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廣泛地、連續不斷地搜尋投資點子。範圍一定要足夠大,這是一個數量的遊戲;
2、像老闆一樣行動。老闆思考問題會不一樣,會更認真。他們會自然面然地集中於正確的問題上:現金流、競爭者、關注客戶並讓客戶滿意;
3、只購買你能理解的東西。這應該是完全顯而易見的,但人們卻總會忽視掉。他們這樣哄騙他們自己,認為對此進行了限制,就會錯失很多機會。其實,估值你不懂的東西是非常困難的,你是沒有能力對你不懂的東西做出評價的;
4、在優勢非常明顯地傾向你之前,等待;
5、買入好的公司。沒有人拿槍指著你的頭。為什麼不把錢投給好的公司呢?只要你不是以過高的價格買入,你只需冒很小的風險,而得到更好的結果;
6、投資那些擁有優秀管理層的公司。管理層掌握著資本配置權。投資那些關心你的利益,並知道如何賺錢的人。(看管理層是如何做的,而不是如何說的。)對於管理層的誠實,也不能妥協;
7、買你能找到的最便宜的公司。重讀《聰明投資人》第8章。當市場先生在那兒服侍著你,你沒有理由過高地付費;
8、集中於你最好的點子。顛倒一下,再看看是什麼結果;
9、巨大的耐心。這是對每一個投資者都多多益善的品質。想想如何能夠耐心多一些。找到那些痛扁過你,需要進行修正的行為。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東西;
10、避免愚蠢的錯誤。成功投資的一個重要部分是避免讓資本損毀的錯誤;
11、變成一部學習機器。在投資遊戲中,你若不能跟得上你的閱讀和學習,你就會落後於它。(網上瀏覽不算數);
12、系統地向偉大的投資者學習。就像你要通過一門重要考試或者拿下一個證書;
13、對你做的事情充滿熱愛。沒有熱情,沒人能做成任何偉大的事情;
14、在其它人恐懼的時候買入(這裡你的心也在揪緊)。你想要買入的是因為別人認為不值得再擁有的東西。能這樣做,你需要:1)把握你自己的情緒。2)知道如何估值一些好的企業;
15、提防相對估值。如果只是因為它比同類物便宜,並不意味著它的內在價值便宜;
16、在買入前寫下你買入一隻股票的理由。巴菲特強調這件事情很多年了,但很少有人實際這麼做;
17、正確衡量內在價值。這不是一個精確的數字,只是一個估值的範圍。認真去計算而不是臆測;
18、如果有一個真正的風險會損失掉你的資本,那就不要投資。再說一遍:如果有一個真正的風險會損失掉你的資本,那就不要投資;
19、尋找那些內在價值增加的機會。那樣的話,如果你等待,你的投資就會隨著價值增長。(你只需等待就會獲得報酬);
20、尋找那些5倍市盈率,每年成長5-7%的股票;
21、如果你發現了一個更低估的股票,那就賣出原來低估的那隻股票。(關鍵詞:materially相當大的,這不是一個精確的科學);
22、投資的時候,要尋找催化劑。它們可以在更少的時間內讓價值回歸,改善你的回報率;
23、當買入一隻股票時,思考一下為什麼它會便宜。如果你想不清楚,你就是牌桌上的那個笨蛋;
24、如果你想要避免在過熱的情況下投資,等待市場整體下跌20%不是一個壞習慣;
25、花時間讀年報。巴菲特一再說這是他花費時間的地方(難道這還不夠?)羅傑斯最好的建議也是在考慮進行投資的時候要讀年報(這是他踐行而且見效的建議)他還說,如果這樣做的話98%的華爾街人士都不如他了(這可能是本清單中成本最低,回報最高的主意了);
26、讀附註。這其實也應該歸於第25條。羅傑斯說過,如果連附註也讀了,那華爾街100%的人都不如你了;
27、投資那些行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企業;
28、Focus on where yourinvestments will be in three to five years. This is the sweetspot that Wall Street ignores. IT REQUIRES THE RIGHTTEMPERMENT AND CONVICTION TO HOLD ON TIGHT. MANY CANNOT DO THIS.Shorter periods of time are unpredictable,because in the short termpsychology often trumps fundamentals.
29、不要試圖做宏觀預測。專注於選擇具高度成功可能性的個股;
30、不要等到對經濟預測樂觀再投資。接受一個現實:未來總是不確定的;
31、不要讓那些重要但不可知的事情來妨礙那些重要但可知的事情。許多人犯這個錯誤並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32、對於完全基於均值回歸概念的投資標的要持懷疑態度。花些時間思考一下,產生先前結果的條件, 是否在未來依然存在;
33、跟蹤你的業績。如果你想要進步,就要對自己完全誠實。選擇一個合理的方式來做這個事情,不要過份強調短中期的情況;
34、如果總體經濟情況不好,投資那些能活下來,甚至活得不錯的企業;
35、使用錯誤清單。一些最聰明的人都這樣做。它們會幫助改善業績。如果你已經很牛逼了,它會讓你更牛逼。如果你已經覺得牛逼了,還是去做一下吧!很多人會忽視這條建議。
36、保持謙遜。一些非常聰明的人,認為他們已經絕對有把握的時候,卻做了成本很高的傻事;
37、Don't risk what youneed for what you want and do not need. This has been a recipefor
tragedy for many.
38、永遠不要把自己置於用股票投資來解決短期流動性的處境。這會影響你的心態,並大大增加你在底部賣出地可能性(這是經典的投資錯誤);
39、學習巴菲特(不只是瞭解更多的語錄和細節)。仔細研究他的思考方式並試著進行模仿。試著對他的投資進行復盤。仔細讀反覆讀他給股東的信。你會得到極大的回報;
40、跟蹤那些偉大價值投資者的投資標的。Gurufocus, WhaleWatchers andDATAROMA等等這些網站會讓你做起來很容易。記住:這只是一個開始點。你必須做你自己的研究。否則,如果它下跌的時候,你就不會有足夠的信心持有你的股票;
41、做有意義的投資。適當的分散是聰明的,因為未來不可測,你需要對衝來應對。但是不要過分分散。如果你知道你在做什麼,那過分分散則是不合理的,它就是一個平庸的代名詞;
42、對股票推薦保持足夠的懷疑。注意一下誰在推薦和為什麼要推薦。關注其動機。這些極少能幫你的忙;
43、關注具有持久競爭優勢的公司。資本主義是殘酷的。如果一家公司贏利在平均水平之上,肯定會有很多聰明的人,帶著錢在等著猛攻這座堡壘並偷走其中的錢。沒有明確確定的護城河,攻破只是時間的問題;
44、尋找那些相對於競爭者具結構成本優勢(structural costadvantage)的公司。GEICO就是一個教科書般的例子;
45、當你計算的內在價值包含成長的成份於其中時,要確定你的計劃是基於現實之上並具有足夠長的跑道。當巴菲特購買GEICO時,它僅在13個州擁有許可,而在這中間其市場份額也很微小;
46、尋找那些歷史很強 (with a history ofstrong),現金流可以預期的公司;
47、考慮將你的能力圈集中於在平均經濟水平以上的幾個行業。這可以增加成功的幾率,並減少研究的時間;
48、尋找名牌效應強大的公司。可口可樂、百事、麥當勞、星巴克等等。這給予了它們定價能力,讓它們的顧客很少可能轉而去它們的競爭對手那裡;
49、用你最好的持倉作為你投資點子的過濾器,對於不符合標準的標的堅決說不;
50、做情景思考實驗。把你的公司的護城河與虛構的業務,比如一個人口眾多的島上僅有的淡水資源公司,進行比較;
51、尋找那些再投資於未來有較高收益率業務的公司。這是業績的巨大驅動力。這是多樣化保險公司具有吸引力的一個原因,比如BerkshireHathaway, Fairfax Financial and Markel。它們比一般的公司擁有更多具吸引力的投資;
52、不要強調短期業績。這基本是由運氣而不是手藝驅動的;
53、強調過程勝過結果。你不能控制結果,但你能控制過程。把你的過程記下來,研究它!調整它!專注於讓它更完美!這是那些偉大人物集中他們的能力來努力的地方。這是讓你得到更大回報的地方;
54、研究德州撲克。最好是玩起來!它與投資的心理極為相像,撲克高手有很多值得學習之處;
55、當研究一家公司時不要過度依賴第三方數據。他們有時可能不準確。更重要的是,當你逡巡於原檔文件數據並進行研究時,會讓你對數據更為熟悉,可以更好地進行決策;
56、關注下誰沒持有一隻股票。如果一個或者更多的投資人是這個行業的專家,但卻沒持有這只股票,這可能會說明些什麼;
57、離那些非常難於計算的投資品遠點。你不大可能獲得優勢幾率。別處有數以千計的股票可以看;
58、偉大的管理層是不夠的。許多才華橫溢的經理人,在接手一個公司後變得灰頭土臉。公司行業本身太過於挑戰,沒有護城河、過度依賴槓桿、一亂糟的商業模式等等;
59、看現金流,而不是GAAP利潤。一個利潤放著不用的公司(See'sCandy or ScottFetzer)和一個投入了它100%的利潤還見不到效果的公司(例如航空)來比較,區別是相當的大地!
