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8日央視新聞報道,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在17日啟程參加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四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前表示,菲律賓將跟隨俄羅斯退出設在荷蘭海牙的國際刑事法院。
杜特爾特表示,“那些國際刑事法院(ICC)的人毫無用處。既然他們(俄羅斯)退出了,我也可以效仿。”
菲律賓將跟隨俄羅斯退出設在荷蘭海牙的國際刑事法院
而就在一天前,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締約國第15次會議開幕之際,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命令,宣布退出設在國際刑事法院(ICC)。
此前俄外交部發表聲明說,國際刑事法院辜負了國際社會對它寄予的希望,沒有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有威望的執法機關,其工作是片面的、無效的。杜特爾特推測稱,俄羅斯退出國際刑事法院的原因可能與其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有關。
杜特爾特表示,國際刑事法院的存在沒有意義,它已經淪為了西方大國欺壓像菲律賓這樣小國的工具,因此菲律賓打算像俄羅斯以及布隆迪、南非、岡比亞三個非洲國家一樣退出國際刑事法院。
不過菲律賓在海牙的代表17日表示,他們還沒有收到來自杜特爾特的正式命令。
杜特爾特還抨擊當今一些國際組織的不作為導致全球戰爭頻發,殺戮無數。他說,如果中國和俄羅斯牽頭重建國際秩序,那麽菲律賓將會第一個響應。
國際刑事法院是一個基於《羅馬規約》成立的獨立機構。該規約於1998年在意大利羅馬獲得通過並於2002年生效。該機構負責審理國家、檢舉人和聯合國安理會委托其審理的案件,有權對種族滅絕罪、戰爭罪、反人類罪和侵略罪進行審判,追究相關個人的刑事責任。
豆瓣時間上線的前一天,正好是豆瓣12歲生日。
本文由三聲(微信ID:tosansheng)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
上周五,詩人北島在豆瓣做了一期網友互動。
活動開始前好幾天,豆瓣就在主頁上醒目位置掛上了活動預告。這次互動的主題是#北島與你聊聊詩#,豆瓣網友與詩歌有關的問題,都可以向北島提問。
無論是對28年前移居國外,回國後沈寂多年的北島,還是對那些讀著他的詩長大的網友來說,這都是一件挺新鮮的事。
“作為一名詩人,您生活中是個什麽樣的人?”一位豆瓣網友問北島。北島的回答一如既往的誠實,他說自己“是個無聊的人,木訥而單調”,“每天在追逐時鐘的刻度”。
1個小時,28個問答,一場沒有在互聯網上引起什麽關註的在線互動(拋開網紅大咕咕咕雞的“搗亂”),北島對豆瓣網友的提問印象深刻。
如果不是這一次的合作,他生活中幾乎不接觸互聯網。實際上,幾個月前北島才在豆瓣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開通了自己的豆瓣賬號。
3月8日,由他主編的《醒來——北島和朋友們的詩歌課》(下稱《醒來》)成為豆瓣付費產品豆瓣時間第一個上線的音頻節目,他的豆瓣賬號在5小時內增加了6000多粉絲。
豆瓣時間前期推出的兩款付費產品《醒來》和《白先勇戲說紅樓夢》
