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律挺過金融海嘯、獲利年增260%的一堂課 組織可改、策略可換 只有技術不能變!

2014-01-20  TCW
 
 

 

美律用五年的時間,繳出獲利年增二六○%的成績單。

說起這場成功的企業改造,董事長廖祿立看似輕鬆,但五年前的那場關鍵會議,他早已有破釜沉舟的心理準備……。

撰文‧賴筱凡

「八月我們還能有七億多(指營收),十一月竟掉到只剩兩億多,訂單只剩三分之一。」二○○八年的金融海嘯來得又急又快,美律實業董事長廖祿立至今回想起來都還心有餘悸。

廖祿立雖然嘴上安慰大家說:「免驚啦!(台語)」但即刻找來所有高階主管,關起門來談。「第一件事,就是所有的高階主管減薪二○%。」他的想法很簡單,高階主管的薪水比較高,即使減掉二○%,節儉一點,日子還是可以過;但基層員工不一樣,如果他們減薪二○%,生活可能馬上就會出問題。

「我們就是一個想法,要把氣拉長。」金融海嘯來得太快,何時會結束,根本沒人說得準,廖祿立對所有主管說:「大家卡忍耐,把它拖過去,後面我們才會有機會。」聚焦還是多角化?

大客戶都倒下 只能分散市場只是,美律的危機並沒有隨著金融海嘯退去而解除。一○年,蘋果iPhone引領智慧型手機的坐大,讓傳統手機巨人一個個倒下。先是摩托羅拉賣給了Google,索尼愛立信也被索尼全部收購,諾基亞敗北的故事也不再是新聞,而它們都是美律那些年的大客戶。

「如果說美律是在○三年抓住手機起飛的年代,那麼○七年智慧型手機風潮的到來,就是中國瑞聲與歌爾的天下。」巴克萊資本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蓋欣山說,沒跟上智慧型手機的潮流,讓美律錯失了商機,也給了中國競爭對手超越的機會。

一場接一場的危機,讓廖祿立決定發動一場企業大改造。

「我們近九成的營收都來自手機。」廖祿立驚覺,○二年為了將生產線大舉從筆電轉進手機,「那時我們進行『減角化』,就是為了兩個字——聚焦。」誰想得到,美律將雞蛋全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竟為日後的危機埋下伏筆。

當年美律是數一數二的筆電揚聲器供應商,近九成筆電內建的揚聲器,都是由美律提供。不過,美律面對廣達、仁寶、英業達這些代工廠,研發案一個接著一個開,接單的成功率卻只有二六%。「原因很簡單,我們疲於奔命地應付各個代工廠的project(案子),後來卻發現他們爭取的是來自惠普的同一張訂單。」廖祿立無奈地回憶。

相反的,手機開案接單的成功率卻高達六六%。面對研發資源大幅重疊下,廖祿立當即做了個決定:減少筆電訂單,聚焦在手機上。

聚焦策略也曾經讓美律有過一段好光景。○四年到○七年,美律每年稅後EPS(每股純益)多在四元至五元之譜;○七年,美律全球免持聽筒市占率更高達一七.一%,全球排名第三。然而,大客戶接連倒下,那刻,廖祿立知道危機來了。

「○九年第一季,又繼續虧損,再這樣下去,我們會很危險。」廖祿立不諱言,那時危機感籠罩了美律,他知道要趕緊拓展其他市場,但調整需要時間,新訂單也無法馬上進來,「不論如何,我只知道有一件事一定要做,就是分散。」廖祿立找來了IBM公司做顧問,他花了整整一個月和他們談,就是為了替美律把脈找病因。

當時的廖祿立沒想那麼多,「轉型」、「變革」這些都是後來改造開花結果後的名詞。「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分散市場、分散客戶;再來是組織再造,導入新的BU(Business Unit,事業群)概念,分成配件、零組件與電池三大事業群。」廖祿立說。

低價量大,還是高價量少?

轉向高階市場 也不放棄低階過去,每項產品的研發都高度相關,一刀切下去不是那麼容易,所以資源必須重新分配。廖祿立對每個事業群的主管說,每個事業群就像是一家公司,主管就是這家公司的老闆,接單、業務都獨立,再由後頭的工廠負責生產製造。「這樣的制度就像是一家小型EMS廠(專業電子代工廠),看似獨立又息息相關。」為了改造,廖祿立將所有的產品攤開來檢視,「你要接哪些球?哪些該丟掉,都要有想法。」最明顯的產品策略改變,反映在美律的出貨上。

一一年,美律免持聽筒產品多達七千六百萬套,但到了一二年,免持聽筒產品出貨量只剩下四千七百萬套;相反的,揚聲器系列產品出貨量大幅增加六五%,連帶的產值也增加了六倍。

「以前我們做的產品,像手機配件是附加產品,有的品牌廠會搭著手機送,有的品牌廠則不送。」這些手機配件的產品,單價了不起在一千元左右,「可是我們現在客戶的終端產品,單價都上萬元。」美律的產品策略改變了,與其固守在雞肋般的手機市場,廖祿立將產品策略轉向了更高階的市場。但這不代表美律就全然退出低價市場,「如果你完全都不做,等於是把市場送給了對手。」廖祿立說。

事實上,對岸的勁敵瑞聲強勢搶單,尤其在MEMS(微機電)麥克風動作頻頻,拿到相關專利,因此直接攻進摩托羅拉等大客戶,衝擊最大的當然是美律;甚至將美律從全球第三大揚聲器廠的位置給擠了下來。

面對競爭,只能殺價?

