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據共同社消息,東京都議會總務委員會今日下午一致通過了知事小池百合子薪金減半的條例草案。預計13日的全體會議將正式通過。
據悉,知事薪金減半條例草案由小池本人提出,理由是“自己也需要以身作則推行改革”。目前包括津貼在內,知事的月薪約為174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1.2萬元),加上年終獎年收入約為2900萬日元。若薪水減半條例獲得通過,小池的年收入將減至約1450萬日元,在全國知事中最少。
4日在都議會全體會議上,最大黨團自民黨在代表質詢中提出,此事應聽取東京都特別職務報酬等審議會的意見。對此,小池答辯稱:“基於推動都政改革的政治姿態而減薪的情況不適合咨詢審議會。”
委員長、公明黨黨員加藤雅之在會後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全會一致同意尊重知事的政治姿態。議員也應該推進以身作則的改革。”
小池百合子
7月31日,日本東京都知事選舉結束投票。64歲的小池百合子當選東京都首位女性知事。小池在競選東京都知事時,曾承諾會大刀闊斧進行財政改革,並且要以身作則減薪。
11月10日,國新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幹意見》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司長賀德方表示,涉及成果轉化獎勵的長期激勵政策可使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納稅比例由原來的40%左右下降到20%,下降的幅度或過半。
據介紹,此前科技成果確定股權的過程主要分兩步納稅,按照個人所得稅稅法規定,稅率最高到45%。今年9月,財政部和稅務總局出臺的101號文件把兩步納稅合並成一步納稅,而且特別明確了科研人員和機構有選擇權,如果選擇延遲納稅的話,一次納稅稅率按20%計算。
“這是政策非常重要的一項,在支持創新、支持對科研成果長期激勵方面的一個非常好的制度安排。我們初步分析一下,這項政策可能使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納稅比例由原來的40%左右下降到20%,下降的幅度大概超過了一半。”賀德方說。
此外,賀德方表示,因為科技成果的價格波動是比較頻繁的,履行了勤勉責任是免除責任,這次若幹規定當中對整個涉及科技成果長期激勵的,都是由單位自主決定,實際上免責條款進一步擴大了。
每經實習記者 陳玉靜 每經編輯 姚祥雲
11月7日立冬,巧合的是,在當天舉行的兩場發審會中,6家上會企業僅春秋電子1家過會,也有報道戲稱“IPO立冬”。
但是,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排洪”後,無論從縱向還是橫向來看,IPO堰塞湖的水位都在下降。截至2017年11月2日,IPO排隊企業總數已降至489家。而幾乎在去年同時期,IPO排隊企業數量還停留在725家的高位。
也就是說,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停留在堰塞湖中的企業數量就減少了236家。此外,就縱向而言,在今年年初,即1月19日,IPO排隊企業總數還有674家。
對此,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首先是IPO審核已經開閘,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背景;另外,IPO審核加速。
他還表示,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標準並沒有降低,並不是像大家說的開閘以後,以及扶貧、綠色通道開啟後,IPO的審核標準會降低、會放松,其實是誤解,而且從新一屆發審委的審核結果來看,其實標準是提高的,現在是更嚴格一些,所以有的企業明知道不能過會的,就撤下來,這一比例還在增多。
據證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1月2日,IPO排隊企業總數已降至489家,具體而言,上交所排隊企業數量有228家,中小板69家,創業板192家。而幾乎在去年同時期,IPO排隊企業總數還停留在725家的高位。證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1月17日,IPO排隊企業總數尚有725家,其中上交所335家,中小板134家,創業板256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停留在堰塞湖中的企業數量就減少了236家,也就是說,堰塞湖水位下降了32.6%。值得註意的是,中小板排隊企業數量較去年同期減少了約一半。
實際上,截至今年1月19日,IPO排隊企業總數還有674家,其中上交所313家,中小板124家,創業板237家。而在去年的7月14日,IPO排隊企業數量曾一度達到836家,其中,上交所等待排隊的企業有384家,中小板有155家,創業板297家。
對於IPO排隊企業數量的減少,中國民族證券投資銀行總部董事廣澤峰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IPO堰塞湖的問題一直都有,現在雖然是保薦制,但對於證監會來說還是要核準,核準的話就需要時間,而且中間又有IPO暫停的時候,這算是老大難問題,現在下降主要是因為審核速度相比以前快了,每周都有,一周6家,時間上算的話正好是兩年,不過兩年可能不一定解決完,但三年應該可以。
首先,IPO審核加速,成為了排隊企業數量不斷減少的原因之一。截至9月30日,證監會今年審核的405家公司首發申請中,328家獲得通過,16家暫緩表決,8家取消審核,53家未通過。而在2016年,全年獲得審核通過的僅有247家。
