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A股向下 內銀內房逆市升

1 : GS(14)@2018-01-08 00:33:45

【本報訊】內地聖誕節如常開市,A股錄一周最大跌幅。滬綜指連續兩日在3300關得而復失,昨早段雖然一度見3312點近兩周即時高位,但收市倒跌0.5%或16點,報3280點;中小股跌幅更大,深成指一度跌1.1%,收市報11005點,跌88點或0.8%;創業板更一度挫1.5%,收市仍跌23點或1.3%,報1755點,兩日累挫1.9%。滬深兩市成交只有3,812億元人民幣。昨日內銀及內房A股普遍造好,工行A及建行A股分別逆市升1.4%及2.4%,保利A及萬科A亦分別升3.6%及1.7%,金地集團更飆6.3%,另外,本周內地或召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多個農業股漲停。不過科技及資源類板塊昨普遍走弱。人行昨未有公開市場的回購操作,本周共有2,900億元人民幣逆回購到期,其中昨日到期1,200億元人民幣,據此計算昨日淨回籠資金1,200億元人民幣。另外,日股昨微升0.16%,台股則跌0.14%。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26/2025568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323

流動性減少 內銀存款證息率兩年高

1 : GS(14)@2018-01-08 01:06:38

【本報訊】據彭博數據顯示,內地商業銀行發行的AAA級1個月、3個月和6個月期同業存單,昨日孳息率分別報5.35厘、5.2厘和5.15厘,創下2015年有數據以來新高,分析認為主要是年底流動性減少所致。所謂同業存單(Interbank certificates of deposit),亦即是所謂存款證,實際為較短年期的債券。中信證券固定收益研究員呂品接受內媒訪問時指,銀行一直面臨存款流失的問題,而且不少同業存單的在季底到期,內銀繼續透過發行同業存單,以補充流動性。另一方面,年底內地經常容易出現資金面緊張,因為銀行須應付各類監管指標,滿足流動性要求。國泰君安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覃漢則認為,同業存單孳息和3個月期內銀同業拆息(Shibor)處於高位,實際已反映了大部份資管新規和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新規的衝擊。年結過後,金融機構將獲財政存款投放,而人行定向降準亦會於2018年起生效等,同業存單短期利率很大機會出現明顯回調。綜合券商估計,明年1月起生效的定向降準,將釋放3,000億至8,000億人幣流動性,有助紓緩年底至農曆新年前的流動性緊張問題。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27/202561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445

內銀資產好轉 招行重農行受捧

1 : GS(14)@2018-01-15 03:27:28

■今年內銀股整體盈利料有10%或更高增長,招行增幅更可能高達20%。資料圖片


【本報訊】不少股評人今年均睇好內銀股,證券界認為除了估值因素外,資產質素好轉將支持板塊出現轉捩點,今年盈利可望復蘇至逾10%的雙位數增長。單計今年,多隻內銀追落後升近半成,其中包括工行(1398)、建行(939)、招行(3968)、重農行(3618);農行(1288)更升達7.4%。內銀股亦存不確定風險,包括存款競爭、一行三會就金融機構「大資產管理新規定」(資管新規)最終定案,以及中銀監理財業務新規等,對淨息差及理財收益有潛在影響。即使如此,分析指從估值及股息率(約4至5厘)看,內銀股仍「抵買」,依據資本充足率強、吸存能力勁及資產質素好等「三強」準則入手,招行及重農行可看高一線。花旗相信,在資產質素改善下,內銀股估值會被重估調高;新國際會計準則IFRS9實施,亦會吸引專揀高息回報及股價穩定為投資對象的保險公司青睞。瑞信早前在京滬深圳舉行研討會,報告謂內地投資者對估值偏低的大型內銀有吸納興趣。海通國際股票研究執行董事陳昔典說,過去數年內銀處置不良資產取得成果,今年撥備支出應會減少,故2018年大部份營運優良的內銀,「盈利可大幅反彈至10%以上雙位數增長」。


