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產壽險與銀行事業揮軍西進搶頭香 ﹁登陸三冠王﹂ 五十歲國泰金控拚多角化


2014-05-05  TWM  
 

 

五十歲的國泰金控,力圖拓展中國市場,並代表台灣金融業打「亞洲盃」,在第二代接班上則由長子蔡宗翰出線。作風活潑的蔡宗翰,為集團換上年輕化標識、廣告和團隊,但前景仍有不少挑戰。

台灣最大民營金控、台股金融股王、壽險業龍頭,這是你熟知的國泰金控。《今週刊》公佈第十一屆「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調查,國泰金控蟬聯台灣金融業第一,並不令人意外。

但是,當規模最大的「工農中建」(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市值較去年普遍下滑,在一千大調查排名第六十一的國泰金控,卻在七十二家進榜金融同業中,名列市值成長率第九。今年三月中旬,國泰金控還確定辦理現金增資,籌措五百億元資金,被市場解讀為下半年發動購併、打「亞洲盃」的暖身操。這,是你所不知道的國泰金控。

在中國攻城掠地、在台灣改頭換面,從國泰金控種種動作看來,這些數字可能只是國泰金控轉變的第一步。

國泰金控真的變了。變局有二,首先,是事變。經營多年的中國市場,從人壽、產險到銀行事業,揮軍西進的腳步,全數搶得頭香,被譽為「登陸三冠王」,經營版圖大舉擴張。

搶灘速度超前

上海子行若獲准 將成為同業首例集團之中,銀行搶灘速度超前。今年三月底,金管會通過國泰世華銀行申請上海子行案,若中國銀監會核准,順利放行,國泰世華銀行將會把上海分行、閔行支行合併成子行,又是國內同業首例。

除了佈局上海,集團也規畫在今年年中開設青島分行,同時申請成立深圳分行。國泰金控董事暨國泰世華銀行董事長陳祖培表示:「上海分行是主攻長江三角洲經濟區,青島分行是搶攻渤海灣經濟區;設立深圳分行,則是看好該地台商聚集,且是南部經濟金融重鎮,並要打下珠江三角洲市場。」在中國聚焦市場、重點突破,不只讓國泰世華銀行設點進度超前,獲利也繳出漂亮成績單。根據金管會統計,國泰世華銀行上海分行自登陸以來,一直穩坐國銀大陸分行的獲利王寶座,去年獲利突破新台幣二.五六億元,今年一、二月稅前淨利已達一.○五億元,也是唯一短短兩個月內,獲利就突破億元的國銀。

除了銀行之外,大陸國泰產險已在十八個城市設立二十個經營據點,去年九月,又在北京開設國開泰富基金管理公司,跨足資產管理事業。

至於大陸國泰人壽,雖然握有全中國三十一個營銷據點,但由於持股五○%的大股東||東方航空無意經營,確定出售全數股權給上海陸家嘴金融發展有限公司,目前帳面上仍呈現虧損。國泰人壽發言人林昭廷指出,若過程順利,預估今年下半年可完成股權轉移。屆時,國泰金控在中國的銀行、保險、資產管理三大引擎,將同步啟動。

利率緩步回升 台、美利差放大

有利改善匯損

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推動QE(量化寬鬆)減碼的政策,不僅牽動全球的利率走勢,還可能成為對國泰金控而言,最有利的東風。

麥格理證券分析師許世德在研究報告中指出,過去幾年,國泰金控較少採用避險措施,因此承受較多匯損;然而當美國結束QE、利率緩步回升後,台灣和美國的利差放大,匯損情況將可改善。

另一方面,國泰金控仍維持業務員為主的經營模式,和同業廣泛利用銀行通路銷售保單的方法迥異;許世德認為,公司業務員能銷售較多長天期、可為壽險公司創造實質獲利的保單,也因此,接下來國泰金控的投資價值可能正要浮現。

事變,人也變。要讓國泰金控這頭大象跳起舞來,被寄予深切期望的,是下一代掌門、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長子蔡宗翰。

○九年進入國壽的蔡宗翰,從協理做起,一開始負責專案投資及財務部門業務,後來又升為副總經理,陸續掌管集團法務、不動產投資及放款業務。這個人事佈局,讓國泰金控接班大計正式底定。

二○一一年初,國泰金控人事大地震,除了蔡宏圖的愛將李長庚接下國泰金控總經理,更令人矚目的是,蔡宗翰也接掌不動產及企業形象等業務範圍,轉型的企圖,顯而易見。

蔡宗翰大破大立 轉型企圖強

讓市場耳目一新

對國泰金控來說,個性謙遜、作風極為低調的蔡宗翰,不僅是名義上的太子,更身兼軍師和指揮官。

例如,去年八月,蔡宗翰率領團隊,搶下九十萬張好市多(COSTCO)聯名卡發行權,就是他最成功的戰役。好市多聯名卡一直是中信銀最引以為傲的生意之一,也被銀行界視為一大「肥肉」,蔡宗翰正面擊倒台灣信用卡最大發卡銀行,是他在銀行業務的漂亮一仗。

同樣由蔡宗翰領軍的國壽不動產部門,近年來頻頻獵地、買樓,從買下太子汽車土城廠辦、太子敦南總部、三商宏遠大樓、桃園航空城地上權,到近來的瑞芳永聯物流園區,今年甚至砸下四億英鎊(折合新台幣約兩百億元)在英國倫敦買下不動產,出手也毫不遲疑。

出乎眾人意料的是,今年二月,國泰金控處分高雄市不動產,進帳十億元,在不動產界及壽險業丟下震撼彈。因為他打破爺爺蔡萬霖五十年以來、不動產「只租不賣」家訓,只為了活化資產,凸顯蔡宗翰的經營理念,較以往的國泰金控更加靈活。

新面孔不止蔡宗翰一人,近年來,國泰金控陸續延攬幾位出身外資圈的「金童玉女」進入團隊,包括現任發言人李偉正、投資長程淑芬等,已然成為管理集團的中生代主力。

除此之外,去年六月國泰金控董事異動,更令市場跌破眼鏡。原任國泰金控副總、監察院前院長錢復女婿孫至德退出董事會,新增國泰投信董事長張錫及兩席外部董事||中國前政協委員郭炎、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前總經理仲躋偉。此舉意味著,國泰金控積極換上年輕臉孔,更再次凸顯紮根中國的決心。

但蔡宗翰真正讓業界對國泰金控耳目一新的作法,是結合人壽、醫院、建設等集團資源,佈局健康管理、飯店事業的多角化經營。除了插旗高級坐月子中心業務,還自創國泰商旅飯店品牌,目前旗下已經有兩大精品旅館:「Hotel Cozzi和逸」、「慕軒Madison」。

從為業務員團隊換血,到打破家規、活化資產,大破大立的蔡宗翰,與父親蔡宏圖謹慎小心的作風截然不同。

外界從觀察到漸漸肯定,也凸顯國泰金控這塊五十年的老招牌,已經重新擦亮。未來,蔡宗翰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讓獲利引擎不熄火,帶領國泰金控這頭巨象,繼續穩健前進。

