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技術突破為病毒疫苗 研制提供新思路

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日前發表了來自北京大學藥學院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周德敏教授以及張禮和院士課題組關於流感病毒疫苗的突破性研究進展。

研究人員以甲型流感病毒為模型,應用基因遺傳密碼子擴展技術成功制備了複制缺陷型疫苗病毒,其免疫原性及免疫保護效果等方面均要優於現行的流感疫苗。

這項研究的原理是通過調整活體病毒的遺傳密碼,以流感病毒為模型,發明了人工控制病毒複制,從而將病毒直接轉化為疫苗的技術,即在保留病毒完整結構和感染力的情況下,使病毒的自我複制機制失效,從而使宿主細胞生成免疫力。

此前,使用具有完全感染力的活病毒被視為一種禁忌,因為病毒會迅速傳播。獲準臨床使用的活病毒疫苗通常都經過結構上的處理,使病毒的毒性減弱,但這影響了疫苗的效力。因此目前廣泛銷售和使用的疫苗通常要麽含有死病毒,要麽含有毒性減弱的活病毒。此外,很多致命的病毒都沒有相應的疫苗。

周德敏說:“這不僅是一種疫苗,也是一種藥物。”這種疫苗使用的禽流感病毒與天然禽流感病毒有99%以上的相似度。他還表示,研究團隊僅僅調整了病毒DNA的三個堿基,而通常病毒有幾十萬個這種堿基。

經過周德敏團隊培育的遺傳改性的病毒只接受一種特定形式的氨基酸,周德敏的團隊在人造細胞系里制造這些病毒,細胞里充滿了非天然的氨基酸。病毒隨後將在這些人造細胞里大量自我複制,“把這些病毒註入宿主體內以後,因為缺少(適合的)氨基酸,它們就無法自我複制,最終會‘餓’死。”

這一發現顛覆了病毒疫苗研發的理念,成就了活病毒疫苗的重大突破,有望簡化疫苗的研發過程,幫助科學家在疫情暴發幾周內就得到有效的疫苗甚至療法,以對付禽流感、非典、埃博拉和艾滋病等各類病毒。

但是由於病毒結構的複雜性,這種僅調整病毒的三個堿基做遺傳基因修飾的方法可能並不適合用於所有的傳染性病毒疫苗,比如流感、艾滋病和丙肝。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金俠博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是一種非常先進的技術。周德敏的團隊創造了一種新的減毒方法,把過去的經驗變成了一種能夠普遍應用的技術,在業界影響很大。這種技術為將來病毒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值得進一步研究和嘗試。”

金俠稱,第一步是做病毒疫苗研究,第二步是研制疫苗。“實驗中使用禽流感病毒做研究雖然取得了成功,但是現實中的流感病毒是一種基因非常複雜的病毒,因此能不能研制出一種流感的廣譜性疫苗還有待觀察。此外針對結構複雜的艾滋病病毒是否有用,也是未知數。”

據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王建華博士介紹,艾滋病領域是最早引入複制缺陷型全基因組疫苗的,主要是作為治療型疫苗研發。不過到目前為止都還未取得突破。

盡管商界迫切等待這種流感直轉疫苗技術盡快商業化,但是目前針對這項技術的臨床試驗仍未展開,也無從得知何時能夠大規模使用。“重要的是研究方法和思路很值得借鑒,相信今後很多實驗室都會使用這種方法進行疫苗研制。”金俠對記者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284

中國明年穩中求進振興實體,加快研制房地產新機制

對於2017年的經濟工作,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在不少專家看來,會議已釋放出了提振產業發展的重要信號。

按照慣例,每年研究分析來年經濟工作的最後一次政治局會議尤為關鍵,扮演著為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基調的重要角色,後者則是明年經濟工作的總指揮。除此之外,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將在12月份召開,部署來年的三農工作,同時也是對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預熱。另有知情人士透露,五年一次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也可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召開。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一直是中央的政策,但過去幾年由於需求疲軟、產能過剩,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下降,造成經濟出現“脫實向虛”的傾向,並引發資產價格泡沫和潛在系統性金融風險。因此政府明年推行結構性改革的目的也是希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引導流動性進入實體經濟。

