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 美國基金集團Vanguard的最新分析發現,投資者若在選擇積極管理基金經理時以過去表現的好壞為標準,那麼事實上更容易做出錯誤的選擇:往往會選到輸家而不是贏家。
Vanguard的歐洲首席經濟師Peter Westaway表示:「過去的基金贏家能擁有持續好表現的幾率和隨機扔硬幣的幾率差不多。」
Vanguard分別排列了384家英國股票基金2006年12月以前以及之後5年的風險調整後表現,並將其按回報高低分成五等分。它隨後發現只有15.6%的基金可以在兩個5年都處在回報最高組。
然而,有23.4%的基金在前後兩個5年中從回報最高組跌至回報最低組,還有23.4%的基金被清盤或被合併入其他基金,意味著表現很差。
在美國做同樣調查的結果是將近四分之一的基金可以保持在最高回報組,這比隨機分配的表現要稍強一點。但在這兩個地區,都有相當多的前高回報基金表現暴跌或者被清盤或兼併。
歐洲積極管理基金的情況則更糟糕。只有5%的基金可以停留在最高回報組,而將近20%的跌入了最低回報組,更有將近45%的基金被清盤或兼併。
Peter Westaway表示:「對於英國的股票基金來說,過去的表現並不是未來成功的有效指示。處在回報最高組的基金沒有系統性趨勢繼續留在回報最高組。我們的研究表明,積極管理基金表現的不持續性使人們很難用歷史數據作為判斷未來的依據。」
一位倫敦資產管理經理,Thames River Capital的Gary Potter則認為Vanguard的分析太過簡單且有點像很少起到作用的「後視鏡」調查。
他說:「隨意散播對於積極管理經理的不利言論會使得投資者相信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被動指數基金。要辨別出好的主動經理並不容易,但一旦發現了,所付出的努力就是值得的。」
他表示Thames River Capital旗下同時擁有積極經理和被動指數經理。
諮詢公司Towers Watson的高級投資顧問Matthew Roberts表示,過去的表現記錄只是選擇積極經理標準中的一種。
他說:「我們推薦和選擇經理時還會參考許多質量上的指標,包括基金的穩定性、是否在投資過程中擁有優勢、管理團隊和客戶的利益密切程度、收費結構以及管理團隊的經驗和深度。」
Towers Watson還會評估風險管理和資產組合建立,而不是僅僅跟蹤關注積極經理過去的成績。
在1960年代,有部影集叫做「特務行不行(Get Smart)」,主角是個很搞笑的情報員,叫做 Maxwell Smart(我在讀高中的時候,朋友也叫我這個綽號)。他有個很有趣的道具,就是鞋子電話,是坎在鞋跟裡面的電話;五十年前,他就有行動電話了耶!而且還是「Smart Phone」!
Anyway,在做產品開發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看到很多人,想要把很多功能,合併在一起,做成新的產品推出。你只要稍微搜尋一下,就可以找到很多有二合一、三合一、多合一訴求的產品。這種「萬用型」的產品,似乎很迷人。消費者會覺得花比較少的價錢,買到很多的功能,或是更多的方便。但是很少看到這類產品成功的。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覺得是因為很難用,以及很難賣。
多合一的產品,往往搞的四不像。他們在合併功能的過程中,常常得犧牲掉每個產品的部份價值訴求。例如,鞋子電話既不是很好的電話,也不是很好的鞋子。多合一的產品,就像是腳踏兩條船。你可以想像,腳踏兩條船,搭乘起來一定不舒服,劃起來也不快。如果合併後的產品,沒有發揮出獨特的價值訴求,或是這個獨特的訴求沒有優於犧牲掉的訴求,這個產品就是不成功的。
如果我們看瑞士萬用刀,它刀子那麼小,剪刀不好握,開瓶器太短,說實在的犧牲了很多價值訴求。但是它合併以後,體積變小,產生出很多的方便性,馬蓋先可以隨時帶在身上,而且方便性大於犧牲掉的價值訴求,所以算是很成功的。但是如果你一直添加功能,從常見的七、八個功能,變成好幾十個的時候,萬用刀的方便性就減少了,它大到放不進口袋,重到會把褲子扯掉,而且又沒有什麼搜索功能,找一個開瓶器恐怕也找不到。那時候就又不好用了。市面上有的洗衣機,含有洗脫烘三合一功能;雖然他節省空間,但是比較貴,而且據說烘衣機的功能不佳。他們合併的效益,恐怕也比不上他們犧牲掉的價值訴求。說到這裡,一定有人要提起iPhone這種超級多合一的功能訴求。雖然說iPhone上面有很多功能,但是專門為小螢幕寫的軟體,讓iPhone上面的各項功能,以及它合併起來的方便性,都有他獨特的價值訴求。
