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藝130407魔術投機學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4/07/%E8%AB%96%E8%97%9D130407%E9%AD%94%E8%A1%93%E6%8A%95%E6%A9%9F%E5%AD%B8/卿籌爛熟我籌之,我有忠言質幻師,觀理自難觀勢易,彈丸壘到十枚時。
龔自珍 詩 (贈魔術師)
論藝130407
魔術投機學***
掌門供稿
(甲) 設局
1故事:話說天下第一魔術手 David Copperfield 來到城中獻技,一位自信滿滿的人士心想:「以我的醒目,當可看穿他的掩眼法吧。」便下定決心,養足精神,買了最貴的票子,端坐在大堂前觀眾席中 “最佳觀察位置” 上,以 “鷹一般銳利的眼睛” 緊盯著 DC 表演。
結局:很簡單,他徹徹底底地被魔術師騙過了。
表面原因:「DC 太利害了,不愧為天下第一神手,連我也被騙過了。」
實則不然,騙過他何需天下第一神手,隨隨便便找個最低段的職業魔術師也可輕易做到!
2深層分析:被騙的要害之處,正在
a “最佳觀察位置”; 及
b “鷹一般銳利的眼睛” 這兩點之上。試申述之。
A那兒才是「最佳 “觀察” 位置」呢?
試想又怎會是觀眾席! 那兒只是「最佳 “觀賞” 位置」, 對魔術師來說,正好是「最佳 “被騙” 位置」。 你從那兒前來看穿我的戲法? 我從那兒騙你才是真!***
B 高明的魔術最怕你的眼睛不夠銳利,你看得愈清楚, 他騙得你愈徹底。
對設置捕鷹阱的獵人來說,怕的只是鷹眼不夠銳利!***
3解救之道:要看穿他的戲法應反其道而行之。
A 魔術師的資源有限,他騙得了這個觀察角度的人,當然便無法騙過其他觀察角度的人 。 因此,除觀眾席外****,任何地方都很容易看穿他的戲法。
B 靠眼睛是無法看穿魔術的,因為魔術是用來瞞騙眼睛的。****
要看穿它只能靠知識。 最有機會識破 DC 技法的人當然便是行內人了。
(乙) 論藝
4推論投機:
A 市場猶如魔術師,大眾的思考角度猶如觀眾席。*****
基於股票投機是一種 “強競技”,平減長期的整體升幅,本質上乃是零和遊戲 zero- sum game,「弱者肉,強者食。」,相互補償,理所當然。
即是之故,大多數人想到的贏錢做法 結構性地 正是輸錢的做法。*****
B 缺乏正確的思路及知識,愈勤奮愈用心只有輸得愈多。***
金沙賭場有怕過 “勤奮用心” 的賭徒沒有?
5歸結:
A 「眾地莫企」****,Th不要從大多數人的思考角度看待整個遊戲,或者任一賽局。
有關整個遊戲的思考角度便是投機哲學,要建立適切自身條件的哲學***,只要是言之成理的 (ie融貫的,內部沒有矛盾的;及符合常識的,與外部世界未致過於扞挌不入的。) ,那怕怎樣粗糙,制勝的機會仍大於信奉流行哲學。
舉例: “大跌市買匯豐” 夠粗糙了罷,奉行之,勝機必大於看(盡人皆知的)圖表。
同理,臨機設局,必有獨到的見解才好下注。***
獨到的見解未必正確,如有失誤,將招損傷。 應對之道,在於分散風險和建立止蝕機制。其失誤,便是學習之契機。****
如此總優於隨波逐流,隨波逐流無勝機,失學習。
建立適切自身條件的哲學和導出獨到的見解,兩者均有大難處!
專注這個遊戲的人,三年,至遲五年,如於此兩者仍未小成,理應斷然引退,莫作苟留。
「江湖風露冷,市場波折多。」足下既然身子單薄,還望多多保重。
B 思辨、學習、鍛鍊 勝於 因循舊習,盲目用功。
按拙作《論投機者之素質》….. 一言難盡,有興趣的朋友自己找來看看。
那兒找?該文早已束諸「高閣」。
更重要的是C自我反省,當欠缺獨到的視角及鞏固的知識以為憑據的時候,不要妄圖擊敗市場這位 David Copperfield。
覆讀者來信-短期投資計劃 魔術師的伊謝爾倫日記
http://magician__yang.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128757有90後讀者來信問魔術師一些關於投資理財的意見,實在太看得起在下,不勝惶恐。
據讀者描述,雖然佢年紀輕輕,但已起保持記賬習慣,好好控制自己的使用,每月budget使唔哂又會入落緩衝戶口,以防不時之需,保持彈性,加上每月也有不少儲蓄(按:魔術師認為每月最少都要儲薪金30%),理財方式非常有條理,值得稱讚。財富係要由年青時累積的,只要讀者能持之以恆,日後必有所成。
又,讀者會將每月儲蓄累積,待12個月後投入家庭投資組合,而該組合過去數年複式回報可超過10%,十分可觀。現讀者希望能再增加回報,問如果以每月儲蓄月供股票,待一年期滿後沽出,再投入家庭組合,可會是個理想的理財計劃?
