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國家林業局:中國為治理“地球癌癥”找到了“中國藥方”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癥”,是全球生態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不過,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已經找到了“藥方”。

在國務院新聞辦22日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表示,中國已經為根治荒漠化這個“地球癌癥”開出了“中國藥方”,為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這個“世界目標”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模式”,為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經驗”。

1月22日,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介紹有關情況。攝影/章軻

1月22日,國務院新聞發布會現場。攝影/章軻

1月22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新辦新聞局副局長襲艷春主持發布會。攝影/章軻

“這個‘藥方’,就是堅持‘保護優先、科學治理、適度利用’的原則,做到‘六個結合’。”張永利說,“六個結合”就是,政府主導與民眾參與相結合、人工治理與自然修複相結合、法律約束與政策激勵相結合、重點突破與面上推進相結合、講究科學與艱苦奮鬥相結合、治理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

張永利介紹,中國政府先後頒布了《防沙治沙法》《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全國防沙治沙規劃》,推行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制,相繼實施了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態修複工程,開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和國家沙漠公園建設,對重點地區和薄弱環節進行嚴格保護和集中治理。

張永利說,通過實施重點工程,開展大規模治理,實現了荒漠化擴展態勢整體遏制、荒漠化面積持續縮減、荒漠生態功能增強。

監測結果顯示,2014年與2009年相比,全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呈現“雙減少”,分別減少12120平方公里和9902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呈現“雙減輕”,均呈現由極重度向輕度轉變的良好趨勢;沙區植被狀況和天氣狀況呈現“雙好轉”,植被平均蓋度增加了0.7個百分點,年均沙塵天氣次數比上個監測期減少了20.3%。

張永利說,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努力,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的法律體系、政策體系、規劃體系、考核體系,以及工程建設體系、科研與技術推廣體系、監測預警體系、履約與國際合作體系,初步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王玉明也在發布會上介紹,內蒙古有大森林也有大沙漠,擁有林地面積4398萬公頃,居全國第一,森林覆蓋率是國土面積的21.03%。但同時我們境內有五大沙漠、四大沙地,面積達到60.92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總面積也達到40.78萬平方公里。內蒙古遭受荒漠化危害最嚴重,同時防沙治沙的成效也相當明顯,積累了不少的經驗。

張永利同時表示,當前,全球面臨著荒漠化擴展的嚴峻挑戰,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立“到2030年實現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這一重大目標,將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同時,中國依然是世界上受荒漠化、沙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境內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

“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2.1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近1/5。局部地區沙化土地仍在擴展,還有3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具有明顯沙化趨勢。在全國現有沙化土地中,具備治理條件的有50多萬平方公里,防沙治沙任務依然艱巨。”張永利說。

第一財經記者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面對荒漠化嚴峻挑戰和防沙治沙艱巨任務,中國政府將以更加堅決的態度做好本國的荒漠化防治,及時研究解決工作推進中遇到的新困難新問題。同時,積極推進荒漠化防治國際履約和合作,講好中國防沙治沙故事。

張永利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今年9月上中旬將在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召開“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這次大會由中國國家林業局、外交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聯合承辦。屆時將有來自195個締約方的正式代表約1400人與會,共商全球防治荒漠化大計。

一輛拖拉機在內蒙古已經嚴重沙化的草原上奔馳。內蒙是我國受荒漠化、沙化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攝影/章軻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的主題是“攜手防治荒漠,共謀人類福祉”,主要任務是圍繞聯合國確立的“到2030年實現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這一重大目標,討論一系列重大政策性議題,推動形成《公約新戰略框架》等5項成果,各締約國提出本國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的國家自願目標和行動計劃。

1月22日,國務院新聞發布會現場。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474

制造業規模如何擴張 看世界500強給成都開“藥方”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0-28/1157017.html

每經記者 吳林靜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命脈,制造業是城市發展的脊梁,中國制造迎來新的時代。然而,當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制造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國際國內城市競相發展、爭先進位的態勢日益明顯。

10月27日,“2017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國際咨詢顧問團專題咨詢會議”在成都舉行。

成都市政府相關負責人坦言,雖然成都在制造業方面取得了快速發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優化。對此,這個由來自德州儀器、英特爾、施耐德等世界500強的企業家組成的“國際咨詢顧問團”,給成都如何發展先進制造業開出了量身定制的藥方。

更多提升效能的細節

德州儀器在全球僅有兩個晶圓凸點加工廠,一個在中國成都,一個在菲律賓。

從2003年英特爾入蓉,2010年德州儀器落地,再到2017年格羅方德布局,多個重大集成電路產業項目在成都匯聚。成都已基本形成涵蓋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和配套等環節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鏈,集聚了各類集成電路產業近120家。

即便在全球半導體業界,成都已成為集成電路制造商競相選擇的熱點投資地區,但德州儀器全球副總裁穆罕默德·尤納斯提出,成都建設集成電路制造業生態圈,依然有可以優化的空間。包括提升專業的集成電路制造設備維修服務能力、打造高效的集成電路制造原材料供應鏈、提供高質量的電力供應保障、確保充足的危險廢棄物處置能力和加強可持續的人力資源供應保障。

穆罕默德·尤納斯建議了一個提升效能的細節。集成電路生產工廠都是7*24連續運行,所有維修零部件在運抵工廠之前均需要完成通關流程,因此他建議,“如果能夠開通七天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通關服務,將顯著提高原材料供應時效性,大大提升設備維修效率。”

成都開通的國際航線數量常被外界稱道,就在10月26日,首家從成都直飛紐約的航班從成都機場起飛,這意味著成都的國際客運航線已經達到了104條。但穆罕默德·尤納斯提到:“相較而言,直達成都的國際貨運航線卻僅有一條,這限制了物流運輸的效率。”

集成電路生產所需原材料包括矽晶片和上百種的化學品,穆罕默德·尤納斯說,這些原材料的供應商主要來自海外或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因此,他建議未來能夠增加直達成都的國際貨運航線。

加大力度數字化轉型

繼2011年成功創建“中國軟件名城”後,成都提出了打造“世界軟件名城”的目標,希望成就新的“黃金十年”。

戴爾全球副總裁周兵提出,成都有較好的IT產業基礎,建議成都高度重視數字化轉型的戰略意義。

當前,數字化轉型在中國風起雲湧,網絡購物、社交軟件都深刻地改變著數字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且,數字化不僅是未來科技行業的發展趨勢,也是企業提升效率、保持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周兵提出,成都利用自身優勢,圍繞數字化轉型相關的高端制造業進行布局,將有助於保持成都的長期競爭優勢。比如,由於數據量的爆發式增長,催生了對於存儲及其相關數據分析、數據安全、虛擬化等技術的極大需求,周兵建議,成都可以從戰略高度著眼於相關產品的生態系統建設,予以重點支持。

其次,成都擁有高校資源,能夠供應高素質的電子信息產業人才,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需要不只是普通的IT工程師,更需要具備數字化背景的工程師。因此,周兵建議,對於研發人才和相關研發中心的扶持,也是打造數字化轉型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

值得註意的是,數字化轉型不限於工商業界,政府也應該是重要的參與者。周兵提出,成都可以考慮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加大力度,建設數字化政府、數字化城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4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