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TMT】史上半導體產業鏈最全面梳理:從沙子到智能設備大腦,這些Big Players在芯片制造各環節中撕殺競爭!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423&summary=

【TMT】史上半導體產業鏈最全面梳理:從沙子到智能設備大腦,這些Big Players在芯片制造各環節中撕殺競爭!

國半導體產業黃金發展期已至


1.1、中國半導體市場逆勢增長,景氣度高


半導體是許多工業整機設備的核心,普遍應用於計算機、消費類電子、網絡通信、汽車電子等核心領域。半導體主要由四個組成部分組成:集成電路(約占81%),光電器件(約占10%),分立器件(約占6%),傳感器(約占3%),因此通常將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等價。集成電路按照產品種類又主要分為四大類:微處理器(約占18%),存儲器(約占23%),邏輯器件(約占27%),模擬器件(約占13%)。



半導體是需求推進的市場,在過去四十年中,推動半導體業增長的驅動力已由傳統的PC及相關聯產業轉向移動產品市場,包括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等,未來則可能向可穿戴設備、VR/AR設備轉移。



經濟景氣度越高,消費者就會越肯花錢在智能手機、個人電腦等電子系統上,連帶為半導體市場帶來成長動力,從ICinsights數據可以看出,全球GDP成長率與半導體市場的成長率關聯性十分密切。



受宏觀經濟因素的影響,全球半導體元器件需求不振。根據SIA公布的數據,2015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銷售額為3352億美元,同比下降了0.2%。全球半導體市場下滑的主要原因是PC銷售下降和智能手機出貨增速放緩。根據IDC統計,2015年全球PC和平板出貨量同比下降約10%,而智能手機的增速從2014年27%降至10.13%。



與之前相對應的是中國半導體市場依舊保持較高景氣度,半導體市場規模達到1649億美元,同比增長6.1%,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仍能保持增長的區域市場。



2000年~2015年的16年里,中國半導體市場增速領跑全球,達到21.4%,其中全球半導體年均增速是3.6%,美國將近5%,歐洲和日本都較低,亞太較高13%。就市場份額而言,目前中國半導體市場份額從5%提升到50%,成為全球的核心市場。



1.2、政策扶持,半導體市場迎來新機遇


目前國內半導體產業的增長非常迅猛,國內企業的實力也大幅度提高,但是自主可控程度仍不容樂觀。2015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金額2307億美元,其進口額超過原油,成為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出口集成電路金額693億美元,進出口逆差1613億美元。較大的逆差凸顯半導體市場供需不匹配,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亟待改善。



從市場規模和自制能力的角度來看,中國作為全球半導體核心市場,對半導體存在巨大需求,可是根據ICinsights的數據,2015年國內的半導體自給率僅為13.5%左右。



國家層面十分重視目前我國半導體市場自給不足,供需失衡的問題,先後頒布多個政策文件,意在做大做強中國集成電路產業。



2014年6月,國務院發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確定最終以基金的方式落實集成電路扶持政策,既可以改善大陸半導體業在擴充先進制程產能上資金不足的問題,亦有機會通過大基金的協助,幫助其並購國際大廠,或與國際大廠通過合資設立新公司方式進行合作。



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設立後,募集資金超過1300億元,投資了包括紫光集團、中芯國際、長電科技、中微半導體100億元、31億港元、3億美元及4.8億元,並斥資5億參與艾派克定增。



在大基金引導作用下,多個地方政府也設立了地方版的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包括北京市設立300億元集成電路產業基金,上海市啟動100億元的上海武嶽峰集成電路信息產業創業投資基金,四川省信息安全和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的首期規模約為100億~120億元。


大基金成立以及社會各方資本的投入,有效激活了半導體產業的金融鏈,掀起並購整合熱潮。諸多龍頭企業陸續啟動收購、重組,帶動整個集成電路產業的大整合。以紫光集團為例,先後斥資17億美金收購展訊,9億美金收購銳迪科,50億美金收購新華三,111億元和24億元收購封測公司矽品精密與南茂科技,通過國際並購與合作掌握核心技術,擴張業務版圖。



隨著鼓勵半導體行業發展的政策密集出臺,該領域的投資也持續加速,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2015年我國集成電路行業新增固定資產671.43億元,比2011年增長了2.2倍多。



中國目前與國際半導體產業強國在產業機構、創新環境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不可能一步跨入“第一集團”行列,根據《中國制造2025》的規劃,未來中國將沿著“產業鏈整合、技術鏈升級、價值鏈提升”的道路發展,分階段地在企業實力、技術水平和市場能力方面夯實基礎,積累實力,實現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掘金半導體全產業鏈


2.1、垂直分工趨勢明顯


集成電路產業鏈可以大致分為電路設計、芯片制造、封裝及測試三個主要環節。集成電路生產流程是以電路設計為主導,由集成電路設計公司設計出集成電路,然後委托芯片制造廠生產晶圓,再委托封裝廠進行集成電路封裝、測試,最後銷售給電子整機產品生產企業,其中制造與封裝過程中,需要利用許多高精設備和高純度材料。



2015年集成電路三大領域均呈增長的態勢。設計業增速最快,銷售額215.7億美元,同比增長26.55%;芯片制造業銷售收額146.7億美元,同比增長26.54%;封裝測試業銷售額225.2億美元,同比增長10.19%。



從產業鏈比重來看,我國目前設計業占比增長最快,封測比重有所下滑,制造大體保持穩定。2015年我國設計所占比重達到36.70%,制造比重為24,95%,封裝測試業所占比重則為38.34%,結構逐步趨於優化。



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摩爾定律,指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從而要求集成電路尺寸不斷變小。業內普遍認為5nm工藝將是極限,此時晶體管就只有10個原子大小,接近物理極限了。目前,業界對半導體工藝的研究已經到了10nm以下,Intel準備在2017年後開始使用7nm工藝,而這也成為全世界關註的焦點。



半導體行業目前有了兩種主要業務模式,一種是IDM整合元件制造商(IntegratedDeviceManufacturer)模式,即一家公司覆蓋集成電路全產業鏈,另一種是垂直分工模式,即Fabless+Foundry+封測廠商。


一、IDM就是指Intel和三星這種擁有自己的晶圓廠,能夠一手包辦IC設計、芯片制造、芯片封裝、測試、投向消費者市場五個環節的廠商。


二、Fabless則是指有能力設計芯片架構,但是卻沒有晶圓廠生產芯片,需要找代工廠代為生產的廠商,知名的有Qualcomm、蘋果和華為。


三、代工廠(Foundry)則是無芯片設計能力,但有晶圓生產技術的廠商,代表公司是臺積電。


四、封測廠商,就是專註於封裝測試環節的公司,典型的有日月光、長電科技等。



由於半導體的生產線必須時刻保持其運轉而不能根據訂單多少輕易關停,這意味著如果沒有足夠的訂單,生產線只能空轉而造成極大的成本浪費。隨著半導體業趨於接近摩爾定律的終點(物理極限),其研發、建設和運營成本迅速上升,此時代工廠技術和成本優勢得到有效體現。受到Fabless盈利模式靈活、輕便和高利潤率的啟發,越來越多IDM廠諸如TI、Renesas、STM等紛紛轉型FabLite(輕晶圓廠),即將部分生產和設計業務外包。



ICInsights數據顯示0.13um制程時代全球有22家IDM廠。隨著IDM朝輕晶圓廠發展趨勢成型,IDM廠數量急遽減少,至45nm制程時代,全球IDM廠僅剩9家,邁入22/20nm制程將僅存英特爾及三星兩家IDM。



Fabless模式使“輕資產重設計”的運營模式成為IC市場的主流趨勢,較低的固定資產投資和靈活的企業戰略以及低廉的運營成本使其保持較高的的業績增速。從經營業績角度來看,自1999年至2014年,fabless幾乎始終保持高於IDM的營收增速,其中IDM的CAGR為3%,而fabless的CAGR為15%。



