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百萬國際救援志工,援助超過七十個國家,領導全球超過千萬慈濟人的證嚴法師,這回急了! 在挾高人氣的新任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年初對爭議多時的慈濟內湖園區開發案,表明不予認同的態度下,不但點燃「反慈濟」引信,鋪天蓋地的批評言論,更讓這個台灣最大社福團體慈濟,面臨自一九六六年創立以來,最嚴重的公眾信任危機。 媒體的無情批判,令向來溫良的慈濟人驚駭莫名。三月十六日,慈濟召開記者會,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等四大志業領頭人,罕見站到第一線,宣布社會未有共識前,內湖開發案撤案,並將邀請有組織再造經驗與社會公信力的賢達人士,提出基金會提升方案、分階段財務公開等六點聲明,替反慈濟風波降溫。 4月6日.赴約施振榮夫婦趕往花蓮「上人問我能不能早點見面」 面對外界非議不斷,現任基金會總執行長、也是精神領袖的釋證嚴,對外維持一貫沉默,但七十八歲的她,內心「是有危機感的!」四月六日面見證嚴的智榮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說,原本相約四月中旬,但「(證嚴)上人透過管道,問我能不能早一點來(花蓮)?」 證嚴與施振榮這次會面,雖未見諸任何媒體版面,卻是啟動慈濟成立近半世紀以來,最重大組織變革的起點。 不出一週內,四月十二日上午,由施振榮出面邀集邵玉銘、林懷民、陳維昭、陳郁秀、童子賢、嚴長壽等各方知名人士,以及慈濟基金會高層王端正、林碧玉、陳紹明、張聖原,共十一人組成「慈濟變革諮詢委員會」(以下簡稱諮委會),隨即召開第一次會議,並推舉施振榮為召集人。 委員會敲定,未來數月內密集開會,替明年成立五十週年的慈濟,提供變革建言,最快今年六月底前產生新任董監事名單後,隨即解散。截至五月上旬,諮委會已開了兩次會,第三次訂在五月中旬之後。 「我逐一打電話(給嚴長壽等六位非慈濟人),大家都一口答應,」施振榮語重心長的說:「畢竟慈濟是台灣最重要的財產,總不希望看到它陷入困境。」 風暴中的慈濟,為何找上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扮演啟動變革的關鍵角色?相隔四、五年不見證嚴的施振榮說,可能是他三月下旬,投書報紙「從王道出發,讓孟子為慈濟把脈」一文,主張面對大環境變遷與外界期待,慈濟過去對的模式,如今不一定還是對的,必須不斷調整機制和思維,被慈濟方面注意到了。 4月12日.第一次開會會前播40分鐘簡介影片外部委員轟「很像莒光日」 然而,外人向來無從過問的慈濟內部事務,首度讓這群「外來和尚」參與,卻意外釀致另一場外界看不到的茶壺內風暴。 諮委會的第一場會議中,包括慈善、醫療、教育與人文等,慈濟四大志業的最高領導人均列席做業務報告,為讓施振榮等外部成員了解慈濟,一開始,還先播放四十分鐘的簡介影片,卻遭一名委員炮轟:「既然要做變革檢討,就不要還一直在講自己的光榮歷史,」「這樣很像軍隊莒光日教學!」 這位委員直言:「剛剛四十分鐘影片,我感動的只有一分鐘,是一九六○年代,在家眾每天存五毛的菜錢投入竹筒,出家眾做布鞋拿去賣,也把錢投入竹筒。」隨即話鋒一轉,「其他時間都在講慈濟的偉大功績,和被人稱讚的地方,為什麼要把過去五十年的獲獎紀錄,統統再念一次,我聽了都快昏過去,」「如果章程修改、董事聘任,都不能符合創(立)業宗旨,那所有的改革還是白做。」 