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圖董事長蔡文勝發話:這三類公司將成為大贏家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24/152126.shtml
以下為蔡文勝分享內容,由i黑馬編輯整理。
今天來到了一個互聯網的時代,同樣我相信湖南長沙也會帶來一個新的時代。為什麽會第一次來到長沙呢?因為之前一直錯過,這次受到58姚勁波先生的邀請。姚勁波是湖南人,58是最大的同城分類信息,58到家是最大的O2O,有幸成為他的天使投資人,所以我也算是半個湖南人。
剛才主持人說我演講的主題是“奇點臨近”,我覺得大家更關註的是現在,現在是互聯網時代,現在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現在是O2O的時代。我倒更想跟大家分享我們如何抓住這個浪潮進行創業和投資。因為我本人自己也有創業,有4399,還有美圖秀秀等,我就分享一下我創業和投資的一些思考。
消費者只為需求買單
我們知道一個人如果開始有一個念頭創業,首先選擇一個創業產品和創業方向非常關鍵。無論怎麽樣,你要符合三個要求,你要看一下這個市場上的人有沒有需求。第二,你要結合自己,有什麽樣的優勢,比如說當時的姚勁波要創造58,如果在長沙創建就不會有今天的58了,因為我們當時在長沙還不具備全國互聯網的優勢,所以他必須在北京,這就是結合你的優勢。最後是要能賺錢,你們經常參加會議,誰拿了錢,燒了多少錢,我們前期必須要投入和燒錢,最終這個企業沒有辦法賺到錢,無法變成商業模式,一定會死掉的。我給大家講一個數字,1998年到現在18年的互聯網,所有VC投入的資金是數以千億,而最終能上市的企業不會超過200家,如果加上並購的也不會超過1千家,也就是說最終成功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基本上如果你按上市的標準來講,1%都遠遠沒有。我們曾經看到有些企業拿了無數的錢一起往前燒,最後沒有人投錢,還是會死掉的。
第二,盡量沒有版權和灰色問題,政府不幹涉,競爭對手不強。因為我們都知道在互聯網,版權不太被重視,如果要把它變成一個公司,變成一個體系的發展,必須尊重知識產權,必須尊重法律法規。所謂的競爭對手不強,比如說我們現在知道QQ非常牛逼,如果你現在再做百度、QQ、阿里的需求,肯定沒有辦法。比如說你現在要再建立一個同城的的分類信息,58已經在這里,你就很難。因為有58,如果你做O2O有機會,因為O2O涉及到餐飲、健康各個領域,我估計最少是10萬億的產值,這里面的空間就非常大了,你在這里面還是有機會脫穎而出的。
第三,利用網絡聯盟的方式發展,形成產業鏈。這點我們可以從當時百度的發展起來可以看到,百度在2002年以前自己的官網沒有流量,它是幫三大門戶提供搜索引擎,到後來建立門戶出來。當時他的流量非常少,仍然不如三大門戶。當時就找到了好123等網站推流量,然後給他做分成,所以百度就這樣慢慢起來。淘寶也是這樣的,淘寶是2003年推出來的,當時中國最大電子商務就是易趣,後來賣給eBay。後來被淘寶顛覆了,淘寶2004年把各種各樣的廣告位買斷,後面提出淘寶客聯盟,把流量導到淘寶,淘寶里面產生的交易會給你分成。58同城當時在全國各地開分公司,就是聯盟的方式發展。也就是說在中國,因為中國地大物博,在發展的過程有時候靠自己的力量很難,在互聯網時代你能夠快速的通過聯盟的方式來壯大。唯一的差別在哪里?比如說中國有很多的消費品,李寧、安踏這種服裝,開了幾千家的店,差別在像安踏、七匹狼,開每一家店的成本很高,要有房租、人員成本,通過互聯網的聯盟,你就不要這些,找到小一點的網站,找到各種各樣的軟件,讓他跟你合作,大家分成,你又不用付出代價。
我接觸的所有的成功互聯網公司,從開始的融資計劃,到最後成功經過不斷的修改,在創業的過程當中你要不斷的改變,不能說你定一個方向,大的方向可以不變,但是在小的細節需要不斷的做出修正。
第五,產品名稱要容易傳播。一開始因為沒有錢,沒有資源,所以一開始的時候隨便想到一個名字就開始做了。但是當你做大的時候就會發現有非常大的問題,你好不容易想到的名字已經被別人註冊商標,要換。或者你好不容易想到的點子,但你沒有拿出來,被別人註冊專利,反過來你是不合法的。所以對於新創業的,你註冊一個新商標,申請一個知識產權花不了多少錢,不到幾千元,你應該把這個東西做到前面,說明你更有前瞻性。
我跟姚勁波,我們是從做域名開始,我們賺第一桶金以來,我記得15年以前註冊一個域名60元,但是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巨大的機會,因為大家沒有意識到我們要賣給別人不容易,比如說58.com,當時花60元就可以了,而現在賣幾百萬元都可以,這就是機會。所以商標、產權、專利都是非常重要的。
當你想好了創業方向,包括想好了產品開始做起來,你就必須要做營銷,營銷會涉及五個比較重要的點。第一,你要建立一個品牌,而且為品牌建立一個符號。我們再用58為例。當時其實在中國用兩個數字,比如58、51、67、52做網站的非常多,58為什麽會脫穎而出呢?除了我們知道58比較順、通俗,還有一個姚勁波當時就給58定了一個調子,我們要做中國最大的分類信息網站,包括後面的一個非常有名的廣告,58是個神奇的網站,就是幫你的產品,幫你的網站定一個符號,哪怕你是很小的產品服務,你都要有一個口號,說明你的性質,而且容易傳播,這樣會事半功倍。當時我們創建4399的時候,大概有5億多的用戶,中國5歲到16歲的小孩都在用,當時4399在網站最上面最顯目的地方有一個口號,4399是中國最好用的休閑遊戲網站,這個口號其實也是說明你網站的性質,讓人家能夠一目了然。
第二,消費者只為使用的理由買單,這點也就是說回到一個廣告,廣告說得再好,最終要回到產品的本質,所有的用戶和消費者為什麽要用你這個?
第三,要為用戶設計利於口碑傳播的臺詞。韓國靠的是整容,日本靠美容,中國只要美圖秀秀就夠了。
第四,產品需要和用戶有情感互動。這點就如同我剛才講的美圖秀秀是2008年推出,它最開始就是一個傻瓜的Photoshop,所有的圖片處理需要Photoshop,美圖秀秀把複雜的參數和設計改掉,讓人家一鍵修複,包括我們在傳播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滿足客戶的需要,然後不斷的修改。在這個過程當中我覺得2008年美圖秀秀只有十幾個人的時候,他們每個星期都會到網吧,甚至到用戶的家里詢問怎麽使用這個產品,這是跟用戶情感互動的一部分。
當你的產品想好了,網站也有一定的流量,接下來就要拿錢。但是我在這里要強調一點,拿錢、拿投資是一個錦上添花的事情,但是絕對不是一個必經的道路,也不是唯一的道路。當你創業的時候,一定要想如果沒有人投你的錢,我也一定能成功,你就抱著這樣的信念才能走到最後。當然在這個過程里面,有人給你投錢,你就可以走得更快更遠,但如果沒有你也一樣能走下去,這才是好的心態。
BP最好不超過10頁
你要見投資人,要有幾個準備:
第一,了解你要見的投資人的情況,我經常參加一些會議,碰到有一些創業者發名片,然後給姚勁波換名片,換了名片之後不了了之。你要知道這個會議有什麽樣的投資人,在會議流程就知道,更多的了解這個投資人的興趣,包括他喜歡偏好、喜歡投資什麽樣的項目,投資了什麽樣的項目,然後跟他談的時候就拉近了距離。2004年6月,我第一次見IDG熊曉鴿,還有其他人,我就當時上了他們的網站,包括通過谷歌、百度把他們9個人合夥人的生平簡歷我就知道了,熊曉鴿原來是湖南人,然後回來投錢。見我的郭永紅原來是在索羅斯基金工作,所以你要找投資人,不僅是投資人和投資機構,要對他先有一個大的了解。
第二,你的計劃書盡量簡潔,直接切入重點,讓投資人有想法跟你見面。我看了很多的商業計劃書是這麽厚厚的一本,投資人這麽短的時間要把你的這麽厚的計劃書看完,他都把自己搞暈了,所以一般好的商業計劃書盡量不超過10頁。也就是最快的時間讓他切入主題,讓他對你產生興趣。
第三,除了商業計劃書,或者有機會直接跟投資人面對面,一般來講這個見面只會半個小時。如果這半個小時之內你就跟他滔滔不絕的說這個市場前景有多大,我們中國人口有多少,你就把時間浪費掉了,因為投資人比你更了解這個行業的發展,一定更了解這個行業的價值。你一定要在半個小時之內里面盡量搞定他,因為只有半小時讓他對你感興趣,覺得你有意思,才會繼續往下投。所以前面半個小時不要說一些堂而皇之的,比較空洞的東西。
在整個的計劃里面投資人對你最有興趣,包括決定投你的最關鍵的是數據,比如說你現在的用戶是多少?現在的銷售有多少?你的員工有多少?往下的安排時間怎麽樣?這些數據是最關鍵的,我一般的建議是你在前面所做的這些數據不管是你收入多少或者用戶多少,你應該如實的說明。因為告訴投資人,投資人在這些數據里面考慮的,但有一點對未來的數據可以適當的吹牛,如果你不適當的吹牛,沒有辦法去說未來的空間有多大,那麽投資人就不會對你感興趣,因為每個投資人更多的是希望投出下一個58同城,甚至是下一個BAT。
如果有了好產品,拿到了錢,恭喜你過了第二關。但創業是九死一生的,拿到錢之後怎麽辦?我記憶非常深刻的,我當時在2004年我拿到IDG的錢之後,我跟IDG的投資經理兩個人在北京到一個大排擋,花了幾十塊錢慶祝了一下,投資經理說我們應該大吃一頓的。我的心情很沈重,因為之前我自己在幹,虧了賺了無所謂,現在IDG投了這麽多錢,我突然想我怎麽用這個錢來賺錢,包括怎麽對你們交待。我相信姚勁波跟我是一樣的態度。我拿到錢之後,可能開心也就那麽一瞬間,更多的是想把這個錢接下來怎麽花,怎麽更快的更好把它做好。
企業文化由前50名員工決定
我覺得拿到投資以後,可能有三點非常重要。
第一,開始對公司進行規範化,不僅是股權、財務、知識產權都要盡量完善,為了加速發展而節省,以後改正成本更高。
第二,市場營銷,有了錢可以加大市場營銷的投入,快速的建立品牌,同時在這個過程也就能吸引更多的人來加入。
第三,團隊建設,我認為最關鍵,拿了錢就是搭建你整個的團隊,因為之前有一些沒錢不敢去招的人或者是沒錢你不敢去做的細節,都可以開始做嘗試。
