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風水陣難擋衰運 凱悅鍾家是非四十年


2003-11-20  NM




屹立尖沙咀彌敦道,有七百二十三 個房間的凱悅酒店,歷經四十年洗禮,外形殘舊不大起眼;直至最近招標出售,市場估計凱悅市值三十多億,比鄰近剛售出,有四百多個房間的百樂酒店,價格高出 六倍有多,才令人驚覺這酒店原來禾稈冚珍珠。而酒店創辦人鍾江海、明輝兄弟,原來亦甚有來頭;在五十至八十年代,是香港大地產商之一,狂掃香港地皮;既有 份發展尖沙咀星光行,中區萬邦行亦是他的產業,比當年的李嘉誠更為有錢。凱悅酒店和鍾氏家族,都曾有過風光日子。凱悅剛開業時,是一等一大酒店,還主辦過 香港小姐選舉,但剎那燦爛後歸於平淡,至今名聲遠不及半島、文華等酒店。而鍾氏兄弟,八十年代債台高築,更因凱悅酒店引發家族爭產,從此退隱起來。凱悅開 業時大擺風水陣,希望從此風生水起,然而鍾氏家族卻彷彿被詛咒般,噩運連連。五星級的凱悅酒店,風水佈局多得叫人驚訝。雖然座落繁囂的彌敦道,但凱悅正 門,卻偏開在側面北京道。踏入酒店,一對一呎多高門神「守護」着電梯大堂;接待處牆上掛着三個成人般高的神像在作揖敬禮。「呢間酒店老闆好信風水㗎,擺設 古古怪怪,又調低晒燈光,搞到昏昏暗暗。有時望吓啲神像,自己都會毛管戙!」一名酒店職員嘮叨道。曾替渣打及滙豐看風水的風水師傅區仲德估計,酒店門口開 在橫街北京道,可能因為想對正東面正財位,「而兩個門神,左面嘅手執進寶金元,右面嘅手持五雷密令,就係招財同辟邪嘅意思。而接待處後三個神像係三官神, 可以驅邪治魔消災解難。」凱悅還請了「睇相佬」坐鎮,在酒店大堂「擺檔」十多年的侯一強,朝十一晚七,替遊客睇相算命。「酒店開業已經有師傅坐鎮;上一個 師傅十幾年前退休,酒店就登招聘廣告再請。當時有成幾十人應徵,人事部總監要我哋批佢流年運程,邊個準就請邊個!」侯說。雖然滿佈乾坤,但風水佈局只 「旺」了凱悅一段短時間。凱悅酒店前稱總統酒店,由新加坡華僑鍾江海和鍾明輝兩兄弟,耗資八千萬興建,於一九六四年落成,開業首年,便主辦香港小姐選舉, 冠軍佳麗的獎品,是五千大元和一隻三千元的亞米加手錶。在白領薪水只是數百元的六十年代,獎金算非常豐厚。六十年代電影紅小生胡楓,亦曾是凱悅捧場客。 「酒店剛開業,我都有同林鳳、謝賢去過頂樓間舞廳跳舞,當時最興跳Cha Cha、Twist(扭腰舞)。我記得當時舞廳以星球為主題,四周有裝置閃閃吓,好有科幻feel。」酒店的風光只有一剎那,兩、三年間新鮮感過後,便漸 漸回復平靜;港姐只舉辦了那麼一次,而胡楓也只到過酒店三、四次,便轉移陣地往北角麗池舞廳繼續跳舞。不夠五年,鍾氏兄弟已無興趣繼續經營,於六八年兩度 將酒店標售,但始終賣不出去。六九年,鍾氏找來美國的酒店集團凱悅國際,由凱悅管理總統酒店,鍾氏兄弟每年繳交管理費給凱悅。而總統酒店亦易名為凱悅酒 店,同年以「凱聯酒店」名義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市值一億四千萬元。

假 總統兒子騙總統套房雖然引入美國大集團管理,凱悅並未因而升格頂級酒店。除了二樓西餐廳Hugo's較為人熟悉外,其他設施如豪華宴會廳等,都不及其他五 六星級酒店。而在六九年開業的Hugo's,因首創在顧客前即席烹調而聲名大噪,名菜包括龍蝦湯、酒煮班戟等,曾吸引已故武打明星李小龍、美國歌星 Eric Claption及影星威廉荷頓等名人前來幫襯。入口不顯眼、定位欠鮮明的凱悅,讓員工印象最深刻的一樁「大事」,竟是年前發生的詐騙案。話說在九九年, 有人自稱菲律賓前總統馬可斯兒子,長期租住凱悅總統套房。每次出入,身邊總有十多個保鑣「品字形」護身。在酒店地下「清清吧」內當酒保的Marco,尚記 憶猶新,「佢當年喺凱悅無人不識啦,成日帶成棚馬仔嚟飲嘢,穿金戴銀,好架勢㗎!」這個「空心老倌」在最初幾個月有找清房數,但其後經常借故拖延,最後藉 口往美國出席美國總統就職典禮,欠下一百六十萬房租便溜之大吉,剩下一房假美國債券。

來港躍身工廈大王凱悅酒店經歷四十年風雨,更掀起創辦 人鍾氏家族一幕「家變」。創辦人鍾江海、明輝兄弟,是新加坡華僑,父親鍾奕莊生於福建,後來移居新加坡,當珠寶師傅發跡。四、五十年代,鍾奕莊在馬來西 亞、印尼等地都有物業生意。他有三個老婆,育有二十八名子女;元配生下長子江海、二子明輝及四子正文。三人在五十年代初東南亞排華紛亂時,被父親派來香港 發展;二太太及三太太兩房人,則留守新加坡。鍾氏兄弟來港後除了興建凱悅酒店,還大肆發展地產;兩人在六十年代成立華廈置業和萬邦投資,並先後在七十年代 初上市至今。華廈置業專攻工業樓;而萬邦投資主要資產只有中環的萬邦行和金利商業大廈。雖然無甚資產,但出手「闊綽」,年年股東會都大排筵席「有翅食」。 兩兄弟另外還有「怡華」和「益新」兩間非上市的地產公司,主力在觀塘、黃竹坑一帶,興建工業大廈,如現存的怡華工業大廈、業發工業大廈等,故兩兄弟有「工 廈大王」之稱。而尖沙咀星光行,亦是由鍾氏兄弟夥拍霍英東、關啟明及何鴻燊等發展商興建。

孖寶投地勁輸和鍾氏兄弟相熟的老牌發展商王增祥, 憶述兩人昔日風光說:「佢哋一到港就住淺水灣四萬呎大宅,工人都有十幾個。鍾明輝還教我哋玩新加坡好興嘅三人麻雀,麻雀張枱係三角形嘅,要將筒子、索子等 每樣抽走一隻。當時雀友還包括香港造紙廠嘅曾紀華,盤谷銀行嘅陳弼臣。我哋玩到上晒癮,每星期打一次。」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鍾氏兄弟最活躍的日子, 「呢兩兄弟好似孖寶咁,每次賣地例必打孖出席,又不斷舉手投地,好似唔使錢咁!」王增祥說。鍾氏兄弟不斷投地發展,興建遠東金融中心、半山豪宅御花園、尖 東永安廣場等。最大一個項目,是與置地、信和等財團,向銀行借貸十五億發展白筆山(現紅山半島)。一九八二年,中英前途談判,香港樓市因而大瀉四成,買重 貨的怡華和益新,輸得慘烈,還落得欠債三十多億的下場。

鍾宅家變凱悅被奪鍾江海兄弟為解財困,將凱聯酒店大部分股份抵押予銀行;而兩人的親弟鍾正文,是前益大集團主席,亦因「拍埋」佳寧集團主席陳松青發展地產,在地產大崩圍下負債二十億。益大最後清盤,鍾正文便將所持凱聯酒店股份拋售套現。由三太太所生的鍾瓊林、鍾輝煌,此際在市場內密密吸納凱聯股份,並買入超過三成。八四年,鍾氏「家變」進入高潮。在股東大會上,鍾輝煌一夥,成功將持股減至只有一成的鍾江海兄弟擯出凱聯董事局,並推選鍾輝煌為主席,從此酒店控制權,由鍾氏第一房轉至第三房。鍾輝煌其後把凱聯改名為天德地產,及後又分拆凱聯國際酒店上市。經此一役,鍾江海兄弟元氣大傷,鍾明輝更遠走台灣,直至九十年代初才回港。熟悉他的人都說,鍾明輝回來後顯得憔悴不已,人亦更為沉默。在老友陳弼臣、曾紀華相繼離世後,他也不再打三人麻雀。

