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避稅9億美元 特朗普有錢還任性

《紐約時報》近日一篇報道寫了特朗普如何靠稅收減免政策為自己的多處物業少交稅,而對於這份報道,特朗普在推特上回應“我的律師們準備以不實報道起訴《紐約時報》,我(暫時)制止了他們”。

該文章寫道,特朗普說他的發家之路始於紐約市曼哈頓第42大街上一家破敗的鐵路集團酒店,1975年他買下了這家酒店,1980年對其進行了徹底的重建。改造後的酒店有三十層,還有耀眼的玻璃外墻。這就是紐約君悅酒店(Grand Hyatt Hotel),也是“地產之王”特朗普的第一桶金。1987年,特朗普在自己的暢銷書《交易的藝術》(The Art of the Deal)里寫道:“從開張的第一天起住客就絡繹不絕。現在每年毛利潤超過3000萬美元。”

這麽多年里,特朗普接受過許多次訪問,但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幾乎沒有說起。當年他買進這家破舊的酒店不僅獲準重建,還獲得了紐約市政府破天荒給予的40年稅收減免優惠,即從1980年持續到2020年,時至今日還有4年有效期。1980年的工程總耗資1.2億美元,但36年里特朗普從紐約市獲得的稅收減免已經達到了3.6億美元。特朗普是怎麽做到這些的?

1978特朗普(最左)與紐約市長、紐約州州長

特朗普在紐約的商業運作由此可見一斑:一開始借著父親的人脈,再逐漸搭建起自己在政界的社交網,通過稅收減免、政策鼓勵等多種形式獲得來自政府和納稅人的補助,用這種方式,他在曼哈頓的15幢大樓資產都從中受益。

紐約的稅收、住宅、財政等各種記錄顯示,從1980年到現在,特朗普在紐約的各種地產已經享受了至少8.85億美元的稅收優惠,高檔公寓、酒店和辦公樓都囊括其中。

特朗普在競選活動中曾公開表示:“商人總是希望稅交得越少越好。”從上述發跡史來看,特朗普的確可以算是減稅有道。目前特朗普尚未公開他的納稅申報單,所以他個人和他的企業究竟納稅多少,外界不得而知。本月,他的競選經理凱利安·康威(Kellyanne Conway)還說:“我不能理解為什麽那麽多美國人那麽關心特朗普的納稅單”。所以,多數情況下外界只能從其他信息里管中窺豹,但也因此了解了特朗普在減稅這件事情上多麽努力。

特朗普非常善於利用法律武器,他曾為獲得稅收減免而兩次起訴紐約政府,最終,他為自己在第五大道的特朗普大廈(Trump Tower)和第一大道的特朗普國際大廈(Trump International Tower)爭取到了可觀的稅收優惠。

此外,特朗普也沒有放過任何補貼。在“9·11”恐怖襲擊之後,特朗普為世貿大樓附近的一處地產申請了15萬美元的財政補助,但該補助的初衷在於幫助該地區的小型企業恢複經營。

現任紐約市分管房產與經濟發展的副市長艾麗莎·格蘭(Alicia Glen)稱:“在追求稅收減免和補貼這件事上,特朗普比其他任何開發商都積極。”

特朗普曾在一次電話采訪中說:“沒有稅收補助,有時候就意味著造不起樓。不僅僅是紐約,我在其他地方也接受過政策優惠、”

商人趨利,無可厚非。特朗普從商時盡顯商人本色,但同時他也是總統一職的競爭者,不知他將如何平衡這雙重角色。

就在上月,與共和黨內部商議之後,特朗普公開了他的經濟政策,減稅是其核心內容。其中包括把目前個人所得稅的七檔稅率改為三檔,分別為12%、25%和33%。他此前曾提議將征收個人所得稅的最高稅率降到25%,引起巨大非議。該方案把起征點從0提高到了7.5萬美元(家庭年收入),但把最高稅率從39.6%下降到了33%,受惠群體主要是年收入41萬美元以上的家庭。

特朗普還有意廢除遺產稅,但是認為會維持對資本利得征稅,目前法律規定低於1000萬美元的部分不征稅,小型企業和家庭農場也無需繳稅。但是法律也規定,不能為了降低遺產稅,把股票、房產這些可增值資產捐獻給繼承人或其親戚的私人基金會。

他也建議企業稅從35%降到15%,並廢除最低替代稅(corporate alternative minimum tax)。令企業的壓力得以大幅減輕,高收入人群也可以通過種種稅收減免優惠免除全部收入稅。企業的海外收入也只需要一次性繳納10%的稅。

由此可見,曾經大量受惠於稅收減免政策的商人特朗普一旦當選,勢必會進一步推行稅收減免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729

紐約爆炸案成大選博弈點 特朗普強硬反襯希拉里務實

兩天時間,策劃紐約曼哈頓爆炸案和新澤西州慈善長跑爆炸案的嫌犯落網,但此次爆炸案的影響仍在政治層面上發酵。

此次曼哈頓爆炸案同樣顯示出“孤狼”特征,情報部門難以防範,但事後大名鼎鼎的NYPD(紐約警局)效率頗高,讓人聯想起2013年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當時第一名嫌犯在爆炸發生2小時之後就被捕,剩下兩名嫌犯也在4天內先後落網。

而此次爆炸案所造成的影響和其他爆炸案不同的地方在於,發生的時間相當微妙。

曼哈頓爆炸案發生的時間是在距離美國大選僅50多天的時候,也就是說,正是兩黨候選人蓄勢展開正面交鋒的前夕。單純從政治角度分析的話,在成功地把公眾視線從希拉里的“健康門”轉移到國家安全之後,曼哈頓爆炸案可以被視為是一次提前到來的“十月驚奇”,即可能瞬間扭轉大選結果的某個黑天鵝事件。

