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產權住房讓北漂看到安家希望 京滬共有產權房思路迥異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2-11/1192114.html
1月11日,北京市海澱區中鐵碧桂園共有產權住房申購結束。自2017年12月28日開啟申購以來,該項目最終約5萬戶家庭確認申購。
這是自2017年9月30日《北京共有產權住房管理暫行辦法》開始實施後,北京市的第五個共有產權房,也是海澱區首個共有產權房。
更吸引眼球的是,北京推出的“共有產權住房”,規定“新北京人”分配不少於30%,讓眾多的“北漂們”看到了在北京安家的希望。

CFP圖
首付54萬元簽下80平方米兩居室
楊延麗做夢都不會想到,她會作為北京市首個共有產權房項目的首位簽約者而被社會關註。
2017年12月,楊延麗簽下朝陽區錦都家園的一套兩居室。這套80余平方米的兩居室,因產權與政府五五分,楊延麗需承擔的房價約180萬元,讓她省了近200萬元。算下來,只需首付54萬元左右。“北漂”12年,楊延麗終於在北京安了家。
“北漂”這個詞,最近有了一個新稱謂——“新北京人”。2017年9月20日出臺的《北京市共有產權住房管理暫行辦法》第五條提出,滿足在本區工作的非本市戶籍家庭住房需求的房源應不少於30%,指的就是“新北京人”。
錦都家園作為北京的第一個共有產權項目,位置在朝陽區常營,一共有427套房源,均價為2.2萬元/平方米,而錦都家園周邊同地段、同品質普通商品住房均價約為5.6萬元/平方米,價格相差60%左右。
楊延麗的故事讓同為北漂的崔夢辰(化名)看到了在北京安家的希望。她大學畢業後,於2006年來到北京,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北漂”生活。
相比其他租房人的顛沛流離,崔夢辰遇到了一個好房東。“給我的租金便宜,從不無緣無故漲價,5年都沒漲過,比周邊房子的租金每月低1000元。”
也因為住得安逸,崔夢辰一直都沒有“起”買房的念頭,眼睜睜地看著北京的房價從2006年的幾千元漲到現在的幾萬元,當她想要買房時,已經無力支付上百萬元的首付。
北京第一個共有產權房錦都家園的高中簽率,重新激發了她的買房熱情。
1998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宣布從同年下半年開始全面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此後,由國家分配的福利性住房逐漸消失,政策性住房、商品房迎來快速發展。
有項目“新北京人”中簽率高於“京戶無房”
錦都家園項目比較特殊,原本是自住房的申購,卻在共有產權房到來時進行搖號。
房地產獨立評論人拆哥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該項目的申購資格條件按2017年6月申購時的自住房規則走,但銷售、管理和產權性質都將按照共有產權住房的政策實施。這個項目最終確認申購的家庭有16.3萬戶,最終可參加搖號的家庭有12.1萬戶。
據了解,錦都家園搖號時分為“京戶無房”和“新北京人”兩組。第一組為朝陽區戶籍無房家庭及在朝陽區工作的本市其他區戶籍無房家庭,共95965戶。房源299套,占70%。第二組為在朝陽區工作且符合北京市住房限購政策的非京籍(“新北京人”)無房家庭,共25221戶。房源128套,占30%。
從中簽率看,“京戶無房”組中簽率約為0.31%,“新北京人”組約為0.51%。雖然兩組中簽率都很低,但“新北京人”組的中簽率卻超過了“京戶家庭”。這個結果讓崔夢辰沒想到,陡增了買房的信心。
其實,共有產權住房並非近期提出,早在2014年4月,住建部即發布《關於做好2014年住房保障工作的通知》,確定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淮安、黃石等6座城市為共有產權住房試點城市。3年之後,北京正式成為繼上海、淮安後,國內第三個出臺共有產權住房專門文件的城市。
“共有產權住房的推出,主要是為了減輕購房者的購房壓力,降低購房門檻而設計的政策。這套住房的產權是政府或者代持機構與購房人共同擁有,而住房的使用權完全屬於購房者個人。”全國房地產商會聯盟主席顧雲昌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我國的住房保障體系推出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實現中央提出來的“住有所居”的目標,即人人有房住,住的房子可以是出租房,可以是共有產權房,也可以是商品房;而過去講的“居者有其屋”,是居者都有自己的房子,全部是私有房產,兩者有本質的區別。“共有產權房面向的是中低收入家庭,尤其是那些想買房而且有一定能力買房、但是由於房價漲得過快又買不起房的群體。”
上海北京共有產權房思路迥異
北京市出臺的共有產權房申請條件,相比自住房要嚴格得多。例如,申請人必須沒有任何的房屋買賣記錄、單身必須年滿30周歲等。
目前上海的共有產權房累計簽約了近9萬戶。上海的做法與北京相比有何不同?
