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一元是虧,虧一萬也是虧,虧十幾萬也是虧。所謂大虧,取後面的數目,銷售額約140萬,30%毛利。壇子里有無數教人成功的經驗,就是沒有人談談失敗的教訓。所以樓主擬就自己一年多所見所聞所經歷的不光榮史,逐條總結出來。成功的經驗未必能學到,不然《我的成功可以複制》大賣之後社會上有唐駿無數。失敗的教訓卻可以努力避免,前人踩上了狗屎,臭氣飄揚,後面的人看到了,定不可再一腳踩上去,除非你是一頭特立獨行的豬,這也是樓主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介紹下樓主所在淘寶商城背景:環保小家電行業,生產的家電產品比較偏門,我要是未進來公司之前可能從未知道有這種產品——當然,樓主很少看電視,近一年開始在購物電視上看到有賣,但也沒有什麽知名的品牌。這個不重要,10年中後開始準備,準備了幾個月,由於不專業,11年才開始正式運營。還有,產品種類不足十種,自產自銷,著重塑造品牌,走品牌路線,開的旗艦店,這是背景,由不專業開始展開話題,下面逐條總結如下:
一、無規劃無計劃,走到哪步算哪步。
總的規劃是有的,就是用1年的時間來由淘寶拓展。當然這個規劃只是形成在老大的腦海中,沒能細化下去。也就是下面的無論客服推廣文案永遠只曉得自己有事情做或沒有事情做,月銷量大約幾何之類,從未明白一個步驟完成之後要緊接著下一個步驟,它的目的和目標是什麽,若此步驟不完成或打折扣它對目標會產生什麽樣的影響。
我們當時只有一個銷售的目標,當個月銷售多少萬。可是這多少萬要如何產生,依據是什麽。為完成這些萬,推廣要如何做,在一個月里邊直通車有什麽推廣計劃,可呈階梯式向上或其他形狀按步驟計劃來進行,活動策劃如何在節假日提前一個月來準備,準備又要從淘寶的各個方面來組織哪些東西。我們其實上從未心理有譜過。
二、無經驗摸著石頭過河。
淘寶上面很多賣家是兼職型的,不虧即可,有賺更好,慢慢的累積著經驗盼有一日單飛。若是一個團隊一堆人嗷嗷待哺等著開飯,摸著石頭過河無異船過險灘,事實上,我們的確是這樣境地。
經驗來自對業務的熟悉,當團隊中沒有人對淘寶最核心的運營一職熟悉的時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不但具體每個人所負責的事項不熟悉,就是對於人與人之間的工作事項協調全盤考慮都不熟悉,那是一件更可怕的事情。經驗雖然有可能成為創新桎梏,但在草創期可避免大量無謂的試錯,減少時間成本、資源成本和運營成本。
三、不重數據分析不總結,憑感覺做事。
沒有經驗的直接惡果就是,對數據不重視,對數據漠不關心。但是淘寶又是與數據如此密切關聯,乃至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在數據上得到反映,而我們除了關註銷售額和拿到手的票子有多少,甚至很少認真去分析淘寶後臺每項的數據有什麽意義。
雖然,有時候也去認真看。但看而已,譬如說,2分鐘的產品詳情頁瀏覽時間,憑感覺貌似有點短,於是把頁面從3米做到4米多,但單項的數據呈現是沒有意義的,也不太容易發現問題的,後面我們通過數據與數據深入對比,分析,追查,才發現大量的問題。譬如,投阿里媽媽廣告,有大量即點即關閉的點擊,嚴重把產品瀏覽時間給平均縮短了,阿里媽媽廣告網站多為造假,但其時為時已晚,報名淘寶聚劃算時,直接扔你一句“店鋪運營能力不足”,直是錐心般的刺痛。
四、迷信所謂的顧問。
由於做不好,又急,有點病急亂投醫的感覺。一個有淘寶一兩年經驗的人,打著顧問的幌子去騙完全無經驗的人真是很容易,當我們先後請來三位各種各樣的顧問造訪,每次以為可以給團隊打進興奮劑,卻發現註入的是水,還要付錢,最後卻做到部門關門倒閉的境地時,你真是沒有辦法對這些所謂的顧問有好印象。
