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股盛宴:Facebook市值破2000億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974

小圖

周一,Facebook總市值史上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一舉成為全球排名第22位的公司。

隔夜,盡管標普500指數收盤下挫0.31%,但科技股逆勢上揚,推動Facebook市值刷新歷史記錄新高,達2016億美元,股價收漲0.8%,報77.89美元。

至此,Facebook市值不僅超過了IBM、英特爾和甲骨文,而且高於豐田、可口可樂和美國銀行,幾乎等同於匯豐銀行市值,為谷歌4004億美元市值的一半左右。Facebook於2012年5月IPO。

自7月23日以來,Facebook股價累計上揚9.3%。同期,標普500指數漲幅僅為0.7%。當時,該公司財報顯示,二季度銷售額飆升61%,至29.1億美元。其中,移動廣告收入貢獻了62%,較上季度的59%份額明顯增長。

投資者押註該公司移動廣告收入未來將增長。除主要應用軟件之外,當前,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WhatsApp、Facebook“信息流”中的視頻廣告暫時未能盈利。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Facebook移動端應用(APP)軟件持續位居最受歡迎的APP之列。這也是投資者看好該公司移動廣告未來的重要原因。

FACEBOOK

不過, Facebook最近面臨了一些挑戰。上個月,該公司將APP短消息功能從主軟件剝離,用戶必須單獨下載獨立應用軟件Facebook Messanger才能發送或接收短消息。此舉引發數萬人抗議。

隨著Facebook的市值大漲,其創始人兼CEO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身價也水漲船高。根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紮克伯格是排在全球富豪榜第13位。現年30歲的紮克伯格持有的Facebook股票掌握著公司61.6%的投票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19

香港最大IPO:萬達最早年底上市 市值最高600億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976

20140909wanda

眼見著馬雲這廂IPO路演紅紅火火,曾與他笑賭1億美元的王健林也坐不住了。

據《華爾街日報》,大連萬達集團正計劃將旗下地產子公司最早於今年年底在香港掛牌上市,籌資規模可能在50億至60億美元之間。

以這個規模計算,萬達集團地產業務的上市交易將是瑞士金屬貿易商嘉能可國際2011年5月香港和倫敦兩地同時上市募集100億美元資金以來,香港證券市場的最大一筆首輪公開募股交易。大連萬達商業地產也有望成為香港市場有史以來最大的房地產企業上市交易。

根據港交所規定,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公司,最低公眾持股量為25%,如發行人市場超過40億港元,則最低可降低為10%。按照10%的比例計算,萬達市值最高將達600億美元(約合3684億人民幣)。

《華爾街日報》周一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中金和匯豐控股將成為此次IPO的主承銷商。此外,一位知情者透露,美銀美林、高盛和瑞銀也參與了這樁交易。

萬達集團最初計劃把房地產業務放在上交所上市,但是在多年等待之後,向中國證券市場監管機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提交的申請在7月被駁回。雖然中國政府從2014年年初開始再次允許企業在國內市場上市,但是期間的等待造成數百家公司排隊上市的景象,而大連萬達商業地產因為沒有更新其上市材料而被委員會確定為拒絕審查。

萬達集團是一家綜合企業集團,業務涉及從商業地產至百貨商店的多個領域,該公司最知名的業務是萬達廣場和萬達影院,這兩項業務目前已遍及中國的90多個城市。該公司近期開始大手筆進行海外擴張,在芝加哥、西班牙、洛杉磯和澳大利亞等地購買了房地產資產。

據萬達集團官網披露,截至2014年8月29日,大連萬達商業地產已在全國開業95個萬達廣場,正在運營60家五星級或超五星級酒店。今年上半年大連萬達商業地產收入668.5億元。

在長期占據商業地產第一把交椅之後,萬達最近開始向電商進軍。8月底,萬達、百度、騰訊三家公司成立電商集團。萬達此舉旨在利用自己龐大的線下資源,與百度、騰訊的線上資源強強聯合,向電商老大阿里巴巴發起挑戰。

2012年12月,王健林與馬雲打輸,在十年後的零售業,如果線上占比超過線下,馬雲贏;如果線下仍然保持優勢,則王健林贏,賭註是1億美元。

盡管去年王健林接受采訪時曾表示“(與馬雲的)億元賭局是個玩笑”,但王健林還是願賭不服輸:他似乎已認識到十年後電商將超線下,但未來在線上電商領域,王健林希望可與馬雲一拼。

阿里已於昨日(9月8日)在美啟動上市路演,並將在9月18日定價,19日在紐交所上市交易。阿里此次籌資總額為192億美元至211億美元,將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IPO。預計上市後阿里巴巴的市值將達到1542億-1698億美元左右,看齊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1600億美元。

今年年初,王健林被馬化騰拉下中國首富的寶座,如今隨著阿里巴巴上市,馬雲以218億美元的身價一舉超越馬化騰。借助此次萬達在港上市,王健林將有望與馬雲一較高下,重奪首富寶座。截至2011年底,王健林實際控制的萬達商業地產的股權比例達到了62.1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20

香港最大IPO:萬達最早年底上市 市值最高600億美元!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10/145559.html

i黑馬:眼見著馬雲這廂IPO路演紅紅火火,曾與他笑賭1億美元的王健林也坐不住了。
 

據《華爾街日報》,大連萬達集團正計劃將旗下地產子公司最早於今年年底在香港掛牌上市,籌資規模可能在50億至60億美元之間。
 
以這個規模計算,萬達集團地產業務的上市交易將是瑞士金屬貿易商嘉能可國際2011年5月香港和倫敦兩地同時上市募集100億美元資金以來,香港證券市場的最大一筆首輪公開募股交易。大連萬達商業地產也有望成為香港市場有史以來最大的房地產企業上市交易。
 
根據港交所規定,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公司,最低公眾持股量為25%,如發行人市場超過40億港元,則最低可降低為10%。按照10%的比例計算,萬達市值最高將達600億美元(約合3684億人民幣)。
 
《華爾街日報》周一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中金和匯豐控股將成為此次IPO的主承銷商。此外,一位知情者透露,美銀美林、高盛和瑞銀也參與了這樁交易。
 
萬達集團最初計劃把房地產業務放在上交所上市,但是在多年等待之後,向中國證券市場監管機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提交的申請在7月被駁回。雖然中國政府從2014年年初開始再次允許企業在國內市場上市,但是期間的等待造成數百家公司排隊上市的景象,而大連萬達商業地產因為沒有更新其上市材料而被委員會確定為拒絕審查。
 
