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呢次先係真-華脈無線通訊(499)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201/LTN20081201605_C.pdf

之前我都話合完會大比例供,終於講中。

公司依據一貫慣例,在十一時宣佈供股。

公司繼上一次5合1,再2供1後,宣佈20合1後,1供7,每股0.144元,集資6,000萬,明日系的陳遠明會包銷29.99%,劉智遠先生亦出現在這次供股,包銷19.99%,然後由熟悉的聯合證券以及粵海證券包銷,完成後,陳、劉及包銷售共持90%股權,另股本約5億股。

供股價大比例、不吉利、又無買東西手尾、又搵熟證券行供,又call朋友供...自己明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85

刘飞辞职 TCL通讯重构董事会


每经记者  卢肖红

        昨天,TCL集团(000100,SZ)公告了刘飞“因个人原因”离任TCL集团高级副总裁一职的消 息。与此同时,TCL通讯科技控股有限公司(02618,HK,以下简称TCL通讯)也公告,公司现任首席执行官杨兴平、新进入董事会的总裁郭爱平以及 TCL集团人力资源总监许芳组成董事会执委会。

TCL通讯董事会大调整

        昨天,TCL通讯董事会进行人事大调动,杨兴平、郭爱平和许芳组成董事会执委会,新的任职由昨日起生效。此前扮演“过渡性”角色的王道源则退出董事会。

        现年48岁的杨兴平,曾任多普达通讯有限公司CEO兼总裁。今年4月1日,杨兴平“空降”TCL通讯,接替王道源出任TCL通讯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王道源则退任为TCL通讯的非执行董事,刘飞在今年5月公司周年大会后已不再任执行董事。

刘飞离任疑与海外失利有关

        公开资料显示,刘飞于2001年加盟TCL移动,一度是TCL手机业务的重臣,主管商业和产品策略高级副总裁,不过2002年曾离职。2005年1月,刘飞重返TCL,并于同年6月出任TCL通讯CEO。

        有 消息称,刘飞的离开与其在海外的布局失利有关。事实上在TCL通讯收购阿尔卡特后,刘飞在策略方面越来越偏重国外市场,不过产品多为低端产品,对TCL及 阿尔卡特的品牌未能产生任何附加值。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企业出口受到极大影响,以海外市场为主攻领域的TCL通讯因此遭到重创。

        今年4月,TCL任命杨兴平作为TCL通信业务的CEO,刘飞则主要负责阿尔卡特手机业务,主要集中在海外。不久后,阿尔卡特业务又被交给了TCL通信总裁郭爱平负责,刘飞彻底离开了TCL通信业务。

TCL通讯急待转型

        受 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九成业务依赖出口的TCL通讯至今未见起色。日前TCL集团公布的销售数据显示,今年1~6月,TCL移动电话销售505.82万台, 同比下降24.69%。面对市场的低迷,如何通过业务模式“转型”,尽快让TCL通讯扭亏为盈,已经成为杨兴平的首要任务。

        自创立以来,TCL通讯经历了万明坚、刘飞、杨兴平领军的三个时期。万明坚时期,TCL通讯实现了国产手机的突围;刘飞成功地开拓了国际市场;而杨兴平则肩负着推动TCL通讯转型的重任。

        3G时代,手机业日益转向由通讯运营商主导。如何保持与运营商合作、形成最有效的商业模式,成为了TCL通讯新团队急需解决的问题。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00

TCL通讯CEO杨兴平离职内情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2/161642.html


2009年3月27日,惠州,TCL通讯十周年庆典现场,杨兴平履新TCL通讯CEO的第一次公开亮相,彰显了TCL通讯由单一的卖产品,走向卖内容和服务转型的雄心。

豪言壮语,言犹在耳,但如今杨兴平却不得不面临去职的命运。本报记者从TCL通讯内部多个渠道获悉,杨兴平已于近期辞去了TCL通讯CEO一职。

但截至本报发稿时止,作为上市公司的TCL通讯(02618.HK),尚未就杨兴平离职一事,对投资者发布任何公告。

本报记者了解到,杨兴平不再担任CEO后,他的另一职务TCL通讯执行董事,也将去职。

关于杨兴平离职原因,有TCL通讯内部人士分析,或许跟杨“空降”的背景有关:“作为‘空降’入职的CEO,他很难融入公司既有的企业文化和人事格局,上任以来掣肘颇多。”

也有观点认为,杨兴平的去职可能跟TCL手机的业绩有关:“事实上,TCL手机在国内的销售并无明显起色。”

上述说法均未获TCL通讯官方证实。

“(从财报看)我们发现您上任以来,业绩还不错。(对于离职原因)所以我们有点看不明白?”1月10日,本报记者在电话中对杨兴平问及离职原因。

杨兴平作答:“看不明白,到时候公告一出来你就知道了。”

