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早期股東拋股揭秘 扎克伯格套現11.4億美元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30667/
北京時間8月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技博客Silicon Alley Insider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亨利·布羅吉特(Henry
Blodget)週四撰文指出,雖然Facebook上市後股價不斷下滑,週四更是跌破20美元,較上一交易日下跌6.2%,再度創下歷史新低,但
Facebook的早期股東依然在首次公開招股(IPO)時通過拋售部分持股賺得盆滿缽滿。以下為Facebook早期股東拋售公司股票的相關情況:
--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Facebook首席執行官,拋售3020萬股,套現11.4億美元。
--風險投資公司Accel Partners,Facebook早期投資人,拋售5770萬股,套現21億美元。
--皮特·泰爾(Peter Thiel),Facebook早期投資人,拋售1680萬股,套現6.38億美元。
--俄羅斯互聯網投資公司DST,拋售4570萬股,套現17億美元。
--高盛,Facebook投資人,拋售2430萬股,套現9.23億美元。
--Elevation Partners,Facebook投資人,拋售460萬股,套現1.75億美元。
--Greylock Partners,Facebook投資人,拋售760萬股,套現2.89億美元。
--Mail.ru,俄羅斯互聯網公司,拋售1960萬股,套現7.45億美元。
--馬克·平卡斯(Mark Pincus),Zynga首席執行官,拋售100萬股,套現3800萬美元。平卡斯在今年4月Zynga股價暴跌前還拋售了這家公司的股票。
--Meritech Capital,拋售700萬股,套現2.66億美元。
--微軟,Facebook合作夥伴和投資人,拋售660萬股,套現2.5億美元。
--老虎基金,對沖基金,拋售1900萬股,套現7.22億美元。
--裡德·霍夫曼(Reid Hoffman),硅谷投資人,拋售94.3萬股,套現3600萬美元。
Facebook早期股東累計拋售了2.41億股公司股票,套現98億美元。如今,這些股票的市值僅有48億美元。當然,即便是已經拋售了部分
Facebook股票,Facebook早期股東依然持有著這家公司巨額的股票。從目前的情況看,他們選擇拋售公司股票的做法無疑是英明之舉。
扎克伯格秉承喬布斯一脈 不充當天使投資人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8/15/231125.html據國外媒體報導,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撰稿人馬特·林利(Matt
Lynley)週一撰文指出,許多科技公司的創始人都會把作為天使投資人,在功成名就後通過大量投資創新公司來散播自己的財富。不過Facebook創始
人、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還沒有顯露出這種跡象。在這一點上,扎克伯格與蘋果已故的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極為相像。
消息人士透露,之所以與絕大多數的科技公司創始人不同,是因為扎克伯格選擇了不對創新公司進行投資。至於其中原因,可能是因為負責一個擁有10億用戶的社交網站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
在知名的科技產業人士當中,還有誰從來沒有扮演過天使投資人的角色?史蒂夫·喬布斯。與扎克伯格一樣,喬布斯也是一個以專注力而聞名的人。在將皮克斯動畫出售給沃爾特迪士尼之後,喬布斯更是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了蘋果,正是蘋果以iPhone崛起的時候。
扎克伯格沒有選擇去扮演天使投資人這一角色的原因非常簡單。如果從事後者,可能投資100萬美元,賺回1億美元。代價是需要付出精力幫助投資的這家創業企業盈利。但扎克伯格不用這麼做。他運營著一家市值達到數百億美元的公司,不值得為可能帶來的1億美元耗費精力。就和許多優秀的企業首席執行官一樣,扎克伯格當前著重考慮的是如何解決Facebook自身的問題。
扎克伯格:被低估,才能讓他們刮目相看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9/2075002.html淡出公眾視野幾個月後,Facebook CEO扎克伯格9月11日參加了TechCrunch
