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總結:投資就是尋找預期差,從基本面尋找超預期股票,成功概率高 億利達

來源: http://xueqiu.com/2164183023/31985623

首先,考察公司的長期成長空間與核心競爭優勢。有關這方面的文章已經很多,就不多說了。如果一個公司正處於未來擁有巨大成長空間的行業,同時,其自身又擁有穩定而積極進取的管理團隊,並能夠在技術、成本、銷售、渠道等任何一個方面具備別人難以複制的核心競爭優勢,從而伴隨著行業的高速成長,通過內生式增長或者並購重組外延式增長,公司在行業中的市場份額也能夠穩步擴大,那麽其利潤就有可能在未來呈現非線性甚至幾何級數的增長。這種長期成長性的超預期需要投資者對行業和公司有超出市場大眾的深刻理解。然而容易出現的誤區是,過分誇大潛在市場容量,而不考量其現實可行性。經常會看到一些研究報告對某些行業成長空間的描述,喜歡拿國內和其他國家作簡單對比,事實上這種差距背後的原因非常複雜,或許我們永遠也無法看到某些方面的趨同。

其次,註重短期細節。對於長期因素的考量當然重要,然而作為追求絕對回報的專戶投資,對於短期細節因素的跟蹤考察幾乎同等重要。這其中包括:短期報表業績、管理層動機、公司高管或大小非以及重要機構投資者的持倉變化和解禁時間表、政策風險,還有市場博弈。機構在短期排名壓力下經常出現持倉高度一致的現象,而一旦原有的預期遭遇某種外力沖擊被打破,納什均衡的條件改變,同盟便迅速崩塌並向相反的極端運行,先前趨之若鶩的,而今棄如敝屣,反之亦然。毋庸置疑,這種現象已成為股價暴漲暴跌的重要原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對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應對。

再次,重視草根調研。單純依靠上市公司管理層的調研我認為是不夠的,利益是否一致將決定他們會向資本市場傳遞什麽樣的信息。做好草根調研,往往可以提前發現超預期的投資機會,反過來也能夠有效防範從公司方面無法證偽的信息不對稱風險。一方面,從上下遊入手,原材料供應商、下遊客戶、渠道經銷商,都是很好的草根調研對象;另一方面,從同行入手,雖然難免“同行相輕”的嫌疑,但是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重要的是自己去思考判斷。

最後,給股票進行適當的分類並組合投資也是非常重要的。彼得林奇的股票分類方法值得借鑒,他把股票分為快速增長型、穩定緩慢增長型、大笨象型、資產富余型、周期型、轉型困境型。個人認為值得重點關註的,是其中的快速增長型、大笨象型、周期型和轉型困境型。不同類型的公司股票表現出不同的運行規律,相應的投資方法或許需要區別對待。周期型和轉型困境型公司關鍵在於把握景氣周期節奏;快速增長型公司短期收益大,風險也大,在高增長刺激下容易出現泡沫,適當做波段才能確保絕對收益;大笨象型公司只要等待合適的買入時機,剩下的就是耐心持有。一個組合中必須具備這幾種類型的均衡配比,才能熨平凈值波動,降低整體風險。

   反對把某些過去的成功投資經驗神聖化,任何東西如果成了宗教信仰一般的不容置辯,那麽對別人或許是一種威脅,對其自身也未嘗不是一種危險。

    根據英國科學哲學家波普爾的研究,不管對錯,真正的理論是可以證偽的。所以,如果某些理論告訴你,價格總是圍繞著某種連他自己都說不清的東西上下波動,或者其正確性必將在某個虛無縹緲的未來被證實,那我們寧可把命運交給上帝。

     作為投資者,與其把精力浪費在高估低估的討論上,或者非常做作的總是幻想自己就是那個“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逆向投資大師”,不如沈下心來尋找一些基本面真正能夠超預期的東西,然後持續跟蹤,反複驗證,以衡量超預期的可能是否還在。投資或許就是這樣一種不斷尋覓和跟蹤的過程,繁瑣而艱辛,沒有什麽靈丹竅門。投資本無所謂“趨勢投資”還是“逆向投資”,如果你認為未來不再可能持續達到大眾的預期,那就應該逆向賣出;如果你認為未來會比大眾預期的更好,那就應該順趨勢而買進。無論是“趨勢投資”還是“逆向投資”,都不應該被庸俗化為“追漲殺跌”和“低買高賣”,跟著價格波動看圖說話並不是 “趨勢投資”和“逆向投資”的本來含義。

      為何“超預期”如此重要?因為本質而言,投資制勝的途徑就是兩條:或者你比別人知道得更多更早;或者你比別人看得更深更遠。前者體現為短期博弈制勝,後者體現為長期投資制勝。然而這里需要警惕的是,所謂“長期投資”並不是宗教狂熱般的死抱不放。曾經有人提出“收藏股票”的概念,我認為這是誤人誤己的“偽價值投資”。即便是長期投資也須不斷跟蹤檢視,一旦預期發生改變就應該出局。

     當然,歷史上無論中外都有很多長期持股賺大錢的成功案例,但是這里面的邏輯在於,持有時間的長短是結果,而非原因。“比別人看得更深更遠”並不代表從此就可高枕無憂,因為兩個可能:一是你看錯了;二是標的變了。

      知易行難,“超預期”雖然是投資制勝的關鍵,但如何做到使自己的預期總是能(或者在大概率上能)比市場大眾更為準確,才是體現投資者功力和水平的地方。這需要投資者經驗和知識的積累,更多的了解每個行業和公司的盈利模式,以及通過更好的調研收集關於公司未來增長前景更多的信息來形成更好的盈利預期。

雪球模擬盤跟蹤我們價值成長組合賬戶看好並且實盤操作股票標的:http://xueqiu.com/2164183023/30570407  模擬盤展示投資理念,尋找長期投資合夥人。聲明: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切勿模仿,沒有推薦股票,也不收費,據此操作收益和風險自負,盡量選擇市值較大的股票和雪球關註人數較低的股票。

實盤和模擬盤三季度總結:組合投資獲利55.39%,總體上節奏把握較好,抓小放大。本輪以滬港通為契機,從7月11日2033點啟動小牛市行情,節奏基本和每次牛市開始一樣,從上到下,先宏觀,後行業,再個股,宏觀留意新聞聯播:國務院政策和習李講話,追蹤高善文等對宏觀經濟的分析判斷,在7月中旬陸續參加5家券商的中期策略會,掌握足夠信息。公布滬港通後,外資大量流入香港,外資偏好藍籌,大宗交易QFII建倉藍籌股;以前一致性預期7月大量房地產信托到期違約,導致銀行壞帳大增,對銀行券商保險等藍籌股的悲觀過度;打大老虎反腐事件公布後,提振信心,政策重心轉向經濟,投資開始加速,QFII,RQFII,地下外資和來自信托等增量資金首先瞄準被公募資金大量拋售到歷史最低倉位比例的銀行股,券商保險股,(上述有些信息比別人知道得更多更早,所以模擬盤首先建倉銀行保險券商股大盤藍籌金融股)反彈半個月後成交不足,增量資金流入,而場內資金借題發揮,拉擡二線藍籌股,軍工股,並購重組,小盤股和 低價股等,由於無法預測短期升跌,我們只參與自己最熟悉的股票(比別人看得更深更遠),尋找估值低安全邊際並有催化因素,如滬港通受益的中信證券,總理大力支持的互聯網雲計算 國產軟件 信息安全(華勝天成,東軟集團),京東和阿里巴巴上市(本身學軟件,在互聯網相關投資公司,主帖里有100多條有關京東和阿里巴巴電商股和互聯網公司的資料)受益股(華勝天成,東軟集團,紅旗連鎖),機器人和上海國資重組(上海機電),後用跟蹤中轉證100指數的雙禧B杠桿基金代替低估值大盤藍籌股,等待滬港通估值修複,收益不錯;參考李迅雷熊末牛初策略,組合投資,個股輪動,提高資金效率,雪球關註人數最少的紅旗連鎖,華勝天成反而獲利最多,值得檢討的是倉位比例控制,大跌風控處理。投資就是尋找預期差,增強信息優勢,通過上下遊和調研,行業內溝通,盡早掌握企業經營變化,長期重倉業績和股價齊飛的成長股(細分行業龍頭)。以價值為基礎與偉大企業共同成長;策略靈活;尊重趨勢,在強化風險意識和風險管理的基礎上,追求客戶資產長期持續穩定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047

我做淘寶7年的工作經驗總結:5800字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06/146286.html

i黑馬導讀:這是一個老電商人,做淘寶7年,混到運營總監的位置,今年本命年運氣不太好,出了車禍把腿摔骨折,此文便是在住院期間寫下,幹貨挺多,不是軟文。

 \不管淘寶商城還是C店,淘寶賣家做起來的原因可能有千萬種,但是淘寶運營崩潰卻往往只需致命的一擊——尤其那些沒有雄厚資金撐著、並不斷去試錯、試錯了又不能立即總結、並又幻想著“最好的業績在下一個月”的賣家。

