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全球矚目的杭州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即將於9月5日下午閉幕。連日來,圍繞全球經濟發展與治理、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結構性改革以及綠色金融等熱門話題,各國際組織、國家政要展開熱烈討論,峰會成果有望陸續公布。
在此次峰會的眾多議題中,匯率問題再次引發市場關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出,盡管受到美聯儲加息預期以及英國脫歐等事件的沖擊,但從總體來看,人民幣相對其他儲備貨幣表現仍較為穩定,人民幣相對其他新興市場貨幣的穩定性更強。國際清算銀行(BIS)最新報告也顯示,目前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外匯市場中交易量最大的新興市場貨幣,同時也是全球第八大外匯交易貨幣。
從匯市行情來看,5日市場對於人民幣信心明顯受到提振,在中間價貶值的情況下,在岸與離岸人民幣雙雙上漲,一掃上周市場對於人民幣險些突破6.70近期重要關口的擔憂。對於接下來匯率走勢,招商證券研究發展中心分析師謝亞軒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次G20峰會釋放出的政策風向標有一些重要變化,將對人民幣匯率和跨境資本流動性產生影響。長期來看,隨著中國各項金融改革的穩步推進,人民幣不具備持續貶值基礎已成為業內共識。
人民幣匯率明顯反彈
作為杭州G20峰會召開後的首個交易日,5日在岸與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盤中均出現持續反彈趨勢。對此,北京某商業銀行外匯交易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預計近期人民幣匯率將獲得一定提振,出現階段性回彈。
“一方面也是這次G20會議各國對於匯率問題非常重視,重申要避免競爭性貶值。此外,前兩周因市場對於美聯儲9月加息預期增加,導致人民幣匯率波動增大,但隨著美國8月非農數據不及預期,9月加息預計再次成為泡影,人民幣獲得提振。”該交易員說道。
5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6.6873,較上周五(9月2日)的中間價6.6727貶值146個基點。上周五,人民幣面臨一定貶值壓力,其中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收跌0.19%,報6.6980,盤中最低跌至6.6996,距6.70市場心里價位僅差4個基點。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則收於6.6800,與上一交易日持平。
盡管面臨中間價明顯下調的壓力,但今日匯率走勢並未受其影響,離岸人民幣(CNH)對美元漲勢尤為明顯。5日開盤後,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快速升值,盤中最高升至6.6859,幅度為0.18%,隨後維持在6.6880附近,保持逾百點的升值勢頭,截至16:30,人民幣對美元報6.6883。
在岸市場上,人民幣同樣表現出穩中有升的勢頭。今日盤中始終維持在6.68開盤價的升值區間,截至16:30收盤,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報6.6752,微升0.11%。
正如易綱在此次G20峰會期間所言,從總體來看,人民幣匯率始終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如果大家要從一個稍微長一點的時期來看,就可以看出雖然是有漲有跌,但是總體來講是比較穩定的。”
此外,此前市場有聲音擔憂,我國試圖通過人民幣貶值刺激出口從而實現經濟的增長,對此易綱在新聞發布會上再次強調,雖然匯率對實體經濟有一些影響,但是最好的還是保持合理均衡,“G20有一個共識,就是不以競爭為目的貨幣貶值,G20希望就匯率進行更緊密地溝通和協調,使匯率更為平穩。”
近年來,人民幣以國際化速度之快、步伐之穩健,以及匯率的相對穩定,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BIS在9月初發布了三年一度的全球外匯市場調查,被市場普遍認為是最權威、最具代表性的重量級報告。在這份報告中,人民幣的表現令人眼前一亮。
報告顯示,近年來除美國外的發達國家不斷實行刺激性貨幣政策,導致本幣加速貶值,全球外匯市場日均交易量出現明顯下滑。但與此同時,新興市場貨幣在外匯市場的交易占比卻普遍上升,其中人民幣穩坐第一寶座。
BIS表示,人民幣在全球外匯交易中的占比由3年前的2%翻番升至4%。截至2016年4月,人民幣的日均交易額為2020億美元,較三年前增長68.33%,位列全球第八位,並且成功超越墨西哥比索,成為外匯市場中交易最為活躍的新興市場貨幣。
值得註意的是,BIS統計顯示,在人民幣外匯交易中,95%的交易額為人民幣與美元兌換。因此,預計一段時間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化仍將是企業、投資者最為關心的話題。
在9月4日發布的、此次G20峰會期間中美元首會晤達成的中方成果清單中,中方將繼續有序向市場化匯率轉型,強化匯率雙向浮動彈性。
