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柏南奇新老闆 華爾街最可畏的人

2015-04-27  TCW
 
 

 

美國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奇(Ben Bernanke)卸任之後,一直是全球媒體焦點,近期不光是要到台灣演講,十月份還要發表個人回憶錄,日前更宣布將加入避險基金的城堡投資集團(Citadel investment Group)擔任資深顧問。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柏南奇選擇城堡投資集團是因為該集團不受聯準會監管,且毋須參與遊說工作,不會觸犯公務員旋轉門條款,只須協助全球經濟、金融分析,與客戶交流。他每年收取顧問費,沒有參股,也沒有分紅,還可以繼續承接其他顧問工作。

但外界好奇的是,論數據分析準度,聯準會中高手如雲,柏南奇絕對不是首選,至少現任主席葉倫(Janet Yellen)就是公認的經濟趨勢水晶球;若談社交能力,喜歡自稱書呆子救世界的柏老,更不符標準,究竟城堡投資集團有什麼動機?

答案是:全世界玩金融槓桿最成功、規模也最大的,就是柏南奇。而這正是城堡投資集團需要的經驗:如何成功操作槓桿。

他的投資集團槓桿倍數大、收費比人貴

點入城堡投資集團的官方網頁說明,到今年三月一日為止,城堡投資集團所管理的淨資產規模大約是二百五十億美元,就絕對數字上來說,該規模根據專業評等媒體《機構法人》( Institutional Investors)調查,在避險基金業界連前十名都排不上,對於曾經操作過量化寬鬆,砸下上兆美元收購資產的柏南奇來說,只能說是九牛一毛。

但是,魔鬼藏在細節裡。所謂的管理淨資產規模,一般都是算投資人所投資的本金和該基金累積交易所得與虧損等,並不含該基金持有的空單、避險交易和融資部位,其實,把這些都算進去,才是一家避險基金實際的總資產。

按照這樣的算法,根據美國證管會去年底資料顯示,城堡投資集團總資產竟高達一千七百五十八億美元,換言之,等於它拿本金二百四十億(截至二○一四年底),槓桿比例竟可以高達七.三倍。

這數據,堪稱業界最高,但事實上,城堡投資在二○○八年五月的槓桿倍數,更一度高達九倍,對比一般業界平均大約是兩倍,走鋼索的風險可想而知。果然,隨後發生的雷曼兄弟倒閉和兩房危機,讓城堡投資集團當年度績效衰退五五%。

事實上,從長期績效來看,在二○○八年之前,城堡投資只有一九九四年一年曾經出現虧損,實際上在二○○九年十一月,城堡投資的主要基金漲幅達五八%,已經回補金融危機中虧損的頹勢。

這樣優異的績效也讓城堡收費比別人貴,管理費是同業的一到三倍高(一般同業為二%),同時還會拒絕部分新投資者加入。

但城堡投資集團之所以如此吸引人,關鍵就在於老闆肯.格里芬(Ken Griffin),二○一四年,年僅四十七歲格里芬所屬的對沖基金,扣除各項費用後的回報率,接近一八%,旗下管理資產當年內增加了八十億美元,光是格里芬個人當年度收入,就達十一億美元。

他白手起家創業八年,規模增逾2百倍

根據《富比世》(Forbes)雜誌統計,格里芬個人身價高達六十六億美元(截至四月十七日),是避險基金界人士中排名第七,全美富豪中排名第七十二。

跟柏南奇一樣念哈佛經濟系,但不同的是格里芬在哈佛大學就讀期間,就是操盤高手。當時靠著一支電話、一台傳真機,和在宿舍外面裝了一個衛星接收器來接收即時報價,拿著借來的二十六萬美元當本金就起家,他自己寫程式交易,一九八七年市場崩盤時,他手上都是空單,趁機大賺一筆。

一九九○年,他用四百六十萬美元創立城堡投資集團,之所以取這名字,是希望自己手中部位像城堡一樣穩固,不怕任何挑戰。他與當時大多數人研究基本面的做法不同,通過套利股市波動和建立複雜數學模型來預測走向。

城堡投資集團規模快速成長,八年後規模就達十億美元,並且擁有一百人的操盤團隊;二○○二年,格里芬更被財經雜誌《財務長》(CFO Magazine),選為全球一百人物,二○○六年,城堡投資集團成為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支承銷債券的避險基金,當年《金融時報》更形容格里芬是「華爾街最令人懼怕的人」。

而格里芬如此快速崛起,除了跟他敢於擴大槓桿外,還有就是對風險的認知。他認為,好的風險管理是在危機發生之前做好部署,而不是等到危機發生之後才有所應對。

他的投資訣竅藉瘋狂閱讀,把書本變鈔票

格里芬據說很愛閱讀,他常常在辦公室裡閱讀各種書籍,豐富自己的頭腦。他信奉知識就是力量,這一點跟柏南奇以老學究自娛有點類似,且有媒體形容格里芬跟柏南奇一樣,把沉重的書本變成了同樣沉重的鈔票,細數兩人相同之處,這應該是繼系出同門之外的另一項。

不過,格里芬還做了一件學長柏南奇還沒做到的事情,那就是在二○一四年,他捐給母校哈佛大學一億五千萬美元,而其中的一億二千五百萬美元,將用在學校的財政支出,包括創建兩百個命名為格里芬的新獎學金,這是哈佛校史上最大的單筆捐贈,而哈佛大學將其財政資助所蓋辦公室以格里芬命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74

敢嗆巴菲特是偽君子的人

2015-05-18  TCW

對許多人來說,巴菲特是「股神」;但對羅布(Daniel Loeb)來說,巴菲特卻是偽君子。五月初拉斯維加斯對沖基金論壇上,羅布這位掌管一百七十四億美元對沖基金的主管,公開指責巴菲特「言行不一」,為兩人恩怨再添一樁。

身價二十五億美元的羅布今年五十四歲,他姑奶奶是「芭比娃娃」母公司創辦人。羅布從小常因毒舌惹禍,不過他卻用錢自衛:十二歲念中學,他每天花二十五美分雇一個同學當保鏢,因此未遭霸凌。

羅布後來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和美國總統歐巴馬是同班同學。他大四時就投資獲利十二萬美元,畢業後在金融圈打滾,創辦對沖基金「第三點」(Third Point)。創業前夕,羅布怕敗光從家人、朋友募來的三百萬美元憂心不已,不過該基金第一個月報酬率達八%,讓他焦慮煙消雲散。二○一二年羅布力排眾議,認為希臘不可能退出歐元區,花十億美元購進希臘債券,後出脫獲利五億美元,他也是極少數在歐元危機中獲利的對沖基金。

羅布乃是「激進投資者」(activist investor)——利用手中持股,對管理階層施壓或要求換人。他的手法是:寫公開信給其他股東,批評執行長是他看過最爛的,或指責管理階層無所事事,信裡唯一正面的話是結尾「你真誠的羅布。」三年前,羅布持股雅虎(Yahoo)超過五%,開始攻擊執行長湯普森學歷造假逼其下台,後來他扶上現任女執行長梅爾(Marissa Mayer)。

羅布和巴菲特結怨,來自陶氏化學(Dow Chemical):羅布要求分拆公司,不過該公司執行長卻找另一股東巴菲特背書,稱巴菲特認同其經營理念。今年巴菲特在股東會表示,二○○八年以來,標普五百指數基金上漲近六四%,對沖基金只上漲不到二○%,也被指是批評羅布。

羅布在數天後就反擊:「巴菲特批評對沖基金,他自己就經營過對沖基金;他指責激進投資者,他自己就是第一個激進投資者;他批評金融服務業,卻對它們投資。他說富人要多繳稅,他自己卻例外。」羅布勸人們對巴菲特要「聽其言,觀其行」。若羅布去入股巴菲特公司,未來將有更多好戲可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67

魔鬼主廚游育甄 求好心切罵跑百名員工 對你最嚴格的人 讓你成長最多

2015-05-25  TCW

十年的地獄廚房訓練,讓游育甄成了法式料理界罕見的女主廚。

如今,她自立門戶,三年換掉一百多名助理,也成了嚴苛的主管。她說,被你討厭的人,往往對你最嚴格,卻也是讓你成長最多的人。

撰文•鄧麗萍

在餐廳裡,法式料理優雅上桌,酒菜精緻而講究,客人淺斟低酌,吃得盡興;然而,同一時刻,在廚房裡,卻是一個火爆緊湊的戰場。

正如美國烹飪實境節目《地獄廚房》(Hell's Kitchen)裡,有米其林三顆星星頭銜的名廚戈登.拉姆齊(Gordon Ramsay),性格十分火爆,動輒對參賽選手飆髒話;在現實中,美食被端出來之前,地獄廚房的場景就在你看不見的地方上演。