《醒來》的受歡迎程度超過了北島的想象。上線一周,定價128元的《醒來——北島和朋友們的詩歌課》,就賣出了超過一萬份。68歲的北島成了豆瓣的“新晉網紅”,有了自己的“迷妹”。
《醒來》的市場表現也超過了姚文壇的預期,不過作為豆瓣時間的負責人,豆瓣負責內容的副總裁,她覺得選擇“詩歌”作為第一個亮相的產品並不是一個困難的決定。
“不是有人說過,有兩種東西是最接近上帝的,一個是詩歌,一個是音樂。”姚文壇告訴《三聲》。“我們選擇了詩歌作為豆瓣時間的切入點,主要是與豆瓣氣質高度契合。”
你很容易在《醒來》體會到姚文壇所說的這種“豆瓣氣質”。比如在每一期的開頭,北島都錄了一段相同的開場白:“偉大的詩歌如同精神裂變,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其隆隆回聲透過歲月迷霧夠到我們。”
“透過歲月夠到我們”,也是豆瓣想要做的事。“原來的豆瓣用戶不再那麽活躍,他們的時間被分割了。”姚文壇說,“我們要重新激活這些人”。
走了十二年的豆瓣有一批有趣的用戶,但這群人始終處於一種“小國寡民”的狀態,大家在精神角落里各自“生長”著。豆瓣時間推出的背後正是此刻豆瓣的這種焦慮。
在《醒來》之後,豆瓣時間接著推出了《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兩款付費內容的邏輯一樣,用文化名人的課程來與豆瓣上的豆瓣上的青年們互動。
為《醒來》讀詩的北島和他的朋友們
通過豆瓣時間上的付費專欄,通過文化名人來激發豆瓣僅僅只是一個小開始。豆瓣時間要做的一個更大努力是挖掘“潛水”在豆瓣里的各行業大咖,影評人、樂評人、攝影師未來都會囊括進豆瓣時間的付費體系中。
姚文壇則更願意使用“成長”這個詞,“豆瓣時間之所以叫豆瓣“時間”,更深層次意義在於,希望和用戶一起成長”。
詩歌到《紅樓夢》,豆瓣時間從“經典”開始
豆瓣時間推出的第一款內容付費產品《醒來》
豆瓣時間目前上線了兩檔欄目,《醒來》的“詩歌課”和《白先勇細說紅樓夢》。不是爆款內容,沒法教人賺錢,這些“無用”的東西,賣得卻一點也不差。
在選擇內容的時候,姚文壇和她的團隊首先想到的,是把經典的內容請到豆瓣來。
這些“經典內容”包括詩歌、小說在內的文學作品,也包括電影、音樂,甚至是設計和建築。姚文壇和策劃組一起想了幾十個選題,然後挑選其中最能夠反映“豆瓣用戶需求”,同時能夠執行的進行推進。
過完年之後,多個選題項目就同時展開。在呈現形式上,有的是文字,有的是音頻,更多的是看項目的契合度,並沒有特別的偏好。
《醒來》和《白先勇細說紅樓夢》是最先“跑出來”的兩部作品。
把《醒來》定為第一檔欄目,也符合豆瓣最新提出的要做“精神角落”的定義。“大家見照在一個精神角落中,去享受他的時光,而詩歌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所以第一檔欄目《醒來》,就是’詩歌像一束光能照亮醒來的人們’,這樣一種精神氣質是非常契合豆瓣用戶的”。姚文壇告訴《三聲》。
《醒來》的原著為北島親自選擇編輯的詩歌選。在書籍已經成為熱銷品之後,版權方活字文化就考慮還需要更深層次的解讀,這樣才與豆瓣時間達成共識,要做一款音頻解讀類欄目。
這種形式天然區別於早先的播客類讀書節目。而在原作書籍的基礎之上,音頻欄目對這一文本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它不是讀書,而是更像講課。
在《醒來》中,豆瓣時間、活字文化與詩人北島共同挑選了其中52首詩歌,然後讓不同的詩人對相關的作品進行解讀。為了挑選合適的“講師”,北島和豆瓣花了不少時間。