虧一元是虧,虧一萬也是虧,虧十幾萬也是虧。所謂大虧,取後面的數目,銷售額約140萬,30%毛利。壇子里有無數教人成功的經驗,就是沒有人談談失敗的教訓。所以樓主擬就自己一年多所見所聞所經歷的不光榮史,逐條總結出來。成功的經驗未必能學到,不然《我的成功可以複制》大賣之後社會上有唐駿無數。失敗的教訓卻可以努力避免,前人踩上了狗屎,臭氣飄揚,後面的人看到了,定不可再一腳踩上去,除非你是一頭特立獨行的豬,這也是樓主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介紹下樓主所在淘寶商城背景:環保小家電行業,生產的家電產品比較偏門,我要是未進來公司之前可能從未知道有這種產品——當然,樓主很少看電視,近一年開始在購物電視上看到有賣,但也沒有什麽知名的品牌。這個不重要,10年中後開始準備,準備了幾個月,由於不專業,11年才開始正式運營。還有,產品種類不足十種,自產自銷,著重塑造品牌,走品牌路線,開的旗艦店,這是背景,由不專業開始展開話題,下面逐條總結如下:
 

 

一、無規劃無計劃,走到哪步算哪步。

總的規劃是有的,就是用1年的時間來由淘寶拓展。當然這個規劃只是形成在老大的腦海中,沒能細化下去。也就是下面的無論客服推廣文案永遠只曉得自己有事情做或沒有事情做,月銷量大約幾何之類,從未明白一個步驟完成之後要緊接著下一個步驟,它的目的和目標是什麽,若此步驟不完成或打折扣它對目標會產生什麽樣的影響。

我們當時只有一個銷售的目標,當個月銷售多少萬。可是這多少萬要如何產生,依據是什麽。為完成這些萬,推廣要如何做,在一個月里邊直通車有什麽推廣計劃,可呈階梯式向上或其他形狀按步驟計劃來進行,活動策劃如何在節假日提前一個月來準備,準備又要從淘寶的各個方面來組織哪些東西。我們其實上從未心理有譜過。

二、無經驗摸著石頭過河。

淘寶上面很多賣家是兼職型的,不虧即可,有賺更好,慢慢的累積著經驗盼有一日單飛。若是一個團隊一堆人嗷嗷待哺等著開飯,摸著石頭過河無異船過險灘,事實上,我們的確是這樣境地。

經驗來自對業務的熟悉,當團隊中沒有人對淘寶最核心的運營一職熟悉的時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不但具體每個人所負責的事項不熟悉,就是對於人與人之間的工作事項協調全盤考慮都不熟悉,那是一件更可怕的事情。經驗雖然有可能成為創新桎梏,但在草創期可避免大量無謂的試錯,減少時間成本、資源成本和運營成本。

三、不重數據分析不總結,憑感覺做事。

沒有經驗的直接惡果就是,對數據不重視,對數據漠不關心。但是淘寶又是與數據如此密切關聯,乃至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在數據上得到反映,而我們除了關註銷售額和拿到手的票子有多少,甚至很少認真去分析淘寶後臺每項的數據有什麽意義。

雖然,有時候也去認真看。但看而已,譬如說,2分鐘的產品詳情頁瀏覽時間,憑感覺貌似有點短,於是把頁面從3米做到4米多,但單項的數據呈現是沒有意義的,也不太容易發現問題的,後面我們通過數據與數據深入對比,分析,追查,才發現大量的問題。譬如,投阿里媽媽廣告,有大量即點即關閉的點擊,嚴重把產品瀏覽時間給平均縮短了,阿里媽媽廣告網站多為造假,但其時為時已晚,報名淘寶聚劃算時,直接扔你一句“店鋪運營能力不足”,直是錐心般的刺痛。

四、迷信所謂的顧問。

由於做不好,又急,有點病急亂投醫的感覺。一個有淘寶一兩年經驗的人,打著顧問的幌子去騙完全無經驗的人真是很容易,當我們先後請來三位各種各樣的顧問造訪,每次以為可以給團隊打進興奮劑,卻發現註入的是水,還要付錢,最後卻做到部門關門倒閉的境地時,你真是沒有辦法對這些所謂的顧問有好印象。

11年年初時,請來淘寶天下小二,洋洋灑灑不著邊際不得實質講了一通,無甚收獲。爾後,請了淘寶大學講師,那位爺自己也經營淘寶店並以店主兼淘寶講師的身份講解,也是泛泛而談不得要領,更可笑的是我們在一個論壇上發現了一模一樣內容的貼子。最後來了位所謂實力派顧問,從某淘寶外包運營商出來的,唬人的架式倒有,培訓也不缺,卻總是拿些淘寶大學的PPT忽悠。一談到關鍵問題,譬如說,你的為什麽能運營起來,而我們的運營不起來,你把你運營方法傳授不就行了?他先跟你談完大系統,譬如淘寶運營與數據分析一人兼,推廣一人,客服一人等等,再之後就說你產品不行,最後到你人不行,等等。

五、對競爭對手關註不夠。

關註的目的不是為了模仿,當然,當別人做得比你好的時候——視覺設計,文案,等等。模仿是非常必要的,否則只是閉門造車,自娛自樂,自欺欺人。

關註的目的是獲取店鋪的很多關鍵性的信息,比較悲摧的是,樓主所有的店鋪一直都沒有足夠重視淘寶里邊的潛規則,如眾所周知的刷,或者公關。總是仰視對手為何銷售量那麽好,爾後一次又一次的在淘寶的這個活動那個活動上見其日銷幾百上千件,隨後去找顧問,可是顧問從來不透露半點心聲……

六、不重視細節必定失敗。

細節決定成敗,這在淘寶上主要靠文字和視覺效果打動人促成銷售的方式更為明顯。淘寶上需要註重的細節實在太多了,先不說在後臺量子恒道上的每一項數據波動、對比代表的意義,單是直通車某款的前臺顯示效果的意義就值得十分認真去作分析研究,不斷改進。

我們犯的錯誤,就是太過粗放,從不關心直通車有背景圖與無背景圖有何區別,直通車上有“包郵”二字和沒有對點擊率、成交率有什麽影響,等等。直接導致的就是推廣上做不起來。這些細節在淘寶里有千千萬萬,涉及美工,客服,推廣,運營,文案各個崗位。

七、不重視客戶體驗。

做淘寶的都清楚,淘寶的推廣費用是很高的,所謂隱性的投入,都體現在這些有點擊無成交的推廣上,但是為了爭取客戶,尤其是新客戶,這筆錢又不能省。一旦新客戶生意做成了,如果產品質量過硬,賣家時不時有優惠信息促動,客戶可能回來形成二次購買。

推廣的費用就是爭取新客戶,成本較高,而講究客戶體驗則是維護老客戶。從成交付款之後的那一刻起,還沒有收到貨物之前,要都為二次購買作好長足的鋪墊,譬如包裹上的溫馨提示,服務單,節假日產品促銷短信發送等等之類,然而,我們這方面做得實在很欠缺。也就是造成總是靠推廣去拉客,而沒有形成客引客的良性循環。

八、價格混亂。

淘寶產品的定價有講究,定得高了,賣不動,定得低了,賺不到錢。當然,勿拿冬天大賣雪糕之類的牛B案例來說明一切事在人為,畢竟奇跡雖可創造但仍屬於可遇不可求的[中國人相信奇跡但不相信常識,尤其是做老板的],而規律是要遵循的,譬如說,淘寶價格的一大規律就是性價比高,比實體店高。

有朋友曾經做電子產品,做不下去,因為電子產品比價太好比了,外形功能相似的價格差不太多,除非有品牌上的巨大優勢,要說普通的你說你的東西高檔要走高端標個什麽火星球的技術,多半人不在乎這個,因為不是買回去作科學分析研究,只是普通家用質量好就行,如果說有什麽技術新增什麽不實用的功能只是個點綴,圖個心理快慰。之後他轉做服裝行業去了,做是風生水起,在價格方面,因為服裝行業不好比啊。

樓主所在團隊雖想打造品牌,但又無錢大砸特砸廣告,價格跟同行比不低,又屬於偏門產品,想成為大眾款不容易。這就使產品走量只能通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去報聚劃算之類的活動,否則,無經驗的團隊運營加上上述種種因素,必定敗走天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429

醫療器械骨科、生物材料和傷口管理峰會觀點總結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68&extra=


醫療器械骨科、生物材料和傷口管理峰會觀點總結
作者:鄒敏


事件:我們上周末參加了由常州西太湖科技產業園主辦,江蘇省醫療器械行業 協會和常州醫療器械行業協會聯合協辦,CHC醫療咨詢(峰會組委會)承辦的 醫療器械骨科、生物材料和傷口管理峰會。現將會議中獲得的重要行業信息和 觀點總結如下:

