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豬價格已經成為世界農產品的一道風景線,生豬價格超過20元/公斤,並且居高不下,處在豬肉產業鏈下遊的雙匯發展(000895.SZ)看上去扛過了這一輪高豬價的沖擊。
4月28日,雙匯發展公布了其2016年第一季度的業績,收入和利潤都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
雙匯發展公告稱:報告期內,公司屠宰生豬348萬頭,比2015年同期增長3.02%;銷售鮮凍產品34.12萬噸,同比增長19.7%,高低溫肉制品37.37萬噸,比2015年同期增長7.98%;實現營業收入127.40億元,比2015年同期增長28.28%;實現利潤總額14.43億元,比2015年同期增長20.10%;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74億元,比2015年同期增長16.65%。
雙匯發展的業績大增是建立在銷量增長基礎上的。在豬價大漲的背景下,生豬養殖業者有一些會囤貨等待更好的價錢,消費者因為豬價太高,會縮減消費量,肉類企業受上述因素的影響,屠宰量往往會下滑或者持平。
雙匯發展鮮凍肉和肉制品的銷量大幅領先於屠宰量的增幅,原因之一是2016年第一季度,雙匯發展從關聯方羅特克斯有限公司進口了約6億元的分割肉、分體肉、骨類及副產品,羅特克斯供應的豬肉來自進口。如果按照一個季度進口6億元豬肉的節奏,2016年雙匯發展進口豬肉將達到24億元,比起2015年的約21億元,要增加不少。
進口豬肉的成本不到中國的一半,進的越多,利潤越多。
但是雙匯發展並沒有敞開進口國外豬肉。
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現在中國對豬肉進口並不進行配額管理,但是不意味著可以敞開進口。雙匯發展從美國進口的豬肉,已經按照中國官方的要求,養殖階段不使用瘦肉精。另外對於進口的豬肉,在檢驗檢疫等方面有嚴格的質量管控措施。中國是世界第一豬肉生產大國,馮永輝說:“無條件開放後果不堪設想。”
另外,雙匯發展此前的庫存在高豬價時期派上了用場。
2015年同期,雙匯發展的存貨約34億元,2016年第一季度只有26億元左右,少了8億元,其中有不少是庫存的屠宰產品。這些庫存的屠宰產品現在趕上了生豬價格超過20元/公斤的好時候,此時出庫,替雙匯發展省了不少成本。
財報顯示,雙匯發展調集了大量資金理財。2016年第一季度末,雙匯發展的貨幣資金15億元,與2015年同期的24億元相比,減少了9億,主要原因是本期貨幣資金用於購買理財產品。雙匯財務公司2016年年初已經獲準成立,殺豬賣肉賺的是辛苦錢,雙匯也要從金融市場挖上兩桶金。
豬價高漲,消費者捂緊了錢袋子,政府補貼這一塊,重要性對於提升利潤而言大為提升。2016年第一季度,雙匯發展營業外收入超過4100萬元,比2015年同期增加近2000萬元,較同期增幅87.28%,主要原因是本期確認的政府補助同比增加。
雙匯發展的利潤兩位數增長,成本控制做得不錯。現在工資等費用基本上只增不減,雙匯的管理費用做到了不增反減。2016年第一季度,雙匯發展管理費用開支3.1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近5000萬元。
知情人士稱,雙匯旗下有工廠可以將接待費用壓縮到基本為零的程度。此外,雙匯發展近期對人員進行了優化調整,人員優化後降低了管理費用,除了薪酬開支減少,一些崗位的開支,如行政崗上的人員每年可以節省1萬元左右的管理費用。
4月28日下午,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000063.SZ,0763.HK)對外公布截至2016年3月31日止之第一季度業績。一季度,集團實現營業收入218.5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09%,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9.5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97%;基本每股收益為0.23元人民幣。
中興表示,營收增長主要是由於國內外4G系統產品、國內外光傳送產品、國內家庭終端產品以及國內智慧城市項目和軌道交通項目營業收入同比增長所致。展望下一季,“多連接、超寬帶”將成為M-ICT萬物移動互聯時代新的標簽,中興將“以時代重構為契機,讓信息創造價值”,聚焦“運營商市場深度經營,政企價值市場,消費者市場融合創新”三大主要戰略方向,並圍繞“新興領域”布局。
從一季度財報來看,主營業務的“三駕馬車”中,運營商業務依然是中興占比最大的業務部門。
中興表示,目前集團已經在Pre5G/5G領域中,與軟銀、中移動等領先運營商展開深入合作,而在面向SDN/NFV、下一代物聯網等未來網絡技術方向領域,也與國內三大運營商達成戰略合作。在大視頻領域競爭力不斷提升,幫助運營商實現構建滿足4K視頻到家庭的網絡。目前中興通訊融合CDN產品在全球有80多個商用局點,最大並發能力達30T。
政企業務上,中興與沈陽、淮安等多個城市簽署智慧城市2.0模式商用合同並逐步落地,海外市場也在細分領域取得突破。軌道交通市場上已在丹麥、希臘和印度等地形成項目突破落地。
令外界最為關註的是終端業務,目前營收比重占到公司整體營收的1/3。
雖然終端業務去年並沒有完成年度銷量指標,但在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中興高管表示依然會關註高端市場,並在5月份推出旗艦機產品。
“今年的目標是希望先完成6000萬的及格線,然後再挑戰7000萬。”中興通訊副總裁、終端中國區常務副總裁俞義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興2015年中國市場占銷售量的30%,希望未來能占到45%。
他告訴記者,今年中興在終端上的定位是渠道年。“總體建設計劃要建到3000到4000家的門店,門店主要是投向在公開渠道,基本上一線大城市都會建1家到2家建旗艦店,目標依然是在三年內重返國內前三名。”
此外,中興表示一季度研發占比上升至13.96%,創歷史新高。2015年中興通訊全球PCT專利申請量位居全球前3,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數位居第一,其中,終端專利資產超2.2萬件,已授權專利超4600件,AXON天機系列專利申請數超500項。
Facebook近日公布財報顯示,一季度盈利同比增長兩倍至15.1億美元,其中廣告收入增長至52億美元,移動端廣告占比達80%。財報公布後,Facebook盤後股價大幅飆漲。