6天以後(即26日),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和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將展開第一輪總統競選辯論。可以預料,在此輪辯論上,從15年前的“9·11事件”發生以來一直困擾美國的國家安全依舊將成為激辯的最重要議題。

比較值得註意的是,在這次爆炸案發生後,特朗普憑借其被廣泛認為魯莽的風格成功地當了一次預言家。因為,在爆炸案發生不久,並且當局仍未對案件定性的時候,特朗普已經在講話中把爆炸案稱為一次恐怖襲擊,並再次呼籲民眾要讓美國變得“強硬”。

外界分析認為,特朗普希望憑借自己在襲擊事件之後表現出的強硬態度來獲得選民對其激進的反移民和反恐政策的支持,而一旦有了選民支持,特朗普便有望在接下來的系列辯論和民調中占上風。

“希拉里的海外政策造成了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威脅,她的移民政策引入了這些威脅,並且已經發生……我明確表示,移民安全(問題)就是國家安全……如果你把票投給我,這些問題將不複存在。”特朗普19日在佛羅里達州講話中如是說。可見,表明態度之後,拉票是第一要務。

一直以來,特朗普都把恐怖主義的“屎盆子”扣在了奧巴馬和希拉里身上,指責他們執政時期和擔任國務卿時期軟弱松懈的反恐政策留下了余孽。而他給出的解決之道是實行更加激進的移民和外國人審查機制,認為借此能有效掐滅在美國國內生長的宗教極端主義。

而現行移民制度存在的漏洞也必然會貽特朗普以口實。例如,兩天前曝出的美國國土安全局因為指紋信息的遺漏而錯誤地給予了858名化名的待遣返人士美國公民身份。

從戰術上講,特朗普的過激言論有利有弊,一方面迎合了一些支持強硬態度的選民,但同時也帶來了風險,因為特朗普的言論中更多的是反複重申問題所在,相比之下並沒有給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而這並不符合選民對總統的期待,因此很多選民開始思考他是否能夠勝任總統一職。

CNN9月的一次民調就顯示,56%的受訪者認為希拉里更具備總統應有的氣質,而特朗普僅有36%的支持者,同樣,更多的人相信希拉里比特朗普更能負起領導人的責任(50%:45%)。此前多次民調也顯示,民眾在反恐議題上也給予了希拉里更多信任。

如果說,特朗普針對的是民眾的恐懼,那麽相比之下,希拉里則更務實,提出發動民智。

“我們要展開情報動員,在他們發動襲擊之前,找出並挫敗潛在可能。針對反恐宣傳攻勢和極端組織在線招募,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和矽谷以及其他夥伴合作。”希拉里表示。

希拉里所言的與矽谷合作實際上也正在發生,日前,谷歌旗下的智庫Jigsaw正著力開發一個與反恐行動相關的新項目,結合谷歌搜索業務和視頻網站YouTube的媒體平臺,把一些尋覓加入極端組織的搜索者導向反極端組織的信息,防止年輕人被洗腦並參與極端組織。

另外,就政治履歷來說,希拉里遠勝“新手政客”特朗普。在這次爆炸案發生時,希拉里並沒有急於表態,僅聲明等待事件水落石出。到了嫌犯落網之時,希拉里並非如特朗普口中所言的那般軟弱,她同樣做了一番動員,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在面對危機時表現出鋼鐵般意誌但依舊保持冷靜的最高領導人。

“我坐在控制室的桌子前面,我對各種威脅做出分析,我促成擊敗對手的行動,我知道該怎麽做。”希拉里在發布會上表示。

毫無疑問的是,此次曼哈頓爆炸案所幸無人喪生,但就在奧蘭多酒吧槍擊案之後,恐怖主義的疑雲再一次攀爬上美國民眾的心頭,選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屆總統身上,希望這個總統能夠拿出應有的態度和有效的措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731

聯大告別演說!奧巴馬不忘黑特朗普一把

美國總統奧巴馬當地時間20日在聯合國大會大理石講臺前發表其任內最後一次演講,在長達50分鐘的演講中,這位即將謝幕的美國總統將焦點放在自己的歷史地位和7周後舉行的美國大選上。

他列舉自己擔任美國總統8年來的進步,也強調全球化在使人類更加緊密的同時暴露出國際秩序的深層次問題。

可是,奧巴馬總統,7年前的承諾你還記得嗎?

承諾

奧巴馬在聯大的年度演講一向被視為尋找其外交政策軌跡的好方法。對比其第一次演講和此次演講內容,可以看出奧巴馬已經不是2009年9月23日那個首次在聯大演講、躊躇滿誌和充滿希望的美國總統了。

有美國媒體評論稱,即將退出世界舞臺的奧巴馬看起來不像是要改變世界,而是和世界達成妥協。在20日的演講中,他提出要使全球經濟造福全人類而非少數富人,要打造包容、負責任的治理模式,反對原教旨主義和種族主義,以及加強國際間的合作。

而在7年前,他發誓拋棄前任布什的單邊主義,承諾達成巴以和平協議與打擊恐怖主義、打造美國和穆斯林世界關系的新時代、防止核擴散、應對氣候變化以及發展全球經濟。7年過去了,奧巴馬的承諾兌現了多少?

