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黃之鋒Skype演講 星社運搞手被查

1 : GS(14)@2016-12-24 10:44:14

■黃之鋒早前透過Skype參與新加坡民間舉辦的論壇,分享社運經歷。互聯網



【本報訊】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上月底獲邀透過Skype,參加新加坡民間舉辦的「公民抗命及社會運動」論壇,事隔一個月,竟遭新加坡警方調查,指黃之鋒未有工作許可證件。該論壇負責人、新加坡人權人士Jolovan Wham,在facebook透露就此被當地警方問話45分鐘;黃之鋒直斥新加坡政府「無法無天」,形容事件反映威權政府懼怕東亞社運組織連結。


當地警指黃無工作簽證

新加坡社運組織Community Action Network於上月26日舉辦「公民抗命及社會運動」論壇,黃之鋒獲邀以Skype與觀眾對話,歷時約1小時,內容圍繞他在香港的社運經歷,在當地同場參加的講者還有記者Kirsten Han、社運人士Seelan Palay。新加坡《獨立報》報道警方正調查事件,要求論壇負責人提供黃之鋒的工作許可證件,黃前晚瀏覽新聞時知悉此事,斥匪夷所思。
Jolovan Wham被警方問話後,於facebook上分享經過,他指出,論壇沒有得到警方許可,但他與另一負責人Rachel Zeng仍決定繼續進行對話,因認為「這是對社會運動無害且直接的討論」。黃之鋒回覆《蘋果》表示,透過視像分享的內容,是早在網絡上可以閱讀到的社運歷程,例如由2011年他創辦學民思潮反國教、雨傘運動等連串事件,「對香港人嚟講全部係阿媽係女人嘅嘢」,完全沒有觸及新加坡政局或批評當地政權。黃又指出,目前尚未收到新加坡警方或本港執法部門的相關查詢,但他質疑,新加坡警方按照甚麼法例,要求民間團體交出「工作許可證」。黃之鋒坦言擔心今次事件會連累新加坡的朋友,令他們面對拘捕或法庭審判,但他強調,香港眾志會堅持國際連結路線,希望在推動香港民主同時,與東亞地區的人權組織及戰友分享經驗。■記者周婷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224/1987549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921