11年年初時,請來淘寶天下小二,洋洋灑灑不著邊際不得實質講了一通,無甚收獲。爾後,請了淘寶大學講師,那位爺自己也經營淘寶店並以店主兼淘寶講師的身份講解,也是泛泛而談不得要領,更可笑的是我們在一個論壇上發現了一模一樣內容的貼子。最後來了位所謂實力派顧問,從某淘寶外包運營商出來的,唬人的架式倒有,培訓也不缺,卻總是拿些淘寶大學的PPT忽悠。一談到關鍵問題,譬如說,你的為什麽能運營起來,而我們的運營不起來,你把你運營方法傳授不就行了?他先跟你談完大系統,譬如淘寶運營與數據分析一人兼,推廣一人,客服一人等等,再之後就說你產品不行,最後到你人不行,等等。
五、對競爭對手關註不夠。
關註的目的不是為了模仿,當然,當別人做得比你好的時候——視覺設計,文案,等等。模仿是非常必要的,否則只是閉門造車,自娛自樂,自欺欺人。
關註的目的是獲取店鋪的很多關鍵性的信息,比較悲摧的是,樓主所有的店鋪一直都沒有足夠重視淘寶里邊的潛規則,如眾所周知的刷,或者公關。總是仰視對手為何銷售量那麽好,爾後一次又一次的在淘寶的這個活動那個活動上見其日銷幾百上千件,隨後去找顧問,可是顧問從來不透露半點心聲……
六、不重視細節必定失敗。
細節決定成敗,這在淘寶上主要靠文字和視覺效果打動人促成銷售的方式更為明顯。淘寶上需要註重的細節實在太多了,先不說在後臺量子恒道上的每一項數據波動、對比代表的意義,單是直通車某款的前臺顯示效果的意義就值得十分認真去作分析研究,不斷改進。
我們犯的錯誤,就是太過粗放,從不關心直通車有背景圖與無背景圖有何區別,直通車上有“包郵”二字和沒有對點擊率、成交率有什麽影響,等等。直接導致的就是推廣上做不起來。這些細節在淘寶里有千千萬萬,涉及美工,客服,推廣,運營,文案各個崗位。
七、不重視客戶體驗。
做淘寶的都清楚,淘寶的推廣費用是很高的,所謂隱性的投入,都體現在這些有點擊無成交的推廣上,但是為了爭取客戶,尤其是新客戶,這筆錢又不能省。一旦新客戶生意做成了,如果產品質量過硬,賣家時不時有優惠信息促動,客戶可能回來形成二次購買。
推廣的費用就是爭取新客戶,成本較高,而講究客戶體驗則是維護老客戶。從成交付款之後的那一刻起,還沒有收到貨物之前,要都為二次購買作好長足的鋪墊,譬如包裹上的溫馨提示,服務單,節假日產品促銷短信發送等等之類,然而,我們這方面做得實在很欠缺。也就是造成總是靠推廣去拉客,而沒有形成客引客的良性循環。
八、價格混亂。
淘寶產品的定價有講究,定得高了,賣不動,定得低了,賺不到錢。當然,勿拿冬天大賣雪糕之類的牛B案例來說明一切事在人為,畢竟奇跡雖可創造但仍屬於可遇不可求的[中國人相信奇跡但不相信常識,尤其是做老板的],而規律是要遵循的,譬如說,淘寶價格的一大規律就是性價比高,比實體店高。
有朋友曾經做電子產品,做不下去,因為電子產品比價太好比了,外形功能相似的價格差不太多,除非有品牌上的巨大優勢,要說普通的你說你的東西高檔要走高端標個什麽火星球的技術,多半人不在乎這個,因為不是買回去作科學分析研究,只是普通家用質量好就行,如果說有什麽技術新增什麽不實用的功能只是個點綴,圖個心理快慰。之後他轉做服裝行業去了,做是風生水起,在價格方面,因為服裝行業不好比啊。
樓主所在團隊雖想打造品牌,但又無錢大砸特砸廣告,價格跟同行比不低,又屬於偏門產品,想成為大眾款不容易。這就使產品走量只能通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去報聚劃算之類的活動,否則,無經驗的團隊運營加上上述種種因素,必定敗走天貓。
醫療器械骨科、生物材料和傷口管理峰會觀點總結 作者:鄒敏 事件:我們上周末參加了由常州西太湖科技產業園主辦,江蘇省醫療器械行業 協會和常州醫療器械行業協會聯合協辦,CHC醫療咨詢(峰會組委會)承辦的 醫療器械骨科、生物材料和傷口管理峰會。現將會議中獲得的重要行業信息和 觀點總結如下: 醫療器械市場:全球穩健增長、中國高速發展,骨科及傷口 護理占較大份額 全球醫療器械市場,根據 Evaluate Medtech 的數據, 2011 年規模為 3250 億 美元,其中骨科及傷口護理占有較大份額,骨科 2011 年全球市場規模達 302 億美元,占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的 9.3%,傷口護理全球市場規模約為 119 億美元, 占醫療器械的 3.7%。