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螞蟻金服為什麽還不上市?馬雲胃口到底有多大?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08/156378.shtml

螞蟻金服為什麽還不上市?馬雲胃口到底有多大?
雷鋒網 雷鋒網

螞蟻金服為什麽還不上市?馬雲胃口到底有多大?

縱觀螞蟻金服三年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馬雲的胃口不止上市這麽大。

近日香港媒體傳出螞蟻金服將在今年內在香港或內地掛牌的消息,不過這次與之前不同的是,此次傳聞得到了阿里巴巴執行主席馬雲的回應,他半開玩笑地表示很希望在香港上市。不過縱觀螞蟻金服三年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馬雲的胃口不止上市這麽大。

螞蟻金服從成立初期就有上市傳聞。螞蟻金服首席執行官彭蕾當即表示,上市並不是一個目標,也沒有時間表,可能是“到一定階段以後水到渠成,就自然發生了”。

螞蟻金服兩輪融資超500億人民幣 

2

螞蟻金服設立於2014年10月,並很快啟動了首輪融資。資料顯示,螞蟻金服投前估值預計2000億元人民幣-2500億元人民幣(約350億美元-400億美元),融資金額200億-250億人民幣,對應公司10%的股權,“所有股權僅開放給國資背景的投資機構參與認購。”包括社保基金、郵儲銀行、國開金融,另有一些知名私募股權基金。

今年4月26日,螞蟻金服對外宣布完成B輪融資,隨即再次傳出螞蟻金服正謀劃在上海主板上市的消息。螞蟻金服B輪融資額為45億美元(約292億人民幣)。這也是全球互聯網行業迄今為止最大的單筆私募融資,意味著互聯網金融的中國模式已經領先全球。此輪融資完成後,螞蟻金服的估值已經達到600億美元(約3895億人民幣)。

符合IPO條件卻不上市 

3

消息指出,螞蟻金服集團已經實現三年盈利,使其具備了在A股主板上市的條件,很可能在今年內就展開上市進程,並且如果監管允許,螞蟻金服更傾向於在上海和香港兩地上市。可能成為2010年以來中國市場最大規模的IPO。 

不過螞蟻金服方面似乎對這一IPO無動於衷,至始至終都未出面回應。有業內人士稱,一方面螞蟻金服600億的體量並未達到投資人的預期,另一方面,馬雲對螞蟻金服的野心,是下一個阿里巴巴。

馬雲和相關投資人的胃口到底有多大?

螞蟻金服能否成為下一個阿里巴巴? 

4

作為螞蟻金服發展最早的業務,以支付寶為核心的第三方支付之優勢地位難以撼動。資料披露,截至2014年9月底,螞蟻金服動態年活躍用戶數量達到3.26億,已超過全球主要第三方支付平臺PayPal的年活躍用戶數(1.6億),成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在線支付公司。

支付寶是中國占有率第一的互聯網第三方支付,占有率超過50%,遠超第二名財付通19.4%的市場份額。在移動端,支付寶錢包動態年活躍用戶數達1.89億,在移動支付市場份額超過80%,占有絕對領先地位。

除此之外,螞蟻金服旗下還有現金管理、理財、融資及其他業務。其中,現金管理業務主要以余額寶為代表,截至2014年9月,余額寶存量用戶數達4442萬人,是全球活躍用戶數最多的現金管理工具;理財業務以2014年5月推出的招財寶為代表,以海量客戶的碎片化資金去匹配並滿足來自中小微企業為主的碎片化融資需求,截至2014年12月31日,累計交易金額達339億元,月環比增長100%;融資業務主要包括針對小微企業的貸款業務和針對個人的信用貸款業務。

除了以上成熟的業務板塊外,螞蟻金服還在探索諸多的金融模式,包括眾安保險(開發適合互聯網經濟的保險產品,例如運費退貨險)、芝麻征信(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進行風險定價)、網絡銀行等,這些業務未來極具想象空間。

更重要的是,螞蟻金服是馬雲“平臺+金融+數據”架構和規劃中的核心一環。在阿里巴巴如願IPO之後,聚光燈更密集地投向了螞蟻金服。有業內人士預計,這家公司未來的上市規模和影響或將超過阿里巴巴。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馬雲的野心是再造下一個阿里,區區600億的估值並不能滿足馬雲的胃口,因為這個估值充其量只是接近paypal,而螞蟻金服旗下的支付寶就已經可以與paypal齊平了。所以在這個時候選擇上市,可能性依然很小。

雷鋒網

螞蟻金服 上市 馬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13

被打包賣了還不消停 恒大飲品被判支付超1500萬廣告費

近日,友寶在線發布了公司在與深圳市恒大飲品有限公司的相關訴訟情況,公告稱,法院判決恒大飲品向友寶在線支付廣告費1543.25萬元及逾期付款違約金。

公告顯示,2014年12月31日,友寶在線與恒大飲品簽署《廣告合作協議》及附件《友寶在線廣告發布服務條款》,協議約定友寶在線在其位於全國各地的17000臺自動售貨機上為被告提供廣告發布服務,期限為2014年12月20日至2015年12月31日,恒大飲品向友寶在線分期支付廣告服務費共共計1722萬元,最後一期的付款時間為2015年9月30日前。

友寶在線依約履行了協議義務後,恒大飲品未按協議約定完全支付廣告服務費用,友寶在線多次要求恒大飲品履行支付義務,但拒不支付,故而友寶在線依法提起訴訟。

2016年10月8日,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法院作出民事判決,判決書要求恒大飲品向友寶在線支付廣告費1543.25萬元及逾期付款違約金(自2015年10月1日起,以1543.25萬元為基數按照日萬分之三的標準計至實際清償之日止)。同時,本案受理費人民幣12.21萬元,財產保全費人民幣5000元,由被告承擔。判決書還稱,如不服本判決,可上訴於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

友寶在線表示,該判決如能順利執行,將對公司財務產生積極影響。

公開資料顯示,恒大冰泉為恒大飲品旗下產品,恒大長白山礦泉水股份有限公司為恒大飲品股東。今年9月28日,恒大集團發布公告稱,從公司發展戰略考慮,出售集團在糧油、乳制品及礦泉水業務中的全部權益,總代價約為27億元。而恒大方面公布,恒大糧油集團公司、乳業集團公司及礦泉水集團公司於2016年8月31日之未經審核凈負債約為人民幣33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723

蔚來來了,但關於新能源車,這些問題你還不知道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21/159923.shtml

蔚來來了,但關於新能源車,這些問題你還不知道
徐磊的天空 徐磊的天空

蔚來來了,但關於新能源車,這些問題你還不知道

2016年11月21日,蔚來汽車將發布他們的首款超跑。期待和恭喜之余,作為2016年新晉的新能源車車主,分享些自己的思考。

本文系徐磊的天空(微信ID:our-starry-sky)授權i黑馬發布。

2016年稱為中國新能源車的元年也不為過。不管是因為政策的支持,還是一線城市牌照的緊缺,當然還有新能源車廠的努力,以及中國因為霧霾日益嚴重帶來的用戶覺醒,中國新能車保有量的絕對數字進入快速增長周期。

2016年11月21日,蔚來汽車將發布他們的首款超跑。期待和恭喜之余,作為2016年新晉的新能源車車主,分享些自己的思考。

▍觀點一:新能源車的汙染更少?

這個觀點簡單一看,好像答案天經地義的是肯定的。畢竟這麽多年來,新能源車的第一賣點就是綠色。

可惜這個問題其實沒有那麽簡單。

目前新能源車的主要解決方案還是電池方案。那就涉及到電能的清潔來源問題了。

全球能源來源角度,水電、風電、太陽能,也許還可以包括核能,這些算是主要的清潔電能來源,但畢竟火電在整個能源結構中還是占了非常重要的比重大。也是目前為止,最不受地域等條件限制的電廠建設方式。

再加上電力傳輸帶來的損耗,電動新能源車的每公里耗能,以及每公里的汙染物排放總量,是否可以跟燃油車一比高下,估計還有待詳細論證。

那麽電動新能源車在環保問題上沒有優勢嗎?大家都是被忽悠了嗎?

這個答案就比較肯定了,電動新能源車確實更綠色。它的綠色不在於每公里的汙染排放總量,而在於它的汙染排放是可以集中治理的。

燃油車今天遇到的最大汙染問題,是排放伴隨在使用過程之中。這也是為什麽現在一二線城市在機動車排放問題上面臨的問題集中而艱巨。

而電動新能源車,由於它的汙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電廠一端。這樣的模式下,集中治理的成本、效率、效果都可以得到大幅提升。

結論是: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汙染集中排放、集中治理才是電動新能源車的核心能源優勢。

▍觀點二:新能源車已經可以規模化了?

