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貧民區大改造!市建貧戶新單位終揭幕

1 : GS(14)@2017-04-16 14:40:34

三藩市東南端的獵人角(Hunters Point)之前因居住環境欠佳和高罪案率等因素,遭形容為市內的「第三世界」。政府改造該區「獵人景」(Hunters View)的住宅項目,首階段百多個供原住戶及中低收入新住戶的新單位,周五(14日)揭幕,企圖扭轉該區形象。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位處山上,又能將金融區摩天大廈和海灣大橋等180度海岸景致盡收眼底,「獵人景」名副其實。但優美風景不能掩蓋早期居民生活艱難的歲月。自1957年來,這兒昔日267個舊單位日久失修嚴重,10年前聯邦人員視察過後,認定它是全國「最差公共房屋」之一。加上貧困居民又遭外界隔絕,缺乏資源,影響在社會向上流動,沒錢改善家園,逼使政府重建。今日獵人景區終於有新氣象,建成107個新單位,距離全數700個單位落成又近一步。而受工程影響遷離的居民將全數重獲原區安置,剩餘單位會開放供低收入至中等收入戶入住。在這區生活了40多年的中年人Isaac Latchison對本報表示:「我祖母在這裏湊大我,我4歲就在此,這個社區有不好,都有好的地方。」很快就可以搬回來的他形容:「(這兒是)一個大家庭,很多同輩和『家人』指導我成長。我們渴望的(居住環境)很基本,只想一起看着這個社區繁榮起來」。出席落成儀式的眾議院民主黨領袖佩洛西(Nancy Pelosi)形容這個項目符合現代公營房屋的要求,「可負擔」和「安全」。「對美國的規劃有一次很好的示範作用,100%的人能獲原區安置。」獵人景的居民已經陸續入伙,區內的公園和接駁交通等配套亦會相繼啟用。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16/1999179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743

回收酒店番梘助數百萬貧民有梘用

1 : GS(14)@2017-05-18 02:14:12

每次去旅行住酒店,可有想過你僅用一兩次的洗髮劑、沐浴露及肥皂會如何處理?原來全球酒店每天丟棄數以百萬這類用品,諷刺的是,地球另一端卻有過億窮人缺乏這些衞生用品,隨時因而染病喪命。美國有組織決定回收這些「廢物」送到有需要的貧民手上,至今在全球開設四間回收中心,其中香港也有一間。浪費到底有多嚴重?原來單在美國,每天就丟棄多達200萬塊肥皂,相對在發展中國家,洗手已是一種奢侈,連醫護人員或病人也有35%無法洗手,而全球有多達18億窮人缺乏這些基本衞生用品。回收公司「Clean the World」創辦人塞普勒(Cue Shawn Seipler)本來在科技公司有穩定工作,一次公幹住酒店期間得知用掉少許的肥皂會全數丟掉,想起很多窮人因衞生問題送命非常感慨,於是在2009年毅然放棄高薪厚職,開始在佛州的酒店回收洗沐用品。「我們會坐在膠桶旁,用薯仔削皮刀削去(肥皂)表層作清理。」塞普勒憶述初期的艱辛情況,八年過去,工序已全自動化,還會加上抗菌劑殺菌。組識目前在香港、奧蘭多、拉斯維加斯、蒙特利爾設有回收中心,至今已向115個國家的貧民,提供4000萬塊肥皂。那如何支付高昂的運輸及工序成本呢?他們靠酒店的「企業良心」維持收入。組織與希爾頓、迪士尼和洲際酒店等大集團合作,他們回收廢棄洗沐品時,每間房收取折合約10港元費用,讓酒店彰顯社會責任。洲際酒店集團傳訊經理撒克(Meera Thakkar)也驕傲地說:「我們現有303間酒店參與此計劃,Clean the World從我們酒店回收了60.3萬磅肥皂及洗沐品,製作多達190萬塊肥皂了。」作為遊客其實也可以盡一分力,塞普勒建議:「拿走它吧!拿它回家用或捐給露宿者庇護所也好。」英國《每日電訊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15/200220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371

貧民窟不是壞事 房籠屋租金太貴 周顯

1 : GS(14)@2017-11-04 09:34:49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main/72057
很多國家都有貧民窟,最有名的當然是印度、巴西,以印度為例子,我手頭有2011年的統計,當時一共有九千多萬人住在貧民窟,與二十年前相比,人口翻了一番,其最大的城市孟買,一千六百萬名市民,超過62%的人住在貧民窟裏。巴西則擁有世界最大的貧民窟Rocinha,單單那裏便住了七萬人。

美國有貧民窟,韓國也有,在最富裕的江南區的旁邊九龍村;日本也有,大阪的釜崎常常發生暴動;香港當然也有貧民窟,在以前,叫「木屋區」,但現在則分散在籠屋和劏房,見不到了。

很多人譴責貧民窟,但這並不完全是壞事。一般來說快速的城市化、大量的農民湧入城市,找尋工作機會才會出現貧民窟。換言之,貧民窟是由窮變富的初始階段,它的位置也大多位於城市中心,皆因那裏有很多的工作機會……

換言之,他們是為了找尋更好工作才遷移到貧民窟。換言之,這是為了金錢,犧牲了居住環境。這固然是壞,但總壞不過捱窮和餓死。從這個角度看,貧民窟反而不是最壞的壞事,像人間地獄如不丹、朝鮮,反而沒有貧民窟這回事。

貧民窟本應是過渡期,像香港的木屋區,經濟發展後,便清拆了。但是,在很多地方,貧民窟卻是愈擴愈大,其中一個原因是城市化仍未停止,農民源源不絕的來到;其二原因則是在民主社會,收地重建、城市規劃等等的效率很低,反而是在專制國家,更加容易強拆。

觀乎在香港,木屋區的出現,其實是因為當年大量內地難民來港,無法安置,廣義來說,也是另類的「城市化」;當城市化漸趨成熟,內地來港移民的數目受控,新建房屋逐漸消化了木屋區居民,貧民窟便消失了。

那麼,現時香港還有沒有貧民呢?答案是有的:不過是分布在劏房和籠屋之內,卻沒有了把大量貧民集中居住的貧民窟了。

正如前文所言,貧民窟在某角度上來看,並非罪惡,同樣道理,劏房和籠屋在本質上,也不是大錯。在日本泡沫經濟的年代,有capsule hotel,今日的全世界,包括了先進地區,年輕人也是居住在狹小的空間。附上一條link,可以看到,西方不少大城市,年輕人都是蝸居在一牀之地。https://9gag.com/gag/a24ONZO?ref=fbp

所以,香港的居住問題,並不是因為存在劏房和籠屋,皆因在全世界的所有地方,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又或者是一個沒有技術的勞工,收入很低,住不起像樣的房子,是共同的現象。劏房和籠屋,好比capsule hotel,是便民之舉,根本用不着取締,反而應該鼓勵。

一個年輕人,如果收入八千元至一萬元,如果可以住到籠屋或劏房,這並不算太差。可是,現時市區的籠屋和劏房價格,如果用呎租來計,比山頂豪宅還要貴。換言之,今日香港的年輕人,要想住籠屋和劏房,也住不起。這就是莫大的罪惡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5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