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湖北考察時強調,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靠自己拼搏。13億多中國人民要齊心合力、砥礪奮鬥,共圓中國夢!
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支柱,也是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的底線。
曾有觀點認為,發揮好比較優勢,就可以很好地參與國際分工,不一定非要將核心技術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又或者,用市場和資源可以輕易“換”來技術,靠高投入高成本自主研發,是舍近求遠。然而,歷史經驗表明,市場換不來真正的核心技術,沒有過硬的核心技術在手也難以公平地參與國際貿易和分工。
隨著全球進入要素快速流通的“數字時代”,創新周期大幅縮短,稍不留意,曾經的“一步之遙”或將演變為難以逾越的鴻溝。更別提如今,大量創新建立在核心元器件、根服務器等少數關鍵技術之上,嚴重依賴外國不僅會喪失發展根基,還將危及國家安全。加強核心技術攻關,是歷史的告誡,更是我國加速邁向制造強國刻不容緩的必然選擇。
此時審視核心技術,我們需重新認識和劃定它的“外延”。新時期的核心技術,不再是某項或某幾項技術的代言詞,而是包含了前沿技術、先進材料、精密工藝和制造模式等在內的一整套立體創新體系,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以芯片為例,除了納米技術,其材料和工藝的變革也將從另一個維度突破現有的物理極限。
我們同樣需要重新審視核心技術攻關的方法。靠自己拼搏突破核心技術絕不是要搞自我封閉或單純依靠人力、資本的投入。核心技術攻關既要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和依靠市場力量、制度優勢攻堅的信心,也不能把自力更生與擴大開放對立起來,要打開大門,吸納全球智慧,在與世界的開放融通中實現創新。
我們更要抱有時不我待的精神和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加快營造鼓勵創新大環境,沈下心來穩紮穩打,認真打磨每個細節,切不可熱衷概念炒作、急於求成,更不能好大喜功、貪大求全。
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夠克服從無到有的困難,也必然有信心突破核心技術的瓶頸。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力氣、真功夫,凝心聚力取得突破,把挑戰變成機遇,把大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
隨著4月30日,香港上市規則改革的落實,一大批的新型公司正準備奔赴香港戰場,讓港股市場掀起一大波“新經濟”的風波,有市場傳聞稱,小米已經做好赴港上市的準備,有望在本周遞交上市申請,預計很可能會在五一假期後向香港交易所(00388.HK,下稱“港交所”)遞表,最快可於6月底至7月初掛牌,有望成為同股不同權新股的第一股。而市場人士認為,盡管很多新經濟公司上市的時候異常火熱,但在香港“打新”卻不一定賺錢。
據港媒報道,小米的上市籌備工作已經進入最後階段,有望在本周遞交上市申請,但按照目前的最新進度,可能要在5月2日香港公眾假期後才能遞表。由創辦人、董事長兼行政總裁雷軍等持有的特殊股權,將會采用同股不同權股份的投票權上限,即每股特殊股份相當於10股普通股的投票權,意味著雷軍在上市後只須最少持有9.1%特殊股權,即可擁有小米的控股權。
早前,市場消息盛傳,小米的估值將在600億美元至1000億美元之間,而此次小米計劃在香港上市計劃集資至少100億美元,有望成為今年全球最大型的科技新股,高盛、摩根士丹利及中信證券是小米保薦人。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上周透露,有雙位數的新型公司將在新上市制度生效後申請上市,其中生物科技公司的數量會比較多,而同股不同權公司的規模則會比較大。有市場消息稱,螞蟻金服、小米、陸金所、點融網等都緊隨其後,準備在香港上市。