做多合一產品的經理人,往往有一種科技人的迷失。他們以為只要推出很多很多的新功能,就可以讓使用者覺得買他們的產品很經濟實惠。但是使用者只在乎這些功能裡面最好的訴求,是否比他們其他的選擇,或是比起競爭者,來的有價值。Google Plus裡面有好多功能,但是沒有一個是比競爭者更有價值的,他們最主打的社群功能,由於人數不夠,沒有造成網絡效應,比起Facebook來像是鬼城。
在一間公司裡面,有這種產品是很危險的,因為這很容易分散經營者的注意力。當A功能的客戶族群中有人批評說A功能不好的時候,當事者會說:「但是我們還有給你B功能!」當B功能的客戶族群有人批評說B功能不好的時候,當事者則會依賴在有A功能的存在來逃避這個自家產品根本很爛的事實。
另外,有很多功能的東西,事實上很難賣。如果你是賣給消費者,你有限的行銷資源,得除以你的功能數量,來與潛在客戶溝通。如果你只專注於你多合一的訴求時,你很難說服消費者說這個產品比他們本來分開使用的幾個產品更好用。如果你是賣給企業,你的問題可能更大,應付一家公司的一個部門就已經很累了,如果你同時面對很多部門,他們利益、政治的鬥爭,會讓你的產品更難賣進去。
那這要怎麼避免呢?我覺得避免的方式得從使用者需求出發。我並不覺得應該要完全放棄多合一的這個作法,但是應該要注意合併起來的價值訴求,是否有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在瞭解使用者需求的時候,別單單把他們對你產品的所有期待,像清單一樣的逐筆打勾執行,而是要更深入的探討說他們是否對整體產品多合一所產出的價值,有真正的需要。Maxwell Smart的鞋子電話,雖然看起來很爛,但是卻滿足了這個情報員他方便性的訴求,以及1960年代電視影集的低笑點啊。
創業者的項目是想改變學校與家長的溝通、家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問題。實現技術是通過公眾微信平台。創業者開始做這個項目時,前期花了一週時間找學校師生與搞教育的朋友等資源瞭解了整個家委、學校、老師的基本需求,最後總結出三大最有需求的功能:通訊錄查詢、群發信息、家長圈;但是只有這幾個功能並不能產生有效的粘性,後來就想到了這樣幾項提升:
第一,從家長圈中分離出一塊:班級要聞,只顯示老師發的各類信息;
第二,簡化老師的操作:只需下課的時候,拿手機在黑板上拍張照就OK了,不再需要回辦公室再編輯文字短信;
第三,家長都可以分享評論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新鮮事,並且建立家長人脈。
家長和老師的溝通需求自古以來就有,這是剛需。包月、高毛率、達90%以上的收費率,「校訊通」是一塊很誘人的的蛋糕,目前市場已經被服務商瓜分的差不多了。服務商都守著自己的一方校士,享受著不錯的收穫。當然最大的受益方永遠還是中移動,而且據說中移動要劈開這些服務商,直接介入學校。
這麼好的商業模式,但還在做短信這麼老土的方式,並且還不能實現家長之間的溝通——眾多草根創業者心有不甘,紛紛試圖通過微信等技術平台分一杯羹。其實,要做出一款比校訊通更好用的產品並不難,例如上文提到的這個項目的產品就實現了一些創新。但是,這不是我要說的重點。
重點是:創業者是否瞭解完全校訊通的商業模式?
校訊通產品有以下幾個特點:
1. 首先付費方是學生家長,學生家長付費的前提是校方在推。
2. 付費方式是手機包月扣費,簡單快捷、付費流程無痛點、無拖欠、用戶無知覺。
3. 最終收費流向有:中移動信息費、服務商利潤、校方分成。
4. 校方除了分成外,可以從服務商這裡取得免費的服務,比如成績管理平台(與校訊通無縫對接,一鍵發送家長)、通知管理系統、各類管理系統和模版。服務商的隨叫隨到服務等等。
回過頭來看看創業者的項目,你能改變上面4點中的什麼?微信比短信節省了短信費?微信裡信息更豐富,可以交流?
套用一句流行的話:Who Care?