曾俊華參選演講全文

1 : GS(14)@2017-01-21 03:32:51

各位香港市民:1982年,即是三十四年前,國家和英方正就香港的前途問題展開談判,我相信在座一些朋友,都會記得當時的情況:社會上人心惶惶,很多人都看不懂香港的未來,大家感到疑惑、擔憂,有人甚至考慮移民。當年香港社會的情況,我記得十分清楚,因為我就是在1982年的11月,和太太帶着兩個小朋友,回到這個我出生的地方。三十多年後的今天,移民又成為了香港的話題。不只是一些年輕朋友,甚至有些中年人都話考慮要遠走他方。聽到這些故事,我非常難過,亦令我不斷問,到底是甚麼原因,令他們這樣想?我又可以做些甚麼?經過漫長的思索,在香港面對另一個重要歷史關口的時刻,我懷着最嚴肅、最謙卑的心情,帶着比我卅四年前回港更加大的決心向大家宣布,我決定競逐下屆行政長官。因為,我真是不希望再聽到有人說要移民。移民的辛酸,我早就領會過。我十四歲就跟父母移民到美國紐約,六十年代「大蘋果」的生活,我會用「風起雲湧」四個字去形容,就好似荷里活電影裏面的情節,華人和少數族裔,尤其是年輕的移民,實在過得不容易,亦令我理解,為甚麼海外華僑更加體會團結的重要,更加重視中國人的身份。大家可能知道,我自小習武,都「幾打得」,但你們可能不知道,當年在美國,我曾經因為有人在我面前侮辱中國人,而跟人打架。如果我們不想被人歧視,我們就必須自強,但民族不強大,國家不發達,就連海外遊子都不容易抬起頭做人。七十年代的保釣運動席捲全球,美國的華僑,特別是年輕的一代,尤如被當頭棒喝。我和我一班朋友當年都參與了保釣,有過這個經歷,大家都開始思考,做了多年過客,是否應該回國。在美國的經歷令我明白到,社會問題不可能一天解決,更加不可能以少數人的努力,就可以實現理想社會。要達成這個夢想,必須有好多站在不同崗位、抱着不同信念的人,以及整個政府,一起以最大的善意,以最寬容的態度,一步一步處理社會上不同的問題。過程之中,當然有看得大家熱血沸騰的抗爭,亦有更多大家注意不到,卻又非常關鍵的妥協。這就是我後來走進建制,加入政府服務的背景。我在哈佛大學進修的時候遇到了曾蔭權先生,認識了香港政府的工作。當時的我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考慮自己的前途,有人邀請我返香港創辦一家學校,政府亦都聘請我做政務官,最後,我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貢獻自己,服務同胞,報效祖國,一直是我作為公僕的信念。我很感恩自己在政府曾經擔任過很多不同的崗位,從參與地方行政到駐外代表,從參加貿易談判、發展區域關係,到負責規劃地政,推動工商科技。董建華先生提名我出任海關關長,是我第一個主要官員的職位,後來更得到中央政府的信任,在兩屆政府裏面獲任命為財政司司長。這三十四年的經歷,讓我有機會從不同上司和同事身上觀察不同的領導風格,從每一個方面去掌握整個政府機器的運作,更重要的是有幸接觸到各個階層、各個領域的市民,和大家一起工作,了解不同的想法。在這三十四年當中,我看見我們的城市如何打破種種灰暗的預言,一步步變成舉世矚目的國際都會。我和全香港的人一同走過路直路彎,這些珍貴的經歷,令我今天可以大膽說︰「我懂得香港」。一直以來,香港被形容為彈丸之地,我們在地理上的局限,令不少人覺得香港的發展和機會有限。但我一向都認為,香港的意義、力量以及潛能,比肉眼所見的大很多。香港從1950年開始不斷接收大陸移民,令我們的人口在1980年前以每十年增加一百萬人的速度不斷增長。那些人裏頭有人講上海話,有人講潮州話,有人講閩南話,我一家人就講台山話,每一個人幾乎都帶着不同的方言和口音。香港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接納了這麼多人,磨擦自然在所難免,但我們有足夠的度量,令大家能夠在獅子山下同舟共濟,為理想奮鬥。我們常常說,香港的發展離不開祖國的支持,而全中國過去三十年的高速發展,造就了我們今日的榮景。沒錯,這個是事實。但是毋須諱言,祖國的道路也不完全是一帆風順,她也有她的起伏,而跟祖國一起走過「改革開放」這段不平凡的路的,就是我們幾代的香港人。例如,霍英東先生當年歷盡艱苦,透過體育使我們的國家一步一步重返國際舞台﹔邵逸夫先生高瞻遠矚,在祖國教育資源貧乏的年代,於全國捐建教育項目,至今已經超過六千個。從華東水災到汶川地震,我們全體香港人無役不與,從不缺席。我們愛國,不只是因為國家現在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強國,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能夠讓香港穩坐快車,邁向更好的未來。真正的感情是要休戚與共,不論貧富,不計回報。「愛國愛港」從來不是一句空話,早在九七回歸之前,在國家遇上困難的時候,我們全港上下就已經證明了我們對國家的感情。今天那些極少數是非不分,妄言要搞「港獨」的人,我想知道他們憑甚麼去否定我們的歷史,侮辱香港人的感情?其實他們根本不曉得香港是甚麼,因為中國從來就是港人身份認同的核心,真正的香港從不狹隘自戀,從不故步自封。擁抱國家,面向世界,才是真正偉大的香港,一個更好的香港。我相信香港可以更好,正是因為「一國兩制」這個偉大構思。過去幾年,我參加過不少國際會議,深切體會到全球政經格局的變動,和國家與日俱增的影響力。無論是「一帶一路」,還是在「APEC」、「G20」以及未來「亞太自貿區倡議」的框架底下,香港都可以趁着國家整體實力進一步增強,將自己的長處轉為國家所需,成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這與我們過去跟國家的互動其實是一脈相承。我相信,任何一座偉大的城市,背後都一定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沒有英國,就不會有倫敦;沒有美國,就不會有紐約。香港可以變得更好,正是因為我們背後擁有一個正在迎接偉大民族復興的祖國。香港可以更好,可惜目前有種種阻礙香港發展的負能量,例如一些非友即敵的心態,一些非黑即白的主張,深深地割裂了我們的社會。這種局面不單止阻礙政府施政,使到一些有益民生的政策不能夠落實,更加使到整個社會彌漫着一股怨氣和怒火。我要非常清晰地向各位指出,今天應該是我們放下固執偏見的時候,畢竟香港從來不只是說一種語言,亦都從不盲目地追隨某一種教條;香港既不只是工商界的,也不只是勞工界的;香港既不只是五十後的,也不只是八十後的;香港既不只是我的,也不只是你的;香港屬於我們每一個真正的香港人。中國功夫講究的不是以力制勝,而是武德,是節制,是「能容人處且容人」。同樣地,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這種胸懷,審時度勢,慎思明辨,用理性和溫和的態度去尋回香港多元開放的本來面目。我身後的背景,上面寫上三個關鍵詞:「信任」、「團結」、「希望」,它們就是我參選的三大信念。我深信今天的香港,最急切的就是要建立信任、團結社會、重燃希望,因為如果社會無信任,香港人不團結,年輕一代不能對未來抱有希望,即使我們如何努力,我們都不可能一起看見一個更好的香港。在香港這個開放並且多元的社會之中,不管你是誰,也不管你站在什麼立場,至少我們有一套大家都會認同,讓每一個香港人能夠成為香港人的基礎;那就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法治、公平、廉潔、自由、民主、多元、包容和關愛。我深信,守護這套核心價值,正是香港特區政府當仁不讓的重任。香港可以更好,是因為我們有一套寶貴的核心價值。配合優質的教育,我們能夠培養出更多有創造力的人才,讓他們在一個公平開放的環境裏頭各盡其責,各展所長,實踐人生的夢想。只要政府做好自己的角色,只要我們守護住我們原有的優勢,明智地在最恰當的時機去為不同產業創造條件,我們當然可以讓我們的經濟變得更加多元,更加均衡,使「香港創造」變成國際上響亮的名字。近年全球經濟發展的問題,大家有目共睹,資本主義這個大實驗,遇到新時代帶來的種種問題;貧富差距導致的不滿情緒,不能夠視而不見。我們的任務不是推翻市場,而是要合適地修補它的毛病和不足。香港可以更好,是因為我們香港人是一群有同情心、有同理心的人,懂得其他人的難處,看到其他人的痛苦。大家都會認同,政府有責任把所有不幸地被遺漏的人,帶回到公平的起點,盡力讓所有願意為香港付出的人,生活都可以安樂無憂。環球經濟近年的情況,出現一些令人憂慮的現象。過去幾十年帶動香港發展的全球化開始退潮,取而代之的保護主義迅速抬頭,在新的環境之下,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我們沿用多年的經濟和社會政策,透過宏觀和前瞻的規劃,讓香港在新的環球格局站穩陣腳,提升優勢。經濟以外,在一個更好的香港裏面,市民理應享有更快樂,更健康,更體面的生活。「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不只是詩聖杜甫的胸襟,也是我真誠的心願。我認為特首梁振英先生在房屋問題的斷症,以及相關政策的大方向是對的,這裡我可以向大家講得好清楚,我會繼續造地,繼續起樓。房子有投資價值,但主要是用來住的。房屋短缺、樓宇老化、樓價過高,全部都是香港面對的重大問題,它們不只是眾多市民身上的重擔,而且還限制了許多行業的前景。政府當然有責任替市民紓困,替未來的發展鬆綁。與此同時,我們必須顧及可貴的自然環境,以及身邊那些活生生的歷史風物。如果沒有了郊野,沒有了讓香港人引以為傲的青山綠水,我們的生活就不可能完整。如果沒有了支撐我們的社區,沒有了承載記憶的舊建築,我們的生活就會少了重心。