60、積極地尋找證據來挑戰你現行的假設(證偽)。這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你的思維已經被固化而難以拒絕它。過程源於尋找事實真相,而不是自我痴心妄想;
61、照顧好你自己。如果你身體殘了,不可能產生世界級業績表現的;
62、如果你用DCF分析來估值股票,用保守些的假設。1)不要總是假設永續成長:Don't generally assumeperpetual growth: a no-growth terminal multiple probablymakes more sense. 2.) Use a reasonable discount rate, especiallywhen longterm interest rates are well below long-term norms.3.) Always build in a margin of safety by only buying shareswhen they are meaningfully priced below intrinsic value.
63、最低的平均成本會贏。在心理上和資金上做好準備,在你購買的股票在向下走時買入更多的股票;
64、不要遺漏容易的東西(疏忽罪)。當看到一個顯而易見的投資機會錯過時,每個投資人回頭看時都異常悔恨。其中有些可能是一種事後聰明的偏見,但通常是你沒有準備好(或者沒加以注意)而錯過了。確信自己時刻準備著,而不讓這種機會再錯過。一個經常更新的觀察名單是個很好的開始;
65、努力工作!這是你能掌握的最致命的武器。社會上最成功的人士都同意這個觀點。所有其它的都是一致的,這是一個未知數;
66、學習時間管理。好的時間管理相對於人生像是抬起重物的槓桿;
67、具良好的個性非常重要。模仿你所尊敬的人的行為方式。記住你的名聲可能會瞬間倒塌;
68、記住投資是基於認真和徹底的分析。如果你跳過這一步,你那就是投機;
69、規律地進行基本的電腦篩選。低P/S、P/E、P/FC、P/B等等。瀏覽新低名單。瀏覽被扁過的板塊。每週掃瞄Value Line。關鍵是建立一個搜索程式並嚴格執行!好東西最終會露面的;
70、閱讀各種商業出版物。Forbes, Foutune, The WallStreet Journal, New Yor Times, Barron's, FT等等;
71、讀你能力圈內的行業期刊;
72、建立所有交易的數據庫存——收購與合併——在你的能力圈之內的。這對於估值公司有很大的幫助。這不是理論上的,而是代表那些聰明的,信息靈通的買家願意付此價錢購買一家公司;
73、研究一家公司時,看它整個的資本結構。可能在其公司的在債務中比在資產中有更好的機會;(沒明白)
74、當考慮風險時,要跳出圈子進行思考。If there iscatastrophe risk, move on.(沒明白)
75、不要期待災難來臨。你需要擁有極大的耐心,但你也要現實。偉大的公司很少會以落難的、或者以清場大拍賣的價格交易。關鍵是要以好的價格買入它們;
76、獨立思考。如果你學不會自信地獨立思考,你可能就不應該進行投資。有其它人來同意你的意見是件很愜意的事情,但多數情況下,這並不能說明你的對錯;
77、不要付高價(重複:不要付高價)。這是最大的和最常見的錯誤。不要這麼做。很多時候,投資者會與一隻股票陷入愛河,並且認為一定要擁有它。如果價格太高了,先撤吧;
78、尋找具定價能力的公司。在一個通脹的大環境中,這一點極其重要;
79、尋找需要較少資本投入即可讓利潤增長的公司;
80、如果持倉的估值變得過高,賣出是合理的。(一些投資者喜歡將持倉在公平價值時賣出)。這一點上,沒有完美的方法,只是要考慮一下稅和其它因素。然而,記住每隻股票都要賣出的。這要提前考慮好,屆時執行紀律;
81、尋找小盤且少跟蹤的股票。這是市場提供給個人投資者的一個優勢,這裡是發現低估值、錯誤定價股票的好地方;
82、通曉會計學。這是商業語言。如果你對此不怎麼精通,你就讓自己處於了劣勢地位。如果你想變得偉大,就要胸懷大志;
83、不要擔心短期的波動或者「今天市場會怎麼樣?」大多情況下這是沒有意義的。金融媒體上充斥著這些東西;
84、成長和價值投資沒有根本的區別。Focuson what you get in exchange for you put out.
85、研究經濟史和市場歷史。像Twain所說:歷史不會重複,但它是有節奏的;
86、總是堅持安全邊際。(重讀《聰明投資人》第20章)對於價值投資者,這可能是老生常談,但很多人會經常忽視的。在此方面不要過份得意。在實踐上,每次投資時,都考慮得再徹底點,再認真點;
87、花時間思考(有規律地)。不受任何影響。坐在一個安靜的房間裡思考。It is easy to go days or weekswithout taking the time to slow down and think.
88、手頭要總是擁有現金,以便在長期震盪時減少影響並在低迷期佔據優勢;
89、不能抄底。底是抄不到的,但你可以學習估值證券,並在賤賣的時候買入;
90、你最大的優勢可能你不是被迫採取行動。投資是一種你必須讓它主動有利於你的遊戲。強迫不會起任何作用;
91、一種建設性的方式來考慮股票的估值。geta copy of its Value Line sheet and try to predict what itwill look like in ten years, using a range of reasonable andconservative assumptions.
92、DCF用於對一個市場已經證明了的假設進行復盤是個很有用的工具;
93、找到你的查理芒格。擁有一個聰明的、知識豐富的投資者對你的想法大發議論是非常合理而且有用的。如果它幫了巴菲特,也會幫了你。
94、尋找賣必需品的公司。
95、讀ProxyStatements。在關於管理層是否是股東導向方面,它可以告訴你很多;
96、別人告知的股票可能你會在大漲前賣出。你必須提前做功課,否則你就是沒準備好。準備=機會;
97、避免錯誤的精確。它是幻像;
98、專注於鑑別和思考驅動公司成長的關鍵變量。試著減少到它最根本的東西。如果這個問題你得到了正確的答案,你就會賺錢。It willalso allow you to read the source documents with apurpose.
99、尋找顯而易見的投資標的。巴菲特希望它是在抽乾了水的桶裡捉魚;
100、尋找在庫存、貨款、員工和原材料生產方面有優勢的公司;
101、什麼是有品質的管理層和董事會?他們在公司中有股份嗎?
102、好公司的品質。高進入門檻、品牌、高ROIC、高FCF、忠實的客戶、成長機會、偉大的管理團隊、定價能力、強的資產負債表、低資本支出、高回報的再投資機會、CommodityInputs (suppliers have low power)
103、壞公司的品質。ObsoleteTechnology (newspapers), Money Loser, No Strategic Vision,Legacy Costs (high cost producer), A Commodity Product, PoorCorporate Governance, Heavy Regulation, Prone to Litigation,High Maintenance CapExRequirements.過時的技術(報紙)、賠錢、缺乏戰略眼光、高成本、普通商品、管理差、有訴訟、高維護性成本支出;
104、P/E是個很好的初篩參數但也有很大的侷限性。P/E沒有考慮到資產負債表,它會誤導公司的利潤率。也看一下EV/EBIT。
105、研究Henry Singleton ofTeledyne。他是本世紀最優秀的資產配置專家,巴菲特和Watsa都對其進行過認真的研究;
106、瞭解自己的侷限。1989年,BerkshireHathaway股東會上,巴菲特說他最近收到DavidDodd女兒的一封信。Dodd的女兒寫道,他的父親認為瞭解你的侷限是很重要的。巴菲特補充說這是Dodd最喜歡的主題之一;
107、成功的投資者不需要超高的IQ。巴菲特認為好的性格更重要;
108、坐穩。如果你發現了一個你能清楚理解的股票,HOLD住。因為你是因為其長期潛力而買入的,你不要讓一些短期的失望情緒誘導你賣出。耐心——不僅是用年衡量的,而是用年代來衡量的——是一個投資者最強大的武器;
109、估值是一種藝術,它需要反覆練習;
110、如果一家公司開始進行它核心能力以外的投資,你應該豎起警告旗;
111、總是要考慮到互聯網對於一家公司的影響;
112、保持簡單。接受一個現實,你不能理解很多,或者說是大多數的行業。你也不知怎樣對它們估值。逐步養成一個不必擔心這些的習慣;
113、專注於那些你能做的並保持一顆平靜的心。過濾掉那些雜音;
114、很多人賺了很多的錢,比如打籃球、買彩票、寫劇本、賣軟件、進行可可豆交易——這個單子可以無窮無盡。你不會(也不應該)為這些人賺錢而煩惱,那為什麼其它投資人因投資苛性鈉賺了一筆錢而你連這是什麼東西是什麼都不知道,卻為此煩惱呢?