東 山難再起至於鍾江海一家,則升傳出負面新聞。九三年,鍾江海女兒寶珊的丈夫、前立法局議員梁錦濠,因賄選案入獄三年,其後還被揭發有婚外情,與鍾寶珊離 婚。○○年鍾江海死後,後人爭奪南灣道豪宅曾鬧上法庭;家人間互以粗口問候的家事,亦在法庭上抖出來。現時怡華益新少有新發展,公司在九七和九九年再戰江 湖,投地發展筲箕灣數碼中心,和豪宅南灣道十六號,前者近年出租率未如理想,後者仍未落實何時出售。怡華、益新,已無復當年勇。至於凱悅酒店話事人鍾輝 煌,大部分產業都在新加坡,一年才回港三、四次,酒店業務由親妹鍾敏卿打理。熟悉他的地產代理說,這次他放售酒店,純粹基於市道好,想套現大賺一筆,對酒 店不帶深厚感情。而凱悅酒店這家族生意放售後,曾顯赫一時的鍾氏家族,相信又再度被大家遺忘。

鍾氏家族圖1上市公司萬邦投資及益新置業董事2前上市公司益大集團主席,與陳松青相熟,現下落不明3上市公司榮豐集團執行董事4上市公司天德地產及凱聯國際酒店執行董事5上市公司華廈置業執行董事6前夫梁錦濠因賄選案曾入獄

鍾明輝VS鍾輝煌身家比併*小部分物業單位經已出售△資產主要在新加坡#天德地產控有另一上市公司凱聯國際酒店,而凱聯國際酒店旗下主要資產為尖沙咀凱悅酒店。若凱悅酒店成功以三十多億售出,凱聯國際酒店及天德地產的股價將大為調升。

@請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48

王文洋修祖厝 台塑王家風水揭祕

2011-1-27  TNM




上週五,是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95歲冥誕,身為長子的王文洋特地前往林口祭拜。王永慶過世2年來,王文洋除了不時祭拜,還允諾完成父親生前的心願,修建已荒廢數十年的祖厝。

本刊調查,從高山遠眺,王永慶新店直潭的祖厝一帶,有溪水「S」型繞行,宛如太極圖,屬「兩儀穴」,為風水奇地。風水師斷言,若祖厝建好,王家子孫將可承接地氣,富貴兩全。

上週五(二十一日)上午十時,宏仁集團總裁王文洋與兒子王泉仁搭乘紅色寶馬轎車,進入林口南亞廠區裡的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墓園。這天,是王永慶九十五歲冥誕,王文洋帶著兒子來祭拜。

王永慶過世二年多來,王文洋不時去祭拜,去年他還自己準備禱文,在父親墓前朗讀。一位王家成員透露:「王文洋辦妥父親後事後,日前得知父親還有一個心願未了,就是重整王家祖厝的事,身為長子的他,一口答應下來。」

王家祖厝 藏林中

事實上,包括王文洋在內,王家第二代成員幾乎沒有人來過王家祖厝。本刊記者上週四實地訪查,從新店碧潭驅車往直潭淨水廠方向走,一靠進直潭國小大門,校方人員立刻回應,「要找王永慶的宗祀喔?」原來多年來,尋訪王家祖厝的遊人不斷,校方習慣幫忙指路。

本 刊沿著指路,走到國小附近的一棟紅磚瓦的三合院,發現這處外界口耳相傳的「王永慶祖厝」,實際上是「王溪圳家族」宗祀。但因王溪圳是王永慶的堂哥,宗祀內 掛有不少王永慶家族的相片,大家也就將錯就錯。「以前,也掛上王永慶父母親王長庚與王詹樣的照片,後來被二房楊嬌取走。」一位鄰居說。

由於王溪圳一脈後代紛紛凋零,宗祠後來由一位遠房親戚偶爾來整理,屋內許多物件如總統贈送的匾額,已遭小偷偷取,連屋頂也差點倒塌。鄰居轉而指向宗祀旁的一塊菜園,「跟你說這塊地是經營之神的發源地,你會相信嗎?」

若非當地居民引路,沒有人會相信,眼前這塊藏身樹林中的二十坪大小荒地,就是王永慶的發源地。本刊調查,這塊地,目前仍登記在王文洋祖父∣王長庚的名下,迄今尚未過戶,被附近住戶用來種菜。

陰陽兩儀 大地理

「沒錯,這塊地就是王永慶的祖厝,他們家房子倒了十幾年了。」一位住了六十幾年的老鄰居回憶,倒下來時,曾幫忙搬運廢磚土。

然而這片不起眼的雜地,卻藏著驚人的風水祕密。不但兩岸風水師走訪研究,就連商界大老也深信不疑,只有國小畢業的王永慶,能成為經營之神,除了他奮力不懈外,還要歸因於王家祖厝的好風水。

為一睹王家祖厝風水的祕密,本刊記者與曾幫王家看過風水的堪輿師陳旺庭,爬上鄰近制高點、大台北華城後山,居高俯看,答案立刻揭曉。

眼 下開闊的新店溪曲流地形,由兩側山巒包圍,碧綠的溪以「S」型迂迴穿梭直潭地區。「以直潭為界,溪水畫出太極地勢,上方灣潭路上的海會寺,恰好是太極兩儀 中的陽位,下方直潭這邊的墓地,恰好為陰位,這就是『兩儀之穴』」。陳旺庭比劃著說,兩儀化四象,四象生八卦,此乃難得一見的大地理!

遊龍戲鳳 納水財

令 風水師讚嘆的,不只如此。「把左上方、直潭水庫對面的塗潭山視為龍形,右下方屈尺山為鳳形,海會寺和墓地恰好在龍頭與鳳嘴上,在八卦上等於是『遊龍戲 鳳』。」陳廷旺轉身,繼續指著直潭下方的淨水廠,「風水上說水為財,這塊地不但有水,還是蓄水池,王永慶家族注定財多、女人也多。」

接著,回到山下王家祖厝空地上。只見陳旺庭拿出羅盤比對,這塊地西北向,八卦屬乾,他用台語說:「乾山乾向水流乾,富貴百百年。」其實王永慶發跡後,風水師最早注意的不是王家祖厝,而是王家長輩的「靈猴哺乳穴」。

這又是另一段故事。王永慶父親、王長庚的親弟王水源,早年被招贅到直潭上游蔡姓人家,當時王家一位長輩過世,因家裡窮,王水源便向蔡家要一塊地來入葬,蔡家爽快答應,「可以葬在這裡,但山下種茶,要葬高一點。」

就這樣因緣際會,王家長輩就葬在靠近直潭堰的猴山,在風水上,其墓地為「靈猴哺乳穴」。陳旺庭回憶說:「當年唐山風水師傅看到『靈猴哺乳穴』後,對王家人說:『窮三十年,富一百八十年』。」

百年基業 庇子孫

無 論信或不信,唐山風水師傅的話,後來真有靈驗。王永慶一九一七年出生,國小時過得很艱苦,他每天必須步行十公里,到位在碧潭的新店國小上學,放學後,還得 扛五十台斤的飼料、走十公里返家。十三歲那年,王永慶到嘉義碾米廠做工,十八歲才開自己的米廠,後來開過磚窯廠、轉做木材生意。

轉做木材生意初期,王永慶因缺乏經驗一度血本無歸,在建南汽車貨運的林老先生資助下站穩腳步,後來遇到台灣光復,國內大興土木,讓王永慶在三十歲時,賺到第一桶金。

而王永慶的事業成長,要從一九五八年南亞塑膠成立算起,接著有台塑四寶,進而擴張為台塑十寶,成了國內最大民營企業。一位知情人士說:「他把南亞做起來之後,就從來沒聽過他要向人家借錢的,你也沒聽過王永慶會跳票。」

靈猴哺乳 旺二房

根 據唐山風水師算法,王永慶從創南亞至今已經用掉六十年,還有一百二十年的好景,可富到第三代;此外,王家長輩葬在「靈猴哺乳穴」,王家祖厝在「兩儀穴」, 二者走同一地脈,地氣還沒走完,儘管祖厝後來不在,但王家祖墳好,仍可庇佑子孫。再加上王永慶父母王長庚、王詹樣葬在陽明山上,也是靈地,讓後代受益,和 國泰金融集團創辦人蔡萬霖的祖墳「靈龜戲水」一樣難得。

有趣的是,據傳王家祖墳在「靈猴哺乳穴」右邊乳房上,「右方代表偏房,因此王家的二房都比較興旺,像二房楊嬌的子女王文洋、王雪紅都自行創業。這個『靈猴穴』則讓王永慶晚年相貌似靈猴,現在主掌台塑集團的王文淵,也有靈猴相。」陳旺庭解釋。

但同住風水奇地上,為何獨旺王永慶一脈?陳旺庭說,「一命,二運,三風水。這個風水對王永慶好,但對其他人不見得好。一般而言,一家出一個了狀元,其他的兄弟姊妹漸平凡。」