醫療器械市場:全球穩健增長、中國高速發展,骨科及傷口 護理占較大份額

全球醫療器械市場,根據 Evaluate Medtech 的數據, 2011 年規模為 3250 億 美元,其中骨科及傷口護理占有較大份額,骨科 2011 年全球市場規模達 302 億美元,占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的 9.3%,傷口護理全球市場規模約為 119 億美元, 占醫療器械的 3.7%。預計 2011-2018 年,全球醫療器械市場的複合增長率約為 4.4%,其中骨科和傷口護理子領域的複合增速分別為 3.1%和 4.6%。

中國的醫療器械市場,受到經濟發展、人口老年化和發病率提高的拉動,再加 上國內醫療器械/藥品比例較成熟市場顯著偏低,行業增速達 20%,大大高於全 球市場。據普華和順招股說明書數據, 2012 年,中國骨科植入物市場的規模 達人民幣 95.4 億元,2008 年至 2012 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 18.2%。未來五年, 該市場預期將繼續以 18.1%的複合年增長率。生物醫學材料行業以 15-20%的速 度增長。

中國骨科行業:創傷規模最大,關節增速最快

2012 年國內骨科市場中,關節類市場規模 28 億元,脊柱相關器械 18 億元,創 傷 35 億元,運動醫學及神經外科類 18 億元,市場份額占比分別是創傷 34%, 關節 28%,脊柱 20%,其他 18%。在國產化率方面,關節最低為 30%,脊柱 約 40%,創傷約 70%。預計創傷、脊柱和關節的 2012-2017 年複合增長率分別 為 15.8%、19.8%和 22.1%。

未滿足的臨床需求推動骨科產品創新,數字化骨科是未來發 展趨。
醫療器械產品創新多來自於臨床需求,企業通過與臨床緊密結合轉化為產品創 新。未來骨科行業的發展一方面來自於新材料,另一方面來自於智能生產。隨 著技術進步,未來 5 年內將出現變革性的材料技術;基於大量累積的臨床數據 庫以及數字化生產技術的發展,未來 3D 數字化骨科將會高速發展,以滿足臨床 個性化、精準化、微創化、遠程化的需求。數字化骨科的應用包括:臨床的骨 科數字解剖(三維重建)、手術規劃的骨骼模型及仿真手術、用於精準手術的三 維打印導板、制作個性化植入物和骨科遠程手術機器人等等。隨著行業技術水 平不斷發展成熟,政策也將逐漸放開並制定相應監管規則。  

創新、整合是本土骨科中小企業發展之路。
近年來骨科行業內並購不斷發生,外資公司基於對國內中端市場的看好,收購本土骨科龍頭創生和康輝, 並加強了研發和生產能力的本地化。同時,由於各省器械集中采購的施行,大公司的優勢進一步加大。骨 科行業內中小企業需要轉型創新或者被並購整合來提高整體競爭力。資本方特別是上市公司將在未來整合 中發揮巨大的主導作用。國外骨科行業的成熟模式就是大企業擅長生產及商業化,而中小企業則是創新研 發的主力軍。我國骨科小企業也當走創新、差異化發展之路,短期生產代工也是盈利模式之一。

生物材料行業:研發方向從功能替代到組織與內臟再生。 生物醫用材料是一類用於診斷、治療、修複或替換人體組織、器官或增進其功能的新型高科技材料。未來 發展趨勢是從結構替代到功能替代,再到組織與內臟再生,逐漸發展出了活性生物可吸收材料。目前上市 產品主要有透明質酸、口腔修複膜、組織皮膚修複膜,大多公司正在研發的方向是人工骨、人工皮膚、人 工血管、人工角膜、人工神經導管、人工臟器等。

傷口管理行業:生物工程皮膚及替代物、海藻敷料、水凝膠未來快速增長。 全球傷口管理行業2012年市場規模139億美元,預計2012-2020年複合增長率5%。增長最快的細分行業包 括生物工程皮膚及替代物、海藻敷料、水凝膠等,預計2012-2020年複合增長率分別高達13%、9%、11%。 行業研發方向是以創傷預防、護理、治療、修複為主線,開發出由淺至深系列產品。根據創面愈合三階段 清創期、肉芽期、上皮形成期,形成治愈傷口各個時期的全系列創傷護理產品。從護理向修複發展,開發 系列具有創傷修複再生的生物仿生材料。 

投資建議:關註具有創新和整合能力的相關上市公司。

涉足上述三個子行業的上市公司包括凱利泰(骨科)、尚榮醫療(骨科)、冠昊生物(生物材料)、雲南白 藥(傷口管理)、雙鷺藥業(生物材料:子公司生產註射級透明質酸鈉)、華東醫藥(生物材料:代理韓國 透皮質酸鈉)、普華和順(港股:骨科)、山東威高(港股:骨科)、華熙生物(港股:生物材料)和擬上 市公司昊海生科(生物材料)。 

風險提示:高值耗材的招標降價風險、整合不達預期的風險。

正文:

我們上周末參加了由常州西太湖科技產業園主辦,江蘇省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和常州醫療器械行業協 會聯合協辦,CHC醫療咨詢(峰會組委會)承辦的醫療器械骨科、生物材料和傷口管理峰會。現將 會議中獲得的重要行業信息和觀點總結如下:

一、醫療器械市場:全球穩健增長、中國高速發展,骨科及 傷口護理占較大份額

全球醫療器械市場穩健增長
根據 Evaluate Medtech 的數據, 2011 年規模為 3250 億美元,其中骨科及傷口護理占有較大份額, 骨科 2011 年全球市場規模達 302 億美元,占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的 9.3%,傷口護理全球市場規模約 為 119 億美元,占醫療器械的 3.7%。預計 2011-2018 年,全球醫療器械市場的複合增長率約為 4.4%, 其中骨科和傷口護理子領域的複合增速分別為 3.1%和 4.6%。

中國的醫療器械市場高速發展
受到經濟發展、人口老年化和發病率提高的拉動,再加上國內醫療器械/藥品比例較成熟市場顯著偏 低,行業增速達 20%,大大高於全球市場。據普華和順招股說明書數據, 2012 年,中國骨科植入 物市場的規模達人民幣 95.4 億元,2008 年至 2012 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 18.2%。未來五年,該市場 預期將繼續以 18.1%的複合年增長率。生物醫學材料行業以 15-20%的速度增長。



二、中國骨科行業:創新與整合是行業發展趨勢

2.1 人工關節國產化率低,運動醫學骨科器械快速增長 中國骨科市場中,創傷類骨科器械規模最大,國產化率最高

2012年國內骨科市場中,關節類市場規模28億元,脊柱相關器械18億元,創傷35億元,運動醫學及 神經外科類18億元,市場份額占比分別是創傷34%,關節28%,脊柱20%,其他18%。在國產化率 方面,關節最低為30%,脊柱約40%,創傷約70%(包括創生、康輝、威高)。



從行業增速來看,關節增速最高

值得關註的高增長領域還包括運動醫學器械及神經外科器械(如鈦網)。據普華和順招股書數據,創 傷、脊柱和關節的2012-2017年複合增長率分別為15.8%、19.8%和22.1%。



2.2 未滿足的臨床需求推動骨科產品創新,新材料及數字化技術發展推動骨科 生產技術進步

醫療器械產品創新多來自於臨床需求,企業通過與臨床緊密結合並轉化實現產品創新。例如人工關 節目前發展方向是改進功能和延長壽命,包括使用新材料以及新的治療方法。未來骨科生產技術發 展一方面來自於新材料的進步,另一方面來自於智能生產。隨著材料技術的發展進步,未來5年內可 能出現變革性的材料技術,如人工關節新材料聚醚醚銅等。基於大量累積的臨床數據庫以及數字化 生產技術的進步,未來數字化3D骨科將會快速發展。

2.3 數字化骨科滿足臨床個性化、精準化、微創化、遠程化需求

數字化骨科技術的個性化、精準化、微創化、遠程化是現代骨科的發展方向,能夠滿足臨床需求。 臨床個性化和精確化需要精確地診斷和定位、準確的設計與病變切除、準確的導引和安裝,而現有 骨科產品個性化和精確化欠缺導致松動斷裂,例如髖關節置換中,標準直柄股骨柄的匹配率僅為 22.15%。數字化骨科技術滿足個性化定制需求,減少了手術的創傷性,減少了對醫生技術經驗的依 賴性。

數字化骨科的應用包括:用於臨床的骨科數字解剖(三維重建);手術規劃的骨骼模型及仿真手術; 用於精準手術的三維打印導板;制作個體化植入物;骨科遠程手術機器人;用於醫療器械研發的有 限元分析。