我這里提了三個門檻,20人、50人跟200人,這個是我自己創業的心得。創業的初期一般幾個人開始,為什麽是20人、50人、200人?初創企業在20人里面,效率和戰鬥率是更高的,每個人都可以叫出對方的名字,協同作戰能力是最強的時候,那個時候也沒有所謂的公司不好的企業文化。大家一般拿到錢之後你會快速的一般突破50人這個檻,50人是開始往公司規範化的標準。我建議不要盡快突破50個人,因為快速突破50人之後你會發現進入新來的員工不認識,會花更多的時間在溝通等各個方面。50個人到200人,不但是產品,包括營銷,包括你進入一個開始賺錢的階段,也能把你的企業文化快速奠定的重要的階段。一個企業,我們說一個企業的文化是基本上是前面的50個人來奠定的,前面50人從創始人到員工大家的價值取向是什麽?大家的相處方法是什麽?這會奠定這家公司未來的基調。如果超過200人,首先這個公司你已經進入了一個具備規模的公司,這時候就進入了另外一個範疇,你要引入更多的職業經理人,包括要有分公司,各地的分機構。那時候我想你也要進入更加的升級換代的思想了。
創業的六點經驗
這個部分是我自己一些創業的經驗,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我們創業要思考3年後整體市場和行業的格局。我們一定有思考的,3年之後的市場有多大?大概怎麽樣?大部分人想錯了。
為什麽想錯了?因為我自己做PPT的時候,我們拿了錢,規劃一般是說我現在有50個員工,我認為一年之內要發展到200個員工,3年之內發展到800個員工,今年的收入定的是3千萬,明年希望達到1個億,後年達到3個億,一般是按照推斷式的思考,我認為是錯的。我覺得應該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這個事情。比如說10年前,2005年的時候,當時整個中國最領軍的互聯網企業不是BAT,是搜狐、網易、新浪,當時的BAT剛起來,當時有幾個人能夠看到BAT成為今天這麽巨大的?遠遠超出三大門戶。很多人沒有做這樣的思考,當時我有做這樣的思考,因為曾經投資人問我,如果在中國買股票應該買什麽?我當時說阿里當時還沒有上市,是百度和騰訊,我當時自己投資了一個雜誌,拿了1800萬美金,這個項目是死掉了的。我現在回想著跟創始人,我們不要做了,我們這麽看好百度和騰訊,1800萬就買騰訊的股票了,當時騰訊的股票是15元,現在騰訊的股票是700多元。
比如說O2O大家都知道,你要跟誰合作?你要看比如說想象3年後O2O的市場會是誰的天下?目前處於領先的美團、大眾點評、58同城相對領先的平臺,滴滴、餓了麽,我覺得你們展開想象,包括實際的調查,你要找誰合作,或者找誰來投錢,你就會看得更清楚。
第二,絕對不能忽視草根及草根聯盟的力量。當然我們在長沙,其實我們大部分是草根,知道什麽是草根?以前叫做個人站長,現在叫做APP開發者,這個其實跟美國有很大的區別,在美國是沒有草根和個人站長之說,為什麽在中國有?我們知道其實楊致遠創建雅虎的時候,他是草根,也是個人站長。紮克伯格也是做個人網站。只是美國的投資體系非常發達,一個網站只要冒尖就馬上有人投了,中國實在太大了,十年前VC的投資人只待在北京和上海。現在投資人多了,我們通過各種會議看得到,但是相對於整個中國還是太少了。現在在北上廣深,好的二線城市,杭州、廈門、成都同樣看到,在長沙還沒有一個比較有名的VC在長沙有公司。這就是機會,這是中國的幅員遼闊,人員太多,怎麽發掘草根的力量,我們就套用毛澤東主席說的時候,在中國做農村包圍城市的事情。
第三,從來就沒有什麽開始就牛B的技術,我們在創業的時候人家的技術有多牛B,58同城也好,美圖也好,並不是特別的牛B也沒有特別高深的技術。所謂的牛B的技術是在你的做的過程當中不斷的修正,不斷的修改,不斷的引入好的技術人員,經過一連串的積累和發展,自然而然就牛B了。
第四,每個殺手級的應用都是一個流量入口,以前在PC時代,每個個人網站都有可能成為流量入口。包括我們知道“hao123”,相信很多人都用過,是廣東梅州下面興寧下面的一個村的一個人做的,“hao123”當時就占據了中國流量入口。在互聯網時代,APP都是一個入口,美圖秀秀做的時候就是一個P圖,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達到8個億的用戶,這其實也在驗證這句話。
今天是O2O,我也可以肯定的講,每個O2O垂直領域的未來也可能就是一個好的入口,因為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事情,只要抓住某一個點,可能未來它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入口。隨著網絡的發展,一定是跟物聯網等相結合。如果你占領中國的餐廳跟洗車點,這都可以變成一個重要的入口。
第五,我們在創業的過程,哪怕是開一個小店,開一個O2O的加盟店,沒有關系,都是從小開始的,一邊做一邊把項目做起來,完善構想,並同時找到投資。如果你是剛創業的公司,創始人跟高管拿高工資,最後成功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哪怕拿了錢。我覺得這個公司如果盈利之後,公司的創始人和高管拿高工資是可以的,或者是用獎金,特別是你是創始人,你想想如果拿高工資,低下的員工拿低工資,大家的心態就不一樣了。
第六,剛創業的公司如果創始人和高管拿高工資,最後成功的概率很低。創業過程中忽悠投資也是一種能力的體現。在PC互聯網時代,當時李修平做“hao123”,後來被百度收購,我們回頭去看,當李修平拿到投資,就不值1200萬,可以做成大的公司。“hao123”因為有足夠的時間,專註於做一件事,現在根本不行,你出一個創意,出一個產品就有了一個拷貝,所以你更需要拿到投資,快速的把它做大。
移動互聯網的三個特點
最後我想分享一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最重要的幾個特點。
第一是強者更強,快魚吃慢魚。以美國為例子,美國1999年的時候,美國有四大門戶,當時這四大門戶都價值上百億的美金,現在只知道雅虎,這其實就是強者更強的時代。所以我們在做的時候,怎麽樣能夠快速做大?在這個市場中存在,比如前三名,第一名的價值最大,第二、第三名的價值就會遞減。
第二就是眾包,讓更多人為你免費打工。我們知道2005年的時候美國的一個視頻分享網站。這個網站當時16.5億美金賣給谷歌,員工只有38個人,38個人創業用了一年,這是不可思議的,一個公司從1年多30幾個人創造一個十幾億美金的市值,竅門在哪里?不是這38個人,而是因為他們依靠的是幾百萬人,幾千萬人。這幫人上傳視頻、分享視頻、管理視頻,免費為他們打工。在美國今天有一個類同於今天的微信的軟件,他已經有9億的用戶,但是到今天他們的員工還沒有超過60個人。這也是一個典型的讓所有人為你打工,每個人每天在分享信息,每個人在互相搭建內容,所以這個公司的價值能達幾百億美金。
第三是分享,也就是我們今天通俗的說法就是社交網絡,我們善於利用社交網絡來做傳播和分享。以前你在長沙開一個店,做廣告,你的選擇就是上報紙或者是上電視。今天你其實可以找到一些免費的,在58同城里面放,或者是在微信的帳號里面、朋友圈里傳播,這就是方向,要善於利用分享的方式。
未來三類公司將勝出
我們未來的創業我相信大家已經各種各樣的有思考,看到不同的一些創業的機會。在未來其實有三個東西會更值得我們去思考。
第一個是能夠把閑置資源重新優化分配,比較成功的案例就是Uber,國內成功的就是滴滴、快的。第二是Airbnb,是一個很好的平臺,把閑置的房子出租給有需要的人,他們的公司都是市值幾百億公司,為什麽這些公司先成功?因為他們抓住了人們最需要的,一個是租車和租房。其實我們的運輸、物流、餐飲,能不能把閑置的資源重新組合,重新優化,這是非常大的空間,包括今天我說的O2O,也是其中一個範疇。
第二是能夠把複雜的事情簡易化、功能單一明確。當時三大門戶,但是現在進入到個性化的東西,有時候越簡單單一的,反而獲得認同。比如說美圖秀秀,一個是Snapchat,在中國還沒有看到成功的,有模仿的。當時推出一個很簡單的過程,兩個人聊天,24小時之後聊天消失,獲得了非常多的用戶,成為facebook非常重要的對手。我們能不能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簡易化?這個市場空間非常大。隨著90後、00後,很快進入10後,他們的需求肯定更加的個性化,我們可以做出不同的個性化產品去滿足他。
第三,能夠改造傳統流程顛覆固有模式,這樣的公司會勝出。以小米為例,我知道小米是最近中國幾年成長最快的公司。比如說以前聯想要做一個手機,流程是這樣的,他先派出很多專家,很多的市場調查人員到全國各地調查,這個市場有什麽樣的需求,大家需要什麽樣的手機,我們要定什麽樣的價格?反饋回來的專家的意見到楊元慶這里,她來拍板,我們生產什麽樣的手機,價格定多少元,基本上是這樣的。定完之後開始給工廠生產,等生產完之後開始做廣告,電視、媒體、報紙各種各樣的渠道,甚至雇明星做代言。然後再往下鋪渠道,聯想更強的就是鋪渠道,最終送到消費者手里。小米其實已經把里面的很多過程減掉了,他先出一個口號,我要為發燒友創造一個手機,底下有一堆人響應,他問你們大概需要什麽樣的手機?配置需要什麽樣的?你們對款式有什麽的需求?通過微博,下面就有一大堆的意見和評論,這是免費的參謀。然後得出這個市場需要什麽樣的手機,這個需求有多大,但是他還不確定,還不拍板馬上生產。在網上他會說你們要買嗎?要買的話就登記,這樣的數據更精準了,最終下定我們要做生產,要50萬還是100萬部手機。包括定價也是通過互聯網的這種方式收集,最終定出一個比如當時的1999的價格。等定價完了,大家就變成搶購,他不需要明星代言,不需要渠道,直接工廠發貨到用戶手里,把中間的流程減掉了,所以能快速的把整個手機的成本降到很低,比別人便宜很多。
這個例子你們可以想一想,無數的例子都可以改變,哪怕就是你們桌上的水。比如說娃娃哈是中國賣水最多的,它是通過工廠銷售,通過大的批發商,小的批發商到達零售店,到夫妻店,我在想是不是可以這樣做?我們就做一個網上的水品牌,然後直接建立倉庫,直接從倉庫可以分發到零售店,零售店進水的時候要考慮進多少。現在他一個APP,通過APP給水品牌發出定多少,然後再進多少。不單單水,未來你們想象一下,這里的空間太大了,現有的傳統的經濟模式其實未來都會被顛覆,看誰能夠先進入。
