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財報顯示從圖形芯片到人工智能平臺的華麗轉型
2017Q3財報超預期,股價暴漲30%
英偉達凈利潤長同比增長124%,比市場預期高出39%。GPU巨頭英偉達(NVDAUS)發布2017Q3季度財報,受遊戲和數據中心等業務的提振,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等指標大幅超出預期。公司在2017Q3營業收入首次突破20億美元大關,同比增長54%,遠超去年同期6%的增幅;公司2017Q3凈利潤達創紀錄的5.7億美元,同比增長124%,對比去年同期的只有16%增長;公司當季毛利率為59.2%,較去年同期的56.5%上漲2.7%。
財報發布的營業收入比市場一致預測高18%,毛利率1.2%的提升也造就了凈利潤大幅超過市場預期達39%。公司同時亦表示,其每季度股息將提高22%到每股14美分。4Q預期方面,公司的收入指引為21億美元加減2%左右,也是遠遠超出市場預期的16億美元。
英偉達股價在財報發布當天暴漲29.8%。自今年年初起,英偉達股價已經上漲174%。如果比較英偉達兩年前的股價,增幅更加是驚人的323%;同期納斯達克指數的增幅為11%。
圖形處理器成為人工智能平臺的核心
我們為什麽要采用圖形處理器
圖形處理器(即GPU)是英偉達在1999年8月發布GeForce256繪圖處理芯片時首先提出的概念,旨在加速3D渲染等大負荷圖形計算,增強計算機的圖像處理功能。在此之前,電腦中處理視頻輸出的顯示芯片並未被視為是一個獨立的運算單元。
深度學習算法的GPU加速:為人工智能插上翅膀,新時代的超級摩爾定律。基於多層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算法自2012年ICLR(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LearningRepresentations)會議上後引起了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註。由於深度學習算法運算量大、所需計算單元多的特點,傳統的CPU在用於人工智能計算時耗能過大,已經難堪重任。因此,基於GPU架構的計算芯片被推上了人工智能的舞臺。GPU采用眾核同步並行運算,適用於人工智能海量數據處理,並且能耗適中。事實證明,在浮點運算、並行計算等部分計算方面,GPU可以提供數十倍乃至於上百倍於CPU的性能。在摩爾定律即將失效的今天,人工智能將因為自身強大的增強學習能力和提升速度超越摩爾定律,成為IT產業未來穩定健碩的增長點。實際上,擅長處理並行工作負載的GPU在僅僅三年內便將深度神經網絡(DNN)的訓練速度提高了50倍,預計未來幾年還將再提高10倍。
英偉達是是GPU的領航者
英偉達在獨立GPU市場獨占鰲頭。英偉達自1993年創立一直深耕於GPU芯片,成為了全球GPU的絕對龍頭企業。目前國際獨立GPU市場已被英偉達和AMD兩大公司瓜分。截至2015年第二季度,英偉達市場份額已達到82%。
英偉達的遠期戰略即是從一個圖形芯片公司轉型為人工智能平臺搭建者。英偉達基於自身在GPU和深度學習領域的強大積澱,從數年前就已開始了華麗的轉身。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勛日前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表示:英偉達的遠期戰略即是從一個圖形芯片公司轉型為人工智能平臺搭建者。在向人工智能平臺轉型的道路上,英偉達多線出擊,已經邁出了堅實的腳印。
GPU系列產品繼續保持高增長高利潤,Tegra處理器虧損減少。英偉達的產品線主要分為:GPU系列產品、Tegra處理器和其他類。其中GPU系列產品繼續為公司貢獻了絕大部分營收,占公司2017Q3營業收入的84.7%,同比增長52.9%,較上季度增長41.9%;Tegra處理器在2017Q3營收達2.41億美元,同比增長86.8%,較上季度增長45.2%。
在凈利潤方面,GPU系列產品2017Q2的營業利潤達到3.79億美元,同比增長38.8%,較上季度增長8.9%。相比之下,Tegra處理器和其他業務則長期處於虧損狀態,但在Tegra處理器的虧損由上一季0.38億美元縮減到2017Q2的0.14億美元;其他業務的虧損也由上季的0.65億美元縮減到0.48億美元。未來,Tegra處理器和其他業務或將扭虧為盈,對公司業績構成持續利好。
