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這句話用在商業領域再貼切不過了。
一大批在財經或者其他領域有所成就的人習慣於早起,為全新的一天做足準備。有些人認為,早起讓他們頭腦清醒,清晨還能夠激發出他們更多的創造力。
華爾街見聞認為,必須提醒的是,盡管早起可能吃到更多的蟲子,但更大的前提在於:早起的鳥兒必須擁有足夠強壯的翅膀,以及鮮活旺盛的生命力。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大佬們到底起多早,以及,早起後他們在做什麽。
美國在線公司(AOL)首席執行官Tim Armstrong
這位前谷歌執行官並不是一位“愛好睡覺”的人,他每天都在清晨5點或5:15醒來。之後要麽工作,要麽閱讀,或者看看自家公司的產品,回複電子郵件。
為了保證更多的思考時間,Tim Armstrong通常不會自己開車,而是請專職司機。
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Tim Cook
這位科技巨擘在業界正是以早起出名。蘋果的員工會在清晨、或者說接近黎明時分的4:30就收到Tim Cook的電子郵件,且每日如此,他們已經習以為常。
當然,Tim Cook會在5點鐘的時候準時出現在健身房。
通用電氣(GE)首席執行官Jeff Immelt
通用電氣(GE)首席執行官Jeff Immelt每一天的5:30,Jeff Immelt都會起床做有氧運動。期間,他還會讀報紙,看CNBC。他曾經提起,自己已經連續24年每周工作100個小時了。這就是說,按照7天的時間計算,他每天的工作時長為14個小時以上……
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首席執行官Mary Barra
早起大概成了通用公司的傳統,現任CEO Mary Barra就像其前任Daniel Akerson一樣,日日早起。她每天準時準點地在清晨6點出現在辦公室。在這一點上,她比前任做的還要出色。
富士施樂(Xerox)首席執行官Ursula Burns
回複電郵是Ursula Burns每日清晨的習慣,為此,她會在5:15起床。不過,盡管經常會工作到深夜,但Ursula Burns會保證自己每周兩次的個人健康訓練,這個時間定在6:00,每次一個小時。
菲亞特(Fiat)和克萊斯勒(Chrysler)首席執行官Sergio Marchionne
這位具有加拿大和意大利雙重國籍的商人起床的時候,恐怕大部分人都還在夢鄉中——3:30。公司有位高管曾表示:“Sergio創造出了(一周里的)第八天,我們來實現它。”還有一位高管曾在60 Minutes節目中這樣說:“當意大利放假的時候,他回美國工作;當美國放假的時候,他再回意大利工作。”
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創始人Bill Gross
Bill Gross的早起如同他那糟糕的君王脾氣,以及職業二十一點玩家的身份一樣出名。他會在4:30就起床,查看全球市場行情和消息,並在6點鐘準時坐在辦公桌前。
Twitter創始人、移動支付公司Square首席執行官Jack Dorsey
Jack Dorsey曾對媒體透露,他一般會在5:30起床,然後就開始做早課——冥想,以及一個小時的慢跑。這樣的生活方式他持續了很久,尤其是同時在Twitter和Square之間來回奔波工作的時候。
維珍集團(Virgin Group)創始人及董事局主席Richard Branson
Richard Branson自曝起床時間是5:45,甚至在他的私人島嶼上度假時也是如此。他會拉開窗簾睡覺,這樣,第二天的陽光就會叫醒自己。
百事集團(PepsiCo)首席執行官Indra Nooyi
這位這位印度裔女執行官最早的起床時間是清晨4點。她曾稱:“人們說,睡眠是上帝賜予的禮物……這份禮物我從未得到過。”她透露自己每天到公司的時間不會晚於7點。
維珍美國首席執行官David Cush
他曾向媒體表示,自己每天會在4:15起床,然後發郵件、致電東海岸的商業夥伴。不過,每天清晨的達拉斯體育廣播是他不會錯過的節目,當然,還包括讀報紙和健身。
迪斯尼集團首席執行官Bob Iger
Bob Iger曾對紐約時報表示,他一般在4:30起床,利用上班前這段安靜的時光讀報紙、看電視。這段時間無人打擾,他能同時處理多項事情。
Hain Celestial Group首席執行官Irwin Simon
美國天然日用品制造商Hain Celestial集團CEO Irwin Simon會在5點鐘起床。之後的習慣就像上述幾個CEO們一樣,回複郵件、與歐洲和亞洲的商業夥伴通話。不同的是,他還會在孩子們起來之前祈禱、遛狗、做運動。而且,他還能在進入長島辦公室之前在曼哈頓開個早餐會。
