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真的沒能力上車?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1/blog-post_19.html
房協推出首個位於青衣青綠街的置安心「綠悠雅苑」, 收到4萬多份申請, 超額認購44倍。這個倍數反映什麼? 好像社會很多夾心階層上不了車, 對這類資助需求很大? 反映政府房屋政策很有幫助? (因為置安心是政府設計的)

跟一名公屋戶前輩討論這個問題, 他的第一個印象亦是以上的原因。一般來說, 一看新聞亦有這個感覺, 不知是否又是記者把自己的感覺加強到新聞上, 鉤畫出這個畫面, 令讀者有這樣的感覺。

當時我說「 44倍? 都只因推出的單位只有988戶, 現在你居住的公屋, 一層有34戶, 23層一座都七百幾戶, 這個推出項目的單位數目就只有一座公屋多一點, 幾萬份申請表不算多。還有, 當中不知有多少人抱著抽獎心態, 真的中籤亦不一定會買呢。...」

前輩好像開始認同44倍不算什麼, 而我又講多一點「其實我有點不明白這些申請者抱什麼心態, 他們不能上車嗎? 平均呎價都成6、7千蚊呎, 這個數目在香港應該有很多選擇」

前輩話「不是有折嗎?」

止凡「 6、7千已經是折扣價, 這是按市價9千蚊呎, 再免地價所訂的。」

前輩話「好似話可以借到九成嘛。」

止凡「 今日買私樓自住, 好像還可以做九成按揭。」

前輩話「......這一層...我就不知道了...」

接著還舉了不少地區的私樓樓價, 6、7千蚊實在有很多選擇。只不過, 從電視的訪問中好像看到不少申請者說這是新樓, 政府有資助之類的原因, 這些條件可能是其他二手私樓可沒有吧。

由於這是新樓, 定價 (呎價9千多元) 比同區還要高, 然後就免3成地價賣, 能買入及供「綠悠雅苑」的人, 應該不是上不了車的, 其實他們算不算貪便宜呢? 新樓免地價, 他們就覺得抵買, 寧願被資產審查都要申請, 到底他們是真的沒能力上車? 還是一定要買新樓? 住屯門、元朗、粉嶺、上水就一定不可以? 政府有資助就一定要搶?

有位媽媽說什麼青年人上不了車, 她替子女交表, 中籤還要替他們付首期。請不要對著電視亂說, 所謂「大話怕計數」, 有能力幫買子女買「綠悠雅苑」, 為何沒有能力幫他們買私樓上車? 所有私樓都比「綠悠雅苑」貴? 還是新樓問題? 還是地區問題? 還是著數問題? 我不太明白。

小心點, 政府資助多沒有好事幹, 他日回看, 這個青衣怪政產物可能又被標籤了, 跟居屋一樣, 大跌市時跌得多, 升市時升少少的類型, 二十年後人家的樓升10倍, 可能「綠悠雅苑」還是升三兩倍而已 (之前有出文討論過, 該樓宇的升值及抗跌力, 跟該樓宇業主的實力有關)。今天得了政府好處, 其實他日可能剩下個「吉」, 還是靠自己實力, 不要拿政府著數, 尤其是媽媽一代, 不要教壞或寵壞新一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45

非富不可 - 曹仁超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1/blog-post_21.html
在看曹仁超的新書「非富不可」, 還未看完, 止凡已經十分認同書中的觀點。這本書寫的對象像是內地及香港的新一代, 有點勉勵, 有時又帶點訓斥, 完全將我心中的話說了出來, 還要是由曹大師說出, 實在過引。

說實在點, 我們新一代沒有打過仗, 沒有文化大革命, 沒有經歷游水落香港後人生路不熟而求生, 最多只是聽過阿爸或阿爺說故事而已, 新一代跟50歲以上那一代實在沒法比較 (我亦是新一代)。新一代在相對富裕的環境下長大, 可能有餓過, 但沒有見過有人餓死, 又可能有病過, 但沒有見過有病無人醫, 要跟上一代鬥爆, 無可能。



越後生越大問題, 如果還加上屋企人的「特別照顧」, 要香港人再有競爭力都難。看到書中講述有家長跟子女去見工, 不是講笑, 但聽過後亦不要大笑, 可能只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

