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寧
這是令眾多投資者不安的根源,尤其當Facebook股價持續下挫之後,提早半年登陸納斯達克的Zynga更是股價受牽累最嚴重的互聯網公司。簡單的
邏輯是:如果Facebook的用戶活躍度降低,流量變現能力減弱,它們會直接影響Zynga用戶的活躍程度,而這會減少Zynga的收益。投資者一直寄
望Zynga證明自己不是Facebook僱傭的莊園開發商,而是展現出更有想像力的成長性。
Zynga在試圖做到這點。6月26日,公司發佈了幾項重要產品,除了幾款在Facebook和移動平台上的社交遊戲外,更引人關注的是一系列工具:
面向第三方的應用程序接口,針對移動平台的遊戲開發者合作夥伴聯盟,以及在Zynga.com上的遊戲網絡「Zynga With
Friends」—這些都說明Zynga已經不是一家單純的社交遊戲開發商了。
「我的一些同事擔心我們是不是應該一次公佈這麼多東西,但我真的希望你們看到這些變化」,馬克·平卡斯對《第一財經週刊》說。而這個最重要的變化在
於:它正成為獨立的遊戲平台—除了自己推出的遊戲之外,還將包含第三方開發者提供的遊戲,更重要的是,Zynga在這些遊戲的基礎上,正在建立起一個屬於
遊戲的「社交網絡」。
在Zynga With
Friends上,你可以看到和你同時在一款遊戲上的所有玩家—他們有些是你Facebook、QQ或iPhone上的好友,但更多在你的社交圈子之外。
現在,它們都會出現在你Zynga.com的個人主頁上。它包括遊戲好友的列表,每個人遊戲狀態的流動更新(social
stream),每個玩家的個人資料頁面,快速登入一款遊戲的接口,以及玩家之間的聊天工具。它還可以支持多款遊戲同時在這個平台上操作。
看上去,它和一個社交網絡的模塊已經幾乎沒有區別。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將通過不同平台進行遊戲的人聚合在Zynga With
Friends(它借用了Zynga最流行的移動遊戲之一Word With
Friends)的平台上。Zynga聲稱這是一個新的社交發明,因為它把在Facebook、蘋果iOS和Android不同設備和平台上的人們連接在
了同一個空間內。「我們創造了一個獨特的遊戲社區,讓你的Facebook,我的Kindle和他的iPhone
4S可以同時玩一款遊戲,並在上面交流,」負責Zynga平台業務的總經理Manuel
Bronstein說,他認為遊戲是一種讓現有的社交網絡變得更活躍的產品,而60%以上的人在共同玩過一款遊戲之後成為社交網絡上的好友。
換句話說,它將成為一款凌駕在Facebook、蘋果iOS和Android(未來還將包括騰訊)之上的社交網絡工具—人們可以通過一款或幾款遊戲在這裡認識,甚至在這裡結成新的社交關係。
而這意味著,用戶將越來越降低對Facebook的依賴—儘管Zynga.com上的Zynga With
Friends在電腦上仍需通過Facebook賬號登錄,但在移動設備上則沒有這樣的要求。而且如果他們能在Zynga.com上通過大量的遊戲認識更
多人並形成一個新的社交關係的話,那麼他的Facebook賬號對遊戲這件事來說就顯得沒什麼意義了。
但作為一家目前仍嚴重依賴Facebook的流量,並接受了大量來自Facebook特殊關照(Facebook甚至會在協議中約定幫Zynga保證
獲得某個數額的收入)的社交遊戲公司來說,Zynga目前的態度有些微妙。在接受《第一財經週刊》採訪時,Zynga產品總監Reed
Shaffner表示現階段在PC端的玩家仍需要通過Facebook賬號登錄,至於未來可能會視情況而定,但Manuel
Bronstein很快接過話來表示,用戶通過Facebook登錄Zynga With
Friends如果已經習慣了,而偏偏大部分遊戲的玩家也擁有一個Facebook賬號的話,這個做法本身沒有什麼不好,它讓用戶覺得方便,也不會影響用
戶在Zynga With Friends上認識更多其它平台和設備上的玩家。
在如何定義Zynga With
Friends的問題上,Zynga顯得小心翼翼,平卡斯本人也是Facebook大量股票的持有者。Zynga迫不及待地宣佈Zynga With
Friends是一個獨特的「社交發明」和獨特的「玩家網絡」,但它從不肯將「社交」(Social)和「網絡」(Network)組合在一起來定義它。
「我覺得不一定要那麼認為,因為其實我們還是在從Facebook和其它的關係鏈中導入玩家的身份和數據。」Bronstein對《第一財經週刊》