4C融合之困

“TCL通讯眼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商业模式的转变,即从以往出售硬件的一次性收益模式到提供内容和服务从而实现多次连续性盈利的商业模式。”去年3月27日,刚刚履新TCL通讯CEO的杨兴平对本报记者如此谈及TCL通讯的未来转型。

由卖硬件向卖内容和服务转型的背后,是杨兴平早在多普达时代就积极倡导“4C融合”理念的体现。

在 TCL集团的一部内部刊物中,杨兴平曾这样描述4C融合:“传统的3C(电脑、通信、消费电子)融合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必须将第四个 C(Content,即内容和服务)融合进来,以内容和服务作为介质,将其他3个C真正联系起来,实现向4C融合的转变,以此来适应3G带来的产业环境和 用户需求的变化。”

“以4C融合理念和精品战略推动TCL通讯全面转型。”这既是杨兴平履新TCL通讯的“施政纲领”,也是面对积弱难返的国内市场,由其主导TCL通讯战略转型的开始。

当时,杨兴平对外界透露,TCL将与腾讯、MSN等合作来研发手机聊天软件,而TCL通讯将重点放在了手机理财软件的开发上,并将与运营商展开积极合作。

但 去年8月4日,杨兴平再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突然炮轰运营商:“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只会让中国的3G产业受到拖累。”杨兴平认为,运营商参与增值服 务的做法并无法调动产业链的积极性,反而会影响蛋糕的做大——这一度被业界认为,TCL通讯向内容和服务盈利模式转型遭遇颇多坎坷。

3G遇阻?

“当时,请杨兴平出任CEO,主要是为了重振中国市场。”一TCL通讯内部人士对记者分析。事实上,早在刘飞时代,中国区 业务的萎缩,已成为TCL手机业务发展的软肋。为此,2007年底,TCL通讯CEO刘飞一度调整中国业务中心的管理层,并且提出了“重整中国区”的计 划。

但据本报记者了解,TCL通讯“重整中国区”计划效果并不明显。TCL通讯2008年财报显示,2008年全年TCL通讯全球总销售量1370万台,但中国区销量仅占总销量的17%。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2008年下半年开始,金融危机对TCL通讯海外市场的影响,已然显现。“改变中国市场的颓势的愿望,显得更加迫切。”上述TCL通讯内部人士分析。

而面对2G时代,大势已去的江山。中国市场刚刚启幕的3G时代,似乎给了TCL通讯一次难得的市场机会,抑或“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当时来看,带领TCL发力3G业务,杨兴平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早在多普达时代,杨兴平就积极倡导“4C”融合的理念,一度被业界誉为“中国智能手机之父”

但TCL通讯的3G之路绝非坦途。多位与运营商有着紧密合作的厂商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运营商在对3G终端的集采,还会综合考虑厂商在2G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这两点TCL均不占优。”

据本报记者了解,时至今日TCL通讯仅有一款阿尔卡特E800入围中国电信的集采:“与中国移动和联通的洽谈,还在进行中。”

事实上,出任CEO之初,杨兴平对于TCL通讯此次转型之艰辛不无担忧。“说实话对我来说最大挑战,就是TCL品牌能否承担起这次转型的重担。”去年3月27日,杨兴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的目标是用3-5年时间来完成商业模式的转型。”

现在看来,他显然没有这么多时间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86

明日系的關係網-從華脈無線通訊(499)談起


(1)

首先談談明日系是甚麼。

明日系是以明日國際(760)陳遠明先生為主的財技帝國,他們沾手的股票包括明日國際(760)、南嶺化工(663,後易名金山能源,前恆光行),其後透過明日國際股權取得華脈無線通訊(499,前百利好地產)控股權。

其副手劉智遠,後來取得多家財困公司如中國戶外媒體(254,前信僑控股、光訊集團)、中郵電貿(8041,前大陶精密科技)的控股權(筆者按: 所以我叫青姐及歐陽先生唔好亂寫這些股票,不然真的被人臭罵),並和原老闆陳遠明先生合作透過去年的一次供股,正式控制華脈無線通訊(499)。

(2)

以下是一些舊文章:

林地借錢法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81

垃圾換垃圾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89

為何不做下一步?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944

無本供股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4035

呢次先係真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4285

明日系收復河山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965

鱷兄恆泰的交易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1284

明日系旁支系列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ownerid=9&searchtext=8041&Submit=%E6%90%9C%E5%B0%8B

(3)

昨日,出了一個非常簡短的公告,當時仍不知所云: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201/LTN201002011312_C.pdf

華脈無線通信有限公司(「本公司」)董事會欣然宣佈,本公司目前與蔡朝暉先生及中國著名中式快餐連鎖店「真功夫」創辦人蔡達標先生就建議組成財團以收購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福記食品服務控股有限公司(清盤中)(「建議收購」)進行初步討論。

直至另一天,大公報的新聞非常有看點,他們的關係寫得他們很清楚: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page=0&tid=3909


