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談談股市和實業的區別 長袖善舞方為雄

http://xueqiu.com/8337980271/22191651
早年在投資時,總是犯一個毛病,總是喜歡那些低估穩定類股票。理由自然也很充分:1,在淨資產價格附近購買,和實業資本打成平手;2,長期ROE高於15%,能做到和實業收益率持平;3,拿著這些股票,總是能睡的踏實

這麼做,確實可以拿到穩當的收益,比如當年的深赤灣B,以及現下的魯泰B、大秦鐵路、中國建築等。不過時間久了,自然也發現了問題——這些股票總是漲得很差。大盤下跌時,它們確實封堵了下跌空間,但上漲時卻總沒有大盤漲的多,更比不上其他那些成長股。

後來一直在琢磨,希望能弄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思來想去,覺得有一點錯了——將股市完全按照實業來做(其實這可能並不是一個錯誤,按照這條路走,你一定可以走向財富之路——大部分人還沒過這一關)

但如果實業和股市是同一個玩法,兩者又有什麼區別呢?我們為何稱自己是股市投資者,而不是實業投資者呢?

既然有區別,那就需要找到股市的獨特性,特別是中國股市的獨特性。

1,中國股市傻子多。

實業人士雖然也有傻子,但傻子的比例肯定沒有股市高——中國的傻子比例更高!

既然如此,我們就得明白這群傻子喜歡什麼?傻子們喜歡成長性,喜歡概念!

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那群2B的週期股和爛泥扶不上牆的概念股居然比業績優秀的公司漲得更好!

那我們在選股時,就自然要對成長性和概念予以重視

這麼說其實很扯淡,聰明的投資者在選股時,首要考慮的是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聰明投資人一定要求投資標的有盈利底線,而有盈利底線的公司一般都是那些經營十分穩定的公司。它們不是沒有成長性,而是短期內業績一定不會有大幅變化——有護城河的公司更是如此。

2,實業需要持之以恆,股市卻必須朝秦暮楚。

前陣子爆發了著名的京東—易購約戰,蘇寧股價一落千丈。

在這場比較中,我更看好蘇寧。大家可以拍磚,但我先陳述下自己的幾個觀點。

A:零售業的競爭,首先看模式比較。

京東的網售模式確實比蘇寧領先,網上銷售給客戶了更好的便利性和選擇度。

不過既然網售還是零售,那它就必須具備零售業的基本流程:搶奪客戶、促成交易、付款模式、物流配送、售後服務——這些一個都不能少。

最難的是將這幾個點整合,而不是單單一個方面突出。當年沃爾瑪、亞馬遜的崛起並不是改變了零售業本質,而是重新將上述流程進行模式創新。

如果僅憑一個網站頁面,就認為是模式創新,那這場創新注定是低壁壘的——經不起競爭對手的攻擊。

概括來講,京東和蘇寧都沒能改變零售業的經營模式,有的只是對模式的一些修修補補。

B:零售業的競爭,其次看體系整合。

京東現在的優勢在於其網售品牌——京東商城已深入人心,自有的物流體系開始啟用,各地的倉儲也大規模投產,與商戶合作順利。

蘇寧的優勢在於——品牌知名度早已建立(蘇寧易購的單品牌策略要比國美的雙品牌策略更優),更大規模的倉儲基地和物流體系,支付體系的建立。不足則在於網站運營不暢。

從體系整合來看,京東在前端佔優(網站運營和商戶合作),而蘇寧則在中後端佔優(支付體系、倉儲、物流),同時,蘇寧在線下的優勢被市場忽略了。

C:零售業的競爭,最後看規模實力和資本實力。

零售業是一個典型的「規模優勢」行業,規模越大,成本越低,定價能力也越強。國美和蘇寧說自己京東是個孩子,不是沒有依據。

這種行業,除非自己犯錯,否則強者恆強。當年的蘇寧、國美就是這麼一步步走上來的。當然,這種做大一方面要苦練內功,另一方面要合併收購。當年沒能拿下永樂估計是張近東老闆長期的痛吧!

另一方面,在零售業的競爭中,誰有錢,誰就能玩到最後!

為啥當年是國美和蘇寧能存活下來形成最後的雙寡頭——在資本市場上市且大量融資是主要原因吧!

現在京東的劉老闆資金實力跟蘇寧的張近東不在一個水平上。京東想借助短期盈利加速盡快上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否則最後的結局一定是跟國美或蘇寧簽個收購協議,將京東一賣了之,就如當年的陳曉或張大中,只是賣個什麼價的問題!


不過即使蘇寧能最後挺過來,股價的下跌也是必然,誰讓股市就是喜新厭舊,朝秦暮楚呢?對實業公司來說必須的調整和陣痛,對股市來說就是暴跌!蘇寧如此,SOHO也如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10