視頻服務依舊是Facebook的重點發展項目,吸引了大量的新客戶。在本月13日Facebook的發布會上,紮克伯格還宣布Facebook將正式推出視頻流媒體直播服務,這比此前市場猜測的8月發布要提前了不少。
紮克伯格表示:“網絡視頻直播非常受歡迎,針對網絡視頻的評論是視頻數量的10倍。就連公共電視臺也開始喜歡網絡電視直播新聞。”紐約時報此前報道就透露,Facebook可能會允許媒體發布者使用其開發的專業視頻拍攝硬件和編輯軟件,在Facebook平臺上發布內容。其中很可能用到的拍攝硬件就是360全景拍攝技術。
在投資者電話會議中,Facebook表示:“公司將進一步考慮收購其它企業,但是這些企業必須是能夠提供服務的。”近年來,Facebook投入巨資進行收購,包括2012年斥資10億美元收購圖片共享服務商Instagram。
事實上,Facebook的商業模式也越來越被外界所看好。紮克伯格本月還公布了一項Facebook未來10年的發展路線圖,發展階段包括從技術,到產品,再到生態圈。Facebook最初花三年時間建立起一個社交網絡平臺;又花了兩年時間打造和收購了一些具有影響力的品牌產品,如Instagram,Whatsapp和Messenger;未來5年,Facebook將用先進的技術進一步實現互聯網的連接性。
紮克伯格表示:“無論Facebook自己開發這些技術或者交給開發者開發,未來都會專註於三項內容,即連接性、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技術。”這些技術開發之後,又將反過來作用於Facebook旗下的產品,從而構建一個屬於Facebook自己的生態圈。
目前Facebook每月全球活躍用戶同比增長15%至16.5億人,遠超分析師預期。平均每個用戶每個月在Facebook上的支出也從去年的2.5美元升至3.32美元。
不得不說,佳兆業(01638.HK)自救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強。
一年前,鎖房危機讓佳兆業的銷售幾乎陷入停擺。一年後,佳兆業有效推進錯綜複雜的債務重組,恢複至每月銷售額20億元的節奏。
4月26日,佳兆業公告稱,公司在今年3月錄21.07億元的總合約銷售,總合約建築面積約16.05萬平方米,銷售均價為13127元/平方米。其中,長三角地區貢獻最多,合約銷售額為9.68億元, 合約銷售面積達4.26萬平方米,均價約22720元/平方米;珠三角地區1.86億元,華中地區1.48億元,華西地區1.34億元,環渤海地區0.69億元。
前三個月,佳兆業共錄得總合約銷售59.13億元,總合約建築面積約為392449平方米,均價為15068元/平方米。
不難看出,佳兆業在全國的項目正在全面恢複銷售,為其帶來穩定的現金流。如果佳兆業繼續保持今年前三個月的銷售節奏,全年的銷售額或許能沖刺400億元。
值得註意的是,佳兆業位於深圳的4個處於預售階段的重點物業項目還未完全解鎖,其中深圳佳兆業城市廣場體量龐大,第三方預計該項目到2020年底將產生經營現金凈額逾110億元。佳兆業在公告稱,公司正積極與債權人商討,以盡快重新開售深圳該4個物業項目。
境內債務方面,佳兆業宣布於2016年4月25日,金額約432.5億元的境內債務已經辦理完相關手續,完成重組。這相當於境內債務總額的約90%。而3月23日,境內債務完成辦理的金額為333.2億元。
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及中信信托有限責任公司向佳兆業提供了約人民幣166億元供境內債務重組所用。
佳兆業境內債務涉及申請書已經由3月23日的38份減少至33份,其中民事裁定書也由16份減少為12份,涉及金額由86億元減少至70億元;應訴通知書也由24份減至22份,涉及金額由118億元減少至110億元。
關於境外債務重組,截至3月29日,佳兆業的重組方案已經獲得了包括Farallon和BFAM在內的協議安排相關債權人持有的所有申索價值80.9%的贊成。4月20日,佳兆業公告稱,公司向開曼群島大法院及香港高等法院提出的準許召開境外債權人的申請已被接納,並將於5月20日分別在開曼群島及香港舉行相關債權人會議。
公告還透露,如果協議安排在相關會議上獲相關債權人中的所需多數批準,並在法院批準的法令的經蓋章副本已分別提交予開曼群島公司註冊處處長及香港公司註冊處處長後,協議安排將生效且具約束力。
境內外債務重組都已接近尾聲,意味著佳兆業將加速複活。就在3月下旬,佳兆業在深圳開展了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招聘會。當天,佳兆業集團控股、地產集團、金融集團、文化集團、城市更新集團、深圳市足球俱樂部、商業集團、旅遊酒店集團、物業集團、嘉美軒餐飲公司等11家佳兆業系公司參與了這次招聘,招聘職位達300個。一些曾經離開的員工也開始重返佳兆業,助力這家公司的元氣恢複。
不過,佳兆業2013年、2014年的財報仍未刊出,這將是佳兆業接下來急需解決的難題。財報能否正常刊出,將決定佳兆業能否保住港交所的上市公司資格。
5月5日早報內容
文|i黑馬
1. 中鐵總負債突破4萬億 一季度凈虧87億
中鐵總在近一年來,總資產增幅多次跑贏總負債增幅,致中鐵總負債率持續降低。2015年中鐵總收入合計9162.58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785.95億元,同比減少7.9%;其中貨運收入2312.10億元,同比下降10.34%;2016年一季度,中鐵總收入繼續回落,一季度總收入2019.60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96.15億元,同比下降4.54%。
@FIRE星星人:然而票價並沒有下降
@魏賀斌:呵呵了 公司虧損 個人可沒有一個虧錢的哦
@yi23464363:虧4萬個億,一個季度虧87億,真是厲害。不知道有幾個人信?
@新態鑫:說吧,這次又想漲哪個價?太含蓄反而讓人惡心。
2. 外媒的腦洞:蘋果應該收購特斯拉 馬斯克擔任總CEO
杜克大學普拉特工程學院創業和商業化研究中心研究總監維維克•瓦德瓦發表評論文章稱,蘋果是時候重新思考其創新模式及其領導層了。蘋果CEO蒂姆•庫克是一位出色的運營高管,但明顯不是一位擁有遠見卓識的科技領袖。
文章還稱,近期蘋果在產品創新上的止步不前以及令人失望的財報表現清晰折射出了CEO蒂姆-庫克遠見能力的不足,而有望挽救蘋果頹勢的或許只有一個人,那就是現實版“鋼鐵俠”艾隆-馬斯克。
喬布斯也曾經這樣形容過庫克:他不是一個搞產品的人…
@盜匪的土匪:對!他不是一個搞產品的人,是一個“搞機”的人
@李美霖:一切就等蘋果七出來看看吧
@概念:馬斯克我男神!