因此,能夠在廚房熬出頭,尤其是星級餐廳,領受過地獄廚房般試煉的女主廚,更是少之又少。風流小館的主廚游育甄,美術系畢業、二十七歲才入行,卻在十年間成為法式料理界罕見的女主廚。

游育甄曾跟隨過兩位大師級主廚,包括與新加坡名廚郭文秀(Justin Quek)共事,也曾在台北知名法式料理侯布雄餐廳L'ATELIER de Joel Robuchon服務時,擔任日籍主廚須賀洋介的助理,都是傳說中的「地獄廚房」。游育甄卻展現過人的意志,咬牙熬過了豐富扎實的訓練。

意志堅定》

被名廚踢當場想走,花三周做到不被挑剔出來創業、開設風流小館後,游育甄搖身一變,也成了被討厭的主廚,三年來,她換過一百多名助理,等於每名助理熬不到十天,就辭職落跑了。原因是,法式料理注重擺盤,講究餐點的精緻度,製作過程要求很高。因此在廚房裡工作,不僅是體力上的鍛鍊,更是心智的考驗。

二○○九年底,在侯布雄法式餐廳當助理時,游育甄跟在嚴格著稱的主廚須賀洋介身邊一年半,堪稱她主廚生涯中最重要的歷練,不僅學到維持品質的穩定,也習慣在高度壓力下,掌握料理配方與出菜時間。

須賀洋介是當代「世紀名廚」侯布雄(Joel Robuchon)的嫡傳弟子,十多歲就到法國學廚藝,二十歲進入頂級米其林三星侯布雄的實驗室,當時侯布雄身邊的大老級主廚都瞧不起他,對他百般挑剔。

但短短五、六年,須賀洋介就在異鄉闖出一片天,從一個叫不出名字、被謔稱「日本人」的小助理,變成獨當一面、征戰各國米其林餐廳的大師級主廚,和當年瞧不起他的主廚們平起平坐。

從地獄廚房的正統訓練出來,須賀洋介也成了恃才傲物的名廚,對助理疾言厲色,批評絲毫不留情面。當他進駐台北侯布雄餐廳,開幕前原本聘了二十多名助理廚師,到開幕時只剩下十二人,走了大半。

通常,法式料理廚房分為前菜、肉類、海鮮三組,每組有一位主廚、搭配幾名助理。須賀洋介做前菜,游育甄和他同一組,回憶當時,只要擺盤太慢,他就直接朝助理踹下去,大罵「too slow(太慢)」,要不然就用日文和法文罵助理「白痴」,每天都被罵,無一例外,「女生還好,被踢而已,男生是又踢又打。」在這之前,游育甄覺得助理工作還算簡單,快則三天、慢則一個禮拜就能上手。但跟著須賀洋介工作時,才發現和他仍有一段距離,「他太厲害了!感覺快要跟不上。」即使游育甄已非新人,手腳也相當熟練,但還是被弄哭過,只能低著頭,淚水靜靜滑落,滴到工作枱上,手卻沒停過。明知助理在哭,地獄主廚也照罵不誤。

有一次,游育甄動作慢了一點,當場被須賀洋介踢一腳。從小到大都沒有被這樣踢過,她頓時非常氣憤,對自己說:「我下午就要走了!」咬牙撐到出完菜,過了情緒的頂點,她冷靜下來,「如果我就這樣走掉,好像很弱、很丟臉,會讓他覺得台灣人就是這麼弱。」所以選擇繼續留下來。

她決定化悲憤為力量,「給自己一個月時間去追上他們,讓所有的人都噹不到我。」從此,在一個月內,她都提早到餐館準備,同時加快速度,結果只花了三個禮拜時間就做到了。

「被你討厭的人,往往對你最嚴格,也影響你最多。」即使遇到超討厭又嚴苛的主管,游育甄仍正面看待,因為嚴厲的師傅,激勵她加倍努力,也幫助她快速成長。風流小館行銷經理陳安香形容,游育甄有著「不服輸」的個性,加上她意志堅定,把自己磨到不被挑剔為止。

標準嚴格》

要求做到基本功,重視細節常急到抓狂三年前,游育甄在台北市金華街開設自己的餐廳,如今成了許多企業家相聚用餐的地方。笑起來眼睛瞇成一線,個性隨和親切的她,在廚房裡,卻也是出了名的嚴格。常常會在氣急之下,斥罵助理:「這麼簡單,為什麼卻弄成這樣?你不要做!」「你給我滾!」當上主廚後,游育甄終於體會名廚嚴師的心情,因為法式餐廳對細節要求很高,品質必須很穩定,自己又要求完美,常會急到抓狂。不過,她自認對待助理仍不如師傅那麼嚴厲。

「被我fire(開除)的,都是基本功無法達到。」游育甄的要求,像是冰箱要擦乾淨,菜要收好,或者切蔥時,動作快一點等。「這些都是基本功,光是要求這些,就足夠讓人都跑掉了。」游育甄苦笑,「還不用說要求他們做菜的味道要跟我一樣。」她打趣說,若以當初那位會踢人的日籍主廚的標準來看,「可能要再加一百個」,沒人能待上一天。

做中學習》

從被罵中自我調適,成為國內頂尖名廚和游育甄共事兩年多的助理林芳任,仍顯得戰戰兢兢,形容游育甄「眼神會掃射」,不太敢與她對看,可見她平日對助理有多嚴厲。另一名助理、景文高中畢業的葉韋廷,原本學服裝設計,覺得做菜很有趣、「女chef(主廚)很酷」,所以從學徒做起。

剛來時,兩人超生嫩,常常被罵哭,但一路走來,她們沒被高壓辛苦的工作嚇倒,反而提早上班,磨出扎實的基本功,如今成為游育甄的左右手。游育甄認為,有些人是有天分、反應特別好;有些人勤能補拙,還是可以做很好的助手。但能堅持下去、能吃苦的,太少。

「只要自己放棄,都是輸的。因為主廚沒有叫你走,他沒放棄你,是你自己放棄你自己。」她說,很多人害怕失敗而閃躲,總會找藉口,告訴自己「我可能不適合」,但那只是讓自己比較舒坦的理由。真正的理由是,你根本就跟不上。

回想起當廚師的歷程,游育甄仍心有戚戚焉,也讓她在觀看奧斯卡得獎影片《進擊的鼓手》時,對於片中立志成為頂尖爵士鼓手的音樂系學生,遇上魔鬼教練,被魔鬼特訓推向技藝高峰的故事感同身受,忍不住激動落淚。

游育甄認為,「要成為出色的人,首先就要遇到一位對你要求很變態的師傅,第二就是把自己逼到絕境,但仍不放棄,自己站起來。」但她也體悟到,每個出色的人都是不容易的,因為得吃很多苦,這也是為何出類拔萃的人那麼少。

料理是自我修行,當人與人之間的條件都旗鼓相當時,剩下就是努力和意志力的問題。游育甄秉持「做中學,學中做」,在那些被罵與被羞辱的職涯裡,自我調適和堅定心志,成為國內極少數的頂尖女主廚。

游育甄

出生:1975年

現職:風流小館主廚

經歷:侯布雄法式餐廳、

Justin's Signatures廚師

學歷:文化大學美術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80

創業公司怎樣招到優秀又合適的人?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08/149988.html

黑馬說:招聘幾乎是所有互聯網創業公司最頭痛的事情,找到一個優秀又適合的人才並不比找到一個完美的人生伴侶要來得輕松。

創業公司怎麽才能在合適的時候找到合適的人才呢?著名的矽谷孵化器 Y Combinator 掌門人 Sam Altman 給出了他的一些意見、經驗和思考。

文 | 
Y Combinator 掌門人  Sam Altman

創業公司在融資以後,接下來的一件大事便是招聘。招聘優秀的員工是非常重要但卻是非常困難的。事實上,這可能是創始人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你往往很容易有這樣的幻覺:你有能力讓一群平庸的人做出非常偉大的工作成果。事實上如果你招聘做得很糟糕,你將無法獲得成功,公司往往是創始人組建的團隊生產出來的產品。僅靠你自己,根本沒有辦法建造一家偉大的公司。