用研發實力 做有競爭力產品「這家公司(指瑞聲)確實是值得尊敬的。」廖祿立說,有別於中國部分揚聲器土法煉鋼的作法,瑞聲為了培養人才,也到南京大學設實驗室扎根,這樣的公司不容小覷。

但美律不能繼續與瑞聲硬碰硬,持續殺價競爭,受傷的不會只有瑞聲,同樣也會影響到美律的毛利。「面對競爭,你永遠必須強化自己的競爭力,做出差異化,這是很重要的。」廖祿立分析。

就拿近年華碩力推的變形平板來說,要做到可以同時兼容於手機與平板電腦上,還要有五.一聲道環繞音響的效果,原本需要六支揚聲器,但美律硬是靠著研發能力,做到只用一支揚聲器就辦到。

不管是低價量大,還是高價量少,這在管理學裡,永遠沒有最標準的答案。「現在多數台灣電子公司都在想轉型,市場可以變、客戶可以換,關鍵在於你必須掌握核心技術,美律就是轉型成功的典型案例。」蓋欣山說。

好比美律大舉進軍醫療市場,堅守的就是美律在揚聲器的研發實力,開發具有更高價值的產品。「前幾年美律說要做老人助聽器,還被人家笑,現在卻成了除本業之外的bonus(紅利)。」蓋欣山說。

剛從北京回來的廖祿立就分享了一個實例,他在北京街頭遇到一位耳戴助聽器的老伯,他抱怨助聽器在室內很好用,但一出室外就聽不到,非得別人大聲說話他才聽得見,「問題就出在溫度,室外太冷了,助聽器裡的電池無法放電。」對廖祿立來說,聚焦也好、分散也罷,五年改造給美律最重要的一課是,組織能改、產品能換,唯一不能變的是對技術的堅持,因為那才是成功的根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78

惠生國際(1340)的策略投資者

最近,豬肉股惠生國際(1340)上市,因為其低估值,加上具有一定的話題,最終公司招股反應熱烈,股票超額2,187倍。但很少人了解招股書中的2位策略投資者,讓我們看看吧。

(1)邱松
據招股書稱,丁松為香港居民,其自2000年通過業務往來認識創辦人丁碧燕,之後在2011年7月入股,但他入股的方式頗為特別,是入股國內的實體湖南惠生肉業有限公司的25%,實際作價1,386萬人民幣,之後再在11月付清金額後,不久換取上市公司4.8%股權,上市後變成3.6%股權,相等於3.85億人民幣。但他為何不一早入股上市公司,需要入股國內經營實體25%才換股,減少麻煩?

雖然書面上說的是,「常德經濟技術開發區招商合作局於2012年2月24日以書面確認告知 股東們,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一般原則並按審批國外投資者的任何投資的慣例,國外投資者在中國任何 中外合資企業持有的股權一般不應少於25%,因當地政府在過往傾向對中國任何中外企業實施較高的國外投資者投資比率要求,以在《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下更好地利用國外投資。據我們中國法律顧問的意見,常德經濟技術開發區招商合作局為具適當權力發出上述確認的主管機關。」但是在收購完成後事後以港元入股,亦可達致同樣效果。筆者認為,可能是和丁松只有人民幣或者重組期間需要人民幣有關。

(2) 湖南高新投(香港)有限公司
據招股書稱,湖南高新投以24,844,400元,入股4%股權,上市後剩下3%,估值8.28億港元,雖然估值較高,但老闆擔保2013年、2014年及2015年盈利分別為1億人民幣、1.5億人民幣及2億人民幣,但由於2013年的盈利已經達到目標,故無需賠償。但其後的盈利即代表市盈率4.35倍及3.26倍,入股價真是極度偏低,是否是和他的背景是政府有關呢?

根據招股書,他們的入股價如附表,可以看到和招股價相差不大:



據Capital Money的報導,雨潤食品(1068)、普甜食品(1699)及惠生國際(1340)3間公司的幕後策劃其實是同一班人,所以把公司逐家逐家上市,一隻一隻「豬」賣出去,而不考慮一次過把所有資產上市後再逐一分拆,即先出售一籠豬後才每隻出售,是因為逐一分拆較方便之餘,還可賺取殼價,況且兩隻股都進行一定炒作,加上兩位投資者的成本根本和招股價其實頗為接近,和之前的澳門勵駿(1680)、利邦(891)等的情況差不多,其實如果沒有大升,相信持有較長一段時間,相信也有所獲。

筆者因私人事務太忙關係,以後筆者會或者減產至1星期1篇,敬請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543

轉攻廉航 華航搭便車策略曝光

2014-02-24  TWM
 
 

 

台灣廉價航空元年來了!隨著廉價航空崛起,航空界老大哥華航也拍板轉進。二月中,華航和隸屬新加坡航空集團、新加坡最大廉航虎航(Tigerair)合資的台灣虎航(Tigerair Taiwan),正式取得民航局籌設許可,預計十一月一日開航,繼日前復興航空旗下的威航後,台灣天空今年將出現另一家本土廉航新面孔。

「不能說華航大膽,(我們)比較有決心!」華航董事長孫洪祥接受本刊專訪的這句話,宣示華航不缺席廉航市場。聽聞對手進度,復興航空發言人高治華重申威航「九月就會正式開航」,力拚「台灣第一家」。

按孫洪祥規畫,台灣虎航三月開始招機組員、首架飛機九月到位,預計前三年機隊規模達十二架,且第四年後再以每年新增五架速度擴張,「目標是第一年就賺錢。」

不過外資券商瑞信(Credit Suisse)認為,台灣虎航對華航的財務挹注卻有如「貓爪輕拍水面(paw on the water)」,短期具體貢獻不大,孫洪祥也坦言,以三年後十多架機隊規模、年營收約百億元計算,連華航營收規模十分之一都不到。為何華航非要有廉航不可?