不過反觀過往新經濟公司在香港上市的經歷,往往出現“雷聲大雨點小”的情況,在新股認購時異常火熱,卻一直跌破發行價,更嚴重的,在新股半年禁售期解禁後,股價更加一落千丈。
2017年,被香港市場稱為“新經濟三寶”的眾安在線(06060.HK)、閱文(00772.HK)及易鑫(02858.HK)上市時,引發市場非常大的轟動,尤其是眾安在線,上市時在香港市場引起了軒然大波,供散戶認購的公開發售部分錄得超額認購392倍,可謂萬人空巷。
當時,很多投資者利用孖展(保證金)打新,眾安在線的凍資金額超過2300億港元,是2017年的新股凍資王,認購一手的投資者人數高達17745人,兩手的認購人也達到9825人,中簽率也只有55%。
而在上市後的幾天,眾安在線股價猛漲,更在2017年10月6日漲到了93.65港元的高位,還曾經漲到了97.8港元的歷史高位,相比上市價59.7港元,漲幅已經達到了64%。不過,隨著市場逐步冷靜,眾安在幾個月的表現有點經受不住市場的考驗,3月21日,眾安在線市值已經跌破千億,而隨後更進一步跌破上市發行價,截至4月30日收市,眾安在線收報55.05港元,較上市價仍有8%的折讓。
有分析稱,眾安在線在2017年9月28日上市,半年禁售期已經屆滿,盡管眾安在線的基石投資者並不算多,但由於眾安在線業績差強人意,很多投資者決心獲利離場,這也成為了讓眾安在線股價進一步下挫的原因。
根據香港主板上市規則,IPO的基石投資者都設有禁售期,一般為上市日期起計至少6個月,隨著以眾安在線為首的新經濟公司的基石投資者的新股解禁,市場對於接下來新經濟公司的股價表現也表現得非常擔憂。
實際上,除了上市明星股眾安在線,去年大部分的新經濟公司都跌破了發行價,同樣是上市時備受矚目的新股易鑫股價也一直潛水,公司在2017年11月16日以7.7港元的價格上市,截至4月30日收市價僅為4.24港元,較上市價折讓45%。
美圖(01357.HK)也同樣面臨這樣的情況,美圖主席及執行董事蔡文勝曾在公開場合表示,美圖股價的成功吸引了很多內地新經濟公司赴港上市,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盡管美圖曾在一段時間內,曾上漲到了14港元的高位,但最終難以經受住市場的考驗。截至4月30日,美圖收報8.36港元,較上市發行價8.5港元低了1.6%。
華泰金控總裁王磊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稱,2017年香港市場已經加大新經濟引入市場的力度,但是投資者要特別註意,盡管這些新股在上市時都風光無限,但並不是每次“打新”都能賺錢,投資者要充分考量發行價和估值水平的高低,從而回避一些估值過高的企業,很多新經濟公司確實是虧損狀態,但不影響它是一家好的企業,所以投資者在熱門公司赴港上市時,一定要做好相應的研究工作,找好投資標的以及市場對標的公司,避免估值偏離市場,造成投資損失。
王磊稱,盡管美圖、閱文、雷蛇等等新型科技企業都紛紛赴港上市,但更多有中國代表的新經濟規模的企業,並沒有選擇來香港,也沒有去內地,導致了內地投資者沒有享受到中國經濟轉型帶來的紅利。
實際上,部分新經濟公司在其他市場甚至比香港更糟糕,今年以來,赴美國上市的9家中概股中,有6家上市當天就破發,更有當天股價大跌近30%的股票。王磊稱,美股市場對於A股的認知度並不比港股高,導致很多公司估值被大大低估,“珠寶當成玻璃來賣”,他認為,未來新經濟公司不論是回歸香港市場還是A股,都給予了企業更多的選擇,也讓企業的估值更加合理。
5月17日,以“讓未來發生”為主題的2018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盛大開幕。在新零售分論壇環節,羅森(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張晟、銀泰商業集團COO 王福琴、大潤發新零售COO袁彬和百聯集團董事會秘書兼戰略中心高級副總監趙陳斌,進行了圓桌探討。
2017年可謂是新零售的元年,到2018年,電商與實體電商經歷了更多的資本並購,逐漸形成“阿里系”和“騰訊系”,在新零售時代,更多的實體零售商和電商成為了競合關系。
實體零售問題所在