憂存款增長放慢

不過,內銀股前景存在兩大風險,其一是存款增長放慢,部份與當局嚴打空轉套利令由此衍生的結構存款亦下降有關,也有存款流失至貨幣市場基金,去年末季一些存款基礎不夠的銀行已在市場競爭吸存,此舉將增加息差收窄壓力。另一風險是資管新規落實版本及理財新規細則,對銀行理財收益的影響;惟即使如此,他認為從估值或股息率看,內銀股仍屬「抵買」。華泰港股金融首席分析師陳姝瑾亦說,去年起內銀股已呈轉捩點格局,不過今年會更明顯,隨着利率收益上行,淨息差料會持平或微漲,今年內銀股整體盈利會有10%或更高增長,招行增幅更可能高達20%。她指內銀最大風險因素,是資管新規及中銀監理財新規等細則,但早前公佈已有建議,容許內銀旗下成立資產管理的專項子公司,相信對銀行資本運用是利好因素。記者:劉美儀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08/202680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797

內銀股升市功臣 工中建齊升逾3%

1 : GS(14)@2018-01-22 04:58:28

【明報專訊】港股創收市歷史新高,內銀股昨天是升市功臣。建設銀行(0939)、中國銀行(3988)和工商銀行(1398)昨均上升超過3%,合共貢獻恒指185點升幅。一向被市場認為質素較好的招商銀行(3968)亦升3.3%至36元,創歷來新高,現時預測市帳率升至1.46倍(見表),高於同業0.6至0.9倍水平。

華泰證券首席金融分析師陳姝瑾稱,因為預期招行在2017年度的盈利增長較快,股本回報率(ROE)會由現時的17%,升到18%至19%。隨着金融去槓桿,市場風險下降,所以股價反映較高的ROE。她預期至今年年底招行市帳率會下降,明年底降至1.3倍,是該行首選之一。

此外,陳姝瑾亦看好建行和中信銀行(0998),建行的股本回報率和資本充足率較穩定,為四大國有銀行中最高,資產質素亦不錯。該行現時的市帳率未有1倍,是比較穩健的選擇。信行去年已經收縮資產規模,管理層在發布第3季業績時指出,縮表已經完成,加上同業業務的利率已經穩定,可以預期淨息差按季反彈。由於2017年盈利基數較低,今年的增長會超出市場預期。

分析師指系統性風險降 現價可入

陳姝瑾指中國系統性風險下降,現價可以買入內銀股,亦見外資開始流入。不過她提醒,內銀股過去兩年在3月公布前一年業績到4月公布首季業績之間會下調。

星展唯高達研究部董事李聲揚認為,招行一向有較高溢價,升至現時水平未必會選擇招行。他認為內銀股現時還可追入,過去投資者對內銀的業績有懷疑,現在市場興旺,風險胃納上升;內地息差擴闊,借貸較緊張,亦有利銀行。他較偏好其他大型內銀股,因為其信貸風險較低,也可受惠於內地銀行的拆息上升,外資和內地資金會較偏好大型內銀。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016&issue=201801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980

內銀估值重估 股價升幅可期

1 : GS(14)@2018-01-22 06:14:21

【明報專訊】內銀股在踏入2018年後大爆發,成為恒指破頂的主要動力來源。一向被市場看高一線的建行(0939)、工行(1398)和招行(3968)均已升穿上市高位,各家國有銀行和大型股份制銀行的股價今年均已升逾一成。過去內銀估值因資產質素和金融風險被低估,拖累平均市帳率一直徘徊1倍以下,分析認為,隨着中國加強市場監管,內銀今年估值可望修復。