2.2、IC設計異軍突起,領跑集成電路產業


2.2.1、中國積極布局fabless


集成電路是電子信息產業的基石,而IC設計作為集成電路產業鏈上遊,是最具創新的重要環節,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產出的特點。一般而言,IC設計大致分為以下五個主要步驟:


一、規格制定:客戶向芯片設計公司提出的設計要求,包括芯片需要達到的具體功能和性能方面的要求。


二、HDL編程:使用硬件描述語言(VHDL,VerilogHDL)將實際的硬件電路功能通過HDL語言描述出來模塊功能以代碼來描述實現。


三、邏輯綜合:邏輯綜合的結果就是把設計實現的HDL代碼翻譯成門級網絡。


四、仿真模擬:仿真模擬檢驗編碼設計的正確性,看設計是否精確地滿足了規格中的所有要求。設計和仿真驗證是反複叠代的過程,直到驗證結果顯示完全符合規格標準。


五、布線:即普通信號布線了,包括各種標準單元(基本邏輯門電路)之間的走線。



中國積極布局fabless。從銷售額來看,中國芯片設計業持續高速增長,產值由2004年82億元逐年成長至2015年1325億元,2004~2015年複合成長率達29%。



根據TrendForce研究統計顯示,由於強大的市場購買力與自有品牌不斷茁壯,自2009年以來,中國IC設計業產值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逐步攀升,從2009年的7.1%迅速上升到2015年的18.5%。



ICInsights數據顯示中國的fabless產業成長顯著,2014年全球前五十大fabless供應商排行榜上有九家中國公司,分別為海思、展訊、大唐、南瑞智芯、中國華大、中興、瑞芯、銳迪科、全誌、,而2009年只有海思一家公司上榜。



與此同時,諸多中小型IC設計公司也是帶動中國IC設計產業成長的重要原因。中國IC設計公司從2000的98家快速增加至2014年664家,DIGITIMESResearch預估,十三五規劃期間,中國IC設計公司將有機會超過1000家。



我國目前IC設計過度依賴通信芯片。在通信、智能卡、計算機、多媒體、導航、模擬、功率和消費電子等8個領域中,通信芯片設計領域由於其良好的成長性和巨大的市場容量占據50%市場容量,而其他領域產業規模較小。



現階段中國IC設計企業仍然相對弱小。2015年,中國最大的IC設計企業海思半導體的銷售收入僅為全球第首位IC設計企業Qualcomm銷售收入的1/5,前十大IC設計企業銷售收入僅為全球前十大IC設計企業1/7。



2.2.2、IP核市場嚴重依賴外部供給


IP(IntellectualProperty)核是指集成電路設計中預先設計、驗證好的功能模塊,由於性能高、功耗低、技術密集度高、知識產權集中、商業價值昂貴,是集成電路設計產業的最關鍵產業要素和競爭力體現。隨著SOC(SystemonChip,芯片級系統)的興起,“購買IP核+自研SoC”已成為IC設計的主流模式,全球各企業對IP核的數量、質量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


從2013年全球十大半導體IP供應商排行榜來看,66%的營收集中在全球前三大IP供應商處。其中ARM無庸置疑是全球IP核龍頭企業,市占率為高達43.2%,而排名第二的Synopsys與排名第三的ImaginationTechnologies,市占率分別為13.9%與9%。



據Gartner統計,2013年全球IP核的銷售額超過24億美元。MarketsandMarkets預計2017年全球IP市場營收將達57億美元。在中國市場,中國矽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統計2013年中國IP核市場規模約為2億美元,約占全球市場份額的10%,不過需求嚴重依賴外部供給,85%以上為國外供應商提供。


目前,國內IC設計公司購買IP核的支出相當高。根據CSIP統計,近半數企業采購IP核的支出占項目總預算的比例在20%以下,38.7%的企業的IP核采購支出占預算的比例在20%-40%,而未使用第三方IP核的比例占到近10%。



2.2.3、中國兩大IC設計龍頭:海思,展訊


海思半導體:中國IC設計龍頭。海思半導體成立於2004年10月,前身是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海思的業務包括消費電子、通信、光器件等領域的芯片及解決方案,已成功應用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過數年的快速發展,海思半導體成長為中國本土最大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2016年銷售收入預計達39.78億美元,排名中國TOP1,世界TOP6。



目前,海思半導體的移動智能終端芯片全面應用於華為的整機產品,整體性能比肩國際的同類產品水平。與此同時,海思通過獨立運作的商業模式,將逐步實現對外運營,供應非華為手機,發展成為一家專業、全球性的芯片供應商。



展訊通信,聚焦手機芯片:展訊通信成立於2001年4月,始終致力於智能手機、功能型手機及其他消費電子產品的手機芯片平臺開發,產品支持2G、3G及4G無線通訊標準。2014年展訊被紫光集團私有化後與銳迪科合並,變成了紫光的芯片事業部。



2015年展訊通信在全球移動芯片的出貨量達5.3億片,占全球基帶芯片市場的22%,排在高通(38%)和聯發科(26%)之後位列全球第三。回顧2011年,展訊全球移動芯片的出貨量僅2.1億,僅占全球基帶芯片市場的10%。僅僅五年時間,展訊實現了芯片出貨量250%的增長,從全球市占率10%迅速增長到22%。



2.3、半導體制造需求旺,巨頭紛紛卡位大陸市場


2.3.1、半導體制造流程


半導體制造簡單劃分可以分為晶圓制造和集成電路制造兩大塊。其中晶圓制造大致經歷普通矽沙(石英砂)-->純化-->分子拉晶-->晶柱(圓柱形晶體)-->晶圓(把晶柱切割成圓形薄片)幾個步驟。


石英砂純化:第一步是冶金級純化,此過程主要是加入碳,以氧化還原的方式,將氧化矽轉換成98%以上純度的矽。


分子拉晶:將前面所獲得的高純度多晶矽融化,形成液態的矽之後,以單晶的矽種和液體表面接觸,一邊旋轉一邊緩慢的向上拉起。最後,待離開液面的矽原子凝固後,排列整齊的單晶矽柱便完成了,其矽純度達到99.999999%。


切割晶圓:用機器從單晶矽棒上切割下一片事先確定規格的矽晶片,這些矽晶片經過洗滌、拋光、清潔和接受入眼檢測與機器檢測,最後通過激光掃描發現小於人的頭發絲寬度的1/300的表面缺陷及雜質,合格的圓晶片交付給芯片生產廠商。



集成電路制造工藝是由多種單項工藝組合而成的,簡單來說有四個主要步驟:薄膜制備工藝;圖形轉移工藝和摻雜工藝。



薄膜制備工藝:集成電路的制造過程中需要在晶圓片的表面上生長數層材質不同,厚度不同的薄膜,制造膜層的主要方法有氧化,化學氣相沈積(CVD)以及物理氣象沈積(PVD)。


氧化:矽晶圓片與含氧物質(氧氣,水汽等氧化劑)在高溫下進行反應從而生成二氧化矽膜。


CVD:把一種或幾種含有構成薄膜元素的化合物、單質氣體通入放置有基材的反應室,借助空間氣相化學反應在基體表面上沈積固態薄膜的工藝技術。


PVD:采用物理方法,將材料源電離成離子,並通過低壓氣體(或等離子體)過程,在基體表面沈積具有某種特殊功能的薄膜的技術。


圖形轉移工藝:IC制作工藝中氧化,沈積以及擴散,離子註入等流程本身對晶圓片沒有選擇性,都是對整個矽晶圓片進行處理,不涉及任何圖形。IC制造的核心是將IC設計者的要求的圖形轉移到矽晶圓片上,因此需要圖形轉移工藝,主要包括光刻工藝。