Disrupt大會,接受了阿靈頓(Michael
Arrington)的採訪。他的現身依然是標誌性的衣著:灰色圓領t恤、美津濃球鞋和牛仔褲。有趣的是,他的左手並沒有佩戴婚戒。他在訪談中承認對股價
不滿、HTML5的戰略失誤,重申不會造手機,但仍然躊躇滿志。他說:「我能承受人們的低估,因為我寧願被低估,這樣才能真正讓他們刮目相看。」
關於IPO
「咱們就開門見山吧,股票的表現不好。」扎克伯格說,Facebook會做一些事建立企業的長遠價值。
看起來扎克伯格有些緊張,阿靈頓讓他緩一緩,扎克伯格說:「我們只有21分鐘。」
然後回到了IPO問題,阿靈頓問扎克伯格:「在IPO招股書中,你說提供服務不是為了賺錢,這是本意嗎?」扎克伯格說這是Facebook哲學的基礎,建立使命、建立業務是相輔相成的。
在股價波動上,Facebook是不是存在道德問題?對此扎克伯格笑言:「股價沒有什麼推波助瀾的,因為在過去Facebook就是一個爭議點。這
不是第一次起爭論,之前已經有過。Facebook已經習慣媒體的褒貶。」他說激勵Facebook員工的是建立自豪的產品,不只Facebook如此,
全世界都這樣。
阿靈頓問了用物質激勵員工的問題,扎克伯格認為,新員工來到企業,員工獲得股票,如果今天價值降低,未來就應該值更多,讓人們留下、多激勵很好。
在HTML5上投入的兩年可能是最大的戰略失誤
接下來談Facebook產品,尤其是移動。自從Facebook推出新的iOS程序,用戶每天看到的信息量翻倍。比起PC,移動更像電視,扎克伯
格說,這意味著Facebook可以賺更多的錢。在移動方面,他認為廣告必須更整合,產品團隊目前的任務就是這個。他說:「有巨大的機會,問題就是如何進
入。」扎克伯格說:「在移動上我們無疑有許多錯誤之處。」
他進行了自我批評。他也解釋了為什麼Facebook對移動的轉移這麼慢。
他如是說:Facebook在技術戰略上下了很大的賭注——主要是在其網站的移動端上,而不是專為智能手機打造的原生應用,現在看起來這不是一個正
確的選擇。現在Facebook正在為iOS和Android打造恰當的原生應用。看上去,扎克伯格對進展還覺得滿意。如果這事能成的話,移動對
Facebook將是個加分而不是減分。
扎克伯格稱:「最大的錯誤是在HTML5上下賭注太多,在本地程序下注太少。」
談及HTML5,扎克伯格說:「我們從沒達到想要的質量水準。」在HTML5方面工作2年後,又必須重新開始編寫本地程序,也就是現在看到的程序。
這可能是最大的戰略失誤。2年前Facebook曾在HTML5努力,推出了Faceweb產品。扎克伯格說:「我們現在是一家移動公司,所有代碼都為了
移動而寫。」
扎克伯格透露,通過移動網頁使用Facebook的用戶數量超過了使用iOS和Android應用的用戶數,但「移動網頁並不是未來」。Facebook上月發佈了全新的蘋果應用,「Android應用很快就會發佈」。
Instagram用戶突破1億
扎克伯格透露,今年4月收購的Instagram用戶剛剛突破了1億人,這是個很讚的產品。「我們希望幫助他們擁有數億用戶,但不打算將他們完全納入Facebook,而會繼續把他們當做Open Graph夥伴來對待。」
接下來談Instagram問題,為什麼要收購一個圖片分享程序?扎克伯格說:「我們想執行我們之前決定要做的功能。」
Facebook造手機?絕不
一直有傳言說,Facebook會用手機切入硬件市場,而扎克伯格一直都否認,這一次他堅持道:「對我們而言,(做手機)一直是個錯誤的戰略。」他在發言中說「假設我們有個手機……」,隨即澄清道,「我們沒有。」
小扎說,如果Facebook有手機,能有1000萬到1500萬用戶。但Facebook今天的戰略跟其它想要構建硬件體系的IT企業很不同,FB的方向跟蘋果是相反的。
搜索
小紮在搜索上暗示了自己的野心,他說Facebook現在每天有10億查詢量,他說:「搜索正走向有趣的方向,搜索引擎正向主動提供答案進化。在回答用戶提問上,Facebook相當獨特。」
使命
扎克伯格再次提及Facebook的使命:20年後,Facebook將連接世界每一個人。他說:「我能承受人們的低估,因為我寧願被低估,這樣我們才能真讓他們刮目相看。」
Facebook股價今天盤後上漲4%,採訪結束。
Businessweek專訪扎克伯格:第一個10億用戶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8906商業週刊:首先,恭喜Facebook的用戶首次超過10億。這對Facebook有何重大意義?
扎克伯格:最重要的是影響力。從員工數量的角度講,我們一直是小公司,我們僅有1000個網絡工程師。但Facebook的用戶已經達到10億,這
就是說,我們的一個工程師將為100萬人服務。這在其它公司是不可能出現的。我跟Facebook董事會成員Marc
Andreessen討論我們龐大的用戶群時,他說他想到的有10億顧客的公司只有兩家:可口可樂和麥當勞。
商:你們又沒有想過利用這10億用戶做點什麼?