1. 首先,讀者引述某銀行所言,月供會用一手價同碎股價買入股票, 再用兩者既平均價售始投資者,價位會比一手價低;咁如果月月用較低價格買入股票,至年尾再用一手價賣返出去問會否比一般股票交易有更大利潤。
答案是可以不理。原因係銀行不會只有一名月供股票客戶,銀行買入碎股的價格雖然較低,但平均分配後每名投資者所得著數有限。例如某股票1,000股為一手,市價$100一股(即10萬元一手),就算碎股價係低10%,即$90一股,碎股最多係999股,即係慳$9,990。若咁多名月供客戶的總共投入999.99萬(即銀行要在市場買入99手999股),讀者供1萬,佔0.1%,攤分碎股省下來的金額,就係$9.9咁大把。
2. 月供相對即時全數買入的比較,可參閱「平均迷思」一文:「明顯地,假如股市係長期上升既,咁響大多數既情況下,I(i)都會大過I(1),即係大多數既中括號都會係負數,咁憑咩野成條算式可以大過0?就係憑少數既股災既時間來大量買入,多除少補,睇下能唔能夠『反敗為勝』。」,並已舉例說明,「要平均買入勝過一次過買入,就係要個市長期下跌,亦即係一次過既投資者係摸頂買入;否則,如果經濟情況許可的話,一次過投入既贏面應該較大。」
3. 至於12月儲蓄用月供股票模式有冇肉食,可以參考duration的概念:原理就係,第1個月投入的資金有12個月去爭取回報,第2個月投入的資金有11個月去爭取回報,如此類推,第12個月投入的資金只有1個月去爭取回報;如果每筆資金都要「自負盈虧」的話,第12個月投入的資金的回報率就要係第1個月投入的資金的回報率的12倍!如果「多除少補」的話,平均計算,「實質年期」(即Macaulay duration)約為6個月左右,數學公式為:

假設每月供款$10,000,年回報為8%(月回報0.67%),可以計算到「實質年期」為6.42個月,或0.535年:

而又由於Macaulay duration和Modified duration(每1%回報率的轉變對現值的影響)非常近似,
DV01為114957.82*0.535/100=$2,148.47,也就是說若回報率是9%的話,會賺多$2,148.47,若回報率是7%的話,會蝕$2,148.47(留意此公式並非線性關係)。
讀者可根據自己情況計算風險,視乎做唔做呢項投資。
(各方英雄,有錯歡迎指正。)
博客之死 魔術師的伊謝爾倫日記
http://magician__yang.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328793Yahoo! Blog要摺了,究竟sinablog又可捱幾耐呢?
信報 2013年8月31日
紀曉風 獨眼香江
Yahoo網誌年底關門 網絡生態變淘汰成必然
又有一個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將要消失!
老紀所說的,是在香港擁有逾百萬用戶的Yahoo網誌服務。Yahoo周五向用戶發出公告,表示經評估全球資源及整體發展方向後,宣布將於年底前關閉「Yahoo! Blog」,是繼2009年終止Geocites網頁服務後,另一影響大量網民的重大決定。
事實上,網界近期似乎掀起網誌(又稱博客)「關門潮」,先有廣受歡迎的網上日記Xanga早前宣布關閉,香港的「Yahoo! Blog」及台灣無名小站也將同期告別,似預示着一個時代的終結,令曾經風魔一時的寫blog熱,猶如已經走投無路了!