2013年7月,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代表在美國國務卿克里的主持下重啟和談,再次談崩,巴以都希望美國能再次傳遞和平的希望和信心。然而,此時的奧巴馬卻好像逐漸“遺忘”了巴以問題。從2011年“基地”組織前領導人本•拉丹被擊斃後,奧巴馬政府就開始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中東不再是其戰略關註重心,而在敘利亞危機爆發後,巴以問題似乎更被奧巴馬忽視,這種視而不見的感覺一度讓美國傳統盟友以色列有種“被拋棄”的感覺。

而目前關於奧巴馬和巴以和談進程的最新消息是,當地時間18日白宮發言人稱,奧巴馬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21日在紐約聯合國大會的會場外舉行會晤,並無下文。

在20日的講話中,奧巴馬說,像敘利亞這樣的地方,無法獲得最終的軍事勝利,“我們必須進行外交努力,阻止暴力,向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援助,支持那些追求政治和解的人”。

美國《紐約時報》評論稱,奧巴馬在敘利亞問題上基調如此慎重是有原因的,最明顯的就是他還有4個月的總統時間,這意味著像敘利亞這樣棘手的問題顯然無法在其任內解決。當然,他也明白自己存在一些政治上的束縛,不想因為自己的某些政策,例如推動巴以重回談判桌的新一輪計劃,惹惱選民而給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帶來消極影響。

至於打擊恐怖主義,奧巴馬最值得說的還停留在2011年5月擊斃拉丹,然而“9•11”事件發生的15年後,17日紐約曼哈頓切爾西區發生爆炸,致數十人受傷,紐約州州長將此次爆炸定性為恐怖襲擊,又給他出了道難題。

希拉里則在爆炸發生後稱,與國際同盟相互合作共同打擊恐怖主義應該是美國新總統的首要任務。她說,為戰勝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美國應該繼續加強反恐聯盟間的空襲協作,強化在敘利亞、伊拉克及其他地區的外交作用。

成績寥寥

“我們經歷了這個時代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在各方協作下,我們成功避免了金融危機的進一步加重,並成功將全球經濟重新帶回增長軌道。此外,我們成功搗毀了一些恐怖分子的老巢,並強化了全球核不擴散機制,通過外交努力,解決了伊核問題。”奧巴馬20日細數了自己的成績,“同時,我們還和古巴重啟外交往來,協助哥倫比亞結束了拉美地區歷時最長的一場內戰。”

在外交成就上頗值得一說的伊核協議,奧巴馬並未多渲染。在伊核問題上,奧巴馬和國務卿克里投入了頗多精力,一邊在國會山和反對派搏鬥,還要費時費力地和波斯灣的盟友修複關系。但在20日的演講中,他只是說該協議“加強了全球安全,提高了伊朗和其他國家合作的能力”,並提醒最近朝鮮進行核試驗帶來的威脅。

有分析認為,無論是長期風險還是收益,伊核協議在美國仍然是政治幹擾的來源之一。從這個角度來看,奧巴馬不多渲染是擔心讓共和黨鉆空子,影響希拉里的選戰。

映射特朗普

在演講中,他夾槍帶棍指責那些“築墻之人”,指責那些推動民粹主義、宗派仇恨和經濟不平等的外國領導人,盡管他並未提到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的名字,但無疑這些都可以對號入座。

“一個被墻壁環繞的國家只會自我禁錮。”奧巴馬在演講中重點提到貿易保護主義者加強了反對全球一體化的力量。

在此前的演講中,奧巴馬曾多次提到全球化的破壞力量,但這次,隨著其在位進入倒計時,抓取政治遺產的時間愈加緊迫,而全球陷入比以往更大的不穩定性中,奧巴馬也愈加強烈地呼籲國際合作和國際秩序。

“此刻,我們都面臨選擇。”奧巴馬說,我們可以選擇用更好的合作和一體化模式前景,或者我們可以退回到嚴重分裂和沖突的老路。

他還談到了在美國和歐洲,民粹主義推動的政治導致了全球的“不確定、不安和沖突”。

有政治觀察家評論稱,奧巴馬所說的“選擇”和“不確定性”無疑是描繪了當前美國大選兩位候選人之間的競爭和選擇,提醒選民選擇特朗普就是選擇分裂、沖突和不確定。

此外,奧巴馬還稱,俄羅斯仍然是國際秩序的威脅。盡管幾天前美國和俄羅斯剛剛達成敘利亞停火協議,奧巴馬仍不忘攻擊俄羅斯。他說:“在一個早已遠離帝國時代的世界,俄羅斯仍試圖通過武力恢複其失去的榮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900

希拉里團隊出招:大家來找特朗普的茬

9月26日,也就是下周一,第一次總統大選辯論將在紐約州舉行,將從21點開始持續一個半小時。

90分鐘的辯論將被分為六個部分,每部分持續15分鐘,從主持人的提問展開。“NBC夜新聞”(NBC Nightly News)的主持人雷斯特•霍爾特(Lester Holt)將擔任辯論的主持人。各黨派的總統候選人要在五大全國範圍的民調中獲得超過15%的支持率才能參加辯論,因此參加總統大選辯論的只有最近一直霸屏的兩個老面孔希拉里和特朗普。

近日,希拉里和特朗普都開始緊鑼密鼓地準備辯論,首場正面交鋒已經吸引到了空前的關註度,預計觀眾將超過1億人,對於辯論雙方都是巨大的機遇與挑戰,因此容不得半點閃失。

希拉里的競選經理羅比•穆克(Robby Mook)周三表示,希拉里準備在即將到來的辯論中,給特朗普的發言糾糾錯。他說:“特朗普說的話很多都不符合事實。所以希拉里可能會多花些時間把話說清楚,糾正不實的部分,確保選民了解實際情況。”

