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3歲身價30億,Snapchat創始人:人生本來就不公平!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0/57282.html

最近矽谷有一件讓i黑馬震驚的動態,Snapchat拒絕Facebook 30億美元的收購。Snapchat是一個新移動互聯網傳奇,僅僅用時兩年,就讓一個23歲的大學生身價高達30多億美元。Snapchat創始人史匹格(Evan Spiegel)23歲,來自單親家庭,(又)是個斯坦福大學肄業生,兩年前的他只是個沈溺狂歡作樂的普通大學生,現在他至少有30-40億美元身價。華爾街日報報導,現在連中國騰訊也有意加入收購行列,Snapchat市值可能達到40億美元。而現在史匹格已經沒有回頭路,如果他不能成為撼動矽谷的創業家,他將會是創業圈內難得一見的大傻瓜,居然對臉書和Google的天價收購金不屑一顧。史匹格:“人生本來就不公平。”史匹格究竟是何方神聖?他出生於1990年,父母都是律師,兩人2007年離異。正因為父母的離婚官司,讓外界得以一窺史匹格的生長環境。「洛杉磯周報」報導,法庭文件顯示,史匹格從小生活在美國加州太平洋崖(Pacific Palisades)豪宅,高中就開凱迪拉克Escalade上學。對於自小成長環境優渥,他曾在4月的會議中說:“我是年輕白人男性,教育程度高,我很走運沒錯,人生本來就不公平。”(i黑馬想起雷軍的那句話,成功80%的運氣,要學會做風口上的豬,史匹格確實是移動互聯網吹起的“豬”。)史匹格念史丹福大學,盡管只差幾個學分就畢業,他決定放棄學位,全新投入Snapchat。不過在史丹福的日子里,他有機會和眾多科技大咖相遇,如Google董事長施密特、YouTube共同創辦人赫爾利(Chad Hurley),並深受稅務和個人理財軟體供應商直覺電腦軟體公司(Intuit)創辦人庫克(Scott Cook)啟發,也許是這樣的際遇或多或少造就了他今日成就。史匹格雖然不想和Facebbook創始人紮克(Mark Zuckerberg)做生意,不過兩個人卻有一個共同點:被控剽竊想法、背叛另一名“聯合創始人”。兄弟會成員布朗(Reggie Brown)一狀告上法院說,史匹格和兄弟會成員墨斐(Bobby Murphy)偷他的想法,還把他一腳踢出研發團隊。布朗為了證明自己的說法,不惜公開聊天紀錄和簡訊,證實Snapchat為“3人計劃”,不過史匹格斥這樣的說法“無聊”和“無中生有”。Snapchat曾是“爛點子”Snapchat本身就是具有爭議性的軟體,使用者可以拍攝和編輯照片和影片,但這不稀奇,它的強項在於使用者透過Snapchat傳遞的文字內容或照片,能在10秒內自動銷毀,而不在現有服務留下痕跡,避免個人隱私、資料在網絡上流傳,沒錯,它非常適合用來傳送情色訊息。史匹格和墨斐2011年9月於史匹格父親的客廳催生出Snapchat,而Snapchat的誕生據說和兄弟會成員彼此分享露骨照片或性愛影片有關,好讓傳遞“福利”給同伴後,不留痕跡。八卦科技網站Valleywag 指出,史匹格以前是個被寵壞的公子哥,而Snapchat是他與朋友渴望解決情色簡訊隱密性下的產物;“富比世”雜誌曾報導,史匹格在產品設計課程首度提出Snapchat概念後,遭史丹佛大學同學嘲笑是個“爛點子”。有人說:“根本沒人會想用這個,就算有人用也是拿來傳色情簡訊。”當時史匹格非常不滿。事實證明史匹格押對了寶,Snapchat問世兩年後,每天處理的訊息已超過3億5000萬則。‎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新調查,美國智能手機使用者中,有9%使用Snapchat,在18至29歲的年輕使用者中,比例更高達26%,這就是吸引Facebook下聘的原因。據傳臉書兩周前先是提出以10億美元收購尚無營利模式的Snapchat,後來又將價錢提高到Facebook史上最高收購金額的30億美元,但通通被拒絕。其實Snapchat不是不賣,而是他們預估,明年初使用者數量會再暴增,屆時更有談判籌碼。史匹格也許是天縱英才,又或許只是個僥幸成功的公子哥,不管如何,在他成功說服了矽谷Snapchat是新興的社交趨勢後,一切都不重要了,最後它會以多少價錢落入誰人手中反而更加引人入勝。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wired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09