同時,美方支持IMF將人民幣在10月1日納入SDR貨幣籃子的決定。雙方支持對擴大SDR的使用進行研究及探索相關舉措,包括更廣泛地發布以SDR作為報告貨幣的財務和統計數據,以及發行SDR計價債券。業內普遍預期,隨著人民幣正式納入SDR貨幣籃子,人民幣在全球範圍內的應用程度將進一步增加,有利於匯率維持長期穩定。
G20政策風向標:貨幣政策轉向保守
近年來,以日本、歐元區為代表的全球主要國家陸續進入貨幣寬松政策,導致市場流動性泛濫,貨幣貶值,匯市波動增加,眼下負利率更是大行其道。
在此次G20峰會所關註的諸多問題中,全球經濟如何跳出目前的增長泥沼顯然是全球政策制定者急需解決的頭等大事。目前,主要經濟體普遍面臨的巨大挑戰是,過度依賴貨幣寬松來避免經濟再次陷入衰退,但當負利率的降臨和不斷加大的QE已經對拉動經濟增長很難奏效時,說明貨幣寬松這條路已經走到了盡頭,未來不可持續。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第一財經記者稱,目前來看,全球達成的共識是,在目前貨幣寬松這劑藥還不能停之外,需要鼓勵政策制定者加大財政支出的力度來創造需求,避免羸弱的經濟複蘇夭折,造成全球經濟二次探底,“但無論是貨幣還是財政刺激,從長期來看都是無法持續的,使用時間越長,後遺癥越大。”
“此次G20在政策風向上最主要的變化,就是貨幣政策轉趨保守。”謝亞軒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他認為,此次G20峰會透露出四個與宏觀政策有關的方向:首先,各國達成共識,不能只靠貨幣政策這一個工具來刺激經濟,必須與財政政策、結構性改革相結合;其次,國與國之間在政策層面必須加強協調;此外,各國強調在國際領域,避免競爭性的匯率貶值;最後,要避免貿易保護。
謝亞軒表示,2014年至2015年,全球多國之間大打匯率戰與貿易戰,導致全球貿易額出現13%的收縮,在吸取教訓後,各國已經意識到加強溝通、協調,不貿然使用貨幣貶值刺激經濟的重要性。
易綱同樣強調,雖然從短期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針對全球出現的有效需求不足問題有較為明顯的作用,但是從中長期看,為了保持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更加重要的是進行結構性改革。
周一(9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官方公布的人民幣中間價大幅下調146點,報6.6873元,上周五中間價報6.6727元;上周五16:30收盤報6.6800,23:30收盤報6.6821。
消息面
1、G20杭州峰會正式開幕,習近平出席致開幕辭稱,世界經濟雖然總體保持複蘇態勢,但面臨多重風險和挑戰,G20各國應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合力促進全球經濟增長;應創新發展方式,挖掘增長動能;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恪守不采取新的投資貿易保護政策承諾。
2、央行副行長易綱:中國去年底總體杠桿率234%,處於偏高水平;短期內穩杠桿就是將過高的增速降下來;中國穩健貨幣政策是有效的。
3、美國8月非農就業遠不及預期,令美聯儲9月加息概率驟降。美國8月新增非農就業15.1萬人,不及預期的18萬人,也大幅低於7月的25.5萬人。當月失業率為4.9%,高於預期的4.8%。路透報道稱,這基本?排除了美聯儲9月加息的可能,但從過去數年的情況來看,8月數據通常會在之後得到上修。期貨市場顯示,美聯儲9月加息的概率下降。
機構觀點
交銀金研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健表示:當前中美經濟周期和貨幣政策取向均現分化,短期人民幣雖現貶值,但在中國經濟下行背景下,人民幣匯率基本順應了市場的態勢。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已獲國際社會認可,美國亦有官員在不同場合對人民幣匯率市場化走勢給予肯定。
中央10個督查組開展專項督查不到三周,全國鋼鐵、煤炭去產能就已全面提速。以煤炭為例,7月底時僅完成了全年任務的38%,而8月退出的產能高達5500萬噸,接近前7個月的60%,任務完成率也飆升至了60%。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來看,去產能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但由於每個地方的任務遇到的阻力不同,推進的程度亦有所差異。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去產能任務是有側重點的,“從國務院會議來看,今年的重點是鋼鐵和煤炭,地方政府都在按照中央的要求推進,大部分省份已達到中央分派的目標。還有一種做法是央企重組,例如寶鋼和武鋼。”
8月31日,包頭鋼鐵集團煉鐵廠2號高爐拆除工作正式啟動,這是全國鋼鐵行業推進去產能以來拆除的最大一座高爐,可壓減煉鐵產能133萬噸
隨著多地預告將提前完成鋼鐵去產能,接下來的去產能重心可能有所變化,產能過剩情況十分嚴重的水泥,以及產能利用率一直只有70%左右的電解鋁等行業將成為重點。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表示,去產能需要很大的經濟投入,各省份去產能的速度主要取決於政府的力度和當地的經濟狀況。分行業來看,鋼鐵企業大多位於經濟發達省份,去產能進展較好,但電解鋁等行業的產地以經濟落後省份為主,推進難度較大。
鋼煤去產能突飛猛進
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全國退出的煤炭產能僅完成了全年任務的38%,鋼鐵退出產能僅完成全年任務量的47%,均未過半。上述數據引起中央關註後,8月份的鋼鐵、煤炭去產能隨即交出了一份堪稱完美的成績單。