這個問題如果放到2015年,估計大多數人都會持否定態度。

到了2016年,無論是特斯拉,還是北汽,以及BBA不斷發布的新款新能源車,也包括今天發布超跑的蔚來,越來越多玩家出現。

隨著路上的(尤其是北京)新能源車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人樂觀地預見,新能源車的春天已經到來了。

可惜的是,冷靜思考之下,新能源車的規模化應用,恐怕離得還很遠很遠。

這幾年,以特斯拉為代表,在新能源車的解決方案層面已經作出非常多的嘗試,包括電池技術、智能控制技術、自動駕駛技術等等。

電動新能源車在可用性方面,確實已經具備了量產和規模化使用的條件。

中國也可能是最需要電動新能源車來解汙染迷局的國家。過去幾年的大規模補貼政策也正說明了這個需求。

但,我們不得不正視的是,即使以北京這樣的城市,我們也還是在用20%的社會資源,服務萬分之二的新能源車。(數字只是個大概,不必深究)

為什麽這麽說呢?幾個簡單的事實決定了,我們現在的解決方案和基礎設施,還不能支撐新能源車的規模化使用。

1、停車位問題

看看北京無論白天還是晚上,有多少私家車還在路邊停靠,就知道,我們不是不願意開新能源車,而是買了車可能沒地方安充電樁。

2、充電速度問題

目前為止,除了特斯拉的超級充電樁,一般充電樁的充電速度還在1小時30公里左右的充電能力。意味著車輛對於充電樁的占用周期是按天計的。

3、充電標準問題

國家電網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但目前為止,還不能實現所有主流電動新能源車的充電樁共用問題。充電樁重複建設問題必然在未來幾年內導致推倒重來。

以上問題的結果就是,即使我們所有的私家車位和固定的停車場都安裝了充電樁,我們能支撐的車輛總數也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新能源車真的大規模上路,很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有車、沒電、趴窩的狼狽情況。

▍新能源車的幾個預測

1、標準接口的超級充電樁建設

5分鐘100公里是新能源車可以規模化使用的一個基礎充電門檻。

燃料車的標準是5分鐘400公里。考慮到充電樁布局一定會百倍於加油站,因此對於新能源車,100公里也許是可以接受的。

特斯拉的超級充電樁已經基本可以滿足這個要求。

但超級充電樁對於功率要求極高,因此依然需要集中建設、集中管理。完全依賴停車場很可能是不現實的,加油站的基礎設施資源很可能是未來超級充電樁的最佳匹配。

當然,標準化還是第一位的,沒有標準化的超級充電樁建設,是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2、汽車充電寶的出現

智能手機出現之時,待機時間一直是大家詬病的糟點之一。電池技術到現在也沒解決,但充電寶的出現卻解決了這個問題。你使用過的智能手機數量和充電寶數量,哪個更多?

過去行業內曾經有過電池租賃的方案被提及,但基本都沒有後話了。

原因是汽車的結構複雜度決定了電池很難完全被統一規格化。除非有一天電池技術真的突破了,但願十年內我能看到吧。

但是,如果每輛車的後備箱(或者前備廂,其實發動機空出來的前備廂真的空著也是空著)可以有一個統一的備用電池接口。然後在加油站(未來的充電站)可以通過電池租賃方式實現100公里備用電池(對電池也是不低的要求)的即插即用,我們也許就可以不用那麽焦慮了。

蔚來汽車 新能源汽車 新能源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140

94年的鮮肉都當私募基金經理了 你還不起床學習!

話說……11月21日一早,私募排排網的小夥伴給Zoe醬發來一份數據,納入私募排排網統計的私募基金經理中,居然有23個90後,年齡最小的生於1994年!

要知道以前有公募基金經理跟小編說過,基金經理的正常進階路徑是:買方研究員 - 基金經理助理 - 基金經理。從畢業入買方,到當上基金經理,最少最少也要個4-5年。目前所有公募基金經理中,年齡最小的生於1988年。

於是!90後的小編少女,甜美夢中驚坐起,牙不刷且臉不洗,媽媽別攔我學習!情況十萬火急,94年就當基金經理,我不學習我著急!

(數據來源:私募排排網數據中心)

94年鮮肉“吊打”老司機

首先把小編嚇哭的是杭州塞帕思量化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創立。有2個基金經理上榜,王瀟航和梁黃炫,都是1994年出生。

掐指一算,今年22歲……大學剛畢業就當了基金經理!

實際上,這公司正是這兩枚鮮肉聯合創立的。畢竟程序猿出身,公司網頁設置得相當酷炫,感覺肯定是PPT、Prezi、Flash一把好手。

團隊介紹里是這樣描述王瀟航的:

王瀟航:

杭州塞帕思量化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浙江大學經濟學學士。致力於研究統計學,物理學及其他基礎學科的前沿學術在量化投資上的應用,堅定的價值投資者,用量化模型尋找被市場的低估的公司股票,買入並持有,通過時間的沈澱,獲得超額收益。

團隊貢獻:股票模型開發(這里敲黑板,人家說自己擅長的是股票模型)。

多話不說,Zoe直奔產品業績去了,查到公司旗下一只有公開數據的產品叫做“冠軍侯2號”,策略註明了是市場中性策略(在眾多第三方機構排名中,市場中性策略主要指股票阿爾法策略)。

這只產品的基金經理正是王瀟航。起初看到這個凈值圖線的時候,小編是驚呆了的。

94年的鮮肉操盤,產品在股災時成立,完美躲過所有大跌,截至11月11日凈值為1.2731,今年以來27.02%的收益率,成立以來27.31%的收益率。

而且根據格上理財數據,這只產品在阿爾法策略今年以來收益前十的排行榜上位列第二!

去年股災時候私募的血淚就不提了,今年以來,私募整體業績為-4.03%,股票策略平均收益僅為-7.07%,市場中性策略收益才是0.76%。

辛辛苦苦一年半,不敵鮮肉上陣操個盤,老兵老將情何以堪。

可是小編再一細扒,不對啊,不是說好的是股票模型嗎?可是為什麽居然是期貨專戶?你的股票模型還能用在期貨上?厲害了啊word弟!

有意思的是在前段時間,有人在知乎上問了一個問題:90後創立的杭州塞帕思量化交易靠譜嗎?

然後一個叫做“王瀟航”的答主出現了,他的自我說明是“quant”(量化),甩了一張格上理財的統計數據,回答:“時間才會給你真相,再給你補全你黑我的產品,這只產品(冠軍侯2號)不出意外今年會是中性對沖的前10。”

這里再敲黑板,他又一次強調是產品策略是中性對沖,上面展示的產品也是歸類到股票阿爾法策略里面,和同類基金進行對比。

可是,可是,可是,你這產品明明就是一只也交易期貨的產品啊……王瀟航也曾經公開表示過,公司另一位94年的鮮肉合夥人梁黃炫,幫助公司在商品期貨上獲得極為豐厚的回報……

今年股票市場整體低迷,商品期貨出現大牛市行情。鮮肉暗地里炒著期貨,明面上標榜為市場中性策略,和股票策略產品進行業績對比……

看著各位在股票市場里辛苦倒騰的私募,小編感覺,熏疼。

更有意思的是,這只“冠軍侯2號”以前每個交易日都會在好買基金更新凈值,但是,11月11日之後到今天,這只產品再沒更新過凈值。

而大家都知道,11月11日夜盤,商品期貨上演了慘烈的大屠殺……現在我們能看到的11月11日凈值,是當日夜盤之前的數據。

Zoe自然是不會罷休的,於是查遍了所有第三方機構的數據,也去查了基金管理人首創期貨、托管券商方正證券的官網,但方正證券目前也只更新到11月11日,首創期貨則因為私募監管新規,不再對外公開產品凈值。

“冠軍侯2號”在雙11大屠殺中的狀況暫不得而知,但Zoe還是想問一句,鮮肉可還安好?還是已變烤肉?

