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天時軟件變身金礦股 股壇老兵鍾記

http://hk.myblog.yahoo.com/iam-zhongji/article?mid=75

 

今個星期,天時軟件(8028.HK)公佈了一項非常重大的收購(very substantial acquisition)。公司將以一億零三百萬元的代價(其中六千萬是票據,餘四千三百萬發行兩億九千萬新股,每股作價HK$0.15支付),收購位於中國新疆共十二個金鐵銅礦的26%有效權益(effective interest)。

礦主陳奕輝先生將成為天時的單一最大股東,占20%股權,而原來的最大股東兼創辦人鄭健群先生的股權將被攤薄至15%。礦主變相把他的金鐵銅礦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借殼上市 (reverse takeover / backdoor listing)。

這道消息,我感慨良多。

我相信老股民一定知道天時軟件的戲劇性故事。她是第一家在創業版(GEM board)上市的公司(一九九九年十一月)。當時正值科網股泡沫,公司發行一億五千萬股新股,另加兩千五百萬綠鞋期權(greenshoe),每股三元,集資共五億兩千萬港元。上市後,股價很快被「炒」到HK$8.5的最高水,市值超過五十億。

我記得當時鄭主席豪情地說過:「天時軟件可在五到十年之內,超過微軟(Microsoft),前題是中國必須採用公司自主開發的互聯網軟件平臺(Internet software platform),作為互聯網標準」。他這個偉大的「夢想」,令我交了不便宜的「學費」。

財大氣粗,令公司在二零零零年一摘千金,以過萬元一尺的價錢(當時是天價),買入中環中心的頂樓全層,作為公司的新辦公總部。可惜的是,科網股的神話爆破後,公司由於缺乏流動資金,在二零零五年,被逼把該物業低價賣出,未能享受最近幾年地產市場的瘋狂上漲。為了節省成本,公司的辦公總部搬到大埔科學園。

由於公司的產品未能廣為市場接受(天時的最大的客戶是寧夏市政府,可惜后者未按合約,依期付款),營業額有限,入不敷支,所以公司年年虧損。天時上市以來,不斷「燒錢」,在二零一一年三月底,現金只有六千八百萬港元。算一算,公司過去十二年,總共「燒」了四億五千萬港元,平均每年「燒」三千八百萬港元,認真利害。現價較招股價下跌97%,長線的股民輸到「一殼眼淚」。

我所認識的鄭主席,是一個意志很堅定(或是固執)的人,有理想,看錢看得很輕。雖然上市以來,很多他身邊的好朋友和同事都離他而去,他還是沒有放棄,堅持孤軍作戰,這點我倒是佩服的。如果不是「山窮水盡」,我真的不會相信他會甘於賣殼。難道他要利用「挖金」的業務或是資本市場的資金來繼續追尋他的軟件「夢」?還是他真的想退休(畢竟他已年過七十)?這時,我沒有答案。

無論如何,天時的股票,我是不會沾手的。畢竟人生沒有多少個十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56

網路金礦 來自解決人們抉擇痛苦


2012-3-5  TCW




搔癢,對找不到對症下藥的過敏性 皮膚炎患者來說,是件令人苦惱的事,但日本最大不動產資訊平台創辦人、Next株式會社執行長井上高志,卻從這個不便,發展出該公司最新的服務項目。

方法是,透過下載App軟體,患者記錄自己的搔癢頻率,再透過網站判讀出最佳治療方向。「從出生到死亡,人們經常面臨諸多抉擇,正如抉擇住怎樣的房子,也 得抉擇如何找對醫生,透過網路,可以降低這些抉擇風險。」來台宣布投資網路家庭集團旗下樂屋網的井上高志,闡述他對網路商機的觀點。

以提供購屋者免費物件資訊起家的Next,是繼伊藤忠商社,第二個注資網路家庭集團的日本商社,去年營收破百億日圓。和軟體銀行創辦人孫正義、樂天創辦人 三木谷浩史齊名,井上高志是日本網路界的創新代表人物。

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表示,Next扮演促成房仲業與購屋者資訊媒合的角色,提高不動產交易效率,是全世界少見成功打造房屋資訊平台的典範性公司。

提供便民的生活數據庫

井上高志認為,人們所有的不安、不滿和不便等,都是來自資訊不對稱,移除這些「不」,正是網路商機所在。因此,Next除建置不動產資訊網站 Home's,也先後發展出,提供各社區、地區情報的生活網站Lococom,以及與購屋關聯的房貸、理財網站Moneymo,建立以居住者為中心的生活 數據庫,協助人們找到最適合居住的房子。

Next已陸續在中國、泰國成立分公司,下一步,將發展連結亞洲各國的不動產資訊跨國平台,把日本的房子外銷出去。

這兩年,Next年營收成長兩成,井上高志證明,即便處在資產泡沫年代,只要人們依舊需要一個家,仍有抉擇的痛苦,生意就會做不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39

萊州金礦倒手迷局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7/4NNDE3XzQ0OTM4NQ.html

萊州,山東省的一個縣級市,因黃金資源儲備量出眾,成為世界有名的淘金寶地。

國內三大黃金企業之一山東黃金集團及其上市公司山東黃金(600547.SH)在萊州贏得了一場金礦爭奪戰。

6 月2日,山東黃金公告稱,公司以37.58億元的價格分別與山東盛大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盛大礦業」)、山東天承礦業有限公司(下稱「天承礦業」)的 股東簽署了受讓其各98.5%股權的《股權轉讓協議》。此次收購最核心的資產,就是位於萊州的焦家礦特大型單體105噸金礦項目。

該金礦對山東黃金至關重要,據本報記者瞭解,焦家礦原本就是山東黃金最核心的一塊資產,但由於礦區礦體為傾斜狀,山東黃金只有淺層地區的採礦權,深層地區的採礦權歸山東地質局第六地質大隊,而此次105噸金礦位於焦家礦1000米的深層地區。

因此山東黃金從2003年開始,就積極與礦權所有者談判,但歷經多年無果,據本報記者調查,該礦實際控際人股權9年來歷經多達5次變更,相關股權多次加價轉手,最後一次山東黃金才得以高溢價獲得該礦的持有者魯地礦業的55%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在魯地礦業的多次股權變更中,天承礦業和盛大礦業在其中的角色。公開資料顯示,這兩家公司實際控制人均為萊州民營企業家張安康,其在魯地礦業的幾進幾齣中,獲利豐厚。

張安康獲利豐厚

張安康現任山東省政協委員,曾任萊州市人大常委,於2010年登上山東當地媒體發佈的富豪榜,以35.9億元的財富位列榜單第66名。

山東黃金此次收購,將成為張安康個人財富的另一個轉折點。僅一年時間,張安康通過青島東裕投資有限公司間接控股51%的盛大礦業淨資產,從3.6億元迅速飆升至30.8億元。

盛大礦業淨資產何以在短時間內增長近8.6倍?本報記者查閱盛大礦業在天津股權交易所發佈的2011年經營計劃和目標,除了計劃對已有鐵礦進行開發,還有兩項重要工作是「特別傾力獲取本地的特大型金礦礦權和鐵礦礦權」以及「繼續執行『IPO和借殼上市兩條腿走路』」。

一位接近盛大礦業的業內人士稱,2011年,除了收購焦家礦特大型單體105噸金礦項目,盛大礦業並無其他新增資產。

此外,山東黃金對盛大礦業和天承礦業均為打包整體收購,在山東黃金在公告中所列出的收購資產中,只有焦家礦特大型單體105噸金礦項目為新增項目。

這意味著,焦家礦特大型單體105噸金礦就是盛大礦業淨資產飆升的核心砝碼。

有業內人士認為,此次收購對105噸金礦項目之外的礦產項目估值偏高。

工商資料顯示,張安康的另一家公司天承礦業2010年末的淨資產僅有1.51億元,而山東黃金的公告顯示,截至2012年1月31日,天承礦業淨資產評估預估值約7.6億元,增值5倍多。