渣打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丁爽表示,在全球政治和經濟形勢異常不確定的大環境下,2017年的經濟工作仍會以“穩”字當頭,且很可能保留6.5%~7%的增長目標,並為此實行更積極的財政政策,政府預算赤字會提高到3.5%左右。因此,控制資產泡沫和金融風險將成為2017年的重點。

而在市場關註的房地產方面,未來將出臺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能使行業平穩健康發展的一攬子政策。

“擰水分”

9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在描述2017年經濟工作時用了不到600字,但卻透露出了不少信息。其中,特別分隔出一段強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對指導明年經濟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要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推進關鍵領域工作取得突破。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發現,自2012年以來,穩增長成為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首要目標,2017年也將如此。

“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沒有變,財政、貨幣政策還是以穩增長為主,穩增長是明年首要任務。”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對本報記者表示。

以“穩”字當頭,其中一面便是抑制資產泡沫,防止金融風險。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一些資金“脫實向虛”,擾亂實體經濟信心。

今年7月份召開的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抑制資產泡沫”;10月的政治局會議又將這一要求細化到了貨幣政策的層面,要求“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註重抑制資產泡沫和防範經濟金融風險”。顯然,中央正不斷加強對於金融風險的防範。

中國人民銀行相關負責人9日表示,自4月份開展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以來,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整體水平在下降,風險案件高發、頻發的勢頭得到了初步遏制,目前,專項整治工作已進入清理整頓階段。

而在被認為是“抑制資產泡沫”主要方向的房地產方面,多地已出臺樓市調控政策。對於2017年房地產市場的動向,此次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

“長效機制意味著房地產市場發展不能只靠一時的應急政策,關鍵要解決內火,完善制度建設。”中國房地產估價師和房地產經紀人學會副會長柴強表示,建立長效機制的關鍵是處理好住房消費和投資、房地產和經濟增長、存量房和增量房之間的關系。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院長胡怡建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的房地產調控註重短期效應,經濟低迷時希望借此拉動經濟,過熱時又通過限購限貸進行調控,沒有從本質上來研究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未來肯定要出臺一攬子政策,比如加大一線城市的土地供應,減輕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在購房需求上可以采取限購限貸政策,並在合適的時機推出房地產稅。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表示,中國經濟階段性企穩條件逐步形成,但要高度重視房地產和金融領域風險,避免風險繼續積累和擴散,並在推進結構性改革中使風險逐步得到釋放。

他指出,穩中求進要為經濟築底創造條件。堅持穩中求進,核心是穩政策、穩預期。宏觀政策要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用穩定的政策穩住市場預期,用重大改革舉措落地增強發展信心,“實現經濟築底企穩,不能急於求成,要堅定信心,保持戰略定力。”

“練肌肉”

“擰水分”的目的則是讓流動性進入實體經濟。

“振興實體經濟主戰場在制造業,關鍵在存量,核心是創新。”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除了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更重要的是用創新推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

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日前在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稱,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僅僅用金融杠桿來搞發展,對中國來講是災難性的。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的觀點與董明珠不謀而合:“如果政府把經濟發展的重心置於金融業而輕視實體經濟,從長遠看,結果會是災難性的。”

章俊對本報記者表示,從宏觀角度來看,中國經濟目前和未來10年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挑戰。

事實上,我國已經開始迎接挑戰。工信部7日發布了《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下稱《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到2025年,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

我國到2015年已經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但是在品牌塑造、創新能力等方面仍與其他先進國家有較大差距,“大而不強”仍是我國制造業亟須突破的瓶頸。

專家認為,加快推進中國制造,還需要諸多綜合改革措施配套,包括財政資金的支持和引導,而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成為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的最佳組合。

在配套措施方面,《規劃》提出,要創新金融扶持方式,鼓勵建立按市場化方式運作的各類智能制造發展基金,鼓勵社會風險投資、股權投資投向智能制造領域。同時支持裝備制造企業擴大直接融資,發展應收賬款融資,降低企業財務成本。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表示,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做好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轉型的重要舉措。需要鼓勵多種形式的金融創新,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穩定的投資渠道,可以引導這些資金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不少專家認為,智能制造為中國制造業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遇,而國有企業改革則將直接影響下一步改革的成敗。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企改革的核心是要穩中求進,目前有一些穩定就不需要改革的輿論是不可取的。在穩增長、穩預期的同時要加快改革的步伐,需要重大的關鍵性改革牽引結構調整,用改革的成就來增強發展信心。