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調節局副局長魯俊嶺8日上午表示,截至8月底,全國煤炭去產能任務完成了今年全年的60%,累計退出產能1.5億噸。前8個月煤炭產量同比下降將近10%。
煤炭去產能的突飛猛進,也使得連續4年走低的煤炭價格出現反彈,甚至開啟了“暴走”模式。7月以來,陜西地區煤價單日漲幅最高達到了每噸50元,末煤(最細粒的煤)價格目前已突破每噸400元大關,與塊煤價格比肩;僅8月份,全國煤炭現貨價格就上漲了36%;9月7日,秦皇島海運煤炭交易市場發布的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報收於每噸515元,本報告期(2016年8月31日~9月6日)比前一報告期每噸上漲了21元。
鋼鐵方面,多個省份將提前,甚至超額完成任務。
截至8月底,江蘇省已退出過剩產能280萬噸,完成了全年計劃的71.8%,到今年10月底,隨著蘇州110萬噸煉鋼產能退出,江蘇省將提前完成全年任務。
湖北省也已表態,今年內可化解過剩鋼鐵產能338萬噸,超額、超時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
另據新華社報道,湖南省2016年鋼鐵去產能任務已經完成。根據今年6月出臺的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施方案,湖南2016年需要在全省範圍內壓減煉鋼產能50萬噸。此外,湖南鋼鐵企業還計劃在江蘇壓減100萬噸煉鋼產能,在廣東股權處置220萬噸煉鐵、240萬噸煉鋼產能,按屬地負責原則由當地政府組織實施。
河北省發改委網站日前公示了2016年化解鋼鐵過剩產能企業及裝備名單。按照此計劃表,如果落實到位,河北今年的實際淘汰量將超過此前計劃。今年5月份,河北省就在動員會上立下去產能“軍令狀”,承諾2016年壓減1726萬噸煉鐵、1422萬噸煉鋼產能。根據此次公布的計劃表,預計到11月底,河北省將累計淘汰煉鐵產能1840萬噸、煉鋼產能1600萬噸,均超額完成全省全年計劃任務。
水泥產量仍在“增肥”
鋼鐵、煤炭去產能完成全年目標已無憂,水泥行業的產能過剩情況仍然十分嚴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今年上半年水泥產量達11.1億噸,同比增長3.2%,自3月以來累計水泥產量連續4個月穩定在3%以上的低速增長。
事實上,國務院辦公廳早在今年5月就印發了《關於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就今後一段時期化解水泥等行業過剩產能作出了具體部署。
《意見》提出,到2020年,再壓減一批水泥熟料,產能利用率回到合理區間,水泥熟料等排名前10的企業生產集中度達60%左右。
截至目前,全國各省份均已出臺水泥去產能政策,包括《大氣汙染防治專項行動方案》、《水泥工業結構調整方案》等。其中,江蘇、河南、山東、湖北、廣東、四川、河北等水泥大省的水泥去產能力度較大。
由於水泥產量不同,各省份去產能的目標差距較大。其中,河南、江蘇、吉林計劃在2~3年內均須化解過剩產能1000萬噸以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海南、青海、四川等省份則各須化解水泥過剩產能100萬~300萬噸。
江蘇省目前有水泥企業651家,預計2016年水泥產量達18013.66萬噸。2017年全省壓縮水泥產能的目標在1000萬噸以上。2016年上半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江蘇省水泥產量已同比下降2.8%。
吉林省政府今年4月宣布,計劃2016年關停熟料生產線5條、壓減產能315萬噸,關停水泥粉磨站3座、壓減產能433萬噸。計劃用2~3年時間,壓減熟料產能800萬噸左右、水泥產能1300萬噸左右。該省2015年的水泥產量為3584.86萬噸。
電解鋁全行業虧損
電解鋁是產能過剩行業的另一個“老大難”。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電解鋁產量為1532萬噸,較去年同期僅下降1.9%。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助理劉哲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是一個銅少鋁多的國家,電解鋁產能存在過剩,全行業基本處於虧損狀態,產能利用率一直在70%左右。
“過去幾年,從增長情況來看,全球電解鋁的增長主要集中在中國,全球其他地區的電解鋁產量過去基本穩定在2400萬噸左右。化解電解鋁產能過剩,有利於提高電解鋁行業的景氣度,通過供給端持續有效退出,改善鋁行業的供需關系,支撐鋁價上行。” 劉哲說。
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杭州峰會期間,中美雙方已經達成共識,共同應對全球電解鋁產能過剩的問題。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電解鋁行業的產能過剩是結構性過剩、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不足。全世界對於高端鋁產品的需求量並不小,尤其是在電子、航空和交通領域等高技術行業。
事實上,我國所需的高強鋁等航空航天鋁材還主要依靠進口,因此,電解鋁行業急需產業升級,且生產高附加值的高端鋁產品的空間很大。