談及實體零售的壓力,張晟表示:“中國的現代零售業從1996年真正實現變化,到2016年整整20年的時間,對實體的零售來講,是沒有太多競爭壓力的。所以我今天說新消費的變化和壓力,其實是這些年我們自己的作為不夠,實體零售世界上活得好的無非是兩個,一個是自有品牌,一個是買手制。而恰恰在中國這20年中間,自有品牌就變成了貼牌銷售,其實貼牌和自有品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最大的一個變化,是買手制沒有真正的建立。部分實體零售商一直通過經銷商賒帳、代購,或者很多的大賣場自己不賺錢,造成了中國很大的零售商都是一個半地產商或者是二房東,這兩個模式造成了今天實體零售的一些嚴冬和痛苦。”
在袁彬看來,大潤發也一度遭遇困難。“大潤發從2000年到2012年期間是一個‘舍命狂奔’的階段,在2012年以後,整個受到一些新渠道的沖擊,也受到了一些線上業務的沖擊,碰到一些困難。有時是我們自己做得不夠好。在‘舍命狂奔’的時候,你會覺得什麽都難做,比如說消費者越來越年輕,越來越宅,對商品的個性化要求越來越高,這幾年中,應該講在商品升級、門店的效率提升,以及渠道的拓展、業態的創新多個方面,我們也是從痛苦過程的提升。我們還是要把內部的效率、商品提升上來,還是得到顧客的信賴,所以這方面我們還是保持著穩健的發展。”
轉型和升級
百聯一直給人“老字號”的感覺,似乎代表陳舊,但趙陳斌表示,其實在新零售時代,百聯已經意識到升級轉型問題。“大家可能想到百聯是‘老’,我還有另外一個詞介紹百聯,那就是‘全’。我們從百貨店、標超到便利店、第一醫藥零售。互聯網沖擊下,也是遇到了巨大的挑戰。有危就有機,我們有全,有老字號在手上,同時也是我們很大的優勢。第一百貨去年啟動了轉型,把1936年的大新公司的老樓和旁邊六合路緊接的東方商廈的南西店做了融合的轉變。這個融合不僅僅是把兩幢樓合並在一起,稱之為第一百貨商業中心,更重要的是把人和年代做了融合。我們把原來的東方商廈的五角場店,在去年年底的時候重新升級換代,變成了現在的第一代的折扣百貨。”趙陳斌說。
為了改變千店一面,百聯在去年9月在東方商廈徐匯店“開出了旗下第一家買手店。此外,我們第一百貨淮海店的隔壁鄰居做了一次戰略合作,第一百貨淮海店是購享中心。過去是購物中心,現在我們打造的是共享中心。可能在未來的體量當中,我們的購物的比例會越來越少,可能不足20%。我們認為買東西不是我們消費者,不是我們的所有這些客戶生活的全部,享受生活,享受他的人生的時間,可能是他的一些需求。我們作為一個零售商,我們需要的是更好的更精準的去滿足他們的這些需求,所以我把它打造成共享,比如說顏值,包括二次元等等。不僅是購物,而是突破購物的範疇,給予消費者空間上的享受。 ”趙陳斌指出。
擁抱電商
在升級轉型的同時,實體店與電商合作成為一大趨勢。銀泰是最早“觸電”的實體零售商之一,重構“人貨場”的數字化,是現在很多實體零售商正在做的。
“銀泰和阿里的合作要追溯到2012年。銀泰和阿里的管理層在一起做了一次交流,探討的話題就是零售的未來。零售現在遇到的困難,未來到底是什麽樣子?那個時候其實沒有結論,大家都會覺得未來的零售就像怪獸一樣,它會不斷地生長和發展,可能我們有很多東西無法預知的。所以現在銀泰里面有一支大學生團隊,我們叫他們是銀泰的小怪獸。銀泰從2013年開始正式和天貓合作,從局部到全面,2017年銀泰私有化以後,到2018年就真正成了阿里生態里面新零售8個縱隊之一。第一是人的因素,2017年開始銀泰開始建立數字化會員的體系,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實現了銀泰數字化體系和阿里會員體系的打通,已經完成了300萬客戶的數字化的工作。意味著現在我們這300多萬的數字化的會員,是可以完全可以做到可識別、可觸達,可精準的服務了。 第二是關於場的數字化方面。銀泰希望為消費者打造線上線下消費體驗無差異的場景,銀泰和阿里的團隊重新對之前數字APP進行打通。在喵街上實現會員的運營和全域賣貨。第三是貨物,新零售的產品這里要介紹一下,銀泰跟阿里合作開的店完全是通過大數據選品,做到了商品數字化和線上線下同價。”
而大潤發和百聯則選擇自主投資建設電商,單實體零售商巨資投入電商並不容易,袁彬坦言:“電商投入巨大,你能看到多少前景,多少希望?尤其是我們的一些對手,可能他燒的是投資人的錢、風投的錢,我們這個都是產業收益,都是一分一毫慢慢賺出來的,扔出去看到結果還好,看不到結果有時候是很心痛的。 同時我們發現線上流量的增多,流量的黑洞,盈利模式的陷阱,這一塊你都避不開。我們認為要轉型。去年11月,我們和阿里正式合作。飛牛就慢慢開始轉型為,原來是打造B2C的綜合網站,轉型為我們幫大潤發做線上代運營,包括數字運營。同時我們做了2B的,類似其他友商的B2B業務。我們商品可以24小時之內,送到我們門店大潤發周邊50公里範圍之內的企事業單位、中小零售商,各個零售終端,我們幾萬個商品都可以去覆蓋,所以供應鏈是可以大家共享。曾經大家都是對手,現在我們都變成隊友了。我們飛牛也幫大潤發做“一路發”的賦能,做B2B的賦能。大潤發功能轉變就變成了線上業務的代運營以及在做大潤發門店的數字化改造的推動者。在和阿里的半年合作中,我感覺非常好,阿里真的全心全意在為合作夥伴,把所有的東西掏心掏肺教給你。這樣讓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所以我覺得我們搭上了新零售的高鐵。我相信在新零售的路上,以及在消費升級的路上應該講我們可以發揮更好更大的作用。”