盛大礦業2010年年報顯示,在盛大礦業7.13億元的總資產中,非流動資產僅有2.5億元,刨去4800萬的無形資產,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僅約2億元,而此次收購對盛大礦業2010年已有的資產估值約8億元,增值達4倍。

也就是說,張安康控股的盛大礦業和天承礦業2010年淨資產共5.11億元,目前,山東黃金以37.58億元的代價買下這兩家公司98.5%的股權,張安康控股的這兩家公司一年就資產增值高達33億元。

山東黃金的苦衷

焦家礦特大型單體105噸金礦對山東黃金至關重要,山東黃金一位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我們努力了近十年,志在必得。」

一家大型黃金公司的管理人士對本報記者解釋,焦家礦原本就是山東黃金最核心的一塊資產,但由於礦區礦體為傾斜狀,山東黃金只有淺層地區的採礦權,深層地區的採礦權歸山東地質局第六地質大隊,而此次105噸金礦位於焦家礦1000米的深層地區。

焦家礦特大型單體105噸金礦對山東黃金的重要性在於,「山東黃金焦家礦淺層的資源面臨枯竭,一方面,資源是礦業公司的生命線,另一方面,山東黃金是國有企業,礦山枯竭需要安置大量職工。」

另一位山東黃金內部人士補充表示,焦家礦特大型單體105噸金礦實際上和山東黃金焦家礦是一個礦體,「一個礦體分開開採,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根據目前政策,礦權又是分開的,所以不得不收購。」

山東黃金方面也表示,「出於整合戰略的需要,自2003年以來,山東黃金集團與該礦權持有人進行了多輪併購意向談判。」

知情人士稱,山東黃金此次收購主要針對焦家礦特大型單體105噸金礦,其他礦產山東黃金並不想收,「但對方提出的條件是整體收購」。

上述山東黃金內部人士拒絕告訴本報記者對金礦之外的礦產資源估值偏高的原因,僅表示,「一切都是為了獲得金礦」。

關於此次收購的一個疑問是,山東黃金作為山東地區唯一的「金老大」,為何如此重要又在自家門口的資產反而被民營企業家收走?

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剛開始,山東黃金與山東地質局第六地質大隊基本談妥,眼看就要到手,萊州市政府橫插一腳,執意要求該金礦項目必須賣給萊州當地企業。

於是,萊州市政府專門成立了萊州魯地金礦有限公司(下稱魯地礦業),由山東地質局第六地質大隊控股,山東魯地礦業投資公司和天承礦業為參股股東,可見張安康一開始就獲得了焦家礦特大型單體105噸金礦的部分權益。

知情人士稱,該金礦的股權中途多次變化,例如山東省上市公司中潤資源(000506.SZ)後來就買入魯地14%股權。

2007年至2009年間,山東黃金與魯地礦業當時的三大股東山東地質局第六地質大隊控股、山東魯地礦業投資公司和天承礦業經過多輪談判,甚至還一度簽訂了擬100%收購魯地礦業的合同,但最終再次失之交臂。

「由於黃金價格飆升,萊州市政府又不同意賣給山東黃金,並且計劃將這個金礦打造成一家上市公司。」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對此,萊州市政府再度註冊50萬元成立鑫源礦業公司,向銀行貸款10多億元,從張安康等三個自然人手中購買了魯地礦業55%股權,剩餘45%股權依然由山東地質局第六地質大隊持有。

但不到半年時間,計劃上市的鑫源礦業公司以「缺乏後續開採資金」為由,將魯地礦業55%股權掛牌轉讓,「等於碰都沒碰那塊礦。」知情人士進一步表示。

最終,萊州市政府打造的鑫源礦業公司不但沒有上市,還因從張安康等人手中購買魯地礦業55%股權,產生近12億元的債務。

知情人士稱,在第一輪股權倒手中,張安康獲利數億元,初次嘗到了倒手金礦的甜頭。

張安康低價再度買入

鑫源礦業將魯地礦業55%股權在山東產權交易中心掛牌20多天后,張安康捲土重來,盛大礦業作為唯一受讓方,以8151.64萬元的底價承債受讓鑫源礦業公司100%股權,從而也獲得了魯地礦業55%股權。

山東產權交易中心的信息顯示,鑫源礦業的估值僅有45.64萬元,淨資產為50.06萬元,資產總計12.48億元,負債總計12.47億元。正是鑫源礦業如此低的估值,引發了社會各界「賤賣國資」的質疑。

面對如此低的轉讓價格,山東黃金為何再度錯失機會?山東黃金一位內部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主要原因是萊州方面在受讓方條件上限制「只能是萊州當地獨立企業」。

但 在企業經營資質上,萊州國資中心設定的條件並不苛刻。要求受讓方為持有採礦許可證的從事金屬礦業生產的獨立法人企業,生產規模在年100萬噸以上,且從事 黃金開採時間5年以上;受讓方註冊資本1.5億元以上,經審計2010年末淨資產3億元以上,淨利潤1億元以上,且近三年連續盈利等。

知情人士稱,萊州當地符合條件的只有盛大礦業一家。

上述山東黃金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抱怨,萊州政府明知此礦對山東黃金的重要性,還以如此低的價格賣給民營企業。

2011年11月,盛大礦業以8151.64萬元、承債12.47億元獲得焦家礦特大型單體105噸金礦的55%股權後,立即對外宣佈,計劃投資30億元用於該項目開發,打造國內單體黃金礦山建設規模最大企業,建成後,將達到年產黃金20萬兩。

但三個月後,盛大礦業與鑫源礦業一樣,將金礦原封不動再次掛牌競拍。不過這一次,受讓方的條件沒有僅限於萊州當地企業。

一位接近張安康的業內人士表示,從此次與山東黃金的交易模式看,「張安康用的是一貫手法」。

2009年前後,張安康曾與一家澳大利亞金礦公司金華礦業合作,將天承礦業下屬的一個黃金冶煉廠轉讓給後者,轉讓後,張安康個人也保留了少部分股權。

本報記者從數位業內人士處獲悉,金華礦業接手前,張安康出具的黃金冶煉廠的財務數據「很漂亮」,但接手後,發現該工廠資不抵債,金華礦業接手一年後,被迫再度出手給另一家澳大利亞黃金公司,該澳大利亞黃金公司經營一段時間後,也無法繼續經營。

此時,張安康提出低價回購該黃金冶煉廠,上述澳大利亞黃金公司表面上維持現狀,私底下將冶煉廠悄悄轉手給當地另一家民營企業,理由是,「如果不採取這種方式,可能血本無歸」。

奪金大戰幕後事

張安康此次掛牌轉讓行為,引來一場奪金大戰。

山東黃金方面表示,今年2月初,在獲知盛大礦業及其所控105噸黃金資源與天承礦業擬同時轉讓的消息後,集團立即啟動併購程序。

中金黃金(600489.SH)也在第一時間宣佈加入競購。知情人士稱,張安康當初還引進紫金礦業加入競購,不過紫金礦業「心動卻放棄行動」。

蹊 蹺的是,4月14日,山東黃金和中金黃金均發佈公告稱,收到轉讓方消息「因相關事宜尚未準備就緒,經轉讓方慎重考慮,決定將本次集中競價轉讓的集中確認、 公佈報價時間推遲至2012年4月25日上午九時」。4月25日,盛大礦業及天承礦業「股權競價轉讓集中確認並公佈報價現場會因故取消,轉讓事宜推遲進 行,具體辦法另行決定。」5月,中金黃金「因故」退出競購,盛大礦業和天承礦業打包轉讓由多方競購方式轉為與只山東黃金一家進行協議轉讓。