卡位趨勢和航權,正是孫洪祥現在最大盤算。

搶市佔台灣商機大,可多貢獻客源

先看天時。據亞太航空研究中心(CAPA)最新統計,亞太區去年平均每一百個座位中,廉航佔比達二四.五%,十年來成長超過五倍,加上二○一一年底台日開放航約在內,越來越多航線解除限制,這些都是台灣虎航發展利多的可能條件。

「和歐美廉航市場動輒三○%、四○%,亞太區也有二○%的市佔相比,台灣只有個位數,這就是商機所在,」高治華認為,華航一起投入把餅做大,讓各界對廉航關注度提高是好事,「有兩家本土業者沒差,市場是夠的。」

這是因為,廉航業者最大的競爭對手是成本,而非彼此拚價格戰。因此儘管台灣航空市場老大、老三動作頻頻,老二卻認為低價不是自己要轉進的市場,長榮航空發言體系強調:「目前沒規畫做廉價航空。」

不過世新大學觀光系副教授陳家瑜指出,華航、長榮等大型航空公司過去都說因市場區隔,廉航影響不大,去年卻推出過去從未操作過的早鳥票搶客,代表市場確實受廉航威脅。

若以台灣虎航市佔率達五%、其中取代和新增客層各半,及華航目前約三成市佔推估,進軍廉航可多貢獻三.二五%的客源,「一般只要廉航進得去的市場,五年後市佔可達三○%,」孫洪祥透露,儘管目前已有十三家外籍廉航業者進入台灣市場(見表),但以台灣市佔只有四%來看,還在早期剛起步階段,華航不做,既有市場恐遭其他業者分食,又掌握不到新客源,此消彼長間影響又會更大,「時間來講我們並不晚,為什麼不做?」

搶航權提早卡位兩岸高獲利航點

其次是地利。「廉航一般很少做中轉,都是點對點直飛為主,」孫洪祥解釋,以台灣位處東北亞、東南亞中間的地理位置來說,不論北到韓、日,西到中國,南到東南亞國家,飛行時間多在四小時半內,台灣虎航發展空間大。

此外,中國透過恐怖平衡壓低票價,而把上海航點開放給廉航,及韓國政府鼓勵業者飛松山—首爾航線等國際經驗來看,有了台灣虎航,「無論政府支持大型航空或鼓勵用廉航開拓市場,華航都有機會,」陳家瑜觀察。

正因航權是航空公司發展命脈,主管機關分配航權時,每家業者都有機會。過去華航靠子公司華信替集團多爭取航權,轉投資的台灣虎航預期也能在航權談判上替華航多「卡位」,有助取得更多入場券。

更關鍵的,還有兩岸航線未來將全面開放的趨勢。「(兩岸航線)要分,也是分下一輪,但我們希望台灣虎航不是飛跟人家分的(航點),」孫洪祥透露,未來陸續開放的兩岸航線確實值得台灣虎航期待,但考量經濟規模與效益,至少一週七班、甚至全面開放的中國二、三線城市等高潛力航點,才是能真正貢獻利潤的關鍵。

陳家瑜認為,兩岸航線未來一旦完全開放,客源非常巨大,廉航有助不易出國者降低門檻、增加頻率,業者只要鎖定高獲利的最佳航點,確實大有可為。

儘管廉航也是航空公司,但孫洪祥不諱言隔行如隔山,營運模式和傳統航空全不同,「假如我取名番茄航空,沒人知道你啊,要花很多時間去養客人,」一旦和有十年經驗的虎航合作,華航能獲得品牌、行銷、管理與市場互補等資源共享優勢,又因合資對象虎航單一機型採購量大,也可搭順風車用較低成本買或租新機,可說是好處多多。

廉航的消費者大多價格至上,品牌忠誠不高,光台灣市場至少還有其他十四家業者,對想通吃商務客與價格敏感客層的孫洪祥來說,如何區隔台灣最大的航空公司華航和旗下的台灣虎航,靠差異化讓自家廉航脫穎而出,將是台灣虎航能否持續咆嘯的關鍵。

【延伸閱讀】2本土業者,和13外籍軍團搶廉航市場——台灣各廉價航空公司

新進本土軍團:台灣2家: 威航(復興航空子公司)、台灣虎航(華航轉投資,初期股權佔90%)今年下半年正式開航

既有外籍軍團~東南亞6家:捷星(澳航轉投資)、酷航(新航子公司)、虎航(新航轉投資)、亞洲航空(AirAsia X)、菲亞洲航空(亞航轉投資)、宿霧太平洋航空以新加坡、馬來西亞吉隆坡、菲律賓克拉克為主基地

東北亞5家:樂桃(全日空轉投資)、香草(全日空子公司)、易斯達、德威、釜山航空(韓亞航子公司)以日本東京、大阪,及韓國釜山為主基地

香港1家:香港快運目前只飛香港—台中航線

中國1家:春秋航空中國最大廉航、首家飛進兩岸航線業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947

通往正常化之路--美聯儲的新退出策略分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0267

有著「美聯儲通訊社」之稱的《華爾街日報》記者Jon Hilsenrath認為美聯儲正在拋棄2011年6月議息會議上定下的退出策略方案,而新的方案正在討論並逐漸成形。

要從金融體系中移除數萬億美元的流動性,美聯儲的舊方案包括幾個要點:

1. 停止QE,所持有的MBS和美債到期後停止使用其本金再投資,將其移出資產負債表。

2. 在相當QE長一段時期後,美聯儲將出售所購買的MBS。

3. 通過超額準備金等技術工具使得銀行將資金長期置於美聯儲賬上,從而進一步減少金融體系的流動性。

以上措施將吸收貨幣、影響貨幣供給,從而提升美聯儲的基準利率--聯邦基金利率。

法兴:美联储QE退出策略进化史

而Hilsenrath稱考慮的新方案中,美聯儲可能讓銀行體系的超額準備金維持數年之久,甚至可能永遠不會將其移除。除了給銀行超額準備金支付利息(IOER)外,美聯儲還將通過逆回購項目來影響利率。

