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岡仁波齊》:一場二十六年的信仰回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11/164065.shtml

《岡仁波齊》:一場二十六年的信仰回溯
張揚,路偉,吳聲 張揚,路偉,吳聲

《岡仁波齊》:一場二十六年的信仰回溯

回到內心,不是追求外部名利的時候反而最本質。

來源 | 場景實驗室(ID:changjingshiyanshi)

作者 | 張揚 路偉 吳聲

《岡仁波齊》是張揚自2012年《飛越老人院》以來的最新長片,展現了一支十一人大部隊從芒康到神山岡仁波齊,兩千余公里的朝聖之路。

這部安靜的公路片在《變形金剛5》的喧囂中辟出了一條幽徑——半個月內,票房破7000萬。

對於藝術電影,這個成績可以稱得上“大賣”。口碑和上座率持續高走,《岡仁波齊》的院線排片也從最初的1.6%升到了今天的5.9%,但上座率依然是所有在映電影中最高的。

張揚導演說,《岡仁波齊》不是一部紀錄片,只是借助紀錄片的手法,讓影片更具紀錄片的質感。在設想影片的時候,沒有太多戲劇性的東西,更多的是對生活自然流程的記錄,但這種記錄不是我們每天跟在後面被動地拍。十六年前《洗澡》里去聖湖沐浴的片段是個引子,在距離張揚第一次進藏二十六年後的現在,《岡仁波齊》蘊藏著一場二十六年的信仰回溯。

7月4日,吳聲與場景實驗室成員,邀請了朋友們一同包場觀影《岡仁波齊》。觀影後,吳聲老師與《岡仁波齊》導演張揚、電影發行人路偉,一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回答了現場的提問。

2

| 路偉、吳聲、張揚 現場談話並接受提問 |

1.  像《岡仁波齊》這樣的優質電影,如果能夠在中國電影上贏得一席之地,意味著什麽?

路 偉中國電影發展到今天,有更多高品質的觀眾欣賞高品質的影片,不僅是商業片,藝術片也有了細分,譬如不同的分線發行和分眾銷售方式。很多藝術電影,特別是像《岡仁波齊》,欣賞門檻是很高的。專業的電影人說《岡仁波齊》是紀錄式劇情片。在中國電影史上,這種類型的電影幾乎沒有,而在世界電影史上,這種類型也很小眾。

像《岡仁波齊》這樣優質的電影,能在中國電影上贏得一席之地代表的是一種場景的變革。譬如,曾經眾籌就是一個很好的引爆點,一下能增加幾百個核心用戶,同時今天的“包場”也是一個把很多人拉入一個共同場景里,讓每個人參與的有效方式。那麽,如何建立一個觀影場景,讓觀影場景的共性變成共情,帶著同一種情緒看一部電影,發揮電影的社交功能,就是藝術電影所需要達成的目標。

3

| 經幡——《岡仁波齊》海報 |

吳 聲的確,張揚導演的《岡仁波齊》到底是不是高門檻,是不是意味著高品質,我們暫且不論。但是這個時代,凡是優秀的產品就不會缺少精準連接和精準分眾。所以從某種意義上,“包場”看電影這個動作並不是包場本身,而是通過包場的行為去放大、篩選超級用戶,連接用戶的精準觸達,形成口碑。

我自己並不在意電影是不是情懷、文藝,或藏地文化的獵奇,我在意的是作為互聯網產品,有沒有產品自信,以及這種自信能不能找到擁護者。觀眾觀影後自發的認可進一步傳播的過程,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流量,同時是重要的票房來源。不要在意票房結果,也不要在意影院的排片量有多高,因為這只是一個路徑和結果,流量自然的溢出,要在意的是產品自信能不能完成在商業模型上的建設。

張 揚作為導演,能否做出好的電影,把你內心對世界的認識通過電影傳達,最重要的就是自信當然,電影總是分大眾、小眾,大家對電影也有不同層次的認識。作為導演來說,很難猜測觀眾到底屬於哪部分,某部電影的觀眾有多少數量。所以,導演也不能簡單地為觀眾拍電影,導演不需要為觀眾拍電影。

曾經,大家都認為來電影院是應該看充滿特效,飽含概念的商業片,而藝術片從網上下載,在家里看就行了。但其實藝術電影才應該在電影院里看,因為它真的有一種讓你安靜下來的儀式感,安靜恰恰是因為電影院環境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在家里觀影隨時可能跳走,被幹擾,沒有靜下來觀看它的能力。

4

| 張揚 導演 |

2 97年張揚導演的《愛情麻辣燙》,很成功地賣了三千萬,相當於現在十來個億票房。按理說,張揚導演應該特別懂市場,但好多年前他離開了所謂的北京電影中心,去了大理開客棧,拍電影成了順便的事了。“向外看容易,向內看難”,一個人如何才能向內看更加清晰,更加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或者知道自己走向哪里?

張 揚行業內的人會知道,只要從事了電影行業,名和利是都跑不掉的東西。你的電影總是要面對觀眾,面對市場,甚至還要面對電影節。我之前的一些電影還算成功,商業上不虧錢,口碑也都挺好的,我就被定義為商業和藝術結合比較好的導演。但反過來,有一段時間我反思自己,商業和藝術是不能完全平衡的,因為平衡意味著妥協,想要更商業就要和大眾的口味盡量貼近,甚至電影表現的法都要接近大眾口味,但想更藝術,想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就要在電影語言上、電影整個的題材選擇上要走另一種極致的概念——從某種意義上是非常矛盾的。這是導演自己必須想清楚的東西。

從我的角度,覺得向內那一部分,也就是你內心的一部分,會越來越占優勢。電影是唯一我從來不去考慮任何商業的回報,只想就踏踏實實做出來的東西;但是反過來市場、觀眾通過口碑,通過票房回饋了你。也就是說,你並不在意的事情,有時候反而能夠回饋你。以前我總是在兩邊猶豫,越猶豫票房反而越一般。回到了內心,不是追求外部名利的時候反而最本質。

5

| 朝聖之路——《岡仁波齊》|

3.  無論從是票房、受眾,還是營銷,怎麽對《岡仁波齊》進行判斷?

