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星鐵塔29日發布澄清公告稱,目前,齊星集團有限公司持有公司1280萬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3.07%,持股比例較低,對公司構不成控制關系。公司與齊星集團及其下屬公司均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互相擔保。2014年12月25日,公司原控股股東齊星集團將其持有的公司78754674股過戶至龍躍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公司控股股東變更為龍躍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附公告原文:
藍光發展晚間就“公司與中植系合作”的媒體報道回複上交所稱,公司確實與中泰創展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目前,雙方就設立房地產及商業物業並購基金事宜僅達成初步合作方向,並無具體計劃。同時,中泰創展與中植企業集團不存在股權控制關系,部分董事存在交叉任職情況。
公司表示,公司主營業務涉及房地產和醫藥兩大行業。目前投資者較為關註公司醫藥業務的未來發展,但醫藥業務在公司整體規模中占比較小,交易金額難以達到披露標準。針對投資者較為關註的醫藥研發及技術推廣涉及的重大事項,即便交易金額未到達披露標準或未涉及交易金額,公司均比照規則進行了披露。
經公司申請,公司股票4月5日複牌。
國際形式紛繁複雜,俄羅斯國有石油公司也是該國最大的石油廠商Rosneft(俄羅斯石油公司)很可能將控股位於美國得克薩斯州休斯頓的一家能源公司——西鐵古(Citgo)。
然而,這並非一場直接的收購,其控股的背後和委內瑞拉國有石油公司的債務密切相關。
控股背後
實際上,西鐵古是委內瑞拉國有企業——委內瑞拉石油公司PDVSA在美國的子公司,已被母公司作為向俄羅斯貸款的抵押。因此,這一交易簡單來說就取決於委內瑞拉石油公司能否按時還清Rosneft的貸款。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PDVSA就一直控制著西鐵古。但由於近幾年委內瑞拉遭遇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目前國內極度缺乏資金。為了向俄羅斯石油公司貸款,委內瑞拉石油公司不得不拿出西鐵古49.9%的股份作為抵押。如果委內瑞拉石油公司無法按時還清貸款,俄羅斯石油公司就可能完全操控西鐵古——需要做的僅是再購入一點委內瑞拉石油公司的股票,超過50%的持股即可。
盡管委內瑞拉石油公司不會馬上資金短缺,但是到2017年底很可能由於資金短缺沒有辦法及時還清貸款。萊斯大學貝克研究所一名研究拉美能源政策的研究員表示:“這周的款(委內瑞拉石油公司)也許能夠還上,但是在10月或11月的最終期限前很可能會債務違約,拖欠巨額債務。”
西鐵古目前在美國的工廠每天為當地供應80萬桶石油,規模較大。
美國高度警覺
隨著敘利亞沖突的升級和“通俄門”的發酵,美俄兩國關系持續惡化,已進入高度緊張狀態。最近俄羅斯石油公司還因“擾亂國際秩序並激化烏克蘭沖突”被美國列入將要制裁的企業名單之中。
在這種大背景下,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議員對上述可能發生的情況保持高度警覺。近日,不少國會成員和參議員都言辭激烈地寫信給特朗普政府,發出警告稱,如果俄羅斯控制了西鐵古,必將給美國的國家安全帶來嚴重的問題。
兩黨議員在提交給美國財政部長努欽(Steve Mnuchin)的信中提出:“我們非常擔憂,如果俄羅斯石油公司控制了美國這一主要的能源供應商,很可能會給美國的能源安全帶來巨大的威脅。這將會影響到美國石油的價格,並且危害美國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我們強烈要求對此事給予高度關註並予以審查。”
美國企業及資產由海外控股是否合理,要由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決定,而努欽正是該委員會的主席。
美國媒體認為,俄羅斯此前就有過把石油和天然氣的供應問題和政治直接關聯的做法。由於對烏克蘭國內現狀不滿,俄羅斯曾多次切斷對烏克蘭的天然氣供應。正是因為能源供應與國家安全問題密切相關,歐洲也急於希望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的數據,從2011年至2016年,美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及相關產品規模已從62.4萬桶/日下降到43.3萬桶/日,但從俄羅斯進口的占比卻從7.4%提高到8.9%。
