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野村經濟學家辜朝明(Richard Koo)認為,日本股市從去年底開始一路飆漲的好日子可能已經結束,但日本的企業顯然比中美歐的同行信心更足。
樸素乃是人的底色,樸素的根底在於坦蕩真誠。樸素的人不做任何的偽飾,他不遮不掩地向人坦露自己的本來面目。他的衣著,他的談吐,他的表達,他的行為,都不是為了表現,都不是為了掩飾。樸素的人,清澈而透明,可親又可近,而且可敬。
人的樸素,源於自信。一個人按照自己本來的樣子行事、作為,的確是需要底氣、底蘊的。一個充分相信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價值所在的人,才敢於向人坦露自己的的真面目。而一個人倘若連他本人都不欣賞自己,又怎麼會以他的真面目示人呢?因此,樸素者都是相信自己「天生麗質」的人。他坦蕩磊落地告訴別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從不掩飾自己實際上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本色和樸素,讓人看到一種優雅的自信之美。
樸素的反面,是矯飾。矯飾是百般做作,是千般遮掩。矯飾的結果,儘管可能會百般崢嶸,千般繁華,但它的底子卻是虛偽。好比一張原本醜陋不堪的臉,經過精心的修飾和化妝,也許可以變得美豔動人。但知道它的底細的人,心中終是不屑。
而樸素則是真誠坦露,儘管素面朝天,卻洋溢著表裡如一的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樸素的美源於真實,樸素的力量源於表裡如一。
外表的樸素尚不是真樸素,真樸素是心靈的樸素。
心靈樸素的人真實自然,心靈樸素的人平和寧靜。心靈樸素的人,內心散淡從容。一個被過盛的慾望燒灼煎熬的人,是樸素不起來的。一個人,只有不懷非分之想,內心一派澄澈,才能安於過樸素的生活,也才能享受到寧靜淡泊的日子的快樂與幸福。
人際交往中,樸素者能做真朋友。
樸素者和盤托出,樸素者坦誠相見。因此,樸素者身上總能生出一種純天然的「親切感」,具有很強的親和力。樸素者不勢利,不虛偽,這樣的交情更能經受時間的考驗。樸素者內心淡定從容,他們不屑於爾虞我詐,爭名奪利,言必信,行必果,更值得信賴和託付。
| ||||||
香港人自信心指數,處於回歸以來最低位,這是我的觀察。回歸前,百多年管治制度面臨轉變,欠缺自信心是人之常情。 《財富雜誌》以「香港已死」為封面故事,道出香港人心中的不安,曾一度陷信心危機。現在跟回歸不同的地方,是那時候大部分香港人提出激辯,從政府到企業到市民,都不願接受香港已死的判決。現在,內地崛起,我感到香港人抱認輸的心態。市民對生活受到各方面來自內地影響,外表顯出無奈,內心充滿不忿,香港人眼巴巴看著自信心一點一滴流走。以上觀察跟現實相比,不中亦不遠,然而,我從觀察得出的結論,卻是一種相反理論:欠自信是一種重要成功因素。你沒聽錯,香港不死,正是因為香港人欠自信心。在內地身影之下,香港人鬱悶接受香港經濟受內地支配的現實,日常生活因內地文化入侵而被迫改變,這塊由慌失失香港人組成的福地,將再一次跨越難關,表面上充滿自信的內地人由始至終,摸不著頭腦。欠自信,是成功推動力,原因有三個:一、肯聽負面意見。害死人的心理質素中,很難處理一項,是樂觀偏見。我們喜歡接收好消息,壞消息聽而不聞,高估自己處理負面事情的能力。每遇不如意事,我們安慰自己,明天會更好,希望在人間。不幸地,這種樂觀偏見害人不淺,因為實情多數是我們需要接受自己無能為力的現實。
