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重組新規的落地和適行,以及監管審核工作的引導,並購重組市場的發展趨勢已逐漸明朗。證監會副主席姜洋在近期公開發言中稱,證監會將繼續完善並購重組機制,同時也將強化對“忽悠式”、“跟風式”重組的監管力度。對照新規政策和監管層表態,針對並購重組的監管風暴和支持力度都未有減弱之勢,從嚴監管和簡政創新未來或仍將長期並行。
鼓勵並購重組立場不改
不管是已修訂和實施的重組管理辦法,還是年內的多次公開表態,監管層都在不斷強化著鼓勵並購重組良性發展的立場。
證監會官網9月27日發布新聞稱,姜洋在四川上市公司並購重組高層研討會上指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通過推動企業並購重組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在推進上市公司並購重組過程中,證監會也一直高度重視市場化、法制化建設,包括推動大幅取消和簡化行政審批事項,創新事中、事後監管方式等。當前,九成的上市公司並購重組交易都已無需證監會審批。
簡政創新,已經為並購重組市場的發展帶來積極效果。姜洋總結稱,去年全市場上市公司並購重組交易共計2669單,交易金額2.21萬億元,同比增長52%。橫向整合的產業並購,已逐漸成為主流趨勢。
對於未來並購重組的監管趨勢,姜洋也給出了明確的思路。其表示,證監會將繼續完善並購重組機制,積極協調各方推動消除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並購重組的障礙,加大對企業通過並購重組做優做強、提升效能的支持力度。
值得註意的是,在年內掀起的監管風暴中,監管層已多次對鼓勵並購重組良性發展的立場予以強調。
在今年5月,涉及影視、遊戲等四行業跨界定增被叫停的傳聞傳出;證監會隨即出面澄清,稱再融資和並購重組政策沒有任何變化。緊隨其後的並購重組委會議上,升華拜克、利歐股份的跨界重組過會,進一步打消市場對“一刀切”式監管審核的疑慮。
次月,證監會宣布就修訂重組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全面清理整頓由借殼上市引發的市場亂象。新規調整幅度大、涉及內容多、覆蓋面廣,因此也被市場稱之為“最嚴借殼新規”。修訂後的管理辦法已在9月9日正式實施。在修改說明和此後的相關問答中,證監會都強調,此次修改意在給“炒殼”降溫,促進市場估值體系的理性修複,繼續支持通過並購重組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引導更多資金投向實體經濟。
對於支持並購重組市場發展的態度,在新規的兩處調整中體現得更為明顯。其一是在公開征求意見階段明確的60個月首次累計原則期限。按照原先的規則要求,一旦收購和變更上市公司控制權後,將終身累計計算向收購人購買的資產總額的占比;此次明確適用的期限後,交易預期和操作都將更加明晰。
另一處調整,是在新規正式發布實施時啟用的一個月“冷淡期”原則。此前,上市公司在披露重大資產重組預案或草案後且主動終止時,需承諾3個月內不再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在證監會近期的修訂和調整中,該期限縮短至1個月。若上市公司在3個月內再次啟動重組,應在新啟動的重組預案和報告書中重點披露前次終止、短期內再次重啟的原因。市場觀點對此表示,此舉將有利於上市公司縮短重組進程、提高資本運作效率。
上述調整也迅速在資本市場得到響應。截至目前,新近發布的終止重大資產重組公告中,上市公司多已開始適用新的 “冷淡期”規則調整。近期,除浩物股份在終止重組的同時承諾未來2個月內不再重啟之外,安源煤業、*ST藍豐、諾德股份、長航鳳凰等上市公司均承諾,終止當前重組的一個月內不再啟動重組。
從嚴監管持續發威
與鼓勵並購重組良性發展的立場同樣堅定的,還有從嚴的監管態度。姜洋在上述發言中同時強調,證監會未來將繼續強化對“忽悠式”、“跟風式”重組的監管力度,加強對並購重組的信息披露和事中、事後監管,切實促進並購重組更好地提升上市公司質量。
事實上,持續了半年多的並購重組監管風暴當前仍沒有減弱之勢。年內截至目前,已有18家上市公司的並購重組申請被否;尤其在今年6月重組管理辦法修訂出臺後,僅3個月就新增10起被否案例。