天行國際(00993)第二大股東蔡朝暉,以私人名義夥拍華脈無線(00499),以及內地中式快餐連鎖集團「真功夫」創辦人蔡達標,計劃初步斥資10 億港元,收購正在清盤的福記食品。

....
蔡朝暉強調,有關財團並不涉及其持股29.9%的天行國際,以及持有可換股債券的南嶺化工(00663),故倘若收購成功,亦不存在關連交易的問題。


(4)

據小弟發現,蔡朝暉持有不少明日系公司的股權,至於天行國際(993),他為一小股東,在此前已宣佈賣殼予彭曉東先生和李佳元先生。

1.港交所持股紀錄:
大股東/董事之名稱 上市法團之名稱
蔡朝暉 天行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蔡朝暉 南嶺化工(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蔡朝暉 華脈無線通信有限公司

2.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page=9&tid=3243  (第93樓)


(5)


至於他持有的南嶺化工股權,是該公司成功向趙明購入在山西及蒙古經營煤礦的Triumph Fund A Limited後以購入其可換股債,面值2,060萬元,以換股價6.25仙計,共可換32.96億股。


該項煤礦作價18.55億元,全以不計息可換股債支付,若全數行使,可發行296.8億股,佔擴大後股本超過90%,可謂實為賣殼行為。


至於其華脈無線通訊股權,估計應是供股後,其後在2009年8月於每股1.15元,增持400萬股,至2,830萬股或5.67%股權,應是一說明該公司將易主的步驟。


總的來說,其實他的目標都在將該殼股變成項目公司,購入福記主要引入新殼主,至於合作,也只是同一堆人,但扮作很多公司,以狀聲勢。


(6)


另外,如果你細心發覺,其實另一位財技人士,亦浮現在另一家上公司南嶺化工(663)。該公司在2008年10月引入吳協建先生,其後股價上升,他趁機減持。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108/LTN20090108395_C.pdf


吳協建先生曾入主寶利褔(8172,前恆科創業,現中國星電影)及嘉盛控股(729,前巨川、協裏、中汽資源),劉智遠先生亦曾購入寶利福可換股債,而寶利福和澳門的關係千絲萬縷,所以這是他們的關係網。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604/GLN20080604068_C.pdf

所以做財技,真不簡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58

18 Mar 11 - 中興通訊(0763) 全年業績 藍兵手記

http://airmanblue.blogspot.com/2011/03/18-mar-11-0763.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74

11 Jul 11 - TCL通訊(2618) 第1季業績 藍兵手記

 http://airmanblue.blogspot.com/2011/07/11-jul-11-tcl2618-1.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13

10 Aug 11 - TCL通訊(2618) 中期業績 藍兵手記

http://airmanblue.blogspot.com/2011/08/10-aug-11-tcl2618.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81

愛立信進駐遠東通訊園區 徐旭東足感心

2011-9-29  TWM




國際通訊大廠愛立信(Ericsson)台灣營運總部,九月八日進駐新北市板橋區遠東通訊園區T-Park。身為遠傳上游廠商,愛立信直接用行動力挺房東 遠東集團總裁徐旭東,讓徐老闆「足感心」!

T-Park的前身是遠紡板橋舊廠改建,徐旭東斥資數十億元將T-Park打造為綠建築,不但開路種樹,還在園區內挖人工湖;為了落實地面雨水回收,道路 底下藏著一座巨大的水資源回收系統。因造價高,遠東通訊園區租金每坪開價一二○○元以上,刷新新北市商辦市場行情。

台灣愛立信總經理曾詩淵表示,板橋快速道路四通八達,視野採光又好,讓他決定從台北市搬來新北市。由於遠東通訊園區以綠建築理念興建,這讓重視環保的瑞典 愛立信總部相當認同,預估每年可省二○%能源費用。不僅省管銷成本,又可維繫遠傳關係,愛立信可說一魚兩吃。

美商高盛是另一個例子。外商投資銀行在台總部幾乎都搬到信義計畫區,高盛辦公室依舊堅守敦化南路遠企大樓。當然,高盛的「堅持」,房東徐旭東也了然於心。 今年以來,兩檔亞泥海外債券發行,高盛都是主辦承銷商。據了解,就連接下來遠東銀籌資案,也都交給高盛主辦。

(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44

經濟觀察網:中興通訊征戰記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01684341913/

導語:和很多中國企業一樣,中興在海外戰術也是「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 2004年之後,中興的國際化戰略開始大規模推進,新興市場增長迅速。但侯為貴對此並不滿意。他的商業邏輯是,「主流運營商佔據了全球電信市場規模的 70%,因此主流運營商的突破成為中興向世界級企業衝刺的關鍵。
經 濟觀察報 李晶/文 69歲的中興通訊(下稱中興)董事長侯為貴看起來更像一個老派工程師,很少接受採訪,不喜應酬,平時愛穿夾克衫,說話直來直去,有時又略帶靦腆。和往年一 樣,今年他仍會用4個月的時間在國外調研,不同的是,今年他去的多是歐洲和美國的大都市,而不是亞非拉地區。在經過15年的海外開拓後,中興終於從發展中 國家挺進發達國家。「只有贏得發達國家的市場,才是中興全球化的真正勝利。」侯為貴若有所思地說。今年,中興海外市場的收入貢獻是60%,而他的目標是這 個比例在不久的將來達到80%。