確實,當網絡世界進入Web 2.0時代,資訊更講求互動性,因而令Facebook在短短不足十年間大行其道,同時也令傳播方式較慢和單向的網誌之吸引力大減,網誌縱使未到絕路,相信也已步入黃昏期。
不過,雖然本地「博客已死」,但偏偏有人反其道而行,這些人士首推一眾梁班子成員,他們在「網誌」談政策更幾成慣技,箇中原因,恐怕是網誌欠缺即時互動,讓他們可以避過提問質詢,因而令缺點變成他們眼中的優點了。
Yahoo在周五下午於「Yahoo! Blog」首頁頂部位置,忽然貼出一則「重要公告」,劈頭即指網誌「將於2013年12月26日起關閉服務」。
而在內文的「致Bloggers」信中,Yahoo先感謝用家多年來的支持,把生活點滴以文字、圖片滙聚成大家珍存的「Yahoo! Blog」,又形容網誌「毋用(庸)置疑是港人免費Blog的集體回憶,大家在網絡上的成長印記」。至於關閉服務的原因,Yahoo方面解釋是,隨着互聯網一日千里的改變,經評估全球資源及整體發展方向後,決定停止部分無法有效整合全球資源以提升用戶經驗的服務,而「Yahoo! Blog」正是其中一項,故要為它的「歷史性任務不捨的劃上句號」。
為令用家不會失去珍貴的資料及回憶,Yahoo將分階段關閉服務,包括先由下周一起,開放用戶的資料進行備份及搬家的安排,於10月30日後,全站所有用戶將進入「唯讀模式」,即只可瀏覽;至今年平安夜,服務將正式終止。而在台灣,同屬Yahoo旗下的無名小站,也一樣步上關門大吉的命運。
不過,雖然Yahoo宣布關閉網誌服務,但其實不代表該入門網站巨擘提供網誌服務功能正作告終,因為在周中,「Yahoo! Blog」的「小小小編輯」就曾「發文」,推介新的博客平台Tumblr。Tumblr其實是Yahoo在今年中時砸下約80億港元重金收購的公司,Tumblr在美國極受青少年歡迎,但提供服務跟傳統網誌不同,屬「輕網誌」,用家的主要頁面是「Dashboard」,會顯示所有跟隨的更新,用家可操作文章成「喜歡」或「轉發」,模式跟Twitter類似,而網站更可自動把用家更新的內容同步到Facebook和Twitter去。而這一個模式,明顯已跟傳統的網誌有所不同。
其實,只要略為回顧科網史,不難發現傳統網誌有畫上句號的趨勢。今年6月,在全球擁有4000萬用戶的網誌託管服務的網站Xanga出現財困,面臨倒閉危機,令網民自發提出集資拯救網站,老紀周五曾瀏覽該網站,首頁公告就顯示將會進行更新,網站將「移民」至「Xanga 2.0」,似乎代表網站成功獲救。但必須指出,網民拯救網站,其實出於情感多於實際需要,只欲把回憶繼續保留吧!
至於更早關門大吉的網誌服務商,其實多不勝數,例如早年的「鄉村部落格」(blogtw.com),就早在2006年已經消失,而一度人氣甚盛的Blogspot,後來就被谷歌收購,但大家現時幾可聽到有人說自己在谷歌寫blog?就連微軟的Live Space部落格服務,也因資源整合而在2010年尾關閉了。
網誌的沒落,正好是網絡世界一個時代終結的寫照。網誌的出現可由設立網站的沒落說起!當90年代後期網絡開始大行其道,不少電腦用家紛紛架設個人網站,同時利用網頁空間發表個人意見,惟管理網站繁複,故當時Yahoo等公司便推出Geocites之類的網頁服務;隨着用戶追求更簡易的服務,網誌遂應運而生,取代網頁服務而成為一時的主流。
網誌傳播力遠不及面書
回顧「Yahoo! Blog」的歷史,早期確曾輝煌一時,曾以擁有不少明星博客見稱,而隨着微博等的興起,明星紛紛轉移陣地,當中原因,除因為微博可快速更新及留言較短外,也因有內地龐大市場支持有關,試問單靠本地市場,又如何可儲集逾千萬粉絲呢?然而,縱使明星色彩減退,Yahoo! Blog仍是本地主流,定位亦較大眾化,在旅遊、飲食、親子等話題上,也有不少知名博客發表網誌,有人甚至可以寫網誌而當收入來源。
可惜花無百日紅,更何況Yahoo近年業務未見有突破。當後起之秀谷歌已由發展搜尋引擎轉型成為提供五花八門的服務,甚至全面主導流動通訊市場半壁江山時,Yahoo卻仍停留在入門網站層面,自然令吸引力大減,再加上Facebook極速流行,讓用家完全進入講求互動的Web 2.0世代,簡易例子,是用家的留言可被「讚好」及轉載,同時可即時互相回應,網誌式的單向分享,自然成了過時的產物。