華爾街見聞在此前的系列文章中對美聯儲的兩項工具「超額準備金利率(IOER)和全額供應(full allotment)隔夜逆回購」做過詳細的介紹。

相比於主要針對存款機構的超額準備金利率工具,這個逆回購工具將使得「相對較大範圍的市場參與者」有資格可以在隔夜的基礎上借錢給美聯儲,這些貸款是以美聯儲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賬戶(SOMA)持有的證券作為抵押。

這麼做美聯儲一方面可以通過向相當大範圍的投資者彈性地供應無風險資產,緩解市場「高質量抵押品」短缺的壓力。更重要的是,美聯儲可以借此對非銀行機構的借款利率施加影響,解決目前美聯儲基準利率「聯邦基金利率」與市場脫節的問題,奪回短期利率市場的控制權。

(上圖表明,聯邦基金利率對於隔夜抵押利率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兩個利率之間的相關性已經基本消失)

Hilsenrath認為,相比於從金融體系吸收流動性從而通過管理貨幣供給影響利率,美聯儲如今更願意通過管理貨幣成本來設定利率。巴克萊用更直白的話語對此作了總結:超額準備金利率和全額逆回購工具將成為美聯儲新的核心政策工具。

美聯儲的新方案不會主動出售此前購入的MBS,而是讓流動性停留在金融業體系。值得注意的是,美聯儲「三號人物」紐約聯儲主席Dudley在上週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表示,這還意味著美聯儲無需再等待停止QE後數月再實施加息。在此前版本的方案中,停止購債被認為是加息之前的一個信號。Hilsenrath認為Dudley的講話意味著美聯儲不會提前很久給出信號。

當然,這一切仍然討論之中。美聯儲的委員們對於新方案的細節仍有分歧。

新主席耶倫需要在未來數月內讓委員們就方案達成一致。投資者需要對此高度關注,因為新的方案將包含何時加息的重要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729

烏克蘭危機交易策略:做多烏克蘭、做空俄羅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0676

雖然俄羅斯在烏克蘭局勢中佔據了絕對的主動權,歐美支持下的烏克蘭現政府處於被動地位,但市場似乎有不同的看法。做多烏克蘭、做空俄羅斯成了投資者們的主流選擇。2月危機升級以來,烏克蘭股市驟升30%,俄羅斯則跌去20%多。

下圖為俄羅斯和烏克蘭股市5年來的走勢圖。圖中可以看出,兩國股市自2011年步入熊市開始就一直一蹶不振。直到今年烏克蘭衝突升級,烏克蘭股市開始驟升,而俄羅斯股市則急轉直下。

今年至今,烏克蘭股市基準指數已經上漲了約30%(美元匯率調整後為20%),而俄羅斯則跌去20%,二者相差了50%多。下圖很清晰地展示了今年以來兩國股市收益率的走勢。正是從2月下旬局勢惡化開始,投資者對兩國股市的態度開始變得非常明顯,兩國股市的走勢分道揚鑣。

烏克蘭危機發展至今,局勢已漸趨明朗,克里米亞倒向俄羅斯,烏克蘭的其他地區則由親歐美政府掌控。Bespoke投資公司評論稱,這意味著烏克蘭大部分地區朝歐盟的大門又近了一步,對烏克蘭股市形成利好。投資者相信,今後在歐盟的援助下,烏克蘭的經濟或將有較大的起色。而相比之下,俄羅斯股市的糟糕表現則體現了投資者整體缺乏信心,這對普京造成了不小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24

滬港通的啓示和終極策略決定 巴黎的價值投資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4/05/blog-post_24.html
巴黎:

筆者為了滬港通兩地掛牌股票差價問題,搜索了一些過去全球兩地掛牌類似的經驗(包括ADR),事實是即使內含價值是相同,因為市場流通、期望外匯率丶持股人限制丶稅收丶納入納出指數丶資金成本丶市場氣氛⋯⋯不同等都會引致兩個不同價,硏究學者統稱為雜音:Noise,如果以為有不同價做短期arbitrage ,常會因雜音的持續引致損失,但當變成一地掛牌,兩價分離即會馬上消失。

綜合考慮下,筆者並不建議單純為短期套利:例如以為H股較A股低30%而買入H股。因為A股可能因為流通量低被人為抬高。

應該堅持用價值法的未來現金流的回報比率入市,擧一個例,如果你現在問建設銀行的PE是多小,較直接方法是把A股發行量95.9億XA價人民幣4·01元+H股發行量2404.2億xH價5.61➗1.246滙價求出市值再除以三年平均盈利人民幣1923億,=5.829倍,但因為PE的解釋是到底你投入的錢要多少年才能回本,這便會引到了第二和第三個的不同答案。

第二個是假如你是所有A股持有人,你總投資是95.9億x4.01=384.56億,獲得建行的份額是95.9/2500.1=3.828%,分享的盈利將是73.61億,PE會是5.22倍,第三個是若你持有所有H股,總投資是2404.2億x5.61➗1.246=人民幣10823億,在分享盈利是1849.39,PE就是5.88倍。

另一方面,本年派息一律為0·3元人民幣,假如是打算持有一年以上,股息稅A股明年會從10%減至5%,H股仍然為10%,稅後為A股人民幣0.285,H股為人民幣0.27。

假如一支股票以息率估值7%計,0·285現金入袋的股票應值4.07的話,0.27的入袋應只能值3.85。
假如一支股票以賺了錢再投資不分派去計估值,年回報73.61億盈利值384.56億或➗95.9股=4.01元的話,1849億盈利的再投資應只值9651億或➗2404.2應同樣地值4.01。

現在兩支股票既有部分派息,而稅率為前者較優,也有保留盈利再投資,後者H股的"內在價值應該就是在人民幣3.85至4.01間,它必須低於A股才能反映真正價值,因為長遠計,5%的股息稅引致每股年0.35%額外回報(7%x5%)的相距,足夠要把H股推下至兩者出現價差。

這是Ben Graham的說法。

筆者年小時有一個中學數學老師常考同學一個問題:兩個人,一個可以使用2、4、6丶8偶數無窮無盡的錢,叧一個是使用1丶3丶5、7⋯⋯奇數錢,那個較為有錢?