保守價值的投資智慧:談談保守主義的投資哲學 劉軍寧

http://www.ltkdj.com/news/ltgw/2012/926/12926111593E46I5GIEBA5AA1C7AHA.html
我研究保守主義有二十年以上的歷史,有關投資理念的閱讀有十二年以上的歷史。我是一個保守主義者,因此我努力把保守主義的世界觀儘可能運用到一切可能的生活領域。我不是職業政治家,但是研究保守主義政治哲學;我也不是職業投資家,但是我喜歡保守主義投資理念。我原打算在未來的某個時候,開始寫作有關保守主義的投資哲學。但是,最近中國建設銀行的朱小黃先生在《第一財經》發表了一篇大作促使我大大地提前了我原來的寫作計劃。朱先生在文章中呼籲金融界重視保守主義的思想資源,把作為思想體系的保守主義與金融投資關聯起來,並且主張金融投資應該以保守主義為思想指南。我很高興保守主義在中國的金融投資界終於得到了正視。判的態度來面對市場。 在意識形態領域,保守主義與激進主義是互為對手的兩種對立的政治哲學。在投資領域,價值投資與激進投資是互為對手的兩種對立的投資哲學。激進的投資哲學對風險的容忍度非常高,壓下大賭注、追求高回報,頻繁操作,期待速富。套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大躍進期間流行的一句激進主義政治口號,這類投資者的心態是,「趕英超美,跑步進入共產主義」。激進主義是折騰的哲學。保守主義是不折騰的哲學。五十年代大躍進的折騰給中國帶來了什麼,這不用說,大家都知道。激進的、追逐趨勢的投資者以萬變應萬變,即以萬變的操作在市場中頻繁進出來應付市場先生的萬變情緒,當然也加無法安枕。相反,保守的價值投資者,對風險的容忍度非常低,追求穩定性與長期回報、不下賭注、極少操作,當然也就睡得香。所以,如費舍爾先生所言,保守的投資者當然可以夜夜安枕。 保守主義政治哲學珍視和保守的是自由。保守主義投資哲學珍視與保守的是價值。保守主義致力於保守自由,而價值投資幫助人們獲得財務自由,從而使人身自由有了堅實的物質保障。什麼是保守的投資者?以發現與保守價值為最高追求的投資者就是保守的投資者。保守的價值投資的最大妙處,不僅是它能幫助投資者致富,而是它能保守這個世界上最值得珍視的東西:自由!一個人有了財富,有了財務自由和人身獨立,就不會被逼著去做傻事了。如果1949年之後中國有資本市場,如果絕大多數人有財務自由與人身獨立,不是受僱於國家這個唯一的僱主,就不會有那麼多人被捲入相互揭批互相迫害的政治運動和無聊的政治學習中去了。在這一點上,保守主義的政治哲學與保守主義的投資哲學都服務於一個共同目標,保守與擴大個人的自由與獨立。 由上所述,可以說,價值投資的每一根經脈都流淌著保守主義的血液。 參考資料:朱小黃:「重建『保守主義』理念」《第一財經日報》2010年10月18日http:www.yicai.comnews201010571826.html 劉軍寧:《保守主義》1998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一版,2007年天津人民出版社第二版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045491 本文刊載於:搜狐財經 http:business.sohu.com20101026n276474644.shtml http:business.sohu.com20101028n276645258.shtml 第一財經日報http:www.p5w.netnewsxwpl201011t3299759.htm
    第一次讓我認真對待保守主義與投資之間相關性的是一本經典的價值投資著作《保守的投資者夜夜安枕》。作者費舍爾是著名的價值投資者,對價值投資理論有重大的貢獻。他彌補了價值投資之父格雷厄姆的投資理論的重大缺陷。難道保守主義與價值投資真的有什麼內在的邏輯聯繫嗎?價值投資者必然奉行保守主義的準則嗎?
    通過對保守主義與價值投資理論進行反覆的比較和對照,我發現,價值投資就是保守主義在投資領域的直接應用。價值投資的精髓,就是保守主義的思想精髓。每個真正的價值投資者都認為自己是保守的投資者。他們不僅在投資理念上保守,在投資風格上保守,在對公司的估值上保守,在財務上保守,而且像費舍爾這樣的價值投資者還要求作為被投資對象的公司及其管理者都必須是保守的。只有如此全面保守,才能符合價值投資的要求。經典名著《基業長青》的作者也發現,長青的公司都是信奉保守主義的公司。(中信版,第58頁。)在美國,許多金融服務公司都在其投資哲學申明中標榜奉行保守的價值投資方法。
    保守主義對人性持十分悲觀的看法,認為人在本性上是不完善的,有缺陷的。這首先意味著每個人都有無知的一面,有很多東西都是一個人的知識所不及的。一個人可以通過努力學習增加知識,但是即便如此,仍不能克服無知,反而會帶來新的無知。有人說,知識的島嶼越大,無知的海岸線就越長。把這種人性論應用到投資上,其結論必然是:每個投資者都有一個其知識和能力所及的能力圈。在這個圈內投資,投資者成功的把握比較大;踰越了這個能力圈,招致損失是必然的。因此,一個價值投資者必須牢牢地守護自己的能力圈,為此也要集中投資,而不是分散投資。把自己侷限於能力圈之內的「壞處」是可能會錯過圈外的投資機會。但是如果這些機會與你的能力根本無關,這些機會就不是你的機會。打籃球的科比不必覬覦費德勒的成就,因為網球不在科比的能力圈之內。不僅如此,對投資者而言,輪廓不清的大圈子還不如輪廓清晰的小圈子。保守主義的這一洞見,也同樣適用於政府。由凡人組成的政府再強大,其能力圈也是有限的。一旦政府的作為超過了自己的能力,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就必然要做傻事蠢事,甚至製造災難性的人禍。這樣的事例,中國的歷史見證得太多了。以新的錯誤。保守的價值投資者通常是非常自信的,他們勇於承認錯誤,卻不願意頻頻自我否定。 保守主義認為,人類面對的是一個不確定的世界,生活在非線性的、不按部就班的歷史進程中;人類置身其中的是一個自發的秩序,這個秩序是不可全知、不可計劃的。保守主義堅決反對歷史決定論,認為沒有人有能力預知人類社會未來的全部進程,認為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生活都是不能準確預知、不可計劃的。人是情緒的動物,自身就充滿了不確定性。任何無視這種不確定而去做整體的、精確的預測都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徒勞的。把這一判斷運用到投資領域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作為價值投資者不要去預測宏觀經濟、證券市場和股票價格的走向。查理·芒格說的更絕對,他說他沒有從預測宏觀經濟上賺過一分錢。當然,每天都有很多人預測。預測的人數多不等於預測的有效。對其中的很多人而言,預測只是他們的工作。在許多價值投資者看來,作為市場人格化的市場先生是個喜怒無常、驚慌失措的瘋子,無人能對其未來的行為做出持續而準確的預測。投資者所要做的不是去預測或順應市場先生的情緒,而是徹底無視他的情緒與舉動。所以,保守的價值投資者把市場當做僕人而不是嚮導。如果市場先生是證券市場的風向標的話,投資者怎麼可能靠追隨風向標緻富?所以,保守的價值投資者根本就不去預測市場。就像一位網名叫北山投資在其「我很保守」的短文中寫到的:在投資價值觀上,我寧願選擇保守而不是激進。篤定的走著一條幾乎完全不依賴於市場預測的小路上,而且堅信這條道才是唯一帶領我成功的投資之路。參見:(http:beishaninvest.bokee.com6281388.html) 基於對人性和對人類秩序的上述看法,保守主義在態度和行動上總體是消極保守的,主張消極審慎,反對積極有為。保守主義認為人類行動的目的,不在於不計代價、不計後果地追求最好的願景,而是儘可能避免最壞的惡果。相對於保守主義的消極的世界觀,價值投資有兩條著名的「基本原則」:原則一,永遠不要賠錢;原則二,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可見,價值投資的取向也是消極保守的,它最關注的不是賺取多少,而是如何避免損失。這也產生了價值投資一個鮮明特點:審慎。 人的知識有限而且容易出錯,審慎的必要性由此產生。保守主義認為,在政治領域,審慎是政治家的首要美德。同樣,在資本市場上,審慎是價值投資者的首要美德。審慎與耐心、克制、堅毅是聯繫在一起的。這就要求投資者首先遏制住心中追求速富這頭衝動的怪獸。價值投資的策略就是審慎投資的策略。保守的投資者是消極的、審慎的投資者。對普通人而言,審慎意味著小心謹慎。對保守主義者而言,審慎更有其特定的意涵:只有根據長期後果來衡量一件事情,才能算得上是審慎。(《保守主義》第17頁)。用審慎原則來投資,就必須考慮到這個投資的長遠後果。只有其長遠後果而不是近期後果非常可取,才是審慎的、正確的投資。因此,審慎意味著只投資於自己理解的領域、行業與對象,還意味著只有長期持有才能享受到預期的後果。 保守主義特別看重時間與傳統。保守主義認為時間是檢驗價值的最重要的尺度。但斌先生把它形容為「時間的玫瑰」。經受不了時間考驗的價值不是可持久的價值。而價值投資幾乎是長線投資的同義語。 從效用上看,保守主義是關於如何降低風險的主義。用保守主義來指導投資的最大優越性在於降低風險、保守價值、增加樂趣。保守主義的政治哲學根本性地降低國家層面在政治上的系統性風險。保守主義投資哲學根本性地降低了投資活動的系統性風險。其中,安全邊際概念的最大效用就是在於它有助於降低風險。 從內核上看,保守主義的投資哲學是由一群原則與觀念組成的信仰。保守主義特別強調信仰與道德的重要性。投資活動的本質是有關道德與信仰的。投資者怎樣信仰,按什麼樣的道德準則生活,就怎樣投資。沒有一個卓越的價值投資者不強調道德情操對成功價值投資的極端重要性。有人總結到,保守的價值投資就是做人。在投資中做人越到位,投資也就越成功。 保守主義的價值觀是個人本位而不是集體本位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價值投資的本質是個人主義的,它鼓勵每個投資者做與眾不同的事情。價值投資的原理是普遍適用的,但是價值投資者的個性、各自的能力圈、投資風格卻各有千秋。但是共同的一點是,保守的價值投資者都拒絕做集體主義的旅鼠,堅持用反向的、批判的方式。
    保守主義發現,人在本性上的不完善還意味著,人類的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人是一定會犯錯誤的。但是保守主義的努力方向不是完全杜絕人犯錯誤,而是儘可能降低犯錯誤的概率,減少錯誤的後果。把這一理念運用於投資領域,必然要求投資者更少次數地、更謹慎地投資。恪守能力圈能增加成功的概率,減少投資次數能降低失手的概率。既然錯誤是不可避免的,越是頻繁操作,犯錯的概率就越大。一位著名的基金經理人說過:「堅定持有,你只會錯一次;頻繁操作,你會錯很多次」。可見,頻繁操作必然放大錯誤。巴菲特甚至苛刻地建議在記錄投資的卡片上所打孔數不應超過20個。為了避免犯錯誤,最明智的辦法就是在自己的能力圈內作業並努力減少投資次數,把有限的智慧集中在屈指可數的投資決策上以確保做出正確的投資決定,並長期堅持這個投資決定,即價值投資是所謂的「購買並持有」(Buy and hold)的策略。所以,保守的投資者都喜歡作長期投資,然後自己袖起手來讓財富從容地慢慢地增值。保守的投資者喜歡慢慢成長的「土雞」,不喜歡快速育肥的「肉雞」;喜歡生長週期長的公司,不喜歡速生速滅、曇花一現的公司。況且,頻繁出手、快進快出意味著自我否定,這不僅否定了由於自己的輕率所犯的錯誤,而且也否定了自己的正確,並統統代之以新的錯誤。保守的價值投資者通常是非常自信的,他們勇於承認錯誤,卻不願意頻頻自我否定。
    保守主義認為,人類面對的是一個不確定的世界,生活在非線性的、不按部就班的歷史進程中;人類置身其中的是一個自發的秩序,這個秩序是不可全知、不可計劃的。保守主義堅決反對歷史決定論,認為沒有人有能力預知人類社會未來的全部進程,認為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生活都是不能準確預知、不可計劃的。人是情緒的動物,自身就充滿了不確定性。任何無視這種不確定而去做整體的、精確的預測都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徒勞的。把這一判斷運用到投資領域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作為價值投資者不要去預測宏觀經濟、證券市場和股票價格的走向。查理·芒格說的更絕對,他說他沒有從預測宏觀經濟上賺過一分錢。當然,每天都有很多人預測。預測的人數多不等於預測的有效。對其中的很多人而言,預測只是他們的工作。在許多價值投資者看來,作為市場人格化的市場先生是個喜怒無常、驚慌失措的瘋子,無人能對其未來的行為做出持續而準確的預測。投資者所要做的不是去預測或順應市場先生的情緒,而是徹底無視他的情緒與舉動。所以,保守的價值投資者把市場當做僕人而不是嚮導。如果市場先生是證券市場的風向標的話,投資者怎麼可能靠追隨風向標緻富?所以,保守的價值投資者根本就不去預測市場。就像一位網名叫北山投資在其「我很保守」的短文中寫到的:在投資價值觀上,我寧願選擇保守而不是激進。篤定的走著一條幾乎完全不依賴於市場預測的小路上,而且堅信這條道才是唯一帶領我成功的投資之路。參見:(http://beishaninvest.bokee.com/6281388.html)