這里有一些關於招聘的建議:


花更多的時間去做招聘

絕大多數創業者幾乎從來不花足夠的時間在招聘上。在你搞清了發展遠景並且找到了可行的商業模式之後,你可能就應該開始花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時間來進行招聘。這聽起來有點兒瘋狂,因為你總是有超多的工作要去做,但是招聘永遠是你所要做的事情里最重要的,而且最棒的公司總是和最棒的人才相輔相成的。

你不能指望把這件事情外包出去:你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看人,獲得那些有潛力的候選人對你的公司的垂青,並且和所有來面試的人去面對面交流。在公司超過500人之前,創始人/CEO 應該親自面試每一名候選人。
 

\了解清楚招聘崗位所需的技術與技能

說到花時間,在你開始招聘之前,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這個職位所要做的事情。如果你不懂得這個職位的職責,獲得合適的人才會非常非常困難。典型的例子是一個黑客 CEO 決定雇傭一位銷售 VP 因為他不想花太多時間在銷售上。事實上,這一點兒也不管用,他應該親自去做一下這件事情並且從細節上去了解它。只有在此之後,他才能在董事會上說服大家為什麽要招聘這個人來做這件事。


聰明、高效——對應聘者的最基本要求

對於某個特定的角色總會有一些相應的具體要求,但是聰明和高效這兩條永遠是普遍適用的要求。而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非常容易忘記這一原則;結果往往是,這些招來的人在早期的創業公司根本不管用(他們可能無法做任何有用的工作)。


幸運的是,聰明而高效的人士往往不難找到。

和那些候選人去聊他們到底做過些什麽。嘗試去問他們關於自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項目和最大的成果。具體來說,要問他們每一天是怎樣安排自己的時間的,或者上個月他們完成了哪些事。瞄準一個具體的領域深入地去問,並且搞清楚你的候選人到底做了什麽:在一個成功的項目里取得成績是非常簡單的。去搞清楚他們是通過什麽方法去解決你所關心的有關於這個職位的具體問題的。

如果你在查詢了相關資料以後提出了正確的問題,這通常會給你一種高效的良好感覺,並且你將能夠在一個小時的交談的最後階段來判斷候選人的聰明程度。如果你在面試時學不到任何東西,這很糟糕。如果你在面試的時候感到無聊了,那就更糟糕了。一個好的面試通常感覺像一場交談,而不只是提問和回答。

請記住在一家創業公司里,你雇用的任何人都更可能在接下來的三到六個月內從事一項全新的工作。應該要找那些聰明並且高效的人才。
 

\給他們幾天來感受角色,你感受他們

這是我想要給出的最重要的戰術性建議。通常就算面試之後,大家也很難知道到底一起工作起來會是怎麽一個情況,但是如果一起共事過一陣子,這就變得非常簡單了。

如果可能的話(這幾乎總是可能的),在你正式雇傭他之前,讓他和你一起工作一兩天;你可以把這種嘗試放在晚上或者周末。如果你在面試一位開發者,讓他為一些真實但是不重要的項目寫幾段代碼。如果是面試PR職位,讓他寫一段媒體發布稿,並且找記者去挑刺。和他們簽一些合同條款,並且像普通的合同工一樣支付給他們這一周的報酬。

到此為止,關於和這個人一起工作會是怎樣的情況或者這個人到底有多麽勝任這個角色,相比單純的面試,你將獲得更確切的感受。並且,他也將獲得在你公司工作的切身體驗。


關註那些能找到這些候選人的正確渠道

基本上,這個討論會歸結於“盡量利用你的個人關系網絡”。即使誇張十倍也不過份,我所見過的最好的候選人來源是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就算你不認為你能認識這麽多人,請不要猶豫去尋找那些最棒的人。就算只有5%的機會成功,也絕對值得。

我所知道的所有偉大的創業公司都比一般人想象中花更長的時間在找到合適的招聘渠道這件事上。最糟糕的創業公司則總是為自己的懶惰找借口。

當你雇用了某人,一旦你確信了他就是那個對的人,你應該請他坐下來,把他的名字寫入到那些你希望雇用的人的名單里。你應該努力去把這件事情做好。

經常地,為了找到最棒的人才,你必須主動出擊。這些人幾乎從來不去找工作,所以不要把你的招聘範圍局限在那些正在尋找工作的人身上。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是你應該怎樣從熟人圈里去勾搭:我不認為我對此有很棒的答案。一個朋友說,“勾搭是矽谷最流行的關系形式”。

不要把你找候選人的範圍局限在你所在的地區。對於身在灣區的你來說,這個建議非常正確的;很多很多人想搬到這里來。

把候選人的挖掘作為一項長期投資來進行:你甚至可能現在就需要花一些時間在跟一些你將來一年都不會具體談論換工作的人進行交流。

利用你的投資人和他們的人際網絡去尋找候選人。在你的投資人郵件列表里,讓他們知道你需要雇用哪種人。

順便提一句,如果我準備投入到為創業公司雇用人才的行列里,我將會試圖讓這樣的招聘看起來更像一種私人交流,因為那真的管用。我更喜歡那種能讓我看到我公司的每個人怎樣與一位候選人發生人際關系的服務,這樣的服務能幫助我公司里的成員去搜尋人際網絡(LinkedIn 可能更適合用來招募銷售人員但是不是很適合用來招募開發者)。
 

\畫一個大餅,不要去擔心這個大餅會不會畫過頭

要雇傭到優秀的人才,你必須畫大餅。除了希望在一個優秀的團隊工作之外,候選人更需要看到你畫的大餅。比如說,為什麽這個工作比其他機會更重要?在你為其他事情費心之前,畫大餅去激勵人們可能是你為了組建一支優秀的團隊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作為一個創始人,你會假設每個人都像你一樣為你的公司而感到興奮。可事實上並不如此。你需要花非常多的時間來畫大餅激勵他們。

如果你畫了一個不錯的大餅,並且很擅於去推銷它。你可能會雇傭到一些能力過剩的優秀員工。不用擔心,在一個快速成長的創業公司里,他們很快會發現他們的能力並不一定充分去適應這些挑戰。

你應該利用你的董事會和你的投資人來幫你接近候選人。

一旦你決定你想要雇用某人,馬上切換到親近模式。例如成為新入職者的直接匯報對象,盡量每天和他交流一次。


雇用那些你喜歡的人

在 Stripe(一家美國網絡支付平臺),我相信他們把這稱為“禮拜天測試”:如果你想跟這個人約會。你會不會希望在禮拜天來到公司。喜歡與你一起工作的人對正確的公司文化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幾乎很少看到這樣的情形:一個我不喜歡的候選人同時又是非常合適的候選人。我只想招聘一次,而這是一個錯誤。

那就是說,就算你還是想要一些多樣化的價值觀,你還是需要一些不變的統一標準:比如誠實,聰明等等。根據具體情形,你可能還會需要更多。


設立一套公司文化和價值觀用來作為招聘標準

花多些時間來搞清楚你的公司文化和價值觀到底是什麽?(互聯網上有一些非常棒的案例)。盡量保證整個公司的每一個人都知道他們的價值觀是什麽並且深信它。每一個你雇用的人都應該符合這種公司文化和價值觀。

Andrew Mason(Groupon創始人) 說過:“價值觀是用來使個人在遇到利益沖突的情境下能夠自覺地做出,跟你作為創始人會去做出的,同樣的決定(比如說:“用戶增長” 相對於“用戶滿意度”哪個更重要)。”

把你的價值觀奉為信條。用這些價值觀來篩選候選人,如果他不符合你設定的價值標準,就算他再優秀也不要雇用他。我們需要多元化的觀點和不同的個性特點,這是好事(比如在你的團隊里,你會同時想要一些書呆子和一些運動員),但是創業公司的價值觀的紊亂是極其糟糕的。