因此,我將會在通盤權衡過所有條件和局限之後,探討填海造地和社區重建的各種方案,去提升我們所有人的生活條件。香港人均壽命之高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我們出色的公共醫療系統功不可沒,政府當然要繼續令它更加完善。但只是長壽是不夠的,怎樣能夠讓全體市民,特別是長者都活得幸福,才是關鍵所在。根據一些調查,香港人活得不快樂,或者就因為此,又有些人開始談論移民。我的心願就是讓「香港地」不單止繁榮,並且要讓所有人能夠享受更優質的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不單止沒有人想移民,還要讓其他地方的人嚮往,那才是一個更好的香港。沒錯,一個更加好的香港是應該要讓人艷羡的,它應該充滿活力,充滿生氣。我們要推動社會向上流動,讓青年人看得見將來,讓他們相信這個地方,願意在這裏安家立業。我們應該聆聽年輕人的心聲,與他們一同描繪出未來的藍圖。或者有些青年人想要創造出我們今天想像不到的事業;或者有些青年人想要為自己的社區開拓一處讓人休養生息的空間。無論他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香港至少都應該是個能夠承載不同機會,孕育不同夢想的地方,畢竟這座城市的未來是在他們的身上。我未必看得到他們注定要實現的奇蹟,但是我決心要為他們的第一步打下基礎。我的願景宏大,但是我不能夠獨力實現。我的同事常常都希望我可以變得更加口齒伶俐,想我今日用更動聽的方法,去介紹我心目中的美麗遠景。我未必可以做得這麼好,但慶幸我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我願意聽,我願意用心去聽、去記、思考和感受其他人的說話,從中得到一些新的啟發和智慧。所以這麼多年來,和我共事過的人都覺得我至少是個易於合作的人。他們每一個人,可能都有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歷練和專長,但由於我願意聆聽,他們都願意與我交流,給我一個機會,去共同實現那份願景。我今天不是一個人走出來宣布參選,我今日是要向全港七百三十五萬市民發出一份邀請,讓我們一起努力,令香港變得更加好。各位朋友,大半生回首,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最大的感悟。我們很多人都曾經在社會動盪的年代生活過,親眼目睹社會可以如何對立;偏見可以如何蔓延;矛盾和衝突可以如何無日無之。有人甚至悲觀地認為,這是社會的常態,甚至是結局。但後來,我們都看到,憑着信任、團結和希望,我們最終都可以達成和解,改革得以推行,歷史向前邁出一大步。要讓香港變得更好,這個目標難不難?當然難!但是不難實現的願景,根本就算不上是願景。我相信這個願景,因為我這大半生的經驗令我明白,你可能不相信我一個人的力量,但是我相信你們,我相信香港。多謝大家。
My Dear Friends,
It was during a time of great uncertainty some thirty four years ago, when China and Britain started negotiations on Hong Kong’s future, that I returned with my young family to Hong Kong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joined the civil service in this great city of ours.
I have been fortunate to have held in my34 years of public service a good number of positions in a wide range of policy areas that impact on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So much so that I dare to say: I know Hong Kong.
I have big dreams for this city of ours, and together, I know we can overcome the many challenges that stand in our way.
Hong Kong is a great city operating under the concept of‘One Country Two Systems’. This is a unique framework that best suits our development. I have witnessed the tremendous clout that our nation now wields on the world stage, and I have no doubt that Hong Kong will become the leading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on the back of the economic strength of China, and visionary initiatives, such as‘One Belt One Road’ and FTAAP, that are at the beginning stages of implementation.
But we do need to check the disruptive elements that are threatening to curb our growth– the anger, the polarization, the occasional irrational talks of independence and the confrontation that has torn our society apart. Hong Kong never speaks with only one tongue, and has not followed only one dictum; Hong Kong does not just serve the business sector or the labour sector; Hong Kong does not just serve those born in the50’s or those in the80’s. Hong Kong is all of that.
The situation in Hong Kong today cannot be resolved by mere force and aggression; it requires restraint and moderation, on the part of everyone. We must pay tribute to diversity, inclusiveness and rationality in our society, the core values that provide a common ground for all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and which the Government is duty-bound to preserve.
We became a great city because of our core values which include the rule of law, fairness, integrity, freedom, democracy, diversity, inclusiveness and caring for others. As the custodian of these values and strengths, the Government must refrain from undue interference, and provide at the appropriate junctur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our economy to become even more balanced and more diverse.
We became a great city because we have the flexibility to adjust. We believe that market economy is an effective tool to create wealth and allocate resources, but markets can fail. Speaking from experience, we can make good use of the market to serve society.