吳 聲新一代審美習慣的崛起,標誌著新時代對於極高的審美素養與人文關懷,明確的社交態度與道德水,這樣一種形態開始主流了。以前我們經常劣幣驅逐良幣,影院有了驅力性的要素,觀眾也有了判斷能力和欣賞能力,而且判斷能力和欣賞能力因為互聯網形成了一種民主性,在這種民主性下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岡仁波齊》將會破億。

第一波超級用戶開始向更加廣闊的渠道邁進,通過社交網絡和朋友圈大規模滲透是第一個節點。我們會看到更多的人像張揚導演一樣更加忠實自己內心的召喚,他們原來知道不需要向外而求,只需要反求諸己,做最好的自己,一定會遇見最對的人。所以這個時代是產品崛起,品牌崛起,它表現在消費升級中的文化形態。

最後一個判斷是,像《岡仁波齊》等火熱的現象會催生、倒逼產業鏈要素的成熟。在未來,多樣性會成為更加主流的審美形態和文娛形態一方面消費升級表現為消費升級,另一方面消費升級也會表現為消費降級,越買更好,越會發現其他的也是你的菜,所以你發現LV已經不能滿足你,但是LV和Supreme的聯盟則會成就你。

這個時代是令人發燒的時代,也是令人思考的時代,《岡仁波齊》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又一部好看的電影,還讓我們找到了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電影 紀錄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431

《岡仁波齊》:一場二十六年的信仰回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11/164065.shtml

《岡仁波齊》:一場二十六年的信仰回溯
張揚,路偉,吳聲 張揚,路偉,吳聲

《岡仁波齊》:一場二十六年的信仰回溯

回到內心,不是追求外部名利的時候反而最本質。

來源 | 場景實驗室(ID:changjingshiyanshi)

作者 | 張揚 路偉 吳聲

《岡仁波齊》是張揚自2012年《飛越老人院》以來的最新長片,展現了一支十一人大部隊從芒康到神山岡仁波齊,兩千余公里的朝聖之路。

這部安靜的公路片在《變形金剛5》的喧囂中辟出了一條幽徑——半個月內,票房破7000萬。

對於藝術電影,這個成績可以稱得上“大賣”。口碑和上座率持續高走,《岡仁波齊》的院線排片也從最初的1.6%升到了今天的5.9%,但上座率依然是所有在映電影中最高的。

張揚導演說,《岡仁波齊》不是一部紀錄片,只是借助紀錄片的手法,讓影片更具紀錄片的質感。在設想影片的時候,沒有太多戲劇性的東西,更多的是對生活自然流程的記錄,但這種記錄不是我們每天跟在後面被動地拍。十六年前《洗澡》里去聖湖沐浴的片段是個引子,在距離張揚第一次進藏二十六年後的現在,《岡仁波齊》蘊藏著一場二十六年的信仰回溯。

7月4日,吳聲與場景實驗室成員,邀請了朋友們一同包場觀影《岡仁波齊》。觀影後,吳聲老師與《岡仁波齊》導演張揚、電影發行人路偉,一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回答了現場的提問。

2

| 路偉、吳聲、張揚 現場談話並接受提問 |

1.  像《岡仁波齊》這樣的優質電影,如果能夠在中國電影上贏得一席之地,意味著什麽?

路 偉中國電影發展到今天,有更多高品質的觀眾欣賞高品質的影片,不僅是商業片,藝術片也有了細分,譬如不同的分線發行和分眾銷售方式。很多藝術電影,特別是像《岡仁波齊》,欣賞門檻是很高的。專業的電影人說《岡仁波齊》是紀錄式劇情片。在中國電影史上,這種類型的電影幾乎沒有,而在世界電影史上,這種類型也很小眾。

像《岡仁波齊》這樣優質的電影,能在中國電影上贏得一席之地代表的是一種場景的變革。譬如,曾經眾籌就是一個很好的引爆點,一下能增加幾百個核心用戶,同時今天的“包場”也是一個把很多人拉入一個共同場景里,讓每個人參與的有效方式。那麽,如何建立一個觀影場景,讓觀影場景的共性變成共情,帶著同一種情緒看一部電影,發揮電影的社交功能,就是藝術電影所需要達成的目標。

3

| 經幡——《岡仁波齊》海報 |

吳 聲的確,張揚導演的《岡仁波齊》到底是不是高門檻,是不是意味著高品質,我們暫且不論。但是這個時代,凡是優秀的產品就不會缺少精準連接和精準分眾。所以從某種意義上,“包場”看電影這個動作並不是包場本身,而是通過包場的行為去放大、篩選超級用戶,連接用戶的精準觸達,形成口碑。

我自己並不在意電影是不是情懷、文藝,或藏地文化的獵奇,我在意的是作為互聯網產品,有沒有產品自信,以及這種自信能不能找到擁護者。觀眾觀影後自發的認可進一步傳播的過程,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流量,同時是重要的票房來源。不要在意票房結果,也不要在意影院的排片量有多高,因為這只是一個路徑和結果,流量自然的溢出,要在意的是產品自信能不能完成在商業模型上的建設。

張 揚作為導演,能否做出好的電影,把你內心對世界的認識通過電影傳達,最重要的就是自信當然,電影總是分大眾、小眾,大家對電影也有不同層次的認識。作為導演來說,很難猜測觀眾到底屬於哪部分,某部電影的觀眾有多少數量。所以,導演也不能簡單地為觀眾拍電影,導演不需要為觀眾拍電影。

曾經,大家都認為來電影院是應該看充滿特效,飽含概念的商業片,而藝術片從網上下載,在家里看就行了。但其實藝術電影才應該在電影院里看,因為它真的有一種讓你安靜下來的儀式感,安靜恰恰是因為電影院環境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在家里觀影隨時可能跳走,被幹擾,沒有靜下來觀看它的能力。

4

| 張揚 導演 |

2 97年張揚導演的《愛情麻辣燙》,很成功地賣了三千萬,相當於現在十來個億票房。按理說,張揚導演應該特別懂市場,但好多年前他離開了所謂的北京電影中心,去了大理開客棧,拍電影成了順便的事了。“向外看容易,向內看難”,一個人如何才能向內看更加清晰,更加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或者知道自己走向哪里?

張 揚行業內的人會知道,只要從事了電影行業,名和利是都跑不掉的東西。你的電影總是要面對觀眾,面對市場,甚至還要面對電影節。我之前的一些電影還算成功,商業上不虧錢,口碑也都挺好的,我就被定義為商業和藝術結合比較好的導演。但反過來,有一段時間我反思自己,商業和藝術是不能完全平衡的,因為平衡意味著妥協,想要更商業就要和大眾的口味盡量貼近,甚至電影表現的法都要接近大眾口味,但想更藝術,想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就要在電影語言上、電影整個的題材選擇上要走另一種極致的概念——從某種意義上是非常矛盾的。這是導演自己必須想清楚的東西。

從我的角度,覺得向內那一部分,也就是你內心的一部分,會越來越占優勢。電影是唯一我從來不去考慮任何商業的回報,只想就踏踏實實做出來的東西;但是反過來市場、觀眾通過口碑,通過票房回饋了你。也就是說,你並不在意的事情,有時候反而能夠回饋你。以前我總是在兩邊猶豫,越猶豫票房反而越一般。回到了內心,不是追求外部名利的時候反而最本質。

5

| 朝聖之路——《岡仁波齊》|

3.  無論從是票房、受眾,還是營銷,怎麽對《岡仁波齊》進行判斷?