遊戲、數據中心、汽車、專業可視化多管齊下
遊戲、數據中心和汽車是增長的新引擎
按照終端用戶應用領域拆分,英偉達的主營業務可以分為:遊戲、數據中心、專業可視化、汽車和和OEM&IP。。其中遊戲業務、數據中心業務和汽車業務的快速增長已經成為英偉達業績騰飛的新引擎;原始核心業務專業可視化也依舊保持穩健,同比增速為9%。公司業務組成成分相比較於兩年前,已經出現了較大轉變:OEM&IP業務從兩年前的3.51億美元縮水至2017Q3的1.86億美元,占比也從29%跌至9%;專業可視化業務營收基本保持不變,但占比從17%減少至10%;遊戲業務營收占比從43%大幅上漲至2017Q3的62%;數據中心和汽車的份額也均有不同程度地提升。我們預計,隨著未來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時代的到來,這三類業務將繼續成為公司業績增長的核心推動力。
深度學習運算需求帶動數據中心業務的爆發
數據中心業務爆炸式增長,深度學習技術業界領先。根據2017Q3財報,數據中心業務當季營收2.4億美元,占總營收12.0%,同比增長193%,較上一季增長58.9%。實際上,數據中心業務的爆發式增長有益於英偉達在今年矽谷GTC發布的深度學習超級計算機DGX-1。公司創始人黃仁勛稱之為“裝進機箱里的數據中心”:DGX-1內置了8塊基於Pascal架構的TeslaP100加速器芯片(專為人工智能設計的加速芯片),在深度學習訓練上的整體性能相當於250臺普通x86服務器。根據財報透露,DGX-1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已經於本季開始發貨,第一批客戶包括斯坦福大學和微軟在內的眾多人工智能頂尖高校和科研研所,其中DGX-1的第一個用戶就是ElonMusk的人工智能項目OpenAI。此外,英偉達本月還同微軟Azure達成合作,雙方將借助英偉達數據中心的計算資源共同優化微軟CogitiveToolkit,共同協作為人工智能的加速做出貢獻。
正如IBM之於大型機,英特爾之於微機,英偉達有望借數據中心業務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王者。我們認為,英偉達未來難遇敵手,在人工智能時代的數據中心業務將占據不可撼動的壟斷優勢,包括DGX-1在內的深度學習超級計算機系列產品有望在未來成為AI數據中心的標配。據IDC測算,2015年高性能計算服務器的市場規模達到114億美元,未來五年的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5.9%,2020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51億美元。
此外,英偉達數據中心業務在本季度的亮點新聞還有:
·英偉達本季度發布TeslaP40、P4GPUs以及NVDIATensorRT深度學習組織架構,為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的AI計算加速打下了發展基石;
·宣布同日本FANUC展開合作,旨在提高機器人的效率並為自動工廠帶來創新;
·英偉達本季度在八個城市舉辦了GPU技術會議,在1萬8千名GPU開發人員、科學家中推廣了影響力。
未來的汽車電腦系統
搶攻汽車業務,英偉達的無人駕駛遠景。根據2017Q3財報,汽車業務當季營收1.27億美元,占總營收6.3%,同比增長60.8%,較上一季增長6.7%。作為汽車業務的硬件核心,Tegra處理器基於ARM構架的芯片計算機(ComputeronaChip)。它把整套計算機配件包括GPU、多核CPU等整合到一塊芯片上,能夠為便攜設備提供高性能和低功耗的體驗,幫助汽車感知、探測、預判風險,並整合了深度學習功能。
英偉達於此前還發布了汽車解決方案:英偉達DriveCX數字駕駛系統以及ADAS解決
方案:英偉達DrivePX2汽車車載電腦。目前英偉達的戰略合作夥伴及方案使用廠商市場分布廣泛,包括22個汽車廠商、16個tire1供應商和39個汽車技術和軟件公司,未來市場潛力巨大。此外,英偉達汽車業務在本季度的亮點新聞還有:
·英偉達DRIVEPX2平臺將會在新一代特斯拉AutoPilot系統中使用;
·透露下一代Tegra處理器(代號Xavier)將通過AI超級計算機芯片的方式用於無人車;
·與百度達成合作意向,將共同開發無人車、人工智能汽車和成像系統;
·與歐洲公司TomTom達成合作意向,為使用英偉達DRIVEPX2的無人車開發”雲to車”成像系統。