國泰金控

成立:2001年

負責人:蔡宏圖(右)

主要業務:壽險、消費金融、企業金融、不動產投資

國泰金控

1000大企業市值排名:

61名

今年市值成長:

26%

股東權益報酬率:

10.9%

撰文‧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300

“阿里”金控版圖漸顯 馬雲有望入股新華保險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382

新華保險停牌已引發各路猜想。據《上證報》報道,新華保險大股東中央匯金將讓渡所持的部分新華保險股份給阿里巴巴。中央匯金將兌現投資新華保險的部分收益,並為新華保險引入有實力的民營資本股東。 

新華保險20日公告稱,有涉及公司股份的重大事項正在討論過程中。該公司股票自19日起停牌。 

《上證報》援引一位正參與並購案件的有關人士表示,新華保險大股東中央匯金有望出售部分股權,將所持股權讓渡給阿里巴巴。 

此次股權轉讓,匯金公司只是兌現部分收益,不會完全撤離新華保險。同時,也將為新華保險引入新銳實力股東,為公司增加發展新動力。 

匯金讓渡部分股權給阿里巴巴,不僅將有效深化國企改革,也將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 

2009年,中央匯金從保險保障基金手中接納新華保險38.815%股份,成為新華保險第一大股東。當初收購價格約為8元,上周五新華保險A股收報52.64元。按此計算,6年內,新華股價上漲44.64元,漲幅5.58倍。中國匯金目前賬面浮盈400億元左右。 

而對阿里巴巴而言,入股新華保險將幫助阿里巴巴進入保險業,填補其版圖空白。阿里巴巴的並購已經涉及電影娛樂、足球、物流、農業、醫療服務業、基金、金融等領域,但保險業還存在空白。

《上證報》援引一名投行人士表示,

股東結構的變化,會帶來企業真正的改變。預期會在互聯網金融保險、養老健康產業、壽險全產業鏈領域等方面有所突破。好戲會連連上演。   

昨日,阿里巴巴股價上漲3.25%,收於100.04美元。

QQ圖片20150121080756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209

愉記來探興業銀行的金控心 mosesxie

http://xueqiu.com/1831827479/37787378

        銀行「混業」干券商這事,大方向已然但真要落地還早,尤其是讓人眼饞的經紀業務,估計要排在投行業務之後更晚落地。所以關於興業銀行(601166.SH),比起未來持有證券牌照能多賺多少這個話題,愉記更樂意聊聊,當下已借由興業國際信託、通過代持協同整合了華福證券,興業的金控心,到底有多大,想要怎麼做?

        關於興業對華福證券的股權代持細節,請參閱愉記3月9日於第一財經全媒體獨家發佈的報導《興業銀行持股華福證券60.35%股權其中56%為代持》。這56%的股權,分別由福建省能源集團和福建省交通運輸集團代持。

       一問:興業搭了個怎樣的金控架子?




       先來聊第一個問題:金控股權架構。稍加觀察不難發現,興業佈局金控,兵馬未動時糧草早已先行,金控架子已經搭得差不多。只不過,比起眼下公開報導或盤點裡只注意到的信託、基金、金融租賃三塊牌照,興業的暗中落子其實已超市場所見。

       這個股權架構究竟是什麼樣的?控股路徑怎麼走?愉記從興業銀行某管理層人士處獨家獲取信息,整理如下圖所示:


       而除了上述興業可做集團業務聯動的子公司或控股公司以外,興業銀行還持有九江銀行14.72%的股份、中國銀聯2.13%的股份;興業信託還持有重慶機電控股集團財務有限公司19%的股份、紫金礦業集團財務有限公司5%的股份。

      二問:興業想做什麼模式的金控?



      扒清楚了架構,下面來聊第二個問題,興業想做什麼模式的金控?縱觀主流金控模式,最鬆散的是財務投資和財務管理模式,也就是集團投資並部分或完全財務管理著各個業務單元;最緊密的是把運營也管上的金控模式,也就是集團對子公司業務直接管控,這樣經營和管理就獲得了統一。

介於上述兩者之間,是一種戰略管控型金控模式,即以戰略協同整合各個子公司或業務單元,但是對於子公司具體的經營,母公司一般情況下不必插手。一名來自興業相關業務管理團隊的人士告訴愉記,興業銀行集團更適合的就是這種模式。

       三問:興業管金控用啥機制帶動?



       搭好了架子、想好了模式,若沒法運轉等於白搭。興業要讓金控運轉起來——說到底,要在傳統的規模驅動銀行發展道路越走越吃力後,靠金控傳動的大資管體系、交易型銀行戰略等最終能賺到錢,就要有一套機制建設。

       據上述管理團隊人士介紹,興業金控策略有六個機制建設。

       第一,是「職責定位機制」,也就是劃清誰的攤子誰管,內部儘量不要有兩個機構管同一個攤子,以避免內部競爭或重複建設。而各個業務單元的戰略定位、職能邊界、核心客群發展目標都先定清晰。

       第二,是「組織協調機制」,打個不一定確切的比方,就是要有「黏合劑」,讓原本分離的業務單元多打交道,並肩作戰。做法包括設立「專司」來統籌協調、制定聯動發展目標並且管理下去;也包括建立跨業務單元日常溝通協商機制,聯動中出問題了趕緊處理掉。

       第三,是「業務聯動機制」,誰家有資源都拿出來分享,當然上述管理團隊人士強調前提是不違反監管規定。比如,在不侵犯客戶隱私的基礎上,各子機構子部門可以一起蒐集、一起使用客戶信息,對A部門暫時無用的客戶信息可能是B部門的營銷契點;又比如交叉營銷,形成制度化的「渠道提供方+產品提供方」協同作業模式。
第四,是「考核評價機制」,解決員工為啥要「交叉」幹活的根本問題。一方面,很多指標要新建或改良,比如「交叉銷售計劃達標率」、「轉介紹客戶投訴率」;另一方面,要實行雙向考核,指標完成情況分別納入業務提供方、產品銷售方、負責人、營銷人的KPI裡頭,並嚴格與費用、薪酬、陞遷掛鉤。

      第五,是「利益分享機制」,解決機構或部門間為啥要「交叉」幹活的根本問題。由此,業務單元優先合作分享收益,對部分聯動業務,在一定時間內實行雙向記賬。
第六,是「資源共享機制」,比如統一品牌辨識、有共享的信息系統和後台作業平台等。

       四問:金控框架下的大資管怎麼玩?



       好機制要能落地。這年頭幾乎所有銀行都扯著大旗說要玩「大資管」,香餑餑就在眼前,資管體系已經搭好的興業銀行具體怎麼玩?