光刻工藝:光刻是將掩膜板上的圖形複制到矽片上,作為半導體最重要的工藝步驟之一,光刻的成本約為整個矽片制造工藝的1/3,耗費時間約占整個矽片工藝的40~60%。



1.在矽晶圓片上塗上光刻膠,用預先制作好的有一定圖形的光刻掩膜版蓋上。


2.對塗有光刻膠的晶圓片進行曝光,光刻膠感光後其特性發生改變,正膠的感光部分變得容易溶解,而負膠則相反。


3.對晶圓片進行顯影。正膠經過顯影後被溶解,只留下未受光照部分的圖形,而負膠相反,收到光照部分變得不容易溶解。


4.經過顯影後,對晶圓片進行刻蝕,將沒有被光刻膠覆蓋部分去除掉,達到將光刻膠上的圖形轉移到其下層材料上的目的。由於光刻膠的下層薄膜可能是二氧化矽,氮化矽,多晶矽或者金屬材料,材料不同或者圖形不同,刻蝕的要求也不同。5.用去膠法把塗在晶圓片上的感光膠去掉。


摻雜工藝:摻雜工藝是將可控數量的所需雜質摻入晶圓的特定區域中,從而改變半導體的電學性能。擴散和離子註入是半導體摻雜的兩種主要工藝。


擴散:擴散是一種原子,分子或離子在高溫驅動下(900-1200℃)由高濃度區向低濃度區的運動過程,雜質的濃度從表面到體內單調下降,而雜質分布由溫度和擴散時間來決定。


離子註入:離子註入工藝就是在真空系統中,通過電場對離子進行加速,並利用磁場使其改變運到方向,從而控制離子以一定的能量註入晶圓片內部,在所選擇的區域形成一個具有特殊性質的註入層,達到摻雜的目的。


2.3.2、全球半導體代工市場不景氣,中國或成新建晶圓廠主要推手


由於電子設備需求疲軟、庫存水準升高,全球代工市場景氣度下滑。Gartner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半導體代工市場僅成長4.4%,為488億美元,結束了連續三年的兩位數成長趨勢。



在主要晶圓代工業者當中,臺積電作為晶圓代工產業的銷售業績龍頭,2015年實現營收265.6億美元,業績增速達到5.5%,是排名第二的GlobalFoundries的五倍,是排名第五的中國晶圓代工業者中芯國際的十二倍。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以9.6%市占率位居第二。聯電則以45.6億美元營收拿下第三名,市占率為9.3%。



受益於政策扶持和國內相對高的經濟增速,2015年中國晶圓制造業增速達到了26.5%,比2014年的增速高出了8個百分點,銷售額900.8億元。



大陸晶圓產能大幅提升,臺積電在南京新建一座12寸廠,聯電與力晶分別在廈門與合肥的12寸工廠已經動工,格羅方德也表示要在重慶建廠,算上中芯的話,全球前四大純代工廠都計劃在大陸擴大產能。



根據SEMI的統計,全球在2016年與2017年將開始興建的晶圓廠至少有19座,其中有半數以上都是在中國。



國際晶圓代工巨頭紛紛布局大陸市場,國內自主晶圓代工產業發展卻不容樂觀。相較於集成電路產業鏈中設計業不斷利好政策出臺,晶圓制造環節由於資本支出高,回報周期長受到忽視,導致市場占有率不斷下滑,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不斷拉大。



目前,中芯國際作為國內最大集成電路晶圓制造企業,積極進行產業布局,提供0.35um到28nm晶圓代工與技術服務。憑借先進工藝和產能實力,目前中芯國際已成為世界排名第五的集成電路代工企業。



半導體制造企業的競爭是核心技術的競爭,具體表現在創新與技術研發經費的投入上。相比之下,我國的半導體研發投入較少。2015年,三星投入151億美元,臺積電投入108億美元,而中國最大半導體制造商中芯國際投入僅為14億美元。要追趕國際領先的晶圓制造廠,縮小技術差距有待大基金和社會資本的投入以及產業鏈的有效整合。



2.3.3、12寸晶圓成市場主流


晶圓直徑越大,每片晶圓能夠生產的芯片數量就越多,采用大尺寸晶圓,增加的成本並不高,但是可以大幅增加產量,從而降低單顆芯片的成本。由於目前在450mm(18英寸)晶圓產線發展上遇到了資金和技術的雙重壓力,半導體公司紛紛轉向300mm矽片也就是12英寸矽片。



自2009年起12英寸矽片成為全球矽圓片需求的主流(大於50%),預計2017年將占矽片市場需求64%的份額。



ICinsights數據顯示全球營運中的12寸(300mm)晶圓廠數量持續成長,預期2016年預期可達到100座。目前全球有8座12寸晶圓廠預計2017年開張,到2020年底,預期全球將有再22座的12寸晶圓廠營運,讓全球應用於IC生產的12寸晶圓廠總數達到117座。



被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所吸引,全球半導體大廠包括英特爾、聯電、力晶、三星、海力士、中芯國際等均擴大在中國布局,根據統計,在大陸興建的十二寸晶圓廠的總月產能超過480000片。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南京廠投產後,大陸十二寸晶圓總月產能將超過500000片,相當於臺積電一半以上的產能。



2.3.4、28nm工藝制程——現階段關鍵工藝節點


根據ITRS路線圖的演進,45納米的下一代工藝節點是32納米,然後是22納米。不過,因為當工藝進步到32納米時,使用基本相同的光刻設備便可以延伸至28納米,密度更高、晶體管的速度提升了約50%,但成本基本相同,與20/22納米相比,28納米具有1.5-2倍的成本優勢。因此,綜合技術和成本等各方面因素,28納米都將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關鍵工藝節點。



2011年第四季度,臺積電首先實現了28納米工藝的量產。隨後,三星於2012年、格羅方德於2013年第四季度、聯電於2014年第二季度、中芯國際於2015年第三季度分別實現28納米工藝的量產。截止2014年底,臺積電是目前全球28納米市場中的最大企業,占全球28納米代工市場份額的80%。



隨著28納米工藝技術的成熟,28納米工藝產品市場需求量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從2012年的91.3萬片到2014年的294.5萬片,年複合增長率高達79.6%,並且這種高增長態勢將持續到2017年。之後隨著14/16納米工藝技術的逐漸進步,28納米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將會出現小幅下滑。



2015年至2016年,28納米工藝主要應用領域為手機應用處理器和基帶。2017年之後,28納米工藝雖然在手機領域的應用有所下降,但在其它多個領域的應用則迅速增加,如OTT盒子和智能電視等應用領域市場的增長速度較快。預計2019年至2020年,混合信號產品和圖像傳感器芯片也將會規模采用28納米工藝。



國家已將推動芯片國產化上升至國家安全的高度,並頒布多項與集成電路制造相關的政策。這些政策也將有力推動我國晶圓制造業向先進制程的演進步伐。



2.4、封裝測試——中國半導體產業鏈最強音


2.4.1、中國封測業具有國際競爭力


封裝測試是半導體生產流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封裝是保護芯片免受物理、化學等環境因素造成的損傷,將芯片的I/O端口聯接到印制電路板(PCB)、玻璃基板等,以實現電氣連接,確保電路正常工作的工藝步驟。測試主要是對芯片、電路以及老化後的電路產品的功能、性能測試。


封裝工藝的基本流程為:矽片減薄、矽片切割、芯片貼裝、芯片互連、成型技術、去飛邊毛刺、切筋成型、上焊錫、打碼等工藝。



封裝大致經過了如下發展進程:


結構方面:TO->DIP->PLCC->QFP->BGA->CSP;


材料方面:金屬、陶瓷->陶瓷、塑料->塑料;


引腳形狀:長引線直插->短引線或無引線貼裝->球狀凸點;


裝配方式:通孔插裝->表面組裝->直接安裝


封測業在集成電路產業鏈中,相對技術和資金門檻較低,屬於產業鏈中的"勞動密集型"。由於我國發展集成電路封測業具有成本和市場地緣優勢,封測業相對發展較早。隨著長電科技收購星科金朋,南通富士通收購AMD封裝工廠等一系列整合,以及長電科技、通富微電、天水華天與晶圓代工線的戰略聯盟,使得國內封測業無論是產業規模還是最新的封裝技術都上了一個臺階。