有一些人太執著於自己的價值觀,他們可能會背棄你設立的價值觀;你可能最後不得不開除掉這些人。

順便說一句,在早期創業階段,盡量避免招募遠程辦公的員工。因為文化始終是需要靠人來傳播的,你必須保證每個人都在同一個地方工作。
 

\不要去妥協

在創業公司啟動的時候,你總是會急迫地需要一些人,所以非常有可能你會去雇用一些並不那麽聰明或者和公司文化契合的人來幫你把一個特定的任務給完成。特別是在早期階段,千萬不要妥協。一個隨意但是糟糕的聘用將留下不可彌補並且可能導致公司夭折的危險。失去一個機會,延遲推出一個產品,或者其他任何損失也比雇用了一個平庸的人要來的強。

最棒的人總是會吸引其他最棒的人;一旦你在辦公室里雇用了一個平庸的人,整個情況就很難逆轉了。


在福利上大方一些,但是一定要有股權激勵

在創業初期,你也許在幾乎所有方面都非常節儉。但是給予優秀人才的待遇是一個例外。

但是在你慷慨的時候,千萬要註意要特別給予股權激勵。理想情況下,你最好付給應聘者稍稍低於市場價格的工資,但是卻要有非常慷慨的股權激勵。“有經驗”的應聘者通常有比較高的個人工資,而且有時候你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報酬,但是記住偉大的公司通常不是由經驗豐富的人創造的(一些特別領域特殊的角色可能是例外。)

說完這話我肯定會被噴死,但這絕對是正確的戰略選擇:如果你希望有一個高於市面水平的工資,請速速去大公司工作,而不要去想什麽期權。

理想情況是,你最好支付給員工恰好讓他們手頭不那麽緊張的恰當的報酬。期權就更難掌握了,但是一個不錯的方案是前20位應聘者可以拿到你的投資人建議的兩倍期權。對一家狀態還不錯但是並沒有完全開始爆發的公司來說,我見過的一些粗略的數字大概是第一位工程師獲得1.5%的期權,第二十位大概獲得0.25%,但是上下浮動差別是非常大的。

YC 公司對幾乎所有的工程師們都有一個扁平的工資結構,而且它看上去挺不錯。這個工資通常比員工在其他地方能拿到的要少一些,但是他們明顯非常喜歡他們的工作並且相信股票將非常值錢。這種願意把錢放在未來去賺的員工才是你在一家創業公司里真正需要的。除非事情變得非常糟糕,這些工程師們將獲得遠比在其他地方拿高工資來得高的高的回報。這還不算上他們的工作環境將會大大地好於後者。

你可能需要學會去做一些妥協。學會去談判,總之,為了雇用某人,魯莽地去打破你的待遇結構是非常糟糕的,這些流言會流傳出去,而每個人都會變得非常灰心。
 

\對危險保持警惕並且相信你的直覺

在面試和談判的過程中,有一些事情必須引起註意,因為他們常常意味著那個家夥也許無法勝任在一家創業公司里工作。比如,過於在乎他的身份是一個信號;過於關註一些諸如“我的組織里到底會有多少報告”之類的事情是一個更嚴重的信號。你會很快對這些事情產生一種感覺,不要對這種感覺視若無睹。

如果你有難以名狀的感覺說不想要這個人,那就千萬別要這個人。


永遠開放招聘職位

不幸的是,招聘往往不是你想招,想招就能招的。你必須把它視作你的終身事業,而不僅僅是在你突然想要一個人來填補空缺的時候才想到去做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並不是在預料之中的;如果你發現某些人非常適合某些角色,但是那個角色你可能在未來兩個月里並不需要,你仍然應該馬上雇用他。
 

\快速開除

我幾乎從來沒有見過一個菜鳥創始人能夠做到足夠快速的開除;我也幾乎從來沒有遇到過一個創始人在幾年之後仍然學不會快速開除。

你幾乎不可能保證你的雇用是100%正確的。當這明顯是一個錯誤的時候,它就不可能是正確的。與其讓大家都吊在一根繩子上做著“會變好的”之類的不切實際的幻想,不如早點讓相關人員快點分道揚鑣。當你遇到一些你必須讓他走人的人的時候,這是特別正確的選擇:如果他們只是在你的公司待了幾個月,這在他的簡歷里幾乎不算什麽重要的經歷。並且公司里的其他所有人可能在你之前早就註意到了那個家夥不太行。


嚴格制定一些雇用程序

讓你團隊里的所有人參與到決定是否雇用他們面試的人的行列里來,並且寫下他們的想法。如果過程中產生了誤會,這會對之後的反省來說非常有用。在面試者離開後,和整個面試團隊做一個簡短的私下的討論將非常有用。

讓員工帶著候選人外出用餐。堅持要讓每個人都準時並且為面試做好充分準備。保證每一位候選人離開時帶著對你公司的積極良好印象。

好好安排:應該專門有一個人負責協調整個面試流程,保證每一個你想問的每一個話題都被問到了,當面試結束後,召集所有人一起討論,等等。並且,制定一個關於怎麽決定是否雇傭的通用框架,比如:你是否需要大家的一致同意?

記住,盡管你團隊里的有些人很擅於做他們手頭的工作,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會是好的面試官。教會大家怎麽去當一個面試官非常重要。


不要隨意招聘

許多創始人招聘只是因為這活兒看起來很酷,還有人們總是會問你到底有多少員工。公司通常在還不大的時候工作得更棒。花時間去思考怎樣在可行的條件下做最少的不必要的勞動總是值得的,並且團隊能小則盡量小。

不要因為招聘而招聘。招聘應該是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有辦法自己幹就別去招聘。
 

\哥們,祝你好運了。招聘是非常困難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並且不要忘了在你招聘完了之後,你需要想辦法留住這些人。記住時常去和他們交流,當一個好的管理者,保持經常性的全員討論,保證每個人在快樂的狀態並且獲得充分鍛煉,等等。記住一定永遠要保持一種向前的動力:這對留住天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每六個月給他們一些新的任務和角色。當然,還要繼續關註怎樣吸引新的天才們加入進來:這會讓其他優秀人才想要繼續留在公司。

記住一定要識別並且培養出新的人才。這不一定像解決一個新問題那樣令人感到有樂趣,但是這將最終決定你的成功。\版權聲明:本文作者Sam Altman,轉自微信公號企業社區,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2015黑馬大賽全國項目報名火熱進行中,上海、成都、杭州、南京、武漢等城市趴陸續開場,6月末上海站文化創意與O2O專場行業賽,項目報名請點擊下方黑馬大賽圖片進入!

 

\\黑馬說:招聘幾乎是所有互聯網創業公司最頭痛的事情,找到一個優秀又適合的人才並不比找到一個完美的人生伴侶要來得輕松。

創業公司怎麽才能在合適的時候找到合適的人才呢?著名的矽谷孵化器 Y Combinator 掌門人 Sam Altman 給出了他的一些意見、經驗和思考。

文 | 
Y Combinator 掌門人  Sam Altman

創業公司在融資以後,接下來的一件大事便是招聘。招聘優秀的員工是非常重要但卻是非常困難的。事實上,這可能是創始人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你往往很容易有這樣的幻覺:你有能力讓一群平庸的人做出非常偉大的工作成果。事實上如果你招聘做得很糟糕,你將無法獲得成功,公司往往是創始人組建的團隊生產出來的產品。僅靠你自己,根本沒有辦法建造一家偉大的公司。

這里有一些關於招聘的建議:


花更多的時間去做招聘

絕大多數創業者幾乎從來不花足夠的時間在招聘上。在你搞清了發展遠景並且找到了可行的商業模式之後,你可能就應該開始花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時間來進行招聘。這聽起來有點兒瘋狂,因為你總是有超多的工作要去做,但是招聘永遠是你所要做的事情里最重要的,而且最棒的公司總是和最棒的人才相輔相成的。

你不能指望把這件事情外包出去:你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看人,獲得那些有潛力的候選人對你的公司的垂青,並且和所有來面試的人去面對面交流。在公司超過500人之前,創始人/CEO 應該親自面試每一名候選人。
 

\了解清楚招聘崗位所需的技術與技能

說到花時間,在你開始招聘之前,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這個職位所要做的事情。如果你不懂得這個職位的職責,獲得合適的人才會非常非常困難。典型的例子是一個黑客 CEO 決定雇傭一位銷售 VP 因為他不想花太多時間在銷售上。事實上,這一點兒也不管用,他應該親自去做一下這件事情並且從細節上去了解它。只有在此之後,他才能在董事會上說服大家為什麽要招聘這個人來做這件事。


