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撒錢競賽》解讀「超級馬力歐」的非典型救市 歐洲祭出負利率猛藥 能擺脫通縮困境?


2014-06-16  TWM
 
 

 

人口老化、經濟疲弱,是成熟國家共同面對的難題,當經濟體質往負面發展時,貨幣刺激政策竟是唯一解方?

在美、日狂撒鈔票的帶領下,歐洲央行也進一步加入資金派對!

撰文‧乾隆來

歐洲中央銀行(European Central Bank, ECB)總裁馬力歐‧德拉吉(Mario Draghi)再度出手救市了!

兩年前一席喊話

連歐豬國股市都暴漲13%兩年前,他神乎其技地將瀕臨死亡邊緣的歐元搶救回來,讓歐洲經濟回到普通病房調養身體;不幸的是,兩年過去了,病人卻始終無法下床出院,而且老是昏睡不醒。

德拉吉這回又打了幾針令人驚呼連連的強心劑,而且誓言「還有厲害的招數在後面!」這位被媒體稱為「超級馬力歐」的「非典型央行總裁」,這次用負利率以及新台幣十六兆元的長期低利資金,逼迫不願放款的銀行增加放款,用藥與用量都超乎市場預期。

如果說,兩年前德拉吉成功救回了因為心肌梗塞而瀕死的歐洲,那麼這次德拉吉的任務是要處理複雜的高血壓、糖尿病、胃炎加上大腸癌的綜合併發症。超級馬力歐開出的特效藥有多強?新穎且劑量加倍的雞尾酒療法,能不能讓歐洲病人下床走路?應該不用太久就會有答案了。

二○一二年的七月二十六日,歐債危機仍狂風吹襲,歐元遭逢史無前例的崩潰壓力,德拉吉選擇在英國倫敦一場投資機構會議中,以最高分貝向全世界的投資人大喊:「歐洲央行將在職權範圍之內,用盡一切方法,來捍衛歐元!」敏感的投資界以及財經媒體立刻體會到,超級馬力歐將要啟動「超級大水車」、「無敵火箭炮」來消滅看衰歐元的敵人。

德拉吉一言九鼎,一刀終結了狂吹兩年多的歐債危機。

在德拉吉發表演說後,歐洲金融市場立即全面大漲,處境最艱困的西班牙,股價指數在三個交易日暴漲一三‧五%,十年期政府公債利率則從七‧六六%的歷史高點,瞬間大跌(債券價格大漲)至六‧六%,利率跌幅高達一個百分點。

不只是重災區的西班牙、義大利股市大漲,北邊的德國、法國、瑞典,甚至老是站在歐盟對立面的英國,股價都全面回升,泛歐Stoxx 600指數一週內大漲六%,全因為德拉吉這句「用盡一切方法來捍衛歐元」的保證。從德拉吉就任至今,代表歐洲股市的Euro Stoxx 50股價平均數已上漲六○%,戰果極其輝煌!

經歷兩年休養生息,歐洲股市出現罕見的連續第四年多頭榮景,德國DAX股價指數更強勢挑戰一萬點,但是,超級馬力歐卻又在六月五日的歐洲央行理事會後,宣佈史無前例的龐大貨幣刺激方案,包括將銀行轉存央行的隔夜資金利息降到「負○‧一%」;直接以向銀行買入私人債權的方式,向銀行體系注入高達四千億歐元、相當於新台幣十六兆元的長期低利資金;另外搭配極具指標意義的再融資利率,由○‧二五%降至○‧一五%。

創新雞尾酒方案

想解決經濟、政治雙重困境德拉吉降息的雞尾酒式方案中,領先所有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採用負利率,以及調降再融資利率,都是具有強烈指標意義的政策,傳達央行「極度寬鬆」態度的訊息;而四千億歐元的長期再融資方案,則是實質水淹市場的「大水喉」,而且由於這筆長期資金金額龐大、採取固定利率,期限又延展到二○一八年,等於告訴市場「未來四年利率不會上揚!」這還沒完,德拉吉在宣佈寬鬆救市政策的記者會中說:「寬鬆政策到此為止了嗎(Are we finished)?」「當然還沒。」德拉吉說,只要有必要,央行還有更厲害的招數在後面等著出手。

讓超級馬力歐再度出手啟動救市按鈕的時機,一個是五月二十六日的歐洲議會選舉,非主流、以「賭爛」為共同語言的邊緣派議員,竟然獲得總計三○%的席次,歐洲選民已經表達對現狀高度不滿的抗議聲;另一個就是六月三日公佈的通貨膨脹率,五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比起四月竟然下跌了○‧一%,年增率也降至○‧五%,再度創下金融海嘯以來的新低。

歐洲的困境非常明顯:雖然歐洲股市不斷上漲,實體經濟與貨幣貸放卻反向沉淪。

如今歐元區整體失業率高掛在一二%,通貨膨脹率在二○一一年還有三%,現在卻只剩下○‧五%,全體銀行的貸款餘額與去年相比下跌三%,貨幣供給額M2年增率只有二‧五%,而且由於銀行不斷償還央行的救市借款,歐元基礎貨幣餘額與去年同期相比下跌一四%。

趨勢擺在眼前,歐元區失業率居高不下、投資與放款停滯不前、貨幣面的需求疲弱……,期待中的經濟復甦,根本遙遙無期。

複製華爾街作風

被主流媒體痛批獨裁、偷竊通貨緊縮的現象,對於債台高築的歐洲企業與個人來說,又是一個不願面對的警訊。因為在通貨緊縮的時期,負債相對膨脹,不利於債務的償還,疲弱的需求與就業,更讓負債纍纍的歐洲年輕人無力償債,三年前引爆歐債危機的政府、企業與個人債台高築問題,不僅無法隨著時間消化,甚至可能舊病復發。

總部位在美國加州的古根漢資產管理公司投資長閔納德認為,歐洲央行已經成為歐盟的救世主,在政治與經濟力量快速崩解的現狀下,超級馬力歐的表演,成效不只在總體經濟與金融市場,更是維持歐洲政治統合不可或缺的主角。

但是,閔納德的說法過度樂觀,他其實只對了一半。

德拉吉的超級寬鬆救市方案,實際上並沒有獲得歐洲內部一致的同意。德拉吉出生在義大利,在美國MIT(麻省理工學院)獲得經濟學博士,指導教授是新凱因斯學派泰斗、諾貝爾獎得主莫迪吉安尼(Franco Modigliani)。德拉吉曾經在華盛頓的世界銀行工作五年,一九九一年回到義大利拯救瀕臨破產的政府財政,做到義大利財政部長,離職後立刻被高盛證券網羅為副董事長。他的貨幣政策,充滿了美國華爾街的色彩,雖然獲得股市投資機構的掌聲,卻與德國古典學派格格不入。

就在德拉吉宣佈新一步寬鬆政策的當天,德國儲蓄銀行聯合會主席費倫雄(Georg Fahrenschon)就強烈批評,ECB的低利率政策,「將會摧毀歐洲資產價值」,而且「猶如在整個退休金體系的安全網上戳洞」,是「偷竊儲蓄者」的惡劣行徑。

不只保守派反對德拉吉過度寬鬆,連一向立場自由的媒體《明鏡》(Der Spiegel)也用了驚悚的字眼,說是「資本主義的末日」(End of Capitalism);主流媒體《世界報》(Die Welt)更血腥,直接用社論指名德拉吉是「歐洲的俾斯麥」、「一個無法控制的獨裁者!」

砸錢變成殊死戰

央行靠舉債解決「過度舉債」《明鏡》、《世界報》以及德國金融圈對德拉吉爆發強烈的批評,說明了超級馬力歐與央行超級寬鬆貨幣政策的極限。畢竟金融海嘯以來,雖然各國中央銀行已經使出渾身解數,貨幣寬鬆政策數量龐大、時程永無期限,連使用的工具都像變魔術那樣不斷創新,但是全世界的經濟復甦卻還是氣若游絲。

舉例來說,美國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一手將聯準會的總資產從一兆美元狂吹到目前四兆美元,巨額美元淹沒全球股市,美國經濟復甦至今仍然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微弱的一次。日本央行違背所有經濟金融教科書的警告,主動從市場買進財政部發行的債券,金額高達每年五十兆日圓,是日本政府全年支出的二分之一,如今看到通膨上揚,經濟復甦卻還沒跟上。

至於歐洲,德拉吉兩年前啟動的超級救援,雖讓歐元區躲過崩潰危機,卻逃不出通貨緊縮的陰影;而在全球央行聯手印鈔下的金磚四國,中國、印度、巴西與俄羅斯,經濟表現也像地層下陷般步步下滑。

對包括德拉吉在內的全球中央銀行總裁來說,這次真的是再無退路的生死決戰,世界經濟的疲態,根源於過度的舉債,而央行總裁們則試圖用更多的債務、更大的刺激,期盼藥到病除,仰賴插管的病人能夠健步如飛。