最近幾周,希拉里受到健康問題等一些不利因素的影響,此前她在搖擺州建立的優勢正在受到特朗普的蠶食。希拉里和她的競選團隊肯定希望通過辯論扭轉局勢,希拉里作為一個學法出身的“資深政客”,熟悉政治環境,了解國家政策,辯論經驗雄厚,這些都是她在辯論中的倚仗。

希拉里的競選團隊擔心,辯論的主持人可能會給特朗普降低難度,給他一些容易回答的問題,打打圓場。此前,微軟全國廣播公司節目(MSNBC)兩位主持人就公開表示,主持人在總統辯論中扮演了把握節奏的角色,但是他們個人認為在激烈的辯論中不需要摳事實。希拉里團隊則要求主持人公平對待,尊重事實。言下之意,大概是請主持人不要阻礙希拉里,讓她可以在事實問題上對特朗普緊追不舍。如果辯論要求特朗普字字句句都尊重事實,對共和黨來說就很頭疼了。本周一,特朗普就剛剛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他說雷斯特•霍爾特是個民主黨人,實際上霍爾特是註冊在紐約州的共和黨人。

本周,希拉里只到訪了兩個搖擺州,把剩下的所有時間都投入到了辯論準備中。競選經理穆克的原話是:“希拉里希望在辯論中,能夠清晰地闡明她的政策計劃,告訴美國民眾她將改變他們的生活。我們也希望特朗普可以做到這點。”穆克還強調,特朗普陣營目前還沒拿出詳細的計劃,暗示特朗普誇誇而談,卻拿不出真材實料。

辯論在即,穆克對特朗普的評價也帶了些火藥味:“特朗普的脾氣一點就著,一條推特都能讓他跳腳。這就是為什麽我認為他不適合擔任總統,也不能把核按鈕托付給他,他也沒有準備好領導軍隊。”

穆克對自家候選人還是充滿信心,他說:“不論特朗普爆出什麽言論,希拉里都一定會沈著應對”。可見,希拉里和她的競選團隊將步步為營,在“郵件門”、“健康門”等問題上全副武裝,同時拿出細致的政策方針,力求把特朗普的缺點都暴露在公眾面前。

但是資歷的差距同時也意味著觀眾會對希拉里高標準、嚴要求,而鑒於特朗普一貫的口無遮攔,可能觀眾對他在辯論中的表現也不抱太大期望。只要特朗普稍微表現得自制一點,就能提高自己的印象分。特朗普對於總統大選也顯得躍躍欲試,他在周二發推稱:“今天希拉里又沒露面,她需要好好休息。晚安,希拉里,辯論場上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107

“中國通”預測美大選:特朗普獲勝要靠極端事件

下周一,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和特朗普將進行2016年總統大選的首場電視辯論。美國大選由此進入白熱化階段。

9月22日,美國資深中國問題專家、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中國研究系主任戴維·蘭普頓(David M. Lampton)在北京與中國智庫和媒體交流時表示,他“預測”希拉里應該能夠(should)當選。

蘭普頓

蘭普頓認為,希拉里有更大把握贏得美國總統選舉,這種可能性更大。蘭普頓稱,民調中的態度和最終能否去投票點投票中間有差距,美國大選考驗總統候選人及其團隊的組織和動員能力,包括能否有良好高效的機制組織選民去投票點投票,比如安排交通將選民運送到指定投票點。

此外,蘭普頓說,分析美國選舉還要分析總統候選人獲得了哪些大的族群和社群的支持。特朗普在美國墨西哥邊境建墻的觀點會讓拉美裔美國人不舒服,在美國占相當比重的黑人群體對特朗普也不感冒。此外特朗普對女性的出言不遜,也不會讓他獲得太多女性選民的好感。

蘭普頓分析稱,特朗普的堅定支持者就是“憤怒的美國白人男性”。

基於這些判斷,蘭普頓認為希拉里勝算大。當然,他也分析了一些極端的可能。他認為,如果美國再次發生類似9·11這種極端惡劣的恐怖事件,造成數千人傷亡的話,特朗普勝出的可能性會增加,“特朗普會從人們的恐懼中獲益。”

演講結束後,蘭普頓笑稱,這是自己的大膽預測,如果預測對了,沒有人會記得,如果錯了,大家會記得。

應該如何客觀評估、理性看待美國總統大選的影響?蘭普頓提醒,不要忘了美國是一個非常分權的國家,不要忘了議會和地方政府的制衡作用。

蘭普頓強調,無論希拉里與特朗普誰當選美國總統,美國總統的權力都是有限的,會受到來自議會的制衡。一般議會中至少會有一院由非執政黨把控。

蘭普頓還強調在美國這個聯邦制國家中地方政府和地方政治的作用。特別之處在於,美國地方政府也就是州一級的政府能發揮穩定中美關系的作用。因為中國幾乎是美國每一個農業州的最大農產品出口市場。州級政府更關心經濟發展問題,而不是所謂南海問題。蘭普頓同時建議,中國可以多和美國地方政府打交道,交朋友。

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蘭普頓曾擔任奧巴馬的中國政策高級顧問,在被問到如何評估即將結束8年總統任期的奧巴馬對華關系的外交遺產時,蘭普頓指出了3點。第一,他認為奧巴馬總統深度地理解了中美關系的複雜性;第二,奧巴馬任期內,中美推動了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並各自做出貢獻;第三,奧巴馬促進了中國在美投資的便利性,雖然不是扭轉性的,但起了積極的作用。