       首先,在上述管理團隊人士看來,大資管體系分成財富管理體系和資產管理體系:前者送客戶,後者送產品。對興業來說,前者,是全集團零售、公金、金融市場條線拿出個人、企業、同業客戶;後者,是銀行資管、信託資管、基金資管、證券資管、期貨資管拿出資管計劃或進行組合管理,加之託管平台提供資產託管。
要考核的話,對「財富管理」這頭,可以比較客戶數量、在管資產規模(AUM規模)、中間業務收入等;對「資產管理」這頭,可以比較業務收益率、市場競爭力、客戶滿意度等。

       誰來管呢?自上而下,集團總部可設定全集團大資管業務規模、收入等目標,目標分解到各部門後各業務單元再行擬定計劃;自下而上,各業務單元的交叉銷售、資產需求等方案再行集中,通過一定程序協商確定,各部門再據此調整方案計劃後提交集團總部,集團總部確定全集團聯動發展目標,此目標再下達到下屬機構和人員。

      以上,其實經過了「總—分—總—分」的「民主集中制」過程。

      從組織推動層面來看,上述管理團隊人士稱,興業銀行上有總行綜合金融推進委員會,帶動總行綜合金融推進部;在分行、各子公司,亦相應設有綜合金融推進部門。這些專司組織的作用,便是制定目標、出台政策、推動落地、協調爭議、考核評價。

       如果他們是「腦袋」,那麼「腳」便是銀、信、期、基、證等多條腿走路,「手」便是傳統支付、社區銀行、公金團隊、金融市場團隊、銀銀平台、電話銀行、直銷銀行、錢大掌櫃、各子公司銷售等「觸摸」客戶的渠道。

      以上之中,資管單元基本不自建渠道,而是依託集團的渠道設綜合金融銷售專員。渠道中,銀行線上、線下渠道是主體,各子公司銷售渠道是補充。資管單元要提供產品和客戶綜合服務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224

雙辜金控併壽險 不怕買貴的算盤

2015-05-18  TCW

台灣金融界,將進入雙蔡、雙辜時代!

五月十二日,中信金控、台灣人壽(簡稱台壽保)雙雙召開臨時董事會,宣布以一股台壽保換一?四四股中信金,中信金以總額高達三百二十三億元吃下台壽保,未來中信金旗下中國信託人壽與台壽保合併後,資產規模來到近兆元,一舉躍升為資產第六大壽險公司,僅次於中國人壽(簡稱中壽)。

就在中信金合併案六天前,開發金控的法說會上,開發金總經理楊文鈞指出,為了提高ROE(股東權益報酬率),「一直在評估每一個值得(購併)的對象,」已備妥三百多億元銀彈,不排除購併壽險的可能性。

各界人士普遍認為,開發金若購併壽險公司,將直指購併由開發金大股東辜仲掌管已久、中信辜家集團的中國人壽,而這也正是中信金如今不得不二次追求台壽保的關鍵。

過去合體計畫破滅獲利也跟雙蔡越差越遠

秘密就在二○○八年底,當年中信辜家兄弟尚未分家,中壽劃歸在中信辜家二少辜仲底下。中信辜家大少辜仲諒因二○○六年購併兆豐金股票而發生中信金紅火案潛逃海外,在二○○八年由海外回台後,中信金內部曾經提案買下中壽,但卻遭到辜仲方面的反對,讓中信辜家「銀行與壽險事業」合體的計畫破滅。

一位金融界人士透露,「當時中信金內部就確認了要擴大壽險業版圖的計畫。」因此,從○九年開始,台灣壽險產業所有的公司要出售,中信金就無役不與,包括二度出售的南山人壽案,以及這一次的台壽保,中信金都不在乎外界看法的吃下回頭草。

「辜家老二的版圖已越擴越大,先是併了凱基證,現在又吃了銀行,接下來就是併中壽,辜家老大再不做大壽險版圖,面子上不僅掛不住,未來連獲利都會大受影響。」一位曾參與台壽保合併案的財務界人士透露。

攤開主要金控的成績單,就不難了解中信金當年沒吃下中壽的遺憾何在。今年前四月,以壽險為主體的富邦金控、國泰金控獲利大幅成長,尤其是長期整體稅後盈餘皆蟬聯金控冠軍的富邦金,旗下台北富邦銀行的稅後盈餘雖略低於去年同期,但人壽的稅後盈餘年增率高達二二○%,超過二百二十一億元。

受惠於人壽的獲利能力大爆發,富邦金光在今年四月單月份即大賺一百一十三億元,幾乎逼近中信金前四月的累計稅後盈餘。

人壽長期資金龐大更有利海外參股與購併

野村證券台股策略分析師楊尚倫認為,富邦金、國泰金在既有的壽險、銀行「雙引擎」基礎深厚,加上海外布局日漸完整,可預見事業版圖將越來越大。

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陳昭鋒則指出,「雙引擎金控」可提供的服務更為多元豐富,舉例來說,銀行提供某法金客戶貸款,若雙方能進一步合作,壽險可提供該法金業者個別員工的團體壽險商品,並給予優惠,等於同時為銀行、壽險帶來綜效。這是旗下僅有銀行的金控無法享有的優勢。

另一方面,壽險業長期資金部位龐大,資金可運用彈性高,尤其在金管會開放壽險業購併海外標的後,旗下有壽險公司的金控公司,更如虎添翼。陳昭鋒說,國泰金近年來參股或收購東南亞地區銀行有成,都是透過人壽的銀彈,顯見壽險業資金對金控而言,至關緊要。

至於中信金本業,楊尚倫分析,雖然中信銀在消費金融、財富管理的成績單,有目共睹,但國內銀行業務競爭過於激烈,導致中信銀「老大哥」的地位慢慢被威脅。

舉例來說,隨著各項信用卡服務趨於成熟,差異性降低,一人持有多家銀行信用卡已成為常態,特定銀行獨大的局面不復,這也讓其他銀行更有機會迎頭趕上,國泰世華銀行擠下中信銀,搶走好市多聯名卡發行權,正是一例。

在金管會鼓吹台灣金控業打亞洲盃下,「資產規模」是決定參賽權的基本條件,前兩大參賽者已確定由富邦蔡家、國泰蔡家堂兄弟檔拿下,中信金吃下台壽保後將搶占第三名的位子,而開發金在可預期併入中壽的一兆元資產前提下,將卡住第四名位子,台灣金控界將因而進入雙蔡、雙辜時代。

相較於國泰、富邦這對蔡家堂兄弟皆台大法律系畢業,擴張步伐穩紮穩打,中信辜家兄弟檔同樣是畢業自美國華頓商學院,為在父親辜濂松面前求表現,急於用購併手法擴大版圖,讓這對辜家兄弟在二次金改時因涉入司法案件,而成為最大輸家。

辜家官司解套有望四大金控時代隨即成形

不過,辜家二少辜仲的命運在三月出現重大轉折。辜仲為了購併金鼎證而動用開發金旗下的開發國際先行布局金鼎證股票,再賣回給開發金一案,被控違反證交法等罪,最高法院判決八個月徒刑,減刑為四月,可易科罰金十萬八千元,全案定讞,讓纏訟多時的辜仲終擺脫司法陰霾。