扎:處理如此大規模的數據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十分有趣,大家都知道Facebook的用戶超過了10億,但我們不會直接處理這10億人的數據,如何從這10億人裡取得合適的樣本是我們面臨的第一個大的挑戰。
商:你是如何慶祝這一歷史性時刻的?
扎:也沒什麼啦,就是我們聚到一起,為這一時刻倒計時。然後就回去工作了。我們公司的精神就是創造者的精神。我們不想為一些里程碑過分的慶祝。
商:有什麼事情是通過10億用戶可以做到,而5億用戶做不到的呢?
扎:假設我們在為Skype或Netflix等擁有龐大用戶群的公司服務時,如果我們只有5億用戶,那麼很有可能我們的用戶不是這些大公司用戶的主
題,我們的數據便不能為這些大公司服務。但當我們的用戶達到10億時,情況就不一樣了。當我們的用戶規模進一步擴大時,我們可能就能夠知道每個人的每個朋
友都是誰,這樣我們就真的不一樣了!
商:Facebook在健康醫療、金融等方面的雄心有多大?
扎:我覺得這個問題很複雜。我不會低估社交網絡在這些方面的作用。我的妻子是一名醫生,她經常跟我講一些聞所未聞的病例,這些病例往往跟社會交往相關。我認為,社交網絡在治療與社交相關的疾病方面能發揮的作用還是很大的。
商:Facebook用戶如何達到20億?你願意預測一下達到20億的時間嗎?
扎:我不想預測這個時間。現在應該專注於移動市場。世界上有50億人擁有手機,有10億人使用Facebook,有6億人通過收集使用Facebook。並且越來越多的手機是智能機,這對我們來說是巨大的機會。
商:你對進入中國市場怎麼看?
扎:我很希望這件事成真,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需要證明,我們能把這件事做得各方都滿意。
商:Facebook的員工很強調「快速反應」的公司文化。會不會在某些程度上,你們只是單純為了快速反應而快速反應呢?
扎:首先,我認為我們比以前成熟了一些。我一直希望Facebook能像規模只有現在十分之一的小公司一樣反應快速。這樣持續下去的話,即使我們公
司的規模變得十分巨大,我們也能比同等規模的公司運轉的更快。當然,快速反應的代價就是我們犯了更多的錯誤。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我們所珍視的是快速反應,
所以犯更多的錯也變得可以接受了。
商:假設時間退回6個月前,你希望對公眾市場以及機構投資者瞭解些什麼?
扎:我們關注的是長期。有些時候人們會問我「上市對公司文化有何影響」之類的問題。我的觀點是,上市只是一種選擇,對公司文化不產生影響。上市後股票表現不盡如人意,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要做的是,提高公司的長期價值。以這樣的方式來回報投資者。
商:我們還回到「十億」的話題上,你一開始說這對你意義重大。
扎:是的。我感覺這是一種榮耀。我們創建的網站,有10億人在使用,並且使用Facebook不是必須的需求,像吃飯穿衣。我們滿足的是人類內心深處的關心自己所愛的人的需求。這些深層次的需求使我們為什麼稱之為「人」的原因。在這樣一家公司裡工作,本身就是一種榮耀。
扎克伯格的蛻變:Facebook不僅要酷 還要賺錢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10/27/234307.html導語:美國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今天撰文稱,經歷了IPO(首次公開招股)後的失落,Facebook CEO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終於明白,單純打造優秀的產品還不夠,必須創造合理收入,才能真正在市場上立足。
以下為文章全文:
扎克伯格改弦更張
受財報利好的影響,Facebook股價週三高開22%。如果你問分析師,Facebook哪些地方表現得好?你會得到三條信息:
——Facebook銷售額增速終於不再放緩;
——廣告增速再度加速;
——移動業務遠超預期。
但事實上,這種種利好背後,還有一項被忽視的重要因素,那就是:馬克•扎克伯格改變了觀念,並徹底改變了Facebook的運營模式。
當Facebook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IPO申請時,扎克伯格曾經向潛在股東發出過一封公開信,他在信中警告稱:Facebook不是為了賺錢而做產品;而是為了做產品而賺錢。他的原話是:「簡單說:我們打造服務不是為了賺錢:我們賺錢是為了打造更好的服務。」
這一點都不意外。從一開始,扎克伯格就明確表示,他在哈佛大學宿舍裡創辦TheFacebook.com,並在加州建立公司的目的不是為了賺大錢,而是為了給用戶「做點炫酷的東西」。
只為酷炫不為錢
時間回到2004年,在TheFacebook.com發佈前夕,扎克伯格與一位好友在網上聊天時如此評論他的第一個投資人愛德華多•薩維林(Eduardo Saverin):
扎克伯格:愛德華多掏錢給我買了服務器。
好友:真傻。
扎克伯格:也不是,他覺得能賺錢。
好友:你覺得呢?
