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咋處理?國務院提有償退出試點

10月20日,從中國政府網獲悉,國務院今日印發《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

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國家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農產品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邁上新臺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大城市郊區、國有墾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以高標準農田為基礎、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支撐的產能保障格局基本建立;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基本構建;農業灌溉用水總量基本穩定,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畜禽糞便、農作物稭稈、農膜資源化利用目標基本實現。

規劃同時提到,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並保持長久不變,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完善“三權”分置辦法。加快推進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力爭2018年底基本完成。在有條件的地方穩妥推進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有償退出試點。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著力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有序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到2020年基本完成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健全非經營性資產集體統一運行管護機制。

規劃指出,要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全面實行居住證制度,統籌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就業、社保、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改革,推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保障進城落戶居民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實施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若幹財政政策,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

規劃還提出,完善財政支農政策,要健全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在厘清政府和市場邊界的基礎上,將農業農村作為國家財政支出和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保障領域,建立健全與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涉農資金投入保障機制,確保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業農村的總量逐步增加;整合優化農業建設投入,鼓勵采取投入補助等方式實施建設項目,鼓勵社會資本主導設立農業產業投資基金、農墾產業發展股權投資基金;調整優化農業補貼政策,逐步擴大“綠箱”補貼規模和範圍,調整改進“黃箱”政策。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政策,將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合並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要創新金融支農政策,完善信貸支持政策。強化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對農業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建立健全對商業銀行發展涉農金融業務的激勵和考核機制,穩步推進農民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加大保險保障力度。逐步提高產糧大縣主要糧食作物保險覆蓋面,擴大畜牧業保險品種範圍和實施區域,探索建立水產養殖保險制度,支持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設施農業保險。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和農業保險聯動機制,擴大“保險+期貨”試點,研究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規劃提到,對大豆、棉花、糖料蔗等重要農產品劃定生產保護區,2020年計劃糧食(谷物)綜合生產能力5.5億噸。健全農產品市場調控政策,繼續執行並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調整完善棉花、大豆目標價格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658

韓長賦:農民可依法有償退出承包地 ,但需足夠長歷史和耐心

“‘三權分置’的核心問題是要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權。”11月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稱,未來土地經營權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大趨勢。

日前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下稱《意見》),將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下稱“三權”)分置並行視為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韓長賦認為,《意見》把承包農戶、新型經營主體雙方在承包地上權利厘清了,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化解流轉中產生的糾紛,確保農業的健康發展和農村的社會穩定。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關於三權中的承包權、經營權性質所屬以及農民是否能退出承包地,韓長賦做出相關回應。

六成承包地完成土地確權

在發布會上,韓長賦稱,十八大以後,中央部署在農村全面開展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頒證,是為了“確實權、頒鐵證”。

確權有兩方面的好處。韓長賦說,一方面是讓農民放心,土地承包權是農民的,而且是長久不變的,不會因其出去打工就失去這個權利,這能夠讓農民放心地轉移就業、流轉土地;另一方面承包農戶和流入土地的新經營主體心里都有底,流轉時間可以長一點、穩定一點,也便於新主體拿到土地進行生產經營的長遠預期。

韓長賦表示,確權跟“三權分置”配套,都屬於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目前已在2545個縣(市、區)、2.9萬個鄉鎮、49.2萬個村開展,完成確權面積7.5億畝,接近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60%。不過,無論土地的經營權如何流轉,承包權都屬於農戶,這個基本原則是搞“三權分置”和土地流轉過程中必須要繼續堅持的。

在2007年頒布的《物權法》中,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界定為用益物權。那麽由土地承包經營權派生出來的承包權、經營權又應該屬於什麽權利?《第一財經日報》在會上進行了提問。

對此,韓長賦回應稱,農戶的承包權屬於用益物權。農戶流轉土地給新的經營主體,把經營權轉讓出去,現在實行合同管理,承包農戶和流入土地的新經營主體雙方要簽訂合同,簽訂合同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來規範運行,農民集體以及政府的農業經營管理部門可以加以指導。

他認為,這個制度安排可以從法律和政策上使多方的權益得到保障,特別是承包農戶的權益,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強迫或者限制他們流轉土地,但是需要按規定備案。

農民退出承包地需歷史耐心

在日前頒布的《意見》中,盡管提到過“有權依法依規就承包土地經營權設定抵押、自願有償退出承包地”,但是進一步強化承包權仍然出現在字里行間,如“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取代農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都不能非法剝奪和限制農戶的土地承包權”。

那麽農民是否可以退出承包權?本報對此進行提問。

韓長賦回應稱,依據文件和政策,如果農民確實有這個真實意願的話,可以依法有償退出。現在全國的一部分縣搞試點,試點涉及的農戶也不多。

而且在農民退出承包地的問題上,“現在只有少部分農民有這個意願。進城農民退出承包地,要有足夠長的歷史過程與足夠的歷史耐心。其中原因在於,農村人口多,農民舉家進城是少數,多數是年輕人在城市打工,父母、孩子在農村生活。特別是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情況,城市的就業也不那麽寬松。農民進城就業,在他還沒有足夠穩定時,還要保留其承包地,使得他能夠進退有據,所以探索也應當是審慎的。”韓長賦說。