欠自信的人寸唔起,因為傲慢的根源是過度自信。香港人批評內地人種種不是,結尾一句一定是:「無辦法啦,始終要靠強國。」欠自信的人不會頭腦發熱,反而步步為營,凡事想得通透,接受「好的不靈,醜的靈」。嚴管風險,處處警惕自己犯錯可能性,這是欠自信的人的特徵。今日香港人不會自我陶醉,而是腳踏實地生活,告訴我,有什麼不好?二、勤力加準備。欠自信的人怨天尤人,認為天總是跟自己作對,以黑仔自處。以為做齊一切準備,最後失敗收場,香港人不敢坐定粒六。既然天不會幫忙,香港人一是不硬碰,一是將勤補拙,事前做足準備功夫。反省失敗個案,根源多數跟黑仔無關,通常錯在自己準備不足,或根本捉錯用神,一開始便走歪方向。成功者表面上信心爆棚,但據我觀察,信心是掩飾外衣,外衣下很多時是一個欠缺自信的人。所謂自信,是事後自圓其說。欠自信的人遇上非勝不可硬仗,一定計得周詳,不敢把賽果交給從不照顧自己的命運。信不信由你,慌失失加野心,很多時是一條成功方程式。三、敢作困難決定。跟一個萬千寵愛在一身的小孩相處,一個我覺得很有趣的觀察,是小孩動不動就說:「我想……」,對於小孩來說,我想我就會得到。作為父母,在小孩長大過程,所謂家教,離不開不停希望灌輸「我想,但我未必會得到」的概念。
港孩是一群少數自信心滿溢的香港人,我想我就會得到,對於其他香港人,我想和我得到之間,有一條鴻溝。跨越這道鴻溝,是一件很難的事,因為我們須作出困難決定。這些決定永不是黑白分明,因為容易的決定我們一早作了,剩下來困擾香港人的,是不知怎辦的棘手決定。欠自信的人深明「我想,多數不代表我會得到」的宿命,面對困難決定,或者反而變得瀟灑。欠自信的人凡事向壞的一面想,現況不算好,即使作出的決定是錯,也不比現況差,死就死啦。鴻溝,很多時是在高呼「死就死啦」這句下跨越。香港人此時欠自信,是一種隱藏福氣。香港政經環境肯定是在變,內地身影無處不在,這是無法逃避的現實,香港人須以清醒頭腦面對,相信做好準備功夫,並且敢於作出困難決定。欠自信香港人知道自己的限制,接受老本已食完,須自力更生,可能是上天送給香港的最好禮物。香港玩完?剛相反,我覺得香港冇得輸,因為香港人欠自信。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 ||||||
| ||||||
興奮地打開一組新買的盒裝,有長形、方形……,各式各樣色彩簡單卻亮麗的積木,還有各式各樣的齒輪,以及其他想像不到的小零件。但它們不只是玩具,還能抓住孩子目光,讓不善溝通的孩子找回失去的「社交能力」。
撰文‧黃家慧 今年國三的浩浩(化名),幼稚園時常被老師責罵、上課時會突然離開教室;老師講東他硬要講西,讓媽媽不懂孩子為什麼難以管教。直到小一時,經醫師診斷患有輕微的亞斯伯格症。(編按:亞斯伯格症的特質包含眼神不注視對方、無法察言觀色、會做出不識相的言行。)當時浩浩的媽媽心想,雖然孩子在溝通上不順遂,但總要讓他有一技之長。 「我記得浩浩一歲時,花了兩個小時做了一架四塊積木組成的小飛機。」浩浩媽媽決定送孩子到樂高教室,她笑著說:「至少還能當個樂高老師嘛!」沒想到孩子不但學到一技之長,更提升了「社交能力」。 樂高的療癒 讓孩子學會說服與溝通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主任祕書兼教授曾文志說:「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的小朋友喜歡視覺性且有規律的東西,樂高的色彩鮮豔,又多半是方形、圓形這種規律的形狀,正好符合這種特性。」國外鑽研神經心裡學的學者Daniel LeGoff更發現,對這類孩子來說,樂高比其他玩具更具吸引力,甚至發表了「樂高治療」的學術名詞,小朋友可以藉由玩樂高提升溝通力。 手創兒童機械科學館的洪國書老師,藉由和浩浩討論樂高的製作過程,慢慢得到他的信任。「浩浩有一次在學校被打,他卻不懂為什麼,我一再追問後,才知道是因為他取笑同學。我再用他可以理解的方式告訴他,為什麼同學會生氣。」