扎克伯格:我不會做生意。我只想做點炫酷的東西。
於是,從2004年到2012年5月18日,「不會做生意」和「只想做點炫酷的東西」一直都是Facebook所奉行理念。扎克伯格做的東西的確很酷,並因此為Facebook吸引了龐大的用戶群。
隨著Facebook不斷壯大,扎克伯格也建立起了一個符合自己理念的組織。他的目的是親手挑選一批超一流的工程師、開發者和高管,與他一同開發Messenger或News Feed這樣的「產品」。然後再招一批一流的人從事廣告業務,向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匯報。
這種做法使得Facebook的產品不斷推陳出新,不僅即時通訊產品產品擊敗了AIM,News Feed也開始威脅AOL和雅虎等門戶網站。但弊端也逐漸顯現:廣告業務幾乎沒有立足之地,小得可憐的廣告位只能在Facebook的右邊欄苟延殘喘。
用戶忽略了這些廣告,廣告主也不願掏錢。Facebook的業務因此受到衝擊。為了吸引廣告主,他們拚命擴大用戶規模。然而,由於廣告表現糟糕,其2011年的收入增速還是開始放緩。
效仿谷歌
現在看來,這種做法顯然是錯誤的,但投資者的大力支持卻成為Facebook和扎克伯格堅持這一理念的重要動力。微軟2007年給予Facebook高達150億美元的估值,高盛2011年將這一數字進一步推升到500億美元。
同樣不應忽視的是,當Facebook獲得普及後,很多聰明人紛紛開始將它稱作是下一個谷歌。
谷歌是一家市值2000億美元的公司,作為公司領導層的核心,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都很樂於將創收的事情完全交給蒂姆•阿姆斯特朗(Tim Armstrong)這樣的銷售人才和尼克什•阿羅拉(Nikesh Arora)這樣的MBA人才。
創辦谷歌后,佩奇和布林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完全忽視創收工作,這也為包括扎克伯格在內的整整一代創業者樹立了榜樣——儘管可能是壞榜樣。
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或許是一個更值得效仿的對象。他同樣很有耐心,同樣很有創意,同樣很關注用戶,但他每做一件事情都知道自己是在做企業。但谷歌的兩位創始人也很幸運,他們偶然借鑑了別人的創意,開發出了搜索廣告,這如今已經成為商業史上最完美的業務。
轉變觀念
從2004年到2012年,扎克伯格把Facebook打造成了「只做產品不賺錢」的公司。然而,Facebook在前進途中卻突然遭遇了兩座冰山。
2012年5月,Facebook終於上市了。但僅憑龐大的用戶是無法取悅公開市場的投資者的。與此同時,Facebook的用戶也開始大舉改變上網方式,放棄了靠廣告模式支持的Facebook.com,轉而使用沒有廣告的Facebook移動應用。
短短幾週,Facebook的市值就從1000億美元跌至500億美元。
扎克伯格或許不在乎錢,但卻十分看重公司的競爭力。他意識到,股價低迷將導致公司難以吸引優秀人才。
今年9月,扎克伯格參加了TechCrunch Disrupt大會,這也是他在Facebook IPO後首次公開亮相。他在會上承認,優秀的人才之所以加盟Facebook,一方面是認同他們的使命,但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多賺錢。
現在,他已經改變了對公司盈利和組織結構的看法,這頗為令人欣喜。但更令人欣喜的是,他意識到,移動浪潮為他提供了再造Facebook的機會,而創收則在其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
在週三的電話會議上,扎克伯格宣佈Facebook最近幾個月發生了重大變化。曾經一心一意專注產品,把盈利完全拋在一邊的團隊,如今也要從一開始就考慮移動商業化問題。
「我們正在開發更多一體化的廣告產品。」扎克伯格說,「以往,多數廣告位都在右邊欄。這是一種割裂的體驗。我們成立了廣告團隊,他們的職責就是推動這種服務,並將其提供給所有的產品團隊。」
他還補充道:「現在,我們會要求所有產品團隊負責自己產品內的廣告體驗。」
扎克伯格表示,第一個收到命令的是News Feed團隊。效果已經相當驚人。兩個季度前,News Feed的移動廣告收入還是零,但現在,根據CFO大衛•埃博斯曼(David Ebersman)的說法,他們每天創造的廣告收入達到300萬美元,全年收入有望超過10億美元。
2004年,扎克伯格曾經說,他不關心賺錢,因為他想「做點炫酷的東西」。但他終於明白,這不是一個二選一的問題。
更何況,所謂的酷到底是何含義?