房地產獨立評論人拆哥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上海共有產權房脫胎於“經濟適用房”的邏輯推導,申請人必須是上海本地人,且對於家庭收入和居住面積等均有著嚴格的限定。此外,上海共有產權房土地性質與經適房相同,也是劃撥供地。而北京共有產權房更像“另類的商品房”,供地方式以市場競價為主,不限購房人的戶籍、收入、面積,但從轉出記錄等處著手,嚴格杜絕“炒房嫌疑”。
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統計,從去年9月共有產權房政策出臺至今,北京市共推出了5個共有產權房項目開放申購。這些項目已陸續開始進行申購登記、資格審查、搖號公示等程序。其中,中鐵碧桂園作為海澱區首個共有產權房項目,因位於城六區而備受關註。
公開資料顯示,海澱區中鐵碧桂園項目套型主要為約78平方米兩居共13套、約89平方米兩居共603套,總套數約616套,含全裝修費用銷售均價35000元/平方米。這600多套房源,將按照“北京人”和“新北京人”以7:3的比例進行房源分配,分兩批次搖號。
按上述數字計算,78平方米的房產總價約273萬元,首付款81.9萬元(北京共有產權房商貸首付比例30%);89平方米的房產總價約311.5萬元,首付款93.45萬元。相比首付款動輒數百萬元的商品房,共有產權房對購房者的資金壓力大大降低。
與錦都家園購房人占50%的產權份額不同,中鐵碧桂園的購房人產權份額為70%,剩余30%份額由北京市海澱區保障性住房發展有限公司(政府產權份額代持機構)持有。這也是迄今為止北京推出的5個共有產權房項目中產權比例最高的項目。即便如此,含全裝修在內單價只要3.5萬元,對比周邊平均單價超7萬元的在售新盤,中鐵碧桂園對符合政策要求購房者的吸引力依舊不小。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王紅茹)
人幣三輪跌浪 市場反應迥異
1 :
GS(14)@2016-07-11 23:34:29【明報專訊】去年811匯改以來,人民幣多次成為股市晴雨表,不過,在今年4月以來的人民幣跌浪中,A股卻波瀾不驚,甚至在英國脫歐後掉頭向上。剛剛公布的6月中國1外匯儲備不跌反升,收復3.2萬億美元水位。市場人士認為,人民幣此輪下跌為「預期中的、有序的」下跌,估計未來人行仍會以「穩定地下跌」為人民幣的策略。
近期挫3.6% 沒觸發大跌市走資潮
去年811新匯改至今,人民幣經歷三輪較大的跌浪,最近一輪跌浪由4月初至今下挫3.6%,不過期內外匯儲備未急劇減少,上證指數由跌轉升。與之前兩輪跌浪引發的市場震盪大為不同。
去年11月至今年1月上旬,人民幣下跌4.2%,直到央行連番重手出招才終止跌浪。此輪貶值引發中國創記錄的走資潮,去年12月創下1079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歷來單月下跌新高,甚至一度令市場擔憂外儲將跌破3萬億美元。期間上證指數亦1跌5%,年化跌幅約三成。
首輪跌浪是去年811新匯改的人民幣主動貶值,幾天內人民幣暴跌3.1%,年化跌幅逾五成。當月外匯儲備暴跌939億元,滬指跌勢一直延續到9月中,期間跌6%,年化跌幅35%。最近人民幣跌勢中,3月31日至7月6日累挫3.6%,年化跌幅13%。不過,4月和6月的外匯儲備卻錄得增長,重上32000億美元。A股由跌轉升,未受英國脫歐影響。
林俊泓:貶值未完 惟已減速
上商財資市場研究主管林俊泓表示,1月的人民幣貶值源於市場對內地債務風險,以及銀行走資擔憂引發,因不過經過幾個月的觀察,中國短期內出現金融危機可能性不大。而今次人民幣貶值,則主要是反映美元走強,加上現時償還外債高峰已經過去,因此相信即使人民幣貶值仍未完結,但已開始減速。
譚新強:轉而關注脫歐危機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譚新強認為,近期內地資本外流明顯放緩,市場開始轉而關注脫歐危機,估計人民幣在於環球市場的影響最近正在減弱。
彭博經濟學家陳世淵稱,人民幣已「通過了英國脫歐的壓力測試」,在近期避免了劇烈的貶值。他認為人民幣貶值是經濟的內在需要,不僅可以刺激出口,也防止了國內的資產泡沫,更為國內的貨幣政策帶來了自主權。但匯率的變化必須「可控,可預期」,本輪人民幣的貶值由於CFETS指數的採用,透明度提高,實現了「預期中的貶值」,穩定了市場的信心,這是股市向好的主要原因。
明報記者 顧冷冰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137&issue=20160711
