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移動互聯網,莫忽視三四線城市1.63億手機網民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075.html

iPhone、微信、微博…三四線城市甚至更下沉的四六級城市的人們也在用移動互聯網拉近著和世界的距離。相比於一二線城市的用戶價值的被高估,三四線城市的用戶價值卻被嚴重低估,三四線網民的覆蓋日趨廣泛,而這部分網民的用戶營銷價值也亟待去挖潛。

移動互聯網在三四線城市如此快速普及時,宜搜科技CEO汪溪表示,移動互聯網在三四線城市的需求更甚,最早的一批移動互聯網用戶不是來自一線城市,恰恰是信息需求不夠發達的四六級城市。移動互聯網用戶是從不發達的城市往發達城市遷移。

據艾媒諮詢(iiMedia Research)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4.5億,其中三四線城市手機網民規模達1.63億人。三四線城市在移動互聯網佔有著重要的地位。

業內人士之所以說三四線城市的移動互聯網更具有新的機會,是因為中低端手機用戶在使用移動互聯網方面比一線城市的白領用戶要活躍的多。據數據顯示,「三四線城市手機網民在1500元以下的收入水平的比例最高,達34.6%;在校學生和普通工人比例較高。其中,在校學生的手機網民佔比33.8%,普通工人的手機網民佔比13.5%。」

三四線城市擁有者眾多的中低端手機用戶,主要是因為其收入水平和用戶人群所致。但這並不代表著他們沒有消費的慾望和能力。三四線城市有80.3%的網民認為手機支付可以接受,這也就找到了為何不少移動電商企業將目標人群瞄向三四線城市了。

三四線城市用戶主要靠手機獲取互聯網的信息,在手機端投入的時間也比都市人群高。移動支付技術的日益完善和用戶支付體驗的不斷提升與千元智能手機在三四線城市的廣泛普及推動了手機支付交易的增長。三四線城市因為剛需的存在,手機支付增長迅速,移動電商潛力巨大。由於很多人沒有電腦,手機網購逐步形成中,是移動互聯網最具潛力的消費者。

不少電商大佬紛紛提出了進軍三四線城市的口號,而阿里巴巴更是直接將三四線城市作為衝刺10萬億銷售額的核心。三四線城市的一個較大的缺點,便是物流。由於地理位置偏,交通不便,快遞員送貨困難,許多地方並不能收到快遞。物流交通的不成熟,讓快遞變成了慢遞,一個快件可能要等上十幾天才能收到。在邊遠的三、四線城市,受經濟水平等影響,三四線城市的網購市場還沒被打開,其主要原因受到物流,設備和用戶意識的影響。何時能解決物流瓶頸的問題,才是迎來三四線移動電商爆發的時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837

擁有7000萬手機導航用戶該如何盈利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111.html

雖然有人搶著給答案,但那些脫口而出的答案頂多是百度知道的水平,不可能解決問題。由於最近我在讀《需求》,任何有可能產生需求的問題我都很想挑戰下自己。所以,雖然我在現場一時也想不出好答案,但一路上我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給你1000萬車主,你能做什麼》,現在的問題是:給你7000萬車主,你能做什麼?我們知道,傳統PC汽車互聯網門戶或者垂直網站日獨立IP訪問量即使吹牛也只敢吹到幾百萬,這已經是號稱全球訪問量最大的汽車網站了,廣告收入是幾個億。在目前的移動端,吹牛有幾百萬裝機量的汽車網站APP已經敢寫軟文吆喝廣告漲價了。現在,有數量級是汽車網站APP10倍的手機導航APP,為什麼就不能賺廣告費大賺特賺呢?

但現實情況是,這個有7000萬用戶的導航APP確實直到最近才從上海通用那裡獲得少到可笑的一點廣告費(各位辛苦做移動互聯網的同志們,上海通用有移動端廣告預算了,趕緊去打劫:),那些在免費使用這款APP的朋友真心應該贊助下這款APP的研發人員,不知道盈利模式的情況下虧了7年,雷鋒同志也做不到這一點吧?

我可以幫這款APP梳理下移動互聯網幾種典型盈利模式:

第一是廣告模式,這個模式最靠譜,但暫時只能等待,等待房地產、汽車、快消品等傳統廣告大戶把PC互聯網的預算逐步轉移到移動端。現在這款APP的廣告剛剛有了起色,如果引入大量線下中小商戶的廣告,或者把自己的用戶賣給別的APP,這都會導致用戶體驗直線下滑,7000萬用戶會變成浮云,自殺的事情當然不能做。能引入品牌廣告當然最好,但問題是有移動端預算的汽車品牌還不多,要活到主要汽車廠商大舉在移動端投放廣告那天需要繼續燒錢——那時沒有完成移動佈局的汽車門戶和垂直網站就該要飯去了。

第二是遊戲模式,遊戲得全新開發,一直沒賺到錢的導航APP恐怕燒不起更多錢了。

第三是成為入口,導航肯定在未來會成為移動互聯網的入口之一,但排名在前的百度、高德更有可能成為這裡說的入口,大量O2O應用得仰賴百度和高德的鼻息,交買路錢是必須的。相比高德和百度,這個APP雖然用戶不少,但一不像高德那樣有地圖數據,二不像百度有流量引擎,一旦O2O遍地開花,入口之戰開打,高德和百度二強相爭,基本沒有第三名的機會。入口或者渠道是頂級盈利模式,但要賺到這個錢只有百度和高德背後的阿里巴巴可以玩,這款APP恐怕得另覓它途。