3. 微信支付總經理吳毅離職 將任分期樂集團總裁
騰訊宣布微信支付總經理吳毅因個人原因將離職,吳毅將於下周起任分期樂集團總裁,負責公司的全面管理。而分期樂創始人肖文傑仍任CEO。值得註意的是,吳毅、肖文傑以及分期樂合夥人多來自騰訊財付通團隊。
@雲師大胡家泰:急流勇退
@Switty:拼個你死我活的最後還是阿里騰訊百度
@張華Jimmy:這些大咖應該有禁業協議才對啊,怎麽直接去對手那了
4. 國家電網:不會關閉支付寶或微信繳電費入口
針對網傳國家電網公司將關閉支付寶和微信等其他繳費平臺一事,國家電網公司回應稱,並不會關閉其他繳費平臺入口。支付寶、微信等支付軟件都可用來交電費。支付寶方面也表示目前未收到國網任何官方通知,繳電費業務一切正常。
@性格像豬的猴子:反正就放放風 罵多了就辟謠
@後會無期馬達加斯加:哦
5. 女教師深夜叫車遇害 滴滴:絕不推諉平臺責任 努力保障安全
深圳女教師鐘某於5月2日晚利用滴滴軟件呼叫並搭乘了一輛假冒車牌的順風車遇害,滴滴就此事作出回應,滴滴表示,在這一事件中,對於平臺的責任,我們絕不推諉,將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飛象網項立剛:關於深圳鐘女士乘滴滴被害,很多人把這個怪到滴滴頭上,那麽出租車有出租車公司,出租司機不會殺人吧?搜一下,出租司機殺人,210萬條。當然滴滴應該加強管理,不過現在情況看,網約司機殺人並不一定比出租車高。而因此攻擊網約機制是更有問題。
6. 小馬哥看了要吐血!砸100億的騰訊雲規模只有阿里雲的1/10
德銀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在中國的雲計算市場中,阿里巴巴已占主導地位,其雲計算規模是騰訊的10倍,百度的30倍。72%的受訪者認為雲計算使其大幅降低IT支出,“互聯網+”戰略讓更多的國企和大型私企著手改革IT部門。
@Smile無言:阿里的基因中寫滿了中小企業,做雲計算還是有優勢的
@創工場投資:佩服阿里雲整合後的戰略拓展和跑馬圈地。
7. 搜房網計劃借殼重慶萬里股份回歸A股
搜房網正尋求通過收購電池廠商重慶萬里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大部分股份、以借殼方式在A股上市。萬里股份在周二提交給證券監管部門的文件中表示,將通過定向增發融資30億元人民幣(約4.62億美元)以收購搜房網資產。目前該計劃有待監管部門批準。
@OTT-汪:借吧
@孫信才:還上市呢 一點誠信沒有
8. 山東濰坊一公司生產“雷軍電動”車 被判賠小米40萬
山東濰坊一公司在其生產的電動車上使用了近似“小米商標”的“M形”商標,並取名“雷軍電動”。因山東濰坊瑞馳公司在其生產的電動車上使用了近似“小米商標”的“M形”商標,並取名“雷軍電動”,北京市海澱法院認定濰坊瑞馳公司侵犯了小米公司的商標權並構成不正當競爭,判令其停止侵權並賠償小米公司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共計40萬元。
@永生:看來做電動車真的很賺錢
@霧色森木:喬丹呢,蘋果呢
@天地玄黃-1993:這估計以後孩子起名字都是問題,動不動都侵權了………
@香蕉我是芭樂:iPhone 哭暈在廁所
9.特斯拉汽車公布第一季度財報:凈虧同比擴大
特斯拉汽車公布第一季度財報。報告顯示,特斯拉第一季度營收為11.47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9.40億美元;凈虧損為2.82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凈虧損1.54億美元相比有所擴大。特斯拉績好於分析師預期,推動其盤後股價大幅上漲近5%。
@千錘百煉:馬斯克不適合去蘋果公司,去了也會被開除。因為他不能像庫克那樣拼命榨取每一分利潤,而是以推動技術進步為主,會放棄蘋果的封閉式發展模式,放棄圈定用戶的做法,使得蘋果短期內利潤更低。
10. 走出圍棋圈 谷歌要打造醫療界的AlphaGo?
谷歌旗下人工智能部門DeepMind近日與英國皇家免費NHS信托達成一項數據共享協議,允許DeepMind訪問英國國家醫療服務系統的約160萬患者數據,並合作開發一款名為“Streams”的移動應用,旨在幫助醫生和護士診斷急性腎臟損傷病例。
@John-Janson:一個利用高科技為人類造福,一個利用百姓的血淚為自己造福!這就是差距!
@沙與沫ly:呵呵!你們還是too young too sample,百度早就甩你們幾十條街了,前腳百度完,後腳醫院電話就打過來了,媽的連我住哪都知道…
3000點久攻不破,這可讓不少投資者灼心撓肝。
A股5月5日延續反彈步伐,滬指收盤小幅上揚,四連陽再度逼近3000點整數大關,但挑戰無果。午後周期股再度發力,煤炭、白酒、鋼鐵均有所表現,而兩市成交量並未因為權重拉盤而放大。
A股自開創以來好歹也20余年,也確實經歷了不少縮量回調行情。
但像現在這樣,動不動就搬出國家隊,把國家隊當成唯一對手盤的現象還是頭一回的,可以說是很罕見的。這直接導致的就是大盤漲也漲不上去,跌也跌不下來,拉鋸戰的戰線被拉到無限長,也不知道何時是個盡頭。所謂猴市也就如此催生出來了。
國家隊的概念已經在投資者腦海中揮之不去,投資者難消除國家隊觀念下,後市行情不僅難以預料,而且可能會一直維持這種成交量低迷的狀態。
有機構認為,當前很多人通過“捕風捉影”,認定“國家隊”現在操作就是“高拋低吸”去控盤,這讓很多投資者甚至機構制定的策略就是,有反彈拋出逢回調又接回,從而造成盤面欲漲還跌、欲跌還漲的局面。這也讓場外資金不敢大舉進場做多,從而造成市場極弱的窄幅震蕩。
所以說,這個市場很有意思,所有走勢的背後都可以從背後交易者的心理和行為中追根溯源。既然大家對國家隊如此感興趣,今天牛熊君繼續為大家追蹤一下國家隊的最新動向。
股市是個遊樂場,機構就是最大的玩家,牛熊君(ID:niuxiongjun)每日透視盤面背後的機構角逐,讓我們來看看今日機構動向。
1 國家隊一季度調倉路線大揭秘
隨著A股上市公司一季報的披露工作落下帷幕,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的持股也浮出水面。據數據顯示,截至4月30日,2015年一季度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現身743只個股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合計持有股數為102.93億股,市值達1680.92億元。
與去年四季度比較,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今年一季度新進189只個股,增持243只個股,減持179只個股。新進個股方面,今年一季度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新進個股數量排名居前的是河鋼股份,新進8355.4萬股;新進個股持股市值居前的是海螺水泥,市值達8.87億元;新進個股占流通股比例最高的是安妮股份,新進比例達7.51%。
增持個股方面,今年一季度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增持個股數量排名居前的是國投電力,增持1.07億股;增進個股持股市值居前的是樂普醫療,增持達7.21億元;增持個股占流通股比例最高的是順鑫農業,增持比例達4.38%。
減持個股方面,今年一季度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減持股數量排名居前的個股是*ST海潤,減持7651.92萬股;減持個股占流通股比例最高的是紅相電力,減持比例高達8.93%。
市場人士普遍認為,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都是以保值增值為根本目的,在保值的前提下自然要追求投資收益最大化,因此,通常對政策的把控性較強,通過觀察其所持個股所處的行業,可以大致摸清未來一段時間內國家政策的走向。
從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所持個股的行業看,所持個股數量占成份股個數最多的是休閑服務、傳媒和食品飲料,占比分別為:47.06%、44.05%和38.96%。
由此可以看出,大消費成為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青睞的行業。對此,市場人士表示,大消費正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這正是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配置的理由。
2 機構今日大甩賣,唯國家隊個股獲力挺
從5月5日龍虎榜數據來看,今日機構再度出現了大甩賣,活躍股上的賣出額占比將近80%。唯一受到三大機構力挺的三毛派神(000779.SZ),還是社保一季度新進的個股。
再看機構調研情況,5月4日共有39家上市公司披露調研報告,電子和有色金屬成為機構們關註的重點行業。其
中,今年屢屢被調研的當升科技(300073.SZ)於4月29日再度獲得王亞偉的青睞。