2015年統計數據顯示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銷售收入規模為1384億元,比2014年的1047億元增長32%,在集成電路設計、芯片制造和封裝測試三大產業中,封裝測試業的規模仍然保持最大,占到38.34%。



全球主要國家封測業市占率變化顯示臺灣封測廠商在技術與產能領先的狀況下,表現優於全球市場表現;與此同時,中國大陸在政府政策及本土市場快速發展的驅動下,再加上購並效益,其封測市占率快速提升,從2013年8%迅速上升至2015年的15%。



自2014年起,大陸多家封裝企業開展了一系列的境外並購。隨著國內封測企業海外市場的不斷拓展,產業鏈合作加強,中國集成電路封測產業已初具國際競爭力。



國內排名第一的半導體封測企業長電科技,通過收購新加坡星科金朋公司,躋身世界半導體封測行業前三位,2015年銷售額實現92.2億元。



2.4.2、先進封裝市占率不斷上升


如今器件小型化、高性能以及降低成本發展趨勢對於產品封裝提出了更為嚴格的市場需求,隨著技術進步,業內提出了晶圓級封裝(包括Fan-OutWLP、Fan-InWLP)、FlipChip和2.5D/3D等先進封裝解決方案。



晶圓級封裝(WLP):是整片晶圓生產完成後,直接在晶圓上進行封裝測試,完成之後才切割制成單顆IC,封裝後的芯片尺寸等同晶粒原來大小。傳統的WLP多采用擴散型晶圓級封裝(Fan-inWLP),但是伴隨IC信號輸出的接腳數目增加,衍生出擴散型晶圓級封裝(Fan-outWLP)。



倒裝芯片FlipChip:傳統封裝采用將芯片的有源區面朝上,背對基板鍵合,而倒裝芯片將有源面朝下,與基板布線層直接鍵合。


2.5D/3D:是把不同功能的芯片或結構,通過堆疊技術,使其在垂直方向上形成立體集成和信號連通。


受益於Fan-OutWLP和2.5D/3D的大量應用,以及Fan-InWLP和Flip-Chip的穩步增長,Yole預測,先進封裝市場營收將從2014年192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317億美元,複合年增率為8%。先進封裝目前占據整個封裝市場的38%市場份額,預計2020年將增長至46%。



據不完全統計,在國內布局的封測企業中,17家涉及先進封裝領域,半數是中國企業。中國主要的封測廠商包括長電科技、華天科技、通富微電和晶方半導體都具有先進封裝能力。



行業評級及投資策略


我們堅定看好芯片國產化大背景下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機會,給予行業“推薦”評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政策扶持:國家層面十分重視目前我國半導體市場自給不足,供需失衡的問題,先後頒布多個政策文件,意在做大做強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同時大基金成立以及社會各方資本的投入,有效激活了半導體產業的金融鏈,掀起並購整合熱潮。諸多龍頭企業陸續啟動收購、重組,帶動整個集成電路產業的大整合。


2.國內半導體市場景氣度高:受宏觀經濟因素的影響,全球半導體元器件需求不振,2015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銷售額為3352億美元,同比下降了0.2%。與之前相對應的是中國半導體市場依舊保持較高景氣度,半導體市場規模達到1649億美元,同比增長6.1%,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仍能保持增長的區域市場。全球半導體產業由韓國臺灣向大陸轉移成為大勢所趨。


半導體產業具有投資金額大,回報周期長等特點,我們看好在設計、制造和封測領域擁有技術優勢和規模優勢的龍頭企業,同時應重點關註有並購預期和政策支持的公司。


重點推薦個股


4.1、紫光國芯:800億定增打造IC帝國


800億定增:紫光國芯2015年11月5日晚間發布的公告顯示以27.04元的價格向實際控制人清華控股下屬公司等9家對象發行29.5857億股,募資800億元,投入集成電路業務。2015年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2.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5.0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3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了10.23%。


收購力成科技和南茂科技各各25%股權:2016年2月27日,紫光國芯發布公告稱,通過旗下兩家全資子公司拓展創芯和茂業創芯分別斥資38.1億元和23.41億元,認購力成科技和南茂科技各25%的股權。本次認購力成科技、南茂科技的資金將來源於公司2015年800億定增。收購對象均為全球集成電路後段封測服務領導廠商之一,本次收購案有助於加強公司對芯片產業鏈上下遊的拓展和控制。


主營業務增長穩健:智能卡芯片業務作為公司主要的收入來源,2015年實現營收6.96億元,同比增長21.16%,保持穩健的增速。其中電信智能卡芯片繼續處於領先的市場地位;居民健康卡芯片繼續保持行業領軍地位;銀行IC卡芯片已完成多家銀行的入圍測試和主要卡商的COS開發,在多加銀行實現了小批量正式商用,並成功實現了海外應用;此外在居住證、USB-Key、非接讀寫器等芯片應用市場都獲得了突破與增長。


4.2、七星電子:IC設備龍頭


IC設備龍頭:公司主要產品為半導體集成電路制造設備及高精密電子元器件,是國內半導體集成電路制造設備領先企業。公司一直非常重視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持續推進技術升級,大力提升公司技術研發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2015年研發投入占營收29.08%。


IC設備屬於國家重點支持的戰略性產業: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應用市場,集成電路芯片制造業加速向中國轉移,集成電路設備市場規模逐步擴大。根據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統計數據,2015年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營收達373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營收48.8億美元,占比13.09%;預計2016年中國設備市場營收為53.2億美元,占比進一步提升至14.07%。近年來,全球頂級大廠如三星、英特爾和臺積電等都在中國投資建設12英寸晶圓生產線,巨額投資也將帶來國內集成電路裝備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


收購北方微電子:2015年12月25日七星電子發布公告,以17.49元/股的價格發行4254.26萬股,作價9.3億元購買北京電控、七星集團、圓合公司和微電子所合計持有的北方微電子100%股權。北方微電子以高端集成電路裝備為主業。重點發展刻蝕機、PVD和CVD三大類集成電路設備。本次重組豐富了七星電子大規模集成電路設備的產品種類,拓展了設備應用領域,提高了上市公司整體的研發與生產能力,有利於突出上市公司主營業務優勢,增強上市公司綜合競爭力。


4.3、長電科技:我國最大的半導體封裝企業


長電科技是我國最大的半導體封裝企業,星科金朋並表後市場份額將躋身世界三甲,形成高中低端封裝全面布局,2016年前三季度年公司營業收入132.83億元,同比增長102.76%。公司業績拐點明確。星科金朋整合完成後,公司業績有望實現跨越式增長。


收購星科金朋,構建國內最大、世界一流的集成電路制造產業鏈:本次交易完成後,產業基金及芯電半導體將分別成為公司第三、第一大股東。產業基金是以促進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為目的而設立的專業投資基金,芯電半導體最終控股股東中芯國際擁有國內最強的芯片制造和研發實力,長電科技則在先進封裝測試的業務規模、核心技術和關鍵工藝上擁有領先優勢。通過三方緊密合作,將充分發揮產業基金對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引導作用,構建國內最大、世界一流的集成電路制造產業鏈。芯電半導體利用認購配套資金直接為長電科技及星科金朋的整合及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有利於促進星科金朋擁有的包括SiP、eWLB等一系列代表集成電路封裝測試行業發展趨勢的先進技術產業化、規模化,使星科金朋擁有的先進技術切實轉化為企業的生產力和盈利能力。


4.4、北京君正:收購北京豪威,布局智能系統生態圈


北京君正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作價126億元購買北京豪威100%的股權、視信源100%股權、思比科40.4%股權。(北京豪威100%股權,視信源100%股權,思比科40.4%股權初步作價約為120億元,3.55億元及2.66億元)