據與會者轉述,慈濟基金會三位副總執行長之一的王端正(編按:證嚴的胞弟),聽到這番發言,面色鐵青的解釋,播影片是怕大家不了解慈濟。但這位委員的炮火,卻讓現場不少慈濟比丘尼,鼓掌叫好。 列席的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副執行長葉樹姍證實,確實有諮詢委員做出這樣的評論,這也說明了,慈濟不擅與外界溝通的一面。迄今,包括對外的公關發言群,以及透過網路傳播管道,澄清外界諸多誤會,都才開始起步規畫,「上人總是對我們說,心願多大、力量就有多大,做就對了!」她說。 同是委員,意見卻分歧有人認為技術犯規,有人質疑貪心 此外,這回慈濟身陷風暴,遭多方議論,到底只是單一危機事件,還是長年以來,深埋組織的冰山一角?諮詢委員們對於問題嚴重程度的界定,彼此也存在歧異。有委員認為,慈濟只是「技術犯規,核心價值沒有問題」,只要引進企業管理方法,財務公開透明,便可解決。 也有委員不以為然,認為慈濟這回成為眾矢之的,不只財務公開化、透明化出問題,賑災款取用名實不副,自失誠信基礎;尤其,本身已有那麼多資源,為何還不斷向社會拿資源,更質疑「連柯P都懂,募款募好了就要關閉帳戶,慈濟卻募那麼多,這些錢都有馬上拿去救災嗎?」「(慈濟)為什麼一直吸納社會資源?這樣,其他社福團體就萎縮掉了。」 4月26日.初步共識外力僅階段性,改革靠內部敲定依法設監察人、接班制度化 對於諮委會成員不同看法,施振榮表示,慈濟明年就成立五十週年,為了下一個五十年,這次變革他相信內部是抱著非常正面主動的態度。但由於諮委會只是階段性的組織,「該如何變革,畢竟還是他們內部的事,」因此,諮委會做出什麼結論,以及未來新聘哪些人出任基金會董監事,都宜由慈濟方面宣布。 甚至,諮委會具體任務之一,提出八位以上基金會的新任外部董事名單,施振榮都認為應由慈濟主動提出,再提交諮委會同意較好。 施振榮說,他目前可以透露的是,兩次諮委會初步達成的三項共識: 一、慈濟基金會董事會,將由十一人擴增至十五人。組成成員從目前皆是慈濟人,改為至少半數以上,由外部人士出任。 二、包括基金會和各志業董事會,皆須依財團法人法令,設置監察人,四年改選一次,並派任執行長。 三、傳承與永續,不只討論證嚴的接班,也一併建立各相關法人的傳承制度。 施振榮說,慈濟主要是由功德會、基金會、醫療志業、教育志業、人文志業等,五大法人組織構成,除功德會僧團是屬內政部管理的宗教法人,較無爭議外,其他四大志業體,理應都是獨立法人,但過去以來,「董事會是自己人當董事,決策都便宜行事,」各志業發展雖很順利,但現在社會期待已不是這樣,「社會變了,但慈濟治理卻沒跟上腳步。」 慈濟發言體系也坦承,長年來受爭議的大筆土地取得過程,包括基金會細部財報,「這些都只能問副總執行長林碧玉,王端正不會知道,但林能不能對外發言,則取決於上人的態度。」 不過,對於遭批過度吸納社會資源,施振榮則替慈濟解釋。 他指出,慈濟有效動員大量志工,成為全世界人事等行政管理成本幾乎最低的非營利組織,其從政府部門拿到的資源比例,也是世界最低,還因此成為哈佛商學院的個案,「資源集中到慈濟,是因為透過它運用最有效率,是長期信用累積的結果,」他強調,這是資源競爭的必然結果,不應鼓勵齊頭式的分配正義。 做為國內最大社福團體,慈濟由上而下發動空前變革,阻力會不會也是最大? 最怕淪為背書秀挺過「行善的誘惑」,靠主事者自省 對此,施振榮坦言,慈濟成員涵蓋社會各階層,既是人的組織,推動變革沒有阻力才怪。 