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批評餐廳質素 米芝蓮「逼死」名廚
1 :
GS(14)@2013-01-27 15:19:30我都驚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0125/18145816
在2003年2月24日,盧瓦索在勃艮第的餐廳Le Relais Bernard Loiseau完成午市工作,放下圍裙,駕車回家。他叫10歲兒子到屋外玩耍,自己在樓上睡房用妻子送贈的獵槍轟頭自殺。
憂少了一粒星生意跌
外界紛紛揣測盧瓦索自尋短見的原因,他妻子多米尼克透露,丈夫患有躁鬱症,一時情緒高漲、一時極度低落,她形容丈夫自殺是「一時瘋狂」。此外,盧瓦索還因為讓其飲食王國上市和過份投資,導致債台高築。
但究竟是甚麼刺激到盧瓦索尋死?眾所周知,他很緊張餐廳的米芝蓮三星金漆招牌,擔心若少了一粒星,生意會大跌40%。偏偏他死前不久,《費加羅報》食評家西蒙(Francois Simon)撰文,引述米芝蓮消息警告,盧瓦索餐廳的第三粒星正「合理地受到威脅」。
米芝蓮一直否認威脅要摘去餐廳第三粒星,但法國《快報》週刊前日刊出時任英國米芝蓮主管布朗(Derek Brown)一份機密文件,記錄2002年11月他在辦公室接見盧瓦索夫婦情況。
他寫道:「我談到我們的憂慮:餐廳近日水準不穩、缺乏靈魂,讀者指餐廳質素非常參差。」他指盧瓦索「明顯很震驚,很認真對待我的話」。兩日後,多米尼克去信給他深切道歉,承諾餐廳會「重回正軌」,但顯然盧瓦索未能恢復過來。
西蒙前日表示,多年來他被視為殺人兇手,這份文件總算還他清白,證明米芝蓮將他視作替死鬼,藉此推卸責任。但布朗堅稱沒有威脅要除掉盧瓦索餐廳的一粒星,當日談及那些憂慮,只為給他機會去改善。該餐廳至今仍是三星。
盧瓦索的撚手菜式是蒜茸歐芹汁田雞腿,影星羅拔迪尼路曾專程搭直升機來吃這道菜,已故法國總統米特朗也是餐廳的常客。
盧志威﹕負利率快逼死歐銀行
1 :
GS(14)@2016-09-29 07:52:35【明報專訊】中國模式震撼世界,近年多了鬼佬作者「教導」美國企業,如何參考中國經驗,例如國有化如何提升效率,各項民生、經濟指標過去3年如何高速增長,相較之下,發達國家的數字實在望塵莫及。
歐美QE 大政府模式
其實歐美日債市、股市國有化的程度,近年亦因為QE而大幅提高,且如果繼續下去,幾年之後50%的日本國債將由政府持有,實行自己發債自己買,情况與中國模式類似,即是大政府小市場,投資者將愈來愈難搵食,所以近年美國對冲基金紛紛下調收費,又或是乾脆不做。
對冲基金無啖好食,連最建制、支持政府的銀行亦不好過,實驗證明負利率並不會谷起經濟,反而令錢從銀行流向保險箱,更令經濟失去流動性及乘數效應,而且負利率罰息,長遠會令銀行捱不住,如果歐央行不再變招,恐怕我們要為某歐洲銀行的股東及CoCo Bond持有人倒數,看看還有多少日子。
半導體股升 可建好倉買Call
尤其是經過一輪反彈之後,歐洲銀行股因為股息率高,所以備受追捧,但是以目前的形勢,尤其是不應對央行、量寬之類東西寄予厚望,所以在本輪升市作為做淡目標,至於好倉方面,可以留意半導體股,因為部分產品價格上升,股價理應跟隨,唯可能因大行未調升目標價,所以走勢比較落後,因此值得買入少許3個月認購期權,希望在下次季度業績之前有向上重估的空間。
[盧志威 美股搏擊]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592&issue=20160929
摸魚手札:缺乏樓價期貨 逼死青年人
1 :
GS(14)@2017-04-16 10:26:57金融市場其中一個迷人的地方,在於不同資產都可以藉由financial engineering的操作,將其證券化成一張張買賣合約。既可以有對賭雙方,將資產變成莊家和閒家之間的博奕,由整個市場平衡分擔風險,同時亦可減低資產入場成本。友報專欄作家經濟3.0的徐家健教授日前撰文,提出了樓價期貨的概念,可算新穎。高樓價,某程度上成為世代之爭、階級矛盾的源頭,因為參與這個市場的入場成本太高,所以變成強者遊戲,樓價升幅只能由有籌碼的人去享受,這也是Thomas Piketty的暢銷書《21世紀資本論》的結論。這兒講的入場成本,不是講緊買一間樓,而是講緊買兩間樓的入場成本,因為第一間樓是自住需求,即使樓價升了,樓轉樓,住的需求還是不會消失,只有第二棟或以上的物業,才算真正享受樓價升幅。任志剛也有類似的講法:「對需要有一層樓自住的人來說,不買樓就等於『空倉』,有一層樓就等於『平倉』,多過一層就『揸凸』。」