老師從沒有給答案,估唔到幾拾年後,我也唔識答。

不過建行的問題,筆者認為是較易答,對於一些享受不到那年0.35%的稅差,或外國投資者,或未實行滬港通的只能買H股,長期而言,他一定較有機會買入A股建行持有者窮一點。

雖然很多市場雜音,令到後者帳面財富看起來H股高於A股建行,筆者仍然相信一個聰明人投資的格言:

付出的是價格;穫得的是價值。

最後是以5月22日計,A股較H股有13%價差,連同筆者暫時賺了的5%+,若現在轉為A股,雖不夠一個月股息稅是15%,但份母是人民幣4的關系,繳稅後的Yield會是6.36%,仍然會高於份母是港幣5.61的股息回報的6%,最好的結果是H股年未唔上唔落,筆者總回報便有24%以上。數星期前筆者出了一篇輸在起步點之文鼓勵年輕人每年15%回報目標的複式力量,當時有朋友說看不出筆者的建行能。筆者同意他的觀點,而我的理由卻是任何股票也不能,而是買股票的人能,朋友應該留意每一個機會,例如這次,而絶不應小看自己。

至於神華、工行、交建等也應該是相同擧一反三問題:
朋友必須先要決定H股本身沒有滬港通會不會買,而不要單純因為差價買入不喜歡的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521

把滬港通當作收購合并策略計數 巴黎的價值投資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4/05/blog-post_19.html
巴黎:


價值投資法中有一種是收購合并的價差套利,幾年前筆者以美銀收購美林實習,並在短間赚了十幾個%,當時也有出文,有興趣朋友可搜索本站。收購合并丶分柝是最多機 會赚錢的地方,越複雜的交易,越表示有人想混乱一般人,越低调代表利益越多,唔想比人知。

第一步:做份Pro forma P&L, Balance Sheet
通常公告文件,都有預測盈利或過去的數據,之前筆者的AlA,不單看AlG分拆的公告文件,還看AlA過去埋在AlG時的成績,因而較其他人了解。而今次只是AH互通合并,財務報表用回舊的便是;

第二步 計算合并後的新市值
假如A股價大過H股價,意思就是以一股平H換一股貴A,若順利全轉A價後,市值便大了,應該計下轉換後的市值丶PE丶PB合不合理,是否太貴;

第三步 計算轉換價的槓桿值
因為AH股數比例每間公司不相同,若H股發行量佔大,例如是10比1A股,H股每升1%,總市值便上升差不多%,若現市值較應有價值低5%,而H股價卻較A價低30%,H股的低槓桿比,便限制了H價上升,因H股升1%只等同總市值約上升0.9%,升5%己到達合理市值有沽壓。反之如果H股發行量比例是1:10,即使升足30%,總市值只升很小,受合理價值的限制沽壓相對也較低,下面列表有提供各股槓桿效應數字;


第四步 股東投票結果
收購合并的風險是收䐟或被收購者的股東不同意拉倒,投資者風險是過早入市,股票會還原值產生損失,因此若一早知誰人手瓜硬便很有利,滬港通道理差不多,但雖然鐡定10月10日通車,合并一定通過,但最後轉換價落點卻仍然有待兩邊角力。AH股兩地力量强弱可以用三個月來的成交作客觀分折。可以想象,即使A股發行量是H股10倍,假如其中持有9成A股者有買賣限制,最終市場力量兩者會變成1:1,勢均力敵,即使原A股價高於H股10%,最終H股可能只一人行一步落在5%,相反,若例子中並沒有限制買賣,而市場的平均成交量A股以10:1壓倒,H股便很容易上升至和A股同價,上升10%;

Margin of Safety
上面說的是力量的較量是第一類風險,即使計算力量方面是對,合并完成前,偷歩買入差價者也要面對市場風險,即本身那支股票的價值有沒有被高估,是否滿足安全的條件,例如一支高借貸股票,H股和A股相差有8%,但6個月內通車前,利息上升,另一支支相差5%沒借貸的股票無影響,它卻可能下跌大於那相差的8%,因此,以三年平均盈利和假設H股上升後AH總市值求出PE,PB,盡量限制在22內,並且完全放棄蝕本丶不派息和利息和借貸比高的股票是較安全的做法。最後是以52天低位和现價得出一個反彈和尋底的走勢,所不同者是筆者較喜爱越贴低位價。

總結
最底下灰色那幾行是PExPB過高要放棄股票(部份太差也一早删去),其實我心目中己有三兩支會買,因為想買,所以數字對了幾次,而其他不想買的,可能便出現花多眼亂出錯,希望想實習的Blog友可幫助效對一下,其實也對Blog友有好處的,因為投資的rule no. One是 do your own work,practice makes perfect。