前百事可樂CEO Steve Reinemund
現任Wake Forest大學商學院院長Steve Reinemund曾經告訴雅虎財經,他在5:30起床,再讀報紙。他會在工作前瀏覽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達拉斯晨報。
星巴克CEO Howard Schultz
Howard Schultz以晨練開始新的一天,一般是與妻子一同騎車。即便如此,他也會保證自己在6點之前感到辦公室。
Aurora Fashions首席執行官Mike Shearwood
作為一家英國時尚領域的先鋒公司,Aurora Fashions首席執行官Mike Shearwood忙碌的一天開始於清晨5點。他從諾丁漢趕到倫敦差不多是7:45了。他對這種長距離的上下班路途樂此不疲:“我會趕複郵件、趕工作,還能與團隊通電話。”
布魯克林籃網隊首席執行官Brett Yormark
布魯克林籃網隊(Brooklyn Nets)在更名前為新澤西籃網隊。Brett Yormark是全美NBA界最年輕的CEO。他的起床時間也許會讓很多人汗顏——3點半。而且他在4:30就會出現在辦公室了。然後他再開始一天的工作,發郵件什麽的。
不過,他並非鐵人。周末是他放松自己的時間——7點鐘才到辦公室工作。
前氧氣媒體公司 (Oxygen Channel)首席執行官Gerry Laybourne
作為二十世紀80年代有線電視界先鋒人物,Gerry Laybourne總是在6點起床,半小時以後離家趕赴公司。如果你起的夠早,她可能還會帶上你。她曾對雅虎財經說:“每周一到兩次,我都會在中央公園步行,並與一名尋求我的建議的年輕人同行。這是我幫助下一代人的方式。如果有人早起,我認為,他對待生活是認真的。我無法在公司做這些事,但早起讓我有空健身,同時,還能和年輕人保持溝通交流。”
私募股權投資公司Saban Capital首席執行官Haim Saban
這位埃及出生的以色列-美國籍億萬富豪也很勤奮,6:02,他就開始享用清晨咖啡了。他會在75分鐘的晨練前先工作一小時。
Brooklyn Industries首席執行官Lexy Funk
這位時尚企業聯合創始人之一曾對赫芬頓郵報如此形容她的一天:“我一般在4點醒來。”然後,她就開始糾結了:到底是倒頭再睡,還是拿起黑莓工作呢?不過,絕大多數情況下,她在忙於回複郵件的同時,會抽空打幾個和生意有關的電話。
喜達屋酒店(Starwood Hotels)首席執行官Frits Van Paasschen
他在5:50就開始跑步了,你可以想象他的起床時間。6:30,他會準時出現在辦公桌前。
Cisco 首席執行官Padmasree Warrior
這位印度裔女強人4:30就起來了,發郵件、讀新聞、晨練,一樣不少。最晚在8:30,她就會進入公司工作了。
也正因其勤奮而卓有成效的工作,Padmasree Warrior早在作為摩托羅拉首席技術官的時候就備受贊譽了。(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互聯網科技產業成了造富機器,直接將三位科技大佬首次推上了胡潤中國富豪榜前十位。馬雲更是一舉奪得魁首。
胡潤百富網今日消息稱,胡潤研究院今日發布《2014胡潤百富榜》。50歲的馬雲及其家族以1500億財富首次問鼎中國首富,馬雲成為胡潤百富榜創立16年來第11位中國首富,也是財富最多的首富。
胡潤研究院數據顯示,50歲的馬雲及其家族以1500億財富首次問鼎中國首富,財富比去年增長5倍,主要得益於阿里巴巴剛在美國成功上市。
其他兩位殺進胡潤富豪榜前十的互聯網科技新貴分別是小米手機制造公司創始人雷軍,以及京東商城創始人劉強東。
至此,加上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和騰訊科技創始人馬化騰,2014胡潤中國富豪榜前十位被五位科技大佬占據半壁江山。
馬雲現在的財富能夠排到胡潤全球富豪榜前25名。馬雲財富主要分為三部分:阿里巴巴6%的股份、支付寶及其個人投資。阿里巴巴目前市值14000億人民幣。
阿里巴巴今年只有2個人上榜,另一個是謝世煌,以財富95億元新上榜位列第177位。其他應該還有一些持股的隱形富豪,只要有人持有超過0.14%的股份,應該都有資格上榜。
與互聯網“造富”產業的興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隨著房地產業不斷下行,代表傳統行業的房地產業去年上榜前10的6位富豪當中,有4位富豪今年被擠出了前十榜單。
60歲的王健林及其家族以1450億財富退居第二,財富比去年增長7%。王健林主要財富來源是商業地產,占76%;另外娛樂、投資和收藏部分占14%。