115、生活中比錢重要的事情還有很多。
一、公司概況
按照收入計算,PulteGroup帕爾迪是全美最大的住宅建築商,成立於1956年,總部設在Bloomfield Hills,Michigan。主營私人住宅開發和銷售,同時兼做相關的一些金融服務業務。曾經連續56年盈利。現有員工3634名。截止2012年12月31日,公司擁有103,060塊住宅用地和16,815塊住宅用地的期權合約。
二、公司業務構成
PulteGroup主要業務是私人住宅開發和銷售,此外也通過Pulte Mortgage部門提供抵押貸款融資和產權保險的金融服務。
根據公司2012財報,公司總收入48.2億美元,淨盈利2.06億美元。
住宅開發銷售部門收入46.6億美元,Pulte Mortgage部門收入1.6億美元。
公司住宅開發銷售部門擁有「Pulte Homes」、「Centex Homes」和「Del Webb」三個住宅品牌產品線,分別對應改善性住房、首次置業市場和老年住宅市場,在全美28個州的58個市場開展業務。
根據公司2012財報,按照交付住宅數量計算,東北部約佔11%,東南部17%,佛羅里達14%,德州21%,北部19%,西南部18%。
按照2012年公司交付住宅數量計算,Pulte Homes佔43%,Centex Homes佔31%,Del Webb佔26%。
公司在2001年7月以19億美元收購了Del Webb。在2009年8月以13億美元股票交換併購了當時第三大住宅建築商Centex。由於Centex在次級抵押貸款上介入較深,PulteGroup在2010三季度和2011年累計核銷了12.5億美元,大部分都是Centex的資產。
三、近期業績表現
2012第四財季,實現淨利潤5900萬美元,合每股收益0.15美元;上年同期淨利潤1400萬美元,合每股收益0.04美元。
2013年第一財季,實現淨利潤8200萬美元,合每股收益0.21美元;上年同期虧損1200萬美元,合每股虧損0.03美元。
1.公司私人住宅開發和銷售
2012第四財季房屋銷售收入15億美元,增長27%;交付房屋 5154套,增長20%,房屋平均售價 287,000美元,增長6%;新增訂單3926套,增長77%;未交付訂單6458套,未交付訂單金額19億美元,分別增長了65%和82%。調整後的房屋銷售毛利率21.8%,提高了320個基點。
2013年第一財季,房屋銷售收入11億美元,增長35%;交付房屋3833套,比去年同期增長23%;房屋平均售價287,000美元,增長10%;新增訂單5200套,增長4%;未交付訂單7825套,比去年同期增長35%,未交付訂單金額24億美元,增長52%。調整後的毛利率22.9%,提高了420個基點。
2.Pulte Mortgage部門
2012第四財季稅前虧損2400萬美元;2013年第一財季稅前收入1400萬美元,去年同期為700萬美元。
公司現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17億美元,2012年負債率55.1%。
在2013Q1的電話會議上,公司管理層表示,一年前大家對房地產市場的復甦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但過去5個季度市場不斷的好轉,現在可以說住房的需求在持續的復甦。復甦的最主要原因是過去6年住房市場的低迷導致地段較好的房屋比較稀缺。
公司表示,不會追求銷售數量的最大化,而是注重提高售價和精細化的運營流程,來提高利潤率和資本回報率。計劃2013和2014年每年投入14億美元,用於收購土地和開發房屋。
四、公司歷史股價表現
在次債危機前,隨著房地產市場和股市的繁榮,帕爾迪股價在業績最好的2005年達到了最高48.23美元,次債危機爆發後,公司股價跌到了2011年最低的3.29美元。
五、公司業績和估值
1.巔峰期
2003年-2005年,公司收入從90億美元增至147億美元;淨利潤從6.2億美元增至14.4億美元;每股收益從2.46美元增至5.47美元,期間市盈率最高10倍,最低5倍。市值最高在2005年7月達到了123.6億美元。
2.危機期
2006年次債危機開始顯現,雖然收入僅減少4億美元至143億美元,但淨利潤大幅下滑至6.9億美元。隨著次債危機的不斷惡化,2007年虧損22.7億美元,2008年虧損14.7億美元。由於公司在2009年8月併購的Centex在次級抵押貸款上介入較深,2009年和2010年繼續大幅虧損11.8億美元和11億美元,2011年虧損收窄至2.1億美元。市值最低在2011年10月的13.55億美元。
3.復甦期
2012年公司恢復盈利,收入48.2億美元,淨利潤2.06億美元,每股收益0.54美元。公司現在市值82.6億美元,市盈率27.52倍。
(PulteGroup2003-2012業績概況,數據來源:Standard & Poor's)
(i美股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2005年在納斯達克上市後,由於荷包飽滿,分眾幾乎「批量式」地在各個業務領域搜索清盤,務求達到壟斷地位;例如分眾2006年切入手機廣告領域,一下子併購了北京凱威點告技術公司在內的近十家手機廣告公司,建立以分眾無線為主的手機廣告事業,併購第一年收入就高達1.5 億元。
分眾創辦人江南春當時喊出的口號是「買光」,要在市場上拿到絕對話語權,進一步控制市場價格,以增加公司利潤。分眾對付競爭對手的策略就是買掉對方,最大的幾個死對頭都遭到滅頂式併吞,例如在樓宇廣告方面和分眾最為交惡的上海聚眾傳媒。江南春2011年接受《創業家》專訪時透露,一次和聚眾CEO虞鋒(現任云鋒基金發起人)約在上海開會,準備和談停止惡性競爭,江南春在上海機場其實已經看到虞鋒,卻因為雙方公司對峙氣氛嚴峻而低頭繞開。聚眾後來在上市路演前夜被江南春「攔胡」,以3.25億美元收購。
同樣在上市路演前夜遭到江南春攔截的,還有分眾在賣場廣告領域「殺不死」的對手璽誠傳媒;分眾幾度祭出價格戰,璽誠卻總能從創投基金方面融資到位,江南春憂慮上市獲得的融資將使璽誠取得領先地位,因此複製了聚眾經驗,在2007年底璽誠上市路演前宣佈以1.684億美元現金收購100%股權。
由於併購需求急迫,分眾幾乎成為一個併購工廠的標準流水線,許多項目談判不到一個月就成交;聚眾高達3.25億美元規模的巨型收購,前後只談了三週。創業圈甚至出現「為分眾創業」的口號,知道分眾要買,就開家公司讓分眾買,開公司的目的不是為了創業,而是為了向分眾圈錢。江南春自己也知道有「白眼狼」,因此他的併購哲學是「不買人,只買資源,因為人靠不住。」直到最近,他還勸告過孫陶然,人會跑、靠不住,只有資源跑不了。
高歌猛進的併購策略讓分眾從上市前一年的2920萬美元營收,蛙跳到2007年的5.07億美元,上漲17倍;利潤則從上市前的約兩千萬美元,躍升到2007年的1.44億美元,上漲七倍。分眾確實把市場上很大一部分收入買進了公司,股價很快也在2007年11月6日到達歷史盤中最高價66.3美元,是IPO定價17美元的近四倍。
分眾的併購崩潰發生在藍標創始股東簽訂一致行動人協議、加速上市準備的2008年。當年的「3.15央視晚會」上,分眾無線被指責為垃圾短信製造者,瞬間成為眾矢之的;一億元營收只帶來一萬元利潤,還沒見到利潤已經帶來傷害,最後江南春把所有手機廣告公司在「3.15」過後以一億美元批量出售,從買進到賣出歷時不到兩年。
此外,由於金融海嘯衝擊,廣告商整體損傷慘重,璽誠僅能維持不虧損局面,導致對賭失敗,收購協議終止,分眾付出的近兩億美元現金打了水漂。2008年11月10日,消息一出,分眾股價在一天內由16.09美元下滑至8.83美元,幾近腰斬。江南春當年年底接受《創業家》專訪時,表示璽誠收購案對分眾的打擊尤其劇烈。