預計 2011-2018 年,全球醫療器械市場的複合增長率約為 4.4%,其中骨科和傷口護理子領域的複合增速分別為 3.1%和 4.6%。 中國的醫療器械市場,受到經濟發展、人口老年化和發病率提高的拉動,再加 上國內醫療器械/藥品比例較成熟市場顯著偏低,行業增速達 20%,大大高於全 球市場。據普華和順招股說明書數據, 2012 年,中國骨科植入物市場的規模 達人民幣 95.4 億元,2008 年至 2012 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 18.2%。未來五年, 該市場預期將繼續以 18.1%的複合年增長率。生物醫學材料行業以 15-20%的速 度增長。 中國骨科行業:創傷規模最大,關節增速最快 2012 年國內骨科市場中,關節類市場規模 28 億元,脊柱相關器械 18 億元,創 傷 35 億元,運動醫學及神經外科類 18 億元,市場份額占比分別是創傷 34%, 關節 28%,脊柱 20%,其他 18%。在國產化率方面,關節最低為 30%,脊柱 約 40%,創傷約 70%。預計創傷、脊柱和關節的 2012-2017 年複合增長率分別 為 15.8%、19.8%和 22.1%。 未滿足的臨床需求推動骨科產品創新,數字化骨科是未來發 展趨。 醫療器械產品創新多來自於臨床需求,企業通過與臨床緊密結合轉化為產品創 新。未來骨科行業的發展一方面來自於新材料,另一方面來自於智能生產。隨 著技術進步,未來 5 年內將出現變革性的材料技術;基於大量累積的臨床數據 庫以及數字化生產技術的發展,未來 3D 數字化骨科將會高速發展,以滿足臨床 個性化、精準化、微創化、遠程化的需求。數字化骨科的應用包括:臨床的骨 科數字解剖(三維重建)、手術規劃的骨骼模型及仿真手術、用於精準手術的三 維打印導板、制作個性化植入物和骨科遠程手術機器人等等。隨著行業技術水 平不斷發展成熟,政策也將逐漸放開並制定相應監管規則。 創新、整合是本土骨科中小企業發展之路。 近年來骨科行業內並購不斷發生,外資公司基於對國內中端市場的看好,收購本土骨科龍頭創生和康輝, 並加強了研發和生產能力的本地化。同時,由於各省器械集中采購的施行,大公司的優勢進一步加大。骨 科行業內中小企業需要轉型創新或者被並購整合來提高整體競爭力。資本方特別是上市公司將在未來整合 中發揮巨大的主導作用。國外骨科行業的成熟模式就是大企業擅長生產及商業化,而中小企業則是創新研 發的主力軍。我國骨科小企業也當走創新、差異化發展之路,短期生產代工也是盈利模式之一。 生物材料行業:研發方向從功能替代到組織與內臟再生。 生物醫用材料是一類用於診斷、治療、修複或替換人體組織、器官或增進其功能的新型高科技材料。未來 發展趨勢是從結構替代到功能替代,再到組織與內臟再生,逐漸發展出了活性生物可吸收材料。目前上市 產品主要有透明質酸、口腔修複膜、組織皮膚修複膜,大多公司正在研發的方向是人工骨、人工皮膚、人 工血管、人工角膜、人工神經導管、人工臟器等。 傷口管理行業:生物工程皮膚及替代物、海藻敷料、水凝膠未來快速增長。 全球傷口管理行業2012年市場規模139億美元,預計2012-2020年複合增長率5%。增長最快的細分行業包 括生物工程皮膚及替代物、海藻敷料、水凝膠等,預計2012-2020年複合增長率分別高達13%、9%、11%。 行業研發方向是以創傷預防、護理、治療、修複為主線,開發出由淺至深系列產品。根據創面愈合三階段 清創期、肉芽期、上皮形成期,形成治愈傷口各個時期的全系列創傷護理產品。從護理向修複發展,開發 系列具有創傷修複再生的生物仿生材料。 投資建議:關註具有創新和整合能力的相關上市公司。 