相 對於目前全球通信設備市場每年3%—5%的增長率來說,中興的增長速度已遠遠超過行業平均水平。「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去更換競爭對手的設備,搶佔它們在全球 市場的份額。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需要足夠的耐心。」他這樣說。為此,中興將自己的國際化戰略稱之為「彎道超越」,即當競爭對手出現重大決策失誤或隨市 場進入衰退週期減速時進行超越,在這個時候攻擊對手,往往事半功倍。

回 憶15年的全球征戰,侯為貴感嘆道,「任何時候,『做』永遠比『說』要複雜得多。在全球的各個角落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一個國家市場久攻不下,是 堅持還是撤退,是繼續投入兵力還是壓縮開支,這樣的問題經常困擾著中興的大腦。有人曾問我,有的國家中興在1999年就進入了,但是多年之後還是只有幾十 萬美元的項目,速度是不是太慢了?但我的想法是,我們把它當一盆花養著,總有一天會開花。」

「示好」很重要

「目 前我們的產品和服務,已經分佈在了全球各地」,據侯為貴介紹,中興如今在全球共設有140多個辦事處,擁有超過8萬名不同國籍的員工。「中興的海外業務始 於1996年,最初我們通過各國當地的代理商賣產品,幾百塊美金的單子也做。」13年前,中興在巴基斯坦拿到了一個9700萬美元的單子,這被視為是其國 際化的開端。4年後,中興內部明確提出「國際化」的三大目標,即要實現市場、人才和資本的全面國際化。「那時候是中興國際化擴張的初期,一般先派三五個銷 售人員拓展市場,然後是工程師進駐,建了分公司之後財務和行政人員會到位。」

對於當年在巴基斯坦競標時經歷的艱辛,侯為貴依然記憶猶新。在1998年的那次投標中,中興的競爭對手是多家跨國電信廠商,但是巴基斯坦運營商一直無法接受「中國製造」取代歐美巨頭,為了消除對方疑慮,中興派高層組隊飛往巴基斯坦,親臨現場協調指揮。

「中興在國際化探索的起步階段主要是苦練內功。第一是學習國際規則,聽懂本地商業語言。」侯為貴說,「每個國家的情況都很複雜。各種突發情況層出不窮。」

「最 初,在商業競標中遇到的跨文化衝突很厲害,」中興通訊執行副總裁邱未召說,「如何進行真正本土化,熟悉各地的商業文化與風俗習慣成為了中興全球化進程的重 要一課。」為此,中興開始在各地大規模招聘本地員工。如今,中興在海外員工中本地員工的比例在7成左右。比如在印度,中興的1000多名員工中有80%都 是印度人。因為印度員工篤信宗教,中興印度公司在電梯出口處不遠的拐角擺了兩尊神像,而在走廊的黑板欄上掛出要過生日的員工名單。但是中興在印度市場的征 戰並非一帆風順。2006年6月13日,印度政府正式擱置中興通訊進入印度電信設備批發市場的計劃,其理由是,印度內政部正在調查中國公司的運營活動。

事實上,被世界電信業稱為「黃金市場」的印度,運營商之間的競爭相當激烈。GSM運營商有9家,CDMA運營商有4家。「因為很多企業都想在這一市場提前圈地,因此在印度市場,工程、配套價格與歐美甚至中國市場相比都偏低。」一位業內人士說。

為 了示好,作風靈活的中興在同印度BSNL公司洽談成立合資公司的同時,開始在印度媒體上大做招募本土員工的廣告,並承諾中興每年將總收入的10%用於研 發。「到2006年底,印度研發中心將超過100人。」廣告中寫道,「中興還在印度的班加羅爾建立了一個中興培訓中心和研究院,以利用當地研發人才,開發 電信增值業務。」「示好」很快奏效,印度媒體稱,中興與印度McorpGlobal成立合資公司將致力於進口電信基礎設備,中興產品將被優先選擇。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僅 僅是在南亞的勝利顯然遠遠不夠,挺進非洲成為了中興國際化接下來的硬仗。「中興在非洲有些地方的基礎條件很艱苦,一些國家政局不穩,經常發生動亂,比如我 們在剛果金的辦事處就曾被搶過。」戰爭頻繁是中國企業開拓非洲市場的主要困擾。有的國家政局不穩、戰爭一觸即發,遭遇各種險情是家常便飯。