    基於對人性和對人類秩序的上述看法,保守主義在態度和行動上總體是消極保守的,主張消極審慎,反對積極有為。保守主義認為人類行動的目的,不在於不計代價、不計後果地追求最好的願景,而是儘可能避免最壞的惡果。相對於保守主義的消極的世界觀,價值投資有兩條著名的「基本原則」:原則一,永遠不要賠錢;原則二,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可見,價值投資的取向也是消極保守的,它最關注的不是賺取多少,而是如何避免損失。這也產生了價值投資一個鮮明特點:審慎。以新的錯誤。保守的價值投資者通常是非常自信的,他們勇於承認錯誤,卻不願意頻頻自我否定。 保守主義認為,人類面對的是一個不確定的世界,生活在非線性的、不按部就班的歷史進程中;人類置身其中的是一個自發的秩序,這個秩序是不可全知、不可計劃的。保守主義堅決反對歷史決定論,認為沒有人有能力預知人類社會未來的全部進程,認為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生活都是不能準確預知、不可計劃的。人是情緒的動物,自身就充滿了不確定性。任何無視這種不確定而去做整體的、精確的預測都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徒勞的。把這一判斷運用到投資領域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作為價值投資者不要去預測宏觀經濟、證券市場和股票價格的走向。查理·芒格說的更絕對,他說他沒有從預測宏觀經濟上賺過一分錢。當然,每天都有很多人預測。預測的人數多不等於預測的有效。對其中的很多人而言,預測只是他們的工作。在許多價值投資者看來,作為市場人格化的市場先生是個喜怒無常、驚慌失措的瘋子,無人能對其未來的行為做出持續而準確的預測。投資者所要做的不是去預測或順應市場先生的情緒,而是徹底無視他的情緒與舉動。所以,保守的價值投資者把市場當做僕人而不是嚮導。如果市場先生是證券市場的風向標的話,投資者怎麼可能靠追隨風向標緻富?所以,保守的價值投資者根本就不去預測市場。就像一位網名叫北山投資在其「我很保守」的短文中寫到的:在投資價值觀上,我寧願選擇保守而不是激進。篤定的走著一條幾乎完全不依賴於市場預測的小路上,而且堅信這條道才是唯一帶領我成功的投資之路。參見:(http:beishaninvest.bokee.com6281388.html) 基於對人性和對人類秩序的上述看法,保守主義在態度和行動上總體是消極保守的,主張消極審慎,反對積極有為。保守主義認為人類行動的目的,不在於不計代價、不計後果地追求最好的願景,而是儘可能避免最壞的惡果。相對於保守主義的消極的世界觀,價值投資有兩條著名的「基本原則」:原則一,永遠不要賠錢;原則二,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可見,價值投資的取向也是消極保守的,它最關注的不是賺取多少,而是如何避免損失。這也產生了價值投資一個鮮明特點:審慎。 人的知識有限而且容易出錯,審慎的必要性由此產生。保守主義認為,在政治領域,審慎是政治家的首要美德。同樣,在資本市場上,審慎是價值投資者的首要美德。審慎與耐心、克制、堅毅是聯繫在一起的。這就要求投資者首先遏制住心中追求速富這頭衝動的怪獸。價值投資的策略就是審慎投資的策略。保守的投資者是消極的、審慎的投資者。對普通人而言,審慎意味著小心謹慎。對保守主義者而言,審慎更有其特定的意涵:只有根據長期後果來衡量一件事情,才能算得上是審慎。(《保守主義》第17頁)。用審慎原則來投資,就必須考慮到這個投資的長遠後果。只有其長遠後果而不是近期後果非常可取,才是審慎的、正確的投資。因此,審慎意味著只投資於自己理解的領域、行業與對象,還意味著只有長期持有才能享受到預期的後果。 保守主義特別看重時間與傳統。保守主義認為時間是檢驗價值的最重要的尺度。但斌先生把它形容為「時間的玫瑰」。經受不了時間考驗的價值不是可持久的價值。而價值投資幾乎是長線投資的同義語。 從效用上看,保守主義是關於如何降低風險的主義。用保守主義來指導投資的最大優越性在於降低風險、保守價值、增加樂趣。保守主義的政治哲學根本性地降低國家層面在政治上的系統性風險。保守主義投資哲學根本性地降低了投資活動的系統性風險。其中,安全邊際概念的最大效用就是在於它有助於降低風險。 從內核上看,保守主義的投資哲學是由一群原則與觀念組成的信仰。保守主義特別強調信仰與道德的重要性。投資活動的本質是有關道德與信仰的。投資者怎樣信仰,按什麼樣的道德準則生活,就怎樣投資。沒有一個卓越的價值投資者不強調道德情操對成功價值投資的極端重要性。有人總結到,保守的價值投資就是做人。在投資中做人越到位,投資也就越成功。 保守主義的價值觀是個人本位而不是集體本位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價值投資的本質是個人主義的,它鼓勵每個投資者做與眾不同的事情。價值投資的原理是普遍適用的,但是價值投資者的個性、各自的能力圈、投資風格卻各有千秋。但是共同的一點是,保守的價值投資者都拒絕做集體主義的旅鼠,堅持用反向的、批
    人的知識有限而且容易出錯,審慎的必要性由此產生。保守主義認為,在政治領域,審慎是政治家的首要美德。同樣,在資本市場上,審慎是價值投資者的首要美德。審慎與耐心、克制、堅毅是聯繫在一起的。這就要求投資者首先遏制住心中追求速富這頭衝動的怪獸。價值投資的策略就是審慎投資的策略。保守的投資者是消極的、審慎的投資者。對普通人而言,審慎意味著小心謹慎。對保守主義者而言,審慎更有其特定的意涵:只有根據長期後果來衡量一件事情,才能算得上是審慎。(《保守主義》第17頁)。用審慎原則來投資,就必須考慮到這個投資的長遠後果。只有其長遠後果而不是近期後果非常可取,才是審慎的、正確的投資。因此,審慎意味著只投資於自己理解的領域、行業與對象,還意味著只有長期持有才能享受到預期的後果。
    保守主義特別看重時間與傳統。保守主義認為時間是檢驗價值的最重要的尺度。但斌先生把它形容為「時間的玫瑰」。經受不了時間考驗的價值不是可持久的價值。而價值投資幾乎是長線投資的同義語。
    從效用上看,保守主義是關於如何降低風險的主義。用保守主義來指導投資的最大優越性在於降低風險、保守價值、增加樂趣。保守主義的政治哲學根本性地降低國家層面在政治上的系統性風險。保守主義投資哲學根本性地降低了投資活動的系統性風險。其中,安全邊際概念的最大效用就是在於它有助於降低風險。
    從內核上看,保守主義的投資哲學是由一群原則與觀念組成的信仰。保守主義特別強調信仰與道德的重要性。投資活動的本質是有關道德與信仰的。投資者怎樣信仰,按什麼樣的道德準則生活,就怎樣投資。沒有一個卓越的價值投資者不強調道德情操對成功價值投資的極端重要性。有人總結到,保守的價值投資就是做人。在投資中做人越到位,投資也就越成功。
    保守主義的價值觀是個人本位而不是集體本位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價值投資的本質是個人主義的,它鼓勵每個投資者做與眾不同的事情。價值投資的原理是普遍適用的,但是價值投資者的個性、各自的能力圈、投資風格卻各有千秋。但是共同的一點是,保守的價值投資者都拒絕做集體主義的旅鼠,堅持用反向的、批判的態度來面對市場。
    在意識形態領域,保守主義與激進主義是互為對手的兩種對立的政治哲學。在投資領域,價值投資與激進投資是互為對手的兩種對立的投資哲學。激進的投資哲學對風險的容忍度非常高,壓下大賭注、追求高回報,頻繁操作,期待速富。套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大躍進期間流行的一句激進主義政治口號,這類投資者的心態是,「趕英超美,跑步進入共產主義」。激進主義是折騰的哲學。保守主義是不折騰的哲學。五十年代大躍進的折騰給中國帶來了什麼,這不用說,大家都知道。激進的、追逐趨勢的投資者以萬變應萬變,即以萬變的操作在市場中頻繁進出來應付市場先生的萬變情緒,當然也加無法安枕。相反,保守的價值投資者,對風險的容忍度非常低,追求穩定性與長期回報、不下賭注、極少操作,當然也就睡得香。所以,如費舍爾先生所言,保守的投資者當然可以夜夜安枕。保守主義投資哲學系列談保守價值的投資智慧談談保守主義的投資哲學劉軍寧 我研究保守主義有二十年以上的歷史,有關投資理念的閱讀有十二年以上的歷史。我是一個保守主義者,因此我努力把保守主義的世界觀儘可能運用到一切可能的生活領域。我不是職業政治家,但是研究保守主義政治哲學;我也不是職業投資家,但是我喜歡保守主義投資理念。我原打算在未來的某個時候,開始寫作有關保守主義的投資哲學。但是,最近中國建設銀行的朱小黃先生在《第一財經》發表了一篇大作促使我大大地提前了我原來的寫作計劃。朱先生在文章中呼籲金融界重視保守主義的思想資源,把作為思想體系的保守主義與金融投資關聯起來,並且主張金融投資應該以保守主義為思想指南。我很高興保守主義在中國的金融投資界終於得到了正視。 第一次讓我認真對待保守主義與投資之間相關性的是一本經典的價值投資著作《保守的投資者夜夜安枕》。作者費舍爾是著名的價值投資者,對價值投資理論有重大的貢獻。他彌補了價值投資之父格雷厄姆的投資理論的重大缺陷。難道保守主義與價值投資真的有什麼內在的邏輯聯繫嗎?價值投資者必然奉行保守主義的準則嗎? 通過對保守主義與價值投資理論進行反覆的比較和對照,我發現,價值投資就是保守主義在投資領域的直接應用。價值投資的精髓,就是保守主義的思想精髓。每個真正的價值投資者都認為自己是保守的投資者。他們不僅在投資理念上保守,在投資風格上保守,在對公司的估值上保守,在財務上保守,而且像費舍爾這樣的價值投資者還要求作為被投資對象的公司及其管理者都必須是保守的。只有如此全面保守,才能符合價值投資的要求。經典名著《基業長青》的作者也發現,長青的公司都是信奉保守主義的公司。(中信版,第58頁。)在美國,許多金融服務公司都在其投資哲學申明中標榜奉行保守的價值投資方法。 保守主義對人性持十分悲觀的看法,認為人在本性上是不完善的,有缺陷的。這首先意味著每個人都有無知的一面,有很多東西都是一個人的知識所不及的。一個人可以通過努力學習增加知識,但是即便如此,仍不能克服無知,反而會帶來新的無知。有人說,知識的島嶼越大,無知的海岸線就越長。把這種人性論應用到投資上,其結論必然是:每個投資者都有一個其知識和能力所及的能力圈。在這個圈內投資,投資者成功的把握比較大;踰越了這個能力圈,招致損失是必然的。因此,一個價值投資者必須牢牢地守護自己的能力圈,為此也要集中投資,而不是分散投資。把自己侷限於能力圈之內的「壞處」是可能會錯過圈外的投資機會。但是如果這些機會與你的能力根本無關,這些機會就不是你的機會。打籃球的科比不必覬覦費德勒的成就,因為網球不在科比的能力圈之內。不僅如此,對投資者而言,輪廓不清的大圈子還不如輪廓清晰的小圈子。保守主義的這一洞見,也同樣適用於政府。由凡人組成的政府再強大,其能力圈也是有限的。一旦政府的作為超過了自己的能力,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就必然要做傻事蠢事,甚至製造災難性的人禍。這樣的事例,中國的歷史見證得太多了。 保守主義發現,人在本性上的不完善還意味著,人類的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人是一定會犯錯誤的。但是保守主義的努力方向不是完全杜絕人犯錯誤,而是儘可能降低犯錯誤的概率,減少錯誤的後果。把這一理念運用於投資領域,必然要求投資者更少次數地、更謹慎地投資。恪守能力圈能增加成功的概率,減少投資次數能降低失手的概率。既然錯誤是不可避免的,越是頻繁操作,犯錯的概率就越大。一位著名的基金經理人說過:「堅定持有,你只會錯一次;頻繁操作,你會錯很多次」。可見,頻繁操作必然放大錯誤。巴菲特甚至苛刻地建議在記錄投資的卡片上所打孔數不應超過20個。為了避免犯錯誤,最明智的辦法就是在自己的能力圈內作業並努力減少投資次數,把有限的智慧集中在屈指可數的投資決策上以確保做出正確的投資決定,並長期堅持這個投資決定,即價值投資是所謂的「購買並持有」(Buy and hold)的策略。所以,保守的投資者都喜歡作長期投資,然後自己袖起手來讓財富從容地慢慢地增值。保守的投資者喜歡慢慢成長的「土雞」,不喜歡快速育肥的「肉雞」;喜歡生長週期長的公司,不喜歡速生速滅、曇花一現的公司。況且,頻繁出手、快進快出意味著自我否定,這不僅否定了由於自己的輕率所犯的錯誤,而且也否定了自己的正確,並統統代之
    保守主義政治哲學珍視和保守的是自由。保守主義投資哲學珍視與保守的是價值。保守主義致力於保守自由,而價值投資幫助人們獲得財務自由,從而使人身自由有了堅實的物質保障。什麼是保守的投資者?以發現與保守價值為最高追求的投資者就是保守的投資者。保守的價值投資的最大妙處,不僅是它能幫助投資者致富,而是它能保守這個世界上最值得珍視的東西:自由!一個人有了財富,有了財務自由和人身獨立,就不會被逼著去做傻事了。如果1949年之後中國有資本市場,如果絕大多數人有財務自由與人身獨立,不是受僱於國家這個唯一的僱主,就不會有那麼多人被捲入相互揭批互相迫害的政治運動和無聊的政治學習中去了。在這一點上,保守主義的政治哲學與保守主義的投資哲學都服務於一個共同目標,保守與擴大個人的自由與獨立。
    由上所述,可以說,價值投資的每一根經脈都流淌著保守主義的血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73