標的公司主要經營CMOS圖像傳感器芯片,目前廣泛應用於消費級和工業級應用,具體包括智能手機、筆記本、平板電腦、網絡攝像頭、安全監控、娛樂設備、數碼相機、攝像機、汽車和醫療成像系統等領域。


通過本次收購,公司將快速進入CMOS圖像傳感器芯片領域,從而掌握集成電路設計產業的兩大核心技術,進一步深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可穿戴設備、安防監控、智能汽車、無人機、機器人視覺和體感互動遊戲等移動互聯網以及物聯網等新興應用領域,布局智能系統生態圈,為客戶提供從傳感器到智能信息處理器平臺的完整系統解決方案,進一步實現公司“開放平臺、縱橫擴展”的市場戰略布局。同時,公司將從國內企業成為世界範圍內布局的芯片企業,獲得國際競爭資源和優勢。


4.5、中穎電子:OLED驅動芯片實現量產


中穎電子是一個主營IC設計的中外合資公司。2015年之前,公司OLED驅動芯片業務主要涉及PMOLED的驅動芯片,客戶涉及維信諾、智晶光和信利等,2015年1月,其開發的國內首顆高清AMOLED驅動芯片獲得和輝光電的訂單,相關產品實現量產。在AMOLED的進度方面,已超過晶門科技等競爭對手。


TrendForce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OLED驅動芯片市場規模為14.2億元,2015年快速增長至44億元,年均增速達到32%。作為國內唯一取得量產AMOLED顯示驅動芯片的供應商,中穎電子受益OLED市場帶來的紅利明確。


4.6、通富微電:收購AMD資產,打造一流封測廠商


公司收購了AMD蘇州和檳城兩座封測工廠各85%的股份,雙方成立合資公司。合資後的通富超威蘇州及通富超威檳城承接原有的先進技術和相關業務,可對CPU、GPU、APU以及GamingConsoleChip(遊戲主機處理器)進行封裝和測試,封裝形式包括FCBGA、FCPGA、FCLGA以及MCM等高端封裝技術,先進封裝產品占比100%。


上述技術與通富微電自主研發的適用於通信及消費市場的倒裝芯片封測技術形成互補,使公司能夠提供封裝品種最為完整的倒裝芯片封測服務。兩家合資公司的產品均為先進封裝,從而使整個通富微電集團先進封裝銷售收入占比達到70%以上,合並報表後,通富微電在全球封測公司的排名將會進入世界前六位,躋身世界一流封測公司行列。


兩家合資公司將由原先的“僅為AMD一家客戶提供封測服務”轉型為“面向廣闊市場,為其他第三方客戶提供封測服務”。測技術與通富微電自主研發的適用於通信及消費市場的倒裝芯片封裝對於通富微電,通過此次合作,包括兩家合資公司在內的通富微電集團將可以使用AMD的相關先進封測技術和專利,特別是蘇州工廠,作為高端處理器芯片封測基地,可以有效地填補國家在這一領域的空白,從而更好的支持國產CPU、GPU、網關服務器、基站處理器、FPGA等產品的研發和量產。


通富微電封測的海外業務占比也同樣穩步上升,從2006年的占比69.7%,上升到2016年年中的將近80%。同時隨著AMD封測工廠的並購,公司的海外業務占比將進一步擴大,同樣受益於美元升值預期。



風險提示


1)半導體市場受中國經濟增速下滑影響,需求不振,景氣度下行;


2)集成電路扶持政策力度不達預期;


3)技術不達預期;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023

收盤分析丨船舶制造單騎難救主 A股無緣“開門紅”

周五(2月3日),是雞年的第一個交易日,兩市呈現上午震蕩下跌午後企穩的走勢。早盤股指上攻60日線受阻,大金融、資源股等權重集體表現低迷,股指曾一度跌破5日線,午後次新股率先企穩,帶動大盤企穩回升。而創業板緊跟主板,兩者走勢基本一致。總的來看,午後股指跌幅收窄,個股曾有小反彈,後市仍存結構性機會。

滬深股市全日收盤,上證綜指收報3,140.17點,下跌19點,跌幅0.6%,成交額1,080億元;深證成指收報10,004.84點,下跌47.21點,跌幅0.47%,成交額1,321億元;創業板指收報1,876.76點,下跌9.47點,跌幅0.5%,成交額383億元。

盤面上,行業板塊紅少綠多,軍工股成為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其中,軍工船舶領漲兩市,軍工混改中湖南天雁、軸研科技等掀起漲停潮;水泥建材、黃金等板塊也漲幅居前。大金融(保險、銀行)、資源股(有色、煤炭、兩桶油、鋼鐵)成為拖累大盤的罪魁禍首。今日盤中成交量也沒有放量殺跌的跡象,而跌停股數也沒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可見悲觀情緒並沒有迅速蔓延開去。

在概念板塊中,年報的高送、次新股轉紛紛活躍;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一眾莊股大跌,利君股份、雙象股份紛紛跌停;值得一提的是,受到傳聞影響,“明天系”個股全線飄綠,西水股份、華資實業封死跌停板。

資金方面,截至收盤,滬股通凈流入逾6億元;深股通凈流入超7億元。另外,周五央行開展了500億元逆回購操作,7天、14天、28天逆回購量分別為200億元、100億元、200億元,鑒於今日有1200億元逆回購到期,故單日實現資金凈回籠700億元,連續第五個交易日實現資金凈回籠。

值得關註的是,春節後央行此次把各期限逆回購利率較節前上調了10個基點,有意引導利率上行。同時上調SLF(常備借貸便利)利率,隔夜品種上調35個基點至3.1%。此前央行已經上調MLF中標利率10個基點,進一步回收了流動性。

方正證券任澤平認為, 政策性利率全面上調,已經事實上加息,顯露出央行偏緊的政策態度。目前來看,資金成本的上升可能對房地產投資、基建投資和制造業投資形成利空,經濟增長可能會有所放緩。股票市場分子上升可對沖部分分母上升帶來的利空,因此股票市場所受的沖擊預計不大,仍以結構性機會為主,圍繞漲價和改革展開。

關於後市,廣州萬隆認為應該兩大思路應對:一方面,對於部分基本面向好、目前只是小幅的回踩並沒有擊穿上升通道的好股票,就應該堅定捂股,低倉位的朋友還可以考慮適當補倉;另一方面,對於業績地雷股、大股東天量減持股等已經成為眾矢之的的個股就不要心存僥幸,盤中有反抽時就應該果斷離場,謹防二次傷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236

制造業回流 英特爾投資70億美元在美建廠

芯片制造商英特爾公司CEO Brian Krzanich當地時間周三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見面後,隨即宣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70億美元建立芯片生產工廠。該投資預計將為美國帶來3000個就業崗位。

制造業“表忠心”

英特爾宣布建廠決定後,特朗普發表推特稱,感謝英特爾為美國創造就業做出貢獻。他說:“亞利桑那州的人們會很高興,他們有工作了。”新工廠將和亞利桑那州錢德勒市(Chandler)原有的兩家工廠互補,生產目前最先進的芯片7納米芯片。

英特爾位於亞利桑那州的42號工廠(Fab 42)2012年就有開工計劃,不過當時只建了個外殼,後來由於市場需求不振,2014年被迫停工,現在在特朗普的號召下重啟施工計劃。Krzanich在聲明中表示,新工廠建設將耗費3至4年時間。“美國有著得天獨厚的人才、商業環境和全球市場地位。英特爾工廠將會吸引‘雙高’人才,即高薪人才和高科技人才。制造業是亞利桑那州經濟發展的引擎。”他還表示,“我們從稅收和監管政策方面權衡下來,認為政府正在推進這些工作。”

不過根據英特爾高級副總裁Stacy J. Smith接受采訪時的表態,英特爾的最新投資項目並沒有獲得美國政府的財政補貼。“英特爾始終致力於自身的發展,不管政府是什麽樣的,我們只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Smith表示,“當然在我們認為政策對公司有利的時候,我們一定會向它傾斜。”