鮮肉投資業績知多少

好了,再來看這家公司的另一個94年鮮肉,梁黃炫

公司官網顯示,梁黃炫是北京大學計算機理科學士,經濟學學士。

高二時獲得全國信息學競賽金牌同時保送至北京大學。大一時獲得ACM-ICPC(全球程序設計界最高規格競賽)亞洲區域賽,獲得全國第二並晉級全球總決賽,並在總決賽中取得全球第十四名的成績。

高二開始接觸量化行業並在大學期間鉆研、開發自己的模型,利用在競賽時學習的知識對其優化,研發出的各類基於基本面量化的模型取得了超越絕大多數同行的回報。大三期間作為聯合創始人創立杭州塞帕思量化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創立兩個月內管理的管理型基金規模達到億級

團隊貢獻:計算機算法的貢獻,基金風控模型研發,期貨模型研發,股票模型研發。

看到這句話,小編真是滿腦子的我勒個去……這一句話翻譯一下:“期貨、股票、風控的模型我都可以全包了”。

程序猿吊打二級狗,嚇得我瓜子都掉了……

公司官網還有一篇《塞帕思量化投資理念分享-xtecher講座》的新聞動態,在那次講座上,王瀟航這樣介紹梁黃炫和自己:

梁是正牌的高材生,他是 ACM 競賽全球第14,NOI 全國金牌, 百度之星設計大賽的前五,簡單的說就是,各種計算機金牌都拿了一遍

他非常精於算法,他開發的模型用到了各種高深算法,並且幫助我們在商品期貨上獲得極為豐厚的回報……

我與梁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我和他都從高中開始就致力於研究量化投資,並在大一就研發出了成熟的量化模型,在市場上均有 3 年以上的操作經驗。

嗯。小編跑私募這麽久,接觸到的做量化對沖的私募不少,說自己大一就研發出成熟量化模型的,還真就這一個……

再來看深圳銀河恒天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的葉祖鑫,93年的鮮肉。

小編在公司官網上找到一則基金經理變更公告。這位鮮肉是在公司的前基金經理劉雄興離職後,替補變成了“銀河恒天1號”的基金經理。

這只產品目前公開渠道可查的凈值只到9月30日,彼時凈值為0.9449元。感覺參考意義不大,但細看這則變更公告,Zoe也是不明覺厲。

93年鮮肉,海外留學回國之後,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擔任公司副總經理……2016年5月起擔任總經理……

這公司旗下另一只可查凈值的產品叫“銀河恒天1號”,11月11日凈值0.9685,今年以來增長1.92%,不過基金經理不是這位鮮肉。

本著生命不止、八卦不死的態度,Zoe把上述所有90後基金經理的業績都查了一遍!

當然,小編只留下了有最新凈值(2016年11月之後)、基金經理名字單獨出現的鮮肉。

吶~這就是90後鮮肉們的戰績,收益有好有壞。

同是90後,Zoe不吹不黑,一定有90後基金經理修煉內功、潛心學習,也有人滿嘴跑火車、勤快做PPT。

就像小編特別崇敬的某國內知名私募掌門人所說,投資是一場修行,也是一場反人性的遊戲。忌浮誇慎作死少裝逼,好好向前輩、向市場學習,學到四肢無力。

嗯。就醬。

壹資本(cbnyiziben):好玩的財經故事、實用的概念股大全、經典的財經資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195

機器人崛起: 情感計算還不過關

讓機器人成為電影《Her》中的人工智能伴侶似乎還有點遠。在大眾消費市場,與機器人的語音互動常常以“我不太明白你在說什麽”終結。Alpha-Go、深藍這些機器學習的尖端算法技術和知識,在計算機後臺形成了豐富的資源,但如果不能跟人類交互,其價值遠遠不能算被充分開發。

現在,情感計算正在幫助完成人機交互這一命題,充分挖掘人工智能技術可能為人類創造的價值。也許在不遠的將來,擁有《超能陸戰隊》中的“大白”不是夢,更多場景將會有它們陪伴。

人工智能背後的情感經濟

“AI對我們的定義不僅僅是大數據和算法,還有模擬人的行為方式,能夠理解到人講話的意圖,只有語義的理解還不是真正的AI,還包括自然元素里的情感、意圖的理解。”在由《商業周刊/中文版》主辦的“展望2017”峰會上,竹間智能科技創始人兼CEO簡仁賢告訴記者。

作為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前副院長,簡仁賢曾負責微軟小冰及小娜產品技術的研發,情感計算是其目前研究的重點領域。根據用戶文字或語音對話輸入,深度理解對話主題、意圖與情緒,並結合上下文與對用戶的記憶,進行合情合理的回答,這是情感計算最主要的意圖。

早在2012年,受西班牙財政危機的影響,一家巴塞羅那喜劇俱樂部的夜場觀眾流失了三分之一,為了提升上座率,這家喜劇俱樂部別出心裁地采取門票免費但按照觀眾觀看時的笑容數來收費,結果客源提升了35%,收入也相應增加,負責識別和統計笑容數量的技術就來自於一家名為Affectiva 的公司。

讀懂、聽懂、看懂

這是情感計算的一個片段。在簡仁賢看來,要做好人機交互,首先機器人要能夠做到讀懂、聽懂、看懂。

所謂讀懂就是要解析一句話背後的情感、情緒、心情、感覺,通過搭建情緒模型,並進行深入分析得到答案。此外,對話聚焦主題,並判斷出語言背後的語言行為也是加深理解的重要方面,比如判斷這一語言是咨詢問題,還是詢問意見。

看懂,不僅需要理解自然語言、搭建對話系統,更重要的是機器視覺、人臉識別上的技術成熟。精準識別面部表情與動作,能夠判斷一個人情緒變化、情感變化和註意力變化,並能夠在多樣場景上應用。例如一個人走進一個商場,機器如果能夠識別出是緊張的狀態或是憤怒的狀態,就能為安保工作帶來積極效果。

聽懂則更聚焦在語音識別技術上。同樣的話用不同的語調表達,往往能傳遞不同的意思,高興、無奈、憤怒,都是語音能夠傳遞的不同情感。

簡仁賢認為要實現上述目標,類腦對話機器人、機器視覺、語音情感、多模態情感計算成為四個可發展的基礎支撐技術。“多模態情感計算即對語言、聲音、圖像進行綜合計算分析,得出背後的文字情感、語音情感和面部情感的綜合結果。” 簡仁賢解釋道。

精準地判別意圖,才能完成任務。如果一個機器人只能閑聊,就達不到研發者要建立的黏性跟互動。簡仁賢把目前市場上存在的對話機器人分為三類——只會瞎聊的、指令式的、只懂垂直知識的。

當前對話機器人的普遍問題,就是局限於關鍵字、詞的處理,單句問答,不能理解上下文。實操過程中,只能用“人工”來處理指令,讓機器人們顯得不那麽“智能”。

沒有記憶也被認為是機器人對話過程中的頑疾。沒有記憶,就不能積累交流對話中獲取的信息,即不能對人產生一個完整、全面的數據畫像,不存在產生理解人喜好、習慣、語言、行為意圖的基礎,就無法做到最人性化、個性化的對話,進一步無法理解人,陷入一個死循環中。

借助場景定制落地

既然情感機器人能夠理解個人行為和商業行為的意圖,那通過抽取不同領域內不同的意圖,就可以使未來的機器人達到高度定制化。

實際上,情感機器人就是實現定制化機器人的技術基礎。它能對不同環境與環境中的人進行有效理解,並完整互動,基於此進行某部分的技術放大和延伸,從而成為適應該場景的定制機器人。

而現在市場上落地應用的機器人很多反應很遲鈍,就跟無法依據使用場景定制、工程化不足有關。盡管諸多人工智能公司宣稱自己的識別技術精度在95%以上,但其產品的使用體驗似乎無法匹配如此高的識別精度。

“一般你看到的識別競賽很多都是學術研究機構的,學術跟研究離落地還很遠,中間有很多細節,包括應用場景和工程上,你有可能在實驗室里達到某個效果,但是時間很長,工程化的時候達不到那個效果。”簡仁賢說。

一項技術如果能制造出5種不同的應用場景,不同場景用不同技術的些微差別去推出,“揚長避短”,這就是定制的本質。

簡仁賢舉例,“例如有些場景可以容忍時間比較長的辨識,那我們就用辨識度最高、時間最多的,有些場景要做到客戶端里面去,就需要時間很短,誤差率比較大,精準度沒有那麽高。場景如果允許誤差比較高,那就需要在性能、成本和技術精準上面做一個平衡。落地化然後應用到不同場景,這個是AI落地必須要考量的很重要的一點,也是很多公司沒有註意到的。”