據胡潤百富網介紹,前十名中的“大黑馬”,47歲的李河君財富增長近9倍,是今年財富漲幅最大的企業家,以1250億首次進入前三。2011年,李河君在雲南投資的金安橋水電站的建成,是他創業及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個時刻,現在一年能帶給他50來億的現金流。李河君將這些錢大量的投資於太陽能薄膜發電。
胡潤富豪榜個人身家達到十億美元之上的中國巨富有354位,較去年增加39人。十年前僅有3人。
《2014胡潤百富榜》上榜門檻保持去年的20億元,上榜人數比去年增加254人,達到1271人。前10名的上榜門檻比去年提高20%,達到450億。前1000名的上榜門檻從去年的20億提高到24億。總財富達到81562億元。平均財富64億,和去年一樣,比前年上漲18.5%。平均年齡為53歲,比去年大一歲。(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掌管1130億美元資產的AQR Capital Management創始人Cliff Asness周一在接受彭博電視采訪時表示,“很多對沖基金並沒有做好對沖這一工作,這導致了基金多元化程度較低,基金收益也因此較差。而行業“潛規則”2%的管理費和20%的收益分成在我看來太貴了。”
Asness表示:
一個好的對沖基金應該做到有買有賣,而非簡單的只做多頭。但是目前市場大多數基金都只會做多,這使得它們看起來像是更貴的指數型基金。
Vanguard 基金旗下的標普500指數的基金管理費僅有0.5%,如果只追求和大市同等收益的話,我建議你考慮Jack Bogle(Vanguard 的創始人)。
投資者支付2%的管理費和20%的收益分成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收益。而如今絕大多數的基金經理配不上這樣的高收費。那些付出更多並且收益更好的經理人才理應獲得這樣的回報。(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對沖基金Texan的經理人Kyle Bass在CNBC直播節目上狠狠地羞辱了潘興廣場資本(Pershing Square Capital) 的經理人Bill Ackman一番。
Bass在節目上公然宣稱:
任何時候,Dan Loeb都比Ackman強。
Bass的海曼資本(Hayman Capital)正在做多保健品銷售公司康寶萊,而Ackman的潘興廣場資本在過去的近20個月中,堅持不懈地做空該股。
華爾街見聞早前介紹過,2012年12月,Ackman將其持有的巨額康寶萊空頭頭寸公之於眾。他認為,康寶萊公司幹著“金字塔式”的傳銷營生,股價應該分文不值。他還發表法律論文稱,美國監管當局,尤其是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將會令這家公司關門大吉(今年早些時候,FTC確實對康寶萊展開了一項調查)。
然而,Ackman公布了其空頭倉位不久後,對沖基金三點投資(Third Point)的經理人Dan Loeb迅速建立起了規模可觀的多頭頭寸。Loeb當時還稱Ackman的理論是“可笑的”。不久以後,獲利頗豐的Loeb選擇了平倉離場。
Bass在CNBC的直播節目中也抨擊了Ackman關於康寶萊的演說。他表示,Ackman那篇把康寶萊的預付費模式指為傳銷的論文基本上是從他以前的老文章中“複制黏貼”過來的。多年以前,Ackman還在管理Gotham Partners(Ackman原先經營的一只對沖基金)時候,曾經做多過預付費銷售模式(也即他今天所指的傳銷)的公司。
Bass羞辱完Ackman後,直播節目就結束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青島港到岸鐵礦石價格
鐵礦石價格已經跌至五年低位,力拓集團前首席執行官Tom Albanese表示,鐵礦石價格將持續疲軟,因供給大大超過需求。
現任韋丹塔資源公司(Vedanta Resources PLC)首席執行官的Albanese本周一表示,在80美元/噸以下的價格,成本較高的鐵礦石生產商將面臨虧損。不過低成本生產商還是能夠賺錢的,過一段時間後將會看到高成本礦商關門大吉。
盡管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但是力拓、必和必拓等生產商依然擴大低成本產 出,造成全球市場出現供過於求,鐵礦石價格2014年以來下跌41%,至五年低點。
澳大利亞資源與能源經濟局在最新的報告中表示,鐵礦石價格價格下跌,今年的均價將達到每噸約94美元,低於6月份所作的預估105美元。該機構表示,2015年價格可能為每噸94美元,6月份的預估為97美元。同時還將2014-15財年出口預估從7.207億噸上調至7.353億噸。
彭博數據顯示,62%品位的鐵礦石至青島港交付價在上周五(9月26日)創下5年多來低位至78.68美元/噸,有望連續錄得三個季度的下跌。
