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地王頻出,但房地產信托卻萎縮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127

這是當日拍出的073-06號地塊,目前是一處停車場(7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裴鑫/圖)

在地王屢屢掀起房地產高潮之時,過去曾占信托業半壁江山的房地產信托卻沒有跟著火爆起來。Wind數據顯示,截止目前,今年房地產信托共募集380億元資金,較去年同期,減少近3成。

房地產業扶搖直上之時,房地產信托作為銀行信貸外的資金補充,從2010年開始爆發式增長。中國信托業協會的數據統計,截止到2013年底,中國房地產信托存量規模首次超過萬億。2013年正是中央調控房地產市場,市場“錢荒”最為嚴重的時候。

剛剛拿下最貴地王的閩系房企融信,過去最為重要的融資渠道就是信托。其在招股書中寫道,2015年末,借款總額186.284億,其中,銀行21.761億,信托及其他資金164.523億。也正是在信托的支持下,融信的杠桿率一度高達1540%。

但是在“資產荒”的當下,一些立足一二線城市的房地產企業最不缺的就是資金。比如融信2015年末上市後,很快就通過公司債以及ABS借到了110億現金。“現在我對信托積極性不大,成本比較高,可能在我沒有‘四證’的時候,信托的錢我會拿來頂一下,有了證以後就跟銀行借開發貸。”一位上海房地產商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銀行信貸、債券市場等融資途徑紛紛向地王企業敞開懷抱,利率之低“完爆”信托。自2014年11月22日至今,央行已經多次降準、降息。目前一年期基準存款利率已由2.75%降至1.5%,降幅達45.46%。房地產信托收益率不得不跟著每況愈下,過去曾一度高達20%,但Wind數據顯示,今年的平均收益率只有7.46%,去年同期則為9.11%。

與此同時,在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則處於“去庫存”的“寒潮期”。基於對風險的擔憂,信托公司也減少了房地產信托的發行規模。中國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信托風險項目的個數、規模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329

網絡訂餐亂象仍頻出:營業執照造假花樣多 幽靈餐廳屢現

今年以來,全國多地對網絡訂餐平臺開展巡查和專項整治。10月1日實施的《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與新食品安全法呼應,對網絡食品交易各方法律責任和義務進行了嚴格規定。但是,據新華社報道,記者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調查發現,嚴查之下,一些商家以模糊證照字跡的方法瞞天過海,“幽靈餐廳”、超範圍經營等問題仍然頻現。

新規之下營業執照造假花樣翻新

網絡食品安全查處辦法規定,通過第三方平臺進行交易的食品經營者在其經營活動主頁面顯著位置公示其食品經營許可證時,相關信息應當真實、準確、畫面清晰,容易辨識。但記者登錄各大主流網絡訂餐平臺和實地探訪發現,新規之下,一些商家以花樣翻新的造假伎倆逃避監管。

以店鋪實景圖片代替證照。在百度外賣和美團平臺上,標明位於上海市徐匯區建國西路641號的“南京湯包館麻辣燙”、北京市西城區宣武門附近的“滿香園餐館”、長椿街30-3號的“那年小館”、達智橋胡同6號的“食尚客”等店鋪,在商家詳情中沒有公示經營證照,有的僅附有3張餐館內外實景照片;地址標示為廣州市中山六路100號的“飄香麻辣燙”、中山八路10號的“千里香餛飩王”等店鋪,僅公示一張營業執照,沒有許可證。

模糊證件蒙蔽消費者。在百度外賣平臺,北京、上海、廣州一些已經公示經營證照和商戶實景的餐戶,卻只能看到分辨率很低的小照片,無法點擊放大。在美團外賣上,名為“食尚客”“賽百味(莊勝崇光店)”“同樂居家常菜”等店鋪,公示的餐飲服務許可證圖片字跡模糊不清,還不能放大。

許可證過期仍然照常營業。記者在美團外賣上發現,一家名為“麻辣誘惑(漢光店)”的店鋪餐飲服務許可證早在今年6月就已經過期。“餓了麽”平臺上一家名為“賽百味”的店鋪去年12月就已過期。百度外賣一家名為“京味齋”的店鋪,其公示的餐飲服務許可證截止日期為今年8月1日,營業執照年度檢驗情況也是只到2012年度。位於北京西單北大街133號的“CoCo都可”店鋪,營業執照和許可證有效截止日期均為今年9月24日。但截至10月20日,記者發現,這些店鋪依然在平臺上營業,其中“京味齋”月售2710份,“CoCo都可”月售991份。

專家指出,按照法規,持過期的許可證經營等同於無證經營。

“幽靈餐廳”和超範圍經營問題依然突出

除了新規之下的新問題,記者發現,一些過去曾被查處的網絡訂餐老問題依然普遍存在。

公示地址與實際經營場所不符的“幽靈餐館”屢見不鮮。百度外賣上一家名為“粉滋源”的店鋪,公示地址為北京市海澱區大柳樹路13號。但記者實地調查發現,這里確實有家商鋪,但不僅沒有掛出任何店名牌匾,也沒有在餐廳明顯位置掛出營業執照。記者查閱這家商戶的評論發現,近幾個月來,有數位顧客留言表示送上門的外賣食品味道不對,吃了以後出現拉肚子等癥狀。

此外,不少商家還在超範圍經營。百度外賣上一家名為“楚將軍旗艦店”的大閘蟹商家,“8只全母,全網首發,限時特價秒殺”等商家介紹字樣格外醒目。但記者查閱發現,該商家食品流通許可證上經營範圍為“零售預包裝食品、乳制品”,而大閘蟹是屬於生鮮類的活體水產品,並不在其經營許可範圍內。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商家玩貓鼠遊戲,每次媒體曝光後,網絡訂餐平臺便將無證照商家下架,可沒過多久,新的類似問題又重新出現,周而複始。

曾被曝光過有多個無證照餐飲店的上海市寶山區方正路,這里的餐飲店大多只有幾平方米。當時這條街上的“菜飯骨頭湯”“葵姨瓦煲飯”“正宗四川麻辣燙”等商戶在“餓了麽”平臺標識的地址和證照,一律寫的是“上海市長寧區仙霞新村街道茅臺路462號”。而事實上,兩個地址相差30公里。而如今,記者發現,除“正宗四川麻辣燙”被下架外,“菜飯骨頭湯”仍使用這一地址,“葵姨瓦煲飯”則未公示新的證照。

北京食藥監部門工作人員表示,光百度、美團、“餓了麽”、到家美食會四大網絡訂餐平臺共有北京地區店鋪5.8萬家。相比實體餐飲,網絡訂餐交易環節複雜,交易鏈條長,容易給不法分子摻假使雜提供更多機會,也給職能部門的監管帶來更大的難度,而且餐飲生產的隨意性給監管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訂餐平臺對商家並非沒有治理能力,應收緊審核關口

雖然查處辦法要求入網餐飲生產經營者必須亮證公示,但是不少商家公示的證照模糊,訂餐平臺甚至設置了不能放大的功能,使公示淪為擺設。

對於公眾質疑,美團、餓了麽對記者表示不予置評。而百度外賣平臺依然聲稱,其自成立伊始就已要求所有入駐商家必須亮證公示,還設置了品控部門不斷審查商戶資質,從源頭把控質量。

記者調查發現,網絡訂餐平臺對商家並非沒有治理能力,技術上也可以實現,但操作中卻進展緩慢,甚至有的網絡訂餐平臺間形成“逆競爭”:這家平臺剛清理門戶,那家平臺就照單全收,導致“誰清理誰吃虧”。