等我再效對多一次後會解釋自己只選擇某二、三支股的理由,而順便公告其中的一支股最近發生了件有趣的事情。




    《------現在-------》   《---------股數-----------》   成交  《-------如H= A---------》       
代碼H股代碼H股名稱 帳值億 A價H價价差市值差槓干 縂數  流通A股  H股  A:H  A股:H  PE  P/B  P/E x P/B  利息比 現yield 52周低 低位反彈 Total Assets  權益/資產 
601588588北京北辰    154 2.631.8280%10.3%       7.8        33.7         26.6        7.1       3.8          5.9        9.0      0.57           5           2 4.2%       1.51 21%40%
6018802880大連港    134 2.541.7581%12.0%       6.7        44.3         33.6      10.6       3.2          5.9       17.3      0.84         14           2 4.1%       1.39 26%49%
6017272727上海電氣    322 3.832.8766%6.2%     10.7       128.2         98.5      29.7       3.3          0.5       17.8      1.53         27         15 3.3%       2.31 24%25%
601717564鄭煤機      95 5.514.3757%5.8%       9.9        16.2         13.8        2.4       5.7         20.4       22.1      0.94         21         81 4.7%       4.12 6%75%
6018992899紫金礦業    276 2.271.8255%10.7%       5.2       217.0        158.0      59.0       2.7          1.5       11.3      1.78         20           6 5.5%       1.35 35%41%
601991991大唐發電    442 3.622.9155%5.1%     10.7       133.1         98.9      33.2       3.0          0.7       15.2      1.09         17           1 5.1%       2.75 6%15%
601107107四川成渝    110 2.812.352%11.2%       4.7        30.6         21.6        9.0       2.4          1.2        7.4      0.78           6           4 4.3%       1.87 23%46%
6019922009金隅股份    293 5.735.237%2.3%     16.1        47.8         37.1      11.7       3.1          1.8        8.6      0.94           8           3 1.9%       4.02 29%27%
6000291055南方航空    343 2.412.2732%1.7%     19.2        98.2         70.2      28.9       2.4          1.5        7.3      0.69           5           3 2.2%       2.25 1%21%
600362358江西銅業    445 12.8912.7426%9.0%       2.9        34.6         20.8      13.9       1.5          0.1        8.6      1.00           9           7 4.9%     11.53 10%50%
6018981898中煤能源    878 4.514.3928%7.3%       3.9       132.6         91.5      41.1       2.2          0.4        7.9      0.68           5          (2)2.3%       3.66 20%41%
6000161988民生銀行  1,977 7.747.6326%4.4%       5.9       283.7        225.9      57.8       3.9          2.1        6.1      1.11           7 #DIV/0!########       6.88 11%6%
601998998中信銀行  2,256 4.584.5426%7.0%       3.7       467.9        319.1    148.8       2.1          1.4        6.4      0.95           6 #DIV/0!6.9%       3.37 35%6%
600548548深圳高速    100 3.773.8323%6.8%       3.4        21.8         14.3        7.5       1.9          1.2       10.8      0.82           9           2 5.2%       2.52 52%44%
600012995安徽高速      72 4.334.423%5.8%       3.9        16.6         11.7        4.9       2.4          1.8        8.8      1.00           9           7 6.2%       3.35 31%58%
6012382238廣汽集團    333 7.47.7519%5.8%       3.3        64.4           6.0      22.1       1.9          0.7       17.7      1.43         25           6 1.6%       6.48 20%58%
600775553南京熊貓      31 9.384.6154%19.1%       8.1          9.1           4.1        2.4       2.8          1.5       60.6      2.74       166           5 1.7%       2.67 72%75%
6039933993洛陽鉬業    122 7.163.8135%17.4%       7.7        50.8         19.7      13.1       2.9          1.5       32.6      2.98         97         12 4.6%       2.58 47%58%
6008741065天津創業      40 7.734.14133%15.7%       8.4        14.3         10.9        3.4       3.2          1.6       40.0      2.77       111           2 2.4%       2.39 73%36%
60103838第一拖拉      45 7.564.39115%27.5%       4.2        10.0           1.5        4.0       1.5          1.6       22.9      1.68         39           5 1.7%       3.83 15%37%
600688338上海石化    177 31.83104%19.8%       5.3       108.0         16.2      35.0       2.1          0.3       65.6      1.83       120           2 3.4%       1.4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523

現金分紅股價上漲奧秘與「煙蒂」股投資策略 502的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cee43000101qrwq.html
   現金分紅股價能上漲?沒錯,這就是我的觀點。一般A股投資者認為現金分紅不就是把錢從股東的左口袋裝到右口袋,沒有區別,反而是送配股票倒是能使股價能上漲。但我認為送配股票沒有實質意義,而現金分紅對於那些股價低於淨資產的股票來說,是增加價值的。為什麼呢?

    舉個極端的例子。

    L公司過去賺了些利潤,但是最近幾年不賺錢,公司淨資產為1元,公司決定收縮經營,把以前累計的利潤0.5元返還給股東。然後我們來看在不同市場價格條件下,公司的價值是怎麼樣變動的。

    H股市場,因為公司近幾年都不賺錢,股價跌破淨資產,只有0.5元,市淨率為0.5倍,投資者一年前0.5元買了該股,一年後,收到0.5元股息,不賠不賺。問題來了,股價0.5元分紅0.5元,除息後股價應該為0,但是股價卻多少會上漲,因為還有0.5元的淨資產在上市公司裡,如果還按0.5倍市淨率估值,這塊價值還有0.25元。投資者手中股票價值加股息就有0.75元,較一年前投入的0.5元,增長了50%。這就是我說的現金分紅股價上漲的情況,現金分紅增加了股票的價值。

   Z股市場,還是該公司,以重置價值或者賬面價值定價,股票價格跟淨資產一樣都是1元,投資者一年前1元買了該股,一年後收到股息0.5元,股票價格除息到0.5元,投資者手中還是1元,收益率為0,跟L公司沒賺到錢是一致的。

   A股市場,L公司股票以預期、增長空間、概念等因素定價,股價貴得離譜,賣到10元,市淨率10倍,投資者一年前以10元買了該股,一年後聽到公司利潤分配決定,傻了眼,成長概念變成熟概念,收到股息0.5元,股票價格除息到9.5元,可9.5元,對於只剩下0.5元淨資產,市淨率是19倍,如果還按10倍估值,股價要下跌到5元,這時投資者手中只剩下5.5元,虧損45%。這種情況下分紅減少了股票價值。