辜家大少辜仲諒為購併兆豐金,同樣藉中信金旗下紅火公司先行布局兆豐金股票再賣回給中信金一案,同樣被控違反證交法等罪,此案去年八月被最高法院撤銷,發回高等法院更審。同樣的購併手法,若以辜二少的判例來看,辜大少的解套機率大增。

當辜家兩兄弟雙雙甩開官司陰霾後,或許就是台灣金控界,正式進入雙蔡、雙辜四足鼎立時代的開始。

【延伸閱讀】辜家兩大金控,要靠壽險業版圖拚亞洲盃!中信金、開發金旗下事業資產規模

■ 中信金/大股東辜仲諒預計整體超過4兆元前2大金控,國泰金為6.94兆元、富邦金為5.44兆元壽險:近1兆元,4,300億元中國信託人壽、5,160億元台壽保銀行:3.23兆元中信銀證券:160億元中信證

■ 開發金/大股東辜仲預計整體上看2兆元壽險:1.1兆元中國人壽(註)銀行:5,700億元凱基銀證券:2,845億元凱基證

註:開發金大股東辜仲擁有中國人壽經營主導權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中信金、開發金 整理: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59

復華、群益投信績效稱王 晨星、金鑽獎最大贏家 沒金控富爸爸 獨立投信憑什麼贏?

2015-05-18  TWM

在金控大軍進逼下,本土非金控的投信空間越被壓縮,市場競爭壓力更大,在這樣激烈的廝殺中,復華投信與群益投信仍交出了亮麗成績單,在晨星與金鑽獎中得獎總數最多,更顯示其扎實的真功夫。

撰文•梁任瑋

三月,備受國內基金界關注的獎項剛頒發完畢,在晨星與金鑽獎的得獎名單中,有兩家國內投信業者得獎總數最多,答案是沒有金控資源挹注的群益投信與復華投信。

其中群益投信旗下店頭市場基金,以及多重資產組合基金獲得金鑽獎國內外基金五項大獎;復華投信在金鑽獎四檔基金獲獎,以及晨星基金獎一檔基金獲獎,在競爭激烈的基金市場中表現優異。

而復華投信雖然資產規模、行銷通路比不上大型金控,但其成功之道在於了解自己的優勢,靠著靈活的組織調整、快速而徹底的決策力,在夾縫中生存下來。

復華砸大錢研究 績效奪冠二○一四年台股股票型基金規模失血一六八億元、減幅六.五九%;但一三年以平均報酬率近四八%,拿下台股基金團隊操作績效第一的復華投信,一四年再度繳出亮眼成績單,以平均績效一三%蟬聯冠軍,規模較前年成長近七成,表現驚豔市場。

「復華算是國內投信業者裡轉型相當成功的。」有「基金教母」之稱的蕭碧燕觀察,投信這行一定要先花錢才會結果,復華能在市場生存,董事長杜俊雄是關鍵人物,他除了是經營者,更是大股東,非常知道投信業這行的核心價值是研究團隊,因此願意投入大量資源,這是其他金控旗下的基金業者很難超越的。

「它有賠十年的勇氣與決心。」蕭碧燕說,十年前,復華為建立與別人不一樣的本事,大幅擴大投研部門,但初期看不到績效;即使如此,復華投信依舊每年投入二億元在研究部門,相較於當時資本額只有三億元,如此大手筆令人佩服。

據了解,復華每年光是花在海外投資研究團隊的經費高達二億元,且已連續投資十年以上。以台灣目前許多基金公司年獲利常不到一億元來看,不可能每年投資這樣的金額建立海外研究團隊;更別說,即使經營團隊決心要投資這麼大的金額,還要考慮會不會成功?

「把產品做好,通路自然會找上門!」復華投信總經理周輝啟表示,台灣過去因沒有投資海外市場的人才,很難找到有經驗的基金經理人,只能自己從頭培養;但尋找海外研究人才除了要有好的英文能力,還要常常出國拜訪公司,並忍耐短期看不到投資成效的寂寞與壓力。

杜俊雄至今仍親自帶隊拜訪公司經營高層,十餘年如一日;再加上景氣循環模型監控股、債、匯市場波動,例如○七年底,復華投信就監測到全球債市異常,開始調整部位,所以在○八年金融海嘯階段,所管理的基金跌幅比同業少。

群益靠明星商品 拉攏散戶「要砸錢打廣告,我們比不贏金控,要比銷售通路也不如別人多,我們能夠生存到今天,靠的是隨時戰戰兢兢。」群益投信總經理賴政昇說。

群益投信除了和同業一樣,每天開一次早會,到了傍晚還多開一次晚會,討論個股、產業資訊。「一般公司頂多一周開一次選股會議,像群益每天召開的算是很少見。」群益投信副總張榮仁透露,召開晚會的效益是團隊紀律的一環,尤其在開盤時間與台灣較近的大中華與日、韓股市上,前一日的深入研討,更有利於投資決策。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的績效表,群益旗下的三檔大中華股票基金,今年來績效分居四十一檔中的第一、九與十五名。

早年,群益只有一檔股票型基金「群益馬拉松」指標商品廣為人知,但一推出就被大戶搶光,散戶很難買到;市場嗅覺敏銳的董事長陳欽源觀察,一檔基金若法人持有比重過高,雖募集容易,但也得承受法人一旦出脫持股,基金規模大幅縮水的可能性。因此他開始建立散戶通路,首先就是要有吸睛的明星商品帶路,包括一九九九年群益發行的首檔平衡型基金「群益真善美基金」,就因搶先市場而獨領風騷。

二○○○年前後,群益快速將基金規模衝上一千二百億元,奠定其在本土投信業界的江湖地位。如今僅次於元大寶來投信,穩坐國內第二大投信。

「順的時候不要太樂觀,背的時候也不要太悲觀。」賴政昇說,投信業永遠都在面對高度不確定性,所以他常告訴基金經理人,不要懷念過去的豐功偉業,也不要因為短期績效亮眼就自得意滿,因為「投資人看的是長期的績效和有特色的產品,交不出亮麗的成績單,一切都是空談。」在金控大軍進逼下,本土尤其非金控的獨立投信空間越被壓縮,復華、群益還能開出好成績,必有其一定的功力,或許也是投資人投資時,可以斟酌的好基金公司。

復華投信

成立時間:1997年

董事長:杜俊雄

總經理:周輝啟(右二)資本額:3.24億元

群益投信

成立時間:1995年

董事長:陳欽源

總經理:賴政昇(中)

資本額:3億元

獨立投信表現不輸外資

──國內五大投信比較

公司 基金規模

(億元) 2014年

EPS(元)

復華投信 1203.4 9.72 群益投信 1242.4 2.72 國泰投信 1080.9 2.3 元大寶來投信 2583.6 1.93

富蘭克林

華美投信 1006.1 1.2 註:統計截至2015年3月 整理: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92