阻力之一,便是來自大型組織內部,盤根錯節的各方勢力。如何看待變革,這或許不是換掉幾個董事,光談治理便可改變現況,但這群須從簡介影片開始了解慈濟的諮詢委員,短時間內是否可洞悉組織內部生態與權力結構,備受考驗。 花蓮慈濟醫院創辦初期,出任精神科主任的王浩威即點出,包括曾任慈濟大愛電視台總監的姚仁祿、慈濟大學創校校長李明亮、前慈濟大學教授葉金川等人,對慈濟內部問題的掌握更透徹,卻皆不見參與這次變革,諮委會若未能對症下藥,恐將惹來替慈濟爭議背書的譏評。 長期關注第三部門治理的政大公行系特聘教授江明修認為,證嚴以其人格道德,所領導的慈濟,是東方社會典型以個人為中心的宗教團體,也是德國社會學者韋伯(Max Weber)提出的「聖雄權威」(charismatic authority)領導者類型,其權力交棒時,必然出現諸侯群起、恐怖平衡的歷程。 江明修說,慈濟內部「實作主義」過強,經常投入大量資源到各地救災,卻反而未能好好思考,如何推動現代化、透明化的組織治理。他期許慈濟,透過這次變革機會,把屬於「聖界」的功德會,和「俗界」的志業體業務切割,成為日後台灣第三部門治理典範,「但這要靠激烈的變革作為,」他提醒。 更深一層看,慈濟遭遇的困境,已非單純危機事件,而是長期以來,內部重大決策一元化,加上行善正當性帶來高度凝聚力,所衍生的團體迷思,其中最引人爭議的,就是多筆農業區、保護區土地變更開發案。 管理學家彼得.杜拉克 (Peter F. Drucker)曾寫過一本人性管理的小說《行善的誘惑》,全書緊扣一個問題:一個心存善念的單純舉動,為何掀起漫天波瀾,危及組織的穩定? 杜拉克讓讀者自己從小說中找答案,但他的問題,同樣也是慈濟人須面對的問題。要回答這問題,除了靠外人提出建言,更有賴主事者的自省深度。 【延伸閱讀】從施振榮、童子賢到嚴長壽,大咖聯手把脈——慈濟變革諮詢委員會11位成員名單 內部高層: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公共事務).林碧玉(財務).陳紹明(總務)慈濟醫療志業策略長.張聖原 外部名人:.召集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施振榮.前文建會主委 陳郁秀.前台灣大學校長 陳維昭.公廣集團董事長 邵玉銘.雲門舞集創辦人 林懷民.和碩董事長 童子賢.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嚴長壽 【延伸閱讀】一個建案,引爆慈濟信任危機!——慈濟內湖開發案近1年爭議事件簿 2014/6/26 .申請內湖保護區土地變更,歷經4位市長懸而未決,北市都發局重新檢討變更原則,再遭環團抨擊替特定人護航 2014/9/24.台北市長參選人柯文哲對於該案首度表態:「保護區就是保護區,這就是原則。」 2015/1/16.柯文哲以市長身分接受《建中青年》專訪,表示慈濟把保護區改成開發地,「奇怪耶!」 2015/2/23.玄奘大學社科院院長釋昭慧臉書發文,批柯文哲「羞辱慈濟,善惡必報」,引軒然大波 2015/3/16 宣布暫緩開發.慈濟聲明:「社會未有共識前,內湖園區案即日撤案。」並宣布將首邀非慈濟人加入董監陣容 2015/4/12 施振榮出面.施振榮召集文化、科技業大老籌組「變革諮詢委員會」 2015/4/26 外部建言初達共識.「變革諮詢委員會」形成共識,未來基金會外部董事須過半,並設監察人 | ||||||