專家認為,今年以來相關管理部門屢出重拳,但網絡訂餐平臺上黑作坊猖獗依舊,一個重要原因是板子沒有打到平臺上。

“黑作坊能成群上網,源頭在線下但根子在平臺。”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傅蔚岡認為,無證照商家不是新出現的,但是網絡訂餐平臺的出現讓無證照商家的數量迅速擴大。網絡訂餐亂象之所以頻現,一是平臺把關不嚴,一味追求規模;二是平臺投入不足,管理人手有限;三是平臺運營不當,有的地方生產經營者與平臺管理者是同一夥人,存在“監守自盜”隱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788

利空頻出煤炭大幅回調 動力煤夜盤跌近4%

期貨夜盤開盤,動力煤跌近4%,焦煤、焦炭跌逾2%。

鄭商所通知,自今日夜盤起動力煤日內平今倉手續費調整為30元/手。11日晚夜盤交易時起,若某客戶當日在動力煤單一合約交易量超過8000手,且日內平今倉交易量超過2000手,對該客戶該合約當日交易手續費加收30元/手。

大商所決定自11月8日結算時起,焦炭、焦煤品種最低交易保證金標準提高至11%,漲跌停板幅度調整至9%。自11月9日交易時(即8日晚夜盤交易小節時)起,焦炭和焦煤品種非日內交易手續費標準由成交金額的萬分之0.6提高至萬分之1.2,日內交易手續費標準維持成交金額的萬分之7.2不變。

另外,有消息稱發改委將於11月9日,邀請陜西省發改委、煤炭局,山西省煤炭廳,內蒙古煤炭局,交通運輸部水運局,中國鐵路總公司運輸局,秦皇島港務集團,神華集團,中煤能源集團等單位召開會議,研究做好新增運力和有效資源的工作銜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740

高送轉炒作頻出 減持暗箱陷阱頻現

一面是火焰,一面是冰水。臨近年末,高送轉題材再次引發市場關註,特別是在今年交易清淡、熱點匱乏、賺錢效應不強的環境中,歷來熱衷炒作的A股難得遇到了一次事件性機會。指針回撥到年中,以煌上煌(002695.SZ)為代表的高送轉概念股引來資金的競相追逐。近日2016年年度高送轉大幕徐徐拉開,截至12月13日共有17家上市公司進行了預披露,但隨之伴隨的是交易所的關註和問詢。不完全統計,12月以來,交易所已經對其中5家公司下發關註函。

炒作路線複盤

隨著2010年IPO擴容與定增市場的火爆,高送轉題材的受關註度持續高漲,不論是買方還是賣方,均試圖在高送轉中尋找機會,散戶資金更是如此,也有人把這種做法稱為高送轉概念的炒作。“一是通過高送轉股票向市場傳遞未來業績將保持高增長的積極信號;二是送股後股價降低提高了流動性。”國金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李立峰表示,高送轉已經成為投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般來說,高送轉的炒作期往往與年報和中報發布時期相關,因此中報高送轉炒作多在6月至10月;年報高送轉則是11月到次年2月。投資高送轉,建倉須趁早。“由於高送轉公司股價的相對表現時點往往發生在預案公告日之前,因此提前布局是較為適宜的操作策略。”上海一位券商人士表示。

煌上煌在今年頗有代表性。Wind資訊數據顯示,該公司中報高送轉預披露是在6月30日,在此前之前的一個月(6月1日至6月29日)內上漲40.69%;天潤數娛(002113.SZ)也是如此,在高送轉方案預披露前的一個月上漲了24.42%。不過並不是所有高送轉炒作都依照這種路數演繹。名家匯(300506.SZ)的預案披露日是今年的7月28日,在此之前7月1日至27日,公司股價下跌了7.8%。

名家匯的行情出現在了半年度利潤分配預案公告後。7月27日晚間公告了預案,7月28日便漲停,在隨後的20個交易日內上漲幅度高達136%。本報也註意到,由於在方案公布後連續三個交易日股價漲幅超過20%公司對股價異動作出了說明:除高送轉外,基本面情況並未發生變化、也不存在應該披露而沒有披露的事項。

另外,交易所也在時刻關註是否存在高送轉預案被提前泄露的情形。11月17日下午收市後,市場出現了有關山東華鵬(603021.SH)2016年度存在“高送轉”的傳言,該傳言稱“山東華鵬公告:公司以截至2016年11月17日公司總股本約1.23億股為基數,擬每10股送紅股5股,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1.25元(含稅) ,同時進行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以公司總股本 1.23 億股為基數向全體股東每10股轉增25股,合計送轉約 3.69億股。”

4天後,山東華鵬公告,擬以2016年年報經審計的總股本為基數,以資本公積轉增股本方式向全體股東每 10 股轉增 16 股,以現金股利的方式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2元(含稅)。深交所方面,亦要求上市公司補充披露在信息保密和防範內幕交易方面所采取的具體措施以及披露本次分配預案預披露前三個月內投資者調研的詳細情況。

監管密集發函

隨著永和智控(002795.SZ)、天龍集團(300063.SZ)披露 2016年度高送轉預案,2016年度高送轉的大幕由此拉開。東方財富choice統計顯示,截至12月13日,今年來共有17家上市公司公告了2016年度預披露方案,總體來看,這17家上市公司轉增股份都很“大方”,尤其是金利科技(002464.SZ)和易事特(300376.SZ),均是“每10股轉增30股”,並且後者每10股還派息0.9元(稅前)。

《第一財經日報》註意到,在這17家公司中,微光股份(002801.SZ)、新易盛(300502.SZ)、東音股份(002793.SZ)、優博訊(300531.SZ)、永和智控(002795.SZ)均是次新股。Wind資訊統計顯示,高送轉股票的股本主要集中在3億股以內,占比為67%,其中超過6億股本的占比為16%。這顯示,與非高送轉股票對比,高送轉股票的股本明顯要小。

“有高送轉預期股票里很多的總股本和市值都很小,這也和多數次新股相符合,有時候次新股與高送轉的炒作會同時進行並形成共振。”上述券商分析人士進一步表示,需要提防股本擴大後與凈利潤不同步造成的每股收益降低的風險。值得註意的是,盡管只有17家公司預披露高送轉,但是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14日下午,便有巨龍管業(002619.SZ)、金利科技、微光股份、山東華鵬、新易盛等五家上市公司都收到了交易所的關註函。

12月13日,深交所要求巨龍管業和金利科技按照《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公告格式第43號》的規定,結合公司所處行業特點、公司發展階段、經營模式、報告期內主要經營情況、未來發展戰略等因素,充分說明上述利潤分配方案與公司業績成長性是否相匹配。12月14日中午,深交所就微光股份2016年擬“10轉10派3”的方案下發關註函,同樣要求其充分說明該利潤分配方案與公司業績成長性是否相匹配。

高送轉背後的減持暗箱

交易所除了關註公司業績情況考察利潤分配方案是否與成長性相匹配外,還要求上市公司有責任向重要股東問詢堅減持計劃。近期深交所新修訂的高送轉公告也表明監管在關註上市公司是否有意配合重要股東的減持。

12月1日晚間新易盛(300502)發布,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3.50元(含稅),同時以資本公積金每10股轉增20股的方案,同時表示,股東未來6個月內擬密集減持,減持計劃總數最高達4485659股,按當日收盤價154.33元計算,擬減持總額達6.92億元。12月5日深交所發出關註函,詢問其高比例送轉預案是否存在炒作股價並配合大股東及董監高減持的意圖。

不容忽視的是,市場上存在個別上市公司與機構私下達成協議,控制高送轉消息的釋放節奏,利用或制造“高送轉”傳聞牟取利益的行為。通常,私募機構通過在二級市場大幅買入造成高送轉利好的假象引誘投資跟進,進而實現上市公司股東高位減持的目的。

“在面對市場出現的“高送轉”傳聞時,不宜盲目輕信,更不要抱著僥幸的心理跟風炒作,一切以上市公司公告為準,對利用或制造‘高送轉’傳聞牟取利益的行為保持警惕。”深交所如是提示投資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583

電商巨頭動作頻出,無人機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前景光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2/161623.shtml

電商巨頭動作頻出,無人機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前景光明?
矽谷密探 矽谷密探

電商巨頭動作頻出,無人機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前景光明?