以微軟小冰為代表的聊天機器人也在加入情感計算功能,在浙江大學教授張宏鑫看來,情感計算可以根據文字對話的上下文找出情緒,優化上下文處理,給出推薦內容,從而進行場景的優化。“互聯網的本質是流量,通過情感因素加入可以提升用戶體驗,進而提升流量。但目前準確率確實不會太高,不過對於對話類的與推薦類型的應用已經足以應用了,對於定制化的場景比較有效。”張宏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不過打造超級情感機器人並非易事,人在決策過程中的情感往往摻雜太多不穩定因素,還需要機器做大量的學習和探索,但針對特定場景例如自閉癥患者治療、美妝領域的客戶顏值測試,安全駕駛方面的疲勞度甄別等等,懂得察言觀色的機器人正在走來。

(實習記者王媛媛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593

博鰲丨脫歐後各銀行總部欲離開倫敦,但搬哪還不知道

隨著英國脫歐進程的推進,一旦倫敦作為傳統歐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出現變化,倫敦之外將有哪個城市會取而代之成為歐洲金融中心?對此,歐洲清算銀行董事長韓福德(Federic Hannequart)在25日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向第一財經記者謹慎表示“未來不可預測”。

有媒體報道,把總部設在英國的一些大型銀行正醞釀將部分業務從英國搬到歐元區其他金融中心。

“我覺得這需要取決於英國和歐盟就金融業的談判結果,這是談判的一個部分,這可能會對倫敦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造成影響。如果談判順利,可能會導致歐盟和英國之間產生一些金融服務業在歐盟內部的流動性,但較少會產生國際範圍的流動性,但雖然有這樣的一些影響,仍然在可控範圍內。”韓福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歐洲清算銀行董事長韓福德(Federic Hannequart)(左一)

歐洲央行執行委員勞滕施萊格日前也表示,無論這些銀行搬到歐元區哪里,確保銀行業安全穩健運行是關鍵。從這個表態可以看出,歐央行並未否定銀行從英國搬出的趨勢。

“有一種可能性關乎到歐洲大陸的金融服務,這會把需要在歐洲大陸接受金融服務的人從倫敦轉移到歐洲大陸,這可能導致不同國家需要設立一些額外的資本目標。”韓福德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

3月20日,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宣布將於3月29日正式啟動脫歐程序,即觸發《里斯本條約》第50條。

而就在25日,意大利首都羅馬,歐盟舉行特別峰會紀念歐洲一體化的標誌——《羅馬條約》簽署60周年。

但是,這場活動只有27個歐盟成員國領導人和歐盟機構領導人出席,英國缺席。

最新的英歐博弈是,歐盟方面向英國政府開出600億歐元的脫歐費用,包括歐盟官員的養老金等,容克的態度是,絕對不會“打折”。

ING銀行首席亞洲經濟學家提姆·康頓(Tim Condon)上周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訪問時表示並沒有感受到歐洲放松金融監管。

“歐洲銀行從美國放松金融監管的動機中感到了壓力,但現在要下結論還為時過早,至少在歐洲我還沒有感到任何這種松綁現有金融監管體系的跡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978

日本對TPP還不死心 財務相稱或於5月啟動排除美國的討論

盡管美國已經退出,但日本對“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的熱情和期待不滅。

日本副首相兼財務相麻生太郎最新表態稱,把美國排除在外的11國框架的“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討論可能在5月下旬展開。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麻生19日在紐約發表演講,就美國退出的TPP表示,“會在5月出現在(除美國外的)11國框架推進TPP這一討論”。

在宣布退出TPP後,美國方面一直表示有意與日本展開雙邊貿易磋商,且要求日本進一步開放市場。

美國財政部稱,去年日本和美國的貿易順差達到690億美元,並對“持續”的不平衡表示擔憂。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則在3月31日發布了特朗普政府的首個《貿易壁壘報告》,要求日本進一步開放市場。報告指出日本的農產品市場“存在重大壁壘”,還批評汽車市場“各種非關稅壁壘阻礙美國汽車銷售”,再次展示了削減對日貿易逆差的強烈願望。

美國副總統彭斯則在日美兩國政府的經濟對話後表示,希望將來與日本啟動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

而日本顯然對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熱情不高。麻生對此態度謹慎,他說對兩國而言的利益“很明顯達不到TPP的水平”。

去年2月,美國、日本等亞太12國簽署了TPP,在美國之後退出後,其余11國曾在3月於智利召開TPP部長會議等,探索保住TPP的方法,日本政府是其中的主要推動者。近來,日本政府推動由美國以外的11個國家促成協議的力度加大,日本高層官員也開始放風。本月15日,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說:“我們抱有希望珍惜11國框架的想法”,他表示有意在獲得美國理解的基礎上正式推進相關討論。

本月18日日本經濟再生擔當相石原伸晃和在日本訪問的澳大利亞貿易與投資部長喬博舉行會談,圍繞美國退出後的TPP,石原表示雙方達成共識,認為“若(不含美國的)11國不團結起來敲定TPP的方向性,可能會變得七零八落”。他透露雙方還就主導今後的討論達成了一致。

石原稱,雙方同意借河內會議等的機會,為TPP不夭折而努力。TPP部長級會議將在5月下旬於越南召開亞太經合組織(APEC)貿易部長會議之際舉行。

日本媒體分析稱,特朗普政府使世界範圍內保護主義擡頭,越來越多的意見認為日本應該為使TPP在11個國家生效而帶頭展開磋商,維護自由貿易勢頭。不過,日本國內有不少聲音認為缺少美國這一龐大市場的TPP對日本企業吸引力不大。

而有關11國框架討論的前景,麻生僅稱“以何種形式談妥,還要看對方,所以現在不知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339

65歲退休你還不樂意?有一群人正在商量延遲到70歲…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28/1111432.html

住房、教育、醫療、養老,這是壓在現代人身上的四座大山。

一般來說,解決了這四大問題,一個家庭就非常幸福;但只要其中一個解決不好,都可能導致家庭財務風險。

5月26日,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發布的一份報告稱,2017年出生的人,活到100歲已經不是問題。但問題是,老年人越老越多,養老怎麽辦?

設想一下,一位男性本科畢業22歲參加工作,到60歲退休,期間工作了38個年頭;但是他的養老金可以從61歲取到100歲,結果,繳納養老金的時間比提取養老金的時間還短。

因此,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警告說,全球“有可能面臨歷史性的養老金危機”,應對這一潛在危機的辦法是,延遲職工退休年齡、獎勵在職期間儲蓄、調整養老金制度等。

今年出生的人,活到100很正常

自從20世紀中葉開始,人類的壽命開始加速延長,平均每5年,壽命就會延長1年。按這種速度發展,今年出生嬰兒的壽命將會超過100歲,也就是說,他們大都能看到2117年的景象。

▲數據來源:www.100yearlife.com

日本是人均壽命最長的國家,根據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人類長壽數據顯示,2007年出生的日本人,有一半能活到107歲。

▲數據來源: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除了壽命延長之外,低出生率進一步導致了全球的老齡化程度。如今全球65歲以上人口為6億,到了2050年,這一年齡段人數將高達21億。

一方面人類越來越長壽、老齡化越來越嚴重;但與此同時,有一半的老年人卻沒有養老金,而且在現在長期投資回報率低、生活成本高企的情況下,人類未來將面臨養老危險。

一般來說,一個人退休後的養老金主要有幾個部分構成:政府層面的養老金制度;企業層面的養老金制度;個人存款。

但是,據世界經濟論壇數據顯示,全球有50%的勞動人口在養老制度不太規範的部門和企業工作;同時,有48%的適齡人口無法拿到退休金。此外,目前3%~5%的長期股權投資回報率以及1%~3%的長期債券投資回報率都低於歷史平均水平,加之越來越高的物價,都使得人們投資和存錢難度加大,也都進一步加深養老危機。

因此,全球的養老金(包括政府養老金、企業年金、個人投資、個人存款等)缺口在增加。目前,大多數國家的退休年齡都在60歲~70歲之間,如果假設人們過了退休年齡後都不會繼續工作,那麽,全球養老金缺口每年將以5%的速度增長,截至2050年,缺口將達到400萬億美元。其中,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人口最多國家養老金缺口增速最快,而美國的養老金缺口金額最大,到2050年將達到137萬億美元。

▲8個國家養老金缺口數據(數據來源:世界經濟論壇)

美國老年人不敢享受天倫之樂

對大多數人來說,年輕時努力奮鬥,讓自己的資產和現金不斷累積,等退休之後,這些財富加上每月的退休金,能夠保證一個輕松愜意、無憂無慮的晚年。所以,一般來說,退休之後的日子就是花錢的日子。

▲圖片數據:視覺中國

但是目前,美國的老年人卻不敢花錢。理財軟件公司United Income對密歇根大學相關調查數據的分析顯示,年齡在60歲以上的美國人平均每年削減開支2.5%,10年里開支削減幅度達到20%左右。United Income的首席執行官Matt Fellowes稱,經通脹因素調整後,如今邁入80歲的美國退休者比他們在六七十歲時更富有。