一 位接近當事方的權威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賣方屢次更改時間的原因,一是山東黃金對此金礦志在必得;二是競購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並廣泛引發「萊州政府 掩護張安康賤賣國資」、「存在集體腐敗」的質疑,4月25日,萊州市政府緊急召開會議,為防止事態擴大,萊州政府令張安康停止競購,改為協議轉讓,由此, 中金黃金退出收購。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中金黃金退出,並不是外界所說出價低於山東黃金的原因,相反,中金黃金的出價高於山東黃金。

經過雙方談判,山東黃金最終出價37.58億元,整體收購盛大礦業和天承礦業98.5%的股權,剩下1.5%股權為張安康個人持有。

去 年下半年至今,黃金價格並未大漲,甚至有所下跌,這意味著,張安康控股的105噸金礦並未在其持有期間發生大幅增值。而按照2010年底盛大礦業和天承礦 業淨資產共5.11億元,再加上受讓鑫源礦業100%股權所花費的8151.64萬元、承債12.47億元的總代價計算,張安康不僅在此次收購中獲利近 19億元,並且還保留了盛大礦業和天承礦業1.5%股權。

不過,一位黃金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如果焦家礦特大型單體105噸金礦的勘探數據屬實,山東黃金花費近38億元收購,從目前的黃金價格來看,也是比較划算的。

「只要萊州市政府肯賣給山東黃金,山東黃金應該願意出大價錢,實際上,2009年山東黃金簽協議時出的價錢就不錯,但為何中間要掛牌低價賣給民營企業,而不賣給山東黃金?這難免令人生疑。」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97

你的記憶 變成它三百億價值金礦

2012-9-3  TCW




社群網站隨著臉書上市,股價腰斬而退燒,另一批新雲端服務公司卻正在矽谷崛起。

八月二十四日,舊金山時序早已入秋,在美國舊金山的設計中心,卻熱鬧得像是盛夏。

這一天,是雲端服務公司印象筆記(Evernote)的全球開發者大會,來自美國紅杉創投(Sequoia Capital)、索尼(Sony)等合作夥伴的主管,跟著來自芬蘭、巴西等世界各地的數百名程式設計師的行列中,進入演講大廳。

台灣大搶當它戰友視為手機服務秘密武器

印象筆記被視為是矽谷的明日之星,是少數市值超過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億元)的雲端服務公司,所有人急著聽印象筆記執行長利賓(Phil Libin)今年要講些什麼。

八月底,印象筆記將正式登台,成為台灣大哥大今年的秘密武器,台灣大首次和矽谷軟體公司合作,希望靠這家公司,拉開台灣大和對手在雲端服務的距離。因為這家公司的服務,就是要把你每天經驗的大小事全吸上雲端,要把你腦中的記憶,變成他們的金礦。

印象筆記做的就是「記憶管理平台」,就像iTunes整合娛樂資訊,可以整合每個人每天遇到的各種資訊。他們的野心,要做一般人的「第二大腦」。

他們為各種手機、電腦平台設計自己的筆記管理軟體,不管你在電腦上看什麼,用手機拍下什麼,甚至是隨手的塗鴉,按下幾個鍵就能上傳雲端。甚至你用手寫在筆記本上的內容,貼上專用的貼紙,經過電腦自動辨識後,瞬間就能轉成可供轉寄的檔案。

Google曾被它擊退先看到商機卻拱手讓出

印象筆記只有兩百名員工,卻直接挑戰微軟(Microsoft)和Google的類似服務,Google推出筆記服務的時間,還比印象筆記早了兩年。但印象筆記推出後一年,Google宣布退出網路筆記服務,拱手讓出市場。

印象筆記能以小蝦米贏過大鯨魚的關鍵,就是「溝通。」利賓說,「我們最重要的產品,是我們的公司文化,」如果把同一個概念交給一個文化完全不同的團隊執行,「結果會完全不同。」

「搬家的時候,我花最多時間想的,就是如何安排座位。」利賓說,因為座位安排就會決定團隊如何互補,如何讓聰明人激發另一個聰明人,「我要這個公司一百年都是一間Startup(創業型的公司),」利賓說。

因此,在印象筆記總部,所有人位置中間沒有任何障礙,你隨時都可以看到同事在做什麼。最特別的是,利賓有一台專屬機器人,如果出差,有事要和同事討論,他 會遙控這台機器人,走到同事的位置前面,他能透過機器人身上的攝影機,看到同事的表情,機器人身上的螢幕,也會顯示利賓的反應。

印象筆記不賣廣告,也不分析會員上傳的資訊,只靠會員每個月付五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五十元)購買付費服務獲利,為了盡快衝高會員數,他們會特別注意免費 產品的品質,「利賓常說,如果我們的付費會員比率超過七%,表示我們的免費產品做得不夠好,」印象筆記亞太區總經理馬龍(Troy Malone)說。

去年,印象筆記全球使用者只有一千二百萬人,今年卻暴增為三千八百萬人,付費用戶占所有用戶的五%。他們的營收只靠用戶付費,雖然成立才四年,但利賓曾對《紐約時報》表示,去年公司可望損益兩平。

他們的策略,就是不斷「吸」使用者的記憶,把用戶存在雲端的資訊,變成不斷產生價值的金礦。只要讓客戶習慣把自己的資料上傳雲端,老用戶付費的比率就會快 速提高,馬龍說,他們算過,第一年剛使用服務的新用戶當中,只有五%付費,「等到第四年,這群人變成老用戶,這群人的付費比率就增加到二五%。」短期來 看,印象筆記很大方,每個月都讓使用者免費上傳六十MB的資料,但這些資訊全是Google不可能找到的私密內容。使用者把越多記憶儲存在網路上,這個帳 號對他的價值越高。

全球人才被它吸引台灣程式設計師也在列

雲端加上記憶,衍生出許多想像不到的商機,他們的服務之一,是幫使用者整理雜亂的收據,把身邊收到的雜亂收據用手機拍下後上傳,透過雲端服務,系統會自動 辨識收據上的數字,自動整理成報帳用的報表。拍下剛收到的名片,雲端系統就能自動辨識名片上的文字,讓你隨時搜尋聯絡人。

印象筆記的開發者大會,就吸引了全世界想來挖這批金礦的程式設計師,有人設計出能讓手機自動記錄位置的程式,幫使用者記下自己曾造訪的地方。這次大會裡,台灣來的程式設計師,還開發出瞬間就能用筆記裡零碎資訊,快速做成簡報播放的程式。

這種經營模式何時能真正損益兩平,擺脫如臉書一樣難以獲利的魔咒,是這些矽谷雲端公司能否掀起如社群網站般熱潮的觀察重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42

互聯網力量撬動教育金礦:國外模式難複製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9/10/232296.html

在國外,互聯網碰撞教育已經產生巨大金礦,投資者聽到了變革的呼聲,胸懷遠大的創業者也聽到了變革的呼聲。但是,當互聯網碰撞中國的應試教育,現狀並不樂觀,而國外的很多模式也很難複製。

近一兩年來,在線教育現在可謂是一個炙手可熱的領域,一批在線教育公司的融資新聞不斷傳來,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提供在線課程的創業公司宣佈獲得百萬美元級投資,而且這些網站用戶活躍度極高,堪稱叫好又叫座。