包括英特爾在內的130多家美國公司上個月聯名致信特朗普,要求其收回移民禁令,並稱這將有損美國開放和創新的核心價值。英特爾的創始人之一Andrew S. Grove也是匈牙利移民。Krzanich發表推特稱,公司支持合法移民。盡管科技巨頭們都反對特朗普的移民禁令和對工作簽證H1B的審查,但包括英特爾和蘋果在內的科技巨頭,都把特朗普的減稅政策視為發展美國制造業的重要契機。

英特爾並不是第一個把制造業帶回美國的公司。特朗普上臺以來,數十家美國制造企業已經紛紛“表忠心”。包括福特、通用和克萊斯勒在內的美國汽車企業都撤銷或縮減了海外投資項目,把生產線和就業轉移到美國本土。美國聯合技術公司旗下開利空調在收到政府700萬美元的補貼後,也保留了部分原計劃關閉的美國工廠。軟銀旗下Sprint電信在宣布在美裁員後,又重新計劃招聘兩倍於裁員規模的員工,創造就業5000個就業崗位。IBM也宣布未來4年新增25000個就業崗位,今年新增6000個就業崗位。美國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在關閉了154家門店後,宣布新開60家門店,並增加就業崗位10000個。對於這些企業的做法,特朗普一一發送推特表揚。

控制芯片核心技術

建立芯片工廠生產線是一項大手筆的投資,一般來說都要耗費上百億美元資金,不僅要有土地,還要求符合標準的供電供水能力,以及有專業技能的勞動力和化工、機器維修等專業技師。精密的生產設備也比不可少,包括芯片的塗層、加工和封裝工具。

芯片技術正在被視為大國競爭的核心科技力量。根據研究機構Gartner 2月8日發布的一項最新研究報告預測,2017年全球半導體資本支出將增長2.9%,達到699億美元。Gartner分析師盛陵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2016年,NAND資本支出增加了31億美元,多個與晶圓廠設備相關的細分市場展現出高於我們此前預測的更強勁增長。2017年支出增加也是由於NAND閃存短缺問題,而且該問題會持續嚴重。”盛陵海介紹成,NAND芯片是用於手機、電腦和服務器等電子設備中的存儲芯片。

中國政府也已經推出一項1500億美元的世界級規模的半導體發展計劃,旨在擺脫傳統對於西方制造芯片的依賴。清華紫光上個月計劃投資300億美元在南京投資芯片生產工廠,生產用於手機和PC等電子設備的3D NAND芯片以及DRAM存儲芯片。如果建成,這將是中國規模最大的芯片制造工廠,月產量將達10萬晶圓。

過去幾十年,盡管美國已經將很多包括智能手機和電腦等科技產品生產線轉移到海外,但是美國仍然將芯片技術的核心生產能力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美國本土工廠為全球芯片市場提供了七分之一的產能,尤其是最頂尖的芯片產品。根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數據,全美目前擁有76家芯片生產基地,分布在包括緬因州的南波特蘭以及加州的紐波特海灘等地。

中國芯片巨頭清華紫光一位高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英特爾亞利桑那州的工廠生產的是7納米芯片,中國本土企業連28納米芯片生產技術都沒有。一條生產線近百億美元投資,國內企業沒有客戶根本不敢投資。”英特爾目前位於中國的工廠生產一部分包括NAND閃存在內的存儲芯片,而不生產包括CPU和移動芯片在內的邏輯芯片。“這完全是不同的生產工藝,美國技術出口控制得厲害。”這位業內人士表示。而美國芯片公司仍在向政府施壓,要求更嚴厲的技術出口管制,以限制中國高端芯片的發展。

英特爾的新工廠預計將創造多達3000個工作崗位。去年英特爾曾宣布了一項大幅裁員計劃,削減包括錢德勒工廠在內的560名員工,總計裁員規模達12000人。公司目前在美國擁有50000員工,全球擁有106000員工。英特爾目前除了擁有美國俄勒岡州和亞利桑那州的制造工廠,全球範圍內在中國、愛爾蘭和以色列也設有工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898

董小姐又有大動作:格力計劃進軍汽車空調制造領域

2月9日消息,據央視財經報道稱,最近,董明珠透露了一項新計劃:格力開始進軍汽車空調。董明珠表示, 2017年,格力通過和珠海銀隆新能源的合作,正式進入汽車空調制造領域。

董明珠接受采訪時表示,格力研發汽車空調已經很多年,現在進入汽車空調的時機已經成熟,而銀隆新能源汽車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董明珠稱:“早在三四年前,我們就研究汽車空調,我們現在對汽車空調的技術已經完全掌控,我們為銀隆汽車配套汽車空調,為我們格力未來汽車空調打開了一扇門。”

董明珠介紹,車用空調與家用空調在技術上是有差異的,車用空調的使用環境更加複雜,要求壓縮機面積更小,但功率更大。在過去幾年里,不少企業都在探討進入,雖然做得好的還是專業車用空調廠家。但是格力對未來市場發展還是充滿自信。

“所有壓縮機的制造,設計都是自主研發 ,所以我們進入汽車空調是一個很容易的事情,銀隆給格力帶來一個在汽車領域的新的突破。”董明珠表示。

此前在去年12月15日,董明珠個人及北京燕趙匯金國際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京東邦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3家知名企業,5家單位和個人共同增資30億,獲得珠海銀隆22.388%的股權。其中已公開的是中集集團下屬企業增資2億元入股銀隆,占比約為1.5%,董明珠和劉強東所投資金和占股比例暫未公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900

東莞“一號文”連續五年護航制造業 為企業量身定制精準扶持

重大科技項目最高資助1000萬、發起設立一批產業並購基金、建立上市專家顧問委員會、新引進人才最高一次性補貼4萬元/人……2月10日,東莞正式對外發布《關於實施重點企業規模與效益倍增計劃全面提升產業集約發展水平的意見》(下稱《意見》和“倍增計劃”)。這份以市政府一號文形式下發的文件提出了20條具體的措施,以推動東莞實現“跨越生產總值萬億元”等目標。

力促存量企業發展

一直以來,東莞的電腦設備、智能手機、玩具、茶葉、毛織、服裝、鞋、家具等制造產業位居我國前列,尤其智能手機、玩具的出口在世界上都舉足輕重。2015年東莞成為全國非省會城市中第4個存款余額超過萬億的城市,2016年又成為全國第2個國稅突破1000億元的地級市。

但當前,土地、資源、環境對東莞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越來越突出。根據《東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到2030年全市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1190平方公里以內,而2015年東莞的土地使用面積已達到1140平方公里,土地開發逼近上限,再加上高端制造回流、低端市場分流等各種挑戰,依靠傳統的要素驅動和增量空間來拉動經濟發展已難以為繼。

為此,《意見》提出,按照民營制造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已上市或已掛牌“新三板”企業、高成長性高新技術企業四個類別,各選取50家共200家存量優勢企業進行重點培育,支持企業通過科技創新、發展總部經濟、推進兼並重組、加強產業鏈整合、強化資本運作等提升綜合競爭力,力爭用3-5年時間,推動試點企業實現規模和效益的倍增。

同時,示範帶動各鎮街(園區)實施鎮級倍增計劃,推動鎮街(園區)實施倍增的企業達到1000家。力爭到2021年,全市產業集約化水平有效提升,實現試點倍增、供給提升、全面突破的良好發展態勢。

東莞市市長梁維東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東莞的制造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尤其在十二五期間,東莞把實體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先進制造業的發展作為整個經濟發展的核心工作,轉型升級初見成效,今年的“一號文”再次表明市委市政府重視制造業的態度。

“制造業是發展的核心動力,先進制造業是制造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我們要向全社會傳遞一個信號,我們將把重點工作放在推動先進制造業的質量和效益提升上。”梁維東說。