說,「它應該說是一個社交大廳(Social
Lobby),讓玩家可以聯繫得更緊密。」至少在目前階段,玩家仍通過不同的支付手段(比如Facebook
credit虛擬貨幣、iOS和Android的程序內支付等)去消費Zynga的遊戲,而Zynga With
Friends把他們帶到了一個交流和互動的平台上而已。
「我認為Zynga With
Friends的最大價值是它為我們創造的『活躍社交網絡』的衡量方式,是遊戲讓社交網絡變得更活躍了。」平卡斯對《第一財經週刊》說,「你也可以
說,Zynga With
Friends創造的是由遊戲引發的網絡效應,而我們通過這個網絡效應可以改變很多遊戲原來的樣子,比如撲克,比如猜字等等,人們的玩法都完全不同了。」
平卡斯試圖將Zynga作為社交網絡新平台的價值回歸到遊戲本身上。在他看來,人們未來會聚集在Zynga With
Friends上的原因仍然是因為人們熱愛遊戲本身,人們因為遊戲而社交。「為什麼Xbox遊戲曾經會那麼流行,除了因為硬件本身和遊戲的內容之外,更重
要的是人們通過遊戲在一起的那些交流,Zynga也一樣。我們要讓所有平台上關於我們遊戲的社交效應聚在一起,去改變很多事情。」平卡斯說。
而這個「網絡效應」背後意味著去差異化—它需要建立在一個完整互通的網絡上。選擇了這個網絡,勢必意味著在某些程度上對Facebook的疏離。儘管Zynga現在並不想也還不能夠和Facebook撕破臉。
這也是Zynga去年10月公佈「Project
Z」計劃,宣佈用戶可以在自己的Zynga.com平台上玩遊戲之後邁出的最重要一步。「『Project
Z'是一個代號,今天的行動和未來的一系列行動都將在我們一開始計劃的基礎上(展開)。」Bronstein表示。
而不能忽略的是,Zynga能在多大程度上從Facebook的莊園開發商變成獨立的莊園領主,決定於它在其它平台上能吸引多少更忠誠的玩家。答案不在Google+而在移動平台上—蘋果iOS和Android支持的設備都是Zynga的下一個戰場。
Zynga在年初將2010年加盟公司擔任移動業務高級副總裁的David Ko提升為公司首席移動官(Chief Mobile Officer),可以證明其對移動業務作為下一個增長重心的企圖。
在過去的一年間,Zynga在移動遊戲領域的拓展頗有起色。Zombie Swipe和Word With
Friends是Zynga移動平台上反響最好的產品,一直躋身在App Store排行榜的前十位。據David
Ko透露,每天在各種移動設備上玩Zynga遊戲的用戶在2200萬左右,但他並未透露移動遊戲在整個公司的營收中所佔的比重。
但他認為在移動設備上一款遊戲賺錢的方式會更多一些。iOS上的支付和程序內購買渠道都十分發達,Android上的用戶儘管不如iOS上的付費意願
強烈,但隨著Android版本的升級,用戶的付費比率正在提升。Ko表示,Zynga已經推出了針對Android和iOS的遊戲內置廣告系統。
但這些都不是問題的關鍵。「相比在Facebook上推廣一款遊戲,在移動設備上開發和運營一款遊戲的門檻已經相當低了。」Ko對《第一財經週刊》說。而這帶來的另一個效應是,大量的開發者放棄了在Facebook上運營遊戲的計劃,轉向移動設備平台。
這對Zynga來說是一件影響很複雜的事。Zynga幾乎具備了網羅最優秀的遊戲開發者和設計人才的實力,並用團隊優勢不斷推出各種遊戲,以提高遊戲
成功推向市場的命中率。但這並不能阻擋更多小型團隊開發的遊戲迅速爆紅—Draw
Something就是典型的例子。當然,人們最終也看到發生了什麼,Zynga果斷出手用近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Draw
Somnething的開發商OMGPOP。
但Zynga顯然無法每隔幾個月就出手2億美元移除一個潛在的威脅並將其據為己有。更現實的做法是,為這些未來可能走紅的移動社交遊戲貼上「Powered by Zynga」的標籤,讓它們成為Zynga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David Ko宣稱Zynga正在向外界打開門,邀請來自全世界的移動遊戲開發者加入Zynga的網絡,為其開發移動遊戲,「我認為最後聚集起來的將是最優秀的開發者和他們開發的最出眾的遊戲。」
在Zynga公佈的第一批開發者合作夥伴名單中,知名的遊戲開發團隊Atari、Crash Lab、 Fat Pebble和Sava
Transmedia等都在列。這些開發者的遊戲將在今年夏天登陸Zynga剛剛公佈的遊戲網絡平台上,成為Zynga出品的遊戲。這對第三方遊戲開發者