“80美元價位確實是個能造成威脅的價格”瑞銀集團(UBS AG)分析師Daniel Morgan表示,“Tom Albanese曾是世界第二大鐵礦石企業的CEO,鐵礦石是他們生意里非常大的一部分,我認為他的說法很可靠。”
據高盛預測,全球鐵礦石供應盈余將由今年的5200萬噸升至2015年的1.63億噸,屆時的平均價格也將跌至80美元/噸。今年以來的平均價格為104.66美元。
根據瑞銀的估算,力拓的盈虧平衡價為45美元/噸,必和必拓為49美元/噸,淡水河谷為67美元/噸。另有機構稱,而中國國內生產鐵礦石的成本會更高,多數礦企為虧損狀態。
因中國經濟明顯放緩,房地產行業低迷,鐵礦石需求在逐漸萎縮,而礦業巨頭卻在不斷擴大產能,Albanese指出,“中國增速將繼續放緩,但我們預計長期GDP增速只會降至6~7%左右,到那時商品和金屬市場將會企穩。”
大型礦商逆市大打低價牌,試圖擠出其它小型礦企。力拓的首席執行官Sam Walsh本月9日曾表示,預期2014年會有1.25億噸鐵礦石產能退出市場,其中已削減的約有8500萬噸。關停產能集中在伊朗、南非和印尼等國的次要生產商,及澳洲一些較小型運營商。
所以一些分析師會預計,隨著高成本供應商退出市場,價格在今年年底或2015年年初回到每噸90美元上方的水平。(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EBay周二宣布把旗下支付業務部門Paypal拆分成為一個獨立的上市公司,這意味著激進投資者Carl Icahn在與Ebay鬥爭中獲得了重大勝利。
拆分意味著這家全球最大拍賣市場將一分為二。2002年Ebay從創業家Elon Musk手中買下了Paypal,現在Paypal年收入幾乎占到EBay總收入一半,
EBay稱拆分將在2015年下半年完成。一旦拆分完成,現任首席執行官John Donahoe將會離職,並進入其中至少一家公司的董事會。
事實上從自年初以來,激進投資者Carl Icahn就施壓John Donahoe,要求Ebay分拆在線拍賣業務與支付業務為股東創造更多利潤。
Donahoe和Ebay董事會曾數次否決了股東的要求。不過最終在年度策略會議後,Ebay管理層最終決定分拆。
周一Ebay股價下跌0.5%,至52.66美元每股。今年迄今Ebay股價已經跌去了4%。Ebay分拆Paypal消息公布後,Ebay股價盤前上漲10%,至58.13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周三,“兩房”普通股重挫40%,優先股暴跌50%。此前其投資者起訴政府,認為股利和清算具有優先受償權,而當前“兩房”盈利幾乎都歸政府。投資者遞交了約20起訴訟,法院判決第一起訴訟投資者敗訴。鮑爾森、艾克曼等大佬都持有大量“兩房”頭寸。
金融危機以來,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利潤幾乎都上繳給美國財政部,作為當初美國政府與“兩房”達成的救助協議的一部分。一些投資者認為股利和清算具有優先受償權,他們應獲得部分股利,因此起訴美國政府。
“兩房”股票的投資者中有不少著名對沖基金,如鮑爾森、Pershing Square基金的Bill Ackman,Fairholme基金的Bruce Berkowitz,Perry資本的Richard Perry等。這些投資者起訴政府,認為政府打破了合約,非法獲得了本應歸屬投資者的企業利潤。
根據彭博新聞社,投資者們一共遞交了約20起訴訟,涉及330億美元“兩房”盈利。法院判決第一起訴訟投資者敗訴,這對其它訴訟而言不是好的征兆。
盡管多位對沖基金經理踩雷,但艾克曼的損失是最慘重的。根據對沖基金披露給政府的持倉數據,艾克曼的基金持有6350萬股房地美,1.15億股房利美。
另一位大佬Berkowitz曾表示,他和其他投資者們希望買下“兩房”,對其資本重組,轉化為私營公司。不過這個提議沒有受到美國政府官員的歡迎。Berkowitz持有3700萬股“兩房”股票,1.18億股優先股。
鮑爾森持有“兩房”優先股。
周三,房利美股價跌至1.7美元,昨日收盤為2.69美元;房地美跌破1.7美元。今日,“兩房”優先股更是重挫幅度達50%。私人投資者總共持有面值330億美元“兩房”優先股,而這些有被清零的可能。
房利美股價走勢:
房地美股價走勢: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i黑馬註:李開複老師曾經說過青年人和創業者這一生至少有兩個家,一個是自己的家,就像你今天過節拼命約會的目的,另一個是企業,相比前者標準的隨機性,後者的要求更多是一種人生的積累和磨礪,很多人做不到,適應不了一個企業,往往是在知道了方向後,卻始終不願意改變和嘗試自我突破。本文是李先生闡述的現代企業需要的七種人,你符合幾項?看過李開複老師正常的人才觀後,《創業家》也為大家整理了那些互聯網大佬們的“奇葩”用人標準...