局部土地流轉增速放緩

在“三權分置”後,土地流轉比例是否會提高?韓長賦表示,土地經營權流轉戶數和面積逐步增加是大趨勢,不過近期局部地區的增速會有所放緩。

現在全國土地流轉面積占承包地面積的比例約為三分之一,沿海發達地區約二分之一。土地流轉的比例要從實際出發,順其自然,因勢利導,決不搞行政命令、不下指標、不搞一刀切。

對於各地方土地流轉的比例出現差異,韓長賦分析,由於有些地方城市化進程較快,二、三產業的就業渠道多,流轉得快一些;有些地方不夠發達,可能就慢一點。總體來說,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程度,要與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與農業科技進步和生產手段改進程度、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相適應。

而局部地區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則在於農產品價格方面的變化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確實有少數經營主體的經營狀況出現了虧損,也有個別出現了退地現象。最近農業部門已經開展調研,一方面引導經營主體更好地應對風險,一方面通過指導合同履行減少糾紛,韓長賦說。

近年來大量農業人口轉向二、三產業,家家包地、戶戶種田的局面已發生改變。土地承包權主體和經營權主體分離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農業生產者的構成也發生了變化,2.3億農戶雖然是土地承包者,但很大一部分已經將承包的土地流轉出去。目前全國已有270多萬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它們不一定擁有土地承包權,但流入了較大規模的土地搞農業,擁有土地經營權,它們才是真正的農業生產經營者。

韓長賦認為,在實行“三權分置”之後,需要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基礎上,處理好傳統承包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二者的關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994

康師傅在臺停售方便面;有償搶火車票遭質疑;蔡崇信減持阿里套現近6億美元 | 黑馬早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03/160628.shtml

康師傅在臺停售方便面;有償搶火車票遭質疑;蔡崇信減持阿里套現近6億美元 | 黑馬早報
i黑馬 i黑馬

康師傅在臺停售方便面;有償搶火車票遭質疑;蔡崇信減持阿里套現近6億美元 | 黑馬早報

蘇寧雲商收購天天快遞。

早上好,各位!

這是新年工作日的第一份早報,雖然沒玩夠睡夠,但早報還是要看的,這可是你通往人生巔峰的不二法門[Dog臉]。2017年接下來的日子里,靜靜的早報都將陪你一起度過哦。

好了別賴床了,來看今天的早報吧~

1.平臺推“有償搶火車票”遭質疑:跟黃牛有何區別?

不同於前幾年用刷票軟件免費刷票的模式,今年,各大平臺對有償搶票服務趨之若鶩。選好車次和搶票套餐,消費者還可以購買“插隊券”提升搶票成功概率,一張回家過年的火車票,竟需多掏低至幾十元、高至百余元的服務費。面對“一票難求”的局面,互聯網平臺的有償搶票生意引發網友質疑:這跟加錢到窗口倒票的黃牛很相似,以後會不會不加錢就搶不到票?

@shibasakiRoka支付寶平臺那個搶票軟件大概收三十塊的加急搶票費~但是不知道效果如何

@扯淡吉哥:說明黃牛符合市場經濟!

2.新華社:多家機構策略師認為中國股市有望迎來牛市

近期摩根士丹利的策略師18個月來首次將中國的評級調升為“增持”,他們預計中國公司股票價格將在新的盈利增長帶動下迎來一波反彈。今年上證綜指和深證綜指沒有跌破過去五年平均估值水平,這意味著市場情緒沒有出現崩潰。

@Longerthanever_:意淫強國 意淫強市

3.境內個人購匯監管加強:不得用於境外買房和證券投資

雖然2017年居民5萬美元購匯額度並未縮減,但個人客戶購買外匯時需要填寫《申請書》,明確不得用於境外買房、證券投資等,違者將列入“關註名單”,當年及之後兩年不享有個人便利化額度。

@周玄毅:太棒了!繼限購之後,除了“為啥在北京沒房”,我又有了“為啥在美國沒房”的體面理由

4.郭臺銘50天敲定610億投資背後的野心

富士康董事長郭臺銘宣布在增城投資610億元人民幣建立8K顯示器全生態產業園區,項目預計一年半內完工。這是郭臺銘近十年來,對國內投資的最大一筆項目。郭臺銘說,廣州市政府領導之前多次與他交流,都希望他到廣州來投資,但因為交通等問題,沒有成行,這一等就是28年。這次“心平氣和”談下來,居然只用了50天時間。

@紫苑寺有子_Alice:美國想搶走,除非人工成本降低,要麽稅收降低,不然不可能。

5.繼馬雲之後,蔡崇信也將出售阿里巴巴650萬股股票

1月2日消息,阿里巴巴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旗下慈善基金以及另兩家隸屬於蔡崇信的實體公司已采用預先安排的股票銷售計劃。這項計劃允許這些實體在2017年10月之前出售阿里巴巴的約650萬股公司股票。占蔡崇信實際擁有阿里巴巴股票的約8%。截至最近一個交易日(12月30日),阿里巴巴股價為87.81美元,以此計算,出售該部分股份的賬面收益可能將達到5.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9.6億元)。

@中大恩地:隔美國股民韭菜哈哈

6.蘇寧雲商29.75億收購天天快遞70%股份 未來將全資收購

蘇寧雲商1月2日晚間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江蘇蘇寧物流以現金出資人民幣29.75億元收購轉讓方持有天天快遞70%股份。交割完成後12個月內,蘇寧物流或購買天天快遞剩余全部股份。