中國無人機快遞:農村居民有福了

本文由矽谷密探(微信ID: SVS-007)授權i黑馬發布。

最近,無人機鬧出了不少事兒,首先是又一架發燒友操縱的無人機勇闖了昆明機場,險些危害到了正常航班的起降;另外,UPS在佛羅里達州的一個草莓農場測試無人機送貨。第一架成功了,用了13分鐘將一個包裹從貨車上送到了農場深處的房子頂上;而第二架,不幸的,一頭栽了下來,原因是受到了信號幹擾。

1

不管怎樣,也許,明天一睜眼,無人機把熱咖啡熱牛奶送到你的窗前,就已經從科幻變成了現實。畢竟,不僅是矽谷的大佬們例如谷歌,亞馬遜,UPS等在大力投入無人機送貨;國內的巨頭們,比如京東、順豐等,也熱火朝天地推進著自己的無人機服務。

今天,密探就從矽谷大佬們的無人機試驗講起,看看無人機這塊香餑餑,對中美快遞行業現有的商業模式,會帶來哪些革新?並且,從技術的角度,還有哪些釘子,是吃螃蟹的大佬們必須要碰的?

先看看美國快遞業老大UPS剛完成了這個測試,了解一下無人機送貨是什麽畫風吧。正如視頻[1]中,UPS的司機將貨車開到了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Tampa的一個草莓農場邊上。往常,司機必須要開著貨車,深入農場的崎嶇小路,遞送包裹。但這次,她將車停下,把包裹放入無人機的置物架上,點擊自己的操作臺上的觸屏,發出向目的地起飛的命令。

無人機自動飛出,將包裹送到位於農場內部一所房屋的房頂上。釋放包裹後,無人機自動飛回貨車,降落在車頂的充電設備上,開始充電為下一次飛行做準備。

UPS測試用的無人來自其合作夥伴Workhorse Group,名叫HorseFly,機重9.5磅,有8個旋翼,可以連續飛行30分鐘,最大載重量為10磅。

2

國內的朋友可能覺得,無人機送快遞肯定既貴又不方便。快遞小哥們開著摩托呼呼沖過,去一個小區能送好多件,便宜又方便,不是很好嗎?

但是,在美國情況可不是這樣的。大部分的地區與大農村無異,人口密度和住宅密度都大大小於中國,送貨路途遠,人工成本也高。

雖然無人機送快遞乍一聽很高大上,但是對於大型電商來說,規模效應還是存在的。

無人機送貨,成本或可低於1美元/單

基於2015年的數據,美國ARK投資咨詢公司對於亞馬遜在美國用無人機送貨的成本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平攤到每一單無人機送貨,亞馬遜的成本甚至不到1美元。

3

這個商業模式的重點之一就是規模。ARK估算,亞馬遜每年有大約4億件包裹是符合無人機派送要求的(估算方法請看註釋)。

什麽要求呢?簡單來說,第一是輕,不超過5磅;第二是,離亞馬遜的倉庫或站點不超過10英里(約16公里),畢竟目前無人機的飛行距離有限。

亞馬遜的CEO Jeff Bezos曾表示,86%的亞馬遜包括都在5磅以下。同時,ARK估算,有約為25%的包括,遞送距離都在無人機可處理的範圍內。

這樣,假設一臺無人機每天可以遞送約30件十英里內的包裹,如果所有這些符合要求的包裹都用無人機遞送,則需要大約3萬至4萬臺無人機。

而亞馬遜使用的Prime Air 無人機每臺成本在1000到3000美元之間。這樣,將無人機的硬件成本電池、軟件、基礎設施、燃料、人工管理成本等分攤到每架次無人家包裹遞送上,成本只有0.88美元。

那麽美國人民對於無人機派送費的心理預期是多少呢?

美國公司Walker Sands Communications 2016年做的“未來零售業”調查顯示[5],79%的美國消費者願意讓無人機遞送他們的包裹,只要這能使他們在一個小時內收到包裹;而73%的被調查者表示,他們願意付費10美元給這樣快速的無人機送貨服務。

可以說,如果政策允許,技術足夠靠譜,亞馬遜的基於派送站往外派無人機的模式,是大大的有利可圖啊!

當然,目前這個模式還是有很多挑戰的。政策方面最大的挑戰來自於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美國的監管是出了名的嚴格。FAA規定,無人機不可以飛出操作員的視線外!也就是,目前亞馬遜還不能將無人機直接從倉庫中放出去,而是要像UPS的實驗中的模式那樣,從開到遞送地點的卡車上起飛無人機。

但是政策是會變的,隨著技術的成熟,總會有放開的一天。

不過,對於缺乏規模的小型電商或者私人用戶來說,使用無人機送貨的成本和風險還是太高。畢竟,要準確的完成送貨,並不只放飛無人機這麽簡單,還需要實時的數據采集,設計飛行線路,以及精準的追蹤和操控等。

舉個例子,UPS的HorseFly在實際送貨中將會用采用自己的在路整合優化導航系統(ORION)規劃路線;這個導航系統,會結合不僅是空域,地形,天氣,風速風向等數據,也會整合無人機上的感應裝置傳輸來的數據,例如來自GPS指南針,光學雷達(LIDAR)和用於降落的紅外攝像機的數據,對飛行路線進行規劃。

5

這種系統非常複雜和昂貴,是普通民用無人機的系統所無法比擬的。此外,運送快遞時,對無人機的可靠性和避開障礙的能力的要求很高,也需要傳感器等昂貴的配件來捕捉和傳遞數據。

因此,為了攤低將無人機用於快遞服務的成本,也許未來會出現專門的無人機快遞服務提供商,來為眾多中小電商、快遞公司甚至個人提供包裹遞送服務。

甚至,另一種可能的商業模式,是亞馬遜這樣的巨頭將自己的無人機服務體系以付費的形式提供給商業用戶用戶,就像亞馬遜現在將雲計算平臺作為服務租用給客戶一樣。

這樣的未來可不是不可能,誰知道這些大佬們會玩多大呢?

2016年底,亞馬遜就申請了一項“飛行倉庫”的專利。基本的概念就是,一個像飛船一樣的“倉庫”將飛行在空中,並從空中發送無人機,給地面的地址送貨。

6

(圖片:來自supplychain247的概念圖)

“飛行倉庫”的飛行高度是大約1400米。可以設想,有了這個可以移動的飛行倉庫,將解決無人機飛行距離不遠的問題。

屆時,亞馬遜可以用無人機遞送的包裹,將遠超4億件;經濟規模大了,成本便還會下降。

中國無人機快遞:農村居民有福了

在美國,預估無人機可遞送包裹的規模時,主要考慮的因素一個是包裹重量,一個是遞送地址離倉庫站點的距離;而在中國,恐怕還要考慮一個因素,那就是將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區的包裹先排除。

不同於美國,大多數的家庭都有獨棟的House,還有院子,對於無人機來說,目標好辨認,包裹一次扔到位。在咱們中國,城里的居民大部分都居住在公寓樓里,陽臺還是封閉的,這對現有的無人機技術來說,挑戰還真不是一點點。

此外,中國快遞小哥的熱情高效,以及人力成本之低也是有目共睹的。國內媒體近日就報道了,江蘇省蘇州市的快遞小哥每派送一個包裹,勞務費是1塊人民幣!

