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長遠成蘋果最大收入來源地區中港台iPhone銷量 首次超越美國

1 : GS(14)@2015-04-29 09:01:02

■三名尼姑昨到銅鑼灣Apple Store買手機前,對Apple Watch也深感興趣。羅君豪攝


中港台iPhone銷售首次超越美國,帶挈蘋果上季錄得亮麗業績,連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表示,中國人對iPhone的熱情超乎想像,長遠來說大中華地區將成為蘋果最大收入來源;而新產品Apple Watch持續供不應求,庫克表示對預訂情況感覺良好,市場憧憬成為業務增長新引擎。蘋果魅力沒法擋,本報記者昨到訪,發現有尼姑也購買兩部iPhone!記者:黃家欣 伍詠雯 胡仲邦



本報記者昨晚7時到銅鑼灣Apple Store,店內三位操國語口音的尼姑在現場選購產品,首先是向最新的Apple Watch埋手,三位尼姑向店員查詢最貴版本的Apple Edition,「多少錢?可以上網嗎?」




尼姑銅鑼灣店購iPhone

不過,三位逗留了近半粒鐘,最後沒選購Apple Watch。她們離開時,其中一位尼姑拿着戰利品,「(買了甚麼?)沒甚麼,只是買了兩部手機……」然後向着怡和街方向離開。受期內農曆新年假期銷情帶動,蘋果iPhone上季在大中華銷售按年增加72%,超越美國iPhone銷售;而連同其他產品,包括中國、台灣及香港的大中華地區收入按年增71%,至168億美元,亦是首次超越歐洲成為第二大市場。庫克表示,內地中產急促崛起,帶動公司銷售,直言中國業務所有都是極度理想,對於區內業績非常自豪,將繼續投資在當地,預料內地零售店將由現時的21間增至明年中的40間。業績報喜,蘋果股價昨日於美股早段曾升1.4%至134.54美元,創歷史新高。至於Apple Watch亦是另一焦點,雖然蘋果未有公佈Apple Watch銷售數字,但庫克指今個月初開始接受預訂以來一直都供不應求,正努力改善供應,並計劃6月底增加銷售地區。



Apple Watch成最新金蛋

市場預測Apple Watch有望成為蘋果下隻金蛋,下半年或會出售750萬隻。上周五推出市面的Apple Watch,在市場睇淡下仍掀起「炒風」,最誇張更炒高一倍!蘋果智能手錶仍然有價有市,或對蘋果下一季度盈利作出貢獻。先達其中一間回收店負責人劉志剛(Lo哥)表示,Apple Watch來貨少令價格炒起,「第一日收到過百隻表,但之後每日只收到50至60個;Sport版回收價較原價加1,800至3,000元,不鏽鋼版就加2,000至3,000元。」至於售價最高達12.9萬的18K金版則未見有賣家放售,「有人賣會加3萬至5萬蚊收返嚟。」蘋果上季純利136億美元,按年增33%;收入按年增27%,至580億美元。該公司指,外匯波動令公司收入增長減少6個百分點。展望今季,集團料今季收入介乎460億至480億美元,毛利率在38.5%至39.5%之間,符合市場預期。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429/1912935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055

內銀狂放水 1月新貸破紀錄 地方平台債似重來 長遠恐壞帳再飈

1 : GS(14)@2016-02-18 00:14:46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217/news/ea_eaa1.htm



【明報專訊】內地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2.5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創歷來新高,超出2009年4萬億救市期間創下的1.89萬億元紀錄。與此同步,社會融資規模增3.42萬億元,亦刷新紀錄。今年1月,地方債置換暫停。本報了解,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再大舉向銀行借貸。清理多時的地方平台債又捲土重來。市場擔憂4萬億拉動經濟的模式將重現。

明報記者 顧冷冰

1月是傳統的放貸高峰,今年1月人民幣貸款達2.51萬億,比去年同期增長1.04萬億元,亦遠超市場預期的1.9萬億。早在1月上半月,人民幣新增貸款已超出1.7萬億。渣打大中華區研究部主管丁爽透露,當時人行召開內部座談會,不滿信貸投放進度偏快,並警告流動性不審慎的機構,將上浮利率加以懲罰。丁爽續稱,1月信貸規模急增,不是中央的意圖,預期2月會急降。