關於IPO審核的加速,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也表示認同,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IPO排隊企業數量減少首先是IPO審核已經開閘,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背景,去年之前的一段時間IPO是暫緩的;還有一個情況是IPO審核加速,現在審核的效率比較高,以前平均需要三年,現在一年多可能就差不多,所以排隊的數量可能就不如之前;另外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標準並沒有降低,並不是像大家以為的那樣,開閘以後,以及扶貧、綠色通道開啟後,IPO的審核標準會降低,會放松,其實這是誤解,而且從新一屆發審委的審核結果來看,其實標準是提高了的,現在是更嚴格一些,所以明知道不能過會的企業,就撤下來了,這一比例還在增多,所以整體來說,無論是新增的排隊企業、還是排隊過程中撤下來的企業,還是過會以後遭否決的企業,整個過程都比較順暢,在這樣一個動態的機制下,在門口排隊的企業的存量就比之前少了。
其次,除了審核提速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一些企業主動退出乃至撤回申報材料。如,9月11日,森達電氣表決通過了終止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的申請並撤回申請文件的議案,對於撤回的原因,森達電氣在公告中表示因公司調整上市計劃,決定向中國證監會申請撤回本次上市的申請文件。
森達電氣2017年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7190.29萬元,同比微降0.13%;歸屬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79.45萬元,同比下降30.18%,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僅有471.53萬元,同比下降39.72%;在現金流方面,缺口也有擴大趨勢,半年報顯示,森達電氣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839.27萬元,而去年同期則為-230.27萬元。
回頭客IPO申請於去年12月28日獲證監會受理,但排隊達285天後,公司選擇停止IPO工作。回頭客表示,由於2017年以來公司的經營業績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綜合考慮其經營業績情況及未來業務發展規劃,研究決定暫停IPO上市工作,並已向證監會遞交撤回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A股上市申請文件的申請,10月9日收到證監會出具的《終止審查通知書》。
針對在企業排隊的過程中主動退出的情況,付立春進一步表示,企業主動退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主動退出的企業肯定不合格,因為主動退出是一種極不可能的選擇,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在中國A股上市是一個最優的選擇,估值水平又高,各方面還是比較有價值的,只要上了市,即使什麽都沒有,還有一個殼,而去海外上市則是一個次優的選擇,一般企業不會這樣做。換句話說,被動的撤出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排隊的時間比較久,自身業績的可持續性和增長性出現一些問題,公司的業績不支撐企業繼續排隊、過會的情況,所謂的可持續增長能力,還涉及到規模和公司所在的產業、行業以及行業地位,站在新興行業、行業地位比較靠前的,肯定會好一些,反之,持續性、穩定都有問題,更不用說增長了。
除卻可持續性和增長性外,還有規範性的要求。付立春稱企業的規範性不達標,不能按照現在最新的審核標準順利過會,這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一塊,隨著標準的提高,執行也更加嚴格,即使企業走到過會那一步,也過不了,會被否決,這樣再去等待就沒有意義,所以企業就會半途撤下。
最後,除去上述原因外,新三板被上市公司並購曲線上市也是IPO排隊企業減少的原因之一。付立春分析稱,新三板企業占排隊數量的三分之一,但新三板也是上市公司的並購標的池,組成部分之一,現在交易並不夠活躍,雖然說掛牌新三板後,規範性提高了一點,融到了資,實力更強一些,可以去發展、去上市,但同時也有一些問題,第一,三類股東問題,新三板企業融的資里面可能有三類股東,在現在三類股東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的情況下,這還是有瑕疵的;第二,財報的規範性,在新三板的信披和在A股的信披要求、標準差異還是比較大的,如果前後不一致的話,問題還是比較多,所以被並購借機上市對新三板公司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每日經濟新聞》此前報道,根據Choice數據統計,以首次公告日為時間節點,剔除目前“停止實施”、“未通過”、“暫停中止”的並購項目,截至9月末,2017年第三季度首次披露的上市公司並購掛牌公司案例有45宗,披露的並購交易規模高達164億元,為史上最大季度,與此同時,2017年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披露可查的交易規模已經高達380億元,已經超過2016年全年交易規模,是2016年全年的1.25倍,為歷年最高。