第四是從事商業服務。這是我唯一可以幫這款APP琢磨的盈利渠道。具體而言,我覺得可以做至少兩個方面的商務服務。

首先是這款APP最新版開始提供群組導航,這是基於用戶LBS需求而做出的有移動社交現象力的產品,車隊可以利用它知道車隊成員彼此的位置,老婆可以利用它知道老公的位置……這是一個能夠顯著增強產品使用頻率的功能,為未來的廣告投放奠定了用戶活躍度基礎。大約幾個月前我參觀奧迪設計中心的時候,那裡的connect部門的研發人員也給我展示過類似的產品。如果奧迪尚處於研發階段的產品能被其他本土車企在車上前裝,這比目前不具備社交功能的車載導航更有賣點。對於經銷商集團而言,如果後裝導航具備這種功能,即使硬件少賺點錢,仍然可以從車主服務黏性上獲得利益。如果能從部分汽車廠商那裡獲得前裝許可費,如果能夠幫助經銷商集團建立用戶基於LBS的社交圈,收取服務費應該是可行的。

其次,汽車後市場O2O服務正遍地開花,O2O必然要借組移動導航,但汽車後市場O2O應用開發者大量的時間都得花費在線下資源的獲取上,要提高線上和交易過程的用戶體驗,地圖應用應當開放接口,甚至做出標準的O2O應用開放平台,任何商戶只要申請開放平台即可通過簡單幾步把線下店舖搬到移動端,而且可以獲得個性化的O2O服務APP,它能夠鼓勵用戶安裝這個APP來與自己保持聯繫,獲得優惠服務。或者由更大的O2O投資者付費,借助這個平台獲得O2O線下資源。由於O2O的區域服務特徵,這種降低O2O門檻的模式有可能使得大量的與導航服務相關的店舖「自電商」化。這個平台上的商戶一旦賺到錢,不給平台分錢是不可能的。而且沒有地圖資源的導航APP本質上是地理位置信息的算法,7000萬用戶會積累大量的用戶移動軌跡,這些軌跡如果能挖掘出部分用戶的出行範圍和規律,對於商戶而言會更有營銷價值。這裡最大的問題在於導航APP的使用頻率不足,而汽車後市場O2O服務的使用頻率也不高,要提高使用頻率必須把洗車、加油這類服務盡快「自電商」化,這是顛覆目前已經在做這類O2O服務的關鍵。當然,要走這種商務路線會陷入本文開始的那個悖論,導航團隊維護和升級產品已經耗盡資源,要再去開發開放平台,需要更多的投入,而盈利仍然遙遙無期。

當然,還存在第五個獲利的可能,比如把自己賣掉。這個方面沒必要探討,手機導航已經是寡頭競爭,新來的基本沒有機會了,各家的價值評估產業界恐怕早有定論。如果賣掉的錢能抵償多輪融資並略有盈餘,作為創業者恐怕早已行動。

我無力在短期為移動互聯網創業者想出更好的盈利模式,但這次談話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發:移動端的盈利必須跳出傳統廣告模式,大量傳統廣告會導致應用被用戶拋棄。最近微信要走遊戲盈利模式就是典型的案例,同樣都是千萬、億級別的用戶群,要盈利都不簡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845

【每日一黑馬】凱利通:音響手機的上山下鄉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607.html

2009年底,寧鵬不想再繼續替人打工,他拉著一批人投資400萬元,打算「做個有理想的小公司」。他決定靠技術難度較大的翻蓋機進攻鄉鎮市場。他相信在中國龐大的鄉鎮人口基數上,如果每年實現一個目標,也能「做大」。數月後,賣得好的機器出了品質問題,沒有問題的機器又賣不動。這半年,創業團隊備受煎熬,寧鵬也不知道出路,但他相信答案在市場一線。

寧鵬一年內跑了全國二三百個鄉鎮,見了上千名消費者,「早上八點十分出發,晚上我們回(市裡)差不多十一點。選一個零售店待上一天,看他們怎麼賣我們的手機。(消費者)買了後,我問他為什麼要買這個手機,覺得這個手機哪裡好、哪裡不好。」

最終,寧鵬發現了細分市場上切實存在的剛需——鄉鎮消費者在戶外嘈雜環境下需要大音量。他決定推出名為凱利通的「音響手機」,與過去的山寨機相比,凱利通手機不僅音量大、音色純,而且還脫離了無戰略構想和品牌定位的作坊式公司階段。2012年起,寧鵬將聲音的特色傳導至新成立的智能手機事業部,號稱「美聲美色」、「智能影音」。

跟風者陸陸續續出現。這位1975年生的銷售達人頗為自信,他並不能一直發現細分到生活底處的需求,但他往往可以引領這股潮流。他堅持低價策略,在用戶選擇與價格中努力尋找平衡點。寧鵬聲稱,看得見、摸得著的盡一切可能做好,可要可不要的功能堅決不要。

在智能機生存週期半年、功能機一年的三四五級市場,創始人身處一線給公司帶來的快速反應能力效果卓絕。寧鵬表示,「坐在辦公室裡的人永遠都不知道市場有什麼需求,(發現了市場需求)要快速滿足,否則你就晚了,而我始終瞭解市場。」

創始人寧鵬
成立時間2009
所在地區深圳
員工人數160
主營業務音響手機製造
2012年營業收入未知
融資狀況暫未引入投資

2013年3月,凱利通開始學習導入華為IPD流程管理。4月份,寧鵬帶著他的11人核心團隊進入了「黑馬——華為特訓營」。5月份,寧鵬再率團隊前往阿里巴巴杭州總部,拜會阿里CEO陸兆禧,雙方期待更深層次合作方案出台……

智能機時代的來臨給手機行業帶來了短暫的風光,移動互聯網時代又給了它們一記重擊。在風雨飄搖的手機行業裡,這個從鄉鎮一路走出來的寧鵬和他的公司到底能有怎樣的未來?

i黑馬點評:凱利通的成功之處在於深入分析市場需求,然後切入其中的剛需,再不斷調試產品讓其契合這個剛需。這種根據市場需求來改進產品的思路值得其他創業者學習。寧鵬通過這樣一個路徑,建立起了在細分市場的領導地位。但其產品門檻顯然不高,產品質量和用戶體驗顯然需要進一步的提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271