持續盈利能力仍是重組被否的重災區。本月19日,證監會並購重組委第68次會議的審核結果公布,神農基因的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申請未獲通過。審核意見稱,神農基因重組的標的公司未來持續盈利能力具有重大不確定性,不利於提高上市公司資產質量、改善財務狀況、增強持續盈利能力。
此外,對於並購重組相關主體資質的審核也有趨緊之勢。按照並購重組委的工作公告,9月28日周三原計劃審核恒信移動、輔仁藥業、*ST興化的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申請。就在上會前的26日,證監會宣布暫停對輔仁藥業的申請審核。27日晚輔仁藥業發布公告稱,由於信披違規,公司董事長與董秘將在10月8日接受河南證監局監管談話,並進入證券期貨誠信檔案。根據《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規定,上市公司董、高層人士36個月內收到證監會行政處罰、12個月內受交易所公開譴責或涉嫌違法違規而被調查等情況,均不得推進非公開發行。
在新規的全面約束、監管審核收緊、盈利能力從嚴追問的多重震懾下,上市公司推進並購重組更趨謹慎。
熊貓金控9月27日晚宣布終止重大資產重組。據此前公告,公司擬募集不超過38.5億元,並全部投向網絡小額貸款、互聯網金融大數據中心等互聯網金融項目。有投行人士此前就向本報指出,針對涉及互聯網金融的再融資監管一直趨嚴。而熊貓金控方面也在此次公告中稱,此次終止重組是由於再融資政策法規、資本市場環境、融資時機等因素發生諸多變化。
綜藝股份在9月25日晚宣布了終止重大資產重組的公告。自年初停牌後,綜藝股份就在推進對私有化後的中星微旗下公司中星技術的收購;標的資產作價101億元,溢價超過20倍,其估值甚至超過了母公司。值得註意的是,近期多起重組均涉及不同市場的資產估值差異問題,市場也對跨市場套利的現象保持密切關註。博通股份、揚子新材在本月已先後宣布終止重組。綜藝股份在27日的說明會上表示,此次重組終止主要是由於監管政策存在不確定性。
據不完全統計,自9月9日修訂後的重組管理辦法實施以來,也有超過20家上市公司自行終止了重大資產重組或非公開發行股票。其中,多家上市公司公告均指出,終止重組是由於政策法規和市場環境生變。
如《第一財經日報》昨日報道,今日保監會召集各保險公司主要負責人舉行主題會議,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在會議上指出,要全面落實“保險業姓保、保監會姓監”要求,正確把握保險業的定位和發展方向,築牢從嚴監管和防範風險的防線。
對此,多名行業分析師分析稱,從嚴從重監管將有利於保險資金配置整體的長期發展,而保監會下一步將降低萬能險負債成本,也將引導保險產品進一步回歸保障本質。
項俊波表示,要堅持保險業姓保,始終站在戰略和全局高度,正確把握保險業的定位和發展方向,要讓保險業成為國家發展的穩定器、人民生活的保障器以及實體經濟的助推器。“保險資金一定要做長期資金提供者,而不是短期資金炒作者。”項俊波說。
一名券商非銀金融首席分析師對本報表示:“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保險資金在國家經濟中的作用顯而易見。保險資金合理利用能夠助推經濟建設,而保險資金長期性質決定其長線投資有助於金融體系穩定。”
項俊波強調,在保險業快速發展中,暴露出一些新的問題,部分保險公司資金運用方面資產負債不匹配,集中舉牌、跨領域跨境並購,投資激進,少數公司虛假出資和虛假增資追求快速擴張,一些公司股東結構治理結構亟待優化。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市場主體對保險經營規律的把握存在偏差,對金融市場風險的認識還不到位,另一方面監管自身的理念、規則、力度也有待強化。接下來,保監會將從嚴從重監管,切實加強保險資金運用監管。絕不能讓保險機構成為眾皆側目的野蠻人,也不能讓保險資金成為資本市場的“泥石流”。
上述首席分析師稱,部分保險公司在資產負債配置等方面確實存在一定風險,從嚴從重監管雖然在短期內看起來可能使一些投資激進公司的投資收益率下降,但從整體而言將有利於保險資金配置的長期健康發展。
海通證券行業分析師孫婷則在研究報告中表示,強化萬能險監管有助於行業健康發展,並且對上市保險公司有正面影響。她分析稱,目前行業整體經營規範,整體流動性風險發生概率極低。保監會未來將引導險資股權投資以財務投資為主,進一步強化償付能力監管,嚴防系統性風險,促進行業健康發展。而上市保險公司萬能險占比很小,負債端聚焦於發展高價值率的長期保障和長期儲蓄業務,負債成本較低。資產端以固定收益類資產配置為主,強調資產負債匹配,基本不存在舉牌行為。
