問題,2017年2月,美贊臣宣布斥資10.6億元人民幣收購澳大利亞乳制品公司百嘉奶酪的噴霧幹燥和成品工廠,欲將其配方註冊資格收入囊中。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267

雀巢10億新工廠竣工,乳企加碼布局特醫食品

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下稱“特醫食品”)正在成為乳企爭奪的下一個新機會。

4月24日,雀巢集團宣布在中國斥資10億元的新工廠在江蘇泰州竣工,作為雀巢首個在華投建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工廠,該廠也被認為是雀巢搶食中國特醫食品市場的重要戰略布局。

記者了解到,隨著國家對特醫食品管理方式從藥品轉向食品,特醫食品市場逐步解凍,目前包括健合集團(01112.HK)、美贊臣、聖元國際、貝因美(002570.SZ)等國內外主要乳企近期都在紮堆進入特醫食品領域試圖分一杯羹。

雀巢中國加碼特醫食品

據了解,雀巢的新工廠將包含雀巢健康科學和高德美兩大業務組成,分別生產特殊醫學用途產品和皮膚健康產品,項目一期投資超過10億元。雀巢方面表示,泰州工廠也是它在國內現代化等級最高、技術最先進的工廠之一。根據規劃,這家工廠將為雀巢健康科學公司生產液體類特醫食品產品。

目前雀巢健康科學在中國銷售多款成人和兒科營養領域的特醫產品,但此前主要是在瑞士和德國生產,進口到國內銷售,而斥巨資在中國修建新工廠,不難看出雀巢在特醫食品方面的布局。

雀巢健康科學大中華區總裁顧欣鑫告訴第一財經,特醫食品在國外發展已有50年的歷史,包括數千種產品,但在國內這一領域才剛剛解凍,只有幾十款產品在售,還是一片藍海。

特醫食品是指為滿足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者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專門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

記者了解到,此前特醫食品被作為藥品監管,由於臨床試驗操作複雜,大量產品被攔在市場之外。而隨著去年開始,國家對特醫食品采取註冊制,推動特醫食品從藥品轉向特殊食品過渡,讓雀巢也看到了市場的新機會。

顧欣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特醫食品也是2030健康中國戰略中重要的一部分,該戰略提出了要強調國民營養計劃,並強調微量營養素的補足,尤其是加強臨床營養,這將對特醫食品發展形成利好,加上此前有關部門已經公布了相應的國家標準,行業將進入良性發展期。

而雀巢高層也對新工廠寄予厚望,在竣工儀式上,雀巢大中華區董事長兼CEO羅士德表示,雀巢健康科學是雀巢中國整體戰略中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之一,並希望工廠的落地可以帶來非常快速的業績增長。

在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秘書長劉學聰看來,雀巢新工廠的布局是一種前瞻性的投入。

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國內特醫食品市場規模還有限,據不完全統計,1歲以下產品市場在30億元左右,而成人特醫食品市場規模在50億元左右,主要是由於長期以來,特醫食品作為藥品在醫院渠道中銷售,且消費者對此缺乏認知所致。未來隨著公眾認識的增長以及相關領域法規法規的完善,市場還將迎來一輪爆發式增長。

乳企紮堆入局搶市場

事實上,不止雀巢,國內外乳企也紛紛入局特醫食品領域“搶位置”。

4月22日,美贊臣宣布將從美國引進擁有75年歷史的特配粉產品安敏健LGG,以期在中國牛奶蛋白過敏市場上占據優勢。而近期健合集團BNC中國區執行總裁朱定平也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目前健合集團已經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交註冊一款水解蛋白的特配粉產品。而此前就在特配粉領域布局較多的國內乳企聖元國際和貝因美,已經提交了多款特配粉配方申請註冊。可以預見,未來國內特配粉領域將成為下一輪乳企爭奪的重點。

對於為何選在此時引入特配粉產品?美贊臣方面向第一財經記者回複稱,此次特配粉入華經過了較長的籌備期,美贊臣之所以引入這一產品,很大程度上也是看好國內特配粉市場潛力巨大。數據顯示,中國牛奶蛋白過敏市場產品銷售相對5年前翻了一倍,而且隨著國家頒布了特殊醫學用途配方奶粉相關政策,證明特配產品市場將得到國家的重視,中國的特配粉市場也會越來越成熟和規範,目前美贊臣還在持續評估國內市場,並計劃繼續引進特醫嬰配產品。