身邊不少朋友對子女照顧得近乎「種壞」, 過年過節必送禮物, 學校功課又一起做, 為子女搬屋換車, 排名校, 儲錢供子女放洋留學, 課外活動學齊十八般武藝等等, 還有很多。這些都變成常態, 基本入場動作, 但書中提倡一個今天難得的要點, 就是「千金難買少年窮」。

曹仁超少時被人家「屈」他偷金, 當時他極力否認, 雖然後來確認不是曹仁超偷的, 但指他偷金的人說了一句「今次算你好彩, 不過你咁窮, 遲早你都係做賊架啦!」, 就這樣激發他的小宇宙, 發誓要發達, 盡力發掘自己的潛能。

今天香港人出生率很低, 每個子女都是「金菠蘿」, 儘可能給他們自己最好的, 給他們最多機會, 給他們最多選擇, 實在人之常情, 但這又是否算是對他們最好呢? 小草已經在溫室長大, 還要每天施足肥好好照顧, 試問其生命力又怎能比照野山上的小草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120

地產商陰謀論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1/blog-post_23.html
近日有意見指地產商屯積落成單位不賣, 有托市之慊, 是否有實質數據呢? 沒有。今天社會的氣氛, 只要是說地產商的不是, 大眾一定受落, 還有點像文化大革命時代呢。而到底地產商有沒有動機去做呢? 或動機是否因為托市呢? 止凡認為機會不大。

上市的地產商由於有小股東, 要屯貨, 即樓宇建成後不賣, 而又要付管理費及銀行利率等成本, 這是說不通的, 小股東不會贊成, 在股東大會可以罵主席及CEO, 亦可以告上法庭, 但最直接的還是沽掉手上股票, 使其股價低迷。因此, 上市後又沒有效率的話, 股價低迷, 就收不到集資的效果, 不上市也罷。



正正最大的上市地產公司, 長實、新地、信和、恆基、新世界等, 多是用貨如輪轉的策略 (如果他們有足夠資源的話), 買地、銀行借貸、建屋、賣樓、還款、盈利、派息, 之後再買地。有一點要注意, 他們所冒的風險只是買地至賣樓期的4-5年而已, 樓市慢慢上或慢慢落, 他們這樣貨如輪轉式起樓, 貴買貴賣, 平買平賣, 貴麵粉就貴麵包, 平麵粉就平麵包, 風險甚低, 公司員工有工開, 錢出錢入, 公司年年派股息。

反而要地產商起好樓不賣, 等供應少, 托樓價, 這是想出來的陰謀, 真的實行的話的確有這樣的威力, 但問題是有否證據顯示這個現象呢? 今時今日好像有合理殺人動機就能入罪似的, 不需要證據, 總之我有懷疑, 政府就有責任替我解決。

部份地產發展商的確有屯貨, 報章寫全港加起來大約有幾千個, 最嚴重是華懋, 她們起完樓廿年都不賣。問題是華懋並非上市公司, 當年小甜甜老公失蹤後, 公司根本沒有方向, 沒有效率可言, 又不停打官司, 小甜甜鍾意不賣就不賣, 又同風水師掘下洞之類, 到小甜甜死後又再打官司。你說華懋因為想托市而落成多年亦不賣樓嗎? 我看她們並沒有這麼高招吧。

另一個是恆隆, 她是上市公司, 但她的財政模式有點怪, 好像君臨天下的例子, 假設當年問銀行借了30億發展項目, 當落成後賣掉當中7成單位就能套現30億還給銀行, 之後再賣一個單位就賺一個, 這3成貨尾的成本只是單位管理費, 成為她們日後的盈利來源。由於恆隆平時買地不是十分進取, 每年盈利可能就靠當年賣多10個8個貨尾而已, 所以太早賣清手上單位, 反而日後有點難處理。恆隆不是想托市, 遲賣樓原因說就是等待好市而沽, 但這只是對股東說的話, 實際是不積極, 沒效率, 賣清就要全數入帳, 下一年盈利怎麼算呢。