市場在打太極,國家隊或許才是突破太極陣型的唯一贏家。
國土資源部近日發布的今年第一季度國土資源主要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房地產用地供應2.36萬公頃,同比下降4.4%。在樓市去庫存的背景下,房地產用地供應量已經持續下降。
2015年全國房地產用地供應12.0萬公頃,同比下降20.9%。12萬公頃也是過去五年來的房地產年度供地量新低。
2014年全國房地產用地供應15.1萬公頃,同比下降25.5%。2013年全國房地產用地供應20萬公頃,同比增長26.8%。2012年供應房地產用地16.03萬公頃。2011年這一數據為16.72萬公頃。
從上述數據也可發現,2013年全國房地產供地達到20萬公頃的頂點,此後便開始一路下滑,2015年的12萬公頃僅僅相當於2013年的60%。
從近年來的樓市地市表現來看,樓市走勢會直接影響土地供應,但也會有一定的滯後性。當樓市銷售火爆時,土地供應會增加。反之則會減少,究其原因,一是房地產企業購地需求減少,二來土地供應方——地方政府也並不情願在土地市場低迷之時大量低價出售土地。
因近年房價漲多跌少,作為影響房源供應的主要因素,房地產用地供應一直為外界關註。一旦土地供應減少,憂慮未來房源供應減少的觀點就會增多。
主要城市地價監測情況顯示,第一季度末,全國105個主要監測城市綜合、商業、住宅、工業地價分別為3668元/平方米、6767元/平方米、5554元/平方米和766元/平方米。四類用地價格環比增長率分別為0.96%、0.57%、1.27%和0.73%,同比增長率分別為3.55%、2.60%、4.66%和2.50%。
國土部表示,去年下半年以來,全國一二線城市房價上漲,帶動了土地市場回暖及地價小幅回升。第一季度內需逐步回升,消費、投資、工業均表現良好。高端制造業、新能源、快遞物流業等戰略新興行業逐步釋放需求,對沖了部分傳統工業用地需求萎縮。
數日前,國土部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新型城鎮化建設土地服務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完善住房用地供應政策。綜合考慮房地產去庫存和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有保有壓、優化結構,因城施策、分類調控,合理安排房地產用地供應。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棚戶區改造用地應保盡保,房地產庫存壓力過大的城鎮要減少或停止商品住房供地,農民工市民化進程較快、房地產去庫存成效突出的城鎮,合理增加住宅用地供應面積。
今年以來,隨著國家出臺的一系列“去庫存”政策的貫徹實施,購房者熱情再次被激發,銷售市場較為火爆。不過在整體火爆的情況下,各地市場的表現卻差異較大。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通過對25個省份(部分數據未公布或數據不詳的省份沒有納入統計)一季度商品房銷售增幅和房地產開發投資增幅的梳理發現,一季度,東部省份廣東、浙江、江蘇以及以旅遊、地產為支柱產業的海南樓市表現最旺,樓市銷售增速大幅跑贏全國。相比之下,增速靠後的主要是中西部省份。
粵浙蘇大賣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3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2429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3.1%,增速比1-2月份提高4.9個百分點。
從25省商品房銷售來看,增速超過全國水平的共有6省,分別是海南、廣東、浙江、江蘇、山西和甘肅。
其中,海南以78.1%的增速雄踞各省第一。海南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政府取消商品房限購限貸,實施房地產開發“兩個暫停”政策,房地產去庫存取得了明顯成效。一季度全省房屋銷售面積339.9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78.1%;房屋銷售額352.85億元,同比增長73.9%。
海南樓市的回暖對區域經濟助力十分明顯,去年一季度海南GDP增速只有4.7%,今年一季度達到了9.7%,整整提升了5個百分點。
易居智庫研究中心總監嚴躍進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海南的經濟總量比較小,以旅遊和房地產等產業為主。在對房地產依賴程度較大的情況下,當房地產市場有較大波動時,區域經濟的波動也隨之增加。今年海南樓市大幅回暖,因此當地經濟增速也大幅回升。
不過,雖然增速第一,但是海南樓市的總體體量仍比較小。相比之下,廣東、江蘇和浙江這三個經濟大省,不光量大,而且速快,三省的樓市銷售增速都超過了60%,對全國樓市成交增速貢獻巨大。
來自當地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第一經濟大省廣東一季度商品房銷售面積2835.0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64.8%,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長8.6%,增幅比上年一季度提高4.0個百分點,房地產業拉動經濟增長0.6個百分點。
在廣東,過去在一線城市中一直比較平穩理性的廣州,自三月開始領跑一線城市。中原地產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3月廣州一手樓市網簽面積已達98.71萬平方米,成交量較2月翻倍,並超越農歷年前的1月,繼續維持高位水平。
相比之下,第二經濟大省江蘇雖然銷售增幅略遜於廣東,但在成交量上略高於廣東,位居全國第一。一季度,江蘇全省商品房銷售面積2953.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61.3%,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66.8%。
在浙江,3月份樓市十分火爆。浙江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全省商品房銷售面積1480萬平方米,增長64.0%,增幅比今年1-2月提高32.6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額1661億元,增長83.0%,增幅比今年1-2月提高49.0個百分點。3月份,全省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1.7%,連續12個月呈現逐月攀升態勢;同比上漲7.8%,漲幅比上月擴大2.1個百分點,為2015年9月份止跌回升以來的最大漲幅。
統計數據顯示,3月份杭州全市新建商品房共成交2.8萬套,環比2月增長282.1%,較去年同期增加259.2%,列歷史同期第一位,並且創下歷史月度成交紀錄。
去庫存“任重而道遠”
不過,雖然粵浙蘇等東部大省樓市十分火爆,各省內部,不同城市、一二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之間的分化也十分明顯。以浙江為例,一季度杭州市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最快,增幅達115.1%,遠遠高於其他設區市。同時,舟山、麗水、臺州等市增幅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而金華市銷售面積增幅則相對較低,僅有13.1%。
在房價方面,3月份,浙江11個設區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普漲,上漲的城市比上月增加4個,其中,漲幅較大的是杭(2.3%)、甬(1.6%)、溫(0.5%);同比7漲3降1平,其中,漲幅較大的是杭、甬、溫;降幅較大的是臺、衢、舟,分別下降3.1%、0.8%和0.5%。大城市與中小城市之間的分化仍十分明顯。
與東部沿海大省樓市熱賣相比,樓市銷售增速比較靠後的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省份,雲南、貴州、內蒙古、青海和廣西的增速在25個省份中位列倒數五位,增速均在20%以下。
雲南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雲南全省商品房銷售面積568.5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7.4%;商品房銷售額298.3億元,同比增長0.9%。不僅兩個指標均大幅落後於全國,而且商品房銷售額增速明顯低於銷售面積增速,說明該省房價總體水平仍處於下降趨勢。