“為什麽讓劉文飛去講普希金,因為他專門研究俄羅斯文學,也是一個翻譯家。他來講是最好的,最合適的。”姚文壇告訴《三聲》。
比找人更難的是讓他們以正確的方式“說話”。這些“講師”中大多是學者、大學教授,並沒有制作音頻的經驗。第一批錄音收上來,大家對結果都不滿意。最大的問題出在對場景的理解,“我們告訴講師的第一件事,就是你是在對一個人說話,而不是一群人。”姚文壇說。
《醒來》和《白先勇戲說紅樓夢》這兩款付費欄目,有兩個重要的合作方,分別為活字文化和理想國,雙方對欄目的敲定也是“順勢而為”。
姚文壇與理想國的合作要更早一些。2015年,理想國成立了“看理想”品牌,目的在“借助理想國豐富的作者資源,利用新媒體和技術手段,做多種形態的文化產品開發”。
隨後看理想推出了梁文道《一千零一夜》、陳丹青《局部》、馬世芳《聽說》、竇文濤《圓桌派》多檔文化類視頻節目,而姚文壇就是這些節目的制片人。
在與豆瓣合作付費專欄之前,雙方其實一直有小範圍的合作,如電子書、豆瓣紙書等等。這種合作關系延續到了豆瓣時間的項目中。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是雙方合作的第一個產品,從去年12月開始談,前後經歷了四個月。
節目的音頻編緝張登邑告訴《三聲》,其中最棘手的問題是課程錄音底本質量是無法更改。在剪輯過程中,有一張CD前30分鐘的錄音效果特別差。無奈之下,只能聯絡當時已經回到臺灣的白先勇,逐字打出了那段錄音的口語稿,重新錄制了一遍。
直到目前,豆瓣時間上專欄的制作和上線還沒有完全形成循環,姚文壇說從四月份開始會陸續走入正常軌道。
“無用”的豆瓣付費內容
在作家方軍看來,知識付費的興起來源於知識的豐饒,而非稀缺。內容的豐饒和無處不在,讓人們願意通過付費來篩選更有質量的內容。
真正引爆內容付費風潮的則是“明星”產品分答。2016年5月分答APP上線,在42天里交易額超過1800萬,引發了一場從明星到素人的狂歡,知識付費的口號開始流傳。
而從去年6月開始,喜馬拉雅FM轉型知識付費平臺,36氪付費專欄上線,羅輯思維專註於“得到”app,知乎live,微博開通問答等,內容付費成為各大平臺積極布局的領域。
豆瓣也推出了自己的內容付費產品—豆瓣時間。豆瓣時間的第一期節目《醒來》上線時也引發廣泛關註,一是由於內容付費這個大風口,另外則是豆瓣時間推出的欄目,氣質很獨特,足夠豆瓣。
事實上,內容付費在經過近一年的發展中,形成了兩種產品邏輯。
一種是類似“得到app”的電商平臺,羅振宇就曾表示羅輯思維的邏輯就是將知識榨去水分壓縮成“膠囊”餵給那些追求速度與效率的人群。另外一種則是類似於知乎、微博的平臺型邏輯,擁有足夠的用戶數,然後對用戶價值進行開發。
很顯然,豆瓣時間的邏輯屬於第二種,這也決定了目前豆瓣時間是生長在豆瓣App的一個內嵌功能,需要依托於1.5億豆瓣用戶數。
這種平臺型的產品邏輯或許也可以解釋“分答”為何從爆款逐漸寂靜,原因在於其沒有粘度高的固有用戶。而這正好是平臺型付費產品的優勢,對於平臺來講,它是一個增量,做好了可以,做差了對於平臺的消極影響也不大。
而在內容付費興起之後,首當其沖的則是個大平臺對於“知識明星”的爭奪。
事實上,這也正是姚文壇目前所面對的。“我這兩天突然發現一個很可怕的問題,就是有些平臺和文化人士簽合約,它以一種高頻率的節目形式塞滿主講人的時間,讓他們根本沒有空余的時間到其他平臺做節目”。
姚文壇所抱怨的是,這些主講人和節目不符合那些平臺的氣質,但是卻被資本吸引走。
對於內容付費前景的擔憂或許一直都在,曾有人談到,一般一個創作者所掌握的幹貨知識技能在半年的時間里就會講完,這也預示著這些“速食”型的欄目在後續中將會變得越來越水。