其他研究發現,富裕的美國老年人正在存錢。2016年,《理財日報》(Journal of Financial Planning)的一項研究發現,美國最富有的五分之一退休者的實際支出比安全支出水平少53%。

研究人員研究了所有可能導致富裕退休者不敢花錢的理由,其中包括希望留下遺產的強烈願望以及對未來醫療需求的擔心等。害怕現金過早用光的擔憂情緒是其中一大動機。

世界經濟論壇:建議延遲退休

為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養老金缺口危機,世界經濟論壇提出了幾條建議,其中包括修改退休年齡延遲到70歲。

其實,過了退休年齡以後繼續工作也是全球大趨勢,據英國就業與退休保障部門統計,截至2015年,65歲以後還在工作的人數是1995年時的兩倍。

▲數據來源:英國就業與退休保障部門

而在中國,延遲退休也是人們熱議的問題。2015年12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6》發布。綠皮書建議,按照並軌先行、漸進實施和彈性機制的原則逐步延遲退休年齡。具體建議如下:

首先,實現養老金制度並軌,將退休年齡歸為兩類:職工養老保險領取年齡和居民養老保險領取年齡;

其次,職工養老保險的退休年齡改革方案分兩步走。第一步:2017年完成養老金制度並軌時,取消女幹部和女工人的身份區別,將職工養老保險的女性退休年齡統一規定為55歲。第二步:從2018年開始,女性退休年齡每3年延遲1歲,男性退休年齡每6年延遲1歲,直至2045年同時達到65歲。

再次,居民養老保險的退休年齡從2033年開始每3年延遲1歲,直至2045年完成。

聽說要延遲退休,很多人當然不樂意。不過目前延遲退休政策還沒有定下來。今年3月1日,在國新辦舉行的就業和社會保障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表示:

延遲退休年齡政策是一項重大的經濟社會政策,涉及到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這項政策對於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人力資源有效地開發利用、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這項政策直接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所以我們在制定政策時,會非常穩慎地來把握。

此外,世界經濟論壇還建議,政府應當出臺相應政策鼓勵老百姓存錢,並幫助人們認識到自己今後將得到多少退休金,這些退休金能否符合自己的目標,從而從現在起就養成未雨綢繆的習慣。

每經編輯 王嘉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814

都說便利店是風口,為什麽資本還不下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14/163602.shtml

都說便利店是風口,為什麽資本還不下手?
AI財經社 AI財經社

都說便利店是風口,為什麽資本還不下手?

現階段資本更想看到一些能跟互聯網嫁接的新概念,這樣投進去才能有升值的空間。所以資本更關註創新型便利店,但是目前來看並沒有做得特別好的企業。

來源 | AI財經社(ID:Economic-Weekly)

 作者 | 婁月

編輯 | 胡劉繼 沈浪

內田慎治站在臺上,臺下舉起了無數換到拍照模式的手機。

這位酷酷的日本人不是什麽當紅明星,他的身份是全球最大的便利店集團7-Eleven的執行董事、柒一拾壹(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在同行眼中,內田慎治極為低調保守,網上關於他的新聞條目連一頁都沒有填滿。這也是他第一次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舉辦的便利店大會上發表公開演講。

內田背後的大屏幕上,投放著具有典型日企風格的PPT——充斥著各種折線圖、柱狀圖、表格以及詳盡的文字說明。很多數字令人興奮:7-Eleven在零售行業和特許加盟行業雙雙排名世界第一。這讓臺下近千名來自全國各地的便利店從業者,對行業充滿了信心。當然,他們的企業迫切需要專業的指導。眼下能做的,就是把這些可能藏著經營寶藏的PPT全部拍下來、帶回去。

羅森集團高級執行董事、中國總裁三宅示修坐在臺下,聽著這位同行兼同鄉分享7-Eleven7萬家門店背後的秘密,心里不由得驚了一下。事後他告訴《財經天下》周刊記者,內田其實已經把一些業內稱為“know-how”的專有技術都講了出來,“難道他不擔心泄露自己的商業機密嗎?”

商業機密

內田慎治把7-Eleven的訣竅分享給大家,也許是另有深意。

今年,便利店行業波譎雲詭,各種勢力都準備著“入侵”和顛覆這個行業。年初,知名互聯網人莊辰超挖走新創品牌鄰家便利店的創始人團隊,組建了新型便利店“便利蜂”。接著,京東宣布在全國開設超過100萬家京東便利店。

便利店風口來了,野蠻人也來了。過去這個行業的對手起碼還知根知底,現在卻突然闖入了一群摸不透的局外人,昔日的同行自然需要相互扶持提攜一下。或許,這就是內田慎治開放和沒有保留的原因。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波士頓咨詢公司聯合發布的《2017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中國連鎖品牌化便利店門店數接近10萬家,銷售達1300億元。2016年便利店行業增速達13%,市場規模超過1300億元,開店數量及同店銷售雙雙增長。

巨大的增長潛力、與互聯網結合的無限想象,讓便利店行業的門內和門外的人躁動著。

業態:到起風的時候了

“去年打聽便利店的太多了。”作為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便利店委員會總幹事,王洪濤被看作是這個行業的權威人士。2016年,包括美國格理集團(GLG)在內的多個機構都曾向他咨詢過便利店的事宜,而這些咨詢的背後,大多是受資本所托。

便利店突然成為風口,或多或少在王洪濤的預料之中。2014年,他就發現便利店有“冒頭”的趨勢——主打“中國便利連鎖第一股”的四川紅旗連鎖開始受到關註;7-Eleven一口氣在北京開出32家店,是進京11年來開店數量最多的一年;羅森、全家在觀望多年後,相繼進入北京,日資三大便利店在京形成鼎立之勢。

與此同時,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會員單位里,成規模的便利店品牌越來越多。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連鎖經營協會關於行業的探討多是圍繞大賣場展開,但這些經驗並不適用於便利店。出於更專業地服務這個細分領域的想法,王洪濤牽頭成立了便利店委員會。

彼時,便利店發展的大環境已經成熟。按照日本和中國臺灣的經驗,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便利店企業將進入快速成長期,鮮食商品的銷售占比會快速上升。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時,行業競爭將加劇。2014年,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7485美元,其中有7個省市進入“1萬美元俱樂部”。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每年會例行對行業里的百貨、超市、專業店等發展狀況展來調查,發布“連鎖百強”及相關榜單。2014年,便利店首次作為一個細分領域進行單獨統計,結果令人驚訝。

這一年,連鎖百強銷售規模同比增長5.1%,而從有可比數據的便利店企業看,銷售額增長17.7%,高於連鎖百強銷售增長12.6個百分點,增幅為各業態中最高。之後的2015年和2016年,連鎖百強的銷售額增幅持續下滑,便利店依然保持了雙位數的高速增長。

對於便利店從業者來說,這無疑是莫大的鼓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便利店與大賣場幾乎同時在中國出現,但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作為小業態的便利店,其重要性一直排在大賣場之後,在資源的獲得上也不占優勢。

2.webp

除了便利店企業加大對自身的投入外,過去只專註發展一種業態的零售企業,也開始跨界布局便利店,比如家樂福在上海推出了名為“Easy家樂福”的便利店,天虹百貨在深圳開出了“微喔”便利店。

資本:關註的多,下手的少

如果說幾年前便利店的熱潮還僅僅停留在行業內部,那麽近一年來,這把火則燒到了行業之外,互聯網、資本甚至地產商,都開始對便利店虎視眈眈,意欲分一杯羹。頻繁在互聯網領域使用的“風口”二字,現在也被用在了便利店身上。

雖然在中國生活和工作多年,但羅森集團中國總裁三宅示修坦言,自己並不十分了解“風口”一詞的具體含義,他只聽過一句在中國非常流行的話: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不過,他認為當下便利店在中國的發展程度,“還沒到能把豬吹上天的階段,至多吹起了幾只雞鴨”。

如今,線上的流量紅利增長空間有限,對用戶爭奪的戰場逐漸轉至線下。嘉禦基金創始合夥人兼董事長、前阿里巴巴CEO衛哲在2017年中國便利店大會上提到,2003年淘寶剛起步時,獲得一位活躍用戶的成本是2元~3元,而今天這一成本是100元,十幾年的時間漲了50倍,互聯網的辛苦程度不亞於零售業。便利店由於其網點密集、貼近消費者的特性,被看作是連接線上線下的絕佳場景,衛哲甚至放言:便利店是新零售的入口。