的益處並不難想像—在大部分獨立遊戲開發商需要靠一兩款出色的遊戲在數百上千的遊戲中脫穎而出的博弈中,Zynga是少數僅僅通過這個品牌的名字就能獲得
關注度和下載量的公司。更重要的是,Zynga擁有更多的市場營銷與推廣資源,而這是小型開發團隊難以企及的。
Zynga目前沒有透露它與第三方遊戲開發者的分成比例,但顯然,它在有意形成自己的移動遊戲生態系統。而就像Zynga With
Friends事實上形成了一個凌駕於Facebook的遊戲社交網絡之外,Zynga與第三方移動遊戲開發者的生態系統也形成了另一個酷似「遊戲應用程
序商店」的東西,而這帶來的問題是—蘋果會不會歡迎這樣一個獨立的「遊戲商店」出現在自己的生態系統中?Google
Play在這方面的態度倒是更加靈活。
David
Co沒有直接回應這個問題。他對《第一財經週刊》表示,Zynga會提供給這些遊戲開發者技術支持和市場推廣等方面的幫助,而人們仍然是通過蘋果App
Store和支付渠道一次性地消費這些程序。剩下的只是Zynga和這些遊戲開發者的問題。而且Zynga會保證對自己開發的遊戲與第三方開發者的遊戲同
等對待。
無論是變成一個遊戲社交網絡,抑或是一個遊戲開發平台,都會讓Zynga成為社交遊戲這個生態系統中完全不同的角色。同時,它也讓這個生態系統本身變
得更加複雜—它將通過Zynga With
Friends形成基於遊戲的社交圖譜,但這個社交圖譜中的大部分來源仍是Facebook;它試圖成為所有獨立遊戲開發者的聯盟主宰者,但這又與移動平
台(如蘋果iOS和Google
Android)的角色存在不可避免的衝突。而另一方面,Zynga似乎還未完全做好徹底轉變為一家「平台級」公司的準備。在宣佈上述雄心勃勃的計劃同
時,這家公司還推出了幾款試圖延續之前全球走紅的遊戲的新版本:作為Farm Ville續集的Farm Ville
2,以及烹飪為主題的姊妹篇Chef Ville,延續Word With Friends成功的Macth With
Friends,還有Zynga撲克的後續Casino。
如果Zynga真的要扮演同時兼做平台商和開發者的雙重角色的話,就真的和它在中國的社交合作平台騰訊越來越像了。而且,Zynga With
Friends在中國這個特殊的市場裡恐怕面臨著更複雜的情況。Zynga在中國的遊戲和玩家數據建構在騰訊的服務器上,而讓騰訊將自己的數據共享給蘋
果、新浪、人人和其它的平台,聽上去真像是個玩笑。
「我們瞭解這個複雜的情況,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解決它的辦法。」Manuel Bronstein對《第一財經週刊》說。
|
||||||
九巴後人雷禮權,出名愛玩嘢,佢搞嘅party亦有聲有色。上週六晚,他在銅鑼灣富豪酒店搞的五十三歲生日會,請來百五人筵開十三圍,叫齊嘉賓在裝扮上鬥娘鬥富貴,搞到個個都笑到踎低、『手音』心口,達到目的嘅雷禮權笑着說:「大家可以笑大家,已經好笑。」五世祖 當日晚會主題是「勁大娘」,雷禮權(William)說:「我啲朋友尤其西人都唔知咩叫勁大娘,其實係啲嘢貴,但唔識襯得靚。」Dress Code是穿戴任何貴價貨和有牌子的衣飾,「要超貴,超多顏色和超搶眼。」問他圈中名人邊個夠娘?他自嘲說:「我咪係勁大娘。」身為主角的他,其中一個造 型是扮「五世祖」,「一世人最鍾意做呢個造型。」他的頸和手指都戴晒金器玉器,是否真貨?「係朱義盛,如果真嘢要幾億。」不過他和朋友一握手就賴嘢,「唔 好咁大力,好痛!」他又用筲箕充肚腩,「用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499
給突然想買樓的朋友 止凡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9/blog-post_3.html#more近兩年樓市颯升, 中原指數頂位話破就破, 前特首曾蔭權說過香港人很有趣, 樓價平通街的03到05年時就很少人說要買樓, 但樓市越升越勁之時, 就突然有很多人話想買樓。 其實很簡單, 買東西都看前景, 預期未來價格會繼續升, 自然想買, SARS時預期樓市會繼續低迷, 再者連自己份工都保不住, 誰會想買樓呢? 記得幾年前, 止凡到書局想找一本有關樓市的書都不容易找, 金融投資書就一籮籮, 如今有關樓市的書就多的是, 連楊衛隆先生這類金融世界的陰謀者都講樓市 (記得他從金融海潚後開始唱匯控唱到今日, 話匯控什麼數字都是假, 又說美國末日之類, 實在不敢苟同), 寫書的都無不向市場走, 市場不再講金融海潚, 市場都在談樓市, 要書好賣唯有跟風談樓市。 