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下午,央行發布了4月金融數據。數據顯示,4月新增貸款和社會融資總量大幅回落,其中新增貸款5556億,為2009年以來同期最低值,社融總量7510億元,為6個月最低,M2增長12.8%,9個月來首次跌破13%。
從數據觀察,信貸與社融表現確實較低。多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業內人士解釋了原因:4月金融數據相比1季度出現大幅回落,說明經濟本身的增長動能在結構調整中存在不足。這是國內經濟去產能、調結構,以及全球經濟沒有顯著複蘇,內外需疊加的雙重因素。但也與4月份後央行對信貸采取審慎態度有關,因此暫時無法得到金融數據轉壞是經濟疲軟或需求不足的結論。
考慮到權威人士近期在《人民日報》發聲,反對加杠桿硬推經濟,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代表了今後信貸政策的走向,意味著央行對信貸的審慎態度將會是長期狀態,信貸井噴局面應已就此結束。
社融同比降至13.2%
數據顯示,4月新增社融7510億,同比降至13.2%。表內外和直接融資均新增規模均有所回落。
融資增速的突然回落,招商銀行資產管理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稱,這意味著信貸對經濟增長的驅動效應結束,這將導致本輪經濟企穩的短周期已臨近尾聲,其長度較市場預期更短,經濟下行壓力將提早顯現。但同時也需要考慮,如果人為管控確實壓制了真實的融資需求,則代表著新一輪金融壓抑的回歸,這反而加大了實體經濟獲得資金的難度,債務借新還舊壓力將顯現,或帶來更多債務違約風險,如何在穩增長與控制系統性風險間把握平衡,對央行來說不是一道容易回答的問題。
民生固收團隊認為,表內融資下降,一方面因季節性因素,一季度沖量過猛,4月信貸歷年一般都會慣性回落;另一方面因信用風險釋放,金融機構風險偏好下降,加大了票據融資力度,企業中長期信貸出現負增長。表外回落因企業融資需求不足疊加表內融資渠道放開,信用風險釋放,企業取消發行增多,新增企業債融資大幅下降。
信貸井噴結束
4月新增人民幣貸款5556億元,貸款需求整體低迷。
貸款結構中,個人信貸表現突出,居民戶中長期貸款增加4280億元,延續了高增態勢。劉東亮認為,這表明地產成交繼續保持活躍,但短期貸款出現64億元下降,需關註居民消費和個體工商戶經營的穩定性;公司戶中長期貸款減少430億元,為2012年底以來首次出現下降。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陳冀表示,受季節時點性因素和前期快速投放後減速等因素影響,新增貸款超預期回落。需要關註的是債務置換對新增貸款的影響可能十分顯著。
“信貸投放結構上,居民中長期貸款仍受樓市影響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企業短期、中長期貸款出現負增長,票據融資逆勢增加較多與銀行規避小微企業風險,普遍對小微企業采用票據融資方式給予授信有關。”陳冀說。
當月新增人民幣貸款5556億元,低於市場預期,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將原因歸結為,商業銀行按照央行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要求主動調整信貸投放,在保持住房按揭貸款平穩增長的同時,企業中長期貸款出現負增長。同時,受企業信用債違約事件頻發影響,企業債券融資較上月大幅下降。
華泰證券宏觀研究團隊也認為,4月新增信貸明顯低於3月,從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博弈的視角看,宏觀審慎框架實施初始階段,商業銀行可能會在沒有信貸規模管控的情況下,考慮到自身業績考核壓力,信貸可以保持季度的平衡,但單月來看可能出現某月信貸陡增,某月信貸急速下降的情況。從節奏上來看,3月信貸數據較大,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的博弈4月可能較強,為6月MPA考核留余地。隨著4月一線房地產銷售逐漸降溫,房地產新增貸款增速放緩或是信貸放緩的需求面因素,但總體影響不大。房地產貸款和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仍是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的主要中長期貸款需求。
民生固收團隊認為,新增貸款需求低迷,居民中長貸動力仍存。但4月新增居民中長貸仍維持4280億,主要因為房地產銷售改善延續,從一線城市擴展到一線周邊及部分二三線城市,改善型需求和二手房交易仍是主要增長點,居民部門加杠桿動能持續。