We cannot be blinded to the economic problems and wealth disparity that we face today. Instead of acting against market forces, our mission is to remedy its pitfalls and improve its implementation, helping those who have fallen through the safety net, and ensuring a decent livelihood for those who are willing to contribute to the success of Hong Kong.
A great Hong Kong also means that its people lead a healthy and respectable life. The present government’s diagnosis of the housing problem is largely correct, and I wish to state clearly my intention to keep producing more land and more housing to tackle the problems of housing shortage, ageing buildings and high property prices. These issues place a huge burden on our people. They are also stunting the growth of business in Hong Kong.
As we develop, we need also to keep in mind the necessity to preserve the priceless natural environment of Hong Kong, and the heritage buildings that embody our collective memories. I shall consider all possible means, including large scale reclamation and urban renewal, to produce more land and to enable Hong Kong citizens to enjoy better living conditions.
A great Hong Kong also means that the people here should be able to lead happy lives, and see Hong Kong as their home for generations to come. We are one of the longest living people in the world, but mere longevity is not good enough. We are told by various surveys that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are not happy, and that may explain some people’s wish to emigrate. It is my sincere wish to change these attitudes, and ensure that all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can lead fulfilled and happy lives.
A great Hong Kong would be a place brimming with vigour and vibrancy. It would be a place where young people are able to see a future for themselves, a place where they wish to raise a family and a place where their hard work would be duly rewarded.
I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their ambitions, whatever they are– starting a world-class business; pursuing further studies; or even dabbling in farming. And I wish to help them map out a blueprint for their future. I may not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it all, but I can help lay the foundation for it.
Ladies and gentlemen, I am not an eloquent speaker like many of you out there. But I do have a gift of listening and pondering deeply what other people say to me. People who have known me all these years find me easy to work with, and I find myself always surrounded by people with diverse talents and experiences.
Today I am standing before you, the7.35 million people of Hong Kong, not as a single person, but as a team of committed Hong Kong citizens with a common vision: to work together to make our city an even greater place to live.
Looking back on my life, my greatest realization is that confrontation, pessimism and prejudice are not inevitable. What we need is to rebuild trust, reestablish unity and rekindle hope. These are the three keys which are set out on the backdrop behind me. With the right measure of good will, faith and hard work, we can find the solutions, and we can write the history that we want to see.
What I fear most is that the confrontation and conflicts that we have seen in our society recently have eroded permanently our courage and confidence to seek solutions. But, looking back on history, darkness always gives way to light- if only we could hold on to good will and hope.
Is it a difficult target to aim for? Of course it is. You may choose not to trust me to do it alone, but you must trust the collective faith and good will of all of us. Where others see a depressing situation, I see courage in changing the course of history; where others see a society torn apart, I see dawn at the end of a long dark night. If I can see a future for Hong Kong, so can we all.
I have done a great deal of soul-searching of late, and I can genuinely tell you that I am more determined now than ever to serve this city of ours. In fact more determined than what had urged me to return to Hong Kong in1982.
Ladies and gentlemen, I declare I am running for Chief Executive of Hong Kong.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20/199032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318

