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股積壓大批沽盤 留意今天走勢
1 :
GS(14)@2015-01-20 19:21:59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120/news/ea_eaa2.htm
2015年1月20日
【明報專訊】中證監嚴打券商違規孖展,雖然有投行出報告指對A股影響不大,有受罰券商也強調對公司業務影響輕微,但實情卻可能是另一回事。
其中一家被罰暫停新開孖展戶口3個月的海通證券(6837),昨日便稱經公司測算,停辦開戶大約只影響906萬元(人民幣‧下同)利潤,又指公司的50萬元資產以下客戶,在孖展餘額裡佔比較小,故相信問題不大。
半年後孖展續約時清理 較有時間消化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卻指出,中證監嚴格執行新開孖展帳戶資產要求,對於大市的影響主要是日後新增孖展額將有所減少。但更大影響其實是現時資產不足50萬元的孖展帳戶,較大可能做法,是讓違規孖展帳戶在半年期限平倉後,不許再做孖展,如此一來市場就會有時間消化影響,估計第一波平倉會在4月份開始,「但長遠而言,政策收緊對A股是健康發展」。李大霄亦指出,券商股已經漲得太高,未到抄底時候,就算要買,最多也是考慮較廉宜的H股。
但事實上,除了孖展業務日後要告別急速增長之外,內地券商還要面對股價受壓的雙重打擊。浙商證券分析師張延兵便指出,投資者最愛借孖展炒的,便是之前升的券商股、內銀股,所以現在這些板塊也會首當其衝遭受衝擊。
「沒李光耀沒今天的我們」最後致敬 星民眾排隊獻花
1 :
GS(14)@2015-03-24 08:22:47
【李光耀逝世】李光耀的健康雖早在上周初已開始惡化,但不少新加坡人仍對他的離世感到「難以接受」,為他致以最後敬意及祝福,「這是我們能為他做最後的事」。
■《蘋果》記者 新加坡直擊
新加坡各地將陸續開放近二十個社區場所讓公眾悼念李光耀,但不少民眾仍專程來到他離世的中央醫院,送上束束鮮花與自製小禮物。四十六歲羅斯林娜帶着兩個女兒前來悼念,坦言「沒有李光耀就沒有今天的我們」;六十四歲主婦賴思淵更形容李光耀是她的偶像,「他幹了很多偉大事情,根本沒有他的壞話要說……他造福了我、我的家人與每位新加坡人,我的孩子聽着他的故事成長,孫兒也是。他的最大成就是從零開始打造出今時今日的新加坡」。
■香港首富李嘉誠(右)及幼子李澤楷(左)昨親到新加坡送別李光耀。
犧牲民主換繁榮
市民吳先生說,今年八月是新加坡建國五十周年,遺憾李光耀未能親身見證。國會工作人員佈置展版,讓市民寫上心意,大多數留言都讚揚李光耀為新加坡帶來的貢獻,願他安息。直至晚上,仍持續有近五十市民在外排隊等候獻花及寫心意卡。據新加坡傳媒報道,李嘉誠及兒子李澤楷已赴當地出席李光耀私人追思會。李光耀窮畢生精力將新加坡打造成最繁榮的東南亞國家,區內各國的新加坡人團體都認為,全靠李光耀令他們備受尊重。泰國新加坡俱樂部主席羅賓.羅(Robin Loh)坦言,「我們在海外生活的人,清楚感受到人們如何對待新加坡人,都要歸功李光耀先生」;緬甸新加坡協會主席安德魯.陳(Andrew Tan)亦說:「新加坡每事每物都可見李光耀的影響力,基建、法律等。來到緬甸就會欣賞他給予我們的一切。」不過靠犧牲民主自由換來的繁榮安穩,始終是李光耀一生中最大爭議。博客Alex Au直言「他創立了一套絕對不自由、違反民主的系統,他的逝世不代表這一切會煙消雲散,我們仍要努力去將其擊破。」廿九歲青年艾薩則認為李氏「從動盪中為新加坡打造一套體制,他最大特點在於鐵一般的意志,愛他也好、恨他也好,他就是將任務完成了」。「你問大家,他們想要甚麼?擁有自由寫社論的權利嗎?他們要的是房子、醫藥、工作、學校。」──談民主
網民洗版