根據尼爾森統計數據預測,牛奶蛋白過敏特醫食品市場規模從2015到2021年預計增長125%,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20%。

顧欣鑫表示,目前國內對於特醫食品領域的需求正在不斷加速,以兒科營養領域的牛奶和蛋白過敏產品為例,國內1600萬新生兒中,大概有5%到8%的孩子存在這一問題,由於產婦年齡偏大等因素,在城市這個比例可能會更高。

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乳企密集紮堆特醫食品領域,一方面是垂涎特醫市場未來的增長空間,除了嬰幼兒,老人也是特醫食品的重要消費群體,二孩政策和中國社會老齡化,給特醫食品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會。另一方面,雖然市場還是開放初期,但各企業提前占位的意圖濃厚,希望在市場初期就先入為主。

不過對於大型乳企來說或還有另外一個打算。

根據國家公布的GB29923國家標準,對特醫食品生產要求滿足GMP,也就是藥品的生產規範,實際上國內的奶粉企業在硬件條件上都滿足這一要求,但想入局特醫領域並不是誰都可以。

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記者,乳企從單純的奶粉產品向營養品領域轉型已經成為一種大趨勢,目前各家企業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已相對穩固,每一步增長將變得更加困難,營養品業務可以帶來更多增長機會。與此同時,目前市場產品同質化嚴重,巨頭間的競爭轉為品牌和科研實力的競爭,特醫食品的關鍵在於配方和研發,這也是企業科技實力的體現,大企業也希望借此拉開與其他對手的差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061

配方奶粉競爭進入深水區,乳企加碼特殊配方市場

9月2日,在美贊臣剛剛宣布引進美國特配奶粉產品安敏健LGG之後,惠氏旗下啟賦也緊隨其後,發布了啟賦首款特殊配方奶粉啟賦敏適,其他幾大奶粉企業諸如達能也在加速布局特殊配方奶粉市場。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浦濱兒童醫院院長金星明向記者指出,中國0~2歲寶寶發生過敏癥狀的比例超過四成,且有增加趨勢,亟需引起家長們的重視。

正因此,特殊配方奶粉作為防止過敏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乳業高級專家宋亮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中國特殊配方奶粉市場規模大約有30億元,未來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預計到2020年,特殊配方奶粉的市場規模有可能增長到100億元。這也讓本以陷入增長放緩困境的嬰幼兒奶粉企業看到希望,紛紛加速布局。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在全國33個城市開展的現況調查顯示,中國0~2歲的孩子家長報告寶寶曾發生或正在發生過敏性疾病癥狀的比例高達40.9%。濕疹、腹瀉、便秘、吐奶和哭鬧等寶寶多種日常問題均可能與過敏有關。

全國兒科哮喘協作組調查也表明,過去10年我國城市兒童哮喘累積患病率增加52.8% 。這一趨勢不僅僅出現在中國,在新華兒科高峰論壇上,來自比利時的嬰幼兒臨床和營養等領域的兒科專家Yvan Vandenplas教授介紹說,嬰兒過敏趨勢在全球範圍內都增長迅速。

對於預防寶寶過敏,金星明向記者指出:“很多媽媽都有個誤區,以為寶寶出現過敏癥狀再進行治療即可,但其實已經太遲。因為寶寶過敏歷程一旦激發,可能伴隨一生。應對嬰兒過敏問題的核心在於預防——預防重於治療。而母乳餵養是嬰兒防止過敏的最佳營養選擇,國際權威機構建議存在過敏高風險嬰兒出生後頭4~6個月純母乳餵養。在母乳餵養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可以采用特殊配方奶粉等產品替代。“而這也給廣大乳企看到了發展的空間。

特殊配方奶粉一直就存在,不過近期市場反饋顯示,無論是市場規模還是入局的企業及產品都有快速增長的趨勢。對於這背後的原因,宋亮向記者表示,主要有三方面因素,第一、傳統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增速放緩,乳企迫切需要尋找到新的增長點;第二,隨著寶寶過敏情況的增多,以及家長對過敏的了解度提升,帶動特殊配方奶粉市場增長;第三,特殊配方奶粉可以進入嬰幼兒行業“流量大本營”醫療渠道,相當於可以給品牌導流,帶動其他產品的銷售。