據不完全統計,規模在千萬美元以上的融資達近十起,如美國網絡教育服務商2tor獲得2600萬美元的巨額融資,欲讓在線教育和學校教育平起平坐, 挑戰哈佛、耶魯等常青藤盟校;創業公司TheMinervaProject則獲得2500萬美元的巨額種子投資,意圖打造「在線版哈佛大學」。此外還有 UniversityNow總計獲得了1730萬美元投資、Codecademy籌集到的資金達到了1000萬美元、Echo360獲得高達3300萬美 元的融資、Coursera總計籌集約2000萬美元的資金……

在線教育可能是一場學習的革命。知識曾經作為一種特權,只有少部分人能獲得;今天,通過網絡教育,優秀的內容得以廣泛傳播。在國外,互聯網碰撞教育 已經產生巨大金礦,投資者聽到了變革的呼聲,胸懷遠大的創業者也聽到了變革的呼聲。但是,當在線教育碰撞中國的應試教育氛圍,現狀並不樂觀,而國外的很多 模式也很難複製。

反觀國內在線教育網站,實際上只是將傳統教學的模式數字化,但在教學方法上並沒有很大的突破,也容易把傳統教學的弊病帶到線上。我們更關心的是新時代的模式,在PC或移動客戶端包含富媒體效果、社交性、遊戲機制、實時互動等元素的教育類網站或應用。

模式創新多樣,國內難以複製

值得注意的是,十年前,一些美國大學的在線教育項目遭到了失敗。2001年,芝加哥大學、密歇根大學和其他大學參與的哥倫比亞大學商業性的在線教育 項目Fathom啟動,但兩年後就夭折了。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合作開發的非營利性在線教育項目AllLearn也在2006年也被迫終 結。

不過,仍有許多美國教育專家卻對新的在線教育項目寄予樂觀的希望。哈佛大學董事會現任成員勞倫斯·S·巴考(Lawrence.S.Bacow)博士指出,傳統大學未來必須與新技術整合在一起,不然就將走向末路。

毫無疑問,互聯網的出現和爆發,正是這個不可或缺的新技術。在最具價值的高等教育方面,國外在線教育從業者創造出了多種多樣的新模式。

第一種仍然是是大學自身創辦的。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要在麻省理工學院去年底啟動的在線教育項目MITx平台的基礎上搭建edX,提供理工科和人 文社會科學的課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相關負責人稱,他們不僅將利用edX這個平台建立一個龐大的全球性在線學習社群,而且還將研究教學方法與技 術。

edX由位於波士頓市劍橋鎮的一個非營利組織負責運營,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平等共有。兩校將各投入3000萬美元來啟動該項目。edX的前身起 源於麻省理工學院去年12月宣佈實施的在線開源學習項目MITx。通過新的交互式學習平台,MITx讓在線學習的學生出席模擬實驗室,與教授和其他學生互 動交流,完成學業的學生將獲得正式證書。麻省理工學院表示,在其網絡開放課程計劃十週年之際,他們認為需要採用技術改進來打破高等教育的門檻。

對比一下便能發現,交互、個性、社交、富媒體等要素,成為大學在線課程的新模式和新方向。

第二種是與大學合作,為大學提供工具、技能、資金等來幫助大學創建並管理同學校教育同等重要的在線教育項目。在線大學教育先驅2tor正是憑此獲得了2600萬美元的融資。

目前2tor已經有了一些具體的成功案例,主要集中在研究生教育階段。比如其與USC的Rossier教育學院合作創建了教育學碩士的在線項目。在 這些項目的創建中,2tor的角色主要是開發可以讓教授們分享材料、提供教案和交互性課程以及幫助學生的網絡平台。另外該平台目前已經拓展到了移動領域, 學生們可以下載2tor的iPhone、iPad和Android應用通過攝像頭和3G網絡隨時隨地參與學習。

當然這些在線項目每一個都需要花費巨資。創始人Jeremy就表示他們要為每一個具體的項目進行平台定製、同教師合作、設計校園社交網絡和同步視頻 系統,這使得每一個項目的花費都達到了1000萬美元。不過值得欣慰的是2tor創建的首批3個在線學位項目目前已經共有來自30多個不同國家的3500 名學生。而為了保證在線學位項目的質量,這些項目都採取了和學校教育相同的考核體系。這樣畢業出來的學生將真正和在學校獲得教育的學生一樣。

當前,2tor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和各大學合作夥伴共享學費收入,不過2tor本身不介入大學的招生和教學工作,仍由大學自己完成。

同樣堅持此模式的還有在線教育產品的公司Echo360,憑藉成立四年多來積累的超過100萬學生,其「混合式學習解決方案」獲得了超過3100萬美元的融資,如今服務已經覆蓋了全美高校10%的學生。

第三種,則是直接想要取代大學的計劃。獲得高達2500萬美元的種子投資的TheMinervaProject的野心是,構建一個虛擬的在線哈佛大學。

據瞭解,TheMinervaProject將採用2tor搭建的實時網上教學系統來完成學生們的核心課程教育。同時其還將和許多在線教育培訓機構 進行合作使用這些教育機構的教學內容作為延展學習的資源。這些都算不上什麼,真正彰顯其野心的則是它真的想要取代大學,成為一種新的權威教育渠道,是優質 的師資、生源和足夠出色的畢業生,這也成為其達成野心的保證。

為此,TheMinervaProject將和傳統的大學教育一樣,採用4年學制,且全部在互聯網上完成。學生們第1年將在自己所在國家或所住地完 成基本的核心課程學習,這樣所有的學生無論語言背景都具備了相同的學術基礎。隨後從第2年開始直到畢業,學生們要到一個新的國家至少是一個新的城市去學 習,,至少掌握2門外語才能順利畢業。

最重要的是,TheMinervaProject將學術能力作為篩選學生的唯一標準。它希望自己的申請人篩選過程和傳統的大學完全不一樣,他們不會 考慮親屬、運動員、國家、宗教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唯一篩選的標準就是你的學習能力有多強。而在教師方面,TheMinervaProject甚至打算創 建一個教師領域的諾貝爾獎「TheMinervaPrize」,用於獎勵當前最頂尖的大學教授幫助其創建課程。課程創建好 後,TheMinervaProject則會聘用博士畢業生來為學生們講授這些課程。最後在畢業後,TheMinervaProject也不會像傳統的大 學一樣把畢業生們僅僅當作校友資源(潛在的捐助者),他們還會積極幫助畢業生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以及各種資助金和機會。

這就是TheMinervaProject的龐大野心。如果說以往的互聯網教育還只停留在課外輔導或者培訓上,那麼TheMinervaProject這樣的項目的真正崛起將創造與現實大學平起平坐的局勢。

當然,以上這些多是模式上的差異,具體到實現上,各種新鮮技術的應用和體驗都十分不錯。此外在其他技能型和中低年齡層次的突破上,可汗學院以及Lynda都十分優秀。除了這些,海外在線教育領域的創業者們還創造了許多其他新模式,並漸次站穩腳跟開始擴張地盤。

技術撬動政策的可能?

不過,在教育資源極度壟斷、教育理念陳舊迂腐的中國,這些模式恐怕都難以走得通。事實上,國內的在線教育問題很多,包括怎樣應用最新科技、解決優秀 師資缺乏、課程創新等,統一的權威平台等。那麼,究竟有沒有一種可能性,依靠互聯網的技術力量,撬開應試教育和資源壟斷的桎梏,為國內更廣大更迫切需要知 識和技能的用戶提供真正的在線教育?