不過,專家認為,即使俄羅斯石油公司真的獲得了西鐵古的控制權,俄羅斯也不會對美國油價和天然氣價格造成重大的影響。能源專家兼富國銀行不動產策略負責人拉法格(John LaForge)表示,盡管西鐵古每天供應的80萬桶油不是一個小數目,但也只占美國2000萬桶日銷量的4%而已。如果俄羅斯石油公司叫停西鐵古在美國三家煉油廠的生產,其他煉油廠也會很樂意來接盤。
西鐵古及美國財政部對此事暫未作出回應。(實習生毛愛佳對此文亦有貢獻)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已超過6000萬家,占所有在冊企業數量的75%以上,對GDP的貢獻超過65%,稅收貢獻占到了50%以上,出口超過了68%,吸收了75%以上的就業人員。然而,融資難卻一直困擾著他們。”前海征信卅五研究院近日研究發現。
中小企業融資難主要因為缺乏信用以及可用作增信的資產不足,通常表現在:企業規模小、財務結構不健全、淘汰率和違約率高持續經營能力弱、企業實際控制人對企業經營管理影響大以及企業融資渠道少等方面。而判斷其的還款能力可以從企業本身的現金流和其實際控制人的道德品行、誠信度、社會聲譽等入手。
從現金流判定還款能力
影響企業還款能力的因素其實很多,通常包括企業本身的資本實力、股東背景、生產經營、上下遊情況、行業環境、人員管理、財務狀況、法律糾紛等等。但歸根到底,這些因素最終都會反映到企業的現金流上。因此,從企業現金凈流入的真實性和穩定性可以判斷企業的還款能力。
在企業現金流量中,經營活動是最主要的活動,也是引起現金流量變化最主要的原因,而真實的銷售收入是判斷企業經營現金流的重要基礎,在正常經營情況下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入首先要滿足其現金流出,而不能用於還款,同時還要關註企業付現的剛性,比如支付稅金、工資、存貨等,通過佐證、分析現金流入結構和流出順序來判斷借款人真實的經營凈現金流能否滿足還款的要求。
企業的現金流是否穩定直接影響到其日常資金的周轉,前海征信卅五研究院總結以往的經驗發現,大部分的企業只要每月有穩定現金凈流入一般短期內就不會有太大的風險,而往往是那些每月現金流進出不穩定的企業很容易發生資金鏈斷裂的風險。比如,最近爆出的山東齊星集團,就是因為資金鏈斷裂走在瀕臨破產的邊緣,大企業是如此,更何況中小企業了。
如何判斷現金流是否真實和穩定,研究人員認為,首先可以通過分析企業的銷售明細帳和銀行存款帳情況,進而可以準確判斷資金流入流出的真實性和穩定性。
其次,通過查看企業的水、電、煤繳費單,推算企業的實際產品產量,進而判斷企業實際資金需求、銷售收入和現金流出情況。
再者,看企業的繳稅情況,通過企業實際交納的增值稅和所得稅除以稅率,可以反推算出企業的銷售收入、利潤情況,與企業的財務報表和銷售合同總金額進行對比,判斷現金流入的真實性和穩定性。
同時還可以通過企業上下遊客戶關系進行分析,通常上下遊合作時間短,合作關系不緊密,則現金流的穩定性會較差。
因此,如果能掌握一個企業真實的現金流凈流入情況,並且能判斷出這個企業現金流的穩定情況,對大致判斷出這個企業的還款能力將很有幫助。
從實際控制人情況判斷還款意願
影響實際控制人還款意願的因素其實也很多,其中主要的三點是:實際控制人的道德品行、誠信度以及社會聲譽。
實際控制人的道德品行包括:行為規範、做事風格、有無不良嗜好等。例如一家貿易企業,老板高中文化,賭性很強,經常做一些投機的行為,炒期貨經常單邊操作,不進行保值和對沖,這樣的企業風險相對較高,老板有可能炒期貨輸得傾家蕩產,並牽連企業本身。
其次,看實際控制人的誠信度,包括:是否誠實守信、個人信用記錄是否良好。研究人員此前接觸過一家主要從事金屬加工業務的公司,老板非常誠實守信,從無不良信用記錄。但是,其在經營中發生了短債長投的情況,老板用短期借到的錢投資了新廠房的建設。由於擴張太快,資金跟不上,最後導致資金鏈斷裂。雖然如此,但是該老板最後還是從各處籌錢還錢。由此可見,誠信的老板,即便資金周轉不靈,也會想辦法盡可能履行債務。
同時,還需要看實際控制人的社會聲譽,包括:社會口碑、當地的知名度、是否經常從事慈善事業等。一個註重個人聲譽的老板清楚的知道,信用是他們最大的資產。從與企業實際控制人進行交談,與企業管理層和相關員工交流,或者是通過企業的上下遊客戶側面了解,都可以了解實際控制人的品行及口碑情況。
4月21日消息,近日中國銀監會召開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電視電話)會,傳達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分析銀行業運行情況,提出下一階段工作要求。銀監會黨委書記、主席郭樹清出席會議並講話。