聰明、高效——對應聘者的最基本要求

對於某個特定的角色總會有一些相應的具體要求,但是聰明和高效這兩條永遠是普遍適用的要求。而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總是非常容易忘記這一原則;結果往往是,這些招來的人在早期的創業公司根本不管用(他們可能無法做任何有用的工作)。


幸運的是,聰明而高效的人士往往不難找到。

和那些候選人去聊他們到底做過些什麽。嘗試去問他們關於自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項目和最大的成果。具體來說,要問他們每一天是怎樣安排自己的時間的,或者上個月他們完成了哪些事。瞄準一個具體的領域深入地去問,並且搞清楚你的候選人到底做了什麽:在一個成功的項目里取得成績是非常簡單的。去搞清楚他們是通過什麽方法去解決你所關心的有關於這個職位的具體問題的。

如果你在查詢了相關資料以後提出了正確的問題,這通常會給你一種高效的良好感覺,並且你將能夠在一個小時的交談的最後階段來判斷候選人的聰明程度。如果你在面試時學不到任何東西,這很糟糕。如果你在面試的時候感到無聊了,那就更糟糕了。一個好的面試通常感覺像一場交談,而不只是提問和回答。

請記住在一家創業公司里,你雇用的任何人都更可能在接下來的三到六個月內從事一項全新的工作。應該要找那些聰明並且高效的人才。
 

\給他們幾天來感受角色,你感受他們

這是我想要給出的最重要的戰術性建議。通常就算面試之後,大家也很難知道到底一起工作起來會是怎麽一個情況,但是如果一起共事過一陣子,這就變得非常簡單了。

如果可能的話(這幾乎總是可能的),在你正式雇傭他之前,讓他和你一起工作一兩天;你可以把這種嘗試放在晚上或者周末。如果你在面試一位開發者,讓他為一些真實但是不重要的項目寫幾段代碼。如果是面試PR職位,讓他寫一段媒體發布稿,並且找記者去挑刺。和他們簽一些合同條款,並且像普通的合同工一樣支付給他們這一周的報酬。

到此為止,關於和這個人一起工作會是怎樣的情況或者這個人到底有多麽勝任這個角色,相比單純的面試,你將獲得更確切的感受。並且,他也將獲得在你公司工作的切身體驗。


關註那些能找到這些候選人的正確渠道

基本上,這個討論會歸結於“盡量利用你的個人關系網絡”。即使誇張十倍也不過份,我所見過的最好的候選人來源是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就算你不認為你能認識這麽多人,請不要猶豫去尋找那些最棒的人。就算只有5%的機會成功,也絕對值得。

我所知道的所有偉大的創業公司都比一般人想象中花更長的時間在找到合適的招聘渠道這件事上。最糟糕的創業公司則總是為自己的懶惰找借口。

當你雇用了某人,一旦你確信了他就是那個對的人,你應該請他坐下來,把他的名字寫入到那些你希望雇用的人的名單里。你應該努力去把這件事情做好。

經常地,為了找到最棒的人才,你必須主動出擊。這些人幾乎從來不去找工作,所以不要把你的招聘範圍局限在那些正在尋找工作的人身上。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是你應該怎樣從熟人圈里去勾搭:我不認為我對此有很棒的答案。一個朋友說,“勾搭是矽谷最流行的關系形式”。

不要把你找候選人的範圍局限在你所在的地區。對於身在灣區的你來說,這個建議非常正確的;很多很多人想搬到這里來。

把候選人的挖掘作為一項長期投資來進行:你甚至可能現在就需要花一些時間在跟一些你將來一年都不會具體談論換工作的人進行交流。

利用你的投資人和他們的人際網絡去尋找候選人。在你的投資人郵件列表里,讓他們知道你需要雇用哪種人。

順便提一句,如果我準備投入到為創業公司雇用人才的行列里,我將會試圖讓這樣的招聘看起來更像一種私人交流,因為那真的管用。我更喜歡那種能讓我看到我公司的每個人怎樣與一位候選人發生人際關系的服務,這樣的服務能幫助我公司里的成員去搜尋人際網絡(LinkedIn 可能更適合用來招募銷售人員但是不是很適合用來招募開發者)。
 

\畫一個大餅,不要去擔心這個大餅會不會畫過頭

要雇傭到優秀的人才,你必須畫大餅。除了希望在一個優秀的團隊工作之外,候選人更需要看到你畫的大餅。比如說,為什麽這個工作比其他機會更重要?在你為其他事情費心之前,畫大餅去激勵人們可能是你為了組建一支優秀的團隊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作為一個創始人,你會假設每個人都像你一樣為你的公司而感到興奮。可事實上並不如此。你需要花非常多的時間來畫大餅激勵他們。

如果你畫了一個不錯的大餅,並且很擅於去推銷它。你可能會雇傭到一些能力過剩的優秀員工。不用擔心,在一個快速成長的創業公司里,他們很快會發現他們的能力並不一定充分去適應這些挑戰。

你應該利用你的董事會和你的投資人來幫你接近候選人。

一旦你決定你想要雇用某人,馬上切換到親近模式。例如成為新入職者的直接匯報對象,盡量每天和他交流一次。


雇用那些你喜歡的人

在 Stripe(一家美國網絡支付平臺),我相信他們把這稱為“禮拜天測試”:如果你想跟這個人約會。你會不會希望在禮拜天來到公司。喜歡與你一起工作的人對正確的公司文化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幾乎很少看到這樣的情形:一個我不喜歡的候選人同時又是非常合適的候選人。我只想招聘一次,而這是一個錯誤。

那就是說,就算你還是想要一些多樣化的價值觀,你還是需要一些不變的統一標準:比如誠實,聰明等等。根據具體情形,你可能還會需要更多。


設立一套公司文化和價值觀用來作為招聘標準

花多些時間來搞清楚你的公司文化和價值觀到底是什麽?(互聯網上有一些非常棒的案例)。盡量保證整個公司的每一個人都知道他們的價值觀是什麽並且深信它。每一個你雇用的人都應該符合這種公司文化和價值觀。

Andrew Mason(Groupon創始人) 說過:“價值觀是用來使個人在遇到利益沖突的情境下能夠自覺地做出,跟你作為創始人會去做出的,同樣的決定(比如說:“用戶增長” 相對於“用戶滿意度”哪個更重要)。”

把你的價值觀奉為信條。用這些價值觀來篩選候選人,如果他不符合你設定的價值標準,就算他再優秀也不要雇用他。我們需要多元化的觀點和不同的個性特點,這是好事(比如在你的團隊里,你會同時想要一些書呆子和一些運動員),但是創業公司的價值觀的紊亂是極其糟糕的。

有一些人太執著於自己的價值觀,他們可能會背棄你設立的價值觀;你可能最後不得不開除掉這些人。

順便說一句,在早期創業階段,盡量避免招募遠程辦公的員工。因為文化始終是需要靠人來傳播的,你必須保證每個人都在同一個地方工作。
 

\不要去妥協

在創業公司啟動的時候,你總是會急迫地需要一些人,所以非常有可能你會去雇用一些並不那麽聰明或者和公司文化契合的人來幫你把一個特定的任務給完成。特別是在早期階段,千萬不要妥協。一個隨意但是糟糕的聘用將留下不可彌補並且可能導致公司夭折的危險。失去一個機會,延遲推出一個產品,或者其他任何損失也比雇用了一個平庸的人要來的強。

最棒的人總是會吸引其他最棒的人;一旦你在辦公室里雇用了一個平庸的人,整個情況就很難逆轉了。


在福利上大方一些,但是一定要有股權激勵

在創業初期,你也許在幾乎所有方面都非常節儉。但是給予優秀人才的待遇是一個例外。

但是在你慷慨的時候,千萬要註意要特別給予股權激勵。理想情況下,你最好付給應聘者稍稍低於市場價格的工資,但是卻要有非常慷慨的股權激勵。“有經驗”的應聘者通常有比較高的個人工資,而且有時候你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報酬,但是記住偉大的公司通常不是由經驗豐富的人創造的(一些特別領域特殊的角色可能是例外。)

說完這話我肯定會被噴死,但這絕對是正確的戰略選擇:如果你希望有一個高於市面水平的工資,請速速去大公司工作,而不要去想什麽期權。

理想情況是,你最好支付給員工恰好讓他們手頭不那麽緊張的恰當的報酬。期權就更難掌握了,但是一個不錯的方案是前20位應聘者可以拿到你的投資人建議的兩倍期權。對一家狀態還不錯但是並沒有完全開始爆發的公司來說,我見過的一些粗略的數字大概是第一位工程師獲得1.5%的期權,第二十位大概獲得0.25%,但是上下浮動差別是非常大的。

