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李活暑期票房20年最差
1 :
GS(14)@2017-09-10 15:41:54【明報專訊】《金融時報》報道,荷李活電影票房經歷了逾20年來最差的暑期旺季,《盜墓迷城》(The Mummy)、《變形金剛:終極戰士》(Transformer: The Last Knight)等大製作電影的票房都未如理想,令業界關注到串流影音平台興起對傳統影院的影響。
受串流影音平台崛起衝擊
媒體研究機構ComScore表示,北美在8月的票房高峰期,只有6.251億美元的票房,較去年同期低近35%。整個夏季(由5月首個周五至美國本周一的勞動節假期)的票房亦按年跌16%。業界將票房下滑,歸咎於電影影評欠佳、電視片集趨於電影化,以及亞馬遜、Netflix和Hulu等提供大量串流影片服務,影響了觀眾購票入場的意欲。ComScore分析指,其他影視平台內容精彩,荷李活片商沒有出錯的餘地。
由湯告魯斯主演的《盜墓迷城》,不包括宣傳的預算開支已超過1.25億美元,但電影的評價一般,開畫的周末票房只有3200萬美元。《星際特工:千星之城》不包括宣傳的製作成本約1.8億美元,但在美國開畫的周末卻只有1700萬美元票房。
美國以外的票房也增長緩慢。以中國為例,自1999年以來,其票房每年都有雙位數增長,以往曾預測其今年票房將超越美國。不過中國票房在2016年增長停滯,按年增幅僅2.4%,相比2015年的增幅達49%。分析認為,迹象顯示觀眾對電影的期望有所提高,片商需作出調整。
(金融時報)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087&issue=20170906
迪士尼逾4,000億購霍士資產包括X-Men死侍等品牌 佔近40%電影票房
1 :
GS(14)@2017-12-18 04:38:45■未來X-Men等品牌或有望加入《復仇者聯盟》。復仇者劇照
【本報訊】迪士尼斥資524億美元(約4,087億港元),透過買入21世紀霍士多項資產,進一步擴大其傳媒帝國版圖。迪士尼昨宣佈,落實收購21世紀霍士的電視及電影、有線娛樂網絡及國際電視業務等資產。交易完成後,美國娛樂工業將加快整合,迪士尼進一步染指傳媒事業,霍士則更專注於現有的新聞及體育節目製作。
迪士尼昨公佈以524億美元,以股份加債務承擔為代價,買入霍士大部份資產。霍士股東每持有1股霍士股份,可獲0.2745股迪士尼股份。是次迪士尼所收購的資產,包括霍士在天空衛視(Sky plc)的39%股權、國家地理頻道、影視串流平台Hulu,以及X-Men、死侍、亞凡達及阿森一族(The Simpons)等娛樂品牌。
■《死侍》
霍士專注新聞體育節目
至於傳媒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持股的霍士,則會將現有的廣播網絡及個別電視頻道,包括霍士新聞頻道(Fox News Channel)及霍士體育頻道(Fox Sports Channel)等,分拆至另一間新的上市公司,並向現有股東發放該新公司的股份。迪士尼行政總裁Bob Iger指,是次收購反映消費者對多元化娛樂體驗的需求正在增加。另外,早前有傳聞指Iger將於2020年離任迪士尼,並參選美國總統,但迪士尼昨日發放的新聞稿指,他將留任至2021年。
交易尚待監管機構批准
梅鐸則稱,與迪士尼的聯合,有助釋放更大股東價值,又指縮小霍士的規模至集中於製作即時新聞及體育節目後,其廣播網絡、有線體育頻道及新聞頻道,可能會是所有電視台中最強的品牌。迪士尼收購霍士的交易仍有待美國監管機構及兩間公司股東批准。美國司法部上月以反壟斷為由,入稟阻撓AT&T收購時代華納,由於迪士尼收購霍士資產後,預計將控制美國接近40%電影票房,市場擔心今次交易未必獲批。早於上月,已有傳霍士冀出售大部份資產,又指除迪士尼外,Comcast及Verizon亦對競購霍士資產有興趣。及至上周,有傳迪士尼即將就收購霍士資產與對方達成協議。迪士尼及霍士昨美股早段齊升0.5%,分別報108.06美元及32.88美元。事實上,兩者股價於11月已開始起動,其中,迪士尼股價由10月底的約98美元,升至上周最高的110.22美元。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15/20245517
王晶監製執導 港票房逐集跌
1 :