因此,在評估當前中美關系時,蘭普頓將正在增加的中國對美投資作為一大有利因素。他舉例稱,美國曾經輝煌但經歷破產的“世界汽車城”吸引了100多家中國企業入駐,中國企業對底特律的投資,一定程度上幫助挽救了底特律這個曾經一度面臨危機的城市。中國在美投資整體對美國危機後的經濟複蘇起到了積極作用。

此外,他同時表示,中美關系當前也面臨軍事競爭態勢增強、各自“盟友”與“夥伴”增加了彼此之間的問題,以及中美對彼此未來前景的信心在下降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292

特朗普希拉里開撕 恐怖主義或將左右選情

2004年3月11日的早晨,西班牙馬德里4列近郊列車發生10起連環爆炸,導致191人喪生,逾1600人受傷。

在3天後的大選中,民意急轉,原本占領先優勢的執政黨人民黨意外輸給工人社會黨。對那場大選來說,“3·11”事件改變了一切。

而最近在美國接二連三發生的襲擊事件,讓人不得不擔心歷史重演。

希拉里的兩大風險

有分析認為,在11月的大選之前,任何恐怖襲擊事件都將令特朗普的極端政策占據上風。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經濟學人智庫(EIU)獲取的報告認為,希拉里最終將在此次選舉中戰勝特朗普,但其勝選面臨兩大風險。

“其一是大選前幾周美國國內遭遇嚴重恐怖襲擊。選民在恐襲後明顯更加偏向於優先考慮國家安全的‘鷹派’候選人,民調也顯示特朗普在心存不安的選民中更受歡迎。”該報告稱。

但報告同時提到,恐怖襲擊的性質及特朗普的應對將決定其民調優勢有多大。奧蘭多酒吧槍擊案未能提高特朗普民調支持率,原因是他應對不當,自認為對恐怖主義采取了正確立場並呼籲收緊移民政策,但實際上,槍手就是美國公民。按照這個邏輯,如果美國本土遭受非美國公民的恐怖分子襲擊,或許才會讓希拉里陷入劣勢。

根據調查機構蓋洛普的數據,在新澤西和紐約的爆炸案發生前,民眾關註的大選熱門話題中,恐怖主義位列第七(5%),落後於經濟話題(14%)、對政府不滿(11%)、失業/就業(11%)、大選改革(8%)、種族關系(7%)和移民話題(6%)。

但是,隨著大選的推進,熱門議題已經出現變化。當地時間26日,希拉里將和特朗普在紐約長島展開本次大選“決賽階段”的首場辯論,而長島在地理位置上緊鄰新澤西和紐約。有媒體分析,辯論的熱門議題將聚焦在“保衛美國”上。

恐襲如何影響選情

其實,不用等到辯論,在恐怖主義問題上,雙方早已開始展開交鋒。特朗普借著紐約爆炸案嫌疑人的身份背景批評希拉里是“美國歷史上對邊境問題最開放的總統候選人”。

19日上午,28歲阿富汗裔美國公民艾哈邁德·汗·拉哈米在新澤西州東北部與警方交火時中彈受傷被捕。他被警方認定為17日紐約曼哈頓切爾西區爆炸的嫌疑人,同時涉嫌新澤西州的爆炸案。

“移民安全(問題)就是國家安全。” 特朗普在事件發生後的講話中把移民問題直接同國家安全掛鉤。

希拉里自然也不會在態度上吃虧,在紐約爆炸案發生後,希拉里謹慎地表示將等待事情被進一步調查清楚,而在事件被定性為恐怖襲擊之後,希拉里在臨時媒體會上也展現了鷹派一面,稱美國民眾不是膽小鬼,“我們會保衛自己的國家,消滅邪惡的恐怖分子”。

實際上,相比新手政客特朗普,希拉里此前的政治履歷讓外界對於她應對恐怖主義的措施有著更明確的預期。

此外,蓋洛普對希拉里和特朗普的曝光率調查顯示,在19日和20日民眾討論希拉里的熱詞已經從“郵件門”和“健康門”轉向了“恐怖襲擊”。所以,認為紐約爆炸案對希拉里來說並非壞事的說法不無道理。

相比之下,特朗普在那兩天里的熱詞則是“兒子”和“彩虹糖”。背後發生的事情是,特朗普的兒子把美國允許接納敘利亞移民比作“一大碗彩虹糖中混入幾顆毒藥”。

所以,不少人擔憂的是,在美國本土頻發爆炸案的背景下,誰又能保證特朗普令人大跌眼鏡的類比言論不會再度拉升恐怖主義對美國本土的威脅?

民眾期待務實方案

記者梳理美國近兩屆大選資料發現,兩黨候選人每次對決前,如何應對恐怖主義總會成為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從候選人的表態來看,一味的強硬表態並不會給自己贏得足夠堅定的支持。相反,越是在一些危急關頭,民眾越期待務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比如2012年美國就遭遇了一次令美國人不堪回首的海外襲擊。當年9月11日,利比亞示威者抗議美國電影侮辱伊斯蘭教先知,沖擊了美國駐班加西領事館,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和另外3名外交人員喪生。此番抗議浪潮波及全球20多個國家,尤其是在利比亞、埃及、突尼斯和也門等發生政權更叠和劇烈動蕩的中東國家。此外,2014年6月15日,美國特種部隊在班加西街頭抓獲了涉嫌策劃襲擊美國領事館的頭目,此人被定性為恐怖分子。

不管襲擊是否為恐怖主義性質,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美國與伊斯蘭世界沖突加深,與其越來越受質疑的中東政策不無關系。