數據更說明一切!根據「Yahoo! Blog」的系統排名,周五時排名最高的網誌「鬼嫁料理手帳」(按介紹是一名家住曼谷的女士,分享當地的生活及努力鑽研飲食的網誌),當天的瀏覽人次為9600多人,而網站累計人次則逾180萬人。比較之下,老紀在面書上的專頁,由8月初起,一個月內增加了逾3000人「讚好」,而上周六的《十問個為什麼》,就可觸及逾60000個用戶,兩者傳播力量之高下已可見一斑。此外,老紀又利用谷歌的趨勢調查服務比較Yahoo、谷歌及面書3個網站的搜尋熱門度變化,面書自09年後,已超越了Yahoo,現時的搜尋量是其5倍,由此可見,面書的大行其道,已令Yahoo望塵莫及。
諷刺的是,「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當網誌年代已步入黃昏之期,偏偏有人卻反其道而行,去年上任的梁班子成員,他們為人詬病的問題太多,但其中之一,就肯定是不時化身「鍵盤戰士」,以鍵盤論政、施政,其中梁振英在8月份就寫下了9篇網誌(未計8月31日),打破上任後紀錄。由於他在8月同時休假了11日,而他在8月的第一篇及最後一篇網誌分別在5號及16號發表。換言之,他是在12天內發表9篇網誌,即平均1.33日就有一篇呀!
其實,上屆政府早已「與時並進」,加入了面書的世界,開設了「上亞厘畢道」專頁,不時在專頁上發放政府消息,雖然毀譽參半,但勇於創新的精神絕對可嘉。然而,在梁班子上任後,政府這個面書專頁即被取消,各局長連同特首反而重回網誌世界去。
為何以網誌方式傳布消息已屬落後,但反而能獲梁班子青睞,箇中原因,可能跟網誌的缺點可以變成他們眼中的「優點」有關。誠如老紀上文所分析,網誌之所以陷於被淘汰邊緣,原因之一,正是因為其方式跟受眾的互動性欠佳,而觀乎一系列的「官方網誌」,不約而同不設留言功能,因而令資訊傳播成了絕對的單向,市民閱後有任何意見,就得自行另覓途徑反映,以至如有任何的不認同,也不能即時提出質詢,故反對及負面的意見不費吹灰之力已能不見蹤影。原來一個網誌年代的終結,竟然在不經意之間,也透視了一個政府說好的「開誠布公」,其實是誠意欠奉呢!

學桃花島主話齋,就算sinablog摺埋,伊謝爾倫要塞依然會在某個銀行系的某條回廊(《銀英傳》用語)中出現,只是現在還未有撥家的需要而已。魔術師跟島主相似的地方是,本人不是以網誌作生財工具的人,更不是用網誌來推廣自己,令自己成為「名人」再在其他方面賺取金錢;網誌對魔術師是一件「玩具」(島主語),是一件「帶感情的玩具」,每工作天出一篇文章是對自己寫作上的堅持,也是用來分享自己想法的渠道。
跟島主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魔術師沒有對搬blog「有兩手準備」,不過學劍心兄話齋,市面上有「代客搬blog」的服務;魔術師一向認為可以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些錢是要給別人賺的(所以魔術師對某些網友為求家庭「和諧」,縱使不同意亦被迫跟隨老婆的想法,自己拿舊報紙去賣那幾塊錢,都唔益阿婆的作為覺得好無奈。另一個例子就是那些為慳三幾百,死都要花自己時間砌機,都唔俾黃金砌的死硬電車男了。),所以也毫不擔心。
***
早前魔術師約碩士班的同學女O與K聚舊,佢地均自稱自己係「文盲」,唔識(其實係唔願意,無心機)睇字,這也是長篇大論的博客文章被 Facebook,Twitter,微博取代的原因。
不過可能魔術師是一個較傾向思考性的人的關係,對於那些主打「牙痛文學」,只係講下自己生活片斷,貼下相的「呃like」模式反而看不順眼,更覺得那些有如洪水式洗版的news feed,無論你寫了什麼,數小時後就已經被沖擦掉;而成為「明日黃花」的「流水作業狀態更新」,完全沒有archiving或record retention的價值,寫完即棄,這是很沒有癮頭的事(又想起日前小豬來郵問魔術師關於搬屋公司的舊文,足證「考古」的價值)。
說穿了,那些最多百多字的設定、狀態更新、又或是多媒體視頻等,就是不鼓勵完整分析,沒有思考性的「文章」)就沒有閱後咀嚼玩味的餘韻。而當我們被訓練成「文盲」,只懂「like」和「分享」的時候,我們的寫作能力,以文字傳情達意的能力就會逐漸荒廢了(魔術師記得在某blog看過,有留言者「同意」作者意見,但自己文字表達力不足,寫不出自己的文章),那麼最後的得益者會是誰呢?巴然大部分人都只是「分享」他人的意見,那麼「種子意見」又從何而來呢?