按照經驗,凡是稱得上“風口”的領域,資本無不一擁而上。今年同樣被冠以“風口”的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已經遭遇資本的多輪瘋搶。相比之下,便利店在資本界成了一個略顯奇怪的領域——站在門外觀望看熱鬧的居多,真正敢下手幾乎沒有。在傳統意義上的便利店領域,至今只有Today便利店拿到了風險投資。

多位便利店從業者向《財經天下》周刊證實,雖然與資本有過接觸,但最後都沒有達成投資意向。

全時便利店總經理楊波透露,這幾年談過的投資機構多達幾十家。楊波之前在日資便利店供職,2011年加入全時便利店,分別經歷了外資和本土便利店品牌在北京的創建和成長過程。目前全時已經擁有360家門店,並成功進入成都市場。去年銷售額增幅高達171%,今年上半年就已經完成了去年全年的銷售額。

無論是門店體驗,還是業績情況,全時都是最接近日資便利店的民族品牌,這也是資本感興趣的地方。楊波說,“對方找過來的時候,興趣非常大。講完模式和經營狀況,對方更想投了。但接下來我講的都是未來長期發展的東西,對方想要的卻是短期收益的東西。”

三宅示修向記者分析了中國投資者對便利店的心態——對於一家剛剛起步的便利店,他們的規劃是第一年開100家店,第二年開300家店,同時各類硬件設備投放完畢,第三年就希望有大幅度的盈利,第四年就要上市。

“如果真的能實現,當然非常好。但是從目前的行業現狀看,達成這樣的目標非常困難。”三宅示修分析道,短時間內把店鋪迅速開出來,往往意味著沒有好好選址,很有可能選擇了房租特別高的地點,繼而導致盈利困難。就算一開始獲得了風險投資,維持下去也很難。“或許意識到無法做到快速退出,影響了他們對便利店行業的投資決策。”

對於那些處在快速發展階段的便利店,經營上已經積累了經驗,嘗試了教訓,開始走上正軌。在尋找資本上更為容易,然而他們除了資金需求,還希望資本能在人才、技術等方面提供幫助。但是中國的資本長期關註互聯網等領域,對零售業的指導有心無力。

“做便利店看上去好像挺輕松的,其實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瑣碎和辛苦,大概反差太大,會嚇跑一些人。”三宅示修說。

模式:線上線下結合是賣點

便利店在中國發展了20年,依然沒有形成一家全國性的品牌。這也成為一些資本對便利店慎之又慎的原因。重慶7-Eleven董事總經理王坤認為,資本市場追逐的是已經“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獨角獸企業,而便利店在中國呈群雄割據狀態,各自為戰,尚未看到有誰具備一統江湖的能力。“資本在等待一個可以快速複制的商業模式”。

波士頓咨詢公司全球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呂晃也認為,便利店相對比較分散,企業所在地主要是一些省會城市,但是現在這樣的發展還談不上規模,只能說是據點,“未來誰先進行全國性的規劃,誰就能產生爆發性的增長”。

根據王洪濤的觀察,現階段資本更想看到一些能跟互聯網嫁接的新概念,這樣投進去才能有升值的空間。所以資本更關註創新型便利店,但是目前來看並沒有做得特別好的企業。而莊辰超投資並創建便利蜂,或許為資本和便利店的結合提供了另一種思路和可能。

便利蜂來勢洶洶,知名互聯網團隊與便利店資深團隊的搭配堪稱史無前例。雖然目前只開出了5家門店,但在線上線下已引發數輪輿論熱潮。

從多位便利店從業者的到店考察來看,便利蜂在門店坪效、商品差異化和租金上並無優勢,投放共享單車、嘗試無人購物等行為更是讓人看不懂。但即便這樣,誰也不敢輕易給便利蜂下診斷書。

上海來店信息技術創始人邱浩是莊辰超的朋友,他透露,2017年便利蜂的IT人員有200名的配額。僅從這點就能看出便利蜂是一家典型的用技術驅動業務的公司,而一般便利店則是由業務拉動IT系統建設,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發展路徑。

上海碓胤精益零售管理咨詢公司總經理龔胤全認為,莊辰超信奉“技術驅動行業變革”,便利蜂的核心應該是通過互聯網技術獲取顧客的消費數據,從而更好地進行商品開發與銷售訂貨等。

因為“不差錢”,便利蜂的出現,堪稱“野蠻人”入場。多位行業人士透露,便利蜂大手筆花5000萬元買斷北京7-Eleven的鮮食合作工廠呀咪呀咪,甚至拿著合同直接到成熟便利店內挖人,開店更是不計成本,以高於市場2~3倍的租金變相擡高了整體租賃價格。

作為全球技術提供商,微軟服務的客戶一直都是“大戶人家”。2017年5月,微軟卻牽手了一家區域便利店——福建見福,雙方聯合開發的“智慧零售”系統已進入測試階段。系統正式運行之後,見福將成為全球首家借助人臉識別技術實現智能銷售的零售企業,並對整個行業產生示範效應。

“這麽多年以來,便利店的關註點其實一直沒有改變,無非是精細化管理,無非是要求每家門店都實現盈利。”王洪濤覺得,管理好便利店永恒不變的話題,脫離了這個大前提,資本沒有任何意義可言。

本業:鮮食是盈利的關鍵

2008年,Today便利店在廣西南寧一座不到100平方米的民宅中起步;2014年6月,公司獲得紅杉資本和蒙牛創始人牛根生的A輪融資,並將總部遷至武漢;2015年7月,再次獲得3500萬元A+輪融資。

單從這一連串經歷看,Today便利店無疑是資本的寵兒。但是在2017年中國便利店大會上,Today創始人宋迎春首度透露了創業背後不為人知的艱險。

2015年,Today虧損3000萬元,宋迎春經常在內部講,相當於每天一睜眼、一閉眼10萬塊錢沒有了,所以不敢閉眼。那年他四處找融資,見了20多家資本,然而“每家都看好Today,卻沒有人給錢”。直到7月,宋迎春在湖畔大學的7位同學共同出資3500萬元,才幫助Today渡過了難關。

Today在2016年7月實現了盈利。宋迎春感慨:“創業前8年,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想辦法活下來。去年下半年感覺太幸福了,終於不用再每天想著怎麽找錢。”

Today便利店盈利的關鍵,則是通過鮮食和自有品牌提高毛利,以此對抗不斷上漲的各種成本。《2017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2016年便利店運營成本快速上升,其中房租成本上升7%,人工成本上升6.5%,便利店企業亟待提升管理精益性,讓毛利的漲幅跑贏成本。

3.webp

目前,Today便利店單店日銷售額在1.24萬元左右,是國內4727元平均水平的兩倍多。但宋迎春認為,單店日銷售額可以通過促銷、電商等方式達到比較高的水平,相比之下,追求高毛利更重要。

宋迎春列出了一張便利店常見商品的毛利貢獻占比圖,鮮食以40%的毛利占比高居榜首,遠遠高於常溫食品、日用品等。由於國內政策不允許外資企業售賣香煙,內資便利店常常以此為優勢,可事實上香煙的毛利貢獻只有10%,並沒有想象中的高。

“你的商品結構一定要健康。”宋迎春透露,現階段鮮食在Today便利店的銷售占比為30%,未來的目標是做到50%。

每次去日本考察,宋迎春都頗有感觸,他看到日本的居民可以在便利店吃到很多新鮮、豐富和安全的食品,心想自己和員工怎麽才能也做出同樣的事情來。而做好鮮食的關鍵,在於“看不見的競爭力”——供應鏈後臺。

羅森(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上海羅森便利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張晟介紹了羅森的鮮食開發方法,簡單來講,就是公司內部每年制訂一個重點品類。比如2012年的目標是把盒飯做好。2013年,羅森發現國內甜品在普及但是價格太高,於是力求開發出好吃又不貴的甜品,現在羅森沒有一款甜品的定價超過10元。2014年,羅森打造了24小時烘焙店,便利店消費群體的習慣一般是前一天晚上買了第二天早晨吃,所以對面包工廠的唯一要求是第二天早晨打開包裝的時候要比新鮮面包的口感還好。

盡管大部分從業者都意識到了鮮食的重要性,但真正行動的並不多。根據《2017年中國便利店報告》,仍有近5成便利店企業的生鮮及半成品商品銷售占比低於10%。最主要的原因是包括工廠在內的前期投入高,而中國大多數便利店,尤其是區域型便利店剛剛過了死亡期,他們需要時間再等待一下。