涉足上述三個子行業的上市公司包括凱利泰(骨科)、尚榮醫療(骨科)、冠昊生物(生物材料)、雲南白 藥(傷口管理)、雙鷺藥業(生物材料:子公司生產註射級透明質酸鈉)、華東醫藥(生物材料:代理韓國 透皮質酸鈉)、普華和順(港股:骨科)、山東威高(港股:骨科)、華熙生物(港股:生物材料)和擬上 市公司昊海生科(生物材料)。 風險提示:高值耗材的招標降價風險、整合不達預期的風險。 正文: 我們上周末參加了由常州西太湖科技產業園主辦,江蘇省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和常州醫療器械行業協 會聯合協辦,CHC醫療咨詢(峰會組委會)承辦的醫療器械骨科、生物材料和傷口管理峰會。現將 會議中獲得的重要行業信息和觀點總結如下: 一、醫療器械市場:全球穩健增長、中國高速發展,骨科及 傷口護理占較大份額 全球醫療器械市場穩健增長 根據 Evaluate Medtech 的數據, 2011 年規模為 3250 億美元,其中骨科及傷口護理占有較大份額, 骨科 2011 年全球市場規模達 302 億美元,占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的 9.3%,傷口護理全球市場規模約 為 119 億美元,占醫療器械的 3.7%。預計 2011-2018 年,全球醫療器械市場的複合增長率約為 4.4%, 其中骨科和傷口護理子領域的複合增速分別為 3.1%和 4.6%。 中國的醫療器械市場高速發展 受到經濟發展、人口老年化和發病率提高的拉動,再加上國內醫療器械/藥品比例較成熟市場顯著偏 低,行業增速達 20%,大大高於全球市場。據普華和順招股說明書數據, 2012 年,中國骨科植入 物市場的規模達人民幣 95.4 億元,2008 年至 2012 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 18.2%。未來五年,該市場 預期將繼續以 18.1%的複合年增長率。生物醫學材料行業以 15-20%的速度增長。 ![]() 二、中國骨科行業:創新與整合是行業發展趨勢 2.1 人工關節國產化率低,運動醫學骨科器械快速增長 中國骨科市場中,創傷類骨科器械規模最大,國產化率最高 2012年國內骨科市場中,關節類市場規模28億元,脊柱相關器械18億元,創傷35億元,運動醫學及 神經外科類18億元,市場份額占比分別是創傷34%,關節28%,脊柱20%,其他18%。在國產化率 方面,關節最低為30%,脊柱約40%,創傷約70%(包括創生、康輝、威高)。 ![]() 從行業增速來看,關節增速最高 值得關註的高增長領域還包括運動醫學器械及神經外科器械(如鈦網)。據普華和順招股書數據,創 傷、脊柱和關節的2012-2017年複合增長率分別為15.8%、19.8%和22.1%。 ![]() 2.2 未滿足的臨床需求推動骨科產品創新,新材料及數字化技術發展推動骨科 生產技術進步 醫療器械產品創新多來自於臨床需求,企業通過與臨床緊密結合並轉化實現產品創新。例如人工關 節目前發展方向是改進功能和延長壽命,包括使用新材料以及新的治療方法。未來骨科生產技術發 展一方面來自於新材料的進步,另一方面來自於智能生產。隨著材料技術的發展進步,未來5年內可 能出現變革性的材料技術,如人工關節新材料聚醚醚銅等。基於大量累積的臨床數據庫以及數字化 生產技術的進步,未來數字化3D骨科將會快速發展。 2.3 數字化骨科滿足臨床個性化、精準化、微創化、遠程化需求 數字化骨科技術的個性化、精準化、微創化、遠程化是現代骨科的發展方向,能夠滿足臨床需求。 臨床個性化和精確化需要精確地診斷和定位、準確的設計與病變切除、準確的導引和安裝,而現有 骨科產品個性化和精確化欠缺導致松動斷裂,例如髖關節置換中,標準直柄股骨柄的匹配率僅為 22.15%。數字化骨科技術滿足個性化定制需求,減少了手術的創傷性,減少了對醫生技術經驗的依 賴性。 