其實,不論是日本、美國或是歐洲面臨的問題,都有高度的相似性。在人口老化、戰後嬰兒潮退休的大環境下,政府為了社會安定不斷加碼失業補助,老人拿了退休金卻省吃儉用,年輕人有失業補助而不願積極工作,中年勞工則躲在層層保護的勞工法令下,沒有提高生產力的壓力,企業主面臨過度保護的勞工政策,以及實際沒有增長的消費市場,不願投資展店。

「人口結構、勞工保護、市場需求」影響經濟基本體質的動能都逐漸減弱,光靠央行的貨幣刺激政策,能有多大的成效,著實在未定之天。

歐洲的德拉吉、日本黑田、美國柏南克真的很認真了,比起布魯塞爾(歐盟總部)、東京霞關(日本政治中心)、華盛頓(美國白宮)那些光說不練的政客們,央行總裁們不只使出渾身解數,還把自己的歷史地位都拿上了賭桌,他們的努力的確讓人動容,贏得尊敬。

這場央行砸錢比賽的生死決戰,最終答案即將揭曉,日本黑田的貨幣化、歐洲德拉吉的負利率、接任柏南克的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的量化寬鬆,都將在不久後交出成績單。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超級馬力歐」連發3箭

向通縮宣戰

—— 歐洲央行總裁6月5日震撼市場的談話重點1.負利率 歐洲央行對一般銀行放在央行的存款收取額外利息,逼銀行將大量資金放貸至市場,而非留在央行。

2.16兆元銀彈 銀行將獲得歐洲央行規模4000億歐元(約合新台幣16兆元)為期四年的超低利息貸款,前提是要將這些貸款用來向私人部門放貸而非購買國債。

3.暗示QE 他宣示寬鬆行動尚未結束,正在準備大規模資產購買,若有需要將會使用非常規工具,倣傚美、日央行的QE(量化寬鬆)作法。

整理:楊政諭

馬力歐的戰功與挑戰

戰功〉歐債危機期間捍衛歐元德拉吉2011年11月接任歐洲央行總裁,釋出巨額資金,央行總資產半年內暴增1兆歐元(約膨脹50%,圖中箭頭所示),終結了歐債危機,創造出長達36個月的歐美股市多頭市場。

挑戰 1 〉通貨緊縮

歐洲投資低迷、失業率未降、經濟復甦若有似無,不斷上漲的股票讓富豪荷包飽飽,基層民眾卻無法受惠,2013年初以來,通膨率無法突破2%,德拉吉祭出「負利率」的電擊療法,試圖再創奇蹟。

挑戰 2 〉美國拚命印鈔由於銀行持續償還救市資金,使歐洲央行總資產從2012年的高點3兆歐元一路下跌,今年3月縮至2兆1,848億歐元,回到希臘倒債危機時的水準;美國聯準會卻持續印鈔票造成總資產膨脹,歐元兌美元匯價不斷升值,加劇歐元區通貨緊縮的壓力。

整理:乾隆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53

八個菜鳥首度參賽 拚到全球最難競賽亞軍 不想輸韓國!台灣囝仔變頂尖駭客

2014-08-25  TWM  
 

 

年初才成立的小小駭客社團,今年一再上演大驚奇,首度出擊被視為全球駭客競賽最高殿堂的DEFCON CTF,就拿下亞軍,不僅讓全世界看見台灣的資安能量,更燃起台灣資安界的星星之火,這趟驚奇之旅看來還不到謝幕的時候。

撰文‧何佩珊

今年八月,八位平均年紀只有二十二歲的台灣囝仔,在美國拉斯維加斯共同演出了一場精采的「駭客任務」。由國內知名資安社群CHROOT、台大和交大兩所學校成員組成的HITCON戰隊,在全球最受矚目、等級最高的DEFCON CTF資安競賽中,打敗十八支競爭對手,跌破眾人眼鏡拿下亞軍。

為何跌破眾人眼鏡?因為相較於其他進入決賽的十九隊,台灣代表隊簡直可用「名不見經傳」形容。

眾家對手中,率領美國PPP隊的是天才駭客Geohot,這傢伙在十七歲就破解了iPhone的封閉系統,二十二歲因破解PS3遊戲機而被索尼告上法院;此外,波蘭隊是當今全球CTF駭客比賽的積分冠軍;韓國擺明有國家力量扶持,共有五隊參加決賽;中國藍蓮花隊去年拿下第十一名,被陸媒形容為「中國尖端黑客力量」。

見韓國培訓 激發組隊熱血至於台灣,不但是首次進入決賽,甚至在今年五月中的預賽裡,HITCON只能以吊車尾之姿勉強擠進決賽圈。而這趟屬於台灣人的驚奇之旅,要從擔任HITCON領隊的李倫銓說起。

看外表,三十八歲的李倫銓就是一個標準上班族。交大資工所畢業、台大電機工程博士候選人,目前在企業負責資安工作。問他為什麼願意無償為資安社群付出這麼多,他自嘲,「就神經病啊。」但其實這種「研究到底,永不放棄」的態度,就是他們追求的駭客精神與價值。因此過去十年來,他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組織CHROOT資安社群,並連年舉辦「台灣駭客年會」;今年初開始,他又多了台大駭客攻防社指導老師的新身分。

這次比賽,據說中國代表隊的唯一使命是「打敗台灣」,至於李倫銓,目標倒不是打敗中國,之所以起心動念組隊參賽,「主要是被韓國激的。」原來,常走訪各國、參加各大資安研討會的李倫銓,對於韓國近年來對資安的重視程度相當吃驚,「政府帶頭扶持下,韓國出現很多資安社群、比賽,還有BOB(Best of Best)計畫,挑出精英中的精英,由最頂尖的駭客專門訓練。」看著鄰國資安實力越來越強,李倫銓也興起培育新血的想法,特別是去年起看到年輕選手的優異表現,更激勵他積極組隊,要帶這群台灣好手打遍各大賽事。

不過,這不是件容易的任務,「這個領域太精了,很少人接觸,更沒什麼人在教,是金字塔頂端的頂端。」李倫銓苦笑;而投入國內資安社群多年的資安公司DEVCORE創辦人翁浩正也指出組隊的困難:「這不只是要犧牲個人時間,更是對毅力的一大考驗。」憑熱忱解題 擠進二十強找人,是李倫銓遇到的第一個問題。他嘗試在台大社團裡發掘潛力新秀,然而當時社團大概僅十位社員,且專長多半不在資安,「但能不能成為高手,除了功力,最重要是熱忱。」這次在DEFCON CTF決賽擔任隊長,剛從台科大資工系畢業的蔡政達也說,「有人覺得駭客很酷,問我怎麼入門,這時我會丟幾個題目給他,幾個星期之後,就能『測』出他只是想耍酷,還是真的有興趣。」就這樣,HITCON戰隊慢慢成形,加上CHROOT和交大資工的支援,他們開始參加國內外大小競賽,並在五月初的百度盃,以新手之姿擊敗四六八支隊伍奪下冠軍,總積分甚至比排名第二到七名的加總都高。

緊接著五月十九日,HITCON又傳捷報,在DEFCON CTF的預賽中擠進第十二名,這預賽十二強、加上八支「種子隊」,就是DEFCON CTF決賽中的二十支出賽隊伍。換言之,HITCON不僅驚險取得決賽門票,也正式被列入「全球二十大頂尖駭客團隊」之列。論及這場戰役的「逆轉勝」,李倫銓至今仍有不可置信的感覺。

「我們在最後一個小時,排名還只在二十名左右……」李倫銓印象很深刻,「當時是凌晨,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幾個老人覺得沒機會了,只是口頭上還是對年輕人說別放棄!」沒想到,奇蹟在最後一小時發生了,這群熱忱十足的小夥子,卯足全力解出一道四分題,讓團隊的總成績和名次隨之暴衝。

「一開始組隊時,我只希望三年後能打進DEFCON CTF決賽,壓根兒沒想到今年就能提前達陣。」李倫銓說。不過,新的問題又來了,錢!他概算,八名隊員加上後勤人力,飛往美國拉斯維加斯七天,至少需要籌到一二○萬元,對這群學生而言,不是一筆小數目。

「還好,趨勢科技二話不說就吃下全額補助。」李倫銓說,「其實在我們還是nobody的時候,趨勢科技已經贊助過我們前往中國參加百度盃的費用。」若沒有趨勢科技,HITCON的神奇之旅可能會提早畫下休止符。

終於,HITCON踏上傳說中的DEFCON CTF決賽會場,與世界各國頂尖駭客高手正面交鋒。走進現場,每支隊伍都會拿到一台伺服器,伺服器內有多個服務在運行,例如某個網路遊戲,你必須確保伺服器運作正常,更重要的是,不能讓裡面的檔案被偷走。如果只是服務當機,最多是把失分平分給其他隊伍,但若是檔案被偷,攻擊方得十九分的同時,自己也被扣十九分,「可以說是血淋淋的零和遊戲。」所以在出發前李倫銓對大家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被剃光頭!」擬定戰略 墊底翻身往上衝然而比賽剛開始二十分鐘,HITCON的士氣就大受打擊,明明未被攻擊,卻不斷「送分」給其他隊伍。原來是設計用來防衛的小工具出問題,意外被判定為服務當機,花了四回合,共二十分鐘才解除狀況,「所以比賽才開始,我們就墊底了!」不過他們沒有讓這樣的窘境維持太久,發揮團隊默契加上分工策略,表現漸漸回穩,「多數時間,你只會看到這八個大男孩專心地盯著電腦螢幕,有人嘴上咬著麵包,卻忘了嚼,二十多分鐘還沒吞下一口。」終於,第一天比賽快結束時,HITCON找到絕佳進攻機會。「對手的攻擊意外讓我們分析出網路遊戲的漏洞,但前提是要先在遊戲中賺取夠高的金錢。」所以成功攻擊機率相當低,「我們推算只有五%」,但若配合事先擬好的後門戰術,只要成功一次,就能不斷得分,因此他們還是決定大膽嘗試。