當年,襲擊事件發生後的美國總統競選活動中,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抨擊對手奧巴馬在中東地區扮演“負面領導”角色,稱美國駐班加西領事館遇襲是奧巴馬失敗的外交政策所致。

羅姆尼提出了武裝敘利亞反對派等主張,但結果輿論並不買賬。美國媒體認為,羅姆尼火爆的言論背後缺乏實質舉措。

克林頓時期的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曾評論稱:“當涉及到細節問題時,你不清楚羅姆尼是否真的知道有哪些工具可以使用,如何在國際環境中操作,以及美國在21世紀的真正角色是什麽。”

事實證明,羅姆尼輸掉了大選。

事件倒退回2008年,不少分析認為,奧巴馬贏得大選是因為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在應對恐怖主義的立場上喪失了民眾支持。

在當時美國社會意識形態逐步左轉的背景下,老兵麥凱恩沒有展現出順勢而為的外交主張。有媒體評論稱,伊拉克戰爭帶來的傷痛使美國民眾逐漸意識到,“以暴制暴”的方式不但無法消滅美國的敵人,反倒樹立起了新的敵意。美國社會開始反思,民眾情緒也逐漸趨向溫和,在這種背景下,麥凱恩在伊拉克等問題上的強硬立場很難贏得選民的支持。

回到現在,美國政治觀察家約翰·艾弗儂(John Avlon)直言,特朗普不是一個合格的候選人,艾弗儂一直擔心意外事件會導致選民頭腦發熱,作出讓自己很快後悔的決定,而恐怖主義就是首要的未知數。畢竟恐怖主義已經是現在美國人生活中最令人擔心的問題。

從“9·11”事件至今,美國並未發生過和其規模相當的恐怖襲擊,但在“9·11”後的10年里,美國政府至少挫敗了45起恐怖襲擊陰謀,即便如此,零星的襲擊事件不斷出現,表現出難以預見的“孤狼”性質。

正如希拉里所言,美國正處在一場長期戰爭中,一場反恐怖主義戰爭。兩個候選人心知肚明,無論誰當選美國總統,這種風險都不會一夜之間蒸發,但在現階段,誰能給選民吃下這顆定心丸,選民就買誰的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515

研究機構稱蓋茨競選美國總統沒問題 能力秒殺特朗普

據Business Insider中文站報道,市場研究公司Fidelum Partners讓1012名成年人來評價希拉里•克林頓(Hillary Clinton)、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和其他名人的親和力和能力。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蘇珊•菲斯克(Susan Fiske)等認為,這些特征決定了我們的偏好:我們傾慕和效忠那些具有親和力和能力的人,藐視和拒絕那些冷淡和無能的人。

在能力方面,蓋茨獲得了最高分;在親和力方面,他僅次於美國脫口秀節目主持人艾倫•德詹尼斯(Ellen DeGeneres);而且,蓋茨得到了共和黨和民主黨兩黨的共同擁護。相對而言,希拉里和特朗普在能力和親和力這兩方面的平均得分均很低,而且他們都只得到了自己黨內人的傾慕,卻遭到了對方黨派人士的藐視。

上述研究活動還調查了人們對各個潛在總統競選者的支持程度。28%的人表示他們鐵定會投票選擇蓋茨,同樣比例的人表示他們會投票選擇特朗普。這個比例高於除希拉里和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之外的任何人;這兩個人的支持率分別為33%和4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590

希拉里特朗普首輪開撕:首先銀幕形象得好

經歷了一年多的競選,美國大選選情如過山車一般起伏變化,而接下去從當地時間26日開始的三場終極辯論,分分鐘可能令當前的競選局勢出現大反轉。

對美國選民來說,盡管已被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和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之間的唇槍舌戰轟炸很久,但26日的辯論卻是兩人首次近身肉搏,也是選民看清兩人”真面目”的最好機會。

收視有望破紀錄

辯論將於26日晚間9點(北京時間27日上午9點)在美國霍夫斯特拉大學舉行。根據美國多項民調,特朗普和希拉里的支持率在不斷拉近,甚至認為兩人均是美國現代歷史上最不受歡迎的總統候選人。然而,兩人身上不竭的話題性卻讓美國民眾對辯論的興趣高漲。據美國媒體報道,此次辯論觀眾人數有望過億,刷新收視紀錄,甚至媲美超級碗決賽。 

90分鐘的辯論沒有廣告插播,一共分成美國方向、實現繁榮以及保障美國安全三個話題。每個話題2小節,分別為15分鐘。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主持人霍爾特(Lester Holt)將擔任辯論主持人,在每一小節發問,候選人則有2分鐘時間做回應,然後針對對手的回答作出回應, 剩余時間主持人可以追問。

美國霍夫斯特拉大學一角

美國媒體報道稱,在過去的幾周內,兩位候選人都在積極訓練辯論技巧。希拉里罕見地呆在紐約家中挑燈備戰,特朗普雖然繼續拉票,但過去的這個周末他也在家研究希拉里過去的辯論錄像。

希拉里團隊稱,無論特朗普做什麽,希拉里只需要向選民清楚傳遞她要表達的東西。希拉里的通訊主管表示,特朗普難以預測,很可能不按套路出牌,也可能具有攻擊性。

特朗普的顧問則稱,要求他在表達個性的同時不能太過分,不能給觀眾留下惡霸的印象。

有政治觀察人士認為,相對於特朗普,希拉里的辯論經驗更加豐富,可能會更好地闡述自己的政策主張。

如何才能更上鏡

然而,清楚闡述政策主張並不代表就能通過辯論贏得選民。從過往的歷史經驗來看,要想在辯論中成功拉攏選民,有一些原則是需要遵循的。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卡馬克(Elaine Kamarck)近日撰文稱, 首當其沖的第一條原則是在鏡頭前的形象要好看。