萬達集團是一家綜合企業集團,業務涉及從商業地產至百貨商店的多個領域,該公司最知名的業務是萬達廣場和萬達影院,這兩項業務目前已遍及中國的90多個城市。該公司近期開始大手筆進行海外擴張,在芝加哥、西班牙、洛杉磯和澳大利亞等地購買了房地產資產。
 
據萬達集團官網披露,截至2014年8月29日,大連萬達商業地產已在全國開業95個萬達廣場,正在運營60家五星級或超五星級酒店。今年上半年大連萬達商業地產收入668.5億元。
 
在長期占據商業地產第一把交椅之後,萬達最近開始向電商進軍。8月底,萬達、百度、騰訊三家公司成立電商集團。萬達此舉旨在利用自己龐大的線下資源,與百度、騰訊的線上資源強強聯合,向電商老大阿里巴巴發起挑戰。
 
2012年12月,王健林與馬雲打輸,在十年後的零售業,如果線上占比超過線下,馬雲贏;如果線下仍然保持優勢,則王健林贏,賭註是1億美元。
 
盡管去年王健林接受采訪時曾表示“(與馬雲的)億元賭局是個玩笑”,但王健林還是願賭不服輸:他似乎已認識到十年後電商將超線下,但未來在線上電商領域,王健林希望可與馬雲一拼。
 
阿里已於昨日(9月8日)在美啟動上市路演,並將在9月18日定價,19日在紐交所上市交易。阿里此次籌資總額為192億美元至211億美元,將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IPO。預計上市後阿里巴巴的市值將達到1542億-1698億美元左右,看齊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1600億美元。
 
今年年初,王健林被馬化騰拉下中國首富的寶座,如今隨著阿里巴巴上市,馬雲以218億美元的身價一舉超越馬化騰。借助此次萬達在港上市,王健林將有望與馬雲一較高下,重奪首富寶座。截至2011年底,王健林實際控制的萬達商業地產的股權比例達到了62.1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494

市值為什麼重要(上) 路過十八次

來源: http://xueqiu.com/3004708315/31552956

看市值的原因,一是因為單純就個股交易的價格而言是很難從所謂高價和低價來確認公司的價值,而很多普通投資者往往喜歡單純從交易價格來確定是否進行購買和投資。從而造成估值理解上的偏差,很難確認自己到底是買了寶貝還是接了個燙手的山芋。

二則由於大量公司通過調節利潤用來實現財報各種可能不真實的結果,單純從單個年度的PE或者ROE很難確定公司的真實面貌和所處的階段。

隨著大量公司的上市,不同行業間,不同公司間,國內外市場又都出現了大量可比的對象,那麽對於行業間、公司間的估值理解上,看市值成為一個比較實用的方法。

而且這種理念,在一級市場定價的時候往往會顯得更加實際。譬如投資互聯網企業的時候,我們以雪球為例,如果按照風投對於雪球的定價,目前肯定無法從其利潤,營收來判斷股權價格。所以就會借用相類公司的估值情況,公司目前的IP,日流量,點擊率,活躍度等來評判公司所處的階段以及未來盈利模式的可能,而雙方就各自理解上達成交易的共識。

同樣的,二級市場的定價,與當前市場環境,外圍經濟狀況,供求關系等等都有著非常大的關聯。

我們首先以08年10月28日滬深從大牛市的珠穆朗瑪高峰跌倒萬丈深淵後A股市值狀態進行一個統計,在當時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大量的籌碼遭到了無情的拋售,而股改後大量解禁籌碼的拋壓促使了這一個深淵的形成。這是發生在市場極度悲觀背景下二級市場的估值形態。

在1575家公司構成,左上角對應的是最大市值中國石油的15520.18億到最右下角美欣達最小市值的1.99億形成了巨無霸和小不點公司的兩極。更多公司就如圖中感覺一樣,根本沒有被市場所記住,但卻成為這泱泱大軍中的一員,而就是這些並不起眼的公司,在投資路上有著各種演繹。



根據統計
10億市值以下的公司有451家占比28.63%;
10億到19.99億之間的公司是469家占比29.78%;
20億到39.99億的公司是303家,占比19.24;
40到79.99億的公司是176家,占比11.17,
80億到159.99億的公司是80家占比5.08%,
160億到319.99億的公司是45家占比2.86%
320億至639.99億的公司是21家占比1.33%
640億到1279.99億的公司是15占比0.95%
1280億至2559.99億的公司有9家占比0.57
2560億以上的公司6家占比0.83%;

其中10億以下的公司:2~4.99億的有76家,5億~9.99億的有375家。


但大市值公司雖然絕對數量占比不到10%,但就市值構成卻占到了將近大半。根據統計當時全部A股市值大概是13萬億,但是市值前30家公司的合計市值達到了7.5萬億,既占比2%不到的公司,市值卻是總市值的60%,98%的A股公司市值之和還不到總市值的40%。

而相對於當期A股最低市值已經接近15億的狀態而言,當時大量的低市值個股其實遍地是黃金,但恐慌下的拋售只是人性的一種共性,當時沒人敢輕言抄底,更沒有人去深刻闡明,低市值個股可能存在的機會。

那現在回過頭去看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依舊用數據來呈現。

08年10月大底後的大面積反彈,其實是有著鮮明的政策背景,既4萬億的大刺激,但盡管如此,大量的低市值個股的表現可以說讓人驚訝。

我們截取了08年10月28日市值排名前30,末30以及二十六億左右40家公司往後至2010年末的反彈情況做一個對比。



在市值前排名前30家公司中,表現最好的是中國平安,其在這個階段,累積漲幅達到接近200%,但盡管如此,大量的大市值公司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集體表現為優異,其中上漲公司為23家,下跌公司7家,上漲超過50%的只有8家,占比26.7%,漲幅超過100%的4家,占比13.3%



而同期最低市值30家公司。
漲幅最大的是中恒集團,成為這個階段的超級大牛股,漲幅達到7719.58%,這個組合中沒有下跌個股,漲幅最低為深天地,漲幅為196.67%,也就意味著,這一批低市值個股,100%都幾乎是翻倍股。漲幅超過300%的達到19家,占比達到63%。

如果各位覺得這個數據還不夠有說服力,我截取了當時二十七億前後的個股40只,再來呈現一次。


在這個組合中,市值從26~28億,共40只,這40只個股中,沒有下跌股,其中漲幅最大的是中航電子,表現最差的是美爾雅。100%表現為上漲,其中漲幅超過100%達到27家,占比67%,雖然個股中有重組因素,但從市值角度而言,這個區間的市值個股也都表現優異。也就是說30億到60億這個區間,10只里面有6只接近7只存在翻倍的漲幅。這個概率已經很高了。