首先,在啟發遊戲漏洞部分,交給兩位程式功力一流的隊員Shik和Peter,接下來搭配蔡政達的後門戰術偷取檔案,「後門戰術的好處是,一旦成功入侵對方服務,即使漏洞被修補,每一回合都還是能偷到檔案。」就這樣,來自台灣的HITCON忽然從魯蛇(loser)變英雄,分數不斷飆高。

第一天賽事結束時,計分板上顯示HITCON暫居第五,「我們已經很開心了!」李倫銓說,沒想到隔天主辦單位更正積分,竟然躍升為第二名,「所有人都傻眼了。」到第三天,主辦單位安排四強坐在賽場中心,「我們對面就是天才駭客Geohot。」更刺激的是,這時不再公開即時比分,「我們只知道一直被打,覺得大勢已去。」所以當主辦單位宣布HITCON拿下第二名的那刻,「我的手真的在發抖。」回憶當時,蔡政達仍掩不住興奮情緒。

對於這樣的成績,從百度盃開始注意到HITCON、並為他們拍紀錄片的導演黃建亮評論:「可以說是初生之犢不畏虎吧。」不過,李倫銓的評語卻嚴肅了起來,「選手的專注與實力值得肯定,但這不代表台灣資安比別人強。」他說。

就他看來,這次韓國隊一次有五支隊伍晉級決賽,才是真正可敬的實力。「這代表韓國有很好的環境可以養活這些人。」反觀台灣,「我們沒有藍海來留住人才。」他感嘆:「我們要做的事還有很多!」不過HITCON一夕成名,著實為台灣資安社群帶來不小的助力,八月十六日由台灣駭客年會舉辦的資安競賽,吸引全球逾千支隊伍參賽,也包括了這回在DEFCON CTF決賽中讓台灣雖敗猶榮的Geohot。有趣的是,不同於DEFCON CTF只有榮耀、沒有獎金,這次李倫銓特別設計了二十二K(二萬二千元)的冠軍獎金,暗喻台灣看待資安人才的價值。

DEFCON CTF資安競賽DEFCON CTF是全球駭客界等級最高、歷史最悠久的CTF(Capture the Flag,搶旗比賽)公開賽,今年已經是第22屆。

預賽採取的是比較常見的線上解題賽制,在48小時內,每解出一道資安問題就可以取得積分,積分最高的前12名可以進入決賽。另外,決賽還會有8支種子隊,分別是前一年的DEFCON CTF冠軍及全球7大CTF競賽冠軍。

而決賽採取的是「網路攻防戰(Attack & Defence)」每支隊伍都要保護自己的伺服器不被入侵,同時進攻別人的伺服器奪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825

上天下海 中美軍備競賽全面展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962

近期中美先後實驗高超音速武器失敗,這是兩國正在展開高精尖軍備競賽的最新跡象。上周中美就中國戰機是否在南海攔截美國海軍偵察機展開爭論,其背後折射了中國發展核潛艇力量引起美方密切關註的事實。從海底到高空,中美軍備角逐全面拉開帷幕。

本月25日,美國在阿拉斯加發射實驗性“先進高超音速武器”(AHW)失敗。美國國防部次日稱,因發現武器系統問題,發射4秒後即自行摧毀該武器。

這是本月第二次AHW武器實驗失敗。香港《南華早報》上周五報道稱,兩位軍方人士透露,本月7日中國進行的第二次AHW實驗也以失敗告終。該報道稱,中國在設法尋找方法,通過超高速發射核武器穿透導彈防禦系統。

AHW是以發射火箭提供動力的助推滑翔類(boost-glide)武器。科學家對高超音速的定義是音速的五倍及以上,即一小時飛行6000公里。

開發AHW是隸屬美國國防部“常規快速全球打擊”(CPGS)計劃的科研項目。如開發成功,這類新型導彈可從獲取目標數據及允許發射的一小時內,摧毀地球任何地方的目標。

2011年11月,美國軍方率先試射AHW成功,在北太平洋夏威夷發射的AHW不到半小時就擊中了中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目標。

今年1月9日,中國首次試驗一種類似AHW的高超音速助推滑翔系統,美國情報機構稱之為WU-14。中國也加入了高超音速武器的軍備競賽。

上述圍繞AHW的研發競賽不僅限於中美,俄羅斯、印度也在競相開發相關武器和技術。如果說研發AHW是多個大國的競爭,那麽上周中美軍用飛機在南海上空的近距離接觸則是現實的比武。

上周西方媒體報導,一架中國殲—11戰機在南海上空“驚險攔截”美軍P-8巡邏偵察機,相關中國軍機一度距離美軍偵察機僅約9米,做出翻滾動作。美國國防部及負責安全事務的高官指責中國戰機的這種做法“非常危險”,屬於“危險攔截”,是“令人深感擔憂的挑釁”。

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楊宇軍反駁稱:“美方對中方大規模、高頻度的抵近偵察才是危及中美海空軍事安全、導致意外事件發生的根源。”

美國國防部並未解釋上述美軍巡邏偵察機執行何種任務,但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一名中國的少將透露,美國的上述偵察機可能當時在刺探中國的核潛艇機密。

上述報道提到一個巧合:這次空中“攔截”事件發生前後,美國軍方已對中國迅速增強潛艇戰鬥力發出警告。增強戰鬥力的一種體現就是開發第二代彈道導彈核潛艇094型潛艇。

美國國防部預計,今年某個時候,中國海軍就會利用094型潛艇啟動首次全面配置核武器的海洋巡邏行動。

該報道稱,海外國防專家透露,至少兩艘094型潛艇看來以海南為基地。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的中美關系專家陳琪認為,這次中美軍機近距離接觸的起因是,美國想了解海南發生了什麽情況,中國不想讓美國知道。

不過,上述報道指出,中美都在竭力降低因軍事力量偶然遭遇而導致意外的可能性。

無論如何,這場從海底到空中的軍備競賽還會持續多年。美國國防部今年6月授權Miltec集團的一份合同規定,相關AHW系統預計於2019年完工。所以,盡管最近實驗失敗,美國還有充足的時間完成研發。

國防, 軍備競賽, 南海, 核潛艇, 高超音速武器

國防, 軍備競賽, 南海, 核潛艇, 高超音速武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902

貨幣競賽 RaymondJook祝振駒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6402970102v44g.html

iMoney原文(簡體版),20-11-2014

一如筆者上周所料,滬港通開通之日出現反高潮,所有香港上市的相關概念股均回吐,包括龍頭股港交所(00388)。香港市場一直“溏水滾溏魚”,資金只不過不停地在輪換板塊,一心希望將AH折讓股,受惠股炒高,等內地股民接火棒,結果如意算盤打不響。開通後北水南來者有限,南向配額只用了一小部分。估計這些概念股要回落到較合理水平後,才會引起北水興趣。

兌換撤限,港幣邊緣化
這次互聯互通最突破的措施,是取消了港人每日兌換人民幣兩萬元的上限。此舉除了方便港人購入內地A股外,亦將逐漸將港元邊緣化。若幹年後(可能不出20年),人民幣在香港,便可能有如今天港元在澳門的地位一樣。何解?人民幣存款利率已高於港元,加上其相對美元(亦即港元)不斷升值,更多的港元存款必定加速兌換成人民幣。

人民幣逐步國際化,加上背後龐大的經濟體系及大量來港內地遊客,人民幣在香港將愈來愈普遍,當香港與內地的經濟活動更緊密聯擊,港元便可以脫離美元,轉而掛鉤人民幣。最後當人民幣可以完全自由兌換,港元甚至可能完全消失。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貨幣趨勢,互聯互通後,未來港股的走勢將更貼近內地A股,所以港股投資者不得不去學習A股走勢,以及內地投資者的操作手法,忽略者勝算一定降低。

日歐量寬,人民幣升值
日本擴大量化寬松(QE)規模,令日圓進一步下滑。傳聞歐洲央行將會透過非常規貨幣政策,令歐元貶值以拯救區內經濟。另一邊廂,美國剛結束量化寬松,加息周期亦遲早來臨(最早可能在2015年下半年),故此美元必定繼續走強,間接令商品及黃金價格維持弱勢。陰謀論一致認為美國為了針對俄羅斯,聯同中東產油國將油價壓低,打擊俄羅斯經濟,此舉令商品價格更見疲弱。加息將對香港地產不利,明年第三䄹可能是本地樓市及地產股的轉捩點。 國際貨幣競賽加劇,迫使人民幣加速升值,影響其出口競爭力。為了自保,中國可能會用減息或其他貨幣政策遏抑人民幣升勢,這些經濟政策將會主導未來中港股巿走勢。

示威演變成暴行
示威終於演變成暴力行為,一撮明顯受到煽動的年輕人,刻意毀壞立法會建築物,行為可恥。老練的政客立刻和暴徒劃清界線,但天真的學生接受訪問時暗示這些行為並無不妥。違法占領最危險的地方,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情緒高漲時易受煽動,乘機利用政治理想為借口,刻意違法,以暴力宣泄內心的憤世嫉俗。若然暴力行為受到認同,示威者自覺正義,很容易受鼓動將激進行為繼續升級。占領者起初挑釁,繼而辱罵及沖擊警察,現在則演變成破壞公物,下一步會否進化成縱火,破壞商店,偷掠,傷人,襲警等等? 執法者需要盡快撥亂歸正,防止歪風滋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26

BAT移動終端之爭,O2O競賽到底哪家強?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11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4-12-30 09:50 編輯

BAT移動終端之爭,O2O競賽到底哪家強?