扎克伯格兼職中學教師:教授如何創業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4/2607403.html據國外媒體報導,就算哪天如日中天的Facebook倒閉關門,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也並不會失業,因為他還有著第二份工作——中學老師。
在接受美國《連線雜誌》(Wired)採訪時,馬克·扎克伯格透露,每週他都會到加利福尼亞的東門洛帕克市(East Menlo Park)的一所中學教課,課程內容是「如何創建一個企業」。扎克伯格表示,自己深受妻子普里西拉(Priscilla)的熏陶,而她在哈佛畢業後,開始了教師生涯。
扎克伯格還談到:「每週二,我們都會仔細研究一項技能,而每組都有一個小項目需要完成。當課程結束的時候,學生們可以來到Facebook,並且銷售他們製作的產品,就像真的在做市場推廣一樣。」
目前,扎克伯格開始授課的具體時間並未透露。不過今年1月,《水星報》(Mercury News)曾在一篇報導中提到,每週二,扎克伯格都會為「男孩女孩俱樂部」(Boys & Girls Club)教授課外課程。
扎克伯格坦言,在慈善方面,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影響極大:「比爾·蓋茨給我提了些建議:不要僅僅是簡單的散財、捐錢——你需要一些具體的實踐。所以我還在等什麼?顯然,我一天的工作已經佔用了99%的時間,所以我無力再創建一個基金會。但是,我可以使用風險資本的方法,來投資人才。我對紐瓦克(Newark)的學校進行投資,因為我相信這裡的州長、市長,而他們也值得信任。」
2011年,在Facebook將總部從帕洛阿爾托(Palo Alto)搬到門洛帕克後,扎克伯格曾給一群八年級學生做了一次演講。那時他說:「我初中畢業時的情形已經變得模糊,而以後,當你們回過頭,也許也不會記得太多。但是,我希望你們感到開心。」
扎克伯格談移動互聯網:數據流量遠比手機本身貴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265.html你為什麼要建立這樣一個組織來擴展全球的連接性?
扎克伯格:互聯網是我們改善世界的一個重要平台,但這一平台無法自我建立。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們已經在發展中國家投入了數十億美元讓人們保持連接。我們推出了一個名為「Facebook for Every Phone」的產品,它可以將Facebook的服務推廣至功能手機端。目前,這一服務的用戶已經超過了1億人。
然而,目前全球範圍內還沒有一個公司或政府構建出了一套完整的基礎設施來支持這項服務,所以我們需要和同行企業一起努力。自從我們成立Internet.org組織以來,我們已經聽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有意同我們合作運營商和政府的聲音,這將在未來3、5年、或者更長時間內為我們的工作提供動力。
你認為接入互聯網是一項基本人權,能對此解釋一下嗎?
扎克伯格:下個世紀將是一個由工業、資源型經濟向知識型經濟過渡的故事。比如,如果你擁有一塊油田,那麼我就無法在同一片油田上進行開採。但知識卻不是如此,如果你知道一些東西,你就可以同外界進行分享,然後整個世界都會變得更加富有。但在這實現以前,巨大的貧富差距將不可避免。目前,最富有5億人的財富超過了剩餘60億人所擁有財富的總和。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讓每個人都接入互聯網,並借此推動世界進入知識經濟時代。
在美國,目前存在著一個所謂的「互聯知識經濟體」,國內的財富差距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兩極分化已經成為了一個現實的問題。
扎克伯格:一個自然的過渡肯定會發生。我今年曾在一所當地的中學裡上過課,學校裡的很多學生都無法在家上網。所以,我們在美國地區也有許多工作要做,這可不是一件「用手指打一個響指,然後每個人就可以上網了這麼簡單的事」。現代工業革命已經停滯了十年時間,人們需要一個基石來促使改變的發生。
即便是你沒有牽頭成立這個組織,手機不也會變得越來越便宜嗎?
扎克伯格:智能手機變得便宜了並不意味著消費者就可以負擔的起昂貴的數據流量費用。舉例來說,iPhone在美國的兩年使用成本為2000美元,但其中只有500美元為電話本身的成本,另外1500美元則是數據流量費用。所以,數據流量費遠比電話本身更貴。現在我們最大的問題是要讓數據接入變得更加低廉、弄清怎樣才能提供免費的互聯網電話服務,然後再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商業模式。
你怎樣才能使數據變得更加廉價?