吳 聲新一代審美習慣的崛起,標誌著新時代對於極高的審美素養與人文關懷,明確的社交態度與道德水,這樣一種形態開始主流了。以前我們經常劣幣驅逐良幣,影院有了驅力性的要素,觀眾也有了判斷能力和欣賞能力,而且判斷能力和欣賞能力因為互聯網形成了一種民主性,在這種民主性下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岡仁波齊》將會破億。

第一波超級用戶開始向更加廣闊的渠道邁進,通過社交網絡和朋友圈大規模滲透是第一個節點。我們會看到更多的人像張揚導演一樣更加忠實自己內心的召喚,他們原來知道不需要向外而求,只需要反求諸己,做最好的自己,一定會遇見最對的人。所以這個時代是產品崛起,品牌崛起,它表現在消費升級中的文化形態。

最後一個判斷是,像《岡仁波齊》等火熱的現象會催生、倒逼產業鏈要素的成熟。在未來,多樣性會成為更加主流的審美形態和文娛形態一方面消費升級表現為消費升級,另一方面消費升級也會表現為消費降級,越買更好,越會發現其他的也是你的菜,所以你發現LV已經不能滿足你,但是LV和Supreme的聯盟則會成就你。

這個時代是令人發燒的時代,也是令人思考的時代,《岡仁波齊》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又一部好看的電影,還讓我們找到了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電影 紀錄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432

魔術點唱(二十七)(2nd edition)

今日主持無嘢講,無來信要讀,細心聽吓歌:
萬里黃沙
「烈陽令眼亂 沙裡風吹轉 
遠地更飄遠 落霞倍淒怨 
若然是睏倦 家裡可溫暖
不用暗淒怨 莫讓寸腸斷 

長江萬里也沒有盡頭
黃海無岸風吹不透
湖水常綠青山似舊
屹立永不休 

長江萬里滾滾不休
何需尋覓天邊星宿 
湖水常綠 花似舊 艷麗亦繁茂

情絲萬縷也有斷腸 人蹤無定不分方向
人已離去天不再亮 莫讓陌路滿悲傷
遊蹤盡變作故事 情書原是心中志
人已離去 只得往事 剩下斷腸字」



閱讀更多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544

魔術點唱(二十七)(4th edition)

今日主持無嘢講,無來信要讀,細心聽吓歌:
萬里黃沙
「烈陽令眼亂 沙裡風吹轉 
遠地更飄遠 落霞倍淒怨 
若然是睏倦 家裡可溫暖
不用暗淒怨 莫讓寸腸斷 

長江萬里也沒有盡頭
黃海無岸風吹不透
湖水常綠青山似舊
屹立永不休 

長江萬里滾滾不休
何需尋覓天邊星宿 
湖水常綠 花似舊 艷麗亦繁茂

情絲萬縷也有斷腸 人蹤無定不分方向
人已離去天不再亮 莫讓陌路滿悲傷
遊蹤盡變作故事 情書原是心中志
人已離去 只得往事 剩下斷腸字」


閱讀更多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561

AV狂想曲(十三)之 《雞蟲的二十一口釘(Twenty-one Staples on Whoremaster)》

「我唔理呀,你做M記,做地盤都好,總之出黎做,唔想再哂錢落你到,嘥米飯!!」
聽見平日唔會鬧我的老豆,竟然講到咁絕,我哭崩了,媽媽只好扶我入房休息。
我今年17歲,DSE剛放榜。雖然阿爸阿媽幫我搵左好多補習班,但我掛住玩,無心機讀書,結果只係得個位數。
我睡在床上,被角都給我的淚水沾濕了。我哭得倦了,回想起老豆的眼神...好,你要我「出來做」嘛!我便如你所願!
你不要後悔才好。
我下定決心,拿起手機,登入了相片分享網站,加入了PTGF的群組。17歲,卜卜脆;我對我的身材樣貌,絕對有信心。
很快便有了回應。
那是一名叫「大隻仔」的中年男子,約了我第二天在旺角見面。
我心情好了很多,止住了眼淚,收起手機,立心要睡個好覺,明天便是我人生的新一頁。
閱讀更多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383

紀錄片《二十二》背後:幸存者與時間的賽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16/164641.shtml

紀錄片《二十二》背後:幸存者與時間的賽跑
娛樂資本論 娛樂資本論

紀錄片《二十二》背後:幸存者與時間的賽跑

冬去春來,漫山遍野冒出了青色。

來源 |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

文丨阿寶

編輯丨李忻融

2014年2月,山西盂縣,一位“慰安婦”老人的葬禮上,目之所及,大雪茫茫。

這是今天上映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二十二》的開篇鏡頭。同時,8月14日為“國際慰安婦紀念日”。

二十二數字背後,其實是導演郭柯與時間的5年長跑。2012年,在他拍攝“慰安婦”韋紹蘭和他日本兒子的故事時,全國公開身份的慰安婦幸存者只有32位,到2年後,開拍《二十二》時,已經縮減到了22。

老人們逝去的速度並未因為郭柯的追趕而放緩。兩天前,隨著黃有良老人的離開,截至目前,片子里所呈現的22位慰安婦老人,僅有8位在世。

更殘酷的是,這個數字隨時都可能變為0。

據資料記載,當年有20萬中國婦女成為“慰安婦”,如今,郭柯希望,能夠有20萬觀眾去看這部片子,並記住這些老人。

從《三十二》到《二十二》

事實上,《二十二》如片子里的女主角們一樣,命途多舛。

2012年,因為一則關於“慰安婦”韋紹蘭的報道:年輕時的韋紹蘭被日軍掠到慰安所,逃出後發現自己懷孕,她自殺未成,生下了兒子羅善學,因為身份原因,沒有女人願意嫁他,70多歲的羅善學一直未婚。被故事吸引的郭柯,想拍點什麽,便有了後來講述韋紹蘭的紀錄片《三十二》。

4

韋紹蘭老人與兒子羅善學

《三十二》拍攝花了三十多萬,來自於一個老板的投資。本來,一開始這位老板想做部劇情片,但考慮成本太高,就給郭柯說,你先拍個短片看看吧。最終,拍了紀錄片。然而,對方覺得《三十二》太平靜了,不能調動觀眾情緒,說白了,就是大家看了不會哭。僵持到後來,郭柯沒妥協。

不過,《三十二》的運氣並未傳遞到《二十二》上,困於題材、類型方方面面的原因,《二十二》找不到資金支持,拍攝一度運轉不起。另一邊,老人的離開,讓時間變得無從等待。

2014年5月,就要開機了。找遍熟人無果後,郭柯嘗試著找到了四川老鄉,但僅有點面之交的張歆藝,借到了100萬。

幾個月時間,郭柯和30人團隊,飛機、火車、汽車,輾轉了5個省29個地區,一一記錄下了22位“慰安婦”老人的生活狀態。

拍攝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二十二》更多流轉於各類電影節上,離上映還很遙遠。直至拿到了公映許可證,郭柯想讓片子走進院線,讓更多的人可以坐下來了解22位老人,以及這個群體。

不難想象到,在當下的中國電影市場,這樣一部紀錄片一旦上映,所面臨的命運,很容易被各種商業影片沖擊得不見排片蹤影。為了推進電影,郭柯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幫助下,為片子發起了眾籌,經過大半年時間,32099人參與其中,100萬宣發費用終於攢夠,雖然這對於總成本超過300萬的《二十二》而言,依然杯水車薪,卻暫時解了燃眉之急。

昨天,宣發公司潤智影業的總經理劉倩羽在朋友圈寫到:各位影院大大,希望可以放完《二十二》片尾字幕再開場燈,因為他們將給予幫助的32099人的名字,悉數放在了上面。

同是影片宣發方的朔果蓮蓮創始人蘇北淇,告訴娛樂資本論,即使湊齊了宣發費用,依然沒有發行方願意接《二十二》,而她之所以選擇的原因是:郭柯一個年輕人,本可以拍一部賺錢的商業片,卻願意花費幾年的時間去做這樣一部題材的片子。

“難道還要問,當初日本人是怎麽強奸你的嗎?”