創業者發給我們的計劃書中只介紹了產品,沒有提到商業模式。我這裡只要提一些問題,供創業者思考:
1. 整個商業模式最終誰是付費方?唯一的可能還是學生家長——除非教育局政策來干涉。
2. 你的商業模式家長能少付費多少?家長很在乎這點嗎?
3. 你的支付方式是什麼?還有比手機包月更有優勢的嗎?你的支付環節成本,可能就比目前的收費還高。千萬別想學校代收,無可能!
4. 學生家長付費,需要校方推動。校方原有的利益有沒有更好,他們改變的動力何在?
5. 創業者項目最大的亮點還是要實現家長之間的溝通——這是否有點一廂情願?最大的問題是老師是否積極參與,否則家長之間的線上溝通不會形成。只要看看現在很多學校的家長論壇,以及很多班級建立的微信群就知道了。這是一個圍繞學校、老師展開的生態系統,學生、家長目前都不是核心。
最後,我認為校訊通產品會被改變,但商業模式肯定要更加完善。
從這個創業項目,我想到之前接觸過的很多創業項目。創業者往往沉浸與自己設計的產品,覺得產品比市場上現有解決方案更NB,性價比更高。想當然的認為,產品一推上市將改變整個行業,是革命性的產品。更有朋友會在計劃書中直接表明,讓我們不要再錯過第二個馬云。
創業需要激情,要敢想敢做。但具體操作要一步一個腳印,腳踩實地。所以我們在想像產品的宏大前景時,要分析產品的整個商業模式。產品不是商業模式,商業模式也遠遠不只是產品這麼簡單。要明白產品服務的是誰,誰會為產品買單。這是一個商業邏輯鏈,要平衡好商業關係各個鏈條。
希望今天的這篇文章能引起一些創業者的思考。特別是狂熱追求技術、只關注產品的朋友,要更多的關注產品給用戶的價值,關注整個商業邏輯。
| ||||||
這是一場兩岸競爭力的比賽,從產業、公司到個人,將逐一被檢視。而這個曾被我們視為台灣最有競爭力的科技產業,也將面臨競爭優勢一點一滴流失的窘境。 價格競爭,曾是台廠最驕傲的實力,許多美商、日商稱霸一時的產業,只要台廠一跨進去,假以時日,必定成為台廠的天下。許多電子業的老闆都曾驕傲地說:「我們就是比別人會cost down(縮減成本)。」如今,我們遇到了一個比台廠更會cost down的對手︱中國。於是,台灣的電子產業,一個接著一個的崩盤了。 「台廠真的要有聰明的玩法,而不是跟著殺價。」友達資深副總經理蔡國新說。去年,台灣面板廠遭遇到中國面板廠鳴槍的第一戰,就是在三十二吋液晶電視上,「你明知中國三十二吋面板產能開出,供給多了,價格就不會好,那你就不該去硬碰硬。」所以,友達就調整三十二吋面板的產能,改做三十九吋面板。「當消費者看到三十二吋液晶電視很便宜,可是再多加一點錢就能買三十九吋,心態便會動搖。」這就是蔡國新所說的,台廠要有更聰明的策略。 解方一: 要有策略,避開殺價戰「如果跟著中國一起殺價,殺到最後,我們也不會得利。」蔡國新很清楚,如果與中國打殺價戰,那就只是在和稀泥,最後兩邊都是土、土、土(編按:台語,很慘的意思)。 長年觀察台灣科技業競爭力的交大科管所副教授洪志洋不諱言,「講穿了,台廠最需要的就是:創造差異化的價值。」創造差異化幾乎是管理科學裡,宛如家常便飯的名詞,但做起來卻很不容易。 以台灣揚聲器大廠美律來說,這幾年美律遇到來自中國的競爭,問題已不只是殺價,「中國的AAC、歌爾聲學能把產品賣進蘋果,美律目前卻沒辦法,這告訴我們一件事:那就是AAC、歌爾聲學的技術也不比我們差。」巴克萊證券分析師蓋欣山說,競爭力的比賽不會只有價格一項。 「所以,美律去開發頭戴式耳機,就是比較聰明的作法,而不是跟大陸硬碰硬,也就是我們講的,創造差異化的價值。」洪志洋說。 新普董事長宋福祥也認為,台廠要想擺脫緊追在後的陸廠,一種作法是加深技術實力,將差距拉大,另一種是避開紅海市場。 「台灣在傳統PC供應鏈的能量,其實還是很強的。」注意,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楊勝帆用的是「傳統」二字,那新興行業呢?「如果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陸廠崛起的速度就比台灣快。」是的,舊產業部分,台灣有優勢;但具有成長潛力的新產業,台廠早喪失話語權。特別是具備「未來成長性」、「與中國政策相關」及「可以得到補助」這三大要素的領域,早已是陸廠鎖定的目標。 解方二: 技巧性談判,伺機進入平台就拿主機板產業來說,堪稱夕陽產業,日益萎縮的這塊餅,中國廠商就沒有太大興趣。