談談我是如何融券做空賺錢的——專訪深圳職業投資人黃生

http://www.ltkdj.com/News/szcc/2012/929/12929225330F99ECJCHE1I9G0800FJB.html
  當轉融券做空還停留在紙面概念時,深圳職業投資人黃生(化名)已經依靠做空中信證券  (600030)、蘇寧電器(002024)等個股賺到了一筆。對於投資者來說,做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因為對於做空標的的專業判斷、風險的控制以及高達50萬的融券門檻,讓機構和散戶喜憂參半。

  本期《紅週刊》專訪了黃生,從一個職業投資者角度談談他的做空體驗。黃生有6年商業銀行投資部門工作經歷和7年PE股權併購投資工作背景,目前為深圳光孚投資公司投資總監。

  重在挑選做空標的

  《紅週刊》:您說「民生銀行(600016)對中國中小企業貸款貢獻比較大,所以不應該被做空」。難道說做空時還有道德判斷標準,而不是財務基本面?

  黃生:呵呵,我發的這條微博遭到了很多人質疑,他們都認為做空與民生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貢獻是毫無關聯的兩碼事。但我不這麼認為,民生銀行本身估值水平那麼低(4.16倍PE——編者注),對中國小微企業發展的貢獻那麼大,幹嘛要去做空這樣一家好公司呢?其實我們做空者也有信仰,正面的、積極的企業我們都不會去做空,再說民生銀行風險管理水平很好,違約貸款也處於可控制範圍之內,從財務角度講也沒必要去做空這樣一家公司。

  《紅週刊》:那麼您如何選擇做空標的呢?

  黃生:做空標的選擇因投資者的個人風險偏好、價值觀而異,但基本的方法都是相通的。我一般從以下幾點下手來尋找做空標的:首先是估值被嚴重高估的;其次行業中出現的由正面向負面轉折的股票,還有從財務角度尋找出現財務造假的公司。

  《紅週刊》:具體說說怎麼操作。

  黃生:對於估值被嚴重高估的公司,我是這麼來選擇的,觀察股票價格是否遠遠高於其內在價值。通過自由現金流的折現(DCF)模型,以3A級長期債券收益率6%作為折現率計算公司現值,然後把現值與公司股價以及同行業公司的股價進行比較,若股票價格遠遠高於現值或者是同行業公司價值,該股就可能是比較好的做空對象。當然估值沒有統一的標準,公司價值最後還要靠自己判斷。

  做空行業基本面拐點的股票,比如光伏產業、鋼鐵產業,這些產業明顯產能過剩,行業內很多公司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就會升高。還有遠洋運輸業、航運業,佣金收入持續低迷的券商行業,這些行業都存在基本面的轉折。事件驅動則是另外一種做空機會,如健康元(600380)採購地溝油製藥事件等。

  通過財務造假來欺詐投資者的上市公司比較多,最主要手法的是虛增利潤,比如通過關聯交易虛構營業收入。識別關聯交易中的利益輸送,我們可以觀察實際控制人相關企業來看其採購標的價格、賣出標的價格是否公允價值,或者其產品毛利率是否正常;我們還可以查其壞賬計提、存貨減值準備等等。

  分析判斷高於一切

  《紅週刊》:投資標的選擇好後,該選擇什麼樣的時機去掛單賣空,如何平倉?

  黃生:具體掛單、成交、平倉方式要看個人的選擇,如果通過研究發現一家上市公司股票被嚴重高估就可以隨時掛單、立即行動,相信自己的選擇。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你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在裡面,就會猶豫徘徊,這時可以選擇做一些資產對沖的組合,主要是買進一些有上漲預期的、跨市場的品種,有可能是債券,有可能是貨幣,也有可能是一些被嚴重低估的股票,而且這個品種不一定與做空標的有直接關係,但操作方向是相反的。對於平倉的操作、具體的掛單技巧和做多模式是一樣的,反過來做即可,最終視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而定。其實在整個過程中要想做到獲利還要靠自己判斷,為什麼要賣空它,一定要有足夠的理由,決定成敗最重要的是準確地選擇合適的投資標的。

  《紅週刊》:國外的做空機構如渾水,在做空過程中要調查上市公司的客戶、供應商、競爭對手等各方面,
在這個過程中你們是怎麼做的?

  黃生:將公司所披露的公告、報表等所有的公開信息都調出來,進行詳細的閱讀、分析,跟同行業的公司進行對比分析,然後對這個公司進行估值,看這個公司是否存在欺詐、被高估,或者存在一些重大的錯誤,也會去做一些實地調研,比如說賣空白酒股,我們會向白酒公司的經銷商瞭解其市場供應。我們手段特別多,有時候還會去傾聽他們的競爭對手的說法、去調查公司真正的服務人群,即使自己沒有時間去實地調查也會請朋友去實地調查,這是除了分析其公開信息外之後的重要方法。

  國際模式是方向

  《紅週刊》:國外的做空模式和國內有何不同?

  黃生:做空模式其實都差不多,國外為做空者提供了股指期貨、融券以及各種金融衍生產品,比我們的種類更多,也沒有什麼限制,而且還有裸做空,也就是說可以賣空自己手中根本沒有的股票。我們A股目前能融券做空的標的還太少,這也決定了做空的高門檻,很多散戶都不能參與。

  《紅週刊》:未來中國主流的做空模式將向哪個方向發展?

  黃生:目前是向著股指期貨發展,但股指期貨的品種還是太單一了,只有滬深300的股指期貨,未來的轉融券應該也會成為一個新的潮流。國外的裸做空模式力量非常大,當一個公司基本面出現問題就會遭遇致命打擊。隨著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裸做空在中國總有一天也會到來,這是時間問題。若轉融券發展後,造假公司股價還高高在上,遠高於其內在公允價值,那麼這些公司會被做空機構瞄上,對股價的打擊將是致命的。

  散戶若不適應,可能被邊緣化

  《紅週刊》:之前您關於中信證券、蘇寧電器的做空言論都一語中的,能否透露下您下一步看空的公司?

  黃生:這個現在還不太方便說,但高估值的、週期性行業,對資金需求特別多的行業板塊,負債率特別高的,行業週期還在惡化中的公司都是潛在的做空對象。另外,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也要看該公司有沒有條件被做空,因為有的個券是融不到的,也可以去香港借借,看能不能融到這個公司的券,若不可以,那就沒辦法了。

  《紅週刊》:做空意味著讓散戶遠離股市?