影片開始陸陸續續的點映,再到今天公映,批評與質疑也紛至沓來。

因為,片中的老人與觀眾固有印象里的太不一樣了。過去,一提到“慰安婦”,大家想到他們每日以淚洗面、只有對日本軍人的仇恨。但是,即使命運沒有給予善待,鏡頭下的他們,依舊生活平靜、樂觀,韋紹蘭老人說:“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都要留出這條命來看。”而面對當年傷害他們的日軍照片,其中一位老人看了之後,笑著說,日本人也老了,連胡子都沒了。

在拍攝之前,郭柯和大部分觀眾有著相似的印象,真正接觸後,他意識到,這些老人,都是活生生的人,她們要生活下去,她們有著自己掩蓋傷疤的方式。

拍《三十二》時,郭柯還會設置一些情節、擺拍,比如讓韋紹蘭老人走來走去,體現故事劇情。也會按照慣有的思維,去了解當初日軍的暴行,有一次問到這個問題,老人說到痛苦處哭了,郭柯沒有意識到什麽,還是繼續追問,拍完之後,他大哭了一場,“我為什麽要這樣,老人這麽信任我,我為什麽要讓她回憶那些讓她痛苦的事情?就為了鏡頭需要的表現力,這樣去對一個老人,還是人嗎?”

5

韋紹蘭老人與導演郭柯

到《二十二》的時候,郭柯已經學會把難題留給自己,一旦觸碰到老人傷痛,他就不再問下去,所以,影片中當老人們哽咽說著“不說了,不說了”“我不舒服”“我不想講了”時,就開始出現一些空境。正因如此,很多人批評他不專業、浪費這麽好的題材等等。

6

“如果她們是你的家人,你就會理解我為什麽這樣拍了?”郭柯說,你可以問“日本人當年過來在村里是怎麽樣的”、“有沒有把你抓走”,但僅此而已。“難道還要問,當初日本人是怎麽強奸你的嗎?如果有人這樣問你奶奶,你一定會上去踹這個人。”

影片里,有這樣一個片段,某雜誌記者問韋紹蘭老人的兒子羅善學:“那誰不是要說給你找一個日本老婆嗎?”,羅善學尷尬地笑了笑。據蘇北淇透露,其實這是對“沒有分寸”的諷刺,刪掉的片段里,還有這位記者“哎,嘖嘖”招呼韋紹蘭的鏡頭。

盡管郭柯知道老人和他們熟了之後,什麽事情都會講,但他不想這樣,靜靜地拍下她們的日常,呈現最真實的狀態,就夠了。“當你的問題問出來後,你看到她那雙眼睛的時候,我相信你們跟我的選擇都會一樣,不會再多問了,你只是一個晚輩而已,你不是什麽導演,至少我把她當做我的親人去問問題,我的問題也有了尺度。”

7

劇組與毛銀梅老人

另一種指責則是,人們認為郭柯打擾了這些老人的正常生活,又揭開了她們的傷疤。郭柯承認,傷害肯定是有的,所以他花更長的時間和行動去彌補,經常去看望她們。

“不敢正視過去,害怕傷痛的不是她們,是我們。”

《二十二》與紀錄片的宿命

現在,郭柯要面臨的是《二十二》的排片命運。

在離上映還有一些時日前,他和團隊找到很多明星藝人,請求他們能夠為影片錄制一段VCR,讓更多人知道這部紀錄片,只有張一山、管虎等人仗義支持了,“很理解,畢竟對很多不了解情況的來說,他們擔心題材是否敏感、政治是否正確。”蘇北淇說。

還好,央視新聞、人民網、共青團中央等一些列權威媒體的報道為《二十二》做了背書,但這也只是打消了所謂的“顧慮”。

8

劇組與老人

盡管《二十二》沖到了影片想看榜第一,但也僅有少量影院為其排片,而且鮮少黃金場次。紀錄片在國內排片上已經是普遍現象,縱使今年大熱的《岡仁波齊》上映首日全國也只有3818場。

“紀錄片和藝術電影在國內的發行都特別有難度,這個市場常常上來就看你是什麽樣的導演,什麽卡司,如果我不認識,就不用談了。” 一位業內專業人士如是說道,公映的話,影院即使給了排片,有效場次通常也很少,很多觀眾想看但看不到。“紀錄片應該走堂堂正正走進影院,這個市場應該給創作者應有的回報。”

但是當下的紀錄片市場環境是,當創作者註意到一個社會現象,想要拍攝時,但沒有合適的制片人幫他找錢,通常會變成導演自己借錢創作,但又不知道怎麽發行,也就無法回收成本。“如果有一個好制片人存在的話,情況或許會得到改善。”上述人士告訴娛樂資本論。

昨天,張歆藝給馮小剛寫了信,請對方幫忙在微博宣傳《二十二》,隨後,引起了何炅、吳京、舒淇、李晨等一眾明星藝人的轉發支持,有關《二十二》的話題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排片也從1%上升到1.2%,截止發稿前,排片已經增至1.5%。

影片結尾,一鎬一鎬的黃土鋪在老人的棺木上,堆起的墳頭,慢慢被白雪覆蓋。

冬去春來,漫山遍野冒出了青色。

慰安婦 《二十二》 紀錄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696

《二十二》 反複逆襲的紀錄片 是“黑馬”更是“拐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17/164689.shtml

《二十二》 反複逆襲的紀錄片 是“黑馬”更是“拐點”
娛樂硬糖 娛樂硬糖

《二十二》 反複逆襲的紀錄片 是“黑馬”更是“拐點”

邊緣的,走向主流;流行的,備受審視。

來源 | 娛樂硬糖(ID:yuleyingtang)

編輯|李春暉

後之視今,這個夏天,我們可能見證了中國電影的真正拐點——或者說,中國電影觀眾的拐點。邊緣的,走向主流;流行的,備受審視。

反映幸存慰安婦生活現狀的紀錄片《二十二》,從上映第二天(8月15日)開始自己的逆襲之旅。在單日排片占比4.8%的不利情況下,票房占比達到了8.4%,最終拿下1311.57萬的單日票房。除了《戰狼2》,比《二十二》票房高的《心理罪》和《俠盜聯盟》排片和票房輸出比均為負數,這也就意味著其排片量大於實際市場需求。

《二十二》不僅成為內地市場首部單日票房過千萬的紀錄片,34.4%的上座率也遠超其他競爭對手。這或許也是今日其排片占比上漲至10.8%的主要原因。從上映首日1.5%的排片比到今日的10.8%,《二十二》經歷了最“夢幻”的48小時。截止到今日(8月16日)22時,《二十二》的單日票房已突破2600萬。