那就是「被like」、「被分享」的「種子文章」的作者吧!網民的一句「同意」、「十卜」就等於將這些「種子作者」的意見跟自己的意見劃上了等號。將他人的意見背書成自己的意見,那是比「被洗腦」更可怕的事:「被洗腦」的「受害人」,還會以為自己的堅持是「自由意志」使然;而「背書」、「讚好」、「分享」就是連思考的權利和能力也放棄了。
對權力者來說,有什麼比「飼養」一群只喜歡「讚好」、「分享」卻又以為擁有自由意志的「寵物」更好呢?
又,講了一輪文字,也交代一下魔術師對多媒體訊息的看法。好似某些網站(大陸很流行),無論事無大小均拍成video,不是youtube就是土豆,浪費網絡資源不特只,發出的訊息也不著邊際,往往迫使你花數分鐘(更有甚者近10分鐘)看完整段片才知道重點所在,而重點就可能只係得十秒八秒,真箇浪費人生,魔術師就沒閒情去花費這些時間了(所以魔術師從來也沒有看過「江南sytle」的video)。
這就是文字跟多媒體的分別:你不想花時間的、或是早已明白的,可以快閱、跳閱,但video就有難道,很難捕捉到重點會在那一分那一秒出現。
基本上,魔術師對視頻的容忍限度,是比流水作業的「訊息更新」更低的。
***
一位律師兼魔術師:為何沒人為魔術申請專利?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659.html雷克斯擁有律師執照卻不執業,從小的夢想就是當魔術師,著有《魔術律師男孩》(Lawyer Boy)等書,目前與theory11.com與Penguin Magic研發魔術。
他花了好幾個月創造了一種氣球斷口魔術,他可以把充氣的氣球的開口捏下,然後神奇的接回去,過程沒有借助其他道具;但之後有家俄羅斯公司,推出了一支影片拍攝手法雖不完全一樣,但整個概念如出一轍。遺憾地,美國的智慧財產法律 無法給雷克斯任何援助。
公然剽竊無法可管
雷克斯已經看多太多例子,也碰過不少的魔術師看著自己作品被盜用卻只能摸摸鼻子。漂浮魔術大師羅山德(Dirk Losander)花了2000美元打造出美麗的漂浮桌,外面的仿冒品只要500美元,而上述的俄羅斯公司同樣抄襲雷克斯的其他多種魔術。
在時尚產業,有人說沒有版權法 的阻礙更能激勵創新,但在魔術界似乎不是這麼一回事。
2009年,德國魔術師羅文(Jan Rouven)表演了一道一劍穿心的魔術:六把劍懸於一張桌上,魔術師本人躺在桌上,劍與魔術師身體非常接近;其中一把直指魔術師的心窩,每把劍的劍柄都繫了一條繩子,由一位不知道哪條線對應哪一把劍的觀眾一支一支放下劍,當五把劍落下後,魔術師安然無恙離開桌面,拉下最後一條線,如果他還躺在桌上劍就會筆直刺進他的心臟。
據聞,魔術師安卓斯(Criss Angel)曾在後台偷看羅文的表演道具,並在最近表演出一模一樣的魔術;他沒有找羅文,反而是找上奇幻電影導演巴克(Clive Barker)徵求同意,因為安卓斯用的道具桌跟巴克曾在電影中用的十分類似,但也僅限於外型,其他的手法和機關都與羅文相同。
但最後魔術表演失敗,道具在表演時故障,工作人員必須當著現場觀眾面前修道具,所幸無人傷亡。事後安卓斯在網站上聲明,自己是唯一擁有巴克同意的表演者,其他人沒有權利重現這個魔術,文中則完全沒提到羅文。
為何專利法也沒輒?