眾所周知,險資頻頻舉牌的背後站著的是結算利率高企的萬能險產品。項俊波在今天的會議上指出將完善規則,推動萬能險規範有序發展。其中提到要降低負債成本,對按規定需要審批的產品堅持更加嚴格審慎的原則,並根據市場利率情況必要時繼續降低審批利率的上限。同時,加大對備案產品的抽查力度,完善產品退出機制,引導保險機構逐步降低最低保證利率。
對此,上述首席分析師分析稱:“中小險企頻頻舉牌正是由於高成本的萬能險產品倒逼的,因此保險產品負債端成本較高不利於保險回歸保障的本質,要改善投資激進行為不僅僅是從資產端下手,而更要從產品端下手,引導保險產品提升保障因素,降低負債成本。一旦這些保險公司的產品結構有所調整,高風險投資將會有所改善。”
孫婷則稱,由於中小保險公司的保費主要來源是萬能險等中短存續期業務,保監會持續強化萬能險監管,顯著降低了中小保險公司高負債成本的新增保費。部分中小保險公司或將面臨現金流壓力和償付能力充足率壓力,舉牌行為或將進一步被抑制。
央行2月17日發布2016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將下階段的貨幣政策定調為“穩健中性”,同時明確“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強調抑制資產泡沫、防止資金“脫實向虛”,尤其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
此外,央行還提出,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發揮“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政策框架的作用,要將表外理財業務納入宏觀審慎評估,並逐步探索將更多金融活動和金融市場納入宏觀審慎管理。
從“穩健”到“穩健中性”
報告指出,下一階段將實施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更好地平衡穩增長、調結構、抑泡沫和防風險之間的關系,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長時間以來,我國貨幣政策的基調都是“穩健”,只是在不同時期,“穩健”呈現出了不同的內涵。但此次央行首次提出“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基調。
央行同時明確指出,此前,受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金融市場出現較大波動等多種原因影響,“部分時段的貨幣政策在實施上可能是穩健略偏寬松的”。“信貸擴張表現出較強沖動,現實中各方面多希望貨幣條件能松一些,一旦出現金融風險,又寄望央行通過增發貨幣來幫助處置。”報告表示。
去年三季度以來,央行開始逐漸收緊貨幣政策。興業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王涵認為,主要有兩個觸發因素:一是國內經濟在地產、基建等拉動下,出現企穩改善,同時供給側改革預期推動PPI回升;二是地產價格快速上升,金融體系加杠桿和久期錯配風險不斷積聚。
2016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抑制資產泡沫”、“防範金融風險”;央行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雖然維持“穩健”的基調,但實質已逐漸偏緊。
此後,去年8 月下旬和 9 月中旬,央行通過在公開市場操作中先後增加14天期和28天期逆回購品種,適當延長資金投放期限;2017年1月末,適度上調MLF(中期借貸便利)6個月、1年期利率分別為2.95%、3.10%;2月3日,7天、14天和28天期逆回購中標利率均上行10個基點,分別至2.35%、2.50% 和2.65%;同日,央行將隔夜、7天、1個月期SLF(常備借貸便利)利率調整為3.10%、3.35%、3.70%。
與此同時,2016年四季度開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結束了延續兩年多以來的下行趨勢,開始回升,較三季度上升5個基點至5.27%。去年底金融機構超儲率從三季度的1.7%季節性回升至2.4%。