最後一頁是回到開場白,未來的時代是一個未知的時代,未來什麽都有可能發生,主持人說到一個理念,2045年零工具可能超過人類,進入到半人半機械時代。就像《三體》,未來有很多的空間,很多讓我們想象,最富有想象的人,最富有挑戰的人最終一定會成功的。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蔡文勝,由周路平編輯整理。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蔡文勝投資機構申請新三板掛牌 8個月獲利1.36億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ipo/2015/1022/152470.shtml
導讀 : 蔡文勝的持股比例達到84.833%,今年1-8月就獲得1.36億元收益。
i黑馬訊 10月22日消息,近日蔡文勝控制的PE機構隆領投資出現在了新三板的待審信息中,蔡文勝的持股比例達到84.833%。
股轉系統的公開資料顯示,隆領投資成立於2010年,定位為互聯網天使投資和創業投資。其主要投資方向為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及文化創意產業,並關註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新技術。
而據隆領官網顯示,其合夥人團隊包括:蔡文勝、倪英偉、汪東風、洪育鵬等人;團隊經驗覆蓋投資草根創業者、動漫遊戲、搜索引擎、流量管理、公司治理、法律財務。
隆領投資的收益頗高,可見其團隊的投資盈利水平。其公開轉讓說明書顯示,公司2013年、2014年和2015年1-8月的收入金額分別為-2986萬元、3535萬元和1.43億元,同期分別虧損3041萬元、盈利3239萬元和盈利1.36億元。
在此之前,隆領所投資的“冷笑話精選”運營方飛博共創以及互聯網彩票公司北京明致體育等5個項目將登陸新三板。而如果掛牌上市順利,僅飛博共創一個項目的退出收益就可高達上億元。
蔡文勝於2000年後開始進入互聯網領域,早期在廈門做了4年的域名生意,並在05-08年連續三年創辦中國互聯網站長大會。04年蔡文勝來到北京,創辦265.com,並於08年出售給了谷歌。而從07年開始,蔡文勝就開始轉變角色,變身天使投資人,投資了數十個互聯網企業,其中包括58同城和暴風科技,獲益數倍,成為國內成功的天使投資人。
蔡文勝:接下來三到五年,創業方向在哪里?|創投筆記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127/152978.shtml
導讀 : 是投資人,也是創業者的他,近日在“2015中國天使投資人峰會暨第二屆黃浦江論壇”上發表演講稱, “共享、拆分、改造傳統”是未來三到五年的主要創業方向。
今天大部分人談到創業,只想到做公司、做互聯網。在我看來,創業是創造事業,事業有很多種,比如寫一本小說,畫一幅畫,或者徒步到北京,這些都是事業。
人生的創業有無數的可能,不僅限於開公司。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覺得每個人都適合創業,每個人都應該創業,每個人也一定會創業成功。
經常參加會議,我會有一種心情——心疼又心酸。每次會議看到很多創業者來臺前換名片、拍照、要電話,我就會心酸?因為創業者即使拿到了我們的通訊錄或者名片,也沒有大用。心疼,是覺得創業者總是一如既往地找錯方向。不應該去第一排,應該去第二排。第一排要麽是領導,要麽是名人,沒有用。第二排的人,又實幹又有錢,最重要是他有時間聽你傾訴,你才可能找到真正有用的。
創業的五個階段
五年前,我寫過這樣一個微博:
“人生的奮鬥可以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了生存,立足社會;第二階段:改善生活,提高品質;第三階段:炫耀成就,讓更多人知道自己的成功。第四階段:閱歷漸多,追求感覺。第五,歸樸還真。”
不僅人生如此,創業也同樣遵循這樣的節奏。
三十年前,中國最成功的創業往往圍繞生活用品、衣食住行展開。此後第二階段,發財的是溫州和靖江人,他們創立了安踏、利郎、七匹馬等品牌,把衣褲鞋襪的品質進行升級。而第三階段,開始炫耀了,LV、愛馬仕,寶馬奔馳,錢都被洋品牌賺走了。第四階段,文化創意遍地開花,國學班,MBA班,藝術品、娛樂遊戲、旅遊度假蓬勃興起。第五階段,成立基金,回饋社會,一如馬雲。
互聯網創業同樣適用。
第一階段:門戶和QQ時代,獲取資訊,簡單交流。第二階段:門戶換成微博、今日頭條,資訊品質升級,微信替代QQ,聊天方式升級。第三、四階段:遊戲娛樂,在遊戲中感受各類角色的滿足感,為炫耀成績不惜砸重金。第五階段:精神信仰。
蘋果為什麽成為世界最有錢的公司,因為iphone不僅能達成前四個階段,並且在精神上具有感召力。喬布斯的個人魅力與蘋果產品緊緊綁在一起,鑄就了獨一無二的產品精神。
這就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創業或者做產品,越是能達到更高的層級,生命力就越強大。
互聯網的特征
如今,互聯網創業如火如荼,那麽,互聯網的本質特征到底是什麽呢?
第一,贏者通吃,強者更強。
互聯網跟傳統產業非常不同,互聯網速度很快,力量很大,是快魚吃慢魚的節奏。2000年美國有四大門戶,雅虎是其中一個,另外三大門戶均有將近兩百億美金的市值。而十年前,另外三家就消失了。谷歌的同時代,還有另外三家搜索引擎,但今天,谷歌一家獨大。
在今天,創業做社交產品,很難成功。中國已經有了微信、微博、陌陌,很難再有現象級社交產品出現。那麽,創業沒有機會了嗎?不是,創業者要做垂直細分。
比如,旅遊方面已經有行業老大攜程去哪兒,但海外遊這個垂直領域仍然可以做,如驢媽媽;海外遊有了,主攻歐洲、美洲或非洲的垂直細分仍然可以做。只要在某個垂直領域做到老大,就一定有價值。做了老大,再把別人並購吃掉,你就變得越來越強。
第二,眾包,讓無數人為你打工。
十年前,YouTube賣給了谷歌;三年前,WhatsApp賣給了facebook。幾十人的團隊,僅一兩年時間,做出市值幾十到幾百億美金的公司,這在傳統產業里面是不可想象的。
其實,每一個人都是這些互聯網公司的員工。你用YouTube上傳視頻,就是在為它打工。同理,我們能不能做出一個產品形態,讓很多人幫你打工,讓他們產生成就感?如果可以,你不用租辦公室不用付工資,就有人源源不斷為你幹活,你的公司一定強大。
第三,分享平臺。
目前,最成功的兩個例子:Uber和Airbnb,市值均在幾百億美金。商家和顧客都在同一個平臺,通過資源的分享,每個人既是內容的創造者,也是內容的獲取者。分享型平臺是未來趨勢。
未來創業方向
接下來三到五年,創業的方向在哪里?
我認為比較貼近中國國情,符合目前互聯網發展的有三個方向。
第一個方向,共享。
也就是以上提到的,Uber和Airbnb模式,實現閑置資源的重新優化分配。這種創業放在幾年前,機會不大。幾年前,剛買車,天天洗,心疼車。這幾年,大部分人都有車了,也開厭倦了。在今天物質飽和甚至過剩的情況下,很容易將閑置資源分享出來,重新分配。
那麽,為什麽Uber和Airbnb能最早起來?
第一,住和行相對比較剛需,屬於通用型。
第二,這兩者不涉及物流,直接對接信息流,所以能快速起來。在未來,不管是遊艇,還是辦公空間,各行各業都可以通過分享進行改造。
第二個方向,功能拆分、細化。
把複雜繁瑣的產品拆解成目標明了、功能單一的產品也是未來的一大創業方向。
美圖秀秀就是將photoshop變得簡單容易,功能單一。用Photoshop來P圖是很複雜的,需要很多參數。我們將其做成十個模塊,使其變成傻瓜型的photoshop,很快積累了越來越多的用戶。
隨著美圖秀秀功能越來越強大和複雜,我們又將美顏、海報等部分分拆出來,盡可能讓每一個功能簡單。朋友圈現在人越來越雜,也越做越重,以後也會有獨立的社交功能分拆出來。未來,個性化和單一的產品會越來越受到青睞。
第三個方向,改造傳統模式和流程。
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小米,它顛覆了傳統的造手機模式。
傳統手機怎麽造?首先,派出市場調查人員和專家,到各地訪談,調研應該做什麽樣的手機,該賣多少錢,產多少量。信息經過層層篩選,最終到達總裁。總裁根據信息,定出價格和產量。產品出來後,找明星做廣告,然後鋪貨。
這里面有什麽痛點?首先,生產過程不可控。原本預計生產兩百萬臺,可能最終只出來一百萬臺。第二,廣告花費不菲。第三,鋪貨成本高。從大批發、到小批發、到櫃臺等一系列渠道、再到庫存積壓等,利潤大大損失。
反觀小米,先在微博發起“要做發燒友的手機”的口號,號召粉絲參與,提建議,提要求,甚至定價格。最後,粉絲先交押金再生產,減少庫存。生產完,直接從工廠發貨到客戶。中間損耗環節完全省掉。
不是手機,小米正在用這套模式改造一系列電器。
有次,我碰到雷軍,我問他為什麽做插座?他說,中國一年大概有四百億的插座規模,為什麽沒有人賺到錢?因為這四百億的產值分散在幾萬家中小企業手里,最大的是公牛。幾萬家,每一家分攤下來,既辛苦,又不賺錢。但如果用小米模式去改造,可能只存在二至三家,一年可以賣出幾百億,擁有幾億利潤,這是幾百億市值的公司。
而58到家的成功,正是由於顛覆了58同城的模式。姚勁波說,新的58到家就是要把58同城幹掉。創業無論大小,都要學會顛覆原來的想法,有一天,當你發現一個更先進的模式時,一定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
未來還會不斷有新模式和新領域出現。如今,教育、醫療、金融等很多行業都在進入快速叠代期,里面有無數創業機會,關鍵在於找到他們。15年前,我做域名沒有人知道,15年後大家都羨慕我。未來空間巨大,只要抓住機會,一定能做出不一樣的成績。
蔡文勝:如何解決創業實戰中的戰術問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429/155493.shtml
蔡文勝:如何解決創業實戰中的戰術問題?