李開複(創新工場創始人):現代企業需要的7種人才
1)融會貫通:不僅能夠掌握書本知識,而且具備思考的能力,懂得自學、自修的方法,並可以將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於生活和工作實踐,懂得做事與做人的道理。
2)創新與實踐相結合:從根本上說,價值源於創新,但創新只有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發揮最大的效力。“為了創新而創新”的傾向是最不可取的。反之,在實踐過程里,我們也不能只局限於重複性的工作,而應當時時不忘創新,以創新推動實踐,以創新引導實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研發出卓越的產品。
3)跨領域的綜合性人才:21世紀是各學科、各產業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世紀。現代社會和現代企業不但要求我們在某個特定專業擁有深厚的造詣,還要求我們了解甚至通曉相關專業、相關領域的知識,並善於將來自兩個、三個甚至更多領域的技能結合起來,綜合應用於具體的問題。
4)三商兼高(IQ + EQ + SQ):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不只要看他的學習成績或智商(IQ)的高低,而要看他在智商(IQ)、情商(EQ)、靈商(SQ)這三個方面達到了均衡發展。
高智商(IQ, Intelligence Quotient):高智商不但代表著聰明才智,也代表著有創意,善於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
高情商(EQ, Emotional Quotient):情商是認識自我、控制情緒、激勵自己以及處理人際關系、參與團隊合作等相關的個人能力的總稱。在高級管理者中,情商的重要性是智商重要性的9倍。
高靈商(SQ, Spiritual Quotient):高靈商代表有正確的價值觀,能否分辨是非,甄別真偽。那些沒有正確價值觀指引,無法分辨是非黑白的人,其他方面的能力越強,對他人的危害也就越大。
5)溝通與合作:溝通與合作能力是新世紀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在21世紀,我們需要的是“高情商的合作者”,而不再是孤僻、自傲的“天才”。
6)從事熱愛的工作:真正自覺、自信的人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工作——因為只有做自己熱愛的工作,才能真心投入,才能在工作的每一天都充滿激情和歡笑。這樣的人才是最幸福和最快樂的人,他們最容易在事業上取得最大的成功。
7)積極樂觀:在機遇稍縱即逝的21世紀里,如果不能主動把握機會甚至創造機會,機會也許就再也不會降臨到你的身邊,如果不能主動讓別人了解你的能力與才幹,你也許就會永遠與你心儀的工作無緣。同樣的,畏懼失敗的人會在失敗面前跌倒,並徹底喪失繼續嘗試的勇氣。而樂觀向上的人卻總能把失敗看做自己前進的動力。顯然,積極樂觀的人更容易適應21世紀的競爭環境,更容易在不斷提高自己的過程中走向成功。
並不是說20世紀強調的諸如勤奮、踏實等人才特質就不再重要,事實上,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同樣會以這些最為基本的個體素質和行為規範為基礎。只不過,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更全面也更豐富,審視人才的視角也從單一的個體層面轉向了融合個體、團隊、組織、社會乃至環境等多個維度,涵蓋學習、創新、合作、實踐等多種因素的立體視角。
馬雲(阿里巴巴創始人):完美的人走開,有潛力的新人統統到碗里來首先,我不會找一個完美的人。
我不找一個道德標準很高的人,我要找的是一個有承擔力的、有獨特想法的人。當然有獨特想法的人未必有執行力,有執行力的人未必有獨特想法。所以你要pick a team.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想法很好,執行能力又很強的人不太常見的。你要想找一個全能的人,可能你要等十年才找到一個。所以我要找各種各樣的人:這人有想法,這人有執行力。要把這些人聚在一起,你是在找一個團隊,找一群人。沒有人是完美的,組織和人的結合,才是perfect的。
怎麽培養人?就是發現人,訓練人,給他們機會。我們做的是顛覆性的行業,新人做新事。非顛覆性的行業,才是新人做老事,老人做新事。
李彥宏(百度創始人):我還是喜歡聰明人,達到這兩條就行
李彥宏表示,百度並不看重員工的年齡、性別、學歷、畢業院校以及工作背景。甚至有些重要崗位上的人,百度並不知道他們的畢業院校。
李彥宏列出了百度選用人才時基本遵循的兩條標準:
有沒有能力和潛力勝任工作?
一般情況下,新人不一定會順利完成工作任務。在百度,新人可以犯錯,但是經過“點撥”之後,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一點就通”顯示出新人的能力和潛力。
認同不認同公司文化?