  黃生:我建議散戶投資者不要輕易去做空,因為做空風險很大,他需要非常專業的知識,既要懂得給個股估值——這家公司到底該值多少錢,還要對這家公司財務有非常專業的判斷,對這家公司可能存在的問題要有一定的判斷,而且還要對行業和公司進行長期的跟蹤,同時在做空中還要有一定對衝風險的手段,這樣即便做錯了也不至於受到很大的損失。但散戶投資者因水平、或者理念不適應,不能運用這個投資工具,未來肯定會被邊緣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76

轉型之路——最後一次談談成本 魔都圓

http://xueqiu.com/2426255641/22690523
可能是年終系列的第一篇。

首先是比較完整的,涉及光伏行業的上市公司名單。顏色意義見圖例,數字就是產能。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數據來源:公司公開披露、電話會議、公司網站等

A股的披露工作比較差,若有偏差請及時提醒。

微笑曲線的故事老生長談,如何轉型確實是一個難題。我國許多行業都面臨關鍵設備、元器件、專利掌握在海外廠商的情況。個人認為,研發效率底下(各種科研經費私用,企業盲目追求專利數量而不注重質量)以及市場機制不健全(各種審批尋租,政府指導與干預,大學的科研商業化通道閉塞)使得我國在面臨製造業轉型的過程中步履更加沉重。

曲線的惡化使得目前許多廠家開始考慮進軍下游,但個人認為,EPC以後會逐步轉給普通的建築承包商來做。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數據來源:根據財報信息個人整理

垂直一體化與差異化分工並不存在明顯的優劣,雖然從行業平均來看,在不同的時間某一方會有優勢,但無論哪種模式下領先廠家始終領先。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數據來源:根據財報信息個人整理

目前一線廠家基本都可以做到非硅成本在50-55美分左右(再次體現了,由於設備同質化,製造業這端的差距不會太明顯)。硅成本方面,市面上確實零售價已經跌至15美元這種價格,但是從進口情況可以看到,長單依然在發揮作用,一些廠家依然在以30美元的價格從Wacker購買多晶硅。

查看原圖數據來源:海關

之所以說是最後一次談談成本,成本的下降在2013年將不再是主題,各製造商也都在謀求轉型。最近許多相關股票漲了不少,恭喜賭一把成功的朋友們。

下一篇可能是關於庫存與賬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913

也來談談「董事會秘書」這個倒霉行當! 殺狼求道

http://xueqiu.com/1759275068/23080638
本來資本圈那點事大家都懂的:不好說的太細,呵呵。但昨天上午接了一個電話,心情可以用時下流行的一句話來表達:心中有千萬隻草泥馬在奔騰!下午又看了「@盧山林」和「Conan的投資筆記」二位先生關於董秘的文章,就實在忍不住要上來結合我本人的親身經歷來吐槽一下這個倒霉行當!先說說昨天上午那個電話:

       「X先生,新年好!我是XX獵頭公司的XXX,講話方便嗎?」

       「你好,請講。」

       「我們正在為華孚色紡尋找一位董事長秘書,得知您也是董秘,所以想問問您。。。」

       「抱歉,不感興趣!」

       「為什麼?華孚色紡可是上市公司!」

       「小姐,我是董事會秘書,不是董事長秘書!」

       「哦。。。可是,有什麼區別嗎?」

       「。。。。。。!!!」我當時正在開車經過一個路口,眼前忽然浮現出千萬隻草泥馬滾滾而來!

      好,言歸正傳。我是在上一個蛇年參加工作的,斗轉星移,又到一個蛇年,一晃整整一個輪迴了。期間我從一個宣傳策劃部的實習生幹起,歷經了投行部、董事局辦公室、董事長助理、董事會秘書、副總這些崗位。在09年拿到了《董事會秘書資格證》,正式出任過一家A股上市公司的董事會秘書和兩家擬上市公司的董事會秘書,以及一家香港上市公司的公司秘書。我承認我比很多人同齡人幸運,但我從一個普通學生考上大學,又上海-深圳-香港-廣州的這麼折騰了一圈,可以說付出的艱辛不比哪個同齡人少,而獲得的財富也不比哪個董秘多。我說說我的董秘生涯大家就明白為什麼我說這是個倒霉行當了:

      我的第一任董秘生涯始於深圳的一家高科技企業。之前我在2002年初的時候就結識了另一家深圳傳統製造業企業的實際控制人,並給他開啟了踏入資本市場、資產證券化的念頭。到06年時,那家企業已經風生水起了,實際控制人是很欣賞我但也許認為我太年輕,所以開口讓我推薦一位董事會秘書過去,我就推薦了一位我的研究生師兄。當時我並不在意,因為我認為,比起高科技企業(當年營收12億),那家傳統製造業企業(當年營收4.5億)的上市之路應該更為漫長,人家既然開口讓我推薦而不是直接點名要我,那我何不做個順水人情?可事實的結果是我大錯特錯了,那家傳統製造業企業2009年底就成功上市了,如果我當時過去會有20萬股原始股,現在的復權價應該在每股一百元左右,成了國內行業龍頭!而我選擇的那家高科技企業,因為衛星牌照的問題到現在還處在報材料階段,業績也早被那家傳統製造業企業趕超。搞得現在我和我那位師兄誰也不好意思見誰。這期間一個很大的教訓就是:有些實際控制人太相信地方政府的種種承諾,可忘了核心一點:證監會可不是對某個地方政府或區域股民負責的,他們的政策、指引就是要讓企業經得起市場的考驗,以後出了事,他們可不願意當第一責任人。所以呢,習總書記說的特別好「打鐵還需自身硬!」管你什麼行業,業績紮實、資質合法永遠是第一位的!

      哎,第一任董秘的IPO就很不順利啊。也許那家傳統製造業企業的實際控制人知道我的能力,又惋惜我的際遇,就適時的把我推薦給了另一位集團大老闆。這回是個比單純IPO難度更大的事:先拆分、後重組然後借殼上市,借的殼還是個產權存在爭議的國企(實為集體所有制)!好吧,這回咱就卯足了勁干吧!功夫不負有心人,也是在09年,這家企業借殼成功了!正當我沉浸在「功成名就」的小幸福中,老闆找我談話:「。。。你還年輕,先求利吧,以後再求名。。。」原來某位在我們借殼的過程中幫我們解決了一個很大的稅務問題的公務員辭職了,在我踏入老闆辦公室的時候,任命他為新任董事會秘書的文件正被拿出老闆的辦公室。(未完,待續,晚上回來接著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288

也來談談「董事會秘書」這個倒霉行當!(第二篇) 殺狼求道

http://xueqiu.com/1759275068/23089428
書接前文,我的第二任董秘生涯就這麼結束了。但在這個任期中由於項目的複雜性確實使我學到了很多的東西。我的體會是借殼上市比直接IPO難,更鍛鍊人。IPO就是梳理一家公司的法務、財務、業務就完了,可是借殼要梳理的兩家甚至多家公司。特別是又牽扯到國有股份的問題,使我幾乎整整花掉一年的時間只泡在國資委和證監會這兩個部門裡。可以說借殼中所做的工作是完全覆蓋IPO的,而IPO中的工作涉及不到借殼的某些方面,至少我的經歷如此。

      這裡我要特別說一下中國證監會。在我的體會中,中國證監會絕對是中國所有政府部門中最專業、最嚴謹、最按章辦事的部門!有人說是人民銀行,我不敢苟同。因為證監會是所有政府部門中最沒有根基、最沒有歷史傳承、借鑑歐美成熟市場做法最多的部門,沒有人行那種幾十年沉澱下來的官僚體系和歷史慣性的包袱。而且這麼多年來,資本市場一直是挑剔者和聰明人的天下,和這樣的群體博弈,你只要一丁點不專業、一丁點不嚴謹、一丁點不按章辦事就會被人鑽了空子、抓了辮子、拆了檯子!所以,我從來都笑對某些中介機構、投資人所謂「路子」的說法,有本事您去走嘛,要真走得通,呃。。。那我也認!呵呵。

      好了說一下第二任董秘這個故事的尾聲:很多圈內人對此的評價是—接手的人這些年干的並不比我好,但也沒把事辦砸。這個評價我很滿意,至少說明我也是公務員水平嘛,哈哈。世上的事啊,本來就是換了誰做都差不多。當時老闆也算厚道,我還留任集團董事長助理,兼著集團投資部的總監,主持集團另一個IPO項目。但是,年輕嘛,還是傷情了。不久之後就去了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做公司秘書。

      香港這家上市公司的經歷我不想多談,因為本質上來講就是因為自己這些年的不斷努力(或者說折騰吧),在資本圈中有了些老哥們、老同志,大家幫我抬轎子讓一個國資背景的企業集團相中了我,等於讓我去香港市場鍍層金。我想談的是香港資本市場給我留下的印象:玩法多、監管嚴、效率高、極透明。香港上市公司的公司秘書制度和國內上市公司的董事會秘書制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本來就是借鑑人家的嘛),但因為市場成熟度很高、信息透明度很高所以幹起來反倒覺得什麼事情都可以按部就班、一板一眼的來做。當時除公司秘書組外,我還分管著機要室、企業傳訊部和總部庶務部,為什麼可以做到這麼大的管理覆蓋面呢?不是我能力大,而是香港的公司秘書制度保證了這個職位能有這麼多的管理空間和時間。可以說如果單純的作為公司秘書這個職位來講,在公司中的地位是比國內的董秘要低一些的,更多的是執行而非決策,但效率更高。當然這也許和我那家企業的實際情況有關,也不是所有港企都盡然。

      說到這,我看前一篇的回覆中有很多朋友對董秘的薪酬很感興趣,很多人都說是高薪,呵呵,其實這要看你和什麼樣人比了。就我的情況大放送一下吧:以現金薪酬來說,我目前最高的一次年薪拿到的是稅前55萬元人民幣。以股權來說就有點麻煩了,要IPO成功了、上之前就持股、持股價老闆給的低、持股數還不少、解禁時股價還可以,那才能說賺到了「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那筆橫財!可要是上不成呢?(還不包括打算上的,就光數數現在排隊的企業吧)要是上之前沒持股呢?要是老闆摳門高管持股價格定的太高呢?自身經濟條件有限導致持股不多呢?解禁時股價跌得一塌糊塗呢?哎,這麼多「黑天鵝事件」湊在一起,我們賺份辛苦錢難啊!不像律師、會計師,別看每個項目數額不多,但穩賺啊!你上不上他們都要收錢啊!不信你去看看金杜、中崙、天健、立信等國內大律所、大會計所的停車場,合夥人、高級合夥人開的幾乎都是寶馬7系、X5、Q7、奔馳S等等百萬元的豪車!券商更不用說了,上不成有諮詢費,上成了有承銷費。至於說VC/PE等戰略投資者,那更是唯利是圖,好人有不少,但大忽悠更多!所以下面的第三篇將著重說說在我的第三任董秘也是最精彩、最奇葩的一次任職中,和VC/PE鬥智鬥勇、爾你我詐、轟轟烈烈的悲壯故事,同時會有券商、律師、會計師的精彩登場。感謝大家的持續關注。(又要吃飯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289