善用App重建財富基因,年輕人可以加速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而對富人與財經專家來說,App則是讓財富增值的好幫手。 打開名人手機,看看他們到底在用哪些「添財App」吧! 撰文•林心怡、周思含、楊紹華、蔡曜蓮、戴致安在美國,理財App已經成為官方與學界認同的「搶救國民財務困境」重要解方;但就連財富盈滿、專業滿分的財經專家與理財達人,也熱中於利用各種理財與財經相關App,持續強化財富能量。 打開這些財經達人的手機,大致來說,他們愛用的App多屬股票分析、財經資訊相關,而非日常生活理財相關類型,凸顯這群人與年輕理財族「力拚第一桶金」的需求差異。 投資好好用》「愛挖寶」 掌握全球市場行情 陳忠瑞、黃世聰都愛用瑞展產經研究公司董事長陳忠瑞,已是大師級的投資名家,但仍然肯定App對於投資判斷的加值效果。他指出,App對投資者的正面貢獻 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方便」,「你不可能隨時帶著個人電腦,查看個股狀況或全球市場動向。」其二,則是「投資紀律的加強」。 在「便於查看全球動向」的優勢方面,陳忠瑞雖然不願對個別App特別推薦,但他表示,今年年初的確因為利用App的資訊及分析功能,即時確認國際油價已至 波段低點,因此布局產油大國俄羅斯股市,獲利近三成。由此足見App對投資者的資訊提供強度,已經不輸個人電腦上的專業系統。 陳忠瑞較常使用的App包括「iWow愛挖寶」及「FX168」,兩者的共同特色是,輕易掌握全球股匯市與原物料商品行情,而前者更包括了即時新聞及投顧 影音。事實上,除了陳忠瑞之外,包括投資名家蔡森、向威國際投顧總經理仲向榮、財經專家黃世聰等,都是愛挖寶的使用者。 在投資紀律方面,陳忠瑞曾經試用「型態操盤手」App,對其「績效日記」的功能提出評論,認為由於能夠保留交易紀錄,因此可清楚回憶當時買進或賣出的環境與理由,甚至進一步檢討錯誤。 除了前述App之外,某些具有特定功能的投資相關App,也獲得專家愛用。曾在金控公司擔任副總經理、熟悉全球財經脈動的《今周刊》人氣作者乾隆來,對「國泰證券股票抽籤App」印象深刻,主要就在於它的新股抽籤功能。 其特色,首先是提供推播提醒,讓使用者能夠掌握新股的申購日期、扣款日期、抽籤日期等。另外,圖像化的倒數計時,也算是個人性化的設計。「值得一提的是, 由於它只提供小額抽籤,格外適合小額投資人嘗試參與新股投資機會,我自己就曾幸運抽中一張,賺了點小錢。」乾隆來說。 記帳超方便》「花了多少錢」帳戶分流又能圖像化 陳斐娟靠它嚴控開支一向給人精打細算形象的財經主播陳斐娟,至今仍然維持日常消費隨時記帳的習慣,而她的工具,也已與時俱進地「App化」了。 陳斐娟從小就在媽媽「嚴格監管」收支的情形下,養成記帳的習慣,數十年來如一日;不過隨著科技發展,記帳的工具也從紙本進化成手機App。「以前用紙本記帳時,常因為無法回想一整天的花費細項而遺漏;現代人機不離身,用手機App可以隨時隨地記錄,方便多了!」她說。 陳斐娟認為,對於薪資固定的上班族來說,儲蓄是累積資產最重要的步驟,而儲蓄的關鍵,就是透過「記帳」掌握所有開支。「就像每天量體重,對於減重一定有幫 助;每天記帳,自然也不會亂花錢了。」過去的記帳工具也許因為麻煩,又或者健忘,導致無法長期持續而成為習慣,所以App的出現,就讓記帳變得相對簡單, 她強調:「讓記帳實行起來簡單容易,才會持久成為生活中的習慣。」