蘇寧手機賣場 Ricky

http://xueqiu.com/6654628252/24573329
今天去立水橋南的蘇寧逛了一上午,主要目的是想看看到蘇寧手機賣場這個環節的千元智能機都預裝了哪些應用商店,我主要看得是700-1200左右的智能機,主要的品牌有聯想、天語、E派、酷比、金立、酷派、先鋒、朵唯、康佳等,把他們櫃檯上有樣機的都打開看,順便和櫃檯的銷售員聊聊,主要的體會有這些(純屬個人印象和體驗):

1、幾乎所有手機廠家都在手機上帶了自家的應用商店,手機推銷員不會推薦廠家自己的應用商店,主要原因是上面應用太少,看來手機廠家除了小米這樣的公司做起來了,其他都是空擺設;

2、這些安卓手機上91的「安卓市場」預裝比例是非常高的,問手機推銷員買了手機用什麼下軟件,基本推薦安卓市場,安卓市場儼然成了這些安卓手機的官方應用商店,另外還看到的有預裝的應用商店有豌豆莢、安智市場、百度手機助手等,但是很少,百度手機助手只在最新的一些機型上有,豌豆莢可能是排在安卓市場後第二多的,有些機子上會同時預裝幾個應用商店。這個賣場的手機推銷員對安卓端的應用商店的品牌認知基本都是安卓市場。

3、$百度(BIDU)$ 和騰訊的產品預裝很多,比如百度搜索、百度地圖、百度手機助手等,騰訊除了QQ以外,手機管家在很多手機上也都有預裝,百度和騰訊應用的預裝,有可能是兩種類型,一種是手機廠商為了用戶方便自己預裝上去的,一種可能是百度和騰訊的推廣預裝,比如QQ有可能是前者,手機管家有可能是後者。

4、$奇虎360(QIHU)$ 的產品預裝非常非常少,只在幾台機子上看到360安全衛士的預裝,360手機助手則一個都沒看到,這個和前陣子瞭解到360手機助手的用戶來源主要是PC端應該是像吻合的,即當安卓手機連上PC後,只要PC上有360安全衛士,就在手機上自動安裝上360手機助手,相比渠道預裝,360手機助手的用戶獲取實在是太輕鬆太廉價了,而且規模更大速度更快。不知道以後360會不會加強渠道預裝。

5、本來主要是想看看斯凱的冒泡市場在低端智能機的預裝情況的,但是這些機子上一個都沒找著,後來在和康佳櫃檯上一款2000多的智能手機上終於看到有預裝冒泡遊戲,這款貌似出貨才一個多星期。沒看到冒泡市場的預裝,可能有幾種情況:斯凱委託經營模式沒有貼冒泡的牌子;我找錯地方了;我找錯時間了;斯凱的裝機量還太小。

6、其他幾個印象:搜狐新聞客戶端預裝挺無敵的,好多機子上都有預裝;歐朋Opera手機瀏覽器預裝貌似挺多的;在酷派還是哪個品牌的一款機子上看到了$網秦(NQ)$ 的安全產品

樣本還太小,有時間再去多去幾個店或者其他手機賣場看看,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我相信草根調研的積累會是雪球裡對投資有價值的東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278

台灣賣比較貴 大陸手機「高規低價」破功


2013-07-22  TCW  
 

 

自從小米機一炮而紅,華為、聯想、酷派等大陸本土品牌陸續搶攻台灣市場,並以「高規低價」為主要訴求;但近來不少消費者發現,只要動動手指,即可輕易在淘寶網挖到比台灣官方售價便宜許多的商品。以華為的Ascend P6為例,透過訊威總代理所公布的台灣官方售價為一四九○○元,但網路上卻可找到便宜二、三千元的同款手機,讓不少網友大感詫異。

對此,曾任燦坤網銷事業營運長的吳志成指出,淘寶網銷售模式就像大型的水貨商,原廠可能在不同地區都有一定銷售配額,當地代理商為消化庫存,便會向水貨商用較低價格「倒貨」,再轉售給消費者。消費者等於是以這二、三千元價差,承擔無保固服務的風險。

此外,台灣酷派指出,手機在台灣的定價較貴的原因,還包括在引進台灣之前,手機都要與台灣系統業者做訊號微調,並通過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的認證,確保手機訊號接收順暢;其次,從大陸進口手機時,連同貨物價格、運費、保險費,都要再加上五%的營業稅,在在墊高了台灣地區的官方定價。

雖然必須承擔部分風險,但畢竟大陸品牌的主要行銷訴求之一就是「低價」,如今,低價優勢被網購通路壓縮,大陸品牌廠能在台灣撈到多少商機,仍待觀察。

(顏雅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73

國產手機廠商的憂慮 :「洗牌」悄然來臨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457.html

【導讀】近期,國產手機行業「洗牌期」將至的信號日益強烈,業內普遍認為今年下半年至明年第三季度期間將是國產手機重要的「洗牌期」,大批企業將在此期間出局。作者鄒正康通過黑馬網向我們解讀他的看法,希望給手機廠商一些啟發。

 

近期,國產手機行業「洗牌期」將至的信號日益強烈,業內普遍認為今年下半年至明年第三季度期間將是國產手機重要的「洗牌期」,大批企業將在此期間出局。

事實上,自去年年底就有行業「洗牌」的預警,深圳大量中小手機企業因庫存高、資金鏈斷裂而湧現倒閉潮。而今年,國內市場已經進入群雄並起的激烈競爭時期。未來有可能出現大者恆大、小者越小的行業馬太效應。2013年下半年將成為各大廠商發展的關鍵時期。面對行業的洗牌,是重生還是被打到?鄒正康也不是行業人士,只能根據行業現狀作出大膽猜測及評論。

憂慮一:打造旗艦機和機海戰術,如何選擇?