此外,4月企業中長貸減少430億元,大超預期,原因在於基建投資增長逐漸進入季節性淡季,疊加地方債置換和過去城投融資充裕,企業新增融資動力有所減弱,且信用風險壓力增大,避險需求新增票據融資增幅較大。考慮到目前公共部門融資條件較為寬松,儲備項目仍多,房地產銷售持續改善房企購地意願上升,房地產開發投資轉暖是大概率事件,後續企業中長期信貸有望恢複增長。
9個月來M2首次跌破13%
貨幣供給方面,M2增長12.8%,9個月來首次跌破13%。
陳冀認為,新增貸款的萎縮是M2減速的重要原因,M1未明顯減速在於去年同期M1增速較低和前期投放較多,市場整體流動性較為充裕。
“M2增速回落明顯,表明貨幣供應壓力有所緩解,通脹前景進一步轉向溫和,對貨幣政策的掣肘也不必太過憂慮,但需關註M2減速的持續性,但換個角度來看,M2的回落其實也預示不久後經濟指標將見頂回落。”劉東亮說。
M2同比12.8%,增速放緩因表內外融資下降疊加信用風險事件增加企業取消發行增多導致存款派生力度減弱。陳冀提醒,值得註意的是財政存款新增9318億,超越季節性規律,這一方面解釋了為什麽4月財政繳款時資金面偏緊,另一方面也說明財政支出並不積極,與4月較弱的財政支出數據一致。
陳冀認為對債市來說,後續需觀察地產基建回升力度,以及制造業的邊際改善傾向,貨幣政策要觀察央行是否有主動下調短端利率的動力。金融數據羸弱,後續經濟數據大概率低於預期,避險需求有利於短期利率表現,但同時需警惕信貸下降加劇企業信用風險的壓力。
李建軍則認為,M2增長和貸款的回落,又主要是在房地產出臺調控政策之後,相關的按揭貸款和投資放緩關系密切。同時,在1季度銀行為了實現放大貸款規模後,後續優質項目減少、出現所謂的資產荒有一定關系。同時,也和銀行加強了風險管控、控制不良貸款增長、審慎放貸有一定的關系。
不代表貨幣政策轉向
盡管4月份金融數據低於3月,李建軍從近期的政策走勢分析,通過政策刺激和加杠桿實現經濟增長的路徑已經被否定,相信未來貨幣增速較為平穩,中性適度會在一段時期內成為常態。同時,考慮到物價水平已經有所上升,同樣對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有抑制的作用。
“貨幣政策盡管是總量政策,但是在結構調整中仍會發揮一定作用,主要是體現在定向調控方面,包括對涉農和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上,平衡好增長和結構改革的雙重目標。”李建軍說。
溫彬表示,今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出為結構性改革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強調了貨幣政策穩健的基調。從數量看,今年M2和社會融資總量增長目標均為13%左右,圍繞這個目標基本可以滿足實體經濟對貨幣和融資需求;從價格看,將貨幣市場利率和法定存貸款基準利率保持在合理穩定水平,與貨幣信貸規模保持匹配,既可以降低投融資成本,鼓勵投資和消費,又可以避免利率過低導致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泡沫,促進結構性改革。
近日,人民日報刊登了《開局首季問大勢》,強調“我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這個L型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
華泰證券宏觀研究團隊認為,這體現的是中國的經濟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供給側改革會以相對柔和的方式推進。去杠桿不會通過貨幣寬松的方式來稀釋,經濟增長不會以強刺激的方式來強求。股匯樓三市的核心指導思想是各回各位,而非作為保增長手段。“積極的財政政策要真正積極,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真正穩健。”權威人士專訪對前期貨幣寬松的預期或許有一定修複。
中秋假期後首個交易日,中國央行公開市場逆回購放量,但銀行間市場大行資金供給仍不充裕,包括部分股份制銀行在內的機構資金需求旺盛,隔夜回購加權利率上行較為明顯,流動性繼續穩中偏緊。
央行今日進行了1200億元人民幣28天期逆回購,1500億元人民幣7天期逆回購;今日逆回購到期規模1300億元。中國央行就明日28天期和7天期逆回購操作需求詢量,就9月20日-23日的7天逆回購需求詢量。
截至本周日,中國央行逆回購操作規模為7100億元人民幣,公開市場累計凈投放5251億元人民幣,創4月22日以來的單周最大凈投放。