作者:蘇龍飛



2014年,可稱為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爆發性增長之年。

這一年,手機網民數量超過了PC網民數量,移動端的網頁搜索量超越了PC端的網頁搜索量,手遊的用戶數量也將超越PC網遊的用戶數量。

自從百度、阿里、騰訊三座大山成型之後,中國互聯網的任何演化都離不開BAT。某種意義而言,中國的互聯網生態一直在圍繞著BAT進化,中國的互聯網故事同樣在圍繞著BAT演繹。當傳統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演進之時,BAT在移動端的對決將會如何?O2O之戰將最終決定王者歸屬。

BAT已然將戰火燒到了移動端,外界也在熱鬧地看著三家打得不可開交。看多?看空?挺誰?貶誰?似乎各家都有一批鐵桿粉絲。但熱鬧之外的冷酷數據,似乎與直觀的感覺呈現出某種反差。

雙十一之後,誰在尷尬?

2014年11月10日晚21:30,阿里2014年度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媒體直播剛剛開始,大洋彼岸紐交所阿里巴巴(BABA.NYSE)的股價以2.37%的漲幅跳空高開,達到117.27美元/股。

隨著本年度阿里(天貓+淘寶)雙十一交易總額(GMV)在淩晨00:38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突破100億元,阿里的股價沖上了119.45美元/股的最高價。當日,阿里股價最終以4.01%的漲幅報收於119.15美元/股,市值觸及3000億美元,甩開中石油、中移動、工商銀行等一票央企巨無霸,成為中國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2014年雙十一全天結束時,阿里平臺上的網購交易額,定格在了571億元,相較於2013年雙十一的362億元增長58%。

雙十一接近尾聲之時,馬雲身穿綠色毛衣現身發布會現場,以“感謝婦女(為雙十一做的貢獻)”作為開場白。此時的馬雲春風滿面,相較於2013年末2014年初,焦慮已一掃而空。

騰訊倒逼之下,馬雲焦慮

回想去年歲末今年年初,騰訊微信借助搶紅包功能的推出,聲勢達到巔峰,看上去騰訊幾乎將移動電商的戰火燒到阿里的家門口了,情急的馬雲強推來往APP對抗微信,卻猶如沙粒落入湖面,竟無一絲漣漪。借助搶紅包功能,外界瘋傳微信支付“一夜綁定一億銀行卡”,微信電商直搗阿里核心大本營—支付寶,騰訊似乎一切皆唾手可得。

當時的馬雲沒有理由不焦慮。

於是,2014年春節剛過,馬雲即發出了《雲+端,阿里巴巴ALL IN移動電商》的內部郵件,擺出決戰移動端的姿態。

2014年3月10日,騰訊宣布對京東(JD.NSDQ)戰略投資,以2.147億美元現金+拍拍網全部股權+QQ網購全部股權+易迅物流全部資產,換取京東新發行的3.517億股股票,占京東擴大股本後的15%。騰訊之後的2014年一季報進一步披露,此次入股京東的現金+資產總代價為87.98億元。

2014年5月21日,京東IPO招股之時,騰訊再次斥資13.11億美元(折合人民幣81.3億元),按招股價9.5美元/股(19美元/ADS)購入京東1.38億股股票,使其在京東的持股比例進一步提升至17.9%。

據此計算,騰訊先後兩次認購京東股票的總代價高達169.28億元。除此之外,騰訊還在微信及手機QQ兩大移動端向京東提供一級流量入口(詳見本刊2014年3月號《京東+騰訊=?》)。

當時外界對京東獲得騰訊的戰略投資普遍看多,尤其是看好微信入口對京東在移動端的戰略價值。正是在騰訊入股的利好刺激之下,京東得以超預期完成IPO,市值一舉突破300億美元大關,成為中國第四大互聯網公司。

由於微信擁有令人望塵莫及的移動端流量,周鴻甚至調侃“插根扁擔都能開花”。那麽,京東與騰訊聯姻之後,在移動端對陣阿里的戰果會如何?

微信入口神話不再,逆轉外界預判

令人意外的是,騰訊微信雖然輸血給了京東,但京東的成績遠不及外界的預判,騰訊在移動電商領域再次遭遇水土不服;而年初被外界大幅看空的阿里移動端,實際戰果卻大大逆轉了人們此前的預判。

從最近5個季度的電商移動端成交占比情況來看,阿里始終高出京東一截。阿里的移動端成交占比,從2013年第三季度的14.67%,增長到2014年第三季度的35.82%;而京東的移動端成交占比,從2013年第三季度的5.54%,增長到2014年第三季度的29.6%(圖1)。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兩家的移動端占比統計口徑並不一致,阿里是按照成交額口徑來計算的,而京東僅僅是按照訂單量口徑來計算的。按照京東商城CEO沈浩瑜的介紹,“訂單價格方面,移動端要低於PC端”。這就意味著,如果把京東訂單量的移動端占比,轉換成與阿里同口徑的交易額在移動端占比的話,其比例會較現有數字更低。這也更進一步說明,京東與阿里巴巴在移動端差距的拉大。

另外,從圖1中呈現的移動端增長趨勢線來看,京東基本與阿里同樣維持著一個平穩的自然增長率。這也從側面折射出,京東從2014年第二季度開始接入微信的一級流量入口之後,並未在移動端出現突發式增長。

在京東2014年三季報發布之後舉行的財報電話會議中,有券商分析師問及來自於微信及手機QQ的具體訂單數,沈浩瑜答複道:“有多少訂單來自於京東原生移動應用,有多少來自於手機QQ和微信,我們不便披露這一數據。但我可以透露的是,就目前而言,絕大多數移動下單量都是由移動應用(即京東自身APP)貢獻的。”

沈浩瑜的言外之意,微信及手機QQ給京東帶來的增量訂單相當有限,以至於京東方面都“不便披露”。

看來,此前外界普遍看好的、京東自身也是抱著很高預期的微信流量入口,實際效果卻令人大跌眼鏡。實際上,在騰訊戰略投資京東並給與後者在微信的一級入口之前,騰訊自家的易迅曾接入過微信,但在2013年底,易迅內部對來自與微信移動訂單做統計時,發現效果甚至還不如京東的APP。

阿里借雙十一首秀移動端硬實力

微信上“插根扁擔也能開花”的預期,被現實無情擊碎。微信流量對於傳統電商的無效性,在2014年的雙十一大促中再次明顯地呈現出來。

關於雙十一移動端的占比,京東前後總共只公布過三個數據:截至上午10:00,移動端訂單量占總體訂單量的比例是2013年同期的3倍;截至下午16:00,移動端訂單量占總體訂單量的比例達到40%;截至24:00,移動端訂單量占比超過40%。

第一個數字,其實是個無效數據,因為誰也不知京東2013年同期的數據是多少。此外,40%的移動端占比也是按照訂單量計算的,按照交易額計算,應要低於此比例。而且,京東未能公布移動端訂單中,來自自家APP、微信、手機QQ各自的明細。

相較於京東,阿里雙十一的移動端占比,在媒體發布會現場則是動態顯示的,隨著交易額的增加而實時變動,最終全天571億元交易額的移動端占比定格在了42.6%。

2014年11月10日晚21:00,在雙十一直播開始之前的媒體發布會上,阿里集團COO張勇(花名“逍遙子”)就提前透露:“我今天傍晚在看我們(後臺)實時的數據大屏,看到6點鐘以後我們無線端的流量飛速上升,很不可思議,因為在PC端我們從來沒有發現過這樣(在這個時間點流量飛速上升)的情況。大家可以想象,在那個時候消費者用手機的場景是什麽?我猜很多消費者應該是在回家的路上,在地鐵上,在公交車上,用手機在天貓鎖定產品。我們也可以預料到,今年無線的整個消費者的參與度會非常高漲,一定是空前的。”