王永慶發達後,得知祖厝倒塌後,一直想修建,本想蓋學校興學,但附近已有直潭國小。「王永慶和王永在有一起來看過,後來說要修祖厝,但是地方太小了。」街坊鄰居說。

當時曾陪著王永慶看祖厝、前金華女中校長張岳仁告訴本刊:「九○年代前後,王董事長多次看地,打算買下祖厝旁邊土地,但有人漫天要價,價格談不攏,此事就暫緩。」直到王永慶過世前,他還在三娘李寶珠、三房長女王瑞華陪同下,重返故里遇故舊,但祖厝還來不及重建,就病逝了。

新店之光 了父願

風 水上說,人死後有三魂,一魂留在祖厝,一魂留在風水之中,一魂留在自己墓地。依台灣習俗,修繕祖厝應由長子進行,因此日前,王家成員提起王永慶未了的心 願,修祖厝可以讓先人安寧,對子孫也好。「但先別讓王雪紅知道,以她阿沙力的個性,才一、二千萬元,她一定馬上拿錢修,到時候又讓他們兄妹感情有誤會。」

王文洋聽到父親的心願後,一口答應:「好啊好啊,這是應該的。」新店當地人士則期待王家視厝能修建為王永慶紀念館,好紀念這位新店之光。

王文洋 小檔案

◎現職:宏仁集團總裁

◎年齡:60歲

◎學歷: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企管及光學碩士、物理博士

◎婚姻:妻陳靜文(歿),育有1子1女;與女友呂安妮育有2子。

◎經歷:南亞協理、宏力半導體執行長

修建祖厝的企業家

◎2010.7:頂新集團魏家兄弟斥資3億元,修建故鄉彰化永靖的百年祖厝「成美公堂」。

◎2006.6:和信辜家大修祖墳,外傳辜家因轉投資事業不順,大家長辜振甫及接班人辜啟允又身體欠佳而換風水。但辜振甫次子辜成允表示是因921地震造成祖墳位移,才決定修祖墳。

◎2004.5:英業達集團董事長葉國一,斥資逾20億元在士林官邸北側買下2千坪土地,作為葉家後代子孫的祖厝。

回應

就王家祖厝修繕一事,本刊親赴宏仁集團總裁王文洋辦公室詢問,並致電台塑集團副總裁王瑞華辦公室,到截稿前,均未獲回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88

敵人夥伴 風水輪流轉

http://www.nbweekly.com/news/business/201103/13807.aspx

黃光裕、陳曉、張大中,彼此曾是朋友,也曾互為敵人,還曾先後擁有一個共同身份:國美電器董事局主席。三個男人構築一台恩怨情仇的大戲。

2

南都週刊特約記者_ 良岳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現在的國美就是陳曉當初提出的合併建議的兌現,而且在合併後三家公司的老闆開始輪流出任董事局主席,這是多麼戲劇性的一幕啊!」一位離開國美的人士如是告訴記者。

命運弄人,黃光裕、陳曉和張大中這幾個電器連鎖江湖的大佬在短短幾年內命運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卻又相互交織著恩怨情仇:身陷囹圄的黃光裕依然在遙 控著國美控制權之爭,三年前拿到真金白銀退隱江湖的張大中再次出山成了國美的「救火隊長」,而2006年國美永樂合併的第一推動手陳曉,在與黃光裕家族的 國美爭奪戰最終敗下陣來,選擇了退隱生活。

2008年至今,黃光裕、陳曉、張大中這三人,還都曾先後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國美電器董事局主席。「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曾經的死對頭如今成了夥伴,曾經的夥伴如今成了不共戴天的世仇。

對於仍然留任的國美總裁王俊洲來說依然如此,因為與張大中的恩怨逃離大中電器加盟死對頭國美,在國美從基層熬成「二把手」如今卻遭到大股東猜忌,而昔日的冤家如今又成為了自己的上司,命運就是這樣輪迴。

從死對頭到救火隊長

2007年4月,在完成對永樂的併購後,陳曉、黃光裕、王俊洲作為國美電器的三巨頭在國美電器全球家電峰會的現場再一次面對記者,而這時永樂依然與 大中在進行一年前戰略合作時交納的1.5億元保證金的仲裁,一向口無遮攔的黃光裕帶著嘲諷的口吻,「不就那麼點錢,一天到晚那麼大年紀了還哭哭啼啼的,給 他算了。」

黃光裕當時說的正是張大中,而在此之前的20年間同樣起家於北京的國美與大中一直是北京電器連鎖行業的死對頭,不過在市場份額的爭奪中國美卻始終處於被動的狀態,儘管國美在全國範圍的拓展和資本市場的風光遠比對手強勢,而雙方私下的衝突也時有發生。

而王俊洲從大中叛逃至國美,國美、大中間所謂的商業間諜案,也讓雙方的關係長期處於緊張的狀態。為了與獲得了資本支持的國美抗衡,張大中一方面尋找上市途徑,另一方面也在尋求與其他區域性電器連鎖的合縱連橫。

在當時中國家電連鎖五巨頭(國美、蘇寧、永樂、大中、紅星)中,年紀最大、而且店面規模相近的上海永樂,和北京大中就成為區域性連鎖「合縱」的牽頭 人。彼時的永樂和大中分別是上海、北京市場的領導者,2003年由永樂、大中、河南通利、青島雅泰等9家區域性連鎖組建的中永通泰建立,通過聯合採購來對 抗國美等全國性家電連鎖企業。

這時的張大中與陳曉的關係是甚為密切,張大中與黃光裕在媒體上的口角則不絕於耳,陳曉領導的永樂在得到了大摩的支持後全國性拓展更快,在2005年 10月上市前,陳曉已經先後將中永通泰中的廣州東澤、河南通利、燦坤和廈門思文納入永樂旗下,這時候張大中與陳曉的關係開始有些變化,而陳曉也將收購的目 光瞄準了盟友大中。

上市後由於永樂全國性擴張遇挫產生的業績壓力以及與大摩的業績對賭後,陳曉在2006年初就打著對抗百思買等外資連鎖的旗號,尋求國內五巨頭的換股 或合併。為達到這一目標,2006年的春節,陳曉更是誠意邀請其他四位家電零售企業的創始人黃光裕、張近東、張大中、汪建國來上海「過年」,但A股上市的 蘇寧表示「操作不便」、黃光裕「不理睬」、五星私下裡早已與百思買私定終身後,張大中就成了陳曉最先說動的人。

2005年尋求上市失敗,兒子又無意接班後,張大中當時也有意退出江湖,於是2006年4月永樂、大中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陳曉更是交給了張大中1.5億元的保證金,承諾一年內與大中合併。

但是在協議簽署後不久,也許是陳曉與張大中對外聲稱的「挑戰國美」宣言刺激了黃光裕,他開始重新考慮陳曉當初的提議。三個月後的2006年7月,國 美和永樂實現了換股合併。這時黃光裕要永樂結束與大中的合作協議,在業績壓力下陳曉選擇了就範,在與永樂員工告別後,陳曉孤身北上出任國美電器CEO,從 老闆變成了「寄人籬下」的職業經理人。

陳曉拋棄大中而轉投國美之舉,卻從此深深地「傷害」了張大中。雙方因為1.5億元保證金,還一度鬧上了仲裁法庭,乃至張大中此後逢人便揶揄陳曉為「小人」,甚至2007年7月黃光裕為了收購大中去拜訪張大中時,同行的陳曉 卻被張大中拒之門外。

已決意退出江湖的張大中對「挖牆腳」的黃光裕同樣沒有好感,他將目光瞄準了蘇寧,2007年,堅稱要出售大中的張大中,與張近東走到了一起,近一年 的談判後張近東答應了張大中30億元的要價。並對同樣有意的黃光裕放出了狠話:想買可以,除非比蘇寧多出8個億,否則免談。最後時刻,黃光裕一舉將收購報 價提高了6.5億元,並放棄了此前存在爭議的1.5億元保證金。最終,張大中選擇了黃光裕,拿錢離場。

這時張大中與黃光裕的關係得到了修復,但對於「小人」陳曉,張大中卻始終沒有原諒。

這也是去年8月黃光裕與陳曉鬧翻後,第一時間傳出張大中願意無息借款給黃光裕家族施援、且張大中沒有否認的原因之一。如今陳曉下課、張大中回來充當救火隊長,按照國美內部人士的說法,「雙方走到一起,除了利益外,還因為兩人都對陳曉有著刻骨的仇恨。」

從合作夥伴到世仇

在張大中與黃光裕因為利益一步步走到一起的同時,陳曉和黃光裕這對曾經的戰友卻真正到了分道揚鑣的時刻,雙方從去年5月開始的國美爭奪戰,最終的結果是陳曉離開國美電器,而陳也曾對記者表示,「最後悔的就是當初選擇與黃光裕的合作,將自己一手創辦的永樂賣給了國美。」