   對應上述極端例子的現實情況是,港股一些跌破淨資產的股票突然宣佈大幅提高股息,哪怕經營業績是下滑的股價也會大幅上漲,例如映美控股、先傳媒等。而A股市場,市場都喜歡炒作,不喜歡現金分紅(股價高股息收益率很低),還不如把現金留著上市公司,用於發展新業務、收購公司或者搞出個什麼概念,預期貴買貴賣,分紅反倒是抵減了投資者手中股票的價值,所以喜歡送轉股,股價降下來,容易炒作些。

   港股中普遍的情況是存在一批ROE在5%~10%的「煙蒂」公司,它們的估值在0.5~1倍市淨率左右,分紅率維持在百分之幾十不等。這些公司分紅理論上也會帶動股價輕微上漲,不過影響因素多,並不容易顯著觀察得到。類似當年大幅折價的封閉式基金,一旦宣佈現金分紅,次日總能刺激基金交易價格上漲。

    本人喜歡投資上述「煙蒂」股。成長股並非不喜歡,但是一來我沒遠見能挑到,二來挑到的恐怕是股價貴,然後買完業績下滑的戴維斯雙殺股。而投資「煙蒂」股好處在於,它們基本盈利狀況一般或者由於行業不好,股價紛紛跌破淨資產,都十分便宜,向下空間有限,股息收益率不錯,存在向上空間。

   「煙蒂」公司繼續維持經營現狀的話,光收股息,收益率也還可以,實際收益率因為現金分紅股價上漲的情況可能比股息收益率還高些。例如廈門港務(PB:0.57)股息收益率在6%,業務保持穩定的概率較大。而美蘭機場也曾PB跌到0.6倍。

     碰上經營狀況惡化的話,往下跌的空間較小,畢竟還有淨資產的重置價值作為支撐。如果股價跌得太殘,大股東可以增持、私有化,上市公司回購股票。如果股價低,股權又分散,資產在別人手中更能發揮效益,則會引來收購。

    萬一運氣較好,可以碰上三種上漲因素。一、碰上概念,每家公司總會碰上概念。有的公司行業較好,碰上概念程度更大。例如擁有景區的香港中旅(PB:0.6),管理私募股權基金的中國光大控股(PB:0.65)。有的行業差的也會碰到老樹發新芽。例如搞建築的寶業集團(PB:0.41)有建築產業化概念,工程機械行業則和機器人概念沾邊。實在什麼都不沾的也有錦江酒店碰上國企改革概念的例子。二、公司競爭力變強經營狀況轉好,roe提升推動估值提升。三、行業復甦。「煙蒂」公司所處行業往往處於行業波谷,但行業利潤率因為競爭因素的力量會向社會平均水平靠攏,一旦行業復甦,股價一飛衝天。如果有足夠耐心用十年碰上一次困境反轉的機會,收益率應該也不錯。
       本人持有上述所提及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25

世界盃特評(3)—世界盃博彩與投資(投機)心理及策略分析 dyc1500

http://xueqiu.com/1703837764/29799669
 世界盃激戰正酣,周圍朋友、同事參與世界盃博彩的也特別多,筆者觀察了幾天,總體來說,贏錢人的少,輸錢的人比較多。我們通過細心分析,可以發現世界盃的博彩遊戲和投資心理有很多相似之處。

(一)泡沫型球隊,被扭曲的賠率

     本屆世界盃博彩,讓彩民輸錢最多的球隊,莫過於西班牙和葡萄牙。西班牙球星云集,但是整支隊伍年齡結構開始老化;葡萄牙則是一支在C羅這樣的巨星光環籠罩下、整體極度平庸的球隊。但就是這樣這兩支隊伍,卻明顯被很多球迷追捧,押注看好的比率居高不下。

     先談談西班牙吧,就算首場西班牙大比分輸給荷蘭,第二場照樣有無數球迷看好西班牙能大勝智利。但實際情況呢?平心而論,智利隊的整體實力的確要略遜於衛冕冠軍。但如果考慮西班牙整體年齡結構的老化,球員經歷了高強度的歐洲聯賽後已經疲憊不堪,再加上智利在美洲大陸的幾乎半個主場的優勢等等的疊加,雙方實際戰力的天平已經在慢慢的趨向平衡。在這種情況下,真實的勝負天平應該是五五開的。但是,大眾對衛冕冠軍的球員個個耳熟能詳,就連很多偽球迷都能對西班牙的主力陣容倒背如流;而對智利隊呢?很多人的記憶似乎還停留在當年的雙薩上(薩莫拉諾和薩拉斯兩名曾經的智利超級前鋒),公眾對這支南美准強隊,一片茫然。

     這樣的環境下,在博彩投註上,很容易出現一邊倒得看好西班牙,看衰智利的局面,在對西班牙的投註上充滿了因為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泡沫。而且很多國內球迷都是歐洲五大聯賽的忠實粉絲,是西甲豪門的擁躉,不少人都把鬥牛士當自己的球隊一樣的看好,這種感情注不在少數,最後導致賽前的賠率被嚴重扭曲。比賽中,當智利發揮自己的水平後,西班牙兵敗如山,看好西班牙的投注者基本都賠錢了。這其實就像投資市場上,大眾都看好的股票,都容易被高估,充滿了泡沫,一旦預期出現大的偏差,泡沫立馬破滅,股價就會雪崩。

     再說說葡萄牙,這支球隊擁有了世界足球先生C羅,一名超級球星的光芒,掩蓋了這支球隊整體的平庸。客觀的說,這支葡萄牙隊的整體實力,遠不如當年菲戈、戈麥斯領銜的葡萄牙黃金一代。02年,菲戈也是頂著世界足球先生的光環,卻在韓日世界盃小組都沒出線,成為那屆世界盃最讓球迷失望的球隊之一。而這屆世界盃,C羅的運氣更差,拖著一支平庸的團隊,不但要面對神一樣的對手(幾乎無懈可擊的德國戰車),更攤上個豬一樣的隊友(佩佩),何其的悲催啊!