你或許會想,那如果為道具申請專利呢?不過,一旦申請專利就代表要將秘密公諸於世 ,而且魔術很多時候靠的不是道具,是視覺上混淆、重點是手法,所以也非關道具的專利。
再者,商業秘密法(trade secret law)又是怎麼規定呢?這項法律規定,「不當」分享商業機密才犯法。也就是說如果你去當大衛考伯菲(David Copperfield)的助理,保證不洩密後卻公開他的手法就是犯法,但是如果你是自己在觀賞時看出破綻,這項法律無法制止你依樣畫葫蘆和公開表演。
儘管美國聯邦《1976年著作權法》保護原創的戲劇「作品」和動作編排,但仍不包含魔術技巧。也就是說,假設你發明了一件道具夾克,裡面的機關暗袋是你研發好幾年的心血,但按照這項法律,能申請版權保護的只有你穿夾克的手法。
魔術表演綜合了動作編排、台詞,而有些表演需要用到的道具也同樣應該受到保護。雖然道具不是「作品」但卻與其密不可分,不是嗎?
如何保障魔術師權益?
那魔術師們還能抱什麼希望?他們還能夠保護智慧財產嗎?
魔術師也許可以指望法律對商品外觀與包裝(trade dress)之保護,或是魔術業界裡的業界行規,曾針對此著書的律師羅辛(Jacob Loshin)表示,魔術界好的魔術機密 非常保護,任意洩漏會遭致同業鄙棄、失去魔術師最重視的聲望、無法演講授課、參加比賽或出現在相關書籍中。
雷克斯認為,也許魔術界的缺乏法律保護是因為業界缺乏創新,大衛考伯菲也曾說:與其浪費力氣在法庭爭輸贏,「不如花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創造嶄新、與眾不同的作品」。
投資魔術方程式 巴黎的價值投資
來源: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18.html
巴黎:
一間好公司和差的分別是好公司會有一個制度看管公司每一筆的營運資金是否講求成本效益。
筆者曾為某集團建立一個內部資金池制度,話說這集團公司有幾個生意部門,但一直只看部門盈利帳,並且把一些部門歷史損益累計帳和與總公司往來帳掛鈎,但子公司與母公司的往來帳卻常會因轉移定價丶控股公司結構而扭曲,簡單使用往來帳多寡收取部門的利息而引致部們虧損的報告,會嚴重誤導管理者。
筆者發現某部門應是全集團效率最高,但結果反而因這種人為虧損而承受壓力。
後來便為他們做了一份報告,並把部門真正動用了總集團資金清楚地計算,畫分二部如下:
(A)營運利潤:
.EBIT
我調整了這部門的付稅丶利息前利潤。
(B)賺取這營運使用的有形營運資金:
Total Capital Employed= i+ii
i.Net Working Capital當期的流動資産減流動負債淨額。
ii)Net Fixed Assets 有形當期的固定資産歷史成本減累計折舊後的餘值。
然後把這EBIT/Total Capital Employed 的%和幾間同行公司數字比較給集團CEO看,因為營運利潤率都以同一資本類計算,其它什項,例如無形資産丶其它投資都被拼除,部門的真正資金營運效率便馬上突顯出來。
這方法一值也是筆者分析比較同類企業時使用,直至月前我看了Joel Greenblatt的Magic Formula 才發現他20年來一直打敗大盆的選營運好公司法,也是以這百分比比較, 所不同的是,Greenblatt是把市場內所有股票(除公用股和金融股的不適合這分析排除外),以相同效率%高低排序,例如%最高排第一的是一分,排第一千的得一千分,如是者,即使是股票市場包括了非常多跨行業的公司,因為有“相對“名次的排序,組合選股便會保證以全局跑勝大盆看而非單一支未曾比較過的好股。而所買的組合公司永遠都會是市場營運較好,讓人心安理得,減小個人鎖在一支直覺喜愛股票的感情上,因一隻小鳥而放棄了整個森林。
過去筆者一直用ROE選股,然後左調右整,現在就一次過先調整,後篩選,自覺非常方便快捷,以下是筆者排列了一千多支的深滬A股的頭20名“好公司“
選擇好公司只是魔術方程式第一步,下回繼續談另一個重要的排列原素。
馬雲隔空回應吳曉波,救命稻草與魔術表演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14/152788.shtml
導讀 : 一年一度雙十一,它是網絡購物狂歡節,同時,它也是中國電子商務行業最重要的年度大促銷。