其實在2006年7月雙方簽署合併協議前,陳曉與黃光裕的關係也並不密切,國美電器2002年開始進入上海市場,依靠低價模式曾經對永樂的壟斷地位 形成影響,但是陳曉主導的永樂依然牢固地控制著上海區域的領導地位。在陳曉看來,當時對永樂威脅最大的並非國美而是發跡於南京的蘇寧,所以私下裡陳曉與黃 光裕的私交還算保持得不錯。

不過黃光裕在上市後的高調表現讓陳曉感到不爽,於是永樂也開始尋求通過上市來完成全國性電器連鎖的夢想,但是香港上市後遇到大摩對賭的陷阱,讓陳曉感覺自己遇到了創業來最大的失敗。

按照黃光裕家族的說法,當時是黃光裕收留了陳曉,讓其出任國美電器CEO,並且給予了最好的條件。雖然作為「敗軍之將」的陳曉在國美內部缺乏根基,但是在國美、永樂合併後,黃光裕與陳曉還是保持了兩年多的蜜月期,這期間又完成了對大中電器的收購,以及山東三聯商社的控股。

但據陳曉自己的說法,2008年初證監會的調查他已預感到黃光裕可能要出事,這時的陳曉想到的更多是賣掉自己的股權然後全身而退。不過2008年 11月黃光裕、杜鵑夫婦突然被拘捕,國美電器一時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境地,而與黃光裕家族溝通後陳曉成為了國美電器新的董事局主席。

陳曉與黃光裕的交惡也正是從此刻開始。最初為了讓國美電器渡過難關,陳曉以個人資產作為抵押幫助國美渡過了資金危機,同時與王俊洲等高管一道談判引進戰略投資者,也許正是陳曉引入的貝恩以及引進貝恩時答應的苛刻的條件,讓黃光裕家族感到不滿。

更致命的是,為了挽留核心管理層,2009年7月陳曉和貝恩推出了覆蓋105名高管的管理層激勵計劃,這讓此前一直反對管理層激勵的黃光裕大為光火,於是在2009年11月黃光裕恢復與外界聯繫後,雙方的矛盾開始逐步激化。

2010年5月11日年度股東大會上,黃光裕家族代表否決貝恩提交的3名非執行董事人選;6月陳曉約見記者公開表示「希望通過增發攤薄黃光裕家族的股權」;8月5日,國美公告「起訴黃光裕」,而黃光裕家族則要求「陳曉辭職」,雙方矛盾最終公開化。

一個多月的博弈後,「9·28」特別股東大會,雙方都未能最終如願:否決了大股東改組董事局的提案,同時也剝奪了董事會增發一般授權。

「9.28」之後,貝恩開始繞開陳曉,與黃家新任代言人杜鵑進行多輪談判,並達成諒解備忘錄,黃家放棄剝離非上市門店的想法,此時作為小股東的陳曉就成了股東利益博弈的犧牲品—出局。據稱,在2011年春節前夕杜鵑就成了國美運營的實際控制人。

3月9日,陳曉結束了在國美4年多的任期,開始了自己的「幸福快樂的生活」;此時命運依然跟他開了個玩笑:接替其職位的正是他曾經的朋友、夥伴和敵人,張大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69

風水輪流轉 艾薩 Isaac Sofaer

2011-10-20  NM

香港一向被喻為「犯罪天堂」,但我認為以這個稱號來稱呼某些西方國家更為貼切,那裡的貪污、逃稅、恐嚇事件層出不窮,情況比香港更嚴重,過去數十年 如是。 假如下次有人告訴你,香港、中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股票市場腐敗,請告訴他們這是不正確的。大家可參考外國一名財經記者Michael Lewis有關這方面的報導,他以第一手資料,記錄了西方投資銀行的問題,讓大家更了解投行的「騙財手段」,就知道他們的招數比我們高,中國只是新手而 已。

尋找中國的蘋果
○八年的金融海嘯,完全是西方國家的責任。有些銀行瀕臨破產、有些「缺水」,因而要沽出手頭的中 國及香港股票,班資回朝。 不過現在的情況已有所改變。西方經過了數十年的成功,往後可能逐漸衰落。相反,中國會成為強國,有些公司將會冒起。不過,要找出這些公司非易事。他們可能 像是西方的麥當勞、星巴克、蘋果或facebook這類國際性品牌。但在他們冒起前,我們可能一直未聽過,直至其股價已經上升了五十倍之時。可是,到時才 發現他們的存在,又已經太遲。 就如思捷,這間本來以西方為主要基地的企業,就正面對艱難的時刻;又如創科,不過創科的情況還好一點,因為他旗下有些出名又受歡迎的品牌。加上,不計其工 具的業務,單是其地板清潔業務的銷售額或已高過其總市值。雖然這一切未必可保證,不過現時又有什麼可以保證?我相信,基於兩間公司的財務情況良好,而且願 意去改變,視中國及東南亞作為日後收入的來源,因此仍有翻身的機會。

不分散投資
我不會再買一些主要收入來自西方公司的股票。假如你要買,你或者會受到幸運之神眷顧,賺到一、兩次錢,不過最終都會蝕錢。有說內銀及內房都面對困境,但我也不願意分散投資於中國以外的地區。 即使中國及香港的股票落後於大市,但現時才沽出,已經太遲。假如你真的要沽出,改為持有現金,你就不會受惠於日後的股市大反彈。反而,你有機會把持不定,在股市反彈後才於高位入市。你現時不應沽出股票,直至股價到你定下的目標價。 聰明一點的做法是換馬,換入一些最優質的股票,但要確保買和賣是同時進行。不要以為你可以捕捉到股價,高賣低買,這是很難做到。當你做不到時,反而會帶來更大的損失。我知道在熊市中,要你相信這個理論是相當困難。但請相信我,過去三十五年來,我犯過的錯,足以證明一切。

艾薩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 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04

友達連虧七季 靠改風水趕衰運?


2012-8-6  TCW




經過新竹科學園區力行二路時,突然發現友達光電的廠區外築起了圍籬,把一整面的玻璃牆與部分地板拆掉、重新整裝,工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總部大門,從廠區右側往中間挪。

景氣不好,還花錢大興土木,公司的發言系統趕緊解釋,一切只是「為了調整動線」。但友達內部的員工與供應商可不這麼想,都猜測公司藉由改風水、轉運的意味相當濃厚。

友達集團董事長李焜耀並不迷信,不過,從前年第四季至今,友達已連續虧損七季,總虧損金額逼近一千億元,壓力不小。

因此,當身邊人獻策「調整動線」時,李焜耀也順應民意不反對試試看。

友達原來的大門因位在小斜坡上,略有坡度,不少人進出大門前,都曾經在那附近跌倒;若改改風水能夠轉運,讓友達的業績不要再慘遭滑鐵盧,倒也樂見其成。

友達的員工希望公司的「動線」經過調整後,好運能跟著來。股東們更期待,營運不要再繼續虧損,股價趕快翻回票面之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52

風水學的玄機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1/blog-post_16.html
現在週日晚都有看看蘇民峰主持的節目, 一向止凡都不太相信風水學說, 到現在也不太相信, 但從來對投資理財都有點研究, 對舖位亦有點投資角度的研究, 用這個思維看蘇師傅的節目, 又發覺有點玄機。

例如節目中說的「名堂」, 相對舖的話就是指門面闊度, 相對區的話就是指該區被山或海夾著的地方,  「名堂」越闊越旺, 這個概念在舖位及地區投資亦是相同。舖的門面越闊, 舖位的價值都自然高一點, 地區亦一樣, 左右的山與海闊一點, 自然多幾條街, 人流及車流亦較易積聚。

又例如人流及車流旺, 風水學指「夠煞氣」, 做一般生意一定無問題, 「不夠煞氣」的地區就要做非一般生意, 要有特式或偏門一點的生意才能生存。這正正是生意之道, 最旺的地區賣衫、賣金、賣電器, 入一兩條內街就要賣特式東西, 客人要專登為你的舖走入去才成。

同樣地馬路十字路口亦是「煞氣」集中地區, 人流車流都多一點, 舖位在這些位置一定夠生意機會。

還有一個舖, 雖然舖位在旺街上, 但舖位的門面比較旁邊兩個舖位卻凹入, 客人行街時不容易看見, 蘇師傅用風水學角度指點要把舖位門面改為反光鏡及搶眼顏色的油漆, 要儘可能鮮艷。正路點從生意理論看, 這亦是吸引客人的合理設計。

雖然還有不少我聽不懂, 或跟投資學沒有太大關聯的風水佈局, 但以上聽到的一些風水學說實在合情合理, 令我更覺得風水學可能是非一般的統計學, 經過數千年累積下來, 有時亦不無道理, 內暗藏玄機。

真奇怪, 看蘇師傅解說, 他真是很懂選舖似的, 但他的說話又夾雜很多風水學, 我聽得似懂非懂, 實在有娛樂性, 大家不妨一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44

創業與風水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7935.html

當年剛出茅廬的時候,參加一個地產開盤儀式,那陣勢,儘管時隔三年,依然記憶猶新:先是百來個黃裳和尚唸經開光,接著道士走場,最後一個來自香港的風水大師上台細說此樓盤風水。接受多年唯物主義教育的我頓時凌亂,這都什麼跟什麼?