虛擬現實的進一步落地將有利公司遊戲業務的進展
遊戲業務繼續高增長,英偉達與任天堂達成全方位合作。根據2017Q3財報,遊戲業務當季營收12.44億美元,占總營收的62.1%,同比增長63.5%,較上一季增長59.3%。過去,英偉達遊戲業務主要集中在PC遊戲上,但隨著PC遊戲的發展速度放緩,英偉達早已將觸角伸向了遊戲主機和虛擬現實行業。英偉達於本季度透露,公司將在未來為任天堂Switch遊戲主機提供顯卡,這標誌著英偉達繼NintendoNX之後與任天堂開展全方位的合作。
立虛擬現實對高端獨立GPU需求強勁,未來VR將成為最強推動力。在虛擬現實領域,由於高清三維圖像渲染對芯片的計算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高端虛擬現實設備的普及勢必將帶來一撥獨立顯卡升級換代的高潮,英偉達和AMD作為此領域的唯二玩家勢必將具有巨大的議價能力。目前,英偉達GTX970已經成為OculusRift和HTCVive等高端VR設備的最低標準配置。此外,英偉達於去年分別發布了VR內容開發的解決方案英偉達VRWorks並親自開發了一款搭配GTX1080運行的VR遊戲VRFunhouse。據Gartner估計,2020年全球高端VR硬件設備出貨量有望達到2600萬臺。未來伴隨著VR行業的高增長,英偉達在遊戲行業中的霸主地位有望變得更為不可替代。
此外,英偉達遊戲業務在本季度的亮點新聞還有:
·擴大Pascal架構的遊戲顯卡GTX1050和GTX1050Ti的生產線,期望讓更多PC遊戲玩家體驗到GTX顯卡帶來的樂趣;
·開始在筆記本電腦中搭載GTX1080、1070、1060,為PC端虛擬現實設備的普及打下基礎。
專業可視化業務保持穩健,GRID遠景可期
GRID是英偉達力推的圖像虛擬化的計算平臺。根據2017Q3財報,專業可視化業務當季營收2.07億美元,占總營收的10%,同比增長9%,較上一季下降3.2%。作為專業可視化的領導者,英偉達依靠QuadroGPU在全球專業可視化市場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是設計行業的計算基石。專業可視化作為英偉達的傳統核心業務,近年來已經趨近飽和,未來英偉達希望借助GRID平臺繼續維持這一行業的增長前景。GRID是英偉達近兩年來力推的圖像虛擬化的計算平臺,旨在借助數據中心的計算力賦予每一個終端超強的虛擬計算能力,讓工程師的工作不再受計算能力的掣肘。目前,包括思科、聯想、惠普和戴爾都已經成為了GRID的用戶。未來,隨著虛擬現實內容制作的發展,專業可視化業務或許有機會迎來第二春。
高增速支撐高於行業平均估值水平
相比於半導體行業的10-20倍平均P/E水平,英偉達的股價大概是在35x今年EPS的P/E倍數高位。公司現階段的預估市盈率也是靠近歷史高位,從2015年頭的15-20x左右擴張到現有的水平。
我們認為根據現在的股價,市場對英偉達未來1-2年的利潤增速預期大約為20%-30%。而股價進一步的上升很可能會來自進一步上漲的EPS,而不是進一步的P/E倍數擴張。在公司的四個主要業務中,我們認為遊戲業務和深度學習可能是公司業績增長的短期驅動力;而虛擬現實和無人車業務將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刺激公司的業務增長,任何提早的利潤實現都將為公司的股價帶來新一波的上行驅動。
風險因素
數據中心終端市場收入的不可確定性和不穩定性;
宏觀經濟下行為高端遊戲需求帶來負面影響;
新興業務板塊的競爭日益加劇。
投資機會和評級
英偉達是人工智能領域基礎層最有代表性的龍頭企業,公司在新板塊業務的成功轉型將帶動國內外相關公司的增量投資和預期提升。我們維持“人工智能”主題“強於大市”評級。涉足相關領域的國內上市公司包括:軍工相關應用的GPU標的景嘉微,針對車聯網主控芯片的全誌科技、四維圖新,幫助國外廠商AMD做芯片封測的通富微電等。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對於國內的孩子而言,如何補上媒介素養這門課,迫在眉睫。
來源 | 全媒派(ID:quanmeipai)
文丨
這一代孩子所要面臨的信息挑戰,恐怕越來越嚴峻了。
這兩天,小猿搜題指責百度作業幫惡意散布傳播色情信息,兩家正撕得火熱。我們無意關心這場公關戰,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卻不容忽視:現在的孩子們,正在面臨一個怎樣的信息環境?