蔡文勝
在最近的“群英會”第二期的內部培訓中,隆領投資創始人蔡文勝從自身經驗出發,傳授創業者如何解決在創業實戰中的戰術問題。
本文根據蔡文勝演講的錄音整理,全文如下
創業第一個最關鍵的就是方向
創業第一個最關鍵的就是方向,你要找一個方向。創業方向會不斷變化,但一開始你得確定一個。
當時李彥宏回中國做百度的時候,其實是一個搜索引擎的提供商。從VC拿了第二輪融資時候,VC讓他做的是IDC。當時百度最強的是IDC的業務,但李彥宏堅持自我,他認為IDC沒有出路,一定要做搜索引擎。
從我自身來講,美圖一開始是做一個傻瓜版P圖軟件,一個傻瓜的photoshop,後面我們發現很多女孩子用來修她的臉蛋,所以我們就往這個方向改變,包括從美圖秀秀、美顏相機變化。所以方向一開始確認以後是必須不斷去調整的。重要的是,不管你怎麽調整,你必須做到這個行業里面的第一名,你才有價值,特別在互聯網行業。
在旅遊行業,已經有攜程、去哪兒,再成為第一名怎麽可能?大的行業,我們歸類下來全世界就那麽幾種,當然不可能每個行業都做到最大,但是在一個行業里,它還會有細分,有垂直領域,這里面也有機會。比如說,2008年,我們在廈門做了一個公司,叫欣欣旅遊。當時我們要做欣欣旅遊的時候,合夥人問我,已經有攜程,有去哪兒,我們怎麽做?
當時我們想了一個小的方向——旅行社,因為旅行社當時還沒有被滿足,攜程、去哪兒其實是去中間化。當時我們了解中國有12萬家旅行社,這12萬家的旅行社在未來幾年不會消失,它缺少的是一些互聯網的平臺幫助,所以欣欣旅遊就專註做旅行社的品牌。
比如現在的機器人,AlphaGo已經那麽厲害了,Google那麽厲害了,我們怎麽能夠跟它競爭?沒關系,我們可以在這個垂直領域里做,機器人分無數種,有的在教育方面做得很好,有的可以在家政方面做得很好,有的在學習方面會做得很好。
你必須找一個這樣的行業或者垂直化細分領域,並做到第一。在未來的創業里,不單單互聯網,包括在傳統產業里,只有做到前三名才有價值,第一名的價值會超過其它。所以你們現在做的,必須重新反省一下,是不是能夠在這個行業里做到第一。

定好方向後要找錢
方向定了,我們要找錢。雖然說一開始需要的錢不多,可以自己籌錢,但是為了快速,如果誰有能力,更快速地拿到錢,一定會比別人走得更快。
我記得李開複老師講過,找基金,怎麽找,找誰,怎麽定價,這需要高度重視。我覺得找到一個能認同你的人,理念相近的人,會比價格更重要。
舉個例子,當時58同城姚勁波在創業的時候,2005年找了一大堆投資機構,包括IDG、軟銀賽富,最接近理念的是什麽呢?IDG出300萬美金,要占25%。當時賽富基金出500萬,300萬先占20%,後面200萬再占17%,後來58同城就選擇了賽富,IDG就差5%,
一股你願意花一塊錢買,還是願意花九毛五來買,只有5%的差價。後來58在美國上市的時候,那天是想定17塊、18塊、19塊三個價格,後來我們選擇定價18塊,當天就漲到20多塊。漲到22塊,其實就差了4塊錢。回頭來看,IDG後悔了,軟銀賺了8億美金。為什麽後悔了?一天的價格差了4塊錢,而之前就為了5分錢不願意投這個項目,其實這個價格有時候你看到真正的成功才有價值。
剛才說的是VC選擇,同樣對於創業者來講是一樣的。我們現在計較多10%、20%的價格,沒意義,為什麽?那些錢不是裝到你口袋里,VC投你的錢是要讓你去發展,你只有最終做成功了,你那個部分的股份才有價值。如果不成功,我們當時計較再多20%、30%的估值,沒有任何意義。
利用互聯網找人
方向對了,我們也有錢,人才怎麽找?我相信這是無數人在討論的話題。有各種各樣的方式,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招數。我這里舉自己的一個例子,我2000年開始上網,從做域名開始,那時我什麽技術也不會,連打字都不會,前進、後退、打開新頁面我都不知道。於是我找到一個論壇,是姚勁波開的一個論壇,叫易域網,很多做域名的人都在里面。
從一開始,我就用勤奮來彌補,為了引起大家的註意,因為我也沒有技術,怎麽辦?我不斷發帖,天天發帖,那個論壇里面現在應該還能找到我發的帖子,短短幾個月我就發了幾千帖,用破了三個寫字板,很快就引起里面一些技術高手對我的註意。
我認識了我的第一個員工,叫張立,當時他在武漢上班。2000年的時候我經常跟他聊,後來我就誘惑他,你到廈門來跟我一起幹。2000年底他被我“忽悠”到廈門,成為我第一個員工,後來娶了我的第三個員工。我做265的合夥人一直都是他,包括現在欣欣旅遊的創始人也是他。也是在那時候我認識了姚勁波,認識了吳欣鴻,那時候流行跟網友見面,跟吳欣鴻見面就約在泉州,他當時還在讀書。
我再舉另外一個例子,最近有一個很火的應用叫Faceu,做臉萌的團隊做的。臉萌爆屏出來的時候我去找他,他公司只有8個人,我問他怎麽找到7個人的,他是通過微博找到的。比如他要一個動漫的人,他就去微博里搜索所有跟動漫相關的人才,然後去看那些人微博發的帖子是怎麽樣的。他找的人至少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對動漫感興趣;第二,已經具備這樣的能力。我當時見他的時候,7個員工,有來自臺灣的,香港的,有中國各個地方,全部都是網上找的。我前面的創業基本上也是這樣。
這里給大家什麽啟發呢?以前我們找人才的方式,就是上人才網站、招聘網等,現在既然有了互聯網,為什麽不去善用它?通過互聯網,你完全可以在每個領域里找到最好的人才,也就是說你自己要知道要找什麽樣的人。當然你要花精力,不是隨便就跟人家搭訕,到我公司吧,那很難,你必須跟他磨。
我當時在磨張立的時候,就磨了差不多一個月,為了說服他到廈門來看看,我說我給你出機票錢,這樣來回溝通了一個月他才同意。
關於找人才的方式,我後面加了一句話,找人才、找女朋友、找結婚對象都一樣,有些人只有相處了才知道合不合適。找來之後,相處三個月,如果發現不合適,也可以盡早找一個方式離開,這在一個公司的發展中是很正常的,但是必須更快地做出決定。這是前面三點。
對創業來講,退出就是成功
我覺得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取舍,這包含很多方面。你想成為世界上最頂尖的人、世界上最偉大的公司,有些是可遇不可求的。創業,做出某件事情,或者做出一定的價值,也算成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出非常偉大的事情。對創業來講,我覺得退出就是成功。
對於創業來講,你們在未來也有可能成為偉大的公司,當然需要有這個目標,但是有的東西是階段性的。如果有需要並購或者合並,也算是蠻大的成功,有時候這是一個必須的過程。當你賺到錢了,你想第二次創業,或許你的理想更大。就像2008年,265被Google收購,我們知道後來360導航,還有2345價值更大,但其實我已經很開心了。因為沒有那樣階段性的成功,我不會再去做其它的事情,我可能就會困在這里面。目前來說,並不是每個東西都能做到退出。但有選擇時,你要決定要不要繼續做下去。
創業一定要有激情
一開始我們想做一件事,一定是充滿激情的,但是在做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有挑戰、有困難,包括合作不愉快等無數的事情。這就是困難,都可以跨過去,唯一跨不過去的是你不再充滿激情。最後一句話是給你們啟發,你們在這個創業的過程,如果真的發現你做這件事情是一個累贅,那麽就是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要麽是方向改變,要麽是你的策略改變,要麽你就停掉它,重新開始另外一個創業。這是前面跟大家分享的一些創業的看法。
回到我的演講主題,現在最火的,上到國務院總理,下到普通老百姓,現在創業成了這個時代最強大的浪潮,也是現在這個時代誰都在談的。對中國來說,這個市場還很大,你們不用擔心前面有BAT的成功,我們沒有機會,中國最不缺的就是機會,我們擁有最大的市場。
一、為什麽說中國擁有最大的互聯網市場?
1、我們擁有最大的市場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互聯網公司基本上都是中國跟美國,這是由什麽原因決定的?由人口的基數決定。2000年以前,美國進入中國的VC,比如說有10億美金,會分成三份,三分之一投到臺灣,三分之一投到香港,三分之一投到中國大陸,後面臺灣、香港前景不好,沒有成功,只有大陸得到了豐收。最早做VC的人少數的是從中國留學到美國,更多的都是香港、臺灣的企業精英。香港、臺灣的管理水平、創意等方面不會比我們大陸差,但為什麽大陸會成功?這就是人口基數的原因,所以我們應該珍惜這個。互聯網要達到一定的規模,為什麽要燒錢,要燒到一定的規模,規模化最終才能帶來很大的回報。
2、活躍的經營環境
我們擁有最活躍的經營環境,這是你們非常幸運的。我2004年最早見到IDG的時候,那時候遇到很多讓我興奮的事情,一兩天不洗手,都保留著。那時候都沒有紅杉沒有經緯這些VC,而到今天,我們都可以輕易地去接觸到一些資本。
3、有最努力、最能幹的創業者
中國擁有最多最努力、最肯幹的創業者,這是中國與其它地方不一樣的條件。
對於現在的創業來講,這意味著什麽?你們的選擇性更大,就算你專註於做好中國市場,方向一定沒問題。如果你們真的做得好,資本也沒問題。現在反而在香港、臺灣,哪怕是很牛的創業者都找不到融資。
我剛剛在香港投了一個項目,那個人在香港找了無數的投資人,要拿到錢,竟然都沒有辦法,我是偶然才認識到,可見,中國的條件反而現在變得更好了。
二、互聯網創業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海歸創業
創業同樣是在進入一個叠代的時刻,2000年那個階段,我們號稱海歸的創業。
2000年以前在中國互聯網的創業基本上是海歸,比如以張朝陽、李彥宏為主。
· 第一,在海外受過好的訓練;
· 第二,他們能帶回美元;
· 第三,他們帶來了一些先進的技術和理念。
同樣那個時候,中國幾乎所有成功的互聯網都是copy美國,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加以改變,加以山寨化,這是第一代的創業。
第二階段,結合本土的中國式創新
進入2005年以後,我們開始有了中國式的創新,以馬雲、馬化騰為主,他們不算海歸,但是他們結合了本土的東西,開始有了這種革命性的創新,做出來的東西開始跟美國不一樣了。
我們看淘寶,其實是模仿eBay的, 但是已經跟eBay原來的拍賣模式不一樣了。再看QQ,最早叫OICQ,它一開始模仿的是ICQ,但是後面,美國的ICQ都消失很久了,但現在QQ越來越強大了,這其實就是中國式的創新。
第三階段,被國外抄襲
現在進入第三個階段,國外開始要學習我們的創新,中國進入到成熟階段,競爭會加劇,我們要思考怎麽樣把我們的一些方式、方法結合中國的力量,往外輸出,以便取得更快、更好的發展成果。
我們看中國的軟件,最早整個中國的軟件在國外有影響。
第一個是FlashGet,2000年的時候是一個下載軟件,這里年紀大的應該都會知道。FlashGet當時在全世界大概一百多個國家都有下載,這是我們當時統計的,因為它其實是解決下載速度快的公司,這個公司被我收購了,後來被迅雷打敗了。
再走出去的還有UCWEB,就賣給阿里的UC,UC瀏覽器當時進入到印度,也曾經成功了一段時間。
最近比較成功的案例,應該是獵豹,獵豹其實在國內打不過360,所以迫使它往外去發展,反而獲得成功。
這幾家其實相對都不是主動型的。
我知道有一個公司叫Garena,這個創始人叫李曉冬,斯坦福大學畢業的。這家公司最開始就是把中國的一個對賬平臺複制到國外,公司在新加坡,但研發中心是在上海。後來它把中國很多的東西山寨到東南亞,包括把QQ山寨到東南亞,後來騰訊投資了它們。現在這家公司的估值高達到30億美金。
小的一些例子我就不舉了,這說明中國已經具備往外去擴充和創新的時刻,所以對於你們來講,我覺得你們的眼界也可以開闊一點,不要單單局限於中國。就像我們當時的制造業,可以橫掃整個世界,同樣接下來在互聯網,我覺得我們也可以擴展到整個世界。包括現在我在做的美圖,也是制定這樣的目標。
三、創業者如何拿到投資?