2007年3月,分眾宣佈以7000萬美元現金和價值1.55億美元的分眾傳媒普通股收購朱海龍領導的網絡廣告公司好耶。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當時給江南春發去賀信稱「相信江海合流能讓互聯網廣告界產生無限遐想」。但隨後好耶與分眾的整合不順暢,業績也不理想,多位創始團隊成員或公司高管先後出走創辦競爭性公司。2010年7月,分眾將好耶62%股權以1.24億美元賣給銀湖投資集團,認賠出場。
2012年12月,江南春在《創業家》黑馬營授課時再次感嘆收購好耶是一個重大錯誤。讓江南春痛心的收購案例之一是好耶。
「穿上這個紅舞鞋,你不能停下來,停下來就會很糟糕。」業內人士如此評論。有著詩人氣質的江南春後來深自反省,認為錯在「為併購而併購」,併購時更多想著資本市場反應,迷失在聽起來性感的成長前景上,忽略了客戶需求。近年來江南春在所有公開場合言必稱客戶,已經聽不到他豪情萬丈的併購論調,而股價後來回穩到近30美元的分眾傳媒也於今年5月下旬完成了私有化。
如今藍標在同樣的產業中成為受矚目的大買家,如何避免重蹈分眾覆轍,似乎成為藍標重大的任務。
導讀:傳統媒體在互聯網語境下重構商業模式非常困難,浙報傳媒的抉擇是重金收購盛大旗下遊戲公司杭州邊鋒和上海浩方。
文/《創業家》雜誌記者 胡采蘋
32億!浙報傳媒以震撼業界的併購價,拿下了盛大的子公司杭州邊鋒和上海浩方。過去一年中,其併購總金額甚至領先騰訊,以國企求變之姿躋身《創業家》大買家排行榜,與阿里巴巴、百度同列大買家前三甲。
2013年4月底,這樁全額收購案交割完成。而一年前浙報傳媒傳出以20倍市盈率,併購兩家總利潤1.6億元的電玩遊戲公司消息(邊鋒產品包括著名的三國殺),業界一片跌破眼鏡,不明白一家老媒體為什麼要收購遊戲公司。交易宣佈十日內,浙報傳媒股價下跌接近兩成。
浙報傳媒舉辦多次路演,對外界說明自己的「新媒體轉身大計」。2013年4月,浙報傳媒以每股13.9元完成非公開定向增發新股,認購金額22.85億,認購者除了匯添富、融通等基金管理公司,還包括人民網及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旗下國廣控股,其股價也一路漲破18元價位。
外界有聲音質疑浙報傳媒併購價太高。不過,以浙報傳媒2012年每股收益0.52元計算,定增投資人給出了近27倍市盈率;市場股價則漲至35倍市盈率,說明投資人願意為這樁20倍市盈率的收購案買單。而且,盛大與浙報傳媒簽有對賭協議:2013年至2015年度的預測淨利潤合計為2.54億元、3.21億元、3.79億元,若未能完成利潤目標,補償金上限為9.6億元。
浙報傳媒董事長、浙報集團社長高海浩是一個具有民營企業家開創精神的老國資領導,曾擔任浙江省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而浙報集團這幾年活躍於新媒體收購市場,光是浙報集團旗下,就有從事天使投資的傳媒夢工廠與從事PE投資的新幹線基金兩大機構。
浙報傳媒則是浙報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以東方星空創投作為投資主體。東方星空在投資圈內頗有名氣,一位券商人士曾告訴《創業家》記者,國企傳媒集團中最活躍的投資人就是東方星空。東方星空資產組合中,已經上市或借殼上市的項目包括宋城股份、華數傳媒。
目前浙報傳媒和東方星空的投資團隊都由浙報傳媒董秘李慶負責,共有12名投資經理。李慶曾經任職浙江證券六年,後來加入橫店的一家民企投資團隊,2006年加盟浙報集團的新幹線投資公司; 2011年隨任浙報傳媒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國興(現任浙報傳媒董事兼總經理)借殼ST白貓,調任浙報傳媒董秘,現在兼任東方星空總經理。
決定收購邊鋒、浩方,浙報傳媒似乎在「佈一個很大的局」。李慶表示,由於紙類媒體這兩年廣告量收入增速下滑,浙報雖然還能保持成長,但相對互聯網新媒體公司成長率明顯趨緩。2011年,浙報傳媒完成上市後即制定以用戶為核心的全媒體發展戰略,希望能幫助浙報這塊老牌子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套轉身計劃包括開發新的內容產品、佈局新的媒體渠道;邊鋒、浩方收購項目則和前者相關。
「可能只剩下五年了,或者連五年都不保。」李慶說,報業是傳統媒體中受互聯網衝擊最大的板塊,中國報業因為有牌照保護,加上城市化的滲透不如歐美,報紙可能還有五到十年的發展時間,浙報的危機感很強,因此這幾年銳意求新。除了浙報,許多老報業集團也感受到相同危機,包括博瑞傳媒、華聞傳媒、南方報業集團等,也積極在新媒體與新內容方面嘗試突破。
以浙報的老媒體體質,想要自己培養互聯網用戶、一腳踏進移動互聯網時代顯然不切實際,高海浩提出「找一片實驗田」的思路,希望通過浙報傳媒收購一個已經成熟的互聯網用戶平台,收集這些用戶的閱聽習慣數據,並且基於浙報的舊有基礎,研發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產品,之後溫和漸進地在這些用戶身上推行、觀察,然後進一步向大眾用戶發送。高海浩給了收購方略後,蔣國興牽頭負責併購計劃,找尋高海浩所說的「實驗田」。
李慶透露,因為「用戶」是最主要的攫取目標,當時其實考慮過視頻網站、社區媒體、電子商務平台等,具有多元化用戶群眾的收購對象;但是視頻網站目前還很難獲利,社區媒體除了騰訊以外都不賺錢,財務上會對上市公司造成壓力,因此比較傾向於合作,而在入股方面保持謹慎;電子商務則涉及支付、物流等非浙報核心能力的業務,戰場鋪得太開,對自身反而不利,因此並未選擇。
最後敲定收購遊戲公司,是因為電玩遊戲也有媒體屬性,用戶從遊戲的內容中可以獲得一定滿足程度,和浙報的內容提供商屬性較為相近;加上遊戲公司獲利能力較佳,浙報於是在一群遊戲公司中,選擇了年齡跨度較大、用戶群眾較為多元、遊戲品種較為廣泛的棋牌遊戲公司邊鋒,以及大學生族群為主的電子競技平台浩方。
併購交易宣佈時,部分券商報告批評浙報不該高價收購兩家已經沒有成長潛力的成熟公司,事實上浙報所設定的收購對象,偏偏是一個比較成熟發展的用戶平台,和一般「買利潤」為主的收購思維不同;邊鋒讓浙報得以接觸到一批多元化的互聯網用戶,浩方則代表了年輕族群。
「我們和阿里、騰訊都有很多年的合作(例如和阿里合資淘寶天下,和騰訊合資大浙網),但是都看不到後台的數據,這對我們調整產品設計很困難。」李慶說,目前浙報已經針對遊戲平台進行大數據收集,並且開始將內部的老媒體編輯能力,逐步向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編輯能力移動,未來將研發新的內容分發平台,包括浙報自己的App應用、以及不限於浙報本身內容的發送平台等。高海浩的企圖心很強,立志要讓浙報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樞紐媒體」。
目前浙報傳媒還準備入股中國奧委會、國家體育總局官網「華奧星空」。華奧星空已獲得國家體育總局批准承辦2013年全國電子競技大賽,而浙報傳媒將作為聯合承辦商,並確定浩方為本次大賽的線上比賽和技術平台。
在邊鋒方面,浙報傳媒則希望強化其媒體屬性,因此聯絡多個廣電渠道,準備將邊鋒受歡迎的電視棋牌比賽與廣電公司結合,共同組建全國化電視聯盟棋牌賽。此外,邊鋒與浩方並將加速各自的移動互聯網佈局。李慶說,未來浙報傳媒將不再收購大型遊戲公司,只進行完善現有項目的投資,但是對於手機遊戲公司仍然保持高度興趣。