YC 公司對幾乎所有的工程師們都有一個扁平的工資結構,而且它看上去挺不錯。這個工資通常比員工在其他地方能拿到的要少一些,但是他們明顯非常喜歡他們的工作並且相信股票將非常值錢。這種願意把錢放在未來去賺的員工才是你在一家創業公司里真正需要的。除非事情變得非常糟糕,這些工程師們將獲得遠比在其他地方拿高工資來得高的高的回報。這還不算上他們的工作環境將會大大地好於後者。

你可能需要學會去做一些妥協。學會去談判,總之,為了雇用某人,魯莽地去打破你的待遇結構是非常糟糕的,這些流言會流傳出去,而每個人都會變得非常灰心。
 

\對危險保持警惕並且相信你的直覺

在面試和談判的過程中,有一些事情必須引起註意,因為他們常常意味著那個家夥也許無法勝任在一家創業公司里工作。比如,過於在乎他的身份是一個信號;過於關註一些諸如“我的組織里到底會有多少報告”之類的事情是一個更嚴重的信號。你會很快對這些事情產生一種感覺,不要對這種感覺視若無睹。

如果你有難以名狀的感覺說不想要這個人,那就千萬別要這個人。


永遠開放招聘職位

不幸的是,招聘往往不是你想招,想招就能招的。你必須把它視作你的終身事業,而不僅僅是在你突然想要一個人來填補空缺的時候才想到去做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並不是在預料之中的;如果你發現某些人非常適合某些角色,但是那個角色你可能在未來兩個月里並不需要,你仍然應該馬上雇用他。
 

\快速開除

我幾乎從來沒有見過一個菜鳥創始人能夠做到足夠快速的開除;我也幾乎從來沒有遇到過一個創始人在幾年之後仍然學不會快速開除。

你幾乎不可能保證你的雇用是100%正確的。當這明顯是一個錯誤的時候,它就不可能是正確的。與其讓大家都吊在一根繩子上做著“會變好的”之類的不切實際的幻想,不如早點讓相關人員快點分道揚鑣。當你遇到一些你必須讓他走人的人的時候,這是特別正確的選擇:如果他們只是在你的公司待了幾個月,這在他的簡歷里幾乎不算什麽重要的經歷。並且公司里的其他所有人可能在你之前早就註意到了那個家夥不太行。


嚴格制定一些雇用程序

讓你團隊里的所有人參與到決定是否雇用他們面試的人的行列里來,並且寫下他們的想法。如果過程中產生了誤會,這會對之後的反省來說非常有用。在面試者離開後,和整個面試團隊做一個簡短的私下的討論將非常有用。

讓員工帶著候選人外出用餐。堅持要讓每個人都準時並且為面試做好充分準備。保證每一位候選人離開時帶著對你公司的積極良好印象。

好好安排:應該專門有一個人負責協調整個面試流程,保證每一個你想問的每一個話題都被問到了,當面試結束後,召集所有人一起討論,等等。並且,制定一個關於怎麽決定是否雇傭的通用框架,比如:你是否需要大家的一致同意?

記住,盡管你團隊里的有些人很擅於做他們手頭的工作,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會是好的面試官。教會大家怎麽去當一個面試官非常重要。


不要隨意招聘

許多創始人招聘只是因為這活兒看起來很酷,還有人們總是會問你到底有多少員工。公司通常在還不大的時候工作得更棒。花時間去思考怎樣在可行的條件下做最少的不必要的勞動總是值得的,並且團隊能小則盡量小。

不要因為招聘而招聘。招聘應該是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有辦法自己幹就別去招聘。
 

\哥們,祝你好運了。招聘是非常困難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並且不要忘了在你招聘完了之後,你需要想辦法留住這些人。記住時常去和他們交流,當一個好的管理者,保持經常性的全員討論,保證每個人在快樂的狀態並且獲得充分鍛煉,等等。記住一定永遠要保持一種向前的動力:這對留住天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每六個月給他們一些新的任務和角色。當然,還要繼續關註怎樣吸引新的天才們加入進來:這會讓其他優秀人才想要繼續留在公司。

記住一定要識別並且培養出新的人才。這不一定像解決一個新問題那樣令人感到有樂趣,但是這將最終決定你的成功。\版權聲明:本文作者Sam Altman,轉自微信公號企業社區,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2015黑馬大賽全國項目報名火熱進行中,上海、成都、杭州、南京、武漢等城市趴陸續開場,6月末上海站文化創意與O2O專場行業賽,項目報名請點擊下方黑馬大賽圖片進入!

 

\\

1900年7月李鴻章訪問香港。圖為李鴻章和港督蔔力在九龍到廣州鐵路通車儀式上合影。李鴻章側身為劉學詢。 (南方周末資料圖)

“歷史也好,現實也好,不就是一群不甘於打醬油的人在互相博弈嗎?劉學詢一生都與一幫中國最牛的人在博弈,他打的是最牛的醬油。”“民間歷史拾荒者”雪珥這樣評價其新著《危險關系——晚清轉型期的政商賭局》的主人公劉學詢。

劉學詢,晚清商二代,24歲中舉,31歲中進士,35歲以候選道臺的身份承包兩廣“闈姓”——一種以科舉中榜者姓氏為賭博內容的博彩。

這種賭博起於草根,賭註極低,且莊家不易作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成為左右地方官場的杠桿:老千、莊家和地方學政、考官勾結,可以操縱科舉考試的結果。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軍費開支猛增,處在前線的廣東窮到無錢發餉。1885年,經清廷同意,兩廣總督張之洞開放“闈姓”經營。六年之後,劉學詢以440萬元承包費加80萬元“報效銀”取得第二屆“闈姓”經營權,成為兩廣的影子組織部長。

身跨紅、白兩道猶嫌不足,劉學詢暗地里與孫中山聯系,向其投訴賭款押解信息。搶劫這筆賭款成為1895年廣州暴動的目的之一。國民黨元老馮自由日後說過:此次暴動的目標是賭款,是劉學詢本人事先“告總理,謂時正值官廳收解闈姓餉銀,為數甚巨,大可取作軍用”。

劉學詢為張之洞在軍機處跑官,並因此結識榮祿,又與慶親王奕劻、學士剛毅、端郡王載漪搭上線。戊戌變法次年,劉學詢以清廷二品大員的身份秘密出使日本,謀求在中日之間建立密約。訪日期間,劉學詢至少三次“密會”孫中山,邀其回國效力。

1900年,義和團大亂,李鴻章南下任兩廣總督,慈禧將劉學詢交李“差遣委用”。

此後,無論是協助李鴻章“打黑”還是聯絡各方豪傑謀立“兩廣共和國”,劉學詢都是要角……

然而在從晚清到民國的巨變中,賭王劉學詢還是被時代列車扔在路邊。先是賭局到了盡頭。以劉學詢為大股東的博彩公司“宏豐”資金鏈斷裂,官家對博彩業索要的承包款和報銷金卻分毫不減。辛亥革命前夕,廣東全面禁賭,劉學詢轉而染指鹽務,未如願。劉學詢歸隱山林,在京畿、滬上、杭州廣置田畝,同時暗地為孫中山提供政治獻金,甚至為此欠上大清銀行的債務。

1935年,劉學詢撒手西去,留下西湖邊的豪宅莊園“水竹居”,又叫“劉莊”。1949年之後,劉莊成為西湖國賓館的一部分。1991年,雪珥自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畢業,分配至浙江團省委工作,西湖國賓館是經常出入的場所。朋友告訴他,劉學詢與八姨太生的兒子就在杭州。這位庶出的豪門之後,曾在1950年代跨過鴨綠江,參加韓戰,希望成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7年後,被打成“右派”……

了解劉莊前世今生的時候,正是雪珥對晚清萌發興趣的時候。雖然後來離開體制移民、下海,此好不移。

2008年,這個原名蔣文勝的70後出版第一本關於晚清改革的書,署名“雪兒簡司”。新近出版的《危險關系——晚清轉型期的政商賭局》是他這一系列的第12本書。

幾年前,雪珥意外得到一份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31年采訪劉學詢的記錄抄本。“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的本意是搜尋總理革命事跡。但這份訪問記錄從未公之於眾。在《危險關系》的出版沙龍上,中央黨校教授蔡霞說:“歷史是複雜的,有幹凈的,也有不那麽幹凈的。”“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的訪劉記錄隱而不發,或是為尊者諱。而這份訪問記錄是劉學詢留下的唯一直接史料。

在長江商學院和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雪珥給EMBA學員開設政商關系的選修課“權力與資本:中國特色資本主義的起源”“主義與生意:中國商人政治參與史”。在這兩門課上,劉學詢的案例相當受歡迎。大部分學員都認為劉學詢“十分成功”。

“在我自己眼里,劉學詢實在是個悲劇人物。”雪珥說,他試圖幫學員們從技術層面總結劉學詢的教訓,其中有一條是:在官場“接天線”有余,“接地氣”不足,是劉學詢最後垮臺的原因之一。“這一點,得到了學員們熱烈的認可。”

他為什麽贊助孫中山造反

南方周末:在你的政商研究中,劉學詢這個案例的意義何在?