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16年,我國嬰幼兒奶粉的市場規模從不到600億增長到2016年的1225億元,年均複合增速高達16.9%。然而,進入2016年後,我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增幅進入個位數時代,行業增長速度在放緩的同時,國家放開二胎的政策卻並沒有實現市場預期的新生兒增長。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全年出生人口和人口出生率均下降。

配方奶粉行業的競爭一步步升級,從原來的國產奶粉,到進口奶源,再到有機奶粉、羊奶粉等一步步升級,如今,隨著幾大乳企將目光瞄準特殊配方奶粉市場,意味著配方奶粉市場競爭已然進入深水區。

尼爾森統計數據預測,近年,中國特配產品市場銷售持續增長,其中牛奶蛋白過敏市場從2015到2021年預計增長125%,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20%。目前牛奶蛋白過敏市場容量約為12億元人民幣,到2021年有望達到22億元人民幣。

不過,特殊配方奶粉並非誰都能進入。中國食品行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特殊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雖然是目前行業新的增長點,但其具有三大壁壘,技術壁壘、品牌壁壘、規模壁壘,這三大壁壘決定了目前只有一些頭部的乳企有實力進入這塊領域,一些中小型企業,包括貼牌代工企業都很難進入這塊市場。

惠氏營養品大中華區總裁瞿峰向記者表示,隨著過敏發生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未來市場對於科學的特殊配方奶粉的需求將越來越強烈,啟賦也專門成立了特殊配方產品工作部門,加速對特殊配方奶粉市場的布局以及產品註冊工作。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樂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003

財經脈搏: 牧場大而無當 乳企崇洋求寶

1 : GS(14)@2014-11-30 02:34:02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 ... F%B6-220000277.html

撰文:許益雯 攝影:東方IC 美術:陳國威

牛糞污染挨罰一事尚未平息,現代牧業(01117)再曝違規買賣病牛的醜聞,事件發生以來,現代牧業股價持續下跌,連帶拖累最大股東蒙牛(02319)。現代牧業的問題正正同樣反映,如水泥及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中央吹響「政策號」後,企業便紛紛「大躍進」,造成乳企鬥大鬥多,營運能力卻不匹配。另一邊廂,「洋奶」又不斷叩開中國大門,零關稅入市搶客。無奈之下,國內乳企又只好另闢蹊徑,出海尋寶,建海外生產基地,採用當地奶源。風向一變,近年蓬勃發展的大型上游牧場,自然成為犧牲品。

成立於二○○五年的現代牧業,是國內最大的奶牛養殖和牛奶生產商,營運「萬頭牧場」廿四個,存欄奶牛十九萬頭。二○一○年十一月公司正式在聯交所掛牌,為全球首家以奶牛養殖資源上市的企業。號稱「創建全世界最先進牧場,生產全世界最優質的牛奶」,不過近期發生的連串事件,讓此等承諾備受質疑。

十一月上旬,現代牧業安徽肥東公司因違規傾倒牛糞,嚴重污染環境而遭當地環保部門通報批評並罰款。事件尚未平息,十一月中,內地澎湃新聞揭露,現代牧業寶璣牧場出售九十頭淘汰奶牛予牧業,西安動物疾病防控中心的檢測報告顯示,這批淘汰牛中有五頭牛結核病檢測呈陽性,三十七頭布魯氏桿菌(簡稱「布病」)抗體檢測呈陽性。買賣涉嫌違法,西安警方目前已拘留現代牧業寶雞牧場銷售部長等四人。

牧場躍進 弊端頻現

尤其甚者,當地疾病防控中心主任劉建飛證實,現在牧業寶雞牧場每年都有員工被查出感染布病(病徵為發燒、出汗和關節痛),因此,現代牧業如何處理病牛,是否有病牛所產牛奶流入市場,皆是疑問。事件發生以來,現代牧業股價大幅插水,半月內跌二成。現代牧業大股東蒙牛乳業(02319)受拖累,半月股價亦在地位徘徊。且現代牧業牧業所產原奶七成供應給蒙牛,以支持蒙牛旗下高端奶品特侖蘇,預計特侖蘇的銷量及品牌會受病牛事件影響。