走進華爾街之狼——金融巨騙的戲劇人生(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359

本文改寫自紐約時報Geoffrey Gray對影片《華爾街之狼》原型喬丹·貝爾福特(Jordan Belfort)的采訪介紹。讀過這篇文章之後,你就能清楚如此大牌的好萊塢巨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為何那麽渴望飾演華爾街之狼這一角色。 貝爾福特的名字絕不比好萊塢巨星遜色 曼哈頓海灘網球俱樂部的球場人滿為患,泳池里擠滿了比基尼美女,這是一個明媚的夏日午後。而在果汁吧里面,打了大約一個小時網球的喬丹·貝爾福特(Jordan Belfort)全身被汗水浸透,正坐在長椅上與我談論他的大麻煩。這個麻煩在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困擾著他,甚至陪伴他一同入獄,就是沒辦法擺脫。 “我睡不著,”他告訴我,服務生正好到我們旁邊給我們點餐。 “哇塞!”服務生喘著粗氣說:“你長得好像喬丹·貝爾福特!” 貝爾福特看起來十分困惑,有點不知所措,他以前從沒像這樣被人認出過。 “其實,”服務生繼續說:“我們剛剛還在網上搜你來著,你就是喬丹·貝爾福特!” 之後她便開始滔滔不絕起來。她說,她和朋友們都癡迷於貝爾福特的書,她還一直在網上追貝爾福特的勵誌演講。事實證明這個果汁吧的女服務生是一個貨真價實的貝爾福特粉!。 “我能照張相麽?”她問道,隨即就從她的智能手機聽到哢嚓聲。 出於很多原因,這次“曝光”非常不可思議。像洛杉磯、曼哈頓海灘這樣地方是名人匯聚的宇宙中心,在眾多大大小小的明星中,有幾個能在這兒被認出來?恐怕上榜的名字並不會很多。喬丹·貝爾福特竟然在這兒得到了這般追捧?這頗有些意外。 更何況他還是個罪犯,一個來自被世人唾罵的階層——你可以說他是華爾街的金融騙子,欺騙無辜投資者為他永不滿足的貪欲買單。貝爾福特被起訴的罪名是曾在90年代設局詐騙超過1億美元,用於投資一個奢華的項目。他一手創辦的企業斯特拉頓·奧克蒙德公司(Stratton Oakmont)成為了人們狂熱崇拜的對象。貝爾福特後來寫到:“這個公司簡直就是索多姆和格莫拉(註:罪惡之城)。畢竟,不是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在每周五與地下室的妓女、停車場的毒販子、董事辦公室里‘野性動物’打的火熱。” 用什麽詞形容他的生活?毒品·妓女·奢靡·騙子…… 貝爾福特的金融背景有限。從牙醫學校輟學後,他一直靠運送冷凍龍蝦和牛排為生;他第一份與銷售有關的經歷是孩童時期曾近賣過冰棍。事實證明,他是一個出色的演說家,也是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模仿者。 他一直追隨他的偶像戈登·蓋克(Gordon Gekko),這是他最喜歡的電影《華爾街》中冷酷的資本掠奪者,這部電影則成就了他眼中的所謂“魔鬼般的利己主義”。 這確實是一個驚天騙局,他依靠他出色的口才欺騙投資者與其合作,又訓練了一小批“軍隊”為他鞏固這種合作關系。但最終,貝爾福特的帝國毀於他自己手中。 他曾用一部分資產投資超級豪宅,但最終卻落入政府之手。他曾擁有自己的直升機,卻在嗑藥後駕駛飛機墜毀在自家草坪。他有一艘為可可·香奈兒制造的長達166尺的遊艇,但他卻命令船長將其開入暴風雨中,最終遊艇沈入了地中海,而他和小夥伴們也險些因此殞命;對供養的上百個妓女,他都極力滿足;他吸食大量毒品,導致下體猶如他在書中寫到的那樣,變得“只有二號鉛筆擦大小”。 從華爾街巨頭到暢銷書作家 然而,在入獄的那段時間,貝爾福特發現他的天分還有其他用武之地。他的獄友,是著名的“奇客&莊喜劇二人組”的湯米·莊(Tommy Chong)。莊對貝爾福特的故事極盡嘲諷之能,並鼓勵他將其寫成書發表。貝爾福特開始決心成為一名作家,熱情不亞於當年奮鬥成為金融大亨。 在獄中,他研究了湯姆·伍爾夫的《虛榮之火》,詳細記錄其中的人物發展、對白和氣氛描寫。之後他將伍爾夫的寫作手法運用到了自己的作品中,寫就了兩本回憶錄,詳細描寫了他對財富的追求和認同。 和過去一樣,現在人們仍無法對貝爾福特感到厭倦。他使用的手法與過去相同,成就的故事也和過去別無二致,只是這一次,他的“表演”完全合法。他冷酷無情的崛起和自我毀滅式的衰落,足以制作成好萊塢大片。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已經簽約同意在馬丁·斯科塞斯執導的電影中飾演貝爾福特。在沖破重重阻礙後,影片《華爾街之狼》最終確定於聖誕節上映,正好趕上奧斯卡季。 回到網球俱樂部的果汁吧,貝爾福特仍然覺得難以置信: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要演自己?影片拍攝過程中,貝爾福特甚至親自傳授吸毒後不同階段的感受(極度興奮、發音不清、流口水、記憶缺失等),並模仿著當時的樣子在迪卡普里奧的客廳里打滾。貝爾福特現在對此付之一笑,但早在他入獄之前,他就已經是一名神經病患者,一個長島版的疤面煞星。他在第一本書中寫道,“我當時深陷於可卡因引起的妄想癥中,我甚至拿著12口徑獵槍對著一個送奶工人胡亂開槍。 那之後,他又差點兒害死了自己。他這樣描寫吸食嗎啡時的情景:“那是一座粉色的金字塔,非常美,我一把抓過那些藥片,開始咀嚼”。他的生活曾充斥著這些:毒品、貪婪、內心永遠空洞的感覺,以及他的大麻煩——睡不著覺。 是什麽造就了華爾街之狼 貝爾福特的母親說,“從他出生以來,他就沒怎麽熟睡過。”他父親則表示,“他現在也還是一樣,連坐在那兒都靜不下來。” 他母親回憶貝爾福特嬰兒時期的情景,“我們走進房間,他還在看著自己的手指,我跟他爸爸說‘他還沒睡,他一定是有缺陷。我們的孩子到底是哪有缺陷?’” 他家里廚房里所有的器械看起來都像是從五十年代的膠囊公寓里拆卸下來的,魚丸凍和堅餅面丸湯的食譜被裱在框里掛在我們頭頂的墻上。作為布朗克斯舊公寓和夜校研究生課程的產物,移民者的勤奮和抱負在貝爾福特的父母身上得到了形象的體現。 父親馬克思和母親莉亞都是會計師,但莉亞在退休後決定嘗試另外一種職業。她在年逾六旬時進入法學院學習,並從聖喬治大學畢業,現在仍從事慈善法律工作。出生在一個如此穩定的家庭,像貝爾福特這樣可愛的猶太男孩是如何因為自己的嗜好毀了自己,這一直是貝爾福特秘密的一部分。 根據他的回憶錄,他的秘密“配方”裝在他去捷克斯洛伐克時買的路易·威登皮包里:“半盎司高級大麻,60粒安眠藥,一點走私的興奮劑和鎮靜劑,滿滿一袋可卡因,一打搖頭丸,剩下的都是安全藥品:一小瓶贊安諾,一小瓶嗎啡,一點安定, Valiums,Restorils,Somas,Vicodins,Ambiens,Ativans和Klonopins,再來半瓶的喜力和一瓶快喝完的麥卡倫把這些東西送下喉嚨。” 在回憶錄中,貝爾福特用“固執”和“霸道”形容他的父母。他稱他父親為“瘋子馬克思”,他非常懼怕他一根接一根地抽煙以及伏特加喝醉以後的酒瘋;貝爾福特的媽媽莉亞則是一個野心勃勃的猶太母親,在貝爾福特還是搖籃里的嬰兒時就要求他為長大進醫學院做準備。 馬克思和莉亞都讀過他們兒子回憶錄的大部分內容。讓他們感到驕傲的是,貝爾福特沒有將自己的苦難經歷浪費掉:自學寫作並將那些瘋狂的故事變成引人入勝的暢銷書,這在他們眼中是一件壯舉。 “這真不可思議,真的,”馬克思如此評價他的兒子。 “我曾經想拒絕承認他是我兒子,”莉亞說。 莉亞還說:“他總是想成為大孩子,但所有大男孩都比他高,高很多,甚至所有女孩都比他高出不少。他曾找過健身教練,但那也並沒有讓他長高!(成為金融巨騙)可能是他試圖尋找其他方式彌補的原因之一,就像拿破侖那樣。” 貝爾福特本人則說,“我是一個晚熟的人,這是我不安的主要原因。我的青春期到來的很晚,整個高中都缺乏自信。那時我百分之九十的註意力都集中在身材惹火的女孩子身上,我想如果我有了錢,那些女孩就會看上我。很多人都這樣想,而且事實也確實如此。至少在我身上是如此,並且非常奏效。當我領悟到這個道理時,所有漂亮的女孩都拼命討好我。但問題是,這並不會真正改變你。” (未完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798