會議指出,金融運行總體保持平穩,銀行業延續良好的運行態勢。各項貸款保持穩步增長,3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116.6萬億元,比年初增加4.5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026億元,余額同比增長12.3%。
信貸結構發生積極變化。3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用於小微企業的貸款余額27.8萬億元,同比增長14.4%,比年初增加1.1萬億元,同比多增2632億元;涉農貸款余額29.2萬億元,比年初增加1.4萬億元,同比增長8.9%;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余額3.5萬億元,同比增長52.2%,比年初增加3392億元,同比多增313億元。一季度住房按揭貸款增量占比為26.2%,比去年全年下降13個百分點。
同業和理財業務增速放緩。3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同業資產和同業負債余額分別為21.7萬億元和30.3萬億元,比年初分別下降1.4萬億元和1.9萬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2.2%和12.6%。銀行理財產品余額29.1萬億元,比年初增加958億元,同比增長18.6%,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34.8個百分點。理財資金投向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余額4.93萬億元,占全部理財資金的比重為15.4%,比2013年高峰時期大幅下降20.6個百分點。
商業銀行經營基本穩定。初步統計,一季度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4933億元,同比增長4.6%。不良貸款增速放緩,3月末,不良貸款余額1.58萬億元,比年初增加673億元,同比少增504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74%,比去年同期下降0.01個百分點。商業銀行損失抵補能力比較充足,3月末,貸款損失準備金余額2.8萬億元,撥備覆蓋率178.8%。
會議指出,當前經濟金融發展仍面臨多重挑戰,全球經濟金融體系的複雜性、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仍然在增加,國內經濟運行中還面臨不少困難。銀行業各類風險傳染共生的特征更加突出,傳統領域信用違約與流動性風險疊加共振,非傳統領域風險可能波及多個市場和環節,部分重點風險涉及面廣、影響大,外部沖擊風險極易向銀行體系傳導,金融亂象與案件風險暴露相互交織,總體風險形勢仍然複雜嚴峻。
會議強調,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金融風險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要求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上又進一步對防控金融風險專門作出重要指示和部署。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對不良資產、債券違約、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累積風險要高度警惕。會議要求,銀行業要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不折不扣貫徹落實中央部署的重點工作任務。
會議進一步強調,更加主動地防控金融風險。堅決按照“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的總體要求,嚴守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按照落實責任、突出重點、排查風險、穩妥有序、強化問責、標本兼治的要求,做好重點領域風險防控。一是加強信用風險管控,切實摸清風險底數,客觀反映不良貸款狀況,堅決糾正掩蓋不良貸款的行為。合理控制房地產融資業務增速,有效防範集中度風險,嚴禁銀行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領域。防範政府性債務風險,嚴格落實新預算法。二是完善流動性風險管理,將交叉金融業務等納入流動性風險監測範圍,定期開展壓力測試,合理控制期限錯配水平。三是規範交叉金融業務,落實穿透原則,根據基礎資產性質足額計提資本和撥備,不得對新開展的同業投資業務實施多層嵌套。四是規範理財和代銷業務,規範銷售行為,充分披露產品信息和揭示風險,嚴格落實“雙錄”要求,做到“買者自負”,切實打破“剛性兌付”。五是加強互聯網金融與信息科技風險防控,持續推進網絡借貸平臺(P2P)風險專項整治,做好清理整頓工作的同時,加強商業銀行對大學生的金融服務。六是加強外部沖擊風險防控,提升外匯風險管理能力,提高跨境並表風險管理水平,確保國別風險準備金計提充足,有效防控海外合規風險。