樂高就像是洪國書與浩浩之間的橋樑,洪國書藉此慢慢指引他如何走入人群。 為了參加樂高比賽,升上高年級後,浩浩開始和同學一同組隊參賽。亞斯伯格症的孩子因不善溝通,容易與隊友摩擦,但是為了得名,浩浩必須學習怎麼與隊友「合作」。在參賽過程中,他學習妥協與說服,也讓自己的隊伍在二○一二年奪得桃園縣科技創造力機器人設計大賽國中組亞軍。 樂高更令人驚奇的是千變萬化的組裝可能,光是六顆有八個小圓鈕的積木,就可以產生超過九億一千五百萬種的可能。谷歌共同創辦人賴瑞.佩吉就曾用樂高,建造一個可以運作的噴墨印表機。 「do something」 增加生活中的成就感的確,樂高的魔力不止於讓孩子把想做的東西﹁變出來﹂,它還可以讓成品「動起來」。樂高公司在九八年推出的樂高機器人系列(Lego Mindstrom),讓積木配合上微電腦主機,使用者靠寫程式、下指令,創造出會動的車子或機器人。柯達科學創意文理補習班負責人林基聰說:「樂高是很好的工具,讓孩子可以自己動手做出想要的東西。」林基聰曾是某電腦周邊產品上市公司的產品經理,他在十年前創業,開設科學創意補習班。當時他的兒子正值小學,他想:「我要給孩子一種工具,讓他想做什麼都能做得出來。樂高的零件種類齊全、很系統化,是理想中的工具。」林基聰對自己的教育非常滿意,兩個孩子對理工也相當拿手。 「生活中不可能不做什麼,就可以得到快樂,一定要do something。」六年前,曾文志教授到原鄉部落探視一名適應不良的國小學生,在交談中他發覺孩子缺乏成就感,於是拿出一盒樂高,鼓勵他拼點東西。孩子起初一直重複「我不會」 、﹁我沒辦法﹂,但是在誘導下,孩子花了四十分鐘,成功地拼出了一隻「飛鼠」。曾文志當時問孩子的感想,孩子很單純地說:「我現在好快樂。」 | ||||||
用大數據來分析世界盃賽事,對很多人來說,聽起來更像是一個噱頭。不過事實上,從大數據的能力來看,世界盃預測並非僅僅是吸引眼球這麼簡單,百度、谷歌、微軟等這次是動真格的,以至於不少博彩業的專家擔憂,大數據預測與體育賽事的結合,可能會摧毀博彩業。這其中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就是,過去只有博彩業才具備的火眼金睛,被大數據給抹平了,並開放給了公眾,這才是最可能令博彩業生畏的。
博彩業的秘密
正如前文所說,互聯網公司對體育賽事的大數據預測,讓原本博彩業獨佔的預測能力正在被大眾化,任何一個普通的參與者,如果有了博彩公司的「秘密武器」,這場對抗就變得有趣了。這與互聯網顛覆傳統行業是一個道理,信息不對稱和能力開放共享,讓草根也擁有了「尚方寶劍」。這種大數據預測所帶來的「賦能」,雖然不能砸掉博彩公司的飯碗,但至少「坐莊」的難度大大增加了。
看一下百度、微軟、谷歌等這次世界盃的表現。據媒體報導,百度在本屆世界盃的14場淘汰賽和總決賽預測中,準確度達到了100%。即使在冷門頻出的小組賽中,百度預測準確率也達到了58.33%,微軟的準確率也達到了56.25%,緊隨其後。有媒體報導透露,一些「足彩」高手們以這些互聯網公司的預測為「藍本」去下注,遠遠勝出了靠經驗判斷的足球鐵桿。
實際上,世界盃乃至足球的五大聯賽賽事,每一場背後都有博彩公司的身影。如果從大數據的應用和普及來看,博彩業算得上是歷史最悠久的,每家博彩公司背後都有無數精算師和適時調整的預測模型在「工作」,只不過博彩業也有自己的「秘密」,比如無論比賽的結果如何,只要押注兩支隊的投注額落在某一個特定區間,博彩公司就穩賺不賠,這個特定區間就是博彩公司的盈利區間。但當博彩業的數據「秘密」被大多數人掌握,那盈利區間要如何設定,將難上加難。
大數據預測怎麼玩的?
過去,博彩業對應的是一個「黑匣子」,既神秘,又不可言。來自於互聯網巨頭們的大數據預測能力,徹底將神秘面紗摘了下來,甚至還實現了突破。那麼,這些巨頭是怎麼捅破「黑匣子」的呢?大數據預測到底是怎麼玩的?