走進華爾街之狼——金融巨騙的戲劇人生(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380

本文改寫自紐約時報Geoffrey Gray對影片《華爾街之狼》原型喬丹·貝爾福特(Jordan Belfort)的採訪介紹。你能看到,貝爾福特就是那種好萊塢和華爾街都愛的人,他放蕩不羈、奢靡成性、喜歡美女、毒品和金錢,能作能瘋能鬧能掙錢;但他同時又有很強的個人魅力,散發著青春活力的外表,執著而投入的行事風格,他風趣幽默,像個吸鐵石令身邊的人為之折服。

本系列前一篇請參看: 走進華爾街之狼——金融巨騙的戲劇人生(上)

 

圣诞节,电影,华尔街之狼

如果你想變得富有,就要全身心投入

貝爾福特擁有一個推銷員的外表:閃亮潔白的牙齒,棕褐色的皮膚,這一切都散發著青春活力,讓人難以相信他的年齡(他今年夏天就滿51歲了)以及他過去曾沾染吸毒惡習。「這是人類肝臟再生能力的充分證明,」他喜歡用帶著濃重長島味的愛爾蘭腔這樣告訴自己。

又是一天的上午,我們在傑夫·塔蘭格的私人球場打網球,塔蘭格是貝爾福特的私人網球教練,他是前職業選手和賽事評論員,並被選為40歲以上世界最好的球員之一。

塔蘭格如此評價貝爾福特:「他有強迫症傾向,不是自閉症患者,但他過去完全有成為自閉症患者的可能性,他有這方面的傾向。」

貝爾福特非常執著於提升自己的網球球技,每天早上都和塔蘭格一起練球,甚至週末也想訓練。在他的網球練習課上,他將自己的智能手機支起放在在底線後面,以記錄自己的每一個動作;晚上回家後,他就躺在床上和自己的未婚妻安妮·科佩一同學習白天練習的技巧。

他的執著或許顯得有些偏執,但這卻是他成功的秘訣之一,也是他作為勵志演說家所堅持的人生哲學。「我深信成功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這是他所奉行的信條之一,「如果你想要變得富有,你必須將這種想法注入你的思想,你必須將所有可能讓你變得貧窮的想法全部抹去,然後用新的想法讓那些讓你變得富有的想法取而代之。」

打完網球之後,我跟著他來到了他家。他開著一輛奔馳SL敞篷車,住在曼哈頓海灘的一幢迷你海景別墅裡。我跟著他穿過車庫,走上旋轉樓梯來到他寬敞的大臥室裡,臥室的門窗敞開著,外面就是吹著溫暖海風的美麗的太平洋。

华尔街之狼,迪卡普里奥,电影

賺錢太簡單了

「賺錢太簡單了,」貝爾福特說:「真的,一點也不難。」

沒人知道貝爾福特的淨資產到底有多少。他通過寫書和電影版權賺了兩百多萬美元。他在評價自己作品發行出版時說到,「我覺得他們肯定是瘋了。」此外,他還通過演講賺了幾萬美金,他在澳大利亞的投資也給他帶來一些收入。

「我在礦產行業做的不錯」他說:「我做了幾筆成功的投資。鐵礦、金屬礦以及類似的產業。」

但他沒能全部留住這些成果。根據法官的裁決,他必須交出他的全部資產的一半用來償還他從1500名投資者手中攫取的1.1億美金。這可是一張巨額罰款單,然而根據政府的說法,貝爾福特並沒有好好履行他的付款義務。貝爾福特拒絕承認他對政府隱瞞資金,這是他在華爾街慣用的手法。貝爾福特說他沒有從他的書和電影中拿走一分錢,他已經將所有的收入和收益簽字轉讓給了政府。

「對於這整件事,我不想受到人們的指責,」他告訴我說:「我不希望人們這樣想:看,他在通過自己的電影和自己的罪行賺錢。我想對他們說『我才不稀罕這些錢,自己留著吧!』」
「他們從來都沒聯繫過我,」他說,話語中感覺受到了侮辱。

华尔街之狼,圣诞节

擁有的越多 感覺卻越糟糕

貝爾福特的兩個助理正在臥室裡等他,兩個人看上去都很符合貝爾福特用人的風格。「就當貝爾福特有自己的品味吧,」其中一個助理說。

貝爾福特的住處就像是Shiksa女神的聖殿。他說自己偏愛金發碧眼、胸部豐滿的女孩,並對此一笑置之。

「我可沒撒謊,」我們正走在陽台上時他說。我們面前的海浪閃閃發光,排球比賽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在微風中若隱若現。他的一個助手走了過來,給我們遞上了兩瓶冰鎮啤酒,三明治和薯條。

貝爾福特在躺椅上舒展開來,用太陽鏡遮住眼睛。

「我從前一直以為,我要是能擁有更多,我一定會過得更好,」他說:「但我卻發覺得到的越多,感覺越糟糕。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這樣的空洞,對吧?但問題是如何適當地填補這些空洞。每晚和二十個妓女風流快活,曾經我確實覺得很有意思,但這並不是一個恰當的方式。」

在他第一本書的最後部分,貝爾福特描述了他對認同的渴望:他曾和朋友一起在泳池游泳,但他的朋友卻沒能浮上水面。貝爾福特將他的朋友從泳池中拖了上來,並對他進行人工呼吸,直至他的朋友最終又表現出了生命跡象——將他們晚餐吃的漢堡吐到了他嘴裡。當醫生們趕到時,其中一個對他說:「你真是個英雄。」

「這個形容聽起來真是悅耳,」貝爾福特寫道:「我渴望再聽一次,所以我說『對不起,我沒聽清你說什麼。能再說一次麼?』」

那之後貝爾福特有意靠近自己的第二個妻子(以及她豐滿而具有活力的胸部),「試圖找到合適的詞啟發她稱呼我為英雄。」可是事與願違,「她就是不說我是個英雄!」

华尔街之狼

商業模式——自我膨脹

貝爾福特的商業模式本身似乎就是圍繞著他的自我膨脹建立起來的。他並不聘用老道的股票經紀人或任何有經驗的人,而是選擇二十多歲的純樸年輕人為他工作,他們願意追隨他冷酷無情的銷售信條:要麼買,要麼死。

為了刺激這些渴望財富、充滿抱負的年輕人,他每天開著像唐·約翰遜在《邁阿密風雲》裡駕駛的法拉利一樣的跑車上班,並且和其他公司每天一次的演講不同,他每天要對他們進行兩次演講。

「從道德上來講,他確實應該受到譴責,」調查貝爾福特案件的聯邦調查局特別調查員格雷格·科爾曼說,他是處理金融詐騙案件和洗錢案件的專家,在局裡當了二十多年的特工。「崇拜這個詞用在這或許不恰當,但就操縱市場而言,他確實是個中好手。」