全時總經理楊波的意見是,鮮食工廠的投入沒有外界想象得高。即便是三大日資便利店也不是完全自主投資,而是向合作工廠提供技術指導,雙方一起把規模做起來。全時便利店目前鮮食銷售占比為41%,毛利占比在40%以上。

對國內一些便利店可供借鑒的地方是,日資便利店對鮮食的保質期則精確到小時,超過時間一律廢棄。如此嚴格的店鋪流程一方面確保了食品的安全和美味,另一方面督促店長每日複盤,加強單品管理的能力。

“中國的外賣送餐非常盛行,但7-Eleven在品質上的保障措施是外賣服務所無法達到的。我覺得我們不會輸給他們。”內田慎治說,去年上半年,7-Eleven的確受到了外賣的影響,但是到了下半年,就已經恢複到原來的狀態,而且比原來更好。

創新:得年輕人者得天下

在日本,便利店的繁榮很大程度上與人口老齡化有關,三大便利店圍繞老年人推出了諸如健康咨詢、物業服務等增值服務。但是在中國,便利店卻實實在在是年輕人的天下。

日本

根據7-Eleven中國每年做的顧客調查,20~30歲的顧客占比為56.1%,30~40歲占31%,20~40歲年齡層的顧客占到了88%,這意味著年輕人利用7-Eleven的頻率很高;從構成上看,公司職員占到76.7%,他們平時上班的早晚間非常忙碌,往往會在這個時間段光臨門店;與日本男性顧客居多的情況不同,中國女性顧客在7-Eleven占了大多數,比例達到65%;每天光臨門店購物的客人占了30%,一周至少購物一次的占到了88%。

另外一家日資便利店全家也出現了“年輕人攻占便利店”的情況。

根據其會員系統的統計,80後和90後會員占比高達92.2%。這讓中國全家Family Mart總經理朱宏濤心生感慨:便利店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對顧客的吸引力在於它的獨特價值,行內話叫做“便利店行業價值大於價格”。然而,當下90後人群崛起,他們是財富安全感最高的世代,根本不談價格和價值,他們更關心是否好玩和有趣。

“新一代消費群體的工作態度和消費行為,與過去有很大不同。那麽我們該做什麽?”朱宏濤危機意識很強,他認為“如果不能將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消費場景分析以及90後人群的消費特性納入本業,肯定會被新消費模式所取代”。

2013年,全家開始研究消費者,但是當時消費者的記錄無法跟蹤分析。後來從積分系統那里得到靈感,開始籌備自己的會員系統。2014年5月,全家會員系統在華東上線。第一年會員消費占比就達到了23.5%,平均每位會員每月的到店頻次是5.25次,平均每筆交易的客單價增加了2.1元。

消費企業做用戶調研,在過去是一件耗時耗錢的工作,全家也不例外。朱宏濤透露,之前每年全家會對三五百位消費者做訪談調查,會員系統上線後,公司獲得了40萬份消費者的回饋意見,“那是消費者真正的聲音”。

4

7-Eleven在中國一直專註於商品研發和運營,至今在“觸網”方面行動謹慎。但重慶7-Eleven在全國率先接入了京東到家、美團和餓了麽平臺,同時還建設了微商系統。王坤透露,目前線上業務占總銷售的比例已經達到了7%~8%,今年希望能突破10%。

線上業務還拓展了商品品類。平時,重慶7-Eleven的門店很少出售新鮮的水果,在線上卻賣得不錯。王坤認為,把握消費者的需求非常重要的,在他們已經認可7-Eleven品牌的前提下,摸清楚顧客還有哪些希望在7-Eleven買到卻沒有擺在貨架上的商品,完全可以放到線上去。

對於零售連鎖企業來說,App等線上系統不僅僅是銷售的渠道,還有可能成為營銷和運營的法寶。張晟舉例說,當下零售商和供應商的營銷成本愈發沈重,羅森通過App嘗試做組合營銷,具體來說,就是為不同領域的、但客戶群或購買行為相同的產品搭建平臺。

比如以前啤酒和炸雞完全是兩類不相關的商品,現在消費者卻將它們視為搭檔,羅森將兩種商品的供應商進行跨界合作,既降低了營銷成本,又增加了消費者的滿足感。

更重要的是,通過App,羅森可以追蹤客單價最高的一批顧客在不同時段的消費地點,從而為開店選址提供決策參考。比如白天購買記錄在上海陸家嘴的白領,晚上通過會出現在虹橋。通過數據分析,羅森獲得了他們購物行為的全過程,也對某一地段房租的投入產出比有了大致的預測。“我們的開店更加精準,上海地區每年都以30%~40%的速度在增長,增長率一直保持在全行業第一。”張晟說。

便利店 資本 創新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202

樂視員工自述:我為什麽還不從樂視離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01/164407.shtml

樂視員工自述:我為什麽還不從樂視離職
創業家 創業家

樂視員工自述:我為什麽還不從樂視離職

我恨不得樂視趕緊跌到“谷底”。

來源 | 創業家(ID:chuangyejia)

文 | 王妍 朱丹

編輯 王根旺

所謂墻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

深陷危機的樂視被各種“痛打落水狗”。而覆巢之下,難有完卵,從“樂視前員工找工作被半個獵頭圈拉黑”到“樂視員工信用卡額度被降至為1元”,樂視基層員工也被推上了風頭浪尖。

身處“臺風眼”中的樂視基層員工經歷了什麽?在想什麽?為什麽選擇堅守?又怎麽看當下的樂視及賈躍亭?上周,創業家&i黑馬與樂視一位在職員工聊了聊,我們權且稱其為H先生。

H於2016年初加入樂視,恰好經歷了樂視由盛到衰的整個過程。H說,自己現在依然相信賈躍亭,即使被欠工資也無怨言,他甚至還動過捐錢給樂視的念頭。在很多人看來,H這種想法很傻,而H則堅稱自己並非“愚忠”,也並沒有被洗腦。

以下為H先生對創業家&i黑馬的口述,經編輯刪減

“樂視是很奇葩”

我是在2016年初加入樂視的。起初,樂視HR找我時,我並沒有太大興趣,後來HR和部門領導找了我兩個月。樂視從老板到員工都很敬業,沒有“大公司病”這一點特別打動我。

樂視留給外界的印象是一家“PPT公司”,愛吹牛。但我跟領導聊後發現樂視確實做成了很多事,譬如樂視電視。

電視

手機時代,電視原本是一件game over的事情。從質量來說,一臺電視十年、二十年都不會出現問題,何況現在電視打開率這麽低。但樂視電視不止滿足用戶看電視,還提供了很多選擇。樂視把電視變成了一個新東西,讓電視重新“熱”了起來。

從做手機、做電視再到視頻網站,樂視踩了太多公司的利益。讓我驚訝的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它依然能夠壯大。樂視的負面新聞永遠都比正面多,但就算全世界都罵它,它還是幹成了一些事。

樂視很“奇葩”。

2010年樂視沒有一點名氣,但創始人的眼光都很有前瞻性。老賈(創業家&i黑馬註:賈躍亭)的思維很“土”,他認為要獲取用戶就得先有內容,因此他當時大批量購買版權。後來在反盜版時,老賈靠版權分銷賺到了樂視第一桶金。

在財務方面,樂視跟其他公司不太一樣。樂視控股和樂視汽車的錢都來自老賈。所有老賈想幹的事情都是自己拿錢,或者他想辦法找錢。

公司想要快速執行決策,就得給它更高的自由度。分析樂視的業務,凡是掙錢的都被算在了上市體系。前期投入建設、虧錢的、不掙錢的業務全在老賈的名下。

譬如樂視手機在只有頭不見腳的時候,全都在老賈的名下。電視有點起色了就被歸在了上市公司。

別的老板都是把掙錢的業務留給自己,不掙錢的業務讓給別人承擔風險。老賈恰恰相反,這完全顛覆了我的認知思維

很多人罵老賈是騙子,我覺得很奇怪,天下有這樣的騙子嗎?外界確實不了解老賈。

“老賈好傻”

樂視有優質的產品和用戶卻沒有合理地實現商業化,這是陷入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我拿到樂視手機的時候覺得肯定用不了,當時我是忠實的“果粉”。兩個星期後,我的微信和其他信息都移在樂視手機上。樂視手機按照高配的標準生產,定價卻很低廉,這和公司策略有關系。