扎克伯格: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試圖讓我們的應用運行更流暢、Bug更少,但直到今年我們都沒有在「在使用相同數據量的前提下提供相同用戶體驗」方面下工夫。對於那些身處發達國家使用我們服務的用戶來說,這些都不重要。但對於其他幾十億用戶來說,這卻是十分重要的。今年初,人們在Android平台上的Facebook應用平均花費12MB的流量,我希望能在未來幾年內通過一些小範圍的變動使這一數字下降到每天1MB。不過,即便是1MB的流量對於某些地區的用戶來說仍然太大了,所以現在的問題是我們能否將其控制在0.5M,甚至是更少的流量範圍內。
你能打造出一個完全免費的文字版互聯網嗎?
扎克伯格:我整個筆記本中的文字內容體積不到0.1M,但是類似我們為Internet.org所制作的一段30秒的視頻流量就達到了50-100MB,而且這段視頻已經是利用了大量壓縮技術之後的結果。所以,我認為對部分基礎服務使用壓縮技術會比針對視頻文件使用擁有更大的發展機會。
可以肯定的是,電信運營商可以通過推出擁有更大帶寬廉價寬帶的形式對你們提供幫助。但目前,它們都還不是這一組織的成員,這一點有可能在未來得到改變嗎?
扎克伯格:當然。隨著時間推移,會有越來越的人們加入我們的組織中,其中包括運營商和非運營商。
類似谷歌(微博)、亞馬遜、微軟這些消費者互聯網企業都還沒有加入你牽頭的這一組織。你是否邀請過他們參加,或者你希望他們能夠在未來加入這一組織嗎?
扎克伯格:在這個星球上,許多公司都在做著許多有益的事。我們與谷歌和微軟舉行過會談,我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公司會選擇加入我們,而且我認為Internet.org所專注的事業是需要各個公司團結合作才能實現的。
很奇怪會聽到你談到有關基於文本格式的低數據流量的話題,因為Facebook的前行方向一直都是相反的,那就是不斷的加入更多多媒體信息服務。
扎克伯格:在我們幫助每個人接入互聯網,並使他們獲得了基本的訪問權限後,我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讓所有人都擁有高速互聯網服務,我們的工作不會停止。
你在白皮書中曾提到在推廣全球互聯性的過程中創造新商業模式的話題,能給出一個具體的案例嗎?
扎克伯格:我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即便你沒有選擇任何運營商語音套餐,你仍然可以在任何地方拿起電話撥打911或者其他一些基本服務。我認為,我們可以創建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幫助那些無法負擔這類服務的消費者免費享受這些服務。在這裡,我所指的是諸如短信、維基百科、搜索引擎、社交網絡、天氣情況、查詢商品價格這些服務,我將這稱為「互聯網撥號服務」(dial tone)。我們希望使這些基本服務能夠被那些在舊商業模式下無法負擔數據費用的消費者享用,比如他們可以走進一家商店購買手機,然後可以直接開機享受這些基本服務。
誰會為此買單?
扎克伯格:社交網絡、短信和搜索引擎服務的價值就在於它們是用戶獲得更多內容的門戶。通過讓人們免費訪問這些服務,人們就會發現有更多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可持續內容,然後他們便會使用更多流量以獲取更多信息。最後,這會演化成為一個讓運營商們非常喜聞樂見的商業模式。因此,運營商將可以從新用戶那裡賺到比提供這些免費服務成本更多的利潤。
Facebook有計劃為未來數十億新用戶提供在線身份驗證服務嗎?
扎克伯格: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我們很難一直知道自己的客戶具體是誰。如果你是一個印度運營商,有人通過零售店購買了你的服務後把錢和數據捆綁到自己的SIM卡上,你就無法知道有關這人的更多信息。因此,與客戶建立起一個長期的合作關係將非常具有價值。我不希望假裝我們是唯一一個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公司,但如果我們可以在這一領域創造部分價值的話,我們是會對此抱有濃厚興趣的。
為什麼不以非營利形式成立這一組織?
扎克伯格:這個問題不是通過非營利的形式便可以解決的。我們每年在互聯網基礎設施上都投入了數百億美元的資金,這對於慈善事業來說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也不是一個可持續的模式。目前,已經有許多公司開始在這一方面努力,他們也完成了許多工作。但如果要將這一願景真正得以實現的話就需要各個公司展開團隊合作,而Internet.org可以在這方面提供幫助。
批評人士稱,Internet.org只不過是一個自私的計劃,因為這能夠幫助Facebook建立自己的用戶群。
扎克伯格:當然,我們希望能夠連接到更多的用戶,所以理論上來說這也會讓我們的產品因此受益,但這樣的批評實在是有些過於瘋狂。目前Facebook所擁有超過10億用戶的財富要比剩餘60億人的財富總數更龐大,如果我們只想著賺錢的話,我們就應該使公司僅僅關注那些發達國家市場和現有的Facebook用戶。我們的服務是完全免費的,而且沒有在許多發達國家市場中投放廣告。所以在很長時間內,這一組織都不會為我們帶來盈利。但我依舊願意這樣做,因為這是正確的事情。
是什麼促使你個人投身於這一事業?