美國在進入電視時代的首次大選辯論是1960年,辯論在肯尼迪和尼克松之間展開。肯尼迪年輕而英俊, 還特地為上鏡化了妝,精神奕奕,尼克松也很年輕,卻沒有掌握上鏡技巧,看上去很累,不但沒化妝,眼神也不堅定。辯論後的結果頗具戲劇性,有報道稱, 當時通過廣播收聽辯論的人認為尼克松贏了,而看電視的選民卻覺得肯尼迪勝利了。

對於即將開始的首輪辯論,卡馬克說,兩位候選人及其競選團隊應該不會犯尼克松曾經犯過的錯誤,辯論時的角度、燈光、妝發以及全部行頭應該早就準備妥當。

另一條原則是利用辯論改變此前的固定印象和趨勢,而不是強化。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前總統卡特執政時期已面臨經濟軍事等諸多難題,但卡特在謀求第二任期的選舉中支持率仍和對手里根並駕齊驅,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里根所謂的“好戰者”名聲。在1980年大選前的電視辯論中,演員出身的里根在鏡頭前放松而親和,就像20年前的肯尼迪一樣,當卡特發起批評和抨擊時,他回以微笑,並擺出一副“你又來這一套”的表情,他專註地看向鏡頭,問選民“你的日子比4年前更好過嗎?”。7天以後,里根以51:41的絕對優勢贏得大選。

先得是一個熱血的人

卡馬克認為,除了前述兩個原則外,候選人在回答問題時首先得是一個滿腔熱血的人,然後才是一個政策制定者。

上世紀80年代末期,大選在美國前總統布什和馬薩諸塞州前州長杜卡基斯之間進行,杜卡基斯此前表示反對死刑,布什陣營極力將後者塑造成在犯罪問題上軟弱的形象。在首次辯論中,主持人問杜卡基斯,如果你的親人遭遇強奸和謀殺,你會支持死刑嗎?

問題太過震撼,在電視辯論後引發了更多的後續辯論,除此之外,杜卡基斯的回答也令人印象相當深刻。他沒有展現出任何個人感情,而是直接從法律和政策角度進行了回答。這樣的答案令他給選民留下了“冷血”的印象。有媒體對此寫道: “這個問題令人毛骨悚然,但卻有讓候選人暴露真性情的作用。”

“對希拉里來說,需要更加溫和,展現更多人性的一面。希拉里是真正的政策專家。很容易犯下和杜卡基斯相同的錯誤,只集中於政策,展現人性的一面不夠。”卡馬克稱,而特朗普則應該借辯論之機打破人們此前對他的固有印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666

霍金反對特朗普汙蔑《巴黎協定》 曾稱其迎合低級趣味

據美國《Newsfusion》網站報道,近日,375位科學家聯名致信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因其曾揚言要取消2015年簽署的《巴黎氣候協定》。在這封公開信中,科學家們對特朗普有關氣候變化的言論表示反對,並且呼籲美國政府繼續為巴黎氣候協定的落實做出貢獻。這些聯名致信者包括英國科學家史蒂芬·霍金、億萬富翁慈善家詹姆斯·西蒙斯、三十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九位華盛頓大學的教授。

《巴黎協定》於去年12月被美國以及其他的190多個國家接受采納,並且於本月被中美雙方正式批準。這份協定為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以及避免全球平均氣溫繼續上升3.6華氏度(即2攝氏度)規劃了方向。

據《紐約時報》報道,聯合國秘書長特別顧問納巴羅(David Nabarro)表示:“我們非常確信《巴黎協定》將能在2016年年底前正式生效。”

特朗普:氣候變化是“一場徹底的、昂貴的騙局”

因為《巴黎協定》被視為是1992年里約氣候條約以及其他協定的一個補充,因此白宮聲明在嚴格意義上參議院的行動不受這項協定的約束。當有足夠多的國家提交了他們的批準後,這項協定會自動生效,預計日期為今年年底。

然而國會中反對這項協定的人宣稱他們將設法截斷與這一協定相關的項目的資金來源。今年5月,特朗普在一次競選集會中宣稱他要廢除巴黎氣候協定並且停止為聯合國有關氣候變化的項目提供資金。

特朗普公開發言稱,氣候變化是一場騙局,《巴黎協定》對美國企業不利。他表示,如果他當選,將會“廢除”《巴黎協定》,並停止用美國納稅人的錢支持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項目。

正是特朗普的這番言論激起了科學家們聯名寫公開信,他們在信中寫到:“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不是騙局或是陰謀,而是明明白白的事實。”

科學家們認為特朗普宣稱要廢除《巴黎協定》是別有用心。

科學家們稱,如果美國退出《巴黎協定》,這等同於向全世界表明:“美國根本不在乎氣候變化這個人類引起的全球性問題。管好自己就行了。”這樣的做法會為緩解並適應氣候變化采取有效的國際戰略造成很大的障礙。就這樣退出國際社會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不僅對全球氣候,還將對美國的國際可信度造成長期嚴重的破壞。

霍金:特朗普是一個迎合低級趣味的煽動民眾的政客

據報道,簽署這封公開信的科學家包括美國國家科學院的成員以及英國理論物理學家霍金等人。美國國家科學院是由學者組成的非官方組織,在科學和科技方面對美國提供建議。在信上署名的科學家說,這是他們的個人行為,不代表美國國家科學院。