云锋金融27亿港币控股瑞东,或成云锋基金海外金控平台 首募钱厚-Tcoins

http://xueqiu.com/8301293543/46232438


事件回顾

5月8日,在香港交易所挂牌的香港本地小型券商瑞东集团(0376.HK)发布配售公告,将向包括Yunfeng Financial Holdings Limited 在内的5家投资者配售不超过扩大后总股本的81%的股份。根据该协议,云锋金融以每股2港元的价格,斥资近27亿港元,收购瑞东集团13.43亿股股份。 由于公告并未披露此次配售中新股和旧股的比例,所以云锋金融控股比例将介于60%至76%之间,取得控股股东地位。

复牌涨幅预计

从 阿里影业和阿里健康的收购看,云锋金融收购瑞东集团似乎不仅仅是简单的介入证券经纪业务。瑞东集团复牌后应该有不俗的表现。以阿里影业为例,在复牌当日收 涨185%,最高涨幅曾达到429%。市值亦从收购前的53亿暴涨至384亿。而作为主战场的阿里健康,更是复牌当日暴涨372%,最高上涨500%。在 两只股票收购完成后,在一系列资产注入预期下,两只马云概念股纷纷达到千亿市值水平之上。

而从香港市场上近期券商壳资源收购案中,我们也可以相信,瑞东集团复牌后的价格值得期待。


云锋基金未来海外金控平台?

近 期,国内IT大佬纷纷涉水券商、保险等大金融股,大手笔进军金融板块,开抢金融牌照。前有马云、马化腾入股中国平安、中国太平、复星国际,后有马化腾、丁 磊战略投资华泰证券。但与战略入股大金融平台实现优势互补不同,云锋金融此次控股的瑞东集团经纪业务收入只有2440万,故两者不存在合作的可能。同时, 收购完成后,瑞东集团市值将达到162亿港币,远远超出耀才证券等香港本地券商。瑞东集团的业务根本不能能支撑这么大体量。一个可行的方案是,云锋基金将 来通过云锋金融这一层控股关系,将基金整体注入瑞东集团,打造成一个东方版的金控集团,瑞东则将被打造成云锋基金的海外金控平台。

从券商 的发展看,存在两种发展模式,1、券商自己成为一个综合的证券服务商,如海通证券、国泰君安、广发证券等走国际化道路到全球布局,再如国外的高盛、摩根大 通。2、加入到有规模的产业集团或者金融集团旗下,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平台。所以,瑞东集团极有可能成为云锋基金的海外金控平台,走第二种路线。
那么这个预期之下的云锋基金究竟又是何种背景,拥有何种魔力?

云锋基金简介

云 锋基金成立于2010年1月,是中国唯一由成功创业者、企业家和行业领袖共同发起创立的私募基金。其宗旨是除了投入资金外,把各自的创业经验与企业分享, 在发展战略、组织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帮助企业更好发展,关注年轻的企业家,创造下一代的领导者,培育未来世界级的企业。

云锋基金,以阿 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和聚众传媒创始人虞锋的名字命名而成。除此两人外,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银泰投资董事长沈国军、新奥集团 董事长王玉锁、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江南春、深圳迈瑞医疗董事长徐航、易居中国董事局主席周忻、中国动向董事长陈义红、五星电器创始人汪建国、七匹狼创始人 周少雄、九阳股份董事长王旭宁、优孚控股总裁张幼才等10多位成功企业家都是基金的发起人。

云锋基金前后共募集2期,合计募集金额约26亿美元,主要投向医疗保健、科技、媒体、通讯和文化娱乐、消费品零售及其他。投资的核心标的有:
1、 医疗健康

2、 科技、媒体、通讯和文化娱乐

3、 消费品零售及其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57

广州友谊收购越秀金控正待审核 “百货+金融”怎么发展?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6213.html


7月15日晚间,广州友谊(000987.SZ)公告,称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收购越秀集团旗下越秀金控一事目前正处于中国证监会审核阶段。收购完成后的广州友谊将形成“百货+金融”双主业的架构。

与去年年底公布的预案不同的是,此次广州友谊的修订案显示,公司非公开发行数量由不超过10.64亿元股调整为不超过11.24亿股,发行价格由每股9.40元调整为8.90元/股。

进军金融谋求多元化发展,或许与这家广东本土高端百货上市公司主业的颓势不无关系。广州友谊财报显示,自2013年第一季度至2015年第一季度, 公司已经连续9个季度营收出现同比下滑。而在去年12月,由于亏损,广州友谊佛山店宣布暂停营业,还因此在今年5月被佛山店业主方提起诉讼。

布局金融

根据修订案显示,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为不超过100亿元,将用于购买广州越秀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越秀金控”)100%股权, 并向越秀金控增资用于补充广州证券营运资金。发行完成后,广州市国资委将持有广州友谊54.25%股份,持股比例较发行前进一步增加。

越秀金控作为广州市国资委旗下的金融控股型公司,直接控股广州证券、越秀租赁、越秀产投、广州担保和越秀小贷5家子公司。

产体量上看,此次广州友谊收购越秀金控为名副其实的“蛇吞象”。截至2014年9月30日,越秀金控(合并报表)总资产达429.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为72.77亿元;而同期广州友谊总资产为32.62亿元,净资产20.85亿元。

作为越秀金控核心资产,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第一季度,广州证券分别实现营收8.88亿元、16.82亿元和7.62亿元;归属母公 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18亿元、5.30亿元和1.74亿元,业绩增速高于广州友谊。而若此次收购成功,广州证券也将借由广州友谊的平台实现曲线上市。

广州友谊董秘江国源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此次定增完成后,广州友谊将形成“百货+金融”的双格局,公司原有的全部资产和负债将注入新成立的百货子公司,成为上市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继续由熟悉百货零售业务的团队管理,百货业务不会剥离。

而对于金融板块,广州友谊则表示,将以证券、租赁为核心,打造国内一流证券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同时将担保、小贷、产投形成特色,完善服务体系。在 人员整合方面,广州友谊将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对上市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进行调整,吸纳越秀金控方面具有丰富金融行业运营管理经验的人员加入。

主业低迷

除了广州友谊,多家上市百货公司均开始涉足金融产业,合肥百货、重庆百货、鄂武商A等发起金融消费公司,广百股份设立小贷公司......