在國內,除了小米和魅族半年才開一次發佈會,從而打造更加持久的旗艦機型,國內的其他手機廠商基本上都是運營繼海戰術,基本上每個月都會發佈會,甚至一個月會有幾款類似的手機誕生,無論怎樣,至少到目前為止手機廠商們都賺瘋了,面對新一輪的洗牌,他們該如何應對呢?

如果成天想著如何選擇,還不如把手機做好,一家以產品為核心的企業,只要手機質量好,基本上都賣的不差,好產品才是爭取市場份額、擴大品牌的關鍵所在。而現今,廠商們基本上都是用互聯網的思維來做產品,簡答的說就是以市場需求導向研發產品,以用戶的需求為決策點,不斷研發滿足用戶超預期需求的產品。

憂慮二、手機體驗店必死之疑,必須抓上線上電商的尾巴

在深圳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聽到手機體驗店的叫賣聲,在2012年,國內自主小品牌瘋狂開店,僅僅一個小品牌在全國就有幾百家體驗店,而且中國的小品牌又是何其多,所以隨處可見的體驗店並不奇怪。但是在前段時間在搜狐新聞客戶端上一直有一個傳說,既是手機體驗店比死,對於現在說來,或許不可信,但傳說的由來也不是空血來潮,所以手機廠商們,務必來抓住線上電商的尾巴。

據工信部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2013年一季度,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2.4萬億元,環比增長8%,同比增長45%。不得不承認,近兩年,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已經超出人們的想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020」電商模式也成為年度熱詞。各大手機廠商除了擴寬運營商渠道之外,也在加緊腳步自建商城,發展線上渠道。

憂慮三:國內市場競爭激烈,是否走出國外?

在國內,高端市場已經完全被國際大品牌佔領,如三星,蘋果等,雖然他們的營收在漸漸縮水,但讓國產手機成為主流在近幾年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中低端市場被中國整個自主品牌佔領,從目前來看,手機廠商的壓力是空前的,國內市場競爭激烈的事實已經擺在眼前,而海外一些新興市場幾乎處於未開發狀態。亞太、非洲、南美等地區智能機普及率還很低,發展前景廣闊,同時國內品牌的定位也很符合這些地區的市場需求,所以想在競爭中生存發展,國內廠商必須「走出去」。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智能手機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依然是各大廠商必爭的「肥肉」。在洗牌降至的關鍵時刻,如何找準自己的定位、如何提升自身品牌價值及利潤成為廠商們迫切解決的大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34

銀聯+移動+三星PK微信、餘額寶 「圈」手機只為「刷」手機

http://www.infzm.com/content/93059

在不遠的將來,你可以扔掉錢包,扔掉信用卡,揣著手機買東西。

銀聯、移動、三星這些不同的行業大佬,因為這個目標,被一款名叫NFC的支付技術連接在了一起。

這場遊戲的參與者眾多,一個合縱連橫的時代正在到來。而微信、餘額寶正繞道疾行,期待更早到達終點。

從2013年7月22日起,北京的中國移動用戶只要輕輕刷一下手機就可以乘坐公交、地鐵,還可以在支持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付款的商舖「刷手機」消費。

同一時間,中國銀聯聯合中國移動在北京、上海等14個城市高調推廣一項叫做「手機錢包」的新業務,這項名為近場支付的移動支付方式,終於邁入了商用時代。

近場支付是移動支付的一種,指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服務時,利用手機的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NFC)可以向商家進行支付。

北京的中國移動用戶需要在指定的營業廳換一張NFC專用的手機卡,目前,中國移動推出的NFC-SIM卡只支持5款中國移動的定製機和小米2A,iPhone和非中國移動定製的機型並不適用。

用戶還需要下載中國移動手機錢包的應用程序,此軟件同樣沒有在蘋果的App Store上架,蘋果一直以來並不看好NFC,因此在iPhone 5中沒有集成NFC芯片。

艾瑞諮詢近期發佈的一份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1511.4億元,其中,近場支付佔比僅為2.6%。

即便如此,諸多機構卻把2013年作為近場支付的元年,普遍看好這一領域的未來前景。

全球知名市場調研機構Frost & Sullivan樂觀預測:在2015年近場支付將佔到歐洲地區移動支付總量的42.3%。在2018年要提高到將近50%。歐洲地區出售的38%的手機當中,要配備近場支付的功能。

圈「手機」

換上了NFC的手機卡,用戶可以在餐館、超市、百貨店、便利店、藥房、醫院和服飾品商店等場所「刷機」消費。還可通過手機自助銀行,即時管理資金賬戶和金融理財;乘公交、地鐵時即觸即刷。兩部NFC手機輕輕一碰,按提示進行輸入密碼等操作,可以快速劃賬。

早在2001年,韓國運營商已經開始了近場支付的嘗試,日本電信公司NTT DoCoMo也在2004年開始佈局。近場支付在這兩個國家已經初具規模,但在歐美國家始終沒有得到普及,發展緩慢。

在近場支付的產業鏈上,各家商業銀行和中國銀聯處於產業鏈的上游,中游是三大運營商,下游則是NFC手機生產廠商。

這意味著,消費者每刷機一次,商戶需要向產業鏈上的幾方參與者支付0.38%-1.25%的手續費,國金證券分析師馬鵬清認為,在這場手續費的分成鏈條中,運營商、發卡行、收單行(提供POS機的銀行)、銀聯的分成比例為2︰5︰2︰1。

在中國,近年來,各方都在跑馬圈地,卻沒有任何一方能夠獨佔鰲頭。

對於銀行而言,金融IC卡的非接觸式卡同樣能夠實現近場支付的功能。

央行一直在推動金融IC卡的普及,曾要求各家商業銀行從2015年1月1日開始全部將新發行的銀行卡換成金融IC卡,這些金融IC卡都可以支持非接觸式支付功能。中國銀聯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國金融IC卡累計發行近2.8億張。

公交、地鐵的支付也是金融IC卡最早介入的領域,之後才是消費領域,金融IC卡用戶在支持銀聯「Quick Pass閃付」的非接觸式支付終端上,不用輸入密碼,可以完成1000元以下的支付。