這也是令無數人感動的48小時,從最初影迷擔心的排片、票房問題,到市場自動將排片雙手奉上,《二十二》憑借強大口碑走出了典型的票房逆襲曲線。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局面,已經是今年暑期檔第三次上演。此前,《重返狼群》獲得3291萬票房,《岡仁波齊》(記錄電影)更是獲得9972萬票房。

52

我們說一部電影是“票房黑馬”,即本來並不被看好,卻出人意料的取得好成績。但短時間內接二連三,我們就不能以孤例視之,而是一種必須註意的新趨勢。中國電影院里的紀錄片,已經今非昔比,因為中國觀眾變了。

這個暑期檔,市場最看好的大明星大制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折戟,題材相對小眾的軍事動作片《戰狼》刷新影史記錄,連續三部記錄類電影勇奪票房。這些任何市場預測者都無法預測的情形,讓我們可以相信:哪里有危險,哪里也便生拯救,在國內影市的票房之困里,真的生出了希望。

媒體曾將票房增長放緩的2016年視為中國電影的拐點,還引來影視大佬們的各種反駁。如今看來,2016年的電影市場,更多是告訴我們,觀眾不看什麽;2017年才真正給出了答案:觀眾想看什麽。

嚴肅題材的力量

只從電影的意義來看,《二十二》就已經達到了“五星”水準。正如導演郭柯在接受采訪時說的那樣,不是我多牛,而是我聚焦的那個群體。

8月14日,正是世界“慰安婦”紀念日,《二十二》作為國內首部獲得公映許可證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登陸國內院線。在獲得了張歆藝、馮小剛、吳京等明星的力挺,國內主流媒體和自媒體大號的主動發聲後,這部電影迅速獲得了極高的關註度。

53

《二十二》以“搶救式”的拍攝紀錄了22位“慰安婦”老人,其所承載的意義已經大於電影本身。而且運氣極佳,檔期撞上了《戰狼2》。

撞上《戰狼2》,於別的電影是大不幸,對《二十二》則是相得益彰。有網友說:“《戰狼2》讓我們看到了國力強盛,《二十二》讓我們記住了勿忘歷史。”從這一角度來說,《二十二》就是《戰狼2》的前傳。

而且,目前活躍在影市的商業類型片大多口碑平平,這也給了《二十二》逆襲的基礎。憑借著“嚴肅”的題材和“真實”的情感,《二十二》再次演繹了口碑逆襲的經典路線。

今年6月,《岡仁波齊》上映。這部電影聚焦藏區普通人的朝聖之旅,關乎信仰。而當時的影市,正是進口片輪流坐莊,國產片就如沒有信仰的人,在盲目中徘徊。《岡仁波齊》的出現,讓許多影迷看到了華語電影人的信仰。

正因如此,大量影迷、影評人力挺該片,認為這是國產電影的一片“凈土”。於是,這部電影同樣憑借著“嚴肅”的題材和“真實”的情感拿下近億票房,也直接催生了《皮繩上的魂》走入院線。

55

從《岡仁波齊》到《二十二》,這樣的紀錄片在如今的商業電影市場顯得十分可貴。對口碑不佳的類型片產生審美疲勞的影迷,開始逐步接受這些曾經邊緣的影片。而聚焦特殊群體的紀錄片,也的確有被記住的價值。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紀錄片就成為電影市場的一股清流。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6年國產紀錄電影的票房分別是1815萬元、3163萬元、7795萬元,同比增長74%、146%。

去年上映的國產紀錄電影中,《我們誕生在中國》以6654萬元創造了中國紀錄電影(不含真人秀)的最高票房紀錄,《舌尖上的新年》《我在故宮修文物》《生門》等影片也都引發了人們觀影和討論的熱潮。

近兩年,越來越多的民營公司開始進入紀錄電影領域,投資制作紀錄電影。相對小眾的紀錄電影為了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也開始積極拓展新的傳播途徑,跨媒體推廣、傳播成為趨勢,促進了紀錄電影票房的增長。

被“消費”的真實

《二十二》再替紀錄片“火”了一把,其實已不算十分意外。“質量為王”早已是影迷的首選,並且不再只將電影視為娛樂,也將其作為思考和更多複雜感情的出口。

但伴隨著《岡仁波齊》和《二十二》走紅,也引發一些爭議。常年帶有“情懷”色彩的紀錄片,已經做好被消費甚至過度消費的準備了嗎?

紀錄片畢竟和劇情片不同,它基於導演可虛構的空間過於狹小。特殊群體必然需要放在特殊語境下去解讀。《岡仁波齊》票房逆襲的背後,也有販賣民族風情、消費民族信仰的爭議。

而因為電影的“良心”,也讓很多人以過於“道德化”的姿態對電影進行盲目鼓勵。似乎不去電影院看就成了沒情懷、縱容爛片的“異己分子”。但這種聲音越大,反對的聲音也就越大。

但從《岡仁波齊》的角度來說,究竟該如何看待朝聖的意義,一個生完孩子的產婦在冬天趴在地上朝聖,應該去褒獎還是批評,沒有人可以給出一個公正且準確的答案。

56

現在,《二十二》剛剛開始逆襲,批評的聲音也隨之出現。“販賣傷痛”、“二次傷害”的質疑也有其自身的道理。雖然導演和片方都聲稱創作時盡可能“去標簽化”,但當攝像機放在這些老人面前,“去標簽化”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因為“慰安婦”本身就是政治的,它自帶標簽和屬性,這不容創作者去選擇和摘除。如今排片的逆襲,片方也經歷著考驗。一方面電影排片場次多了,上座率必然會下降。另一方面則是電影被“透支”,畢竟從題材到類型,電影都過於小眾。

如何讓《二十二》不是“慰安婦”紀念日的“消費品”,既考驗片方的營銷策略,也考驗影迷的觀影素質,甚至是對國民性的一次拷問。畢竟在國內,“性暴力”仍然是一個難以啟齒的話題,它發生著,它存在著,但一切更多是在地下。

“慰安婦”作為抗日戰爭的一部分,它不容被抹去。但這又是戰爭最為痛苦的一部分,沒人願意總被提起。究竟拍攝是否會對老人造成“二次傷害”,這根本說不清楚。

在這件事上,沒人可以感同身受,這是跨越數十年情感累積做出的選擇,而這個選擇未必是自願或者必須的。此前,許多媒體曾報道某些地方慰安所遺址遭到街坊排斥,慰安婦被迫接受采訪或者“熱心捐助”,她們的姓名、年齡、遭遇事無巨細的公布在大眾面前。

57

面對這種“二次曝光”,她們如何去接受,大眾又能接受多少?電影是短期民族情緒的消費品,還是被長久銘記的個人歷史,這些都無法被預知。但絕非曝光程度越高,效果越好。

《二十二》的制作成本只有300萬,宣發費只有40萬。迄今為止其口碑和票房都讓其成為當之無愧的“黑馬”。影迷競相力挺的意義已遠遠超出了電影本身。而隨之而來,伴隨著紀錄片興起的“道德消費”,或許註定是類型崛起必須承受之重。