‧英國網民John Nicholson 「希望李光耀可轉世並在英國工作,令英國重上正軌,並吸引外流的人才回歸。」‧美國網民BigGuy 「李光耀是個成功又仁慈的獨裁者,他並未如多數獨裁者般傷害國家和人民。」‧美國網民Elliot Podwill 「李光耀永遠為新加坡規劃未來,不似美國政客般在離任後對社會撒手不顧。」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324/19087614
「沒李光耀沒今天的我們」最後致敬 星民眾排隊獻花
1 :
GS(14)@2015-03-26 00:32:55
【李光耀逝世】李光耀的健康雖早在上周初已開始惡化,但不少新加坡人仍對他的離世感到「難以接受」,為他致以最後敬意及祝福,「這是我們能為他做最後的事」。
■《蘋果》記者 新加坡直擊
新加坡各地將陸續開放近二十個社區場所讓公眾悼念李光耀,但不少民眾仍專程來到他離世的中央醫院,送上束束鮮花與自製小禮物。四十六歲羅斯林娜帶着兩個女兒前來悼念,坦言「沒有李光耀就沒有今天的我們」;六十四歲主婦賴思淵更形容李光耀是她的偶像,「他幹了很多偉大事情,根本沒有他的壞話要說……他造福了我、我的家人與每位新加坡人,我的孩子聽着他的故事成長,孫兒也是。他的最大成就是從零開始打造出今時今日的新加坡」。
■香港首富李嘉誠(右)及幼子李澤楷(左)昨親到新加坡送別李光耀。
犧牲民主換繁榮
市民吳先生說,今年八月是新加坡建國五十周年,遺憾李光耀未能親身見證。國會工作人員佈置展版,讓市民寫上心意,大多數留言都讚揚李光耀為新加坡帶來的貢獻,願他安息。直至晚上,仍持續有近五十市民在外排隊等候獻花及寫心意卡。據新加坡傳媒報道,李嘉誠及兒子李澤楷已赴當地出席李光耀私人追思會。李光耀窮畢生精力將新加坡打造成最繁榮的東南亞國家,區內各國的新加坡人團體都認為,全靠李光耀令他們備受尊重。泰國新加坡俱樂部主席羅賓.羅(Robin Loh)坦言,「我們在海外生活的人,清楚感受到人們如何對待新加坡人,都要歸功李光耀先生」;緬甸新加坡協會主席安德魯.陳(Andrew Tan)亦說:「新加坡每事每物都可見李光耀的影響力,基建、法律等。來到緬甸就會欣賞他給予我們的一切。」不過靠犧牲民主自由換來的繁榮安穩,始終是李光耀一生中最大爭議。博客Alex Au直言「他創立了一套絕對不自由、違反民主的系統,他的逝世不代表這一切會煙消雲散,我們仍要努力去將其擊破。」廿九歲青年艾薩則認為李氏「從動盪中為新加坡打造一套體制,他最大特點在於鐵一般的意志,愛他也好、恨他也好,他就是將任務完成了」。「你問大家,他們想要甚麼?擁有自由寫社論的權利嗎?他們要的是房子、醫藥、工作、學校。」──談民主
網民洗版
‧英國網民John Nicholson 「希望李光耀可轉世並在英國工作,令英國重上正軌,並吸引外流的人才回歸。」‧美國網民BigGuy 「李光耀是個成功又仁慈的獨裁者,他並未如多數獨裁者般傷害國家和人民。」‧美國網民Elliot Podwill 「李光耀永遠為新加坡規劃未來,不似美國政客般在離任後對社會撒手不顧。」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324/19087614
今天不買 明天一定後悔 周顯
1 :
GS(14)@2015-07-20 09:19:36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對於股市,我的判斷是「今天不買,明天一定後悔,今年不沽,明年一定後悔」,即是說,我認為在下半年,必定有一遭大炒,但這大炒只會維持半年左右,便完蛋了。所以,我採用的投資策略,是現時all in買股票,然後逐步減少持倉量,直至年底,將會一半持有股票,另一半持有現金。
現在all in 年底前逐步沽出
然而,雖然策略是all in,但平價股票實在是太多,錢有涯,好股無涯,我應該挑選哪一隻股票,才最上算呢?