     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就是這樣的一支球隊,在和德國隊交戰前,竟然還可以拿到和德國相差不大的賠率,C羅的個人魅力給這支平庸的球隊注入的投注泡沫可見一斑。而現實中,他們和股市中那些包裝得光鮮靚麗、充滿泡沫,沒有太多實際業績支撐的純熱門概念股一樣,一旦熱點過去,股價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

(二)球隊的趨勢

     在前面的特評中,我們預言了本屆世界盃中,美洲球隊大面積崛起的趨勢。從現在小組賽過半後的總體情況看,除了美洲內戰外,其他美洲球隊輸掉的比賽只有公認美洲這次實力最弱的洪都拉斯輸給歐洲傳統強隊法國隊,以及厄瓜多爾傷停補時最後一刻被瑞士絕殺,其他美洲球隊和各大洲球隊交鋒的場次,均獲得了勝利。因此,今年看準大趨勢,看好美洲球隊下注的博彩者都收穫頗豐。這就好比去年A股市場TMT行業如日中天,投資者去年只要買入TMT行業裡的個股,上漲是大概率事件。

     而像智利、哥倫比亞這樣的美洲准強隊,第一輪發揮出色,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美洲球隊大趨勢向好的情況下,第二輪碰上實力不分伯仲的對手,再度獲勝的確是大概率事件。好比去年TMT行業裡手游股是熱門中的熱門,手游股裡的黑馬股即使基本面一般(如中青寶),一旦被從一堆默默無聞的股票發掘出來,還是能夠一漲再漲。

(三)合適的賠率,才是博彩者的安全邊際

     有很多看似強弱分明的比賽,賠率明顯一邊倒,博彩者就算看對了勝負,想要獲取不錯收益也非常難。

     比如荷蘭對澳大利亞,按照雙方首輪小組賽的表現,荷蘭獲得了一致的讚譽,而澳大利亞則被貼上了魚腩部隊、送分童子的標籤。賽前,基本上只有投注荷蘭淨勝2球以上獲勝,才能獲得一個相對過得去的賠率。而實際比賽中,橙衣軍團打得驚險無比,還差點被對手掀翻,最後一球險勝。因此,這場比賽中,很多認為荷蘭獲勝的人為了獲取不錯的賠率,都是投注荷蘭讓二球以上,推高了自己的風險敞口;最後在荷蘭贏得比賽的情況下,他們還都輸了錢,所以合適的賠率真的很重要。

     本屆世界盃巴西隊的鋒線幾乎可以說是史上最差,攻擊力極度匱乏,第二輪遇上了美洲出了名的難啃的骨頭墨西哥。每屆世界盃五冠王巴西隊幾乎都是奪冠熱門,這次更是東道主,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因此,賽前賠率幾乎一邊倒,就算看好巴西的人也難以獲得一個合適的賠率獲利。最後,墨西哥人很爭氣得守了個0:0,輸錢的球迷不計其數啊。

     這就好比在股市裡,你買了股價嚴重高估的熱門股,看上去似乎很容易賺錢,可是一旦出現行情逆轉或者個股利空,賠錢更容易。

     反面例子是同樣第一輪表現不佳的烏拉圭,在頭號射手蘇亞雷斯復出後對陣同樣第一場輸球,境遇不佳的英格蘭。在雙方實力旗鼓相當的情況下,竟然出現英格蘭讓一球,烏拉圭還能獲得1賠2這樣的賠率。最終,蘇亞雷斯幫助烏拉圭獲勝。

     這好比股市裡,你發現一支在底部的股票,突然出現強烈的利好消息,股價還沒起步,估值也很低,有很大的安全邊際,獲利的概率當然很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066

股市分析(30):油價升跌的投資策略 梁隼

http://notcomment.com/wp/?p=22228

油價

我們常常在財經報章及電視、收音機等財經節目都聽到油價一詞,搞個爛笑話,當然不是講花生油、粟米油等食油價格,而是指看似和我們日常生活風馬牛不相及,但事實上卻息息相關的原油價格。

原油可提煉成為汽油,是汽車、飛機等運輸工具的必需品,也可用作發電,又可製作塑膠等日用品,既然與大眾市民息息相關,原油價格的變動當然視為經濟的寒暑表。

整個世界有三大原油交易市場,分別為北海布倫特原油價格、迪拜原油價格及西德克薩斯原油價格,不過報章上的原油價格,多數以紐約商品交易所的原油價格為報價基準。無論是那一個市場價格走勢都大致同步,因此拿一個較為人熟悉的市場報價也是理所當然。

環球各地有不少和石油有關的企業在不同的股票市場上市,香港也不例外,按公司經營範圍可分別上游(開採石油)及下游(石油副產品包括電油銷售)企業。

香港的上市公司中,上游石油企業的代表為中國海洋石油(中海油),下游企業的代表為中國石油化工(中石化),中石油由於同時具備開採原油及副產品銷售業務,可視為中游企業。

一般而言,原油價格越高,上游企業可享有價格優勢令股價跑贏大市,反之當油價下跌時,下游企業的股價表現,就會受惠原材料(原油)價格下跌而上升。不過現時上游下游企業的業務分佈已開始矇糊,上游及下游的股價表現也沒有如過去般反向了。

除石油業務有關的公司外,也有不少上市公司業績表現和油價掛鈎,例如經營九巴的載通控股及經營新巴的新創建集團,就會被油價上升所困擾,所以留意油價走勢,既可找到很多投資機會,也可避開不少宜沾手的股手,可說是一個很好的測市指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0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