也來談談「董事會秘書」這個倒霉行當!(第三篇) 殺狼求道

http://xueqiu.com/1759275068/23099982
哎!自找倒霉啊!自從前天早上被千萬隻草泥馬衝撞得心潮澎湃寫了第一篇後,感謝大家的「圍捧」,不得不昨天早上、今天早上繼續上來「筆耕不輟」。俗話說的好「慢工出細活」,每天忙裡偷閒必須寫一點當然算不上慢工,也就出不了細活,不過正應了開篇那句話「資本圈那點事大家都懂的:不好說的太細」,哈哈哈,列位將就著看吧。

      書歸正傳,通過前兩篇大家都知道了我的董秘之路有多坎坷了吧?就算幸運的當上了,後面也是磕磕絆絆。當然這些挫折是很好的經歷,而我的董秘生涯可能在信息披露之外資本運作的成分更多一點。資本運作就那點事,一說很多人都知道,誰都能說幾句,可真讓你自己完完整整的做一遍那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以前在投行部做小嘍囉的時候跟著領導做、是執行者、做一段業務,是一種感覺;現在自己就是領導、是決策者、做整個項目完全是另一種感覺。說個真實的段子:有次在發審會上,某委員問一保代:這個證明是你親自去開的嗎?保代:是的,是我親自去XXX辦公室開的。委員:哦,那XXX辦公室在幾樓呀?上了樓左拐還是右拐?第幾間?保代:呃。。。。。。(有人私下說是會裡認為該保代沒有盡到核查義務,敷衍了事),我想這位保代當時就想驅趕著千萬隻草泥馬把那位委員家的祖墳給踏平吧!哈哈。這個段子充分說明在資本市場上,很多事你親自執行過和知道執行的結果完全是兩碼事。我的經驗是企業的每一個部門業務都要熟悉只怕不夠,進入部門和他們上兩天班心裡才有底。有次一位投資者致電我:上午在XX發生一場火災你知道嗎?你們倉庫裡那麼多危險化學品,要是也遇到一樣的情況怎麼辦?正好我一週前在倉庫「搬了一天貨」,知道我們那套「牛了B了去了」的德國消防系統的詳細情況,我一串專業名詞丟出去後,這位投資者就「噢!噢!噢!」的學雞叫去了,下午收盤時受那場火災影響,板塊集體泛綠,我們一支獨紅。理論上來說,財務問題問財務總監去,業務問題問營銷/生產副總去可能效果會更好,但董秘就是一個信息出口呀,不是所有投資人都可以像黨政幹部那樣想問誰就能問誰的,所以董秘這時候就要起信息彙總的作用、要能把信息融會貫通,不能說的堅決不說,利用能說的,哪怕是東拉西扯、用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細節也要把監管層、投資者心中那些活蹦亂跳的小草泥馬引到別的地方去。當然,如果你嘴拙腦笨,那死於滾滾草泥馬鐵蹄下的第一個就是董秘!所以說,哎,董秘是個倒霉行當啊!我的助理曾經問過我:「您一天到晚有電話就接,一接就說那麼一大堆,累不累啊?」我答:「雖然我不能做到憑接個電話就引來一位投資者,但我敢說公司從沒有因我接個電話而喪失一位投資者!能做到這一點是我作為一名董事會秘書的榮譽!」(好吧我承認,其實是我這個人話多!)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某天在香港,一位投資人致電我詢問一些情況,對我的答覆非常滿意,最後我去了他的企業,開始了我的第三任董秘生涯。

      這位實際控制人的情況我想在當下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有了點原始積累,就辦了個海外身份,在大陸和海外都有一塊資產,企業有點規模了,就想著看能否在大陸或海外上市,使他的資產證券化,做大企業是冠冕堂皇的真理由,能進能退也是其內心的小算盤。其實你說企業上市難不難?不難!不管哪個市場,規則再複雜,都一條條在那裡清清楚楚擺著呢,你一條一條的往企業身上套,哪一天全都符合了,不就上了嘛!但也很難!企業符合八條、十條容易,但要幾百上千條都符合就不容易了,特別是在符合這些規則的同時企業還得保證業務的平穩發展,不至於因為合規而導致了對企業的負面影響大於正面影響。有些人對我上面這句話不甚理解,會問:資本市場的規則都是千錘百煉、最符合商業契約精神的產物,怎麼還會對企業有負面影響?我會心一笑,做過實業、高管、摔打了12年之後我也才有所感悟:現在能在資本市場上走一遭的企業哪個是吃素的?必有其過人之處!但市場規則是給整個市場定的,不是給哪家哪戶定的,也就是說很多規則是公約數、是底線。可有的企業在某些方面就是高明,放到歷史的大潮中去看,它現在的做法就是比市場規則要先進、有創新!這個時候你要保持企業的先進性還是退回一步遵守市場規則?嗯,這是個問題。我智慧不深,只能給個特庸俗的答案:要麼你牛B,讓整個市場跟著你改規則;否則你就老老實實的退回去遵守市場規則。幸好這一點也得到了我那位企業實際控制人的認同,所以我第三任董秘其實是負責總體策劃、運作實際控制人的資產證券化。

     「說走咱就走,該出手時就出手!」前面我都做了兩任了,在資本市場撲騰了十年,這次做起來必然得心應手、提綱挈領、綱舉目張、水到渠成。。。。。。但當夢想照進現實,總使英雄淚沾襟啊!我在做好上市整體方案後一上來就為這個項目配備了國內頂級律師事務所的名牌律師、頂尖會計師事務所的大牌會計師、金字招牌券商的老牌保薦代表人。注意,律師、會計師、券商的這個先後排名!這裡面有很深的思量和技巧哦,不論是對投資人還是發行人都很有借鑑意義,一般人我不告訴他。欲知技巧為何,請聽下回分解,哈哈哈哈哈。(繼續吃飯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40

也來談談「董事會秘書」這個倒霉行當!(第四篇) 殺狼求道

http://xueqiu.com/1759275068/23110059
好了,親們,開始第四天的碼字了。今天說的可能技術實操性強一點,我就儘量簡單說,而且就事論事,以我的個人經歷為依據,大家就不要過於挑刺了,哈。

      上回說到我選中介機構的先後順序是律師、會計師、券商,為什麼呢?因為現在很多企業稍具規模後老闆都想當然的認為「我的企業這麼好,簡直就是必然的上市公司!」我不是嘲笑企業主們盲目自大,而是沒淌過資本市場這趟混水嘛,不懂也正常。可就是因為要從創業時的「自由王國」走到符合資本市場遊戲規則的「規範王國」,也就要求你一定把過往不規範的東西都要規範乾淨了。很多時候企業到底有哪些不規範的地方是老闆自己都搞不清楚的,我的心裡又能有什麼底呢?就算我自己摸清楚了又怎麼樣?法務鑑證報告又不是我出就可以算數的,還是要請律師先來做個盡職調查才讓大家心裡都能有底些,把一些上市的「硬傷」都找出來,先著手解決。仔細回顧一下證監會的那些審核條目,歷史沿革總是排在第一位的,這裡面出了問題,剩下的都不用看了。說實話,歷史沿革的問題往往好解決,總比業績上不來幹著急一點辦法(做假賬除外)都沒有要強,可是解決起來往往也最費時間,因為要這個衙門、那個衙門的硬跑、硬辦。就說一個實際控制人變更吧,創業板是變更工商登記完成24個月後方可報材料,在這期間你有充分的時間去規範賬目、調整經營(我把這個叫「以時間換空間」)。別看一個IPO項目成功後付給律師的費用是200萬左右的行情(指中小、創業板),但很多工作是在股改前做的,這個階段付30-50萬也就夠了,很多的企業光這個階段就折騰個3-5年,和請個常年法律顧問也沒啥區別,即專業又頂用,何樂而不為?

      幾乎同時,會計師就可以引入了。我曾經說過:理論上來講任何一個企業都可以上市,哪怕你只是一個小商店、小報亭、小水果攤,只要業績達到不就行了嘛,剩下的好說!(我這句話忽悠了多少準備創業的理工科大學生啊,嘿嘿嘿嘿)一般理解會計師的職責應該是通過審計將企業真實的經營狀況量化、數字化後向投資者、管理者呈現。說白了就是市場要通過會計師的審計報告來確認企業的業績,而企業的業績必須得到會計師的背書。可現實中呢?我想企業給稅務局繳稅的帳是一個利潤水平,給銀行辦貸款的帳是另一個利潤水平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吧?可咱國家還是高明啊!什麼叫「實質重於形式」的審查原則?你原始資本積累的那些「原罪」用一句「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可以不追究了,但你現在還想來資本市場圈錢,那我就不得不提醒你還有下一句「帶動其他的人達到共同富裕」!也就是說咱國家就是要通過證監會的這套制度設計讓你想上市的企業把以前少繳、沒繳的都給我補足嘍。說白了就是:吃了我的給我吐出來,拿了我的給我還回來!這下可就麻煩了,以前的帳怎麼清?少繳的稅怎麼補?虛增的存貨怎麼銷?大股東佔款怎麼還?這以後的日子怎麼過!!!要解決、理順這些問題,就靠企業內部那些忠實本分的老會計是肯定不行滴,市場也是肯定不認滴。好好請個有證券執業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來,按上市標準審一遍,你才能知道你的企業是有多爛!接下來的幾年裡你要接受會計師的指點好好把自己的賬目處理好,所以會計師越早介入越好。說到這裡我想大家明白了「四大」為什麼在IPO市場只有百分之幾那麼一點點的可憐份額了吧?「四大」後台(不是指權力、門路哦,是說業務後台)實力強,內審嚴格,所以你慕名讓他們來審,他們就是來給你「干審」,是怎麼樣就是怎麼樣。想請他們手鬆一點,報表粉飾一下下?「抱歉,我們內審通不過。」想請教以後怎麼調整?「抱歉,這屬於我們另外的收費服務項目。」那能便宜不?「抱歉,我們是四大!」國內所就不一樣了,來了把你的帳裡裡外外看一看,庫房盤一盤,詢證發一發,然後客客氣氣的出個什麼《指導意見書》,你自己按指點該注意的注意、該調整的調整,然後再審再出個《審查報告》,你自己把還沒做好的給做好,最後大家都滿意了,出個《審計報告》,皆大歡喜。這點事也是每次10-15萬就搞定了。(其實也沒這麼簡單,只是不能再細講了,太敏感了,再講會被抓走的,偷笑)。