一些新三板公司借助被並購,可以實現曲線上市,而實際上,還有很多新三板企業卻因多種原因不斷撤回材料或者在長期排隊。就如,今年7月,潔昊環保收到了證監會的《行政許可申請終止審查通知書》,這意味著它歷時一年的IPO之路,暫時畫上了句點。“擬對部分股東進行持股調整”,這是公司公告中給出的原因。還有飽受“三類股東”困擾的海容冷鏈雖然從2015年11月就開始排隊,但是至今無過會的消息。
為了激發創新活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國務院給科技人員送出新的稅收優惠紅包。
4月1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依法批準設立的非營利性科研機構、高校等單位的科技人員,通過科研與技術開發所創造的專利技術、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生物醫藥新品種等職務創新成果,采取轉讓、許可方式進行成果轉化的,在相關單位取得轉化收入後三年內發放的現金獎勵,減半計入科技人員當月個人工資薪金所得計征個人所得稅,減輕稅收負擔,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速。
目前,我國個人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采取超額累進制,適用稅率共有七檔從3%到45%不等,其中全月應納稅所得額超過8萬元的部分適用最高的45%稅率。個人取得的獎金也適用這一累進稅率。
其實此前社會早有呼聲降低科技成果轉化獎金的個稅負擔。此次國務院做出了回應,明確符合相關條件獎金減半計征個稅將明顯降低科技人員稅負,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而且這項優惠政策在科研成果轉化成功後再給予優惠,體現了此項優惠政策是以科研成果轉化產生效益為導向,有利於提高財政政策效益。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誌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過去科研成果轉化很容易被理解為是公家的成果,忽略了科研人員貢獻,此次新政強調了科研人員,通過獎金的減半征稅來讓他們更有動力去做科研成果轉化,也讓科技人員拿獎金更安心。
除了這項新政外,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還要求落實好科技人員股權獎勵遞延納稅優惠政策。
國家行政學院馮俏彬教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項新政主要是解決目前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痛點”和“堵點”,將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服務國家創新戰略。
早在2016年1月1日起,國務院要求在全國範圍內,中小高新技術企業以未分配利潤、盈余和資本公積向個人股東轉增股本,高新技術企業轉化科技成果給予本企業相關技術人員的股權獎勵,個人股東和技術人員可在5年內分期繳納個人所得稅。
除了稅收優惠外,我國早在2014年啟動了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通過綜合運用創業投資子基金、貸款風險補償和績效獎勵等方式,帶動金融資本、民間資本、地方政府和其他投資者的投入,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形成全社會共同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有利局面。
小型微利企業(下稱小微企業)享受10%的企業所得稅優惠稅率範圍再度擴圍。
4月2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推出7項減稅舉措,其中之一是2018年1月1日到2020年12月31日期間,將享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小微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從50萬元提高到100萬元。
我國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但對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征稅。上述政策意味著,未來三年內年應納稅所得額低於100萬元的合規小微企業,將享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簡單理解也就是企業所得稅稅率降至10%。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誌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國家對小微企業減負力度不小,未來這一限額有可能繼續提高。
小微企業減半征稅優惠政策在近5年擴圍5次。2014年起國家將享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小微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從6萬元提高至10萬元,後再提至20萬元,而2015年8月直接提至30萬元,覆蓋了所有的小微企業。2017年再度將該標準提高至50萬元,首次突破了《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確定的小微企業標準,擴展至部分中型企業,2018年則直接提高至100萬元,力度空前。