浙報從邊鋒、浩方收購項目中獲得了互聯網用戶基礎,邊鋒、浩方則可從浙報方面獲得線下擴張。李慶認為,相對於網絡媒體,報業媒體有較強的地面活動能力,例如浙報傳媒有舉辦大型活動的經驗,和地方關係較深,既有的物理髮行網點也頗為密集。現在有了新興媒體,上述資源都出現新的利用機會;過去的報刊發行網點,現在可以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廣宣中心,為電子競技大賽、全國電視棋牌賽舉辦大型造勢活動。
除了協助報業鍛鍊新媒體的產品能力,浙報傳媒也開始在新渠道方面展開佈局,目前準備收購或投資互聯網電視的內容集成應用產品,例如應用商店、移動應用數據分析工具,以及現在流行的「盒子」產品;這方面投資主要通過東方星空之下的「新未來基金」運作,可望針對「三網融合」概念投入約2.5億元。
儘管目前互聯網電視的相關應用僅有數千個,無法和蘋果商店、谷歌商店的數十萬應用大軍相提並論,但是李慶認為,現在各種屏幕產品最終只會剩下兩塊,亦即手機屏幕與家庭娛樂屏幕,兩塊屏幕遲早要打通,因此個人移動端、家庭娛樂移動端是收購的兩大重點。此外,由於浙報傳媒傳統三大塊業務之一即是影視投資,東方星空也負責相關領域,李慶表示現在仍然在持續觀察視頻網站中。
熟悉TMT行業的券商人士表示,目前傳媒公司如果要並進同類型公司,由於業務雷同,收購方的條件會相對嚴苛。比如一家電影製作公司要賣給其他電影公司,因為業務綜效上有限,市場給予的估值想像不高,同業公司又對競爭對手的業務「門兒清」,因此不會獲得很好的併購待遇。反而老傳媒集團很需要新媒體轉身,資源又充足,能幫助公司發展,是較理想的併購主,「不過東方星空看得多、買得少,也是業界出名。」前述人士點評說。
【導讀】諾亞舟將上市時的核心業務—電子學習機出售,變成了一家致力於開拓幼兒園市場的教育服務類公司。與擅長併購的安博教育相比,諾亞舟能依靠收購初步實現轉型成功,根源或許在於並不激進的行事作風。
來源:i黑馬 作者:和陽
即便在2007年也能看出,英語電子學習機是個將被智能手機(塞班系統都可以)替代的沒落產品。前者功能單一、價格昂貴、用戶體驗差,更多意義上是依靠情感營銷在中國存活。顯然,當年10月在紐交所上市的諾亞舟,無法給投資者講述電子詞典仍有大未來的故事。
必須轉型。創始團隊的意願是,從生產教育電子產品向提供教育服務過渡,並且打算通過獨立培育新業務實現轉型。這看上去合乎邏輯,但踐行起來並不順利。「我們開過自己的課後培訓學校,不是特別成功,後來就沒有再自己做」,諾亞舟CFO李冬梅說。
諾亞舟意識到,自己得依靠併購實現核心業務的戰略轉型。從2009年7月至今,諾亞舟斥資約2.7億元(因為公司股價低)完成了四起併購,收購的教育公司覆蓋長三角、中部、珠三角區域。
2011年,諾亞舟將上市時的核心業務—電子學習機出售,變成了一家致力於開拓幼兒園市場的教育服務類公司,其運營利潤、毛利率、營收增長等多項財務指標也在過去兩年多內保持上行趨勢。根據諾亞舟財報,學前教育佔其營收比重已達61%。李冬梅表示,今後不會再併購課輔教育和基礎教育業務,他們的目標是全國性的學前教育品牌。
與同樣依靠併購發展核心業務,大股東正欲彈劾創始人黃勁的安博教育相比,諾亞舟能依靠收購初步實現轉型成功,根源或許在於並不激進的行事作風。
新開設的幼兒園在兩年後才能收支平衡,為了保持毛利率,諾亞舟仍會持續尋求併購成熟的幼兒園品牌。但李冬梅告訴《創業家》,不會為了滿足投資者對公司成長性的要求而加快收購節奏,「我們還在看北部和西部的公司,每年都會爭取併購一家進來。」與其相比,安博教育一年內收購兩位數的公司的頻度曾保持多年。
諾亞舟明白,併購的難點在於整合,它也走過彎路。諾亞舟曾向「小新星」空投過一位總經理級別的管理層,結果發現未必有原來的人做得好。「他對行業的理解深度還是不夠,維繫現狀還可以,再把業務繼續做大就會有障礙。」一年多的試驗結束後,諾亞舟基本上放棄了自己來主導被併購企業的思路,轉而以原創始團隊為管理核心,諾亞舟的管理更多體現為對財務、IT等企業支撐架構上的改造。
即便如此,被收購方的創始人也得適應從大股東變為小股東的角色轉換。「以前都是自己一個人說了算,現在要接受一些契約精神。(磨合時間最長的細節)還是利潤、分紅這些權益。比如說我們收購的時候,原則上是不分紅的,留存的收益要支撐業務的繼續發展,但創始人可能有不同的想法,這就需要不停地去溝通。」
李冬梅表示,目前被收購方的創始團隊基本都還待在諾亞舟,諾亞舟也不會因為大股東的身份就來硬的,「我們會合理合法地堅持立場,最後原股東在某些問題上也會妥協的。」
若要被諾亞舟看上,除了得具有良好的業界聲譽、戰略目標與其一致、有較強的管理團隊等常規條件外,最好還要在穩定程度上有所表現。比如被併購方所經營的幼兒園的房租合同年限長短,「最短也要在五年以上,通常是十年,否則未來房東不租給你,這就比較麻煩。」
具體到收購時,諾亞舟會用收購款項的少量現金(可能是數百萬元)作為激勵被收購方股東的措施,設計一到兩年的對賭期。「就是業績上的要求,比如說利潤每年增長25%左右,目的是讓他把業務繼續做下去。」李冬梅稱,諾亞舟並不追求收購100%的股權,作為綁定原創始團隊的方式,「他們還佔有一定的股份」。
但諾亞舟這個穩紮穩打的收購風格也有些許不足之處。由於被收購方的原股東擔心諾亞舟空降的人可能會干擾自己完成對賭期內的業績要求,一般拒絕為諾亞舟「培育」業務型人才。諾亞舟對此也並未堅持。
如今,李冬梅認為二者事實上可以並行不悖。「你要做些架構上的設計,比如說誰負責什麼模塊,這些費用如何分攤,哪些東西不會影響到他的利潤等,而不是說等原股東的對賭期過了一定時間以後,我們再去考慮人才的後期培養。」
【導讀】阿里與其他巨頭戰略投資部最大的不同在於,阿里巴巴選擇投資對象時有一個「自主生存能力」的優先考慮項。這項標準的內涵是:作為阿里投資的標的公司,即便公司未能整合入集團中,也能獨立健康地發展。由此可見,若想把阿里巴巴作為一個「接盤男」看待,恐怕將成為泡影。
來源:i黑馬網 作者:吳澍 (本刊記者胡采蘋對此文亦有貢獻)
大買家檔案—阿里巴巴
投資部門:集團投資部
關鍵決策人:馬云(創始人)、蔡崇信(集團董事局執行副主席)、張鴻平(財務投資負責人)等
與VC/PE關係:密切,張鴻平加入後增強了與投資圈的關係
投資風格:趨於穩健,但在上市關口較為激進;兼顧戰略價值和財務投資;喜歡選擇行業頭名,通常保持增持權利
併購效果:對公司上市前的估值貢獻明顯,但整合難度大
意向領域:物流、移動互聯網等
5月10日的「退休」大典之前,馬云放出了兩發重磅導彈。一發是2.94億美元收購國內最大地圖服務供應商高德軟件28%股份;另一發是5.86億美元砸向國內最大的社交網絡平台新浪微博,佔股18%。多位投資業界人士透露,在高德軟件、新浪微博雙響炮過後,阿里還會有大手筆。
五年前,馬云在阿里一次高層會議上提出要上「云計算」,彼時就連微軟的云計算業務Windows Azure都沒揭開面紗,反對聲音自然很強烈。但馬云毅然拍板:「需要的時候,我們不但可以用牛刀殺雞,還可以把導彈當鞭炮放。」如今,阿里要上市,要成為千億美金市值的公司,顯然正是需要大手筆收購的時候。
這種時候,阿里內部有一台極為重要的發動機在運轉,那便是它的投資部。
從門外漢到科班戰隊
阿里是否要成立投資部?在阿里成立的早期,內部曾有過爭論。隨著2005年8月那筆針對雅虎中國的10億美元收購達成,阿里巴巴集團投資部也在第二年正式成立。當時,其主要職責是戰略投資,財務投資尚未在公司考慮範疇之內。
2009年之前,阿里可追溯的投資案例並不多。除了雅虎中國的投資,僅有2005年12月的一拍網,2006年的口碑網,2007年的百世物流,2008年的PHPWind等幾樁案例。除了與阿里自身業務關聯度較高的百世物流,一拍網、口碑網、雅虎中國等注重運營與整合的公司,命運大致相同。一拍網將用戶導入淘寶後徹底關閉,口碑在幾次輾轉後無疾而終,雅虎中國的現狀更是不必再提。阿里用這一樁樁失敗的案例書寫了自己早期的投資併購故事。
公司總是要成長的。2008年年中阿里資本成立,這是帶有典型財務投資色彩的公司化VC。通常,財務投資者更看重投資回報率而非產業鏈地位。阿里分散在B2B、淘寶等各個子公司的戰略投資部,則承擔起產業鏈佈局的重任。