而此次報告中,貨幣政策基調進一步從“穩健”調整為“穩健中性”,王涵指出,這反映在短期經濟仍處於企穩改善的背景下,貨幣政策或仍將持續偏緊。
防止資金“脫實向虛”
報告中,關於未來的信貸政策央行也給出了方向:從過去的“實現合理增長”轉為“保持總量穩定”,並且更加強調“促進結構的優化”,尤其是防止資金“脫實向虛”第一次在報告中出現,並反複被提及。其中,房地產泡沫成為重點強調的風險領域。
央行近日舉行的金融市場工作會議上,央行副行長潘功勝也著重強調,要進一步發揮信貸政策的機構引導作用。
報告指出,進一步完善調控模式,強化價格型調節和傳導,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暢通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抑制資產泡沫,防止“脫實向虛”,提高金融運行效率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同時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報告給出了六條具體的措施。其中第一條對於信貸總量的表述就較此前有了微妙的變化。去年三季度的報告中,央行稱“保持適度流動性”、“實現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而四季度則首先強調“保持總量穩定”、“調節好貨幣閘門”。
另外,更註重促進信貸結構的優化。值得註意的是,報告中增加了“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
報告以專欄的形式討論了資產價格、貨幣政策與住房金融宏觀審慎政策的關系,指出房地產價格變動會對經濟和金融穩定產生較大影響,而防止資產價格泡沫離不開宏觀審慎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配合。
央行指出,要加強對房地產金融市場的宏觀審慎管理,綜合運用貸款價值比(LTV)、債務收入比(DTI)等工具對房地產信貸市場進行逆周期調節; 進一步改進房地產調控,強調因城施策原則;貨幣政策在保持流動性合理適度的同時,也更加註重抑制資產泡沫和防範經濟金融風險。
在前述的央行金融市場工作會議上,潘功勝也指出,要繼續完善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加強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將擴大宏觀審慎管理的範圍
此次報告提出,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切實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將表外理財業務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並逐步探索將更多金融活動和金融市場納入宏觀審慎管理。
其中,央行特別指出我國銀行表外理財業務增長較快。據央行統計,2016年末銀行業表外理財資產超過26萬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0%,比同期貸款增速高約20個百分點,但對表外理財業務的風險還缺乏有效識別與控制。自去年三季度起,央行開始就表外理財納入MPA廣義信貸指標開展模擬測算,今年一季度MPA 評估時將正式把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範圍。
就此王涵表示,貨幣政策可以補足宏觀審慎政策的連續性,而宏觀審慎政策是貨幣政策的有益補充。
王涵指出,在當前金融體系潛在風險仍然較高,資產價格泡沫、高杠桿等背景下,未來防範金融風險仍是政策主旋律;並且貨幣調控也可能逐步轉型為全面宏觀審慎框架調控,這意味著未來理解央行貨幣政策的目標和內涵可能需要基於一個更加全局性的分析框架,既包括實體經濟和通脹,也可能需要包括金融去杠桿、資產價格泡沫、跨境資金流動和匯率等等。
規則or道德,總有一樣需要填補空白。
本文由聯想創投(微信ID: lenovocss)授權i黑馬發布。
春節前夕,很多人的盆友圈都被網約車“打不到車”屠屏了。加價虛高,無車應答,即便不是早晚高峰,有時候都叫不到車,從什麽時候開始,利用網約車出行變得這麽困難了?從前明明很方便的呀!