數字化骨科的應用包括:用於臨床的骨科數字解剖(三維重建);手術規劃的骨骼模型及仿真手術; 用於精準手術的三維打印導板;制作個體化植入物;骨科遠程手術機器人;用於醫療器械研發的有 限元分析。 數字化骨科的臨床應用包括:1)整容:患者面部骨骼模型、個體化手術導航模板;2)牙科:光學 印模掃描,取代傳統石膏模型;3)創傷脊柱關節置換;4)腫瘤切除或創傷後修複。 ![]() 期待行業政策和監管規則的與時俱進,優勢企業有望突圍。隨著行業技術水平不斷發展成熟,數字 化骨科的相關審批、註冊、醫保、監管政策也需要調整以實現與時俱進。目前牙科行業的應用已經非常普遍,主要原因包括個人付費意願強烈、牙科風險分類低等。據分析,目前數字化骨科政策傾 向是,盡快出臺數字化骨科相關註冊監管規定,可能會向具有標準化骨科產品的企業率先放開數字 化骨科產品的註冊,並且註冊的標準是工藝而非產品。未來,監管政策的明朗,有望推動行業快速 發展。目前國家三類醫療器械分類目錄已經將3D骨科產品單獨列為一類,後續相關監管政策有望逐 漸成熟。 當前數字化骨科主要技術難點包括:三維計算機輔助設計建模(CAD)/數字化制造(CAM);醫療 影像基礎的設計與制造;材料技術(金屬材料已經可用於3D打印,其他還有雙膦酸鹽);大規模制 造技術。 國內外領先數字化骨科企業包括: 1)Materialise:比利時3D打印公司,提供醫療相關產品及服務。具有成熟的相關技術,包括三維計 算機輔助設計建模(CAD)/數字化制造(CAM);醫療影像基礎的設計與制造;大規模制造。 2)常州華森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從2008年就開始研究數字化技術在骨科內固定領域的應用,從數 字化三維重建、數字化手術方案設計、3D打印骨模型、數字化(個性化)植入物定制到數字化內固 定方案分析,從技術到產品再到臨床應用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數字化流程。 3)上海晟實醫療器械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1998年,是國內最早從事定制型人工關節和形狀記憶 合金骨科內固定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專業性公司。晟實醫療與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和上海多家三甲醫院進行科研合作,在新產品開發和產品質量控制方 面具有強大優勢。目前晟實醫療的主要產品:兩大類六個產品,人工髖關節假體、人工膝關節假體 人工骨缺損假體、聚髕器、鋸齒臂環抱內固定裝置、鎖式接骨器。 4)蘇州昕健醫療技術有限公司:提供術前模型、個體化導航裝置、人工關節產品服務。產品包括新 一代人工髖膝關節假體,及為病人量身定制的個體化人工關節,與之配套的用於手術的人工關節及 內置物的術前模型和個體化導航裝置。 2.4 創新、整合是本土骨科中小企業轉型發展之路 行業集中度低、低價競爭較普遍。國內骨科器械企業中,有70家創傷和脊柱植入物企業,30家人工 關節生產企業。目前年收入過億元的不到10%,多數企業銷售額處於5000萬元左右甚至更小。利潤 低下導致創新投入不夠,75%為低端產品。 企業形成三大梯隊。根據植入醫療器械產品在性能、價格、品牌等多方面差異,骨科器械行業已經 形成梯隊競爭格局。第一梯隊,以外資企業為主,這類企業有品牌、產品設計及銷售渠道上具有較 強優勢,產品品牌認知度較高,如美敦力、強生、Styker等。第二梯隊,主要是國內年銷售收入在 5000萬以上企業,這類企業一般是在某細分領域具有獨特競爭優勢,如威高、康輝、創生等(後兩 個企業已分別被美敦力和Styker收購)。第三梯隊,在國內企業總數比重較大,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 以下,這類企業由於受資金、技術等方面限制,經營規模相對較小,面臨較大壓力。 