之後的實際情況印證了張勇的說法。11月11日00:00直播開始之後,直播現場屏幕上顯示的移動端交易額占比,在促銷開始之時達到了72.6%的驚人比例,此後隨著交易額的增長,移動端的占比逐步下降,及至交易額達到100億元時,移動端的占比已經下降至45.5%(圖2)。


根據這個移動端占比走勢圖,很容易推想出場外的交易的實際情形:午夜00:00,雙十一正式開始時,大部分消費者正躺在床上通過手機蜂擁下單支付,這部分人由於購買量小,所以無需守著電腦下單,於是出現了開始時移動端占比出奇高的現象;隨著這部分“長尾散戶”完成購買,移動端交易便逐漸下降,而守著PC端下單的用戶,由於訂單相對更多,金額也更大,PC端的占比也就逐漸提升。

開局即時的移動端超高占比,從側面印證了阿里的移動端覆蓋面不可小覷,遠非此前外界想象中那麽無力。

如果以百億成交額為單位,來觀察阿里此次雙十一的移動端占比變化情況,會顯示出更明顯的移動端特征(圖3)。


從圖3的變化軌跡不難看出,阿里的移動端占比隨著交易額的增加不斷降低。緣何前100億元成交額的移動端占比會下滑特別厲害?這里需要提及的一個時間點背景是,在淩晨00:38阿里即突破了100億元的成交額。實際上,在這略多於半個小時的時間里,眾人是蜂擁通過手機下單了,搶到商品的基本就退出APP歇去了,剩下的更多是守在PC端的深度“敗家黨”了。

值得註意的是,成交額達到200億元時,移動端的占比又從45.5%明顯回升至48.1%。為何有些反彈?因為成交額突破200億元的時間點是清晨7:17,此時眾多用戶剛剛從睡夢醒來,於是躺在床上打開手機開始了第二波搶購,因而移動端占比隨即反彈。

之後移動端的占比再進入緩慢下降通道,當成交額突破500億元時,移動端的占比在42.8%的位置基本穩定下來。當天活動結束時,移動端占比定格在42.6%。

借著此次雙十一,阿里首次通過直觀的動態數據,向外界證明了其在移動電商的潛力及地位。微信對阿里的“降維攻擊”論,似乎要偃旗息鼓了。

BAT移動家底哪家強?

憑借微信的崛起,曾經被外界譽為拿到了第一張移動互聯網船票的騰訊,在商業變現能力方面,至少目前還未達到與微信勢能相匹配的程度。阿里的移動電商戰果雖超出外界預期,但相比之下,並不高調的潛行者百度,成果已然更加斐然。

各自核心業務,移動端延續霸主地位

2014年第三季度,百度移動端創造了48.6億元收入,占其總收入的36%;阿里的中國零售業務(天貓+淘寶)在移動端獲得了37.19億元收入,占其中國零售業務總收入的29%;騰訊遊戲從移動端獲得了26億元營收,占其遊戲業務總收入的23%。

從趨勢來看,百度營業收入的移動端占比,呈穩定上升態勢,增速也最快;阿里中國零售業務的移動端占比起點低,但目前呈加速上揚的態勢;而騰訊遊戲的移動端占比起步晚,原本急速上升,卻在2014第三季呈現轉折性下滑(圖4),對此,騰訊在季報中解釋:“主要原因是由於新版本的延遲發布,起因於我們必須在這些遊戲內推出訪客登錄選項。我們已於2014年10月大致完成了訪客登錄選項的整合。”


直觀來看,百度的數字大幅領先。雖然這三家的移動端營收數據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百度的金額是全部的移動端數據,而阿里及騰訊只是其中一項業務的移動端數據,但是,無論是阿里的淘寶+天貓,還是騰訊的遊戲,都是各自的創收核心,因而該業務的移動端占比情況,大體上也能反映出各自企業的整體情況。

再從各自移動端市場地位的橫向對比來看,BAT各自的核心業務在移動端的市場占有率,基本延續了其在PC端的霸主地位(圖5)。


2014年第三季度,阿里集團天貓+淘寶的交易總額,占據國內整體網購市場的80%,而在移動端,天貓+淘寶的市場份額,艾瑞的監測數據是86.2%,易觀的監測數據是83.6%。這說明阿里集團在移動端電商的市場份額,甚至還要高於其在PC端電商的市場份額。

易觀的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第二季度,騰訊在手遊領域擁有接近半壁江山的市場份額。根據預測,2014年中國手遊市場規模將達到240億-250億元,而騰訊的目標是拿下其中120億元,此份額與其在PC端的市場份額大體相當。業界預計,2014年底,手遊的用戶數量將超越頁遊和端遊。

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百度在移動端的搜索市場份額約為80%,明顯高於其在PC端70%的市場份額,百度來自移動端的搜索流量也超過了PC端。

BAT麾下各自的主要移動端APP中,百度移動搜索的活躍用戶數量悄悄地趕了上來,達到了能與騰訊旗下手機QQ、微信相匹敵的5億活躍用戶量,而阿里旗下無論是手機淘寶還是支付寶錢包,活躍用戶量皆與騰訊相差甚遠(圖6)。


當然,由於用戶在手機上使用搜索的頻率遠不及微信及手機QQ等,所以即便百度的移動搜索活躍用戶接近騰訊,其實際的活躍程度也遠不及騰訊。關於移動搜索使用頻率相對低的原因,李彥宏解釋道:“手機端的每位用戶搜索次數比PC端的要少,因為如果用戶需要認真地搜索一些東西的時候,他們會選擇坐在電腦前面,這也就增加了PC端的搜索次數,而使用手機搜索都是隨機的、想得到快速結果的用戶,這樣的用戶行為也導致了搜索的次數沒有PC端多。”

“過度開采”VS“夯實生態”

騰訊擁有微信、手機QQ、手機QQ空間三大移動端利器,無論是所擁有的移動端用戶數量還是所占用用戶的移動端時間,都是BAT中其余兩家不可匹敵的,但其移動端的收入占比目前卻處於末位,說明騰訊對移動端的商業開發尚處於較為初始的狀態。

騰訊一直是“產品經理”主導的企業文化,而對於微信教父張小龍而言,對微信的一切商業化更是謹小慎微,他曾明確表態“用戶體驗絕不會讓位於商業變現”。顯然,騰訊還沒有準備在移動端的商業化方面甩開膀子一路狂奔。

跟騰訊相比,在企業文化上一切以運營為導向的阿里,則是另一個極端,有時為了推動商業變現屢屢不顧用戶體驗,阿里所收購的UC瀏覽器、高德地圖、新浪微博,皆呈現出這種特征。

UC瀏覽器被阿里收購之後,其在手機瀏覽器中的市場份額趨於下滑趨勢,不僅被騰訊旗下的QQ瀏覽器反超,而且差距有拉大的趨勢(圖7)。根據易觀國際的監測,最近7個季度以來,QQ瀏覽器的市場份額基本穩定在36%左右,而UC瀏覽器則從38%以上一路下降到了32%左右,而UC瀏覽器所丟失的市場份額則大幅被百度瀏覽器收入囊中。


而累計用戶數量方面,截至2014年第二季度,QQ瀏覽器以38.5%的份額大大高於UC瀏覽器25.8%的份額。

UC瀏覽器的份額下降,與阿里的選擇不無關系。UC自從被阿里收購後,重金打造“神馬搜索”,而此搜索的核心目的在於,在移動端為淘寶及天貓導流。此舉不但分散了UC在移動瀏覽器研發方面的精力,而且這種導流行為對用戶體驗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

同樣的,阿里入股了新浪微博及高德地圖之後,一直都在“單方索取”,即最大化地對其進行商業開發,以至於新浪微博被戲稱為阿里的“廣告微博”,高德也成了阿里業務推廣的入口。這種未有顧及用戶體驗的行為,使得高德地圖與百度地圖的市場份額差距越拉越大。

阿里這種在移動端的“過度開采”,是否會導致其在移動端後勁不足,目前還無法評判。但是騰訊和百度,至少目前還未有充分挖掘其在移動端的潛力。騰訊對移動端的商業化顯然是有保留的,目前的重心還在於夯實移動端的生態基礎。百度李彥宏同樣有著類似想法:“移動搜索流量的增長速度確實高於移動搜索商業化速度,這也是在意料之內,因為公司並不想將這部分流量過度商業化。移動搜索還處於發展的早期,增長用戶黏性的機會還有很多。”

移動圈地,O2O搶跑誰能勝出?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BAT各自都曾試圖進入到對方的核心領地,但基本也都鎩羽而歸。而在移動端,情況也基本如此。

阿里去年強推移動社交平臺來往,基本以失敗告終,今年以來設法進入手遊領域也幾無建樹。騰訊通過微信嫁接京東,試圖進入移動電商,戰果乏善可陳。百度自從收購了91無線之後,試圖借助分發渠道的力量進入手遊領域,但同樣沒有起色,百度CFO李昕表示,2014年三季度取得36%的移動端收入占比,“驅動力主要是移動搜索,手遊占比很小”。