業內人士分析,我國電解鋁產業要實現徹底升級,就要求企業並不只滿足於單純地提供產品,更重要的是為高技術產業提供完善而精確的鋁材制造解決方案,把電解鋁產業與高新技術服務行業結合起來,優化利用第一和第三產業結合中帶來的巨大發展機遇。
據悉,國家發改委已從8月開始實行去產能月度報告制度,加上去產能督查組繼續對各省區市開展專項督查,預計下半年行業去產能力度將持續加大,產量有望繼續收縮。
自從9月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首次強調完善新三板交易機制後,三板做市指數已經連續6個交易日回升,市場持續漫長下滑以後終於有了企穩的跡象。
由於長期下跌,一些股票在投資機構和上市公司並購方的眼中已經相對低廉,擬IPO的掛牌交易變得活躍。另一方面,新三板市場正面臨著基金產品到期、限售股解禁等潛在的拋售壓力,市場可能仍在探底之中。不過,市場最大的調整因素仍然是政策的不確定性。
政策暖風刺激行情
從9月2日到9月9日,三板做市指數在已經持續下跌5個月後,終於迎來六連陽,上周五收於1083點,市場成交額擴大到9億元,反彈持續時間和成交量都接近5月底“創新層行情”的水平。
有業內人士認為,政策風向的轉換和部分優質股票超跌可能預示著新三板市場底部的到來。9月1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完善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交易機制,這是國務院會議首次強調新三板的交易功能。
8月28日,股轉公司副總經理隋強在公開演講中稱,股轉公司正在研究市場分層差異化制度安排。在促進市場交易方面,股轉公司已經完成私募基金做市的論證,能夠在年內推出。此外,QFII和RQFII參與新三板的政策可能很快出臺,而公募基金入市也在研究之中。
由於市場對降低投資者門檻、實施競價交易和轉板試點的預期落空,三板做市指數從去年11月公布分層管理辦法以來已經跌了9個月,跌破了去年恐慌性暴跌的最低點1103點,按照目前速度,有可能在年底跌破1000點。
北京知點投資創始合夥人馬起華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現在新三板底部特征比較明顯,股票買得少賣得多,賣出一點量就把價格大幅打下。從融資的數據來看也是冰點了。現在監管層致力於解決流動性的預期比較明顯,而一些個股也開始出現活躍的跡象。”
今年6月以來,新三板完成的定增募資總額已經連續3個月不足100億元。9月以來,新三板只有23家企業完成定向增發,融資總額僅7億元。基金產品和個人投資者的市場參與度都降到歷史的低點。二級市場流動性緊縮向一級市場傳導正在引起監管者的關註。
安信證券新三板研究負責人諸海濱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最近一段時間里,政策在發生明顯變化。要解決新經濟替代舊經濟、降低雙創企業成本的問題,聚集了近一萬家的新三板應該是政策實施最好的平臺。這些企業上新三板付出很大代價,如果市場不能給它們帶來更多的融資,這種壓力也會增加。”
上周五,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證監會已就《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公開征求意見。證監會表示,監管者在創業板、股轉系統、私募投資基金等市場建立了投資者適當性制度,但是這些制度比較零散,相互獨立,需要制定統一的適當性管理規定。
《辦法》將分為普通和專業投資者兩類,統一了投資者分類標準和管理要求。根據《辦法》,專業個人投資者門檻可以選擇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或最近3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於50萬元,此外金融資產不低於300 萬元或者最近3 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於30 萬元的普通個人投資者可以申請轉化為專業投資者。
中科沃土基金董事長朱為繹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這意味著新三板的投資者門檻將大幅降低。如果對創新層企業和基礎層企業實行不同的投資者門檻,那麽創新層企業的投資者門檻還將在新的統一專業投資者基礎上繼續降低。
市場反彈遭遇“定時炸彈”
對於新三板市場是否已經到達底部,市場尚沒有達成共識。
在上市公司眼中,一些新三板公司估值達到了“並購底”。截至上周,今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已發生82起並購新三板企業的案例,其中有40多起發生在最近兩個月中,不少上市公司對掛牌公司的每股收購價格超過了掛牌公司在新三板的成交價。
神州信息(000555.SZ)並購部門有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新三板估值下調、收購價格降低,對於上市公司而言是一個有利的變化。當然更主要考慮的是,上市公司與標的公司通過資本紐帶合作之後,是否能夠起到良好的協同效應與整合結果。”他認為,新三板市場估值不斷下調也是投資者回歸理性的一個體現。
今年5月,神州信息公告以發行股份並支付現金的方式,作價11.52億元收購掛牌公司華蘇科技(831180.OC)96.03%的股權。華蘇科技4月29日從新三板摘牌,摘牌前總市值10.8億元。
目前,新三板整體市盈率估值已降至25倍左右,創新層的估值正在向20倍靠攏。與A股相比,新三板整體市盈率大約是中小板的一半,創業板的三分之一,盡管新三板企業上半年平均凈利潤增幅達到25%,超過其他板塊。