@深南錢莊:這個天天快遞的服務真不敢恭維

7.傷眼睛?HTC、索尼、三星都建議不要讓小孩子玩VR

當VR技術越來越深入生活,被越來越多的人購買自用時,網上出現了疑問——“VR眼鏡的屏幕,距離眼睛那麽近,會不會對眼睛有傷害呢?”就在這時,HTC聲明不建議小孩使用VR設備,索尼也提示用戶不要讓12歲以下的小孩使用PlayStation VR;三星也在自己Gear VR的免責說明中寫道:“13歲及以下的孩子不應該使用Gear VR。

@蘇城:理由更應該是:虛擬現實是給玩膩了現實的人準備的,而不是給孩子——他們現實還沒搞明白呢,非常容易分不清虛擬與現實。

8.下面來看兩條關於蘋果的消息

iPhone或減產10%,這款產品還被評價“不值得買”

據《日本經濟新聞》統計供應商數據稱,蘋果要將2017年第一季度iPhone的整體產量砍掉10%。日經稱,多款iPhone機型減產是因為需求下降,而需求頗高的iPhone 7 Plus的產能則因為攝像頭傳感器短缺而受限。

蘋果2017年展望:或推新版iPad 大幅更新iPhone

2016年對蘋果而言有些難以接受,iPhone遭遇了首次銷量下滑的尷尬局面,AirPod無線耳機發布時間推遲了兩個月,新版MacBook Pro的電池續航時間也極不穩定。2017年,蘋果最大的挑戰將是釋放更多的產品潛能,繼續彌補薄弱之處,特別是要改進其在人工智能、軟件以及其它數字服務等方面的諸多不足。

@河南孫夢濤:沒啥難以接受的,手機頻繁關機卻拒絕免費更換電池,電腦關機的時候是90%,開機就成了9%,蘋果不愧是被咬了一口,就不是不完整!

9.1000多元一瓶的茅臺,是不是“國酒”?這個問題有了新說法

貴州茅臺截至2016年12月30日收盤市值達4198億,在3000多家上市公司當中排名第11。不過,1月1日的一則消息,可能不會讓茅臺開心。據悉,國家商標局下發了關於第8377533號“國酒茅臺及圖”商標不予註冊的決定。

@人原泰山:茅臺一般規矩是:買的不喝,喝的不買

10.臺灣康師傅決議自2017年1月1日解散 不再生產銷售方便面

據頂新集團證實,臺灣康師傅決議自2017年1月1日解散。頂新集團公共事務室副總表示,臺灣康師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過去業務僅是進口生產設備,並出租給味全委托生產,2015年爆發油品事件後,臺灣已不再生產銷售康師傅方便面,因此,基本上已無任何實質營運業務。

@永夜沈寂___:康師博、康帥傅、康帥博等廠家一臉懵逼。

11.中國花10億造的這座大橋,讓英美網友炸開了鍋!

12月29日,北盤江大橋正式建成通車:全長1341.4米,橋面到谷底垂直高度565米——這也是世界最高的大橋。據報道,該大橋總投資10.3億元。別以為這個價格很高,實際上,因為造價太低,國外網友都炸開了!

@海鵬在shanghai:英美橋梁隨隨便便都能用上百年,貴國的橋呢

@一百坨鼻屎:趙州橋在看著你老弟

12.臺媒:中國2億單身男女將迎相親季 IT男壓力大

臺媒稱,年關將至,大陸的單身男女將“不是在相親就是在相親的路上”。報告顯示,北京、深圳、上海、廣州、成都、重慶、西安、武漢、東莞、長沙成為單身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城市。而單身男最多的則是互聯網產業的IT工程師。

@彌夏i:IT男怎麽了!?信不信我分分鐘給你個new對象!還是數組的!

13.步億航後塵,零度智控被曝裁員上百人

告別2016、憧憬2017之際,無人機企業“零度智控”卻被曝進行大幅裁員。有匿名網友在知乎提問指出,“零度智控最近有人內部爆料已經裁員105人,此事發生在4-5分鐘之內,沒有任何預料,來的很突然,年關之際,好多人為此而失業。”而後,在其他相關報道中,裁員人數變為166人。

@鄭峻:矽谷也一樣,去年爆火的自拍無人機Lily和3DR都在沽售中。

今日思想

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確,不管多麽崎嶇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宮崎駿

康師傅 蔡崇信 阿里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582

國務院:健全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

16日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發布關於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其中,意見提出要建立國有森林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建立國有草原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意見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產權明晰、權能豐富、規則完善、監管有效、權益落實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使用權體系更加完善,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服務監管作用充分發揮,所有者和使用者權益得到切實維護,自然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平顯著提升,實現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

意見提出了各領域重點任務:

一是完善國有土地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擴大國有建設用地有償使用範圍,加快修訂《劃撥用地目錄》;鼓勵可以使用劃撥用地的公共服務項目有償使用國有建設用地;對國有農場、林場(區)、牧場改革中涉及的國有農用地,參照國有企業改制土地資產處置相關規定,采取國有農用地使用權出讓、租賃、作價出資(入股)、劃撥、授權經營等方式處置;通過有償方式取得的國有建設用地、農用地使用權,可以轉讓、出租、作價出資(入股)、擔保等。