BAT各自的核心業務,在移動端基本都沿襲著在PC端的慣性,並且有著不淺的護城河,自身的大本營都不易被對方攻破。

然而,在移動互聯網更具想象空間的O2O(Online To Offline)領域,對BAT來說皆為全新的領域。全新的領域、全新的規則、全新的摸索路徑,O2O對BAT三家來說,都無法依靠路徑依賴來獲得競爭的主動權。

O2O的試錯與糾偏

曾經,百度地圖與阿里的高德地圖為了搶奪O2O的入口陣地而打得不可開交,而且騰訊地圖一度也有加入戰局的沖動,無奈因其太過弱小而無力角逐。

兩大移動地圖商廝殺一年多之後卻猛然發現,即便地圖基於LBS(位置定位)與線下結合有天然優勢,卻並非O2O的天然最佳入口,因為培養用戶以地圖為媒介到線下進行各種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費習慣相當困難。巨頭們最終迫不得已放棄地圖作為O2O入口。

繼地圖之後,阿里又嘗試了淘點點、手機淘寶等作為O2O的突破口,但基本都收效甚微。

不同於百度及阿里,騰訊的O2O一直圍繞著微信展開,隨著公眾號、微信支付的上線,騰訊的O2O布局逐步有了雛形。

微信推出支付功能之後,阿里隨即將O2O開疆拓土的重擔壓在了支付寶錢包身上。雖說支付寶錢包近2億的活躍用戶遠不及微信,但至少大大高於微信中綁定銀行卡的微信支付用戶。

針對缺乏粉絲營銷及客戶關系管理平臺的短板,支付寶錢包2014年5月又推出了直指“公眾號”的“服務窗”,商戶在支付寶平臺開通服務窗之後,支付寶用戶可以自行關註商家的服務窗。

此後,支付寶錢包啟動了旨在令O2O落地的“未來計劃”,其中包括未來醫院、未來公交、未來生活廣場等一系列子計劃,以將支付寶接入到醫院、公交、商場、地鐵、酒店、美食等生活場景,消費者未來可以在支付寶錢包中找到線下的消費、服務場所,並且用手機通過支付寶錢包完成支付。比如,通過支付寶錢包推出的“未來醫院”計劃,消費者可直接實現就近選擇醫院、掛號、醫院導航、候診排隊、繳費、取報告以及醫患互動功能。

不甘示弱的微信在2014年8月28日推出了“智慧生活”全行業O2O解決方案,為各行業的合作商家提供“連接一切”的能力。具體而言便是,以微信公眾號+微信支付為基礎,幫助傳統行業將原有業務“移植”到微信平臺。

比如,智慧酒店,可以實現微信自助選房、微信開門、微信客服和微信支付;智慧餐廳,可以微信自助點餐、微信呼叫服務和自助結賬;智慧醫院,可以全流程微信掛號、到號微信提醒、微信支付結賬、微信查驗檢查單;智慧票務,實現微信支付購票、微信選座、無紙化門票,甚至微信演出互動;智慧景點:可以隨時隨地手機訂票、wifi覆蓋、信息實時發布、定制化客服。

9月3日,不甘落後的百度推出了“直達號”,全力搶食O2O市場。直達號類似於微信的公眾號,是商家在百度移動平臺上開設的賬號,消費者在其移動平臺(搜索、地圖等)上搜索商家的名稱時,百度會在移動端優先呈現商家的直達號,而如果消費者在搜索框里輸入“@商家名稱”,則可以“直達”商家的直達號平臺。通過這種方式,百度將線上有明確消費意向的用戶引導到線下的商家,促成消費,並沈澱用戶進行粉絲營銷。

O2O競賽,孰強孰弱

經過之前的試錯與糾偏,BAT三家的O2O模型日趨一致,而且基本在向騰訊的方向靠攏。O2O不同於以往PC端的電子商務,其目的在於將線下的所有傳統商業實現電子化,通過移動互聯網將線上的用戶(消費者)與線下的商家銜接起來,形成一個龐大的商業生態體系,並且令線上與線下通過關系鏈進行自發的商業互動。

一個完整的O2O閉環,由入口(線上用戶來源)—支付(實時結算)—線下(傳統商家銜接)—場景(消費者使用習慣)四個環節構成。在這四個要素中,BAT三家各自的能力與稟賦高差不一。

入口:騰訊最優。目前阿里支付寶錢包所能獲得的移動端流量遠不及百度及騰訊。而騰訊與百度在移動端獲取流量入口方面,即便總量不相上下,但百度的流量是遊離的,遠不及關系鏈極強的微信。阿里做O2O在入口方面還存在線上線下互博問題,線下商家希望O2O平臺將用戶引流過來,而阿里由於比價功能的存在,甚至有可能將線下原本的用戶引流到了線上。而在商家日後的粉絲營銷及客戶關系管理方面,百度甚至不及支付寶錢包,更不用說微信了。因為多數人都不會為了搜索目的而去註冊賬號,即便有百度賬號的用戶也不會單純為了搜索而去登錄,如此,百度直達號的商家很難積累粉絲,進行後續的互動與營銷。

支付:阿里最優。支付寶錢包的用戶數量大大高於微信支付的用戶數量,雖然目前微信支付在奮起直追,但在支付習慣上用戶還是天然傾向於支付寶。微信支付唯一的優勢是,因為與微信捆綁為一體,而微信的用戶黏性大大高於支付寶錢包,隨著時間的積累會大大激活微信支付的使用數量及頻率。而百度雖然也推出了百度錢包,但目前基本還無法對百度的O2O戰略形成有效支撐,缺失了支付環節,甚至可以說百度連O2O的商業閉環都還未有效形成。

場景:百度最弱。在O2O的閉環中,除了要有足夠多的可能引導線下的用戶,還要培養用戶在線下消費時使用移動支付工具的習慣。無論是在購物、餐飲、旅遊、住宿等衣食住行的各方面,都要有足夠多的場景提示用戶使用移動支付。此方面無論是支付寶錢包還是微信支付,都在積極聯合商家培育用戶的使用習慣,而百度錢包因用戶基數的問題,在使用場景的推廣方面也是相差太遠。

線下:阿里最優。O2O的閉環中,最終的落腳點還在線下的商家,亦即,要有足夠多的線下商家接入到O2O平臺上。線下與O2O平臺的對接也最為複雜,不僅涉及地面掃街式的商業拓展,還涉及線下商家後臺IT系統的改造,使之與O2O平臺能夠無縫對接。對線下商家IT系統的技術改造,對於BAT來說可能並不是什麽瓶頸。關鍵是對線下商家的拓展速度的比拼,而在這方面以強大運營能力著稱的阿里有著天然的優勢。此外,如何培育商家在O2O平臺上進行有效的營銷與客戶關系管理,阿里在之前的電商領域已經積累了相當的經驗,而百度及騰訊幾乎需要從頭學起。

機會在誰手上?

整體而言,在O2O領域的布局方面,騰訊與阿里應該處於同一起跑線上。雖然阿里在線下地推、支付方面強於騰訊,但在流量入口、在社交營銷方面卻是大大弱於騰訊。更為關鍵的是,移動端的O2O是去中心化的,這與阿里之前在電商領域集中流量進行“灌溉”的模式有著極大的差異,而與移動社交的去中心化是天然匹配的。當然,不管騰訊還是阿里,都未曾掌握O2O商業世界的規則,這場開疆拓土中最終誰能占優,取決於誰的執行力大、誰走的彎路更少。

這場O2O大賽中,百度暫時處於最不利地位。入口、支付、場景、線下,百度無一環節占據優勢,甚至其直達號本質上還只是定向廣告而已,畢竟沒有支付就沒有O2O閉環。如果說騰訊和阿里已經開始小跑前進,百度則還在蹣跚學步中。



來源:新財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568

摩天大樓競賽 中國輕松折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160

2014年,全球高樓修建邁上巔峰。這一年,無論是修建摩天大樓的數量還是合計高度,中國都遙遙領先。而此前西方分析師發現,摩天大樓的興盛與經濟下行時間重合。熱火朝天建摩天大樓未必是好消息。

策劃、設計、興建與經營高層建築的國際組織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CTBUH)新近發布報告稱,2014年全球修建至少200米高的摩天大樓共97座,數量創最高紀錄,這已是連續第七年摩天大樓總數增加。其中中國修建的摩天大樓58座,數量比2013年高出61%。

2014年的全球第一高樓桂冠由紐約的世貿中心一號大樓(One World Trade Center)奪走,這座大樓樓高541米。但中國的城市在數量上占有絕對優勢。在合計摩天高樓高度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之中,六個都來自中國,分別是天津、無錫、武漢、重慶、廣州和南昌。

摩天大樓,GDP

2014年,亞洲國家在摩天大樓工程大賽中微操勝券。全年76%的200米以上高度摩天大樓都來自亞洲,全球摩天大樓數量最多的前四大國家分別是亞洲的中國、菲律賓、卡塔爾和阿聯酋。以摩天大樓合計高度衡量,中國、菲律賓和阿聯酋分別全球排名第一、第三和第四。