野村:內銀估值較歐美日同業低

野村中國及香港銀行業股票研究主管江利表示,雖然一些內銀股價創新高,不過今年的預測市帳率只有1倍,並非高水平。雖然內銀比歐美日同業的股本回報率高,但估值則較低,所以明顯被低估。她認為,以市帳率和未來盈利前景計算,未來兩年首選內銀股的估值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

江利表示,股價驅動因素來自銀行盈利能力獲肯定,近來內地加強監管減低了風險,增強未來盈利增長的信心,所以去槓桿、強監管對內銀估值是「根本性利好」。她較偏好行業內去槓桿壓力較低、整體風險偏好保守、資本較充足、今明兩年息差有擴張的銀行。

匯豐:金融風險降 利好市帳率

匯豐前海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證券研究部總經理孫瑜表示,防範金融體制風險將繼續是今年的政策重點,中長期對內銀是利好,因為過往外資對中國經濟最擔心的是金融風險,而近一年當局推出多種措施,令投資者相信中長期爆發金融危機漸降,內銀股風險溢價下降。他認為,過往數年內銀股市帳率多在1倍見頂,但未來市帳率肯定不止1倍。孫瑜認為,供給側改革見成效,令國企盈利恢復增長,提升資產質量。美國國債收益率上升,收益率曲線漸見陡斜,也有利銀行息差。他今年看好金融股,尤其是大型內銀股。

廣發證券財富管理部高級投資顧問文賦認為,市場高估銀行監管壓力,目前對銀行資產負債有較大影響的政策已經基本出台,銀行資產負債表調整亦與M2增長吻合,而且收緊監管對大型銀行亦是好事。他認為,當前階段還可以看好銀行業,這個低估值行業有配置價值。

華泰:看好建行招行信行

華泰證券首席金融分析師陳姝瑾表示,雖然有內銀股價破頂,不過以市帳率計仍在1倍以下,相對歷史高位仍有一段距離。過去全球資金配置銀行股較少,隨着中國系統性風險降低,利潤增長可以回復,應會為內銀帶來新增資金。她預期,今年內銀還有上升空間,較看好建行、招行和信行(0998)。

[周一投資專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865&issue=201801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232

大摩唱好內銀股

1 : GS(14)@2018-01-28 14:36:01

【明報專訊】昨日摩根士丹利發報告唱好內銀股,一眾內銀股被「摩笛」奏起,中小型銀行升幅最多達7%,大行普遍升3%至5%,當中建行(0939)升5.6%,股價升穿9元,報9.05元。工行(1398)升3.9%,報7.34元,仍較大摩的目標價分別相差30%及25%。

大摩看好內銀股,主要認為內地加強金融業改革,為市場去槓桿,長期來看內地息口將會處於高水平,內銀股淨息差可望逐步擴闊。在一眾內銀當中,大摩最看好郵儲行(1658)、民行(1988)、農行(1288)、中信銀行(0998)及建行。昨日郵儲行及民行均升逾6%,農行及中信銀行升逾4%。

料息口上升 淨息差可擴闊

報告指內地的息口上升周期目前只是去到一半,下一半周期會由貸款及存款利率帶動,預料今明兩年利率市場會向上,估計未來新貸款息率會上升50點子至60點子(1厘等如100點子),令今明兩年內地四大銀行息差擴大6點子至12點子。

該行估計,中信銀行、民行及工行,其淨息差及淨利息收入會有改善,因有較多貸款在短期內到期,可更快以新的利率定價。另外,建行有較多消費貸款,例如信用卡及按揭,這類貸款的息差較闊。至於監管影響方面,由於五大行的非標準資產佔總資產的比例都很低,受影響程度不大。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409&issue=201801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339

外資流入中港股2年半新高 恒指回吐1天再升500點破頂 四大內銀領升

1 : GS(14)@2018-01-28 14:36:02

【明報專訊】恒指僅僅回吐一天,便發力再上。昨日恒指一舉突破33,000點,夜期更升穿33,200點。北水南流的規模雖然減弱,然而外資大舉流入。據Jefferies引述EPFR的數據顯示,截至本周三的一周,中港股票基金吸資282億元,規模是兩年半以來最多。大行輪流唱好內銀股,成為外資湧入的誘因。