2007年初,中興的兩名中國員工來到處於多種軍事力量割據的索馬里。運營商派出接機的兩輛車上都載有全副武裝的保鏢和重機槍,深夜,酒店窗外傳來的陣陣槍炮聲,一場激戰正在上演。不過,這些不能阻止中興的員工將電信設備和手機賣到非洲最偏遠的角落。

2007 年,埃塞俄比亞運營商決定將移動網絡的擴容鋪設全部交給中興,但從簽約到安裝、進行調試只有5個月的時間,中興內部員工將之稱為「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按照行業慣例,這樣的項目執行週期1-2年,很多歐美設備商認為時間太短了,不敢做這個承諾。」中興內部 人士說。結果,中興還是在很短的時間內了完成數百個基站的建設。

事 實上,這樣的結果同樣經歷了漫長的等待。早在1999年,中興通訊就開始派人開拓埃塞俄比亞市場,直到2003年才逐漸從埃塞俄比亞電信公司獲得GSM擴 容、CDMA無線接入等項目。起初,埃塞俄比亞電信公司對中興並不信任,但一些歐美企業在埃塞俄比亞的偏遠地區鋪設傳輸網時發現要聘人挖溝、埋電纜等,工 程非常複雜,中途決定退出,而中興的態度是負責到底。2006年,中興通訊和埃塞俄比亞電信簽署了15億美元的一籃子項目合作協議,建設埃塞俄比亞國家電 信網。隨著項目的開展,埃塞移動用戶數一年之內便增長了4倍,用戶滲透率也從之前的1.5%增長到了7%。

埃 塞俄比亞自身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當地通信人才嚴重不足。「為瞭解決本地人才的難題,我們為非洲的當地員工搭建了培訓體系和渠道。」邱未召說,每年都會有 大量的外籍員工來到中興總部進行培訓,同時以遠程學習和建設當地培訓中心等方式多管齊下。」據悉,目前中興在全球的培訓中心覆蓋北美、東西歐、南北非、中 東、印度、獨聯體等等,海外員工的培訓覆蓋率總體達到了80%,而新員工則達到了100%。除此之外,外籍員工的上升空間和待遇也有誘惑力。在埃塞俄比 亞,有的本地老員工的薪酬甚至高於當地電信部門的高級管理人員。

決戰歐洲

「歐美廠商逐步淡出非洲,被中國公司取代,這是一個大趨勢。」中興的內部人士說。

和 很多中國企業一樣,中興在海外戰術也是「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2004年之後,中興的國際化戰略開始大規模推進,新興市場增長迅速。但侯為貴對此並不滿 意。他的商業邏輯是,「主流運營商佔據了全球電信市場規模的70%,因此主流運營商的突破成為中興向世界級企業衝刺的關鍵。發展中國家的意義更多在於擴大 規模,但利潤很低。歐美市場的情況完全不一樣,美國的ARPU值(Average Revenue Per User,即每用戶平均收入)在50美元左 右,相比之下,印度才幾美元。」

2006年初,中興提出MTO(跨國運營商)戰略,在公司銷售體系內部特別設立了多達500人的MTO部,這標誌著海外戰略進入了第四個階段:高端突破期。一方面發展歐美的成熟市場,另一方面在新興市場與跨國運營商合作。

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中興在全球高端市場初戰告捷,尤其是在終端產品上實現階段性突破。比如中興手機與美國第一大運營商Ver-rizon合作深度定製手機;攻破日本市場,與日本第三大運營商Soft-bank合作,並逐步實現了英、法、德等國家的全面突破。

在 侯為貴看來,歐洲和美國差不多,運營商要求比較高,需要電信公司擁有當地服務隊伍。但是問題是,歐洲當地人力成本很高。為此,他決定在歐美市場採用循序漸 進的策略,決不能像印度市場那樣一下子放幾千人在當地,而是要實現滾動發展。「投入要量力而行,另一方面一旦抓住好機會就要鑽進去,這是我們在歐美的策 略。」「對系統設備而言,在歐美市場有『看三年,做三年,再三年』的說法。意思是說,到歐美開拓運營商市場,並不是來了就有單可拿,技術並不是第一位的, 運營商起碼要看廠商三年。很多外派歐美市場的系統銷售人員,經常是在一個國家三年都不開張。三年後,如果感覺不錯,也不是立馬就能拿大單,而是拿一些邊緣 項目。直到第三個三年,一些全網的大項目才有可能給這個新廠商。而這個時間週期的最終長短,還要看其中是否夾雜著政治因素或者其他難以預料的環節。」一位 業內人士說。

事 實上,在歐洲市場,中國企業更多扮演著「後來者」的角色,如何克服市場偏見和利潤壓力,適應當地遊戲規則,這是中國企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2002年,中 興初探英國,瞭解當地需求和最新電信技術,和英國電信、Vodafone等運營商合作,伺機切入高端市場。2010年,中興在奧地利維也納設立辦事處。之 後又與和黃達成戰略合作,通過資產共生的金融租賃模式,先後佔領奧地利、瑞典和丹麥的大部分電信商用網絡市場。