摩天大樓,GDP

大興土木不代表經濟形勢一片光明。2014年中國前三季度累計GDP同比增長7.4%,低於2013年全年7.7%的GDP增速,2013年增速已是14年來最低。

CTBUH上述報告指出,大量修建摩天大樓看起來吸引人,但在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是許多摩天大樓項目的主要持股方。這類項目的財務狀況不明,不知政府補貼高樓項目是為招商,還是出於商業和人口發展的實際需求,或者只是預計未來會有大量需求。

華爾街見聞去年文章提到,巴克萊分析師提出“摩天大樓指數”的概念,認為摩天大樓的興盛與經濟開始下行的時間一致,因為摩天大樓浪潮的興起反映出資本存在廣泛的錯配,隨後經濟將會經歷一個修正的過程。以下就是幾個“巧合”的例子:

1997年,馬來西亞的雙子星塔建成,這是當時最高的建築。建好沒多久,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

1999年,臺北101大樓開建,不久後美國的互聯網泡沫破滅。

2007年,迪拜的哈利法塔(迪拜塔)的建設高度超過了臺北101,隨即世界迎來了大蕭條之後最嚴重的金融危機。

2014年全球修建至少200米高的摩天大樓共97座,數量創最高紀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524

三菱自製客機 展現日本重工再起實力 七年耗資四千億日圓 MRJ切入航空競賽

2015-12-07  TWM

三菱重工業開發的三菱區域噴射機(MRJ)試飛成功,展現了日本的工業實力。由於距離上次日本自行開發客機已將近半個世紀,加上客機是蓬勃發展的大型產業,因此MRJ試飛成功讓日本人相當興奮。

十一月十一日上午九點三十五分,三菱區域噴射機(MRJ)的全新實驗機,在日本愛知縣的名古屋機場開始試飛。機體在太陽的照射下閃耀著光芒,從跑道上浮 起,朝著藍天不斷提升高度。自過去在政府專案中開發的螺旋漿機YS,11以來,這是暌違半世紀後,再度有日本國產客機升空的歷史性瞬間。

研發飛機攸關三菱前景

MRJ是七十至九十席等級的噴射客機,為三菱重工業旗下的三菱飛機所開發。由於採用最尖端的空氣動力學設計技術與最新銳引擎,油耗比同尺寸的既有機種出色兩成以上,是一款次世代型的區域客機(本地航線用的小型客機)。

這天,MRJ在試飛區域證明了自己的操縱性與基本性能,在約莫一.五小時後的十一時許,又降落在同一機場。

「在跑道上到達起飛速度後,機身就像是在訴說『我想飛』一樣,輕飄飄地浮了起來。」為MRJ的首度飛行擔任機長一職的首席試飛機長安村佳之回顧道。「我感受到它有很大的潛力,其操縱穩定性在我體驗過的機體中是頂級的。」

自去年秋天完成第一款實驗機以來,三菱耗費整整一年仔細完成確認工作。開發負責人三菱飛機副社長岸信夫,試飛當天凌晨兩點半醒來。「我們工程師在思考事情時總是會預設各種狀況,我實在非常擔心。」在降落後的記者會中,他才從極度緊張中解放。

對三菱重工來說,「從自己的手中把國產客機推到市面上,是長年以來的心願。」會長大宮英明說。半世紀前,以該公司為中心的國內重工業製造商共同開發了YS ′11,但因為銷售低迷,在一九七三年停產,只生產了一百八十二架。三十多年後,MRJ計畫才在二00八年正式展開。

MRJ的構想前幾年就已存在,但事業化仍是一大決斷。畢竟,開發與生產客機,就伴隨著龐大的安全責任與事業風險。再者,俄國、中國業者也表明要加入小型客機市場,基於「現在不做此決斷,膠水久失去機會」,三菱才正式著手開發。

三菱重工長年經手防衛省的戰鬥機,在民航領域也為美國波音製造中大型客機的主翼。但就算是區域客機,零件總數也有近百萬個,是汽車的三十王四十倍。而且還 要通過極嚴格的安全規範,向航空當局證明設計的安全性。這些都讓新進的三菱面臨超出想像的挑戰,從正式開發到初次飛行,就花了七年多。

MRJ的案子是攸關三菱重工威信與公司前景的一大專案,原本預計最多花一千八百億日圓開發,但由於開發期延長,最後花了約三千億日圓。再加上量產用設備及營運資金在內,開始交貨前的先行投資額逾四千億日圓。

區域飛機未來需求三千架

上年度該公司的民航事業營收約三干億日圓,主要分擔製造機身、主翼等波音客機的部分結構。事業規模雖因為增產而穩固成長,但占三菱重工總營收(一四年為三.九兆日圓)的比率仍未達一成。講難聽點,波音並不保證未來二、三十年都仍會持續發包。

首度試飛只是開始,今後一年半,還必須累計飛行一千五百次,證明其安全性。假如發現重大瑕疵,預計在一七年四至六月出貨給全日空(ANA)的第一架客機,將可能因而延遲。

客機事業由於先行投資額龐大,自出貨起十年以上才可能開始回收。MRJ所切入的一百席以下的區域機,目前以本地航線稠密的北美與歐洲為主要營運地。除了這 些地區的舊機更新外,中南美與亞洲的新興國家也預計會整編或擴充航線,未來二十年可望有逾三千架以上的新機製造需求。

波音與空中巴士專攻市場規模龐大的中大型客機,小型噴射客機只算利基市場,一向由巴西航空工業(Embraer)與加拿大的龐巴迪(Bombardier)各據山頭,現在又有俄國的蘇愷、中國的中國商用飛機(COMAC)及日本的三菱進入市場,成為五霸相爭的局面。

未來,唯有在機體性能、信賴度、量產體制、成本競爭力、對航空公司的支援等層面都夠出色,MRJ事業才可能成功,三菱重工也才有未來。這是一場漫長而嚴峻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62

滴滴、Uber開啟新一輪融資競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2623.html

6月2日,Uber宣布獲得來自沙特主權財富基金的35億美元融資大單,中國優步高級副總裁柳甄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高達35億美元的巨額投資將用於支持Uber在包括中國等地的全球業務增長。

很巧的是,其在中國的老對手滴滴總裁柳青,正好在美國的CodeConference大會上談到了滴滴的融資進展。

上月,滴滴剛剛獲得來自蘋果的10億美元戰略投資,柳青透露,滴滴本輪的融資並未結束,“已經募集到的資金總額遠超Uber剛剛宣布的新一輪35億美元的融資額。”

一半城市已盈利

不過,Uber方面透露,提供35億美元的單筆投資的沙特主權財富基金只是Uber新一輪融資的投資方之一,而Uber的G輪融資截至目前累計高達60億美元。此外,Uber目前有高達110億美元的可動用資源,包括賬上高達90億美元的現金儲備,外加20億美元的信用額度。

這是Uber獲得的最大一筆單個投資。據外媒報道,此前美國創業公司的融資紀錄是28億美元。而這也是全球範圍內融資規模排行榜上位居前列的融資案例。此前,來自中國市場的螞蟻金服融資45億美元,而美團點評完成33億美元的融資。

據了解,沙特主權財富基金投資Uber後,沙特主權財富基金董事總經理亞瑟·阿爾·魯瑪楊(YasirAlRumayyan)將獲得Uber的一個董事會席位。

獲得這筆資金後,Uber表示將在中東地區投資2.5億美元。目前Uber在中東當地9個國家的15個城市開展業務。在2016年第一季度中,當地有39.5萬名活躍司機,較上年同期增加了500%。

對於雙方具體的合作,Uber表示,這一投資計劃也符合沙特最近提出的“願景2030”(Vision2030)計劃,即沙特計劃在未來15年降低對石油的依賴性。

柳青在會場對於這筆高達35億美元的融資和背後的合作表現得相當淡定。

值得註意的是,在阿里發布的2016財年年報中顯示,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將分別認購滴滴出行2億美元優先股,總計4億美元。不過,這並未得到滴滴方面的正面回應。

在6月2日舉行的CodeConference大會上,柳青表示滴滴一直在尋找像騰訊和阿里巴巴這樣的戰略投資者,原因是移動出行領域剛剛起步,中國市場的滲透率僅為1%,“盡管空間巨大,但並不是滴滴自己就能單槍匹馬做成的,能帶來最大戰略價值的合作者才是滴滴想要的。”

而獲得新的融資後,滴滴是否會用這些錢來繼續補貼?對此柳青承認,當前的補貼比起兩三年前已經大幅減少。“補貼不斷下降的原因是,滴滴平臺的網絡效應越來越強勁,如果平臺上沒有足夠的司機,乘客可能需要等一個小時才能坐上車,因此在行業初生之時,需要給予用戶特定激勵來進行市場教育,但是當滴滴已經達到日訂單1400萬這樣一個水平,就不再需要了。”

“中國是獨特的市場,技術將成為制勝關鍵,補貼不再是重點,沒有人為了拿30%的補貼而願意等上30分鐘。”柳青進一步表示,第三方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滴滴在中國專車市場上占據的份額已超過87%,網約出租車市場份額近乎100%。而在技術層面,滴滴已經從一年前開始大舉投入,滴滴所有員工中有一半是工程師。