其實我不只一次聽過有人懷疑發展商集體托市之類的言論, 但事實是否如此呢? 我有時在想, 如果全香港人一起不買樓, 一起迫發展商減價, 所有需求便突然消失, 發展商一樣要減價求售。又或者某行業的員工一起要求過百萬年薪才上班, 要不然全部辭職, 沒有外勞的話, 僱主亦被迫以超高薪求人才。然而, 有理由, 有陰謀, 合理可行, 但能否成真呢? 討論又回到行業有否壟斷的問題, 應該留意壟斷法的立法細節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154

80後股票經紀的告白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1/80.html
一位80後朋友仔講述他有位80後的經紀舊同學, 止凡不知道這位經紀朋友叫什麼名字, 就稱他「阿明」啦。阿明出來工作就做股票投資經紀這一行, 邊做邊考牌, 但做了多年之後, 今天已經轉行了, 對股票投資這一行心淡, 說話時相當蒼桑, 工作只有幾年, 但看起來像位中年漢。

什麼原因呢? 原來阿明說做這一行實在沒有投資理論可言, 每天在非常緊張的工作環境中買賣盤, 而在工作間內, 消息無時無刻都滿天飛, 真假消息難以分辨, 但大家一聽到消息都只能鬥快反應, call客落盤, 根本沒有時間分析。

有時是有人大叫「XX大戶落盤」, 有時是隔離位的經紀大大聲講電話, 令大家被迫半偷聽地知道某大戶落盤資料。當經紀多數幫客戶買賣, 次數越多自然佣金越多, 但由於自己戶口的買賣佣金又落到自己身上, 所以很多時都會用自己戶口不停買賣盤, 亦試過故意在大戶買盤前自己入貨, 在大戶賣盤前自己走貨。

阿明坦言賺過大錢, 亦輸過大錢, 多年來收入算是夠養家, 但並不是大富大貴, 可能始終不是大行、ibank之類, 受這樣的壓力得這個回報, 他覺得不值, 所以離開。

還有, 阿明同時亦覺得不公平, 有些同事入行不久, 由於被上司介紹了幾個大客, 而這些大客的買賣都會客戶自己親自做, 即這些同事不用做任何事情, 他們的客戶自己會賣出買入多次, 而佣金就照計, 即不用幹, 但收入可以很可觀。阿明卻沒有這些客戶, 覺得不公平, 這亦是令他離開的原因。

聽完阿明的故事, 股票經紀這一行跟我之前的想像及理解差不多, 雖說是專業, 但賺的仍是佣金, 並不是計算在幫客戶投資的回報率。所以, 投資理財, 最好都是親力親為, 不要假手於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329

陸東的代表作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1/blog-post_29.html
在youtube看到陸東的訪問, 當節目主持問及陸東最引以為傲的投資代表作是什麼時, 陸東直言是89年六四事件後一星期左右就買樓, 這個投資比起其他賺數倍的股票投資經驗更開心, 更有滿足感。何解呢? 陸東在訪問之中亦有解釋。

先論股票, 當陸東入行時第一支買入的股票就是鷹君, 當時股價大約一蚊上下, 而他計算過其估值折讓了五成以上, 加上早些年鷹君過度擴張加上管理不善, 但這些問題已經得以解決, 而鷹君又買入地皮, 當時政府又準備發展香港地產, 種種利好環境亦沒有反映在其股價上, 令股價處於低水, 最後陸東買入後持有至5蚊6蚊才沽出, 賺取數倍利潤。


這個股票投資成功經驗就只是證明了自己有能力、有眼光, 一蚊買, 6蚊放, 賺了數倍, 就是這樣, 沒有什麼特別感覺, 開心當然是開心, 但並未及89年買樓時的感覺。


89年六四事件, 全城對香港又再出現信心問題, 當時陸東買入的單位所做的租金回報達10釐, 他形容這樣的樓價是「亂掟」。他買入那單位時, 業主還對他暗笑, 因為當時沒有人願意買樓, 難得找到一個「水魚」。到他賣樓時, 樓價升了不少, 其租金回報跌至只得3釐半, 而當時的供樓利率還不低, 買家是跪求他賣樓的。就這樣, 賺數倍利潤加上期間有人幫他供樓 (他的租戶), 回報其實跟當初買鷹君股票差不多。