這次標準提高,直接受益的是年應納稅所得額在50萬元至100萬元範圍中的企業,2017年底以前這些企業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而2018年至2020年三年內企業所得稅稅率相當於直接降至10%。應納稅所得額50萬元以下的企業同樣間接受益,因為此前這些企業享受這一政策優惠期是2019年12月31日,而現在則延長一年至2020年12月31日。
國家行政學院馮俏彬教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標準不斷提高的主要目的是讓更多企業享受到這一稅收優惠政策,讓減稅更具獲得感。
這項新政減稅力度有多大?國務院並未單獨說明這項新政的減稅金額,但包括這項政策在內的7項減稅政策將全年為企業減輕稅負600多億元。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數據,2017年稅務部門實施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減半征收政策共減稅454億元,其中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減半征收範圍從年應納稅所得額30萬元擴大到50萬元,減稅128億元。
按照以前慣例,財稅部門將很快公布小微企業享受減半征稅的詳細標註。除了年納稅所得額提高至100萬元以外,還涉及從業人數和資產總額等具體指標。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多次強調,從當前來看,小微企業是就業巨大的容納器,事關中國經濟的活力與繁榮;而從長遠看,通過支持小微企業發展,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小微企業不僅可以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還可以享受企業所得稅法中規定的加計扣除優惠、創業投資企業優惠、加速折舊優惠、減計收入優惠等“稅基式優惠”以及專用設備投資額抵免優惠的“稅額式優惠”。
除了稅收優惠外,國家也致力於激勵金融機構來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
比如從2017年12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將金融機構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政策範圍由農戶擴大到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享受免稅的貸款額度上限從單戶授信10萬元擴大到100萬元等。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還部署對銀行普惠金融服務實施監管考核,確保單戶授信10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增速不低於各項貸款增速、貸款戶數不低於上年同期水平,合理控制小微企業貸款質量和貸款綜合成本,力爭到三季度末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有較明顯降低。
一紙新政著實為火熱的光伏行業降了溫。
6月1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於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由於該文件落款時間是5月31日,也稱“5·31新政”),強調合理把握發展節奏,優化光伏發電新增建設規模,同時加快光伏發電補貼退坡,降低補貼強度,完善光伏發電電價機制,加快光伏發電電價退坡。
《通知》明確,根據目前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今年我國暫不安排普通光伏電站建設規模。普通電站暫不安排、分布式2018 年僅安排10GW 納入指標,包括戶用或也在該指標之中。
除了嚴控規模,補貼強度也有所弱化。《通知》指出,發文之日起,新投運的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每千瓦時統一降低0.05元。新投運的、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全電量度電補貼標準降低0.05元,即補貼標準調整為每千瓦時0.32元(含稅)。
“在本文件正式下發之前,行業內對於嚴控指標有一定的預期,但是靴子落地的時間和嚴控規模的程度超過預期。”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行業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
新增裝機容量或減半
2017年國內光伏裝機容量突飛猛進。
去年,全國光伏新增裝機超53GW,同比增長53%。其中,光伏電站3362萬千瓦,同比增加11%;分布式光伏超過19GW,同比增長3.7倍,遠超近5年分布式光伏總裝機量,在新增裝機占比超過36%。截至12月底,累計裝機超130GW,新增和累計裝機規模均居全球首位。
由此,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勃華此前曾在“2017年發展回顧與2018年形勢展望研討會”上保守估計,2018年國內新增裝機容量將在30GW~45GW之間,“變量在於分布式,但分布式市場較難預測,如果分布式市場有很好的表現,不排除會超過50GW。”