明報記者 廖毅然

本周環球股市吸引大量資金湧入,截至本周三的一周,已發展歐洲及新興市場股票基金,分別錄得82.34億美元及80.04億美元淨流入,均是歷史紀錄。中國股票基金則錄得30.58億美元淨流入,港股基金更錄得5.57億美元淨流入,是近3年半以來最多。兩者合共淨流入36.15億美元(約282億港元),是2015年7月以來最多(圖1)。

中國股票基金包含A股基金及以MSCI中國指數為基準的基金,而港股基金則是以恒指、國指或MSCI香港指數為基準的基金。EPFR追蹤的除了互惠基金,還包括ETF,即南方A50(2822)及盈富基金(2800)等亦包括在內。

周雯玲:「爆煲」風險減 外資重新建倉

瑞士寶盛私人銀行高級證券分析師周雯玲表示,相信流入的主要是外資,因為不少外資以往對中國市場都持悲觀看法,隨着中國經濟增長穩定,銀行體系爆煲危機的風險減少,這批外資都重新建倉,買入中港股票,「過去幾年恒指的市盈率維持在10倍左右,都被視為偏貴;但現在經濟基調及氣氛改善,即使市盈率升至15倍,外資仍然覺得便宜。」

一周202億資金南下

另一方面,「北水」持續錄得淨流入,昨日滬深港股通共錄得28.06億元淨買盤(圖2),但較早前連續3天超過60億元有所遜色。不過總結全周,仍有202億元淨流入。

資金市推動下,恒指在周四下跌300點後便出現大量買盤,昨日恒指裂口高開182點,午後最多升569點,收市報33,154點,升499點或1.53%;國指再一次跑贏,升335點或2.51%至13,723點。大市全日總成交1799.5億元。A股亦做好,上證綜指最多升至3574點,收報3558點,升0.28%。

內銀股是升市火車頭,四大行合共貢獻289點恒指升幅,主要因為有大行連環唱好(見另稿)。騰訊(0700)及平保(2318)兩大重磅股亦終止連跌,分別升2.9%及1.9%。港交所(0388)升1.5%至297.4元,盤中一度重見300元。

溫傑:外資大舉買貨 撐恒指企穩33000

光大新鴻基金融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表示,過去幾年外資嚴重低配中港市場,今年趁年頭作出部署,大舉買入,相信可支撐恒指企穩33,000點。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522&issue=201801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340

北水成交增至247億 沽平保轉買內銀

1 : GS(14)@2018-01-28 15:05:41

【明報專訊】「北水」走向是這輪牛市重要的指標,昨日港股通成交額再增加至247億元,淨買盤稍為減少,仍然達59.61億元,維持在近期高位。成交增加但淨流入減少,主要因為沽盤增加,當中北水集中力量沽出中國平安(2318)。

據聯交所資料,昨日平保在滬深港股通共錄得15.3億元成交,沽盤佔大多數,淨沽出成交額達10.5億元,相反多隻內銀股均獲北水大手掃入。平保的股價昨日亦較為波動,早段曾升近3%至98.85元,午後一度倒跌1.7%,收市又倒升0.26%至96.4元,再創歷史新高。

平保昨淨沽出成交額達10.5億

昨日平保成交額龐大,達112.74億元,若撇除2010年兩次遭新橋沽貨及2012年被匯控(0005)沽清持股,昨日平保的成交額是歷來最多。

RSI股價背馳 平保上升動力減

富昌金融研究部總監譚朗蔚表示,儘管平保被北水減持,但短期內仍有機會上試100元,不過,投資者須留意平保的RSI(相對強弱指數)與股價出現背馳,儘管股價屢創新高,其RSI卻低於上一個浪頂,即去年11月,反映上升動力正在減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117&issue=201801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370