加州大學騷亂阻極右網媒編輯演講

1 : GS(14)@2017-02-05 10:39:36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前日爆發騷亂(圖),幾百名示威者在校園縱火破壞,抗議親特朗普的極右網媒Breitbart新聞編輯揚諾普洛斯(Milo Yiannopoulos)到大學演講,演講最終取消。一名示威者說:「我們成功阻止了這個活動,太好了,任務完成!」


防暴警射橡膠子彈

抗議活動原本和平進行,有1,500名示威者抗議揚諾普洛斯到訪,但後來約150名蒙面人士突然加入,令示威演變成警民衝突,他們向警方投擲爆竹,又砸爛商戶櫥窗和汽車玻璃,防暴警察發射橡膠子彈驅趕。揚諾普洛斯要由警方護送離開,指當時有人向他掟石和雜物,他說:「這座號稱自由派的校園,顯然仇恨任何敢於表達意見的自由主義者或保守派人士,還特別討厭我!」校方發聲明強調大學自1960年代起,一直都是「言論自由運動」的搖籃。
Breitbart新聞網站由特朗普親信班農創辦,去年美國大選期間不但極力附和特朗普的極右主張,也常散播虛構的陰謀論針對其他候選人。特朗普昨日Twitter威脅,若該校不容言論自由或向無辜者使用武力,他會撤銷給該校的聯邦資助。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03/1991639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289

為伊朗流亡組織演講趙小蘭5分鐘收39萬

1 : GS(14)@2017-02-06 07:27:52

特朗普上台後對伊朗擺出強硬姿態。有報道指有現任政府內閣成員及特朗普的親信,曾收錢為伊朗的流亡組織演講,可能影響特朗普的伊朗政策。


影響對伊朗政策惹關注

美聯社指出,至少20名共和黨及民主黨的現任或前任官員,曾經為伊朗「人民聖戰者組織」(Mujahedeen e Khalq, MEK)的政治分支演講,包括運輸部長趙小蘭(圖)、網絡安全顧問朱利亞尼及眾議院前議長金里奇等,部份人有收費。其中趙小蘭在前年一次5分鐘演講,收取了5萬美元(39萬港元)報酬。
MEK是伊朗激進異見左翼團體,試圖通過刺殺官員等手段推翻現政權。該組織曾在1979年革命前殺害美國人,受過伊拉克已故前總統薩達姆幫助,1997年至2012年間被美國國務院定性為恐怖組織。不過過往有報道指出,美國政府曾嘗試利用MEK推翻伊朗政權。趙小蘭收費演講的事,早前已向政府道德辦公室申報,美聯社指沒違反任何規定,但上述關係對特朗普政策是否有實質影響仍受關注。朱利亞尼和一批前官員上月就曾去信特朗普,建議他和MEK政治分支對話;分支的對外事務委員會更直指,「有些(特朗普)政府中人」希望改變對伊朗政策。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06/1991957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630