因此,在NFC移動支付手機普及率不高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可能會選擇優先發展金融IC卡。

而在三大運營商中,中國移動是最早開始行動的。

四年前,中國銀聯推出了13.56MHz移動支付標準後,中國移動隨後推出了2.4GHz技術標準,兩個標準互不兼容。而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則選擇站在中國銀聯一邊,採用銀聯的技術標準。這也讓下游的硬件廠商左右為難。

2012年6月,中國移動最終放棄了自行研發的標準,和銀聯簽署業務合作協議。這種合作方式堪稱雙贏,合作後,各家銀行不再需要一家一家地與中國移動簽約,只需通過銀聯接入系統即可。據瞭解,截至目前,中行、中信、光大等9家銀行都完成了與該系統的對接,涉及13個電子卡應用,其他銀行也正陸續接入。

這一事件也被業內視為移動支付「新元年」的開始。

2013年3月,中國移動推出了NFC手機錢包業務,在中國移動手機錢包客戶端安裝銀行卡,便可在具備銀聯「閃付」標識的POS機上「刷」手機付款。電信和聯通也在2013年推出明確的移動支付商用時間表。

中國聯通支付業務公司總經理戴任飛曾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移動支付並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運營商在移動支付上投入很大,中國聯通至少投入了數十億元,靠手續費分成遠遠不足覆蓋成本。

因為NFC的成本較高,帶有安全芯片(可以用移動支付)的NFC手機其附加成本為5美元左右,沒有安全芯片的話成本小於1美元,卻不能用於移動支付。

不只是商業銀行和電信運營商,終端的提供商們也在加大投入力度,爭取在近場支付的市場上搶佔先機。

中國移動推出的第一批NFC手機,涵蓋三星、HTC、Sony、LG、中興、華為、酷派、聯想等品牌。中國移動還計劃在2013年9月再推出20款左右支持NFC SIM卡的移動定製機型。

廣發證券計算機行業分析師黃亞森認為,現在的NFC手機還比較少,只是在一些高端機上存在,如三星的Galaxy9300。2002年的時候,手機上配攝像頭是很時髦的東西,大部分手機都沒有,但現在手機沒有攝像頭是賣不出去的。NFC也可能是這種趨勢,可能到2015年時,手機不帶NFC也是賣不出去的。

根據中國移動的規劃,預計2013年將銷售一千多萬台NFC手機。中國聯通則要求3500元以上的定製手機全部要內置NFC的功能。

走向競合

日本的電信公司DoCoMo獨挑近場支付的大梁,甚至幫商家免費配備支付設備。

在美國,NFC雖然得到了美國各大移動運營商和信用卡公司的支持,但商家不願意投資對現有收銀系統進行升級。

而包括蘋果在內的手機廠商,在沒有看到大規模商家積極響應之前,他們不願意付出太多精力去開發和生產。商家們卻認為,只有當他們看到更多的消費者擁有了NFC手機,才會去升級收銀系統。

但在中國,產業鏈上線的參與方漸漸意識到合作更能夠打開市場。2013年6月,在上海金融業聯合會主辦的一場題為「移動金融」的主題論壇上,中國銀聯執行副總裁柴洪峰表示,整個體系環境是交錯綜合,應該秉承開放、合作、共享的理念,構建和諧的移動支付生態圈。

交通銀行副首席信息官麻德瓊也認為,在競合的時代,一定要在開放的環境下,封閉是走不通的。

事實上,在NFC移動支付推廣上,中國銀聯和中國移動已經達成默契,雙方各有分工。銀聯負責金融層面的管理,改造POS機,發展合作商戶。

中國銀聯移動支付部副總經理單長勝說:目前,中國銀聯已經有超過130萬台支持非接觸支付的POS機,NFC手機可以直接使用。中國銀聯一致倡導共享線下商圈,手機支付也要納入這個商圈。

各家商業銀行都可以接入銀聯的平台,不需要單獨找運營商談合作。

中國移動則主攻用戶習慣的培養,讓更多的用戶使用NFC進行移動支付。中國移動計劃2013年投入近百億推動NFC產業鏈的發展,其中11億用於NFC終端、近60億用於NFC-SWP模式的SIM卡。

目前,對於近場支付而言,最大的阻力是商戶的需求動力不足。雖說中國銀行負責POS機的改造升級,但NFC支付要比傳統的刷卡收銀的方式要複雜得多,收銀員需要經過培訓才能熟練操作。如果商家的積極性不高,即便換了POS機,收銀員也不會操作,相當於浪費了這個功能。

在浦發銀行信息技術總部總經理助理黃煒看來,接下來就是對商戶的培訓工作,可以將星巴克、全家等一些便利店作為切入口,這些店面的服務員比較年輕,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手機刷一刷,幾次下來也就適應了。

機構卻普遍看好近場支付的前景,國金證券預測,2013年移動近場支付正式起步,用戶量2014-2015年快速放量,同比增長207%、124%;初始解決方案以NFC-SWP為主,其放量節奏基本與用戶量增速放量節奏相同,2014-2015年同比增長分別為202%、102%。

攪局者

正當銀聯、運營商、手機廠商打通整條產業鏈,打算一騎絕塵之時,攪局者已經出現了。

在即將推出的微信5.0中,微信支付是最大的亮點。通過二維碼,就可以實現線下掃瞄,用手機支付,頗有近場支付的味道。而且不需要更換手機卡,不限制手機型號。

業界人士認為,在NFC沒有成熟和普及前,用戶和商家更容易接受二維碼。微信已經擁有近4億用戶,借助微信,可以培養用手機進行小額支付的習慣。

而類似手機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把支付平台嵌入交易平台應用內支付將會成為移動支付未來發展的主流。

此外,微信通過公共賬號為招商銀行、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提供客戶服務平台,同時與招行合作推出微信銀行。擁有大量高粘度客戶的微信接口,將大大促進招行的手機銀行交易量的提升。