各方關注迥異 諮詢方向未明朗
1 :
GS(14)@2016-12-30 08:09:32【明報專訊】證監會及聯交所為改善上市決策架構,於今年6月17日發布了聯合諮詢文件(下稱「諮詢」),惟其建議方案卻引起市場各界群起反對,當中尤以上市公司商會的聲音最強烈。雖然有不少折衷方案的建議出現,不過由於反對方的着眼點皆不同,故諮詢的路向最終仍未明朗。
為提高上市審批的效率,證監會及聯交所於6月發布了諮詢文件,其中最主要的變化,是建議增設兩個委員會,分別是負責政策制訂的「上市政策委員會(LPC)」,及負責審批較複雜上市申請的「上市監管委員會(LRC)」,而兩個委員會分別只有8人及6人,成員組成方面均是證監會與市場人士或港交所代表各佔一半。
上市公司商會:證監主導 欠制衡
不過建議方案隨即遭到業界群起反對,率先「發炮」的是上市公司商會。商會副主席、有「創業板之父」之稱的羅嘉瑞批評指,建議架構由證監會主導,且欠缺制衡之嫌,擔心落實後會令本港金融市場變成一潭死水。
其後各界人士包括港交所(0388)董事李君豪、股票分析師協會等「接力」批評,而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一句「冇PLAN B」,更令爭議升溫。
券商建議增業界代表
雖然諮詢方案亦不乏支持者,如香港證券業協會、投資基金公會等,而且期間更有不少市場人士提出反建議,例如金利豐(1031)行政總裁朱李月華建議擴大LPC人數,以平衡各界聲音,但反對派的着眼點均不同,對LPC及LRC各有關注,加上不少組織如上市公司商會等更「企硬」要求撤回,故令諮詢期延長兩個月至11月,仍未有明確方向。
既得利益者日後或以同樣方式抵抗
目前諮詢已於上月完結,尚待諮詢總結發布,才會有稍為清晰的方向。不過,證監會在今次諮詢方面可謂「如履薄冰」,因為將來在改革其他同樣具爭議的事宜上,例如「同股不同權」、「保薦人」等,難保不會有既得利益者以同樣方式抵抗,因此證監會今次必須小心處理,一方面回應各界訴求,另一方面亦要保存威望。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513&issue=20161230
內房「抽水」照升 分析:中港看法迥異
1 :
GS(14)@2017-09-16 22:28:49【明報專訊】近月多隻內房股配股、發債向市場「抽水」,但股價一反常態節節上升。有基金經理表示,內房中期業績佳,加上有恒大(3333)、融創(1918)的巨債換規模「珠玉在前」,目前北方資金又充斥港股,已改變市場以往審慎看法,將債務看成增長空間。
債務看成增長動力
在下半年,港股先有自稱「現金流充足」的融創在7月中配股籌逾42億元及8月發行10億美元債。融創今年內先以150億元(人民幣‧下同)入股樂視、再以438億元接盤萬達文旅資產。其後旭輝(0884)先在7月引入平安做戰略投資者,籌19億元,並先舊後新配股集資逾5億元,8月再發3億美元永續債。及至本月再有中駿(1966)、禹洲(1628)先後配股集資(見表)。
基金經理:無壞消息已當好消息
該基金經理稱,本身仍擔憂中國樓市,但顯然市場只要「無壞消息已當是好消息」,上升周期已達數月及股價多已上升五成甚至數倍,變成「唔買變跑輸」。有別於以往內房發債、配股代表「手緊」,現時市場將債務看成增長動力。在配股有合理折讓下,股價亦只是「one day correction(單日調整)」,吸引不少投資者。
分析:倘太多公司配股 股價或調整
在市場對行業中期業績一片唱好,星展唯高達(香港)研究部董事兼中國房地產業分析員王丹認同,此輪周期有別以往,因目前「(港股)投資者的結構正在改變,南下資金增加」,A股配股是需要證監審批,機會不大,一旦獲批股價反而會上升,導致本港上市內房股亦「將資金引進來當成可推動增長,不再一面倒是負面」。
基於中港對於抽水看法迥異,改變了本港以往「市場氣氛不好、擔心時候做placement (配股)會觸發整個板塊調整」,在目前內地樓市實體市場未見回落,投資市場氣氛好,企業盈利改善下,「只要融資成本夠低,不再是幫債主打工,借錢反而是好事,愈多愈好的感覺」。然而看法改變,王丹表示仍要留意若太多公司集中配股或錯誤給予市場信號,「管理層對於公司股價上升空間沒那麼看好」,導致較大調整。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721&issue=2017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