其中一隻,我留意了很久,在上星期五剛剛買進了50萬股的,是惠生國際(1340)。
惠生國際是一家養豬的公司,市值是6億元,盈利是1億元,如果撇除了殼價,業務就是淨賺的利潤了。該公司是在去年上市的,上市價是2.05元,由於估值太低,所以超額認購了2187倍,因此成了一時熱話,但很可惜,在上市後的兩日,它已跌穿了招股價,在這一年半之間,股價主要在1.3元的價位波動,在日前的股災日,它最低曾經跌至0.82元,在細價股而言,算是跌幅很小,但在反彈時,升幅也不算多……正是因為它的價格太平,才製造了我的入貨機會。
我對這股票的看法是,它在上市時,因公開認購太多,所以派了一浸貨,但在這一年半之中,在低位慢慢收齊了、收乾了,所以在5月21日,它以1.25元,配股集資1億元,這很明顯是批股來炒股票的,只可惜當時市不佳,所以炒家一直沒有動手。
惠生炒剩貨 有贏無輸
我認為,股市從股災中復原了之後,只會炒那些未曾炒完的股票,而惠生國際是一隻抵到爛、有贏無輸的股票,只是一直沒有大額的沽盤,苦無下手的機會。
在上星期五的那天,我忽然看到有50幾萬的沽盤,我見機不可失,馬上掃了50萬,很禮貌地留下了幾萬股,以為可以有機會繼續買,誰知一買之下,trigger了其股價,股價飛天,以掃清板收市,我想再買,也買不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男神新劇 透視今天香港 階級世代 矛盾對立
1 :
GS(14)@2016-07-05 02:37:282016-06-25 iM
「男神」黃子華將於下周7月1日在演藝學院首度公演的舞台劇《前度》,久候的粉絲空群而出,秒殺全院門票,即使由18場加至24場仍一票難求,男神卻說最初「預咗無人睇」:「當搵到一齣自己好鍾意的劇,至多預咗無人睇,但仍會覺得有價值。」黃子華對本刊說。
這齣「男神」極愛的劇目,來自20年前的英國名劇《Skylight》,乍聽與今時今日的香港觀眾這麼近那麼遠。
劇中兩位靈魂人物--導演陳曙曦和編劇莊梅岩,坐在寧靜的排戲室內,解構今次演出的背後想法。「劇中講緊不同階級間的價值觀爭拗,正正就係現在香港處於非常割裂的狀況。以前香港無咁多矛盾,近幾年好多,20年前我哋唔明的東西,現在就明了。」導演陳曙曦說罷,身旁的莊梅岩神來一句補充:「相信好大批觀眾是子華Fans,其實佢哋應該了解吓,子華點解要做呢個騷。」
自從前年完成在紅館的棟篤笑《唔黐線唔正常》後,「男神」黃子華去年開始籌備新的演出計劃,早前他在訪問中自言香港前景太悲,度不出笑話,於是改做舞台劇。踏入5月,在幾乎零宣傳下《前度》門票一出已迅即售罄,黃子華專心排戲謝絕所有媒體訪問,黃昏時分記者來到大角咀一幢唐樓,撑上5層樓梯到排戲室找導演編劇,剛好遇上排完戲的黃子華。本來趕着離開的他一談到這齣好戲,也停下來接受訪問。
男神:好劇目+好導演
「(演出計劃)最初諗法係以劇行先,無考慮過市場反應,只要搵到一齣自己好鍾意的劇,就算無人睇都會做的話,咁我先會做。至多預咗無人睇囉,但仍會覺得有價值。」他幾經轉折取得英國著名舞台劇《Skylight》的版權,此劇20年前首演,以一對忘年男女的不尋常感情關係切入對階級主義、社會不公、經濟價值等爭議,去年在英美重演仍大獲好評。
「其實除了劇本,有幾樣東西若欠缺的話,我都有機會唔做,包括沒找到好導演。」去年中,黃子華主動邀請陳曙曦加入,「我20年前已認識陳曙曦這名字,最初只知佢係一位好出色的演員,後來知道原來佢亦係一個好好的導演,係一個好全面、好清晰……總之係一個勁人啦!」
陳曙曦本身是「天邊外劇場」的藝術總監,對表演藝術的認真態度圈內聞名,不輕易接戲,黃子華於是將《Skylight》劇本先給曙曦細讀,等他愛上這齣戲後再談合作。「某程度等佢回覆時,都幾心跳,擔心佢鍾唔鍾意呢?唔會唔拒絕呢?如果佢唔肯,我就慘啦。」男神遇上男神,結果在好友兼為此劇改編的莊梅岩穿針引線下,兩人首度合作。
申請版權過程艱辛
「第一次同子華傾合作,他專登撑5層樓梯來這裏,那是我們首次真正深入的傾談,我好驚訝佢對劇場的專業認知,好認真研究劇本,有些我可能也沒看過,不是一般為過戲癮而來的明星。」導演陳曙曦說,接受邀請另一原因是此劇作並非一般商業戲,「反而擔心會否認真過頭,因為睇子華的觀眾大多是睇棟篤笑,這作品會否深咗啲?」
有別於一般豐富的現代劇,《前度》沒有多媒體特效,也沒千變萬化的台燈,全劇只有三個演員,最多同場出兩個,編劇莊梅岩形容,是「回歸基本」只靠演員現場演繹拉住觀眾注意力和情緒的嚴肅正劇。即使如此,粉絲還是慕名而至,門票甫開售已被秒殺賣光,陳曙曦說,以黃子華的爆燈人氣來說,一日內門票售罄並不出奇,但對本地舞台劇來說卻肯定是異數。