GS(14)@2018-02-04 23:17:07【本報訊】今次遭入稟的博納影業集團由于冬於1999年成立,公司總部位於北京,業務包括電影製作、發行、院線管理等。博納投資的《賭城風雲》系列第一集由王晶監製,2014年在香港賀歲檔上映,除發哥外,還有謝霆鋒演出。香港上映時票房約為3,356多萬元,內地票房為5.3億元人民幣。
博納創辦人鍾情港導演
《賭城2》在2015年添食,王晶擔任聯合導演,還找來張家輝、劉嘉玲助陣,香港票房雖不及第一集,只有2,840萬元,不過在內地就大賣9.7億人民幣。第三集在前年上映,除上兩集主要演員參與外,加入劉德華、張學友演出,雖然香港只有約2,504萬元票房,繼續下滑,但內地票房再創系列新高,達11.1億元人民幣。于冬鍾情跟香港導演合作,投資的作品包括周星馳的《長江七號》、麥兆輝、莊文強聯合導演的《竊聽風雲》系列、王家衛的《一代宗師》、葉德嫻、劉德華主演的《桃姐》及張家輝演出的《激戰》等。最新作品是由翁子光執導的電影《風再起時》(前名:全球通緝令),由郭富城、梁朝偉主演,講述四大探長晚期的故事。■記者何永寧
來源: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 ... e/20180130/20289706
內地票房造假 困擾行業多年
1 :
GS(14)@2018-02-19 22:47:58【明報專訊】這些年來,內地電影票房累創新高的同時,也被票房造假問題所困擾。過去由於票房發布欠透明及制度化,除了依靠《中國電影報》每周發布的數據外,根本沒法知道確實的票房數據,這令製片商可任意虛報票房。
官方設微信公眾號 更新票房統計
大約在2015年間,內地開始出現第三方實時票房統計平台,如「時光網」、「貓眼」等,依賴與影院的實時數據連繫,做到即時更新票房,加上廣電總局亦設微信公眾號更新票房,減少了製片商虛高報數的亂象。
製片商藉平台漏洞 虛報爆滿「幽靈場」
不過,這不等於內地票房便沒有「水份」。因應實時平台的漏洞,製片商發展出另一種虛增票房的方法,便是透過戲院的「幽靈場」去增加票房收入。所謂「幽靈場」,即是戲院根本沒有播映該場次,但數據卻顯示出全場爆滿,由於第三方平台只依賴戲院提供的數據,沒法核實是否真正有播映,結果造成漏洞。
其中,2016年的《葉問3》票房造假事件最為轟動,有民眾發現,有戲院從凌晨1時開始,每10分鐘便播放一場《葉問3》,票價高達203元,事件曝光後驚動廣電總局介入,經調查後發現《葉問3》竟有超過7600場「幽靈場」、失實票房高達3200萬元人民幣,處罰發行商暫停業務一個月,全國73間涉及造假的影院也遭到嚴重警告。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162&issue=20180219
內地新春3日票房破30億 去年6日33億 國產合拍片大收
1 :
GS(14)@2018-02-19 22:47:58【明報專訊】狗年內地賀歲票房有望一洗近年增速滑落之頹風。據內地實時票房平台「貓眼」統計,截至昨晚7時,新春首三日票房達30.5億元(人民幣·下同),迫近去年春節首六日33億元的總票房紀錄,以此預測,今年內地賀歲票房增速有望大幅超越去年,或創近年新高。
明報記者 陳子凌
其中,內地大年初一(16日)的票房已錄得13億元,按年增長62%,打破中國電影單日票房紀錄,觀眾人次達到3190萬,按年增長50%;同時也打破了全球單一市場單日票房紀錄,此前紀錄為2015年12月18日《星球大戰7》上映期間,北美地區創下的1.37億美元(約8.7億元人民幣)。
年初一收13億 中國單日票房新高
值得注意是,從農曆新年檔期總票房來看,由2010年至2017年,新春票房收入基本上逐年增加,從2010年的3億元增至2017年的33億元,7年間增幅達11倍。但從增速來看,2017年農曆新年首六日的總票房,按年增速跌至不足10%(見圖),較之前幾年的雙位數增長有明顯下滑。不過,由於今年首三日票房已經超過30億元,因此今年農曆新年總票房有望扭轉下滑趨勢,增速或創近年新高。
印度片成海外電影票房第一
另一方面,今年農曆新年票房仍然是國產及合拍片天下,佔據了首六位,而最高票房的海外電影,卻意外地並非荷里活大片,而是印度電影《神秘巨星》,但與排第六的《祖宗十九代》相比,票房收入相距極遠(見表)。
農曆新年票房向好也令內地一眾傳媒股被看高一線,6部春節檔期電影便有10間A股公司參與,除了光線傳媒、中影這些內地大公司之外,萬達電影也參與了當中兩部,分別是《唐人街探案2》及《熊出沒之變形記》。
分析:電影行業估值已見底