新三板的持續反彈還面臨三重障礙,基金產品退出、限售股解禁和政策的不確定性。
諸海濱認為基金產品到期是新三板市場最大的“定時炸彈”,可能導致市場急跌。他對第一財經表示,“只是考慮公募和資產管理類產品的話,大量產品是兩年期、三年期的。今年年底大概會有二三十個產品會到期,到明年的上半年就會集中出現,大概數量接近100只。到今年6月30日,這批產品中約有55%的產品凈值都在一塊錢以下。”
原始股東也有可能成為市場拋售的主力,由於大量去年登陸新三板的企業完成股改已滿一年,限售股解禁也在迎來高峰期。據安信證券研究中心統計,從今年7月份到明年2月份,新三板每個月限售股解禁金額能達到四五百億元。不過,在過去三個月里,大股東在凈增持自家的股票。
北京洪泰君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合夥人曹水水對記者表示,市場低流動性、產品到期投資機構被迫退出將對個股產生劇烈沖擊,但這同時也是其中的投資機會。就交易策略而言,核心是在市場波動中買入低估資產並及時出清。他建議跟蹤產品到期的時間。同時,可以關註長期下跌或複牌暴跌的明星股以及擬IPO的掛牌企業,密切關註相關催化因素。
資深個人投資者大胡則向記者表示,“現在好多股票已經企穩,沒必要過於擔心大跌。小部分個股已見底,大部分垃圾股還會不斷下跌。”不過,他認為,市場還沒有見底,市場對政策有期待,但模糊時有反彈很正常,但短暫反彈之後還會下跌,是繼續碎步跌,而不會向下突破。
在上周遭遇“黑色星期五”後,全球“股債雙殺”的局面出現了逆轉。9月13日,美股大漲,道指漲1.3%,美油漲0.9%;日經225指數微漲,港股則在周一暴跌800點後,早盤大漲300點;美債以及多數歐洲債券價格上升。
也就在前一天,全球市場劇烈波動——9月12日收盤,香港恒生指數跌3.4%,報23290.60點,創7個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歐股全線下挫,歐洲Stoxx 600指數開盤跌1.3%,英國FTSE 100指數開盤跌1.3%。美債、德債收益率持續上行。
經歷了兩個月的平靜,全球市場再起波瀾。部分觀點認為,這是由於美聯儲官員鷹派言論導致9月加息預期提升,而此前市場一度認為美聯儲年內都無法加息,這一預期的突變疊加資本市場的高估值,便導致資產價格劇烈波動。
然而,第一財經記者采訪多方機構人士後發現,各界皆認為,美聯儲的鷹派言論只是支持年內加息,並非劍指9月。此外,眼下美國的經濟數據並不足以使得央行在9月行動。摩根大通新興市場研究部全球主管Luis Oganes對記者表示,“今年預計美聯儲只加息一次,新興市場不會面臨太大壓力”。
機構押註9月不加息
“由於近期勞動力市場表現穩健,以及我們對經濟活動和通脹的預期,我相信,進一步加息的可能性在近幾個月有所上升。”耶倫在8月末的全球央行年會上表示。至此,寬松預期逆轉,各界開始猜測9月加息的可能性。
此外,9月9日,向來鴿派的美聯儲利率制定委員會投票委員、波士頓聯儲行長羅森格倫(Eric Rosengren)表示支持加息。他稱,如果等待時間太長,商業不動產等資產價格存在“變得過熱”的風險。“基於迄今為止得到的數據,我認為,繼續致力於貨幣政策正常化是合理的”。
然而,中信建投全球宏觀研究員李一爽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了不同看法。“事實上,羅森格倫的這一表態與他在8月31日演講的內容相比沒有過多變化,但是9月FOMC會議日期不斷臨近,因此這一次在靜默期前夕的發言對於市場造成了更大的沖擊”。他表示:“羅森格倫在演講中並未明確表示支持9月加息的立場,但指出美國經濟正逐步實現充分就業和2%的通脹目標,漸進實現貨幣政策的正常化是合理的,等待過長時間才收緊政策可能會帶來風險,不利於將經濟維持在充分就業狀態。”
擁有20年華爾街交易經驗的資深投行人士馮磊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判斷加息與否最主要的指標還是經濟基本面,“根本不可能9月加息,美國經濟數據仍不夠理想,尤其是資本支出和薪資增速”。他也認為,盡管當前利率期貨顯示出9月加息概率為22%,而在去年12月真正加息前,這一概率高達70%。
目前的美國經濟數據給出了一些相互背離的信號。中信建投分析認為,在2016年前兩季度的GDP增速因為私人部門庫存的下降而維持在1%左右的水平,而零售銷售在數月的強勁增長後在7月又出現了放緩,8月的非農就業數據也沒有達到市場的預期。在耐用品訂單出現反彈之際,ISM制造業與非制造業PMI數據又意外的出現了大幅的下滑,這也顯示出了目前美國經濟複蘇的進程依然存在複雜性。
9月12日,美國亞特蘭大聯儲主席Lockhart的表態較為鴿派,他表示,各項指標顯示,美國正在接近充分就業。但是“整體通脹維持仍比目標整整低了1百分點”,因此這一證據還並不令人十分信服。
總體而言,目前4.9%的失業率水平以及1.6%的核心PCE增速,實際上仍然支持著美聯儲逐步實施貨幣政策的正常化。因此,為了維護自身信譽,美聯儲年內加息可能是勢在必行的,但這並不意味9月立即加息。
全球市場波動將加劇
市場對於此前貨幣政策寬松預期的修正,是資產價格下跌的主要原因。隨著未來貨幣政策分化的回歸,市場波動將有所加劇。
馮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7、8月交易員集中休假,市場異常平靜,兩個月以來維持窄區間波動,因此“拋壓”可謂已經累積了許久,9月後必將持續釋放。
清溪資本合夥人、資深美股交易員司徒捷對記者表示:“這一波回調,我認為目標位在2088(標普500),在這個位置可以適當的搶反彈,反彈會比較短促,但是力度不一定很弱。反彈可能在9月21日聯儲會議前終止。”