「我有問過佢(黃子華),到他這個狀態可以做好多其他嘢,為何會揀相對地回報不大、又要花許多時間(至少1至2個月)的舞台劇做呢?他的回答令我印象好深,佢話:『香港觀眾係值得睇一啲世界出色高質素的劇本。』當然佢覺得香港人質素高先咁講,所以想透過自己的能力買一些高質素劇本,帶好戲返香港做,亦透過本身的號召力,令件事的推力更大。」
劇中矛盾反映香港
將20年前英國著名劇本,帶給此時此刻的香港觀眾,陳曙曦作為導演,並不擔心香港觀眾難以投入欠共鳴。「作者David Hare寫的時候,不單是寫一個愛情故事,而是借一段關係講社會的價值觀、階級,不同人面對的社會問題,而不是由兩個政客去講政治,這是此劇聰明的地方。」
他從20年前的英國劇本,看出今時今日的香港現況,「香港其實依家處身的狀況,是好多國家20、30年前狀況,無論政治文化,20年前我哋唔明的東西,現在就明啦。」劇中男主角是白手興家的中年企業家,女主角則是平民年輕教師,二人即使相愛卻持守不同價值觀,「一個企業家點睇平民,一個平民又點睇社會不公義,正正是現在香港處於非常割裂的狀況。以前我哋無咁多階級矛盾,近數年出現好多,例如仇富心理、民粹,也有世代矛盾,亦見到這種割裂漸漸趨向極端。揀呢個時候做這齣戲,觀眾反而更加明。」陳曙曦認為黃子華對社會觸覺敏感度高,挑選這戲有一定心思。
現實生活中,港人也不難感應到這種矛盾對立,朋友家人因着對政治社會持不同看法愈走愈遠,這也是導演對此劇最大的感受:「依家見到香港人睇一件事好絕對,非黑即白地定性,不同階層之間的誤解好深,這套戲所講正是大家都覺得自己有真理,矛盾一直無法解決,從而衝擊觀眾一些想法。好像兩位主角原本感情好好,撇開所有政治、社會、文化等等睇法,其實都好愛對方,但偏偏正是大家價值觀不同而無法走埋一齊,令人深刻亦可惜。」
角色背景發人深思
至於將劇本改成現代香港觀眾看得懂、聽得入耳的重任,落在莊梅岩之手。好的劇本具有時間地域的穿透力,《Skylight》就是這樣的好戲,莊梅岩在繙譯期間,驚訝劇中對白的劃時代力量:「我譯的時候都仍然覺得對白好中,例如我成日覺得香港有三個職業好重要但無被重視:記者、教師、社工。女主角就講到佢好落力做教師,但政治家只懂去批評,其實教師在最前綫幫緊解決許多社會問題。」由《Skylight》改成《前度》,莊梅岩說只略將英國的人名地名改為本地,其他絕大部分情景都按原著繙譯,時代背景也保留20年前即九十年代的香港,不會直白地加入本地時事或場面,「這齣劇不算難改,因為那些情景香港一樣有,絕不會感覺離行離捺。」
劇中男主角是成功企業家,黃子華的電視入屋形象卻草根賴皮;陳法拉形象高貴美麗,難以聯想是劇中的平民女子,二人擔綱似乎要考驗導演的導戲功力。陳曙曦透露,其實男女主角的背景設置相當有趣,男主角雖是中年的餐飲業企業家,但出身草根,屋邨長大,說話可以很粗俗,後來靠白手興家搞餐廳捱出頭;女主角則剛好相反,本身是一個大律師女兒,年輕貌美,受過高尚教育,但選擇一種草根的平民生活,到偏遠地方龍蛇混雜的學校教書,希望幫助有需要的孩子。陳說二人都有劇場知識,對劇本認真,希望可以導出演員展現新的特質,例如觀眾從未見過一個深情又容易受傷的黃子華。「這是好寫實的劇,但不同睇電視,舞台上的感情好細膩,希望一般觀眾看完會感動又好笑,非一般的觀眾更會再諗多一層意義。」
《Skylight》來港版權唔易攞
《Skylight》原作者David Hare是英國著名劇作家,1998年封爵為Sir David Hare,他亦是電影《讀愛》(The Reader)、《此時此刻》(The Hours)的編劇,作品以細膩人物、精警對白、具強烈時代觸覺見稱。1995年《Skylight》在英國倫敦首演,去年重演更獲美國戲劇界高最榮譽的東尼獎(Tony Awards)最佳重演話劇。故事圍繞一對舊情人——中年企業家Tom及年輕女教師Kyra發展,曾寄居在Tom家中的Kyra,與已婚的Tom發生感情,後來不辭而別。
首度以廣東話演出
劇本開始時Tom的妻子剛離世,Tom兒子Edward因擔心父親,找上Kyra請求幫忙。Kyra與Tom重遇,談生活談社會,但因着地位懸殊觀點各異,引發一連串對經濟掛帥、社會不公、制度矛盾的精警對話。2015年此劇重演時仍大受歡迎,並曾在香港戲院作直播,譯名為《星空下的舊情人》。今次是該劇首度以廣東話對白在舞台演出,劇名譯為《前度》。
陳曙曦說,香港有能力和資源做到此戲的劇團不多,單是版權費已很昂貴,據他所知,曾有本地劇團申請此劇版權但不成功,原作者David Hare對班底、場地等細節都會審核,原劇在400人場地演出,今次卻在1,000多人的演藝學院,黃子華申請時也曾被質疑是否夠人入場,經過一輪功夫才取得原作者的首肯。
秒殺門票 劇場異數
