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讀書好】香港學生好好認識六十八年這偉大的進程

1 : GS(14)@2017-10-30 00:49:46

【文化籽:讀書好】在北京出席十九大會議的中共教育部長陳寶生,接受港台訪問表示近期在香港出現的港獨思潮,與教育有關,特區政府有責任推行國民教育。他表示,「為什麼走到這一步,我相信香港人心知肚明。」陳寶生指出,特區政府的國教課程是否跟隨內地的愛國教育使用的課程,由特區政府自行決定,但他又指香港推行課程應該要把中華民族五千年走到今天,包括中共建國以來的六十八年的歷史,將「偉大的進程」告訴香港青年人,令他們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增加民族自豪感。

只要有自由

對於歷史教育,我是舉腳贊成,當年李國章和羅范椒芬雙劍合璧推教改,廢了必修中史科,又加了必考的通識科,大大開闊了學生視野,關心時事、放眼世界,培育出傘下世代來,二人居功至偉。今次特區又再推初中必修近現代史教育,恐怕洗腦未成,已先培育出「厭共厭中」新一代!只因互聯網資訊自由時代,要像內地教出一面倒熱愛共黨及習近平偉大領導的學生,難矣!首先中共建政六十八年的偉大進程,不是共黨說了算,這六十八年不教由自可,一旦洗腦定必出事!殖民地歲月,中史科只教到民國結束,還可借唐太宗威震中亞、四大發明、鄭和下西洋等威水史,令學生對華夏歷史文化有一份景仰,只要變成了「中華膠」日後就好辦事,今天強要香港學生崇拜中共,最後只會適得其反,這涉及中共現代史變成政治宣傳後存在的三大漏洞:腐敗民國、抗日領導及人民翻身這三段歷史。



《Forgotten Ally》一書認為西方貶低蔣介石領導抗戰對全世界的貢獻。

三大關鍵問題

1)中共「偉大的進程」一拯救中國人於蔣介石獨裁貪腐政權。究竟國民黨時代的中國實際情況是否如中共宣傳那樣惡劣?我介紹老師看港大歷史系講座教授Frank Dikotter(馮客)民國史著作《The Age of Openness: China before Mao》,此書推翻我們對民國的刻板印象,民國才是中國人最開放的時代,全書共分四章:第一章「開放的管治」(Open Governance)討論民國初年在混亂表象下的政治開放,其餘三章分別探討「開放的疆界」、「開放的思想」、「開放的市場」,作者力斥「民國時期是過渡階段」的說法不正確,毛澤東的鎖國才是中國發展中的「不正常」階段,1979年鄧小平改革開放不過是重回民國的正常軌迹。此書總結了西方近十年來民國史研究最新成果,打破共產黨政治宣傳,再現另一種民國歷史。2)中共「偉大的進程」二拯救中國人於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香港還有參加抗日的國民黨軍人,老師夠膽竄改抗戰歷史,跟隨共產黨宣傳抗日戰爭是由中共領導嗎?我介紹各位老師看牛津現代史教授Rana Mitter作品《Forgotten Ally:China's World War II1937-1945》,中文版叫《被遺忘的盟友》,作者客觀地描述了中國國民黨軍隊孤軍抗戰,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戰爭死亡人數近二千萬,所有現代建設被戰火摧毀,全軍民付出沉重代價。3)中共「偉大的進程」三拯救中國人於貧窮,實現百年來求富求強目標。香港仍有大量由1962年至1972年拚死偷渡來港的大陸人,他們親身體驗了土改、肅反、鎮反、大躍進、文革,怎樣可以跟隨政治宣傳,肯定改革開放頭三十年「成就」,掩蓋造成三千萬人非正常死亡的真相呢?我先前在此介紹過高華、馬若德及馮客關於延安整風、大躍進大饑荒及文革的研究。這些書本在香港仍然可以買到,有些文學作品,更可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例如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或楊絳《我們仨》。各位老師,請大家認真去教這些歷史。