同時要大力治理金融亂象。一是以解決突出問題為導向。以回歸本源、服務實體、防範風險為目標,全面排查,列出清單,逐一整改。二是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市場亂象整治和系列專項治理工作任務量大、涉及面廣,而且內容上有交叉,對象上有重合,實質上有共性。銀行業金融機構和各級監管部門要統籌謀劃,結合自身實際統一布局資源,落實責任,有序推進。三是嚴格開展自查和檢查。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嚴格開展全系統自查及“上對下”抽查,對於查出的問題,嚴肅處理責任人和責任機構,充分發揮警示作用。四是註重問題整改。要認真剖析問題原因,堅持邊排查邊整改,邊整改邊教育,全面增強銀行業員工遵紀守法合規意識。如對於票據等重大案件要舉一反三,通過技術、法律、管理等手段堵塞漏洞,堅決遏制違法違規案件高發勢頭。
切實彌補監管短板。貫徹落實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作出的“及時彌補監管短板”的決策部署,彌補當前銀行監管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一是抓緊補齊制度短板。經過制度漏洞排查,目前已確定三大類、26項監管制度短板工作項目。要及時補充完善銀行股東管理、交叉金融產品等暫缺的監管制度,盡快研究制定一系列急需的監管制度,進一步修訂完善仍存在漏洞的監管制度。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全面對標監管制度,抓緊梳理各項內部管理制度空白和漏洞,逐步增補完善。二是著力強化股東監管。強化股東資質審查、關聯關系審查和資金來源審查,加強股東準入監管。強化對股東行為的持續監管,嚴禁不當幹預經營決策,嚴禁通過關聯交易獲取不當利益。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全面梳理主要股東及關聯方情況,掌握其重大變化,強化股東授信審查,防止套取銀行資金。三是持續創新監管方式。各級監管部門要圍繞銀行業務結構和風險變化狀況,鎖定高風險機構開展現場檢查,提升現場檢查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強非現場和現場檢查工作的協調配合,進一步加大監管處罰力度,堅持糾罰並重、罰沒並舉、機構人員“雙罰制”,充分發揮監管處罰的震懾作用。四是強化信息披露要求。要不斷擴展風險信息披露範圍,建立規範的金融產品信息披露制度,以消費者是否能充分理解產品作為衡量標準,不得隱瞞風險,不得誤導消費者。
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銀行業系統要深刻認識金融與實體經濟同生共榮的本質,以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抓手,持續改進金融服務。一是大力支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切實發揮好債委會作用,確保成員銀行一致行動,避免“一刀切”抽貸斷貸。要牢牢把握住房的居住屬性,支持居民自住和進城人員購房需求。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開展債轉股。二是持續提升薄弱領域和關鍵環節金融服務水平。持續深化普惠金融機制改革,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鼓勵大中型商業銀行建立普惠金融事業部。提升金融精準扶貧效率,發揮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作用,強化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功能,創新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等授信服務和融資模式,拓寬金融扶貧的覆蓋面。積極滿足重點領域金融需求,支持“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點戰略,有力有序對接河北雄安新區建設。三是積極穩妥開展業務和產品創新。要切實改變“壘大戶”、“傍大款”的粗放發展模式,在客戶選擇和業務拓展上多下功夫精耕細作。積極運用現代信息科技手段,緩解銀企信息不對稱,創新有利於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社會領域發展的金融產品。四是切實改善金融服務。銀行業要強化“以客戶為中心”和“服務創造價值”的理念,全心全意為客戶提供優質金融服務。在理財產品銷售過程中,必須向客戶全面、充分披露信息和風險,使客戶真正了解產品業務特征,明確自身所要承擔的風險和可能的損失。五是強化收費與價格管理,切實推動降成本。嚴格落實服務價格相關政策法規,大力整治不當收費行為。