一年一度雙十一,它是網絡購物狂歡節,同時,它也是中國電子商務行業最重要的年度大促銷。
有人說,任何節日中國網民都能過成“勾搭節”,中國商人都能過成購物節。雙十一就是一個例子:7年前當淘寶網發起“光棍購物節”的時候,許多人還覺得這是一個小打小鬧的營銷噱頭;時至今日,這個飽含草根精神和互聯網特色的網絡購物狂歡節,已經成為不折不扣的“網購終極PK”。
無論是阿里巴巴集團、馬雲的競爭對手還是朋友,都必須承認這樣一個事實——雙十一動員社會資源之多、對實體經濟影響之大、網民參與之深,放眼全球商業界,都屬罕見。今年甚至推出雙十一晚會,阿里、京東大打對手戲。
如此大事件,不可不複盤。實際上,雙十一越往前走,牽涉越廣泛,也越發複雜。刪繁就簡,梳理如下。
雙十一是“新常態”的救命稻草
現在朝野內外都心知肚明,中國實體經濟正在進入一個漫長複雜的下滑通道,我們稱之為“新常態”。相比之下,互聯網卻風景這邊獨好,連創新高,以至於,今年“兩會”上“互聯網+”驟然上升為中國的國家戰略。
因此,通過互聯網刺激內需、拉動消費實際上已經成為一根救命稻草,因此得到了各方力量的參與和支持。阿里巴巴對這一點自然心照不宣,可謂把此利好用到了極致,不斷宣傳雙十一前工商總局領導在阿里考察、有關領導辦公室打來電話祝賀等等。
且不說馬雲搶了“單身狗”的風頭,從本質上看,雙十一確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人造消費時點”。我略帶調侃一點總結就是:賣家打雞血趕春運、網民整月囤貨剁手。
一位分析人士指出,雙十一相當於在本來可以平滑的銷售曲線上人為地拱出一個波峰,由於蠶食效應未必真能帶來多大的實際增量,還讓商家倉儲、物流、客服等環節直沖瓶頸。此外,進一步強化了中國消費者唯價格是從的陋習。
馬雲隔空回應“停辦雙十一”的底氣
實際上,媒體對“雙十一幾時休”的反思從未停止。前年雙十一媒體交流中,我看到億邦動力記者問馬雲:“阿里巴巴準備什麽時候停止做雙十一?”這個看似嚴重違和的問題引發哄堂大笑,但我卻認為她問了一個好問題。辯才無礙的馬雲當場楞了一下,然後說“我們從來沒說過要停止雙十一”。
今年雙十一,財經作家吳曉波也提出“中國不再需要雙十一”,馬雲則針鋒相對說:“雙十一要辦一百年。”會後,阿里巴巴在打出的海報中寫到:感恩時代、感恩互聯網,讓大家看到消費的力量,新經濟的力量。
馬雲則表示:“中國經濟從投資和出口走向消費,雙十一只是反映中國強大內需消費很小的縮影,我們只是用了互聯網的手段,電子商務的手段,打開了或激發了中國部分內需,希望做激發和喚醒引領中國內需小小的發動機。”
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商人說的話,這簡直像一個政治家,而且句句在點子上。早年在商務部下面做“中國黃頁”起家的馬雲,一直有著超人的視野。看看這麽多年來,阿里巴巴的生意一直是順勢而為、事半功倍。馬雲一直在將企業訴求與國家命運緊緊捆綁在一起,從而獲得了巨額的政治紅利和無與倫比的營銷勢能。
隨著互聯網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雙十一很難停止。
刷單就像看魔術,認真你就輸了
今年雙十一總共賣了912億元人民幣,再次創下紀錄,距離千億大關僅僅一步之遙。要知道,去年美國每年的“網購星期一”,亞馬遜、ebay等各大電商平臺加起來的交易額也只是20.4億美元。難道中國人這麽厲害?
因此,國外媒體圍繞雙十一的假貨、刷單質疑一直有。甚至有媒體報道“雙十一是中國假貨節”。而華爾街也對此不認真,盡管阿里巴巴雙十一再創新高,股價卻在昨天開盤後一路下挫,最低時跌掉3.68%。
假貨之說,歷來眾說紛紜,先放在一邊。但商戶大面積刷單卻是公開的秘密。周四,我在個人微博上隨手上傳了幾張疑似小米手機天貓商城的銷售記錄截圖,顯示有部分匿名用戶一次購買上千部手機,隨後華為榮耀官微轉發了這條微博,並表示雙十一拒絕刷單,暗諷對手刷單。緊接著小米也做出了還擊,以“小米打假”官微轉發了一條對手也疑似刷單的證據,針鋒相對相當慘烈。
中國不少媒體都要做雙十一刷單的深度報道,其實這在行業是公開的秘密,關鍵只不過是刷的多和少、技術含量是否高而已。刷的猛,對品牌有好處,否則幹嘛這麽多手機公司都以不同姿勢、角度稱自己是第一?