      再下來,券商就可以閃亮登場啦!!!券商者承銷人也,你要通過他賣股票,投資者要通過他買股票,你說重要不重要?這麼重要就不能隨便選。我選券商看三點:1、券商的整體水平、實力、市場名聲如何,這個沒什麼好講的。2、保薦代表人的水平和對你看不看好、是否合得來。保代混口飯吃也不容易,為了妻兒老小當然是有項目就接,可接了後是把你力捧上市,還是當儲備項目養起來,其中的差別還是很大的。有的保代就是對某個項目提不起興趣,或疏於研究,你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一位好的保代應該是特別熱衷於你的產業,人脈廣、水平高,能在經營、管理上起到高參的作用,以後引入戰略投資者、增發、發債什麼的都用得上。我和有些保代就是一輩子的朋友,和有些則互相視為草芥。3、保代在券商中的地位。券商內部通道有限,保代地位高,他手裡的項目就往前排;保代地位低,他手裡的項目就往後站。這一點啊,你不在資本市場中有點道行還真不容易看透。你選好了律師做了初步的法律盡職調查,知道了有沒有「硬傷」;引入了會計師,賬目逐步清查一遍,知道以後如何調整、規範。現在把這麼個乾淨、有序的項目往哪個好的券商、好的保代面前一放,他都會動心啊!他肯定會興高采烈的、卯足了勁的給你研究一下商業模式、業務構成、上市節奏,認認真真的出一份《研究報告》。事到此時,你就是不上市了也值呀!一個乾淨、規範、發展有序的企業即將呈現在實際控制人的面前,作為董秘我想是可以大吼一聲「我要加薪!」的時候了。

      等等,大家先別急!你們以為我就是這麼膚淺的只想要老闆那可憐的幾千元加薪嗎?錯!老闆那是什麼人?是你的伯樂,是你的貴人,恩同再造,那可是一家人啊!你怎麼忍心再從他的口袋裡掏錢呢?咱折騰了這麼一大圈的目標是什麼?從股市圈錢?哎,又俗了,錯的二次方!!上市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是借助各位投資者的閒置資源更多的促進企業發展,同時把企業發展的成果回饋給所有投資者,從而完成優化資源配置的社會使命和公眾共同富裕的崇高目標!(我的眼眶濕潤了。)咱的目標其實是那些VC/PE!各位親,大家想想,面對這樣一家歷史清晰、架構合理、賬目合規、業務高速發展的擬上市公司,券商、會計師、律師都已進場,那些VC/PE都是啥眼神?都是啥眼神啊!那絕對是女流氓看到頂級男模感覺「帥到都合不攏腿」的眼神啊!哼!VC/PE們,老子就張好了口袋等你們往裡跳呢!(哎呀,12:30了,吃飯飯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41

也來談談「董事會秘書」這個倒霉行當!(第五篇) 殺狼求道

http://xueqiu.com/1759275068/23113587
今天中午的飯吃爽了,下午正好沒什麼事,就上來多寫一點吧,反正明天是週六,大家休息的時候可以多看點,我也明天上午有個很重要的會談,寫不成。

      首先,很驚訝這幾天有這麼多的朋友給我這幾篇粗淺的文章捧場,所以剛才能回覆的都一一回覆了,再次感謝大家對我的抬愛,如果沒有回覆到的朋友也請多多諒解,您們的過譽、指正我都一一看了,銘記於心。其次,我說的這些都是我親身的經歷感悟,是個案,不一定就是市場的普遍現象。也許對您有用,也許對您沒用,大家圖個樂就好了,圈內人眼尖希望給我留個面子;圈外人捧場希望也別找茬挑刺,否則故事不得不斷了,大家也就都沒樂子了。最後,開始講大家期待已久的我和VC/PE們博弈的故事吧:

      大家其實心裡都明白,現今中國的VC/PE和歐美成熟市場的是不太一樣的。簡單點說,就是人家的VC更多是衝著IPO去的,PE更多是衝著併購去的。可中國呢?VC/PE都攪和在一起,IPO是絕對的退出渠道,併購少之又少。有點錢的(往往是大企業主)或有點道行的(往往是投行出身),反正註冊個投資公司、成立個合夥制企業(基金),募集點錢就號稱是個VC/PE了。我這麼說,各位VC/PE大大們千萬不要以為我是有意貶低,而是中國資本市場的不成熟性造成了現在這種魚龍混雜的局面,這是發展的必然階段,沒什麼好迴避的。我有一個老哥,在新疆庫爾勒三代務農,後來自家養牛的地變成了城市擴大後的住宅用地,蓋了幾棟商品房,做了四線城市的小開發商。結果讓我在浦東機場遇到好幾次,問之,答曰:我現在每個月都來上一個PE私募股權基金的課,以後我也要轉型做股權投資啦!哎,你看看這世道變的啊!不過這樣的所謂「PE」到還算憨厚。

      還有一群可稱其為「金融掮客」的人就有點可惡了。他們多為銀行、券商或上市公司高管出身,自己沒錢,但有過業界經歷,有些人脈,有關點系,到處找項目,找到項目又到處籌措資金,報著「投一筆算一筆,賺不到退出利潤也可以憑管理費生存」的心態,簡直不是做投資,而是在做投機!深圳董秘圈就有那麼幾位董秘,天天想著怎麼套各自大老闆的錢出來一起做個VC/PE。X鼎出身的一位奇葩,在廣東看一項目,上來就對企業的實際控制人說:我們在XX(浙江某縣城)給你們高管和研發人員提供二十套住房,夠不夠?那五十套呢?五十套夠不夠?!作為該企業的上市顧問,我當時真想抓起電話叫保安把這廝拖出去亂棍杖斃!尼瑪呀,這種滿嘴噴糞的GP,他的LP給他供的難道不是錢,而是大糞嗎?這樣一些VC/PE,你還期望他們能對企業有什麼專業化、高水平的投後管理、戰略支持?除了錢,你什麼都得不到(這些錢還是有相當代價的),而他們自己的口頭禪就是「錢不是主要的」!好矛盾啊!所以我也奉勸一些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不要看到哪家企業有什麼VC/PE參與期中就覺得它多麼有投資價值,很多東西可能只是你的幻想。

      當然,市場上也有專業人士出身做PE做得非常成功的,這裡我打破「不點名」的慣例公開點名的就是 「同創偉業」,其創始人鄭偉鶴先生原本就是資本市場的頂尖大律師,董事總經理馬衛國先生更是原聯合證券投行部的老總,市場上的大名也是如雷貫耳。人家做項目那叫一個細、投項目那叫一個准、投後服務那叫一個到位!對二級市場灰心喪氣的投資者們不妨認購些他們的產品,收益相當可觀。至於我本人嘛,錢少,達不到認購門檻(淚)。再點一個名就是「達晨創投」,其特點是合夥人普遍近視+靠招商銀行吃飯,哈哈。

      好了,說了這麼多我對VC/PE的感覺,就正式說說我自己企業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故事。我們當初想儘早引入PE,確實是想緩解資金緊張的狀況,同時希望有一筆大資金能幫助我們實現業績大爆發的計劃和通過PE專業的投後服務提升企業的治理水平。我儘早的選定律師、會計師、券商進場,就是要佈局造勢,佈一個開端良好的局、造一個規範經營的勢。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大批VC/PE聞風而動、紛至沓來。有專業的,也有不專業的,有政府主導的,也有民間資本的,有海外巨頭,也有市場名門,一時間真是「胖大的威猛、瘦小的精神」!我自己也是應接不暇、疲於奔命,曾經創造過一天接待5批PE的記錄,我一開講又是激情澎湃、口若懸河的那種,講得我是如歌如狂,聽得他們是如痴如醉。感覺真是比當年IPO路演的時候都累,那時一場路演對N多家機構投資人,現在可都是一對一的單練。累,但快樂!因為在這段時間裡,通過我的「演繹」,把項目說的天花亂墜但又沒脫離企業的基本面。董事長出來壓壓陣腳,剩下的事什麼都不用管了,所以他笑了。財務總監被我說得沒機會冒泡,只能黑著臉乾坐著提供報表,所以他哭了。親們,你們說,我一個董秘,投資者關係做到這份上,夫復何求?我對PE來訪就本著三點:吃好、喝好、盡調好!我給整個董秘辦的要求就是:說好、陪好、配合好!