創新、整合是本土小企業轉型發展之路。近年來行業內並購不斷發生,外資公司基於對國內中端市 場發展的看好,收購本土骨科龍頭公司創生和康輝,並加強了本地化的研發及生產能力。而由於各 省器械集中采購的施行,大公司的優勢進一步加大,未來行業內中小企業需要轉型創新或者被資並購整合來提高整體競爭力。資本方特別是上市公司將在未來整合中發揮巨大的主導作用。另一方向, 中小企業轉型研發創新型企業,國外成熟模式就是大企業主要優勢在生產及商業化方面,而中小企 業則是創新研發的主力軍,創投機構的投資機會也來自於此。另外,在OEM代工方面中小企業也可 以嘗試發展。 二、傷口管理行業:生物工程皮膚及替代物、海藻敷料、水 凝膠未來將快速增長 全球傷口管理行業2012年市場規模139億美元,預計2012-2020年複合增長率5%,其中增長最快的 細分行業包括生物工程皮膚及替代物、海藻敷料、水凝膠等,預計2012-2020年複合增長率分別高 達13%、9%、11%。 ![]() 傷口管理行業研發方向包括以創傷預防、護理、治療、修複為主線,開發出由淺至深系列產品。根 據創面愈合三階段清創期、肉芽期、上皮形成期,形成治愈傷口各個時期的全系列創傷護理產品。 從護理向修複發展,開發系列具有創傷修複再生的生物仿生材料。 三、生物材料行業:研發方向從功能替代到組織與內臟再生 生物醫用材料市場巨大。生物醫用材料(又稱生物材料或生物醫學材料)是一類用於診斷、治療、 修複或替換人體組織、器官或增進其功能的新型高科技材料。生物醫用材料本身不是藥物,而是通 過與生物機體直接結合和相互作用來進行治療。廣義地來看,據昊海生科的數據,2012年全球生物 材料市場規模達4000億美元,增速在6-10%;國內市場2012年240億美元,增速15-20%。 生物材料按屬性分類包括: 1)天然生物材料,有再生纖維、膠原、透明質酸、甲殼素、纖維蛋白等; 2)高分子合成生物材料,有矽橡膠、聚氨脂及其嵌段共聚物; 3)醫用金屬材料,有不銹鋼、鈦及鈦合金; 4)無機生物醫學材料,有碳素材料、生物活性陶瓷; 5)雜化生物材料,有天然材料與合成材料的雜化; 6)複合生物材料,有生物陶瓷、玻璃等。 按材料應用部位分為,硬組織材料(骨、牙、關節)、軟組織材料(皮膚、乳房、食道)、心血管材 料、血液凈化材料、分類過濾透析等膜材料、組織粘合劑和縫線材料、藥物釋放載體材料、臨床診 斷及生物傳感材料等。 按材料來源分為,自體組織、異體同種器官組織、異種同類器官組織、天然生物材料、合成材料等。 ![]() 生物材料發展趨勢:是從結構替代到功能替代,再到組織與內臟再生,逐漸發展出了生物活性生物 可吸收生物材料。 目前上市產品主要有透明質酸、口腔修複膜、組織皮膚修複膜、人工神經導管等,大多公司正在研 發的方向是人工骨、人工皮膚、人工血管、人工角膜、人工臟器等。 行業內主要市場參與者包括強生、3M、美敦力、健贊、瑞士Q-Med、日本Seikagaku,國內企業包 括冠昊生物、昊海生科、新天福、大清生物等。 (作者供職於 平安證券) |
羅賓漢投資者會議(Robin Hood Investors Conference)本周二、周三在紐約召開。會議並不對外開放,伊坎(Carl Icahn)、丹尼爾·勒布(Daniel Loeb)和安霍恩(David Einhorn)等知名基金經理人為今年的主講人。
在此大佬齊聚、大鱷雲集的盛會上,投資者不妨來聽聽他們對當前資本市場的看法和投資建議:
對沖基金綠光資本掌門人David Einhorn:看好太陽能行業,做空法國國債,買入希臘的銀行(阿爾法銀行)。
彭博社、BusinessInsider 20日報道稱,安霍恩建議,可買進美國太陽能服務商SunEdison, Inc.以及該公司旗下的太陽能發電站營運事業TerraForm Power Inc.,其中SunEdison股價上看32美元。 當天,SunEdison、TerraForm Power 聞訊分別大漲7.70%、11.3%、