我們知道,許多大學也都在開展在線教育。從1999年國內開展遠程教育試點以來,共有69所高校被授權開設網絡教育學院,通過網校獨立招生、授予文憑和學位,一些網校還將精品網絡課程、優秀教學資源等免費向社會開放。

不過,第一代在線教育公司以及知名大學的網校,只是做到了教材的電子化,很少能夠應用靈活豐富的互聯網資源和技術進行真正創新。具體的,國內目前互 聯網與教育結合的一些主要形式包括:將教師的教學過程錄製下來,放在互聯網上供學校或學生選取;或通過門戶網站的形式,將教育資訊、學習資源和各種教材放 在網站上;再者像上海市在推廣的「電子書包」,學生可從學校服務器下載電子課件、輔導材料和作業等。

我們可以看看蘋果公司走的終端突破的進軍曲線。

憑藉iPad的流行,蘋果依靠iTunesU也切入了在線教育領域——這些年來,蘋果從1000多所大學收集了超過50萬份視頻和音頻教學文件,總 計下載量達到了7億次。不過教師公開發布課程仍然還需要得到蘋果的認證。但是,其近期發佈的升級版iTunesUApp已經允許任何教師在上面發佈教學內 容。

蘋果這次新版的功能主要針對在教室使用iPad進行教學的K-12教師,允許他們建立多達12份的私人課程。在每份課程裡,教室都能指導學生使用各 種主要由蘋果驅動的媒介課程如iBooks、教科書、App、視頻、Pages以及Keynote文件。新的iTunesU還提供了新的工具,允許學生在 視頻上做筆記。

而與其他專注於提供內容的在線教育不太一樣,蘋果不僅有來自全球的教師為其提供教學內容,還擁有iPad這個終端設備。因此它在這個演變過程中既能充當傳統教育裡的課堂「教學工具」,也將人們的行為習慣逐漸向在線教育培養。

而當前,隨著Web2.0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一些新興的、更具個性和效率的模式也逐漸顯現出來,紛紛取得小範圍突破。

最容易吸引用戶的還是重編教材,並資源取勝富的平台,包括可汗學院也屬於這一類。事實上,有些網站的視頻是自主製作的,如剪切電影片段放在課程中, 或者借鑑國外課程時間短、內容精簡的方式;美國網站TED-Ed甚至允許學生對視頻做自主編輯、刪減,再推薦給自己的同學。而另一部分網站用蒐羅的辦法, 如CourseHero就是將YouTube上的教育視頻整合起來。此外,實用的工具類應用、豐富社交屬性、「契約式」DIY學習甚至「拜師」式學習、 「傻瓜式教學」等方式都在國外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國內方面也有許多較為出色的實踐者。

另一方面,考慮到其實在美國,在線科技的主要途徑仍然還是免費或收費視頻,而這些加上電子郵件、社交網站等工具基本上能夠完成,這樣看來也許太過先 進的技術工具並不是很必要。而如果把精力和資金放在開發課程內容、引進教學資源、擴大開放性等方面,且結合當下互聯網的公開課平台以及其他資源共享平台, 完善互聯網體驗,增強學習成果的認可程度,並真正用互聯網慣行的服務思維來進行推廣運營,也許是另一種「技術性」突破。

至於國內用戶有沒有這麼大的需求,僅僅提供有限的大學課堂視頻的各種公開課,已經十足火爆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92

新浪微博:前無金礦 後有騰訊 已無路可走?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11/07/234868.html

從2011年年初的80美元一路攀升至當年4月的135美元,之後一路下跌至50美元——新浪微博的發展是影響新浪股價的最重要因素。

微博,曾經讓新浪這家老牌門戶網站看到了重生的曙光,堅實的用戶基礎和活躍度也為資本市場提供了充分的想像空間。在問世三年之後,背負著沉重業績壓力的新浪來到了一個尷尬的節點:用戶增長速度持續下降,第二季度運營利潤僅20萬美元,同比下降98%。

前有業績壓力,後有對手緊逼。新浪微博,如何賺錢?

如何賺錢?

新浪是一家缺錢的公司。

與其他3家門戶網站不同,新浪長久以來的主要收入來源僅有廣告業務。而網易有網絡遊戲,搜狐有搜索、輸入法等業務集群,這些產品均能帶來大量利潤,騰訊則依靠QQ,成為了全球最賺錢的互聯網公司。

微博讓新浪打了一個翻身仗,2009年8月,新浪在四大門戶中率先推出了微博,這款產品成了新浪的救命草。當時中國的微博產品還處在青黃不接時期,新浪則通過長期積累的名人資源和運營經驗把握住了這次難得的市場空白期。舉全公司之力,新浪微博迅速成為了中國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社交媒體平台,用戶基礎較2010年擴大了25倍多,龐大的用戶基數和當時FACEBOOK(臉譜)高達600億美元的估值也激發了投資者對新浪的熱情,股價也一度攀升至135 美元的高位。

被掌門人曹國偉形容為「一個長得蠻高大的小學生」的新浪微博,一方面似乎已成氣候,讓人對它的未來有巨大的想像空間;另一方面,又尚未實現外界對它的巨大預期。在商業化問題上,曹國偉曾一度宣稱不著急贏利,只公佈了微博可能存在的六大商業模式:互動精準廣告、社交遊戲、實時搜索、無限增值服務、電子商務平台以及數字內容收費。

然而,微博這只新浪舉全公司之力養大的奶牛卻不產奶。

龐大的流量就像一座難以開採的「金礦」,最短平快的贏利方式仍是新浪最擅長的賺錢方法——廣告。新浪微博也致力於吸引更多廣告客戶。在最新的微博 V5版本發佈之後,新浪又出台了一種新型的廣告方式,商業賬戶可以在粉絲時間線中置頂微博,以保證廣告信息被用戶看到。這個模式是新浪微博從 Twitter(推特)上借鑑過來的,雖然有利於廣告客戶,卻犧牲了一定的用戶體驗。

新浪已經意識到了自己面臨的贏利難題,在2011年年報的風險提示中新浪稱:「如果我們的貨幣化努力不成功,對新浪微博的投資將會明顯降低我們的贏利能力。」前車之鑑是新浪博客,這款人氣產品曾經也為新浪帶來大量流量,但並未給帶來任何實際收益。

但新浪沒有別的選擇。2011年,新浪已經為微博砸下1.1億~1.2億美元的投入。隨著用戶數量持續增長,新浪還在不斷增加基礎架構、網絡設備等投入,預計今年的投入將超過1.6億美元。這些投入並未給新浪帶來想像中的利潤,新浪仍未擺脫3年前只依靠廣告收入的困境,新浪二季度財報首次公佈了微博營業收入的數據,其中微博廣告收入為1000萬美元,佔新浪集團廣告收入的10%。據曹國偉在財報會議上介紹,新浪微博的80家廣告客戶,其中75%~80%都是原有客戶,即在門戶和微博都有投放,這意味著微博的新廣告客戶實際上只有15家。

過分倚重廣告贏利的風險在於廣告大客戶的數量和廣告展示位本身都是有限的,如果流量和用戶數不能持續增長,廣告收入必將遭遇天花板。但曹國偉則樂觀得多,據媒體報導,他認為微博廣告收入的增速會加快,並幫助新浪提高下半年整體的廣告業務收入增長率。

微博的用戶體驗也始終原地踏步,殭屍粉和垃圾信息橫行讓用戶對新浪微博的熱情正在消逝。隨著新增用戶的下降和來自贏利的壓力,今年以來,新浪加速了貨幣化的試水嘗試。

不過,從微博會員制到微任務官方平台,由於沒有準確把握用戶和廣告客戶的心理,獲得的反應並不積極。在大洋彼岸,新浪一直試圖效仿的Facebook和Twitter面臨著和新浪相似的困境——儘管規模在不斷壯大,但這兩家公司的贏利狀況同樣無法讓投資人滿意。

在海銀孵化器合夥人王煜全看來,新浪微博已經積累了大量用戶,贏利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現在的商業化舉動,不是太慢,而是太快了,「社交網絡商業模式探索是全球性的,新浪微博不宜做商業模式首發的試探者,而更適合做跟隨者」。

媒體還是社交?