數字化骨科的臨床應用包括:1)整容:患者面部骨骼模型、個體化手術導航模板;2)牙科:光學 印模掃描,取代傳統石膏模型;3)創傷脊柱關節置換;4)腫瘤切除或創傷後修複。



期待行業政策和監管規則的與時俱進,優勢企業有望突圍。隨著行業技術水平不斷發展成熟,數字 化骨科的相關審批、註冊、醫保、監管政策也需要調整以實現與時俱進。目前牙科行業的應用已經非常普遍,主要原因包括個人付費意願強烈、牙科風險分類低等。據分析,目前數字化骨科政策傾 向是,盡快出臺數字化骨科相關註冊監管規定,可能會向具有標準化骨科產品的企業率先放開數字 化骨科產品的註冊,並且註冊的標準是工藝而非產品。未來,監管政策的明朗,有望推動行業快速 發展。目前國家三類醫療器械分類目錄已經將3D骨科產品單獨列為一類,後續相關監管政策有望逐 漸成熟。

當前數字化骨科主要技術難點包括:三維計算機輔助設計建模(CAD)/數字化制造(CAM);醫療 影像基礎的設計與制造;材料技術(金屬材料已經可用於3D打印,其他還有雙膦酸鹽);大規模制 造技術。

國內外領先數字化骨科企業包括:

1)Materialise:比利時3D打印公司,提供醫療相關產品及服務。具有成熟的相關技術,包括三維計 算機輔助設計建模(CAD)/數字化制造(CAM);醫療影像基礎的設計與制造;大規模制造。

2)常州華森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從2008年就開始研究數字化技術在骨科內固定領域的應用,從數 字化三維重建、數字化手術方案設計、3D打印骨模型、數字化(個性化)植入物定制到數字化內固 定方案分析,從技術到產品再到臨床應用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數字化流程。

3)上海晟實醫療器械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1998年,是國內最早從事定制型人工關節和形狀記憶 合金骨科內固定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專業性公司。晟實醫療與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和上海多家三甲醫院進行科研合作,在新產品開發和產品質量控制方 面具有強大優勢。目前晟實醫療的主要產品:兩大類六個產品,人工髖關節假體、人工膝關節假體 人工骨缺損假體、聚髕器、鋸齒臂環抱內固定裝置、鎖式接骨器。

4)蘇州昕健醫療技術有限公司:提供術前模型、個體化導航裝置、人工關節產品服務。產品包括新 一代人工髖膝關節假體,及為病人量身定制的個體化人工關節,與之配套的用於手術的人工關節及 內置物的術前模型和個體化導航裝置。

2.4 創新、整合是本土骨科中小企業轉型發展之路

行業集中度低、低價競爭較普遍。國內骨科器械企業中,有70家創傷和脊柱植入物企業,30家人工 關節生產企業。目前年收入過億元的不到10%,多數企業銷售額處於5000萬元左右甚至更小。利潤 低下導致創新投入不夠,75%為低端產品。

企業形成三大梯隊。根據植入醫療器械產品在性能、價格、品牌等多方面差異,骨科器械行業已經 形成梯隊競爭格局。第一梯隊,以外資企業為主,這類企業有品牌、產品設計及銷售渠道上具有較 強優勢,產品品牌認知度較高,如美敦力、強生、Styker等。第二梯隊,主要是國內年銷售收入在 5000萬以上企業,這類企業一般是在某細分領域具有獨特競爭優勢,如威高、康輝、創生等(後兩 個企業已分別被美敦力和Styker收購)。第三梯隊,在國內企業總數比重較大,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 以下,這類企業由於受資金、技術等方面限制,經營規模相對較小,面臨較大壓力。

創新、整合是本土小企業轉型發展之路。近年來行業內並購不斷發生,外資公司基於對國內中端市 場發展的看好,收購本土骨科龍頭公司創生和康輝,並加強了本地化的研發及生產能力。而由於各 省器械集中采購的施行,大公司的優勢進一步加大,未來行業內中小企業需要轉型創新或者被資並購整合來提高整體競爭力。資本方特別是上市公司將在未來整合中發揮巨大的主導作用。另一方向, 中小企業轉型研發創新型企業,國外成熟模式就是大企業主要優勢在生產及商業化方面,而中小企 業則是創新研發的主力軍,創投機構的投資機會也來自於此。另外,在OEM代工方面中小企業也可 以嘗試發展。

二、傷口管理行業:生物工程皮膚及替代物、海藻敷料、水 凝膠未來將快速增長
全球傷口管理行業2012年市場規模139億美元,預計2012-2020年複合增長率5%,其中增長最快的 細分行業包括生物工程皮膚及替代物、海藻敷料、水凝膠等,預計2012-2020年複合增長率分別高 達13%、9%、11%。


傷口管理行業研發方向包括以創傷預防、護理、治療、修複為主線,開發出由淺至深系列產品。根 據創面愈合三階段清創期、肉芽期、上皮形成期,形成治愈傷口各個時期的全系列創傷護理產品。 從護理向修複發展,開發系列具有創傷修複再生的生物仿生材料。

三、生物材料行業:研發方向從功能替代到組織與內臟再生
生物醫用材料市場巨大。生物醫用材料(又稱生物材料或生物醫學材料)是一類用於診斷、治療、 修複或替換人體組織、器官或增進其功能的新型高科技材料。生物醫用材料本身不是藥物,而是通 過與生物機體直接結合和相互作用來進行治療。廣義地來看,據昊海生科的數據,2012年全球生物 材料市場規模達4000億美元,增速在6-10%;國內市場2012年240億美元,增速15-20%。

生物材料按屬性分類包括:

1)天然生物材料,有再生纖維、膠原、透明質酸、甲殼素、纖維蛋白等;  

2)高分子合成生物材料,有矽橡膠、聚氨脂及其嵌段共聚物;

3)醫用金屬材料,有不銹鋼、鈦及鈦合金;

4)無機生物醫學材料,有碳素材料、生物活性陶瓷;

5)雜化生物材料,有天然材料與合成材料的雜化;

6)複合生物材料,有生物陶瓷、玻璃等。

按材料應用部位分為,硬組織材料(骨、牙、關節)、軟組織材料(皮膚、乳房、食道)、心血管材 料、血液凈化材料、分類過濾透析等膜材料、組織粘合劑和縫線材料、藥物釋放載體材料、臨床診 斷及生物傳感材料等。

按材料來源分為,自體組織、異體同種器官組織、異種同類器官組織、天然生物材料、合成材料等。


生物材料發展趨勢:是從結構替代到功能替代,再到組織與內臟再生,逐漸發展出了生物活性生物 可吸收生物材料。

目前上市產品主要有透明質酸、口腔修複膜、組織皮膚修複膜、人工神經導管等,大多公司正在研 發的方向是人工骨、人工皮膚、人工血管、人工角膜、人工臟器等。

行業內主要市場參與者包括強生、3M、美敦力、健贊、瑞士Q-Med、日本Seikagaku,國內企業包 括冠昊生物、昊海生科、新天福、大清生物等。

(作者供職於 平安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168

大佬如何看市場:羅賓漢投資者會議總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771

u=1852404455,4224052343&fm=11&gp=0

羅賓漢投資者會議(Robin Hood Investors Conference)本周二、周三在紐約召開。會議並不對外開放,伊坎(Carl Icahn)、丹尼爾·勒布(Daniel Loeb)和安霍恩(David Einhorn)等知名基金經理人為今年的主講人。

在此大佬齊聚、大鱷雲集的盛會上,投資者不妨來聽聽他們對當前資本市場的看法和投資建議:

對沖基金綠光資本掌門人David Einhorn:看好太陽能行業,做空法國國債,買入希臘的銀行(阿爾法銀行)。

彭博社、BusinessInsider 20日報道稱,安霍恩建議,可買進美國太陽能服務商SunEdison, Inc.以及該公司旗下的太陽能發電站營運事業TerraForm Power Inc.,其中SunEdison股價上看32美元。 當天,SunEdison、TerraForm Power 聞訊分別大漲7.70%、11.3%、

根據綠光資本的公告,該基金在第2季期間以平均每股15.55美元的代價購入SunEdison,理由是太陽能成本下滑、電費上揚可望讓SunEdison成為贏家。

對沖基金Appaloosa掌門人David Tepper:做空歐元。

Tepper表示,“做空歐元資產是現在最好的投資方式。那些2-3年的歐元區國家債券是最佳做空品種。我相信歐洲央行最終將不得不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以刺激歐元區經濟複蘇。另外,你最好放棄500歐元的大鈔。”(暗示歐元將貶值)

Tepper的主要策略為distressed securities,也就是抄底。他2009年豪賭美國政府將會出手救市,並重倉美國金融股,成為當年收入最高的基金經理。