雪珥:劉學詢的特殊性在於:他是所謂“正途”出身的官員,考中過進士。這使劉學詢能更為熟練地運用體制內的話語方式、體制內的各種資源,比如師生同學關系。劉學詢能承接官方的博彩業,與這種出身有很大關系。即便在非他本人承包的第一屆“闈姓”博彩,他也是頂層設計的推動者與參與者。

劉學詢參與的很多政治活動,如資助孫中山造反、推動中日結盟等,與他的生意並無關聯。像胡雪巖、盛宣懷,他們的政治活動,基本還是為其商業利益服務。

劉學詢從事所謂的“偏門”生意,這類生意不僅要與官家周旋,還要與黑道周旋。這也是另一種維度上的“政商關系”——不僅是商人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也包括商人與所有政治勢力之間的關系。

南方周末:從事闈姓特許經營、充任秘密訪日的特使、協助李鴻章主政廣州、贊助孫中山,劉學詢從這幾件人生大事中得到了什麽?

雪珥:後來者綜觀劉學詢的一生:折騰了那麽多,一事無成,的確是打了一輩子的醬油。問題在於,每一個最後被證明了只是打醬油的人,當時都以為自己不可能僅僅打醬油、做配角,而可能成為主角。

劉學詢對每件大事的參與,初始的野心都是不小的。承接“闈姓”博彩,不僅為了致富,還為了“闈姓”足以左右地方官場。訪日的推動者之一是劉的老師楊崇伊,倘若訪日成功,中日果然結為同盟,中國的國際國內定位將大不相同,楊氏及其幕後的慶親王,乃至慈禧的地位也將大不相同,這對劉絕非可以忽略的利益。

協助李鴻章治粵,近則直接關系到劉學詢本人生意所在地的穩定與繁榮,遠則關系到他在華南政商布局中的升級。倘或在劉推動下,李鴻章與孫中山真的搞了所謂的“兩廣共和國”,劉的地位又將如何?

至於贊助孫中山造反,我也一直想不通他究竟是有什麽算盤。這可是謀逆的大罪,風險極大。照常理推測,高風險背後是高收益。究竟是什麽?史料闕如。

劉學詢一生事業,最感挫折的,應該是一貫冒險資助革命,革命成功後自己卻成了受害者。這不僅是辛亥革命中的荒誕之處,大約也是所有暴力革命的荒誕之處。

晚清:底線總是被突破

南方周末:書中提到官家向劉學詢們征收巨額的承包費、報效銀、攤派,你用了“殺雞取卵”這個詞。事實上,當時清帝國對一切官督商辦的企業都殺雞取卵。這種情況下,商人還有什麽別的選擇?

雪珥:問題核心並不在於是否要“官督商辦”,而是如何“官督商辦”。日本的“官督商辦”,在制度和規則設計上,比中國的要精細得多。日本無論政商都對規則設計給予了高度重視,而中國則不管是政府官員還是商人,都喜歡模糊。百年後回望這段歷史,不能將官督商辦的失敗簡單地歸咎於“政”與“商”的對立博弈,而應探究其中的技術細節。

推行“官督商辦”,權力在中國資本主義起步的時候,扮演的角色是正面的。中國資本主義起步存在兩大問題:資本稀缺、投融資平臺和信用交易平臺稀缺。只有政府才能彌補這兩個缺失。大多數大型企業起步時,都依靠政府的直接融資。清政府堅持一點:即便投資額巨大,也盡量不在企業占股,所投資金作為貸款,並且是低息甚至無息的。政府把這麽多錢投在其中,派人監管,是合情合理的事情。監管的方式、效率如何,是另一個問題。

此外,政府還提供了市場和“身份”。市場就是所謂的“專利”——辦一家企業,就規定在方圓多少範圍內、多少年內,不再批準第二家,以確保這家企業的市場地位。像招商局作為航運企業,就享受了壟斷政府運輸業務的“專利”,比如漕糧。它的運費大大高於外資航運公司,但政府還是選用它。這種扶持,企業起步時的確有極大的幫助,扶得久了,企業對此也形成了依賴,最後還是害了這個企業。

對企業家的扶持,還包括給企業家一定的政治身份。政治身份的授予或者獲取,主要的渠道就是“捐納”。自秦代開始,歷代都有捐納,但一般是只“鬻爵”不“賣官”,捐納者獲得的僅僅是政治身份和禮遇,並不實際掌握權力。這是底線。晚清,底線總是被突破,捐納者能夠獲得實職,這就加劇了官僚機器的腐爛和政權的崩潰。提升企業家政治身份的另一種路徑,是官員們帶著“救生圈”下海。這些官員企業家,一身兩制,最初固然有率先垂範、鼓勵工商的作用,但後來演變為另一種形式的“與民爭利”。

推行“官督商辦”這種混合所有制的初期,權力對資本的扶持作用,是顯著的,但後來發展出種種弊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劉學詢、張謇等人,可說別無選擇。

南方周末:書中對慈禧、榮祿、慶親王的評價都是“改革派”,對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唐才常的評價都是“野心家”。如果當權派都是改革者,晚清的棋不就好下了嗎?

雪珥:這幾年研究改革史,我有個有趣的發現:但凡在體制內第一線的,比如地方督撫、中央經濟部門長官,往往是改革的,或者表現為改革的;但凡在體制內第二線甚至第三線的,比如禦史、翰林等,往往是保守的,或者表現得相對保守。這並非其思想意識的差異,主要是地位、立場使然。美國人當時就很欽佩恭親王的柔性改革,他將那些反改革的大臣放到改革第一線去挑擔,這些大臣最後往往成了改革的先鋒。

改革者成為體制的主流,國家的棋是否就好下了呢?我的觀察恰恰相反。當改革成為徹底的主旋律,反改革的聲音不再存在,改革反而更為複雜:利益博弈都以改革的名義進行了,“敵手”的標識不再清晰,壁壘不再分明,這時的改革反而更為艱難。

南方周末:你有一個頭銜是“文化部恭王府近代改革研究室主任”,你對恭親王的興趣始自何時?

雪珥:我對恭親王奕的興趣,與我對近代改革史的興趣一樣持久。最初在體制內,對清代改革萌生興趣時,就關註到了恭親王在執掌這個國家政權的時候,才28歲,與我一樣年輕,當時就好奇他如何去面對這條巨大的破舊的航船呢?後來有機會寫出了《絕版恭親王》。

恭王府是目前全國經營得最好得文博機構之一,此前主要是靠“和珅府”的招牌,不少旅遊團就是來看和珅家腐敗到什麽程度。

如今,沖著恭親王來看的人越來越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121

羅智先現在最想討好的人:麵包師

2015-09-21  TCW

統一集團近來在台北市東區開設精品烘焙門市,連串出擊,是為統一最後一塊食品產業拼圖做準備?