中信證券認為,目前電影行業從估值上看,基本已經回落到歷史中位數水平。由於上市的電影公司盈利情况優於行業平均水平,板塊估值已屆見底,而龍頭公司業績回升對估值修復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該行表示,看好一類是具有大量內容儲備、且具有優質作品開發能力的電影製作公司,重點推薦光線傳媒;另一類是具有異地擴張和產業鏈拓展能力的院線龍頭,重點推薦萬達院線及中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246&issue=20180219
京王府井4戲院 周六晚入座率26% 低價戲票多 票房高速增長存疑
1 :
GS(14)@2018-03-19 05:03:46【明報專訊】內地提倡消費升級,發改委亦預期今年消費將可佔GDP約60%。其中,內地電影業是其中一個受惠於消費升級的產業,尤其今年春節票房再創紀錄,相關電影概念股也獲看高一線。然而,戲院過剩及票價補貼兩大問題,令電影業掘動消費的實際作用,未必如表面數字般火爆。
明報記者 陳子凌 北京報道
據實時票房統計平台貓眼數據,今年春節頭6天內地總票房達57.1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68.9%。2月份全國總票房更突破100億元。就連全國人大代表、內地著名導演賈樟柯昨日在兩會上也感嘆:「我剛剛拍第一部電影的時候,整個國家的電影票房才10個億。」
2月中國全國總票房破100億
然而,內地電影消費是否真的高速增長,存在兩個疑問。首先,內地尤其是一二線城市的戲院數量已過剩,單以北京王府井方圓500米便有4家戲院(見地圖),以周六晚(10日)8時30分至9時30分,4家戲院播放同一電影,共提供564個座位,但據網上售票顯示,直至開場前20分鐘還有416個座位空置,入座率僅約26%。
去年銀幕逾5萬塊 按年升幅25%
同時截至去年計全國銀幕約5.08萬塊,比2016年的4萬塊左右增加逾25%,增速比去年全國總票房增長13.5%還高。幸而三線至五線城市因娛樂選擇較少,對電影需求大,部分消化了影院過剩問題,證券商申萬宏源表示,行業已意識到情况,預計今年整體銀幕增速放緩至15%。
相比影院過剩,內地「票補」現象更反映電影消費未如表面風光。據了解,內地淘寶有20至40元左右低價票出售,以上周五於內地上演美國電影《黑豹》戲票正價120元,淘寶購票卻只需37元,差價由電影發行商補助網購平台或影院,藉此吸引觀眾,製造口碑(見另稿)。
不過,實時統計平台只按影院出票數量及正價去計算票房,再以《黑豹》為例,假設影院顯示售出100張票,便顯示票房為12萬元。但若全部是淘寶的便宜票,觀眾實際「掏錢包」的支出就只有3.7萬元,8.3萬元差額是發行商的開支。
觀眾:沒人以正價看電影
有用淘寶買票的觀眾表示,基本上沒人會以正價看電影,就算不淘寶,電影院為搶客,也以「會員價」去招徠,一般只比淘寶票貴約10至20元,但會提供其他優惠,所以他們看電影的費用其實不高。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082&issue=20180312
發行方補貼助宣傳 製造票房「水分」
1 :
GS(14)@2018-03-19 05:03:47【明報專訊】其實內地「票補(票價補貼)」問題已非新鮮事,自2015年已開始盛行,當時有電影業人士曾估算,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440億元(人民幣‧下同),估計有30億至50億元來自票補。
所謂票補,就是電影發行商與戲院或電商售票平台的一種協議,讓戲院或平台以較低售價賣票,差額由發行方補助,最初目的只是藉此爭取場次爆滿、引發口碑相傳的輿論效果,以期進一步刺激票房,但結果也製造出票房「水分」的亂象。
因此,為免票補情况擾亂實際數據,今年春節前,國家廣電總局轄下國家電影局要求,從2月15日(大除夕)至3月2日(元宵節),要求全國影院票價,即觀眾實際支付部分,不得低於19.9元,而且每部電影的票補也不能超過50萬張。這個限制,令春節檔期的票補規模大幅縮水。
官方限制春節檔期票補
不過,要注意的是,這次限制只限於春節期間,意味着自3月2日之後,票補又不再設限。雖然目前未知其他熱門電影檔期如十一、暑假等會否也再限制,但至少現時相關問題,在監管上仍未規範,仍處於臨時階段。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328&issue=20180312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