7

但中國的電商和快遞業大佬們在無人機用於快遞服務方面的腳步是領先於全球的。因為中國不僅有城市,還有廣大的農村。在美國的電商們還在羞答答做測試的時候,中國的無人機送貨已經在農村地區成功運營了。

電商大佬京東的無人機戰略首先打的就是農村市場。去年6月,京東在江蘇宿遷農村送出了無人機配送試運營的第一單。

而到了雙十一,京東無人機在宿遷、西安、北京等多地就開始正式送貨了。根據國內媒體[4]的現場描述,京東M系列機型的無人機飛到某村上空,在1米高的位置懸停,拋下一件包裹後升空離去。而鄉村配送員打開包裹,將里面的商品送給訂貨的村民。

京東的無人機與亞馬遜所用的只能載重5磅的無人機不同。京東的M系列無人機的載重達到最大30公斤。而飛行距離則為亞馬遜無人機的2倍左右,能達到30公里。

這樣的“體質”,使京東的無人機可以一次運送多個貨品。

京東做過調研,發現在農村地區,快遞配送站到村莊的直線距離往往不超過10公里,但如果快遞員去送,需要翻山越嶺,耗去半天以上時間才能完成一次配送,時間成本很高。而這些貨物通常都是中小型貨物,無人機完全載得動。

與京東不謀而合的,快遞大佬順豐也將無人機速遞服務的服務範圍首選圈定在山區和農村偏遠地方,通過無人機,解決農村和山區存在的、最後一段路的配送難題。

無人機的技術挑戰

當然,現實中的問題還很多。

在UPS的無人機測試里,第二次的試飛,無人機可能收到了攝影師的器械的信號幹擾,起飛失敗,並在試圖回到UPS卡車車頂時,摔了下去。

另外,UPS也透露,無人機的回收是一個挑戰。在UPS的車頂,有一個小型的端口,在那里的機器系統可將飛回的無人機接住,並幫它開始充電。但是,這個步驟的精確性並不容易掌握。

可以說,技術方面的挑戰還很多。如果一個攝像機的信號都可以幹擾到它們,那誰又能保證我們走在路上不被失控的無人機砸到呢?

此外,由於是在室外飛行,環境帶來的挑戰也是巨大的。刮大風、下大雨時,無人機還能出去送包裹嗎? 即使風和日麗,萬里無風,空中的原住民,例如鳥類,蝙蝠呢對於無人機也是路途中的威脅。

8

這些技術難題,對於講求時效性的無人機送快遞業務,是尤為重要的挑戰,還有待行業大佬和各個創新企業,在無人機障礙感知和規避、自動導航、自助航跡規劃、多機協同等技術方面的研究,來應對和解決。

無人機 派送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809

電商巨頭動作頻出,無人機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前景光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2/161623.shtml

電商巨頭動作頻出,無人機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前景光明?
矽谷密探 矽谷密探

電商巨頭動作頻出,無人機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前景光明?

中國無人機快遞:農村居民有福了

本文由矽谷密探(微信ID: SVS-007)授權i黑馬發布。

最近,無人機鬧出了不少事兒,首先是又一架發燒友操縱的無人機勇闖了昆明機場,險些危害到了正常航班的起降;另外,UPS在佛羅里達州的一個草莓農場測試無人機送貨。第一架成功了,用了13分鐘將一個包裹從貨車上送到了農場深處的房子頂上;而第二架,不幸的,一頭栽了下來,原因是受到了信號幹擾。

1

不管怎樣,也許,明天一睜眼,無人機把熱咖啡熱牛奶送到你的窗前,就已經從科幻變成了現實。畢竟,不僅是矽谷的大佬們例如谷歌,亞馬遜,UPS等在大力投入無人機送貨;國內的巨頭們,比如京東、順豐等,也熱火朝天地推進著自己的無人機服務。

今天,密探就從矽谷大佬們的無人機試驗講起,看看無人機這塊香餑餑,對中美快遞行業現有的商業模式,會帶來哪些革新?並且,從技術的角度,還有哪些釘子,是吃螃蟹的大佬們必須要碰的?

先看看美國快遞業老大UPS剛完成了這個測試,了解一下無人機送貨是什麽畫風吧。正如視頻[1]中,UPS的司機將貨車開到了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Tampa的一個草莓農場邊上。往常,司機必須要開著貨車,深入農場的崎嶇小路,遞送包裹。但這次,她將車停下,把包裹放入無人機的置物架上,點擊自己的操作臺上的觸屏,發出向目的地起飛的命令。

無人機自動飛出,將包裹送到位於農場內部一所房屋的房頂上。釋放包裹後,無人機自動飛回貨車,降落在車頂的充電設備上,開始充電為下一次飛行做準備。

UPS測試用的無人來自其合作夥伴Workhorse Group,名叫HorseFly,機重9.5磅,有8個旋翼,可以連續飛行30分鐘,最大載重量為10磅。

2

國內的朋友可能覺得,無人機送快遞肯定既貴又不方便。快遞小哥們開著摩托呼呼沖過,去一個小區能送好多件,便宜又方便,不是很好嗎?

但是,在美國情況可不是這樣的。大部分的地區與大農村無異,人口密度和住宅密度都大大小於中國,送貨路途遠,人工成本也高。

雖然無人機送快遞乍一聽很高大上,但是對於大型電商來說,規模效應還是存在的。

無人機送貨,成本或可低於1美元/單

基於2015年的數據,美國ARK投資咨詢公司對於亞馬遜在美國用無人機送貨的成本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平攤到每一單無人機送貨,亞馬遜的成本甚至不到1美元。

3

這個商業模式的重點之一就是規模。ARK估算,亞馬遜每年有大約4億件包裹是符合無人機派送要求的(估算方法請看註釋)。

什麽要求呢?簡單來說,第一是輕,不超過5磅;第二是,離亞馬遜的倉庫或站點不超過10英里(約16公里),畢竟目前無人機的飛行距離有限。

亞馬遜的CEO Jeff Bezos曾表示,86%的亞馬遜包括都在5磅以下。同時,ARK估算,有約為25%的包括,遞送距離都在無人機可處理的範圍內。

這樣,假設一臺無人機每天可以遞送約30件十英里內的包裹,如果所有這些符合要求的包裹都用無人機遞送,則需要大約3萬至4萬臺無人機。

而亞馬遜使用的Prime Air 無人機每臺成本在1000到3000美元之間。這樣,將無人機的硬件成本電池、軟件、基礎設施、燃料、人工管理成本等分攤到每架次無人家包裹遞送上,成本只有0.88美元。

那麽美國人民對於無人機派送費的心理預期是多少呢?

美國公司Walker Sands Communications 2016年做的“未來零售業”調查顯示[5],79%的美國消費者願意讓無人機遞送他們的包裹,只要這能使他們在一個小時內收到包裹;而73%的被調查者表示,他們願意付費10美元給這樣快速的無人機送貨服務。

可以說,如果政策允許,技術足夠靠譜,亞馬遜的基於派送站往外派無人機的模式,是大大的有利可圖啊!