對此表示驚奇,只能說明我當時見識少,開光、風水這些「四舊」現在依然被很多人看重、相信,包括一些走在前沿的互聯網創業者。

黑馬營學員CC視頻CEO張遠曾在接受i黑馬採訪後,帶i黑馬的作者巡視了一趟辦公區,然後悄悄說,我這個辦公地址,曾經是百度以前發家的地方。這種表達的潛台詞說,這個地方既然能孕育百度,想必也能把CC視頻孕育成大公司。

這種心理很容易被理解,創業的時候,找個名公司發家的地方,借人家的仙氣,是一種很好的心理暗示:他行我也行。

懷有這種心理的人不在少數,而且不分中外,美國硅谷大學路,那些特色建築聯排別墅,普通的二層小洋樓,正是在這個地方,孕育出了谷歌這種大公司,如今的創業者都希望去吸吸仙氣。

被風水師稱為「四水歸堂風水局」深圳的華強北,當年孕育了大騰訊,現在是全國電子商業界的龍頭老大。可見風水確實一絕。騰訊總部從華強北出走後,搬了一系列的家:路線是賽格→飛亞達(現TCI辦公的地方)→大族激光→朗科→自建大樓。而現在騰訊在這些地方依然設立辦事處,朗科的財報顯示,主要收入是來自騰訊的租金。那些沾過騰訊雨露的公司有的過得還真不錯,不知道是風水的原因,還是騰訊留下的氣場所致。

不僅是創業者,已經大成的互聯網大佬也有十分看重風水。記者圈公認比較重視風水的有劉強東、馬化騰、馬云等大佬。

劉強東的辦公室,位於北京國家體育館附近,非常寬闊,憑高而望,可以俯瞰體育館整天熙熙攘攘的人群,也正是在這個辦公室,京東商城完成了高速增長。

「在劉強東寬敞豪華的辦公室,混搭著碩大的紅色中國結、金牛、金虎以及麒麟。」(節選自王長勝《京東生死時速》),這種吉祥物齊聚一堂開大會的擺設,別具一格,給採訪他的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鳥巢、水立方、國家會議中心的風水是大、寬闊。大錢砸出好人氣,有了人氣出效益。2008奧運金字招牌一出,就能吃國家啃全中國人民一輩子。所以,你看,劉強東的風格也受風水的影響,不怕做秀,就怕人家說他秀做的不夠大、不夠炫、不夠檔次、不夠潮流、不夠名揚天下,不夠IPO。」

2010年,劉強東參加車隊從北京整裝待發去拉薩,那段時間很多地方鬧洪災,出發前劉強東的助理找了個風水師算卦,看能不能安全到拉薩。足見他對命理、風水的看重。前段京東把吉祥物選為金屬狗,坊間傳聞就是因為有人給他算過「狗可以克貓(指天貓)」。

當年從華星創業大廈發家的馬云,並沒特別關於迷戀風水的傳聞,不過馬總熱愛道教,風水乃道教衍生物,據傳阿里濱江自建辦公室大樓為馬蹄形,新園區被設計為太極八卦圖形狀,想必裡面蘊含了很多風水的東西。

「風水師最喜歡內地的老闆們。大陸的老闆最大方,很少和她談價錢,不會斤斤計較,而且總表現得熱情、慷慨。」香港很多風水大師紛紛在內地官商圈走紅,價格高得離譜,看一場風水從幾萬,幾十萬,幾百萬不等。

做生意的人都講究運氣。創業了,找個風水大師看看風水,或者刻意租名公司的草創期的辦公樓,無非就是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我這就是衝著成功去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49

風水佬呃你十年八年 人在中環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hk/2013/07/blog-post_25.html
今日報紙報導咗,風水師俾人找侮氣既案件。屬粹以剝住花生睇戲既角度去睇,其實娛樂性幾高的。

時不時都有朋友問我:「CK,生意佬通常都信風水,咁查實你信唔信風水命理呢樣嘢?」

呢個問題,我總覺得唔能夠三言兩語就答得到,因為乜野叫做「信」,每個人既解讀都唔同。相信風水,同相信一個宗教,呢個「信」字,其實已經係好大分別。(當然我認為有人係會將風水當係一個宗教咁去信。)就我自己而言,我不能否定風水命理既存在,亦認為每個人既命運,多少係被某一些複雜既規律所牽引住。呢種咁既心態,我算係相信風水,還是唔相信風水?

好耐之前,我都曾經搵人睇過一次家居風水。果陣我剛買樓,一家人開開心心搬入去住。點知入去住既頭大半年,全家人一家大細病痛不斷。進出醫院既次數之多,大概係做咗咁多年人都未試過的。中醫、西醫都睇過,醫生亦換過好幾個,但總係不斷咁大病小病。後來有朋友提議我試下幫屋企睇睇風水,我心諗反正我冇更好既辦法,那就試下無妨吧。風水師睇完一圈,提議我將某些家居陳設既擺位稍作改動,並叫我去精品店買幾件普通不過既家居小擺設,放響家裡某幾個特別既位置。奇怪既事情係,改動了陳設同擺好那幾件小擺設之後,那個病痛不絕既情況真係停止咗。

風水師離開之前,睇住我既八字,贈咗我兩句:「先生,明年年尾左右,會添丁喎,應該係個男仔來的。當然,風水命理敵唔過科學發明既,你如果堅決避孕既話,呢件事就唔會發生架啦。」

聽既時候,我還是應下就算,冇太過認真去諗。不過之後果年既冬天,光頭仔就真係出世了。

係咪巧合?

*****

兩件事情都讓我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好奇之下,我買咗好幾本有關風水書,好想study一下,呢套冇乜科學根據既古代學說,究竟係乜頭乜路。

世上有好多神棍,但係當一個算命師算得唔準既時候,係因為佢存心想呃你錢,還是另有原因?

聽過有啲朋友,睇完風水掌相之後,會同你講:「我好信阿乜乜師父」,講到風水師好神好神。但係從我所理解既風水命理學說,風水師,其實都不過係平凡人,冇咩特異功能的。或者嚴格一點講,風水師其實係讀書人,只不過佢地所讀既書,唔係響中小大學裡面所讀既學科,而係源遠流長既一套古老學說。風水師幫你批命看相睇風水,佢地其實都只不過係依書直講。書本記載係咁樣,佢地頂多可以加點現代化既adjustment,再去講俾你聽。問題係,果套已經流存N年既古代命理學說,並唔係一套百份百可以幫你預測未來既學問。響某一啲範疇,佢地憑住複雜既計算,可以係幾準確的。一個人既命生得好唔好,出身、家底如何,我自己覺得,命理既計算其實幾準確的。呢啲計算,亦可以模糊地算出,一個人去到某一段時間,運氣起落大概會怎麼樣。至於一個人到底會響某些時間,實在地遇上甚麼事情,那個嘛…我就傾向相信係算命師自己憑著手頭上既資料「推理」出來的。這個「推理」很難百份百準確,但我有理由相信,一個算命師如果人生經歷豐富一點,學識廣博一點的話,他所推理出來既預測,就會有機會更接近真實。

唔係想幫風水師講說話,但係當一個客人去睇相算命既時候,佢自己既態度,我覺得其實好緊要。你總唔可以話,人地算唔準就等於係神棍。客人要明白,風水命理可以做到既事,並唔係好似好多三姑六婆所諗咁,有神怪力量可以讓佢地未卜先知甚至改變世界。我比較相信,風水命理所反映出嘅係,呢個世界運行既部份規律,而根據呢啲規律,作為一個額外既參考,其實還是有一點價值的。

曾經聽過有個研習風水命理既前輩講過一個比喻,一命二運三風水到底係乜嘢:一個人既「命」,就好似一架車副引擎咁,天生的。好命既人,生響大富之家,又或者天生聰明過人諸如此類…你副引擎係法拉利抑或係corolla,冇得改的。「運」呢,則係你架車所行緊既道路,係平坦?還是崎嶇?崎嶇既路,每個人都總有機會要行,你條「命」好既話,即係你架車性能好啲,行響一條崎嶇既路上面,自然比較容易捱得過。至於「風水」呢,極其量只係你架車裡面既一啲潤滑油,幫你架車行得暢順一啲咁解。

呢個「開車」既比喻,其實我覺得幾中的。不過呢個比喻仲有一個重點未講,就係不論你架車既性能如何,你行緊既果條路路況係點,你有冇加入足夠既潤滑劑俾你架車都好,有一樣嘢比呢啲都更重要的,就係呢架車要郁,係要有一個「人」去充當司機的。司機點樣去揸呢架車,佢駕駛既技術同態度,可能先係勝負既關鍵。