本月500億北水湧入 吸內銀最多

1 : GS(14)@2018-01-28 18:44:51

【本報訊】港股氣勢如虹,本月首三周港股通累計淨流入達502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的173億元人民幣激增1.9倍。本報檢閱40隻重磅熱炒股的港股通今年持股變化,發現港交所(388)、資源股、濠賭股增幅最勁;同時在科網、內房、汽車板塊中,出現走資的股份表現均跑輸,準繩度高。以金額計,港股通吸資王為匯控(005),今年累增4,056萬股;其次為農行(1288),累增5億股;騰訊(700)累增413萬股,排第三位。


北水揸港交所增27%

今年吸資板塊最強為內銀,同時股價亦普遍大升;同樣獲北水狂買的還有港交所,今年港股通持股較去年底增26.5%,該股今年已升26.5%。港股通持股增幅最勁為資源股,中石化(386)、中海油(883)、兗煤(1171)增幅全部超過三成,但股價只貼近大市。同樣情況還有濠賭股,銀娛(027)和美高梅(2282)港股通持股增幅都近三成,但今年股價仍跑輸。個別股份出現走資。去年熱炒的吉利(175)、中芯(981)和瑞聲(2018)今年港股通持股均下跌,三股亦逆市下跌。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24/202841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545

北水低撈騰訊內銀 港股倒升收市

1 : GS(14)@2018-02-04 21:11:54

【明報專訊】隔晚美股大跌逾300點,拖累港股昨日早段繼續尋底,惟北水淨流入增加,並大舉低撈騰訊(0700)及大型內銀股,帶動港股自低位反彈最多600點,並倒升收市。總結1月份,恒指升9.92%,是2012年以來最佳開局。北水單月淨買盤多達765億元,是歷來單月流入最多月份。

全日北水近60億 流入工行最多

北水自昨日早段起持續大幅流入,半日淨流入已達25億元,全日多達59.76億元,重返兩周前的高位,主要流入工行(1398),滬深港股通合共有8億元淨流入該股,該股昨日亦升1.8%至7.4元。建行(0939)及平保(2318)亦分別錄得2.45億元及1.85億元淨流入,帶動兩股分別升1.8%及2.7%。至於騰訊亦繼續受北水追捧,昨日淨流入4.52億元,該股昨日收報463.6元,全日升0.4%,較盤中低位反彈近2%。

國指全月累升15.8% 跑贏恒指

總結全月,港股通合共有765.11億元淨流入,是歷來最多北水湧港的一個月。港股全月則累升2968點或9.92%,以百分比計是2012年以來最佳的1月份,以點數計,單月升幅僅次於2015年4月份。國指全月累升1852點或15.8%,跑贏恒指,農行(1288)及中信銀行(0998)均累升逾三成。至於恒指成分股,表現最佳的則是追落後的華潤置地(1109),全月累升36%。

恒指昨日最低跌至32,330點,較周一創出的盤中新高33,484點,累跌1154點。然而調整似已完結,單日最多反彈603點,收市報32,887點,升279點,國指升172點至13,561點,全日成交1768億元。即月夜期繼續反彈,最多高水逾百點至32,991點。

交銀香港高級經濟及策略師梁志麟估計,美國科技股即將進入業績期,有望帶動外圍回穩,並有利港股。然而他相信,農曆新年前投資者仍有可能沽貨獲利,但大型科技股及內銀、內險股一旦再調整,可分段吸納。

大市沽空率升至12%

大市沽空率持續上升,昨日升至11.9%。輪證市場仍然是好淡爭持,收回價介乎33,000點至33,049點的貼價恒指熊證大增,街貨量相等於542張期指。不過,恒指牛證同樣有增加,最重倉的是收回價介乎31,900點至31,949點的牛證,街貨量相等於763張期指。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594&issue=201802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7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