偏偏我就喜歡「扒冷」, 好像到馬會買馬, 某隻馬背重飛成大熱, 給你買中回報也不會和味, 所以有人喜歡買大冷馬。如今樓市火熱得很, 人人想盡辦法去買, 中原指數過107, 而股票就被冷落, 市盈率連10倍也不到, 抵買之極, 但就偏偏沒有人買。 如果有住屋需要, 一定要買樓, 買樓後支出跟租金支出會有比較性, 這個無話可說。而且計好數才上會, 自住樓風險始終有限。但如果買多層樓投資, 你會想 :「如果好像曾特首話03到05年時買了樓就好了...」, 其實有早知無xx。 換個角度想, 假設股票五年後炒到發瘋, 恆指50000點, 但到時太多股民進市, 從來沒有買過股票的市民也喊著要入市, 到時不知哪位特首可能對著電視說 :「香港人真奇怪, 當 2012年左右恆指市盈率只有9倍時就沒有人買股票, 但現在市盈率過20倍時就連街市阿嬸都炒股票, 希望大家小心風險呀...」 現在有錢有實力, 沒有買樓迫切需要, 應該如何決定呢? 各人有各人財政問題, 還是自己好好計算一番, 但切記不要被市場氣氛影響判斷, 變得突然想買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77
【果殼探索】近親不如遠鄰:最關鍵的人脈是不熟的朋友http://www.infzm.com/content/80978
俗話說「社會關係就是生產力」。人脈在現代社會尤為重要。不管你喜不喜歡,有時候總要依賴各種關係才能把事辦成,求人未必可恥,孤獨未必光榮,「關 係」,是個正常的現象。也許在很多人眼中,建立有價值人脈的關鍵是尋求一種比較親密的關係,比如「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但社會學家們卻恰恰不這麼認 為。 著名社會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Mark Granovetter,曾在70年代研究了在波士頓近郊居住的專業人士、技術人員和經理人員是怎麼找到工作的,並把研究結果作為他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 發表[1]。Granovetter找到282人,從中隨機選取100人做面對面的訪問。發現其中通過正式渠道申請,比如看廣告投簡歷,拿到工作的不到一 半。100人中有54人是通過個人關係找到的工作——當宅男們還糾結於簡歷怎麼寫才好時,一半以上的工作機會已經讓那些有關係的人先拿走了。 靠關係不新鮮,但靠什麼關係卻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窮人和富人的人脈結構 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那麼這條路到底更有可能是什麼樣的朋友給的呢?Granovetter發現,真正有用的關係不是親朋好友這種經常見面的「強聯 繫」,而是「弱聯繫」。在這些靠關係找到工作的人中只有16.7%經常能見到他們的這個「關係」,也就是每週至少見兩次面。而55.6%的人用到的關係人 僅僅偶然能見到,意為每週見不到兩次,但每年至少能見一次。另有27.8%的幫忙者則一年也見不到一次。也就是說大多數你真正用到的關係,是那些並不經常 見面的人。這些人未必是什麼大人物,他們可能是已經不怎麼聯繫的老同學或同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怎麼認識的人。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都不在你當前的社交圈 裡。 Granovetter對這個現象有一個解釋。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這幫人,很可能幹的事跟你差不多,想法也很接近,如果你不知道有一個這樣的工作機 會,他們又怎麼會知道?只有「弱聯繫」才有可能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Granovetter把這個理論推廣成一篇叫做《弱聯繫的強度》的論文 [2],此文有可能是史上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社會學論文,大概超過了兩萬次。這個研究的數據如此簡陋,思想如此簡單,然而其影響是深遠的。現在「弱聯繫」這 個概念已經進入勵志領域,2010年有人寫了本書叫做《超級人脈》[3],其中大談弱聯繫的用處。 「弱聯繫」的真正意義是把不同社交圈子連接起來,從圈外給你提供有用的信息。