奧巴馬卸任後首公開演講

1 : GS(14)@2017-04-28 02:10:50

正當美國白宮密鑼緊鼓籌備特朗普上任總統百日造勢,前總統奧巴馬正式重返公眾視線。奧巴馬前日到政途起點芝加哥演講,是卸任三個多月後首次公開活動,期間他展現公眾久違的領袖魅力及幽默本色,明言希望訓練新一代領袖接棒,全程沒有提及特朗普。奧巴馬在芝加哥大學與來自300多間學校的學生見面,表現相當輕鬆,甫一出場就開玩笑問:「我離開期間發生甚麼事?」隨後便與同台的學生分享心得。「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想:到底我下一項工作最重要的是甚麼?」他認為,自己需要盡一切努力協助下一代領袖接棒,讓他們以自己方式改變世界。奧巴馬並無評論特朗普施政,即使台下學生提問時主動提及,他只是輕輕帶過。他寄語學生從錯誤中學習,多聆聽不同的意見改善自己,參與公共事務。美聯社/《紐約時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26/200019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666

加大柏克萊拒學生邀右翼女作家演講共和黨學生會告上法院

1 : GS(14)@2017-04-28 02:10:54

美國言論自由運動(Free Speech Movement)發源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否決學生邀請保守派右翼政評女作家庫爾特(Ann Coulter)到校演講的提議,激發學生與校長對薄公堂。在激烈抗爭中,有學生認為事件令他們難堪,令人覺得大學不肯容納不同聲音。駐美記者:唐芷瑩 加州柏克萊市報道該校的共和黨學生會(Berkeley College Republicans),周一宣佈聯同協辦活動的非牟利組織青年美國基金會(Young America's Foundation),入稟三藩市地區法院,控告加州大學主席納波利塔諾(Janet Napolitano)、柏克萊分校校長德克斯(Nicholas Dirks),副校長和校園警隊決策人等7人,損害保守派學生的言論自由。事源學生會邀請親共和黨的庫爾特周四(27日)到校演講,但上周遭校方以「保安憂慮」否決,後來轉軑表示允許活動改期,但要另覓場地,但已無法平息講者和主辦學生的不滿。學生辯護律師,本身屬共和黨黨代表的迪隆(Harmeet Dhillon)召開記者會形容學校踐踏憲法第一修正案,稱非代表講者庫爾特,只是捍衛校園演講自由。2月該學生會因邀請極右網媒《Breitbart》時任編輯揚諾普洛斯(Milo Yiannopoulos)釀成暴力反抗示威,令校方臨時取消活動收場。今次的入稟狀也引上次事件,指校方「有前科」阻礙言論自由。由於上次主角揚諾普洛斯的言論以激進和帶歧視見稱,令有不少人支持對他「落閘」決定。但今次一面倒的受訪學生對《蘋果》表示,不滿校方阻撓庫爾特蒞臨。同學Anthony Chong說:「就由她來講吧!我覺得大家應包容一點。她的立場只是不合這裏的自由主義校風,但我從不會排斥持這些立場的同學。」環境生物學學生Jessica無奈表示,2月的事件已令人覺得「我們好像嬰兒一樣,踢走跟自己不合的意見」。修讀電影學的Tallon則提議,學校可要求舉辦演講的組織,承擔加強活動保安的費用,而非只倚賴警方應對突發事件。校方發言人下午回應官非指,正徵詢法律意見,重申「憲法第一修正案也需在不損害人身安全下行使」。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26/2000235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676