二是完善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健全水資源費征收制度,支持低消耗用水、鼓勵回收利用水、限制超量取用水,合理調整水資源費征收標準,大幅提高地下水特別是水資源緊缺和超采地區的地下水水資源費征收標準,嚴格控制和合理利用地下水。推進水資源稅改革試點,鼓勵通過依法規範設立的水權交易平臺開展水權交易,區域水權交易或者交易量較大的取水權交易應通過水權交易平臺公開公平公正進行。

三是完善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完善礦業權有償出讓制度,在礦業權出讓環節,取消探礦權價款、采礦權價款,征收礦業權出讓收益。進一步擴大礦業權競爭性出讓範圍,除協議出讓等特殊情形外,對所有礦業權一律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完善礦業權有償占用制度,在礦業權占有環節,將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調整為礦業權占用費;完善礦產資源稅費制度,落實全面推進資源稅改革的要求,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四是建立國有森林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國有天然林和公益林、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國家濕地公園、國家沙漠公園的國有林地和林木資源資產不得出讓。對確需經營利用的森林資源資產,確定有償使用的範圍、期限、條件、程序和方式。推進國有林地使用權確權登記工作,全面清理規範已經發生的國有森林資源流轉行為,通過租賃、特許經營等方式積極發展森林旅遊。

五是建立國有草原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全民所有制單位改制涉及的國有劃撥草原使用權,按照國有農用地改革政策實行有償使用。穩定和完善國有草原承包經營制度,規範國有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對已確定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國有草原,繼續依照現有土地承包經營方式落實國有草原承包經營權。國有草原承包經營權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外單位和個人流轉的,應按有關規定實行有償使用。加快推進國有草原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六是完善海域海島有償使用制度。嚴格實行圍填海總量控制制度,確保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明確無居民海島有償使用的範圍、條件、程序和權利體系,完善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出讓制度,探索賦予無居民海島使用權依法轉讓、出租等權能。研究制定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有關規定。鼓勵地方結合實際推進旅遊娛樂、工業等經營性用島采取招標、拍賣、掛牌等市場化方式出讓。建立完善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出讓價格評估管理制度和技術標準,建立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出讓最低價標準動態調整機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590

中國將擴大國有土地有償使用範圍 促節約集約利用

7日據新華社報道,我國將擴大國有土地有償使用範圍,以進一步彰顯土地資產權益,促進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國土資源部7日發布消息稱,經國務院同意,國土資源部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部、人民銀行、林業局、銀監會近日聯合印發《關於擴大國有土地有償使用範圍的意見》。這是改革完善國有土地使用制度,發揮市場配置土地資源決定性作用的重大舉措。文件的實施,將對促進國有土地資源全面節約集約利用、更好支撐和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發揮重大積極作用。

意見明確,適應投融資體制改革要求,對可以使用劃撥土地的相關公共服務項目,除可按劃撥方式供應土地外,在自願的前提下,鼓勵以出讓、租賃方式供應土地,支持以作價出資或者入股的方式提供土地,使項目擁有完整的土地產權,增加其資產總量和融資能力。適應國有企事業單位改革要求,事業單位等改制為企業的,其使用的原劃撥建設用地,改制後不符合劃撥用地法定範圍的,應按有償使用方式進行土地資產處置,符合劃撥用地法定範圍的,可繼續以劃撥方式使用,也可依申請按有償使用方式進行土地資產處置。

意見要求,國有農用地使用權可根據取得方式的不同,分別辦理國有農用地劃撥、出讓、租賃、作價出資或者入股、授權經營使用權登記手續。國有農用地的有償使用,嚴格限定在農墾改革的範圍內。國有農用地的使用權人,可根據取得土地的權利類型,分別采取承包租賃、轉讓、出租、抵押等方式經營管理。

意見強調,對相關法律法規和規劃明確禁止開發的區域,嚴禁以任何名義和方式供應國有土地,用於與保護無關的建設項目。作價出資或者入股土地使用權實行與出讓土地使用權同權同價管理制度。工業用地可采取先租後讓、租讓結合方式供應。支持各地以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或者入股方式供應標準廠房、科技孵化器用地。農墾國有農用地使用權擔保要以試點的方式有序開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791

全國人大代表蔡繼明建議建立進城農民承包地、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

隨著農地“三權分置”的制度設計出現,我國現行的《農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簡稱《承包法》)正面臨修法的挑戰。

3月2日,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教授做客中國經濟網2017兩會特別報道節目稱,《承包法》需要通過總結農地“三權分置”的經驗加以修改。政府應該探索建立進城農民承包地、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從而鼓勵農村轉移人口向大中城市集中。

“三權分置”的效應

2015年,全國耕地20億畝,農民戶均8.7畝,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6,約為美國的1/360。目前,我國農地經營規模達到50畝以上的農戶大概有350萬,共經營了3. 5億畝土地。我國2.3億農戶中大概只有6800萬農戶或多或少流轉了土地,流轉面積只占全部承包土地的三分之一。

蔡繼明稱,我國目前的農地經營規模異常狹小,嚴重地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若全國農村達到每戶100畝的規模經營水平,需要把現有90%農戶的土地轉移到10%的農戶手里,這無疑是一個極其艱巨又必須完成的戰略轉移。

此前,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在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與農戶承包經營權兩權分離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土地承包權與經營權分離,實行集體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權與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