小猿搜題聯合創始人及官號在企鵝問答上做出回應
從此前危害頗深的“藍鯨”遊戲,到近50%的青少年認為自己曾遭遇網絡霸淩,再到教育類App上竟然出現色情信息…信息獲取的門檻越來越低,洪流席卷之下,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新一代如何理解、甄別信息,如何與媒介相處,已成為媒介素養領域的迫切話題。
媒介素養是門普適學問,成年人恐怕都沒有學好,孩子們又如何能領會?對此,全媒派(quanmeipai)從產品設計、學校教育、社會力量等角度出發,帶你一窺海外媒介素養教育的面貌,希望能為各位帶來啟發。
產品試水:內容把控&兒童社交
現如今的孩子們已是“網生一代”,一生下來就會接觸各種各樣的媒介與內容,而這些默認受眾是成人的網站、App和信息,又如何考慮孩子的處境呢?
內容把控:YouTube KIDS
據英國通訊管理局(Ofcom)在2016年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英國5歲以上的兒童使用YouTube的比例已超過半數,而在12-15歲這一區間,比例高達87%。
龐大的低齡用戶群讓YouTube不得不考慮一個重要的問題——如何讓孩子們免受不良內容的影響?對此,YouTube在2015年2月於美國推出了兒童版應用YouTubeKIDS,限制了不適宜兒童觀看的內容,並與包括夢工廠在內的內容提供商合作,以擴充更加適合兒童的內容庫。此外,該應用還設置了家長監控功能,包括禁用搜索詞條和計時器等,讓家長更好地管理孩子們的觀看行為。
今年4月,Google宣布YouTube KIDS可以在智能電視上使用。目前,兒童版的YouTube收獲了800萬周活躍用戶、300億觀看次數的好成績。
兒童社交:LEGO Life & ARMOTO
除了觀看視頻內容以外,越來越多孩子也開始嘗試網絡社交。雖然Facebook禁止13歲以下兒童註冊賬號,但還是有許多孩子通過謊報年齡成功註冊,對此Facebook也頗為頭疼。如何給孩子打造一個更加安全的社交環境?玩具巨頭樂高就在今年推出了一款面向13歲以下的兒童的社交產品LEGO Life。
這款產品就像兒童版的Instagram,孩子們可以上傳視頻、圖片,並且給其他人點贊。如果發的內容越多,就可以解鎖越多的頭像、皮膚。此外,LEGO Life還有為孩子專門設計的表情系統。
為了防止孩子們沈迷於這款社交產品,LEGO Life中設置了一些現實挑戰任務,鼓勵孩子們放下電子設備,組裝實體的樂高玩具,以獲得升級和獎賞。並且,為防止出現不當內容,LEGO Life使用了機器和人工雙重審核制度,確保內容環境不受汙染。
而來自瑞典HUMAX公司的兒童社交機器人“ARMOTO”,也引發了不少關註。這個機器人的受眾為5-10歲的兒童,不僅造型萌萌噠,還有“感應交友”、“語音交互引擎”和旋轉攝像頭等設計,孩子們能夠用它進行社交、玩遊戲、看視頻、學英語。
另外,該公司還會針對家長、老師、孩子設計一款App,將三方整合在同一個系統中。家長可以使用該App監控孩子的上網行為,而老師可以利用它進行在線授課與答疑。
校園教育:不斷探索
不過,產品側的努力似乎都是從“保護”的角度出發,即保護兒童免受不適宜的內容沖擊。這種近似“圈養”的做法雖然有一定幫助,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何幫助兒童真正認識媒介、理解媒介,校園教育就是一支重要力量。
教育核心意識和原則
作為媒介教育的起源地,英國的媒介教育有著七八十年的歷史。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的著名學者David Buckingham認為,英國之前的媒介教育有文化、道德、政治形態三大保護主義,他認為保護主義“使媒介成為各種社會問題的替罪羊”,學生們則是“媒介不良影響的易感人群”。對此,他提出了“超越保護主義(BeyondProtectionism)” 這一概念,更加強調青少年的媒介參與,並為下一代承擔公民責任做充分準備。