这也折射出百货行业业绩持续低迷的尴尬现状。根据年报数据,2014年包括王府井、重庆百货、银座股份、天虹商场和长百集团在内的多家百货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而从2014年1月至今,北京、广州、杭州、青岛、天津等城市多家百货门店关店,百货歇业现象持续。

作为广州本地高端百货,2015年第一季度,广州友谊实现营收7.57亿元,同比下降17.65%;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6528.5万元,同比下降14.71%。而在2014年年报中,广州友谊主营业务和净利润则分别同比下降18.94%和14.96%。

对于百货主业,江国源依然乐观,其表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刚性消费已经逐步有回暖趋势。”而广州友谊亦表示,将打造“高端百货+购物中心+X” 新零售业务组合。在升级改造原有高级百货门店的同时,在城市中心区、副中心、各行政区域商圈,发展购物中心业态,同时、有选择地配置发展主题百货店、体验 型生活超市、奥特莱斯等新零售业态。

同时江国源告诉记者,广州友谊正在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O2O模式,跨境电商项目方案也正在探讨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663

國內1050檔基金,它第一個淨值破百元 無金控庇蔭 群益跑出第一名基金


2015-09-14  TCW

群益馬拉松基金憑藉規模與謹慎投資風格,打破投信界紀錄。

董事長陳欽源接受本刊獨家專訪,分享十八年來不敗心法。

今年台股在外資主導下終

於上萬點,散戶視為有史以來最冷慼的萬點行情,卻有一檔本土投信基金,就在今年默默打破投信界紀錄:基金淨值破新台幣百元,居國內一千零五十檔之冠。

一檔累積績效790%:

重團隊研究勝明星經理人

成立十九年的群益馬拉松基金,目前雖然因台股震盪,截至九月二日跌回八十五元淨值,但換算下來還是幫投資人累積賺取了七九O%。

沒有任何金控資源的群益投信,管理資產規模連四年居本土投信第二大,僅次於購併寶來之後的元大。這背後的關鍵人物,就是群益投信董事長陳欽源。

做為業界最資深老董,在群益十八年的陳欽源,風格就像

跑馬拉松一

樣:資歷夠

久、不急攻躁

進,才能默默破紀錄。

「投資就像

跑馬拉松,比

的不是短期爆

發力,是看長期的績效,」

近十年沒有出

現在媒體上,

陳欽源在接受

《商業周刊》

獨家專訪時意

味深長的說:

「穩定、持

續,才是投資的關鍵。」不同於一般業者,陳欽源重視團隊研究更勝明星經理人。

在這場投資馬拉松賽道上一跑就是十八年,陳欽源的勝出關鍵,就在他重視團隊研究更勝於明星經理人。

「在群益,我們沒有明星,只有團隊。」群益投信總經理賴政昇說,投信這一行最困難的地方就在連續性,如何每年維持打敗大盤的高績效,不是靠一、兩個明星就可以搞定。

賴政昇形容:「「對」的經理人就像生意囝仔一樣歹生(台語:難產生》,」因為人會有偏見、盲點,只有靠團隊,群策群力、相互照應,才會持續創造「對」的結果。

這話說起來簡單,執行起來困難。如何讓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願意無私的分享訊息,遇到危機時還要能攜手合作,這就牽涉到制度設計。

早在十五年前,陳欽源就建立了一套激勵機制,不是只有績效好的經理人可以領取高薪,只要對團隊有貢獻,也能分享利益。這讓群益長期以來形成一種分享與討論的氛圍,而非互相提防或自己埋頭苦幹。這也是馬拉松基金為何換過十一個經理人,績效卻始終能維持高檔的原因。

相較於其他金控集團擁有銀行通路、多元產品組合,也不像外資一樣擁有海外豐沛人脈,群益做為台灣僅存的三家獨立投信,可以說是資源最少的公司之一。

「我們不像別人有富爸爸可以靠,一定要靠自己才能成長,」陳欽源說。而成長的關鍵,就在扎實的研究。

曾在群益任職七年、國泰投信董事長張錫回憶,陳欽源非常看重經理人獨立思考的能力,反對隨著市場起舞。在他面前,不要想隨便呼攏。

「他看(經理人》報告,會追到技術細節,如果講不出一套邏輯,絕對被打槍,」張錫說。即便只是拜會公司,陳欽源也會先考經理人,確認他對該公司夠了解,才會放行。

這種對研究基本功的堅持,也讓陳欽源十八年來即使經歷過亞洲金融風暴、SARS、結構債危機、金融海嘯等,都能屢屢安然度過。

預見結構債風暴:

最早自行開發海外基金

時間回到二OOO年,當時台灣投信界最火紅的商品,是連結到結構債的貨幣型基金,幾乎占了整體一半以上的營收,群益的貨幣型基金比重更高達九成。「那時候日子多好過,一年四億到五億《營收》自己進來,客戶也不會贖回,」賴政昇回憶。

陳欽源卻注意到:「這個產品的架構不太好,表面看起來很賺,但客戶隨時可以贖回,而且利率的趨勢一旦成形,就無法逆轉,很容易造成流動性危機。」他評估,三、四千億元的結構債規模,一旦發生意外,整家公司不只被拖垮,還可能就此消失。於是他向董事會建議要降低比重。

然而問題是:少了這個商

品,公司立刻失去成長動能,要拿什麼來補?

陳欽源把腦筋動到海外去。

「台灣占全世界不到一%,等於海外有九九%,為什麼不去開發?

當時海外的產品幾乎都是以境外基金的模式,國內只做代理銷售。但陳欽源不甘只是為外資作嫁,於是他自己養研究團隊、開發海外基金商品,帶出一批海外人才。

「群益是最早走國際化研究路線的。」張錫說,當年台灣投信光是看本土市場就看不完了,群益卻肯砸大錢買下全台灣第二套彭博(Bloomberg)系統,眼光可以說是相當遠。

於是,當大部分業者還在享受結構債產品的甜美果實時,陳欽源卻先是砍了這一塊大餅,然後又花資源去開發海外基金。若拿馬拉松來比喻,陳欽源此舉等於是重新調配速度,給競爭者超越的機會。

事後證明,陳欽源的研究結果與擔憂是對的。二OO五年,全球利率翻轉,結構債基金大幅縮水,全面引爆危機。

而群益在陳欽源的「配速」之下,不僅全身而退,更一舉超前其他業者。

這便是重研究、重基本面的「馬拉松精神」,陳欽源雖非明星基金經理人出身,但他的這個堅持,如今讓群益投信營收有六成是來自於海外股票型基金的貢獻,在國內僅次於摩根投信與德盛安聯兩大外資,扭轉只能靠台股的本土投信公司宿命。

群益投信

成立:1995年

董事長:陳欽源(圖)

資本額:新台幣16.5億元

成績單:

.稅後淨利4.5億元,業界唯一連續10年獲利均在新台幣

4億元以上

.海外資產規模305億元,僅次於摩根、德盛安聯,

排名第三

文.林俊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10

獨家專訪》富邦金副董蔡明興,談結盟韓汽車霸主 台最賺金控 65億入股韓國現代的盤算


2015-10-19  TCW

富邦金買下現代汽車旗下人壽股權,被譏是「倒貼」,但這門投資,是蔡明興跟現代更多金融事業合作的重要門票。

《富比世》(Forbes)雜誌十月八日首度公布二○一五年亞洲五十大最富有家族名單,這份以一家三代為計算基礎的富豪榜單,台灣代表由出身國泰蔡家的富邦集團創辦人蔡萬才家族,與國泰蔡家合計,以一百五十一億美元身價,名列亞洲第八大。