根據弱聯繫理論,一個人在社會上獲得機會的多少,與他的社交網絡結構很 有關係。如果你只跟親朋好友交往,或者認識的人都是與自己背景類似的人,那麼你大概就不如那些三教九流什麼人都認識的人機會多。人脈的關鍵不在於你融入了 哪個圈子,而在於你能接觸多少圈外的人。這樣來說,豈不是從一個人的社交網絡結構,就能判斷這個人的經濟地位如何了麼? 2010年三個美國研究人員,做了一件有點驚人的事情來驗證這個思想[4]。他們把2005年八月整個英國的幾乎所有電話通訊記錄拿過來,涵蓋 90%的手機和超過99%的固定電話。這些電話記錄構成了可見的社交網絡。研究者很難知道每個人的經濟狀況,但是英國政府有全國每個小區的經濟狀況數據 ——你可以查到哪裡是富人區哪裡是窮人區。這樣他們把電話通訊記錄跟其所在的三萬多個小區居民的經濟排名對比。結果非常明顯,越是富裕的小區,其交往的 「多樣性」越明顯。但是這個結果如果細看的話還有更多有意思的東西。 社交網絡多樣性越強,經濟排名就越高。 在統計上我們使用「相關係數」來表示兩個東西之間的相關性,它的值在-1和1之間,越接近1,就表示這兩個東西越容易一起變大和變小,負值則表示二 者變化的方向相反。這個研究發現,小區的經濟排名與其社交網絡的「社會多樣性」和「地區多樣性」的相關係數分別是0.73和0.58。這意味著越是富人越 容易跟不同階層和不同地區的人聯絡,而且階層多樣性要比地區多樣性更重要。正所謂「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我們設想富人的聯繫人數也應該較 高,因為他們認識的人比窮人多——這也是對的,但聯繫人數目和經濟排名的相關係數只有0.44,並不太重要。最有意思的一點是,打電話時間長短,跟經濟排 名的相關係數是-0.33,也就是說富人雖然愛跟各種人聯繫,但真正通話時間比窮人短。 這種數據分析的問題在於它只能告訴我們社交網絡跟經濟地位之間有這麼個關係,但不能告訴我們到底是誰導致誰。是因為你富,才有不同的人願意跟你接 觸,還是因為你願意跟不同類型的人接觸,才導致你富?Granovetter的理論還有另一個問題。事實上我們每個人認識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弱聯繫,強聯繫 只是少數。如果讓所有認識的人每人給我們一條工作信息,最後有用的這條信息當然有更大的可能性來自弱聯繫!Granovetter在他1973 年的論文裡承認了這個問題,但他也提出了一個解釋:生活中強聯繫和弱聯繫跟我們交流的次數相差極大。我們跟強聯繫之間交流的信息,要遠遠多於弱聯繫。這種 交流到底多多少,他沒有辦法量化計算,但是來自弱聯繫的信息總量可能並不比強聯繫多。這樣看來還是弱聯繫重要,因為它傳遞的有價值信息比例更大。後來類似 的質疑不斷有人提出,但Granovetter的理論還是經受了考驗。 所以弱聯繫理論的本質不是「人脈」,而是信息的傳遞。親朋好友很願意跟我們交流,但是話說多了就沒有新意了。最有效率的交流,也許是跟不太熟悉的對象進行的。這個猜想怎麼證實呢? 誰給你的信息重要? 也許我們可以從網絡中不少蛛絲馬跡。在有了網絡後,研究人員可以更好地分析我們是通過什麼聯繫得到新知識的。比如你在各種社交媒體上經常閱讀和轉發 來自網友的各種推薦,那麼是親密好友的推薦更有用,還是弱聯繫的推薦更有用呢?Facebook的數據團隊2012年針對這個問題做了一項非常巧妙的研究 [5]。研究者有個簡單辦法判斷你跟各個網友之間的聯繫強弱。比如說如果你們之間經常互相評論對方發的狀態,那麼你們就是強聯繫的關係,否則就是弱聯繫。 讓我們來看看人們在Facebook上分享的那些網頁鏈接——如果你分享這個鏈接,你大概認為這個鏈接是有用的。這種分享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你的 朋友(不管是強聯繫還是弱聯繫)先發了這個鏈接,你看到以後轉發。另一種是你自己獨自發現這個鏈接。可以想像,前一種方式發生的可能性肯定要比後一種大, 社交網絡的作用就是讓網友向我們提供信息啊。Facebook的這個研究通過隨機試驗的辦法來跟蹤特定的一組網頁地址,結果發現別人分享這個地址給我們, 我們看到以後再轉發的可能性(p_feed),比如我們自己看到這個地址直接分享的可能性(p_no feed),大5倍以上。這兩種可能性的比值(p_feed/p_no feed),也就是網友分享的放大效應。 我們的轉發行為是相當親疏有別的,人們更樂意轉發「強聯繫」分享的信息。統計發現如果強聯繫發給我們一條信息,我們轉發它的概率大約是弱聯繫發過來 信息的2倍左右。