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顯示,中短期利率延續上漲趨勢,其中,隔夜Shibor報2.1400%,上漲1.20個基點;7天Shibor報2.3940%,上漲0.2個基點;3個月Shibor報2.7919%,上漲0.34個基點。
截至午間,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隔夜報2.1919%,漲3.81BP;七天利率報2.3843%,下跌4.74BP;14天利率報 2.7359%,漲2.63BP。
周一(10月10日)早盤滬深兩市雙雙高開,受到樓市調控政策的影響,房地產板塊直線下挫,煤炭板塊高開後也震蕩走低,在二者的帶動下,大盤繼續震蕩下行,09:46左右,房地產板塊逐漸企穩,深圳國改、網絡安全、PPP+園林、次新股概念股相繼爆發,成功活躍了市場人氣,股指上演V形反轉。午後快遞借殼、網絡安全、高送轉等題材股梅開二度,股指繼續在3040點一線震蕩整理,總體來看,兩市近2600家股票上漲,逾50家股票漲停,整體呈現了普漲的局面。
截至收盤,上證綜指收報3,048.14點,上漲43.44點,漲幅1.45%,成交額1,755億元;深證成指收報10,741.69點,上漲174.11點,漲幅1.65%,成交額2,788億元;創業板指收報2,208.47點,上漲58.57點,漲幅2.72%,成交額792億元。
在資金方面,周一A股成交量較前一交易日有所放大,兩市合計成交4543.89億元。另據港交所安排,香港股市因重陽節於10月10日(星期一)休市1天,10月11日(星期二)正常開市。滬港通亦於10月10日雙向關閉,並於10月11日起恢複交易。
熱點板塊:
受高層學習網絡強國戰略的消息刺激,網絡安全板塊今日集體上攻,啟明星辰(002439)、華勝天成(600410)、綠盟科技(300369)強勢封板;恒大借殼深深房A ,深圳國資改革板塊成為市場焦點,深深寶A 、深振業A一度封板,但均震蕩走低。股權轉讓板塊午後走強,河池化工(000953)強勢封板,山西三維(000755)大漲逾5%;跌幅榜方面,僅房地產開發板塊下跌。
消息面上:
1、國土部、發改委等五部委聯合舉行《關於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的實施意見》新聞發布會。國土部規劃司副司長周建春表示,《實施意見》要求提高農村土地利用效率。結合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的要求,允許進城落戶人員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自願有償退出或轉讓宅基地,鼓勵農村土地經營權規範有序流轉。規範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通過整理複墾,增加耕地面積。
2、國泰君安徐寒飛稱,十一期間全國20省市密集出臺房地產調控政策,抑制房價泡沫。一旦上漲出現拐點,相關資產回報率會大幅下降,“資產荒”會加速,機構和居民的風險偏好也會大幅下降,將會帶動債券收益率出現大幅下行。如果地產調整真的出現,10年國債2.0%未必是最低水平。
3、截至9月30日,上交所融資余額報4853.68億元,較前一交易日減少70.91億元;深交所融資余額報3832.98億元,減少66.12億元;兩市合計8686.66億元,減少137.03億元。
機構觀點:
廣州萬隆認為,三大利好重疊力促10月開門紅。外圍市場長假期間表現不俗、樓市調控加碼引發資金回流A股預期升溫、節後市場短期利率下行,資金面開始偏寬松,正是在這三大利好重疊刺激之下,10月A股迎來了開門紅。特別是政府對樓市調控的加碼引發市場對萬億級資金流回A股即將帶來一輪強勢反彈行情的遐想。
目前可以從三個角度去布局10月行情,除了涉及股權轉讓等重組題材股持續受到資金青睞外,第二類是三季報業績超預期的個股同樣吸睛搶眼,前三季度業績預增近200%的博威合金強勢拉板;最後,第三類年報高送轉的炒作也在經歷了短期調整後今日迎來報複性反彈,明星股金輪股份、麥趣爾紛紛大陽逼空,收複失地。
巨豐投顧認為,十一長假期間,外圍股市普遍向好,給A股的投資者吃下一顆定心丸。樓市的調控劍指去杠桿,中長線利好股市。短線而言,市場快速放量補漲打破連續多日的千股橫盤僵局,但我們註意到漲幅榜前列的個股,往往是暴漲後持續縮量陰跌的品種,因此不能排除誘多嫌疑。投資者需保持謹慎,切勿輕易追漲高位個股,對於殼資源股及三季報增幅較大的中小市值品種當加以重視。