演講時得知消息 以為惡作劇

1 : GS(14)@2017-05-13 02:04:03

■科米乘私人噴射機回華府領解僱信前,與洛杉磯的執法人員握手道別。



特朗普解僱科米有多出人意表?就是連科米自己亦難以置信,起初還以為是惡作劇一笑置之。解僱科米的消息傳出時候,科米正在洛杉磯為FBI手足演講,說着說着場內電視螢光幕開始閃出他被解僱的突發新聞,在場人士透露科米起初只是一笑置之,笑稱是個不俗的惡作劇,繼續在講台上滔滔不絕,講話後亦仍若無其事跟人握手打招呼,但其後進了一間房就無再現身。原來科米已從洛杉磯乘飛機返回華盛頓FBI總部,接過由特朗普長期保鑣席勒(Keith Schiller)傳交的「大信封」。科米上周才到過國會聽證會,就着「電郵門」中希拉莉「契女」阿貝丁(Huma Abedin),將載有國家機密的電郵轉寄給她現在已分居丈夫韋納(Anthony Weiner),觸發FBI通知國會重新展開調查一事作供。FBI前天去信召開聽證的參議院委員會,修正科米的供辭。科米當時指阿貝丁轉發了「數以千計」電郵,但FBI修正指韋納的手提電腦確有數千封希拉莉任國務卿時的公務電郵,但當中只有「少數目」是由阿貝丁轉發,其餘都是備份而來,而載有機密的問題電郵大多都是來自備份而非轉發。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11/2001767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693

逾130國出席一帶一路峯會建政以來最大外交騷習總50分鐘演講 開萬億支票

1 : GS(14)@2017-05-18 02:14:04

■習近平與出席的各國代表合照。 美聯社



堪稱中共建政以來最大外交騷的「一帶一路」國際論壇峯會昨在北京開幕。來自1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29位元首和政府首腦、1,500多名政要商賈出席,上演「萬邦來朝」盛況。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幕式作主旨演講時,豪稱要拿出近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支持一帶一路計劃。內地民眾對此嘖嘆不已,並批評中共如此慷慨是「打腫臉充胖子」。今次論壇是北京出台一帶一路戰略4年以來首次,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京、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等在內,共有29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及國際組織負責人與會,其他多是發展中國家領導;美國雖派代表團出席但級別很低,西方七國集團僅意大利派總理參加;且由於中方邀請北韓與會,一度招美國及西方外交交涉,揚言要退席以示抗議。



「大開水喉」時掌聲最密

論壇峯會在當局高度戒備、北京市近乎戒嚴狀態下,昨早9時於國際會議中心開幕。習近平作題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主旨演講,在長達50分鐘的演說中,習引經據典,為一帶一路推出4年來大唱讚歌,強調一帶一路建設「不會重複地緣博弈的老套路;不會形成破壞穩定的小集團,而將建設和諧共存的大家庭」。央視實況報道顯示,習近平的演講獲掌聲不斷,次數創習在國際會議發言紀錄。而獲掌聲最密是習宣佈中國將「大開水喉」時,包括中國將加大對一帶一路建設資金支持,向絲路基金新增資金1,000億元;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海外基金業務,規模預計約3,000億元;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將分別提供2,500億元和1,300億元等值專項貸款,支持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產能、金融合作。此外,習近平還許諾,未來3年向參與一帶一路計劃的發展中國家提供600億元援助;向沿線發展中國家提供20億元緊急糧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資10億美元(約69億人民幣),在沿線國家實施100個「幸福家園」、100個「愛心助困」、100個「康復助醫」等專案;向有關國際組織提供10億美元(約69億人民幣),落實沿線國家合作專案。



網民斥打腫臉充胖子

習近平50分鐘演講一下開出近萬億人民幣支票,令內地不少觀眾和網民瞠目結舌。有網民指中國還有幾千萬人溫飽未解決,如此大撒金錢「跟打腫臉充胖子有甚麼兩樣」;「不就是帶着納稅人的血汗錢、一路走一路撒嗎」!俄羅斯總統普京、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昨也在開幕式上致辭。論壇為期兩天,今日下午結束。央視/新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15/200218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353