值得註意的是,近期A股和全球股市也顯示出了高度聯動性。諾亞研究院研究員汪波分析稱,近期全球國債利率開始攀升,“當前中國長期國債收益率也開始小幅擡升,市場對於遠期流動性拐點的預期在短時間形成了一致性共振。利率成為A股市場與國際市場共振連接點,這種預期帶來的影響或將持續。”
其實,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底部拐點與A股市場頂部拐點高度吻合,利率對於A股市場流動性的影響在短期內或將逐步增強。“9月12日,A股開盤以後,全球市場對流動性的擔憂情緒也傳導到了中國市場。加之中國當日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水平也在逐步回升,導致了A股市場的估值下降,這也助推了對於未來流動性的擔憂。” 汪波稱。
美元多頭回歸
隨著加息預期升溫,匯市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美國商品期貨委員會公布的9月6日期貨市場頭寸的持倉報告顯示,美元凈多頭頭寸大幅增加292.20億,五周來多頭頭寸首次增長;英鎊凈空頭頭寸小幅減少,由924.85億減少至899.69億,連續兩周空頭頭寸減少;日元的投機凈多頭七周來首次錄得減少,由636.61億多頭頭寸減少至544.89億;黃金凈持倉由2763.41億增加至3078.60億。
由此持倉報告可推斷,美聯儲多位官員的鷹派言論大幅提振了美元。此外,黃金多頭大幅增加,日元多頭開始減少,市場避險資金由於日央行的寬松預期,由日元轉向黃金。
“美元指數周五展開反彈,重新回升到95上方運行。在各項數據公布之後,9月加息似乎已經是不太可能,預計在9月FOMC會議之前,整個節奏還將維持橫盤震蕩。”易信金融總部中國區首席交易官孫宇對記者表示,匯價維持大概率將在95上方交投盤整。98-93的大範圍很難被撼動,若能有效突破,則將意味著中期漲勢可能重新啟動。
就人民幣走勢而言,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下半年料人民幣對美元將小幅貶值2%-3%至6.85,美元仍可能上行。”
在朱海斌看來,當前中國資本外流已經有所緩解,“新的匯率定價機制使得人民幣波動更具可預測性,同時,就潛在的資本外流觸發因素而言,主要還是公司資產負債表的調整,過去兩年這一因素占比高達60%,而未來這一動力會越來越低。因此即使降息,匯率也不太可能面臨去年的大幅波動。”
周五(9月16日),原油期貨價格重回下行走勢,隔夜美洲時段的反彈區間幾乎盡數回吐。截止發稿,布倫特原油期貨跌勢小幅擴大至1.14%,報46.06美元/桶;WTI原油跌幅0.98%,報43.48美元/桶。
有報道稱,隨著利比亞和尼日利亞兩國政局逐漸穩定,兩國原油出口也將重返市場,市場對於原油供應過剩憂慮重燃。
此外,周五美洲時間段,美國貝克休斯公司將公布周度原油鉆井數據,隔夜入場的投資者紛紛獲利了結,加劇了油市走弱。
周三(9月21日)亞市盤中,日本央行公布的9月利率決議顯示維持現有-0.1%利率不變,但表示為達到通脹目標,決定引入“配合收益率曲線控制的QQE政策”。數據公布後,美元兌日元短線一度暴跌100點。但隨後美元兌日元快速逆轉,反彈逾百點,抹去利率決議後全部跌幅,上破102關口目前漲至102.34。
日本央行稱,新型QQE政策主要由兩部分組成——收益率曲線控制,調節短端以及長短利率;第二部分是通脹超調承諾,承諾擴大基礎貨幣水平直至CPI超越2%的目標,並且穩定在2%的上方。
日本央行委員會以7:2的投票結果通過資產購買指引,並以8:1的投票結果通過通脹方面承諾。
日本央行稱,將擴大貨幣基礎直到通脹率穩定在2%以上,並將引入量化質化寬松,附加收益率曲線控制。同時決定修改政策框架,取消所持日本國債的平均期限目標。
盛寶銀行評論稱,日本央行對於收益率曲線變陡的關註,將有利於日本銀行業和保險業。
日本央行還表示,將繼續購買日本國債直至10期債券收益率至0;2.7萬億日元ETF購買將針對追蹤東證指數的ETF;如有必要將進一步降息;在負利率政策下,利率將低於自然利率;將加強遠期指引。
此前市場預計,日本央行9月貨幣新政可能變更80萬億日元的購債目標,並通過“扭轉操作”進而改變債市收益率曲線。不過,進一步深化負利率政策可能性不大。
伴隨美聯儲9月議息會議暫緩加息決議的出臺,全球金融市場同時松了一口氣。9月22日,A股市場隨之迎來了放量反彈走勢,上證指數開始部分回補9月12日留下的大缺口。市場人氣短期出現回暖,風險偏好也有所回升。不過受到10月意大利公投、11月美國大選等政治風險事件的影響,股指整體反彈的幅度仍將有限。
9月22日,從市場全天的走勢來看,隨著美聯儲暫緩加息消息的出臺,滬深兩市股指雙雙出現了高開,股指在短暫回落之後就在地產、保險等板塊帶動下繼續反彈,並開始填補前期留下的大缺口。不過由於成交量整體仍不足,使得股指反彈之旅隨後遇阻回落,上證指數最後報收3042.31點,上漲16.44點,漲幅0.54%,成交1590億元;深成指報收10662.21點,上漲78.81點,漲幅0.74%,成交2583億元;創業板指數報收2168.42點,上漲6.29點,漲幅0.29%,成交619億元。兩市全天合計成交4173億元,較上一交易日有所增加。
對於這樣的走勢,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師張華恩認為,此次議息會議美聯儲繼續按兵不動,符合市場預期,但有3名委員投反對票,內部分歧變大。同時,FOMC會議指出上調聯邦利率的理由已經加強,年內加息概率增加,不過對加息次數的預期再次下調,今年加息一次、明年兩次。此次美聯儲暫避加息,一方面是等待進一步經濟數據的證據,整體看6月以來美國經濟數據依舊喜憂參半;另一方面,盡管耶倫強調美聯儲的決策並不會因政治問題作出妥協,但考慮10月意大利公投、11月總統大選等潛在事件沖擊,12月加息幾乎為最合理選擇。