中央深改組近期通過的三個關於國有資本管理的文件明確,國資改革中的核心就是將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國資委副主任劉強在9日的媒體通氣會上表示,國資委正在通過職能轉變,設立了資本運營和收益管理局,就是為了突出“管資本”。與此同時,國資委正在制定出資人監管的權利和責任清單,按照現在的進展情況,國資委已經制定了這個清單,共有30多項權責。

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表示,明年將是國企改革見效年,為了推進改革細項任務的順利完成,國資委正在積極研究和制定明年的國有企業改革的實施方案。

除此之外,此次政治局會議還明確,2017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並強調要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推動五大任務有實質性進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119

石墨烯抗菌防霧霾口罩研制成功 可阻擋96%PM2.5

據科技日報報道,記者在浙江大學常州工業技術研究院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該研究院的孵化企業——常州納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浙大常州工研院納米醫藥研究中心暨常州市高新區諾貝爾獎工作站,成功研制出超強石墨烯PM2.5抗菌防霧霾口罩,經國家權威檢測部門檢測PM2.5過濾效率達96.4%,對大腸桿菌的抑菌率達99.8%。

該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薛馳介紹,公司研發的新型多功能防護口罩采用最新型功能化石墨烯無紡布濾芯,具備超強的物理隔塵、PM2.5和PM10隔絕功能、抗菌性能,還可以過濾花粉和其他粉塵。其抗霾機理是利用石墨烯對PM2.5及以下的微小顆粒的吸附作用。尤其利用多層的石墨烯,可以牢牢地將微小顆粒“困住”。同時,石墨烯本身具有優良的抗菌性,其抗菌機理是石墨烯與細菌的細胞膜有強力作用,能切割細菌的細胞膜,並大量抽取細胞膜上的磷脂分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011

中國新一代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樣機預計今年年底研制成功

據新華社報道,2016年天津超算中心同國防科技大學合作,啟動了新一代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樣機系統的研制,目前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預計2017年底能夠研制成功。

這是天津市人大代表、天津超算中心應用研發工程師張婷出席17日正在此間舉行的天津市第十六屆人大六次會議時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的。

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也稱“E級超算”,被全世界公認為“超級計算機界的下一頂皇冠”,它將在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能源危機、汙染和氣候變化等重大問題上發揮巨大作用。

在國家“十三五”高性能計算專項課題中,國防科技大學、中科曙光和江南計算技術研究所同時獲批進行百億億次超算的原型系統研制項目,形成了中國E級超算“三頭並進”的局面。

張婷介紹說,新一代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預計2020年研制成功並建成投用,它的計算能力將是目前中國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的200倍。

除了在計算能力上的拓展,更重要的是技術的突破,它在計算密度、單塊計算芯片計算能力、內部數據通信速率等方面都將得到極大提升,而且,它將是國內自主化率最高的超算,包括自主芯片、自主操作系統、自主運行計算環境等。

張婷表示,新一代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研制成功後,將依托超級計算平臺,開展高性能計算、雲計算、大數據等方面的綜合應用,在支持國家科技創新、支持區域產業服務等方面開展新的應用創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745

中國新一代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樣機預計年底研制成功

2016年天津超算中心同國防科技大學合作,啟動了新一代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樣機系統的研制,目前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預計2017年底能夠研制成功。

據新華社報道,這是天津市人大代表、天津超算中心應用研發工程師張婷出席17日正在此間舉行的天津市第十六屆人大六次會議時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的。

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也稱“E級超算”,被全世界公認為“超級計算機界的下一頂皇冠”,它將在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能源危機、汙染和氣候變化等重大問題上發揮巨大作用。

在國家“十三五”高性能計算專項課題中,國防科技大學、中科曙光和江南計算技術研究所同時獲批進行百億億次超算的原型系統研制項目,形成了中國E級超算“三頭並進”的局面。

張婷介紹說,新一代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預計2020年研制成功並建成投用,它的計算能力將是目前中國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的200倍。

除了在計算能力上的拓展,更重要的是技術的突破,它在計算密度、單塊計算芯片計算能力、內部數據通信速率等方面都將得到極大提升,而且,它將是國內自主化率最高的超算,包括自主芯片、自主操作系統、自主運行計算環境等。