達賴喇嘛赴美演講遇抗議:可憐中國留學生不懂真實世界

1 : GS(14)@2017-06-18 11:18:07

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UCSD)今年畢業典禮邀請了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為嘉賓,引起校內中國留學生不滿抗議。周五早上達賴喇嘛先在加大公開演講,周六參加畢業典禮,他對於中國留學生的不滿感到「好正常」,又重申他沒有尋求西藏獨立。駐美記者:張紫茵 加州聖迭戈報導達賴喇嘛周五早上10時在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UCSD)RIMAC體育館演講,2.5萬觀眾7時多已經徐徐入場,場館戒備森嚴,四邊都有圍欄及守衛,示威區設為公眾入場的右手邊,早上8時多亦未見有UCSD的學生踩場,只有零星反對人士。從紐約前來的Phuntsock Raga表示已經不是第一次示威,將會有十多個同伴到場示威,他批評前來的觀眾都是為了「做生意」,他們希望學生知道達賴喇嘛的「真面目」,就是「在民族破壞上面做了很多事情」。在公眾演講前,達賴喇嘛先出席記者會,並回答問題。81歲的老人家精神相當飽滿,談吐依然幽默。被問到中國留學生因為他的到來而抗議示威,他笑笑口攤開雙手,指「這很正常!」,又為他們不了解真實世界感到可憐(I feel pity for them)。他舉例有次在意大利出席一個活動時,有傳媒指有些中國人形容他是魔鬼,他就笑笑口用手扮兩個角,「對啊我就是魔鬼!危險!」,突如其來的稚氣舉止惹得全場大笑。達賴喇嘛表示,中國留學生從歷史課中學到他是分裂國家的元兇,但他強調,自己早於1974年已經表明決心,承諾不尋求西藏獨立,只希望可以現代化。他又指中國社會現時需要改革,要走向更慈悲(Compassion)。他並強調在國家主席習近平領導下抱有希望。而對於美國總統特朗普退出《巴黎協定》,他感到非常失望,對於溫室效應問題表示關注,認為在今時今日,氣候改變是一個極大挑戰。記者會過後達賴喇嘛隨即到體育館演講,縱使烈日當空亦座無虛席,觀眾做好防曬措施聽演講。達賴喇嘛在演講上寄語畢業生要運用學到的知識,加上慈悲的心,為社會服務,因為未來掌握在他們手上。演講完畢後人群漸離場,觀眾Andrey Karp表示,第一次出席達賴喇嘛的活動,她覺得是一個很好的經驗,非常激動並受啟發,會繼續保持慈悲的心。人群中亦不乏華人影子,從三藩市灣區飛過來的Winnie第一次見達賴喇嘛,覺得他很慈祥,而演講中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當有人問到達賴喇嘛這個世界有很多問題要從何解決,達賴喇嘛就說要把種子種到每一個人的心,大家都可以一齊行動,把愛宣揚開去。她認為從這方面可以看出他對這個世界的愛是很強烈,所以很感動。她又覺得中國留學生的抗議是沒必要的,他們的不滿只是政治因素,「我覺得他(達賴喇嘛)個人對世界、對人都是充滿愛,他真的想要每個人都很快樂,就像他一開始的時候講,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要快樂,他希望大家是快樂和世界和平。」記者走遍校園,未見有中國留學生大型抗議,不過就碰到一名留學生身穿畢業袍趕去考試,他表示明天將會回國,不會出席畢業禮,當被追問對於達賴喇嘛到來的意見時,他就沒有再作聲回應,急步離去。達賴喇嘛周六將會出席加大的畢業典禮並致辭,隨後會到奧蘭治縣(Orange County)與政商界交流。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18/2006013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759

教會演講認出櫃少女被無情cut咪

1 : GS(14)@2017-06-22 07:42:22

美國猶他州一位信奉摩門教的女童鼓起勇氣,在教會演講中承認自己是一名同性戀者,但她的感言仍未講完,便被硬生生關掉咪高峰,最終只能在眾人面前無奈下台。12歲的薩萬娜(Savannah)在鹽湖城一個教會中演講時,提及上帝創造出這樣的自己令她深感自豪,「當他們(父母)給予我雀斑,抑或發現我是同性戀者時,他們都沒有把事情弄糟。上帝愛我這個模樣,因為我相信祂會愛護自己創造的東西,我相信祂故意將我造成這樣的,我身上沒有任何一部份出錯」。她公開自己的性取向後,在場人士開始竊竊私語,不久她便被突然關掉咪高峰,之後有人叫她下台。薩萬娜後來受訪時透露,自己被命令坐下時感到非常尷尬,「但我也很開心因為我終於可以告訴所有人,同性戀者不是怪人。我只剩下幾句便講完,但我的咪高峯被教長關掉了」。薩萬娜的媽媽憶述:「她哭着向我走過來,我們一起離開禮堂的,我捧着她的臉對她說了一遍又一遍,她是完美、美好的,她沒有做錯,她很勇敢美麗。」對於教會「禁聲」的做法,媽媽表示憤怒,「丈夫和我起初都不願意讓她公開,怕她可能遭拒絕………但我們最後決定讓她這樣做,是因為如果勉強要她對此保持沉默,將對她帶來更多傷害,又或者令她覺得自己是錯的」。英國《都市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21/2006364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1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