這之後至2011年年末,阿里的投資進入了一個高峰期,市場上公開的項目接近30個,美團網、搜狗、丁丁優惠券、華數淘寶、名鞋庫、萬網、星辰急便、易圖通等大手筆盡皆出自這個階段,而投資總額也超過6億美元。
這一階段的投資特點大致有三:其一,與馬云的概念相關。馬云在2011年1月提出「物流戰略」,其核心是倉儲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統。其二,嘗試財務投資。對搜狗的1500萬美元投資便是最好的例子,易圖通和UC優視科技也多少帶有這方面的色彩。其三,依然不夠專業。阿里當時的投資團隊中,謝世煌是阿里十八羅漢之一,並無太多投資背景;張飛燕加入阿里前任職德勤財務顧問部,有一定財務背景,但並非科班出身;而公司戰略投資部負責人張蔚是主持人出身,加盟阿里前的職務是星空傳媒中國區首席運營官。在此期間,阿里投出了多個精彩的案子,但仍處於摸索階段。
到了2012年,一位資深投資人士降臨阿里資本,那便是前北極光創投副總裁張鴻平。他擔任阿里資本董事總經理兼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張蔚則被調往集團參謀部「輪崗」。同時阿里巴巴集團十八羅漢之一、阿里巴巴副總裁謝世煌同樣需要向其匯報。有趣的是,張鴻平與阿里結緣於美團的投資案。美團B輪5000萬美元融資中,除了主投方阿里巴巴,跟投方北極光的投資主導人正是張鴻平。
此後阿里的投資有了更專業的感覺。經緯創投管理合夥人徐傳陞告訴《創業家》:「(大公司)以前投一點錢就有各種限制條款,例如優先收購權,侷限公司必須優先考慮賣給大公司;但現在願意讓企業自行決定上市,賣給其他公司也可以,心態變得很不同。例如,阿里對陌陌唐岩非常禮遇,允諾未來不否決陌陌自行上市,阿里未來願意百分之百收購等。」
2012年下半年起至今,除了高德軟件和新浪微博,阿里先後投資丁丁網佈局O2O,收購蝦米音樂成為集團第25個事業部,成立眾安在線介入互聯網金融,加上尚未公佈的友盟、陌陌、UC優勢科技等一系列移動互聯網投資,阿里巴巴迎來第二波投資併購高峰期。
在組織架構上,隨著阿里巴巴集團從原有的淘寶、一淘、天貓、聚划算、阿里國際業務(ICBU)、阿里小企業業務(CBU)和阿里云的「七劍」,到25事業群戰略的轉換,阿里的投資部門也進行了一定變革。此前分散在阿里B2B、天貓等子公司的戰略投資部,加上獨立在外的阿里資本,統一劃歸「阿里巴巴集團投資部」管理。但在職能上,依舊維持財務投資和戰略投資的劃分。
根據《創業家》對部分阿里接觸過的創業企業的不完全統計,目前阿里投資部的高層中,謝世煌、張鴻平負責財務投資,張飛燕、紀綱和剛峰(花名)是負責戰略投資的董事總經理。除了直投部門,內部同樣有研究團隊,設有10名左右的分析師,並提供報告給直投部門做判斷之用。
在項目決策上,除了特大項目要馬云經手,其餘均由阿里巴巴投資決策委員會評定。委員會中,並無阿里投資部人員參與,馬云、蔡崇信、陸兆禧、曾鳴則是其中的首腦。公司CFO蔡崇信及其他一些高管也會參與。顯然,阿里的投資成熟了。
敢買、敢丟
投資的公司與金額,僅僅是一種賬面上的表象。投資的邏輯和文化,是更為實質的內容。在蝦米音樂CEO王小瑋的眼中,阿里的投資團隊相比純粹LP/GP模式的VC,多了幾絲「人情味」。
「那些比較知名的VC,與我溝通一開始都拿個本子記,然後做盡職調查,一項一項,一條一條,很標準化。百度的投資部也類似,一上來就會有一個模板。騰訊雖然沒那麼標準化,但也喜歡直入主題。阿里(投資部)就是坐下來,敞開了聊,會在細微的過程中來找對位感,到一定程度後再去深入溝通。當深入到一定程度,無論是投資團隊,還是他們請過來的業務部門,又會非常非常專業。」王小瑋說。
溝通風格的輕鬆,帶來的卻是投資風格的穩健。這種穩健大多是基於公司早期投資失敗的教訓。作為業界巨頭的阿里也曾「傲嬌」過,投資收購時「不求最優只求最貴」。如對於PHPWind的投資,便看重它是康盛被騰訊收購後業內的最大品牌,結果以業務整合失敗而告終;口碑和雅虎同樣如此。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早有統計,經歷橫向合併後能產生協同效應的公司,不超過30%。
而今,一切完全需要整合的業務在阿里看來大概都是紙老虎。即便更有長遠戰略意味的入股,阿里也希望多一些財務投資的考量。王小瑋對《創業家》表示,阿里與其他巨頭戰略投資部最大的不同在於,阿里巴巴選擇投資對象時有一個「自主生存能力」的優先考慮項。這項標準的內涵是:作為阿里投資的標的公司,即便公司未能整合入集團中,也能獨立健康地發展。
類似投資案例的代表,除了蝦米音樂成為獨立的音樂事業部,猛獁科技則在被收購之後從事阿里云OS開發。
相比純VC,阿里給王小瑋另一個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於,「互聯網買家很關注你們怎麼做,你們具體的戰略目標,是先做小而優,還是先做規模化,就是你這個路徑怎麼走。(阿里)他們特別有經驗,這麼大生意都是他們做出來的,所以他們會來判斷你這個創業家的思路,你會不會走一些彎路,或者預計到你的風險。」
阿里內部也會評價一個項目的投資更傾向於財務投資,還是戰略投資。每項投資在投資負責人心中通常都會有一個評價比例,譬如有些項目可能是「40%的財務+60%戰略」,另一項投資則可能是「80%的財務+20%戰略」。
凡事都有例外,特別是在上市這個關卡上。最近的阿里似乎有些激進,有投資人這樣評價最近阿里的動作:「投資總比不投資好;可能有投錯,但不會錯過。錯過比投錯的風險更大。如果某一個環節被競爭對手掐住,將無法形成完善的生態。」
在具體的投資手法上,阿里除了儘量選擇行業頭名,通常會保留增持的權利,並排除競爭對手投資該公司的可能。最明顯的例子是,新浪微博這樁投資中,雖然初期阿里以5.86億美元已購入新浪微博18%股份,但在投資合同中依然標明未來有權將持股比例提高至30%。在高德的投資中,公開信息中並未有類似新浪微博的增持期權,但知情人透露雙方協議中亦存在類似條款。
近期,阿里的投資不再限於既往電商產業鏈的佈局,而更多放在整體生態系統的構建上。數據層面投資友盟、高德、快的打車,SNS方面投資新浪微博、陌陌,用戶入口方面投資UC,無一不是為了上市有更好的故事可講。
在逐漸變得激進的同時,阿里對既有投資的「沉沒成本」也敢於放棄。高德軟件在移動端用戶過億,而它最有價值之處在於強大的線下採集能力和POI(興趣點)數據庫。細心人會發現,阿里2010年8月注資的易圖通亦有類似價值,但易圖通無論從市場份額還是數據庫完善程度皆遠遜高德。2012年下半年阿里所投資的丁丁網,特點亦與高德相似。
在純財務投資方面,阿里也開始有一些較早期的佈局。旅遊應用「在路上」、打車應用「快的打車」,均是阿里資本在天使輪便已入駐。而對於陌陌的投資,阿里更多也是基於財務回報的考慮。
「對於戰略投資,阿里巴巴通常更著眼於當下的環境,相關事業部的負責人也會參與其中。譬如無線端產品吳泳銘就會參與討論,由投資部和業務部共同磋商。而財務投資通常是投資部全權負責,業務部門僅僅提供參考價值。至於偏財務投資的項目最終能否形成戰略價值,要看行業格局的發展。譬如過去的UC,如今的快的打車,均為阿里巴巴的未來發展提空了一定想像空間。」一位經手過阿里項目的財務顧問向《創業家》表示。
阿里的風險
新浪微博的5.86億美元貴不貴?高德的2.94億美元貴不貴?從賬面來講都不便宜,高德的投資甚至溢價高達100%。「如果從上市的角度看就便宜多了。假如此前阿里巴巴集團的估值是600億美元,收購後估值瞬間提升到800億美元,用10億美元現金換200億美元的想像空間,是不是這筆投資顯得廉價了許多?」一家著名VC的合夥人說。