以本次世界盃預測準確度頗高的百度為例,其預測模型涉及到19972名球員和1.12億條數據,包括百度搜索數據、球隊和球員基礎數據、賠率市場數據等,所分析的球隊不僅包括207支國家隊,還囊括了歐洲、南美、亞洲等聯賽俱樂部及低級別球隊信息。據悉,為提升預測準確率,百度大數據研究院派遣了資深科學家團隊,搜索了過去5年內全世界987支球隊的3.7萬場比賽數據,並與樂彩網、歐洲必髮指數獨家數據供應商Spdex等合作引入數據,還將博彩市場數據融入預測模型。微軟的預測雖然數據規模沒有百度龐大,但也是通過對Betfair等彩票交易市場數據來構建模型;谷歌同樣基於自身的搜索、網友關注度和球隊球員等數據進行預測。
互聯網公司的大數據預測玩法,一方面說明了博彩公司對世界盃等體育賽事的影響不可小覷,預測的結果準確性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這些博彩公司的賠率數據,但就另一方面也證明了,通過自身的大數據能力,互聯網公司已經打破了博彩業原本對賽事預測的壟斷。
大數據是博彩業天敵嗎?
針對大數據預測能力與博彩業的未來發展,有人提出一個觀點認為,大數據能力越來越普及和常用化後,會不會讓球賽結果等懸念度降低,尤其是博彩業多少年來所建立起來的「防護牆」會不會轟然倒塌?雖然這有些杞人憂天,但作為任何一項全球重大賽事標配的博彩業,必然會受到影響,兩者間也會形成一種競合關係。
屆時會出現的可能有兩種:一是利益重新洗牌,博彩業尋求與百度、谷歌、微軟等擁有大數據預測能力的巨頭合作,引入更多數據源,共同將博彩業這個遊戲玩下去,後者也會成為博彩鏈條中的一員,也會拿到應得的利益;二是博彩業拒絕與互聯網公司們合作,兩者間鬥智鬥勇,原因是博彩業還擁有自己的殺手鐧,同時也擔心被後者的大數據能力「反噬」,喪失話語權。
但無論是哪種結果,大數據預測能力將深刻地改變博彩業,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臉書營運長桑伯格(Sheryl Sandberg)在出版《挺身而進》的一年以前,告訴我們:「直到現在,我有時依然會一早醒來覺得自己是個騙子,不確定自己是否該待在這個位置。」我們兩個跟她一樣,多年來把自己的成功歸為僥倖,或像電影《慾望街車》的女主角白蘭琪那樣,把成功歸於「陌生人的好意」。我們不是存心貶低自己,而是相信事情確實如此。畢竟,我們何德何能可以爬到現在位置? 如果向學者專家請教樂觀的定義,得到的答案幾乎如出一轍。然而,我們發覺信心是另一回事。總的來說,信心似乎神秘難解,在我們決定深入探究以後,得到的結論有時出乎意料。信心並不完全源自內心,也不必然跟自尊有關。最驚人的是,成功跟信心比較有關,跟能力比較無關。 我們是媒體工作者,有幸採訪全球頂尖人士,看見信心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前途。 她的從容來自勇敢練習拉加德告白:我得硬著頭皮才敢發言 在華盛頓某間雅致的餐廳裡,克莉絲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迎面走來,她身高一百八十公分,一頭白髮,穿著高雅的暗色花呢套裝,散發自信光輝,其他客人認出她的身分紛紛轉頭過來致意。拉加德擔任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總裁,是全球最有權勢的女性之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一百八十八個成員國,職責為穩定全球金融體系,向特定國家提供資金借貸,協助需要的國家進行金融改革。簡單來說,她十分忙碌。 她在由男性主宰的組織擔任最高職位,利用強大力量施壓企業老闆與各國元首,要求他們讓女性擔任要職,背後原因不在於符合政治正確,而在於促進全球經濟。也許是天時地利人和,時任法國財政部長的她,正努力對抗全球金融風暴,而當時的總裁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很可能參選法國總統,卻被指控背著才貌兼具的妻子在外偷腥。 拉加德注定是重整旗鼓的最佳人選。