變普惠為精準扶持

此次被遴選的試點企業主要來自電子機械、太陽能、照明、新型材料、動漫科技、新能源、機器人等高科技領域。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了數家入選的試點企業,無論是行業龍頭企業還是小微企業,均表示此次推出的20條措施就像專為解決他們的困難而量身定制的,甚為“貼心”。

作為2016年度東莞市納稅過億的企業之一,廣東都市麗人實業有限公司入選了200家試點企業名單,該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鄭耀南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都市麗人是東莞市首家主動報名加入倍增計劃的企業,並計劃在未來依靠發展總部經濟來實現倍增。

“我們計劃增資建設一個智能制造工業園,同時成立產業發展聯盟,整合上下遊產業鏈,把相關產業的合作夥伴都吸引到園區里來,而這個吸引力就來自於《意見》當中允許自有物業產權分割的規定”。鄭耀南說

《意見》第十二條規定,參照東莞市產業轉型升級基地政策標準及產權分割銷售有關規定,對用於引進相關產業鏈合作夥伴或滿足發展總部經濟需求的,允許試點企業將自有物業升級後進行一定比例的產權分割。

鄭耀南還說,允許產權分割還讓公司有更為充裕的資金,以便建立統一的采購中心、供應鏈中心、設計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全球接單中心、結算中心、金融服務中心,通過產業發展聯盟實現上下遊骨幹企業的規模化發展。都市麗人未來三年之內要實現200億的規模,同時實現稅收6億元。

同樣入選試點企業名單的還有東莞市擎洲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這家典型的出口型制造企業2015年才啟動國內市場,目前外銷的比例仍占到80%。

該公司總經理方靜對第一財經記者坦言,外銷市場的錢越發難賺,僅做OEM和ODM利潤太低,做自主品牌是必由之路,但中小民營企業因資源有限,要創新就顯得更為艱難。

為了尋求發展,擎洲光電去年啟動了兼並重組計劃,但一直受困於融資難問題。如今,《意見》中明確將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發起設立一批產業並購基金,以重點支持試點企業的兼並重組行為。

“正好解決我們的燃眉之急”,方靜說,“而且,還可以享受融資租賃貼息、免費的上市專家顧問團隊指導,兼並或上市成功後還有費用補償等等,總之都是我們需要的,簡直是送給我們的新年大禮包”。

東莞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第一財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的一號文與以往東莞出臺的扶持政策如貸款貼息、研發補助、機器換人補助等等最大的不同在於“精準”,全部試點企業都將納入“一企一策、一事一議”綠色通道。對於現行政策未能滿足的個性需求,試點企業均可通過這一綠色通道提請市政府商議給予解決。

連續5年護航制造業

今年的“一號文”為制造業企業送去了利好,事實上,從2013年起,東莞市政府在每年年初都會對外發布“一號文”,送出產業發展“大禮包”,而這五年來的“一號文”全部聚焦在制造業轉型升級上。

2013年,東莞市政府出臺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優化營商環境的實施意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推動全市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

2014年,東莞市政府出臺進一步扶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若幹意見,發布的50條措施涉及國家、省、市三級年度扶持資金和減負資金達101.8億元,打造“東莞制造”升級版。

2015年,東莞市政府出臺實施“東莞制造2025”戰略的意見,在全國率先提出“制造2025”戰略,目標是到2025年,實現從制造業大市向制造業強市的轉變,爭創中國制造樣板城市。

2016年,東莞市政府出臺大力發展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基地的意見,推出50條務實措施,大力發展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目標是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基地。

2017年,東莞市政府出臺的“倍增計劃”仍然聚焦在制造業上,目標是未來五年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52%以上和50%;主營業務收入超千億企業達到3-5家,研發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的比例達2.8%,動能轉換與經濟轉型取得根本性突破。

經過多年的發展,東莞在經濟轉型方面已積累了很好的基礎,尤其是制造業規模大。來自東莞市經信局的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底,全市共有工業企業8萬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639家,其中,民營企業2699家;分規模來看,大型企業245家,中型企業1732家,小型企業3609家,微型企業53家。

東莞市經信局上述負責人說,在實現倍增計劃過程中,將充分挖掘可複制發展模式,加快推進試點企業服務普惠化,總結形成共性政策向全市推廣。並形成以點帶面態勢,引導各類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領域聚集,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壯大,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053

阿里雲參與共建國家工程實驗室 人工智能深入工業制造

近日,國家發改委公布大數據國家工程實驗室名單,由阿里雲參與的“工業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大數據系統軟件國家工程實驗室”均獲批複認定,分別是工業大數據應用及大數據系統軟件領域的唯一國家級工程實驗室。

前者由航天雲網旗下北京航天數據股份有限公司和阿里雲聯合共建。後者由清華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牽頭,阿里雲支撐實驗室研發全生命周期大數據系統軟件及其開源創新平臺體系。

國家工程實驗室承擔著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任務,此次共有19個國家工程實驗室獲批,其中大數據領域11個,互聯網+領域8個,寄托著在該領域實現世界一流創新的希望。

據悉,在“工業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未來規劃中,阿里雲將負責雲計算大數據基礎平臺,參與工業相關算法服務的建設和維護,同時支持航天科工資源整合,在工業測控技術方面開展研究及試點行業應用。

航天雲網公司副總經理、北京航天數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祝守宇表示:“工業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建設是國家實施中國制造2025和大數據行動計劃的重要步驟。航天雲網將和阿里雲等實驗室共建單位共同努力,與產業界各方充分合作,建設世界一流的工業大數據實驗室”。

據波士頓咨詢報告,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未來能為中國制造業帶來高達6萬億的額外附加值。

從2016年1月開始阿里雲就推出大數據平臺“數加”,並在廣東雲棲大會上宣布為制造業轉型智能制造提供技術與人工智能支持。

當前,協鑫光伏、徐工集團、比亞迪等一系列工業制造企業采用阿里雲技術,在提高生產效率、打通產業鏈全環節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協鑫利用大數據新技術使得良品率提升1%,成功節省上億成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378

中國制造頂層設計完成,智能制造迎“彎道超車”

第一財經記者從工信部了解到,隨著《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的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1+X”規劃體系全部發布。這標誌著“中國制造2025”頂層設計基本完成,11個配套實施指南已經全部發布,全面轉入實施階段。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從工業化中後期走向工業化後期的關鍵5年。2015年5月公布的“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反映了制造業向智能化轉變的大趨勢,有望到2020年初步完成從工業2.0向3.0的升級,並奠定走向“工業4.0”的重要基礎。

“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胡遲表示,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深入實施,我國企業將依托“互聯網+”行動計劃,以提高創新能力和基礎能力為重點,推進信息技術與產業技術的深度融合,照著產業高端、智能、綠色、服務的方向發展,產生產業新的競爭新優勢,從而在技術、管理、商業模式等方面實現全面轉型升級。

“1+X”突破制造業發展瓶頸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中國制造2025》的“1+X”規劃體系中,“1”是指《中國制造2025》,“X”是指11個配套文件,包括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業強基、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等五大工程實施指南,發展服務型制造和裝備制造業質量品牌2個專項行動指南,以及新材料、信息產業、醫藥工業和制造業人才4個發展規劃指南。

工信部表示,編制“1+X”規劃體系的目的,是要通過加強政府引導,凝聚行業共識,匯集社會資源,圍繞重點、破解難點,著力突破制造業發展的瓶頸短板,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

業內人士分析,《中國制造2025》的11個配套實施指南不是“指令性”而是“引導性”的,旨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具體實施中還需要各級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金融機構等有關方面廣泛參與,共同努力。