導演說,“我拍的不是慰安婦,是人”。但影迷看到的,究竟是“慰安婦”還是“人”,或許才是更為關鍵的問題。

《二十二》 票房 電影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838

要不是這兩家創業公司 《二十二》可能無法上映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17/164666.shtml

要不是這兩家創業公司 《二十二》可能無法上映
尋找中國創客 尋找中國創客

要不是這兩家創業公司 《二十二》可能無法上映

不被資本市場看好的題材,過分局促的宣發成本,留給兩個人的只剩下來了“反傳統”一條路。

來源 | 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

文丨閆妍 唐亞華

“我知道,總有一天,22會最終變成0,那時,我可能會把所有的白框全部抹掉,估計到時候大家再看就不會覺得無聊,而是會覺得片子太短了,還想多再看她們一眼。”《二十二》導演郭柯曾說。

抗戰期間,有20萬中國婦女成為日軍“慰安婦”制度下的受害者。《二十二》主創們以紀錄片的形式展現了中國截至到2014年僅存的22位“慰安婦”的生活狀態與心境。到電影上映時,所拍攝的22位老人只剩下了8位。

除了要與時間賽跑外,《二十二》還要與資本和市場博弈。

455

電影畫面

2014年,影片完成拍攝了,加上演員張歆藝資助的100萬,電影拍攝成本共300萬,這個業內出名的“窮劇組”再也無法承擔宣發費用。2016年10月,眾籌到約100萬後,能分給宣發的也只有80萬。在題材不被資本市場看好的情況下,兩家成立不到一年的初創影視公司成了《二十二》的“救命稻草”。

《二十二》上映兩天後,票房突破千萬,豆瓣評分達到9.0分,這場博弈,他們贏了。

01

“沒人想看她們是怎麽被強奸的”

《二十二》記錄了中國內地僅剩的22位“慰安婦”幸存者的晚年生活。她們來自黑龍江、山西、湖北、廣西、海南。電影節奏緩慢而克制,從太陽出來後,她們起床,吃飯,曬太陽,到天黑之後回房睡覺。

這部沒有“悲慘回憶”的記錄片,並不被資本市場所看好。普通影片上映後可以看到一排的投資方和宣發合作方,但《二十二》只有郭柯自己的公司和兩家初創公司。

“沒人想看她們是怎麽被強奸的,這部電影只想告訴大家她們是怎麽帶著這些烙印穿越七十年的變化走到現在,這是電影最大的價值。”潤智影業總經理劉倩羽談到。

導演郭柯和劉倩羽的結緣要從200塊錢開始。“當時我在微博里看到《二十二》在做眾籌,我捐了200塊錢,然後寫了一封郵件給導演,問有沒有發行方幫他們做,導演兩個小時就給我回了電話。”

劉倩羽拉來了作為影視營銷公司朔果蓮蓮創始人的閨蜜蘇北淇一起,成為了《二十二》的發行方和宣傳方。“當時很多的發行公司不看好這個題材。”但兩個人做出這個“瘋狂”的決定,只用了一通電話。

打動她們的是導演郭柯。“我們作為剛成立不到一年的創業公司,現金流不允許我們做非市場行為的任何事,從公司運營的角度會有很多市場方面的壓力,決定接片子首先是導演打動了我。”

“郭柯的面相不像是幹大事的人,看起來有點沒正形,說話也太過耿直,但他勇敢到背負這些傷痛堅持了五年。”劉倩羽翻到過郭柯2015年的一篇微博,當時攝制組在海南拍攝一位“慰安婦”老奶奶,老人家有午睡的習慣,郭柯他們就在樹蔭底下等著老人慢慢睡醒。

“郭柯讓我先去看《三十二》(郭柯此前拍的同題材紀錄片,當時仍有32位老人健在),我跟著哭了好多輪,試想現代的女性如果被人強奸了,仍會面臨人們的指指點點,這些老人在那個時代是怎麽挺過來的?”劉倩羽說道。

從女性視角出發,劉倩羽和蘇北淇認為這部影片的內容是具備了足夠的吸引力。“即使只剩下了九個人,仍然會有人關註。”蘇北淇說。

02

全部宣發經費趕不上別人首映禮花銷

2014年,《二十二》完成拍攝了,加上演員張歆藝資助的100萬,電影拍攝成本共300萬。這個業內出名的“窮”團隊,再也拿不出錢來做宣發了。2016年底,《二十二》開始在騰訊公益平臺上眾籌宣發費用,目標籌款100萬元,募集時間56天。

“可能老天真的在幫我們。”去年10月,央視正好做了一個關於‘慰安婦’的專題,第二天眾籌款項從40萬元直接籌滿了。

最終,參加《二十二》的眾籌人數為32099人,籌款100多萬元。

錢來了。蘇北淇和劉倩羽一邊感謝大家的解囊相助,一邊陷入了新一輪的折磨。“那段時間真是悲喜交加,實際上這100萬元,導演用於後期有20萬,到宣發手上的只有80萬。”

蘇北淇曾在DMG娛樂、基美影業等多家影業公司擔任宣傳總監,她深知單靠手上的這筆錢想讓《二十二》在中國電影市場里發出聲量,根本不可能。

640

劇組拍攝韋紹蘭老人洗衣服

從我們的經驗來看,再小的影片宣傳和發行都需要250萬的宣發費用,80萬塊錢其實只夠一個想上億票房的中等體量電影做次首發禮,這都不一定能完全覆蓋場地搭建、燈光舞美調度和演員團隊花銷等成本。

首映式的8萬塊錢,電影院放映的硬盤就得40多萬,還有各種物料準備……缺錢,非常的缺錢,兩個團隊只能省了再省。這期間,蘇北淇只能依靠接一些沒人願意接的雜活來養活團隊。

影片從今年2月份開始啟動宣傳,蘇北淇依靠團隊的資源和自己的人脈挺到4、5月才開始動那80萬元。“請攝影師來拍照的1000塊錢對我來說都是巨款,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很多宣發視頻都是郭柯自己剪輯的。

發行這邊同樣面臨著經費不足。劉倩羽的四位同事出差去全國十幾個城市跑院線,加上機酒花銷不到四萬塊錢。“同事里面有個胖胖的男孩子,導演天天請他吃面條,出差回來後直接餓瘦了。”

事實上,媒體每做一次關於“慰安婦”的報道,《二十二》就會火那麽一陣,很多人也跟著找上門來。“當時我們已經跟這個項目半年了,有人中途有其他公司找上門來想加入,我們開出1500萬票房讓他們保底,這家公司直接就跑了。”劉倩羽記得。

理由是要冒的風險太大。

不被資本市場看好的題材,過分局促的宣發成本,留給兩個人的只剩下來了“反傳統”一條路。

03

“已經可以還給張歆藝錢了”

上半年第一輪宣傳的時候,發出物料後朋友圈連點個贊的都沒有。”劉倩羽記得。

在推動這個項目的同時,劉倩羽和蘇北淇面對了太多的指指點點。“當時聽到有同行說我們公司就是做不了大片,才會接這種事。”但劉倩羽和蘇北淇很堅持,要把《二十二》繼續推動下去。“善心不應該被歧視。”