申萬宏源表示,10月可能出現短暫的弱反彈,維持大方向謹慎觀點。看短期,我們的量化風險偏好框架提示市場特征的階段性調整已相對充分,可能有一定弱反彈,但目前點位的風險收益比仍達不到配置型資金的要求。並非決勝時刻,心平氣和,量力而為!結構上,我們之前提示了風格將會相對均衡,地產調控進一步強化了這一點,殼資源公司正在成為無奈的投資者的一部分選擇,PPP、醫藥等行業仍是選擇個股的方向,近期交易性主題關註諾貝爾獎獲獎相關領域。另外,由於港股相較發達國家股市的明顯估值優勢、內地資金對人民幣貶值的避險需求以及深港通預期催化,正在成為國內資金解決資產荒問題的主要突破口。
周四(11月3日)上權重、題材股爭相爆發,大盤整體呈現低開高走的走勢。早盤滬指低開後股權轉讓概念、高送轉板塊率先發力,大盤開始止跌回升,隨著沈寂已久的債轉股板塊、券商股的爆發,股指成功站上5日線。午後,“中字頭”崛起兩市快速走高,滬指一舉突破8月16日的3140.44這一階段高點,盤中創10個月來新高,雖然尾盤漲幅收窄,但還是形成了日K線級別的“陽包陰”。
滬深股市全日收盤,上證綜指收報3,128.94點,上漲26.21點,漲幅0.84%,成交額2,658億元;深證成指收報10,743.96點,上漲51.31點,漲幅0.48%,成交額3,746億元;創業板指收報2,153.18點,上漲6.78點,漲幅0.32%,成交額993億元。
盤面上,權重股+題材搭配,市場上呈現普漲的格局。券商+“中字頭”成為今日兩市領漲的主線。早盤券商股爆發,國元證券(000728.SZ)一度封漲停;午後中字頭站上最強風口,中國建築(601668.SH)、中國交建(601800.SH)成功封板,中國中鐵(601390.SH)、中國電建(601669.SH)漲幅均超5%。題材股也是精彩紛呈,隨著“妖股”瀘天化(000912.SZ)複牌漲停,股權轉讓概念股中國棟建設(600321.SH)、嘉麟傑(002486.SZ)等四股上演漲停潮,但是值得關註的是,英力特(000635.SZ)、襄陽軸承(000678.SZ)等鄰近尾盤紛紛開板;沈寂已久的債轉股板塊再度活躍,海德股份(000567.SZ)大漲8%,信達地產(600657.SH)、中鋼國際(000928.SZ)漲幅均超5%;高送轉板塊依舊強勢,蓉勝超微(002141.SZ)午後封板,高偉達(300465.SZ)、溢多利(300381.SZ)等漲幅均超6%。
在資金方面,截至收盤,滬股通凈流出逾3億元。另外,央行周四進行3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200億元14天期逆回購操作、200億元28天期逆回購操作。今天有1650億逆回購到期。央行7天、14天和28天逆回購中標利率分別為2.25%、2.24%和2.55%,均與上期持平。央行公開市場今日凈回籠資金達到950億元,已經連續兩日維持資金凈回籠的態勢。
關於今日的股市大漲,有業內人士分析稱現在經濟好轉、又面臨深港通開通、技術面大盤也突破站穩了年線和60周線的雙重壓力,可以說如果不是美國股市見大頂,國內的主力資金想要借助利空打壓都沒有太多的理由,連監管層的特停令出臺都無法抑制資金的炒作熱情,可見市場人心思漲的意願有多強烈,如此更要註意下跌帶來的低吸或調倉換股機會。
對於上後市,國信證券表示建議尋找確定性相對較高的結構性機會,可從三條主線著手:1。把握低估值板塊,關註金融行業。一方面從歷史數據看,低估值板塊在四季度特別是12月份能大概率跑贏大盤,取得相對收益;另一方面當前金融行業估值處在底部位置,其中銀行股的市凈率接近歷史最低位置,非銀金融股的市凈率則處在歷史底部區域。此外非銀金融股在基金的配置中也處在歷史低位。2。關註業績穩健增長的相關行業,例如部分績優消費股和受益於價格上漲帶來業績改善的煤炭、部分化工子行業等。3。繼續建議關註財政政策發力的“穩增長”領域,如基建、環保等。
COMEX黃金跌至5個月低位,截至發稿跌2.44%,報1235.9美元/盎司。盤中一度跌至1228.5美元/盎司,失守1230美元關口,創下五個月以來新低。
COMEX白銀跌超4%,現報17.87美元/盎司。
內盤期貨方面,滬金、滬銀主力合約雙雙跳水,目前跌幅超過2%。
另外,今日一度瘋狂上漲的COMEX銅轉為下跌0.7%,此前漲幅一度達7%。
美國COMEX 12月黃金期貨電子盤價格周五收盤下跌41.10美元,跌幅2.65%,報1225.30美元/盎司,為今年6月以來的低點,本周累計跌幅更是達到了近6.2%,為四年多以來最大跌幅,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溫,以及股票和美元的走強。
市場分析師認為,特朗普當選前的不確定性造成股市下跌,並推高了金價,但在特朗普發表勝選演說,一切塵埃落定後,基金經理又買回股票,拋售黃金;因而金價的大起大落反映的是投資者的長期行為:股市下跌時彌補損失,但在行情好時又重新入市。
最新公布的美國消費信心數據表現靚麗。具體數據顯示,美國11月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初值91.6,預期87.9,前值87.2。