景氣反轉直下,但拚「吃巧」商機,卻是食品業龍頭不想錯過的生意。

統一集團最近大動作不斷,內部下達動員令,以打造烘焙王國為目標。九月初宣布,將舉辦第一屆「烘焙王麵包大賽」,以高額獎金發掘各界高手。

結合今年三月,找來名廚斥資逾一千五百萬元,在台北市東區開設精品烘焙門市的一連串出擊,宣示志在必得的決心。

對外公開表示,「問自己三天三夜,找不到接手麥當勞理由」的統一董事長羅智先,捨年營收逾百億元的漢堡商機,卻看好一個百元起跳的歐武麵包生意,背後有一套算盤。

表面改造實為搶供應鏈儘管透過7一Eleven等超商門市,統一每年可賣出近三十億元包裝麵包,已然是業界一哥,但跨出便利商店,尚有年產值估計達六百億 元,包括原物料等的烘焙商機,卻始終難有斬獲。旗下聖娜多堡連鎖麵包店,歷經多次轉型,去年財報顯示仍陷虧損;握有麵粉廠和油脂事業,卻不敵南僑、聯華等 專業烘焙原料供應廠,如何全力爭取麵包店師傅青睞,都是羅智先亟思突圍的困局。

為打贏這場戰,對內,羅智先全面整合食品母廠與通路資源,原本統一超商管轄的聖娜多堡,改由統一中央研究所所長蔡坤樹出任董事長,總部資源直接挹注烘焙品 脾發展。另外,以十月底進行決賽的麵包大賽為例,比賽辦法更規定,參賽作品須使用統一系列麵粉與統清油脂產品,向麵包師傅推廣自家原物料。

對外,則複製「左岸咖啡」品牌行銷經驗,強打正宗法武烘焙主題,不但聖娜多堡招牌陸續換成「Semeur」(法文:播種者),東區的精品烘焙品牌命名為「昂舒巴黎UnJour A Paris」 (法文:在巴黎的一天),訴諸法蘭西風情,建立消費者心目中的高檔形象。

統一企業公關經理凃忠正強調,麵包大賽今年是第一屆,且會一直辦下去。但業界多持觀望態度,台北市糕餅公會名譽理事長張國榮認為,台灣烘焙市場已趨成熟, 消費者偏好風格名店勝於集團連鎖店形態;至於原物料商機,麵包師傅重視長期合作關係,這些都是想後發先王發麵包財的統一,得先闖越的難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335

機會總留給有準備的人 止凡

http://www.moleculez.co/#!%E6%A9%9F%E6%9C%83%E7%B8%BD%E7%95%99%E7%B5%A6%E6%9C%89%E6%BA%96%E5%82%99%E7%9A%84%E4%BA%BA/cojo/562332770cf2c3a4a713bc8f

在fb看到有朋友分享這條youtube(David on the Tonight Show):
https://youtu.be/IikaDKvC1as

看過之後,不知何解,心中有一種快慰,尤其在看影片之前先看了背景:
「30年前,David Tolley藉藉無名,因為一位鋼琴家Horatio Gutierrez小意外而不能表演,一個有準備的人,一次機會而成為另一位鋼琴家。」

看完影片之後,相信絕大部份人都會認為這位David的表現十分厲害,風趣幽默,琴技高超,很難不喜歡他。看到這條影片,會有兩個大道理,第一個是有料子的人總能把握機會,第二是有料子的人也得要靜心等待機會。

首先,我們不知道機會何時會來,貴人又何時會出現,機會與貴人會在你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出現。要有把握機會的能力,有料的人當然可以把握機會,問題是本身能否看見這機會。

影片中,主持向著大眾問有誰可以作為替代琴師,全場就只有一個人。我們事後看見這是一個一舉成名的機會,但誰會看到呢?只有琴技高超的人才能看見。其他觀眾呢?他們都只是坐上客,靜待有人舉手出來表演,對於他們,這是一個他們不能把握甚至不能看見的機會。

另一個思考點子,就是這位琴技高超的主角,他未有遇上這機會之前,到底躲在哪?本身做什麼工作呢?一身好琴技,是表演家的級別,但一直都只是一個籍籍無名的人。然而,從他表現時的面孔來看,他一點也不介懷,專心把最好的拿出來娛樂大家,搞得全場氣氛高漲。

今天我們的社會可謂怨氣十足,不少人認為向上流的機會都比從前少。他們會數很多從前都有的機會出來,今天都鮮有再見得到,看似全部都被各種霸權所控制。其 實,以前的機會,出現了之後,有人把握了,試範如何達至成功了,我們都能看出這是好機會。機會會否永遠都以同一個模樣出現的呢?不同了模樣的話,我們能看 出來再好好把握嗎?

好像影片中的人,一身好琴技,成功把握了這次表演機會。於是其他人就看到這個一舉成名的機會,紛紛學習琴技,不停參與這類電視節目,希望又被選出來表現,一舉成名。可能會發覺這是可遇不可求之後,可能又會抱怨「這些機會不屬於我」。

投資理財、財務自由,機會常有,但所出現的致富工具與方法不一定與從前相同。例如,過去幾十年的香港,買磚頭致富是其中一個好方法,是否今天樓價升得太顛,就沒有別的致富方法?從而使向上流的機會都減少了?

影片中的主角,有料子,能看見機會,又能把握機會,亦能沉得住氣在等待機會及貴人的出現,才能造就當日的一舉成名。反觀我們,從財務上,要成功向上流,我 們準備了什麼?是否有足夠的財務知識能看見及把握機會?機會未到時又是否沉得住氣,安心樂天地靜候呢?希望大家有天亦能成為出色的「鋼琴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033

投資叻的人喜歡投資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11/blog-post_5.html

記得很多年之前,太太於生日時送了一本IQ test的書籍及止凡,這本書除了一系列的IQ
test之外,還有一些談論研究IQ的文章。當中有一個發現,有一個叫Mensa的協會,IQ達最高2%的人才有資格入會,而書中指出一個現象,就是這個Mensa會的入會成功比例都頗高。

IQ達最高2%的人,實在是天才級別,人數不會多,為何入會的成功比例都會頗高呢?書中解釋這現象時,指出原來一般喜歡做IQ
test的人,其IQ都會較高,而這些人多會不斷找IQ
test去做,甚至成為一種樂趣。這種人找上Mensa會的機會都很高,所以會進行入會測驗的人,本身IQ應該也差不多夠資格的。

我對這結果頗認同的,人總是喜歡做自己較叻的東西,用腦的習慣也是集中於自己喜歡的範疇之內。打電子遊戲叻的多喜歡打電子遊戲、打波叻的多喜歡打波,若不是被迫去做的事情,多有這個模式。除非有被迫的行為,例如被迫讀書、被迫練琴等,結果可以不喜歡幹但也幹得很出色。

感覺上,投資與工作也是如此。跟工作一樣,其實大部份人都不太喜歡投資,只是被迫。迫使的源頭是「錢的遊戲」,生活在這個環境之中,金錢成為了必需品,所以為了錢,只好被迫去投資與工作,希望可以在這範疇成為叻人,賺到錢。

有否不喜歡投資的人投資了得?當然有,但估計不會多。不喜歡投資的人其投資結果多是慘不忍睹的。能贏錢的少數之中,多數都是本身喜歡投資的。我們看看富豪們,他們多喜歡投資與做生意,愛玩錢的遊戲。

賺錢這個問題上看,其實是頗矛盾的。很多人不是喜歡錢,只是喜歡花錢,喜歡消費後所得到的享受,喜歡金錢所帶來的生活,可能本身對金錢不是太了解,甚至乎對錢沒有什麼好感,再別論玩金錢的遊戲及投資了。再發展下去,更會有點仇富感,因為富豪都取走了資源。

要拿回資源,方法是金錢遊戲要玩得叻一點,而如果不喜歡這遊戲的話,能玩得叻的機會率會很低,亦會很吃力。所以較為快捷的方法,就是讓自己喜歡這個遊戲,喜歡投資,喜歡金錢。

不少書籍都有提及過潛意識的威力,一個人潛意識內不喜歡一些東西,很難把這東西弄得好。例如你很討厭所有富豪、出色的生意人及投資者、高薪厚職高管等等,你不會希望自己變成他們的。面對他們的思維、一舉一動、應做不應做的事情,你都會不自覺地朝向相反方向走。

最大問題是看見有能力累積財富的人,而採取相反方向走的結果當然不行,但同時你又希望得到財富,這是腦內的矛盾,潛意識總會勝出的。所以,要有財富過好生活,先要做好投資與工作,而簡單一點就是喜歡上你的投資與工作,效果會是你想像不到的。當你明白為何最高2%
IQ的人才能入Mensa會,但成功率卻是很高時,大概會明白任何事情可能都存在「雞蛋與雞」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4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