這也正是豆瓣時間想要做差異化的地方。某種程度上,豆瓣時間提供的是在當下環境中“無用”的內容。
對於這種差別化產品,姚文壇將豆瓣時間的意義概括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它是一種看似無用,但是對你的生命有意義的內容”。
“無用”的內容成為豆瓣時間在這個野蠻生長的內容付費領域最鮮明的特質。當然,這一切決定於目前的豆瓣,對於資本相對匱乏的豆瓣,這是一個既符合豆瓣氣質,又能迅速切入到這個市場的快速路徑。
回歸豆瓣用戶價值的挖掘
豆瓣時間上線的前一天,正好是豆瓣12歲生日。
在筆艾特紙的專欄中,作者指出豆瓣之所以慢,指的是商業。“因為就產品而言,無論在PC端還是移動端,豆瓣都一直在快速試錯和叠代”。
而在姚文壇看來,十二年發展過來的豆瓣已經積累了一批有趣的用戶,這群一二線城市的年輕用戶塑造了豆瓣的品牌。
姚文壇認可“精神角落”對豆瓣的定義,“處於喧嘯的互聯網生活當中,豆瓣能給你帶來內心美好感受的內容,它就是你一個精神的角落”。
事實上,豆瓣在商業層面上的慢,就是指豆瓣對用戶價值開發上的慢。豆瓣上有著近2.5億個精神角落,但這些角落間處於“不相往來”的狀態。
豆瓣目前要做的,就是打破這些角落間的隔閡,從而在一個廣大的用戶基數上發揮出規模效用。
事實上,豆瓣在去年開發用戶價值層面動作頗大。在豆瓣閱讀下面成立飛船影業,就是看中了豆瓣閱讀上豐富的原創文學作品。
但步伐還不夠快,這一階段使命落在了豆瓣時間上。
對於豆瓣來講,它已經建立起了堅實的工具型應用產品,如各種電影、圖書評分等,但缺少的正是內容型產品。
“豆瓣時間不僅僅是一個付費產品,很多人在做付費,我們也這樣做,但根本不是這樣,我們還是站在豆瓣平臺本身去考慮“,姚文壇對《三聲》說。
在首先啟用北島、白先勇這些站外名人為豆瓣時間站臺後,豆瓣時間的長遠目的是要挖掘豆瓣用戶里“潛水”的大牛們。站內評論人、音樂人、建築設計師、攝影師等等,將他們重新作為內容生產者,納入進這個體系之中。
目前的姚文壇正在做這件事情。四月中旬,豆瓣時間將推出一個付費的文字專欄,“他們全是非常年輕的創作者,但他們真的很棒”。
在豆瓣時間的計劃中,這群人本身就是豆瓣用戶,但“潛水”得很深。豆瓣時間則是將他們一一找出來,讓這群人進行創作,讓趣味相同的人去建構相同體系的內容產品。
“建構有體系的經典內容”,這是姚文壇在付費專欄層面想要達到的效果。“如果你是一個用戶,你訂閱了一個電影類的專欄,這一年你從專欄里對電影的了解也就很充足了”。
或許現在來看,對用戶的挖掘是豆瓣早該進行的。早起活躍於豆瓣的大牛們,在平臺本身沒有好的推薦機制後,在微信公眾號興起後紛紛轉移。某種意義上,公號也是內容付費產品。
很顯然,互聯網不僅喧囂,對用戶的爭奪始終在進行。對於目前的豆瓣來講,豆瓣時間的打法意在兩個層面,時間上,“好的內容和創作者在這會讓你在豆瓣上多花一點時間”,空間上來看,“這些內容讓豆瓣成為了一個線上文藝交流空間”。或許也可以換種表達方式,豆瓣只不過是想將以前沒有做好的內容層面,再做起來。
姚文壇則更願意用“成長”一詞。“從豆瓣時間開始,用戶價值的挖掘是我們重視的一塊。所以陪著用戶一起成長會放在豆瓣平臺成長中重要的一塊,陪著用戶成長豆瓣平臺自然也在成長”。
思考問題: 怎樣分析盈富基金(2800)/ETF? (9/6/2016):魔術師這「等待被後生仔打倒的老鬼」看後,「如獲至寶」,事關又可當成係思辨練習題捉下 fallacy(不過要有少許財務知識作為輔助),看看能否為其 debug。
:
:
講番正題, 好多時候我作為投資新手/或價值投資新手都會到書局/library打書釘睇投資書, 很多投資書作者都教人買盈富基金/月供盈富基金作長綫投資...