又回到這句話,怎麽找錢?對VC來講,我們怎麽投資,我們為什麽要投資?這些我想是很多人想聽的。從我的角度來講,我覺得會有三個大的內容需要考慮的。

1、方向與趨勢是否相符
比如你現在還在做一個跟PC有關的東西,你想一想你還會發展嗎?或者你到四、五線城市的確還有發展,還可能賺取一些殘遺的價值,但它不是未來。就像為什麽我們互聯網的公司估值都那麽高,其實傳統的產業里,人家也是賺錢的,一些傳統賣水的、賣房地產的,他們還是在賺錢,但那已經不是未來的方向。
2、能力與資源是否匹配
人是需要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成功。那些偉大的公司,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指標,但同時也要看到,哪怕就像Airbnb,它找遍了矽谷所有的投資人,也沒有人給它投錢,最後它找了好多人才拿到錢的。如果當時它一定要拿到很大的投資,才去幹這件事,今天我們就不會看到Airbnb了。每一個階段不同的能力和資源是有匹配的,你去做什麽樣的事情,這很關鍵。
我記得2000年,因為經常看到VC投了別人,投了張朝陽,投了網易的丁磊,我也曾經憤憤不平,疑惑那些VC為什麽不投我?幹嘛給他們500萬美金。如果給我500萬人民幣,我就能怎麽樣,為什麽會去投他們?VC有他們的道理,別管他。你要回到你自己,你怎麽樣能拿到現有的錢,或者根據你現有的資源,你就一步一步做起來,這樣人家就會找到你。在制訂計劃、制訂資金的時候,一些資金、資源需要你匹配。
如果一開始就提出我們要做平臺,或者做一個偉大的企業,大部分人都很難成功,不能一開始就喊那個口號,你可以有那個願景、憧憬,但必須是在某個階段。同樣,不管是蘋果也好,或者剛才提的Facebook也好,Google也好,他們的口號、願景其實也是在不斷地調整,不斷地變化。
四、創業者應該具備哪些優秀的品質
1、一定要具備學習能力
王強老師說得對,人一定要具備學習的能力,這是關鍵的一個品質。其實我讀書並不多,大家也知道我就讀到高一,但後面其實我也讀了很多書。我發現很多成功的創業者,知識方面都很強,因為知識的建立不一定是通過大學學到的,但一個人如果沒有知識,沒有學習的能力,我覺得他很難往前。
一個優秀的創業者品質,要具備非常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當然也不是天天就看書,所有的這些老師給你推薦什麽書,每一本書就買來看,那也沒用,這只是回到我們的讀書時代,只是背了一個東西,學習要有方法。互聯網時代,怎樣更快速地去學習,找到好的學習方法和選擇方法尤其重要。這是第一,要有學習的能力。
2、要有激情,想到就去做,具備快速執行的能力
學習到了,你怎麽執行?在北方,特別在北京很多人會犯一個錯誤,就是天天開會,天天學習,你會發現你今天要做這個事,明天人家提出另外一個建議,說可以做得更好,你又開始在想,最後一個月、兩個月過去,沒怎麽做。在南方的創業者,相對就比較務實,因為他們沒有那麽多的機會去參加會議,所以他們想到什麽就做什麽,在做的過程不斷地調整。
在這里有一個例子,相信很多人知道。當時hao123賣給了百度,李興平又做了qq163,後來做了4399,他是我認為全中國最牛的產品經理,他最少服務了6億的中國人,而且是一個人。後來我在不斷地想,為什麽他能做好?他是在廣東梅州下面的興寧市,市的一個縣,縣下面的一個鎮、一個村里,一輩子沒出過廣東。後來出廣東是因為到廈門找我,一輩子沒有坐過飛機,唯一的一次也是後來幾年以後從廣州到廈門坐的一次飛機,後面再也沒有。他也沒有去過深圳,沒有去過其它的城市。而且他初中畢業,父母都是農民,畢業出來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一個組裝電腦店里面打工。
為什麽這樣一個人能做出服務幾億人的產品,就因為他沒選擇,他也沒有那方面的朋友。他跟我不一樣,我當時在個人網站會不斷地和各種個人站長交往,但他一個也沒有。後來我就在想,他為什麽會這樣,他也不是技術高手,就因為他沒得選擇,當然他也有一些自己優勢,不然沒得選擇的人多了。
他做的第一個網站叫oicq88,教人家怎麽用QQ。當時中國真的有幾億人不知道怎麽用QQ,我也是其中一個,他剛好就抓住了。我2000年開始上網,後來認識了張立,他才幫我安裝QQ。根據李興平的第一個網站叫oicq88,教人家怎麽使用QQ,怎麽安裝QQ。後來,在這個基礎上又做了hao123,這是個導航網站,教人家怎麽進入新浪、百度、搜狐。再後來,他又做了qq163,幫你找到頁面,他最後一個網站叫4399,怎麽幫助小孩子找到小遊戲。其實它的功能都非常簡單,技術也沒有多複雜,前面說的4個網站,你們在座的很多人或者一個技術人員花兩天時間就能做出一個,但你們執行力可能都沒有他高。
3、具備組織能力
像李興平這樣的傳奇很難再有了,因為在十幾年前,當時中國互聯網還不普及,所以他當時在做hao123的時候,2000-2004年中國有1億多人在用它,但沒人知道是他。4399是2004年做的,到2009年,如果不是因為我的宣傳,也沒有人知道,所以他有5年的時間慢慢做。今天沒有這個機會了,創業者太多,VC太多,你所做的事情,如果不能快速地突破,要成功就很難。因此,要有組織能力,靠個人英雄主義很難成功的。
組織能力就是補充你的不足,因為人不是萬能的。有的可能產品挺好,但是運營差,你就要想辦法找到運營來補全。有的人喜歡對外講,可以溝通,但有的人是內向的,而且在中國,大部分成功的創業者是內向的,這是我自己的一個理解。像馬雲,或者像我這種會忽悠的人是偏少的,大部分來講還是比較理性,比較內向的,像馬化騰、李彥宏那樣,成功概率比較高。但別忘了,馬化騰-在2004年上完市他就把劉熾平(現騰訊的總裁)挖過來。你自己不擅長的,你要想辦法找到人來跟你一起幹。
記住未來的成功一定要具備三個品質:執行能力、學習能力、組織能力。
五、未來互聯網會有哪些機會
最後,我簡單地說一下我覺得未來哪些方向比較有機會。
互聯網的特征就是三個要點:類聚、眾包、分享,你們一定要抓住這三個要點。
第一、類聚
什麽叫類聚?大者恒大,強者越強,物以類聚,你要想辦法,你做一個東西,一定要能夠有贏者通吃的一個階段。
第二、眾包
眾包,就是讓人幫你打工,就像YouTube當時賣給Google,員工只有30幾個,但並不是30幾個,它有幾千萬的用戶在幫它打工,所以產品要具備有這樣的眾包理念,你就會成功。
第三、 分享
分享說的就是社交網絡。互聯網發展到今天,為什麽叫互聯網?就是互動的意思,在新浪階段,其實還是個機械時代,後來騰訊階段,是溝通時代,到了現在,進入到一個社交網絡時代。Uber、Airbnb如果沒有社交網絡的發展,這兩個東西不會出現。
六、未來的創業方向
未來的創業方向,我覺得有三句話:
第一句話:把閑置的資源重新優化分配
目前我們看到的是Uber、Airbnb成功,是因為租車、租房兩個都是最大的類別,我覺得未來都會往這兩個方向發展。比如遊艇共享、會議共享、教育課堂共享,未來這類東西會有非常大的機會。
第二句話:把複雜的產品簡單化
這需要大家再想想,太多東西了,就像我們美圖能想到把photoshop簡化成一鍵修複。整個互聯網,包括傳統產業,很多東西都可以簡單化。
第三句話:改造傳統的流程,顛覆原來的模式
小米就是一個很成功的案例,它就是把很多中間層去掉,不需要店面、不需要大小供應商,不需要廣告,不需要明星,很多中間層都去掉了。沿著這個思路,有太多方向你們可以想。比如娃哈哈,一年可以賣多少水?它一年能夠賺幾十億,一瓶水一塊錢,成本大概是一毛錢,娃哈哈中間的九毛錢去哪里了?娃哈哈公司可能大概只賺了一毛到一毛五,另外的七毛多、八毛多都是在中間環節被浪費掉了,所以我們是不是能想辦法把這中間層去掉?沿著思路,太多的傳統產業都可以顛覆。

有一本書叫《奇點臨近》,我推薦過,是Google的一個工程總監寫的,我自己看了很多遍,我建議大家可以再看一下。它講述的是對未來的思考,事情會超出我們的想象。它最大的預言就是2045年(30年以後)這個世界上將不再有生物人存在,大部分人都會變成半人半機器,我認為這個可能性是90%。如果你們相信,你們就能知道未來20、30年的創業還有多麽不可思議、多麽多的機會,相對於現在做的事情,真的都微不足道。
謝謝大家!

[本文作者蔡文勝,轉自創新工場(ID:chuangxin2009)。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自123RF圖庫。]
創業
方向
機會
贊(...)