黃子華的「男神」號召力不容小覷,每次搞棟篤笑固然例必引來撲飛潮,今次演出嚴肅舞台劇,粉絲一樣追捧,陳曙曦直言是「圈內異數」:「門票咁快賣晒,對子華來說唔出奇,但對我哋係無可能﹗就算比較主流、觀眾量高的劇團,在數百人的劇場演出,都要做好多宣傳先會爆。」
醉心劇場藝術20年的陳曙曦,坦言一直在「捱」,至今仍未能稱劇場為「行業」:「我覺得要養到好多人、不用政府資助先叫行業,但現時劇場演出,若個個收足人工或無政府資助,一定做不來。」搞藝術一樣要計數,假設一張門票300元,劇場容納400人,連做5場收入也不過60萬元,「前期排練都要兩個月,背後成棚人做嘢,人工都唔夠俾。」
子華法拉吸冷門觀眾
看舞台劇的慣性,需要生活閒情來滋養,陳曙曦慨歎港人搵食太辛苦:「香港環境好辛苦,人人掛住搵食,工餘時比較想做吃喝玩樂的事,覺得睇舞台要諗嘢,未必係首選。所以子華做舞台有一些人會視為娛樂,至少見到黃子華、陳法拉,已得到滿足感同喜悅,減到壓,套劇係咪啱睇無所謂。」舞台劇的慣性觀眾不多,莊梅岩觀察到不少港人結婚生仔後,就足不出戶:「年輕觀眾是有的,但他們無錢;年紀大的又不會來睇,香港人結婚生咗仔女就唔出街,老人家就留家湊孫,不像外國會一家大細睇劇之後討論。」
她希望今次演出,可以讓無看過舞台劇的人感受到舞台劇是甚麼一回事。這次《前度》在灣仔演藝學院公演,場地容納1,000多名觀眾,門票售價由280元至880元不等。粗略假設平均票價500元計算,一場收入逾50萬元,連做24場估計有逾1,200萬元門票收入。
譚新強﹕Tesla車禍 把「未來報告」帶到今天
1 :
GS(14)@2016-07-06 07:17:55【明報專訊】兩周前我去了紐約一趟,好友H女士熱情款待,每天精心預訂了最好的餐廳,更介紹了不少投資界和接近美國政壇的猛人,令我視野增廣了不少,非常感激。
其中最有意思的一個午餐會是在非常有名的Four Seasons餐廳(並非酒店),Philip Johnson的經典「現代派」設計傑作,紐約的No.1「Power Lunch」地點。近60年的歷史,但竟被業主逼遷,今月中將關門,更將家具拍賣,跟去年東京Okura酒店拆卸重建的情况一樣,非常可惜!
那一天約了大摩非常有名的「shared mobility」分析師Adam Jonas。Adam可算是過去數年Tesla的華爾街頭號粉絲。目標價一直遙遙領先,個多月前,大摩和高盛再次幫Tesla增發了20億美元股票,原意用來加快Model 3的生產,更幫Elon Musk套現4億美元,名義用來交稅。
收購SolarCity 協同效應有限
但那天Adam心情不太好,因為之前一天Tesla剛宣布收購SolarCity,無疑「跣」了他一鑊。兩家公司關係非常密切,Musk是兩家公司主席及最大股東,SolarCity的CEO亦是他的表弟。SolarCity年年虧損,負債近30億美元。隨着SunEdison早前的破產,和內華達州的「net-metering」政策逆轉,SolarCity的業務明顯下滑,甚至有破產的風險。Tesla出手收購,名義上是要變成一家獨一無二的「垂直式」新能源公司(其實比亞迪早就是,但未見有什麼好處),包括太陽能、電動車和最重要的電池儲能。
Musk解釋此合併將大大節省太陽能系統的銷售費用,可一齊在Tesla銷售店內進行。此論點有點牽強,協同效應有限。長遠比較大的好處應是Gigafactory預期帶來的儲能成本下降優勢。當然很多人懷疑合併的真正原因是Musk救自己,負面影響可能更多:負債更高,燒錢速度更快、分散管理層注意力因而減慢車輛銷售。最差的一點是令投資者懷疑Tesla的corporate governance和Musk本人的誠信(雖然Musk和表弟及其他重疊董事將放棄投票,但Musk帳面將賺7億美元)。我跟Adam午餐之後一天,連他也把Tesla下調至「持有」,目標價從300多元下降至245 美元。
華爾街頭號粉絲也下調目標價
但此合併仍是有機會成功的。Musk始終是新「教主」,仍有極多粉絲。從前Steve Jobs也曾因為「backdate」Apple期權而差點出大事,但SEC最後也放他一馬。另外Tesla跟SolarCity有大量重疊股東,包括最大的Fidelity。對他們來說,合併可能亦是救自己。
禍不單行,早前Tesla在美國發生了第一宗無人駕駛的致命交通事故。當然這宗「意外」一點都不意外,只是遲早問題。根據公司數據,Tesla無人駕駛系統的安全程度已稍為超越人類駕駛者。Tesla無人駕駛系统已有一億三千多萬英里的累積航程,才發生第一宗致命意外,對比人類駕駛者,平均九千四百萬英里就有一宗致命意外。但數據還是遠遠不夠去下科學定論。况且無人駕駛系統的長遠目標,是要比人類駕駛安全100至1萬倍!