      光說不練也不是真本事,迅速確定了幾家不錯的PE作為意向合作夥伴後,就正式進入PE進場對項目盡職調查的環節,這時我布的先選律師、會計師、券商進場的這個「陣」的巨大威力就顯現出來了:

      你PE要法務盡調?不用了吧,國內頂級律師事務所的名牌律師出的《法律盡職調查報告》認真讀去(當然有些內容是有刪減的,但無篡改)。什麼什麼?你PE外聘的小律師不認?「X大律師啊,快給你的老同學打電話,他的學生XXX現在居然不認你這個師伯出的報告!年輕人要好好教育啊。。。」然後過兩天那個小律師就真一臉綠了。

      你PE要財務盡調?也不用了吧,頂尖會計師事務所的大牌會計師簽字的《審計報告》仔細看去。什麼什麼?你PE的CPA還說有問題?哦,行啊,「X老師啊,你這個拿了ACCA的老CPA過來給年輕的CPA指點一下嘛,人家有小問題搞不懂呢!」CPA就完敗了。

      你PE多輪訪談後對商業模式還有質疑?金字招牌券商的《研究報告》看了沒有?什麼什麼?還是有異議?老牌保代何在?上!滅了對方的小投資經理!現在是你展現二十年資本圈功底的時候到啦!

(擦!臨時一個電話,要去打羽毛球,哎,對不起了各位,回來在接著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42

也來談談「董事會秘書」這個倒霉行當!(第六篇) 西來問道

http://xueqiu.com/1759275068/23120672
昨日沒有更新,是因為週五下午多寫了一篇,加上昨天全天都排滿了。但也正是週五下午的「趕工」所以在「第五篇」的後半部分寫接待PE盡調的部分的有些倉促,引來不少朋友的異議。其實我只是把眾多接待案例中最巧合、最有趣、最有典型意義的幾個抽出來、組合在一起給大家說說,你沒遇到過的就一定沒發生嗎?我只說我自己遇到的事,這些事是在特定條件下、在專屬背景下發生的,比如說有幾個朋友糾結於「你這個拿了ACCA的老牌CPA過來給年輕CPA指點一下嘛」這句話,就到底是ACCA強還是CPA強爭論的不亦樂乎,可其實他們都背離了基本面,都忘了這句話是描述發生在我們這個項目上的情況,而我們這個項目因為有海外資產,所以有些事必須得是ACCA才能完成。好了,我這樣一說,是ACCA強還是CPA強的爭論在我的這事例中瞬間變得沒意義了吧?所以先別急著爭論,資本圈的水太深了,有句話叫「活得久了真是什麼樣的事都能見到,但也見不全」,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這個人天生神經弱,容易笑、容易哭,生活中平凡事件我都是以笑眼看待、喜歡以搞笑的方式表達。哎,誰的人生不是煎熬?何必那麼較真,聽故事就好了。(順祝大家元宵節快樂,閤家團圓!)

      書歸正傳,看起來我的方法應付PE的盡調是遊刃有餘的,可實際上每個PE都有其基於各種原因的獨立判斷,哪怕這些判斷的邏輯是稀奇古怪、啼笑皆非的。我和我的團隊所能做的只是引導他們做出更有利於我們的判斷而已。所以我的那些「謀局布勢」充其量只是讓企業佔到了「地利」。更關鍵的還有「天時」和「人和」。和投資者打交道什麼是「天時」?市場的客觀環境和即時動態就是」天時「。09年恢復IPO時,資金洶湧澎湃、一發不可收拾,那陣子哪家IPO項目的發行市盈率不是高得讓人瞠目?超發之多讓人結舌?很多中介機構都趁此在與發行人的協議裡寫上了如果超發獎勵多少多少,但其實圈內人都心知肚明:中介機構的水平還是那樣,超發不是你有能耐,而是市場資金量實在太大了!等到市場資金水位回落後看看2012的IPO市場,發行市盈率幾何?超發幾何?但很多企業主不是資本市場的場內選手啊,所以他們的意識、感覺總是落後半拍的。他們還是停留在發行市盈率普遍在40陪的美好時光裡,所以一開口就問PE要20倍的估值。在這一點上,我和PE們是一樣的:春江水暖鴨先知!目前市場上IPO的發行市盈率也就在20倍,你讓PE怎麼給你20倍的估值?什麼什麼?現在發行市盈率低,等三年後項目上市時就發行市盈率就上去了?哎,這都是什麼一廂情願的屁話呀!那三年後要是發行市盈率更低呢?PE不是賠死?有的時候,給學理工科出身的老闆解釋市場即期定價機制簡直和畫一條零風險基準利率曲線一樣困難!我勸實際控制人要現實一點,現在這個市場環境下是不可強求20倍估值滴,他卻給我扣上一頂「胳膊肘往外拐」的帽子!

      說到這,我插一段關於中國PE的看法。我是太瞭解中國PE的生存方式和現狀了,敢像第五篇裡提到的那樣「玩」他們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所以我在這裡也不得不站出來替他們說句公道話:PE也難啊!列位看官,你們有福了,見證一個資本圈的歷史性時刻吧,有一條以前沒人公開提,我今天首次公開提出來:PE機構(GP)的盈利遊戲其實不光是和市場的博弈、和項目的博弈,更是和投資人(LP)的博弈!每隻PE基金就賺那麼多錢,剛成立沒名氣的時候需要立招牌,所以賺了錢給LP多分一點;等立住了招牌,那咱GP就多留一點。肯定有人跳出來強烈質疑我這一觀點說「不是有利潤分成的法律協議嘛!」呵呵,你真以為這麼簡單?只能說明水太深,你還沒摸清。所以PE機構在這種三重博弈下只能謹謹慎慎投項目、戰戰兢兢等上市,只能以當下的市場行情為說辭,死命往下壓估值。即便這樣看看現在IPO市場哀鴻遍野的樣子,看看存量項目、看看市場資金,我認為前兩年僅靠IPO的「中國式」PE能笑到最後簡直就是小概率事件!這也是我婉拒了多家PE邀請擔任合夥人的根本原因。2012年已經募、投、退困難了,13年、14年、15年很多基金到期後一幕接一幕的好戲必將上演。出路在哪?市場資金面寬鬆?嗯,松得了一時,松得了一世?再說,太鬆了你就不爽了!(哇,哈哈哈,思想邪惡的同學面壁去!)我堅定的認為:PE的出路在併購市場!好了,打住,這是另一個話題了,不深入展開了。

      說了「天時」,接下來說「人和」。什麼叫「人和」?就是項目企業和PE機構間整體的相互感覺以及企業實際控制人和PE大佬間的相互感覺。這個很好理解,簡單說就叫「緣分」。緣乃天定,份屬人為!有的企業不錯,但投資團隊就是對企業不懂、不感興趣,這時你說破嘴也沒用,不如轉身去找下一家投資機構;有的企業不咋地,但投資團隊就是看好這個行業,就是想投資後幫企業做好,也是常有的。關鍵是看董秘怎麼做好管理層和投資人之間的溝通協調工作。但你以為做好溝通協調工作就沒事了?也不是!有次安排了我老闆與某PE界大佬餐敘。我老闆理工科出身又市場感覺超好,講起技術、營銷頭頭是道,聽得大佬興高采烈。可當討論到財務問題時,我老闆說的驢唇不對馬嘴!不由得大佬嘴角一咧輕蔑的一笑。事後我那具有少女般細膩心思的老闆問我:「他咧嘴了,還輕蔑的一笑!為什麼?」為什麼?!!!我心裡想:我TM不抽你丫的都是好的!末了,我還背上一個「薦人不淑」的罪名。結果可想而知,沒結果唄。

      好了,天時、地利、人和大概的情況就是這樣。先說我第三任董秘期間為公司引入戰略投資者的結果:用了9個月,為公司引入了X億的資金,雖然公司估值沒有達到實際控人那異想天開的預期,但也高於同期市場水平和我的預期(可以透露一下,PE15倍,你們自己想吧),在上海某頂級酒店高調召開了慶祝大會。但對此結果,我—並—不—滿—意!甚至可以說痛心疾首!有的時候我真想問問蒼天:雖說每個人都會遇到豬一樣的隊友,但為什麼我的隊友這麼豬!!!?在經過三個多月的PE初輪接洽(刷了一批)和兩個多月的PE盡調(剩下3家)後,終於有一家規模中等,行事低調,但各方面很符合我們資金+業務支持+管理諮詢需求的PE與我們達成了合作意向。說實話,平心而論這家PE能經得住我那樣的「玩」也真是不容易,他們細緻入微、嚴謹科學的評估過程也確實讓人佩服。可就在我親自開車載著老闆去簽協議的路上,老闆突然以一種戲謔的口氣問我一句:「你們這個行當一般這種情況下要是最終投成了要多少獎勵?」看我半天沒出聲,他又補了一句:「沒事沒事,說說嘛、說說嘛!」我半天沒出聲,是因為我當時心就涼了,強忍著不讓淚水往下淌!(寫到這裡,我再一次想哭。)我是哪種「行當」?什麼叫「要多少獎勵」?沒錯,我們做資本運作的,不像研發、生產、銷售人員那樣跟企業跟的久,往往是企業在做到一定規模後要上市了才招我們進來,看似我們輕而易舉的就分享了企業先期發展的成果。可是老闆們,你們想過沒有,研發、生產、銷售人員只要一有機會,分分鐘就可以跳出去另立門戶,就可以成為你們親手養大的狼!去盜用你們的成果、去仿冒你們的產品、去侵蝕你們的市場,很多貌似忠厚、看似勤懇的研發、生產、銷售人員往往和你們是恩—仇關係!(只是就事論事,望大多數善良的相關人員海涵、表多想。)而我們呢?我們其實和財務、行政、人力人員是一樣一樣的,我們貌似哪個企業都需要,到哪裡都能做,可我們做事需要一個平台,而且得是一個很大的平台。只要你們願意給我們一個安穩、溫暖的平台,我們是哪裡都不會去的!更不可能自立門戶,因為我們連擺個水果攤都不行啊!正所謂「身負屠龍藝,焉能宰犬羊!」哼,我們這個「行當」?我們是董事會秘書!是中國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管理層中唯一做出執業資質要求的「行當」!就憑這一點,你敢用稱呼下九流一般口氣稱呼之為「行當」就是瞎了你的鈦合金狗眼!(太激動了,平復一下心情回來再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4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