而2010年末,當時整個市場中低於10億的公司只剩下5家(未標註公司當時還在停牌,非交易品種),這些公司從08年的低點漲幅也非常可觀。而這個數據在08年10月的時候是451家。20億以下的公司在10年末只有138家,而這個數據在08年10月的低點是920家,也就意味著,大量的低市值公司被消滅。


而從10年至今的四年多時間里,殼的價格一直徘徊在10~15億之間,於此,單純從這個角度來談,任何一個階段,拋開所謂的盈利能力和利潤增速而言,博取10億市值以下個股的交易機會成為無風險套利模式,因為中國真正的退市個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綜上,此篇文章只是籠統的看了個股市值分布下的漲幅情況,並沒有針對具體個股和行業情況進行細分,而且是在08年市場大幅回撤背景下一種大級別反彈。但無論從哪一個市值跨度而言,中低市值的表現都非常好,而且大部分個股並不是因為有具體的利潤釋放才去表現。

而10年之後,在11年和12年股市又經歷了長達兩年的熊市,也就意味著,個股的市值情況在12年末其實又接近了08年10月份的布局狀況。而12年末的時候,整個A股因為創小板個股的大量發行,市場中有出現了批量的低於20億市值的公司,跟我我的報表統計,數量達到了675只,在全部可交易個股2462只中占比27%,最低市值是明家科技的6.86億,低於10億以下個股只有75只。

於此,我自己的交易邏輯雖然並不喜好垃圾股,因為我真的不確定市場什麽時候這麽給臉,所以我還是偏好那種有一定基本面支持,市值二三十億,利潤有一定預期,概念符合市場喜好的公司和個股進行布局。而如果利潤預期非常明確,市值又不不高,四五十億的我也會去做。這基本就是我自己選股的基本思路。

好了,接下來是各位自己的功課,我同樣截取了12年末市值前30,末30,27億左右市值個股至今的漲跌情況,各位自己領悟吧。所謂的買小公司的風險,其實還是相對於你介入時的市值而言的,特別是在目前A股這種體制,在永遠講愛故事和退市可能幾乎為零的交易特色下更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12年末市值前排公司



12年市值墊底公司






12年末27億市值公司



這篇文章寫得匆忙,收完市花了2個時間整理,不一定夠慎密,也可能表述還不夠到位。在下一篇,我們會細化具體到行業,政策、市值波動可能、持續性,盈利狀況、市場偏好等等情況下個股的表現可能,以及註冊制的影響,海外市場定價情況,市值狀態等等再來隨意哈拉一下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27

市值為什麼重要(劇透篇) 路過十八次

來源: http://xueqiu.com/3004708315/31547228

為了給大家呈現更加有意思的文章,我還在琢磨著怎麽把《市值為什麽這麽重要》進行更多數據可視化的嘗試。

譬如讓大家去理解市值大小是什麽樣的一個狀態,就有了下面這張圖。圖中圓的大小意味著市值在整個市場中的地位。目前所有A股上市公司紮堆就是這麽一個狀況。

大家可以很直觀的看到大市值公司和小市值公司,巨無霸和小螞蟻之間的區別。


但如果要顯示全部公司的名稱,就成了這樣。

有密集恐懼癥的小夥伴慎點哪。


我還要構思對於這些數據從哪些角度來呈現會更加有價值和意義。

工作還在繼續,需要點時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28

市值為什麼重要(中) 路過十八次

來源: http://xueqiu.com/3004708315/31552956

看市值的原因,一是因為單純就個股交易的價格而言是很難從所謂高價和低價來確認公司的價值,而很多普通投資者往往喜歡單純從交易價格來確定是否進行購買和投資。從而造成估值理解上的偏差,很難確認自己到底是買了寶貝還是接了個燙手的山芋。

二則由於大量公司通過調節利潤用來實現財報各種可能不真實的結果,單純從單個年度的PE或者ROE很難確定公司的真實面貌和所處的階段。

隨著大量公司的上市,不同行業間,不同公司間,國內外市場又都出現了大量可比的對象,那麽對於行業間、公司間的估值理解上,看市值成為一個比較實用的方法。

而且這種理念,在一級市場定價的時候往往會顯得更加實際。譬如投資互聯網企業的時候,我們以雪球為例,如果按照風投對於雪球的定價,目前肯定無法從其利潤,營收來判斷股權價格。所以就會借用相類公司的估值情況,公司目前的IP,日流量,點擊率,活躍度等來評判公司所處的階段以及未來盈利模式的可能,而雙方就各自理解上達成交易的共識。

同樣的,二級市場的定價,與當前市場環境,外圍經濟狀況,供求關系等等都有著非常大的關聯。

我們首先以08年10月28日滬深從大牛市的珠穆朗瑪高峰跌倒萬丈深淵後A股市值狀態進行一個統計,在當時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大量的籌碼遭到了無情的拋售,而股改後大量解禁籌碼的拋壓促使了這一個深淵的形成。這是發生在市場極度悲觀背景下二級市場的估值形態。

在1575家公司構成,左上角對應的是最大市值中國石油的15520.18億到最右下角美欣達最小市值的1.99億形成了巨無霸和小不點公司的兩極。更多公司就如圖中感覺一樣,根本沒有被市場所記住,但卻成為這泱泱大軍中的一員,而就是這些並不起眼的公司,在投資路上有著各種演繹。



根據統計
10億市值以下的公司有451家占比28.63%;
10億到19.99億之間的公司是469家占比29.78%;
20億到39.99億的公司是303家,占比19.24;
40到79.99億的公司是176家,占比11.17,
80億到159.99億的公司是80家占比5.08%,
160億到319.99億的公司是45家占比2.86%
320億至639.99億的公司是21家占比1.33%
640億到1279.99億的公司是15占比0.95%
1280億至2559.99億的公司有9家占比0.57
2560億以上的公司6家占比0.83%;

其中10億以下的公司:2~4.99億的有76家,5億~9.99億的有375家。


但大市值公司雖然絕對數量占比不到10%,但就市值構成卻占到了將近大半。根據統計當時全部A股市值大概是13萬億,但是市值前30家公司的合計市值達到了7.5萬億,既占比2%不到的公司,市值卻是總市值的60%,98%的A股公司市值之和還不到總市值的40%。

而相對於當期A股最低市值已經接近15億的狀態而言,當時大量的低市值個股其實遍地是黃金,但恐慌下的拋售只是人性的一種共性,當時沒人敢輕言抄底,更沒有人去深刻闡明,低市值個股可能存在的機會。