當然,目前這個模式還是有很多挑戰的。政策方面最大的挑戰來自於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美國的監管是出了名的嚴格。FAA規定,無人機不可以飛出操作員的視線外!也就是,目前亞馬遜還不能將無人機直接從倉庫中放出去,而是要像UPS的實驗中的模式那樣,從開到遞送地點的卡車上起飛無人機。

但是政策是會變的,隨著技術的成熟,總會有放開的一天。

不過,對於缺乏規模的小型電商或者私人用戶來說,使用無人機送貨的成本和風險還是太高。畢竟,要準確的完成送貨,並不只放飛無人機這麽簡單,還需要實時的數據采集,設計飛行線路,以及精準的追蹤和操控等。

舉個例子,UPS的HorseFly在實際送貨中將會用采用自己的在路整合優化導航系統(ORION)規劃路線;這個導航系統,會結合不僅是空域,地形,天氣,風速風向等數據,也會整合無人機上的感應裝置傳輸來的數據,例如來自GPS指南針,光學雷達(LIDAR)和用於降落的紅外攝像機的數據,對飛行路線進行規劃。

5

這種系統非常複雜和昂貴,是普通民用無人機的系統所無法比擬的。此外,運送快遞時,對無人機的可靠性和避開障礙的能力的要求很高,也需要傳感器等昂貴的配件來捕捉和傳遞數據。

因此,為了攤低將無人機用於快遞服務的成本,也許未來會出現專門的無人機快遞服務提供商,來為眾多中小電商、快遞公司甚至個人提供包裹遞送服務。

甚至,另一種可能的商業模式,是亞馬遜這樣的巨頭將自己的無人機服務體系以付費的形式提供給商業用戶用戶,就像亞馬遜現在將雲計算平臺作為服務租用給客戶一樣。

這樣的未來可不是不可能,誰知道這些大佬們會玩多大呢?

2016年底,亞馬遜就申請了一項“飛行倉庫”的專利。基本的概念就是,一個像飛船一樣的“倉庫”將飛行在空中,並從空中發送無人機,給地面的地址送貨。

6

(圖片:來自supplychain247的概念圖)

“飛行倉庫”的飛行高度是大約1400米。可以設想,有了這個可以移動的飛行倉庫,將解決無人機飛行距離不遠的問題。

屆時,亞馬遜可以用無人機遞送的包裹,將遠超4億件;經濟規模大了,成本便還會下降。

中國無人機快遞:農村居民有福了

在美國,預估無人機可遞送包裹的規模時,主要考慮的因素一個是包裹重量,一個是遞送地址離倉庫站點的距離;而在中國,恐怕還要考慮一個因素,那就是將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區的包裹先排除。

不同於美國,大多數的家庭都有獨棟的House,還有院子,對於無人機來說,目標好辨認,包裹一次扔到位。在咱們中國,城里的居民大部分都居住在公寓樓里,陽臺還是封閉的,這對現有的無人機技術來說,挑戰還真不是一點點。

此外,中國快遞小哥的熱情高效,以及人力成本之低也是有目共睹的。國內媒體近日就報道了,江蘇省蘇州市的快遞小哥每派送一個包裹,勞務費是1塊人民幣!

7

但中國的電商和快遞業大佬們在無人機用於快遞服務方面的腳步是領先於全球的。因為中國不僅有城市,還有廣大的農村。在美國的電商們還在羞答答做測試的時候,中國的無人機送貨已經在農村地區成功運營了。

電商大佬京東的無人機戰略首先打的就是農村市場。去年6月,京東在江蘇宿遷農村送出了無人機配送試運營的第一單。

而到了雙十一,京東無人機在宿遷、西安、北京等多地就開始正式送貨了。根據國內媒體[4]的現場描述,京東M系列機型的無人機飛到某村上空,在1米高的位置懸停,拋下一件包裹後升空離去。而鄉村配送員打開包裹,將里面的商品送給訂貨的村民。

京東的無人機與亞馬遜所用的只能載重5磅的無人機不同。京東的M系列無人機的載重達到最大30公斤。而飛行距離則為亞馬遜無人機的2倍左右,能達到30公里。

這樣的“體質”,使京東的無人機可以一次運送多個貨品。

京東做過調研,發現在農村地區,快遞配送站到村莊的直線距離往往不超過10公里,但如果快遞員去送,需要翻山越嶺,耗去半天以上時間才能完成一次配送,時間成本很高。而這些貨物通常都是中小型貨物,無人機完全載得動。

與京東不謀而合的,快遞大佬順豐也將無人機速遞服務的服務範圍首選圈定在山區和農村偏遠地方,通過無人機,解決農村和山區存在的、最後一段路的配送難題。

無人機的技術挑戰

當然,現實中的問題還很多。

在UPS的無人機測試里,第二次的試飛,無人機可能收到了攝影師的器械的信號幹擾,起飛失敗,並在試圖回到UPS卡車車頂時,摔了下去。

另外,UPS也透露,無人機的回收是一個挑戰。在UPS的車頂,有一個小型的端口,在那里的機器系統可將飛回的無人機接住,並幫它開始充電。但是,這個步驟的精確性並不容易掌握。

可以說,技術方面的挑戰還很多。如果一個攝像機的信號都可以幹擾到它們,那誰又能保證我們走在路上不被失控的無人機砸到呢?

此外,由於是在室外飛行,環境帶來的挑戰也是巨大的。刮大風、下大雨時,無人機還能出去送包裹嗎? 即使風和日麗,萬里無風,空中的原住民,例如鳥類,蝙蝠呢對於無人機也是路途中的威脅。

8

這些技術難題,對於講求時效性的無人機送快遞業務,是尤為重要的挑戰,還有待行業大佬和各個創新企業,在無人機障礙感知和規避、自動導航、自助航跡規劃、多機協同等技術方面的研究,來應對和解決。

無人機 派送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101

從文化類綜藝到小眾電影的崛起,2017年清流之作頻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1228/166678.shtml

從文化類綜藝到小眾電影的崛起,2017年清流之作頻出
任珊 任珊

從文化類綜藝到小眾電影的崛起,2017年清流之作頻出

2017年已經接近尾聲,今年影視圈也湧現出了不少“清流”之作。

來源 | 文創資訊

記者 | 任珊

不知不覺,2017年已經接近尾聲。回顧這一年,來自娛樂圈的一股股“泥石流”,不斷挑戰著我們的忍受下限。我們經歷了“摳圖不自賞”的辣眼睛,見證了各路明星的人設崩塌,經受了“逐夢爛片”的洗禮,也圍觀了“戲精的誕生”里一幕幕的“互撕大戲”……

但不可忽視的是,在這些辣眼睛的“泥石流”背後,娛樂圈也湧現出了不少“清流”。以《朗讀者》、《國家寶藏》為代表的文化類綜藝,帶給我們文化上的滋養;以《岡仁波齊》、《二十二》為代表的小眾電影,給我們帶來心靈上的震撼;以《人民的名義》、《白夜追兇》為代表的精品劇,在這個IP劇橫行、小鮮肉霸屏的時代讓我們看到了國產劇的制作精良。

或許,正是因為娛樂圈的種種“怪現狀”讓人看不慣,清流作品和清流節目的出現才分外讓人珍視。接下來,文創資訊就帶大家回顧一下2017年的“清流”影視作品和綜藝節目。

文化類綜藝異軍突起,激發觀眾文化自豪感

以往說起綜藝節目,可能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中國新歌聲》這些娛樂性強的綜藝節目。但在2017年,多檔娛樂類綜藝聲勢大不如前,文化類綜藝卻異軍突起,從年初的《朗讀者》到年末的《國家寶藏》,幾乎承包了一年的行業熱點。