從過去兩周各國央行的議息會議結果看,英國脫歐以來,全球央行進一步寬松的預期已開始修正。9月8日,歐洲央行議息會議宣布維持三大利率不變,寬松力度不及預期。9月21日,日本央行同樣並未降息,不過刺激政策已從擴大貨幣供應轉向利用收益率曲線來控制,新型量化質化寬松工具QQE的推出暗示貨幣政策由寬松向中性轉向。目前來看,G20以來全球寬松暫停,考慮未來貨幣政策權重的收斂與財政政策發力的提前,全球流動性局部拐點或將逐漸顯現。
國泰君安證券認為,雖然此次美聯儲按兵不動,但進入四季度,美國大選、意大利公投等潛在不確定性事件仍在,海外市場風波未平,高波動將成主旋律。國內市場,人民幣匯率暫無近憂,A股市場風險偏好依舊低位徘徊,震蕩格局仍將延續,結構至上、擇優而棲。優質資產重估和財政政策發力的方向仍是重要配置主線。
不過也有不少樂觀的市場人士認為,美聯儲9月暫不加息,市場風險偏好有所提升,在基本面向好基礎上,股指上行空間有望被打開,尤其在當下修複性行情已持續一段時間的背景下,突破性行情有望來臨。不過這需要成交量配合,同時需要政策面利好形成共振。
周四(9月22日)早盤三大股指均高開,在房地產板塊板塊的帶動下,股指一路震蕩上升,臨近午盤,保險板塊再度大漲,引領滬指盤中站上3050點。午後雖有房地產再度上攻,快遞借殼概念股、石墨烯板塊表現活躍,但是整體做多熱情有所降溫,股指漲幅有所收窄。總的來看,兩市超30家股票漲停,沒有個股跌停。
截止收盤,上證綜指收報3,042.31點,上漲16.44點,漲幅0.54%,成交額1,590億元;深證成指收報10,662.21點,上漲78.81點,漲幅0.74%,成交額2,583億元;創業板指收報2,168.42點,上漲6.29點,漲幅0.29%,成交額619億元。
資金方面,外資通過滬港通抄底A股,截至收盤,滬股通資金凈流入逾12億元,滬股通結束之前連續7個交易日凈流出的態勢。另外,9月12日至9月22日期間八個交易日,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累計凈投放11151億元。分析人士表示,從近期央行保障短期資金的態度來看,資金面大概率將安度季末,央行此舉意在呵護市場的流動性。
熱點板塊:
前期強勢股今日紛紛反抽,金字火腿(002515)、方大化工(000818)強勢漲停;近期曾漲停的東方精工(002611)、大楊創世(600233)也再度封板;熱點板塊方面,房地產開發漲勢居前,早盤開盤金科股份(000656)強勢漲停後,嘉凱城(000918)、萬科A、金融街(000402)、新城控股(601155)、萬方發展(000638)等多股強勢大漲;深圳本地股也有不錯表現,深賽格(000058)強勢漲停,鹽田港(000088)、特發信息(000070)有不同程度上漲;旅遊板塊今天漲勢也較為優異,西安旅遊(000610)強勢漲停,首旅酒店(600258)一度接近漲停價,曲江文旅(600706)大漲;另外,上午,OLED、高送轉、深港通等題材股爭相表現,午後快遞借殼概念股、石墨烯等板塊強勢爆發,題材股全面開花。僅有分散染料、物流板塊小幅下跌。
消息面上:
1、上海浦東新區金融服務局局長施海寧表示,上海自貿區將繼續推動和支持面向國際的金融市場的建設和發展,包括繼續推動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做好原油期貨交易產品的上市準備工作;支持上海證券交易所在總結“滬港通”經驗基礎上,完善交易規則和交易機制,加快研究推出“滬倫通”;加快推動在自貿試驗區內籌建全國性信托登記平臺,開展信托登記試點;爭取票據交易所落戶自貿試驗區。
2、北京時間22日淩晨2點美聯儲宣布,保持0.25%-0.50%的現行基準利率不變。自去年12月9年多首次加息以來,聯儲迄今已連續六次會議按兵不動。
3、本周央行累計凈投放資金已達7000億元,與一次降準釋放資金量基本相當,但如此大規模資金投放,並未緩解近期短期資金面趨緊態勢;而從近期央行保障短期資金的態度來看,資金面大概率將安度季末,但資金“緊平衡”或仍將持續。
機構觀點:
華泰證券認為,兩市受到美聯儲不加息的利好提振大幅高開,並站上了60日均線,成交量有所放大,總結來看,有四大利好助力今日反彈。第一、美聯儲是否加息的靴子已經落地,本輪下跌起因正是美聯儲加息升溫所致,不加息符合預期,有利於節後修複性行情展開。第二、券商扶貧在網上引起熱議,多少仍然是大利空,對IPO抽血效應過於敏感,但目前貧困縣具有上市規模的公司比較少,短期不會對股市造成抽血效應。第三,市場上利好不斷,熱點題材股輪番反彈,前天核電概念迎15603億項目的重大利好,昨天鋼鐵企業合並引起鋼鐵板塊走起,今日動力煤漲價,甚至煤炭需求不足,引起煤炭板塊大漲。最後,滬指振幅創十四年新低,市場對此解讀為變盤的信號,在大幅跳空低開之後,並未持續走低,加上節後上漲概率大,滬指仍然5日均線之上,較為安全,一旦有消息刺激便會改變這種僵局。
廣州萬隆認為,與以往的反彈行情不同,這一次兩市打頭陣的卻是權重股,其中滬深300更是將素來彈性十足的中小創題甩在身後,這是盤面的第一大異象。另一大異象則是,滬指早盤直接跳空翻身越過60日線,隨後一直表現強勢,留下的小缺口一直未回補。前期受制於金融強監管、IPO綠色扶貧、美元加息預期不明等因素,A股持續維持弱勢震蕩,但隨著市場對金融監管等利空的逐步消化,以及美聯儲靴子落地,今日滬指成交量開始放大,兩市迎來修複性反彈行情。而隨著量能的逐步補齊,主力醞釀新一輪變盤動作就變得萬事俱備,同時指數若能依托這一缺口繼續上攻,將有望形成趨勢反轉意味強烈的島形反轉形態。
招商證券表示,目前是加倉時機,預計上證指數四季度高點3300點附近。經濟基本面穩定向好,通脹可控。地產和原材料的行業的景氣在前,PPP接力在後,後續有望帶動融資和庫存、投資數據等指標。市場流動性有望觸底回升。目前市場流動性處於低位,但資金面預期指標小幅上升,偏股型基金倉位觸底回升已持續兩周。在配置上,首選倚重業績的價值投資,科技類板塊始終處在高位震蕩博弈的階段。短期主題關註蘋果產業鏈、油氣改革、地產、石墨烯。中期繼續關註白酒、煤炭。