那現在回過頭去看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依舊用數據來呈現。

08年10月大底後的大面積反彈,其實是有著鮮明的政策背景,既4萬億的大刺激,但盡管如此,大量的低市值個股的表現可以說讓人驚訝。

我們截取了08年10月28日市值排名前30,末30以及二十六億左右40家公司往後至2010年末的反彈情況做一個對比。



在市值前排名前30家公司中,表現最好的是中國平安,其在這個階段,累積漲幅達到接近200%,但盡管如此,大量的大市值公司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集體表現為優異,其中上漲公司為23家,下跌公司7家,上漲超過50%的只有8家,占比26.7%,漲幅超過100%的4家,占比13.3%



而同期最低市值30家公司。
漲幅最大的是中恒集團,成為這個階段的超級大牛股,漲幅達到7719.58%,這個組合中沒有下跌個股,漲幅最低為深天地,漲幅為196.67%,也就意味著,這一批低市值個股,100%都幾乎是翻倍股。漲幅超過300%的達到19家,占比達到63%。

如果各位覺得這個數據還不夠有說服力,我截取了當時二十七億前後的個股40只,再來呈現一次。


在這個組合中,市值從26~28億,共40只,這40只個股中,沒有下跌股,其中漲幅最大的是中航電子,表現最差的是美爾雅。100%表現為上漲,其中漲幅超過100%達到27家,占比67%,雖然個股中有重組因素,但從市值角度而言,這個區間的市值個股也都表現優異。也就是說30億到60億這個區間,10只里面有6只接近7只存在翻倍的漲幅。這個概率已經很高了。

而2010年末,當時整個市場中低於10億的公司只剩下5家(未標註公司當時還在停牌,非交易品種),這些公司從08年的低點漲幅也非常可觀。而這個數據在08年10月的時候是451家。20億以下的公司在10年末只有138家,而這個數據在08年10月的低點是920家,也就意味著,大量的低市值公司被消滅。


而從10年至今的四年多時間里,殼的價格一直徘徊在10~15億之間,於此,單純從這個角度來談,任何一個階段,拋開所謂的盈利能力和利潤增速而言,博取10億市值以下個股的交易機會成為無風險套利模式,因為中國真正的退市個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綜上,此篇文章只是籠統的看了個股市值分布下的漲幅情況,並沒有針對具體個股和行業情況進行細分,而且是在08年市場大幅回撤背景下一種大級別反彈。但無論從哪一個市值跨度而言,中低市值的表現都非常好,而且大部分個股並不是因為有具體的利潤釋放才去表現。

而10年之後,在11年和12年股市又經歷了長達兩年的熊市,也就意味著,個股的市值情況在12年末其實又接近了08年10月份的布局狀況。而12年末的時候,整個A股因為創小板個股的大量發行,市場中有出現了批量的低於20億市值的公司,跟我我的報表統計,數量達到了675只,在全部可交易個股2462只中占比27%,最低市值是明家科技的6.86億,低於10億以下個股只有75只。

於此,我自己的交易邏輯雖然並不喜好垃圾股,因為我真的不確定市場什麽時候這麽給臉,所以我還是偏好那種有一定基本面支持,市值二三十億,利潤有一定預期,概念符合市場喜好的公司和個股進行布局。而如果利潤預期非常明確,市值又不不高,四五十億的我也會去做。這基本就是我自己選股的基本思路。

好了,接下來是各位自己的功課,我同樣截取了12年末市值前30,末30,27億左右市值個股至今的漲跌情況,各位自己領悟吧。所謂的買小公司的風險,其實還是相對於你介入時的市值而言的,特別是在目前A股這種體制,在永遠講愛故事和退市可能幾乎為零的交易特色下更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12年末市值前排公司



12年市值墊底公司






12年末27億市值公司



這篇文章寫得匆忙,收完市花了2個時間整理,不一定夠慎密,也可能表述還不夠到位。在下一篇,我們會細化具體到行業,政策、市值波動可能、持續性,盈利狀況、市場偏好等等情況下個股的表現可能,以及註冊制的影響,海外市場定價情況,市值狀態等等再來隨意哈拉一下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29

一張圖看清阿里巴巴市值有多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456

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周五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交易,成為美國股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IPO。

華爾街見聞報道,周五阿里巴巴在紐交所掛牌交易,經歷了盤前10輪激烈詢價,美東時間接近中午12點,開盤價定為92.7美元,較IPO定價68美元大漲36.3%。收盤價93.89美元,較IPO定價大漲38.1%,最新市值為2314億美元。

作為美國史上最大IPO,阿里巴巴的2314億美元市值究竟有多大?

“從標普500指數昨天的收盤價格來看,阿里巴巴與標普500成分股相比,可以占據市值前15大公司之一。”FactSet資深分析師John Butters表示:“它可以排名第12位,市值已經超過很多更傳統行業的大公司,例如輝瑞(1939億美元)、IBM(1933億美元)、可口可樂(1833億美元)。”

如果從標普500成分股中的互聯網軟件和服務類別來看,阿里巴巴的市值可排名第二,僅次於谷歌,已超過Facebook,eBay,雅虎,Akamai Technologies和VeriSign。

如果從更大類一些來看,互聯網零售這一分類,阿里巴巴市值可排第六,高於亞馬遜、priceline、Netflix、TripAdvisor和Expedia。

可惜的是,阿里巴巴不符合標普500指數成分股的要求,不會被納入指數。

alibaba_sp5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28

【Copy2China】起底全美最大的餐飲配送網GrubHub 市值28億美元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12/146654.html

i黑馬的【Copy2China】欄目每周更新,為大家介紹海外的明星創新公司。這些公司大都表現出極大的潛力,而有可能變成千億巨頭,當然在這些明星小公司背後的產品邏輯和一些極具創新的點是非常值得國內公司學習的。

O2O大潮下,國外的Uber模式不斷地被國內媒體和創業者提及,而另外一個在O2O領域做得相當出色,甚至在今年上市後,市值已接近30億美元,卻較少走入創業者的視野當中。在最近國內外賣訂餐服務餓了麽和美團外賣大打口水戰的背景下,i黑馬為大家揭底美國最大的餐飲配送網GrubHub,深入分析這個上市首日市值即暴漲35%,如今市值28億美元的平臺是如何煉成的?