百度致力於保持創業激情、願意學習、富有創新的公司文化。但是有些人求穩,不願意冒險,不願意在高速成長的環境中工作,希望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和生活,那麽這類人就不太適合百度。
周鴻祎(奇虎360董事長):這五種人,對不起,不用
創業不易,辨人更難。
反思過往,有五類員工不能用,如不能迅速處理,就會影響團隊的凝聚力,有害無利:張嘴說謊的,自我膨脹的,心胸狹窄的,吃里扒外的,拉幫結派的。
劉強東(京東商城 創始人):內部提拔人才,因為愛你就是愛自己
70%的高管會從內部提拔:過去幾年京東的主要高管大多由外部引入,而現在劉強東更願意培養京東出身的高管。他說,未來京東70%的高管會從內部提拔。
親自管理、調教管培生。劉強東說,京東選拔管培生,是要選擇那些“真正能夠一輩子吃苦的人”。京東對管培生候選人要做家庭背景調查,父母是普通工人或農民的,才能順利通過。這些管培生由劉強東親自管理調教,相較於其他人會獲得更多、更快的提升機會。但這當然也會讓公司的其他員工產生不平衡的心理。
對“京東人”的關註,是未來十年唯一考核目標:過去劉強東在互聯網界以嚴格管理著稱,每周工作六天,還有許多嚴格到苛刻的管理細則。但在今年初的內部員工大會上,劉強東直言未來十年對自己的考核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對京東人的關註,致力於員工家庭“生活質量”的改善和員工“工作滿意度”的提升。同時,京東要求高級管理人員將更多時間放在公司文化建設方面,確保團隊價值觀統一,而非像過去90%精力都放在業務層面。
放權的形式,不放權的本質。一直以來,劉強東用人最大的問題就是不願意放權。但是理性告訴劉強東,必須放權。這兩年,他引入了諸多職業經理人,設立CFO、CSO、CHO、CMO、COO,每條業務線交給一位CXO負責。但公司內部人士認為,再多放權也抵不上早會制度對其的稀釋。
陳歐(聚美優品創始人):恩,參與感,沒錯,就是讓他們覺得跟著你有肉吃
陳歐說在新加坡做GGgame(現在的Garena)時自己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在企業早期發展比較緩慢的時候,總是希望借助外力解決問題。
這段創業經歷更多是留給陳歐一個警醒。如果一個公司沒有健康的股權組織架構,只是憑借對人單純的信任感,很難保證未來不出問題。
陳歐說找人永遠是CEO最核心的任務。很多環節只要你找到一個合適的人,那就解決問題了。當時他在參加《非你莫屬》時認識了劉惠璞,劉惠璞過來之後,快速解決了聚美的人力資源和銷售的問題。
聚美的創始團隊基本就是陳歐早期的同學,後面高管團隊大部分也是通過圈子認識的,而且基本進來之前有一年時間的認知和考察,這樣才能保證進來之後彼此相吻合。高管切記不要火速招聘,因為高管講的是大家同心同德,如果高管能力很強,假如跟你不同心,可能貢獻沒多少,但是會把你的攤子弄得天翻地覆。
後來招的人比前面貴,怎麽辦?
陳歐說,薪資倒掛永遠是一個問題。但是早期的元老有期權,後面員工的期權可能就比較少。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不可避免要請一些高管,但有些人瞎請,老覺得外面的高管就是好的,自己的人就是差的,瞎給高工資。
陳歐的理解是,後面不要請那麽多高薪的人,你可以一強百弱,一個經驗豐富、能力很強的管理者可以把下面的人帶起來,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薪資沖突。如果一下子招聘一批比較“貴”的人,可能不僅是對之前團隊的沖擊,而且對公司現金流、生命線造成沖擊,這是很危險的。
你如何管理比自己年長的VP?