至於今日新聞裡面所提到既「批詞」:「你個仔會勁過特首…」

我覺得,冇呃人的。以今天政府既標準嚟睇,「仲勁過特首」,其實也不知是福還是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298

破鄧氏六百年風水穴 新地狂倒泥斷正

2014-02-20 NM  
 

 

本刊上期報導,錦田長春新村附近有人大規模倒泥,但因農曆年假而短暫停止。經連日追查,記者終發現倒泥元兇,原來是新鴻基地產全資擁有的沙埔村住宅地盤。記者目擊高峰期每小時有近廿架泥頭車,從該地盤偷運泥頭到山上非法傾倒。

更離譜的是,新地倒泥的位置,屬林村郊野公園邊界,附近佈滿鄧氏祖墳,最近的一個與倒泥位置只相差數米;受影響的更包括一個建於明朝,有近六百年歷史,被稱為香港十大風水名穴之一的「荷葉跋龜」。

翻查資料,有關土地屬錦田鄧氏祖堂所有,錦田鄉事委員會嚴斥倒泥行為破壞鄧氏風水,長春社質疑新地將池塘填平嚴重破壞環境兼毀壞古物。新地則回應非常重視事件,已即時叫停該地盤所有泥頭傾倒工作,並正研究懲處分判商。規劃署則表示已即時發出強制執行通知書,終止違規事項。

「近排呢頭山路多咗好多泥頭車出入,又嘈又大塵,唔知邊度嚟!」本刊上期報導,環境幽靜的錦田長春新村一帶,近月幾乎每天都有多輛泥頭車出入,懷疑有人大規模非法傾倒泥頭。記者上週曾到該處調查,雖發現附近官地已被棄置大量泥頭,但懷疑工人因農曆年假而停工,加上有關土地已「填無可填」,結果無法揪出元兇。

偷運泥頭全過程

郊野公園外倒泥

不過,記者上週末再到該處守候,終發現多輛泥頭車往返村落,泥頭碎石亦散佈道路,於是驅車沿路追蹤,發現泥頭車一直駛往林村郊野公園邊陲,位於圓山一處被大樹環繞的空地,離郊野公園的指示牌只有數十米。記者走近該地,已聽到挖泥車操作的聲音,並發現大樹及蘆葦叢後面,多輛載滿建築廢料的泥頭車,正排著隊駛至挖泥車附近,逐一打開泥斗,將大量泥頭傾瀉,挖泥車則協助鋪平泥頭。環境清幽的郊野公園,頓即變得沙塵滾滾,猶如建築地盤。但由於該地位處偏僻,加上位於小山丘之上,外人難以察覺。記者於附近山頭點算泥頭車的數目,發現高峰期每小時有多達二十一輛泥頭車駛到該處倒泥,每次均是四至五輛一組排隊等候卸泥。記者之後跟蹤已倒泥的泥頭車,並暗中抄下車牌,發現他們原來駛到附近,只有五分鐘車程的一個大型地盤,隨後同一批車又重新載著泥頭,經同一閘門駛出,再駛往林村郊野公園外卸泥,過程中涉及最少十輛泥頭車,一小時內即可往返三次。

新地是倒泥元兇

根據車牌登記資料,涉及的泥頭車分別由五人以個人名義登記,部分車主擁有多於一架泥頭車,估計全為合約承辦商。至於泥頭車進出的地盤,原來大有來頭,屬新鴻基地產全資擁有的「沙埔村項目」。綜合新地年報及過往的報導,該地盤總住宅樓面面積達二百三十萬平方呎,正進行上蓋建築工程,興建約三十幢樓高十二至十六層的住宅,提供約三千個單位,預計於一五年上半年取得入夥紙。聯同近日劈價開售、與地盤僅一河之隔的新盤「爾巒」,新地銳意將錦田一帶打造成低密度住宅王國。有業內人士拆解,政府規定所有建築廢料須運往將軍澳、打鼓嶺或屯門的堆填區,每公噸收費廿七至一百二十五元,視乎泥頭內物質的污染程度,以一輛泥頭車載重廿四噸計算,每次最低消費也要六百五十元,還未計人工及汽油成本。「所以有啲地盤為慳錢,就會去最近嘅鄉郊倒咗去就算,政府收費只係小數目,最緊要架車同工人走多好多轉,一來一回慳好多錢。」但諷刺的是,該地盤於一一年以七十億元完成補地價手續,單是補地價成本預料每呎便要近三千元。業內人士又踢爆,大型發展商與傾倒泥頭的承辦商簽約,通常要求對方提供到堆填區傾倒泥頭的收費記錄,作為核對之用。而且涉事的泥頭車十分鐘便能折返地盤再度「上泥」,明顯沒有依正途到堆填區倒泥,質疑地盤監督以至管理層默許違法行為

破鄧氏百年風水穴

記者其後折返倒泥位置細心觀察,被破壞的土地猶如一個標準足球場,部分更被堆至超過兩米高,泥頭內包括磚塊及碎玻璃等建築廢料。但根據地政總署攝於一二年的高空圖片,當時該地段由多個魚塘及濕地組成,曾經綠草如茵,現時卻遭大規模填平。沿著土地邊緣觀察,發現懷疑是被翻起的深灰色的「塘泥」,估計有人將魚塘挖深,再以泥頭填平。更意想不到的是,該地四周原來佈滿鄧氏祖墳,最近的一個距離倒泥位置更只有數米,另一個離現場只有數十米,更是被封為香港十大名穴之一,有超過六百年歷史的「荷葉跋龜」。記者之後邀請曾撰寫《香港名穴掌故鉤沉》的史地掌故研究者周樹佳到場觀察,他解釋當地最古老的墓穴為錦田鄧氏第十五世祖鄧洪儀之墓,早於明朝已入土下葬,因為該地形似一隻烏龜從荷葉走出來,故又名「荷葉跋龜」,屬本港十大名穴之一,早已成為風水研究者實地考察的典型教材。周又指,錦田鄧氏現時共有九條分支鄉村,包括逢吉鄉、吉慶圍及沙埔村等,都承自鄧洪儀一脈,故鄧氏子孫至今仍相當尊重此墳,春秋二祭例必拜祭:「而家好多祖墳都只係一年拜一次,係咁大個太公,村民先會咁隆重,著長衫踩單車嚟拜祭。」而現場另一風水名穴「鐵爐墳」,則因背靠兩座平排山峰,面向水塘,按傳統「水為財」的道理,此墓可令子孫富貴,但現時水塘被填為平地,亦有不少泥頭直堆到墳前,恐怕已破壞其格局,「以前就食正條水,而家食泥喇。」

填塘破壞濕地

周慨嘆香港沒有保護古墳及其周邊地方的概念,他指去年到此地時,只有小量農地被填,但未及現時這麼嚴重,由於名穴週遭的景觀及山勢已被人為破壞,後人無法再實地研究及揣摩前人在此點穴的經驗,「而家最可惜無地方,再無呢啲山墳,學做陰宅風水師無用武之地,遲早失傳。」他認為今次受影響的不單是鄧氏一族,連帶研究香港早期原居民的習俗及發展亦受影響,碑文中提到的「荷葉跋龜」已不復見,「例如個穴叫『荷葉跋龜』,碑文都有寫,其實當時好多人係唔識字嘅農民,立墳嘅風水師傅於是用荷葉、龜呢類農民見慣見熟嘅嘢,同個風水穴命名。」長春社助理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看過本刊提供的片段後指,長春社早於一一年到同一地點考察時,亦曾遇見泥頭車小規模傾泥,並向相關部門投訴,一度以為已成功阻止非法行為。「嗰度原先係一片小型濕地,當時已經有人運泥頭去倒,不過無今次咁大規模,當時仍然有植被,同仍然有濕嘅地。」他指現時填塘範圍較當年大得多,除了風水穴有考古價值外,濕地亦有其生態價值,為不同物種提供棲息地,於錦田已是「買少見少」。他憶述當年曾向規劃署舉報,但署方最終未能將有關人士繩之以法,現時證據確鑿,希望政府加大力度執法:「發展商要賺盡,唔肯花少少錢去處理建築廢料……政府應該巡邏密啲,加大力度打擊。」

新地即時停止倒泥

翻查資料,倒泥位置屬錦田鄧氏的祖堂地,身兼元朗區議員及錦田鄉事委員會執行委員鄧卓然直斥,兩個月前已得悉此事,並向政府部門反映,環保署和規劃署亦曾到場瞭解,可惜情況並無改善。「每日都有泥頭車,好似而家彌敦道巴士咁樣,一個鐘都唔知幾多班泥頭車,咁係好失控嘅。」他又指有關行為不但影響鄧氏祖墳的環境,更擔心泥頭有毒,聲稱事前從沒有人知會鄧氏祖堂,並會跟進及追究。本刊之後將拍攝到的片段交予新地,發言人聲稱極度重視今次事件,並即時停止該地盤所有傾倒泥頭的工作,又表示正研究按合約懲處分判商,但並無回應新地的角色及責任,又推卸有關問題由該項目的承建商輝強有限公司負責跟進。規劃署則確認倒泥位置位於分區大綱圖的「農業」地帶內,並確認有人違規倒泥。於本刊查詢後,規劃署已向有關人士發出強制執行通知書,須終止違例事項。規劃署又指會繼續監察場地情況,以便採取進一步的管制行動。

後記

記者追蹤倒泥元兇當日,正是本港入冬以來最寒冷的一天,新界氣溫只得攝氏七度,刺骨寒風直撲面孔。記者與兩名攝影師揹著腳架等器材,為尋覓高位監視泥頭車,邊行邊合十向先人說「唔該借借」,沿著山墳爬上小山,抵著寒風潛伏個多小時,終拍攝到多輛泥頭車偷偷倒泥的實況。及後於單程路跟蹤泥頭車返回地盤,採訪車司機為免引起工人疑心,更要「扮唔識路」,終拍得泥頭車出入新地地盤關鍵一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375

貧富不均:風水輪流轉?