分別是買賣樓這個成功感是好像跟全城對著幹, 全城都不買樓時, 陸東買, 全城都買樓時, 陸東賣。他買入賣出時, 全城都看他是個瘋子, 無腦, 找死, 但最後證明這個操作是對的, 比起買賣股票賺的利潤來說, 成功感實在是兩回事。

止凡在這裡也不只一討論心態問題, 香港人其實都十分羊群, 近年不少人話要買樓, 報章天天登, 於是就個個都要買樓, 樓市的需求可以因此一下子爆升。但當樓市大跌的一天, 需求又可以一下子收縮。

今天人人話要買樓, 不買就永遠上不了車, 上不了車就不能結婚了, 現實的確驚嚇, 對不? 不妨先冷靜一下, 如果實在沒有急切需要的, 會否想想陸東的投資代表作呢? 相信他的心態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479

水貨客問題的根本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1/blog-post_28.html
今天香港水貨客問題, 因為水貨客太多, 有人話取消「一簽多行」, 有人提議入境處及港鐵應嚴格把關, 有人提議中港聯手。政府話水貨客沒有犯法, 他們是走水貨, 不是走私, 最多是指內地水貨客違反逗留條件, 但又稱水貨客當中港人及內地人是一半一半之類, 好像沒有能力去解決問題似的。

解決任何問題時, 正所謂「治標不治本」實在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而以上的招數都是無可奈何的治標方法, 因為「本」是治不了? 很少人分析過問題的「本」。今天香港水貨客問題, 其根本到底是什麼一回事呢? 其問題的「本」到底在哪裡呢? 這又是一個很有趣的思考命題。


有走水貨機會, 炒奶粉, 類似炒iphone, 因為有「水位」, 有「水位」皆因有需求, 而需求比供應大。拿iphone產品作例子, Apple不賣入內地, 內地沒有iphone產品, 需求自然遠比供應大, 在香港運入的iphone自然比賣價高, 有差價可以賺, 有「水位」自然養到水貨客及炒家。到iphone5話會銷內地的時候, 供應就能平衡於需求, 自然沒有「水位」, iphone的水貨客自然消失。

再想下去, 為何產牌都不銷內地呢? 可能因為難入內地做生意, 可能因為不平等競爭, 可能因為怕知識產權不能得到保障。相信跨國大企業都會計算過產品銷進內地的利弊, 從而決定內地是否銷售國家之一。

除了不少電子產品, 日本品牌的奶粉亦對內地卻步, 亦可能日本品牌的奶粉有銷內地, 但當一進入內地, 早以被人仿製出十種八種似是而非的抄襲品牌, 又或是拿用完的空罐子再裝入冒牌奶粉來賣, 使內地人對這類產品都失去信心, 只對水貨有信心。

那麼中國自己又沒有出奶粉嗎? 相信這個不用說了, 假豉油、假雞蛋、假西瓜、假奶粉, 說得出的都有假, 連上市乳類產品公司都曾經有三聚氰胺事件, 中國人民早已經對自家產品失去信心。沒有知識產權及公平貿易平台, 人家不銷進, 自家品產發展又不成熟, 產品才在水貨渠道中有市場、有「水位」, 這實在是一個悲哀。

所以不是說市場夠大, 錢夠多, 該地方就能發達起來, 還要有不少配套, 這是香港人常說的「核心價值」。

但話說回來, 對整個國家的利益來說, 止凡認為中國現階段嚴格保護知識產權未必是好事, 陰謀一點想, 國家領導應該放手讓國民及內地企業抄襲他國的精華, 到一定成熟時, 即內地有足夠技術及人才時, 才保護知識產權亦未遲, 這是其中一個能極速發展的捷徑。試問, 人家用了這麼多年才掌握的火箭及核技術, 中國立國後要安安定定才開始發展至今可能少於40年, 不抄人家的精髓怎能有今天的科技成就呢?

所以, 水貨客的問題根本是能解決的, 不過不是今天領導人想解決的問題, 到中國有能力實行自家品質出產, 水貨客問題自能解決, 但相信這不是現在會成事, 香港人要多等一會, 還是跟政府一起想想一些「治標」的方法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480

4萬炒到150萬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2/4150.html
有報章報導, 80後打工仔 5個月 4萬炒到 150萬, 然後被標籤為「股神」, 還訪問了投資及基金界的前輩給意見, 感覺是寫這篇報導的記者或編輯都非常嚮往這類成績, 希望香港人傚法。

止凡一般都不會妒忌這類炒家, 亦不會羨慕, 通常我會擔心這類炒家的故事會教壞人, 令不少人仿傚, 所以問題是這是否真的致富之道呢?