文:許妙成
 

\GrubHub的總部位於芝加哥,是一家為用戶提供網上及手機訂餐服務的公司,成立於2004年,由兩個程序員Matthew Maloney和Michael Evans共同創立,起初以校園為切入口做餐飲網絡外賣。 Grubhub於2014年4月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上市,其發行價為26美元,超出預期價位,且上市首日暴漲35%,最高達每股40.79美元。之後維持在每股35美元左右,市值達28億美元。

現在上市的Grubhub實質是Grubhub平臺和Seamless平臺的合並公司。Seamless於1999年成立,以提供企業訂餐起家,兩公司合並後能實現規模化增長、覆蓋地區疊加及產品及技術合作等。Grubhub平臺與Seamless平臺於2013年8月完成合並,合並後規模優勢更為明顯。

Grubhub 2011年、2012年營收分別是0.78億美金、1.19億美金、1.7億美元,年增長率40%—50%;稅前利潤分別是600萬、1000萬、4000萬,增長幅度翻倍。2013年實現13億美元的銷售流水;截至2013年12月31日,該公司覆蓋了全美600個城市2.88萬家餐館,擁有340萬活躍用戶,去年日均訂單處理量為13.55萬,儼然是美國最大的在線及移動外賣平臺。

GrubHub的興起

據數據顯示,美國人每年外賣開銷高達670億美元;潛在網絡外賣市場在85-95億美元之間,傭金率高達13%-14%;實際美國有35萬個餐廳;外賣訂單當中,97%都是通過電話預定完成,目前僅3%來自於在線訂餐。美國訂餐市場巨大,且高度分散。

GrubHub.com發展到如今的規模,不僅是運營模式發揮了作用,更是其口碑營銷的結果。據GrubHub.com創始人Michael Evans透漏,最初GrubHub.com利用美國一家NetPromoter公司來打響知名度。NetPromoter類似於國內的大眾點評網,口碑網一樣,可以評價一家公司的用盧忠誠度,通過用戶打分來衡量公司服務。GrubHub.com在該網站上的評分為62%,這已經是相當不錯的成績。 GrubHub.com為用戶提供了很好的客戶體驗,新用戶就不斷累積起來了。

創始人Michael Evans是程序員,白天挨家挨戶給餐館客戶打電話甚至上門拜訪,實際開發用晚上的時間。而因為GrubHub的商業模式設計,從開始後不久就處於盈利的狀態,這也是GrubHub可以堅持到2007年才b獲得Amicus Capital 和 Origin Ventures A輪融資。此前,GrubHub在沒有任何投資的情況下,已經堅持了將近4年。
 

\(公司發展里程碑)
 

GrubHub的服務模式和盈利模式

因為GrubHub是嫁接商戶和用戶兩端,所以GrubHub的服務也可分為對用戶端和對商戶端。

對用戶來說:用戶可以通過Grubhub網站或移動App,完成在線訂餐。根據自己的位置和喜好進行所在城市的餐館搜索、下單並支付,然後,要求餐館配送外賣(或者自己打包帶走),通過“跟蹤外賣(Track Your Grub)”的功能平臺實時跟蹤外賣的所在位置,等著吃就可以了,使用非常便捷。

而對於商戶來說:GrubHub將為餐廳解決效率低下的食品分類和關聯計費,聚合餐廳菜單數據庫;為餐廳帶來更多全菜單價格的訂單、更高的外賣利潤率、更多的新客,低風險高回報率及訂單數據等優勢。

Grubhub主要針對的獨立餐廳(即非連鎖餐廳),特別是店主自營的餐廳。這些獨立餐廳約占美國61%的份額,市場巨大、且高度分散。

餐廳經營外賣生意有以下幾個痛點:接觸用戶困難;市場費用高;資金及資源緊缺;技術實力有限。而若是在當地刊物發布外賣信息,餐廳還需要支付前期費用。而美國白領日常工作忙碌,工作日並無充裕的時間自己做飯或外出就餐。而送餐平臺則提供了多種餐點選擇,除了可以用網頁點餐外,還可以在iPhone、iPad、安卓系統上或利用Grubhub提供的餐廳電話進行點餐。

Grubhub正是看重這樣的市場剩余價值而誕生的,公司不對餐廳收取前期費用,也不要求餐廳打折,僅在餐廳完成通過Grubhub而產生的訂單時,餐廳才向公司支付部分費用,即“帶來訂單再收費”(You only pay when you receive orders)。這對餐廳來說是個風險較低而回報較高的解決方案。也正是這種no upfront costs的做法吸引了大量的餐廳加入。

GrubHub 承諾絕不向個人用戶收取任何費用。那就意味著 GrubHub 的收入只能來自餐廳。GrubHub 對餐廳的承諾是:我們給您帶來訂單再收費,建設費,預訂費,菜單變動費等等統統沒有。GrubHub按訂單數向餐廳收取傭金(傭金比例在10%—15%),但GrubHub並不針對餐廳的列示部分收取費用,這也意味著他並不提供(付費就可以獲得列式靠前的排名)。不過,餐廳可付費獲得更高的曝光率。

如今作為美國最大覆蓋範圍最廣的外送公司,Grubhub在用戶粘性方面很有信心,並且積極通過食客以往訂單來分析食客洗好,為餐廳也提供了外送建議。譬如投資銀行家偏愛壽司,而對沖投基金人士更鐘愛烤牛排、三明治等熟食。下雨天,人們更喜歡選擇希臘食品。任何時候,漢堡的銷量總是好於熱狗。而Seamless通過數據挖掘、積攢了豐富的類似數據,它已經從面向公司加班員工的訂餐服務商轉型成為面向普通大眾的餐飲配送服務商。Seamless的關聯餐廳數量超過1萬家,業務遍及倫敦和美國50多個城市。
 

\(GrubHub核心競爭力)

GrubHub的財務狀況

Grobhub財務增速迅猛,它有強大的財務模型,打通交易模式、快速增長、盈利能力已被證實、資本高效等。從以下數據可以真實的反應這一情況。

增長的核心運營數據,合作餐廳數量從2011年的1.4萬,增長到2013年2.88萬;銷售流水從2011年的5億美元,增長到2013年的13億美元;活躍用戶數從2011年的160萬,增長到2013年的340萬;日均訂單量從2011年的5.92萬,增長到2013年的13.55萬。

增長的營收高速,2011年到2013年,營收複合從0.78億到1.7億,增速在48%。單位訂單利潤率高達73%,增長迅猛。
 

\GrubHub杠桿率)

運營杠桿是最具有重量級的說明了,調整後EBITDA利潤由2011年的600萬美元,增長到2013年的4000萬美元,利潤率由8%增長到23%;長期來看,市場及銷售費用占比將實現25-30%;運營費用占比將在20-25%;技術費用占比將在8-10%;管理費用占比將在10-12%;調整後EBITDA利潤率將超過35%。
 

\GrubHub盈利能力

強勁的現金流,2013年實現4000萬美元利潤;CapEx(資本支出)低,無負債,2013年自由現金流3400萬美元。

\GrubHub現金變動概況
 

Grubhub與中國的送餐網站對比:

中國最大的店鋪群體就是遍布大街小巷的餐館,而這些餐館90%都是非連鎖相對獨立封閉的,沒有完整及時的信息流在一個平臺上讓消費者共享,在這一波O2O浪潮外賣過去之後,送餐網的普及將讓就餐、訂餐、送餐變得更便捷。就這樣的市場特征而言,與美國的餐飲市場是比較類似的。根據調研數據,2013年全國餐飲消費總額為4500億元,按照16%的餐飲年增幅,到2016年全國餐飲消費總額預計達到7000億。而其中,外賣占全國餐飲消費總額的10%,因此到2016年,外賣市場規模預計達到700億。包括NGP、經緯創投等在內的投資機構普遍認為,在線訂餐是典型的 O2O模式,市場需求旺盛、用戶粘性高、成長空間大,因此其才會選擇做出重點布局。

未來的行業趨勢是加強在移動端方面的投入和推廣,同時進行產品創新。送餐平臺的行業進入門檻並不高,但用戶培養期較長,且行業競爭激烈。既要有優秀的線上產品能力,高效的線下運營團隊支撐,還要有充足的資本進行支持,整個產業鏈條較長。

從現有的數據可以看到,餓了麽、美餐網等平臺已經在這一領域深耕了3年以上,美團等新興O2O平臺最近也推出了“美團外賣”加入到了外賣訂餐的大戰之中。餓了麽在今年5月份宣布獲得大眾點評8000萬美金戰略投資後,實現了爆發式的增長。根據餓了麽CEO張旭豪最近提供個i黑馬的數據顯示,餓了麽如今已經擴張到了200個城市,覆蓋18萬商家,日均產生100萬訂單量。2014年1月,在團購領域風生水起的美團網正式上線外賣服務,且目前勢頭強勁,8月初由幾十個覆蓋城市到現在的163個城市,不經意間便翻了兩倍多。

從業務模式上,餓了麽、美團外賣、美餐網、和Grubhub都比較相似。而2013年由阿里新推出的淘點點則有其獨特的商業模式,希望將餐飲行業做成“淘寶+天貓”的模式,即每個菜品都是一個SKU(庫存商品),一些熱銷的菜品,相當於淘寶中的熱銷款。將餐飲服務變成商品,讓買賣雙方直接交易。

商業模式上,和GrubHub靠訂單抽取傭金相比,國內的外賣訂餐網站還利用了更多的方式規劃自己的盈利模式。

除了按訂單收取傭金意外,大概的盈利模式包括以下幾種:

1.管理費用:為了吸引商家的入駐,免除入駐平臺的費用,減少商家的疑慮,只在商家月銷售滿一定金額抽取一定的管理費用,實現雙贏。

2.競價排位:將平臺最前面幾個鋪位作為廣告鋪位,根據商家的競價,收取月租,在實現商家推廣的同時,又盡量避免了用戶體驗的降低,最終實現盈利。

3.增值收費:平臺定期開展活動,參與的商家收取一部分費用。

4.廣告收費:包含兩部分,一是線下的宣傳單推廣,二是線上的橫板廣告等。線下,以平臺名義傳發整合宣傳單,收取宣傳單版面費用;線上,平臺橫板廣告費用。

外賣O2O是個大市場,可以稱得上是用戶的剛性需求。GrubHub不斷地被資本看好也證明了這一點,Grubhub在美國的成功上市,多少刺激了中國訂餐網市場的競爭白熱化。有投資者認為,Grubhub的市值相對被高估,IPO前GrubHub設定的發行價區間僅為$23-$25,而現在的價格是$35上下。縱然GrubHub所在行業潛力無窮,未來成長性空間較大,考慮到行業進入門檻較低,用戶粘性不夠等因素,公司的高速增長是否能夠支持目前如此高的市盈率?一個新的商業模式,新的公司還需要時間來證明其執行力和增長空間。

而我們也同樣認為,在“民以食為天”的更大的中國市場上,也將誕生可能體量數倍於GrubHub的外賣平臺。O2O大潮才剛剛開始!
 

來源於:i黑馬  轉載請註明出處!  部分表格來源於:估股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475

七年之「殃」,23萬億市值去哪兒啦 格雷厄姆粉

來源: http://xueqiu.com/2542075134/32145537

編者按:自6124點以來,至今已整整七年,A股的慘烈熊市時間超過了任何一個時候,以前往往五年能來一個牛熊來回的預期早早被打破了。伴隨著這一切的是,23萬億市值隨風飄散,廣大散戶遭受七年之“殃”。
對比道瓊斯早早過了危機強的高點,A股啊A股,什麽時間你才能趟過6124的“珠穆朗瑪”


來源:重慶商報
2007年10月16日,上證綜指達到6124點巔峰,時至今日,7年過去,上證綜指還糾纏於2400點能否被攻克,然而簡單的指數漲跌並不能完全彰顯A股市場在這7年中所發生的變化以及固守的成規。與此同時,雖然整體來看大盤在近幾年的震蕩走勢中表現乏力,但仍有部分股票憑借自身制勝“基因”成功穿越牛熊市場周期。

  市值之殤 七年損失23萬億

  2007年10月16日,上證綜指攀上6124點的空前高峰。周五報2374.54點。7年之間出現了3750點的斷層。而在大盤指數滑落的背後,則是A股市值的持續蒸發。

  據本報數據中心統計,2007年10月16日滬深兩市共有1471只股票,總市值35.6萬億元;截至周五,在A股市場上市交易的個股已達2557只,總市值約29.7萬億元。如果單純從數學上計算,7年總市值蒸發5.9萬億元。

  不過,這種統計方法並不能透徹地反映7年來A股市場市值變動的真實情況。如6124點之時創業板尚未上市,現今創業板股票已達395只,總市值接近2.3萬億元。

  本報數據中心在進行精確計算後發現,2007年10月16日滬深兩市共有1471只股票,總市值35.6萬億元;到周五收盤時,這1471只股票市值為18.52萬億元,總市值蒸發17.08萬億元。另外,2007年10月16日6124點之後上市新股1087只,這些股票在上市首日的收盤市值合計約17.19萬億元,至周五收盤時,其總市值只有11.08萬億元,縮水約6.11萬元。以上兩項相加,7年期間A股總市值累計蒸發23.19萬億元。