果不其然,在阿里和高德投資協議宣佈後不到一週,5月14日,高盛就宣佈對阿里巴巴集團的估值大幅調升一倍,從早先的350億美元升至700億美元。這一估值已經超過FACEBOOK目前的股票市值。
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曾經提及,「美國的商人們早在我們之前就已經發現,商品的質量和用途,在展示商品的技巧面前似乎是無足輕重的。」「展示商品的技巧」,需要的是商品基本面足夠有迷惑性。實際上,阿里的一系列投資動作隱藏著如下風險。
首先,依舊是整合。雖然「自主生存能力」是阿里投資佈局前的一大考慮選項,但資本市場更關注你能否帶來預期的現金流。正如前雅虎中國總經理謝文談到的那樣:「阿里巴巴投資新浪微博和高德地圖,的確增加了整體的數據種類和數據間的關聯度,但挑戰在於如何整合各種服務,建立一個完整,系統和強大的平台。否則,空有若干垂直領域的優良服務,卻很難做出大創新,創出大效益。中國網絡業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真正的網絡平台,今後產業整合的成敗關鍵在於種種收購兼併是否有助於這一平台的產生。在平台缺失的情況下,收購兼併越多,企業崩盤的風險越大。這和蓋房差不多,地基打不好,樓蓋得越高越容易倒塌。」
其次,上市前公司利潤存疑。即便有了足夠好的概念,未來也可能有效整合,但IPO對於阿里巴巴這樣的成熟企業終究要看財務數字,來進行P/E(市盈率)核算估值。目前,無論是新浪微博還是高德,都並非現金流產品,前者甚至還有虧損可能。這樣的大背景下,阿里能否在招股書公佈之際,用過去一年的淨利潤來獲得上市的好價格,是極大的懸念。
其三,移動互聯網佈局仍有缺陷。隨著消費者在移動端消費的頻次和規模逐漸提升,雖然有了高德地圖這樣的法寶,但移動互聯網除了關注現存用戶量,渠道同樣是一大關鍵。恐怕這也是業內風傳阿里巴巴計劃投資91無線的原因。
馬云退休後,阿里的投資併購如何走?阿里很難找到合適的人物來接手這位精神導師的權杖,彭蕾、陸兆禧、甚至蔡崇信?恐怕馬云自己也沒有一個合適的答案。
大買家檔案—騰訊
投資部門:騰訊產業共贏基金
關鍵決策人:馬化騰(創始人)、彭志堅(共贏基金董事總經理)
與VC/PE關係:非常緊密,投資部門高管均來自跨國公司和一線投行
投資風格:與一般VC無異,對所投企業要求苛刻;一般先投小錢佔小股,項目做好後或收或整合
併購效果:卡位效果明顯,整合難度較大
意向領域:移動電商細分領域、遊戲、O2O等
接近騰訊投資部門的陶偉告訴《創業家》,只要跟騰訊業務相關,騰訊都在看和投,其投資金額和活躍度都遠高於百度和阿里巴巴,只不過很多項目沒有披露而已。
天使投資人周皚向《創業家》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看中一個小型遊戲開發團隊,先期借了一筆過橋貸款給團隊度日,正當他把已簽好的投資協議書快遞出去,錢還沒打到賬上時,騰訊投資部找到這個團隊,霸氣地說,準備投數千萬元,讓他們做出世界一流的精品,前提是把周皚「清出去」。好在該團隊唸著周皚在他們最困難之際的「滴水之恩」,沒有同意。
周皚說,騰訊投資部十分「凶悍」,搞得很多早期投資人都沒什麼生意可做,不過,「如果騰訊看中我投的項目,我還是願意賣給它。」說完自嘲地大笑起來。
2008年到2011年間,騰訊投的項目寥寥數家。據《創業家》投研部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5月,公開披露的騰訊投資併購案例有41家,其中2011年1月前僅5家。改變來自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在2010年3Q大戰中受到的刺激:強大如企鵝帝國,也可能一夜之間被360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挑戰者顛覆。於是,2011年1月騰訊產業共贏基金成立,推行開放戰略,把可能的顛覆者放到自己視野範圍內,或者變成合作夥伴、子公司。該基金初期規模是50億元,半年後增至100億元,前谷歌中國投資併購總監彭志堅擔任統帥。
2008年加盟騰訊的彭志堅,在騰訊的頭銜是投資併購副總裁和騰訊產業共贏基金董事總經理。彭名校出身—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畢業,擁有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碩士學位,以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MBA學位。他曾供職於上海證券交易所,做過三星集團全球戰略經理。
據圈內人士張飆透露,騰訊產業共贏基金目前有十幾個人(比阿里巴巴投資部人少),包括李朝暉、林海峰、陳少暉三位執行董事。李朝暉曾任谷歌中國戰略合作部經理,後隨彭志堅加盟騰訊。陳少暉也是投行界資深人士,2005年即加盟美國中經合集團,投過愛康國賓等項目,他還在摩根士丹利直投部、高盛投行部、經緯創投中國工作過。它的投資經理大多來自國內一線投行和VC機構,部分投資分析師等基礎工作人員則來自校園招聘。
陶偉補充說,阿里巴巴和百度一般只看比較大的案子,而騰訊除了會投或買大公司,更多會投或買比較小的A輪、B輪階段的公司(A輪之前的基本不看),覆蓋範圍很廣,每個領域都有投資經理專門跟蹤。據公開數據,騰訊投資併購案例金額高者達3.3億美元,低者100萬美元。
騰訊投資併購的公司既有華誼兄弟、財新傳媒這樣的文化傳媒公司,為騰訊門戶、騰訊視頻等業務提供原創內容支持;也投了大量遊戲媒體、開發、平台、渠道等遊戲鏈條公司,保證騰訊最賺錢的遊戲業務的市場領先地位。騰訊還投了開心網、Everyme這樣的社交企業,以補足QQ、微信外的社交產品鏈條。另外,在線教育(傳課)、O2O(通卡)、移動支付(移卡)、在線保險(眾安)、炒股軟件(益萌)等趨勢性業務上,騰訊也有大手筆投資。
當然,騰訊不會放鬆在電商鏈條上的佈局,藝龍、同程、易迅、珂蘭鑽石、好樂買、高朋等投資併購金額都不小。騰訊還在移動互聯網入口著力,馬化騰甚至親自上陣跟360的周鴻禕搶刷機精靈的團隊,最後以6000萬元全資收購。此外,騰訊還投了樂蛙、魔樂等流量入口公司。
騰訊投資的方式也比較多樣化,有通過創新工場做LP來間接投創新工場的一些項目(如行云),也有與云峰基金等其他大佬或VC共同投資的項目(如華誼兄弟、眾安保險);有只佔很少股份的股權投資(如魔樂5%),也有全資收購項目(如通卡網絡、高朋)。
在公開披露的騰訊投資併購的41家公司裡,真正被控股或全資併購的只有刷機精靈、遊戲谷、旅人網、通卡、易訊和高朋等寥寥幾家,它們或者太過依賴騰訊平台(如遊戲谷一半收入來自騰訊),或者不具備獨立發展的能力(如刷機精靈、通卡、旅人網),或者服務於騰訊大戰略的考慮(如易迅作為騰訊電商控股的基礎平台)。
可見,騰訊產業共贏基金比較傾向於做少數的股權投資。據陶偉透露,除重大併購外,騰訊產業共贏基金運作模式跟一般VC機構類似,投資經理也要滿世界飛去找或看項目,跟早期投資機構合作,不排斥任何能找到優質項目的渠道。騰訊投資部門會兼顧「未來想像空間和對現有業務支撐」這兩方面因素來篩選項目,「受騰訊基因的限制,更喜歡偏線上、偏平台性的業務」。
陶偉告訴《創業家》,創業者們大多願意「獻身」的原因是,騰訊有數億QQ用戶、2億多無線遊戲用戶以及由此帶來的海量流量。在騰訊體系裡,只要有好產品,不擔心賺不到錢,「騰訊做《英雄聯盟》投了近10億元,它要賺回50億元的。」
不過,被騰訊「寵幸」的創業者,如果認為拿到騰訊的投資就可以高枕無憂,那就大錯特錯了—到手的金蛋也有可能飛掉。
康盛創想創始人戴志康、F團CEO林寧都曾對《創業家》提及,騰訊不會在意短期利益,更在意在某個行業如何做出影響力。騰訊的體系奉行賽馬機制,習慣於給各個業務都投一點錢和資源,看誰能跑出來。微信能成,就是騰訊無線團隊和做郵箱的張小龍團隊競爭的結果。