所有的公司都講究效益,但樂視不是,這就有問題。一個偉大的企業家可能不在乎錢,但對於一家大體量的公司而言,即使老板不在乎,下面的人也一定要想法兒賺錢。

83.webp

(*賈躍亭

老賈在用人方面也值得反思。在樂視快速擴張時,他招了很多空降的高管,導致樂視的高層管理和基層管理都出現了問題。許多跟了老賈十幾年的人,職位沒能升到核心位置,但管理的是樂視賺錢最多、能夠持續提供現金流的部門。相反,身處核心位置的人都是空降的,當樂視出了問題,他們跑的比誰都快。

由於樂視沒有清晰的財務管理制度和合理的KPI體系,空降的高管都不為業績負責,只花錢不掙錢。我覺得這群人在個人利益上是最爽的,雖然他們不一定全都撈錢,但總歸是有問題的。

正如大家所言,樂視最缺的就是COO(創業家&i黑馬註:首席運營官)和CFO(創業家&i黑馬註:首席財務官)。大公司通常都會有非常清晰的財務管理制度,而樂視的財務管理太差了,大家花錢沒有度,閉著眼睛花,不負責任的花,蹭蹭蹭往外扔錢。

今年樂視裁了很多人,有些部門整個都被端了,很殘酷。但在我看來,裁員速度還是很慢,沒有一步到位。在業務重組上,老賈的決策不夠果斷。或許他沒有料想到問題有那麽嚴重。加上後來某位友商不良引導,供應商們開始堵門,不給錢不幹活。

一開始老賈把錢全拿去還銀行貸款,他天真地認為把錢還給銀行,信用度就不會受損,就能繼續貸款。但事實是銀行認為樂視供應鏈出了問題,把錢都收走後,就再也不貸款給樂視了。

老賈好傻啊!做出了嚴重失誤的決定,但不經歷又怎麽會知道呢?好在現在發現問題總比將來覆水難收要強。目前樂視的資產足以抵債。如果這些問題發生在樂視資不抵債的時候,結果就不可控制了。

目前,老賈的資產和負債已經透明化了。我算過樂視即使做破產清算,老賈也不會欠任何人錢。在我看來老賈駕馭1000億都沒問題,樂視網有600個億,樂視非上市體系加起來肯定有400億。樂視如果再堅持兩年,肯定沒有任何問題。

“孫和賈不是一個世界的人”

孫嘉

一個人心有多大,一部分取決於他的性格,另一部分取決於他的眼界和鬥誌。

從電視、手機到汽車,你如果關心老賈的歷史,就會覺得這個人的做法是對的。這跟他的性格有關系,而且他造完汽車也一定會造別的,這一點和馬斯克很像。

老賈曾經在一次演講里談造車讓我很振奮。因為他在乎的不是要掙多少錢,而是未來的中國企業在汽車領域不能沒有話語權。在我看來這是他的社會責任感,但別人不一定這麽覺得。他們認為賈躍亭造車是為了實現人生價值。但老賈的價值需要用造車來證明嗎?100億和1000億對他來講有什麽差別呢?

老賈造車不是為了錢,現在很多留在樂視的人也不是為了錢做事。在這點上,孫宏斌和老賈是處於兩個世界的人,一個在乎錢,一個在乎夢想。跟只要錢的人談夢想,或者跟只要夢想的人談錢,都不對路子。

現在,一個公司想要在中國上市多難啊。樂視網這麽大的上市公司,老賈幫不上忙就被逼著賣了,幾百億的身家說沒就沒了。這事兒一般人做不到吧?

外界都覺得老賈當甩手掌櫃了,但他為什麽要當甩手掌櫃呢?在二選一的時候,他選擇了夢想,選擇了汽車。在我看來這就是老賈社會責任感的體現,時間會驗證這一點。

以前我倆的辦公室離得很近,進出總能碰到。下班時,他會過來和我說“你還在加班啊”。剛去的時候我覺得他也不認識我,但他卻向我嘿嘿笑,特別純真的感覺。近距離看老賈,你會感覺他特別純粹。

“我為什麽要堅持”

樂視還有很多像我一樣,真正理解老賈、支持樂視到底的人。不理解老賈是因為根本沒站到一個維度上考慮問題。

樂視到了今天這一步,我仍然認可樂視的生態發展戰略。原來,我也不理解樂視提出的七大生態及其內部的關聯法。後來我在業務部門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如果樂視手機用戶出現了問題,其他的業務就會關聯解決。把所有的生態都緊密聯系,一般的公司很難做到這一點。

如果沒有生態發展戰略,樂視不可能用5年時間做到和BAT在名聲或品牌印象上相提並論。

84.webp

(*樂視大廈里的討債人

即使在國外,也找不到與樂視模式對標的公司。樂視是本土模式,所以這個模式是有希望的。尤其在去年樂視全資收購Vizio(創業家&i黑馬註:美國電視廠商)後,我一度認為樂視可以成為一家快速實現全球化的公司。

現在留在樂視的絕大部分都是跟隨老賈多年真心不移的人,還有一小部分是我這樣堅持自己理想的。

這與老賈用人有關系,他對下面的人都挺不錯,也很舍得。有些跟了他多年的員工,雖然職位並沒有升得很高,但錢都不少。

堅持留在樂視就要面對發不出工資的風險。對我來說,短期內不發工資並不會影響我的生活,我還可以堅持。即使以後把我裁了,也許我可以去汽車崗位呢?因為汽車相對來說是獨立的,但無論如何我也要走下去。因為在中國,找不到第二家這樣的公司。

家里人不僅支持我留在樂視,還提出要給公司“捐”錢。他們想如果每個員工都捐一萬,所有人都all in,樂視是不是就能渡過難關?我在朋友圈發了這個想法,很多人罵我們全家都是傻子,但我仍然很開心。

一路走下來我絕不會後悔。為了夢想,老賈幾百億都可以犧牲,我連幾個月的薪水都犧牲不了?

“恨不得樂視趕緊跌到谷底”

老賈現在應該清楚孰輕孰重。汽車造成功了,樂視就能翻身。如果汽車能造出來,今天這點苦又算得了什麽。

現在很多人包括一些樂視員工都在呼籲,老賈應該回國解決問題。但我覺得他現在就應該一門心思把汽車造成,別的什麽都不用想。把該幹的事情幹成,別的問題就都能解決了。但外界輿論不會同意,這個世界上有這個認知的人太少了。

我們沒必要等老賈回來,他回不回來對我們沒有任何影響。之前能給他掙錢的人,危機發生後,照樣幹的熱火朝天,不受任何影響。我問他說,你擔不擔心老賈不回來啊,他說“有什麽可擔心的,回不回來有什麽差別嗎?”

現在,老賈每天都發微信正常指導業務。我們也不需要懷疑老賈,因為公司的資產足以抵債。

對於一些看到什麽就相信什麽的人,就很麻煩了。有報道說樂視欠債630億,如果有人信,那他就是在自己給自己找坑。前面有個影子,他踩下去以為自己墜到了井底。樂視的前路是不是坑,看仔細再說。

我很清楚賈躍亭有多少底子,FF91(創業家&i黑馬註:法拉第未來首款量產車)目前已經完成了,剩下就是量產的問題。老賈已經收到了大量FF91的訂金。他們不是因為支持老賈的理念、夢想,而是因為他們覺得FF91的配置是自己想要的。

FF91也獲得了一些友商的認可。汽車之家創始人李想曾評價:“我們內部團隊討論這幾年最好的產品理念,FF91幾乎都是排在大家意見里第一位的,雖然產品存在嚴重的過度設計,但確實是少有的,讓人耳目一新的產品,另外樂視的能力層面,也是全球為數不多,具備智能汽車完整的基礎設施能力的企業,具備這個能力的全球不超過五家。”

對我們來說,也不是說只談夢想,翻翻老賈的過去,有他做失敗的事情嗎?一個成功20年的人,他會失敗嗎?

老賈對誰都特別舍得(錢),這是一件很讓人受不了的事情。對於不在乎錢的人來說,他就沒有這個概念。如果我能夠堅持等到老賈成功造出汽車,毋庸置疑,老賈不可能虧待這批堅持到底的員工。對一個不在乎錢的人來說,你還擔心他不給足夠的回報嗎?

現在,我恨不得樂視趕緊跌到“谷底”。不到谷底就會一天比一天差,一天比一天有問題。到了谷底就證明不會更差了,要往上走了。現在問題是我們不知道谷底在哪里,對此有人會憂慮明天會不會更糟,但我已經不受影響了。

任何可以改變的事情都不是事情,唯一重要的是不能改變的事情。對我來說,不能改變的事情就是相信老賈。我肯定會堅持到樂視最後一步,這份信念可以將其歸結夢想的魔力,但別人會認為我被洗腦了。

沒有人給我洗腦,真的。

樂視員工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5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