  個股之殤 243股股價遭腰斬

  在市值財富灰飛煙滅的背後則是個股股價的大面積崩潰。以周五收盤價(經後複權處理)計算,2007年10月16日以來,A股市場共有947只個股的股價出現下跌遭,其中中國鋁業等243只個股的股價在此期間遭遇腰斬,即便將統計口徑收窄至2007年10月16日以前上市的1471只股票,也有多達212只個股股價下跌了50%以上,中國鋁業、中國遠洋等24只個股股價跌幅超過80%。

  據了解,導致上述個股陷入股價腰斬泥潭的原因主要有三類:一是部分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急劇惡化,引發股價崩盤,如以中國遠洋為代表的航運、有色金屬、化工、鋼鐵類個股。二是部分個股股價在牛市時積累了過多的泡沫,一旦行情轉壞,虛假的股價繁榮立刻煙消雲散,典型案例便是發行價格高得離譜的中國石油。另外,部分基本面較為穩定、股價也較為合理的個股在大盤持續熊市的環境中遭遇了錯殺,比如銀行股。

  伴隨個股股價的大面積崩塌,A股市場的估值中樞和股價中樞一瀉千里,6124點時A股市場的平均市盈率和平均股價分別為56.83倍、20.11元,但至周五收盤時,這兩項數據已分別降至13.87倍、15.64元。

  擴容之殤 A股失血4.8萬億元

  統計顯示,在萬盛股份等4只新股於周五登陸滬深兩市之後,A股市場在最近7年間總計上市新股1087只,在當前A股總市值排行榜上高居前10位的中國石油、農業銀行均是在2007年10月16日之後方才上市。

  新股擴容抽取了大量資金。統計數據顯示,1087只個股在發行階段實際募資總額達到1.37萬億元。相對於IPO直接融資,上市公司通過增發、配股等再融資途徑募得的資金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據統計,2007年10月16日以來,已先後有1515家A股上市公司實施了增發或配股,再融資規模合計約2.89萬億元。

  除了各種名目融資的直接“抽血”外,A股市場在最近7年間還遭遇了持續的“失血”。據本報數據中心統計,2007年10月16日至今,A股市場累計解禁限售股2.21萬億股,解禁總市值約19.83萬億元。與之對應的是,最近7年以來上市公司的大股東、高管、財務投資者總計凈減持約356.9億股,凈減持金額高達5509.4億元。


  股民之殤 過半賬戶無心交易
面對在相當長時期內難有起色的A股市場,投資者參與交易的熱情一落千丈。據中登公司披露的信息顯示,在2007年10月15日~10月19日期間,A股市場的賬戶總量為10364.93萬戶,當周新開A股賬戶約有105.5萬戶。時隔7年之後,雖然A股市場的賬戶總量已升至17687.55萬戶,但如果以當周參與交易的賬戶數據進行對比,其變化更是令人失望,6124點當周參與交易的A股賬戶約有2096.41萬戶,但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處於交易狀態的A股賬戶只有997.58萬戶,也就是說,過半賬戶已經沒有興趣繼續交易。

  除了參與交易的投資者數量大幅下滑外,處於交易狀態的投資者的交投積極性也是大不如前。2007年10月15日~10月19日期間,A股市場的日均換手率和單只個股日均成交金額分別為3.89%、1.93億元,而最近一周A股市場的日均換手率和單只個股日均成交金額卻只有3.72%、1.78億元。

  6124之殤 A股的珠穆朗瑪峰

  就6124點之後A股市場慢慢熊途的成因,業內人士認為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加以分析。

  長城證券投資顧問龔科認為,從宏觀上看,受全球經濟形勢動蕩以及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經濟近年來呈現降溫趨勢,GDP年度增速已由2007年的13%降至今年上半年的7.5%,傳統周期性行業的景氣度持續下滑,特別是房地產、金融、能源等權重板塊屢次遭遇地產調控、利率市場化、債務風險等利空事件的沖擊,這對以傳統藍籌股為骨幹的A股市場的整體估值自然會帶來打壓。同時受貨幣政策結構性偏緊因素的壓制,A股市場的資金面也難以推動大盤上行。

  廣發證券投資顧問王立才則指出,與成熟資本市場相比,我國證券市場深層次的機制性障礙仍然不少。比如市場淘汰機制尚未完全發揮功效,內幕交易仍時有耳聞,這使得A股市場的投機屬性更甚於投資屬性,加劇了A股市場的波動。

  上海證券投資顧問李竺松也表示,相對於宏觀因素,A股市場自身存在的一些微觀缺陷對大盤的沖擊更為明顯,A股市場的“抽血、失血”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此外,A股市場此前積累的虛假包裝、財務造假等隱患在日益嚴苛的市場檢驗中逐一曝光,這也使得相當部分個股遭到股價回調的厄運。

  上述分析人士指出,總的來看,6124點就像是A股市場的珠穆朗瑪峰,要想成功翻越,其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768

一款掃把App 掃出七百億元市值 小米雷軍的下一棵搖錢樹:獵豹移動

2014-10-13  TWM
 
 

 

三年多前,這還是一家營收暴跌,面臨淘汰危機的公司,但三年多後,獵豹移動已成為全球行動App市場的一方之霸,不僅在紐約交易所上市,成為市值近逾七百億元的企業,更得到小米、騰訊和百度的鼎力支持,它是怎麼辦到的?

撰文‧何佩珊

當手機速度變慢時,你是否也有這麼一隻小掃把幫你清理手機垃圾?獵豹移動靠著清理大師(Clean Master)這個小掃把帶頭闖蕩全球,累計App總下載量已突破六億次,並成為Google Play上面僅次於臉書的App開發商。而今年五月在紐約交易所掛牌上市的獵豹移動只花三年多時間,就為自己創造出逾七百億元的身價。

更特別的是,他還是少數不依附中國本土市場養分快速崛起的公司,如今有高達六七%的活躍用戶來自海外。

其實這一切,都是被逼出來的。獵豹移動執行長傅盛形容,二○一○年中國資安大廠奇虎360(簡稱360)採取「所到之處寸草無生」的商業模式。因為360當時在中國的市占率超過五成,在此優勢下,一再傳出360對其他競爭軟體的「誤殺」和惡意攔截,換言之,只要有360,其他軟體連接觸消費者的機會都沒有。而在資安領域才剛起步的「可牛」(獵豹的前身),就像隻隨時可被捏碎的小螞蟻。

當時受害的不只是可牛,也包括百度、騰訊以及小米董事長雷軍旗下的金山安全。雷軍與傅盛原就認識,傅盛對網路產業的了解及敢以二十萬人民幣創業的膽識,讓他印象深刻,因此主動在一○年提議雙方合併。

但危機沒有解除, 360力推免費防毒軟體,已經徹底顛覆傳統資安市場。「原本的商業模式,一夕間沒有了。」傅盛說,「可以想像,如果微軟的Windows免費開放會是什麼景象?」他知道,這時候只能革自己命,徹底改變。