分享到:
蔡文勝:創業的典型狀態是長時間的苦苦掙紮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04/156305.shtml
蔡文勝:創業的典型狀態是長時間的苦苦掙紮
蔡文勝
黑馬說:正如歌詞中所唱,“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每個創業者在熱血沸騰地想象未來自己準備用幾年時間取得成功甚至超越成功者時,應該冷靜下來捫心自問,我是否已作好準備,把那些成功者所吃的苦、受的磨難、承擔的壓力也在幾年里經歷一遍甚至加倍?
人們總是看到成功者光鮮的一面,而忽略了創業過程的艱辛。創業對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要求是全方位的,創業之前,一定要認識自己的優缺點,準備充足,如果靠一腔熱血一時沖動去創業,往往碰到困難就退卻。而人生的道路有千百條,創業只是其中一條,每個人只有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之道。
創業的成功率不足三分之一
據統計,在美國新創公司存活10年的比例為4%。第一年以後有40%破產,5年以內80%破產,活下來的20%在第二個5年中又有80%破產。哈佛商學院的研究發現,第一次創業的成功率是23%,而已成功的企業家再次創業成功的比例是34%。
不要相信那些一年創立兩年融資三年上市的故事,更不要相信有人在廁所用6分鐘搞定永遠也花不完的錢的故事,否則你“死”都不知道怎麽“死”的。這些故事,幾乎肯定是吹噓的,即便不是吹噓的,故事的主人公也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幸運兒,即便跟你吹牛的那個人就是那個幸運兒,也不等於你會是下一個幸運兒。
很多企業在成功後宣傳時會下意識地杜撰很多“英雄壯舉”,這當然可以理解,一方面成功路上很多事情確實不足為外人道,另一方面人人都有“包裝”自己的心理。但其實這是最害人的,對於很多創業者來說,如果你按照成功者宣稱的方式去做,基本上會“死無葬身之地”。
在美國,Facebook(臉譜網)的紮克伯格可以在創業之初就收獲PayPal前CEO彼得·泰爾的天使投資,還可以找到很多人給他做顧問,甚至可以飛到紐約見一下時代公司的總裁,這都是因為美國有利他主義的文化,有天使投資的文化,也有成熟的產業鏈,可以幫助創業者創業。但是在中國,幾乎沒有一個創業者可以如此幸運,中國的創業環境更嚴峻。
創業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
創業是帶著一群未知的人去一個未知的地方幹一件未知的事,再有能力的創業者也無法在出發之前就想清楚所有的事情,即便是你已經想清楚,一旦開始做也會發生很多變化,所謂“槍聲一響預案作廢”,絕大多數公司成功時的方向和最初設想的產品都大相徑庭。創業者需要在前進的過程中根據市場的情況以及消費者的反應,甚至是競爭對手的動態來隨機應變。
創業的這種特性決定了創業之路開始容易,過程很難,收場更難,煎熬是創業的典型狀態,創業路上,最常見的不是成功和失敗,而是長時間的苦苦掙紮。
10年前,成就一家全國規模的知名公司需要15年甚至20年的奮鬥,後來有了風險投資的介入,七八年時間就可以成就一家互聯網知名公司。但對於多數創業者來說,不經歷5至8年、每周7×12小時的創業奮鬥很難有大成。
我的朋友申音是《創業家》雜誌的主編,是個非常有思想的人,後來他離職創業,開始創業前他在微博上寫道:“從昨晚到今晨,恐懼大於激動,壓力大於亢奮。創業只是個人選擇,不想放大意義。很多時候,讓自己high(興奮)很容易,讓心定很難。開口向朋友要幫助簡單,不辜負信任才要緊。第一日,立此存照。2010年12月1日。”這是創業者典型的寫照。
創業的機會成本很高
經常有媒體問我最想給創業者的建議是什麽,我的回答是“不要輕易開始創業”。據我觀察,超過一半的創業者是迷迷糊糊上路的,他們在開始創業之前,其實並不清楚創業是怎麽回事,也不清楚創業將給他們的生活和人生帶來什麽樣的改變,僅僅是憑著滿腔的熱情以及一個浪漫而美好的想象就開始了,從此踏上一個漫長的、充滿變數、迷茫、經常感到無助的長征。
對大多數人而言,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公司、適合自己的崗位去打工是正途,也是個人價值發揮的最佳途徑。如果選擇創業,很可能會陷入以己之短參與競爭的困境,甚至會毀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開始創業之前,一定要測算一下自己的機會成本,大凡想創業的人,都是同輩中的佼佼者,然而越優秀的人選擇創業放棄的東西就越多。如果以創業的勁頭去打工,很多人可能會迅速成為出色的員工甚至中高層管理者,但一旦選擇了創業,就會陷入一場持久的苦戰,從最低點開始爬坡,單打獨鬥,當然一旦創業成功,你獲得的成就感和物質及精神收獲也是打工永遠不可能達到的。
創業者的時間表上沒有生活時間
正如歌詞中所唱,“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周鴻祎也曾經講過,每個創業者在熱血沸騰地想象未來自己準備用幾年時間取得成功甚至超越成功者時,應該冷靜下來捫心自問,我是否已作好準備,把那些成功者所吃的苦、受的磨難、承擔的壓力也在幾年里經歷一遍甚至加倍?
我常常開玩笑,每個創業者的生活都是非人的生活。打工時你的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一旦開始創業,你的生活將與你的工作“合二為一”,對於夫妻或男女朋友共同創業的,簡直是“合三為一”了。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創業者每天一睜眼就面臨著房租、水電、工資、貨款、現金流等一系列壓力,做得順時你希望跑得更快,做得不順時呢你希望盡快走出困境,你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梳理公司的大小事情,壓力之大,將深深改變你的生活心態以及狀態。相信每個創業者都經歷過無數個從夢中驚醒,抓起筆記錄下一個閃念的想法再繼續睡的夜晚。
創業者永遠停不下來,我一度非常好奇為什麽很多已經把企業做得非常大的企業家工作強度依然很大,甚至壓力比我還大。有一次聯想控股的副總裁寧旻告訴我,其實成功者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為他每前進一步都要調動很多資源,例如會給部下許諾更大的舞臺、更多的收入,會給合作夥伴承諾合理的回報,甚至會向上級主管單位立下軍令狀……根本不可能停下來,一旦停下來所有的承諾就兌現不了了,所有人的期望就會變成失望……
創業者要給所有人交代
創業不是你一個人的事,一旦選擇創業,不但你自己會進入一場需要竭盡全力的戰鬥,也必然會將你周邊的全部資源卷進去,涉及的將不僅僅是你自己,還有你的家人、股東、員工以及上下遊夥伴和客戶。為了解決困難,你會動用所有可能動用的關系來幫忙,從借錢到借力,周而複始。
在公司里,所有人都可以找到上級主管說“我盡力了,能力有限,請求支援”,只有創業者不能說這句話,所有的事情你都無可逃避,你都得撐住。
作為創業者,每件事情都需要你作決策,每個決策都可能影響公司的生死存亡。可是很多時候,你不能和下屬商量,不能和股東商量,你必須自己作決策。
作為創業者,你必須給下屬以信心,越是艱難時刻下屬越寄希望於你,很多時候真得打腫臉充胖子。你不可以顯示自己的軟弱和無助,你甚至必須隨時表現出信心滿滿的樣子來為下屬鼓勁兒。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
在我看來,人可以分為兩類:俠客型和團隊型。俠客型的人喜歡單打獨鬥,適合做藝術、工程師等工作。團隊型的人適合在一個團隊中工作,其中約1%左右的人是領袖型,9%左右是幹部型,適合追隨領袖共同領導團隊,而90%的人只適合做群眾。
領袖型和幹部型都適合創業,但是創業的領軍人物必須是領袖型的人。
打工成功者創業的成功概率並不高於其他人,甚至更低,因為創業者需要的能力和打工者完全不同,甚至相反。
首先,打工成功者的能力其實並沒有他們自以為的那麽強。在大企業里面工作,尤其是在外企工作,要求你掌握流程就可以了,凡事都有相關部門支持。所以,實際上你做出的成績並非拜你的才能所賜,而更多是系統導致的結果。你能幹成事情是因為你頭頂上的那個品牌,以及你身後那個強大的公司系統,而非你自己的能力。一旦離開那個公司那個職務,你就可能啥也不是了。
其次,創業需要的能力和打工完全不一樣。打工你只要幹好你那個環節就好,而創業需要做好全盤工作。
最後,他們往往缺乏過程感。這點即便是成功的創業者再次創業時也常犯,過去的成功往往帶給他們非常好的自我感覺,認為自己能力很強,認為手中的資源很多,不屑於細節和小事,期望可以快速成功。這些心態在再次創業的過程中非常有害,甚至是致命的。如果調整不好,過去的成功就是現在失敗的原因。
我有一個朋友,在一家著名IT廠商工作幾年後因為表現出色被派到美國總部,也做得很好。2005年的時候,他想回國創業,做了很詳細的商業計劃書,也有投資人願意投資300萬美元。於是他回國考察市場,向很多朋友征詢意見,大家紛紛勸他趁回國熱回國創業,只有我非常明確地建議他不要這麽做,因為我了解他的能力,他是一個舞臺越正規他越能發揮的人。
我告訴他一旦回國開始創業,將要面對的環境是他完全不熟悉的,關鍵是以他喜歡規範的性格也未必會喜歡創業的生活。如果全用自己的錢還好,一旦你開始創業用上了投資人的錢,你就背負上了一個巨大的責任,會讓你陷入一個在泥潭中掙紮的境況。後來他聽取了我的建議,幾年以後我們再見面時他很感謝我,說幸虧沒有創業,現在發展得很好,並且已經到了另外一家著名的國際企業擔任了非常高的職務。
創業者需要一些天生的特質
創業者需要一些特質,這些特質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在《創業家》雜誌黑馬大會上,我和薛蠻子及雷軍一起擔任評委,大家不約而同地談到一個話題,“如果明天生命終止,今天你還想創業嗎?”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就是天生為創業而生的人,你就應該去創業。
創業者是有共性的。有一次和雷軍談起營銷,他說他當金山總裁時為了研究軟件的營銷,去日本時曾經用一天的時間站在人家的軟件店里,研究產品的包裝、貨架的擺放,觀察消費者的反應,並由此總結出產品包裝一二三,店面廣告一二三。
類似的事情我也做過,大學畢業後我進入四達集團公關部,集團要求我們為一個教育項目做個營銷方案。當時全部門沒有人會,我花了一筆錢跟一個4A公司的策劃總監買了人家一個廢棄的營銷方案,然後自己從方案的結構、思路、邏輯上分析,硬是從一個方案之中反向學習到了如何策劃營銷。當時關於廣告的書很少,記得有一本臺灣人寫的《成功廣告80例》,里面每個案例都被我用自己總結的營銷框架推演過。
柳總(柳傳誌)講過,成功的領軍人物應具備4個素質:
① 目標高遠,意誌堅定。
② 心胸開闊,情商要高。
③ 企業利益放第一位。
④ 學習能力強,愛學習而且會學習。
我認為創業者需要具備4個素質:
① 事業心,是否把企業當做命根子來做。
② 眼光和境界,要比別人想得多,比別人看得遠,具備一種比別人更高的境界和眼光。
③ 心理素質,能否百折不撓、處變不驚。
④ 學習能力,是否以學習為生活方式,有無及時複盤的習慣。
當然作為一個領軍人物,舍小我為大家的胸懷也非常重要。
[本文作者蔡文勝,轉自中信出版社《創業36條軍規》,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自123RF。]
蔡文勝
創業
事業
贊(...)