她上任後,憑藉理性作風妥善協調,展現過人才智,協助全球度過金融危機,減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內部風波。 我們跟拉加德本人碰面時,著迷於她的貴族風範;優雅濃密的白髮襯托臉龐,有女人味但不過頭。她客氣的自我介紹,眼神專注銳利,然後微微一笑。跟我們侃侃聊起兩個成年兒子時,她迷人又直率,還說自己寧可在華盛頓騎車而非開車,也大方聊到遠距離交往中的法國男友。 她在法國出生長大,接受教育,高中畢業後在華盛頓實習一年。在巴黎取得法律學位後,決定在美國執業,因為法國某位律師事務所的老闆告訴她,在法國不會有人想跟女性合夥。十五年內,她不僅成為總部設在芝加哥的貝克麥堅時國際律師事務所(Baker & McKenzie)的合夥人,還當選該事務所的首位女主席。 她品嘗著烤鱒魚與菠菜,回想一路層出不窮的自我質疑。「報告或發言常讓我緊張,有時候我要硬著頭皮把手舉起,否則永遠發不了言。」除此之外,雖然她常跟全球最有權勢的一群男士開會,要求他們改變做法,但依然會擔心意料之外的狀況。「我必須深入內心,費勁找出力量、信心、經歷和經驗後,才能提出某個論點。」 她的完美主義來自脆弱梅克爾的準備癖:方方面面了解,才不會被騙 為了克制心中的焦慮,拉加德總是做好萬全且過度的準備。誰跟她心有同感,知道這種做法有多困難呢?答案是跟她同處高位的少數女性——德國總理梅克爾。 「梅克爾跟我聊過這件事。」她跟我們透露。「我們發覺彼此有一個相同習慣。我們處理一件事時,會鑽進裡頭看、站在外面看、橫著看、倒著看,從歷史、科學、地理角度來看,試圖掌握一切,通盤了解,不想被他人矇騙。」我們把吃到一半的法式烤布蕾擱在旁邊,想像這兩位全球最有權勢的女性待在某個地方比對筆記,發覺彼此都過度準備。接下來拉加德主動說出一個多數男性不會有的想法:「不知為何,我們認為自己的專業能力不足以了解全局。」「這當然跟信心有些關係,」她聳一聳肩說,「所以才需要過度準備,反覆演練,確保自己通盤了解,不會犯下絲毫錯誤。」這會是個問題嗎?我們問。「這個嘛,」她開玩笑說,「這很花時間。」 拉加德一方面展現令人驚豔的自信,另一方面也反映完美主義帶來的威脅。儘管拉加德有脆弱的一面,表現依然自信滿滿,值得效法。 然而,這個矛盾使我們苦思數月之久。我們跟她共進晚餐時,她剛開完世界經濟論壇在瑞士舉辦的年會。她笑著說其中一場會議是關於女性日漸提升的經濟地位,與會人士包括許多傑出女性,例如她的好友,臉書營運長桑伯格。 「現場只有一位男性,真是辛苦他了。他一直想表現,但大家都想聽主持人說話,加入討論時會先跟她示意,但他完全不管,對主持人置之不理,想發言就發言,在會議裡顯得很沒禮貌。」那段插曲讓她想到女性不見得要按照男性的規則。 「既然當女性比當男性有意思,為什麼我們要壓抑自己,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與價值?我一向都說我們不該處處模仿男性。」 這個想法很有意思,但我們當下並沒有完全領會箇中含義。 她的出色來自接納不一樣首位軍火工業女總裁:「我與眾不同」拒當乖乖女 「我向來與眾不同。」坐在我們面前的嬌小金髮女士說。她穿著粉色衣服,笑容可掬,辦公室用花朵圖案布置得柔和舒適,但我們湊近察看時發覺這些擺設是由武器碎片做成。哈德森時常打破常規,是首位帶領國防工業製造商的女性,在擔任英國航太系統公司的執行長之前,是國防工業「通用動力公司」的女總裁,在佛羅里達大學工學院就讀時,她是班上唯二的女生,在高中則是首位選修工程圖學的女生。哈德森樂於與人不同,但並不代表她一路走來十分輕鬆,尤其是她在這個陽剛的產業感到分外孤立。她以一貫的直率態度開玩笑說:「畢竟我們是搞軍火跟坦克的。」 每個功成名就的女性都與別人不太一樣。我們可以憎恨自己的特別,然後自我折磨、設限,或者也可以選擇擁抱自己的獨特,引以為傲。越早學會冒險展現自己獨特的一面,日後越能在緊繃的談判中維護自身的立場,接下男性同事愛爭取的耀眼任務,或者做出一般人認為乖乖女不會做的事情。 我們可以趁早教子女做自己,而不只求好表現。如果哈德森的父母只想要個普通的乖女兒,那麼他們應該早就期望落空。哈德森從小愛跟男生打籃球,不想跟女生跳芭蕾,最喜歡的科目是數學。她說父母一向讓她做自己。她從來不在乎是否受人喜歡,只想受人尊敬,為此她也很感謝父母。更重要的是,當她碰到挫折,他們教她如何重新振作。 