「隨時隨地分享身邊的新鮮事兒。」

儘管新浪微博從誕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一個「社會化媒體」,它依靠名人明星效應打響品牌,吸引用戶,但這句出現頻率極高的廣告詞,暗含了新浪微博對自己的定位:社交網絡。

互聯網觀察人士陳華榮告訴記者:「社交網絡的魅力在於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廣告商業價值:與Twitter的『信息流』廣告模式相比,Facebook 基於真實社交關係的廣告收入更多;管理中國網民社交網絡的騰訊,其2012年二季度網絡廣告收入同比增長超過70%,主要收入就來自社交平台上。」

新浪微博正在一步步向Facebook和Google+(谷歌的一項社交服務項目)靠近。今年10月15日,新浪就正式上線了社交化屬性很強的V5版微博,通過發佈「定向發佈」、「密友」等功能,以增強平台的社交功能,進一步完成從媒體到社交方向的轉型。

社交平台更開放、更草根,需要強大的數據挖掘能力,通過對用戶關係、行為數據、傳播路徑的挖掘,才能更好地做到廣告和用戶的匹配。但新浪這家帶有強大媒體基因的公司,將如何完成產品轉型?新浪內部似乎並未形成統一認識,記者就此一系列相關問題聯繫了新浪公司公關部,但截至記者發稿尚未收到回覆。

在陳華榮看來,應用的品種太雜是微博的最大問題,而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源就在於新浪沒想清楚微博到底是媒體還是社交網絡。定位的混亂也帶來了微博各自為政的產品功能亂戰:商業化層面的微博會員、微號、微幣,社區化功能的微吧、微博V4以及V5改版等,媒體化功能的微刊等。新浪內部員工告訴《新財經》記者,目前的每一個微博產品均處於投入階段,帶來的營業收入微乎其微。在互聯網分析人士魏武揮看來,什麼都干,是四處試探看看哪裡能贏利的做法。

低效的管理

與Twitter、Facebook都不完全相同的新浪微博,當務之急似乎是找到一個清晰的產品方向,但低效的內部管理此時成了新浪突圍的另一塊短板。

由於股權極其分散,新浪與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公司不同,一直以來缺乏一位靈魂人物。王志東時代的新浪一度7年之內更換了五任CEO,直到2006年曹國偉上台方休。CFO出身的曹國偉在治理新浪期間,公司治理逐步走向穩定,他極具魄力地將微博定義為和新浪門戶網站一樣重要的戰略級地位,成功地吸引了海量互聯網用戶,也帶領新浪完成了中國互聯網的首例MBO(管理者收購),使新浪管理層真正在董事會掌握話語權。不過,儘管被稱為中國互聯網界最成功的職業經理人,曹國偉並沒有及時對新浪內部整體架構和管理流程進行清晰的梳理和改進。

曾在新浪微博工作的一名工程師告訴記者,「新浪沒有研發傳統,在公司內部,運營是更強勢的部門。新浪的高層雖然兢兢業業,每天加班到很晚,但中層卻只能用一個『混』字來形容,工作不催沒有人會做。」離開新浪幾個月,在他任上未完成的工作和產品開發至今仍處於無人接手的停滯狀態。新浪另一名產品經理則告訴記者,「新浪內部晉陞憑資歷,而不憑能力,這使得一些產品開發由不懂產品的老員工領導。」

這一現象也印證了兩年前IT觀察家程苓峰的判斷:「現在可能是新浪歷史上相對士氣最高、內部最團結的階段。」當新浪微博的地位初步奠定後,管理上的矛盾開始凸顯。作為財務運營高手,曹國偉缺乏對新浪微博戰略上的整體思考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如果不能從管理、產品研發、激勵機制等角度對新浪進行繼續改革,未來的新浪將更難與對手拉開距?離。

追兵騰訊

在KPCB(凱鵬華盈風險投資基金)管理合夥人周煒眼裡,新浪微博活躍度正在嚴重下降,不但是質量下降,數量也在嚴重下降。

新浪的財報似乎並不支持這一判斷,數據顯示:第二季度活躍用戶佔比達10%,共3650萬人。不過這一數據並不驚人,反觀騰訊,早在2011年第三季度,其微博活躍用戶就超過了5500萬人。依靠QQ這一天然的社交關係鏈,騰訊微博始終重視熟人關係與社交,其品牌號召力雖然不如新浪,卻賺取了更多的真金白銀。此外,騰訊在遊戲、電子商務等方面有很豐富的運營經驗,可以與騰訊微博直接對接。新浪既缺乏成熟的遊戲和電子商務資源,也沒有完善的支付體系,基於社交關係上的商業模式探索,並不被外界看?好。

王煜全認為新浪最強大的對手正是騰訊:「新浪就像羸弱的宋朝,只有新浪微博這一道關卡,萬一失守,很可能徹底喪失互聯網第一陣營的地位。騰訊則是驍勇的金兵,坐擁遊戲等贏利奶牛,隨時可以回到大草原休養生息。」手握QQ、微信、微博等多款殺手級應用,騰訊正在等待新浪犯錯的機會。

如何壓制競爭對手?在新浪內部,員工們被告知,新浪必須開放,打造一個互聯網生態圈,完成從門戶網站向平台型公司的轉型。這就意味著新浪微博不能只是一款簡單的互聯網產品,而應成為眾多產品的平台基礎。分別和新浪、騰訊打過交道的王煜全表示,對開發者而言,新浪是一個足夠開放的平台,騰訊則是假開放、真封閉。實力並不強大的新浪必須倚重開發者,在曹國偉的計劃裡,他希望通過微博用戶平台建立一個強勢的生態系統。如果成功,新浪微博會成為將眾多互聯網應用維繫在一起的核心,並借此打造一個用戶、廣告客戶、新浪共同參與的商業體系,衍生出更多商業模式。

但平台不是一天建成的。開放平台計劃推出至今,鮮有讓人驚豔的應用問世。新浪內部工程師告訴記者,「平台的建設是放長線、釣大魚,短期內不可能為新浪帶來大量收入。」與此同時,微博和平台之間沒有建立起必然的聯繫,新浪宣稱開放平台上的應用數量已超過20萬個,但記者在新浪微博應用廣場上看到,首頁顯示的一站到底等第三方熱門應用參與人數不到12萬人次,相對於新浪微博的3億用戶,用戶比例不到0.04%。

開放平台的開發者也並未真正受益。開發了第三方新浪微博客戶端Weico,並積累了200萬活躍用戶的eico公司創意總監張卷益告訴《新財經》記者,「Weico已經獲得了風險投資,短期內並不著急贏利,但產品本身從新浪開放平台並未獲得任何收?入。」

流量變現的方式不清晰,使各大投行對新浪的估值評估爭議也很大。10月10日,瑞信將新浪股票評級評定為「跑贏大盤」,目標股價從81美元調整至78美元。大摩則授予新浪持股觀望評級,目標股價60美元,與一年半前新浪股價最高峰相比,下跌超過一?半。