二○○八年,內地爆發的三氯氰胺事件,國人對國產奶的信心跌入谷底。此後政府及奶企龍頭都開始大規模推進上遊牧場建設,希望從源頭上改良中國奶的形象。去年下半年至今已有百億元資本進入牧場建設領域,包括大(03333)這樣的房企大鱷也在跨界投資。截止目前,國內「萬頭牧場」數量達到三十八個,在建十六個,存欄奶牛四十五萬頭。

雖然,大規模興建牧場會讓奶企對上遊奶源有更好的把控力,但大型牧場的營運並非易事。據東石北美牧場科技有公司執董蘇昊介紹,國內牧場建設,每頭牛的投入在一萬五至兩萬五人民幣間,「萬頭牧場」僅奶牛投資便可達一點五億至二年五億人幣,整體投資成本高。而回報週期按世界標準算長達六至十年,期間還需承擔未知風險。且牧場在整個乳業產品鏈中為利潤最低的環節,據廣東乳業協會秘書長王丁棉介紹,目前的平均毛利只有五至十個百分點,而液態奶奶酸奶毛利至少在二成,奶粉更高,整個牧場投資高成本低迴報。

世界上其他乳業發達國家雖然也存在萬頭以上大規模牧場,但從平均規模看,日韓國家的一般牧場規模不超八十頭奶牛,歐洲牧場不超百頭,澳洲不超二百三十頭,即使是新西蘭平均也不超過四百頭。根據農業部的數據顯示,去年美國奶牛存欄九百多萬頭,牛奶產量九千多萬噸,而中國奶牛存欄一千四百萬頭,牛奶產量三千六百多萬噸,奶牛數量是對方一點五倍,而產量不及對方一半。由此可見,在政策推動,資本追逐,奶企需求旺盛的刺激下,國內大型牧場建設顯得過於冒進,最終引爆現代牧業事件。

除了信用危機,國內乳業最大的挑戰來自於進口奶的增加。據公開數據顯示去年中國進口小包裝成品奶粉十二點五萬噸;今年收六月進口打包轉原料奶粉六十八萬噸,預計全年一百四十萬噸;今年首七月進口液態奶十三餘萬噸,預計全全年廿八萬噸。王丁棉稱,國內現有產奶量基本可滿足需求,進口奶搶佔市場,將造成國內乳企庫存壓力增加。再者,國際市場近幾個月奶源充足,拉低了價格,例如目前全球原奶價格平均在三點一元人幣每公斤,與年內最高點比降了四成,逼近國產奶價格,對上遊牧業的影響尤其劇烈。除此之外,中國貿易之門大開,與不少乳業強國簽訂了自貿協議,減免關稅,「洋奶」對「土奶」的衝擊進一步加深。例如,本月十七日,中國與澳洲在雙方領導人的見證下,確認完成中澳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未來中國對澳洲絕大多數產品關稅將逐步降為零,其中對澳洲乳品原本一成五的關稅將在四年內取消,以往貿易壁壘為國內乳業造成的優勢勢被抵消。

內外交煎 揚帆出海

內憂外患下,中國乳業的重振之路頗為艱難,不少乳企選擇中外合作,或尋找國外的優質奶源。此舉實乃折中之道,一方面,國內乳企可吸納外國企業的先進技術,提高奶製品質素;另一方面將國外優質奶源引入,以解除消費者對奶源安全之憂。

內地有實力乳企如伊利、光明、三元、新希望等均已揚帆出海。十一月十七日,新希望乘機中澳簽署自貿協定之東風,在澳洲投資五億澳元(約合三十四億港元),從「上游-加工-終端產品」進行全產業鏈布局。伊利也在三日後發公告稱,擬在新西蘭投資四億新西蘭元(約合廿四億港元),項目涵蓋奶粉、液奶、生牛乳加工及奶粉包裝四大類別。幾乎同時,蒙牛旗下雅士利也在新西蘭北島建海外生產基地,投資二點二億新西蘭元,預計年產五萬噸嬰幼兒奶粉。王丁棉認可乳企走出去的做法,認為國外奶源成本低,質素高,利於國內乳企重塑形象,贏取更好銷售業績。只是,國內上游大牧場在政策大躍進和外國月光特別圓下,成為犧牲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6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