David Buckingham
無獨有偶,美國的媒介教育理念也走過許多彎路:70年代的“批判觀看運動”妖魔化媒介和流行文化,有絕對保護主義嫌疑;80年代的媒介素養校園教育幾近停滯,保護主義之下出現了某種反彈……進入21世紀,美國媒介素養教育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Media Literacy Education,簡稱NAMLE)提出了媒介素養的六大核心原則:
1、對所接收和創造的信息進行積極探索和批判性思考;
2、把素養的概念從讀寫擴充到所有形式的媒體;
3、為所有的年齡的學習者建立和加強技巧;
4、為民主社會培養知情的、有反思精神的和有責任的參與者;
5、媒介是文化一個部分,起到社會化的載體作用;
6、人們使用個人技巧、信仰和經驗自我構建媒介訊息的意義。
NAMLE官網
而總的來說,海外媒介素養教育的要義,就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能力。
分級明顯的階梯教育
考慮到不同年齡段的心理、認知和行為差異,媒介素養教育大多依據年齡段來制定相應的教育內容。
作為加拿大媒介素養的發源地,安大略省的媒介素養教育有明顯的階梯分級,主要分為三個階段:K-8年級(K即Kindergarten,幼兒園)、9-10年級、11-12年級,而這三個階段的媒介素養都不是獨立式課程,而采用融入語言課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在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教育目標,循序漸進地使學生提升媒介素養。
而在K-8年級中,媒介素養目標又劃分為三個階段:
K-3年級:語言文本存在於聽說讀寫中;
4-6年級:媒介文本存在於電影電視、平面設計和出版物、視頻遊戲、傳單海報和網絡,它們可以對人產生吸引力;
7-8年級:能夠批判性地分析和評價媒介對生活產生的影響。
而在8年級以後,學生需要掌握的能力更加立體:要在分析文本、構建文本的過程中,理解媒體文本的構建過程和產生原因,並且能夠區分觀點和事實、學會核查信源,等等。
跨學科融匯&多元內容
像加拿大將媒介素養教育融入語言課程一樣,美國的媒介素養教育內容也是分散性地出現在不同的課程中。在21世紀初,作為全美跨學科媒介教育“吃螃蟹的州”,馬里蘭州將媒介素養課程整合到語言藝術、社會研究、數學和健康課程中。而據南加州大學的一項統計顯示,在各州的教學內容中,媒介素養除了出現在語言和傳播學相關的課程中之外,還主要出現在健康與消費者研究(98%)、社會、歷史與公民研究(78%)等課程中。
不難理解,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孩子們會從各種媒介上接觸到五花八門的話題。比如,從加拿大安大略的教學資源中能發現,孩子們在課上接觸和思考的議題其實已經相當豐富,包括身份認同、網絡營銷、種族與性別、安全與隱私、煙酒廣告等數十個話題,而它們其實大大拓展了媒介素養的外延,使媒介素養教育具備了跨學科的屬性。
社會力量:中流砥柱
在歐美的媒介教育發展史上,首先是由社會組織發起倡導媒介素養教育的運動,再逐漸落實到校園教育中的。因此,社會組織的力量可謂相當重要。直到現在,各種媒介素養組織都還在發光發熱。
提供權威、豐富的資源內容
加拿大著名的非營利機構MediaSmarts,號稱擁有全球最豐富的媒介教育資源。該組織成立於1996年,背後有一群資深的媒介教育專家為其傾註心血,為老師、家長和孩子們建立了包羅萬象的資料庫。作為一個底蘊深厚的組織,它探討的話題相當廣泛,從網絡霸淩、暴力色情,到網絡沈迷、隱私保護,覆蓋了當今青少年媒介素養的熱門議題。