扎克伯格:顯而易見的是,任何擁有手機的人都理應能夠接入互聯網。人們經常談論有關社交媒體對於美國文化所造成的改變。我們不妨想像一樣,當這一切第一次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的時候能夠對其造成多大的衝擊嗎?我們使用諸如Facebook這樣的媒介來分享新聞、與朋友保持聯繫。但在那些國家,他們會使用Facebook來獲得生平的第一次健康信息、與身處一百多英里以外不同村莊、甚至是超過十年未見面的好友取得聯繫。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所面臨的最大挑戰,而看到許多企業聯手為之奮鬥則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Facebook計劃第二次公開發售 紮克伯格本人出售23億美元股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8970
Facebook計劃進行7000萬股股份的第二次公開發售,其中,CEO紮克伯格將出售價值23億美元的A類普通股。但鑒於還將購回6000萬股B類股,紮克伯格對投票權的控制只會輕微減少。
Facebook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將出售4140萬股該公司股份,價值約23億美元,此次出售是Facebook公開出售7000萬股A類普通股計劃的一部分。
周五美股開盤前,Facebook股價下跌4%至每股53.54美元。
路透社引述Facebook在一份文件中稱,通過此輪出售股份,紮克伯格的股份占比(投票權)將由此前的58.8%降至56.1%。
但華爾街日報報道稱,此輪發售過後,紮克伯格對投票權的控制將由65.2%降至62.8%。
Facebook還表示,預計紮克伯格會用此次股份出售的大部分凈收入來納稅,這些稅務與購買6000萬股B類股份相關。
每一股A類股份都具有1個投票權,而每一股B類股份則對應10個投票權,且任何時候都可以轉換成A類股份。
除了紮克伯格之外,董事會成員Marc Andreessen也將出售手中165萬股A類股份。
摩根大通、美銀美林、摩根士丹利和巴克萊銀行負責此次公開發售的賬簿管理。
紮克伯格為年少輕狂買單:64億美元送紅杉資本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22/58910.html
十年前紮克伯格曾狠狠地將頂級風險投資公司紅杉資本“玩弄了”一次,後果很嚴重。i黑馬分享本文,希望給大家一些幫助。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現在不僅是一名出色的CEO,而且善良慷慨。不過,誰都有過“犯二”歲月,紮克伯格也不例外。十年前的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算是個“小憤青”。除了使用印有“我是CEO…混蛋”字樣的名片外,十年前的紮克伯格還狠狠地將頂級風險投資公司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玩弄了”一次。那是2004年,當時,紮克伯格還並不太確定是不是讓Facebook永遠運行下去。他覺得,或許他另一個創業點子,Wirehog可以獲得更大的成功。於是,他決定和風險投資機構商談融資事項,紅杉資本聯系了他。紮克伯格壓根兒就沒有考慮過紅杉資本的投資,因為他當時已經聘用了音樂分享服務Napster的聯合創始人的肖恩・帕克(SeanParker),並和他成為了好友。帕克曾成立了一家名為Plaxo的初創企業,紅杉資本是該公司的投資方,只不過該初創企業最後的結局不怎麽好看,自那以後,紅杉資本和帕克就互看生厭。盡管紮克伯格對於紅杉資本的錢沒有一點興趣,但是他還是與其進行了會面。於是,他的腦海里就浮現出了一個惡作劇。這個惡作劇總共有三大要素,第一,紮克伯格將會面時間約在八點,然後故意遲到;第二,不僅遲到還要穿睡衣過去;第三,穿著睡衣展示主題為“你不應投資的十大理由”PPT幻燈片。紮克伯格以脫口秀主持人大衛・萊特曼(DavidLetterman)一般犀利的講話風格,在紅杉資本的辦公室,向其列舉了PPT中的內容。其中有幾條是這樣的:“我們沒有營收”;“音樂行業可能會起訴我們”;“我們穿睡衣來到你的辦公室,而且還遲到”;“因為肖恩・帕克也參與了”;“我們之所以過來是因為紅杉資本一位合夥人讓我們來”。很明顯,紅杉資本沒有投資Wirehog,當然,沒有向Facebook投資過一分錢。到2010年,紮克伯格為自己曾經幼稚的舉動感到後悔。當時,他對《Facebook效應》(The Facebook