分析指出,消費者信心指數升至5個月新高,顯示出美國民眾對於大選投票前的經濟更加樂觀。就業與收入的增長幫助提升了消費者財務狀況的評估,進一步預示消費開支接近節日季消費水平。
與此同時,美國COMEX 12月白銀期貨電子盤價格周五收盤報17.34美元/盎司,下跌1.39美元,跌幅7.42%,上周漲幅3.2%。
倫敦金現貨黃金短線拉升,最高觸及1238.45美元/盎司,為三個月來高位。
美國當地時間本周三,美國財政部公布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2016年12月中國所持美國國債環比增加91億美元,扭轉了一連6個月的減持態勢,增至約1.06萬億美元。但從2016年全年來看,中國減持美債1877億美元,年度減幅創最高紀錄。
2月15日,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繼連續6個月大幅減持逾千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後,於2016年12月開始增持,較11月增持91億美元,持債總額上升至1.0584萬億美元,截至去年12月底,中國是美國的第二大債權國。日本持美債總額為1.0908萬億美元,比中國多324億美元,連續3個月為美國第一大債權國。
但是,去年全年,中國減持美債高達1877億美元,創下有紀錄以來最大減幅。具體而言,從6月開始,中國連續6個月拋售美國國債,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減持規模分別為40億美元、32億美元、337億美元、281億美元、413億美元和663億美元,下半年共計減持1947億美元。
單月增持 增加投資收益
近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的2016年四季度及全年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初步數顯示,中國2016年全年儲備資產減少了29620億元,降幅同比擴大8083億元。而中國1月的外匯儲備顯示為29982億美元,跌破3萬億美元大關,時隔6年重回“2”時代。
央行外匯儲備接近三分之一的重要資產即美國國債,對於中國2016年拋售美債創全年新高,民生銀行首席分析師溫彬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去年人民幣貶值預期下,央行為了平衡市場供求關系,減少外匯儲備、增加對市場進行投放以滿足需求。整體而言,外匯儲備下降,資本項目逆差擴大,所以需要減持美債以滿足市場供需平衡。
而對於12月單月增持美債,溫彬則分析認為,去年11月美元指數上漲以後,利率提升,美債價格走低,高位拋出,12月在低位買回,增持美債可以增加交易性投資美債的收益。
溫彬稱,11月拋美債可以滿足市場需要,到了12月,人民幣貶值壓力有所緩解,外匯儲備減值壓力減小。數據顯示,11月中國減持美債創近5年最大降幅。中國在11月份持有1.05萬億美元美債,比此前一個月減少664億美元,創下2011年12月以來最大單月降幅。
招商證券首席分析師謝亞軒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儲備資產的下降並不可怕,因為從國際收支平衡表不難看出對應私人部門(個人、企業、機構)對外增加持有資產,所以並非消耗性減少。“就像左口袋掏給右口袋,”儲備實際上對應著央行代全國人持有對外資產減少,而私人部門持有對外資產增加。
謝亞軒認為,儲備資產減少,居民部門持有對外資產增加,說明對外資產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反之,例如,1998年時的泰國,外債多,儲備資產下降都用於償還外債,但外債依然很高。消耗性的儲備資產減少的特征是,儲備資產減少對應經常項目逆差,說明儲備資產彌補經常項目逆差。“就好比一個人將錢全花了,而另一個人將錢用在了自身的投資上,二者之間的差異是顯著的。”
2017年將看到更多主動管理
溫彬稱,2017年美債市場流動性、收益性都不錯,是全球資產主要的配置種類。2017年美債投資情況主要取決於美聯儲貨幣政策走向和國內人民幣面臨的貶值壓力。
2月14日,美聯儲主席耶倫在參議院金融委員會發表半年度貨幣政策證詞,並對加息前景、收縮資產負債表的打算、財政刺激政策的潛在影響、銀行業監管等話題進行了長達2個多小時的問答。
“未來的每一次會議都可能是加息窗口,”耶倫此次稱。她表示,將持續評估勞動力市場和通脹的變化,如果條件成熟,不排除未來在某一次會議上加息。
溫彬分析認為,加息超出市場預期的話,美債收益率將大幅提高,導致美債投資的估值出現損失。具體到中國在美債投資方面,會因加息所帶來的債券投資市值損失而拋售美債。