猶記當年出門打車必掏手機的盛況,也曾因為網約車太過火爆,導致青島的哥集體罷工,讓青島市區交通獲得前所未有的順暢……而現在,網上約車居然成為了難題,甚至已經影響到了市民的生活,這對曾今如日中天的網約車來說,實在有點難以接受。很多人說,這種情況與去年發布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有關。
網約車要變正規軍
去年7月,交通運輸部等七部委聯合頒布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網約車的合法地位,並賦予了各地根據當地實際制定政策的空間。10月,北、上、廣、深及部分二、三線城市陸續出臺網約車政策征求意見稿,各地對駕駛員戶籍、車輛牌照、車型等限制要求不一。11月1日,《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
新政策落地無疑是對魚龍混雜的網約車行業進行的規範和整頓,是讓網約車走上正軌的方式,但其中一些非常符合常理的規定,卻讓一部分不規範的網約車被迫顯形,退出了“搶單舞臺”。網約車在減少,而乘客對網約車的需求卻在持續增加,供需矛盾便凸顯了出來。
除了車輛減少,平臺調度等問題也成為讓乘客寒心的理由。有種觀點認為,由於目前網約車的市場過於集中,部分平臺近乎壟斷,導致可以隨意進行加價,取消訂單的方式也不太合理。高峰期成為網約車平臺漲價的理由,司機選擇性接單成為拒載的另一種形式,讓很多乘客表示難以接受。
網約車自由上路,則約車方便、打車便宜;網約車運營被強制規範,則要面對加價、無車等問題,這似乎是個矛盾的死循環,然而創投君認為,做出取舍的主動方在網約車平臺。國家出臺規範制度沒有錯,乘客希望便宜又便利地打車也沒有錯,那麽如何平衡這個矛盾就需要網約車平臺好好衡量。
網約車可以說是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新事物,但城市的道路資源有限,所有人出行都打車肯定不現實,出租車和網約車算起來只能算城市公共交通的補充。交通部發表《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提出的“按照高質量服務、差異化經營的原則有序發展網約車”,和北京市提出“充分發揮運價調節出租汽車運輸市場供求關系的杠桿作用”是合理的。
以這種邏輯來推演,高端網約車漲價是符合經濟規律的,但網約車即便漲價,也應該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實現,不是憑借“高峰期”等理由和玩派單/搶單遊戲的方式暗中實現的。
誰比誰更心酸?
與網約汽車不同,“綠色網約車”——共享單車遭遇了截然不同的悲慘經歷。
作為2016年下半年的絕對主角,最後一公里的出行市場火熱得讓人瞠目結舌。共享單車從去年9月份開始集體曝光,北上廣深隨處可見摩拜、 ofo 、小鳴、優拜,基本只是一個月的功夫,這些方便快捷又健康的出行工具就占領了大街小巷。
然而隨著共享單車的推廣,一些十分考驗國民素質的問題也隨之突顯出來。先不說定位智能密碼鎖等高端產品問題,僅車上的普通零件,都慘遭毒手,你來感受下……
各種共享單車堆積成山
直接被“共享”拆成了“殘疾”
落上自家鎖,別人甭想騎
索性一了百了,直接搬家里
面對這些,你還能說什麽呢?亂停亂放、惡意破壞、占為己有等事件頻頻發生,看起來是對市民道德底線的測量,其實也是對每家共享單車公司生命力的考驗,扛不住的公司,用不了多久,可能就從中退出了。
然而與網約汽車不同,共享單車可能不用等很久的時間,就能迎來相關規範指引前路。已有媒體透露,政府部門正在醞釀共享單車行業的全國管理辦法,目前雖還沒有確切消息,但可以預見,政府部門不會放任目前共享單車漫無邊際的發展,一旦提出規範要求,共享單車的混亂局面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