對沖基金巨頭卡爾·伊坎(Carl Icahn):高收益債券泡沫,擔心美股下跌。

接受CNBC采訪時,Icahn提到美聯儲超級寬松對高收益債券和股市的影響,說擔心市場會出現重大事件:

“美聯儲清楚表態,他們不會很快加息,市場跟著美聯儲走。我很擔心會出事。”

Icahn說,如果沒有美聯儲的超級寬松,標普500指數的點位會比現在低。至於高收益債券市場,Icahn認為已經到了下跌的時候,“高收益市場在泡沫里”。

同時,Icahn推銷自己看好的個股,比如他大量押註的蘋果。他說不記得最近是否增持蘋果,重申像蘋果這樣的公司十年一遇。他預計,蘋果的股價還會上漲,而且可能迫使一些做空蘋果的投資者被迫平掉空倉。

以下是其他發言者的相關發言和建議:

Paul Tudor Jones (Tudor Investment Corp ): 大宗商品會熊到2020年,喜歡美股。

Scott Ferguson (Sachem Head): 做多康卡斯特(美國最大的有線系統公司) 

Keith Meister (Corvex Capital): 做多冠城國際和艾爾建公司

Zach Schreiber (PointState Capital): 坐蔸錢尼爾能源公司

Nehal Chopra (Tiger Ratan Capital): 做多 查特傳播(Charter Communications)

Fred Wilson (Union Square Ventures): 做空網飛公司 (Netflix) 亞馬遜和易趣

Tom Wagner (Knighthead Capital): 做多美國航空公司

Matthew Sidman (Three Bays Capital): 做多邱吉爾園馬場

Ricky Sandler (Eminence Capital): 做多西班牙電信巴西子公司(Telefonica Brasil)和易趣

Traci Lerner (Chesapeake Partners): 做多美國航空公司,金庫普集團 和Eagle Materials

Ivy Zelman (Zelman Associates): 做多房屋營建行業股票,如 Lennar 、 Pulte 和Toll ,以及富俊家居安保公司(FORTUNE BRANDS Home & Security)和莫霍克工業公司。

Bill Eigen (JPMorgan): 做空債券應對波動性

Nathaniel August (Mangrove Partners): 做空世界摔角娛樂(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 ,做多Short Worldwide Wrestling Entertainment (WWE), 做多福特雷斯投資集團 

Oleg Nodelman (EcoR1 Capital): 做多美國生物醫藥公司Clovis  

Amish Mehta (SQN Investors): 做多在線搜索公司Blucora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197

天福投資教訓總結 Passion啟航

來源: http://xueqiu.com/5780378715/32547026

天福均價4.2港幣左右買入,3.7港幣左右賣出,虧損大概9%。目前股價2.9港幣。
    第一次學費雪的方法,深入用閑聊法定性研究一支股票,學到不少教訓。
    研究的過程中費了很大精力造訪了至少各地五十家以上的天福茗茶,研究了年報(包括臺灣天仁茗茶的年報),大量的文章,甚至微博和大眾點評網上的茶企競爭對手的評價也翻了很多,包括臺灣國外大眾點評網站對天仁茶餐廳的評價。下了很大功夫,結果卻不理想,這個問題最近一直困擾我,下大功夫研究到底值不值得,問題到底在什麽地方?
    前幾天在賽思卡拉曼的【安全邊際】中看到一句話大概是:一家公司80%的信息只需要20%的時間和精力就可以得到,剩下的20%信息卻需要80%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得到。
這句話讓我豁然開朗,總結幾個問題:

1.安全邊際,市值40億左右,PE12倍. PB2.2倍 買入天福,並沒有留足夠的安全邊際。巴老的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好公司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如果公司不是那麽有統治力,一定要留足夠額安全邊際
2.數據說話,連鎖店方式擴張最重要的兩個數據分店增速數和單店銷售額已經非常清晰的告訴我,天福這一年分店數增速緩慢,單店銷售額也沒有提高。可自己仍然堅持認為這是一家不錯的公司,即使當年業績不理想,也是值得等待的。
3.花了80%的時間和精力去尋找那20%的信息,事倍功半,其實這有些信息是人家公司根本不想讓公眾知道的。利用80%的公開信息,加上足夠的安全邊際和適當分散投資,應該已經可以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了。
4.擴張模式,從譚木匠和一些國內運動服飾品牌的擴張過程中發現,加盟連鎖經營的擴張方式是借助別人的資產擴張,需要的資產投入不多,但要做好對公司的管理水平要求很高。但是像天福和達芙妮這種曾經靠別人的錢擴張,如今收回來自己直營,之後要繼續擴張,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資本要求很大。真正能像星巴克和屈臣氏那樣全球一萬多家直營擴張的公司太少見了。
5.投入情感,對一家公司關註太多,會投入情感,不能理性做出判斷。

繼續學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929

投資總結:熱門還是冷門(附帶2014年相關個股) Dean_丁丁

來源: http://xueqiu.com/2129489320/33013898

 
 
投資冷門股,還是熱門股,我相信許多投資者都有自己的想法。今天丁丁就結合自己的經驗來談一下其中的區別和操作。

核心觀點

1. 冷門股和熱門股都有操作價值,這在於投資者對市場的理解和操作的技巧。
2. 熱門股註重對短期市場趨勢和行業趨勢的理解,更適合於中期以內的操作。
3. 冷門股註重公司價值和估值優勢,以及是否會被主力發現拉升。更適合中長期的思路。
下面舉些例子,並加以說明技巧。

熱門股

解釋:熱門股,可以理解為丁丁前期所說的主題股,再加上市場正在大漲市場喜愛的股票。投資者的預期和喜好程度日日上升。股價上漲快,短期容易獲利。估值相對高。缺點是預期發生變化跟不上股價快速回落。

2014年熱門股舉例 (多數是事後總結,不是推薦買入)。

主題熱門股舉例
藍寶石概念,由於蘋果iPhone6 以及藍寶石漲價 --- 露笑科技,晶盛機電,西南藥業。
軍工概念,由於國家加大投資,軍工改革 --- 航天動力,中國衛星,北方導航等等
大飛機概念,大飛機總裝 --- 中航飛機,洪都航空 等等
信息安全 --- 浪潮信息,浪潮軟件,華勝天成等等
高鐵 ---晉億實業,晉西車軸,北車南車,康尼機電等等
光伏 --- 彩虹精化,愛康科技等等
核電 --- 中核科技,江蘇神通等等
其它的比如 上半年的4G,下半年的券商,一帶一路相關的概念等,不勝枚舉。
軍工和大飛機請參考專家@西點老A,我只是略略研究。

次新熱門股:
眾信旅遊:境外旅遊批發;
博騰股份:醫藥中間體研發;
東方網力:視頻安防軟件龍頭;
花園生物:維生素漲價,中間體,小盤;
全通教育:在線教育;
蘭石重裝:核電;

熱門股投資總結
丁丁總結如下
1. 首先要理解這個熱門的行業正在發生向好的變化,或者個股的業績會大幅增長。比如軍工股出臺了軍工體制改革;比如光伏出臺了十五條國家支持政策等等。比如愛康科技上半年預期業績暴增。
2. 其次,要預計這個行業後期或近期還會出臺相關政策,或者市場會持續趨好。比如光伏,可能7-8 月就預測後期國家會出臺支持政策,年底搶裝潮。通用航空,在8-10月就預期10月份以後會出現行業發布政策等等。分析這點的目的是防止股價短期一日遊。
3. 介入的價位,一般不可能是絕對低點,但是不要太高,要留給市場資金獲利的空間。
4. 介入的時間,通常是這個主題出現不久後介入。如果熱了好幾個月並且股價已大幅上,就不再介入。
5. 介入的價位:通常是近期漲幅不要超過30-40%,總體漲幅不要超過2-3倍。超過這個近期漲幅介入後遇到震蕩概率增加,止損的概率增加,很難持股。長期漲幅過大的,沒有機構和其他大資金會考慮建倉,股價自然不漲。
6. 次新熱門股,通常要有好的概念: 輕資產、TMT,獨家科技等。這種股票,通常一打開上市漲停時,就已經估值相對較高,要參與就要仔細分析市場的投機因素和後期的上漲催化劑。

冷門股
解釋:市場不理解行業和股票,也沒有什麽媒體報道。普通投資者根本不知道這個股票。股價上升慢,估值相對低。一旦里面出現有投資價值的可能,股價可能會上漲2-3倍或更多。

2014年冷門股舉例 (可能多數股票不再適合投資):
友邦吊頂:上市後很長一段時間,動態PE只有25倍;市值只有25億。市場可能把它和房地產聯系起來。可是這個股票的業績上升,毛利率高,行業龍頭,有一定壁壘。股價在5月份以後成功翻番。這個丁丁在5月份估值低時分析過。