斯蒂芬·威廉·霍金

值得一提的是,霍金之前就曾指出地球現在所面臨氣候變化威脅。在5月的一次采訪中,霍金表示失控的氣候變化比行星撞地球所帶來的危害更加的緊迫,也是在這次采訪中,霍金將特朗普稱作“迎合低級趣味的煽動民眾的政客”。

據英國獨立電視臺(itv)5月31日報道,霍金表示,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唐納德·特朗普的受歡迎程度超越了他的理解範圍。

此前,在談論起特朗普時,霍金絲毫不掩飾自己的輕蔑,但這次在被問到“能否用您掌握的宇宙學和物理學知識對其作出科學解釋”時,霍金也不得不說:“我做不到。”

“他是一個煽動者(demagogue),對社會最底層(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的人來說,他是有吸引力的。”霍金說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667

捐錢給特朗普?共和黨大金主:不了,謝謝

美國總統大選進行到現在,很多歷來出手闊綽的贊助者都顯得出奇地“吝嗇”。

全球投資公司Citadel創始人肯·格里芬(Ken Griffin)、對沖基金經理保羅·辛格(Paul Singer)、賭場大亨謝爾登·阿德爾森(Sheldon Adelson)、富商里查德·伊萊恩(Richard Uihlein),這些存在保守派傾向的政治捐助者仿佛都放棄了本屆大選。他們退居邊線,按兵不動,並把重點轉移到了下級競選上,試圖在國會中繼續這場博弈。

重心轉移

矽谷企業家彼得·蒂爾(Peter Thiel)就是一個典型。在7月份召開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蒂爾曾拋頭露面,以科技界人士和同性戀者(在特朗普支持者中罕見的兩個群體)這兩種身份,賣力地號召美國人給特朗普投票。不過直到現在,他都沒有為特朗普的競選出過一分錢。

矽谷大佬彼得·蒂爾

他真正贊助的都是這樣一些人:亞利桑那州競選眾議員的一名郡縣治安官,田納西州一位競選參議員失敗的共和黨人,以及加利福尼亞州共和黨,等等。

蒂爾的一名發言人於上個月聲明,蒂爾不會給特朗普捐款,但沒有提供具體解釋。

像這樣選擇坐山觀虎鬥的還有不少以往的大金主。

上一個美國大選季,對沖基金Citadel創始人肯·格里芬曾向支持共和黨總統競選人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的政治行動委員會捐款155萬美元。

今年,他贊助過的政治團體不在少數,有支持共和黨提名候選人馬可·魯比奧(Marco Rubio)和傑布·布什(Jeb Bush)的,有反對政府浪費性開支的,還有支持共和黨人競選參眾兩院的。

非營利組織響應政治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下稱“CRP”)整理的數據顯示,在此次大選中,格里芬向各個政治團體捐獻的款項共計達1060萬美元,排名第14位。

但自從希拉里和特朗普正式被提名為兩黨的總統候選人至今,格里芬就仿佛從大選中消失了一般。

金沙集團董事長謝爾登·阿德爾森曾是2012大選季出手最闊綽的贊助者。但近幾個月,他也顯得格外惜財。

之前,阿德爾森是支持特朗普的,曾在5月份《華盛頓郵報》的專欄中盛贊這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據報道,同一時期,他還曾許諾為特朗普競選活動捐款1億美元以上。

但9月19日的CNN報道顯示,阿德爾森只打算出資500萬美元,捐贈對象是一個名為Future45的政治行動委員會。這個政治團體的目標主要不是扶持特朗普,而是打敗希拉里。相關報道顯示,阿德爾森曾劃出4000萬美元資金用於捐款,現在,其中的絕大部分都被用來支持共和黨的下級競選了。

曾表示既不支持希拉里、也不支持特朗普的保羅·辛格曾在6月份接受媒體采訪時稱,特朗普的保護主義貿易政策幾乎肯定能引發一場“全球性衰退”,此話引起不小的風波。

那時,辛格已經給本屆大選中各個不同的政治團體捐款1730萬美元,其中,捐獻給盧比奧政治行動委員會的數額就占到500萬美元。CRP數據顯示,他是兩個陣營內第四大贊助者。不過在盧比奧退出之後,辛格的捐款就轉向了保守派的參眾兩院候選人。

包裝與貨運巨頭Uihlein Inc.創始人伊萊恩是本屆大選中的第六大贊助者。CRP數據顯示,他至今已捐出1360萬美元。但其中大部分款項都轉投給了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以及支持下級競選的政治行動委員會。

實際性的考量

這種轉戰下級競選的策略有其合理性。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政治科學教授麥克爾·馬爾賓(Michael Malbin)表示,只要這些贊助者的利益仰賴某些法案的通過,那麽,把持國會和擁有總統的支持,這兩者的重要性是不相上下的。

但這些商界與金融界大鱷之所以選擇退居邊線,還有更加實際的考量。不少人擔心,口無遮攔的特朗普不適合入主白宮。他連Twitter上的評論都要全力反擊,這種極不成熟的做法也讓華爾街的基金管理人不禁脊背發涼。

華爾街喜歡誰?答案可能是:都不!

更重要的一點:特朗普采取反貿易立場,許諾要取消美國批準《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議》(TPP)的進程,征收高額關稅,處罰那些將工廠搬到墨西哥的美國企業。這些讓不少經濟學捏了一把冷汗。

而民主黨方面,希拉里則宣稱要加大監管力度,這得罪了不少金融和企業高管。她許諾拓展2010年通過的金融監管法案《多德-弗蘭克法案》的管轄範圍,延長金融犯罪的追究期限,縮減積極參與型投資者的稅收優勢,這勢必會對大型對沖基金造成不利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6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