打開手機裡的記帳App「花了多少錢」,陳斐娟從二○一三年使用至今,所有支出明細轉化 成色彩繽紛的柱狀圖,「我有做帳戶分流,每個月的薪水就是固定作為生活花用,所以記帳軟體只記支出;其他收入來源,比方代言費、演講、出書的版權費等,全 數進到另外一個只進不出的帳戶,作為投資及儲蓄專戶。」她解釋,將帳戶「分流」的意義,是可以有效控制收入的花費與分配,避免自己花費超出預算,或做出太 過冒險、超過能力的投資決策。 「帳戶分流後,接著就是將你的花費分類。」陳斐娟說,將各項花費仔細分類後,每月就能再逐條檢視消費,也許可以再省下不必要的開支。不過儘管省錢是可以快 速累積存款的方式,她認為有些開支是不能省的,那就是「學習費」與「公關費」,因為那代表的是「投資自己」,以及「建立人脈存摺」。 資訊不漏接》「彭博財經」內容多易上手 張智超、夏韻芬超黏它某種程度上,年輕族群與富人的理財需求差別,在於前者的財務工程是「存到一桶金」,後者則是整合各種資訊之後做出判斷,為財富有效加 值,也因此,多數財經專家與達人的手機裡,必備的就是「國際財經資訊」相關App。 說到這個類型,不能不提各路專家指名度最高的App──彭博財經 Bloomberg 雖然這個App聽起來專業感十足,甚至給人一些距離感,而且是英文的介面,但其功能與容易上手的程度,的確值得給予高分。 根據專業評分部落客的建議,一款好的App,基本條件是「三步驟之內,讓你找到需要的功能與資訊」,彭博的內容包含全球各類財經新聞、各類專業評論、各種市場動態,甚至是影音頻道等,而這些分類多元且龐雜的內容,幾乎都能「三步搞定」。 舉例來說,就連要查詢稱不上熱門的「土耳其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你的手機也只要「跑三次」就能看見。首先,打開彭博財經App;第二步,選擇畫面左上角功能選單,從「市場 Market 整體而言,黃世聰表示,無論是利用App進行股市下單或是資訊蒐集,成敗的關鍵前提,還是在於自己是否具有一套投資邏輯,「對我來說,App提供的是機動 性與便利性,股市瞬息萬變,App讓我可以更快知道市場正在發生什麼、討論什麼;但並不影響我的投資邏輯,我是把這些資訊套用於我的投資邏輯,然後做出最 佳的判斷。」 |
2015-06-29 TWM
口述•陳飛龍 整理•洪依婷每個人的家裡,一定都曾用過印有大大字樣的「南僑水晶肥皂」的經驗,而研發肥皂的南僑集團,就坐落於大稻埕周邊商圈,一頭雪亮白髮,笑起來的眼睛像彎月的會長陳飛龍,娓娓分享大稻埕商圈演變的過程。
民國三十八年,我們家族在大稻埕落腳,當年這區僅有些茶廠、稻田郊區,南僑在延平北路上與迪化街、永樂市場車站並排,這樣一個L型,一個擁有許多代表性建築物,舊時代的輝煌區,住了很多藝術家、文學家,可說是臥虎藏龍。如果這區在法國,哇,一定把它當作金庫。
慈聖宮前的小吃攤,勾起嘗鮮的食欲你一定不知道,我第一套西裝,是在大稻埕的男裝社訂做的。這間男裝社是民國三十七年成立的,我在學生時期,我的堂哥結婚,家人就請男裝社幫我做套西裝,當時我的身邊不曉得圍了幾個人,幫我量尺寸。有人說,這小孩子才念高中還在長大,所以要做寬大一點,就放寬了一點;又來一個權威的親戚,說這小孩長很快,又再放寬了一點。
當時大世界戲院正上映一部電影,男主角叫作Bobo,他穿的西裝就是那麼大,我就叫它「Bobo裝」,後來我媽媽把它寄給人在中國的表哥,男裝社就是台灣那時候最高級的西服店,但我穿一次就沒再穿了。