哈德森呈現出來的形象面貌多元又細膩,絕不只是男人堆裡的女強人而已。她直言不諱,一方面侃侃訴說她在專業領域有多能幹,一方面樂於提到她在哪些地方有待改進(「多聽,少說」)。她甚至坦白聊起幾件人生憾事。哈德森以與人不同為傲。她只有一次順從外界期望行事,卻以失敗收場。「我大學剛畢業就結婚,主要原因是別人期望我結。我把姓氏改了,主要原因是別人期望我改。」她與丈夫結褵二十五載,離婚收場。她嚮往的說:「我好想改回原本的姓氏。」然而到那時為止,她也已在職場打拚二十五載。「我的姓名在這行很響亮,要改回去實在很難,而且有什麼理由改呢?」哈德森的坦蕩態度煥發自信光彩。 真正有信心的女性(也許該說真正有信心的任何人)不覺得有必要遮遮掩掩。她們就是這樣的人,有優點也有缺點,要是妳不喜歡,或覺得不該暴露缺點,那妳就搞錯了。她們冒險展露缺點,但絕對沒有因此無法成功,甚至反而更為成功:她們不只有膽與人不同,更有膽做自己。 (本文摘自前言、第一章、第五章) |
經濟探底下的總理自信 作者:吳曉波 國務院經濟形勢座談會給人總的印象是:宏觀略顯凝重,微觀非常活躍。“這就好比騎自行車,我們一方面要看到豐收的遠方,同時也應該過好眼前的這個坎。” 一季度的經濟形勢座談會原定在4月10日舉辦,後來推遲到了14日,期間,李克強總理去了一趟東北老工業基地、接見了美國商務部長。 座談會的地點定在中南海的國務院第一會議室,前後兩個半小時,給人總的印象是:宏觀略顯凝重,微觀非常活躍。 總理關心的三個新數據 在社科院副院長李揚、瑞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等人的分析中,全球經濟正陷入一個較長期的半衰退通道中,用IMF總裁拉加德的話說,歐美經濟進入“新現實”,而這與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便構成了一種共生互振狀態,列國均難免其外。相比較,中國經濟的健康度和可騰挪空間顯然是最好的,李揚等人因此提出了加快外匯儲備管理體制改革等建議。 在宏觀經濟學家們看來,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穩信貸,放貨幣”是一種可以大膽嘗試的調控手段。 用更通俗一點的話說,二季度之後,股票也許還會再“飛”一會兒,降準和降息也許是可以期待的,固定資產投資的力度也許將加大,而房市的回暖在某種程度下也是可以被容忍的。 我聽到了“泡沫”加大的聲音。 在我寫這篇專欄的時候,15日上午,國家統計局公布了最新的數據,一季度GDP增速為7%,創下2009年二季度以來的新低。 在14日的座談會上,總理顯然已經比我們更早地了解到這個數據。在他看來,當前的中國經濟“總體平穩”,不過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的交織則應該充分警惕。 曾在中國最大的農業省河南掌印多年的李克強對節氣非常熟悉,他說,四月的農業正是“青黃不接”的季節,宏觀經濟也應該做好“銜接期”的工作,“這就好比騎自行車,我們一方面要看到豐收的遠方,同時也應該過好眼前的這個坎。” 相對於傳統意義上的一些經濟關鍵數據,如投資、出口、消費及工業增長值,李克強提出了他掌控中國經濟良性化成長的三個新指標,那就是:充分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環境改善。 ![]() 總理的三個新指標 這三個數據在今年的一季度表現得都還不錯,失業率維持在5%的中低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1%,而能耗下降的趨勢很明顯,總理的基本信心應在於此。 “互聯網+”這把火是總理點燃的 我被安排在第六個發言,前五位均為宏觀經濟學家,自我之後的四位則全數是企業家,後半場的氣氛明顯要熱烈得多。 “現在民間兩把‘火’,一個是股票,另一個是互聯網+。”這是我發言的開場白。 自今年兩會上,總理提出“互聯網+”的概念後,一把轉型大火已被轟然點燃,如今行走互聯網企業或傳統企業,無一不熱烈討論“互聯網+”。