實際上,早在去年年底《見字如面》開播時,文化類綜藝已經出現了“爆紅”的兆頭。春節期間,《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持續領跑綜藝類收視榜單,再度彰顯了文化類綜藝的魅力。2月18日,央視又推出了一檔文化類綜藝《朗讀者》,同樣博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這三檔綜藝節目的爆紅,讓一貫高冷的文化類節目徹底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這三檔文化類綜藝節目,雖然節目形式各有不同,但都承載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見字如面》通過明星讀信的形式,將一個個動人的中國故事呈現在觀眾面前;《中國詩詞大會》借由選手答題和專家解讀,讓觀眾品味詩詞之美,並了解詩詞背後的故事;《朗讀者》則憑借朗讀動人美文和分享人生故事,讓觀眾在嘉賓的人生故事中,體味到經典文本的深層意蘊。

文化類綜藝成為熒幕新寵之後,很快在各大衛視遍地開花。浙江衛視的《向上吧!詩歌》、江蘇衛視的《成語中華》、安徽衛視的《少年國學派》、山東衛視的《國學小名士》,江蘇衛視的《閱讀·閱美》……這一年只要打開電視,總能看到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身影。

臨近年末,又有一檔文化類綜藝引發了觀眾的熱情,那就是《國家寶藏》。這檔節目以國寶為題材,采用演播室錄制的環節、文物紀錄片、歷史小劇場這三種形式,多維度地講述國寶背後的故事。有別於以往文化類節目偏嚴肅的風格,《國家寶藏》努力貼近年輕人的審美。尤其是歷史小劇場環境,故事內容和演繹形式生動有趣,吸引了不少年輕觀眾。

從《見字如面》和《朗讀者》,到最近的《國家寶藏》,文化類綜藝如同一股清流,湧進了觀眾的心田。在這類節目中,觀眾不僅體味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之美,也讓他們首次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與自身血脈相連,喚醒了觀眾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這也正是文化類綜藝節目最重要的意義所在。

電影市場日趨成熟 清流電影迎來春天

回顧今年的電影市場,同樣會發現“清流作品”的存在。以往的中國電影市場,一向是商業大片的天下,小眾電影即使擁有好口碑,受眾也十分有限,難以斬獲高票房。今年的情況有所不同,以《岡仁波齊》、《二十二》為代表的小眾題材電影,都紛紛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6月20日,《岡仁波齊》登陸內地院線,首日排片率僅為1.6%。當時,以《變形金剛》為代表的好萊塢大片正在熱映,占據了超過60%的排片。但隨著口碑的發酵,《岡仁波齊》的排片一路逆襲,最高有近6%的排片。最終,這部完全沒有商業元素的小眾電影,意外斬獲了過億的票房。

《岡仁波齊》的票房成功並不是一個孤例。暑期檔上映的紀錄片《二十二》,上映6天後票房過億,上座率甚至一度超越同期熱映的《戰狼2》。最終,這部電影斬獲了1.7億票房,成為了內地首部票房過億的紀錄片。

除了這兩部電影之外,《七十七天》、《重返狼群》等多部小眾題材電影,同樣取得了高於預期的票房成績。文藝片《七十七天》票房過億,紀錄片《重返狼群》也斬獲了3200多萬票房。

這些電影的票房成功都不是偶然。文創資訊認為,題材上的稀缺性,精準高效的宣發方式,是這些清流電影能夠走進大眾視野的主要原因。從題材來看,《二十二》是一部慰安婦題材的紀錄片,所承載的意義是一般電影無法比擬的。《岡仁波齊》講述的是藏族人朝聖的故事,《七十七天》則是首部極地探險電影。這些新鮮的小眾題材,很容易引發觀眾的好奇。

從宣發方面來看,《二十二》因為意義特殊,有半個娛樂圈的明星自發推薦。《岡仁波齊》邀請樸樹演唱主題曲,並在電影上映後,邀請KOL進行口碑和話題上的引導。《七十七天》則秉持精準營銷的原則,將戶外愛好者、影迷、文藝青年作為核心觀眾。精準高效的宣發方式,促進了這些電影的口碑發酵,進而在競爭激烈的票房市場上占得了一席之地。

當然,盡管這些小眾電影的票房超乎預期,還是很難跟《速度與激情7》等商業大片一較高下。但至少可以說明,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成熟,分眾化的需求日益形成,觀眾不再將商業片作為唯一的選擇,小眾題材的電影也逐漸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這對中國電影市場的未來發展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

清流電視劇頻出 彰顯國產劇的高品質

回顧過去一年的電視劇市場,會發現一個很奇特的現象。上半年,電視劇行業亂象不斷,頻頻爆出“劇本抄襲”、“摳圖演戲”、“濫用替身”、“收視率造假”等問題,不斷挑戰著觀眾對國產劇忍耐的下限。

正當觀眾對國產劇失望之時,《人民的名義》、《白夜追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河神》等一大批優質作品的橫空出世,又將觀眾拉了回來。在摳圖與替身齊飛,收視與口碑倒掛的國產劇市場,這些清流作品的出現,再度燃起了觀眾對國產劇的期待。

其中,反腐劇《人民的名義》可以稱得上是“清流中的清流”。這部電視劇既不是大IP,也沒有小鮮肉,但卻切中了當今社會的痛點,滿足了觀眾對官員貪腐內幕的獵奇心理。最終,《人民的名義》成為今年最大的收視黑馬,不僅收視口碑雙收,還一舉打破了近十年國內電視劇史最高紀錄,平均收視率高達3.661%。

網劇《白夜追兇》同樣是今年的一部清流之作。這部網劇同樣沒有IP效應,也沒有流量明星的加持,卻憑借頗具新意的劇情,主角潘粵明炸裂的演技,以及真實細膩的細節,在豆瓣上斬獲了9.0分的高分。由於超高的影響力和口碑,《白夜追兇》還被流媒體巨頭Netflix買下,成為了內地首部出海的網劇,未來將通過Netflix在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

除了這兩部劇集,《軍師聯盟》、《河神》、《無證之罪》等多部國產劇,同樣突破了IP+小鮮肉的慣用配置,為國產劇帶來了一陣清新之風。這些優質國產劇的橫空出世,讓觀眾看到了國產劇的巨大潛力,也讓影視創作者意識到,投機取巧雖然能夠獲得一時的利益,卻難以真正贏得觀眾的心。

回顧即將過去的一年,雖然“辣眼睛”的影視作品和綜藝節目為數不少,但令人欣喜的是,無論是在電影、電視劇還是綜藝領域,都能看到一些堅持原則、不隨波逐流的影視創作者,為觀眾制作出一部部的“清流之作”。希望在明年,能有更多的影視創作者回歸初心,給觀眾帶來更多的“清流作品”。

本文為“文創資訊”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更多精彩文章請關註:文創資訊(http://news.vsochina.com)

文化娛樂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050

“毀經典”頻出!《英雄本色2018》《追捕》翻拍均遭差評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1-25/1187015.html

匯集了王凱、馬天宇、王大陸三大“流量明星”的動作片《英雄本色2018》,上映一周票房僅接近6000萬元,影迷整體口碑不盡如人意。加上早前,吳宇森翻拍《追捕》同樣不成功,有網友尖銳表示,IP“啃老”當休。昨日多位業內人士接受沈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采訪時,為本報讀者分析了新版《英雄本色》失敗的原因;而本報記者認為,翻拍經典未必不可行,但必須要有所創新,更要強調社會責任感。