這是理所當然,強聯繫之間本來就有類似的興趣。有人據此甚至擔心,社交媒體加劇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局面,我們會不會因為總跟志趣 相投的人呆在一起而把社交圈變成一個個孤島呢? 不用擔心。這個研究最巧妙的一點是:它不但比較了我們願意轉發強聯繫還是弱聯繫,還比較了兩種不同聯繫的放大效應。強聯繫的放大效應是6,而弱聯繫 的放大效應是9。也就是說同樣一個網址,你看到一個弱聯繫分享給你你再轉發的幾率,是你自己發現這個網址再分享的幾率的9倍。再說白了,就是強聯繫告訴你 的有用信息,你自己本來也有可能發現;而弱聯繫告訴你的有用信息,他要沒告訴你你恐怕就發現不了。這個性質和當年Granovetter說的何其相似! 然後再考慮到人們接收到來自兩種聯繫的信息總量,把它們用相應的分享幾率加權平均之後,發現來自弱聯繫信息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強聯繫。也就是說,雖然人們重視強聯繫,人們的大部分知識還是來自弱聯繫。 現在「弱聯繫」理論已經被推廣到了任何新消息或者新想法,不管你是僅僅想學點東西,找工作,還是創業,你都應該避免成熟圈子中的「強聯繫」,而應該走出去追求「弱聯繫」,比如我下面要說的這個有意思的現象。 別跟熟人合夥 已經有統計表明,從弱聯繫那裡獲得想法,乃至於與弱聯繫合夥創業,有利於提高一個公司的創新能力。社會學家Martin Ruef問卷調查了766個在美國西部某個大學(其實是斯坦福大學)獲得MBA學位且至少嘗試過自己創業的「企業家」,試圖從中發現弱聯繫和創新的關係 [6]。Ruef統計了這些MBA們所創辦公司的人員構成和信息來源,並且使用各種辦法評估這些公司的創新能力,比如考察是否推出了新產品或者新的銷售手 段,是否打入國際市場,有多少專利等等。 是從哪來的想法直接刺激你創業的?Ruef發現,這個創業想法來自與家人和朋友這些強聯繫討論的,只佔38%。而來自與客戶和供貨商這類商業夥伴這些弱聯繫討論的,則高達52%。另有人則是受媒體或專家啟發。可見好想法來自弱聯繫這個定律從創業之初就管用。 看來經常出去參加飯局的確比在家呆著強。但是那些連飯局都不參加的創業者有可能更強。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公司開起來以後的信息來源。調查表明,如果你 在創業過程中的信息網絡主要由弱聯繫構成,你的創新能力是那些指望強聯繫的公司的1.36倍。而如果你乾脆不靠熟人,直接從媒體和不認識的專家那裡獲得信 息,你的創新能力則是強聯繫公司的1.5倍。而從社交網絡來看,跟前面英國數據的結果一致,你的社交網絡越多樣化,你的創新能力就越強。那些擁有極度多樣 化社交網絡的企業家,他們既有強聯繫也有弱聯繫,還接受從未打過交道的人的意見,其創新能力是那些只有單一社交網絡的人的3倍。 雖是如此,大部分創業團隊仍然由家人和朋友構成。強聯繫團隊和弱聯繫團隊的數目對比差不多是5:3。而Ruef使用一個創新評估模型發現,弱聯繫團 隊的創新能力差不多是強聯繫團隊的1.18倍。更進一步,如果這個團隊成員在此之前從來不認識,那麼這個團隊的創新能力還可以更高一點。 但是人們很難拒絕強聯繫的誘惑。比如在我們心目中風險投資這個行業的人應該是比較理性的人,或者至少應該是比較冷酷無情的人,對吧?但是就算是這幫人也會犯追求強聯繫的錯誤,而這個錯誤使他們付出了相當顯著的代價。 這是一項非常新的研究。2012年六月,哈佛大學商學院的Gompers,Mukharlyamov,和Yuhai Xuan發了一篇名為《友誼的代價》的論文[7]。這篇論文考察了3510個風險投資者,以及他們在1975—2003年間11895個投資項目。有些人 選擇與自己能力相當的人合作,比如大家都是名校畢業;但更多的人選擇與自己的「熟人」合作,比如是曾經的同學、同事,或者僅僅因為二人是一個種族。這個研 究發現,按能力搭檔可以增加投資的成功率,而找熟人搭檔,則會極其顯著地減少投資成功的可能性。 這些人願意跟什麼樣的人搭檔呢?能力是一個參考因素:如果兩個人都是從名校畢業,他們發生合作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8.5%。但更大的參考因素是關 係:如果兩個人是同一個大學的校友,他們合作的可能性會增加20.5%。而關係親還不如種族親!如果這兩個人是同一個種族的,他們合作的可能性會增加 22.8%。 那麼不同類型的搭檔關係,對投資成敗有什麼影響呢?兩個風險投資者中如果有一個是名校畢業的,其投資的這個公司將來能上市的可能性會提高 9%。