趙陳斌則指出,百聯有數千家線下網點,完全可以利用線下優勢開拓全渠道平臺。
實體店的未來
“我們實體店未來要實現更多商業價值。我們過去的實體百貨店是出了問題的,而且這個問題不是行業的問題,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因為至少有兩件事情我們不幹的,第一我們不碰貨的,都是供應商拿過來。第二我們不觸客的,不知道顧客是誰,也不知道顧客為什麽而來,為什麽而去。所以我覺得如果沒有把人或場真的進行數字化,不用大數據去營運,也沒有致力於供應鏈優化的實體店,可能真的沒有未來。作為銀泰來講,我們會堅定地認為實體店是有未來的,但是我們必須跨越一些階段和完成一些事情。比如說人貨場的數字化,就是銀泰重要的戰略。供應鏈進一步深度的優化,也是我們堅決要做的事情。我們做了比較多的商品數字化之後,我們就會發現遠在新疆的顧客可以通過喵街買到銀泰的商品,他可以選擇明天到店來提貨或者選擇我們配送給他。其實我們認為這是給顧客服務創造價值的。”王福琴指出。
值得註意的是,無人零售也成為一大趨勢。對此,張晟認為:“我的觀點是,無人零售,一定有未來。但非常遺憾,無人零售現在是早產兒。第二,我們今天這些做無人零售的,其實很多都在宣揚怎麽把便利店的人工成本降下來。比這個更重要的是一個,如何讓消費者真正的滿意?今天的無人便利店也好,無人貨架也好,我發現沒有找到真正的痛點。”
在趙陳斌看來,零售不用那麽明確去區分新和舊,其實零售就回歸它的本質,更好地滿足消費者。“拋開零售的本質,純談科技,是舍本取末。但是近幾年技術確實對零售有極大的影響力,毫不誇張地說有可能它成為了第一動力。我們發現近幾年所有的零售的創新,無不被技術所驅動。這時候技術就成為零售當中非常重要的環了。怎麽樣的技術能夠推動零售的創新?我們自己內部對它有個定義,叫做能夠高效、精準、滿足需求的技術,這才是我們去衡量技術是不是能夠更好的為消費者服務,是我們未來零售要具備的技術。”
在最新一期的李小加網誌中,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一個真正服務實體經濟的資本市場不能僅是錦上添花,更應該考慮雪中送炭。既然要雪中送炭,上市門檻就不可能過高。監管的焦點只能體現在嚴格的信息披露上。為了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香港交易所不會對入市融資規模、價格與節奏進行“流量管理”。如果想讓香港的生物科技板塊成長為參天大樹,就不能把它們放在呵護下的溫室里。
李小加還特別提醒投資者在投資前一定要做足功課,為自己的投資負責,“尤其是對生物科技不熟悉的中小散戶投資者,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修改後的香港上市新規首向連收入都沒有的生物科技公司敞開了大門,對於為何要邁出這大膽一步,李小加表示,一般來說,沒有收入的公司都處於高風險的早期發展階段,投資者很難有可靠的標尺來判斷公司發展前景和投資風險,所以我們以前的上市規則不接受沒有營業收入的公司來上市。但生物科技公司是特別的,因為它們的產品研發、制造和銷售過程都受到國家醫藥監管當局的嚴格監管,它們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有清晰明確的監管標準和尺度,這一特點使得生物科技公司可以在資本市場上提供財務指標以外的清晰具體的披露,供投資者來判斷投資風險。
李小加指出,生物科技行業的發展關系著人類的命運,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應該在這一重大科技革命中擔當重任,發揮香港資本市場的優勢,為生物科技行業雪中送炭。