渣打丁爽﹕非中央所願 2月將急降

另外,1月流動性充足,央行注資超過2萬億元,相當於兩次降準,因而可能出現超額甚至過度借貸。不過,本報留意到新增信貸主要為中長期貸款,與央行中短期的注資不脗合。

無論是季節性因素、央行注資,或借人民幣還外幣債需求增加(見表),都難以完全解釋新增信貸創歷史高位。一名歐資大行內銀主管提供了另一種解釋,他指內銀為了控制風險,已經很少將資金借給民營企業,而是選擇借給國有企業(見另文)或者地方政府。他又稱,貸款並非1月陡然爆增,去年下半年內地新增信貸已處高位,只是由於地方債置換,才未出現在新增貸款數據裏。

高盛﹕地方債停置換 地方政府增借貸

高盛報告也表示,1月地方債置換暫停,導致地方政府向銀行借貸增加。凱投宏觀中國經濟學家Julian Evans-Pritchard亦認為,1月信貸爆增,反映總體信貸增長連續6個月加速的趨勢,長期債務風險正增大。

地方債置換的本意是清理地方融資平台,如今平台融資又似捲土重來。本報向一名不願具名江蘇省內地方政府高層求證,他表示,今年1月地方政府向銀行借款確急速增加。他說﹕「國家扶持的項目大量增加,可能想通過地方政府的有效投入來拉動經濟。」

地方金融辦主管﹕銀行主動接洽放款

該地方政府金融辦主任則表示,2014年國家43號文件要求銀行不可向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借款,不過去年已經寬鬆,允許向可靠的項目借款。去年下半年,不少銀行主動接洽政府平台公司尋求貸款合作。「現在高速公路、拆遷一類的好項目,都有多家銀行競爭。保障房這類公益性的項目也都能跟銀行貸款,只是利息高點。各類項目平均利息是基本利率上浮20%,地方債置換後的利率低很多,基準利率下浮70%甚至80%。但是地方債是由省政府分配額度給各地政府的,並不是想要就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049

業務將拓至亞洲 長遠有計劃上市

1 : GS(14)@2016-09-13 00:07:38

【明報專訊】TNG錢包於去年年底推出,江慶恩表示,短短數月已增設多功能,全屬他及其團隊背後默默耕耘6年的成果。他續稱,今年年底會將其業務拓展至亞洲其他國家,惟暫未能公布詳情;另長期亦會有上市計劃。

創辦人擁支付系統業豐富經驗

隨着TNG錢包走入香港人視線的,還有其創辦人江慶恩的名字。江慶恩乃馬來西亞華人,港人或許對他不熟稔,然而他在國際上具一定知名度的生意人。他曾於1990年代創立亞太區首間具電商及支付系統服務的公司Asia Travel Mart,提供逾1300間酒店及航空公司機票的訂購服務;其後再創辦另一間公司AFOOFA,為酒店、航空公司及郵輪等建立電腦預訂系統(CRS),風頭一時無兩。

不惜燒錢推廣 先聲奪人

可惜,無論Asia Travel Mart抑或AFOOFA,當年均距離上市僅一步之遙。

不過,正正因為上述的經歷,令江慶恩累積更多與電商及支付系統行業相關的經驗;亦因此不難理解,何以他會願意大灑金錢為TNG錢包進行推廣,在旁人眼中視為「燒錢」的行為,卻成功令TNG錢包達到先聲奪人之勢。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527&issue=201609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661

英倫銀行調查 UPB:英鎊長遠看穩

1 : GS(14)@2016-10-09 01:38:05

【明報專訊】英鎊昨日急跌引發市場猜疑,英倫銀行更表示將調查此次事件的原因。瑞士財富管理銀行UBP認為,相較交易員「肥手指(Fat Finger)」,閃跌更可能是因程式交易觸發大量淡倉期權所致,長遠來看英鎊仍將穩定。