他評價稱,這一舉措順應了廣大農民特別是大量進城務工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願,和繼續務農的家庭以及下鄉的工商資本實現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的要求,從而有利於加快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步伐。

不過,《意見》在強調放活“經營權”的同時,又將分離後的農地承包權認定為集體所有制成員權,非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不得承包本集體的土地,農戶已獲得的承包權又只能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轉讓並經農民集體同意;流轉其土地經營權的,須向農民集體書面備案,經營主體再流轉土地經營權或依法依規設定抵押,也須經承包農戶或其委托代理人書面同意,並向農民集體書面備案。

蔡繼明認為,這些規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村土地的流轉以及農民土地財產權益的實現,從而不利於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實現和農民工的市民化。

進一步深化農地承包制改革

蔡繼明稱,我國農地承包經營制改革應在原有合理的法律基礎上推進。

比如,我國現行的《農村土地承包法》是允許集體土地發包和轉包給非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現行的《物權法》規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屬於《物權法》保護的用益物權,而用益物權人有權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農村集體亦有權將土地發包給本集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集體經濟成員也可以將土地承包權轉讓給非集體經濟成員。

此外,《承包法》還規定,承包期內,承包方全家遷入設區的市,轉為非農業戶口的,應當將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發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發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

蔡繼明提醒說,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工進城,首選的是設區(地級)以上的大城市,要求全家遷入地級以上城市的農民無償放棄原有承包地,不利於城市人口向大中城市集中,與《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提出的構建“兩橫三縱”和“集中均衡”的城市群戰略相悖。

在今年的兩會建議中,蔡繼明提到,應該探索建立進城農民承包地、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從而鼓勵農村轉移人口向大中城市集中。《承包法》中的這一條款正是需要通過總結農地“三權分置”的經驗而加以修改的。

另外,他提到,政府應按照《承包法》所強調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應當遵循平等協商、自願、有償的原則,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迫或者阻礙承包方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蔡繼明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務工落戶和遷徙定居,傳統的村落有的興盛,有的衰亡,彼此之間的合並重組已經不可避免,由此必然要求農地承包權的流轉跨越原集體經濟組織的界限,甚至不同村落的集體土地所有權也難免會發生相應的轉移和重組。農地制度的安排應該順應這一城鄉關系變革和農村傳統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

最後,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推進,他說,城鄉之間、城市之間、鄉村之間的人口流動會愈加頻繁,規模也會越來越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改革和發展方向應該是開放的,既要允許原有的成員進城落戶之後通過轉讓土地承包權而放棄其成員權,也要允許外來的人口通過接入承包權獲得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特別是在農村集體資產(包括土地)股份化之後,農民初始獲得的集體資產的股份完全可以自由轉讓給任何單位和個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058

有償新聞 張翠容

1 : GS(14)@2011-01-08 16:28:34

原來班人真是咁做,唉...

2010-1-4 HT
  最近,台灣為有償新聞鬧得熱烘烘。《中國時報》資深記者黃哲斌憤然辭職,就是因為不滿報館讓新聞版出現「置入性行銷」文章,混淆視聽。他這個行動引發台灣媒體業界的大辯論,至今未休。

  我一看,咦?這種「置入性行銷」手法,在香港早已出現了多年,英文美其名為 advertorial,顧名思義,廣告兼評論報道集於一身。乍看真的會有個錯覺,以為是篇新聞專題報道,其實只是個徹頭徹尾的客户廣告宣傳,只不過換了一個包裝,以加強可信度。

  有些香港報章會在不當眼處,用最小的字體寫上「廣告」字眼,走灰色地帶。台灣那邊,則叫做「專輯」、「編業」,因此,當地新聞工作者諷刺為「業配新聞」,而負責撰寫此類文章的記者,則自嘲正經歷着「業配人生」。有注明已算好,有報章側側膊删掉說明,當一般新聞處理,台灣新聞從業員對此口誅筆伐,黃哲斌的請辭更是一石激起千重浪,輿論直指是變相的有償新聞,要不得。

  啊!我們香港又怎樣?多年來香港媒體業界並沒有對此作出過嚴厲批評,最多是之前發生民建聯購買商台的廣播時段,作政治宣傳活動而備受責難,但上述的 advertorial 又如何?

  想不到,我們經常取笑台灣媒體煽情混亂,但台灣新聞從業員在今次事件上卻表現出一種專業良心,黃哲斌值得我們敬禮。原來在台灣,不僅商業廣告商在新聞版位作出「置入性行銷」,台灣各級政府一樣照辦煮碗,透過置入性行銷手法去收買媒體,用受眾無從分辨的非廣告形式為自己宣傳。媒體則見利而棄操守,以業配方式,將前述政府及廣告、廣告主提供的宣傳內容,置於非廣告形式的一般欄目或新聞報道中。

 某次認識一位財經公關,他的工作就是為客戶在各大小報章尋覓專欄,我得知後有點不寒而慄。我們讀報本來是想獲取關乎大眾利益的信息,而不是為私利而弄虛作假的文宣。大眾媒體作為公民社會一部分,它的角色一再令我們深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477

挑戰一味講錢 為錢讀書?有償捐血?賣腎換樓?