加強黨的領導和隊伍建設。堅持黨的領導歷來是銀行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近年來的市場亂象、風險事件和違法違規行為,與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和從嚴治黨不力有直接關系。要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切實增強“四個意識”,深入開展“兩學一做”教育,全面加強隊伍建設,統籌推進銀行業防風險和反“四風”反腐敗工作。
一是從講政治顧大局的高度,強化監管協調。各級監管部門要主動與其他金融部門協調配合,開展聯合查處,防止監管套利,消除監管真空。二是堅持“要治行先治黨”的原則,把黨組織嵌入銀行現代公司治理結構。暢通黨組織與董事會、監事會、高管層的協調機制,把黨的領導自然有機地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三是嚴格執紀執規,強化責任追究。要強化責任意識,做到履職負責、失職問責。四是把中央大政方針真正體現在經營管理中。各機構要把中央精神和監管要求融入內部規章制度,並在日常經營管理中執行到位。整治行業風氣和反“四風”反腐敗,杜絕不良行業作風和行業廉潔風險,確保中央方針政策有效貫徹落實。五是提高政治覺悟和專業能力,全面加強幹部和員工隊伍建設。各單位負責人要按照政治家加專門家的要求,增強政治意識和政治能力,提升專業思維、專業素養和專業方法。倡導為民務實清廉,做到忠誠幹凈擔當。弘揚銀行業的“三鐵”傳統,為黨和人民群眾看好“錢袋子”。六是各級監管部門要堅決實行公私分開和履職回避。打鐵還需自身硬,監管部門要堅持黨建監管一起抓,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要研究出臺制度,並堅決落實,做到公私分開和履職回避,防範監管道德風險,使監管者敢於亮劍,敢於執紀執法。嚴禁公權私用、公幹私活、公財私占,做到地域回避、任職回避、公務回避,杜絕設租尋租,使各級監管人員成為黨和人民放心的看門人和守夜人。
會議強調,今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銀監會系統和銀行業金融機構幹部職工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思進取、接地氣、抓落實、敢擔當,要善始善終、善作善成,一環扣一環,一步一個腳印,不出成效,絕不罷手,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以優質的金融服務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健發展。
銀監會黨委委員、副主席王兆星主持會議,銀監會領導出席會議。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和會管金融機構主要負責人,銀監會機關各部門負責人等參加會議。會議在銀監局和銀監分局設分會場。
金科股份5月8日晚間公告,融創系稱增持並非主動謀求上市公司控制權,未來12個月內將繼續增持金科股份不少於2000萬股。如通過增持,或其他股東可能減持,不排除成為第一大股東的可能性。
融創系稱,投資金科股份是基於對其公司價值的認可和管理團隊能力的認同,沒有計劃在未來12個月內派駐半數以上董事。截至目前,本公司僅為金科股份第二大股東,金科股份的實際控制人仍為黃紅雲先生。如未成為第一大股東,在未來12個月內本公司及其一致行動人有可能根據金科股價情況、上市公司業務發展情況以及本公司的資金安排等因素,依法減持部分或全部股票。
融創系表示,本次增持金科股份的資金全部來源於股東借款,並且該借款無期限、無擔保,也不需要支付任何利息和其他費用,股東的資金來源於同一控制人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100%持股的融創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