張婷表示,新一代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研制成功後,將依托超級計算平臺,開展高性能計算、雲計算、大數據等方面的綜合應用,在支持國家科技創新、支持區域產業服務等方面開展新的應用創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752

嫦娥五號研制取得新突破! 11月出征“打包”月壤返地

承擔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最後一步任務的嫦娥五號探測器,近日已完成著陸器推進子系統正樣熱試車,這標誌著嫦娥五號研制工作中的關鍵一步取得成功。

據新華社報道,記者22日從負責嫦娥五號抓總研制工作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獲悉,研制工作目前正進行探測器正樣階段的最後沖刺,開展總裝測試階段各項相關工作,嫦娥五號技術狀態和質量受控,計劃進展順利。

嫦娥五號將創中國航天四個“首次”

按計劃,8.2噸重的嫦娥五號將於2017年11月底,由我國目前推力最大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進行發射。

此次任務有望實現我國開展航天活動以來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采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月球探測衛星總指揮顧問兼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院士介紹,嫦娥五號包括軌道器、返回器、上升器、著陸器四部分。到達月球軌道後,軌道器和返回器繞月飛行,著陸器和上升器在月面降落。著陸器用所搭載的采樣裝置在月面采樣後,裝入上升器所攜帶的容器里。

隨後上升器從月面起飛,與軌道器、返回器組成的組合體進行交會對接,把采集的樣品轉移到返回器後分離。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飛向地球,在距離地面幾千公里時分離,最後返回器回到地球。

中國探月後續有啥“大動作”?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此前表示,2018年,我國將發射嫦娥四號,實施世界上第一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巡視探測。同時要在日地拉格朗日L2點發射一顆中繼衛星,作為中繼通信數據傳輸所用,為月球乃至深空探測提供服務和支持。

吳艷華說,按國家航天局對未來月球探測的規劃,我國設想未來五年、十年開展兩次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月球南北極的探測。歸納起來,就是啟動實施探月工程四期,其中包括2020年左右,發射嫦娥六號等月球探測器,實現月球極區采樣返回。

中國會搞載人登月嗎?

我國發布的第四部航天白皮書《2016中國的航天》指出,未來五年,我國將為載人探索開發地月空間奠定基礎。吳艷華曾就此回應,當前我國還需對載人登月的科學目標和技術途徑進行深入研究論證和多方案比較。

探月工程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項工程。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不斷發展,中國人對月亮還會有更多暢想和行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431

捷克研制出新型納米電池 已開始試生產

捷克研究人員利用納米技術研制出一種新型電池,具有體積更小、效能更高、安全性更高等特點,將主要用於汽車行業及太陽能發電儲存。

據新華社報道,納米技術將增大電池電極的表面積,使它們像海綿一樣,在充電過程中吸收更多的能量,最終增強電池的能量存儲能力。

負責研制新型納米電池的捷克HE3DA公司科學家普羅哈斯卡在位於布拉格的實驗室介紹說,與普通電池相比,這種電池體積更小、效能更高、供電時間更長、價格更低廉、重量更輕而且安全性能更高。新型納米電池目前已經在布拉格實驗室試生產,並將很快在卡爾維納落成的新工廠投產,新工廠有5條生產線。

普羅哈斯卡指出,新型納米電池將主要用於汽車行業及太陽能發電儲存。目前,世界各國環保壓力越來越大,將越來越重視電動車的推廣使用,電動車電池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因此新型納米電池的應用發展前景巨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360

中國新一代國產百億億次超算“天河三號”啟動研制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作為我國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在問鼎世界超算之最後並沒有停下腳步,將產學研結合樹立為新方向,成為多個產業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據新華社報道,如今,依托“天河一號”班底,新一代國產百億億次超算“天河三號”的研制已經啟航。

“無限風光在險峰”:自主創新問鼎世界高峰

新春伊始,記者走進位於天津開發區泰達服務外包園內的“天河一號”機房,140余個黑色的計算機櫃整齊排列,發出低沈的“嗡嗡”運轉聲。就是在這看似普通的機房里,曾經成就了中國超算首次問鼎世界超算桂冠的榮耀,凝聚著幾代“超算人”的心血與汗水。