根據綠光資本的公告,該基金在第2季期間以平均每股15.55美元的代價購入SunEdison,理由是太陽能成本下滑、電費上揚可望讓SunEdison成為贏家。
對沖基金Appaloosa掌門人David Tepper:做空歐元。
Tepper表示,“做空歐元資產是現在最好的投資方式。那些2-3年的歐元區國家債券是最佳做空品種。我相信歐洲央行最終將不得不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以刺激歐元區經濟複蘇。另外,你最好放棄500歐元的大鈔。”(暗示歐元將貶值)
Tepper的主要策略為distressed securities,也就是抄底。他2009年豪賭美國政府將會出手救市,並重倉美國金融股,成為當年收入最高的基金經理。
對沖基金巨頭卡爾·伊坎(Carl Icahn):高收益債券泡沫,擔心美股下跌。
接受CNBC采訪時,Icahn提到美聯儲超級寬松對高收益債券和股市的影響,說擔心市場會出現重大事件:
“美聯儲清楚表態,他們不會很快加息,市場跟著美聯儲走。我很擔心會出事。”
Icahn說,如果沒有美聯儲的超級寬松,標普500指數的點位會比現在低。至於高收益債券市場,Icahn認為已經到了下跌的時候,“高收益市場在泡沫里”。
同時,Icahn推銷自己看好的個股,比如他大量押註的蘋果。他說不記得最近是否增持蘋果,重申像蘋果這樣的公司十年一遇。他預計,蘋果的股價還會上漲,而且可能迫使一些做空蘋果的投資者被迫平掉空倉。
以下是其他發言者的相關發言和建議:
Paul Tudor Jones (Tudor Investment Corp ): 大宗商品會熊到2020年,喜歡美股。
Scott Ferguson (Sachem Head): 做多康卡斯特(美國最大的有線系統公司)
Keith Meister (Corvex Capital): 做多冠城國際和艾爾建公司
Zach Schreiber (PointState Capital): 坐蔸錢尼爾能源公司
Nehal Chopra (Tiger Ratan Capital): 做多 查特傳播(Charter Communications)
Fred Wilson (Union Square Ventures): 做空網飛公司 (Netflix) 亞馬遜和易趣
Tom Wagner (Knighthead Capital): 做多美國航空公司
Matthew Sidman (Three Bays Capital): 做多邱吉爾園馬場
Ricky Sandler (Eminence Capital): 做多西班牙電信巴西子公司(Telefonica Brasil)和易趣
Traci Lerner (Chesapeake Partners): 做多美國航空公司,金庫普集團 和Eagle Materials
Ivy Zelman (Zelman Associates): 做多房屋營建行業股票,如 Lennar 、 Pulte 和Toll ,以及富俊家居安保公司(FORTUNE BRANDS Home & Security)和莫霍克工業公司。
Bill Eigen (JPMorgan): 做空債券應對波動性
Nathaniel August (Mangrove Partners): 做空世界摔角娛樂(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 ,做多Short Worldwide Wrestling Entertainment (WWE), 做多福特雷斯投資集團
Oleg Nodelman (EcoR1 Capital): 做多美國生物醫藥公司Clovis
Amish Mehta (SQN Investors): 做多在線搜索公司Blucora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