此外,一季度雲南土地購置面積108.35萬平方米,下降53.7%;土地成交價款26.17億元,下降35.3%。在投資方面,雲南省房地產投資今年2月份(增長0.4%)已扭轉了自去年4月份以來連續9個月負增長的態勢,但房地產市場仍面臨較多不確定因素,後續走勢仍待密切關註。
從全國成交量看,一季度東部上漲44.2%,而西部只有20.2%,這也說明區域的分化仍在繼續。嚴躍進說,今年以來,盡管樓市整體大幅回暖,但區域之間的分化仍十分明顯,東南沿海幾個省的表現遠高於中西部。從市場的基本面看,一些沿海的經濟條件好的城市和省份,依然是投資的熱點區域。此類區域基本上是樓市持續上漲,各類實業資金和投資資金都會加快進入房地產市場,進而拉動區域經濟上升。
中原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張大偉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整體看,全國房地產市場的庫存變化依然是非常不均衡。目前的數據並不代表去庫存完成,去庫存的效果更多的體現在本來庫存壓力就不大的一二線城市,後續三四線城市的去庫存壓力依然非常大。
25個省份一季度樓市表現
省份 |
銷售面積(萬平米) |
增幅 |
開發投資 |
增幅 |
海南 |
339.97 |
78.10% |
313.37 |
15.70% |
廣東 |
2835.06 |
64.80% |
1746.55 |
12.80% |
浙江 |
1480 |
64.00% |
1457 |
-1.70% |
江蘇 |
2953.1 |
61.30% |
1981.5 |
7.30% |
山西 |
52.60% |
131.8 |
14.50% |
|
甘肅 |
230.3 |
37.97% |
68.2 |
29.02 |
江西 |
631.09 |
32.20% |
312.36 |
14.40% |
湖北 |
30.30% |
698.16 |
6.30% |
|
上海 |
501.83 |
27.30% |
800.5 |
12.30% |
陜西 |
448 |
25.20% |
340.19 |
3.50% |
福建 |
882.67 |
25% |
1095.46 |
4.9 |
安徽 |
1468.4 |
25% |
915.6 |
8.70% |
湖南 |
1067 |
24.50% |
503 |
2.90% |
北京 |
252.4 |
23.70% |
667.8 |
-2.10% |
四川 |
1672.95 |
23.60% |
1168.7 |
14.40% |
山東 |
1489.1 |
23.50% |
1059.3 |
7.00% |
重慶 |
1258.39 |
23.40% |
746.81 |
-2% |
河北 |
745.2 |
23.10% |
685.1 |
10.50% |
河南 |
1219.11 |
20.70% |
803.61 |
15.30% |
天津 |
414.19 |
18.50% |
397.85 |
15.50% |
廣西 |
590.76 |
18.40% |
351.8 |
14.50% |
青海 |
28.65 |
18.10% |
14.43 |
13.90% |
內蒙古 |
118.25 |
17.10% |
36.81 |
-3.90% |
貴州 |
712.04 |
15.20% |
427.42 |
-7.60% |
雲南 |
568.56 |
7.40% |
485.36 |
1.50% |
京東成立於1998年,2004年徹底轉型電子商務,開始在網上銷售電子產品,轉型線上後對應采用的是自營模式。
黑馬說:
5月9日,京東2016年第一季度財報出爐,據財報顯示其第一季度取得了不少不錯的成績:第一季度商品交易額(GMV)1293億元,同比增長55%(去除拍拍網交易額),活躍用戶數為1.691億,同比增長73%。但財報也顯示,京東依舊是虧損的狀況。本文通過梳理京東的發展歷程、應收模式等情況,旨在讓大眾了解京東的“發展邏輯”。
文 | 匯智創享
發展歷程
京東成立於1998年,最初是一家光磁產品代理商,擁有初步積累後開始轉型IT連鎖店,非典期間連鎖店巨虧,並開始摸索線上銷售模式,2004年徹底轉型電子商務,開始在網上銷售電子產品,這個過程中京東一直將自己定義為產品銷售商,轉型線上後對應采用的是自營模式。
然而這個過程中另一個人——馬雲,也沒有閑著,他1995年開始做黃頁,1998年轉而開發外經貿部官方站點及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1999年創辦阿里巴巴,2003年推出淘寶網(有借鑒ebay成分),整個過程中做的全部是平臺生意。
淘寶網一經推出,很快火熱起來,並獲得了爆炸式成長,相比之下自營模式起步的京東卻非常艱辛,采購、庫存、發貨、網站、售後一一都得做,不得馬虎,當2005年11月京東日訂單穩定到500個時,阿里已經成為國內電商領域的霸主,遙遙領先其它玩家,接下來數十年中,京東就是在阿里大樹遮蔽下一點點實現突圍的。
京東最初一段時間,一直使用第三方快遞,由於服務品質無法控制,用戶抱怨不斷(據傳70%的客戶對配送員不滿意)。劉強東曾經希望找一個最好的快遞公司外包,於是找到了順豐快遞,但合作很快就中止了,原因是京東付不起順風高昂的配送費,這使得京東商城率先認識到物流是提升客戶體驗的瓶頸,於是在2006年拿到第一筆融資後,京東果斷投向物流建立自己的倉儲配送體系,這個決定在京東的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奠定了京東日後數十年持續發展的根基。
相比之下,當阿里零售平臺上出現類似問題時,用戶一般會將問題推向商家或快遞公司,而淘寶平臺由於不參與銷售配送,則能安然置身事外,這也使得淘寶缺乏提升物流配送服務的動力。
隨著京東自建物流配送體系規模的擴大,由最初的簡單配送漸漸演變成先進的分布式倉儲配送網絡,這使得倉庫與用戶之間的距離大幅度縮短,比如很多倉庫就建立在城市郊區,因此用戶下單後很快就能完成配送,於是我們京東自營的大多數訂單都能夠當日達或次日達。與此同時,淘寶卻是不是出現假貨風波,以及快遞配送延時的抱怨,這更加強化了京東自營和快速配送的優勢。
2008年,京東開始向臨近的大家電品類方向擴張,完成了3C全線產品的覆蓋,2010年又開始向圖書領域擴展,並於當當網展開了圖書大戰,此事迅速在微博等媒體上熱潮,使得京東名操大震,之後,京東又推出了POP開放平臺,實現了全品類擴張。
持續的爆發式增長,引起了阿里和騰訊兩大巨頭的註意,這對尚需發展的京東而言,簡直是一場災難:
1、為了應對京東自營模式和快速配送帶來不利,阿里先將淘寶商城升級為天貓(2012年1月),矢誌打造品質電商,並於4個月後聯合眾快遞公司成立菜鳥網絡,來提升阿里零售平臺的配送服務;
2、京東的井噴發展,讓在電商領域持續折戟的騰訊看到了曙光,於是果斷投資易迅網(2012年5月)殺入市場,並借助豐富的資金和用戶資源,在京東的核心3C領域發動持續的價格戰;
阿里和騰訊的突然反撲,讓京東在接下來一年中,遇到了史無前例的發展困境。
折騰兩年之後,騰訊嘗到了自營電商的不易,最終選擇戰略性入股京東,將旗下微信、QQ、騰訊網核心入口及相關資產出售給京東以獲取15%股份,這使得京東一舉補全入口劣勢,大量的用戶從騰訊導入加速京東的增長。
2015年,隨著本地O2O零售領域的持續探索,京東推出即時購物服務京東到家,2016京東到家與國內領先的眾包物流服務商達達走向合並,徹底奠定本地O2O零售領域的眾包物流霸主地位,成為O2O零售領域當之無愧的領先者。
目前京東商城的GMV已經達到阿里的17.4%(2016年Q1),而且增長速度要比後者快很多,再加上京東到家已經成為O2O領域的霸主,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以下是京東目前的組織架構:
京東集團組織架構
核心邏輯
京東的核心邏輯有兩個,一個是通過提高零售效率來獲取競爭力,另一個是多模式覆蓋零售場景,前者是京東發展的根基,後者則是京東持續擴張的途徑。
1、多模式覆蓋零售場景
多模式覆蓋零售場景
零售是一個非常大的領域,里邊又分為諸多細分購物場景,各種購物場景都有不同的限制因素,也有與眾不同的優勢,因此,根據用戶實際消費場景來設計商業模式,才能最優的滿足客戶需求。
京東商城在零售場景覆蓋方面,做的猶未出色,先後推出了京東自營、POP平臺、國際業務、京東到家、新通路等業務模式以覆蓋不同購物場景,從而盡可能的對所有零售場景進行全覆蓋。
(1)京東自營:京東商城起家業務,優勢為親自采購商品,能夠把控商品質量,對於那些對商品品質要求較高的品類 or 用戶群,比如奶粉 or 高端人群,能夠較好的滿足;
(2)POP平臺:京東自營雖然能夠把控商品質量,但是很難做到豐富的商品種類,因為各類商品種類太多了,多如牛毛,采購團隊很難做到全覆蓋,特別是時尚類 or 小眾商品,於是推出POP開放平臺提升商品種類覆蓋;
(3)國際業務:京東不僅希望國人買國產商品,還希望國人能夠買到國外優質商品,以及國貨能賣到全世界,於是京東在自營和POP平臺之外專門開設了海外業務部;
(4)京東閃購:很多品牌產品會在季末打折處理庫存,優惠力度讓人禁不住誘惑,友商唯品會就是借助這種模式做的風生水起,京東的合作采購商家多達數十萬,每年有大量的尾貨發愁,於是果斷涉足閃購為他們排憂解難,也為用戶帶去低價優品!