月供盈富加上平均成本法對於普羅大眾(冇乜投資理念的人)係相對穩健的做法, 透過月供盈富, 投資者可以在低位買入較多2800, 高位買少一點, 長遠而言可以拉勻/拉低買入價格, 加上股息再投資以增加買入股數, 從而增加股息收入
但hutchison小子有一個具爭議性的想法: 買盈富/買ETF並非一個良好的投資方式, 至少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 (好似同股神打對台, 但我認為在投資理念上作多思考永遠是好事, 如果大家有具建設性的意見大可提出來, 真理永遠是越辯越明的)
盈富/ ETF的好處係投資於一大堆公司分散風險, 但壞處係非常難去分析盈富, 導致投資者唔知買左d乜, 更加遑論用便宜價錢買入好公司, 我相信買/月供盈富的人十個有九個都唔記得自己買左邊50隻股票(鬼記得啫, 50隻咁多, 標普500 有500隻就更加唔使旨意)
但價值投資要求投資者對其上市公司有一定認識, check股價圖(3-5年), check派息紀錄(3-5年), check公司近年業績新聞, check PE, PB已經係非常基本的要求, 某些公司倘若近年表現欠佳或者投資者不太了解其業務的話就需要睇年報
我們無理由叫價值投資者睇50本年報wor, 根本無可能睇得曬, 就算係全職的基金經理都唔得la既然我地唔了解盈富既50隻股票, 就冇可能為其估價從而得出盈富的合理估值, 如此一來買盈富就變左估大市了, 股市變估市當然買盈富(一次性投入)未必有理想回報, 月供盈富會好一點的:"透過月供盈富, 投資者可以在低位買入較多2800, 高位買少一點, 長遠而言可以拉勻/拉低買入價格, 加上股息再投資以增加買入股數, 從而增加股息收入" quote番呢樣野先, 好多投資書/ 投資者教育都係採用呢個講法或者近似既講法, 句statement初初睇起上黎冇問題, 但經過一番思考之後我認為問題在"低位"度, 咩叫低位先? 假設滙豐平均每年(每股)賺1蚊, 平均股價10蚊, 如果有股災滙豐股價跌到7蚊, 但滙豐仍然每年賺1蚊, 呢個時侯就係買平貨, 但如果
股價跌到7蚊, 滙豐每年賺少左40%得番6毫, 我地就買貴貨了
將上列HSBC既例子擺番落盈富度, 如果盈富嗰50間公司平均每年(每股)賺1蚊, 平均股價21蚊(21000點), 如果有股災盈富股價跌到14蚊(14000股), 但平均每年賺少左50%得番5毫, 我地就買貴貨 (月供就會供多一半[21000/14000=1.5], 即係買左好多好多貴貨) 月供法既"低位入多d貨"似乎係too good to be true, 撈低成功係運氣多過實際, 所以買2800有良好投資回報係運氣多過實際長期買盈富就等於長期估市, 估呢50間公司能夠幫你賺錢買盈富係唔係估市? 好大程度都係, 不過比我諗左成個星期終於諗到個好少少既方法, 由於恆指係weighted average的, 唔同成份股有不同比重, 仲有唔少係金融地產股, 一個板塊抽一至兩隻具代表性個股+ 分析權重股應該可以用作估計盈富價值首先滙豐(5), 騰訊(700)報紙日日都賣, 因為佢地係權重股, 一定要分析
電訊有中移動中聯通之類的, 求其揀一隻
內銀有建行工行+一大堆, 建行/ 工行揀一隻
地產股分內房及本地, 本地有四大地產商+信和九倉...很多的, 㨂一隻算了, 新地(16)較具代表性? 內房唔清楚, 但成日聽到/睇新聞睇到中海外, 用一隻中海外代表住內房先
其他野有公用股, 但中電煤氣電能長建各有特性, 勉強揀隻做分析冇乜代表性
至少而家由分析50隻cut到6隻, 而呢6隻野應該代表左恆指一半股票(即一半的點數)
但滙豐同tencent, 建/工行的盈利每年都大幅變動(銀行股涉及槓桿, tencent涉及增長率), 唔易分析, 至少唔適合新手玩
而家睇落新手應該買d穩定收租收息股, 好似港鐵(66), 希慎(14), 中電(2) 之類會比較好, 至少從股價股息表現來看佢地比較穩定, 加上業務比較簡單, 適合新手睇年報學習