所以,台灣至今還能號稱是全球主機板的重鎮,市場龍頭也都還是我們驕傲的華碩、技嘉。 如果我們將產業別換到了面板、LED、太陽能……,楊勝帆聳聳肩,「這些,中國廠商早就已經追上來了。」講得更實際點,比一比兩岸的技術能力,中國多快能追上台灣?「面板的差距,大概只在一年以內,至於像LED這種太淺的(指技術門檻較低的產業),更容易被追上。」挖角、搶人這些事,中國很早就在做了,從日商、韓廠到台灣,拿到技術對他們來說一點也不難,甚至在中國品牌的異軍突起下,大陸供應鏈有了最強悍的後盾。 如果連台灣最有競爭力的科技業都面臨這種困境,我們該怎麼辦?「你要懂得用手上有的,想辦法拿到我們需要的。」這就像是談判桌上的技術,當中國品牌還需要台灣PC供應鏈的一天,我們就要把握優勢去拿到我們需要的,例如軟體。 「所以,我們跟小米做生意時,能否不要只想著賣零組件?或用較低的價格去換一些東西回來?像是在小米軟體平台上,也讓台廠進去?」楊勝帆說。 解方三: 世代交替,拚創新其實,撇開兩兆雙星計畫(編按:經濟部為加速產業升級,於二○○二年訂定的計畫),台灣沒有太明確的產業發展路線,這也讓科技業發展陷入瓶頸。「你看外國公司,每三十多年就要轉型一次。」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不諱言,台灣產業早已面臨轉型關頭,「只是大家講產業轉型,都以為是要幫大企業轉,但(大企業)要怎麼轉?幾萬人在做面板、PC,是沒辦法轉的。」大企業無法轉型,怎麼辦?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及廣達董事長林百里,都是上個世代的創業家。他們要給下一代機會,當新世代的導師,台灣才有機會。 台灣在制訂未來五到十年的產業政策時,就要把世代交替考慮進去,「當你要抓一隻鳥的時候,不要先放掉手上抓的那隻。」蔡清彥的意思是,產業升級前,台灣最擅長的量產、製造不能放棄,小廠更要靠創意,有勇氣去做小量、多樣有風險的產品,衝出創新能量。有攻有守,才稱得上是完整的產業政策。 撰文‧何佩珊、賴筱凡 |
自從美聯儲2013年12月18日宣布將開始縮減債券購買操作以來,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收益率曲線開始不斷變平(意味著長期國債與相對短期的債券收益率之差不斷縮窄)。
特別是30年收益率曲線,自美聯儲宣布縮減QE以來,已下降近一個百分點。
不少人認為資產購買會壓縮近期與遠期利率之間的“期限溢價”,而這一結果讓很多持這樣觀點的人吃驚。
那些擔憂通脹放緩的人應該留心了。無論如何,名義利率的變化受通脹預期改變的影響並不如受實際收益率改變的影響那麽大。
下面這張圖比較了5年期通脹保值債券與30年期通脹保值債券的收益率,正如從中看到的那樣,實際收益率曲線斜率的變化和名義收益率斜率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
(註:圖中所用數據來源於彭博終端。盡管彭博終端的5年期實際利率與美國財政部數據存在明顯不同,但用兩種方法計算的,自去年12月以來的實際收益率曲線斜率的總變化基本相同。彭博數據可能更能反映現實中交易員的所見所想。)
另一個觀察角度是,將自2013年12月18日以來的名義利率的變化分解為兩個部分:實際利率的變化和通脹預期的變化。盡管同期通脹預期下降15-25個基點相比,實際利率的變化相當顯著。
不久之前,人們都在建議美聯儲應該通過讓交易員相信加息步伐會延遲和放緩,來抵消削減資產購買帶來的影響。如果你相信這樣的觀點,那麽你應該會預期更高的30年收益率和更低的5年收益率。
然而事實恰好相反。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長久期(long-duration)信貸總供給的縮減效應遠遠超過了逐步削減債券購買政策的影響。
下面這張表來自美國前財長薩默斯(Larry Summers)最近的一篇論文,讓人感到疑惑。
左圖(Panel A)描述了QE對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影響。看到Fed Holdings部分,其中SOMA(System Open Market Account)是美聯儲持有資產總量(包括國債和MBS等),作者用SOMA持有量減去流通貨幣量的0.95倍來估計QE的實際效果。Dur是計算出來的美聯儲持有資產組合的久期。