冠福家用, 江泉實業:這兩個分別重組了能特科技,和唯美度化妝品,屬於重組股,卻也實現了股價大幅上漲。

華域汽車,金馬股份,雙林股份:汽車零件股。通常是大家都不理解的。結果下半年都取得了好的漲幅。下半年上市的的華懋科技也是汽車零件股,有好的毛利率和壁壘(未經分析,不要隨意跟買)。

良信電器,長亮科技:一個是做低壓電器,一個做銀行軟件。遭各種投機因素組合,股價輕松翻番。

冷門股投資特點
丁丁總結如下:
1. 時間周期相對較長。持有後可能需要半年以上才會有主力發現並買入。
2. 投資成功的前提是:有良好的成長性和估值優勢; 買入價位要低。
3. 獲利回報的發生時期:有市場主力資金,或了解公司的內幕資金(包括它的供應商客戶員工等)將股價推高到一定幅度。
4. 投資的困難:因為這些股票冷門,投資很難了解,很難下決心買,買入後不漲更加折磨信心。



文中提及的部分股票:
$愛康科技(SZ002610)$ $浪潮信息(SZ000977)$ $東方網力(SZ300367)$ $花園生物(SZ300401)$ $蘭石重裝(SH603169)$ $友邦吊頂(SZ002718)$ $華域汽車(SH600741)$ $華懋科技(SH603306)$ 

同步發布在個人訂閱號 Dean-stock


@方舟88 @今日話題 @天涯射手 @碧洲鷹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258

丁丁:11-14年市場總結和15年展望 Dean_丁丁

來源: http://xueqiu.com/2129489320/33189772

 
 
 
 
最近,丁丁努力思考著市場的方向。在這里做一個總結。

前提:丁丁把市場分為三塊:主板,創小板,和次新股

三個板塊獨立看,可能更容易看清楚市場。
創小板:創業板+中小板,以及部分在上海上市的小盤股票。
次新股:上市3年之內,大小非尚未大量解禁的股票。

好總結和展望如下:

先說11-14年,總結歷史以觀未來:

主板(點數以上證指數做基礎討論):

11年: 全年大跌,原因是貨幣政策不斷收緊(準備金率),09-10年的牛市結束以及大量大小非減持造成的市場信心崩潰,市場陷入大熊市狀態。白酒,煤炭,工程機械,銀行等等大量傳統行業進入持續下跌,市場低迷情緒互相傳染。

12年: 年初李大霄喊出“2132鉆石底”。市場在養老金入市的預期上走出一波行情,後面掉下來。全年持續低迷。有些主題比如溫州金融改革短期火熱。

13年: 年初受城鎮化建設的預期以及市場的反彈需要,走出一波行情。3D打印,智慧城市等概念火爆。年中受到銀行間流動性緊張(6月下半月年化利率達到30%以上)影響,市場暴跌500點,砸出了1849的底部。同時特斯拉電動汽車,上海自貿區概念以及信息安全概念火爆登場,帶動其它類似的炒作。軍工板塊底部悄悄擡高。下半年略有反彈但又跌回去2000點。

14年: 上半年不溫不火,下半年受滬港通的影響,市場走出了500點的大反彈。丁丁發現軍工,高鐵,船舶,核電,各地自貿區等主題概念大行其道。比如中國重工,中航飛機,晉億實業,中核科技,港口概念等股票飆漲。低PB的股票,比如鋼鐵和高速公路也走出了50%以上的漲幅行情。總體上,如果拋去銀行地產煤炭,其它板塊的點數大約已到達3000點左右。市場的結構性牛市非常明顯。

創小板 (點數以創業板做基礎討論):

11年: 受創業板高估值的拖累,以及全市場討伐創業板高風險,大跌。少數股票,如湯臣,康得新,傑瑞股份等超級成長股逆勢走高。

12年: 年初到達612點附近,從10年的高點腰斬。全年指數無行情。丁丁的關註中第一批成長白馬股走出了獨立行情:如雙鷺藥業,碧水源,藍色光標,長春高新,大華股份,富瑞特裝,迪安診斷等等。

13年: 第一批白馬股經過1年半的炒作,漲幅普遍達到3倍或更多,形成歷史高點(註意其中大部分可能3年之內都將是熊股);華誼兄弟以業績暴增和數次的並購成為市場追隨和上市公司模仿的對象;網宿科技,中青寶等成為10倍牛股;從7月份開始,第二批炒作以資質不錯同時有估值優勢的股票以及重組股票為主。例子:星輝車模,愛康科技,爾康制藥,探路者,泰勝風能,安科瑞等等,這批股票漲幅達到3倍左右後自然回落。

14年: 全年,第三批炒作,以低市值小流通盤的冷門股為主:比如長亮科技,東華測試,戴維醫療,晶盛機電,永貴電器,甚至道明光學等等都走出了牛市行情。

次新股

11年: 上述股票中,不少走獨立行情的牛股,是次新股。如洋河股份,傑瑞股份,羅萊家紡。

12年: 新股發行到年中結束。市場比較低迷,新股上市後溢價很少,新股破發的情況也經常有。上述創小板中走牛的,不少是次新股。比如富瑞特裝,藍色光標。一些股票,上市價成為最低價,上市後一路走強:比如三諾生物,美亞光電。

13年: 沒有發行新股。次新股牛股輩出,不勝枚舉。

14年: 新股恢複發行,控制發行市盈率。第一批新股,上市約兩個漲停板打開,仍然有非常明顯的估值優勢,然後走出了50%甚至翻番的行情,比如光環新網,眾信旅遊。迷你盤的金輪股份和登雲股份屌絲逆襲漲數倍。5月份後,開始分化,部分次新新股成為牛股,比如友邦吊頂,眾信旅遊,全通教育,東方網力等等。後面的第二批新股和第三批新股,連續漲停成為市場的共識。次新股開板後狀態從低估成為高估。

後期15年展望:

主板: 14年下半年的炒作,可以說是各種主題的第一次的大炒作。市場預期滬港通之後銀行股是受益板塊,但是銀行股由於市值偏大,滬港兩地差價不大,漲幅反而最小。應該說14年下半年的炒作,讓人們再次燃起了牛市的希望。如果樓市資金進入股市,燃起的股民炒股欲望導致投資增加,海外資金進入A股,同時貨幣政策偏松,那麽15年市場繼續走牛的概率還是比較大。那麽那些板塊可能會被炒作?新的主題每年會出現。但高鐵、核電、軍工等過度可能再難扛大旗;尚未大量炒作的主題有:旅遊,公用事業,百貨,大量傳統制造業,低PB股票,以及大量100億左右市值有一定業績同時未被瘋狂炒作的股票。當然,其中只有有催化劑的滯漲板塊和個股才會確定性上漲。

創小板:經過了12-14年三年三批的炒作,多數股票的價值被過度挖掘。後市可能掘金難度大幅增加,甚至可以說非常高。長線創業板指數超越上證我一點都不懷疑,但是盲目地捂股票可能會讓你死在這個市場。納斯達克蘋果和谷歌上漲數倍,但是過去幾年,每年有8%的公司從納斯達克退市,也就是每年400家左右。如果3年下來,這個概率就達到了22%。由於不能借殼,在註冊制推行後,創業板中主營業務偏小,技術容易被替代的公司,面臨退市的風險比較大。此類你絕對不要投資可能要退市的股票。而註冊制(已經近在眉睫了),大概率會把那些市盈率在50甚至80倍,同時又不具備核心競爭概念的股票拉下神壇。靜待市場發展。創業板買什麽漲什麽的時代即將過去。二八分化可能馬上開始。只有部分真正有核心競爭力和成長力,估值不高,同時又符合市場行業喜好的的股票會獨立走強。對於多數創小板的股票來說,要經歷註冊制市場預期的調整。

次新股: 經過市場對次新股的認識不斷改變,目前的次新股估值普遍太高。後期要走出大牛,我相信有,但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上市後業績翻番大幅的增長。普通的次新股,支持不了目前的60倍甚至80倍的PE。用11年湯臣倍健,康得新,13年網宿科技等類似的要求來挑選你的股票,這樣的業績增幅會讓股票獨立於市場。次新股中選擇成長股的選擇難度增加。

策略:
市場每年都在變化,用靈活的眼睛觀察市場,同時做好個股的價值分析,是長期取勝的必須條件。從底部或離底部不遠的股票中尋寶,是老股民和新進資金愛做的事。

如果我懷揣大資金,準備來股市淘金,聘請了職業操盤手,你說我會建倉什麽股票?大家來集思廣益。

@方舟88 @今日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284

mont交易總結 美股會

來源: http://xueqiu.com/3854071113/33320561

mont上周退市,以22.6刀回購所有流通股,歷時8個月的私有化終於完成。我們在微博里也多次談到過這筆交易,自身也在這筆交易里面獲益不菲,獲利28%。(是整體的28%)

mont私有化事件本身是極其特殊的,很少有這麽確定的私有化股價會這麽折騰。當然也得感謝空頭,讓我們可以做好幾波這樣的套利。

我們理解的mont可以做四波交易。

第一筆,

收到私有化要約,價格21.50。因為展訊,銳迪科的先例,市場有人預計會提高收購價格(事實證明他們是對的,可惜他們對時間時機判斷很差),股價得以在這股力量的推動下維持在22.50附近,後來做空機構繼續發聲,股價大跌在19一線。市場的慣例,私有化收到要約通常保留8%到10%差價是合理範圍。(依然有很高的不確定性存在)況且mont就是被做空後很快宣布這筆交易的,本身是可疑的。在22.50的風險收益比很不合適。22.50做空,目標20.這筆交易是完全可以做的。