(5)投資聯盟:即便是如此,京東依然發現一些品類自己並不擅長,比如汽車銷售(依賴4S店網絡)、在線旅遊(依賴強線下團隊)等,於是選擇投資易車網、途牛網、餓了麽來補充品類缺失;
(6)京東到家:經過仔細分析,京東發現上述5類(自營、平臺、國際、閃購、投資)滿足的都是延時性需求(4小時以上),對於用戶即時性購物需求怎麽滿足?於是打通本地品牌商家,推出基於2小時送達的京東到家服務,後來發現事情並不簡單,果斷選擇與達達合並,打牢眾包物流根基;
(7)新通路部:如果用戶周邊的超市、商家采購價格高、賣假貨怎麽辦,這不就是在變相傷害了我的用戶,幹脆我統一采購,為這些商家、超市供貨,確保商品低價優質;
(8)農生鮮部:京東看到超市生鮮產品N倍毛利率,想想自己自營6.5%不到毛利率(2015年扣除平臺業務毛利率為6.4%),不淡定了,你們怎麽能這樣啊,農民辛辛苦苦種植農產品低價賣給采購商,用戶卻不得不忍受高價痛苦……於是成立農生鮮事業部,大舉投資興建冷鏈倉儲,並投資永輝超市和天天果園打通供應鏈,最終目標是銷售新鮮、低價、安全的生鮮產品;
……
我們覺得,按照目前京東商城發展的思路,京東會陸續推出更多面向細分零售場景的商業模式,從而更好的滿足用戶的細分場景需求。
相比之下,這比阿里的淘寶/天貓的平臺戰略好多了,因為在平臺模式之下,上下遊是一群散亂的群體,缺乏統一意誌指揮,不會根據不同業務場景去調整自己的產品與服務,再加上它們也沒有足夠的財力去投資,於是只能用最基礎的服務去滿足細分場景,然而這並不能滿足大多細分購物場景的需求。
2、提高效率獲取競爭力
京東商品分發體系
從商業模式上看,京東屬於一個網上零售者,通過對商品采購、倉儲、物流到末端配送的全程掌控,為用戶提供猶如商場零售般的用戶體驗與整體效率,因此可以將京東看成企業與用戶之間的商品分發渠道,那麽這個渠道越短、越快速,成本就會越低,也就越高效。
然而這對京東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由於自己需要做產品采購、網站、支付、倉儲、物流和客服等所有環節,任務異常繁瑣,難以實現與控制,這就要求京東的絕大多數人員與部門踏踏實實做事,少一些浮華與暢想。
在零售行業價格戰不斷的情況下,對於全部自營的京東而言,控制好自己的成本非常重要,此時能夠降低1%的分發成本,就意味著利潤率提升1%,因此京東需要在平臺開發、分布式倉儲、物流、末端配送方面持續打磨,同時不斷提升訂單量,以使自己的基礎設施最大化使用,從而降低每單履約成本。
最終我們看到,京東目前的自營毛利率常年保持在6.5%附近(2015年只有6.4%),而且是建立在正品行貨+快速物流配送到家(根據京東2015年Q4數據,85%訂單當日達或次日達)的基礎上,這簡直就是零售行業的奇跡,京東默默無聞的普惠價格優勢,堪稱為國民企業當之無愧。
京東商城
在電商領域,阿里壟斷著整個中國的電商市場,京東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是依靠多年建立起來的自營售賣正品的品牌形象,以及強大的自建物流體系和產品售後服務等諸多優勢,逐漸從阿里的電商系統里邊搶奪用戶的過程。
1、電商平臺
京東電商平臺總共包含自營、平臺兩種模式,各種模式擁有不同的優勢與適用場景,如下:
(1)京東自營
講述模式優勢之前,不得不先說零售領域的一些基本常識,即貨品一般分為標品和非標品兩大類,其中標品是指擁有統一衡量標準和固定輸出渠道,產品特性和服務形式相對固定,而後者卻恰恰相反。
對於標準品,比如3C、家電、洗化、圖書、酒類、尿不濕等,擁有統一衡量標準,於是在保證正品的前提下,所有渠道銷售的產品完全相同,因此不同渠道競爭的核心點在於價格和服務質量,所以價格越低、服務質量越好就越有競爭力;
非標品卻並非如此,比如服裝、鞋帽、特產等,由於商品本身就有差異性,並沒統一的標準,因此對於不同的銷售渠道而言,商品本身與價格服務質量等均屬用戶參考因素,其中商品本起到主導作用,渠道服務則是錦上添花。
因此對於標品,京東選擇自營的方式完全確保正品行貨,然後將毛利率定格為6.5%以下(綜合毛利率),以非常低廉的價格、急速的送貨(當日達、次日達)、完善的售後等方式服務用戶,這使得京東迅速在標品領域取得競爭優勢。
自營模式真正使得京東相對於淘寶產生部分競爭優勢,如下:
第一:自營能夠確保產品的質量。很多商品對產品的質量要求很高,比如藥品、奶粉、尿不濕,我們很難忍受買到假貨,因此在這些領域,充分保證正品是用戶購買的基礎,於是自營模式要遠遠強於開放平臺模式,因為開放平臺模式中你只能擡高商家的違約成本,但並不能杜絕假貨產生。
第二:低價能夠吸引大量用戶前來購買。對於標品而言,所有正規渠道賣的商品都一樣,而且大家的進貨成本也相仿,於是價格成為主要競爭因素,而京東對於自營商品,始終堅持6.5%以下的毛利率,這是在以普惠價格擴大市場份額。
因此,我們看到京東的用戶是以30歲左右的男性用戶為主,而且一般沒有線上咨詢的習慣,他在頁面駐留時間非常非常短,會非常簡單、直接、快速的下單,這點跟淘寶用戶完全不一樣。
(2)平臺模式
標品畢竟只是少數種類,零售領域的絕大多數商品都屬於非標品,由於非標品的產品屬性差異很大,於是在銷售過程中與用戶之間存在大量溝通,從而確保商品滿足用戶的真實需求,於是我們看到淘寶用戶以24歲左右的女性用戶居多。
很多非標品都具有季節性,也很難預估商品的銷量,比如以服裝為例,具有明顯的時尚特性,在繁多的服裝設計風格中,一旦那一個風格被大眾用戶看中,很快便脫銷斷貨,而那些沒有被用戶選中的風格,則往往面臨滯銷風險,這個過程會伴隨著加班生產(尤其是某些特定型號)、價格調整、促銷宣傳等,而且不同因素之間需要緊密配合,以便面對不斷變化的競爭態勢。
舉個簡單例子,一個小服裝企業,一旦周日發現自己的衣服賣不動了,可能周一早上一開會,就決定網店降價30%促銷,同時不斷觀察形勢以改變策略,對於京東來說,如果自營這家企業的服裝,怎麽能忍受你不斷調價等折騰。
於是京東最終選擇推出POP開放平臺來發展非標品品類,這大幅擴充了京東的商品類別,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交易轉化率。截至2016年3月31日,京東第三方平臺共駐有超過10萬個商家。
2、倉儲配送
對於京東來說,倉儲配送體系有兩個目標,一個是降低履單成本;另一個是提升配送速度與服務質量,沿著這個目標,京東漸漸發展成為今天龐大的倉儲物流配送體系,如下圖所示:
京東倉儲配送體系
為了降低平均每單的履單成本,京東選擇建立多級倉儲體系(甚至是多級)、倉儲信息系統來降低貨品的庫存管理與信息傳遞成本,並通過深度學習預判不同商品銷量來決定采購商品與數量,從而顯著提升庫存周轉率,而在配送末端,則通過建立分布式配送站配送,或者通過京東幫(加盟合作夥伴,主要針對縣級或偏遠鄉鎮)配送大件商品。
目前京東的履單成本已經顯著低於第三方快遞,根據京東公布的2015年財報顯示,其總履單成本為139.21億,而同期訂單總量為12.63億,如果按照自營與開放平臺每單單價相同來,以及京東物流承擔第三方賣家33%訂單配送估算,其2015年共計配送訂單約為8.85億單(自營6.97億單+平臺1.88億單),其平均每單履單成本為約為15.7元。
大家可能覺得15.7元/單的履單成本較高,其實不然,根據劉強東介紹,其京東的物流成本核算不僅涵蓋了倉儲、配送、采銷、呼叫中心、員工工資、稅費等,甚至連員工期權也已計算在內,不僅如此,我們在分析京東財務報表過程中,發現京東披露的項很少,遠不及現實中京東龐大的業務體系(比如京東到家、金融),因此這個數據有可能包含一些未知開支。
如果扣除其中的采銷、呼叫中心、稅費和員工期權等,京東平均每單的履單成本可能只有8~10元錢,大幅度低於第三方快遞。
以下是京東倉儲物流各個環節知識:
(1)分布式倉儲
電商並沒有改變零售的本質,庫存分布仍是關鍵。傳統零售通常“分布式管理”庫存,根據預測銷售量向供應商訂貨,然後將庫存分布全國各地的倉庫和星羅棋布的門店,滿足周邊用戶需求,可以看出,整個過程是將庫存推送給了客戶。
京東等自營B2C電商同樣采用的是庫存的“分布式管理”,不同的是京東等自營B2C只將庫存分布於各地倉庫和二級倉庫,然後根據用戶的訂單,用最近的庫存滿足周邊用戶的需求。可以看出,前一半是將庫存推送到各地,後一半是訂單拉動庫存到用戶手中。天貓大部分商家則是沿用淘寶模式,庫存集中於一地,從一地直發全國,只有個別大型商家才能自主應用分倉制。整個過程,全部依賴於訂單拉動。
通過以上對比可以明顯發現,庫存離用戶距離的遠近,決定了滿足客戶的速度,所以傳統零售比京東快,京東比天貓快,這是由各自的庫存分布模式決定的。
(2)庫存管理
庫存管理考驗著信息系統、物流管理和銷售預測三個方面的建設能力。
(1)信息系統涉及訂單系統、倉儲系統、配送系統和互聯互通,即訂單到倉儲人員選貨到發貨,以及送貨過程,彼此每一個環節,信息都是在不同人員之間自由流動的;
(2)物流管理方面,分布式管理則涉及大件物流、倉儲取貨、第三方配送的管理;
(3)銷售預測方面,多區域銷量預測能力對庫存控制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預測的準確度越高,意味著隔日庫存率也就越低,倉儲使用效率越高。
銷售預測的核心是減少物流的流動。如果能做到貨物還沒有生產出來的時候,就知道N個城市的M個庫房每個庫房要發多少貨,貨從工廠出來就直接拉到指定的庫房,第二次搬運就是從庫房到消費者手中。中間再沒有什麽代理商、經銷商,沒有從這個庫房搬到那個庫房,因為每次搬運都是有成本、有損耗的,而且都需要時間。就能做到以最低的成本,將商品直接送達消費者手中,效率最高。
(3)物流網絡
物流是拼運營的,有大量細化管理,不是單靠哪一招制勝,幾十個環節都要做到極致。比如,商品入庫(包括進入配送站)之前使用塑料周轉箱,能明顯降低物流損失率。塑料袋怎麽用,包裝箱怎麽用,膠帶用多少,司機怎麽樣到站里最快,拿到貨怎麽分配給配送員,配送員怎麽揀選最快路徑(比如避開紅綠燈多、堵車的路段,不要經過步行街,盡量不要左轉彎),他背包里貨物的擺放次序,這里面有大量的知識,涉及到複雜的管理體系,門檻很高,需要長期的打磨。
(4)自提點網絡
隨著京東規模的持續擴大,以及客戶自身的時間問題,所有商品全由快遞員上門配送將漸失效率,局時,快遞員送貨上門+自提點取貨將成為客戶自由選擇的配送方式,基於此,京東也將在最末端形成一個龐大的自提點網絡,這一網絡遍布客戶小區、街道、村落等。
(5)呼叫中心
京東在江蘇宿遷建立總面積達6000 多平方米的全國呼叫中心,執行統一標準的客戶體系,大幅度提升客戶問題解答速度,目前員工規模已經達到6000人。
京東已經開放其倉儲配送服務面向供應商、第三方賣家提供一站式的倉儲、配送、售後、客服、數據、支付等物流服務,目前超過三分之一的第三方商家選用京東的配送服務,這將能夠充分利用京東現有物流配送資源,並為京東帶來不菲的營收,類似於亞馬遜的雲計算。
截至2016年3月31日,京東在全國運營209個大型倉庫,總面積約430萬平方米,包括6個自建亞洲一號倉庫和5987個配送站和自提點,以及約10萬名快遞人員,如此龐大的物流倉儲體系,使得京東約85%的自營訂單實現當日和次日送達。
3、用戶獲取
根據統計京東歷年的財務報表,我的得出京東最近5年的用戶增長與訂單數、GMV之間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京東歷年用戶規模與GMV
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看到最近五年,京東的訂單數和GMV幾乎同步於用戶數的增長,當用戶規模快速增長時,訂單數和GMV近乎同步加速,當用戶規模增長放緩時,訂單數和GMV也同步放緩,因此,京東營收的增長源於用戶規模擴張。
時至2013年,京東增速明顯放緩,此時如果想獲得持續高速增長,就需要不斷的擴大自己的用戶規模,因此京東有急切增加新用戶的渴望,與此同時,中國最大的流量主騰訊做了兩年易迅後也嘗到了自營電商的艱辛,最終在資本撮合之下,京東與騰訊達成了入股協議,這簡直就是天作之合。
於是,京東獲得了微信、手機QQ和騰訊網入口(含手機騰訊網)三大入口,這可能是國內最具價值的三大入口。其中,微信和手機QQ兩款產品的用戶人群約等於整個互聯網的用戶規模,幾乎覆蓋互聯網所有使用或者即將使用網絡購物的人(大於阿里的購物人群規模),在這上邊推廣京東購物,每天京東品牌的展示量超過5億次,免不了其中一部分人會試玩京東購物,甚至騰訊會擇機QQ彈框推廣,這會讓更多用戶知道京東,尤其是那些屬於淘寶而非京東的用戶。