▲《英雄本色2018》票房情況(CBO中國票房/圖)

人設經典演員傳奇 老版《英雄本色》成功難複制

1986年版《英雄本色》已被公認位居香港電影影史三甲之列。影片在風格上把吳宇森電影的“血色浪漫”渲染得淋漓盡致,“小馬哥楓林閣複仇”和“三兄弟碼頭槍戰”兩場戲更成為香港電影史上最經典的畫面;影片在劇情和表演上更是教科書般經典,狄龍成功演出了大哥的沈穩、對弟弟的愛護和內心的糾結;張國榮用不動聲色的成熟演技詮釋出小警察的青澀稚嫩;周潤發出演的小馬哥更是貢獻了全片最熱血賁張的橋段。

更值得一提的是,1986版《英雄本色》與幾位主創的事業境遇“神同步”:吳宇森之前兩部戲票房慘敗,狄龍剛被邵氏影業炒魷魚,周潤發更被稱為“票房毒藥”——主創們用彼時的人生感悟和事業信念,將《英雄本色》詮釋得頗為動人。

演員難撐時代難續 新版《英雄本色》吃力不討好

相隔32年的新版《英雄本色》,口碑卻大相徑庭。影片將故事搬到當下的中國內地,借鑒了老版的經典三角關系,盡管故事講得算是流暢、完整,但和老版比,卻總讓影迷感覺少了很多讓人動容的東西。表演上,差距最大的演員被影迷一致認為是馬天宇,盡管眉目中不乏清秀俊朗,但他的表演明顯偏緊,臺詞的流暢度也大打折扣;周潤發對小馬哥心理變化的把握非常精準,而王大陸的表演卻缺乏層次;年齡稍長的王凱確實是三人中表演最穩的一個,但他的表演硬朗有余,卻少了幾分“鐵漢柔情”的層次變化。此外,影片對老版經典橋段的改編和致敬也存在較大爭議。有影評人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英雄本色》IP太過久遠,年輕影迷並無懷舊情結;而80後甚至更年長的影迷,一定會帶著老版珠玉在前的印象,加上新版本身拍得一般,因此很難有太好的口碑。

▲《英雄本色》豆瓣評分8.6分(豆瓣/圖)

不是不能翻拍經典 論創新《軍師聯盟》當為楷模

《英雄本色》和《追捕》兩部經典影視作品翻拍失敗,有網友尖銳表示,翻拍經典IP是一種“啃老”行為,意味著原創精神的喪失,將被釘上內地影史的“恥辱柱”。記者認為,這種觀點對電影人多少有些苛刻。1986版《英雄本色》本身也是對1967年首版的翻拍;而翻拍的意義本身在於傳遞經典電影的精神,但首先必須要有所創新,新版《英雄本色》在並無“黑幫江湖”土壤的內地強行落地,卻還要講述延續老版的“江湖情義”故事,以至於影片故事處處給人別扭之感。

去年廣受好評的《軍師聯盟》就是翻拍成功的例子,對“三國”這一許多觀點已然根深蒂固的題材,該劇以司馬懿為視角講述百年三國的角度獨辟蹊徑,司馬懿、曹操、諸葛亮、楊修、曹睿等角色的變化更讓人耳目一新。此外,翻拍經典應強調社會責任感——一部作品成為經典,或許是幾十年口碑積累的結果;但一部同名續作口碑慘敗,經典的品牌含金量瞬間大打折扣。有業內人士受訪時頗為擔心地表示:“以後的年輕人一提到《英雄本色》《追捕》,或許直接就會認為是爛片,這將是對經典締造者最大的不公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541

醜聞頻出 日本制造業需要根本性變革

近來日本知名制造業企業頻頻爆出質量方面醜聞。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企業曾憑借獨特的管理方式和堪稱世界第一的產品質量迅速占領了國際市場。近年來,隨著中、韓等新興制造業國家的興起,日本產品一邊要與美、德等國的產品比質量,另一邊還要與新興制造業國家的產品比價格。在這種雙重擠壓之下,日本制造業不斷出現各種問題。

從2017年下半年至今,日本一系列知名制造業企業頻頻爆出造假和質量方面的醜聞。在三菱公司篡改汽車燃效數據、高田公司篡改安全氣囊測試數據之後,日本神戶制鋼緊接著成為第三家被曝出篡改多項產品出廠數據醜聞的企業,使得此前信譽良好的“Made in Japan”在國際上遭受重創。

然而,還沒有完,神戶制鋼硝煙未散之時,日本第二大汽車制造商日產汽車又被曝出由不具備資格的技術人員在進行車輛的最終檢驗,再由具備資格的技術人員在檢查記錄上蓋章的造假醜聞。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神戶制鋼醜聞曝光後,由律師組成的外部調查委員會的報告聲稱:神戶制鋼是為了保證交貨時間以及在經營上過度重視收益,而出現造假。但2018年3月6日神戶制鋼提出的關於數據造假的最終報告顯示:造假的原因在於閉鎖性的公司環境使得長期以來管理層和一線員工忽視品質管理。

這次的造假雖然是在品質保證部門發生的,但實際上其他部門的員工也註意到了造假的事實,可由於縱向分割的企業結構,這些員工並沒能把這個事實揭露出來。根據日本NHK電視臺對於神戶制鋼的報道,其中的知情人透露,在公司內部根本沒有讓員工去指出問題的氛圍。也就是說,即使別的部門的員工清楚質檢部門在造假,也不可能進行舉報。企業的不良氛圍使得即使在同一家公司,只要不是在同一部門,就好像不是在同一個組織。由於缺乏內部監督,再加上交貨時間的緊迫和對技術的過於自信,造假過程至少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沒有停止過。

神戶制鋼的產品不僅僅是在我們熟悉的汽車行業使用,在航空航天領域也被廣泛采用。因此,一旦產品出現安全問題,後果不堪設想。但神戶制鋼為什麽膽敢長期造假呢?這還緣於日本制造行業中的“特別采用”制度。

“特別采用”是處理不合格產品的一種方法,在日本國內業界由來已久。如果生產出來的產品品質與合同上簽約的標準不符,可以在買方的同意下交貨。在這個合同安排中,如果買方同意,就不會成為品質造假的問題。但神戶制鋼很可能是根據以往的經驗,以為即使在規格上有些許不符,也是買方可以接受的範圍,長此以往,公司對於品質方面的意識就越來越淡薄。

“特別采用”之所以被認可,是因為日本制造商在設計產品過程中一般會把安全標準設定得非常高,即使有些數據不符標準,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也不會有問題。而買方對這個商業習慣也是認可的。所以這一系列的數據造假醜聞,倒未必代表產品本質上存在質量問題,而應該說是這些企業在惡性利用這種商業習慣。

那麽日產汽車的醜聞又是如何造成的呢?其主要原因在於日本企業的雇傭制度。

日產汽車中50~60歲年齡層的員工具有豐富的經驗和技術,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老員工逐漸退休了,而30~40歲的正式員工錄取得較少,20~30歲這一年齡段又錄用了很多的非正式員工。這樣的年齡層構造導致年輕員工不能得到完整的培訓並完成資格考試,而日產公司又面臨著降低成本的壓力,迫不得已只能將最後的檢查工作交給沒有相應資格的員工去做。

從調查報告中可以了解到,負責一線制造工廠的管理層並沒有意識到人力資源面臨著如此之大的短缺。據公司知情人士透露,從2000年以後,具有資格的質檢人員的數量減少了四成,但公司每年需要完成生產率提高5%的目標。為了提高效率,就只好由一線員工去“想方設法”克服人員短缺的問題了。