報導中的主角亦有教路, 他認為最緊要做足功課, 每天看很多財經新聞資料及分析云云, 看似努力得不得了。我絕不是否定這些努力的成果, 只是要指出有些不是因果必然關係, 但可能被人看成是必然的。



身邊有些媽媽輩跟我討論這類炒賣行為, 一般都會話 xx如何厲害, 一個月賺 xx倍, 多數我都不以為然地回應。
 「六合彩期期都有人中啦」。
有時她們會話「咁又係...」。
但有時她們會話「唔係呀, xx真係好叻架, 上次又...」。

當討論還繼續落去, 我又會講一次「小人之心」言論。
「人好得意, 通常要威, 所以賺錢就講你知, 輸錢就唔出聲, 可能輸左好多次, 蝕左幾廿萬就唔出聲, 賺一次幾萬蚊就唱通街...」。
有時她們又會話「咁又係...」。
但有時她們會繼續話「唔係呀, xx真係成日都賺, 贏多過輸架, 上幾次都...」。

又當討論未停, 我會開始我的「算術科」。
「咁利害呀? 成日賺, 咁次次都賺咁多呀?」。
她們會話「係呀, 唔洗一個月, 買幾千就賺幾萬...」。
我會說「即係個個月都賺成十倍啦, 就當一年賺3轉, 而又唔計當年既本利和, 簡單咁一年當30倍回報, 之後就可以複利計下, 十年後就會多過美國債總量, 有成600萬億喎!」。
她們會話「即係乜呀?」
我會話「即係話你朋友, 一係身家應該有錢過世界首富或者李嘉誠, 一係就好彩囉。」
她們「.........」

當然, 這只是我的想法, 不少人會話「操作少資金跟大資金時不同」, 「回報時要看勢, 不是拿人家一個時期的回報率就用複利去想, 然後就否定」, 「不應該自己做不到就話人不能做到」。

說實話, 我對這類報導實在沒有太大感覺, 同時又不會影響我, 只是拋出另一個考慮角度讓大家可以深思一下。不過, 心知這個blog的影響力又怎能跟某報章比較呢? 而且看這個 blog都大多已經有相對健全的投資理財概念, 所以還是祝香港人好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566

去槓桿化的相反想法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2/blog-post.html
讀畢曹仁超的新書, 有一個令止凡認為較為獨到的概念, 就是一般投資及財經人都認為槓桿化是洪水猛獸, 美國及歐洲等國應該走的路線是去槓桿化, 不然債台高築只會步向死亡。

而曹大師有一個相反的想法, 認為去槓桿化反而死得更快, 今天世界經濟還未死亡, 皆因各地量化寛鬆, 用負債來增加流動性。

曹大師這個概念最能說服我的是一個例子, 如果一名打工仔欠銀行100萬按揭, 這是多是少呢? 這要看這位打工仔的收入, 如果這位打工仔月入1萬, 這個負債比例就不算少了, 但如果這個打工仔月入10萬呢? 欠銀行100萬按揭實在不算多, 還有很多額外的供樓能力呢。


今天美國有16萬億美元負債, 這算多還是少呢? 這應該對比國家的收入, 即GDP。而要這個比例看起來輕一點有兩個方法, 一者是減低負債, 即去槓桿化, 二者是增加收入, 推高GDP。說回之前的例子, 收入1萬, 欠按揭100萬, 負債比例100倍, 如果合理負債比例為20倍的話, 可以把按揭降至20萬, 即想辦法立即還掉80萬元的債, 或者增加收入至5萬元。

要一名打工仔一下子增加收入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要國家增加收入, 應該增加國內經濟及對外貿易活動, 這些都會有效增加GDP, 而加強這方面, 資金流動是很重要的, 所以各國才加印銀紙, 量化寛鬆, 寧願增加槓桿也要保持GDP。