陳歐認為,作為公司創始人和老大,你就是要成為萬金油,每方面都要懂一點,才能跟他們去溝通。說白了,當他們服你的時候,自然就管理好了。如果他們覺得你什麽都不懂的話,會議上他們說,老總說得對,但私下抽煙的時候就罵你。
人們經常說老大需要人格魅力、管理能力,其實最重要的還是你能否用一個目標去捆綁他們,讓他們感覺到不是在打工,而是參與到真正長期的事業中。只要你能說服他們,讓他們覺得這個方向是對的,我相信他們是會自己管理好自己的。
雷軍(小米手機創始人):為了得到人才,可以聊12個小時,勸其加入
雷軍組建創業團隊時,前半年花了至少80%的時間找人,最後建立了小米的7人核心團隊。公司成立之後,他每天都要花費一半以上的時間用來招募人才,公司的前100名員工入職都得親自見面並溝通。同時在他看來,最聰明的人才,成本是最低的。“所以,我們雇了一群最聰明的人。”
小米無畏果敢,在人才戰中,車輪戰是經典手段,有一次,一個非常資深和出色的硬件工程師被請來小米公司面試,他沒有創業的決心,對小米的前途也有些懷疑,幾個合夥人輪流和他交流,整整12個小時,打動了他,最後工程師說:“好吧,各位老大,我已經體力不支了,還是答應你們算了!”這位哥們終於被小米人“化”酥了。小米團隊對於優秀候選人的堅持與主動追求,一如既往地在發燒友產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雷軍,是面試界武林高手,慣於情景代入,黯然銷魂面試法,KK就是這樣被“忽悠”上了小米戰船。
在北京知春路上的翠宮飯店,豹王咖啡,雷軍和林斌兩個人一起拉著KK聊天。雷軍絲毫沒提創業的事兒,就是和KK一起聊各種電子產品,從手機到電腦,從iPod到電紙書。三個人一聊就是幾個小時,雷軍毫無保留的展示了自己作為一個超級產品發燒友的素質。KK當時就震驚了:“當時我以為我是 Kindle的粉絲,但是沒想到雷軍比我更了解Kindle。當時為了用Kindle,我還自己寫一些小工具去改進它,結果沒想到雷軍也是這樣的瘋狂,他甚至把一個Kindle拆開,看里面的構造怎麽樣。”
同時,雷軍用人時從不設置任何KPI考核機制,他認為優秀的人才擁有主動創造與勞動的原動力。真正來到小米的人,都是真正幹活的人。他想做成一件事情,所以特別有熱情。
姚勁波(58同城創始人):只要合適的人,如果你能搞定這個城市的所有大媽,司機和修空調的
一個人做,沒有戰友很苦惱
剛剛吃飯的時候,黑馬會的兄弟和我聊,做58同城,如果說有啥教訓的話,人才問題應該是最深刻的教訓。目前58管理層八九個人,全部是最近三五年重新組建的。我是一個人創辦58,如果讓我倒回九年前,回到當初的那個時候,最重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花30-50%的時間在找人上面。九年前我幾乎沒有在找人上花任何時間,我是個人占股,當時我自己認為自己是全能的,編程可以做,Logo可以做,上傳服務器也會做一點點,做產品沒有問題。後來發現你跟別人打仗的時候老輸,這里輸一點那里輸一點,人的信心從100分可以突然掉到0分,打了幾個敗仗,特別沮喪,於是忽然有一天醒悟了,重新開始在各板塊全部組建一流的人:銷售、人力資源、財務、產品、市場、服務器運維、美工、無線,全部招一流的人。
到哪里去找合適的人,如何說服他加入
明確了一定要找最優質的合作夥伴以後,我就想,我要招的這個人可能在哪里。比如我招管58信息質量的人,我想這個人可能在阿里巴巴,因為阿里巴巴有這個業務,我就利用我所有的人脈,那時候沒有微信、微博,所有從阿里出來的人我會一個個問,我要找這樣的人,這個人在什麽地方,給我一個名字。
所以不管怎麽樣,你一定要找這個領域最好,能夠承擔得起的人。但是當你找到這個人以後,他不一定願意加入你,比如“我在北京,你要挖我到成都工作,我不願意,而且你這個人我也沒有聽過。”怎麽辦?那就一年之內找他談五十次,每兩周跟他見一次面,講理想,總會有一個時刻,他在原來的公司做得不開心的時候,覺得沒勁,如果你的理想能和他匹配上,你給他高的工資,福利等,你可以給他別人給不了的。
還有一點是大公司給不了的理想,因為大公司一級一級設好,每個人管很窄的一塊,你挖的人在你這里是VP,是副總裁,但是在百度騰訊可能就是很小部門的,可能連馬化騰都見不到,但是在這里能天天見到你,你可以給他股權,3-5%,他永遠也算不出來他在百度和騰訊有多少股權,所以分享股權和分享未來,永遠讓你的人拉著你的業務走,而不是讓你的業務推著你的人走,始終讓你的人比業務高一級別就對了。