就在名單公布的三天前,正是蔡萬才逝世一週年紀念日。他在一九七九年離開國泰這棵大樹,以富邦產險獨立後所開創的富邦金控(以下簡稱富邦金)已超越國泰金,成為全台灣最賺錢金控。

蔡萬才的二兒子、富邦金副董事長蔡明興接受本刊獨家專訪,透露將與這份亞洲五十大最富有家族榜單第十一名、身價達一百三十五億美元的韓國現代集團鄭夢九家族,展開一場進攻全球的金融合作案。

沒人看好的賠錢貨,他卻看到商機

將時間拉回九月十五日,這天金管會正式通過富邦人壽投資現代人壽兩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十五億元),取得四八%股權的合作案,但這項消息,國內金融界卻沒人看好。

「今年六月韓國央行宣布降息至一.五%,壽險業的利差損(編按:業者運用資金的報酬率低於預估的未來利率)又擴大了。」一位金融界人士表示,現代人壽近三 年已累計虧損約一億四千萬美元,富邦人壽此時參股,又沒有取得最大主導權,怎麼會願意「倒貼」兩億美元買這個賠錢貨?

「現代集團是韓國第二大財團,有七十多家關係企業,其中最大的公司就是現代汽車。」蔡明興說,現代汽車集團可謂現代集團皇冠上的寶石。現代人壽屬於現代汽車所有(詳見第五十八頁圖),現代人壽董事長丁太暎是鄭夢九的女婿,這個關係,才是富邦金願意花新台幣六十五億元,投資一家虧損的小壽險公司真正盤算。

九個月前,蔡明興赴韓拜訪現代汽車旗下的現代信用卡公司(HyundaiCard)時,走進位在首爾金融中心汝矣島的現代信用卡大樓,難以置信,映入眼簾的是大片落地窗和植物形狀的大型裝置藝術,辦公室走北歐風格,放著木紋的吧台桌椅,會議室則是清一色的白。

「我很震驚,」蔡明興說,「奸像進到一間設計工作室,完全不像金融業辦公室。」

這間公司,正是丁太暎翻轉現代汽車集團金融事業的代表作,原本現代信用卡也是現代汽車集團旗下虧損累累的事業體,後來在丁太暎的操盤下轉虧為盈,成為韓國第二大信用卡公司

四個月後,也就是今年五月,丁太暎被任命為現代汽車副會長,與鄭夢九的兒子鄭義宣並列,這等於宣告丁太暎已獲得岳父認可,成為家族事業的重要操盤人。

沒人做的汽車產險,才是他大獵物

丁太暎讓現代汽車金融事業轉虧為盈的重要方式,就是引進外部金融專家。當初他引進美國奇異資融(CECapital)的資金,使奇異成為現代信用卡持股四三%的股東,讓金融門外漢的現代汽車,長出了年獲利達四億美元的金融事業體,這也是丁太暎獲鄭夢九肯定的重要成績。

現代人壽是三年前丁太暎延伸金融版圖的新投資,但年年虧損,於是他想如法炮製當初奇異資融的成功方程式。丁太暎原本與一家歐洲金融巨擘洽談,後來透過摩根大通牽線,轉而找上了掌管富邦人壽的蔡明興。

一月二十五日,摩根大通大中華區銀行業務聯席執行長錢國維,陪著蔡明興赴首爾進行破冰之旅,讓

蔡明興看到了更多可能性。蔡明興發現,現代信用卡公司

發卡量達七百萬張,每一張都收年費,專做客製化的信用卡服務。而更大的商機是,現代汽車沒有自己的產險公司

今年五月二十五日,富邦金董事長蔡明忠就到北京參觀現代汽車的工廠,因為現代汽車全球年銷八百萬輛,每輛車都有「產險商機」。因此現代人壽的參股案,對富 邦蔡家來說,只是與現代汽車集團合作的一個敲門磚。奇異將出售手中持有的現代資本(HyundaiCapital)與現代信用卡各四三%股權,蔡明興坦言 正在評估中。

九月底,富邦金公告將增資二百五十億元,目的是「參與海外金融機構股權標售」及強化財務結構。富邦金雖沒公告投資對象,但標的物已經呼之欲出。

富邦金結盟現代汽車集團一旦成真,總投資金額可能上看三百億元,這不僅是國內金控界打亞洲盃最大手筆的海外投資案,也將是台灣最富有、韓國第二富有家族的結盟案。以下為專訪蔡明興紀要:

與人合作,股權不一定要過半

「去那邊經營,還是要借助當地夥伴」《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現代人壽的合資案,為什麼富邦股權僅四八%?蔡明興答(以下簡稱答):他們很有 jointventure(合資企業)的經驗(編按:指奇異入股現代信用卡與現代資本)。因為它要我四八%、它要五二%,我是覺得,其實五二%和四八%股 份差不多啦,最主要是,我們到韓國這種地方,民風很強悍,工會也很強,你沒有一個在地很有力量的大企業做夥伴,你自己要進去那邊經營,你說我一定要五 一%、你四九%,也不一定好。我覺得,還是要借助當地這種合作夥伴比較好。

問:對方把你當奇異資融的概念來想?

答:對、對、對。它跟歐洲的公司文化差太多了,他們的經驗可能不一定用得上,後來就轉過頭來跟我們談,想找一個有經驗的人壽保險公司的經營者來幫它經營。我是看中它一方面現代集團很大,國際性的一個企業,另外就是,它自己本身經營這塊,很有創意,用比較新的觀念來做。跟它合作應該會有一些突破,他們自己有滿多很新的想法。

問:如果以奇異資融的例子,等於富邦人壽會派人去經營?

答:我們現在是想,因為業務你要講韓文,還是交給他們去做,我們就派精算跟財務的主管,還有風險控管的副主管,就這些比較技術性的。我們以我們的經驗去跟它分享交流,然後我們Physically(事實上)也會派人去那邊。

問:會跟現代信用卡、現代資本合作嗎?

答:它們現在因為正好(股東)奇異資融要解散了。

問:奇異資融要被聯準會監管?

答:對,要被聯準會監管,它(奇異資融)變得像銀行一樣,它不想這樣子,那需要很多資本,所以它全世界都要賣,包括韓國這個nt vC口brC四十幾%都要賣。

我們會進一步看一看跟他(丁太瑛)這方面有沒有資本技術合作經驗,我們甚至可以引進他信用卡方面經營經驗來跟我們分享,我覺得他信用卡做得比我們好。

韓國是亞洲第三大壽險市場

「在這只要占個五%,保費就很大了」

問:我們可以這樣講,這只是個敲門磚,之後會跟現代有更多合作?