好長氣, 但我認為學習股票投資之前㨂d唔使點令人輸錢既股票係好重要 (即使分析出錯都無咁大鑊)呢個係我年初學價值投資買滙豐換來的血的教訓,而個人認為買盈富做唔到使點令人輸錢
4月9日,第一財經研究院在博鰲論壇期間召開發布會,推出了《中國與全球制造業競爭力》報告。會議由《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輯、第一財經研究院院長楊燕青主持。
一段時間以來,中美貿易爭端不斷發酵,導致全球市場出現一定波動,對於剛剛呈現複蘇態勢的全球經濟影響廣受關註。
4月6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我們註意到美方有關聲明。在中美經貿問題上,中方立場已經講得很清楚。我們不想打,但不怕打貿易戰。這次中美經貿沖突,是美方一手挑起,本質上是美單邊主義對全球多邊主義,美保護主義對全球自由貿易的挑釁。中方將繼續擴大改革開放,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推動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
在報告發布會上,中美貿易爭端這一熱點話題也引起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副總裁朱民,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羅蘭貝格高級合夥人、大中華區執行合夥人戴璞,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以及第一財經研究院高級學術顧問、日本一橋大學經濟學伍曉鷹教授的熱議。
朱民表示,全球來看,中美會避免打貿易戰,因為對中美經濟不利,對全球產業鏈和全球經濟都不利。其次,美中貿易互補性很強,中國長於制造業,美國長於農業和服務業,如此大的互補性中找到一個妥協的空間是完全可行的,中美應該避免也可以避免貿易戰。
朱民同時提到:“一財研究院的報告很清楚地顯示出,美國制造業競爭優勢在下降,全球權重也在下降,從這個意義上,通過貿易的辦法奪回制造力的競爭能力是本末倒置的戰術,這個策略上面不對,也不會起到美國想要達到的結果。”
“所以,貿易戰不會對美國有利,更不用講破壞國際貿易法則等等,從這個意義上,(中美貿易爭端)還是可以找到妥協的解決辦法的。”朱民總結道。
賈康也認為:“貿易摩擦明顯在升級,但如果雙方的理性足夠,可以避免貿易戰。”
“中美之間總體來說就是互補的格局,但到了一定階段,比較優勢解釋不了。當碰到天花板時,美國不肯將高端的產品賣給中國,同時指責與中國的貿易造成了美國巨大的逆差,這個要靠時間解決。”他稱。
戴璞堅稱:“我們需要避免貿易戰,因為貿易戰完全是無用的。”他進一步解釋道,如果發生貿易戰,會帶來通貨膨脹,會導致大量失業的出現,而不會帶來任何好處。
“現在中美兩國都需要推行改革,希望明天能有更多信息。”他稱。
洪小文亦坦言:“我非常反對貿易戰。”並稱,“我們非常堅信中國要繼續開放而且更加開放,這個時候,中國如果更有決心能夠加快開放的速度,會更堅定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以及全球化的堅定步伐。”
在發布會上,第一財經研究院副院長林純潔也對中美貿易爭端的影響做了推演。
他介紹稱,在中美均加征收25%關稅的情況下,中國對美國出口的機械、電器、電子通訊、汽車、交通設備等行業的競爭力將受到影響;美國對中國出口的食品飲料加工、汽車、化工等行業競爭力也會受到相關影響。
“假設中國對於美國的出口減少10%,對於其他供應鏈國家的GDP影響中,對中國臺灣地區影響最大,接下來是馬來西亞,然後新加坡,這些國家是依附於當前以中國作為核心的一條供應鏈上面的,如果中美貿易爭端演化到一個非常嚴重的程度,影響不僅僅一個國家,可能導致全球整個供應鏈的重構。”他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