撰文:劉細良編輯:施明慧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027/201954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446

人工智能認識市場變化 自定策略

1 : GS(14)@2017-11-12 16:38:01

【明報專訊】「炒股全球化」浪潮掀起,近年不少本地投資者更多地留意其他股票市場,進行跨市場套戥需求冒起,令早在歐美流行的程式演算交易(Algo Trade)在香港市場應運而生。

高頻執行交易 速率以毫秒計

一般股民可能聽過,頻密地在市場發進行買賣、速率高至以毫秒計的高頻交易(HFT)系統,是市場較普遍見到的程式演算交易,但由於HFT牽涉巨額硬件投資,又產生中頻交易(MFT),發盤頻率相對HFT低,但仍可在數分鐘或數小時完成開盤及平盤,藉此取得最佳盈利,更可應用於配合不同主動策略進行多元化投資。

至於較多應用於股市及衍生工具市場的人工智能交易,則主要讓透過讓系統認識不同環境、不同市場變化,制訂適合的交易策略,因應市况去轉變及調整策略,比較着重收集信息及渠道,並且不限於市場數據,亦可以涵蓋更廣的信息來源。在外國,已有對冲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已建立團隊,開發人工智能交易應用項目。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878&issue=201711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947

譚新強:金融人看金庸(一)——我認識金庸的4個階段

1 : GS(14)@2017-12-18 03:31:44

【明報專訊】年近歲晚,請容我今天不寫關於經濟和投資的文章。數周前去過香港文化博物館的金庸館一趟,近日又見到報道《射鵰英雄傳》出了新的英文譯本,就提醒了我在金庸先生創辦的《明報》已寫了專欄3年多。

我認識金庸,準確一點是認識金庸的作品和生平,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次接觸,在小學年代,看的第一本是《倚天屠龍記》,是射鵰三部曲的第三部。當時金庸小說的流行程度絕對可跟近年的Harry Potter相比(其實金庸仍流行)。不敢認是專家,但大部分作品都是讀過的。當時從未到過中國內地,對中國歷史、風景、人物、文化的認識,很多都是經過金庸先生豐富的想像力和華麗的文字,首次接觸到的。

接觸中國歷史文化橋樑

金庸寫作風格傳承了明清的章回小說傳統,情節緊湊,人物豐富,幾乎給人有點眼花瞭亂的感覺。再過百年回頭看,金庸作品的文學地位未必比《水滸傳》和《西遊記》低。他小說裏的人物都栩栩如生,第一本武俠著作《書劍恩仇錄》的陳家洛,出身官宦之家,文武雙全,無奈遇上時代巨變,被迫落草為寇,反做了本是阿哥乾隆皇帝的對頭。跟很多作家一樣,第一本書很多時都有投射自己進入角色的自傳味道。金庸生在浙江海寧望族查家,在明清兩代已出過不少大官和大儒,民國年代大詩人徐志摩都是他表哥。

其他著作裏難忘的人物多不勝數。憨直的郭靖、精靈跳脫的黃蓉、反叛少年楊過、他那位不吃人間煙火的小龍女姑姑、劃時代的跨性別武林高手東方不敗,和大家最愛、艷福無邊的小人物偶像韋小寶等等。

濫拍電視劇令原著失色

除人物刻畫成功外,當然亦有很多精彩的武功和決鬥情節,降龍十八掌、九陰真經、決戰光明頂,都令人神往。但金庸跟其他武俠小說的最大區別是把故事交織在極為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上。射鵰三部曲的時代背景從南宋帶到元末、明初,人物有真實有虛構的,錯綜複雜,極其引人入勝。地理上,核心放在金庸最熟悉的江南,但亦把讀者帶到蒙古大漠、西嶽華山(今年終於登上華山之峰,上有華山論劍碑),以至充滿異域風情的波斯等等。