分享到:
蔡文勝:創業的典型狀態是長時間的苦苦掙紮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02/156257.shtml
蔡文勝:創業的典型狀態是長時間的苦苦掙紮
蔡文勝
煎熬是創業的典型狀態,創業路上,最常見的不是成功和失敗,而是長時間的苦苦掙紮。
黑馬說
正如歌詞中所唱,“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每個創業者在熱血沸騰地想象未來自己準備用幾年時間取得成功甚至超越成功者時,應該冷靜下來捫心自問,我是否已作好準備,把那些成功者所吃的苦、受的磨難、承擔的壓力也在幾年里經歷一遍甚至加倍?
作者|蔡文勝
人們總是看到成功者光鮮的一面,而忽略了創業過程的艱辛。創業對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要求是全方位的,創業之前,一定要認識自己的優缺點,準備充足,如果靠一腔熱血一時沖動去創業,往往碰到困難就退卻。而人生的道路有千百條,創業只是其中一條,每個人只有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之道。
創業的成功率不足三分之一
據統計,在美國新創公司存活10年的比例為4%。第一年以後有40%破產,5年以內80%破產,活下來的20%在第二個5年中又有80%破產。哈佛商學院的研究發現,第一次創業的成功率是23%,而已成功的企業家再次創業成功的比例是34%。
不要相信那些一年創立兩年融資三年上市的故事,更不要相信有人在廁所用6分鐘搞定永遠也花不完的錢的故事,否則你“死”都不知道怎麽“死”的。這些故事,幾乎肯定是吹噓的,即便不是吹噓的,故事的主人公也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幸運兒,即便跟你吹牛的那個人就是那個幸運兒,也不等於你會是下一個幸運兒。
很多企業在成功後宣傳時會下意識地杜撰很多“英雄壯舉”,這當然可以理解,一方面成功路上很多事情確實不足為外人道,另一方面人人都有“包裝”自己的心理。但其實這是最害人的,對於很多創業者來說,如果你按照成功者宣稱的方式去做,基本上會“死無葬身之地”。
在美國,Facebook(臉譜網)的紮克伯格可以在創業之初就收獲PayPal前CEO彼得·泰爾的天使投資,還可以找到很多人給他做顧問,甚至可以飛到紐約見一下時代公司的總裁,這都是因為美國有利他主義的文化,有天使投資的文化,也有成熟的產業鏈,可以幫助創業者創業。但是在中國,幾乎沒有一個創業者可以如此幸運,中國的創業環境更嚴峻。
創業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
創業是帶著一群未知的人去一個未知的地方幹一件未知的事,再有能力的創業者也無法在出發之前就想清楚所有的事情,即便是你已經想清楚,一旦開始做也會發生很多變化,所謂“槍聲一響預案作廢”,絕大多數公司成功時的方向和最初設想的產品都大相徑庭。創業者需要在前進的過程中根據市場的情況以及消費者的反應,甚至是競爭對手的動態來隨機應變。
創業的這種特性決定了創業之路開始容易,過程很難,收場更難,煎熬是創業的典型狀態,創業路上,最常見的不是成功和失敗,而是長時間的苦苦掙紮。
10年前,成就一家全國規模的知名公司需要15年甚至20年的奮鬥,後來有了風險投資的介入,七八年時間就可以成就一家互聯網知名公司。但對於多數創業者來說,不經歷5至8年、每周7×12小時的創業奮鬥很難有大成。
我的朋友申音是《創業家》雜誌的主編,是個非常有思想的人,後來他離職創業,開始創業前他在微博上寫道:“從昨晚到今晨,恐懼大於激動,壓力大於亢奮。創業只是個人選擇,不想放大意義。很多時候,讓自己high(興奮)很容易,讓心定很難。開口向朋友要幫助簡單,不辜負信任才要緊。第一日,立此存照。2010年12月1日。”這是創業者典型的寫照。
創業的機會成本很高
經常有媒體問我最想給創業者的建議是什麽,我的回答是“不要輕易開始創業”。據我觀察,超過一半的創業者是迷迷糊糊上路的,他們在開始創業之前,其實並不清楚創業是怎麽回事,也不清楚創業將給他們的生活和人生帶來什麽樣的改變,僅僅是憑著滿腔的熱情以及一個浪漫而美好的想象就開始了,從此踏上一個漫長的、充滿變數、迷茫、經常感到無助的長征。
對大多數人而言,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公司、適合自己的崗位去打工是正途,也是個人價值發揮的最佳途徑。如果選擇創業,很可能會陷入以己之短參與競爭的困境,甚至會毀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開始創業之前,一定要測算一下自己的機會成本,大凡想創業的人,都是同輩中的佼佼者,然而越優秀的人選擇創業放棄的東西就越多。如果以創業的勁頭去打工,很多人可能會迅速成為出色的員工甚至中高層管理者,但一旦選擇了創業,就會陷入一場持久的苦戰,從最低點開始爬坡,單打獨鬥,當然一旦創業成功,你獲得的成就感和物質及精神收獲也是打工永遠不可能達到的。
創業者的時間表上沒有生活時間
正如歌詞中所唱,“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周鴻祎也曾經講過,每個創業者在熱血沸騰地想象未來自己準備用幾年時間取得成功甚至超越成功者時,應該冷靜下來捫心自問,我是否已作好準備,把那些成功者所吃的苦、受的磨難、承擔的壓力也在幾年里經歷一遍甚至加倍?
我常常開玩笑,每個創業者的生活都是非人的生活。打工時你的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一旦開始創業,你的生活將與你的工作“合二為一”,對於夫妻或男女朋友共同創業的,簡直是“合三為一”了。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創業者每天一睜眼就面臨著房租、水電、工資、貨款、現金流等一系列壓力,做得順時你希望跑得更快,做得不順時呢你希望盡快走出困境,你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梳理公司的大小事情,壓力之大,將深深改變你的生活心態以及狀態。相信每個創業者都經歷過無數個從夢中驚醒,抓起筆記錄下一個閃念的想法再繼續睡的夜晚。
創業者永遠停不下來,我一度非常好奇為什麽很多已經把企業做得非常大的企業家工作強度依然很大,甚至壓力比我還大。有一次聯想控股的副總裁寧旻告訴我,其實成功者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為他每前進一步都要調動很多資源,例如會給部下許諾更大的舞臺、更多的收入,會給合作夥伴承諾合理的回報,甚至會向上級主管單位立下軍令狀……根本不可能停下來,一旦停下來所有的承諾就兌現不了了,所有人的期望就會變成失望……
創業者要給所有人交代
創業不是你一個人的事,一旦選擇創業,不但你自己會進入一場需要竭盡全力的戰鬥,也必然會將你周邊的全部資源卷進去,涉及的將不僅僅是你自己,還有你的家人、股東、員工以及上下遊夥伴和客戶。為了解決困難,你會動用所有可能動用的關系來幫忙,從借錢到借力,周而複始。
在公司里,所有人都可以找到上級主管說“我盡力了,能力有限,請求支援”,只有創業者不能說這句話,所有的事情你都無可逃避,你都得撐住。
作為創業者,每件事情都需要你作決策,每個決策都可能影響公司的生死存亡。可是很多時候,你不能和下屬商量,不能和股東商量,你必須自己作決策。
作為創業者,你必須給下屬以信心,越是艱難時刻下屬越寄希望於你,很多時候真得打腫臉充胖子。你不可以顯示自己的軟弱和無助,你甚至必須隨時表現出信心滿滿的樣子來為下屬鼓勁兒。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
在我看來,人可以分為兩類:俠客型和團隊型。俠客型的人喜歡單打獨鬥,適合做藝術、工程師等工作。團隊型的人適合在一個團隊中工作,其中約1%左右的人是領袖型,9%左右是幹部型,適合追隨領袖共同領導團隊,而90%的人只適合做群眾。
領袖型和幹部型都適合創業,但是創業的領軍人物必須是領袖型的人。
打工成功者創業的成功概率並不高於其他人,甚至更低,因為創業者需要的能力和打工者完全不同,甚至相反。
首先,打工成功者的能力其實並沒有他們自以為的那麽強。在大企業里面工作,尤其是在外企工作,要求你掌握流程就可以了,凡事都有相關部門支持。所以,實際上你做出的成績並非拜你的才能所賜,而更多是系統導致的結果。你能幹成事情是因為你頭頂上的那個品牌,以及你身後那個強大的公司系統,而非你自己的能力。一旦離開那個公司那個職務,你就可能啥也不是了。
其次,創業需要的能力和打工完全不一樣。打工你只要幹好你那個環節就好,而創業需要做好全盤工作。
最後,他們往往缺乏過程感。這點即便是成功的創業者再次創業時也常犯,過去的成功往往帶給他們非常好的自我感覺,認為自己能力很強,認為手中的資源很多,不屑於細節和小事,期望可以快速成功。這些心態在再次創業的過程中非常有害,甚至是致命的。如果調整不好,過去的成功就是現在失敗的原因。
我有一個朋友,在一家著名IT廠商工作幾年後因為表現出色被派到美國總部,也做得很好。2005年的時候,他想回國創業,做了很詳細的商業計劃書,也有投資人願意投資300萬美元。於是他回國考察市場,向很多朋友征詢意見,大家紛紛勸他趁回國熱回國創業,只有我非常明確地建議他不要這麽做,因為我了解他的能力,他是一個舞臺越正規他越能發揮的人。
我告訴他一旦回國開始創業,將要面對的環境是他完全不熟悉的,關鍵是以他喜歡規範的性格也未必會喜歡創業的生活。如果全用自己的錢還好,一旦你開始創業用上了投資人的錢,你就背負上了一個巨大的責任,會讓你陷入一個在泥潭中掙紮的境況。後來他聽取了我的建議,幾年以後我們再見面時他很感謝我,說幸虧沒有創業,現在發展得很好,並且已經到了另外一家著名的國際企業擔任了非常高的職務。
創業者需要一些天生的特質
創業者需要一些特質,這些特質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在《創業家》雜誌黑馬大會上,我和薛蠻子及雷軍一起擔任評委,大家不約而同地談到一個話題,“如果明天生命終止,今天你還想創業嗎?”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就是天生為創業而生的人,你就應該去創業。
創業者是有共性的。有一次和雷軍談起營銷,他說他當金山總裁時為了研究軟件的營銷,去日本時曾經用一天的時間站在人家的軟件店里,研究產品的包裝、貨架的擺放,觀察消費者的反應,並由此總結出產品包裝一二三,店面廣告一二三。
類似的事情我也做過,大學畢業後我進入四達集團公關部,集團要求我們為一個教育項目做個營銷方案。當時全部門沒有人會,我花了一筆錢跟一個4A公司的策劃總監買了人家一個廢棄的營銷方案,然後自己從方案的結構、思路、邏輯上分析,硬是從一個方案之中反向學習到了如何策劃營銷。當時關於廣告的書很少,記得有一本臺灣人寫的《成功廣告80例》,里面每個案例都被我用自己總結的營銷框架推演過。
柳總(柳傳誌)講過,成功的領軍人物應具備4個素質:
① 目標高遠,意誌堅定。
② 心胸開闊,情商要高。
③ 企業利益放第一位。
④ 學習能力強,愛學習而且會學習。
我認為創業者需要具備4個素質:
① 事業心,是否把企業當做命根子來做。
② 眼光和境界,要比別人想得多,比別人看得遠,具備一種比別人更高的境界和眼光。
③ 心理素質,能否百折不撓、處變不驚。
④ 學習能力,是否以學習為生活方式,有無及時複盤的習慣。
當然作為一個領軍人物,舍小我為大家的胸懷也非常重要。
[本文作者蔡文勝,轉自中信出版社《創業36條軍規》,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蔡文勝
創業
贊(...)