在蘇北淇看來,《二十二》宣發過程中最困難的是在新聞和營銷屬性上的如履薄冰,掌握這個度在哪里。傳統的營銷手段是先推出這些“慰安婦”老奶奶的海報物料,然後拉來張歆藝給電影站臺,但《二十二》主創們不想消費這些老人過去的苦難,也不想讓張歆藝背負起整個電影口碑的壓力。

“我們認同郭柯這種價值觀和態度。”

那麽,是不是能找到願意站出來為慰安婦群體聲援的男明星?蘇北淇選擇通過自產內容的方式獲取關註流量。“要感謝張一山,因為題材敏感很多男演員都拒絕了我們,他是第一位敢站出來的。

640 (1)

劇組與海南老人王誌鳳、符美菊、李美金合影

8月13日,馮小剛自發推薦《二十二》的微博已轉發超10萬。讓她們沒想到的是有這麽多的人願意站出來支持電影。“現在我們已知的聲援明星已經有四、五十位,還有很多誌願者在義務幫忙宣傳。”

在劉倩羽看來,《二十二》一直在反傳統。

“檔期對於影片宣發是很重要的,排片經理都在說,從沒看見過周一起片的國產片,行規里一般都是周四點映,周五起片,但我們覺得8月14日是慰安婦紀念日,這是應時應景的。”

“我們的電影里沒有明星,沒有特效,沒有大IP,作為暑期檔最微小的電影,一開始只要求得‘1%’的排片,約600萬票房,這意味著有20萬人進影院,這樣就夠了,其他的想都不敢想。”蘇北淇說。

但上映一天半,《二十二》的票房已經過千萬。截止到8月15日17:30,《二十二》的排片率達到了4.6%。這在劉倩羽和蘇北淇看來,這是人心的奇跡。“是我們心中那一桿秤創造的奇跡。”

回想過去的8個月時間,劉倩羽和蘇北淇一會哭一會笑。“影片火了後我們現在的壓力更大,但實在太高興了,電影的成本回來了,已經可以給張歆藝還錢了。”

二十二 宣發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845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未來十五年到二十年,出行領域會給每個人帶來巨大改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010/165500.shtml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未來十五年到二十年,出行領域會給每個人帶來巨大改變
i黑馬 i黑馬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未來十五年到二十年,出行領域會給每個人帶來巨大改變

“把硬件、軟件、服務做到藝術的平衡非常重要。”

i黑馬訊 10月10日消息,GGV(紀源資本)今日在京舉行了“2017生活方式變革大會”。在會上,GGV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符績勛與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圍繞“變革”進行了對話。

關於創業感悟、汽車出行領域、未來十年的機會何小鵬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以下為何小鵬口述,經創業家&i黑馬編輯:

從UC到小鵬汽車

在我創業前幾年,一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活下去,活的好一點。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想法,但隨著創業項目規模變大,想法也會發生變化。2010年左右,一個同事的太太在微博上艾特了我。這件事很小,但在我看來是一件很偉大的事。當我們改變時想法也會發生變化、上網方式也會發生變化。這個方式的改變範圍會大大增強,服務能力亦是。

UC最初的想法非常簡單,即改變個人,到改變周圍的家人。2014年,阿里巴巴整合UC後,我們想將未來生活改變的更多。

2014年我投資了小鵬汽車,但當時我告訴自己不要沖進去。我經常舉一個例子:當一個吃貨開了一大批連鎖餐廳,那時候吃就不是興趣了。換個角度,當時的我也是這樣想的。

今年2月我在想,未來也許我會做投資、會在阿里做事……但我的初衷是可否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

在下一個跑道里有兩個機會:一是金融;阿里已經做了金融,我肯定不能做。二是“人我開始看互聯網領域還有什麽可以改變我的機會:

我看的第一個領域是金融,這個領域目前有支付寶和微信。在我看來,在移動互聯網第二階段能夠出現很多新產業的一個大引子就是金融。沒有移動支付不可能有數據變化,沒有移動支付不可能產生滴滴、摩拜這些新企業工智能+互聯網+硬件制造+中國化的服務”;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機會,對所有人來說都一樣。

今天我們回顧一下前十年,2007年年底蘋果第一代剛出現時,我們最先拿到了手機,反複體驗。大家都認為蘋果是一家非常不錯的公司,同時我們都認為“挑戰和改變”不會來得太快。但蘋果手機改變了大約21種硬件:如MP3、數碼相機……同時促生了新場景。

未來通過大型汽車的制造進入到出行。我相信汽車制造的改變會慢慢一點點,大概慢50%-100%,如果手機是十年的話,這個需要二十年。汽車的變革絕不僅僅是汽車外觀的改變、有人駕駛變成無人駕駛……我們要思考的是——汽車是否讓出行更加便利?汽車改變居住、汽車改變了消費方式、汽車改變娛樂方式、汽車改變物流……這些改變又會產生哪些連鎖反應?

今天我相信智能的出行、硬件的改變、科技的推動、中國這麽多資本和數據,未來十五年到二十年出行領域一定會給每個人帶來巨大改變。

把硬件、軟件服務做到藝術的平衡

一個互聯網企業,我認為每隔六倍是一個級別——一家公司估值是另外一家的六倍是一個級別。UC跟智慧出行大概是兩個級別,即36倍的級別。汽車領域的門檻很高,需要千人規模、需要很強的汽車研發能力……

北京霧霾可以優化,交通擁堵怎麽辦?我相信這些才是我們這一輩互聯網企業家應該去做的。也許我們不成功,但是一定會有人可以。

今天的產品都是軟硬件相結合,汽車牽扯到工廠供應鏈、推廣和銷售等,當我投入這個新的行業中沖擊非常多。舉例來說:互聯網產品我們講求快速叠代——有一個新想法就加進去、看到一個問題就馬上解決、看到一個用戶需求就跟進。但汽車和大量的供應鏈相關,每個供應鏈都要做研究。

純互聯網人做硬件最成功的就是雷軍。他當時送了我一句話,“把硬件、軟件、服務做到藝術的平衡非常重要。”

現在我的邏輯是做互聯網電動車。分解來看,今天的車在“6層”,互聯網在“3層”。互聯網創業者一定要考慮今天所做的事情是在“6-3-1”中的哪一個環節。面對這樣的挑戰,首先要與一個年輕的做硬件出身的團隊磨合三到五年。要以硬件團隊為主,互聯網應該學習硬件。

整個互聯網為什麽能成功?因為互聯網的生命周期將傳統硬件生命周期的80%環節省略了。

汽車完成了零到一之後,這時互聯網汽車行業完全不一樣了。首先,硬件占九成左右的價值。只要花五年時間研究,研究好之後,也許互聯網自動駕駛會有極大的提高。

做硬件需要非常多的錢,一個互聯網人進入硬件行業,需要顛覆自己的思維,需要思考硬件行業的第一性原則,需要花多年的時間去重構才有可能成功。

新科技&新制造

未來五年、十年存在哪些機會?我認為未來所有發展方向是和科技變化而跟進的。如果科技產生突破性的變化,無論是生物還是互聯網,工藝還是材料……我認為都將有很大的進步。

總體來說,第一是新科技,第二是新制造。

相比美國的基礎軟件和基礎操作系統、德國日本的基礎制造、材料學,我們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這需要一代人到兩代人把整個基礎材料、工藝、工程結合互聯網能力和市場做起來。“新制造”在我來看是一個很大的空間。今天阿里人叫新零售,我認為應該是“新現象”。線下有非常多的機會。