2.5/22.5=11%

第二筆,

mont提交公告增發540k限制型股票,空頭的繼續發聲股價跌在17.10。 增發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交易達成的信號,這是給員工的一筆補償。以及有一些內部人士給出達成交易的明確消息。這筆交易也是可以做的,mont在6.11達成協議,私有化價格提高至22.60。盤前最高22,。

考慮到17.10很難買到我們按照17.50計算。

4.5/17.50=26%

第三筆,

公布股東大會召開時間,股價當時在21,任何私有化股東大會都是很重要的一步,對股價一定有牽引作用,當時也寫過分析,認為股價在21.70至22是合理的。

0.70/21=3%

第四筆,

交易的最後時間,因為市場擔心退市,股價砸在20.80一線,我們也給過具體的分析,退市只是聽著可怕而已,到上周的結束交易也就一個多月。

1.8/20.8=9%

四次交易加總11+26+3+9=49%

這個收益率還是在沒有使用margin的情況下,如果對時間有很準的判斷,是可以考慮用margin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858

中概股三季報最全面總結以及季報背後的思考(點拾) 點拾Deepinsight

來源: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3442169

一句話總結:整體中國移動互聯網還是在以非常高速的狀態發展,這個趨勢中期看並沒有任何變化。從商業模式的角度看,垂直類網站已經逐步從傳統CPM做廣告的模式向CPS賣產品模式轉型。而且我個人覺得這種轉型最終會成功。行業看,電商,教育,旅遊等增速依然非常強勁,體現了中國中產階級崛起後的可支配消費提高。同時,大量的互聯網公司依然在加大開支,圈地的過程中,也說明行業最終格局還不算清晰。

互聯網平臺類:

整體互聯網平臺類公司保持很快速的增長,而且其OP Margin相比二季度都出現了反彈。一個大趨勢是業務多元化,這種業務多元化背後還是最大化變現流量。像大的如百度開始推廣O2O和本地化服務,小一點的奇虎也是搞來電通這類的新業務,另類平臺型公司歡聚時代也希望更大化變現目前的生態圈。

百度(BIDU): 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52%至135億人民幣,和公司之前51-55%的展望差不多。但是凈利潤同比增長27%至39億人民幣,這個比市場預期的要高了12%。雖然2014年BAT都在加大投入,但是百度的OP Margin還是有30.4%,比市場想的要好。而且百度移動端流量超過PC端,對收入的占比達到36%。作為BAT中的一員,百度也在大力推廣O2O和本地化的服務。而流量變現能力看,其行業壁壘很深。這也是為什麽大市值的百度今年的表現超過了許多小市值的中概股。

奇虎(Qihu): 三季度收入同比100%,環比18%增長至3.76億美元,比市場預期要高5%。OP Margin為24.8%,這個很重要,環比二季度21.9%反彈。凈利潤8950萬美元,同比增長48%,超市場預期2%。 搜索占收入23%,貢獻8600萬,比二季度的20%提高。去年同比占比15%。搜索的市場份額29%,環比1%增長。但貨幣化速度還很慢。移動搜索流量占比15%,預計年底移動搜索流量占比25%。等於全市場7-10%的份額。整個移動端搜索沒有任何貨幣化。這個“大餅”給明年帶來想象空間。四季度展望環比9-10%的收入增長,同比85=87%。奇虎也是我比較看好的公司。總體而言,公司最壞的一段過去了,但是業績雖然超預期,亮點不大。目前屬於價值成長股,下行風險不大,而新的增長點還要看明年了。

歡聚時代(YY): 三季度營收10億人民幣,同比105%的增長,大幅超出市場預期。然而收入中占比最大的音樂收入環比增長只有個位數,開始看到了瓶頸。凈利潤也同比增長87%,大幅超出市場預期。YY作為一個小平臺,其本質還是圍繞音樂女主播模式的生態圈。這個季度看到YY的在線約會業務收入增長很快,上半年不行的網遊也起來了。但是之前說的打造中國版的AKB48已經沒啥聲音了。理解了YY的本質,就可以想到管理層會不斷微軟這些生態圈和用戶推出新產品,增加貨幣化手段。短期看,公司增長也面臨一定瓶頸,在線教育也一點點沒有聲音了。但看明年YY還是很便宜,估值大約只有15倍了。

電商:

整個電商依然保持非常高速的增長,除了聚美優品因為自身的原因增速低於預期,其他如同阿里,京東,甚至唯品會在高基數的情況下依然能像一個小公司一樣增長。電商的高增長背後是中國人強大的消費力,由於傳統零售行業的中間環節太多,中國人巨大的消費力都湧向了電商。未來電商的中長期增長空間來自於品類擴張,二三四線城市的推廣以及海外市場推廣。需要註意的小細節是阿里的傭金率在提高,現在天貓的“流量費”越來越貴,中長期會把一些商家“趕走”,畢竟有些人不想支付二次流量費。

阿里巴巴(BABA): 阿里巴巴上市後的第一份財報非常靚麗,財年二季度GMV增長5556億人民幣,同比49%增長,比市場預期要高4-5%。營收同比54%的增長至1680億人民幣,比市場預期高5%。公司的傭金率比一年前提高了0.26%,顯示阿里定價權越來越高,對於商家的“壓榨”也提高了。其實阿里淘寶的增速也“只有”38%,能保持高增長還是靠天貓。中長期看,阿里還要做海外的網購平臺,包括海淘。目前來看,阿里這個巨無霸第一份財報還不錯,疊加創記錄的雙十一銷量,短期股價依然保持強勢。但我對阿里最大的擔心在於馬雲的“獨裁”。。。

京東(JD): 京東整個三季度的GMV同比大幅增長111%至673億人民幣,主要受益於活躍用戶的大規模增長。三季度營收290億人民幣,同比增長61%,符合公司之前的展望,但比市場預期的要好一些。公司也第一次實現了盈利,當然這並不是市場目前關註的。京東短期下跌除了限售股解禁的問題,主要還是其自營業務的增速下來,而且增速中有一塊是合並了騰訊的易迅。在騰訊入股後,其實微信對於京東的幫助似乎還沒有體現。但京東還是我個人比較看好的一家電商。京東的核心在於其壁壘非常深,物流是重要的用戶體驗,這是大規模燒錢燒出來的護城河。

唯品會(VIPS): 三季度營收8.83億美元,同比增長130%,比市場預期要高3%。凈利潤4630萬美元,同比增長130%,比市場預期要高30%。唯品會對四季度展望收入增速在84-87%之間,也高於市場預期。然而如果看環比指標,唯品會營收環比僅僅增長6%,而訂單數也是環比出現-3%的下滑。顯然唯品會主業增速明顯下來了,高增長的神話逐步回落到現實。中長期可能會面臨估值的向下。

聚美優品(Jmei): 三季度營收1.57億美元,同比增長28%,凈利潤1950萬美元,同比增長88%。這兩個數字都是大幅低於市場預期的。三季度的GMV和毛利率都是環比下滑的。整個美妝產品銷量增速只有18.4%。這讓我開始相信之前市場對於聚美的質疑。聚美自己也說,要從化妝品向自營商品做轉型。中國電商增速那麽快,聚美28%的收入增長有點太差了。中長期不看好這家公司。

在線教育:

隨著中產階級的崛起,教育是一塊逐步出現定價權的行業。其實在教育中我們看到消費者看重的不是價格,而是效果。從股價表現看,好未來也是這一波中概股中表現相對堅挺的,體現了其巨大的行業壁壘和很高的景氣度。而基本上教育類公司業績都不錯,有很強的量的增長。

達內科技(Tedu): 三季度的營收達到4030萬美元增長41%,比二季度時給的展望3850-3950萬要高,也高於華爾街分析師的預測。而Non-GAAP的凈利潤達到1160萬美元同比增長87%,也比市場的預期要高10%左右。公司對四季度的展望為3920萬-4040萬美元,個人覺得這是一個比較保守的展望。達內季報最超預期的部分來自於加速開設學習中心,四季度預計開10-15個點,而之前預計是整個下半年開10個,說明學習中心很賺錢。明年上半年還會新開20個,這樣公司15年-16年還是能保持很快的增長。達內“量價齊升”的大邏輯依然沒有任何改變。學生數量同比增長30%,而ARPU值也同比增長9%左右,所以收入能保持很快的增長。目前還是我比較看好的一家中概股。