第二階段是中學出國後,金庸小說可說是變成跟中國文化的唯一維繫。TVB亦開始大量改編成為當時風靡全球華人社會的電視劇,亦有電影,不單止捧紅無數紅星,更衍生了大量膾灸人口的經典歌曲,如鐵血丹心、兩忘煙水裏等。

開始時我也很愛看這些劇集和電影,但後來港、台、中國內地不斷重拍同樣的故事(後來連越南都有拍),就出現失控氾濫的情况!單是小龍女一角,就曾經由陳玉蓮、李若彤、劉亦菲、陳姸希等演過(不能盡錄),由最美到最醜的都有!這樣濫拍,我看不出對金庸先生有什麼好處,他已經夠出名亦很有錢。我認為這樣做反而對金庸作品的口碑和評價有很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乎影響了他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機會,替他非常不值!

認清小說現實落差大

第三階段是回到香港後,終於有機會到中國內地遊覽,最初的感覺是陌生和迷茫的。李安導演曾解釋他拍《卧虎藏龍》的原因,是企圖在電影中找回他從武俠小說裏認識到的中國。但這個如山水畫般的地貌,和充滿飛簷走壁的瀟灑俠客世界,只存在於武俠小說內。在現實中,現代中國更多的是千篇一律的石屎森林,連西湖的部分美景都被摩天大廈出賣而穿崩。很多地方確經常被掩蓋在雲霧中,但可惜這不是甚麼靈氣,只是污染空氣的霧霾!生活中也沒碰到幾個英雄俠士,日常交往的不是武林高手,都只是忙碌生活的平實普通人,更像小說裏,幫人打酒點燈的店小二而已。

經過長時間適應,我才能把金庸筆下的幻想世界跟現實協調下來。滿口吳儂軟語的未必是《天龍八部》的王語嫣,更可能只是嫌棄我點菜不夠名貴,給我看臭臉的酒樓經理(上周發生的事)。我也學懂了欣賞上海中心大廈,它的旋轉式美態,跟古典的六和塔又有一番不同韻味。最高興的是有時跟朋友喝下幾杯老黃酒後(小說裏好像未出現過茅台),確有在牛家莊找到肝膽相照好兄弟的感覺。

親嘗寫專欄苦樂

第四階段是近年開始了寫專欄後,愈來愈明白寫作的困難,不夠時間趕稿(如今天)、無可避免的錯漏,和偶然碰到的writer's block(靈感障礙)。有些讀者誇獎我寫作題材比較廣泛,但比起金庸的淵博學問,不禁汗顏!

金庸先生非常好學,涉獵範圍甚廣,道佛儒、琴棋書畫、奇門術數、連烹飪美食都隨手拈來加插在故事內,令到場景和情節更豐富 (真佩服在沒有互聯網的年代,金庸能夠做出那麼廣泛的研究,極不容易)!多年前香港的鏞記酒家就推出過金庸宴,把「二十四橋明月夜」和「玉笛誰家聽落梅」等虛構菜色帶到現實世界,我有幸嘗過,美味難忘!

金庸先生極具奮鬥心,是一位孜孜不倦的終生學習者,亦明顯是位完美主義者。他在1950年代開始寫作是為了糊口,在報紙每周連載,難免有不少人物和情節錯亂。但到了1970年代,他收筆時已是一位名成利就的文人富豪,但他竟仍願意花20多年,多次大幅修訂他的小說全集。

後來在1990年代他曾回家鄉在浙江大學當過人文學院院長,以他在文化界的地位,當之無愧。但據聞有些酸葡萄教授,竟排斥他和批評他沒有博士學位,文學水平不夠班。後來金庸離開浙大,以81歲高齡,遠赴英國劍橋修讀中國文學,憑真材實料拿到碩士和博士學位(他早已拿了牛津、劍橋、港大等多個名譽博士和院士),實在令人非常敬佩!

我下周再討論一下金庸在文學界的貢獻,和拿諾貝爾獎的機會有多少。

(中環資產持有茅台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999&issue=201712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2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