艾瑞數據顯示,2013年第一季度,在手機客戶端等移動支付領域,支付寶的市場份額更是高達67.6%,財付通的份額僅為7.3%。

眼下,財付通更希望借助微信支付實現手機端的逆襲。上線了短短一個月的「餘額寶」,銷售額已經突破了100億。坐穩第三方支付老二的財付通也按捺不住,加速與基金公司合作,推出類似「餘額寶」的理財產品。

但騰訊內部員工對此卻並不樂觀,在他們眼中,財付通並不想跟銀行搶飯碗,而是甘心扮演渠道的角色。

「財付通的用戶更偏年輕化,消費主要是買遊戲點券、Q幣等,資金流水並不大。相比之下,支付寶的用戶資質會更好,而且有購買理財產品能力的用戶,很大一部分是相互重疊的。阿里能成功的,在騰訊不一定成功。」一位工作人員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無論如何,包括eBay旗下PayPal、谷歌、Visa、新浪在內的公司都在開發數字錢包服務。這些數字錢包同樣可以整合信用卡、借記卡、銀行賬戶、會員卡和優惠券,支持網購和在實體店的購物。

只是,用戶習慣還在培育,迎來行業爆發期尚需要時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41

沒用完的手機流量該清零嗎?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557.html

據報導,湖南長沙劉先生因沒用完的手機流量被清零而狀告電信運營商,湖南長沙市天心區法院已經正式立案,劉先生的理由是「我自己花錢買的流量,為什麼超出的流量要交費,沒用完的流量不累計?合同上並沒有明確剩餘流量會被清零,如果超過套餐流量,運營商就按照1M1元的費用收取,那如果流量沒用完,應該累積到下個月用。」

有人在新浪微博轉發了這條消息,一天內被轉發20多萬次,支持劉先生的佔絕大多數,普遍認為「已經購買的流量屬於用戶,運營商無權收回」。其實,劉先生購買是「限時優惠服務」,跟電影兌換券、健身年卡是一樣的,運營商以優惠的價格出售流量,鼓勵你用完,通過培養客戶的用網習慣來鞏固和擴大市場,這是個挺正常的經濟行為,如果劉先生介意,完全可以選擇純流量計費的方式。

為什麼要實行包月

五星級酒店服務業的特點是基礎設施和基礎運營投入高,個體服務成本低,大酒店的建設成本很高,電梯和中央空調一天24小時都必須開著,每天的固定性開支很昂貴,但對每個賓客的服務成本卻很低,一次性衛生潔具並不值線,千元一天的房價更多的是支付賓館的固定性投入。保證入住率是五星級酒店老總考慮的首要問題,他們很樂意接訂一年後的會議包房,跟周邊大單位簽訂協議價,目的就是使全年內的預計入住率有保證,即使價格比散客價低很多也不介意。

電信服務業與五星級酒店服務業相似,其光纖網絡、基站、交換設備機房的基礎建設和基礎運營成本很高,運營商以極小的個體服務成本來獲取相對高額的服務費,用來分擔巨額的基礎成本乃至贏利。在設備容量範圍內儘可能地多招客戶,這就成為了電信運營商CEO的首門功課。但過高的用戶量並不是好事,超過設備容量範圍後服務必然不給力,它引來的差評是致命的,過低的用戶量則注定虧損,忽高忽低的用戶量是他們所不願意看到的,而相對廉價的包月模式則可以有效地保證用戶量及流量的平穩性,這也是全世界的電信運營商普遍採用的做法。

運營商壟斷程度高不高?

一些有契約精神的網友表示,剩餘流量清零是合理的,但電信服務費用過高不合理,都是壟斷惹的禍,支持打擊電信運營商。電信業的確有壟斷性質,但這種壟斷性叫作「自然壟斷性」,全世界都一樣,甚至當年的美國郵政馬車業都不能自由進入,因為有專營法保障,這不是為了郵政的私利,而是為了保護公眾的利益。同樣的,自來水和煤氣也具有「自然壟斷性」,這是為了保障公眾的安全。

西方發達國家的全國性電信運營商多是三家以下,四家的不多,而中國有三家全國性運營商,分別運營三個3G國際標準,實事求是地講,壟斷程度並不高,與國家電力和兩桶油相比,被稱為壟斷企業確定有點冤。近年來,三家運營商的基層員工擺攤搶地盤打群架的糗事時有發生,他們並不容易,而給他們定高額任務的管理層的日子也不好過,跑馬圈地很難,一鬆勁各種市場佔有率就嗖嗖地滑坡。

在西方發達國家裡,運營商的頻率是自己拍來的,當然技術體制也是自己定的,但中國的電信運營規則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我國主導提出的TD-SCDMA標準被國際電信聯盟吸納為國際標準,這是個重大歷史突破,此標準理論水平高,但缺少技術積累和儲備,工程化商業化的難度很大。當時移動公司的技術實力和資產最雄厚,工信部說「就你了,你來搞TD-SCDMA」,於是移動TD-SCDMA、聯通WCDMA、電信CDMA2000的格局就建立起來了。客觀地講,移動公司背了個大包袱,中高層講政治不吭氣,低層員工罵街也沒用。

要進入4G時代了,報導稱工信部要把190M的連續段劃給TD-LTE,電信業者都眼巴巴地看著,也有各種猜測,但不管結果如何,規則是明確的:頻率是工信部劃分的,技術體制也是工信部指定的,業務還是工信部安排的,工信部把苦活攥在手裡,看誰家肥了就塞給誰,不接不行,幹不好不行,幹得好也未必行,因為隔幾年就要打散了搞重組。

  中國情況與國外有所不同

前陣子網上炒作一件事,稱某電信運營商在香港的資費價格遠低內地,引發網友的熱議,傳說的資費標準是「55元包月,10000條短信,1700分鐘通話,本地流量無限」。有網友稱10000條短信在內地就值1000元了,憑什麼坑我們內地人?