面對來自資本市場的壓力,將公司前途命運押注在微博上的新浪如今已沒有回頭路可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74

搭建億元婚禮港龍後人嫁金礦

2012-11-22 NM
 
 

 

港龍創辦人、毛紡大王曹光彪的廿七歲孫女曹穎惠(Veronica),上週五與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俄籍年輕企業家柯義(Evgeny Klyucharev)註冊結婚,翌日在西九文化區搭建俄羅斯堡壘舉行盛大婚宴,邀請近千五位中外富豪名人出席。

當晚八時新娘子戴上六卡婚戒,穿上由Michael Kors設計的婚紗,與新郎乘坐馬車進場,婚宴入口動用真馬和穿制服的士兵迎賓,氣派十足,更花過千萬元邀請太陽劇團來表演,男方家族生意是開採金礦,花成億來辦婚宴,自然濕濕碎。只不過豪華婚宴霸埋海濱長廊出入通道,搞到嚟踩單車嘅市民好唔方便囉。

問新郎點求婚?佢輕佻得戚話:「very easy!」其實去年九月他帶Veronica坐直升機到大浪灣,途中忽然呈上鑽戒求婚,仲搵五十個臨記砌「Marry me Veronica」,女友一口答應更連嘴四、五次。

豪門夜宴

不要以為霍家娶新抱是世紀婚禮,是夜這個西九版克里姆林宮夜宴更是青出於藍,香港一眾富豪名流都賞面出席,真正是豪門夜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15

28歲小夥掘出390億金礦:1天見5天使 將融資千萬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3919.html

來源:北京日報作者:張詠

28歲的趙俊利新年伊始就很忙,明天,他要從深圳飛來北京見5位天使投資人,如果談得順利,他的驗證碼廣告創業項目將接受一位投資人千萬元左右的融資。雖然額度並不大,但趙俊利卻是在浩瀚互聯網上不起眼的閒置資源裡挖出這座金礦。


每當需要進行網站註冊、登錄、發帖、下載等操作時,扭曲、難以辨認的驗證碼字符就會跳出來,要求你證明自己不是機器在刷帖、刷流量,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網站為了安全,驗證碼設計得越來越複雜,用戶經常輸入錯誤,這種糟糕的體驗非常惱人。

「要是能用美觀的圖片代替雜亂無章的字符和數字,讓使用者輸入其中的漢字,驗證碼輸入環節就沒那麼煩人了。」2007年,還在華南理工大學上大二的弟弟,突發奇想。

不過理科出身的弟弟,當時的興趣點在於搭建技術平台、改善用戶輸入體驗。直到2009年,兄弟倆一次閒聊,弟弟才說出這一想法。一直從事產品推廣的趙俊利當即靈光一現:「圖片可以作為廣告呀,比如雀巢NESCAFE,看一遍再寫一遍,這印象得有多深!」

由於當時國內外還沒有公司在驗證碼上打主意,趙俊利認為這種新穎的形式肯定會受廣告商青睞。最關鍵的是,驗證碼是網站上的閒置資源,放置廣告不但提升用戶輸入體驗,還能為網站帶來額外的收入。擦出火花的倆人,當晚就興奮得睡不著覺。

緊接著,兄弟倆雙雙辭職,一門心思紮在租住的小屋開始「創業」。弟弟負責租服務器、搭建技術平台,趙俊利負責聯繫廣告主、跑業務。5萬元積蓄半年花光,困難時,趙俊利一度想復職養弟弟,好讓弟弟安心寫代碼。不過他並不甘心,因為時間不等人,萬一別人也想到這個點子,很容易就被超越。幸好,靠著朋友資助的10萬元,倆人又堅持下來。

找廣告走了彎路

代碼寫出來了,平台搭建完成。趙俊利要找到同意嵌入自家驗證碼廣告平台的網站,同時找到願意投放驗證碼廣告的廣告主。在尋找、匹配這兩步上,趙俊利走了不少彎路。

剛開始,他尋找客戶的方式可謂百花齊放,遊戲運營商、電商以及雀巢等知名品牌廣告商,凡是能聯繫到的廣告主資源一個都不放過,這種新穎的模式果然吸引廣告客戶。但是肯同自家平台對接的網站,只有中小網站。每1000次正確輸入,趙俊利給這些中小網站站長分成12元。

對趙俊利的驗證碼廣告平台感興趣的還有電腦之家、太平洋、天極、華軍等偏重IT技術、樂於嘗新的網站。可常上這些網站的多是技術宅男,知名品牌廣告商的目標對象卻是作為購物主力的女性,平台推廣效果之差可想而知。遊戲運營商漸漸也與趙俊利分道揚鑣,因為他們最看重的不是多少人記住了遊戲的名字,或是點擊了驗證碼鏈接的遊戲頁面,而是有多少人真正進去玩遊戲。

怎麼才能把網站資源和廣告資源更好地匹配?在慢慢摸索中,趙俊利找到一家知名度頗高的網絡廣告代理公司幫他在全國範圍內找品牌商資源,自己則集中精力主攻網站。「有了好的廣告資源,不怕大網站不肯同驗證碼廣告平台對接。」抱著這樣的想法,他開始花費大量時間同天涯、貓撲等知名網站進行一輪輪接觸。

婉拒支付寶財援

趙俊利深知,華軍等網站驗證了驗證碼廣告平台的穩定性還不夠,要贏得大網站的另眼相看,還得打響一定的知名度,而當時朋友贊助的資金也已經捉襟見肘。趙俊利想到了北京的車庫咖啡。2011年底,在那裡逗留了一天,向一個關注創業的網站負責人講述了項目,一週後他就接到了一位上海投資人的電話。

2012年2月,獲得第一筆數百萬元的投資後,他才有錢招兵買馬,建立銷售和技術團隊,尋求同大網站的合作。在那家知名網絡廣告代理公司的幫助下,克萊斯勒、脈動、索尼都成為他的品牌商資源。

其間,支付寶也曾慕名上門,希望定製適用於支付寶的,清楚且用戶體驗良好的驗證碼平台,可趙俊利思索一番後還是婉拒。他給自己的驗證碼廣告平台定位的盈利模式既清晰又堅定:必須依靠廣告收入。

「短期來看,支付寶確實會付一筆可觀的佣金,未來也會有後續服務,可這樣,我們就成了純粹的技術服務商,平台的版權可能都是支付寶的。」讓趙俊利顧慮的,還有寶貴的時間。自己的小團隊要為支付寶開發平台,至少要用去半年時間,可在互聯網領域,半年足以讓競爭對手把自己遠遠甩在後面。

果然,趙俊利後來發現,美國和加拿大也有3家小公司,幾乎與他們兄弟二人前後腳地在本國開發這一市場。

盈利前景已現曙光

驗證碼廣告市場規模有多大?趙俊利算了一筆賬:每年中國網站因註冊、登錄、發帖、下載等應用進行的驗證碼輸入次數約1300億次,他給廣告主的開價是300元/千次,由此估算出來的市場規模約為390億元人民幣。

在測試期間,他統計自己的驗證碼廣告點擊率達到12%至15%,而一般傳統網絡廣告的點擊率僅有百分之零點幾。即便不算點擊率,光是當做展示廣告,其效果也非常好。

在接受第一筆投資半年後,趙俊利的創業項目陸續有了收入,去年半年時間裡,已經進賬七十多萬元。「暫時還沒有盈利,預計今年年中就能盈虧平衡。」對於項目前景,趙俊利很樂觀。