「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專注,極度專注,」科爾曼說,「我覺得這是導致他失眠的問題所在,而不是由於失眠導致了其他問題。」

科爾曼花了六年時間調查貝爾福特。他說一開始最令他困擾的是,貝爾福特讓眾多親朋好友身處犯罪的危險之中。例如,在他開始在瑞士洗錢的時候,他哄騙他妻子的舅母(一名倫敦的退休教師)為他操作洗錢的銀行賬戶,他通過該銀行賬戶非法藏匿了上百萬美金,從而躲過了追查他的監管機構。「影響和操縱是有區別的,」科爾曼說,「他是一個出色的煽動演說家,他用斯文加利式的手法控制了身邊的每一個人。」

貝爾福特於1998年秋天被捕,當時36歲的他面臨20年以上的監禁刑罰。他沒有對指控提出抗議,而是他將他的案子交由法院審理。這次他沒有保持緘默,也沒有勞煩其他人。「他哭得像個孩子,」科爾曼說。

(圖為貝爾福特本人)

你就是無法對他感到厭倦

在和政府合作期間,貝爾福特再次證明他俘獲人心的手法已經登峰造極。

丹·阿隆索曾是負責貝爾福特案件的前聯邦檢察官,他被貝爾福特的口才深深吸引,並邀請他到曼哈頓區檢查院為檢察官們演講。「他是一個推銷員,」阿隆索這樣描述貝爾福特當時的表現,「並且他把自己推銷的不錯。」

阿隆索和其他檢查官很欣賞貝爾福特對調查所做的貢獻,最終他只獲刑兩年零四個月。「就像只扇了他一個耳光一樣,」科爾曼這樣評價給予貝爾福特的刑罰。科爾曼對貝爾福特的量刑十分不滿,甚至考慮離開處理白領犯罪的單位。「至少我調查了他幾年就應該判他幾年,」科爾曼說。

貝爾福特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名人,他的書以及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演的角色讓他的名字永遠被世人銘記,而所有這些都讓科爾曼感到怨憤。「遲早要還的,」科爾曼說。

但和其他人一樣,科爾曼也無法對貝爾福特感到厭倦。這位特工和他的合作證人一直保持聯繫,一有空閒就共進晚餐。「他很會講故事,」科爾曼如此評價貝爾福特。

华尔街之狼,贝尔福特,

他講故事的時候 所有人都會大笑

貝爾福特回憶起有一天晚上他花一千美金買了一片極品安眠酮,為了盡情享受藥片帶來的愉悅,他特意清理了自己的身體。「我將手指伸進自己的喉嚨,我想把吃的所有東西都吐出來。然後我還去灌了腸,把一切都排出來。我想要變得從頭到腳一乾二淨。」

坐在桌子另一邊的獄友湯米·莊(Tommy Chong)的妻子謝爾比咯咯地笑了起來,她評價貝爾福特時說,「無論什麼事他都想做到最好,做到完美,世界第一。」

故事如同他在書中所寫的那樣繼續發展:他發現在他神情恍惚的時候聯邦調查局的人已經開始跟蹤他,隨後他開車來到一家當地鄉村酒館,試圖使用裡面的公用電話,最終卻因為安眠酮帶來的快感而後仰倒在了地板上。

「我躺在地上,看到天花板上有裂縫,」貝爾福特說,「當時我想,這些白種安格魯撒克遜新教徒為什麼不花錢修一修天花板呢?這麼一個好地方的天花板卻沒人修補,真夠煩人的。可能他們沒錢修吧。我試著站起來,但我竟然沒法站起來!我抱著一個小酒桶滾下了樓梯。我當時向耶穌基督祈禱。基督啊,上帝啊,讓我回到家吧,就當最後一次。」

「他是不是很有才華?」湯米·莊說,「絕對配得上最有才華的作家之名?一定是從早年的銷售經歷裡學到了講故事的方法,就像學習如何把東西賣給別人。」

那天的夜晚溫暖而晴朗。晚飯過後,我坐著貝爾福特的奔馳車和他一同趕回曼哈頓海灘。我們經過林肯林蔭道上的各色店舖,但誰都沒有說話。最後,他首先打破了沉默,

「你喜歡那些故事麼?」他問。

我告訴他故事非常精彩,他講的太棒了。這是實話,只要他一開口,周圍就會充滿笑聲。他確實是個天才。

貝爾福特衝自己笑了笑。這些讚美之詞讓他振奮了一小會,但很快又歸於平靜。伴隨著林肯大道擦肩而過的路燈,我再一次看向他,這次他看起來灰心喪氣。

「說實話,這事太累人了,」他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844

人生投資的資產動態平衡

來源: http://xueqiu.com/1955602780/26787611

人人都是投資者,人生就是個持續經營的投資項目,投入時間、精力、金錢,產出自由、快樂、痛苦、失敗、杯具、溫拿、擼sir。。。為了提高人生的ROE,需要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投資策略,進行資產配置的動態平衡。我給動態平衡引入一個錨點,就是可投資資產與年度工薪收入的比值,看看是否有助於大家在更廣泛的意義上理解投資。比值0-1:年輕人,你處於人生起步階段,人力資源是你最重要的資產,所以通過努力工作增加工薪收入就是你最重要的投資,維持生活之余,可以通過銀行存款積累可投資資產,為1而奮鬥。金融投資方面,可廣泛配置於彩票、麻將、鬥地主等各種高賠率低概率項目,記得,只能下小註,大額還是放在銀行存款吧。比值1-5:你已經能在社會上站穩腳跟了,這時候除了繼續提升工薪收入,可以優先考慮房產,畢竟,有房子可以改善生活質量,庇佑家庭,這,本來就可能是生活的目的嘛。如果對金融投資有興趣,可以了解一些基金、債券、股票方面的常識,並且用小錢試驗一下。比值5-10:你已經略有積蓄了,現金積累超出了一般生活所需,通過投資獲得的收益已有數量上的意義。這時候,房產與金融投資,以及金融投資里的各個品類(股票、基金、債券、信托、理財、小額貸款等等),就是一個平等的選擇了,哪個更有把握,就重點配置哪個。整體上,建議先嘗試預期回報率更低的(比如債券),動腦子更少的(比如基金)。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一輩子都不碰高風險投資品種比如股票,可能是最正確的選擇。比值10-100:你已經是通常意義上的有錢人了,這時候你不光要考慮收益,也要考慮風險,所以並不適合把所有資產配置在一個品類甚至一只股票上。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固定收益和浮動收益,應該有個平衡的配置。工作,對你來說,就是個需要,薪水慢慢變成浮雲。100-  :嗯,你已入自由之境,我幫不了你了。。。看完請自報比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172

哈佛創業教父:80分人生最快樂

2013-12-30  TCW  
 

 