下一步,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將加強《中國制造2025》“1+X”體系的落實,細化分解重點任務和責任分工,以目標為導向,圍繞重點任務、重大工程、重點領域梳理凝練一批重點工作,明確時間節點,落實配套政策,與《中國制造2025》實施形成全局統籌、重點推進的工作合力。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此前在媒體上表示,我國制造業日益發展,到2015年已經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但在品牌塑造、創新能力等方面仍與其他先進國家有較大差距,“大而不強”仍是亟須破解的瓶頸。面對國內經濟下行、投資增速放緩的形勢,必須把推進智能制造作為培育先進制造業的新動力來抓。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宏觀角度來看,中國經濟目前和未來10年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挑戰。鑒於中國制造業整體依然落後於發達工業國的現狀,加上人口老齡化導致的勞動力成本上升,智能制造為中國制造業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遇,不僅能有效提高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和降低各類成本,同時有利於培育和推進新興制造業的發展,這對提升中國制造業的全球競爭力至關重要。

東中西部戰略布局

在國家發改委15日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對於媒體就制造業吸引外資式微的現狀提問,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表示,日前印發的《國務院關於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幹措施的通知》指出,鼓勵外商在制造業加大投資、優化結構。主要舉措有,明確外商投資企業和內資企業同等適用“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政策措施,以及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優惠政策要重點支持制造業項目。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內外資同等適用“中國制造2025”戰略,其實就是在負面清單基礎之上的國民待遇升級版。負面清單只是準入門檻,現在外資企業只要進來了,將與國內制造業企業同等享受土地、電力、網絡等各項優惠。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推進,目前已有上海、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20多個省區市出臺了具體的地方實施政策,各地形成了東部轉向高端裝備制造、中部產業升級、西部優勢產業突破的不同發展思路。

而在今年陸續召開的地方“兩會”上,多省市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部署了“中國制造2025”的推進任務。其中廣西提出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重點發展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智能制造裝備、新能源汽車等;湖北提出著力抓好50家國家和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範;安徽則提出在集成電路、太陽能光伏、智能機器人等重點領域聚焦發力。

16日,成都市政府公開表示,工信部批複同意《成都市創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實施方案》,繼寧波市、蘇南城市群和珠江西岸城市群之後,成都成為全國第三批、西部第一批“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

在試點示範建設上,成都的重點是“工業強基”行動、智能制造引領行動、質量品牌建設行動、企業能力提升行動、產業融合發展行動這五大行動,力爭2017年末成都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達到86。

辛國斌表示,開展城市試點示範,是以“解剖麻雀”方式探索新常態下不同類型城市制造業轉型的模式和路徑,鼓勵部分地區先行先試、重點突破、形成經驗,有利於推進“中國制造2025”實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638

工信部談特朗普振興“美國制造”:不影響中國制造業發展格局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就職之後一直強調“美國制造”,業界也預期特朗普政府會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鼓勵美國制造商搬回美國。我們想知道,中國現在已經有《中國制造2025》等促進政策,但今年會不會推出針對特朗普政府政策和“美國制造”競爭的新政策?會不會有新的補貼還是其他方面的政策?”

在國新辦17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出了上述問題。

發布會現場

工信部部長苗圩就此回應稱,2015年,國務院發布實施了《中國制造2025》,這是未來十年整個制造業發展的行動綱領。現在推出接近兩年的時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近期我們不會再出臺新的政策,更不會針對美國總統特朗普所采取的措施而出臺新的有關制造業發展的政策。

苗圩表示,關於特朗普總統提出的要振興美國制造業,要讓更多美國企業能夠搬回美國去,要雇更多的美國人,我們對這些政策也還在密切關註,但是不會影響到中國制造業大的發展格局。我想,整個工業制造業的發展有內在的規律性。中國制造業工業體系比較完整,相對成本比較低,特別是有一個巨大的市場,究竟是把更多的工業產品放在銷售地生產,還是放在非銷售地生產,它有客觀的規律性。還有,中國很多產業的產業鏈是比較完整的,包括上遊下遊,企業搬遷也一定要考慮到這些諸多因素。

苗圩同時也指出,中國從三十多年前一直實行的是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我們擴大對外開放的目標不會變,在今後的發展當中,我們還會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過去我們對外開放過程當中,更多的是“引進來”,引國外的企業到中國來發展,今後我們還會繼續堅持“引進來”這條政策,鼓勵更多的國外企業到中國來發展,來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同時,隨著中國制造業水平的提升,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們還要積極鼓勵企業“走出去”,不光是像三十多年前把產品賣出去,更多是鼓勵中國企業到海外去發展,到海外去投資,到當地去設廠,去投資、發展、銷售產品。“引進來”也好,“走出去”也好,最終還是由企業來決策,不是由我們政府這些部門來決策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815

工信部:中國穩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和網絡大國地位

國新辦於2月1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會上表示,中國穩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和網絡大國地位。500余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56家制造企業進入2015年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國建成了全球最大4G網絡,網民總數從4.57億達到7.31億人,4家企業進入全球互聯網企業市值前10名。

苗圩發言

苗圩介紹,本屆政府以來的四年,國內外經濟形勢複雜嚴峻,工業和信息化系統堅持以新理念引領新發展,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立足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戰略全局,著力加強戰略謀劃,尤其是推動出臺並全面實施“中國制造2025”,明確發展路徑和政策舉措。通過這兩年努力,制造強國建設邁出了堅實步伐。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深入推進,“雙創”和“互聯網+”取得明顯成效,工業和通信業保持平穩運行,結構調整持續優化,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

一是總體規模和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我國穩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和網絡大國地位。500余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56家制造企業進入2015年世界500強企業榜單。建成全球最大4G網絡,網民總數從4.57億達到7.31億人,4家企業進入全球互聯網企業市值前10名。

二是創新能力明顯增強。一批高端裝備取得突破性進展。“神舟”系列航天飛船成功發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制成功,ARJ21新型支線客機交付商用,長江三峽升船機刷新世界紀錄,多軸精密重型機床等產品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高鐵、核電、通信設備等具備全球競爭力。

三是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邁出堅實步伐。智能制造水平明顯提升,標準體系架構初步形成,一批核心技術裝備研發應用取得新突破,部分智能制造新模式開始複制推廣,基於互聯網的“雙創”平臺快速成長。企業數字化設計工具普及率超過61.8%、關鍵工藝流程數控化率達到45.4%。工業互聯網快速發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紮實推進。

四是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順利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快速增長,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已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8%左右。機器人及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產業快速增長,新能源汽車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已連續兩年產銷量居全球第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818

上海藍皮書:上海制造業下行壓力大 占比下探至26%

2月21日,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上海社會科學院科研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上海藍皮書:上海經濟發展報告(2017)》。藍皮書指出,上海制造業下行壓力大,目前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經下探至26%。

據中國社會科學網消息,報告認為,2016年上海宏觀經濟運行呈現五個特點:工業發展弱勢調整,政策邊際作用遞減;服務業發展相對穩定,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突出;消費後勁不足,受收入和房價拖累;投資有所穩定,民間投資積極;外貿形勢略有好轉,形勢依然嚴峻。結合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通過景氣分析和情景分析方法,總報告建立宏觀經濟計量模型,預測2017年上海經濟處於基準情景的概率為75%,經濟增速將保持在6.5%左右,指出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底線思維,守住常住人口規模底線、工業規模底線和政府財政收支底線。

藍皮書提到,上海制造業經過長期快速發展,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受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急劇變化的影響,制造業面臨傳統領域產能過剩和新的增長點尚未形成支撐的困境,這使得制造業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放緩。

據悉,上海“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2020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力爭保持在25%左右”的底線。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這個底線是否能守得住?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上海完成工業增加值5077.1億元,同比下降1.4%,這是繼2015年前三季度的-0.9%之後第二次出現負增長,而且下降的幅度加大。自2010年以後,上海制造業呈現下行的態勢,特別是2013年以來,更是顯示出加速下行的趨勢。

隨著制造業增長的下行,上海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也不斷下降。2015年上海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向下突破30%,降到28.5%,2016年前三季度的這一比重比2015年再收縮2.5個百分點,下探到26.0%。

藍皮書認為,在上海經濟呈現中高速增長的態勢中,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下降,一方面表明制造業的增速遠遠低於第三產業,服務經濟成為上海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另一方面也說明制造業的發展缺乏新的動力支撐,面臨嚴峻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3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