手中握有近三千家合作網站資源,日本、中國香港等地風險投資人接踵而來,百事可樂、招商銀行等知名品牌商即將成為趙俊利的廣告客戶,服務器每天運轉的驗證碼是300萬次,穩定到可以承受上千萬次的驗證碼請求,這些都是他的信心之源。盡快讓網站接受「驗證碼變身廣告位」這個全新概念,培育起一個成熟的市場,是他目前考慮最多的問題。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395

ST園城600766收購澳洲金礦真相!!! 天地俠影

http://xueqiu.com/8601813520/23229626
研究了一個大早上,也沒在澳洲昆士蘭政府礦產資源部找到ST園城(600766)名下的Canadian(ML3326)、Goldsmiths(ML3327)、Mt Jack(ML6781)三個金礦採礦權的任何檔案信息。

Canadian(ML3326)和 Goldsmiths(ML3327)也只是在2008年被一家名叫 InterMet Resources (ITT)的澳洲上市公司鑽探過,沒有任何有價值的發現,ITT早就放棄了,這家公司也快死了。

ST園城(600766)在澳洲的金礦項目,肯定是一大騙子。ST園城2012年2月設立煙台園城黃金礦業有限公司,隨後,黃金礦業在澳洲設立全資子公司澳洲礦業AUSTRALIA GOLD MINING PTY LTD(AGM),後者在2012年5月以2300萬澳元的價格收購了澳洲Goldsmiths、Canadian、Mt Jack三個金礦採礦權。其實,這是赤裸裸的將上市企業資產轉移海外私吞,然後在國內又因為海外涉礦而大肆炒高公司股價,一石二鳥!

大言不慚,一家什麼都不是的屁企業,竟然在澳洲設立了一家名叫AUSTRALIA GOLD MINING PTY LTD(AGM)的企業,名字叫得比天還大,可能嗎?註冊人徐誠惠,系ST園城的董事長,註冊地,是在南澳阿德萊德市的一間小商舖,好像是賣窗簾的。

ST園城子公司澳洲礦業AUSTRALIA GOLD MINING PTY LTD(AGM),號稱2012年5月以2300萬澳元的價格收購了澳洲Goldsmiths、Canadian、Mt Jack三個金礦採礦權。問題是,前二者採礦權的2008年所有者,這家名叫InterMet Resources(ITT)的澳洲上市企業,今天的市值不過141萬澳元。ST園城的上手賣家名叫AUSTRALIA YA ZE HOLDINGS GROUP PTY LTD(YZG)。

根據ST園城公司公告,上述三個金礦的採礦權人為Aurogen Mining Pty Ltd。2012年3月20日,YZG與Aurogen Mining Pty Ltd簽署了購買協議,購買Aurogen Mining Pty Ltd上述三個金礦採礦權。現三個採礦權的購買款已按合同支付,過戶手續正在辦理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YZG註冊日期是2012年2月29日,註冊人是Ann Zhang。也就是說,YZG在註冊不到1個月之後即購買了上述三座礦山,並且在不到2個月之後將之出售給了ST園城的澳洲礦業AGM。

Aurogen Mining Pty Ltd為一傢俬人企業,ABN商業註冊號37137076610,註冊日為2009年7月1日。但是,Aurogen Mining是如何從InterMet Resources(ITT)手上獲得這三塊沒多大價值採礦權的,ITT的歷年公告也沒具體交代,應該是主動放棄了。

問題又來了,澳洲昆士蘭政府礦產資源部找不到Aurogen Mining的任何信息!但是這三個採礦權卻是在昆士蘭。

另外,這三個金礦探礦權的直接賣家,AUSTRALIA YA ZE HOLDINGS GROUP PTY LTD(YZG),註冊人Ann Zhang,註冊地24 Angas Avenue, Vale Park, SA 5081。這是一棟典型的居民住宅,並且正在掛牌出售。一切都太蹊蹺!

這樁無厘頭的海外資產收購案,資產評估方是武漢天地源諮詢評估有限公司。鳥人,狗屎!

已經過期的澳洲探礦權、採礦權,竟然能在中國股市裡大手筆倒騰買賣!我可以很肯定,ST園城600766花費2300萬澳元收購的,位於澳洲昆士蘭州的三個黃金採礦權Canadian(ML3326)、Goldsmiths(ML3327)、Mt Jack(ML6781),都早已經被昆士蘭礦產資源部所註銷,因為在昆士蘭礦產資源部網站信息中心查不到這三個採礦權的任何信息。

還有那天業股份(600807)這些年運作的澳洲明加爾(Minjar)金礦,也一樣。山東搞的什麼垃圾企業!我罵了天業股份兩年,這公司還是那鳥樣!現在又冒出個ST園城來!

一群騙子和垃圾!

中國證監會死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416

世界最大金礦公司股價跌至20年新低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433

FT:貝萊德大宗商品基金是黃金市場最重要的投資者之一,該基金主管Evy Hambro警告,對股票投資者來說,黃金礦業公司正面臨變成「野蠻的遺蹟」的風險,除非他們給股東返還更多的錢。

貝萊德大宗商品基金總共擁有超過70億美元的黃金相關資產,Hambro稱,黃金採掘行業已經在犧牲利潤來獲得產量增長。

這一警告之前,上週巴裡克黃金公司(Barrick Gold)的股價降至20年以來的新低,在市場估值上,將世界最大黃金礦業公司的桂冠拱手讓給了黃金集團(GoldCrop)。

自今年初以來,黃金礦業公司遭遇了勞動力成本上漲、新項目預算超支,以及在成熟的礦井中出現品位較低的礦石的問題,世界排名前五的黃金礦業公司股價比黃金價格下跌更快

1月以來,黃金價格下跌了12%,但是在多倫多上市的Barrick黃金公司股價同時期下跌了44%。

其他排名前五的黃金礦業公司表現稍好。總部位於加拿大的GoldCorp股價下跌了20%,在紐約上市的Newmont Mining公司股價下跌了近32%,在悉尼上市的Newcrest Mining下跌了27%,在約翰尼斯堡上市的AngloGold Ashanti下跌了37%。

下面是排名世界前五的礦業公司股價表現圖:

「如果不求改變,黃金礦業公司將變成野蠻的遺蹟。」

在貝萊德慶祝其旗艦基金Gold&General的25週年慶典上,Hambro對自己的聽眾稱。該基金掌管著25億美元的資產,是世界上同類基金中最大的。

凱恩斯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將金本位稱為「野蠻的遺蹟」。雖然Hambro堅決捍衛黃金,但他批評黃金礦業公司,

「黃金礦業公司管理層在給投資者帶來投資回報上做得很差。」

Hambro是自然資源領域最有影響力的投資者之一,他抱怨,在過去黃金價格大漲的10年中,這些黃金礦業公司可以高枕無憂地發行股票,為他們的擴張募集資金。這樣一來,每股收益下降,傷害了長期股票投資者。

Hambro表示,有跡象表明,採礦行業正在發生改變,在聽了股東的建議後,一些公司承諾提高分紅。

在過去的10年中,礦業公司的問題一直被連續上漲的黃金價格所掩蓋。黃金價格從1999年中的每盎司250美元,上漲到2011年9月名義上的高點,每盎司1902.59美元。但是上個月金價遭遇了自1980年代以來最大的單日跌幅,下跌到每盎司1321.35美元,這是自2011年1月以來的最低點。黃金價格的暴跌導致黃金礦業公司股價更大的下跌。

金價自那以後有所回升,由於中國和印度對實物黃金的強勁需求,週三金價上漲了超過10%,至每盎司1470美元。但是黃金礦業公司的股價一直沒有回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