國家超算天津中心主任劉光明說,作為世界上曾經運算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最突出的特點在於其超強的運算能力,持續速度每秒2570萬億次浮點運算、峰值速度4700萬億次。“天河一號”運算1小時,相當於全國13億人同時計算340年以上。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在諸多領域實現了創新突破,叫響了“中國創造”的品牌。

“天河一號”在國內首次創新性地采用了異構體系架構。劉光明介紹,在最近的世界超算TOP500榜單上,世界上最快的超算中有近半采用該技術,這是中國科學家對世界超算技術的重要貢獻,引領了超算技術的潮流。

由中國自主研制的超算高速互聯通信系統也是其優勢所在。劉光明介紹,“天河一號”內數萬個CPU和GPU通過該系統實現信息交換,相當於編織起了龐大、高效的神經網絡。該系統的通信能力是當時美國主流商業芯片的兩倍。

還有兩項創新分別來自硬件和軟件領域,即配備了自主研制的飛騰CPU芯片及麒麟操作系統,兩項創新均出自國防科技大學。

國家超算天津中心應用研發部部長孟祥飛說,“天河一號”上配置的部分飛騰CPU已經證明了其性能,升級版飛騰CPU目前又運用到了“天河二號”中,助力其運算速度再次榮膺世界桂冠。麒麟操作系統是目前中國國產安全等級最高的操作系統,其對其他軟件的包容性和易用性也已經在“天河一號”上得到了證明。尤其是飛騰CPU數量約占全部CPU的七分之一,且經過多年運行看性能良好。這為我國關鍵芯片的國產化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待到山花爛漫時”:攻堅克難打造國之重器

超級計算機是世界高端信息技術領域的戰略制高點,也是體現科技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天河一號”的出現,打破了國外在高性能計算核心領域的技術封鎖和限制政策,為解決我國經濟、國防、科技等領域的挑戰性問題提供了重要手段。

“天河一號”系統在2010年第36屆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排行榜上名列榜首。“這一刻,中國人等了20多年!”回首往事,劉光明至今激動不已。

他說,2010年受邀參加在美國新奧爾良舉行的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排行榜正式公布和頒獎儀式時,有外國人曾對中國產的超級計算機摘取世界桂冠感到非常驚訝,而這一席位過去幾乎都被美國所占據。

讓劉光明更為揚眉吐氣的是,當中國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天河二號”接踵登頂世界超算高峰時,國外科學界已經習以為常。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曾代表我國參與“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院長汪建說,不斷湧現的海量數據成為“基因組學”進一步發展的瓶頸,而高性能計算機為這一領域帶來了曙光。使用“天河一號”,過去要一年才能完成的500人基因信息關聯性分析,現在只需三個多小時,對於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具有重要意義。

基於“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的自主核心技術的國際影響,歐盟主動與天津超算中心開展了高性能計算技術的項目合作,共同研討未來超級計算機及應用技術的發展,為下一代超級計算技術研發提供指導。

劉光明指出,超算的核心技術是高端信息技術的制高點,它包括了CPU設計、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操作系統等,是一項牽牛鼻子的科研工作,可帶動高端信息技術創新和應用創新以及其他學科研究的全面快速和持續發展。

“風物長宜放眼量”:廣泛應用再譜超算新章

“天河一號”成為目前世界上獲得廣泛應用的超級計算機。這一點,致力於應用對接的天津濱海服務外包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閻偉感觸最深。

閻偉喜歡將“天河一號”稱為“中國科技界的奧運冠軍”。“從它開始,中國的科技創新逐漸由追隨向引領轉變,在應用上更是突破了人們對超算認識的局限。”國外超算應用往往只針對某幾個領域,“天河一號”則覆蓋了高性能計算的各個領域,包括石油物探、基因測序、裝備制造等,力求在產學研結合中,讓國之重器成為服務於經濟發展的國之利器。

去年入冬以來,全國大範圍、長時間的霧霾天氣成為社會關註焦點。在國家超算天津中心,研究人員們與中國氣象局等單位合作,正致力於利用“天河一號”開展霧霾天預警預報。孟祥飛說,只需2個多小時就能算出最長未來5天的預報數值,最高網格精度達2到3公里。