除了微信和QQ,京東還獲得了騰訊網幾個入口,分別是騰訊網購物頻道、手機騰訊網購物頻道和騰訊網右側快速導航區,考慮到騰訊網的日用戶規模超過1.5億,這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流量入口。
於是我們看到,京東在騰訊入股後(2014年3月),大量新用戶的導入,使得京東已經放緩的增速(2013年已放緩至62%)又重新回歸高速增長(2014年提升至104%),而且即便是2015年,用戶規模增長依然增長70%,如果這個增速再維持2年,京東的用戶規模幾乎可以匹敵阿里(可想而知,阿里鴨梨山大)。
當然,京東短時間內達到阿里的用戶規模幾乎不可能,一方面電商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不是一個入口就輕松搞定的,用戶在微信社交網絡的情境下進入微信京東入口,可能更多是來自於隨性的試玩,缺乏明顯的購物意圖(相比之下,用戶打開京東APP或者京東官網,購物的意圖非常明顯);另一方面,絕大多數用戶已經習慣了在淘寶/天貓上購物,每當產生購物需求時,往往會第一時間行為導向淘寶/天貓,這種習慣不是一個簡單的入口營銷就可以快速改變的。
4、營收變現
京東歷年GMV構成
京東是一個自營+開放平臺的混合型商業模式,毛利主要來自於自營差價和平臺服務。其中自營業務承擔著吸引新用戶的中單,因此執行低毛利率來確保價格優勢,其2015年自營業務的GMV為2556億元,真實的凈營收為1677億,其對應的凈毛利只有107.12億,毛利率約為6.4左右。
或許很多人會詫異自營GMV為何與凈營收不一樣,這是因為GMV的定義是報告期間電商平臺全部定單金額的總和,不論是否成交、有無退貨。自營GMV和營收之間的差值不僅包括退貨(退貨的比率也沒理由持續升高),各種折扣及優惠也“隱身”其中。好比京東以五折賣了瓶原價200元的紅酒,可以把GMV說成200元,但財報中營收一欄只能填100元。
全球主要零售商自營業務毛利
與此同時,京東的平臺業務也發展的不錯,目前已經入駐約10萬個商家,平臺交易額也是節節高漲,2015年已經達到1909億元,基於此產生服務費(入駐費用和推廣費用)已經高達135.65億(創收率為7.1%),超過了自營毛利。
京東的綜合毛利率
隨著京東開放平臺業務的持續增長,其產生的服務費將能夠填補自營業務帶來的虧損,甚至帶領整個公司走向盈利。
京東自營、平臺與阿里創收率
很多人對於此都有疑問,同樣作為國內頂級的電商平臺,京東與阿里之間的創收率一個是7%左右,另一個只有3%不到,然而前者持續虧損,後者卻捷報連連,其實造成業績如此巨大反差,主要源於以下三點:
(1)服務範圍不一樣;
京東的毛利來自於平臺服務費、自營差價,雖然毛利率較高,但服務的內容卻包含了采購、倉儲、配送、客服等諸多環節成本,即便是平臺業務,也包含部分商家采用京東配送的營收,而阿里的營收主要來自於平臺服務費,服務的是一個薄薄的環節,不包含快遞配送、物流費用、客服費用等,成本較低廉。
(2)平臺結構不一樣;
京東是自營+平臺模式,而阿里為純平臺模式(淘寶+天貓),兩者差異性較大。
淘寶網提供的是免費開店服務,800多萬賣家中,相當一部分很少競拍站內廣告或關鍵詞,不會為阿里帶來多少營收,因此淘寶網整體創收率較低。相比之下,天貓則是付費開店,而且按品類收取交易額一定比例的傭金(一般在3%~5%,並根據銷售額有差異),這等於把店面的自然流量也按照一定價格賣給了商家,除此之外,如果商家進行付費推廣,阿里還能收取一定的服務費,所以天貓的變現效率要遠高於淘寶,是阿里電商生態變現的核心。
(3)虛擬/實物交易比例不一樣
無論是阿里還是京東,公布的GMV交易數據均為虛擬服務交易和實物商品交易的總和,然而這兩類交易在創收層面,差異性非常大,其中虛擬服務交易主要包含充話費、寬帶、水電費、遊戲點卡及數字產品交易等,這部分交易的創收率很低,而實物交易的創收率則較高。
如果實物交易中再扣除取消訂單的、退貨的,則是最後實際成交的真實商品交易GMV,對於零售行業來說,這個GMV的規模往往意味著行業話語權,意味著對上遊的議價能力,並最終影響阿里/京東的盈利能力。
可以確信的是,京東的實物交易比重較高,虛擬交易相對較小,而阿里的虛擬交易所占比重則較大,但由於京東與阿里都沒有公布真實商品交易GMV,我們只能進行粗略估算(以下兩段純屬YY,不建議大家作為參考),如下:
國內知名獨立電商分析師李成東於《解讀京東2015年財報,全面超華爾街預期增長》估算到京東2015年商品實物的實際交易GMV在3600億左右(總GMV為4627億),而阿里巴巴零售平臺是1.2~1.3萬億左右(2015年總GMV為2.95萬億),京東則是阿里巴巴的三分之一左右。
我們估算京東2015年商品實物的交易GMV在3400億左右(直營凈營收+平臺10%折損率),而阿里巴巴零售平臺是1.4~1.6萬億左右(60%實物商品交易+15%折損率),京東則是阿里巴巴的四分之一左右。
發展策略
從京東財報可以看出,其依靠騰訊微信、QQ、騰訊網入口驅動用戶增長的方式效果越來越微弱,京東需要重新尋找全新的用戶驅動策略,從而持續驅動京東GMV高速增長。
仔細分析京東自有的產品布局和騰訊整個生態體系,京東最佳策略為由騰訊社交工具驅動變為騰訊龐大的內容生態驅動,也即將京東電商平臺和騰訊龐大的內容生態深度綁定,依靠內容與用戶的深度交互,帶動用戶前往京東平臺消費。
然而內容與電商之間並沒有直接連接的便捷途徑,因此需要退而求其次,將騰訊內容生態中的媒體號(公共號、企業號、企鵝號、閱文平臺創作者、動漫平臺創作者、直播平臺主播)與京東電商平臺上的商品主體打通(包括商家主體、商品本身、商品生產廠商),如下圖所示:
流量分成機制
1、針對自營商品:1.5%的分成策略,其中0.5%上交騰訊,1%下放給媒體號,這1.5%的費用由廠家出,而非京東;
2、針對平臺商品:2.5%的分成策略,其中0.5%上交騰訊,1%下放給媒體號,1%上交給京東,這2.5%的費用由開放平臺商家出,而非京東;
這種流量銷售分成模式,不僅能夠幫助京東大範圍的推廣產品與服務,而且也可以使得媒通過輔助銷售產品,輕輕松松賺取收入,這可比展示廣告收入分成強多了。試想阿里曾經因為害怕騰訊為其電商生態導流,從而降低商家對齊付費流量依賴而選擇屏蔽微信,而京東則是選擇開放共贏的方式,與大家一起發展電商,一起享受電商銷售增長帶來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