很多傳統汽車行業的人他們連OA都沒有。我們的OA從系統的判斷到人工的判斷全部都做完了,他們還是用過去紙質OA,存在大量的中間損耗。互聯網人如果願意用較多資本和較長時間去琢磨這個事,這是一個很大的機會。

現在數據是應用核心。中國對於數據隱私的保護沒有那麽強烈,一家中國公司合法合理獲得數據、對數據運用的範圍,在法律上的挑戰遠遠小於其他地方。數據的價值無與倫比,它將在未來創造新的產品、新的機會。

何小鵬 2017生活方式變革大會 GGV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950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未來十五年到二十年,出行領域會給每個人帶來巨大改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010/165500.shtml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未來十五年到二十年,出行領域會給每個人帶來巨大改變
i黑馬 i黑馬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未來十五年到二十年,出行領域會給每個人帶來巨大改變

“把硬件、軟件、服務做到藝術的平衡非常重要。”

i黑馬訊 10月10日消息,GGV(紀源資本)今日在京舉行了“2017生活方式變革大會”。在會上,GGV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符績勛與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圍繞“變革”進行了對話。

關於創業感悟、汽車出行領域、未來十年的機會何小鵬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以下為何小鵬口述,經創業家&i黑馬編輯:

從UC到小鵬汽車

在我創業前幾年,一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活下去,活的好一點。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想法,但隨著創業項目規模變大,想法也會發生變化。2010年左右,一個同事的太太在微博上艾特了我。這件事很小,但在我看來是一件很偉大的事。當我們改變時想法也會發生變化、上網方式也會發生變化。這個方式的改變範圍會大大增強,服務能力亦是。

UC最初的想法非常簡單,即改變個人,到改變周圍的家人。2014年,阿里巴巴整合UC後,我們想將未來生活改變的更多。

2014年我投資了小鵬汽車,但當時我告訴自己不要沖進去。我經常舉一個例子:當一個吃貨開了一大批連鎖餐廳,那時候吃就不是興趣了。換個角度,當時的我也是這樣想的。

今年2月我在想,未來也許我會做投資、會在阿里做事……但我的初衷是可否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

在下一個跑道里有兩個機會:一是金融;阿里已經做了金融,我肯定不能做。二是“人我開始看互聯網領域還有什麽可以改變我的機會:

我看的第一個領域是金融,這個領域目前有支付寶和微信。在我看來,在移動互聯網第二階段能夠出現很多新產業的一個大引子就是金融。沒有移動支付不可能有數據變化,沒有移動支付不可能產生滴滴、摩拜這些新企業工智能+互聯網+硬件制造+中國化的服務”;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機會,對所有人來說都一樣。

今天我們回顧一下前十年,2007年年底蘋果第一代剛出現時,我們最先拿到了手機,反複體驗。大家都認為蘋果是一家非常不錯的公司,同時我們都認為“挑戰和改變”不會來得太快。但蘋果手機改變了大約21種硬件:如MP3、數碼相機……同時促生了新場景。

未來通過大型汽車的制造進入到出行。我相信汽車制造的改變會慢慢一點點,大概慢50%-100%,如果手機是十年的話,這個需要二十年。汽車的變革絕不僅僅是汽車外觀的改變、有人駕駛變成無人駕駛……我們要思考的是——汽車是否讓出行更加便利?汽車改變居住、汽車改變了消費方式、汽車改變娛樂方式、汽車改變物流……這些改變又會產生哪些連鎖反應?

今天我相信智能的出行、硬件的改變、科技的推動、中國這麽多資本和數據,未來十五年到二十年出行領域一定會給每個人帶來巨大改變。

把硬件、軟件服務做到藝術的平衡

一個互聯網企業,我認為每隔六倍是一個級別——一家公司估值是另外一家的六倍是一個級別。UC跟智慧出行大概是兩個級別,即36倍的級別。汽車領域的門檻很高,需要千人規模、需要很強的汽車研發能力……

北京霧霾可以優化,交通擁堵怎麽辦?我相信這些才是我們這一輩互聯網企業家應該去做的。也許我們不成功,但是一定會有人可以。

今天的產品都是軟硬件相結合,汽車牽扯到工廠供應鏈、推廣和銷售等,當我投入這個新的行業中沖擊非常多。舉例來說:互聯網產品我們講求快速叠代——有一個新想法就加進去、看到一個問題就馬上解決、看到一個用戶需求就跟進。但汽車和大量的供應鏈相關,每個供應鏈都要做研究。

純互聯網人做硬件最成功的就是雷軍。他當時送了我一句話,“把硬件、軟件、服務做到藝術的平衡非常重要。”

現在我的邏輯是做互聯網電動車。分解來看,今天的車在“6層”,互聯網在“3層”。互聯網創業者一定要考慮今天所做的事情是在“6-3-1”中的哪一個環節。面對這樣的挑戰,首先要與一個年輕的做硬件出身的團隊磨合三到五年。要以硬件團隊為主,互聯網應該學習硬件。

整個互聯網為什麽能成功?因為互聯網的生命周期將傳統硬件生命周期的80%環節省略了。

汽車完成了零到一之後,這時互聯網汽車行業完全不一樣了。首先,硬件占九成左右的價值。只要花五年時間研究,研究好之後,也許互聯網自動駕駛會有極大的提高。

做硬件需要非常多的錢,一個互聯網人進入硬件行業,需要顛覆自己的思維,需要思考硬件行業的第一性原則,需要花多年的時間去重構才有可能成功。

新科技&新制造

未來五年、十年存在哪些機會?我認為未來所有發展方向是和科技變化而跟進的。如果科技產生突破性的變化,無論是生物還是互聯網,工藝還是材料……我認為都將有很大的進步。

總體來說,第一是新科技,第二是新制造。

相比美國的基礎軟件和基礎操作系統、德國日本的基礎制造、材料學,我們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這需要一代人到兩代人把整個基礎材料、工藝、工程結合互聯網能力和市場做起來。“新制造”在我來看是一個很大的空間。今天阿里人叫新零售,我認為應該是“新現象”。線下有非常多的機會。

很多傳統汽車行業的人他們連OA都沒有。我們的OA從系統的判斷到人工的判斷全部都做完了,他們還是用過去紙質OA,存在大量的中間損耗。互聯網人如果願意用較多資本和較長時間去琢磨這個事,這是一個很大的機會。

現在數據是應用核心。中國對於數據隱私的保護沒有那麽強烈,一家中國公司合法合理獲得數據、對數據運用的範圍,在法律上的挑戰遠遠小於其他地方。數據的價值無與倫比,它將在未來創造新的產品、新的機會。

何小鵬 2017生活方式變革大會 GGV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9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