1 : GS(14)@2016-03-23 15:58:33

2016-03-19 iM

講錢是港人本性,哲學從來不是我們那杯茶。入大學讀哲學被視為異類;茶餘飯後講哲學更被標籤為「扮嘢」;但近日在香港中文大學有一場哲學講座,個多月前開始派門票,不論校內或公眾的,近1,500張票竟然在半小時內搶光,原來講者實在太吸引,他是Michael Sandel。

這位全球當紅的學者來自美國哈佛大學,他的政治哲學課「正義」,吸引逾千學生來聽。大學把他的課堂放上網,YouTube點擊率達過百萬;他更飛到世界各地開講,場地包括澳洲歌劇院等,同樣座無虛席。儒雅學者站在表演台上講書,他因此被形容為學術界的Rock Star(搖滾巨星)。他所寫的書包括《正義》(Justice)和《錢買不到甚麼》(What Money Can't Buy),一樣好賣,其中《正義》一書被繙譯成27種語言,全球銷量達200萬本。

首次來港開講的Michael Sandel,講題是「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雖然其演講內容全來自他的著作,但無減台下熱烈反應。身在現場的記者,驚歎這位學術界明星的「表演」,令高不可攀的哲學課變得親民和貼身,還有源源不絕的笑位。

笑聲背後,Michael Sandel嚴肅警告,凡事以金錢衡量,所有事以巿場化運作,最後帶來一個更不平等的世界,美好事物將完全變質。台上這位哲學家正奮力抗衡侵蝕人心的金錢世道。

哈佛大學政治學系教授Michael Sandel

年齡:63歲

出生地:美國明尼蘇達州

職業:美國政治哲學家、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學派:社群主義代表人物。社群主義講究個人與群體的關係,非常強調公民性。理想的社群特徵包括擁有共同生活空間、高度凝聚感及個人參與政策運作。

學歷:英國牛津大學哲學博士

著作:《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公共哲學:政治道德論文集》、《錢買不到的東西》等

威水史:自八十年代在哈佛教授政治哲學,其課堂「正義」成該大學史上最多學生修讀學科;該課堂放上網成公開課,YouTube點擊率逾百萬;其著作包括《正義:一場思辨之旅》,被繙譯成27種語言,全球銷量達200萬本。

哈佛「正義」課網站:http://www.justiceharvard.org

港男港女講心講金?

Michael Sandel在哈佛講書,從來不會坐定定,而是邊說邊在台上走動。他的課堂亦從來不是一言堂,他着重對話,台上台下互動不斷。今次他來香港開講,盡展Sandel講書模式。討論環節時,他回應台下港男港女提出的地道觀點,更顯這位哲學家的睿智和幽默。本刊摘取講座的精采內容整理為三部分。

1.市場經濟 滑向市場社會

哲學家喜歡問問題,Sandel也不例外,講座開首就問台下:錢和巿場在我們社會,擔當甚麼角色?去主題公園不願排隊,只要多付一點,就可以走快速通道或買張貴賓券排頭位,他笑說不知道香港的海洋公園有沒有這種做法,生活裏經常發生,例如排隊看醫生,美國華盛頓甚至有代人排隊入國會聽公聽會的生意;他還讀到一個故事,有人為買iPad和iPhone而賣腎。

Sandel指近幾十年,我們見證了一場靜默的革命,但沒多少人留意到。我們從巿場經濟滑向巿場社會。巿場經濟是組織生產的有效工具,但巿場社會是一個幾乎把所有東西都拿來買賣的地方,巿場導向及巿場價值幾乎伸展到我們生活每一個層面,不僅是物質上,還有人與人的關係、教育、傳媒、醫療健康、法律及公民權責等。我們要為此擔憂嗎?我們為甚麼要擔憂巿場社會的到來?

有經濟學家贊成買賣器官,認為可以解決器官短缺的問題,讓需要器官移植的人得到器官,你情我願,一買一賣,雙方都獲益,為何不可?說到這裏,他即時在現場做調查,誰贊成器官可買賣?誰反對?理由是甚麼?

有觀眾指如果賣腎者完全得到應該得到資訊,例如健康風險,及出於自願,這沒問題。

有人認為賣器官跟自殺的邏輯一樣,傷害自己身體,會令愛你的人傷心,故此反對,Sandel反問:「只摘一個腎應該不會死的啊!如果我是為了餵飽我的孩子去賣腎,也不可以?」

最搞笑是台下有港男表示,賣腎可能是他最後的選擇,例如他要買樓,而香港樓價又這麼高。賣腎買樓隨即引來哄堂大笑,連台上的哲學家也忍俊不禁,笑問:「你認為你的腎可賣到多少錢?」當有人指,因貧窮而要賣腎是沒選擇的,若果賣腎的人不是貧窮,得到應得的資訊,出於自由選擇,應尊重對方的決定,Sandel立即把問題變得更尖銳:「假設有人買腎不是為了救命,而是用來做家中的咖啡枱裝飾?這又是否容許?」

Sandel咄咄逼人的提問,令人不得不思考,應該根據甚麼原則做決定?教授沒有說誰是誰非,他指討論帶出兩個道德議題。賣腎者是否真正出於自願呢?他是否迫於貧窮或資訊不足下做決定?第二個是人的身體或器官是否可當作商品買賣呢?