周五(9月23日)早盤三大股指幾乎平開,股指隨後繼續橫盤震蕩,上午雖有PPP概念、煤炭、鋼鐵板塊有所表現,但是受制於盤面熱點匱乏、市場人氣不足,深成指、滬指先後翻綠。午後,股指繼續低位震蕩直至收盤,總的來看,滬指全天波動僅為14個點,低波動成為市場一種常態。
截止收盤,上證綜指收報3,033.9點,下跌8.41點,跌幅0.28%,成交額1,473億元;深證成指收報10,609.7點,下跌52.51點,跌幅0.49%,成交額2,485億元;創業板指收報2,156.51點,下跌11.91點,跌幅0.55%,成交額636億元。
資金方面,截至收盤,滬股通資金凈流入逾6億元,另外,央行周五進行900億元7天期逆回購、100億元28天期逆回購,公開市場今日有200億元逆回購到期,資金凈投放達到800億,連續9日凈投放。央行自上周日(9月18日)以來本周累計凈投放8100億元,與一次降準釋放資金量基本相當,再創五個月來單周凈投放新高,上周凈投放5251億元。 但是A股成交額降至近兩年最低水平,近幾日成交量不足4000億元,創出2014年11月以來最低水平。
熱點板塊:
舉牌借殼概念股今日走強,法爾勝(000890)、康躍股份、九鼎投資(600053)、四川金頂(600678)強勢漲停,國農科技(000004)、萬里股份(600847)、棟梁新材(002082)大漲;煤炭板塊中st煤氣、山西焦化(600740)、紅陽能源(600758)等有不俗表現,;港口航運板塊午後走強,天海投資(600751)、海峽股份(002320)、南京港(002040)躍居前列;另外,石墨烯板塊開盤後一路震蕩走低,全天跌幅逾2%,3D玻璃、彩票概念、互聯網金融、量子通信等題材股也表現低迷。PPP概念今日兩度發力,最終均無功而返。跌幅榜上房地產開發、電子、公交板塊跌幅居前。
消息面上:
1、中國銀行(601988)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信用聯結票據業務指引》、《信用違約互換業務指引》、《信用風險緩釋憑證業務指引》、《信用風險緩釋合約業務指引》、《銀行間市場信用風險緩釋工具試點業務規則》的公告,成為信用聯結票據創設機構需凈資產不少於40億元人民幣。交易商協會建立了信用風險緩釋工具業務管理“大規則+子指引”的傘形框架。在明確信用風險緩釋工具業務大的管理框架的基礎上,再以信用風險緩釋合約、信用風險緩釋憑證、信用違約互換和信用聯結票據等每個產品發布子指引的方式明確具體產品的規則要求。新版《業務規則》在原有的CRMA和CRMW的基礎上,增設 CDS和CLN兩個新產品,至此,銀行間市場信用風險緩釋工具增加至四類。
2、今年二季末,A股有1305家上市公司有投資性房地產,合計達到5951億元。其中,投資性房地產超過100億元的上市公司就有12家,中國平安(601318)持有投資性地產總值334億元,位列滬深兩市第一。
3、中國央行將進行900億元7天期逆回購、100億元28天期逆回購,實現凈投放800億,連續9日凈投放。公開市場今日有200億元逆回購到期。央行並就28天期、14天期逆回購操作需求詢量。央行自周日(9月18日)來本周累計凈投放8100億元,與一次降準釋放資金量基本相當,再創五個月來單周凈投放新高,上周凈投放5251億元。
4、截至9月22日,上交所融資余額報4977.69億元,較前一交易日減少10.98億元;深交所融資余額報3944.18億元,較前一交易日減少4.11億元;兩市合計8921.87億元,減少15.09億元。
機構觀點:
廣州萬隆表示,在美聯儲不加息這一“外患”消除後,兩大“內患”卻一直籠罩在A股上方,這也是使得近兩日的走勢事與願違,市場並未迎來中線級別的反彈行情,反而是場外資金一直不願入場,市場弱勢震蕩依舊。其一,近一個月來再度湧現大股東減持潮,累計套現近超過150億,而同期增持金額僅19億。在IPO密集發行、A股散戶投資者大面積空倉的背景下,股東的大面積減持無疑讓市場雪上加霜,抽血效應明顯;其二,與股市低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樓市火的發燙,如同去年上半年的牛市,對A股資金虹吸效應明顯。
巨豐投顧表示,美聯儲不加息落地後,市場暫時得到喘息,在基本面向好基礎下,隨著股指跳空上行的開始,反彈行情有望逐步拉開,但在成交不能釋放前,整理或者回補缺口都情理之中。對於下周來說,將是國慶節前的最後一周,鑒於節後國企改革加速、十八屆四中全會、深港通推進等眾多政策面的利好或將對股市形成穩固的推動力,指數也或提前表現。因此,下周有望成為節前重要的布局周期,巨豐投顧建議保持倉位下,積極調倉換股以及提前潛伏,具體重點關註政策傾斜的國企改革、一帶一路以及PPP概念,尤其是深圳國企改革以及以一帶一路中的基建類標的。
源達投顧認為,目前大盤短期內出現兩個預示不同走向的缺口,成交量是一個掣肘,在量能不足的情況下大盤先回補下方缺口的概率更大,所以不排除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但卻孕育出加倉的絕佳時機。鑒於大盤階段性底部形態雛形顯現和補周線缺口的任務已經完成,後市縱然震蕩也不改中期上升走勢。近期雖有題材概念的不斷湧現,譬如周一的核電,周二的高送轉,周三的鋼鐵,周四的房地產,但延續性較差,“一日遊”行情還是居多,所以總體在操作上依然以低吸尋找機會為主,堅決不做追漲。在缺口附近以震蕩的方式消化壓力,采用時間換空間的方式才是上策。隨著十一黃金周臨近,旅遊、酒店等板塊上漲是大概率事件,可以擇機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