英鎊兌美元昨日一度由約1.26水平急跌逾6%致最低1.1841,UBP資產管理部新興市場宏觀及外匯策略師鄒冠民表示,許多交易程式將1.25水平設為英鎊兌美元的關鍵點位,當英鎊下跌至該水平時便會自動執行大量沽空期權,進而引起「雪球效應」。他表示,事件或是因有人在昨晨,即全日流動性最低時段進行交易,導致在乏人接盤情况下拖低英鎊並隨之閃跌。

對於英鎊未來前景,鄒冠民卻並不悲觀,認為英國真正脫歐風險或比市場預期為低,未來若經濟情况惡化導致政府與保守黨若無法統一意見,會令脫歐在法律執行層面遇到挑戰。

英鎊插水亦刺激人民幣小幅波動,離岸人民幣昨日最多曾下跌0.16%至6.7182,在岸人民幣因國慶假期休市仍維持在6.6718水平。

預計人幣今年最低至6.77水平

鄒冠民表示,相較今年初較多對冲基金持人民幣空倉,現時投資者已少持人民幣資產,今年約2.7%的貶值幅度多為「走資」貢獻。他又稱,走資主要來自大量內地企業海外併購及償還美元債,長遠看屬健康現象,料政府會允許此類行為繼續發生,預計人民幣今年仍有1%至1.5%下跌空間,即最低至6.77水平,貶值幅度在12個月後將逐漸收窄。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745&issue=201610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069

分析:長遠須重塑香港特色

1 : GS(14)@2016-10-11 07:47:45

【明報專訊】近年內地來港旅客架構正在變化,有學者認為,自由行正在重新定義,最顯著分別是零售市道兩極化,奢侈品銷售急跌,日用品及中低檔貨品則已度過最壞時刻,只會愈來愈受歡迎;有分析員則表示,內地豪客不再,政府長遠而言,需要思考重塑香港的文化特色,不能再繼續過去十年的舊路。

關焯照:金舖表行有排捱

經濟學者關焯照表示,自由行旅客減少開支,零售市道呈現兩極化,奢侈品消費持續疲弱,中低檔品則從低位反彈。其中藥品和化妝品表現較好,由3月開始連續5個月都呈現按年正增長,7月增幅甚至近雙位數,8月雖然微跌不足一個百分點,但對比同期零售總銷貨值跌10%仍非常理想。他相信,一些日用品及中低檔產品類最差情况已過去,但金舖、鐘表店、電子產品等商舖「有排捱」,未看到復蘇迹象,街舖舖租會繼續滑落,預計跌勢持續至年底。

有歐資行分析員表示,雖然中短期香港旅遊業仍需仰賴內地旅客支持,但長遠發展仍是需要配合本身的歷史及本土特色,「好似長洲,有特色自然多遊客湧入,但政府就無配套發展」,他表示一個城市的旅遊文化需要長時間經營,政府不能過分短視;他又以日本為例,內地遊客蜂擁赴日,除了購物和新鮮感外,其歷史及城市特色亦是吸引之處。

市面店舖的結構不斷改變,市區「吉舖」處處,香港鐘表業總會前主席黃業光表示,一些珠寶行及表行開始轉攻非傳統旺區,如沙田、元朗等租金較低的地區。有短租舖東主認為,業主短期內仍可忍耐店舖丟空,料一至兩年後珠寶金舖成行成市的局面將會逐漸改變。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884&issue=201610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431

易憲容:中央長遠須建匯率信心

1 : GS(14)@2017-01-24 00:09:09

【明報專訊】踏入2017以來,人民幣持續貶值,走資情况嚴峻,為免情况有進一步惡化,中央接連收緊外匯管制,包括年初加強對內地居民購匯的申請手續,要求必須填寫《個人購匯申請書》,詳細申報購匯用途,並列明不得用於境外置業、證券投資及購買保險等,否則會被列入「關注名單」,除可能會被取消5萬美元的購匯額度,甚至會被罰款。