其實,1萬條短信是銷售策略,好比你交給我500塊,我保證你一個月正常使用1萬卷廁紙,你把屁屁擦出血也擦不回來。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越是發達地區,電信運營的成本就越低,利潤就越高。在樓頂上建基站和接電都很方便,維護人員騎個電瓶車就能管護幾十個,每個基站所服務的客戶數量多,客戶每月動輒上百元的費用。而在偏遠山區,建個基站需要挖地基架鐵塔,需要鋪設專門的電纜和光纜,維護成本也高,可一旦建成了,只能收到附近幾個村的話費,而且用戶的月費用普遍不超過30元。

在偏遠山區建基站必然是虧本的,但國家有「村村通」等工程,運營商們必須干,北上廣的手機用戶們,你們交的話費流量費,有些是支援貧困地區了。不過也有好處,那就是我國的信號覆蓋面很高,很偏的地方都可能有信號,這點比美國強很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332

丁磊:你們難道就希望微信壟斷嗎?易信將用手機通訊錄關係為切入口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610.html

第一莊罪:宣傳的最大亮點即所謂可以用易信給任何運營商的手機號發免費短信,可是N多人試了N遍,真正發成功的概率遠遠低於使用兩個避孕套還懷孕。電話留言也是。

以至於社長的一位美女同行小晚給易信編排了個段子:

甲和乙同時暗戀著同一個女神,在同一晚,他倆鼓起勇氣分別用微信和易信給女神發去一條語音告白留言。後來女神和甲在一起了,再後來,在女神和甲的婚禮前夕,乙收到了女神的短信:」當年我對你好感多過對他,可你為何直到今天才向我告白!太遲了,一切都太遲了。」

第二莊罪:簡單粗暴毫無隱私可言。睡一覺起來,發現易信裡有100多號人被推薦加好友,這直接讀取通訊錄加易信的速度比微信當年迅速多了。但你有沒發現,在易信上你要加上你手機裡存的大佬和名人的幾率大了。還有莫名被拉進各種群,這個沒節操和微信一脈相承,拉別人進群根本不經過你允許的。還有一個粗暴,是朋友圈是透明的,哪怕不是好友,任何人可隨時勾搭任何人,你的各種圈子會瞬間在一條消息下交融。

第三宗罪:發圖極其之慢。社長連著家裡WIFI實測,發6張圖的圖文朋友圈需要10秒以上。這目前100萬人而已,要是發展到1個億,發6張圖豈不得等到瞌睡。

第四宗罪:山寨易信滿地爬。射掌昨天已經提醒了下載易信時一定要認準「菊花牌」的。沒看花邊社的盆友接連出現窘況。一部分直呼註冊不上易信,還發圖求救,親啊,你就不看你下載的那是山寨易信啊。昨天,你在蘋果商店搜索易信,出來的第一個不是官方的,據傳在測試時,最誇張的是得翻19頁才是易信真身。社長發現,一個叫「易.信」的傢伙搭著易信的順風車,已經躍居免費榜單的第15位了。好在易信今天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

第五總罪:一層層左右摺疊有點暈。易信選項按鈕多,一點擊頁面就分左右兩半,一層層進去,都是左右設計,感覺進了個套子裡。迫不及待想出,憋得慌。

以上是社長實測認為易信目前的五宗「不易」。當然,易信的好昨天社長也說了,比如表情超萌超精緻。用了一天的你,還會繼續易信嗎?今天社長的領導和社長從手Q、到微信再到易信,追著趕著聊天,社長有些有些應接不暇,社交工具這玩意,有兩個就不少了,三個確實不是常態,人會分裂和嫉妒焦慮。

那麼,網易到底怎麼考慮要做易信的,看看網易老大丁磊的看法。 

此圖是昨天射掌和同行媒體一起採訪丁磊,你看邊上的網易徐某看著丁老闆不斷被拷問,直擦汗啊。方遠供圖。

記者:在你看來,微信在產品上有哪些軟肋,而易信可以有機可乘?

丁磊:不可否認,微信是一款不錯的溝通通訊體驗產品,但很封閉,不願意對外互聯互通,我們在通訊體驗上做得比它更好。首先語音的質量比它高3.5倍到4倍,圖片更加清晰。即使沒有裝易信的用戶,也可以進行短信的互聯互通。我們要給中國的每一個用戶以更多的選擇,所以也沒有搖一搖,也沒有陌生人交流等功能。下個月的版本,我們還會加入兩個驚喜的體驗。

記者:目前微信活躍的用戶群在兩億左右,易信作為後來者憑什麼挑戰微信?

丁磊:每個人的手機上裝的通訊軟件不應該只有一個,我們目前並不是說要取代微信,而是在手機上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比如微信的群聊有上限(40人),我們可不可以給用戶設定100個才是上限,或者無上限,讓通信變得更加容易。微信的群組設限很莫名其妙,很多人都找到我,希望給馬化騰走個後門,就為把微信群容量提高。

記者:合資公司中國電信佔比73%。對於網易來說是一個小股東,並不佔支配地位。本來民企和國企對話就不公平,股權又如此懸殊,在合作的過程中,網易如何把握主導權?

丁磊:這個不影響一個運營團隊對這個公司的決策。這跟股份沒有關係,跟大家的共同目標是否一致有關係。你們也看到OTT這種模式,如果電信運營商不面對這個挑戰,他自己的命也被革掉。

記者:我的主流圈子已經在微信上,易信怎麼樣去說服我去換?

丁磊:網易這次做的易信默認你的賬號就是你的手機號,是個天然的通訊關係群體和好友群。這裡不存在重建圈子的問題。

記者:易信為何做得這麼晚,比微信晚了2年多才想到要進入這個市場?