來源: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57772?full=y

2014年08月20日 05:57 AM

貧富不均:風水輪流轉?

背景
評論 打印 電郵 收藏
 

貧富不均引起很多討論,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Thomas Piketty)所著的《21世紀的資本》(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里提出了一些解決之道,其主要的建言,是以“全球”的公權力來對市場分配的結果進行再平衡——對頂級富人家庭課以重稅。方案之一,是對美國年收入超過五十萬美金的人啟徵邊際稅率高達80%的所得稅。歷史上施行過的累進所得稅率,在歐美發達國家(直到1970年代)曾經超過90%,而美國針對富人的最高稅率甚至達到過96%。然而扼殺性的高稅率效果並不如預期,遏制了有效投資、風險承擔、創新發明,最終妨礙了生產力的提高,而經濟增長受阻,結果窮人的生計並不能得到實質性改善。這個嚴酷的歷史教訓,可以說是里根、撒切爾代表的保守經濟政政策之能勃興、弗里德曼代表的自由市場無誤思潮之所以崛起的最大動力。

上述解決方案,要求各國聯手稽徵高昂的財富累進稅,政治上可操作性尤其低。在信息技術時代資本國際間的流動暢行無阻,任何經濟體想實施不利於資本的稅率、利率、匯率、及管制政策,無異為淵驅魚。過往三十年供應鏈的全球化整合,無不以資本為引擎,引領著產能、技術、就業、市場的綜合能力平衡和再平衡。中國肇始於經濟特區的開放,成果非凡,關鍵也在於給資本稅率和監管鬆了綁。跨國公司讓巨額贏利趴在分支機構的賬面上而不挪回總部,原因也在鑽稅率差異的空子。因此,要“全世界的資產者聯合起來”可以說連門都沒有。

皮凱蒂的母國法蘭西實際情況正是如此,這里舉兩個微觀層面的例子。社會黨人二十餘年後重新執政,奧蘭特總統把富人的累積稅率提高到75%,影視明星大鼻子迪帕蒂立即遷冊比利時,隨後入籍俄羅斯。這和他自己聲稱的“俄羅斯是他精神上的祖國,因為他父親是個老社會主義活動家”沒什麼關系,只因為俄羅斯的最高稅率是13%,遠低於任何歐美發達國家。葡萄牙的地產商人拜奧蘭特為裡斯本最大的財神,他把法國的錢趕到了那裡投資置產。目前法國人成了葡萄牙海濱高級住宅的最大買家,緊隨其後的有巴西人(同樣說葡語)、中國人和英國人。中國人何苦遠到葡萄牙買房子?你不妨留心一下。

皮凱蒂的政策建議既然無法落實,看來也就無從被證偽,但是這種弔詭的安全性被一項長程歷史的實證研究給顛覆了。美國經濟史學家G.克拉克的新著“The Sons Also Rise”(似可譯作《子孫照樣發達》)對“皮凱蒂療法”來了個釜底抽薪。書名很有趣,是海明威的小說《太陽照樣升起》的翻版,在英語里太陽和兒子的發音完全相同。克拉克教授辯解說這書名是編輯給取的,他的前一部名著“A Farewell to Alms”(《永別了,施捨》)也套用了海明威的名作《永別了,武器》,alms(施捨品)和arms(武器)的發音很相近。看了這樣的書名,不用猜測你就不難想見書的意圖:社會上成功人士的後代也將成功,(而不成功人士的後代同樣不太可能成功)。

克拉克的分析調用了大量歷史舊檔和徵集了長程歷史的實證數據,揭示出跨(多)代的社會粘滯性(social persistence)是異乎尋常的高,上層人士以及下層的人要“回歸到”社會的平均水準相當艱難,常常綿恆數代、十數代而不可得,不論在怎樣的社會氛圍、文化條件和體制安排下,都是如此。他試圖證明或業已證明的結論,可說是“驚世駭俗”,豈止是“政治上不正確”,對經濟學和社會學的一些信條也將有顛覆性的影響。

你也許對各種“學”沒有興趣,但你對於自家的兒孫能否“發達”是很難不感興趣的。在個體層面,克拉克的建議是,若想自己的子女繼續發達,或者變得發達,你最重要的事是同好的伴侶結合,給孩子一個好的生父(或生母),其餘則順其自然可也。出生後的額外補課、小竈家教均無關宏旨,甚或徒勞。

相信許多人(曾包括筆者)聽了會很不自在,甚至深感侮辱,拍案而起怒斥他是“種族歧視、帝國主義、唯精英論者、優生論者、天良喪盡……”不一而足。克拉克教授深知他的探索有離經叛道的味道,為避免各種罪名起見,他做了許多細致詳盡的實證數據分析;提出結論時也很委婉,往往以提問的方式,比如問,“要不是基因遺傳,那麼又是什麼因素造成了歷史上可觀察到如此高度一致的現象呢?”

克拉克教授用的方法相當簡單,追蹤數百年來姓氏在社會的綜合地位的起落,特別是那些顯赫而稀少的姓氏,所占據的地位高於社會平均水準有多大程度,能持續多少代。書中集中考察了多個社會,包括英國、日本、印度、韓國、中國、美國、瑞典、智利、丹麥等國家,以及猶太人、吉普賽人等群體的長期演化,實證數據的跨度長達幾個世紀,英國的數據更長達九百餘年。克拉克發現,非但市場經濟和民主制度下的英國,其社會流動率與工業革命之前的英國是同樣的遲緩,而美國的社會流動性也不比推崇社會主義平權的瑞典、丹麥的高,甚至和印度、日本等差不離。

克拉克教授把這種人類社會的高粘滯現象稱之為“社會執著度”(social persistence),計算出代際傳承率為0.75左右,並認為是一個“普世常數”(universal constant),與文化、制度安排等等無關。如此,孫輩和祖父輩的相關性是它的平方,即56.25%,第四代受祖輩的影響則為42.19%(0.75的立方)…… 直到第十代,祖上持續的影響仍有可觀的7.5%。這對人們素所“樂意”相信的高流動性的信念——社會越開放流動性越高,而在理想的社會每代人都應當“重新洗牌”,每個新生兒都將“生而平等”地面對著平等機會,構成了強烈的沖擊。克拉克考察和分析的結論,是風水即便輪流轉,速率是很低緩的,遠不是人們所期待的那樣,能夠在兩代人之內實現“風水輪流轉”,即“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而可能需要在十代人之內實現“風水輪流轉”,即“三百年河東,三百年河西”。據他的計算,一個家庭要在一代之內從社會綜合地位的中間水平翻到社會頂層的0.5%,機會只有五億分之一,在英國這幾乎沒有發生過,無論是封建時代還是現代英格蘭;至於要通過一代人的時間從社會的底層(0.5%)翻到社會頂層(99.5%),其概率則等於零,克拉克相信,這在人類歷史上還未曾有過。

究竟哪個更有道理?