柳青還透露,目前在滴滴覆蓋的中國400多個城市中,已經有200多個盈利。“中國有13億人的市場,我們和Grab一起服務近20億人,投資於這樣的市場領袖是非常明智的。”

柳青所說的Grab,是滴滴在全球範圍內投資的企業,去年8月,滴滴參與了Grab一輪3.5億美元的融資。截至目前,滴滴已在全球範圍內投資了Lyft、Grab及Ola,並正在逐漸實現與這些本土服務的互聯互通,四家公司提供的服務幾乎覆蓋全球50%的人口。

柳青認為,滴滴和這些合作夥伴在一起的理由有很多,“比如我們的順風車產品,司機預設目的地,接送順道上下班的同行者。很幸運中國市場這麽大,我們的算法能得到比較充分的測試和磨礪,這些都可以分享給夥伴。”

否認後年上市

與柳青同臺進行圓桌互動的GrabCEOAnthony也證實了柳青的說法,他表示,Grab也在東南亞上線了類似的順風車服務。Grab目前覆蓋東南亞6個國家,在整個東南亞的市場份額超過75%。

而滴滴投資的另一家公司Lyft,在美國的市場份額較去年幾乎翻番,今年一季度增了40%,在舊金山等城市的份額已接近45%。

相比在全球覆蓋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城市的Uber,中國本土品牌滴滴出行目前依然熱衷於聚焦中國市場,將自己塑造成移動出行一站式出行平臺。在國際化方面,去年12月,與美國第二大打車應用Lyft、印度打車應用OlaCabs和新加坡打車應用GrabTaxi四方合作組成“反Uber聯盟”,成為滴滴當下在國際化業務上的重要選擇。

在談及中國城市交通環境時,柳青表示,美國是汽車輪子上建立的國家,有深厚的汽車經濟和汽車文化,但中國並非如此。雖然中國的汽車保有量還不到10%,但其增長卻已經遇到瓶頸,只是個位數增長。這是因為城市已經太擁擠,道路、停車場都不敷所需。柳青透露,自己回北京工作好幾年了,但直到現在還沒搖到車牌。

而在談及當下最熱門的領域無人駕駛時,柳青透露,滴滴和行業里所有參與者都有對話,幾乎所有的汽車廠商都在主動找滴滴。“我們的平臺是開放的,技術上是中立和多樣性的。”柳青認為,無人駕駛技術會走在前面,但如何商業化是關鍵。

近日有媒體曝光了一份疑似滴滴融資的文件,文件顯示,滴滴預計將於2018年啟動在美國上市,屆時估值將達800億~1000億美元。曝光文件顯示,滴滴此次境內外共募集7200萬美元,每位有限合夥人最低投資額度為100萬美元,預計退出時間為2~3年。

但滴滴出行方面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否認了該融資文件的真實性,而滴滴出行董事長兼CEO程維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目前沒有上市計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528

馬雲:如果舉辦打假競賽,勝出的會是阿里巴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256.html

“如果舉辦一場打假競賽,勝出的會是阿里巴巴。”馬雲今天說。他模擬的競賽對手是京東。

任玉明/攝

6月14日下午,第一財經記者從阿里巴巴方面獲悉,馬雲今天在公司總部西溪園區組織了一場面向200名境外外投資人和分析師的會議,介紹公司最新業務發展和戰略目標,並將這天定為阿里巴巴投資者日。公司董事會副主席蔡崇信、CEO張勇、CFO武衛悉數出席。會上,馬雲關於打假的一番言論受到國內外媒體廣泛關註,甚至引發了很大爭議。

在一場全英文進行的演講中,馬雲表達的意思是,新商業模式的出現讓假貨的界定變得模糊。比如,中國有全世界最多的OEM(代工生產)廠商,他們沒有渠道,只為國際大牌代工,但忽然他們發現可以通過互聯網賣自己的產品。生產正品和仿品可能就是同一個工廠,他們的產品不見得比正品差,同時有更具競爭力的價格。“他們面對的不是知識產權問題,而是新的商業模式問題。”

盡管馬雲同時表達了阿里用大數據打假的能力和決心。但隨即,有外媒將這次演講的一個片段解讀為,馬雲稱假貨比真貨好,可能質量更好,價格更低。該解讀在14日下午的網絡媒體上掀起波瀾。

“假貨不等於劣質或低價,假貨嚴格來講是侵犯了他人的商標權。”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平臺治理部負責人鄭俊芳在隨後的發言中舉例說,商標權在中國是個非常複雜的法律問題,企業一旦擁有一個商標,並不意味著在全類目下都受到保護,有些甚至要根據法律判例來進行界定。比如,日本品牌“無印良品MUJI”的商標僅在部分類目下註冊,目前國內還有一家擁有生產制造能力的廠家,用“無印良品”商標在商標細分類目下更細化地註冊了毛巾、床上用品等商品。“從法律上講,這兩個品牌都是合法合規的。”她認為。

任玉明/攝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這是自2014年阿里巴巴美國上市後,公司高管層首次全體在海外投資者面前亮相,也是第一次在西溪園區總部舉辦投資者大會。“在阿里巴巴看來,與投資者的溝通非常重要,而集團也一直以開放透明的態度積極與投資者之間溝通。”在解釋會議背景時,阿里巴巴官方以此回應記者。

但外界部分聲音認為,馬雲選擇在此時舉辦一場面向境外機構投資者的溝通會,與近期阿里在美國的一系列遭遇不無關系。阿里巴巴繼今年4月13日宣布加入國際反假聯盟(IACC)、成為首個新設立的“普通會員”之一後僅1個月,國際反假聯盟就發表公開信宣布,迫於一系列知名品牌的壓力,將暫停阿里巴巴的會員資格。同時,假貨問題也成為一些境外媒體和做空者將矛頭指向阿里的一個焦點。

由此,這次投資者大會被部分人士視為馬雲的一次“救火”。馬雲在今天會議演講的開場白中說,與投資人相比,自己更擅長與企業家溝通。每次他與投資人對話,一旁的“翻譯”蔡崇信需要跟對方解釋,Jack(馬雲)其實是這個意思。因此在阿里內部,馬雲專註於戰略和方向,投行出身的蔡崇信負責和投資者溝通。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我們的人類社會一定有一定比例的壞人。”馬雲今天在回應中稱,阿里巴巴平臺上有4億人,只要有1%是壞人,那就是400萬。“我們有2000人用科技的手段找到壞人,和他們鬥爭,我們是在跟人性作鬥爭。我們是受害者,但我們從未停止鬥爭。”

2015年,阿里巴巴曾協助中國執法機構,搗毀了244個制假窩點,逮捕了300多名制假者,並沒收了價值1.25億美元的山寨產品。馬雲透露,這是在3個月內完成的,“我們有技術人員去打假,2000多人去打假,保障今天我們成為全球領先的打假公司。”

眼下,將全球化作為未來十年最重要目標之一的阿里巴巴正在通過速賣通、alibaba.com、支付寶國際、以及接二連三的海外並購進入歐美成熟市場和俄羅斯、巴西、東南亞等電商新興區域。來自華爾街的態度以及國際媒體輿論勢必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阿里的國際形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599

AT&T與Verizon的轉型競賽:跨界大買內容提供商

AT&T目前已達成協議收購傳媒巨頭時代華納。《洛杉磯時報》指出,這次大規模的並購交易將會讓AT&T這家傳統的電信巨頭,轉型為美國最大的娛樂業和影視業公司之一。

據彭博社報道,AT&T公司首席執行官Randall Stephenson“正尋求增加更多內容和原創節目”。通過這筆交易,他可以加入到這個行列。隨著網絡流視頻越來越多地吞並傳統觀影模式的用戶,電視及電影行業正快速經歷快速變革。

近幾年, 一些美國企業尤其是電信方面的公司正在轉型,力求從簡單的“管道服務商”轉型為媒體內容提供商。例如有線電視提供商康卡斯特(Comcast)先後收購NBC環球和夢工廠(Dreamworks),甚至還試圖與時代華納有線合並。迪士尼也收購了Marvel、Lucasfilm,還投資了MLB Advanced Media流服務。

尤其是Verizon,作為AT&T的老對手近年來也是緊隨後者腳步不斷升級。去年,AT&T斥資460億美元收購了美國衛星電視服務商DirecTV,新的實體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收費電視服務商,在全國一共擁有2500萬家庭用戶,他們分別利用AT&T的光纖網絡或衛星天線觀看電視頻道內容。

而前不久Verizon還以44億美元的代價收購美國在線,隨後繼續斥資48億美元收購了雅虎的互聯網業務,但是雅虎的並購交易尚未完成。Verizon表示,未來將會把雅虎和美國在線業務進行合並,通過網站內容和網絡廣告獲取更多收入。

據悉,目前美國電信市場正在逐步飽和, 在2016年上半年,Verizon公司移動通信業務的收入下滑了3%,為440億美元。平均收入貢獻更高的中高端用戶增長數量,下跌了四分之一。 隨後Verizon的發言人宣布,公司全美營業廳和零售店的員工配置人數將會減少,不過這位發言人並未宣布具體的裁員規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9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