在 侯為貴看來,今天的歐洲電信業正經歷產業轉型和換代的機會,比如LTE、40G、GPON、智能手機等,這些新機會讓供應商起點趨於同步,而這正是中興崛 起歐洲的好機會。為此,中興上下已經達成一致,未來的競爭焦點集中在國際大運營商身上,誰能獲得大運營商的青睞,誰就會笑到最後。為了佔領歐洲市場,中興 採取了運營商建立聯合創新中心的做法,比如與沃達豐德國設立研發實驗室,主動讓運營商更早認識自己。截至2010年底,中興通訊在歐洲區域常駐人員配置近 1500人,其中本地員工整體佔比將近50%。中興通訊計劃未來三年逐步提升本地員工佔比至70%左右。

挑戰重重

侯 為貴說,雖然一些西方電信公司在走下坡路,但是真正要把市場,特別是歐美高端市場拿到手依然是非常困難。歐美公司之間雖然也有互相打仗的,但是讓中國公司 進入,還是讓歐洲公司進入,待遇還是不同。另外歐美企業客戶關係是長期固定的,要取得高端客戶的認可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慢慢轉變他們的觀念。雖然在歐洲大 運營商戰略中,中興仍可保持著性價比和靈活作戰的優勢,可以更好地滿足客戶的差異化需求。但從目前來看,中興在無線市場所獲得的大運營商的訂單還非常有 限。「
6年前,我們提出要從『中國的國際化公司』轉變為『總部在中國深圳的跨國公司』」。侯為貴說,「從那時候公司明確規定,內部工作郵件、開會、文件一律要使用英文。單是這個轉變,就需要全公司的員工脫胎換骨。如今,公司的衛生間要配備座式馬桶,會議室要提供咖啡,餐廳要供應西餐。不過,我們清楚,要成為一個真正的跨國公司需要做出的改變遠遠不止這些。」

比 如,中興曾經受了美國運營商的考驗,無條件退貨,使定製手機供應鏈無形增加了複雜度。「美國運營商的採購體系中那些在產業鏈上話語權更強的廠商比如蘋果會 把把壓力轉嫁給供應商,而沒有這樣話語權的廠商,困難就大多了。」中興的一位內部人士說。這是中興在攻堅高端市場的陣痛。為此,中興進行了架構調整,現 在,針對高端智能機,從研發到採購,都有專門團隊負責。

不 過,在中興看來,這只是國際化進程中的尋常事,「中興每年都有架構的調整,因為每年面對的市場形勢都不同。人才本地化、不同文化之間的磨合等等,建立一個 全球化運營架構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摸索。這個行業變化如此之快,只要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就一定會發生,而且比預想的速度更快,唯一的問題是主動地 變化還是被動地改變,是你推動了創新,還是你的競爭者通過創新超過了你。」侯為貴說。

 

 

 

訪談:侯為貴:如何真正全球化

李晶/採訪

大國大T

經濟觀察報:目前,中興在海外市場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侯 為貴:每個國家的情況都很複雜,比如說今年由於匯率問題,我們的損失較大。中興一直關注著各個國家的稅收、法律,但在匯率方面,對歐元、美元關注較多,而 對有些國家並未特別注意,這些風險的規避要靠當地團隊,包括銷售、技術、財務、法律的共同努力,需要本土經驗和很強的整體作戰能力,才能減少風險。

目 前,中興國際化戰略核心是「大國大T」(國際大運營商)。首先,要判斷整個國家的經濟趨勢和客戶誠信,否則就可能成為一個陷阱。比如印度市場規模挺大,但 經濟增長一直比較低,GDP只相當於我們的四分之一。雖然前幾年在印度投資的運營商很多,但大多數都虧損,因此印度對於我們的意義,更多是貢獻規模。而日 本的人口只是咱們的十分之一,但GDP卻和中國差不多,這意味著日本和中國市場規模相當。美國市場更是中國市場規模的兩三倍,這樣的市場才能夠賺到錢。所 以任何一個行業全球化的前提是進行宏觀分析,如果不做深入研究,有些市場就要砸到手裡,成為燙手的山芋。

經濟觀察報:中興在國際化競爭中的優勢在哪裡? 

侯 為貴:近年,中興技術升級速度比競爭對手快,這是得到歐洲主流運營商認可的主要原因。通訊技術日新月異,市場競爭激烈,歐美運營商都希望得到的價格儘量 低,所以要儘可能利用中國技術成本的優勢再走快點,因為行業的每一次革命都要重新洗牌,國外廠商變化慢,我們的機會就會多一點。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發揮兩個傳統優勢:性價比和靈活性,中國公司強於定製,善於滿足客戶的差異化需求。還要抓住兩個機會點:產業轉型和競爭對手正在逐步減少,一些西方廠商由於缺乏長期生存能力,未來有替代空間。

經濟觀察報:距離真正國際化,中興的差距是什麼? 