5月10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運用市場化手段去產能,堅決控制劣質煤進口;通過興邊富民行動十三五規劃。
圓通速遞股份有限公司(600233.SH,下稱“圓通”)近日擬進入香港資本市場。5月8日,圓通速遞宣布,擬收購先達國際物流控股有限公司(06123.HK,下稱“先達國際”)61.87%的現有發行股份,正式進入香港資本市場,不過由於先達國際所處行業並不景氣,先達國際2016財年凈利潤僅為500萬港元。
根據公告顯示,圓通速遞以總價10.4億港元(相當於每股4.0698港元)收購先達國際現有發行股本約61.87%,合計2.56億股。5月16日,圓通速遞董事局主席兼總裁喻渭蛟在香港召開的戰略合作發布會上稱,圓通計劃通過此次收購,整合先達國際全球據點的網絡資源,進一步深化布局國際快遞業務。
圓通戰略投資部門人士黃逸峰稱,此次收購的主要考慮是其全球化的戰略布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香港具有區位、先發、服務專業化的優勢。
另一方面,跨境電商增長空間巨大,根據尼爾森提供的研究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電商在跨境電商中全球的市場占有率將達到50%;根據行業統計,國際物流在跨境電商中占到的成本達到15%以上,也就是說,如果在美國買一個300元的產品,就要付60元的運費。
而目前,中國的國際物流服務能力存在覆蓋範圍有限,費用高昂,時效慢等痛點。因此,圓通希望透過先達國際來打造圓通全球轉運樞紐中心,並提升境外融資能力。
先達國際由林進展於1995年成立於香港,2014年7月在香港上市,是一家國際貨代運營商,主營航空及海運業務。在完成收購後,林進展仍會保留9.98%的權益,同時,先達國際還會斥資3800萬港元增持荷蘭OTX物流25%至全資擁有,還會以共1631.88萬港元出售先達國際臺灣分公司全部權益及韓國業務3%股權。
目前,先達國際在全球17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公司實體,在全球擁有52個自建站點,業務範圍覆蓋超過150個國家,國際航線超過2,000條。在5月16日收市時,先達國際物流每股價格為3.73港元,總市值15.40億港元。
圓通稱公司擬以外部債務結合內部資源收購先達國際,在完成收購後,圓通無意出售或縮減先達國際的資產規模,但會檢討制定切實可行的業務戰略,並打算維持先達國際的上市地位。
先達國際的業務模式主要是通過向航空公司、船運公司購買艙位,並為客戶提供一體化的進出口貨運業務,屬於貨運領域毛利率較低的業務。根據公司2016年年報,公司2016財年收入同比下滑11.1%,僅為28.67億港元,凈利潤同比下滑90%,僅為500萬港元。
先達國際稱,公司凈利潤下跌,主要是由於空運及海運艙位供應過剩,導致行業內價格競爭激烈、員工成本及租金開支因擴展銷售團隊、配套及合約物流服務業務而增加,以及電子商務公司的凈額虧損等原因。
林進展表示,先達國際近日收購的中港物流公司,其現有網絡及服務覆蓋了一帶一路的路線。先達國際於5月5日發布聲明稱,收購Best Loader Logistics全部已發行股本,代價為300萬港元。
作為國內首家在A股上市的快遞企業,圓通速遞的主營業務與以貨代服務為基礎的先達國際並不一樣,主要從事包裹遞送業務。目前,圓通在香港的總部設在葵沖,喻渭蛟表示,預計今年內在香港門店有2成至3成的增長,年底業務量能達到兩萬余件以上。至於未來圓通是否會尋求在香港上市,實行兩地上市,圓通管理層表示,先達國際將是圓通唯一的海外平臺,未來不會實行兩地上市。
申萬宏源的研報分析稱,此次收購是圓通上市後借助雄厚資本力量布局的第一次嘗試。在目前國內競爭已白熱化,未來國際快遞可能是上市快遞企業的新突破點,圓通此次購將擁有先發優勢。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5月23日(周二)上午10時,交通運輸部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今年前4個月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全國ETC發展,詳細就昨日發布的《關於鼓勵和規範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進行分析解答。
近年來,互聯網租賃自行車(俗稱“共享單車”)快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共有互聯網租賃自行車運營企業30多家,累計投放車輛超過1000萬輛,註冊用戶超1億人次,累計服務超過10億人次。有媒體疑問,在一些城市確實也出現了車輛投放過剩的問題,今後會不會進行共享單車總量控制?