李小加強調,生物科技行業也有特殊的投資風險,首先,生物科技公司的產品研發周期長,一種新藥從研發到最後獲批在市場銷售,短則三四年,長則達十年;第二,由於生物科技公司的產品事關公眾健康,受到政府嚴格監管,在獲批生產前幾乎不可能有營業收入,因此它們的產品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第三,生物科技公司的產品研發失敗風險高。
此外,投資生物科技板塊可能還面臨兩大市場風險,一是股價波動風險。生物科技板塊不同於一般的行業,它們上市後的表現容易兩極分化,任何有關產品研發與監管審批進程的信息都容易給股價帶來劇烈波動。二是內幕交易的風險。由於高度的專業性和信息嚴重不對稱,生物科技板塊內幕交易的風險會明顯高於其他板塊。
針對如何設定上市門檻,李小加稱,門檻主要設定在最小市值和臨床測試進度方面:如果門檻設的太低,可能會把過高風險的公司放進來,不利於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如果門檻設的太高,又無法滿足生物科技行業的合理融資需求,而且可能把很多急需資金的好公司擋在門外,讓投資者錯失良機。最終設定了15億港幣市值和已通過一期臨床測試、即將進入二期臨床測試這兩大主要上市門檻,並根據行業特點為此類上市公司設定了特殊的信息披露要求,以幫助投資者判斷投資風險。
同時,李小加提醒投資者在買賣生物科技公司的股票之前一定要仔細研究上市公司的產品研發、臨床實驗結果和監管程序等細節,為自己的投資負責。而且,鑒於生物科技行業的專業性和複雜性,投資這一板塊需要了解足夠的專業知識和行業背景,這樣的投資機遇只屬於擁有豐富投資經驗和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成熟投資者(主要為機構投資者),生物科技公司並不適合所有的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散戶。
他還建議對於生物科技了解有限的散戶投資者應該先觀察再試水,在機構投資者與上市公司充分互動和博弈、形成穩定的價格趨勢之後再逐步嘗試。此外,鑒於生物科技板塊的特殊性,個股投資風險很高,如果能用一籃子個股組合的方式來投資可以分散風險,東方不亮西方亮,投資者可以在數十家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後,通過投資相關生物科技指數基金來分享這一板塊的整體機遇。
“對於歐萊雅來說,已經步入了數字化革命,但這不是沖擊。數字化所提供的個性化服務與利潤增長不但不沖突,由於提供了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也使得高端化的價值被進一步放大。”歐萊雅集團董事長兼CEO安鞏5月25日在法國巴黎參加VIVA TECHNOLOGY大會時說道,美妝行業的未來一定是數字化的,也一定要和高科技鏈接在一起。
歐萊雅全球首席數字官Lubomira Rochet進一步表示,如今歐萊雅已經進入到數字化轉型的第二階段。未來,歐萊雅將會在消費者體驗和服務上更加個性化,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其中,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將會是歐萊雅數字化2.0的重要方向。
實際上,從近期歐萊雅的幾起並購案例中可見其對數字化戰略的落地已深入骨髓。今年年初該公司首先是傳出其並購了韓國時尚公司Style Nanda,據了解,這一公司是時下熱門韓國彩妝品牌3CE母公司。緊接著,又收購了加拿大美容和數字醫療供應商Modiface的所有股份,後者致力於將增強現實和人工智能技術推廣到時尚美妝產業;還有安鞏在VIVA TECHNOLOGY大會上最新透露的,於法國當地時間5月25日上午並購的一家發跡於社交平臺上提供染發服務的創新美妝公司Pulp Riot。
可以看出,數字化程度幾乎是其判斷收購與否的標準之一。不過安鞏也強調,這些並購來的公司,集團層面從不考慮它們變成歐萊雅,而是借用這些公司在美妝數字化創新和趨勢上的靈活性來使歐萊雅變得更加數字化。