2.好事因金錢變質

甚麼是深入淺出?Sandel做了最佳示範,他講巿場至上,沒有告訴你甚麼高深定義或理論,而是用日常生活例子去說明這抽象概念。談完巿場社會的畸型,連器官都可買賣之後,他把討論再推進更深層次,究竟金錢如何令好事變質。

Sandel指美國有學校用錢鼓勵孩子看書,每看一本書獎兩美元。錢成為推動力,有的更進一步,用錢推動學生拿好成績,各級分數都有一個價目,例如拿到A級獎50美元,B級獎35美元等,成績愈高,拿錢愈多,「看來這是個不錯的交易!」台上的哲學家看着台下狡黠地笑,慫恿着大家:「如果你是學校校長,你會嘗試這個計劃嗎?看來行得通吧!為甚麼不試試?」

經過賣腎討論的熱身,台下更多人勇於舉手發言。有位女士指用錢誘使孩子看書或攞好成績,這會令孩子為錢而做事,令看書或讀好書是為長知識的內在價值消失;事情走極端的話,孩子做事只為錢,而為了錢願做任何事,即使犯法如運毒等。Sandel反問:「但看書或讀書是好事,孩子的確多讀了書,為甚麼我們不高興反而擔憂?」此時他可能記起場中有港男指樓價高,可能不惜賣腎買樓,他抵死地補上:「你帶孩子去圖書館跟他說,看!這裏是搵錢好地方。若你每周在這裏看書,說不定你就能夠在香港買樓!」全場人被逗得大笑。

Sandel掃視台下,問有沒有人要反駁剛才那位女士的話,有位中大男生馬上回應,他指用錢誘使學生的做法一直存在,例如學校獎學金,還有父母教晦子女努力讀書,將來才可找到好搵錢的工作,其實也是出於同一思維,讀書成為工具,教育本身的價值早被遺忘。這位男生還幽教授一默,指香港學生會選讀工商管理而不是哲學。Sandel冷不防有這麼一句,自己也笑得只能連說:「OK!」以示完全明白問題所在。

用金錢推動學生看書,結果是學生的確多看了書,但看的都是短篇幅的書,Sandel問:「當沒有人再給錢,孩子還會繼續看書嗎?」巿場機制改變事情或行動的意義,以錢推動看書的例子來說,看書淪為賺錢工具,金錢腐化了看書本身高尚的價值或意義。

Sandel再舉例子,勾勒出金錢如何改變價值。以色列有這樣一個實驗,由於很多家長未有準時到幼兒園接走子女,老師變相罰留堂,直至所有孩子被接走才能下班。有經濟學者幫忙,採用家長遲到罰款機制,「結果是更多家長遲到,這實在很吊詭!」原來未有罰款前,家長認為因自己遲到,要老師陪着小朋友白等而感愧疚,願意盡力趕來,但出現新機制後,家長覺得罰款變相成保母費,根本不用為遲到而有愧,遲到的家長因而不減反增。

凡事以巿場機制運作,以金錢衡量,Sandel表示基於兩個道德理由而讓人擔憂。第一個理由是公平問題,若錢能買到的只是汽車、遊艇或豪華假期這些物質東西,這種不平等不要緊。但如果錢也買到涉及生活質素的東西,例如良好教育、醫療等,這種不平等就得關注。例如有錢人送孩子去補習班,窮人孩子交不出學費而被排斥在外。第二個理由是腐化問題,即使人人都能去補習班,教育的內在價值卻因金錢及巿場機制而腐化和敗壞。由是,我們要好好地想,巿場機制應該放在甚麼地方運作。

3.這是錢買不到的東西

巿場機制甚至排擠非巿場價值。有人研究英美兩地的捐血制度,指英國的無償捐獻優於美國有償無償並行的制度,當中提出一個道德問題,無償捐血是出於一種慷慨和利他精神的美德,但有償捐血的出現,會令這種美德消失。然而,有經濟學家反駁,有償捐血不會改變無償捐血的價值,相反我們不應太依賴慷慨、利他主義等美德,因為美德是稀有資源,會耗盡枯竭,如石油一樣,多用會變少,因此要省着用,留給巿場機制解決不了的社會問題才用上。社會應多依靠巿場機制,少用道德力量。

美德要省着用,對一般人來說是奇怪的想法,但Sandel指很多經濟學家都有相類說法,他認為這是錯誤的。不論是慷慨、利他主義等美德並非商品,「於我而言,這些東西如肌肉,要多用多練習才會發展和強壯。」他繼而指出,近幾十年來我們一直認為經濟學是一門中性的科學,沒有價值取向,只是集體行為及社會選擇的取向,但巿場機制的確改變了事物的本來價值或意義,我們就不應再視它為中性,需加入道德的考量。

當社會把一切轉換成可計算的金錢,Sandel指出這種轉換的荒謬,我們對美德、倫理及道德價值的理解,是否可以簡單地和機械式地轉化為金錢單位?他舉了一個有趣例子去說明,七十年代他在英國劍橋讀書,當時有人要求放鬆男生到St. Anne女生宿舍探訪的規例。宿舍方爭辯時發現,用守衞女性美德這道德論據已經不合時宜,於是轉用實用主義論據,指男生探訪造成水電消耗,甚至要多換地墊,結果宿方及學生達成的協議是,每位女生每周可容最多3名男生到訪,但每名男生需支付50便士。翌日報紙頭條標題寫着:「St. Anne女生一晚50便士。」這令宿舍方十分尷尬。