識別一個好的人,不管是中級、高級、低級,很簡單,就是看。這個人優秀是一種習慣,幹一件事情能成,大學挺好,找工作也挺好,企業里面也是優秀員工,做一件事情也能做成,創業也能做成,他下面做什麽可能性比較大,有些人天生對自己比較有高的要求,他老是會做成事情,你找這樣的人。比如我們招人,有時候我們去211、985高校,只是根據統計學下來比較好,並不是別的學校沒有這樣的人,優秀是一種習慣,高考能考好也是你的一種體現,找這樣的人。第二,你要警惕換一個公司提一個職位的人,比如在A公司是員工,在B公司是主管,到C公司是經理,到D公司是總監,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優秀的人,他可能只是每次跳槽的時候比較會談判一點。這個規律我給別人分享的時候,很多人都有同感,就是在這個公司里面被提拔的人往往是真才實料的人。
另外就是你要懂得分享,用你的理想感染人,當你的理想成為了他的理想,你想幹的事情就是他想幹的事情,基本就差不多了。這個夢想,有的時候你自己一開始都不信,但是講多了都信了,不斷的講,不斷的講。反正我講的都信了,很多都實現了。
不用留離職的人,再論理想
還有一點我要跟大家分享,離職的人,如果有人給你提出離職,就不要留了。一個人向你提離職,再留下的可能性很小很小,我吃了很多虧,發現挽留是無用的。中國人的特點是什麽,他向你提離職的時候,他新公司已經簽好了,你的努力會讓你有挫敗感,花了很多精力都不成功,或者偶爾留了半年,半年他又走了。
你能吸引什麽樣的人為你工作,跟你的理想有關,如果你的理想是在成都做最好的公司,可能就會吸引成都最好的人,如果理想是成為中國最好的公司,可能就會吸引中國最好的人,如果是想做全世界最好的公司,可能吸引的就是全世界最好的人。雖然現在你很小,但是不妨把你的理想偉大一點,站高一點,於是理想主義的人,可能成功的概率會越大。只有理想夠大,別人才願意加入你,才願意跟著你,因為他的股份可能很少,他的位置可能也不大,他需要一個大的舞臺。尤其你的理想不僅僅能感染你的員工,還可以感染你的投資商,會不斷釋放能量。
找到合適的人,你會收到驚人的效果
找到這個人以後,基本上這塊就變成公司的優勢了,比如銷售,同樣的流量,你去變現,中等人可能做80萬銷售額,好的人可能做100萬銷售額。你的公司的成本可能是80萬,只能做80萬銷售額,沒有利潤。但是你的對手,可能找到了一個優質銷售,同樣80萬的成本做100萬銷售額,就有20萬利潤。這兩個企業融資的時候,如果你的估值1000萬,對手可能就是5000萬,因為你沒有利潤,他有利潤。投行的人做模型出來,他就是比你高五倍的估值,於是你只能拿到200萬投資,他拿到了1000萬,於是你就必敗無疑。任何業務都是這個道理,流量上面也是這樣,用戶產品合作上面統統是這樣,有時候你敗敗得稀里糊塗,就是因為你找錯了一個人。
把公司帶入快車道,淘汰不良員工
另外就是速度,有的創業者允許公司以10-20%的速度增長,在互聯網行業這是不可思議的,如果58有一天速度發展低於50%,我肯定覺得太糟糕了,我始終要把企業帶到快車道去,發展速度也是一樣,你速度不達到一定的臨界值,你是留不住好的人,因為你沒有辦法給他創造更好的回報,創造更好的空間,比如他今天帶五個人,他明天帶十個人,他現在月薪一萬,他希望明年三萬,如果沒有這樣的加速度和增長速度,你沒法給員工創造很好的環境,真正留下的人就是比較平庸的人。
所以始終把你的企業帶到快車道去,在互聯網行業來講不僅僅是安全的需要,更多的是生存的需要,因為互聯網很難。比如58市值38億美金,我們在中國互聯網中間已經能排在前十,但是我敢肯定,兩年以後,我們的股價肯定不在現在的正負30%之內,在這個位置是穩不住的,只有兩種可能,往上或者往下,變成偉大的公司,或者變成平庸的公司。
大佬鮑爾森(John Paulson)在昨日的股市暴跌中遭受了一記重擊。他的對沖基金最大的一筆股權投資就是制藥公司Shire。
這家公司昨日暴跌了23%。
華爾街見聞網站昨日提到,總部位於芝加哥的美國生物制藥企業AbbVie發布消息稱,公司將重新考慮與英國制藥商Shire540億美元的並購協議。
今天,據路透報道,AbbVie建議其股東在投票中反對這筆交易。
此前,AbbVie希望通過收購英國Shire制藥,將公司法定地址從芝加哥遷移至英國,從而降低稅收負擔。若並購失敗,這筆交易將成為美國打擊海外避稅的最大受害者。
AbbVie的一紙聲明發布之後,倫敦證券交易所的英國Shire制藥股價暴跌23%,美國上市的Shire股價跌幅更是達到29%。
根據彭博的數據,鮑爾森最近持有該公司約4.7%的股份,這部分股份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數據同樣顯示,他最近還擁有336萬股該公司美國上市的ADS。
根據BI的計算,在周三的暴跌中,鮑爾森光是這筆投資的賬面損失就高達7.8億美元。
鮑爾森的基金公司管理者220億美元的資產,其並購基金管理的規模約為100億美元。
盡管賬面損失看上去很嚴重,但他的並購基金通過做空行業ETF進行了對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