很多成功的人並不幸福。但為何會如此,卻很少有人深究過。不過哈佛商學院教授霍華.史蒂文生(Howard Stevenson)深究了,他也因此改變自己對人生經營的態度,甚至,在瀕臨死亡的那一瞬間,他可以這樣告訴自己:「我,沒有遺憾!」

今年七十二歲的霍華.史蒂文生,是第一個在哈佛大學商學院談「創業」的教授,「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一詞是被他所定義,《富比世》(Forbes)雜誌譽為「創業家之獅」(Lion of Entrepreneur),巴西的首富李曼(Jorge Paolo Lemann)、瑞士第二大富豪魏斯(Hansjorg Wyss)和英特爾、蘋果投資人洛克(Arthur Rock),都是他的學生。

史蒂文生的人生很豐富,一九八二年,史蒂文生與其餘三個商學院教授合夥創辦投資公司Baupost,今日,該公司總資產超過二百九十四億美元、全球第十一大避險基金;對內,他是哈佛校內最成功的募款人,最高紀錄是為校內募集高達六億美元的慈善基金。

二○○七年,史蒂文生在校園停車場心臟病突發,與死神擦肩而過,之後,學生賽諾威(Eric Sinoway)將他在瀕死後的體悟,與其多次對談整理成《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天下出版)一書,堪稱哈佛版《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有意思的是,史蒂文生在接受《商業周刊》獨家越洋專訪,談起這段瀕死遭遇時,他是這樣想的:「死亡對我沒有影響,因為我的人生沒有遺憾。」會這樣說,是因為他發現,經營人生跟經營事業不同,前者要幸福,「關鍵在於不要要求各方面都拿A,八十分就好,但是不能有零分;求圓滿,不求完美。」

他怎麼知道,幸福,八分滿就好(Just enough)?

談成功意義》球,不在於拋多高而是要不漏接任一顆球

二○○一年,九一一事件之後,美國商業界瀰漫著反思氣氛,開始檢討「成功是什麼?」這氛圍刺激史蒂文生耗時三年,重新研究一百五十個哈佛商學院的個案背後成功原因,再針對九十個上過哈佛商學院管理課程的學生進行調查,然後進行六十次、超過三百小時的個案訪談,結果發現成功的背後有四種要素:

一、成就(achievements):我該如何達成外在目標,金錢、權力、名望;

二、快樂(happiness):對自己和對生活是否滿意;

三、意義(significance):我做了什麼可以幫助別人,而別人也覺得這很重要;

四、後世影響(legacy):我現在做的事情有哪些會在我死後繼續留下來。

有趣的是,因為每一種成功背後牽涉的要素不同,彼此經常互相牴觸,諸如快樂有關於滿意和自我實現,通常無助於完成成就;如果意義的動機是關愛和照顧,未必會因此而快樂;累積後世影響有時候得把成就別人置於成就自己之前。

他發現,許多社會上認為成功的人,不是過度專注單一形態的成功,就是不滿足的追求各種成就,因而放棄幾項要素,最後人生不幸福。史蒂文生認為,每個人都該像雜耍小丑,人生要拋接這四個球,重點是不要光想著把球拋高,而是不要讓其餘三個掉到地上;「我認為人生就是要接住下墜球(catch the falling ball)。」他說,「那些互相牴觸的人就是只想把其中某樣拋得很高,結果漏接其他的球,最後充滿遺憾。」

以他自己為例,雖不夠富有但夠用,在學術圈或許不如同事來得專注,但是他試著串聯校內學者和校外聽眾,同時為學術期刊和大眾讀物寫作,他知道怎麼讓自己開心,也熱中環保、樂於支持科學家;所以綜觀這四項,就算沒有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財富,但是他沒漏接任何一個球。

談生活法則》工作,該結束就要停每個人都該控制執著個性

常聽人說:「要做到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要求!」過於執著於追求某種形態的成功,認為只要每一天做更多會成就更多,回到拋接球的比喻,就是把某個球抓太久,也會面臨漏接球的風險。

史蒂文生提出一個人生法則:每天為自己設定短期目標,完成後就往下個項目移動,不要執著於單一目標;重點是確認每天都朝著長期目標靠近。好比工作結束,就要告訴自己夠了,回家與家人同樂。人們都要學會控制執著的個性,否則每天都會有做不完的事情。換言之,認真投入也是八分滿就好,然後把時間兼顧其他三個球。

史蒂文生也差點因此漏接人生的球。

一九八二年,史蒂文生同時身兼公司總裁和哈佛教授,事業如日中天,相對分散對家庭的注意;幾年後,第一任太太不滿他疏於關照,離家出走,離開他和三個兒子,婚姻告吹,他傷心欲絕。突然成為單親爸爸,史蒂文生面臨公司、學校和家庭三頭燒;最後他選擇放棄千萬年薪、辭去總裁,將心力投入家庭,也因為當年他選擇拋開成就的球,救起快樂的球,與兒子是無話不談的朋友。

「世界不會朝著你所想的方向走,因此縱然壞事發生,也可以做出好的決定,」史蒂文生說:「離開管理職,對自尊和荷包都很傷,但是跟從小孩身上得到的情緒價值相比,實在微不足道。」

談對自己誠實》欺瞞,騙自己很危險讓自知之明帶你做選擇

一小時的訪談中,史蒂文生重複七遍「不要欺騙自己」和「對自己誠實」,他對此感受特別深刻,主要來自於他的大學經驗。

史蒂文生成長於猶他州的農業鎮哈勒戴(Holladay),強調群體、規範、道德,不重個人特色,是一個典型摩門教農業聚落,他從小以數學見長,一直想要突破同質性的束縛,因此堅持不讀哥哥就讀的猶他大學,申請進入史丹佛大學數學系。

進史丹佛前,他對史丹佛沒有概念,不曉得名校是有錢人和天才的大本營。每到週末,當他為籌措學費半工半讀,同學則飛去夏威夷度假。他頭一回感覺物質差距帶來的剝奪感。此外,他發覺自己雖然數學很好,夠認真、成績也好,但其他同學解題更快,也有同學為解題不眠不休,讓向來優異的他,感覺自己不是原本以為的那麼厲害;「大學生活其實滿沮喪、壓力也很大,」史蒂文生說,「但我很快就認清自己比不過同學,加上工作機會有限,我決定不走數學這條路,改讀商學院。」

史蒂文生畢業後就讀史丹佛商學院,當時雖然對商業感興趣,但是不確定熱情是否能持續,也不清楚能否成功,一直到去哈佛念博士班時,才看清楚他真正的競爭力在於洞察事物本質、問出關鍵問題,有助於他日後做企業個案研究、創業,確立教書和創業是他的人生志業。

「我常對學生說,欺瞞世人沒關係,但欺瞞自己很危險。你會告訴自己只要再多努力就會成功,用各種技巧欺騙自己,欺騙自己想要什麼。實際上只是誤導自己往錯誤的方向走,」他說,「自知之明(self-knowledge)讓我們知道什麼該選擇、什麼不該選擇。」