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副司長蔡團結表示,有的城市部分區域已經出現了一些車輛過剩現象。這在各城市間存在差異,例如,有些區域的“超負荷”現象可能是運營企業的組織管理、車輛調度等線下服務能力不足造成的局部區域、局部時間短期過剩,並不單純是投放總量的問題;有些則是企業投入量過大造成的,需要區別對待。
蔡團結稱,還是要堅持屬地管理,鼓勵城市根據自身特點、公眾出行需求和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定位,研究建立與城市空間承載能力、停放設施資源、公眾出行需求等相適應的車輛投放機制,引導運營企業合理有序投放車輛。同時也要求運營企業加強線下的運營調度,避免局部區域出現車輛嚴重過剩現象。
對於大家普遍關心的押金問題,蔡團結也提出鼓勵“即還即退”模式。他表示,目前有1億人次的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用戶,如果有5000萬人次的用戶交納了押金,按每人次100元計算,就有50億元的押金。一旦出現企業挪用用戶押金或者是企業倒閉等情況,就會給老百姓帶來資金安全風險。第一,鼓勵免押金的方式來提供租賃服務。第二,企業如果收取押金、預付金,一定要嚴格區分用戶資金(包括押金、預付金)和企業自有資金,並要求企業建立完善用戶押金退還制度。第三,鼓勵推行“即租即押,即還即退”模式,就是租車的時候交納押金,還車的時候立即退還押金。第四,要求運營企業涉及的資金結算業務,必須通過銀行和非銀行支付機構來提供,並與其簽訂協議。第五,要求運營企業實施收購、兼並、重組或者退出市場經營的,必須制定合理方案,確保用戶合法權益和資金安全。
繼成為富國銀行最大股東後,巴菲特將美銀的優先股轉換為普通股,由此成為了美國銀行的大股東,並獲利達150億美元。
金融危機時巴菲特的救市之舉,最終讓他獲利頗豐。人們紛紛在討論他驚人獲利外,也不得不敬佩他當年在股市崩潰時入市的獨到眼光。 抄底這個策略大家都會,但巴菲特的抄底卻總是個穩賺不賠的生意。
他的救市之舉更讓人回想其摩根,那個在1907年挽救了美國金融業危機的銀行家。作為全球最大兩家銀行的最大股東,巴菲特如今儼然扮演著危機時的最後貸款人角色,其地位也堪比當年的摩根。
巴菲特抄底vs摩根救市
在1907年,一場金融大恐慌不期而至:一場操縱銅業公司股價失敗的事件,引發了銀行擠兌危機。銀行的恐慌很快蔓延至股市中,當時股價創下了1900年的新低。一時間,華爾街陷入了巨大的恐懼中。
這時,金融家約翰·皮爾龐特·摩根出手了。作為紐約最有門路的銀行家,他先是自己借出了大量資金給陷入危機的美國信貸公司,並成功說服其他銀行一道救市。 他還勸服這些銀行家向股市投入了2500億美元資金,瀕臨崩潰的股市才得以勉強平靜下來。
成功挽救了金融危機的摩根可以說是擔任了現代央行所承擔的角色。也是經此恐慌,美國開始意識到應該建立現代央行機制,央行成為最後的央行,並在關鍵時刻給銀行伸出援手。
而在金融危機,巴菲特所擔任的角色與摩根也有得一比。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來襲,幾乎所有的公司都遭遇了資金短缺的情況,大家都陷入了恐慌之中,這與1907年的情況幾乎是一樣的。金融危機如此強大,就連高盛,通用電器等老牌大公司也紛紛陷入了困境中。