多項措施防資金分拆流出

同時監管部門也開始加強對可能採取「螞蟻搬家」方式,將資金分拆流出境外的帳戶,同樣一經發現會被處以罰款。另外,為防利用自貿區特殊情况進行走資,最高人民法院也表明要加強自貿區審判工作,重點包括懲治非法集資、逃匯等罪行。

人行等檢查多個比特幣平台

為做到全面「落閘」,盛傳亦成走資渠道的比特幣(Bitcoin)也在早前受到當局關注,人行等部門派駐檢查組至多個內地比特幣交易平台,初步指有部份平台在防洗黑錢方面有違規。再加上市傳國企可能要強制結匯、企業海外收購審批收緊等等,今次當局近乎是從企業到個人、從銀行到其他平台等全方位防止資金出逃。

不過,青島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易憲容認為,這些防止走資,穩定匯率的措施基本上是短期政策,要真正長期避免問題發生,應當加強民眾對匯率的信心,包括穩定經濟、減少泡沫,只要信心轉強,資金自然會留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563&issue=201701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720

港人愛搵快錢 缺長遠眼光

1 : GS(14)@2017-04-17 07:05:39

【明報專訊】張瑞祺在美國加州出生,對矽谷的創業環境頗為熟悉。他直言美國擁有成熟的創投市場,資金充裕的同時亦有如facebook等知名創業案例,相比之下,港人卻喜歡搵快錢,缺乏長遠眼光及耐心。

張瑞祺表示,港人沒有足夠的忍耐力去「煲一間大企業」,許多人亦由於生活成本高昂而選擇投身高收入的金融業,不過現時情况略有好轉,過去兩三年間見到不少擁有國際視野的銀行家們陸續離開銀行,轉而投身創業,惟本港投資者卻較謹慎,不願冒高風險投資初創企業。雖然私營資金較為保守,本港政府過往一直參與扶持創企,惟成效有限。張瑞祺認為當年港府建設數碼港時缺乏完善規劃,不少獲得10萬元或20萬元資金資助的創企在數碼港扶持計劃到期後,並未獲進一步扶持,許多公司「燒完錢」亦對前景感迷惘。他續指,港府計劃多年的創企配對基金(matching fund)至今仍未見蹤影,雖然政府有心做事,卻受制於流程及制度,速度太慢。

指港不能仿效矽谷「燒錢」

張瑞祺表示,相比本港市場,美國創投市場資金充裕,又因從1970年代起便陸續誕生惠普、PayPal及Amazon等成功企業,吸引資金反覆投資。惟他認為香港不能仿效矽谷的燒錢模式,應實實在在培育本地的創業環境,未來仍有較長一段路,料發展完善至少尚需要5至6年。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416&issue=201704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789

發改委研樓市新政助長遠發展

1 : GS(14)@2017-04-22 10:19:48

【本報訊】據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經濟之聲微信號指,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表示,目前國家正研究制定保證房地產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成熟的時候可以付諸實施。寧吉喆指,對熱點城市房價上漲可能會帶來泡沫要加以防範、調控,從需求側、供給側都要採取些措施,而面對廣大三、四線城市仍要堅持去庫存,因為該批城市要實現其住房價值仍需很長時間。他指,房地產的區域性、結構性矛盾為宏觀調控提出更高要求。


泡沫風險並未遠去

至於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則於《証券時報》撰文指,當前樓市泡沫風險是在非常特殊的行政手段干預下被短時間控制住,但過去近20年形成的上漲、調控、再上漲、再調控,令社會形成了一種固化的循環預期,但實際上泡沫風險並未遠去,而是被雪藏,一旦時機成熟還是有可能被引爆。潘建成指,中國經濟第二季度有望延續首季的增長慣性,增速繼續高於全年6.5%的預期目標。但下半年經濟下行壓力可能較大,當中一線及部份熱點二線城市房地產調控對經濟的傳導影響開始顯現,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壓力可能加大,對經濟將有一定拖累。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420/1999535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000