談八分滿人生》幸福,不是得過且過是把資源圓滿分配整體人生

「你希望別人在喪禮上怎麼說你?」這是史蒂文生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自問的問題,並由此反推規畫自己人生的每個階段。

「一個給予者,一個誠實對待自己和別人的人。」這是他的目標。「就像瘦皮猴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所唱:『I did it my way.』(我只是走我的路)」

當你想清楚這點,才會更勇敢的做出人生取捨。因為,八分滿的幸福不是得過且過,而是,要學會把人生資源分配在自己整體的人生,過得更和諧與完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207

人生最大的福報---有一顆平靜的心

來源: http://xueqiu.com/9273139325/26753888

“內心無缺,謂之富;被人需要,謂之貴”。富貴是這麽來的。但,  人生最大的福報,並不是財富有多少,也不是權力有多大。 人生最大的福報是有一顆平靜的心,平常心。 真能做到這個,是真修養,是大學問。順境時,好象還漫容易做到保持內心平靜,還會不時告誡自己不要得意忘形。 但逆境一來,很多人是失意忘形的,因為心已經亂了。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樣。 比如,現在,喲,股票漲了,好開心啊,心情可平靜了,就算遇到些煩心的人和事,也能得意不忘形。 可是,生活中更多的事情是這樣的,正春風得意著呢,突然有個不好的事情來了,煩惱馬上現前。人生苦短,十之八九是不如意的事。富人有富人的煩惱(而且更大),窮人有窮人的煩惱。總之了,不在憂中即病中。保持一顆平靜的心,是有多難。 但話說回來,遇到挫折了,一顆亂了的心對遇到的這個挫折是一點幫助都沒有的,只會讓事情更壞。讓心安靜下來,靜靜地梳理,慢慢地消化,再大的事也能處理好,這是人生的經驗。現在,讓我們來聆聽南師懷瑾大士的聲音:我們每人各有不同的人生境界,在遭遇任何煩惱問題時,在很困擾的時候,記住老子這一句話,治大問題“如烹小鮮”,冷靜地思考,慢慢地清理,不要怕艱難。大部分的人沒有這種修養,當問題來時就被煩惱困住,一下就被打倒了。《南懷瑾老師講述:治大國若烹小鮮》真正的定…是於事無心,於心無事……並不是說你萬事不管…那個是半吊子道,半道;要於事無心,能夠入世做事情,心中沒有事,這就是工夫了。一天到晚地忙,可是心中沒有事,於事無心,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過了就沒有了…心中不留事,這才真做到無事。無事嘛,就是定了。——南懷瑾《莊子諵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597

【創業人生】黑馬營方玉書:如何緩解創業路上的焦慮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25/58243.html

口述/黑馬營五期學員、大家保險網創始人方玉書

我的遊學經歷

我在黑馬營上第二堂課時,講師是原來的蒙牛副總裁。他說一個CEO主要干三件事:一把戰略定好;二把優秀的人進來,把企業文化弄好;三把資源拉進公司來,轉化成生產力。我覺得講得非常好,因為我以前認為什麼事都應該自己去做,什麼事我都插一腳。後來,我按照他說的,集中精力幹這三件事,公司定位清晰,員工也明白了前進的方向。除了導師講的,我跟黑馬同學也學到了很多。

我們黑馬營五期的班長叫鄭早明。一次,我去他辦公室,他拉著我說他們剛出了個手機產品,已經有200萬元的銷售額。我來回擺弄了十分鐘,忍無可忍,因為光註冊就花了五分鐘。我是做產品出身,怎麼能忍受這種體驗。我問他,你自己用過嗎,註冊過嗎?鄭早明說沒有用過。於是,我們就把他的產品經理叫來,狠狠罵了一頓。

接下來,我開始反思,這樣一個不懂產品的土豪(編者註:關於鄭早明的傳說是,某投資人約他談投資,他在很貴的酒店請人家吃鮑魚。投資人向天使蔡文勝表達了擔憂,覺得這個人肯定會亂花錢,蔡文勝說人家不差錢。蔡文勝的天使直接打到了鄭早明個人賬戶上,直到第二輪融資進來後,才完成相關變更手續),是怎樣每個月從這個產品獲得100多萬元的收入呢?於是,我就請教鄭早明是怎麼管公司的,他說他一個月就開一次會。我接著問:「你一個互聯網公司CEO,自己不研究產品,就讓產品經理搞?」他說:「我每個月付他那麼多錢,這個事情我自己做的話,還要他幹嘛?他不行,我炒掉就是了。」

之後,我去另一個黑馬營同學那裡,那個同學也是一個月開一次會,他還有其他公司要管理。這個同學的風格是做了很牛的績效系統後,平時在公司的職責就是關愛員工。

這些事情促使我反思了半個月。後來我明白了,這才是一個CEO要干的事,搭好架子後管大方向。創業一開始,營銷、運營、產品等我都要插一腳,我不懂技術,可技術我也要插一腳。現在,這些事情我就不問了,不超過預算範圍,負責的員工自己決定,我問一問,簽個字就好了。他們做了我要做的事情,自己要對自己負責。現在,我們的工作計劃是員工自己報,月度計劃結束後員工給自己打分,自己定該拿多少工資、獎金。以前我們是兩個月出一個產品,現在是一個月能出兩個產品,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

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黑馬營開營的時候,總共設置了六個模塊,包括戰略、融資、管理、人力資源、商業模式等,我一下子就站到融資那裡去了。我那時不知天高地厚,牛哄哄地說我們戰略沒問題、營銷沒問題、人力資源也沒問題,我來黑馬營就是融資的。

過了半年後,覺得自己很二,當時所有覺得不是問題的問題,其實都是問題。這大半年我學到的就是:其他問題解決好了,融資問題自然解決。

我想,很多創始人可能和我一樣,原來公司管理不好,或者運營不好,隨著個人心態的調整,公司在慢慢地理順。原來你不能理解,為什麼投資人說「投企業就是投人」,創始人要是狀態好了,企業可能就跟著好了。後來,我們的融資比較順利,見了一票人之後,大家互相看對眼,就定下來了。

(編者註:方玉書獲融資的那個星期,黑馬營裡六家公司宣佈獲得融資。四個月裡,他所在黑馬營五期,共完成了12起融資。)

上個月,我和(黑馬營學員)周亮、張聯華跑到杭州,去向阿里巴巴原來一個負責人力資源的VP請教。上了一下午的課,我把要點都記了下來,回來後馬上改善我們的績效。

這樣的交流互訪有很多,我差不多去了十幾個黑馬同學的企業,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他們為什麼能把公司做大,為什麼能賺錢,一定有他們的道理,你去想、去看就會有發現,就會有很大的收穫。