【習近平:國企一定要改革,抱殘守缺不行】13日上午,正在山東考察的習近平來到萬華煙臺工業園。得知企業走出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直至自主創造的道路,技術創新能力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成為行業領軍者,習近平十分高興。他說,回顧你們這個歷程,一路走得很好,雖然是一個艱辛創業之路,但是很成功。之所以取得成功,我的一個體會就是走了自主創新之路。沒有不可能的事情,就要有這麽一股勁兒,正像屈原講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誰說國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殘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變成現代企業。希望大家再接再厲,一鼓作氣,一氣呵成,一以貫之,朝著你們既定的目標奮勇直前。
【習近平冒雨考察海洋工程設備制造基地】6月13日下午,習近平冒雨來到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煙臺基地。“藍鯨1號”鉆井平臺巍峨佇立、“泰山”龍門吊高聳入雲,習近平撐著傘邊走邊看,詳細了解企業走自主創新發展之路、開展高端海洋工程設備自主設計研發制造情況。聽說“藍鯨1號”去年創造了可燃冰開采時間和產量兩項世界紀錄,習近平鼓勵他們繼續努力。總書記同現場的工人們一一握手,他說,基礎的、核心的東西是討不來買不來的,要靠我們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來實現。我看你們有這個信心,希望你們迎難而上、再接再厲。
7月1日三大運營商已全面取消手機流量“漫遊”費用。對此,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今日指出,根據企業的一個初步測算,預計將有7.8億戶受到這項政策的優惠。年初企業提出的各種降費舉措,如移動流量資費降低30%,今年一定得落地,此外還有家庭寬帶、企業專線使用費降低等等,這些也要全部都完成。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舉行新聞發布會。有記者問,7月1日三大運營商已經全面取消手機流量“漫遊”的費用,取消流量“漫遊”費現在的落地情況如何,哪些人將最受益,今後又將如何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
對此,聞庫表示,今年3月5號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取消流量“漫遊”費的要求。這項要求提出之後,工業和信息化部以及三家基礎電信運營企業高度重視,立即行動。前期,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紮實做好系統調測,特別是服務系統、計費系統等的調測和各項準備工作,對原先的一些資費套餐進行了梳理、歸類、調整。
他介紹,目前,從7月1號開始,取消流量“漫遊費”已正式實施,也就是資費套餐中的本地流量和省內流量全部升為全國流量,而且不需要用戶申請,自動生效。根據企業的一個初步測算,預計將有7.8億戶受到這項政策的優惠,可以說,優惠的面是比較大的。
他稱,特別是對經常到外地出差的用戶,對全國流量需求比較大的一些用戶,應該感受是比較深的。今天是24號,真正大家看賬單得到這個月底,我剛才說的這些數字是預測數,真正最後要看結果,需要看這個月的賬單。到大家看賬單的時候,可能會有直接的體會。
他指出,接下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繼續落實政府工作報告當中的各項提速降費的要求。一是繼續做好取消流量漫遊費的實施工作,我們比較擔心,賬單出來後,會不會有用戶反映我還沒有享受到,或者我的賬單不對等等,因此,我們一直在密切關註,督促要求三家基礎運營企業,要認真對待實施過程中用戶提出來的一些問題以及用戶的投訴,積極妥善給予解決。
二是我們還要繼續打造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鼓勵幾家運營企業不斷地挖潛增效,為降費打下基礎。年初企業提出的各種降費舉措,如移動流量資費降低30%,今年一定得落地,此外還有家庭寬帶、企業專線使用費降低等等,這些也要全部都完成。
個人所得稅法修訂後,個稅起征點和稅率都已經確定,公眾依然關心首次引入的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贍養老人專項附加扣除如何扣除?