中國企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命題,最早提出於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前後,然而在後來的十多年里,外延式擴張仍然主導著成長的邏輯。時至今日,應對挑戰、積極轉型無疑已成為業界共識。 坐在我旁邊的張瑞敏,是被邀約與會的傳統制造業代表。創辦於1984年的海爾是中國大制造時代的標本,以大集約生產和精細化管理著稱,可是在今天,張瑞敏開始顛覆所有的制造業管理理念,決然推行組織變革和渠道創新。 “海爾有8萬多名員工,如今,我們裁員2.6萬人,徹底去除中間層,把決策權、分配權和用人權,統統下放給員工。海爾有3萬家專賣店,在過去,這是海爾最大的資產,但現在卻可能是負資產了,我們積極轉型,一季度,海爾的網上銷售增加了250%。”張瑞敏的介紹,引起了總理很大的興趣,頻頻互動交流。 在座談會上,總理還特別關心通信基礎設施的建設,隨著移動互聯網熱潮的到來,移動應用、電子商務正成為產業經濟的一次強勁促進力量,然而,中國的寬帶能力非常弱——總理用了一個對比數據,“我們的互聯網應用可以排名世界第一、第二了,可是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的評估,我們的帶寬在世界範圍內排名在80位以後,所以,必須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這方面我們的潛力很大,空間也很大。” 我所提出的四項政策建議 在這次座談會上,圍繞著產業創新與企業轉型,我提出了四項政策建議。 其一,優化扶持政策,政府資金與風險投資融合。 為了推動企業創新轉型,每年各省市的經信、科技及文化部門都會投入大量的扶持資金,然而它們的使用效率都比較低下,我建議將這些政府的扶持資金與民間如火如荼的風險投資資本相融合,讓更具效率和風控意識的風投企業去尋找、評估和投資扶持項目。 其二,加速優勝劣汰,發揮地方政府的產效政策。 建議地方政府利用好手中的土地和稅收扶持政策,在落後產能的淘汰過程中,以量化考評的手段,發揮更為積極和主動的作用,從而加速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在這一方面,心要更狠一點,膽子要更大一點。 其三,推動跨境電商,用互聯網思維轟開突破口。 我不太看好當今的自貿區模式,相比,我更青睞杭州正在展開的跨境電商試點,後者用互聯網思維應對全球化,是外貿體制改革中的互聯網+試驗,跨境電商的試點有機會在關、稅、匯、檢等通關政策上實現簡政放權、提高效率,達成真正的制度創新。 其四,鼓勵品牌外銷,擺脫中國制造低端化形象。 在歐美主流市場的白色家電銷售中,中國制造的比例高達50%,可是中國品牌的比例只占3%,而且長期以來沒有擺脫低端化的形象。政府應鼓勵並扶持擁有核心技術的中國品牌走出去,嘗試打正面戰場,全力改善中國商品的形象。 最大的政策工具是簡政改革 “我有一只‘政策工具箱’,里面還有很多工具的。”總理半開玩笑地說,“當然,最大的工具是改革。” “簡政、放權、搞活”,這是李克強政府上任來最鮮明和突出的執政風格,在座談會上,他對權力下放和加大市場調控能力的執著給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網易丁磊在匯報他的公司參與跨境電商的業務時,提及“海關在星期天不提供服務,這不太符合互聯網二十四小時運轉的規律”,總理當即打斷,側臉問相關部委領導,“你們了解這個情況嗎?”答,“我們已知道,正在改進中。”總理又轉頭對國辦說,“你們抓緊督促。” 中興通信的侯為貴匯報時說,中興在去年為銀川市打造了一個智慧政務平臺,完成432項政務的一站式審批,審批時限縮短了78%,企業註冊由五天壓縮為一天,總理非常高興,立即建議有關部門專門去看一看。 我在匯報時談及了一個現象,東南一些省份的外貿企業主,每年有一半時間在做業務,另外的一半時間則疲於應付各個政府部門的種種報關、退稅等事務,總理很感慨地插話說,“沿海的民營資本已經很發達了,還要一半的時間,那中西部會怎樣呢?反過來,這也是潛力,時間有時候是敵人,有時候是朋友,把浪費的時間解放出來,就是朋友,就是金錢。” (轉自新浪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