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猛印鈔票預防通縮,卻又想用升息預防通膨, 現實是升息怕又延期,而通膨,早就來了。 美國聯準會在六月會加息,是上半年最夯的預測,但是連著幾個月的就業數字,這把火就消了。固然,就業在美國的重要性壓過通貨膨脹,但是連著近十年猛印鈔票,還是對物價有些戒心的。之所以用就業數字當成加息與否的標準,原因很簡單,因為從統計上看不到有通貨膨脹的壓力,因此官、學界在探討加息這議題,都以預防為主;也就是說,可預見未來沒有物價飆漲的問題,所以大家盯著就業看就好,因此,既害怕又期待的加息,怕是要延期下去。 從各國央行的動作來看,總裁、主席們擔憂通貨緊縮而非通貨膨脹。從年初到現在,降息加印鈔票的國家數量到了不勝枚舉的地步,連台灣也參加這場盛會,十二A彭總裁作出的決策,可以讓擔憂加息的朋友參考。 錢太多與通貨緊縮是兩個矛盾現象,偏偏又同時存在?歷史上也出現過類似的矛盾現象,出現在三、四十年前||停滯性通貨膨脹。理論是這麼說的,大家搶買東西,把物價推上去,如果普及到所有物品就是通貨膨脹;萬一生產的東西數量超過消費者需要的太多,那只有縮減生產甚至殺價清庫存,就形成通貨緊縮的現象。 膨脹與緊縮在價格之外,伴隨貨幣數量的變動,同樣吃一頓飯,兩百元一餐與一千元一餐,荷包裡要準備的錢就不同,就算不用現金,改成信用卡、悠遊卡或比特幣,結果都是市場上流通貨幣數量的變化。因此,錢多與通貨膨脹、錢少與通貨緊縮,理論上是兩組截然不同的處境。 現實是這樣:因為經濟活動停滯,政府怕會從衰退變蕭條,因此依照凱因斯的理論,採用赤字預算,擴大政府支出來維持市況。 可惜錢花出去了,景氣沒有像理論估計那樣被刺激出來,弄了幾次後,乾脆直接印鈔票,就成了現在的局面。 同樣的數字,看到經濟成長率低、擔憂就業情況差的,認為應該繼續提高政府預算,印更多鈔票;看到鈔票很多的,緊張這會喚醒可怕的通膨怪獸,鼓吹應該加息、加息、再加息,用果斷的手段預防災難發生。 錢超多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必然要找出路,像日本老先生那樣把錢放床板下餵白蟻的畢竟是少數,有這個做支撐,金融市場不管股市、債市,才在懷疑聲中一年又一年的走多,在找到更好去處前,恐怕都是這個驚驚漲的格局。 至於通膨,早就來了!只是沒出現在官方的統計數字而已。除了住在自宅,不太花錢的退休族之外,都會區居民實際支出,增加幅度都比消費者物價指數高許多。超商賣的一人份寶特瓶飲料,本世紀以來,已經從二十元以下漲到接近三十元,如果從家裡帶開水喝,支出當然就沒動。 看到了嗎?我們的感受是口渴去超商買飲料,政府統計的是自備白開水,平平都是解決口渴問題,但是物價指數差很大。 也就是說,錢多的榮景還會持續,但不是永遠;通膨的威脅早晚成真,但不知在何時。 撰文 / 黑傑克 |
| ||||
降息印鈔的藥方失靈,各國央行苦思不得其解,從中國或許可以嗅到通貨膨脹的跡象。 現在聽到哪個國家的央行開會,通常會預期是不是又要降息印鈔票,不再有人擔心加息。因為這幾年的經驗與傳統智慧違背,鈔票越印越多,但沒有帶來通貨膨脹,消費者物價指數增長幅度接近停滯,讓決策官員無所忌憚,一降再降。 二○○九年之後多少有識之士發諤諤之言,包括我的偶像吉姆•羅傑斯,以各種理論分析,判定必然有通膨,而且是惡性通膨。但每季統計數字出來,卻毫無通膨跡象,甚至像日本這樣的國家,還以通貨膨脹指數的增長,取代生產毛額當成經濟政策的指標。通膨去哪了?在什麼條件下,會從哪裡開始漲? 回顧傳統經濟理論,生產三要素:土地、勞力與資本。這三個要素的價格,在大多數地區都沒有增長,既然整體的成本沒長,最終端的消費者物價指數當然也不會漲,似乎可以解釋消費者物價的停滯。這道理簡單到政府官員都懂的,就與國際原油價格下跌,零售汽油也該跟著跌相同。 這三個要素國際行情的趨勢是這樣,資本的狀況最簡單,通常是以利率當成資本的價格,這也是這些年最常被討論的財經議題。一言以蔽之,就是降、再降、繼續降,無底線地降。 從○八年金融海嘯之後,除了東亞華人地區,還有倫敦幾個少數都會,大多數國家的地產行情都在谷底盤旋。然後,左派經濟學家猛力抨擊,這波經濟復甦是假的,因為沒有創造出就業機會。雖然幾大工業國的失業率下降,但那是統計結果不是真實的情況,兩者誤差來自於失業率計算的分子定義不同。失業率計算公式很簡單,就是失業人口除以有工作能力人口,通常分母是用十八歲以上到六十五歲,傳統認定應該進入就業市場的年齡層,這也該被檢討,但爭議比較少。 至於分子的失業人口,官方的認定除了沒工作之外,還必須是有意願、持續在找工作的人。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為代表的評論者認為,有很大比例,因為長期找不到工作,雖然還有能力、有意願的失業者,被排除在失業人口統計之外,因而得到一個美化卻失真的統計數字。失業,是對工資上漲最大的抑制力量。 因為三要素都不漲,日本這類以物價指數當指標的國家,當然很難達標。但世界已經出現改變的兆頭,可能輸出通貨膨脹的源頭就是中國。 舉個實例,北京政府強制加工資,十年來已經漲一倍,勞力密集產業只好另尋出路,柬埔寨、越南這些人口多、薪資低的國家就成為工廠移民去處。柬埔寨的工人月薪,已經從○五年八十美元,提高到一百五十美元。 不只東南亞,台灣也是中國物價壓力的減壓渠道之一,所謂台商回流,不就是將原本在中國的就業機會遷回台灣,供給有限的土地與勞動成本自然也就水漲船高。只要中國的生產要素價格持續上漲,這個壓力只有兩個去處,一是向外移轉,不然就是人民幣貶值。 這不是未來,是現在進行式。 撰文 / 黑傑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