Sandel認為,在巿場社會下,一切都可以買賣,每樣事物都待價而沽,這將增加社會的不平等,人被貧富分隔。巿場不能無處不在,縱然我們有不同的生活、有不同的工作、孩子上不同學校等,但社會上仍有空間,不理貧富,讓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彼此相遇,分享一種共同的生活,克服你我之間的差異,追求大家認為美好的事物。因此,巿場再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我們如何共同生活的問題,「公民性高的社會,巿場不會尊崇,用錢卻買不到。」

解構Sandel講課 引人入勝之謎

不扮高深

形而上的哲學探討往往予人高深沉悶之感,尤其涉及艱澀哲學思想,但他在講座中沒有拋書包,盡用生活例子講解,令哲學變得可親可近。

語言顯淺

講哲學可以用很多學術用語,但他選擇平白顯淺的語言,沒有艱深用語,不論哈佛課堂的大學生或講座上的普羅百姓,理解完全無障礙。不過,哈佛講課會多提哲學理論,畢竟是學府講課。

互動交流

幾乎佔去講座至少三分一時間,亦是他講課的亮點及最精采的環節,透過發問讓台下觀眾帶出正反觀點,而他在台上做協調,台上台下幾方人馬對話,往往擦出火花,帶動全場氣氛。

地道元素

此次講座中穿插海洋公園、樓價高等港人熟悉事物,增加共鳴感。在哈佛講課,他亦會用上美國經典卡通Simpson做講解,博得大學生們笑開懷。

柏拉圖式對話 辯論何謂正義

Sandel在哈佛大學教授名為「正義」(Justice)的哲學課程20多年,至今有超過1.5萬名學生選修,是哈佛大學史上最多學生選修的課程,2007年冬季更創下收了1,115名學生的單學期紀錄。2009年大學將課程公開,錄製成12小時的節目,網上免費收看,並且編寫成書,Sandel因而成為全球知名的大學教授。

這位明星教授最為人讚譽的教學方式,就是在課堂上運用「柏拉圖式對話」,透過對話討論議題。《正義: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一書,就是將其道德哲學的正義觀輯錄,主要以福祉、自由、美德三方面來說明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自由主義(Libertarianism)、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等理論。

錢買不到的人生美好

Sandel寫書的敘事方法跟課堂上一脈相乘,都是先以例子說明,再用理論解釋,例如他曾舉一個經典案例,假如你是一名電車司機,突然發覺煞車制壞了,迎面有5名工人在路上,轉彎的話只有一名工人,你會怎麼做?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犧牲一人來拯救另外五人。可是假如你是路人,明知將身旁的胖子推向路軌,就能阻擋電車前行,救了五名工人,但大部分人這時又不願犧牲一人來拯救那五條性命。Sandel嘗試說明,道德正義常處於兩難困境,有時人會選擇救人愈多愈好,但有時就算目的再崇高亦不願意害死無辜的人。

這位搖滾教授第二本廣為人知的著作是《錢買不到的東西》(What Money Can't Buy),這是延續《正義》,直指市場至上帶來的荒謬和社會不平等。他認為大家應思考如何決定哪些東西可以交易,哪些應受非市場價值的規範,因為「生命中某些美好的事物,一旦被轉化為商品,就會淪為腐化或墮落」。

觀眾反應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說故事教書更動聽

「Michael Sandel演講上的例子及主要論據,其實都耳熟能詳,因為跟書的內容是一樣,但當然現場聽會深刻一些,而且可感受他的個人魅力,學習如何跟學生互動。他的成功之處是其說故事能力極高,無論從政或教書這都是很重要的一環,我教書都需要舉大量例子,故事要說得動聽,學生才有能力消化,才能提升知識的吸引力。

《正義》及《錢買不到的東西》,我認為前者的論述較有系統,而後者則對現世生活有更多反省,例如表達心意應送禮物還是現金券,現金券好像實際一點,但送禮物其實反映了雙方的友誼,這些有趣實例都令我對生活上有不同程度的反思。

香港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有錢使得鬼推磨』是我們典型的價值觀,若比較歐洲人和香港人,我們都將錢放得很大,所以Michael Sandel的論述絕對值得我們深思。」

浸大宗哲系畢業生Aqua:哲學入門課

「拿到他的親筆簽名很開心,原本沒預計他會留低,誰知他十分親民!

我覺得他在演講時處理是否應合法買賣腎臟這一議題時,兩邊意見都交代得很清晰,例子都抽絲剝繭弄清各方原則,令大家對問題的思考都很集中,還原核心問題。大學讀哲學時,《正義》是道德哲學課其中一本參考讀物,對於初接觸哲學的學生是非常好的入門書。」

自由工作者馬先生:聽課未夠喉

「親身見過這位明星教授後,就真的名不虛傳,他的演講很有效帶動大家思考道德議題,亦令我們看到不同人對不同的事有截然不同的意見。

不過我覺得他的結尾完得有些突然,有少少未夠喉,因為由始至終我們圍繞市場這概念討論,社會漸漸變為以買賣為主要本質,但其實他沒有給出一個確切答案解釋甚麼是市場,亦沒有教我們如何面對這樣的一個拜金社會。

例如家長接送子女的責任,當牽涉錢之後就變得大安旨意,失了道德責任,又例如捐血牽涉金錢,真的會令人心腐化。社會漸漸腐化到只向錢看,是否一個惡性循環,只會令人愈來愈背着良心呢?」

協力:鍾耀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5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