無人駕駛測試 少不免花十年八載
現時,已有人開始反對繼續在公路上測試無人駕駛系統。但如要進步,繼續路面測試是無可避免的。進步的速度頗具爭議。樂觀者如Tesla、Google、BMW等,認為5年內無人駕駛技術將變成熟,可完全取替人類駕駛者。但最近看到另一些專家估計要累積50億英里的經驗,才到得到20%的安全改善。他們還指出如用100輛車來測試,就算是一日24小時不停地開車,也需要超過200年的時間。如果目標是要把安全性提升99%或以上,那麼不就更沒可能?
但事實一般都是中間落墨,5年太快,但肯定不用200年,十年八載的陸續測試是跑不掉的。首先如繼續容許公路測試,參與的車輛數一定遠不止100輛,單是Tesla已有數萬輛。其他全球的汽車和科技公司都在努力發展,所以經驗的累積速度一定很快。另外重要的是AI/Deep Learning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過去人類一直在pattern recognition方面領先電腦,每年一度的ImageNet比賽,人類一直勝出,準確度平均95%,電腦至2010年的準確度還是只約七成。但到了2012年,多倫多大學Geoff Hinton教授領導的隊伍,因為Deep Learning的技術進步,準確度躍升至85%,到了2015年電腦終於勝出,準確度達到96%,未來的進步速度肯定再加快。
法律道德 無人駕駛最大瓶頸
無人駕駛系統推行速度的最大瓶頸並非技術,而是法律以至道德問題。單看Uber在全球引致的法律糾紛,已可知問題之複雜。無人駕駛系統牽涉到更多利益者,包括出租車和貨車司機工會、保險公司(長遠看淡)、醫療、律師行等。Adam更感興趣的是騰出了每年數百億小時本來集中在開車的時間,將帶來什麼電商、娛樂等內容商機,他更長遠看好酒類公司!
比安全問題更困難,但已出現的是道德問題,亦有點像科幻片「Minority Report」提到的Pre-crime難題。如無人駕駛系統必須在瞬間作出生死的決定,譬如要選擇撞向路上的一個小童,還是轉軚把車連同乘客撞到山下,應該怎樣作出「正確」抉擇呢?
(中環資產持有Apple、Google、Tesla及比亞迪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191&issue=20160705
郝柏村籲京還原抗戰真相「沒蔣介石就沒習今天風光」
1 :
GS(14)@2016-08-14 14:29:07「沒有蔣委員長的領導,就沒有抗日勝利,就沒有中國人站起來的地位,甚至習近平先生今天的風光。」台灣前國軍參謀總長硂行政院長郝柏村昨現身本港一個抗日戰史論壇,籲北京還原抗日戰爭真相,承認國軍主導。台灣前國安會秘書長胡為真及十多退役將領來港出席,大陸則有兩名學者參加,言語交鋒熾熱。「中國人不是在中國人打敗中國人時站起來的,是在中國人打敗日本人時站起來的!」97歲高齡的郝柏村以親歷者身份的專題演講中,十次提及「蔣委員長」(蔣介石),稱他領導中華民國打敗日本,成為世界四強、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失了大陸的治權,中共掩埋甚至扭曲抗戰歷史。郝說70年過去,當年參戰者如他般在世的已是極少,北京當局情感上應沒包袱,是時候讓抗戰真相大白,並稱自己時日無多,活到今天唯一使命是讓人知道抗戰真相。「血的歷史不能不記住!」胡為真是國軍抗日名將胡宗南之子,他稱79年前的8月13日父親投入淞滬戰爭,3個月後4萬人部隊死剩1,200人。當時其父任務除了打日本人,還要擋住共產黨。
名將子︰抗日時沒共軍
由香港中華能源基金會與台灣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紀念協會合辦《中華民族抗日戰史》論壇,大陸方面的代表是兩名學者。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左雙文主講共軍敵後戰場抗日,「不打硬仗打游擊」、「生存就是抵抗」。台下的本港泛藍之友即噓,喊出:「怕死!」左反駁稱共軍是對日本有威脅的存在,國軍正面戰場失利之際,在後方拖死日本的意義更大,又稱抗戰貢獻不應只計殺日軍數量:「殺漢奸阻止叛變同樣有意義。」台灣中華軍史學會副理事長傅應川質疑所謂「共軍殺漢奸」其實是襲擊敵後地區的國軍,傅坦言明白兩岸在抗戰問題上南轅北轍,能在香港這個第三地拋出各自觀點是好開始。胡為真以一句:「抗日時是沒有『共軍』的,大家都戴青天白日徽章,包括彭德懷(中共將軍)!」巧妙為爭議作結。台退役中將胡築生對《蘋果》說:「現在資訊時代,當資訊相互矛盾人們就會思考,歷史真相終會慢慢浮現,當然對某些政權來說是不好的。」《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14/19735527