從投資收益的角度減持美債並非中國一家。日本作為當前美國最大的債權國,2016年拋售總額為316億美元,美債持倉也連續第二年減少。日本去年12月大幅減持178億美元,連續6個月拋售總計638億美元,持債總額為1.0908萬億美元。
另一方面,溫彬稱,從國內來看,人民幣相對美元的匯率整體趨於穩定,結售匯逆差形勢有所改善,央行拋售美債、投放外匯儲備滿足市場供求關系的需要降低。2017年,央行對於美債更傾向於主動的管理。整體的格局不會改變,但單月增減持的波動會更加明顯。目前而言,人民幣貶值壓力逐步釋放,結售匯逆差好轉,不排除2017年外匯儲備出現單月增加的情況。
美國財政部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在連續6個月減持美國國債之後,於去年12月小幅增持了美國國債。
數據顯示,去年12月中國增持了91億美元美國國債,持有規模小幅上升至1.0584萬億美元,為去年5月份以來首次增持。
日本當月減持了178億美元美國國債,持有規模為1.0908萬億美元,仍為美國第一大債權國。截至去年12月底,外國主要債權人持有的美國國債總額約為6.0039萬億美元,略高於11月底的約5.9447萬億美元。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近日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經常項目保持順差、財政狀況較好、金融體系穩健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這些有利因素都將繼續支持人民幣成為穩定的強勢貨幣,也將促進外匯儲備規模保持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
美國財政部當日同時發布報告稱,2016年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創下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下降。同時,作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日本的美債持倉也錄得連續第二年減少。從東京到北京再到倫敦,海外投資者都紛紛從13.9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市場撤離。對特朗普治下赤字擴大、通脹率上升及美聯儲繼續加息的預期導致美國的最大債權國重新考慮他們對美國政府的融資問題。
特朗普上個月曾指責其兩大海外債權人日本與中國還有德國,為獲得不公平貿易優勢而讓本國貨幣貶值,引發美元匯率的劇烈波動。
三菱日聯摩根士丹利證券駐東京的海外債券投資首席策略師井上健太表示,“由於政治面存在不確定性,因此與往年相比,今年日本人可能更難投資美國國債與美元。同時,近期美國國債收益率有望再度快速上漲,這將繼續阻礙他們踴躍買入美債。”
3月3日公布的2月財新中國通用服務業經營活動指數(服務業PMI)從1月的53.1降至52.6,增速輕微放緩,為四個月來最低。
這一走勢與官方服務業PMI一致。國家統計局此前公布的2月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2%,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
在制造業PMI超預期回升的帶動下,2月財新中國綜合PMI回升0.4個百分點至52.6,顯示中國整體產出擴張率輕微增強,經濟活動出現溫和增長。
新接業務總量的增速在2月也上升至可觀水平,創下2013年3月以來次高增速紀錄。制造業新訂單增速顯著,促進了綜合訂單總量的增長。服務業的新訂單也有可觀增長,增速與年初持平。
2月服務業用工保持擴張趨勢,但擴張率較1月輕微放緩。同時,制造業用工僅有輕微收縮,收縮率為兩年來最小,綜合用工總量在2015年5月以來首次出現增長。
綜合產出價格在2月放緩了上漲步伐,錄得2016年9月以來最小升幅。制造業產品售價雖然升幅可觀,但已是五個月以來最小。服務業企業的整體定價力受制於市場競爭壓力,平均收費價格與上月幾乎持平。
制造業與服務業企業對經營增長前景均保持樂觀。制造業樂觀度創下21個月新高,服務業信心較1月的11個月高點輕微回落。兩者綜合,經營前景整體樂觀度微升,為2015年5月以來最高。
財新智庫莫尼塔宏觀研究主管鐘正生表示,2月經濟繼續回暖,但制造業和服務業再現此消彼長的格局。與此同時,制造業和服務業價格增速均持續回落,通脹壓力似乎開始釋放。一季度中國經濟有望維持慣性增長,趨弱跡象或在二季度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