而“5·31新政”的出臺則將使業內對於今年新增裝機容量的預期出現反轉,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2018年新增裝機規模約為30GW,相比去年的53GW縮減過半,而年內10GW的分布式並網指標已在新政前基本用完。
“本次政策調整的最大動因在於,財政補貼壓力過大,行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超出了管理者的預期。而財政補貼則是產業鏈主體利潤的主要構成。”上述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
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也對記者表示,“5·31新政”的影響在於對未來帶有補貼的指標的規模收緊,壓力來自於巨大的補貼缺口,“這次是三個部委聯合發文,希望通過限制帶有補貼指標的規模,來控制補貼總量的增長。”
一直以來,包括光伏補貼在內的新能源補貼拖欠問題成為制約行業發展不容忽視的因素。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就曾在今年兩會期間提交《關於加快破解光伏發電補貼拖欠問題的提案》,對上述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
提案指出,經測算,2017年新能源補貼需求約1200億元,按照目前每千瓦時1.9分的征收標準,可再生能源附加費收入約690億,預計缺口510億元。加上此前累計到2016年底的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將近600億,2017年底補貼總缺口1110億元。在附加費不提高的情況下,即便不新增可再生能源,每年都有1110億的缺口,20年累計缺口將達2萬多億元。
再戰無補貼市場
盡管新政來勢洶洶,6月4日,關於2017年的普通地面光伏指標也出現了新的解讀。
6月4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在微信平臺發布消息稱,經再次向行業相關主管部門了解,已取得2017年普通地面光伏電站指標的項目,在今年6月30日前並網的,仍執行2017年標桿電價。
“如果是執行新的政策,相比2017年的電價,兩者相差1毛5分錢,這個差距是非常大的。”彭澎稱,“而針對包括戶用光伏在內的分布式光伏項目10GW的可用指標,嚴格控制難度很大,很多投資人都是當地普通的居民,如果是以前已經投入進來,而因為並網時間太晚拿不到補貼的話,他們或許還是會跟政府爭取的。”
“盡管我們還是期待在戶用這部分能有一定的政策松動,但大面上來講,嚴控帶補貼的指標是毫無疑問的,所以最終還是要期待,通過電力市場改革以及其他的這個自由售電的模式,能夠把無補貼的商業模式建立起來。”彭澎表示。
具體而言,彭澎認為,在國內需要迅速打開無補貼項目的市場,需要研究新的商業模式,在國外需要拓展更多的海外空間,新政將引發組件價格的進一步下降,這就意味著光伏行業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將要具備更強的競爭力。
“可以肯定的是政策出臺後,電站收益下降,光伏產業鏈各個環節矽料、矽片、電池片、組件將面臨價格下降、毛利下滑的壓力,光伏行業的壓力進而向上遊EPC、金融信貸等環節傳導,高經營成本、高融資成本、低市占率的設備制造商乃至下遊光伏電站運營商將承壓。”上述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他還認為,在這一輪調整中,行業景氣指數可能回到2012~2013年的低點,但當前與彼時又有不同。“先進技術發展、光伏產業鏈成本下降已不可同日而語,政策的出發點也已經不同,光伏行業在能源系統中的主體地位不同,集中式、分布式、戶用發展的形態也已經不同。在政策變化面前,整個行業比拼的是更先進的制造業技術、更高的轉化效率、更低的制造運營成本。”
“大家首先需要把手頭在建的工程在6月30日之前先做完,之後就需要各顯神通了。”申萬宏源電新分析師韓啟明對記者表示,“國內只有不足10GW的領跑者項目是不夠國內的產能來分的。大家只有一邊打價格戰一邊去海外尋找訂單,通過價格的下降去刺激海外客戶的投資需求。”
在“5·31新政”出臺後的第一個交易日,光伏上市企業出現集體下挫。
包括通威股份( 600438.SZ )、隆基股份( 601012.SH )、陽光電源( 300274.SZ )、林洋能源( 601222.SH )福斯特(603806.SH)等在內的九股跌停。大部分光伏股股價均出現不同程度下跌。
天風證券表示,平價之前的政策調整將加速行業成熟。需求短期收縮將加速過剩產能出清,加速龍頭企業鞏固地位,加速行業形成穩定格局。
8月17日,大連商品交易所下發了關於調整相關品種交易手續費收取標準的通知。涉及豆油、棕櫚油、玉米澱粉等期貨日內交易手續費標準的調整。
關於調整相關品種交易手續費收取標準的通知
大商所發〔2018〕321號
各會員單位:
經研究決定,自2018年8月22日交易時(即8月21日夜盤交易小節時)起:
1. 豆油、棕櫚油期貨日內交易手續費標準由2.5元/手調整為1.25元/手。
2. 玉米澱粉期貨日內交易手續費標準由1.5元/手調整為0.75元/手。
3. 線型低密度聚乙烯期貨日內交易手續費標準由2元/手調整為1元/手。
4. 聚丙烯期貨日內交易手續費標準由成交金額的萬分之0.6調整為成交金額的萬分之0.3。
5. 鐵礦石期貨1、5、9月份合約日內交易手續費標準由成交金額的萬分之1.2調整為成交金額的萬分之0.6。
6. 豆粕期貨1、5、9月份合約日內交易手續費標準由1.5元/手調整為0.75元/手,非1、5、9月份合約日內交易手續費標準由0.2元/手調整為0.1元/手。
7. 豆粕期貨期權日內交易手續費標準由1元/手調整為0.5元/手。
表:相關品種交易手續費收取標準調整前後對比
特此通知。
大連商品交易所
2018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