如果他的搭檔也是名校畢業,則提高11%。所以按能力選搭檔,哪怕你把能力簡單地用學歷代表,都的確能增加成功概率。可是如果選一個以前跟你在同一 個公司幹過的同事搭檔的話,會讓風投成功的可能性降低18%。如果選校友,降低22%。如果選「族人」,降低25%。 看來風險投資的最佳合作夥伴,應該是一個從來沒跟你進過同一個大學,從來沒跟你在同一個公司工作過,而且跟你不是一個種族的高學歷者。 所有人都喜歡強聯繫,哪怕是風險投資者和斯坦福MBA都是如此。我們願意跟他們在一起混,我們願意給他們打電話,我們願意轉發他們的微博。但是熟歸 熟,工作歸工作。當我們考慮找人創業,找人合作,哪怕是找人瞭解什麼信息的時候,「弱聯繫」才是最佳選擇。現在社會學已經有了足夠多的證據說明,對工作來 說,同鄉會和校友錄不是擴展人脈的好地方。 參考資料: [1] 後來這個論文被擴展成一本書:Geting a Job. [2] Mark Granovetter,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 1360 (1973). [3] 作者 Richard Koch 和 Greg Lockwood。 [4] Network Divers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5] Role of Social Networks in Information Diffusion [6] The Secret of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 [7] The Cost of Friendshi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66
【每日一黑馬】「人販子」王雨豪:每個人都可以做獵頭,「賣」自己「賣」朋友!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4868.htmli黑馬 導讀:在王雨豪的「人人獵頭」平台上,每個人都可以將手機通訊錄裡的人脈變成錢脈,「賣」自己或「賣」朋友,一旦「賣出去」,你可以拿走用人企業支付的高額獎金。眾包模式會不會顛覆獵頭行業? 連環創業者王雨豪曾經搗鼓商務社交、名片社交,搗鼓出一個名叫「名片碰碰」的產品,但他最大的困惑是這種商業模式怎樣才能產生收入,是不是淪為公益服務?然後,他從眾包大潮中受到啟發,做起了一個新的移動應用產品「人人獵頭」。 在「人人獵頭」平台上,每個人都可以將手機通訊錄裡的人脈變成錢脈,「賣」自己或「賣」朋友,一旦「賣出去」,你可以拿走用人企業支付的高額獎金。這個平台服務十萬年薪以上的職位,企業提供一個月的薪資作為獎金,獎金的70%給推薦人,剩下的30%做為平台的收入。王雨豪說,「人人獵頭」在150天時間內實現了過百萬的收入,2013年規劃收入大概會超過一千萬人民幣。 2013年年初,「人人獵頭」完成了A輪數千萬的融資。以下是王雨豪對《創業家》記者的講述。 我為什麼做人人獵頭? 人人獵頭上線已經5個月了,這5個月裡我們完成了從一個新的移動應用上線,到人才服務團隊的組建,到獲得A輪數千萬的融資。在業界看來,好像是一件很傳奇的事情。 其實我常說自己就是個人販子,而且我這個人販子是被逼出來的。因為在做人人獵頭之前的一年多時間裡,我們一直在做商務社交、名片社交這樣一個產品,叫做名片碰碰。這一段最大的困惑就是商業模式怎麼樣能產生收入?這個服務是不是已經淪落為一種公益服務?今天的互聯網創業裡面的確有很多項目最後變成一種公益服務,大家都在PK、競爭,然後誰都不敢嘗試收費,最後變成都是免費的。 這實際上是名片碰碰時代的一個痛苦。這個痛苦最後逼迫我用更直接、更簡單的方案來滿足用戶需求和商業模式的創新,重新定義企業中高端職位的招聘,這些東西都關聯在一起,就有了人人獵頭。 人人獵頭實際是趕上了眾包的大潮。眾包是2006年美國《連線》雜誌編輯提出的一個云端採購的概念。它利用互聯網的手段和平台,把任務進行社會化的發包,然後由社會的公眾來完成這個任務,由發包者提供獎金。 這些年出現很多眾包的案例,或大或小,做得都很有意思。全球最大的維基百科就是眾包模式,周航的易道用車也是眾包模式,在澳大利亞最大的圖片網站也是通過一些民間攝影師提供作品,然後進行銷售。日本的無印良品也是通過眾包的模式,徵集社會上的設計師,為無印良品設計作品,由無印良品支付費用。 所以,人人獵頭也是一個眾包的案例。之前中高端人才服務裡面會經常用到推薦服務,像人才推薦、人才顧問,以前都用外包的方式,企業HR搞不定的時候就找獵頭,外包是給指定對象。