目前,“天河一號”已經滿負荷運行,每天運行的計算任務超過1400個,每天有千余個科研團隊借助天河一號開展科研工作。經過多年努力,“天河一號”實現了支撐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與商業化應用的有機結合,對外服務主要聚焦在了“算天、算地、算人”上:

——“算天”:計算分析大型飛機外形的空氣動力特性;研究全球氣候變化,實時預報氣象;對天體的演變進行建模和理論試驗。

——“算地”:研發我國自主的石油地震勘探數據分析核心軟件,將地下成像數據處理速度由過去的30天提高到16小時。

——“算人”:中心與華大基因合作,破解人類“基因組學”研究中面臨的海量數據存儲和處理的技術瓶頸;軍事醫學科學院、上海藥物所等用它開展糖尿病、癲癇等新型治療藥物的研發。

劉光明說,“十三五”期間,中心計劃研制中國新一代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該中心同國防科技大學聯合開展的我國新一代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樣機研制工作已經啟動,預計今年底至2018年初完成。根據規劃,它的浮點計算處理能力將達到10的18次方,是現在“天河一號”超算的200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454

中科院成功研制土壤修複新材料:每畝成本不超30元 明年有望量產

據新華社報道,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了解到,該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專家研制成功一種新型納米複合材料,能夠高效抓取和轉化酸性土壤中的有害重金屬離子,且畝均成本不超過30元。

這項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美國化學會的綠色化學領域核心期刊《美國化學會可持續化學與工程》(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上。

世界上約30%的不凍土都是酸性土壤,不僅造成農業減產,還會激活重金屬離子,加劇重金屬對人體的危害和對環境的汙染,是我國乃至世界農業和環境領域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據了解,目前土壤修複常規處理方法有植物修複和化學修複兩種,但存在成本高、周期長、效率低等缺陷,且治標不治本,這也是制約酸性土壤和重金屬汙染治理的關鍵技術瓶頸。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所吳正巖研究員課題組研制出一種複合納米材料,將黏土、生物炭等天然材料複配,使其由聚集態變為松散態的網狀結構,既能將土壤ph值提升至接近中性,又能夠高效地富集和抓取土壤中的有害重金屬元素,同時還能將“六價鉻”等有害元素轉化為安全元素“三價鉻”。

據介紹,這種新型的土壤修複材料畝均成本只有10元至30元,修複過程直接融入耕種流程之中,不僅使用便捷,相比傳統修複方法效率也大幅提高,並且可以制作成粉劑、液體、顆粒等各種形式。專家表示,該材料應用前景廣闊,明年有望實現量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586

韋爾股份:擬近150億元收購3家CMOS圖像傳感器研制公司

韋爾股份8月14日晚發布公告,以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27名股東持有的北京豪威96.08%股權、8 名股東持有的思比科42.27%股權以及9名股東持有的視信源79.93%股權,同時擬募集不超過20億元配套資金。據公告,韋爾股份將按照協商確定的33.88 元/股(除息後)的發行價格,發行約4.43億股股份。上述標的資產股權預估值為149.99億元。

同時,若購買北京豪威的股權交易因任何原因未能生效或實施,則購買思比科及視信源的股權交易亦將停止實施。本次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不以募集配套資金的成功實施為前提,如本次募集資金不足或未能實施完成,將以自籌資金的方式解決。

韋爾股份表示,本次交易前,虞仁榮持有上市公司61.30%的股份,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本次交易完成後,虞仁榮仍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因此本次交易不構成重組上市。

據悉,視信源為持股型公司,其主要資產為持有的思比科 53.85%股權。豪威科技、思比科為芯片設計公司,主營業務均為CMOS圖像傳感器的研發和銷售。

此前,韋爾股份披露上半年實現營業總收入為18.95億元,同比增長107.26%;凈利潤1.56億元,同比增長164.90%。其中,研發投入為0.66億元,同比增長51.87%,占營業總收入的比例為3.48%,半導體設計業務研發投入占半導體設計業務銷售收入比例達到12.17%。

韋爾股份主營業務為半導體分立器件和電源管理IC等半導體產品的研發設計,以及被動件、結構器件、分立器件和IC等半導體產品的分銷業務,產品應用於移動通信、車載電子、安防、網絡通信、家用電器等領域。

 

責編:李燕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2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