侯 為貴:最主要的是人才,比如在消費品的工業設計、創意上,以及市場人才的缺乏。終端我們做了13年,起步比蘋果還早,但一直在做開發。iPhone  2007年推出,它的成功來自於創意和客戶體驗,這正是我們所缺乏的。我們每年的銷售收入上升很快,但是利潤率和蘋果相比卻要低得多。一個消費品公司的成 功靠的是明星產品,而不是鋪天蓋地的廣告。因此,我們正從全世界發掘設計人才,比如意大利的米蘭。

其次,我們當前的戰略重點是對海外代表處的經營能力的提升,比如有些人對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個銷售,這顯然是不夠的。通訊行業每年都有突飛猛進的發展,這對每個企業都是雙刃劍,應對得好就有機會跑到前面,同時會有一些知名的大公司掉隊。

首先是自己人的認可

經濟觀察報:在你眼中,中興算不算得上世界一流企業? 

侯為貴:是不是一流的企業,首先要看員工是否認可,另外要得到全球客戶的認可。

做世界一流企業有兩個重要指標,盈利能力和發展速度。長期投入和短期利潤要不斷平衡。國外有不少企業CEO有時候很無奈,財務數據不好就要下台。因此他只能拚命只顧當前。只看短期,沒有戰略規劃,這非常危險。但如果考量標準定在五年之後,而不管短期業績,那也不行。

經濟觀察報:你怎麼看待創新? 

侯 為貴:創新不能保證每件事都能成功,對新興業務我們鼓勵大家眼界拓寬一點,容許失敗,損失不太大就行,要控制風險。新業務目前在中興佔比還不是很大,大約 10%,但這一塊我們一直很重視。另外,中興有一個基礎戰略就是差異化發展,即創新性東西要能夠商業化,現在很多創新過於特別、專業,這種創新往往會給企 業帶來傷害,標新立異不是創新。同時,我們鼓勵選擇各種為我所用的人,創新也要深入一線,對市場、客戶要很敏感,要結合市場需求。

經濟觀察報:面對一個技術日新月異、淘汰率很高的行業,如何成為一家長命的公司? 

侯為貴:這個產業變化如此之大,意味著挑戰特別大。只有能夠在每個歷史關鍵點上不出現太大失誤,才能夠走下去,否則就會被淘汰。
1999年,我第一次去印度,那時印度才360萬用戶,現在已經2億多了,連續五六年時間裡,每年都是翻一番。 中國也經歷了同樣的過程,CDMA當時在國內沒有明顯的信號一定會上,但我們還是堅持做,最早的判斷是CDMA畢竟還是全球兩個主要標準之一,即便國內不 上,國際市場上產品也養得起。 所以,首先在戰略上,判斷不能出現重大失誤,不能去搞曇花一現的技術;不能瞎併購,亂花錢;還要對市場變化敏感。比如今年中興手機業務重點是打造明星機, 單款機器銷售要達到一定規模,取得了良好效果,Blade在全球市場都受到歡迎,而接下來的新機型也將享用共有平台,在成本和上市時間上都有更大優勢。

其次是執行,完全正確或者錯誤決策的可能性很少,如果堅定不移,你就有可能把成功可能性49%的決策執行到80%,而如果不堅定,不但會降低執行力度,還有可能失去最佳機會。

此 外,還要考慮如何平衡好長短期利益。我們有3萬多研發人員,在中國2000多家上市公司裡是最多的。上市公司在財務平衡上有很大難度,如果今天投入,五年 後才產出,股東很難接受;超過五年,投入還很多的話,企業就活不下去了。這是任何一家公司在上市後都會遇到的問題——發展和利潤之間的矛盾。我們一直提醒 自己不能太快,量力而行,但如果為了節省成本、增加利潤,很多應該抓住的市場機會不抓住,企業就要走向另外一個極端,當然也不可能將所有機會都抓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60

公司法修正衝擊》通訊投票匆促上路 提名制存在問題 大股東搶奪經營權大戲 今年繼續!