克拉克指出,人們高估社會流動性的印象,部分來自誤算。他們以物質收入的代際影響替代了社會流動性。其實,競爭社會地位、獲取資源的能力是綜合性的,除了財富,還有教育(掌控信息和知識的)、職業(擁有高尚崗位)、社會聯系(抱團的緊密網絡)、健康狀況、是否長壽等,都是構成“社會成功”的元素。譬如說,蓋茨和巴菲特的子女,收入準會比父輩差得遠,他們不惟不再孜孜為錢打拼,其主要的職業甚至是在散財方面(公益基金會之類),然而他們的綜合社會地位,大半由祖上遺傳得來的綜合社會能力(underlying social competence),並不會很快衰減。若是根據巴菲特的子女收入大不如其父,就以為他們迅速回歸到社會平均,從而得出美國比其他社會流動性更高、更“公平”的結論,那就是根據錶面現象得出的很不可靠的結論。

至於為什麼人們對社會流動性速率的印象與此大不相同,克拉克的解釋是,人們意識的重心是短期的,他們關註的焦點在代際變化,只是兩代人之間發生的變動,這時隨機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就是“噪音”(各種運氣,包括好的運氣或壞的運氣)掩蓋了真實的訊號。噪音的影響在長期過程中會被抵消,在群體里會被折沖掉,需要大致跨四代人的時間,大約為75年。他提出的實據,是英國工業革命之前的傳統社會和之後的現代社會的比較。測算的結果表明,傳統英國的代際粘滯系數在0.80-0.85,現代英國的代際粘滯系數則在0.73-0.84左右。以此來計算,第四代英國人受其曾祖父影響的仍分別為 28.4%-40.96%(傳統)和40.96%-52.20%(現代),相關度在五分之二左右,雖說有改進,但依然很顯著。而素有“機會平等大熔爐”的美國,社會粘滯度比起英國也實在不遑多讓。

在提出“若想孩子成功,替你自己找個好配偶”的建議時,克拉克請大家註意,1、配偶的“好”,不在於他(她)是否有錢或生於有錢的家庭,也不在於其面貌是否姣好,而在於其生父母的財富、教育、職崗、社會網絡、健康長壽等因素的綜合考量;2、更主要的是,要考察其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曾祖父母、以及更上代人是否也成功。從長計議,才能確實把握他們的成功是否有堅實的根基,而非“噪音”所致的假象。

那麼,克拉克的發現和皮凱蒂的研究又有什麼關聯呢?《21世紀的資本》揭露出財富的社會分配嚴重不均,且在擴大之中,這也許是個事實。皮凱蒂著力剖析的困境不止是發達經濟體特有的,與中國的國情也有著相當的關聯。例如,國際間常被引用的一個數據,稱美國參眾兩院最富的前50位議員的財富加總起來不到11億美元,而中國的人大委員會里最富有的前50位代表的財富總值達到了980億美元。要是把沒露白的財富也計算在內的話,兩者的差別可能還要令人瞠目結舌。可是,如前文所述,皮凱蒂提出的在全球合作對財富徵收高的累積稅率的解決思路,很少具有可操作性。克拉克的發現則(間接地)對皮凱蒂的核心理念發難:非但以公權力為杠桿的社會再分配成效短暫甚至是徒勞的,其初衷都是疑問。克拉克認為,以發揮人類本身潛能的規律來運作,市場帶來的結果其實更“公正”(fairness)、更深刻也更為持久。

我們主要關心的,自然是中國人的社會流動現狀。《子孫照樣發達》里闢有專章,就中國近代的案例展開討論,這個案例是以克拉克教授和他的弟子Yu Hao (編者註:郝煜)的合作研究——“中國三個政體下的社會流動性——姓氏研究(1645-2012)”為基礎的。他們匯集和分析了清朝、民國、以及1949年後大陸和臺灣的數據,得出的結論是,三種體制下中國社會的流動性都和世界各國的相仿,比一直以來認為的要低得多,盡管這十幾代期間,尤其是十九世紀末頁直到現今,我們發生過翻天覆地的劇烈變革。作者沿用了姓氏的變遷的分析方法——通過比較該姓氏占總人口的比例和它在上層成功人士的占比,來說明該姓氏是處於社會的頂層及上層、中層、還是下層及底層。這里所謂“成功的社會綜合地位”,衡量的要素除了“富”,主要是“貴”,包括科舉里考中“舉人”、“進士”數量。成功獲取功名在清朝是地位晉升最主要的社會階梯,民國以後,“貴”的評測改換了內涵,科舉的功名被替換成現代的上層職崗:名校的教授、學者院士,名醫生名律師,高級行政官員,以及企業的董事長,等等。

作者追蹤前清的“精英十三姓氏”(主要集中於長江下遊地區)三百多年來的變遷,證實前朝的精英在現代社會上層的占比仍然超過社會平均(overrepresentation)。如果把社會平均水平設為1——姓氏占總人口的比例和該姓氏在上層成功人士所占比例是同等的話,那麼“精英十三姓氏”同“全國三大姓”(張、王、李,占全國人口約22%)以及“地區三大姓”(顧、沈、錢,總數在兩千萬人以上)相比,其影響遠遠超過1,也就是說,他們的“代表比率”遠超過社會的平均值 (overrepresented)。

具體的計算,根據1820年至1905年(之後科舉被廢除)的科考數據,在鄉試(“中舉”)和會試(“中進士”)里成功的比率,“精英十三姓氏”是“全國三大姓”的8.6倍(張王李三姓人口眾多,足以代表全國平均水平,故比率為1),是“地區三大姓”的4.7倍。

中國廢除帝制進入近代共和以來,差別依然巨大。從民國政府的高官名錄(1912-1949)來看,“精英十三姓氏”是“全國三大姓”的4.85倍、“地區三大姓”的2.28倍;從著名大學的教授名錄(1912)來看,“精英十三姓氏”為“全國三大姓”的3.82倍、“地區三大姓”的1.88倍;從企業的董事長名錄(2006)來看,“精英十三姓氏”是“全國三大姓”的4.51倍、“地區三大姓”的1.62倍;從中央政府的負責官員的名錄(大陸,2010)來看,“精英十三姓氏”則為“全國三大姓”的2.75倍、“地區三大姓”的1.46倍。

事實上,“地區三大姓”(主要分佈在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在全國範圍內也是“精英姓氏集團”。它也明顯超出了“全國三大姓”所代表的全國平均水平。上述的五個測評數據,顧、沈、錢三姓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83、2.13、2.03、2.78和1.88倍。

我的兒子在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撰寫經濟博士論文,他曾是克拉克教授的助研,幫助整理了部分資料,我們父子之間對克拉克的數據、分析方法和結論詮釋也曾有過討論。中國的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但姓氏卻是相當集中的:中國大陸的三百個上下的姓氏覆蓋了95%左右的人口,而臺灣的三十個姓氏幾乎覆蓋了人口的全部(98%)。不比英國,姓氏多達27000個,所以克拉克的模型更適合西方的社會,追索小(成功)姓氏樣本的長程變遷更容易。克拉克顯然註意到了這類差別,他在中國的姓氏上再加上地域的限定,調查了比如象“寧波範氏”、“海寧查氏”、“常熟翁氏”等精英家族的變遷。結論仍舊不變,中國社會的流動性從長計議,數百年來依然粘滯,並沒有因為社會體制、文化價值的劇烈變動而發生結構性的改變,要變也是“三百年河東、三百年河西”的長程演變,在他的“普世常數”的社會流動性規律的範圍之內。證據之一是,1949年後大陸和臺灣分野,社會體制及其政治乾預迥異,但是翻天覆地的折騰之後,社會流動性在兩者之間,相差卻甚小(臺灣的甚至略高一點)。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直接參閱原書。

《子孫照樣發達》一書今年三月正式出版,引起了社會關註和各界熱評。瀏覽各家包括不少著名經濟學家的評議,很少能對書的數據模型、方法詮釋提出質疑的,盡管如此,書中提出的結論還是令人難以“下咽”。正如一位有名的哈佛教授所說,筆者亦有同感,“讓我們希望,克拉克揭示的規律不是事實。”

在公共政策設計之上,這涉及到了一個更根本性問題。在爭議社會分配是否平均時,人們常是把“公正”、“正義”、“公平”、“平均”攪和在一塊,難道它們是一個概念嗎?如果確有區別的話,我們又應當在哪個層面加以區分?

比如,你可以追尋自己周邊的人,同鄉、同學、同事等等,“發達”或“不發達”的經歷,以及他們前代的經歷。開放三十餘年以來,各方面的松綁的結果,社會資源的分配確實有了更多的差異,然而這樣的進展,難道是更偏離“公正”了嗎?

我倒是傾向於相信,怎樣使得競爭的場地更為平坦,更符合人類的生存條件(human conditions),能讓競賽博弈一輪又一輪健康擴展,廣泛激發出全社會的創新能力,克拉克的研究有其建設性的貢獻,可以為社會分配及再分配提供公義的長久基地。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本文責任編輯 徐瑾 [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資本主義減輕了社會不平等 2014-08-07
財富不均: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2014-06-11
富人的優勢不僅在於錢多 2014-06-10
皮凱蒂錯在哪裡? 2014-06-06
全球變得更平等? 2013-12-30

孫滌上一篇文章

中國經濟學人的新課題 2014-04-03

分享本文

排序: 評論總數
[查看評論]
未經英國《金融時報》書面許可,對於英國《金融時報》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摘編或在非FT中文網(或: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所屬的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已經英國《金融時報》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4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