在5月11日召開的中國互聯網創業者(站長)大會上,騰訊產業共贏基金執行董事陳少暉表示,因為移動互聯網遊戲規則的巨大變化,騰訊危機感很強,投資併購的速度只會更多和更快。騰訊下一步投資佈局將圍繞移動電商的圖片化、導購、數據、營銷等細分領域,以及遊戲和O2O領域。
(註:陶偉、周君、張飆均為化名)
【導讀】強調概念和量化投資理念結合,北大理科男李彥宏和清華管理男湯和松主導了百度的投資併購,他們在「買概念還是買收入」之間進行著乏味而理性的平衡。
來源:i黑馬網 作者:盧旭成 王采臣
大買家檔案—百度
投資部門:企業發展部
關鍵決策人:李彥宏(創始人)、湯和松(企業發展部總經理)
與VC/PE關係:非常緊密,核心人員大多來自跨國公司和主流VC
投資風格:不會只投一個概念,看準再上,強調概念和量化投資的結合
併購效果:在移動視頻等領域佔據較好位置、但移動互聯佈局範圍不及阿里和騰訊
意向領域:視頻、移動互聯網等
當阿里巴巴4月29日宣佈以5.86億美元戰略入股新浪微博時,業界都比較疑惑,為何百度不先入手?就連百度內部的人都在交頭接耳:如果百度戰略入股新浪微博,將會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與騰訊微信形成雙雄抗衡的局面。
對於種種巷議,負責戰略投資業務的百度企業發展部總經理湯和松保持了一貫的冷靜。5月8日,剛在此前一天幫百度以3.7億美元搞定PPS的他發給《創業家》一份書面文字,有針對性地回應了外部對百度投資戰略和風格的質疑。
「中國互聯網界有很多大佬一直在進行活躍的投資,但大家的投資理念不同。有些公司比較喜歡廣撒網,到處佈局,當時可能會很熱鬧,甚至引來不少『有魄力』『有遠見』的叫好聲。當這些不理性的收購屍橫遍野時,人們就會把他忘記。其實,戰略投資併購難的不是概念,是在概念下的準確甄別。看到廬山不難,難的是對廬山真面目的理解。」
強調概念和量化投資理念結合,是湯和松的風格,也是畢業於北大信息管理專業的百度大老闆李彥宏的風格。
48歲的湯和松是典型的清華人—1984年考入清華機電系,讀過清華經管學院研究生,在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工作過兩年半,後赴斯坦福大學學工業工程,在芝加哥大學修MBA,畢業後供職應用材料公司、思科、微軟等外企近十年,做過財務分析、業務拓展和戰略投資等業務。2009年9月,他辭去微軟大中華區戰略投資總監職位,出任百度企業發展部總經理。從那時起,湯和松給百度戰略投資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百度是一個通用搜索,2005年以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概念上市。隨著用戶需求逐漸細化,比如消費者買一件衣服,很多情況下不用百度,直接上淘寶或凡客下單即可。通用搜索在類似的垂直領域會被繞過,百度怎麼辦?
在百度戰略投資部任職過的凱旋創投姚亞平接受《創業家》採訪時曾提到,2010年百度提出一個中間頁戰略,嘗試在每個垂直領域做一些投資和併購的佈局。在湯和松的主導下,百度確實在垂直領域頻頻發力。
投中集團數據顯示,2010年12月,百度戰略投資家居建材電商平台上海齊家信息1.9億元;2011年3月,百度戰略投資房產信息網站安居客5000萬美元;2011年6月,百度以3.06億美元代價戰略控股旅遊網站去哪兒;2013年5月7日,百度宣佈以3.7億美元價格收購PPS,並將PPS視頻業務與百度全資子公司愛奇藝進行合併。
百度戰略投資或併購這些公司,當然是為了「加強百度的核心業務、建立良好的生態系統、對未來的良好機會進行佈局。」不過,請各位創始人嚴重關注湯和松對於百度戰略投資風格的描述:「百度在投資風格上,很講究戰略性的概念與戰術性的分析結合,不是單純追逐概念,像撒胡椒粉一樣地投資。從戰略上講,投資目標所處的領域要有make sense的概念,這很重要。但(百度)絕不會只為一個概念埋單,我們還要理性地進行戰術分析,必須把概念落地之後能為百度帶來多少投資效果,進行力所能及的量化。只有美麗的概念還不夠,我們還要關注收購所帶來的實際價值。這是一種將宏觀投資概念與理性分析相結合的投資哲學。在投資界歷來有「概念派」和「量化派」,我們是要把概念和量化做好平衡。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既要看森林,也要見樹木。而在看準之後,百度的投資還是非常有魄力的。」
百度戰略投資做量化分析有先天優勢。百度本身是一個強大的搜索引擎,百度投資部門很容易通過後台的關鍵詞投放情況監控到哪個行業有「錢途」,通過後台流量監控,看到某個行業哪個公司做得好,哪個公司做得不好。所以,無論是去哪兒,還是PPS在跟百度談戰略投資的時候,都小心翼翼,不到最後絕不把底牌亮出來,怕自己的商業機密暴露。
據《創業家》瞭解,百度內部有非常嚴重的「給我多少多少錢,我們也能做出一個比某某更好的產品來」的心態。2010年夏天,百度跟去哪兒接觸時,百度內部就在糾結到底投資去哪兒還是自己做,自己做5000萬元投入夠不夠。而在百度決定併購PPS的前兩年,百度已投入重兵做視頻客戶端:百度曾從快播挖人,還收購了快播賴以起家的合作夥伴MaxCMS。2011年2月,百度推出影音客戶端,模式幾乎跟快播一模一樣。幸虧去哪兒和PPS都建立了百度難以踰越的門檻(去哪兒是TTS系統,PPS是高達3億元的裝機量),他們才成為百度戰略投資勢在必得的對象。
其實,觀察百度戰略投資或者產品佈局的趨勢,還是要參考谷歌。谷歌2010年7月以7億美元價格收購美國一家提供機票信息服務的軟件公司ITA(有點類似中國的中航信);2011年6月,百度就以3.06億美元代價戰略控股旅遊網站去哪兒;谷歌2006年以16.5億美元收購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2010年百度投資成立愛奇藝—在視頻業務上,百度累計投資已超過8億美元,成為中國網絡視頻的老大;谷歌2005年推出地圖業務,2009年百度正式推出地圖業務,現在已成為中國市場第一的地圖服務提供商;谷歌2012年4月發佈谷歌眼鏡,2013年6月百度將推出首款基於百度云架構的穿戴設備咕咚手環。
儘管不少聲音認為,百度在移動互聯網的佈局不及阿里巴巴、騰訊,湯和松卻認為,無論是去哪兒,還是愛奇藝PPS,都是中國互聯網界未上市公司裡數一數二的公司,其運營狀況有目共睹。
《創業家》從投行界蒐集到的信息也表明,百度投資去哪兒已成為投行界戰略併購的標竿案例,去哪兒的強勢崛起讓在線商旅市場老大攜程坐立不安,連其創始人梁建章都不得不結束「中國人口問題研究」,重新出山。
從近期Facebook擬以8億~10億美元價格收購以色列移動衛星導航公司Waze看,地圖一致被認為是移動互聯網非常重要的入口。百度跟高德地圖接觸過,但高德地圖最大的價值是地圖基礎數據信息,這點四維也能提供。而在2C市場,百度地圖領先於高德地圖,再加上高德地圖更屬意阿里巴巴,最後沒有了下文。
百度在移動視頻、移動地圖上已經佔據比較好的位置,如果百度狠狠心把營收狀況也不錯的大眾點評網收入囊中,那麼百度地圖+大眾點評可以在O2O市場迅速形成壓倒性優勢。當然,如果百度還對互聯網金融有野心,也大可把僅次於支付寶、財付通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快錢收購掉,快錢是百度顧問何海文及其丈夫關國光開的公司,也是一家營收和利潤都不錯的公司。如果李彥宏要買,何海文至少還能做一半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