記得開營第一天,一個光頭、戴眼鏡、長得很像潘石屹的同學王勇,走到我邊上說「玉書,你能不能給我講一下應該怎麼做互聯網?」我當時先跟他客氣,後來忍不住講了很多東西。他很耐心地在那裡聽呀、聽呀,還做筆記什麼的。上完課之後,我閒得無聊,就上了他創辦的找法網,一看才發現我跟他說的東西,他網站裡早就有了。

後來我們熟了,每次我到廣州,他都會拉上黑馬營同學錢科銘(編者註:一條微博私信搞定周鴻禕的投資的少年黑客)一起吃宵夜。三人坐在那,我跟錢科銘可以聊兩三個小時,他一直很耐心地聽。他們的店銷很牛,於是我專門叫負責銷售的合夥人去取經,合夥人回來後鬱悶地跟我說:「我覺得他好像在我身上學了不少東西。」後來我打電話罵他:「兄弟,你太不厚道了,把我派去的間諜策反了。」就這麼好玩兒的人,但他確實邀請我去參加他們內部的會,瞭解如何做管理。他的公司有三四百個員工,做得很紮實、很穩健。

王勇的公司已經很賺錢了,年營收四五千萬元,他想去融資,還想把業績做得更好一點。前些天,我給他打電話說最近市場比較好、估值高,別再等了。

找到創業的真實狀態

創業第一年,我長期處於焦慮狀態。我把成敗看得太重了,老是擔心失敗,對員工、下屬要求很苛刻,三天兩頭在公司拍桌子、發脾氣。最痛苦的那段時間,兩三個星期病一次,每次在醫院打完吊針,就立刻跑回公司加班。

進入黑馬商圈之後,我們發現這群人都是創業者,氣場很近,很容易自來熟。然後,我明白了自己原來為什麼焦慮、為什麼憋屈,是因為沒地方發洩。你是老闆,跟員工說不可能,跟合夥人也不能都說,跟老婆說她也聽不懂。反正每個人都覺得你像神經病一樣,但是你跟這幫創業的人說,他們懂。

一次吃飯,八九個人,我說我太苦了,結果這一桌子人,一半站了起來,指責我也好意思說苦。他們說:「你這算什麼,一出來就含著金鑰匙,又有人給你錢……」接著,他們開始訴苦。有一個創業者在上一次創業時破產了,老婆離了婚。另一個抵押了房子,花了200萬元和別人搞一個項目,項目要上線時,對方不干了,所有承諾都變成了泡影,錢沒了,他大病一場,差點命也丟了。

其實,這才是創業的真實狀態。你自己認為很苦的時候,別人比你還苦,還能笑臉如花地對著你,那你還有什麼好擔心的,還有什麼輸不起的?經過這幾件事,我的心態平和了很多,最重要的一點是對自己寬容了,對公司也寬容了,回去後多了娛樂精神。我對員工們講,做錯了就做錯了,失敗了就失敗了,大不了我們重新再搞。現在大家高興,效率也高,我自己輕鬆,員工也更喜歡我,幹嗎不這樣做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23

人生如搞公司 陸羽仁

http://blogcity.me/blog/reply_blog_express.asp?f=5YTPBH5B812303&id=615143&catID=&keyword=&searchtype=

美股的炒作情緒開始穩定下來,和日圓的走勢有好大關係。

勞工部上周五開市前公布美國1月非農就業新增人數只有11.3萬人,遠差過市場預期的18.5萬。失業率則6.7%下降至6.6%。美國非農就業數據咁弱雞,但美股表現依然強勁,市要原因係報告指崔當月有26萬人因為天氣原因而而沒有工作。(北美洲上月經歷了十多年來最勁的冰暴。)另外,建築與製造業就業人數均出現增長,分析普遍認為美國就業情況正在改善,並非轉弱。亦相信聯儲局唔會因為這份報告而改變現有的措施。

但市場對非農業職位增長咁低的即時反應是美股期指下插、美元兌日圓匯價跳水,金價及債價上漲。

杜指開市跟住下滑,但好快跌到上日收市位已經回升,之後一路向上,走勢凌厲,第二日以接近全日最高位收市,收15794點,標普500指數漲24點至1797點。杜指周一插328點,但末段一升,全個星期埋單計數,仍有120點或0.6%的進賬。2014年迄今,杜指累跌4.7%,標普500指數企得穩些,跌2.8%。

睇美股上周五的走勢,非農就業數據觸發了一個利好美股的技術因素,左右大市的主要力量其實係日圓兌美元的去向。或者話,係借日圓去沽然後揸美股的利差交易,造成資金流向的影響。日圓兌美元趨跌,借日圓買美股的壓力解除,就會有較多的資金流入美國股市,推動股市向上。這亦解釋了非農就業數據唔掂,美股下挫,但跌勢只係好短暫。美元兌日圓下挫至101.5日圓見底反彈,美股就跟住止跌回升,一路緊貼住日圓匯價走勢,到後來市場認為美國就業市場其實唔差,聯儲局會繼續收水,美元就強番。日圓跌,美股升。美股收市時,美元兌日圓重上 102日圓水平。

從股市恐懼指標VIX指數近排由接近20點高位急速回落至上周五的15.29,大跌25%。投資者對美股後市比較睇好,日圓回軟,資金比較充裕,投入股市的資金就比較多啦.

網友La早前問起一個問題:「陸Sir近日講到年輕人投資心態及財務自由問題,等小弟分享下自己的故事。小弟係80後,係某大機構打份牛工,月入一萬三左右,正式無發達,又餓你唔死果隻。小弟早幾年學人買窩輪牛熊聽冧巴入市,結果係點可想而知。小弟後尾再無沾手牛熊窩輪,只買大股,輸少好多,亦開始積極儲錢,可幸家庭負擔暫時唔太重,每月都儲到四,五千蚊。表面好似好好,但愈儲愈覺得根本追唔上樓價,唔好話上車,係車尾都望唔到。我唔敢奢望話有到55歲有一,兩千萬,打個五折,有五,六百萬都已經好好,但係咪真係做得到,又點先可以做到?