簡單說,刷單就像魔術,你明明知道它是假的但還是享受表演、忍不住鼓掌。用一句互聯網圈的流行語:認真你就輸了。
當然,阿里巴巴集團一再表示:要嚴打刷單。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要雙十一繼續辦,這場老鷹抓小雞的遊戲,就不會停止。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王冠雄,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
波上的魔術師和金融股
不計中途可能出現股價反彈,但幾乎可以肯定資產泡沫爆破後出現的經濟倒退、壞帳上升和資產價格貶值,會令銀行股股價不斷下滑。問題嚴重的,例如持有大量Toxic Assets (e.g. 如CDO和MBS等次按資產, 歐豬債券)的金融機構甚至會出現淨資產值大跌,甚至資不抵債而倒閉。幸存者則元氣大傷,直至經濟見底回升。
正所謂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明智的投資者通常在問題被公開之前,又或者是泡沫爆破之前遠離金融股,不論是歐資、美資、中資、又或者是港資,其實分別不大。
不少散戶近年特別喜愛內銀股,貪其低P/E和高息率,而忽略中國經濟放緩、樓市泡沫爆破、以及地方債等風險,實在大夠審慎。Goldman Sachs速沽工行(1398)以及李嘉誠減持中行(3988),絕對不是亂來的。
輕鬆一點,各位可以參考日劇"金融小子(Big Money; 改自"波上的魔術師")"中松葉銀行的故事,其中第5集說明日本1990年泡沫經濟所產生的"繼承保險"問題和道德風險(Moral Risk)。
第8集講述銀行如何在投機者的short selling推低股價,資本不足和public panic所造成的擠提,以及risk management失當(Rogue Trading導致的交易虧蝕),總總因素令松葉銀行最後倒閉。
2003年第一次看,當時覺得銀行倒閉是不大可能的,但到2008年所有"too big to fail"的觀念自然不攻自破。
Part 5 (1990年泡沫經濟後的繼承保險)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3NjQ1NzY4.html
Part 8 (松葉銀行的倒閉)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3NjQ1NjM2.html
繼承保險 (Wikipedia)
繼承保險是日本在泡沫經濟時期由銀行業者與保險業者合作的一種混合了金融投資與壽險的菜單,藉由用不動產抵押來跟銀行借貸,而用借來的錢投資壽險公司股票和購買保險,藉以在簽約者死後用保險費支付不動產的遺產稅和償還銀行利息。但在泡沫經濟崩壞後,壽險公司股票大跌,以致於壽險金不足以還債,而銀行就會取走不動產當抵押。購買者落得失去不動產又欠債的下場。本書中的松葉銀行就是因為發行這種保險模式,導致許多人受害
魔術師資產配置(2016年6月)
魔術師的資產配置比例已找到了某個平衡點,起碼這已經是連續第二個月能夠將誤差維持在0.1—0.2%的範圍之內(現在的股票:商品:REIT:債券及現金比例為37:2.9:24.9:35.2),基本上不需要做任何微調亦可接受,不過既然組合內部資金有調配需要,便順手搞一搞吧:閱讀更多 »
魔術師資產配置(2016年5月結)
魔術師在2016年4月1日將所有投資組合reset一次,將各投資組合的起始價統一訂為港元$100,方便比較,各項投資組合表現如下:閱讀更多 »
魔術師資產配置(2016年4月)
轉按和新工作都已搞定(見《關關難過關關過》),故魔術師亦可採取「較進取」策略,就係增持「每月收息系列」,令其帳面上可提供足夠每月供樓的支出:- 1/4/7/10月:HSBC HOLDINGS PLC. 8.125% Perpetual Subordinated Capital Securities (HSEA.NYSE)
- 2/8月:置富產業信託(00778.HK)
- 5/10月底(權充11月):越秀房產信託基金(00405.HK)
- 3/6/9/12月:HSBC HOLDINGS PLC. 8.00% Series 2 Perpetual Subordinated Capital Securities (HSEB.NYSE)
當然,實際操作上港元現金充足的話,自然毋需動用以上組合去還款,繼續以股息再投資,複式滾存可也。由於REIT又有增持,故需將本來之資產配置比例股票:商品:REIT:債券及現金由45:3:22:30微調改為37:3:25:35,資金主要從解散後的狗股基金再調配。閱讀更多 »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