答:對,我想現代它最主要......,因為它汽車的量很大,我們也在研究將來有沒有可能跟它一起做這個汽車保險,包括整個產物保險業務。它在中國一年就 賣一百多萬輛,我們只要做這個,能夠拿到個......,不要說全部,拿到三分之一,三十幾萬輛,台灣一年不過賣五十萬輛(笑)。

好不容易台灣這邊核准了嘛,等韓國核准了以後就可以正式開始jointventure。我們已經去大陸看過他們的汽車廠分期付款業務,我們可以跟分期付款一起做,把保險包在分期付款裡面一起賣給客戶。

問:富邦跟現代有很密切的策略合作?

答:我們是希望變成策略合作,各個領域、可以合作的領域,我想都可以來做。我也跟曾主委(曾竿宗)報告說我為什麼會想進軍韓國,韓國的GDP(國內生產毛 額)比較大,它有五千萬人,它percapita(人均GDP)是二萬八干美元,市場很大,人壽保險它是第三大的(市場),比台灣還大,是亞洲第三大。就 是日本、大陸再來就是它,再來才是我們。

我的意思是,你在這種大市場,只要占個五%,保費就很大了。那你東南亞那些國家,占到二0%都還很小,它們國民生產毛額很低嘛。所以大家都覺得說,現代人壽好像不大,但它一年保費收入也是新台幣兩百多億元耶,你在東南亞國家,最大的保險公司也只有這樣子而已(笑)。

問:剛講到中國產險市場的商機,是今年就看得到嗎?還是明年?

答:明年初吧。大陸汽車市場太大了,已經超過美國。我們在金融業都可以合作,信用卡啊、車險這類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70

廖燦昌,比民營金控還衝的官派董事長 他砍分行、不賣TRF 竟讓合庫賺更飽

2016-02-01  TCW

上任一年半的合庫金董事長,始終在做自砍收益的事,他不賣投機商品,深耕中小企,獲利連兩年創新高。

一個官派的公股金控董事長,能做出什麼金融業界不敢做的事?

一年半前,從台企銀董座銜命空降至合庫擔任董事長的廖燦昌,二○一五年就做出兩件令國內金控業界跌破眼鏡的事:一是開本土所有銀行之先例,申請裁撤二十家實體分行;二是禁止合庫銀銷售被銀行視為金雞母的人民幣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業務。

賺慢錢,躲過人民幣地雷廖燦昌大動作自砍獲利來源,非但沒有衝擊合庫獲利,還讓合庫金在二○一四年獲利首度突破百億元後,一五年獲利又大幅成長二九%、逼近一百三十五億元,再創新高,證明不靠TRF來撈油水,獲利也能交出漂亮成績單。

廖燦昌回憶,自己在台企銀時,曾有一家上市紡織公司,因為接班的第二代操作TRF不慎,幾乎要賠上整家公司的資本額,四處奔走,最後來哀求他寬限,令他唏噓不已。「此後我就覺得,寧可『甘苦錢』慢慢賺,也不要賺這種錢(TRF)。」只是這個命令,一度引發一堆部屬力陳「董仔,這真的很好賺,不能不賣」等反對意見。但如今人民幣大幅貶值,TRF未爆彈成為銀行業地雷,合庫全身而退,證明他的堅持是對的。

不僅如此,廖燦昌更震撼業界的是,為了因應數位化趨勢,去年開了國銀之先河,大動作申請裁撤實體分行,目前已裁撤十一家績效不彰的分行,內部估算,至少省下每年五千萬元到六千萬元的基本開銷。這在強調保守、穩健、步步為營的公股行庫高層中,更堪稱「異類」。

懂做人,裁撤前先給緩衝只是在保守的公股行庫體系裡,敢大刀闊斧改革,不怕銀行員工會反彈,印證了廖燦昌的另一個能耐,亦即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對他的形容:「懂得做事也懂得做人」。

早在廖燦昌任台企銀董、總期間,就與剽悍、強勢聞名的台企銀工會溝通良好,也讓他深諳與行庫基層互動的「眉角」。

他在裁撤該分行前,親自拜訪分行經理,剖析裁撤的考量,且提供「緩衝」機會,比方說之後單月獲利若能穩定維持在新台幣兩百萬元以上,便可繼續經營。對方若經評估後,認定無法達標,往往也甘願被裁撤。

與廖燦昌共事多年的台企銀董事林萬福形容:「他確定一件事情是對的時候,叫什麼人來拜託他不要做,都不為所動,但會把他的道理耐心解釋給你聽。」但禁止TRF業務、砍分行,只是守勢,廖燦昌為合庫金提振獲利的攻勢,就是衝刺中小企業放款業務。

各行庫之間,以「砍到見骨」的殺價競爭策略來搶企金客戶,已是常態,但一路從放款業務基層做起的廖燦昌卻反其道而行,一上任後就獨排眾議,要將合庫銀的放款利率提高○•○七個百分點。「短期放款利率才一.四%到一.五%,中期才一.八%左右,這一看就知道是賠本生意,不能不拉高。」拚開源,用大數據增放款量但廖燦昌坦言,實施初期,一堆議價能力高的大客戶都跑了,拖累總放款量銳減,二○一五年初最多一度下滑六百多億元,「當時壓力很大,連財政部和分行經理都在罵我。」儘管上下罵成一片,但廖燦昌深信自己的大方向是正確的,並未軟化,同時積極「開源」,將目光轉向過往合庫金鮮少深耕的中小企業放款業務。

他透過總行的大數據(Big Data)發現,成立三年以上的中小企業,存活率在七成以上,故他鎖定成立三到五年、資本額在一千萬元至五千萬元之間的中小企業主,並親自在客戶間打聽、徵信,交叉比對後,將篩選出來的優質企業名單發放給分行,做為拓展客源的依據。

就這樣,一度暴跌的放款量,在中小企業客戶激增之下,逐漸回升,加上某些大客戶也慢慢回流,帶動合庫銀的企金客戶總數迅速成長,至今成長逾四千戶、共逼近二萬五千戶,放款量從二○一四年的一兆八千七百六十億元,增至二○一五年底的一兆九千九百億元,一舉躍升為對中小企業放款成長最多的國銀。

二○一五年合庫金的中小企業放款成長量,以三百八十六億元位居國銀之冠,打敗公股獲利王兆豐金與民營獲利王中信金。

這些成績,在在讓財政部長張盛和盛讚他「有想法、有作為、有前瞻性」。

不過廖燦昌也坦言,透過調整放款結構來提升獲利的空間有限,日後重心將慢慢轉移到財富管理、財務操作等業務。

二○一六年他對合庫金最大的變革,再度成為公股行庫首例:一改過去由財務部一手主導的台股、債券等投資之模式,將部分資金委外操作,委外資金最多可達九十億元,成為首家委外代操的行庫。

「這樣才能讓(財務部)同仁和外部比較、互相刺激。」廖燦昌解釋,若委外代操績效較高,同仁可參考對方的資產配置和操作邏輯,督促自己要更上一層樓。新的一年,廖燦昌仍然要以別的公股金控董事長沒想到的做法,繼續在金融圈闖下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4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