另一網友小貓愛情觀俾咗答案,小貓你讀書係唔係好叻,答問題咁醒,簡直好過我講。小貓話La:「看到您昨天陸sir文章的回覆,覺得以前我的情況和您很相似,所以有些卑見,閣下可以看看有沒有參考價值。

1.努力存錢:閣下夢想是買樓,如果上車盤200萬三成首期計,要60萬,每月存5千要10年,呢輪樓市調整,未必能趕到,可將目標放下次。

2.專注事業:月入萬三存5千,閣下一定是生活很有規律又有目標的人,可以專心工作,隨著資歷增值,收入增加,存錢也會更快。

3.穩健投資:買樓的目標是長線投資,所以要有心理準備不可能三兩年達到。投資股票更可以慢慢等,等股災,買貴股是原罪,買平股是天驕。平時不要看股市了,等到所有頭條都報導股災時才留意有盈利派息的優質大藍薵。

4.嚴選佳偶:年輕人對配偶的追求,往往是"外在美"導向,但若能找到一位與閣下相同目標和儲蓄習慣的配偶,是很重要的。不單止是存錢速度的問題,還有生活、享受、興趣等等方面的同心齊德對整個人生的影響更加關鍵!因為專注人生目標的人,在外人眼中,往往是生活苦悶、沒有情趣,不懂品味潮流的老土一族。所以擇偶不能盲目追求,面對識飲識食懂打扮的in男靚女,追得到,也留不住。相反,若能遇到一位欣賞閣下,願意一齊捱的同路人,就能事半功倍,日後一起享受資產升值的幸福日子,也更增進彼此的恩愛本錢。

總括一句:機會永遠留給準備好的人(最重要是先準備好)」

做完文抄公,小貓俾咗基本建議俾你,我完全認同。我在上面搞衍生工具,再揀一兩點講講。專注事業、努力儲蓄和穩健投資,是出來工作頭10年最重要的,當中事業是最大的投資,要找有機會的工作,這種工作未必是目前錢最多的,但是可以讓你升職上位的,這是最重要的。

人生要經營,將自己比作一間公司,目標係25年後有1000萬資產值。事業上升快,等如你間公司有一門現金流快速增長的生意,前景必佳,等如走上高速公路,若在10年內你可以上升到50萬年薪,若計一個月花紅有3.8萬一個月,只要唔做錯,你25年後有1000萬不是夢。若踏入30歲之後,事業前景大體上看到,還是1.3萬一個月,無乜進步,就等如你不能走上快速道,你就要開始食力,或者打一份半工、兩份工增加收入,好似另一網友Fly仔搞網拍增加收入都係一個方法。結論係若你做唔好自己份工,係失去咗一個最重大的增加資產機會。

寫得太長,明天再講儲蓄與投資。

 

陸羽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825

人生如搞公司2 陸羽仁

http://blogcity.me/blog/reply_blog_express.asp?f=5YTPBH5B812303&id=615335

再續網友La早前問起努力係唔係可以到55歲有1000萬的問題。昨天講工作,管理人生如一間公司,首先要令自己有不斷增加的現金流,現金流弱,整間公司都較難長大,所以若做一份工唔夠,就做多半份,增加現金流。

 

第二樣是儲蓄,儲蓄如公司的保留利潤,是有否能力投資的關鍵。我聽前香港電訊總裁張永霖講過,佢40歲之前都未買樓,搵得來使得去。佢係打工皇帝,花樣中年,千金散盡可以搵番,普通人唔得,一定要儲蓄。

 

我有兩個朋友,都係會去旅行玩樂,朋友甲賺錢多,但佢事無大小都花,根本用錢不去想,花很多無謂錢。朋友乙賺錢少一半,但花錢好集中,一年去一次較長的旅行,大節目加生日加結婚週年慶祝係會好捨得花,但平日用錢幾慳,呢啲叫做「有目標花錢」,結果到40歲時朋友乙的資產係朋友甲五倍以上。記住細水長流,乜錢可以流晒,管公司都一樣,好多日常開支唔覺唔覺用多好多,一減下來,可以節省好多。若無法開源時,就要節流。

 

可惜而家樓價太貴,否則買樓是最好的強逼儲蓄,首先將你手上一筆自由現金取走,唔俾你亂投資。然後為供樓又逼你月月儲錢,其三是不動產不易買賣,唔好升少少就走咗,容許資產增值,係無紀律無節制的人投資好選擇。當然,我不覺得如今是買樓好時機。

 

所以儲蓄跟投資一樣,紀律最重要,花費比你身份應花低一至兩級的消費,你會使得舒服,亦可儲錢。當然,找一個願意和你同步的伴侶就太重要了。

 

明天再講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908

人生如搞公司3 陸羽仁

http://blogcity.me/blog/reply_blog_express.asp?f=5YTPBH5B812303&id=615621

再續網友La早前問起努力係唔係可以到55歲有1000萬的問題。我講人生如營運公司,第一步如工作出色,你已經等如搞咗一間有好多現金流入的大公司。若然搞唔出大公司,開源無重大成功,節流就比較重要,講到第二步,要有儲蓄的習慣,唔好使晒,等如公司有保留利潤,可以投資增值,有機會透過過投資由小公司變番間中型公司(就係有1000、2000萬那一種)。若你做事又唔得,叫你做吓兼職搵多啲錢又嫌辛苦,叫你唔好咁大使又唔慣,咁你睇到呢度都可以停啦,我幫唔到你啦,呢個世界唔努力係無法得世間財架,你嚟睇我啲文章都花力啦,否則去睇吓動新聞睇吓港警如何北上叫雞肯定趣好多啦,想成功,一定要出力,呢個世界無不勞而獲。

 

    講咁耐先至講到第三步:投資,要用營運一間公司資金的方式去投資。咁同一個人去投資有乜唔同? 最唔同的是心態,一個人有幾萬銀,好似網友La咁,去炒牛熊證,特別係年青人,唔使點諗,炒咗至算,無一個交數的概念,甚至唔去計數唔使理。但你營運一間公司,半年交次數,全年交一次數,你到交數時會比較緊張(美國公司仲每季都要交數),要諗可以容忍輸幾多。

 

    我經常講投資未諗贏,先諗輸,可以容忍自己輸幾多,你有10萬,忍唔忍到年結時輸晒? 若果你月入10萬,咁無壞啦,輸咗10萬下個月都可以搵番(雖然我都唔係幾贊成呢種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心態),但若你月入1萬,儲咗3年才有10萬,你唔應該忍到自己一舖輸晒。假設你係一間公司,市值100億,有30億現金在手,你可唔可以到年底時輸清30億? 可以忍受輸1億,有可能輸1億的投資,可以忍受輸5000萬,有輸5000萬的投資。總的來說,要心中有數,唔好漫無目的。好似La那樣的年青人,用10萬、8萬去炒窩輪,多數只諗「如果仆中升一倍就正」,唔會諗「如果輸晒10萬我幾慘」,我都經歷過那個階段。

 

    有人話「千金難買少年窮」,我加多一句「千金難買早來輸」,若你後生遇上大牛市,炒嘢唔輸仲贏大錢,到30幾、40歲才輸,你仲慘,後生贏錢自以為是少年股神,其實只是個市就,到30、40身家都多好多,人工儲埋或買樓儲起幾百萬,一舖輸晒,點翻身? 俾你揀啦,輸10萬好定係輸200萬好,梗係揀10萬好啦。關鍵係輸錢買唔買到教訓,唔好好似某網友老豆咁輸到70、80歲仲再賭輸。

 

    投資首先唔係講冧把、講測市,係講方法,方法啱,唔會錯得去邊。控制風險係第一方法,定出合理回報目標的第二方法,分清「投資的我」和「投機的我」及其所佔比例是第三方法,「投資的我」和「投機的我」回報目標和風險都好唔同,如何定出兩者佔組合的比例,明天續談。

 

陸羽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9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