Effect)一書的作者大衛・柯克帕特里克(David Kirkpatrick) 說道,“我覺得,我們當時確實惹惱了他們,現在我對此感到非常抱歉。”俗話說,不作死就不會死。就在昨天,紮克伯格為曾經的行為付出了代價。Facebook昨日宣布將以190億美元價格收購即時通信應用初創企業WhatsApp。猜猜誰握有WhatsApp近40%所有權?誰是這家初創企業的唯一投資方?根據《福布斯》雜誌報道,是紅杉資本。那家被曾經年少輕狂的紮克伯格“調戲”過的風險投資公司,將因為此次Facebook收購WhatsApp交易獲益64億美元。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佚名 | 編輯:luhaitian | 責編:陸海天
意大利的馬克·扎克伯格,19歲輟學創建新型招聘網站Egomnia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4/144395.html當很多大學生還沉浸在各種法律,技術,財經考試的複習中,來自意大利的小夥子Matteo Achilli已經準備在今年九月將他的線上招聘公司發展到世界各個角落了。但是其實這一切真沒什麼奇怪的。他的公司,Egomnia,和谷歌,微軟展開合作關係的計劃已經推上日程;而公司服務的「藍籌客戶」早已有諸如 沃達豐(英國電信企業), 寶格麗(意大利著名手錶和珠寶品牌),意大利忠利集團,索尼愛立信這樣的大公司了。
回想到3年前在他高中畢業前想到創建Egomnia招聘公司的那個思想火花,其實這一切真的沒什麼好驚奇的。
沒遇到天使投資人
「大學生可以查到他們申請學校的排名,」Matteo Achilli說,「然後我突然就想到,為什麼不給那些招人的公司建一個求職者的排名,而這個排名取決於他們和招聘的崗位匹配程度?」
儘管這只是簡單的想法,但是對於一個還在上學的男孩,想要創建他理想中的公司,他那一點存款根本不夠,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很不幸,意大利沒有風險投資和孵化器的大環境,因此我只得獨自前行。」他這樣說到。
他試圖去招幾個專業程序員寫算法,但是他們想要10萬歐元,他可沒這筆錢,計劃還沒開始就流產了。
隨後他問了問一些學生程序員,一些人同意為他寫算法,只要十分之一的價格,他的父親幫他籌了這筆錢。
但是一個公司光靠一套算法和一個19歲的創始人就能開下去了?
扎克伯格效應
意大利博科尼大學有著歐洲最久負盛名的商學院,在那兒的的第一年,Matteo Achilli得到了別人的幫助,一個學生寫了一篇關於他的公司Egomnia的文章,文章登陸了一些全國性的網站,被多次轉載。
當正式上線的那天,已經有1000個學生和20家公司入駐Egomnia了。
Matteo Achilli告訴我們,在博科尼大學的就業服務和100多家公司有緊密聯繫。
但是真正的巨大轉機,來自於意大利充滿影響力的雜誌Panorama,把Matteo放在首頁,並授予他「意大利的馬克扎克伯格」這樣的稱號,很容易讓人聯想起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
雜誌的封面很快像Facebook進入紐交所的新聞一樣,成為了非常轟動的消息。
一瞬間各種公司都蜂擁而至,他們想知道更多關於「意大利的馬克扎克伯格」能為他們的公司做些什麼,甚至有微軟這樣的大公司把Matteo置於其羽翼之下,展開了合作關係。
兩年後,Egomnia已經有25萬會員了,700家公司在用他們的服務。
「我們在譜寫互聯網的歷史,」他說,「對於互聯網來說,真正的行家是年輕人,那些頭髮還沒發白的人」
「在22歲做就能做這些事情,對於所有人來說都充滿創新精神的意味。一開始我覺得年齡是我的劣勢,現在我才明白,這是我最大的優勢所在。」
他的成功故事已經不僅僅侷限於意大利了。幾個月周後,他要在家鄉之外開一個新的工作室,於聖保羅,巴西。
網站很快會在英語版之後再弄一個葡語版,與此同時,新上線的高級服務專門為那些有需求的公司設計,收費服務很快就會正式運營。
目前已經有一部關於他生活歷程的電影正在攝製中,製片人想讓他自己演自己,但是他拒絕了。或許是省下來的時間能讓他去複習一下法律,科技和財經的考試吧。
翻譯:i黑馬 蔣思豪
譯自:spyghana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