陳永傑:今天高價 明天低價
1 :
GS(14)@2017-06-21 07:45:11【明報專訊】最近香港有兩宗破歷史紀錄商業地皮成交,日前又傳出怡和集團旗下的怡東酒店估值達300億元放售。很自然有人覺得本港樓市進入瘋狂狀態。回望大約30年前,昨天的高價成為今天的低價,因為銀紙會貶值。
5月中恒基地產以232.8億元,以破紀錄價錢投得中區美利道商業地皮。未幾,南豐集團再以破紀錄的246億元,奪得啟德商業地皮。兩家都是港資的發展商以打破歷史紀錄出價取得地皮,不讓中資發展商專美。
不旋踵近年無甚消息的怡和集團,傳出屬下文華東方酒店估值達300億元放售銅鑼灣怡東酒店,樓價可謂高處未算高。不過,亦有人預測本港物業市場進入瘋狂狀態,應提高警覺。商業地皮紛紛以破紀錄成交,又有酒店傳以突破價錢放售,某程度上亦帶動本港住宅價錢衝高。
鈔票長期不知不覺大貶值
大家回顧二三十年前,當年破紀錄價的成交,卻已成為今天的低價,不妨看看兩個例子。1990年怡和系的置地以17億元出售銅鑼灣世界貿易中心予新地(0016)。1992年置地再以38億元售出皇后大道中九號予中資財團。兩宗商廈都以高價成交,但如果以財閥的角度看,17億元和38億元在今天並非天文數字。單看世貿中心側的怡東酒店放售估值達300億元,已知物業的升值程度。
世界各個主要經濟國家及地區,量化寬鬆無疑是近十年八載所發生的事。幾十年來,儘管各國沒有量化寬鬆,但她們也是一樣要大量印鈔發債,鈔票可謂是長期不知不覺走向貶值。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就知印鈔發債的貶值威力。
中原地產亞太區住宅部總裁
[陳永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711&issue=20170619
陸振球﹕今天說樓巿沒泡沫 20年前也唱好
1 :
GS(14)@2017-07-08 21:17:37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203&issue=20170708
【明報專訊】香港回歸中國20周年,中原樓價指數開始變得反覆,按周微跌0.13%,諷刺的是,雖然香港樓價仍處接近歷史高位,但數家大型代理上月業績麻麻,二手成交早已萎縮不說,上月一手樓銷情稍放緩,已有代理行要蝕本或接近蝕本邊緣,難為大多數代理仍繼續唱好樓巿!
正值回歸20周年,最近巿場最熱烈話題是樓巿是否存在泡沫,以及泡沫會否快爆破,有堅持說現在香港的經濟和樓巿與20年前大有分別,他們提出的最強理據是現時借貸水平較低,以及樓價現水平和20年前高峰期比只升了六成,如計及通脹,其實升幅實在微不足道,所以推論現時樓巿沒有泡沫!
一個有趣的問題,現時高談香港樓巿沒有泡沫的人,20年前當香港樓價癲狂之時,他們是否也是說香港樓沒泡沫,健康得很?而在1997至2003年香港樓價連跌近七成的時候,這批人是否仍是年年唱好?當然,不應因人廢言,由於政府不斷推出辣招和收緊按揭,現在的按揭平均水平確是比20年前低;不過,也有愈來愈多人要用發展商提供的超高成數才能入巿,甚至有發展商一度對買樓人士的父母打主意,構思讓他們將自住單位借逆按揭,來資助子女供樓或將退休金幫子女買樓,而現在新做按揭的還款期,也平均拉長至26年多的歷史最長,供樓才變得較輕鬆,這是否又沒有計入泡沫程度裏面?
任何時候高追入巿不會錯 實太片面
至於現在樓價較1997年高峰期只升六成,以20年拉勻計升幅並不明顯,這也許說得對;不過,20年前是上一次樓巿最癲狂之時,以之比較仍升六成,和以樓巿最低潮或平均水平計升六成,其意義就明顯不同。也有人說,就算是20年前最高價買樓,只要有能力捱得住,今天仍是升了不少,並以此推論什麼時候買樓也沒有問題;當然,這種說法並沒有提及在1997年最高峰買了樓,要捱足跌了6年多才見底,中間可能已經歷負資產的痛苦,而他們亦不會指出,若不是在1997年買了樓被綁,而是能等到2003年低潮時才入巿,到現在賺幅是4至5倍而不是六成!
當然,要候到2003年才入巿並不是人人可做到,也不是說一定要等到樓巿最低點才買樓,只是想指出,任何時候都可高追入巿都不會錯的說法,實在太過片面!