學亞馬遜拆解組織

用戶從七百萬飆到五千萬人合併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組織扁平化,並效法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的「兩個披薩」作法(編按:會議人數必須控制在兩份披薩夠吃的地步,意味小團隊通常會比大團隊還有效率),將四大部門拆成二十個小組,打破傳統企業層級和流程,讓小組直接面向用戶,加快對市場的反應。

這番改造讓活躍用戶數從合併前的七百萬人,一舉拉升到五千萬人,並同時反映在營收上。合併前,金山安全的營收已經跌到一.四億元人民幣(約合七億元新台幣),但合併隔年便成長到三.五億元人民幣(約合十七億元新台幣)。

只是好不容易才站穩的PC市場,一二年卻因為行動裝置崛起而走下坡。迫使獵豹展開另一波追逐,傅盛很清楚,「移動(行動市場)這一仗,我們一定要先在一個領域拿到第一!」傅盛相信,要拿第一,專注做好一件事就夠了。而在這個攸關生死的決定上,他大膽將資源重押在手機清理App「清理大師」,並決定要從鮮少有中國公司突破的國際市場切入。

傅盛解釋,當時獵豹在行動安全已經慢人一步,況且中國資安市場已是一片紅海,這時再去打這場仗的勝算不大,他必須走一條還沒人走過的路;但為什麼不是當時用戶數較多、被稱為省電神器的「電池醫生」,而是相對冷門的「清理大師」?

專走沒人走的路

發揮空間大,打進清理市場傅盛認為,「互聯網時代把訊息傳播變得極簡,而且極有穿透力,可能一句話就可以透過微博在一天之內紅遍全球。」所以他不能只當「風口上的豬」,更要當「風口上的紫牛」,也就是不僅要找對風口,更要在風吹來時顯得與眾不同。「你可以想像,互聯網是極其平坦的世界,我這個點一旦突起來,就能讓所有人一眼見到。」傅盛早已深入研究過Google Play的排行榜和用戶評價,清楚市場版圖與需求;他知道省電能做到的差異化程度有限,但清理卻有很大發揮空間,不只清垃圾,還可以清病毒、隱私數據等。再加上這塊市場幾乎沒有競爭對手,所以他堅信「失敗的可能幾乎為零。」「輸的唯一可能來自做得慢,被對手迅速跟進。」傅盛說,「所以我們那時候所有事情都是更快!更快!更快!把所有精力投進去。」他曾對投資人這麼說:「你放眼這個星球,在工具這一個類別花幾百個工程師去做的,找不到另一家了。」而獵豹的執行速度之快,從CM Security這個只用二十天開發,並在兩個月內突破千萬次下載的行動安全App可以得到最好證明。傅盛說,「當時,我們拉著幾個設計產品的人在微信群組討論,第二天拿出設計稿,這個不好、那個改一下,第三天就開始開發。」獵豹移動行動開發團隊資深總監吳俊達,曾在台灣資安大廠工作過十多年,他的感受特別深刻。「過去為了在產品增加一個新語言,我們要討論三個月。但在獵豹,一天就可以做出十八種語言的版本。」但做得快,並不代表對品質不要求。獵豹市場部總監金磊強調,傅盛從不要求下載量,以清理大師為例,他更看重能否將檢測手機垃圾量的時間,從十秒縮短到六秒,完全以使用者體驗為出發點。

快速上架試反應

傳統對手跟不上產品精緻度傅盛也不否認,花二十天做出來的第一個版本可能只有六十分,但更重要是後面快速改善的過程。在獵豹內部有這麼一個團隊,每天緊盯用戶回饋,只要在Google Play上出現低於三顆星的評價,就會立刻與用戶聯繫,了解問題和需求,並著手改善,也得以將評分長期維持在四.七顆星的高滿意度。

獵豹的作法是,只要產品基本可用就放上網路,讓用戶進行測試、回饋、修改,經過這樣快速循環,一周就可以推出一個新版本,一個多月後,產品已經進步到九十分,同時累積數百萬用戶。一般企業走傳統流程,恐怕要花三、四個月時間才能做到九十分,用戶數還得從零開始,早已錯失市場先機。

火車頭帶動營收

上半年累計三十四億元

長期關注兩岸新創團隊的中華開發金控投資部協理郭大經認為,就是這種快速試錯的作法,讓獵豹的產品簡單又不失精緻,也具有國際化水準的使用者介面與使用者體驗,很自然地將下載量和影響力在全球快速放大。

如今,在清理大師這個火車頭帶動下,獵豹每月行動活躍用戶數已經從一年多前不到五千萬人,快速成長到近三億人。而其今年上半年累計營收一.一二億美元(約合三十四億元新台幣),幾乎已經追上去年全年營收規模。

即使在獵豹開拓出清理市場後,不乏有競爭對手跟進、模仿。但傅盛認為:「時間點與認知上的領先,使得你很難被超越。」他看好國際化的成功,已經為獵豹帶來巨大的起點,順著這個點,獵豹將繼續成長,並在未來成為中國網路公司走向海外的重要橋樑。

獵豹移動

成立:2010年

董事長:雷軍

執行長:傅盛(圖)

員工數:逾1700人

主要股東:騰訊、小米、

百度、金山軟件

主要業務:工具類行動App 行動App總下載量:超過6億次成績:全球第二大Google Play開發商;獵豹清理大師長期居Google Play工具類排行榜第一名

一個月貫徹小米粉絲文化

傅盛:能最快具體行動的 只有我今年36歲的傅盛其實不是愛看書的人,但特別的是,他經常會回頭反覆咀嚼學習過的東西,並從中悟出新的道理。

兩年前,雷軍曾在「金山網路」演講小米的粉絲文化。傅盛說:「我聽他講完後,回來就把粉絲文化做了PPT簡報,把它拆解成理念、執行、考核三大類,去研究為什麼要有粉絲文化?應該怎麼做?立刻在公司進行宣講、執行。」以考核為例,他要求各部門每周都要圍繞粉絲文化,在周報中詳載微博粉絲數量、訪談用戶數等。

獵豹資深總監施子薇記得很清楚:「有一天在周例會上,他(指傅盛)突然說不想再聽營運數據報告。他覺得做產品不該只看數據,而是要回到用戶,在他要求之下,往後例會都必須報告用戶訪談狀況。」不到一個月,粉絲文化就推展到全公司,也將獵豹與用戶之間的距離更拉近一步。傅盛說:「聽雷軍演講的,不只我一個,但能這麼快變成具體公司行動,只有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1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