眾包模式實際上就是人人獵頭的核心特點,再加上它用到了移動互聯網的一些通路、渠道、技術,包括App、微信等其它的一些移動端渠道。 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這個行業剛出來的時候會有一半人對你說NO,他們會說這個事兒太扯淡了,獵頭的事兒非常專業,不是你搞個新模式就能改變的。但同時,也有另外一班人說,哇!雨豪你這個項目了不得,三年之內必然改變這個行業。所以我們是在巨大爭議當中產生的這個項目。中國整個招聘市場可以有超過百億的規模,51job、智聯他們做線上、網絡招聘,這個市場大概有四五十億人民幣,可是人才推薦、中高端人才服務市場實際上可以有超過140億的市場。 獵頭行業不會被互聯網顛覆 近兩年唱衰獵頭行業的人越來越多,認為互聯網將顛覆獵頭行業。打個比方,今天線下的個體戶已經少了很多了,這種消失的小店舖,他們去哪裡了?他們被顛覆了嗎?或者他們被消滅了嗎?沒有,他們轉移到淘寶上去了,數百萬小商家在淘寶上開店、在淘寶上做生意,他們只是將線下生意的一部分轉移到互聯網上了。 所以,顛覆這個詞並不準確。同樣的道理,獵頭是不會被顛覆的。獵頭是人才招聘環節裡提供服務的必不可少的一類人,他們不會被顛覆,更不會消失,只是傳統獵頭行業的整個產業規模、組織架構會改變。它不是被互聯網所顛覆,它實際上會被一種新的模式、新的組織形式顛覆。 在美國,LinkedIn讓很多獵頭公司很難過,但是也有很多獵頭公司日子很好過,因為他們轉到LinkedIn上提供獵頭服務了。LinkedIn有個核心服務是招聘官,獵頭公司付了年費就可以查閱更多信息和更多候選人的資料,這幫助他們更好地服務用戶。所以獵頭只是轉移陣地了,從自己公司的數據庫轉移到LinkedIn去玩兒了。 從這些角度上來講,我覺得眾包模式、移動互聯網技術、互聯網的組織形式,正在改變很多行業的組織架構,其中也包括獵頭行業。所以獵頭不會被消滅,獵頭會轉移到人人獵頭及其它的平台上來工作。但是這些獵頭公司很有可能會被顛覆。 我們緊接著會推出一個重大產品,叫做簡歷銀行。這將會是我們最有創新、最要向LinkedIn致敬的一個產品。這個產品吸取LinkdeIn的一些理念,同時也跟人人獵頭懸賞聘請、眾包的模式緊密相關,對行業內的收入做了重新分配。我們發現,中國近五年來一些成功的公司,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他們都重新架構了行業收入的分配。 一個是360公司。它把原來行業收入從賣光盤、賣軟件,到現在變成賣流量的一家公司,他重新設計了這個行業收入的分配;第二個是京東商城。它把賣家電、電器這些收入,也就是原來的賣場收入,轉移到去做物流這樣的重新分配。 所以,簡歷銀行將來會把企業搜索簡歷的收入、平台的運營,在簡歷擁有者和內容提供者之間進行共享。 從應用上線的第一週開始,我們的盈利模式就十分清晰。我們不對個人用戶收費,反而會反饋報酬獎金給這些個人用戶。我們對企業用戶收費。我們服務十萬年薪以上的職位,企業提供一個月的薪資作為獎金,這個獎金的70%給那些推薦人,就是在人人獵頭上工作的這些微獵頭,剩下的30%做為平台的收入。到今天為止,我們大概在150天時間內實現了過百萬的收入,服務於200多家企業。2013年,我們規劃人人獵頭收入大概會超過一千萬人民幣。 「人人獵頭」模式: 在人人獵頭平台上,企業(包括獵頭公司)通過懸賞的方式,面向平台用戶發佈職位,鼓勵用戶推薦或者自薦候選者,凡是成功的推薦都由企業提供高額獎勵。這是一種完全基於手機通訊錄的應用,鼓勵專業人士將自己的人脈變成錢脈。 可以給出「人人獵頭」模式示意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71
203040、時間是你敵人還是朋友?(答) Home Bloggerhttp://www.homebloggerhk.com/?p=7579本文讀者特點是歲數較高而負債比率低,
居屋是防守一著,可慳地價,不要隨便沽出。另一物業可沽而套(
當然上述所講可有變異,如果你重賞金主P+1(現6%)年息,
筆者不建議賣樓套現,因再買及借錢有一定難度,
睇得本BLOG多,你都留意到一般人都係幾幾十萬係戶口,
時間可以係免費,亦可以係好珍貴,分別係你每日點用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00
有這麼兩個養雞專業戶朋友 xuyk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jxt.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