圍繞著這些議題,MediaSmarts提供了多種形式的內容。在給老師提供的教學資源中,它清晰地整合出了不同年齡段的教學目標,所有內容都是針對各個年齡段的特征編寫而成的,並且都提供了免費的下載渠道。
此外,MediaSmarts還有各種特色在線益智遊戲,這些精巧的作品曾屢獲國際大獎。在每個遊戲的介紹頁,網站都會清楚遊戲所針對的年齡段和教學目的。
以《盟友與外星人》為例,這是一款幫助孩子們進行批判性思考的網頁遊戲。它專門給老師們編寫了足足48頁的指南(驚呆.jpg),大到整體的遊戲思路和遊戲結果,小到主要角色介紹和每個關卡所埋設的教學點,紮紮實實地對這個遊戲進行無死角拆解。
《盟友與外星人》教學指南內頁
基於強大的專業素養和調研能力,MediaSmarts在2000年開始了一項名為“網絡世界中的加拿大青少年(Young Canadians in a Wired World)”的調研項目,是加拿大在該領域規模最大的項目,至今仍在更新調研成果。在發布的報告中,部分成果由該組織與其他專業機構聯合出品,議題包括隱私教育、網絡參與、食品營銷、數字媒介素養和互聯網治理等。這些詳實的調研結果,也深刻影響了加拿大各項公共政策的制定與修訂。
除了擁有海量資源的老牌組織以外,也有一些組織專攻某個垂直領域,例如來自英國的Media Smart,就是一家專門幫助兒童理解廣告的非營利組織。該組織受到了各方資助,除廣告公司和行業協會外,包括谷歌、臉書和麥當勞在內的各大品牌都為該組織提供了資金支持。
在網站上,有包括教案、課程PPT甚至課後作業等全套資源供老師們下載,要點清晰,設計合理。以一堂1小時的《理解數字廣告》課程為例,探討的廣告投放渠道涵蓋了搜索引擎、視頻、信息流和遊戲,引導孩子們回憶自己所看到的廣告,並幫助他們理解廣告的目的。
教案、課程PPT、課後練習
而針對家長,網站也配備了和課程同一主題的指南手冊,不僅為家長們普及了背景知識,還提供了可行的操作步驟,讓孩子們在家也能繼續思考。手冊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上網、看電視,和孩子討論各種相關的話題,如廣告的目的、廣告畫面中出現的身體意象(Body Image)等,傾聽他們的看法,並用正確的方式加以引導。
為教師提供研討空間
澳大利亞的媒介教師聯合會ATOM(全稱The Australian Teachers of Media)是一個致力於媒介素養研究的組織,其成員包括教師、專家和其他傳媒從業人員。它為媒介素養的從業者們提供了很多學習資源,並提供學術研討和交流的空間。
每兩年,ATOM就會召開一次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會,由各州成員組織輪流主持。在剛剛過去的8月11日,維多利亞州就召開了以“RE:Design(重塑)”為主題的研討會,內容包括教學方法研討和專題探究,如媒介文本中的澳大利亞身份、遊戲和音樂中的敘事等等。此外,該協會還積極與加拿大、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地的教師聯合組織進行密切交流,共享信息與資源。
無論是產品、校園還是社會組織,國外已有種種或成熟、或嘗試的做法,而青少年媒介素養的提升之路,仍是任重道遠。對於國內的孩子而言,如何補上媒介素養這門課,更是迫在眉睫。
安徽合肥警方近日破獲一起涉及百余名學生受騙的校園貸詐騙案件,犯罪嫌疑人換用“馬甲”實施詐騙。
圖片來源於網絡。
7月份以來,合肥職教城陸續有多名在校學生報案,稱一家通信公司以招聘代理為名,誘使他們簽訂協議。
之後,公司又以幫公司刷單可以獲得更高提成為由,騙取他們使用本人的身份信息,在“分期樂”平臺貸款購買高端品牌手機。手機歸公司所有、貸款由公司還款,學生每購買一部手機可以獲得相應提成。對於一心想做兼職的學生來說,這似乎是個沒什麽風險的事情。