盧志威﹕捱過低潮 AMC長遠穩

1 : GS(14)@2017-08-17 07:19:42

【明報專訊】內地排查企業收購境外資產,在美股中殺傷力最大,可數萬達旗下的AMC 娛樂(AMC),這間連鎖影院擁有美國AMC、美國卡麥克、澳洲赫伊斯、歐洲歐典、北歐院線集團,目前有1470間影院,可算是全球龍頭,但公司的股價拾級而下,由今年年初的35美元跌至13美元,可說是這輪調查的第一受害者。

AMC話到明,融資全靠自己資源,沒有從中資銀行借錢,也沒有依賴大連萬達進行融資,理論上不應受牽連,不過第二季業績差,預期每股虧損達1.34至1.36美仙,遠較市場原先預期虧損為1美仙為多,加上明確指出第三季「非常具挑戰性」,所以股價亦跌極都有。

海外資產多 政治風險不大

前天萬達商業債券孳息率升破9厘,同級的中國「AAA」評級3年期公司債券平均收益率為4.55厘,令市場恐慌情緒高漲,連帶AMC的股價也受牽連。不過計計數,AMC大多是海外資產,本身政治風險不大,但公司的負債近50億美元,而股票市值只有17億,如果收入不穩,過往幾年的收購會變成過度擴張,債台高築。

雖然危險,但筆者不會建議大家沽空AMC(沽空目前佔流通股的22.3%),因為萬達如出售持股,找到具實力的金主,整個故事會反轉,影院有周期,只要有持貨力捱過低潮,長遠是穩定的生意,股神最喜歡趁流動性風險時買貨,這類股份一有消息單日升幅過兩成不出奇,大家留意。

烏托邦資產管理合伙人

[盧志威 美股搏擊]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067&issue=201708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977

湯文亮:樓市長遠必升 應關心入市時間

1 : GS(14)@2017-09-17 11:41:07

【明報專訊】上個月底去了日本東京一轉之後,未到半個月又要去中國瀋陽,現在瀋陽天氣相當好,早上跑步比香港舒服很多,在飛機上睇報紙時,覺得有小小奇怪,已經到了9月中,還有分析員說今年樓市走勢,大多數分析報告話今年樓市還有5%升幅,如果關心樓市,應該關心明年走勢而非專注今年還有5%升幅。

不利因素漸現 注意防守

因為猜中又如何,到明年初如果那些撰寫報告的人轉軚,認為各項影響樓市不利因素出現,再加上搵地小組做出成績,樓市將會掉頭向下,對現在因為相信今年還有5%升幅而買了樓的人是否公道。其實,一般人都知道,影響樓市的不利因素將會陸陸續續出現,現在應該關注如何防守,對於樓市下跌亦毋須驚慌,樓市是很健康,但會作出有限度調整,不會大跌。

買樓的策略不如毛澤東所說:「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雖然大家都知道,如果沒有戰亂或者一些不可抗力因素,樓市是長遠必升,既然大家知道結局,就應該注意入市時間,因為如果太早入市,碰上樓價急速下跌,即使可以守得住,在10年之後仍然有一定利潤,但相比那些在稍後入市,所獲得利潤就會輸給他們很多。况且,我們現在知道不少影響樓市的不利因素將會出現,特首林鄭月娥10月的施政報告對於首次置業必定着墨甚深,如果政策成功,那些上車盤將會最受影響,打算買樓上車的人何不多等一會,待施政報告發表後才作考慮。

待施政報告後才考慮上車盤

有部分預測今年樓市還有5%升幅的人擔心政府見樓價繼續上升而出招,我認為擔心是多餘,即使樓市上升政府亦毋須加辣,因為政府已經推出最有效辣招,就是增加供應,政府現在應該提醒市民未來的供應量足夠,甚至供過於求,市民不應急着買樓;但問題是很多香港人都不相信政府,叫他們不要買樓就偏要買,唯一例外就是曾蔭權2009年時話,如果政府出招,樓價必定會下跌三成,當時有不少人相信政府而將自住單位賣走,結果我不用明言,亦令到相信政府的人愈來愈少,政府施政亦愈來愈困難。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235&issue=201709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8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