只要GDP回覆增長強勁, 到時16萬億美元債務又不再是死頂, 讓危機過去才慢慢去槓桿也未遲。相反, 如果今天見狀立即去槓桿化, 收緊銀根還錢, 就會出現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 又或者是80年代日本至今的經濟下波。

其實03年香港政府也做過類似事情, 當然政府無負債, 只是財赤, 但就收緊銀根, 帶頭減薪, 外判工作等, 結果是好是壞, 讀者自行判斷。

不少人今天還看雙底衰退機會很高, 他們認為世界經濟不久會再出事, 大跌多一次, 原因是多國沒有去槓桿化。今天看曹大師的觀點, 又多一個角度分析問題, 得益不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02

港人負債比率很高?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2/blog-post_5.html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警告, 去年底香港家庭債務佔本地生產總值 (GDP)已達59%, 接近歷史高位。對於這個陳述, 止凡沒有太大感覺, 聽起來似乎好大件事, 但什麼是家庭債務佔GDP比例? 這個數字高至怎樣才算高? 感覺似乎並非如陳總所說般危險。

近期聽施永青先生說過, 根據人口普查數據, 香港大約有一半家庭有私樓, 當中 6成家庭已經供完樓 (還清按揭), 餘下 4成業主的負債比例只佔其入息 2成左右。像這樣這數據, 會較以上這個比率來得更有感覺, 而感覺是樓市沒有泡沫。



還有, 施老闆認為泡沫多數隻有兩個情況, 一個是建樓量遠遠大於所需, 空置率其高, 即供求被嚴重扭曲, 跟現實脫節。另一個就是過度借貸, 而香港人經歷過97年之後, 對借貸都已經甚有介心, 以現時負債水平, 實在安全。

不過, 政府不停叫人小心, 又話息口會升, 試問美國何得何能在短時間內加息? 除非美國又出怪招。今天陳總又話家庭債務如何如何, 又說危險云云。無他, 為官者, 已經提醒過市民, 之後出事不要算在我頭上。又可能, 為官者, 瞭解市場能力有限, 今時今日, 真正懂市場的, 一早在市場上賺一大筆, 又怎會當官, 還要每天危言聳聽。

政府日日說這些話, 不怕「狼來了」嗎? 話說回頭, 不在危險水平, 不代表不貴, 息未必能加, 負債不算高, 但價格亦絕非便宜, 大家最好分析清楚, 買樓時量力而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43

預測未來的準確度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2/blog-post_9.html
正在看王澤基先生的「反轉腦袋投資學」, 本來止凡偏向少看本土作者寫作的書, 但這是其他blog友的推介, 即管買來看看, 果然出乎意料的好看。書中有一段有關預測未來準確度的文字, 令我看完後實在忍不住要引用一下。

「我曾任投資銀行交易部主管, 歷年平均準繩度約為55%, 但輸起來不多, 贏的時候金額比較大, 所以可以當上主管。在投行工作十幾年, 也從來沒遇過任何看市準繩度超過60%的銀行高層。當然, 以幾十個投資銀行家的過往經驗來否定你的卓越能力未必公平。但作為一名普通散戶的你, 有多大機會比日日夜夜交易的銀行家利害? 閣下自行判斷好了。」

身邊不少人對預測未來及後市非常有興趣, 常常都聽到人家問「後市你點睇呀?」、「今年個市升定跌呀?」。又或者聽到不少人用非常邏輯的分析, 然後下結論「我睇雙底衰退一定來, 現在都留現金等大跌市」、「今年上半年一定爆升, 一定要滿倉股票」。

我們很少聽見巴菲特會預測後市, 多數他會話哪個市場比較抵買, 好像上一兩年他會說美國股票比債券抵買, 但沒有說股票一定會升或債券一定會跌, 因為他也明白沒有人有能力預測後市, 抵買的東西可以繼續跌至更抵買, 貴的東西可以一直升至非常貴。

我沒有王澤基先生如此多的投資銀行家朋友或同事, 但我的認知和他書中所描述的差不多, 即我相信一個非常努力的全職投資人, 命中率會比一半高出點點而已, 而這個成績已經算是厲害得不得了, 今天他寫了我心中所想, 更是從行業內的情況作分析, 好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