為了便於比較,作者將不同資產的久期用10年期債券的久期標準化,得到資產的標準持有量(10-Year Equivalents一列)。QE (%GDP)一列是從2007年底累計的QE總量占GDP的百分比,呈逐年增加的趨勢。
右圖(Panel B)描述了財政部發行公共債務的情況。同樣轉化成資產的標準發行量(10-Year Equivalents一列)。自2007年底總發行量(CumΔ%GDP一列)的增長主要是由於兩部分的因素:債務發行量擴張(Debt expand % GDP)和久期的延長(Mat Extend % GDP)。
比較一下兩列:QE % GDP (美聯儲QE的增長,表明對債務需求的增加)和CumΔ%GDP(財政部發行量的增長,表明對債務供給的增加)。
2012年,美聯儲購買的債券量(10.6%-8.1%)明顯低於美國財政部發行的債券量(21.5%-17.7%),前者占GDP的2.5%,後者為3.8%。然而國債實際收益率卻下跌了(債券價格上升)。
2013年,美聯儲購買量(14.6%-10.6%)相當於財政部發行量(23.8%-21.5%)的兩倍(GDP的4%比2.3%),但與此同時的國債收益率上升了。
隨後在2014年上半年,美聯儲的購買量與財政部的發行量大致相當,而收益率下降。
似乎美聯儲購買總量和財政部發行總量之間的供需關系並不能很好的解釋國債收益率的變化。
當然除了美國國債以外,還有其他很多債券市場,但我們知道公司債券的發行(及其久期)在這一期間一直持續上升,即使收益(以及利差)一直在下降。
(哈佛大學商學院博士研究生 王子軒 對本文有很大貢獻)
(實習編輯 戴博 編譯)
日元兌16種主要貨幣本周一開盤下跌,因周末日經報道稱世界上最大的養老基金—日本政府養老投資基金(GPIF)擬增加日本國內股市的投資比重一倍至25%,上限達30%左右,這將抑制市場對日元的需求。
日經新聞18日報導,GPIF有意將日股的投資比重目標自現行的12%大幅調高至25%的水準,且預計GPIF將在10月下旬舉行的「投資委員會」上正式決定上述投資目標。
GPIF目前設定的日股資產配置比例(投資比重)為12%,而因市場變動所產生的“乖離”容許幅度為6%(即可容許的日股投資比重上限為18%、一旦超過此上限GPIF就無法再持續購買日股)。
截至2014年6月底為止,GPIF所能運用的資產管理規模達127兆2,640億日圓,其中GPIF將17.26%(相當於21兆9709億日圓)資金投資在日股,投資比重已逼近18%上限值。
據日經指出,若GPIF將日股的投資比重目標提高至25%,等同將有高達8兆日圓的資金將流入日股(約合755億美元),且以現行的乖離容許幅度6%計算,若GPIF將日股投資比重目標設定在25%,也表示GPIF對日股的投資比重上限值將達31%,而以6月底的127兆日圓資產計算,相當於GPIF可投資在日股的資金規模將高達約39兆日圓。
日經表示,除了大幅提高日股的投資比重外,GPIF也計劃將外國股市及外國債券的合計投資比重自現行的23%提高至30%左右水準,對日本債券的投資比重則將自現行的60%大幅調降至40%左右水準。
日股如果走強對日元來說會生成巨大的下行壓力。
受“安倍經濟學”的利好影響,日本股市出現持續上漲,其可觀的利潤顯然也吸引了大量海外資金湧入。然而對於日本境外投資者而言,有一個因素卻不得不考慮,那就是其在日本股市中獲利的同時,也必須承受這一段時間內日元匯價大幅貶值對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海外資金在首次購入日本股票時似乎會在外匯市場上同時做空日元以對沖匯率風險。
澳新銀行(ANZ)高級分析師Sam Tuck稱,日本央行終於給出GPIF調整配置比重的數字,這顯示實際實施時點也在臨近,將利好日本股市利空日元。
據花旗(Citi)稱,因市場預期日本政府養老投資基金GPIF將會改變其投資組合,短期內美元/日元有望升至107.70。
日經225指數本周一開盤大漲2.8%至14938,上周四曾創下五個月低點14529;美元/日元跳空高開0.3%至107.16,上周三盤中曾創下五周低點105.23。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