好未來(XRS):財年二季度營收1.22億,同比增長33%,符合市場預期。凈利潤2910萬美元,同比增長25%,小幅低於市場預期。和上面說的達內科技不同的是,好未來的增長還是來自於量,學生數量同比增長32%至40萬人。價格雖然有提價,但是由於高毛利小班產品占比下滑,整體的ASP基本沒變。另一個值得註意的是上海和北京以外的城市貢獻了48%的小班收入,比去年35%的占比提高不少。好未來擁有中國教育中最好的一條“賽道”K-12。相比美國以大學教育見長,中國人教育的“科舉制度”導致K-12是投入最大的,而且留存度很高。很多人的孩子在好未來補習,一補就是好幾年。所以公司長期增長沒問題,壁壘也很深。但目前就是估值比較貴。如果能回落到30倍以下會是不錯的買入機會。

正保遠程教育(DL):財年四季度營收3530萬美元,同比怎額工作30%,比市場預期高5-8%。凈利潤1340萬美元,同比增長47%,超出市場預期10%。課程總登記人數達到88萬人,同比增長了14%。公司開始做許多新的嘗試,除了傳統的會計考試課程,還推出醫學,建築工程的考試。類似於靠品類的擴張去推動增長。但是商業模式上,我一直不太喜歡正保這種純在線的,其ARPU是沒辦法上去的,而且壁壘也不強。達內也開始推動會計課程了,可能在將來沖擊正保。

在線房地產:

整體地產相關的三家互聯網公司都體現了房地產銷量在三季度的不景氣,導致全部三家公司的收入和利潤或多或少低於市場預期。未來的看點還是在於老大搜房向地產電商的全面轉型是否能成功,以及行業公司在股價暴跌後,四季度出現降息,開發商加大推盤後(大量開發商會在12月加速推盤以完成全年指標),行業景氣度回升後帶來可能的四季度業績超預期。

搜房(SFUN): 三季度營收1.9億美元,同比僅僅3%的增長,比市場預期要低5%左右。而凈利潤更是大幅下滑40%至6100萬美元,低於市場預期10%左右。而二季度下調全年營收展望後,搜房繼續下調全年的展望。在業績低於預期之外,是搜房向真正地產電商轉型過程中的博弈。風險和回報同樣的誘人,一旦成功有巨大的向上空間,而一旦失敗,也面臨商業模式的瓶頸。搜房從CPM模式向CPS轉型是否成功,我們拭目以待。

樂居(Leju): 三季度營收1.28億美元,同比增長32%,比市場預期要低8%。電子商務是主要增長動力,同比增長63%,環比增長23%至8400萬美元,這個增速已經超越了老大搜房。凈利潤3130萬美元,同比上漲了12%,比市場預期高4%。樂居的問題是受到二手房交易量下滑的打擊,其傳統的listing service同比大幅下滑60%。樂居目前在做兩件重要的事情: 拓展二手房業務的城市以及推廣微信移動端產品。從中長期來說,將對公司長期發展具有很大幫助。

易居中國(EJ): 三季度營收2.18億美元,同比增長12%,比市場預期低8%。凈利潤大幅下滑54%至1260萬美元,大幅低於市場預期。易居中國由於是樂居的大股東,其業務也是開始向本地化服務轉型,樂居向左,易居中國向右。公司中長期的看點在於社區類APP和地產金融兩塊能否做起來。

在線旅遊:

旅遊是另一個受益中國中產階級崛起的行業,長期能維持很高的景氣度。包括可支配收入提高,出境越來越方便,以及海外文化對我們這批人的不斷沖擊。但看了攜程和途牛的三季報,在擔心旅遊是否是一個“好生意”。似乎是無盡的價格戰,大家還是以獲得市場份額為優先。我自己的理解是,消費者也有一定的消費習慣。好比我自己以前一直是攜程的用戶,因為習慣了。比如電影票,雖然現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在線預訂,但我觀察下來還是格瓦拉機器排隊的人最多,其他機器幾乎沒人。因為大家習慣了。從攜程和途牛目前的戰略看,收入快速增長沒問題,但公司都在投入期,短期看不到任何盈利的希望。

攜程(Ctrip): 三季度營收3.47億美元,同比增長38%,超過市場預期和公司之前指引的30-35%。但是公司的經營利潤(operating profit)只有1440萬美元,同比大幅下滑71%,大幅低於市場預期。攜程今年大力投入的住宿預訂量同比69%增長,但是價格小幅回落,導致酒店收入同比56%增長至1.55億美元。在阿里也開始進入在線旅遊領域後,攜程將繼續打價格戰,梁建章很有魄力,在2014年公司進入投入期後,2015年將繼續投入,短期是看不到利潤了。此外,攜程開始做轉型,希望從OTA向一個在線旅遊平臺型公司轉。還有一個值得關註的小細節是攜程和郵輪公司皇家加勒比開始合作。在進入人口老齡化後,攜程預計郵輪市場需求明年以30%的速度增長,會成為細分子行業中增長最快的。

途牛(Tour): 三季度營收2.1億美元,同比增長85.6%。跟團遊人次同比增長89.5%,自助遊增長81%,當然跟團遊幾乎貢獻了所有收入。這個增速是比市場預期要高7%左右。三季度虧損1億人民幣,這個符合預期。途牛在幾個方面投入以拉動未來增長:強勁的廣告費用支出(非誠勿擾上的廣告),進入2-3線城市拓展市場,更吸引人的價格。我一直覺得途牛在做正確的事情,滲透到新的城市,拓展自身品類,通過吸引客戶以培養用戶習慣和黏性。途牛擁有出境遊這一條旅遊中最好的“賽道”,現在中國人出國越來越容易,中長期肯定是高增長的。管理層對於四季度75-80%的收入增長展望還是偏保守的。唯一的擔心是在攜程繼續價格戰之後,途牛什麽時候能盈利。

在線汽車網站:

類似於地產電商,在汽車垂直網站也看到了商業模式的轉換,從傳統的CPM向CPS轉變。這一點,美國的Truecar已經做到了,並且通過汽車電商直接賣車,超越了傳統的垂直論壇老大Kelly Blue Book和Edmunds。整體汽車電商的增長很快,受益於經銷商的不斷投入。雖然中國汽車增速進入個位數,但是由於汽車網站黏性很強,這一塊的商業機會剛剛開始被挖掘。

汽車之家(ATHM):三季度營收8880萬美元,同比增長64%,超出市場預期3%。凈利潤2780萬美元,同比增長25%,符合市場預期。廣告收入繼續大幅增長,增速從去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60%,特別是經銷商廣告增長了119%。這也讓經銷商廣告收入第一次超過了車廠的廣告。然而經銷商會員費增速出現下滑,從去年的110%下滑到77%。汽車之家的一大問題是流量費太貴,許多費用都交給了百度的阿拉丁來導流量了。最後,大股東減持導致股價大跌。

易車網(Bita): 三季度營收人民幣6.08億,同比60%增長,超出市場預期5%。凈利潤人民幣1.86億,同比大漲157%,環比增長也有60%,比市場預期高了9%左右。而且公司對四季度的展望是收入7.2—7.4億人民幣,也比市場預期要高11%。可以說易車網業績全面超市場預期。易車網也開始向CPS模式轉型,惠賣車平臺三季度完成了2.9萬筆交易。而且易車在二手車交易也比較強,未來二手車放開會有利於易車。易車從模式和發展方向上看,走在了汽車之家的前面。

其他:

58同城(WUBA): 三季度營收7200萬美元,同比增長73%,高出市場預期6-7%。凈利潤同比142%的增長,至590萬美元,也比市場預期高很多。公司對於四季度的展望是收入同比增長65-70%。和房地產電商類似,58同城看到房地產相關業務的收入增速在下來,其他兩大塊主業招工和黃頁的增長還是很快。58業績增長還是很快,行業完全沒問題。而且人工成本上升對58未來發展是有利的。短期面臨的問題是競爭對手趕集圈了不少錢,在大規模燒錢推廣,58短期也要加大投入。對於這些垂直類公司來說,目前首要任務還是圈地。

500萬彩票(WBAI): 三季度營收人民幣1,8億,同比171%增長,凈利潤人民幣7960萬,同比485%增長,數據雖然強勁,但公司對於四季度展望很低,流水四季度展望是環比下滑22-26%的。在三季度由於有世界杯這樣的歷史性事件後,彩票活動開始回歸正常。中長期看,我一直不是很看好500萬。個人覺得彩票中長期還是會被BAT這些具有流量的公司拿在手里。

本文為點拾原創研究,轉載請註明微信號:deepinsight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5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