我喜歡趁著中午用餐時間,走訪歷史悠久的慈聖宮前著名小吃攤,在現炒黃牛肉麵店前駐足停留,吳老闆的招牌拿手炒沙茶牛肉、沙茶牛肉麵,肉質軟嫩,讓我特別能勾起汕頭牛肉口味。而店裡提供的新鮮鮭魚,讓我不改差異與創意研發本性,建議老闆嘗試先用蒸的方式,輔以蔥、薑、蒜調味,能把鮮甜鎖住在魚肉裡,也讓肉質柔嫩不乾澀,果真吃起來如預期的甘美軟嫩。吃飽後還可以搭配中藥街透心涼的青草茶,格外消暑解渴。而昌吉街豬血湯,料多實在、軟嫩可口,後來我發現原來英國人也喜歡吃豬血,因為英國人的早餐都一定會必備豬血腸。
鮮肉湯圓路邊攤起家,肉香外皮Q嫩另一家於一九六四年創立的施家鮮肉湯圓,最早是從路邊攤起家,直到了九○年代,才在第二代的催生下有了店面,經典的鮮肉湯圓,湯鮮、肉香不膩、外皮Q嫩。
我曾經問過第二代老闆施冠群,他們家的湯頭是以豬大骨、蝦米和冬菜慢火細熬兩小時而成,萃取出自然的甘甜味;湯圓皮是用過冬約一年的圓糯米,Q而不軟爛。「米是個不定數,貨來得好壞差別有時很大。」若品質不對,他們就想辦法依比例混合出對的米,我認為,這是小店不容易的地方,也是不容易被食客察覺之處。
大稻埕有幾個代表性歷史建築,位甘州街的女宣大樓,是台灣最早的長老教會,也是現在台灣最有政治勢力的教會。而南京西路的天馬茶房(已拆除改建),則是二二八事件引爆據點。歸綏街戲曲公園,我記得當時想要贊助南管樂團固定演出,但當地人說這邊太簡陋,吹風下雨都不好,偌大的表演場地沒能充分發揮,倒是可惜。
台灣人有專業,可賦予老建物新價值我在中國上海開了不少家餐廳,例如上海的寶萊納餐廳,隔壁是仙炙軒鐵板燒(仙炙軒前身為知名作家白先勇的老家「白公館」),就是用原有當地歷史建築特色與裝潢,改成德國城堡式建築物。讓它從歷史,反映到現在最新科技的產物,我們要讓他們知道,這是台灣人的專業,我們帶給你們很多價值,讓你們感動。
像泰國很多絲織、手工藝品,發現可以銷全世界,他們國家會把生產工廠搬到越南去,他們不會把老房拆掉蓋新房,會將有歷史代表的地方,裡面的空間,便宜租給年輕人,不管藝術、科學人,等到他們有點成就,就有人來替他們做財務規畫。
要重返往日榮耀,得讓批發商先回鍋反觀大稻埕,如果要恢復當年繁榮,必須讓現代批發商願意回來,把迪化街作為繁榮的基礎。像是有一家進口紡織料坊,裡面有個料子是英國女皇穿的,也進口放在這裡,讓新娘衣服也可以做;若要把老建築重新翻修,必須(有一套)翻修條件、租稅獎勵,讓它恢復當年批發市場光榮。用經濟(的力量引進新血),(讓大稻埕)自然發展成新的聚落。
圖說:陳飛龍人生的第一套西裝,就是在大稻埕這家男裝社訂做的。
慈聖宮前及周遭的小吃攤美食,好滋味讓陳飛龍一再回味。右圖為現炒黃牛肉麵。
位於永樂市場旁的「民樂旗魚米粉湯」,使用以旗魚熬製而成的高湯,每到中午一位難求。
撰文•許秀惠、林麗娟 編按:高承恕,逢甲大學執行副董事長、社會學知名學者,曾深入台灣中小企業田野調查研究,更是「行動派」的饕客美食家;劉漢介,春水堂、茶湯會創辦人,泡沫紅茶的發明人,首創把粉圓加進冰紅茶,讓珍珠奶茶一躍成為街頭巷尾到處可見的小吃代表。 這兩個人是舊識知交,高承恕還是劉漢介在逢甲大學EMBA的老師,應《今周刊》邀請,首次同桌對談,主題是從逢甲小吃談美食與創新。高承恕從逢甲夜市的緣 起、生命力談起,劉漢介觸及小吃的創新與品牌營造。在他們眼中,小吃在夜市,尤其在以創新善變著稱的逢甲夜市,該如何找到自己存續法則呢?以下為對談精采 摘要︰小吃≠美食 小吃要如何升級為美食? 高承恕(以下簡稱高):我們先來了解逢甲商圈的誕生背景。