眾所周知,日本老齡化日益嚴重,生活環境也在改變,在平成年代(1989年至今)出生的年輕人,也就是85後與90後的年輕人,普遍缺乏父輩們的打拼精神。據筆者在家鄉中小制造企業工作了近40年的父親講,近年來公司中年輕員工的流動性非常大,導致技術方面無法像他年輕時那樣有效地傳承下去。同時他也指出,在公司工作的幾十年中,能與社長面對面的機會也是有的,但不可能與這些管理層人員產生直接交流。對於公司內部的不合理之處,他與在其他公司工作的朋友會聊,但大家只是抱怨而已,並不會把可能成為醜聞的事情拿出來分享。因為在他們那個年代,只要進了公司就要在公司一直工作到退休,不可能中途跳槽去別的企業,否則根據年功序列制度,工資就會減少很多。

在他們眼里,保住工作、養家糊口是最重要的。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時間長短會決定你工資的多少,所以普通員工聽從上司的指示去工作就好了,其他的事情都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出於自身利益,他們也不會對外透露公司的負面信息。因此,特殊的日本企業文化,就導致這些造假細節成為了企業內部的不是秘密的秘密。從這個角度看,正是日本獨特的雇傭制度以及公司內部的縱向關系,導致了造假事實一直沒有被揭穿。

另外,在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經團聯提出了“新日本式經營”,以派遣員工為主的非正式員工的人數迅速增加。迄今,非正式員工已接近全部就業者數量的40%。這些非正式員工自然不會對企業具有強烈的歸屬感,對於企業的技術進步、產品質量和產能改善更沒有什麽興趣。同時,上一世紀的熟練技術人員已經開始大量退休,這使得日本企業在質量管理方面有些捉襟見肘,像日產汽車面臨的問題便是,在一線工廠工作的熟練員工已經少得不能再少。

總之,無論是神戶制鋼還是日產汽車,在公司治理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問題。公司內部過度的縱向運行方式不僅導致了橫向面的溝通不足,也影響了縱向管理本身應達到的效果;而在制造業一線中出現的人手不足問題也使得日本企業在品質管理上舉步維艱。這不僅是神戶制鋼和日產汽車面臨的困難,也是日本所有制造業企業今後都有可能出現的問題。

因此,日本企業需要重新好好認識“質量”二字對於企業究竟意味著什麽。這不僅僅是短期利益的問題,而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對策。比如,如何建立防止造假的公司管理系統,在所有企業都面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怎樣才能保持Made in Japan的品質聲譽;在終身雇傭制將要消失的情況下,如何才能保持員工的忠誠度以及做好技術的傳承。這些問題都需要日本制造業企業采取根本性的改革舉措。

(作者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164

11省A股上市公司超百家 中西部頻出百萬獎勵

A股上市公司超過100家的省份已達11個,其中,擁有上市公司最多的省份為廣東,數量達到577家,占全國的16.42%。

一個地區上市公司數量的多寡,往往反映該地區的經濟活力和產業結構發展水平。

目前,各地對扶持當地企業上市都表現出高度重視,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對上市企業的獎勵金額高達百萬元。

五省份上市公司總市值占全國七成

5月3日,證監會發審委舉行今年第70次工作會議,對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和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IPO(首次公開發行)進行審核。

當天的發審會成了“湖北專場”,該省三家企業一同上會,並且100%通過審核,這在湖北企業上市歷史上也是史無前例的。

加上4月17日過會的銳科激光,很快湖北將有4家企業上市發行。同時湖北A股上市公司總數也將增至101家,並成為中西部地區第4個A股上市公司突破100家的省份。

加上湖北,目前A股上市公司超過100家的省份已達11個。排在湖北之前的有廣東、浙江、江蘇、北京、上海、山東、福建、四川、湖南和安徽。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5月3日,排名前五的“粵浙蘇京滬”的A股上市公司數量達到1974家,占整個A股數量的56.19%,合計市值達到41.02萬億元,占A股總市值的68.96%。

其中,擁有上市公司最多的省份為廣東,該省上市公司達到577家,占全國的16.42%,與其經濟總量成正比。浙江緊隨,上市公司數量達421家,占全國的11.98%。

東西部差距仍懸殊

盡管近年來中西部經濟高速發展,增速超過東部,但在上市公司方面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之間仍差距懸殊。

此外,發達省份與欠發達省份在上市公司數量上的差距,也遠大於它們在GDP方面的差距。

這種差距還有不斷擴大的態勢。從2017年的IPO情況來看,全國首發438家,長三角(浙蘇滬)190家,占43%,廣東98家,占22%,這四省市就占據了65%。

相比之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去除了湖南超過10家(17家),其他省份都在個位數以下。東三省(黑吉遼)4家,占比0.9%,山西、內蒙古、廣西、青海掛零。

除了A股,港交所也是內地企業上市的一個重要選擇。

根據老虎證券4月發布的《內地在港上市公司調查報告》,目前港股市場30%的上市公司來自內地,共661家,分布於28個省份,超過半數匯集於北京、廣東、上海三地。

廣東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作為判斷一個地區整體實力的重要標準,上市公司通常代表一個地區最優質的企業群體。體現了該地區的產業結構、產業發展階段,企業的前瞻性、盈利性。目前盈利大、高增長的新興企業,仍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

也就是說,中西部和沿海地區在上市公司增幅上的差異,主要是受兩者不同的產業發展階段所影響。

中西部地區近幾年的高速發展,其中一大原因是承接了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落地,大量的人口就近就業、就近城鎮化。但中西部地區所承接的產業轉移主要是制造端的環節,大部分研發設計、市場等環節仍在東部沿海地區。

相比之下,東部發達地區已經走過了工業化和快速城鎮化的階段,進入到以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後工業化時期。在將勞動密集型和加工組裝產能向中西部轉移後,東部地區也釋放出一些空間,集中發展新興產業、總部經濟。

比如,目前的獨角獸企業大多數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而這些獨角獸企業是未來上市公司的重要來源之一。

中西部獎勵舉措頻發

 “武漢一下子增加了幾家上市公司,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彭澎說,中西部地區短期內不可能趕上沿海地區,但未來,包括武漢、成都等地的上市公司會明顯增加。當然要徹底扭轉與沿海的差距,至少需要十幾年的時間。

當地企業能夠上市,就意味著資本流入當地,如果上市公司做大做強,則可以帶動地區經濟。例如貴州茅臺之於貴州、阿里巴巴之於杭州、格力電器之於珠海,都是一個企業帶動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的典型。

這種帶動作用,在中西部地區將更為突出。因此,目前各地也非常重視、支持企業的IPO,並且推出各種獎勵舉措。

湖北省提出力爭到2022年末,全省境內外各類上市公司總數達到200家左右。對於在A股首發上市的企業,省政府獎勵400萬元。2018年起,將推進企業上市工作納入市、州、縣政府和省直部門年度目標責任考核。

早在2015年,安徽省就出臺扶持舉措,對改制完成並辦理上市輔導備案登記的擬上市企業,省財政給予30萬元獎勵,成功上市後再給予70萬元的獎勵。

在這樣的激勵政策下,中西部的幾個地方有望成為上市公司集聚的新高地。尤其是成都、武漢、重慶和西安這幾座大區中心城市,以及合肥、長沙等人口大省省會,高校雲集,科研實力雄厚,未來潛力較大。

例如武漢的東湖高新區,目前已有數十家上市公司,成為中國上市公司最密集的區域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2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