將樓價期貨化、證券化,就意味可以將「參與樓市」的成本減低,以及潛在享受未來的升幅。有別於樓花,樓花是發展商急於出貨,跟樓客對賭的獨立合約。期貨化的樓價,不只限於個體獨立買賣,而是可以有多個發展商對手做莊家,相對風險低一點。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明明咁多金融專才,到?家仲未發展到樓價期貨,的確相對落後。因為美國2006年已經成功把Case–Shiller index在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上市去做交易,時至今日,Case–Shiller index已經以此為基礎,再發展成多個指數,參考更多美國城市,有一定認受性和代表性。美國的樓市指數Case–Shiller index,是由Karl Case和Robert Shiller編制而命名。順帶一提,學者對於編制指數有特殊喜愛,因為學者就像一個門派的掌門人,個個也想自己的學說、武功可以傳世。學問難掌握,但用自己名整個指數出嚟就好易入屋,正如未必個個識詠春的六點半棍、標指、八斬刀點打,但肯定大把人聽過葉問的大名。看來,徐教授是有心人,想做下一個樓價指數的葉問。反觀香港,講到指數就必定係講中原樓市指數,但中原樓市指數的代表性不足。中原城市指數(CCI)以土地註冊署正式買賣紀錄來計算,一般買賣合約要6個星期後才呈上田土廳,這兒有滯後。至於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只根據中原地產代理上報的成交,香港咁多地產代理,一個大的代理商不能反映整個市場的佔份,sample size不足。另一個問題是比較統計技術性,一般show畀公眾睇得到的指數公式計算跟真實計法都有一定出入,即使股市的恆生指數也是這樣,因為編制指數是要混入一點機率分佈(Probability distribution)模型去計smoothing factor,因為統計會有outlier,指數會有噪音(noise),smoothing factor是用來「河蟹」這些統計上的偏差,「拉勻」條指數,睇落無咁波動。只是辣招凍結了樓市成交,個別的大價成交可能主導了整體指數的佔份,這些smoothing factor的反映可能跟現實有很大落差,也變相令到整個機率模型很操控性,無咁公平。搞樓價期貨,有很多技術困難。最大困難是要搞一個公平,而且有廣泛代表性的樓價指數。只要搞好這一門,第二個煩惱就是找人做「莊家」。香港很遺憾,雖然金融、經濟人才咁多,但連第一個困難都搞唔掂,睇怕未來十年,都唔會有可能搞得掂。結論係,樓價可能繼續升,青年繼續做廢青,因為我哋無辦法食正樓市大升那條水。渾水
http://www.facebook.com/muddydirtywater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416/19991328
周顯﹕創新板會逼死創業板
1 :
GS(14)@2017-08-29 01:38:27【明報專訊】大家都知道,我嚴厲地批評過張華峰很多很多次,雖然和他同枱食飯了好幾次,但交情不算怎樣。然而,我這份人的最大缺點,就是以事論事,從來不因人廢言,也不會因言廢人。日前張華峰就創新板諮詢所言,卻是值得讚賞的,因而必須要提出來。
張華峰的立場是:支持新經濟企業來港,但對設創新主板有保留。他的反建議是改革主板、另立章節以容許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至於創業板,他則反對取消現有轉主板機制,認為重新核數,便可以成功轉板:「唔係創板變咗無主孤魂,搵鬼要咩?」
表揚他的原因,並不止於立場問題,而是他做了家課,做足了研究,不像上次諮詢文件,遊完一大輪魂,公開支持了,然後才被發現,根本沒有看過文件,盲撐而撐。
搞證券改革 用的是政治手法
有關創業板的部分,張華峰的說法是對的,但這也是當局的「陰謀」。因為要創新主板和創新初板成功,就要迫死原有的創業板,皆因兩者互相搶客,如果創業板繼續下去,必然會影響兩個新板的成績,反過來說,如果創業板之路不通,人們便只有改循兩個新板來上市了。反過來說,如果兩個新板搞不成,創業板必然也會繼續下去,因為已經沒有選擇了。
說穿了,搞證券改革,用的都是搞政治的手法罷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262&issue=20170824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