總結而言,巴菲特擔當金融危機期間美國私人部門的實際“最後貸款人”,在2008到2011年間他共斥資了250億美元,對資金周轉出現問題的公司等註資。
當年的抄底讓巴菲特掙得盤滿缽滿
如今,巴菲特因為當年的抄底,掙得盤滿缽滿:
在高盛的投資,當高盛贖回優先股時,巴菲特獲得的股利和贖回溢價約21.4億美元,而且巴菲特最終不花一分錢上,得到高盛當時價值14億美元的股票;
在美銀的投資上,巴菲特獲得的優先股股利和未實現資本利得接近150億美元;
在通用的投資上,巴菲特的總獲利也到了13億美元。
值得註意的是,如果將巴菲特的這幾筆交易放到一起,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們首先來看一下高盛,美銀和通用電氣這四筆交易:
這時,巴菲特逆勢入市,分別給高盛,通用電器等多家公司等註入了資金:
2008年9月下旬,巴菲特同意對高盛註資50億美元;作為回報,他獲得了高盛市值50億美元的優先股,股利為盈利的10%;同時獲得了普通股認股權證,允許他以115美元/股的價格收購高盛另外價值50億美元的普通股,當時該股股價為125美元/股。
2008年10月,巴菲特向通用電氣公司投資30億美元,並獲得其優先股和認股權證。正如高盛一樣,通用電氣為其優先股向伯克希爾支付10 %的股利,在隨後的5年中,伯克希爾在任何時候都可以以22.25美元每股的價格購買價值30億美元的通用電氣股票。
2011年,當美銀美林深陷危機時,巴菲特又向美銀投下50億美元換得優先股,並以每股7.14美元的價格購得美銀7億份股票的認股權證。
從三筆交易中,我們可以發現以下共同點:
1. 註資以獲得優先股和看漲期權;2.優先股利息相當高,達到盈利的10%;3. 看漲期權的行權價要比現價。
所以說,雖說抄底入市,但股神就是股神,在入場之前,巴菲特就會談好條件。所以也有人說,在如此豐厚的條件下,巴菲特基本上都是穩賺不賠的。
聲望堪比摩根:出了事都來找巴菲特
同時還坐擁美銀美林和富國銀行的第一大股東,並擁有高盛的股份,堪稱銀行業的老大,如今在銀行業的超然地位和摩根有得一拼。他的聲望不僅讓企業陷入第一個想到要求助他,而這也幫他談到了幾乎最好的交易條件。
就在六月,當加拿大次貸之王HCG陷入危機搖搖欲墜之際,公司也找到了巴菲特救助。在本次救助中,巴菲特買股票實際僅出資3億美元,但通過與HCG的協議在24小時內就爆賺91%:2.7億美元,年化收益率33100%,這還沒算一年後將收入囊中的1.8億加元利息。
正如見智研究所在其分析中所言:
這一次出手“相救”HCG中間充滿了老巴的精心計算,而其做法與金融危機期間救高盛,在本質上都是相通的。金融危機期間,巴菲特通過這種“無風險”操作,足足賺了100億美元。
然而即便是被巴菲特“算計了”,表面上看是HCG送走了“死神”,請來了“閻王”,但本質上這筆交易對雙方而言達成了雙贏(但納稅人卻又輸了)。同時,HCG這個加拿大的高利貸之王,最終也向吃瓜群眾展示了如何從高利貸“成功脫身”。
這一次救助與當年拯救高盛如出一轍,巴菲特猶如當年摩根在世,不僅賺得“名聲”,還讓“股神”招牌愈加耀眼.
(來源:華爾街見聞 作者:歐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