在31日的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財政部副部長程麗華表示,修改後的稅法設立了六個專項附加扣除項目,根據稅法授權,國務院下一步將對扣除的範圍、標準和實施步驟作出具體規定。初步考慮對專項附加扣除設置一定限額或定額標準,既要保障納稅人方便納稅,相關支出得到合理扣除,又要體現政策公平,能夠使廣大納稅人實實在在地享受到減稅的紅利。
國家稅務總局總審計師劉麗堅在上述會上進一步解釋,在具體專項扣除操作中,稅務部門為為最大限度方便納稅人簡化操作,將有四點考慮。
一是申報就能扣除。納稅人只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申報就能享受扣除。申報時盡量減少資料報送、簡化辦稅流程,相關資料和憑證盡量不用報送到稅務機關。
二是預繳就能享受。個人還可以將專項附加扣除信息提供給單位,每個月發放工資、代扣個稅時,單位就可以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進行扣除,這樣大家在每個月的預繳環節就可以享受到改革紅利了。
三是未扣可以退稅。如果大家沒有將自己的相關信息告訴單位,預扣預繳環節沒有享受到或者沒有享受到位的也不用著急,可以到第二年辦理匯算清繳的時候申請退稅,稅務部門將提供快速、便捷、安全的退稅服務。
四是多方信息共享。在這次個稅改革中,稅務部門將與多部門實現第三方信息共享,核對申報信息的真實準確性,最大限度地減少納稅人提供證明材料,“讓信息多跑網路,讓納稅人少跑馬路”。
安永稅務服務合夥人蔔新華告訴第一財經,稅務部門對於專項附加扣除可能會采取定額和限額內居實扣除的辦法。
比如,子女教育,贍養老人支出可能會規定一個月扣除金額,定額扣除;住房租金,住房貸款利息,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可能會采取限額內居實扣除的辦法。規定住房租金一個月最高扣除金額,實際月房租超過這個限額,就只能扣除這個限額。
“限額可能不會很高,這樣的話實際這種情況就會比較多;實際月房租少於這個限額,就按實際月房租扣除。這樣就能簡化手續,減少大家的工作量。”蔔新華說。
專線附加扣除一大難點是確保扣除的真實性。蔔新華認為,專項附加扣除項目可能需要的支持憑證。子女教育專項扣除可能需要戶口本以證明和子女的關系,子女上學註冊文件,教育費發票。贍養老人支出扣除可能需要母子,父子關系證明。住房租金扣除需要,住房合同,租金發票。住房貸款利息扣除需要住房貸款合同,銀行的本金和利息支付憑證。繼續教育支出扣除需要相關合同或註冊文件,學費發票。大病醫療支出扣除則需要,病歷卡,醫療費用發票。
“另一方面,稅務局可能會盡量利用聯通的網絡系統,收集個人的相關信息,以減少個人需要提供的憑證。例如,教育系統提供小孩入學的信息,只要小孩在上學,父母就可以選一人或雙方決定每月各扣除多少。”蔔新華說。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