一九六三年,先父、逢甲創辦人高人言把逢甲工商學院(一九八○年改制為大學)從北屯觀音山搬遷到 現址,當時外圍都還是農田,校園光禿一片,只有黃沙走石,現在看到的綠蔭大樹,每一棵都是我們種出來的,兩萬多名師生每天求學上課總得吃喝,於是小吃攤有 了生意的契機,日子久了,夜市和周邊商圈才慢慢地應運而生。 有外地朋友來訪,想就近解決一餐,我總先言明附近只有小吃攤店,尤其夏天時,得不怕熱、不嫌髒、願意擠一擠和等一等,才能安於夜市食味,夜市的開始就是這樣,是為了生存,是謀生、圖一口飯的。 但是夜市、小吃有生命週期,小吃攤也會希望長久經營,當經營者不只是看到眼前生意熱絡,而開始思考「What is next?」他才有可能突破瓶頸,蛻變、升級,這不是擴充規模而已,而是思考企業化或傳承。 劉漢介(以下簡稱劉):做小吃攤的人,大多心裡想的是「今天可以賣幾個?」不會去想帶給顧客滿足感、幸福感。大多數的小吃門檻低,容易被取代,能夠做得久的,背後都是有「工夫」的。 譬如拉麵,麵誰不會煮?但是日本的拉麵可以賣到全世界,為什麼?因為它有麵條、湯頭、材料各環節的工夫,它的美味組合複雜,不易被破解;又如綠豆湯,它的 本質簡單,門檻低,只能是路邊小吃,難以靠單品做成企業。小吃能晉級為長久經營的美食,通常具有深度的美味組合,加上消費者對店家品牌的信賴關係。 最早的小吃攤,是引車賣漿,是游牧民族,哪裡有市集就去哪裡,等到要定居,就要想如何「生根」的問題,思索如何向上演化,擁有店、定點,某個程度就是一種進化。 高:沒錯,小吃一開始多是流動攤販,追逐人潮而趕集,欠缺長遠打算,這十多年來,逢甲夜市穩定下來,攤變為店,店面串連為商店街,大店進駐,拓展為大商圈,小吃與店家都經歷從「求生存」到「過生活」,開始思考如何長遠經營,這正是演化的結果。 創意能賣錢 小吃該如何創新? 劉:一九八三年的夏天,我坐在日本大阪的咖啡廳點飲料,發現他們賣冰咖啡卻沒賣冰茶,但紅茶加糖是好喝的,我於是想,為什麼不來做冰茶呢?早在一千年前, 蘇軾的孫子蘇籀就把蜜和冰加入茶湯,現代的台灣人不知道茶加了糖會變好喝,我洞悉了這層美味關係,這就是我的創新點子。 我用調酒專用的雪克器,把壺泡的原汁紅茶加上冰塊放進去搖晃、激撞後,再加入特製紅糖提味,推出了泡沫紅茶,接著又調出檸檬紅茶、百香紅茶、茉莉花茶,讓 泡沫冷飲風行開來;後來,店長林秀慧又把粉圓加上奶茶,這項創意風靡了年輕人,也成就了一門好生意,本來是茶行附屬賣茶的小店,造就了春水堂日後的發展。 春水堂賣的是茶湯,賺的是五感財、文化財,希望顧客在喝到茶湯時除了鼻、眼感受以外,在視覺、聽覺等五感上也得到滿足,讓心來感受到幸福。我們顛覆傳統工 夫茶飲,開創出冷飲茶市場,仍處處保留文化的根本和精華,追求「五感調和」的茶飲美學與趣味,喝茶,就是享受一份幸福感。 高:也許,可以用我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中心廣場所見所聞做例子,偌大的廣場全是吃吃喝喝的小吃和店面,但它真是美,賞心悅目的遮陽傘座位,舉目觸及的花卉 盆栽,其中不乏百年老店,遊客來到這裡,不但有高層次的美感印象,心情自然不會窘迫煩躁,美食享受更是從容且滿足;發展商圈特色,也許要加入這類的思考。 逢甲夜市是極富生命力的,非常具有庶民特色,眼前還會有一段好光景,但每個夜市一樣也會面臨生命週期,花無百日紅,如何讓它的生命力「生根」,絕不是量的擴大而已 。 以小吃為核心的商圈 如何長久經營? 