2012-01-16  TWM

 


二○一一年的最後六十天,立法院突然一口氣通過囤積多年的十五條《公司法》修正條文,其中關於「通訊投票」及配套的「董監事候選人提名制度」,將對今年的 股東會旺季帶來重大影響。

撰文‧張瀞文

去年年底通過的十五條《公司法》修正條文當中,與董監改選有關的部分有三條,這三條條文分別是第一七七條之一「公開發行公司應強制通訊(書面或電子)投 票」、第一九七條之一「股東質設過半者,過半部分其表決權將不予計算」,以及第一九八條「董監選舉恢復累積投票制」。

其中,「公開發行公司必須採通訊(書面或電子)投票」這一條,馬上面臨即將開始的股東會旺季,目前主管機關金管會正趕著研議相關配套措施,一般預料初期將 以大型、資本額一百億元以上的公司為優先採行對象。

而除了通訊投票外,為了讓少數股東能擴大參與公司決策及經營,金管會也鼓勵採用通訊投票的公司,採行董監事候選人提名制度。換句話說,因為「強制通訊投 票」將正式上路,而讓二○○五年六月就通過的「董監候選人提名制」從記憶中再度被喚醒,而甚至成為近期各界熱烈討論的話題。

政大法律系教授劉連煜表示,目前《公司法》或《證交法》在董監事選舉制度上,除了針對獨立董事,強制採用候選人提名制度外,一般的董監事並未強制一定要採 行候選人提名制度,所以如果在公司章程當中,未明訂必須採用董監候選人提名制度的公司,必須在今年股東會當中,針對董監選舉方式修改公司章程。

不過因公司章程修改後,須等到下次股東會才能適用,今年的股東會中,大部分公司可能必須先修改公司章程,才能在下次股東會正式適用「董監候選人提名制」, 目前金管會傾向不強制所有公開發行公司一定要在今年採行通訊投票。

至於通訊投票的配套措施「董監候選人提名制」,則待下次董監改選,與通訊投票一併適用。

大權在握

提名制難杜絕球員兼裁判問題至於什麼樣的人可以擁有公司董監候選人提名權?根據《公司法》第一九二條之一第三項規定,董事會以及持有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達 一%以上股東,都擁有董監事候選人提名權。此外,若是幾位股東的股份合計起來也達到一%以上,也可共同行使提名權。

持股一%以上的股東,可以擁有董監事候選人提名權,這當然是落實公司治理精神的一大進展;不過因董監事提名人的審查權主要掌握在董事會手中,這樣的情形, 讓部分握有公司相對多數股權,卻未進入董事會決策核心的大股東相當憂心。

雖然法令已經明訂,董事會的審查權僅限一、是否於受理期間提出;二、提名人持股有無一%;三、提名人數有無超額;四、提名時應備文件是否齊全等形式要件, 並須做成書面審查紀錄。

而且,為了避免公司董事會違法濫用形式審查權,杯葛敵對陣營人選,所以法令也明訂,公司須於股東常會開會四十日前,或臨時會開會二十五日前,公告審查合格 候選人名單,不合格者須敘明理由通知提名股東及被提名人,且審查紀錄至少須保存一年,如有訴訟,則須保存至訴訟終結為止。

不過董事會大權在握、「球員兼裁判」的角色,仍讓可能與通訊投票一起上路的「董監候選人提名制」蒙上一層陰影。

有專業人士就表示,提名制雖然相對照顧到少數股東權益,不過若有心人濫權操控,恐將成為董監改選的大黑洞,而這種情況下所產生的董監改選結果,也將會產生 相當大的爭議性。

台灣的公司上演公司派、市場派透過董監改選搶奪經營權的戲碼時有所聞,由於公司派掌控董事會,同時握有董監提名人選的審查權,在兩派相爭情況下,公司派很 容易淪入私心自用情況,針對敵對陣營人選刻意挑剔情況。

專業人士認為,包括「以提名股東未提學經歷證明文件正本」、「外國學經歷證件未經駐外單位認證」、「持股股數證明文件有瑕疵」、「聲明書格式與公司規定不 符」……等似是而非的理由,都可以對敵對陣營提名人選造成程序上的干擾。

罰則太輕

無﹁法﹂嚇阻公司派操作杯葛若公司派刻意將符合資格的敵對陣營人選不列入名單,或是找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杯葛,普華商務律師事務所律師楊敬先說,目前並無 立即有效的法令可規範,但敵對陣營人選可事前向法院申請假處分,要求將其列入候選人名單。

若是握有審查權的公司派董事會,擺明就是不寫「未將對方陣營人選列入董監候選人名單」的理由,那也僅罰一萬到五萬元的現金,處罰這麼輕微,對於違法但可以 獲得更多席次的公司派來說,根本「不痛不癢」!

另外,若是有公司派真的「明目張膽」的透過審查權,而不讓市場派推出的合格人選列入董監事候選人名單,市場派所能採取的,也僅有事後透過《公司法》第一八 九條,提出訴請法院撤銷其選舉議案的決議這樣的補救措施。

但是撤銷選舉決議僅是事後的補救措施,對於違反規定的公司派,根本產生不了制約、嚇阻作用。劉連煜就說,整個事後的訴訟曠日廢時,搞不好董監任期都結束 了,整個訴訟程序都還沒走完,根本「緩不濟急」。

針對此項漏洞,主管機關經濟部及金管會有必要將相關罰則進一步具體化,甚至董監候選人名單由金管會採取逕付公告的作法,以避免當初強化公司治理的美意,最 後卻淪為有心人士操控董監改選的公司治理「大黑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