然而,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公司在還了幾期貸款之後便消失了,他們也因此收到了網貸平臺的催款通知。
接報案之後,合肥市公安局新站分局立刻開展偵查。“經過摸排,我們發現該案被害群體均為在校大學生,而且涉及新站區、經開區、肥東縣、巢湖市等地,人數多達100多人。”合肥市公安局新站分局有關負責人說。
警方進一步調查,確定犯罪嫌疑人就是汪某某。經過連續蹲守,最終於近期將其抓獲歸案。
據犯罪嫌疑人供述,因為做生意失敗資金虧空,其便謀劃並實施了騙取學生在“分期樂”平臺貸款購買手機,繼而套現的犯罪事實。
目前,汪某某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2016年4月,教育部聯合銀監會發布《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範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其中就“加大不良網貸監管力度、加強宣傳教育、普及金融知識、學生信貸體系建設”等方面做出規範。今年,銀監會又再次發出通知,要求各金融機構禁止向未滿十八周歲的在校大學生提供網貸服務。為此,校園貸不得不低調“潛伏”,套上各種形式的“馬甲”。
——成立騙子公司,以高薪招聘全職或兼職為由,騙取學生信任,獲取學生身份信息在網貸平臺實施貸款或購買物品,當無法償還貸款後人去樓空。
——利用學生和熟人之間感情,借用學生或熟人的身份信息在網貸平臺實施貸款或消費,套取錢財後“賴賬”或“消失”。
——以“同門師兄師姐”或者校友的身份,在校園QQ群、微信群、校園網等社交媒體與學生套近乎,在獲得學生的信任後,便以可以幫助其找工作或者無息貸款為由,騙取學生的身份證等證件,利用其身份信息在網絡信貸平臺上進行貸款,待貸款成功後便“人間蒸發”。
——以幫學生找工作或者是利用其身份信息貸款後進行投資,受害人可以分到一定比例的紅利等理由,以此誘惑學生上當受騙。
——利用學生欠缺金融知識和法律知識的特點,網貸平臺或詐騙分子不如實告知借款的真實風險或打著“零首付”“零利息”等低成本的幌子,誘導大學生上當受騙。
——利用學生虛榮和怕事的心理特點,誘導學生貸款後,采取恐嚇、拖延、哄騙等手段讓學生知道被騙後不敢聲張,任由繼續被騙。
記者梳理發現,近一段時間受騙於校園貸的大學生,不少是因為想做兼職或開微店等“微創業”需要周轉資金而上當受騙。
對此,有關專家和教育領域人士認為還需疏堵結合:一方面提高在校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其對各種形式校園貸的辨別能力;另一方面對於學生合理的資金需求,也應通過正規渠道予以適當滿足。
安徽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魏小偉提醒,這種以刷單為名的借貸,實質上是借貸合同。“用被騙同學身份信息等辦理且本人簽字的借貸合同一旦成立,被騙同學即為借貸合同法律關系中債務人,因被害人大多無固定收入來源,後續風險難以預知。”
魏小偉說,這起校園貸詐騙案暴露出被害人法律風險防範意識不強。
他建議,社會及校園要加強金融和法律知識宣傳,學生自身也要加強金融與法律知識學習,謹防上當受騙。
福州某高校團委負責人林棟表示,校園貸在校園內得以滋生和大學生盲目創業或急於證明自己實現“經濟獨立”的心態有一定關聯。目前商業銀行針對校園提供的信貸服務主要是政策框架下的助學類貸款,面向大學生群體的商業化消費、創業等信貸服務較為欠缺。
“應當加快網絡借貸市場主體準入資格審核的立法腳步,同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也要對各類借貸形式嚴格把關。”林棟說。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