高:我喜歡飲食要有點留白的美感,擁擠紛雜的夜市是很方便,卻讓人覺得難以全然放鬆,逢甲大學和逢甲商圈是共好的生活圈了,所以我們努力促成商圈來結合物 聯網,朝智慧商圈發展,目前商圈初步做到人車分流、動線,有較多座位、停車位提供給顧客,讓遊客得到清楚實用的店家資訊指引。 逢甲大學也正跟手機系統商合作,希望設計一種行銷模式,讓消費行為更便利。當小吃業者同樣能賺到業績,卻不必窮於應付擁擠排隊的人潮,我想他會有時間和空間去思索如何打造美食的厚度。 劉:小吃不演化,生命週期就容易縮短或結束,工作團隊也會枯萎,夜市提供的是一種「體驗經濟」,尤其飲食必須親自體驗,無法取代,味覺的本能會告訴你好不好吃,對環境、氣氛有什麼感受,這是騙不了人的。 追求商圈發展 逢甲未來會如何演化? 高:台中市的發展重心,正從東往西移動,這勢必帶來「質變」,周邊環境、生活條件都會跟著演化,逢甲夜市的發展,也會放在這個脈絡裡來觀察。 台灣夜市的特色一向多元,有來自大江南北的飲食匯集,比起香港大排檔的相對一元,面貌更豐富,夜市小吃能帶給人快樂,但我期望得更深,不單單是消費者體驗 了某種小吃之後,說一句「好吃」;或不管吃什麼,總只是用「彈牙」形容,而是能往傳統走,向歷史學,去尋找源頭與傳承的所在,創新往往是從傳統裡找,漢介 的泡沫紅茶就是如此,讓飲食有厚度,現在的吃,厚度不見了,那就可惜了。 劉:但是當引車賣漿者開始採行店鋪式的經營時,若不再擔心房租飆漲、地點異動,才會有長治久安的籌畫。我曾有一家店三年賠一千萬元的經驗,我是寧可賺慢錢的,但是要賺慢錢或是賺快錢,經營者得自行想清楚。 高:有一點很重要,歡迎優質的投資案進到逢甲商圈,但真心希望不要把土地、房價炒到變成天價,這樣,美食攤店、一般店家很難撐得下去。如果讓創業變得困難,商圈的美好也會很難維持下去。 夜市是一種「體驗經濟」,帶給顧客幸福感,就是王道。 春水堂創辦人 劉漢介 經營者開始思考「What is next?」夜市小吃就能蛻變得更有厚度。 逢甲大學副董 高承恕 同場加映 步出逢甲,高承恕的西屯獵食區高承恕自年輕時期就在報章雜誌撰寫美食專欄文章,寫一手美食之餘,也能進得廚房,端出拿手絕活牛肉麵。步出校園,他偏愛小館子,離逢甲大學很近的西屯區就是他的重點「獵食區」。 高承恕愛吃牛肉麵,「可口牛肉麵館」便是他常祭五臟廟的選項,半筋半肉紅燒麵,大塊腱子肉鎖住肉汁精華,再搭一盤恆春特產青龍小辣椒,風味絕佳;有時,他則往「洛陽味牛肉麵館」報到,這裡的牛肉軟嫩,滷花生浸潤得入味透亮,或是來碗點綴小白菜碎的剁肉麵,滋味清爽。 吃完牛肉麵,有空時他會拐到春水堂,來一杯泡沫紅茶,沖淡葷肉膩味,或者喝杯文人茶,藉著欣賞茶湯的香醇沉澱心情。 「懿文餐廳」是家傳承40年歷史的台菜館,一道香酥鴨,炒花椒、八角、沙薑醃抹整隻鴨子,蒸後再炸,手工繁複,皮脆肉香。高承恕呼朋引伴找李濤、胡志強一起大快朵頤,再搭櫻花蝦炒飯、西瓜綿煮海鱸湯,賓主盡歡。 「就算一碗麵,也可以精緻地做、愉悅地吃,因為我們是在經營生活。」下次,何妨隨著高承恕的足跡,印證美食的箇中旨趣。 可口牛肉麵 地址:台中市西屯區大墩路911號電話:(04)2329-9789 懿文餐廳 地址:台中市西屯區華美西街二段401號電話:(04)2299-1230 洛陽味 地址:台中市西屯區惠中路34-1號電話:(04)2311-8436 春水堂 地址:台中市西屯區朝馬三街12號電話:(04)2254-97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