地產股指數近月轉弱 似預示樓價見頂
20年前,中原樓價在七一回歸之時報100,之後稍調整又再闖高位,至當年10月中見102.93最高位才急轉直下,現在2017年七一剛過,中原樓價在高位稍回落,會否又在稍後再升然後急插?歷史當然不會簡單的重複,不過1997年時,香港地產股指數卻是在8月開始先見頂,似是作為樓價將大跌的領先指標,而最近樓價指數屢屢破頂,但香港地產股分類指數卻在過去1個多月形成下降通道(圖1),並不是好兆頭。
20年前,首任特首董建華宣布要以「八萬五」目標打壓樓巿,20年後,國家主席習近平藉香港回歸20年訪港,並在特區新班子的就職典禮上致詞點出:「住房等民生問題比較突出。」大學教授曾淵滄分析指對林鄭月娥而言,這句話就是一道命令,要她在任內解決這項問題;因此,未來5年,房屋問題在林鄭月娥的眼中是比梁振英的「重中之重」還要重,想買樓的人暫時不必急!
港銀加息隨時「加凸」 衝擊樓市
最近美國已連加了4次息,香港銀行卻不為所動,以至港元跌破7.8而繼續受壓,大家都在估香港何時會加息?其實,在2004年時,香港也曾在美國加了4次息而不加息,以至港美息差大為擴闊,終於在美國第5和6次加息後,港息突然「發難」,在美國未有再加息之下,一個季度內港息連加數次,變為由美息高於港息,反變成港息高於美息,即是「加凸」(圖2)。那香港會否又再如2004年時一樣,銀行先是唔聲唔聲,卻突然嚇你一驚的狂加息?如是,則肯定會對香港資產巿場構成衝擊。
領展派息增長勝同業 防守力較高
近年香港人除了直接買「磚頭」,也漸多人投資房託,貪其有穩定派息,較諸買樓收租也不遜色。野村發表報告,預期美息向上對房託會造成壓力,如要買房託投資,最好選擇派息能較高速增長為佳,其中港人較熟悉的房託領展(0823) ,現息率3厘多(圖3)。雖不是香港房託中最高,仍高於美國10年期債息(圖4),最重是其派息增長跑贏其他房託,具有較高的防守力。
[陸振球 樓市解碼]
筆值一哂:今天應該很膠興
1 :
GS(14)@2017-08-17 08:08:43近年有一流行用語,就係乜膠物膠,除了粗口諧音的聯想,也有嘲諷某些極端行徑的意思,而耳熟能詳的典型當數硬膠和左膠。吾友當中亦不乏自封「左膠」之輩,不過我倒認為是名不副實,然我真正見識得多的,卻是另有其膠。其中一類,借用一位跑遍世界各地馬拉松的跑友用語,就是「跑膠」。跑膠追求的除了數字,也就是數字,所以他們會關心每段步速,緊張自己跑了多少個馬拉松賽事,而每個賽事又是否創造了PB(Personal Best個人最佳時間)。爭標,爭先,爭分奪秒彷如一切,跑步由始至終只可以是神聖崇高的競技,固然不應摻和任何嬉戲玩樂的元素,就算藉以宣揚跑步以外的訊息也是太「政治化」,都是一種褻瀆。所以跑膠自會鄙視所有與追求成績無關之事,包括全副盛裝上陣的扮嘢跑手,除非閣下仍能跑得很快,還有就是不努力練習以爭取更好成績的參賽者,當然少不免的是那些沿路只惦着自拍或取景的慢跑人士,以上全皆玷污了跑步這項「運動」。這也說明了前文所及的Beer Run,為何在跑膠心目中,是如此的大逆不道,十惡不赦,因為跑步不是生活點綴,亦非消閒玩意,更萬萬不能成了嘉年華。膠之所以為膠,執迷之餘,莫不是唯我獨尊的排他者。5年前機緣巧合認識了Green Monday,自始開始奉行方便素食(Flexitarian),現起碼有一半時間,而不只是星期一茹素。予我而言殊不容易,畢竟要改變的可是四十多年的飲食習慣,而我相信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方可更有效地推動素食,非獨對我,也是對其他人。香港這幾年素食人口的增加趨勢明顯,將素食的門檻降低以求更加入屋,無異是一個很好的啟示。可惜總有人不以為然,甚至大肆抨擊,然批評者並非食肉獸,而是那些戴着光環的「素膠」,尤其是那些將素食視作修行,且有嚴苛的戒條要遵循。但這只該用於己,又何必強加於人?正如你不喝啤酒,並不代表其他人不可Beer Run。怎麼定要自以為是,否定其他本來「素」未謀面的入門者。甚麼「鍋邊素」其實不是素;蛋、奶、蜜糖亦犯禁;五辛不行;賣素肉也是掛羊頭……說實話,這種只顧孤站個人道德高地,獨享良好自我感覺,實際上,卻無助解決因人類縱肉而衍生的公眾健康、糧食環保,以至動物權益的問題。對,閣下守齋,全素,純素,不食用任何動物產品,幾乎餐風飲露實很偉大,但硬要眾生仰望高不可攀之地,或稱離地,只會教很多初階素食人士難堪,甚或知難而退,最終不又是塗炭更多生靈,請問這可就是初衷?王利民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817/20123660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