丁磊:微信有一個事情很了不起,它快速改變中國用戶的通訊習慣。我以前覺得有個人拿著手機這樣講,我這樣聽,夠傻的。但我發現這個事情用戶可以接受,用戶是喜歡的。這是個好事情。我們雖然這個事情晚了,但是也要謝謝騰訊,它把這種通訊的習慣培養出來

工作人員催促,丁磊要趕飛機,起身準備離開,但被記者纏住,有記者繼續挑釁:易信產品設計上不注重用戶隱私,這點沒微信好。丁磊站住了。

丁磊:我想問大家最後一個問題,你們就希望易信不成功嗎?你們就希望微信壟斷嗎?

部分記者下意識地說,不希望。

丁磊聽了,開心地走出門外。

總體而言,易信進場,雖然有些開放過度,但對微信也是個促進,競爭是好的,但絕對不是易信所說的百團大戰抗日的概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910

在非洲賣手機:山寨退出品牌吃香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600.html

在一些人奮力紮根北上廣時,一些人卻將視野投向了遙遠的非洲。

張霖(化名)大學一畢業就來到非洲賣手機,不到兩年時間裡,他跑遍了非洲許多地方,也見證了這裡手機市場的變化。

談起非洲顧客的喜好,張霖頭頭是道,比如,南非偏向歐美的消費習慣,北非則偏向中東的消費習慣,有著石油國家的「闊綽」,更愛品質好、價格較高、有一定品牌的手機,而東非和西非購買力相對落後,中低價位尤其是絕對低價位的手機賣得最好。

再比如,這裡的顧客更看重手機的拍照功能,手機像素越高越好賣。此外,FM外放功能也為不少人所關注,「這裡人們大多喜歡表現自己、愛拍照,婦女喜歡邊干家務邊收聽廣播。」張霖說。

山寨手機節節後退

張霖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目前非洲山寨手機市場下滑,品牌手機卻呈上升趨勢。去年他所在的公司共賣出2400多萬台手機,而今年上半年就已經完成了全年的銷售任務。

張霖說,剛開始做品牌的尷尬是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可。「儘管我們很用心在開發,但很多當地人習慣地認為『中國=山寨』。」張霖表示,隨後,他們的品牌形象有所改觀,當地人開始稱其產品「a little original」(有一點點原創) ,這讓張霖的團隊感到欣慰。

讓張霖煩惱的是,他們的產品熱賣之後,也開始被拷貝。張霖說,其公司將更加重視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在品牌公示期過後,將加大對拷貝者的打擊力度。「這裡知識產權保護也在慢慢改觀,不少國家由於是前英法殖民地,具有這方面的法律意識。」

張霖稱,就像非洲其他對外開放的市場一樣,例如衣服、藥品等,手機市場目前還是中國商家佔據絕大多數,韓國則是為數不多的進軍非洲手機市場的其他國家之一。

三星已經準備將自己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智能手機份額翻倍,在2013年達到20%,它將集中精力提供較便宜的手機。三星將其2015年非洲營收目標定在100億美元。

談及自己的選擇,張霖坦言,困惑在所難免,但非洲生活節奏比較慢,比起國內北上廣這些城市,壓力也小得多,「下班可以去河裡游游泳,去林子裡打打獵。」張霖說。

據相關數據統計,去年我國通信設備對東盟、拉美、非洲出口情況不佳,尤其是對非洲出口大降,去年上半年手機產品對非洲出口額降幅為18.8%。

在張霖看來,其公司的銷售業績之所以在中國手機銷售非洲市場普遍走低的情況下逆流而上,在於老闆的深謀遠慮。

三四年前,非洲還是中國山寨手機的天下。一家主攻海外市場的國內手機企業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那時候賣手機就像賣玩具,「誰進入這個市場誰就能賺錢。」

然而好景不長。一方面,由於山寨機賣家之間大打價格戰,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另一方面,隨著收入的提高和市場的不斷發展,非洲居民的品牌意識提高。此外,知識產權保護逐漸加強,非洲市場的山寨手機最終節節後退。

「現在不僅是在非洲,全球其他地方基本上是品牌型為主導,山寨機沒有機會了。」上述手機企業負責人表示,在市場初期,大家「亂棍打死老師傅」,但市場最終將走向品牌,「消費者的認知成熟了,品牌的引導力度在加強,市場以品牌為導向是必然的,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這些新興市場,如果只是做山寨機、靠打價格戰,幾乎已經沒有機會了。」

上述手機企業負責人還透露,目前,一些非洲國家政府為了阻止中國手機的大量進口,又新增了幾項進口條款和認證門檻。

就在大家爭奪山寨手機這塊蛋糕時,張霖所在公司開始專注打造品牌。起初,他們只在幾個國家布點,如今銷售網絡已經遍佈非洲。張霖所在公司同時經營高、中、低三檔品牌,低端產品價格在9~70美元之間,中端價格區間則為100~400美元。

品牌建設

張霖說,在非洲賣手機,廣告宣傳很重要。他自豪地宣稱,在非洲許多「上檔次」的場合,都有他們的手機廣告,公司今年將投入700萬美元廣告預算,在電視、電台、路牌、機場、商場、超市投放廣告。

然而,品牌建設不等於簡單地廣告投放。張霖說,以前品牌建設比較簡單,只是做做廣告、投個電視廣告,而現在除了廣告外,還要在自主研發上加大投入。

渠道搭建方面,張霖表示,其公司傳統渠道與自己創建的渠道並重,在不同國家會有不同的策略。傳統渠道主要是賣場、大集市以及商場。在一些對高端手機需求量大的國家,張霖所在公司建立起VIP渠道,發展自己的專營店體系。

除此之外,張霖所在公司還與南非當地運營商品牌合作,在加納、尼日利亞、烏干達、盧旺達等國家建立起運營商渠道,做定製機,運營商下訂單後,張霖公司交給國內手機生產商生產。張霖表示,出於避稅需要或由於一些政府為吸引投資、增加就業主動拋出免稅政策,其公司在部分國家建有自己的手機組裝工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9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