分享到:
蔡文勝:富二代創業者是資本市場第三股力量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17/156664.shtml
蔡文勝:富二代創業者是資本市場第三股力量
未央網
現在的富二代,基本上是從英美留學回來,他們有接受海外的信息,又拿著老爸的錢,這批力量非常大。
文|未央網
6月16日,知名投資人、美圖秀秀董事長蔡文勝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演講。他分析,中國目前形成了創業熱潮,是因為中國有三個全世界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優勢:一是中國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場;二是這代創業者擁有更為龐大的原始資金;三是中國擁有最多、最努力的創業者。
蔡文勝認為,這一代創業者中,出現了雄大的第三股力量——富二代。他們大多從英美留學歸來,“有接受海外的信息,又拿著老爸的錢。這代創業者基金非常龐大,這也是推動中國創業的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據悉,蔡文勝出席的的是全球創業領袖項目招生說明會,該項目旨在培養走向世界的中國創新型企業和商業領袖。30余位創業導師包括美圖秀秀董事長蔡文勝、高榕資本創始合夥人張震、融360聯合創始人葉大清等。
蔡文勝演講實錄如下:
我們現在說的創業,的確更多是以互聯網高科技為主,前面15年互聯網發展,成就了很多新公司也是事實,但前面這些年的發展,我個人認為有點草莽,而不是成系統的發展,很多成功有偶然性。到了今天,再靠這種偶然性,或者靠創業者單槍匹馬的創業成功是比較困難的,只有整理、總結和梳理好之前的路,才能走得更遠。
拿我自己來講,我投過很多草根創業者。在廈門投過飛魚科技,當時只投了100萬人民幣,他們也再沒有拿過其他VC的錢,後來在香港上市,目前市值30億。再比如我現在投的美圖秀秀,創始人沒有讀過大學,只有高中文憑。
之前我還投過很多高中生,他們現在的估值都是幾十億,最高的是美圖秀秀。我想,他們如果能通過正規的、系統化的學習,市值可能還能翻好幾番,包括我自己,如果我能上清華,可能現在的成就更高。
毋庸置疑,現在是一個創業的高潮,中國為什麽會有這麽好的創業氛圍?我覺得中國有三個優勢是全世界其他地方所沒有的。
一是中國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場。可以看到,全世界的互聯網市場只有兩個半,一個是中國,一個是美國,加半個印度。其他的像德國、日本這幾十年都沒有出現大的互聯網公司,問題在於他們的人口不夠,日本1.3億人口,德國9000多萬,很難產生大的互聯網公司。
所以在15年前,美國VC拿著錢到中國來投資,當時其實是一分錢掙三份,一份投在臺灣,一份投在中國大陸,一份在香港。
後來臺灣和香港都全軍覆沒了。舉個例子,當時臺灣有個電商叫酷幣德,拿到的錢是2000萬美金,比阿里巴巴還多,但是也死掉了。香港的新意網,當時募的錢是幾十億港幣,最終也是沒落了。只有中國市場能夠存活下來,因為中國有足夠大的市場。
15年前,中國很難找到VC,我記得我是2004年拿到IDG投資的,當時見他們的時候,我真的是三天都不洗手。當時大家都很羨慕我,都問我見了他們講了什麽,因為要見到一個VC太不容易了,
中國VC的膨脹發展是在2005年,也就是沈南鵬賣掉了攜程創建了紅杉,邵亦波創建經緯中國,包括甘劍平他們從凱瑞出來創建了經緯的時候,這一批才逐漸發展起來。到現在,已經算是崛起程度了。
我們知道在2008年又出現了另外一波熱潮,是創業板的成功,當時的美元基金不看好創業者,但就是創業板的成功帶動了新創投,包括中科招商這麽一波本土的創業者出現。
所以現在的市場應該是美國和本土的結合,但是現在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其實有第三股力量更加雄大——富二代。因為中國第一代的創業者們雖然賺到了很多錢,但是在投互聯網的過程上基本是失敗的。投資第一次失敗之後,可能就不敢投第二個、第三個,尤其是他們對互聯網還不夠了解。
而現在的富二代,基本上是從英美留學回來,他們有接受海外的信息,又拿著老爸的錢,所以說這批力量非常大。不只是我,相信在座很多到廈門或是虔州布錢的VC都能感受到,這代的創業者基金非常龐大,這也是推動中國創業的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第三個也是最關鍵的,中國擁有最多、最努力的創業者,這是全世界沒有的。在美國可能除了創始人,其他的員工基本上就是星期一到星期五上班,周末不上班。一個月前我去美國,那個時候我去Airbnb,星期六里就見到兩個人,就是創始人,其他員工都沒來。
但是在中國你去看,不管是第一代成功的互聯網創業家還是剛開始創業的人,基本都是一周7天在幹活,而且一天12個小時。我見過的人基本上都是這樣的,這還不包括我們更龐大的二線、三線四線城市里那些渴望成功的人。這是中國創業最重要的基礎。
最後,在我看來,現在創業的本質也改變了,中國的互聯網創業是copy美國的模式,以張朝陽為主,帶著美國的錢、帶著美國的技術到中國來創業能成功。在中期是以馬雲、馬化騰為主,結合中國的創新把淘寶做成不像Ebay,把QQ做成不像icq——中國式創新的成功。
接下來的第三撥,我認為是會走出國門的成功,比如說李曉東,他把QQ山寨到新加坡、東南亞,這家公司現在市值幾十億美金。所以我覺得這撥才是最厲害的,更多的還有獵豹、美圖秀秀,他們會逐漸占領全世界的市場,就像當時我們生產的大量服裝、鞋。
接下來的創業,我覺得才更有意義,空間更大。
[本文作者未央網。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自123RF。]
蔡文勝
創業
VC
贊(...)
分享到:
蔡文勝:全中國所有VC賺的錢加起來為何都不如騰訊投資人賺得多?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1114/159749.shtml
蔡文勝:全中國所有VC賺的錢加起來為何都不如騰訊投資人賺得多?
蔡文勝
希望天上能掉餡餅、能夠發財的最少有十萬人。那十萬人里面你怎麽勝出呢?
在中國“高大上”的互聯網領域,蔡文勝先生是個傳奇。自2000年進入互聯網領域從事域名投資,到2005到2007年連續舉辦了三屆中國互聯網站長大會,被廣大站長尊稱為個人網站教父。
再到2008年進入天使投資領域,先後投資4399遊戲、美圖秀秀、暴風影音以及58同城等數十個互聯網項目,成為中國著名的天使投資人,他見證並記錄了整個中國互聯網的起起伏伏。
今日在格隆匯"決戰港股"海外投資嘉年華系列峰會第三站上海站上,美圖秀秀董事長、隆領投資創始人蔡文勝毫無保留地全面分享了自己在中國互聯網行業16年的闖蕩與感受,猛料多多,幹貨多多,堪稱饕餮大餐,編錄於此,共饗格隆匯諸君。
以下為蔡文勝先生演講實錄,經i黑馬&創業家整理:
大家早上好,各位格隆匯的朋友好,很榮幸今天來這里跟大家分享。
最近,因為美圖上市的原因,所以很少出來一些公共場合。
我之前講的都是跟互聯網相關的,今天格隆匯邀請我來,一開始想應該講什麽,因為我們今天的主題應該是旨在港股,是跟投資有關的。
我想,其實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都是相關的,包括我自己在互聯網十幾年,其實幹的事情,不管是自己創業也好,或者做一些投資也好,其實都是相關的。
主持人剛才在介紹我,說我一開始就成為了互聯網的主流,這句話是不對的。如果一開始一個人成為主流的話,他其實不可能在這個領域連續活16年。人一開始一定要有一個默默的時間,這樣才能積累一定的力量。我就從這里講起。
我大概是2000年進入互聯網行業,一開始其實跟股票有關,而且跟港股也有關。
1999年以前,其實我都是做傳統的生意,1999年9月份,如果我沒有記錯,應該是9月26號,我買了我人生的第一支股票,是在香港,盈科數碼,當時代碼是1186,也就是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做的。
當時1999年9月份我買的時候是5.8港幣,後來我是在2000年1月份賣掉,20塊錢賣掉。非常幸運,因為剛好99年、2000年是互聯網的一個大泡沫。它最高的時候是在2000年3月份,漲到28塊,後來我們知道,就跌到幾毛錢,後來把5股拼成一股,才有今天的幾塊錢。
這個股票從1999年開始啟動的時候只有一毛錢。當時它創造了香港的很多記錄,盈科數碼曾經收購0008號香港電訊,市值曾經達到2000億港幣。
當然這個股票也是香港人最心痛的股票,因為讓香港人幾乎都虧了錢,這個股票是非常有意思的。這也是香港人後來不願意聽互聯網的故事,香港人不再信互聯網的創業,應該就是從這個股票受傷開始的。
我就是因為當時買了這個股票,為了看這個股票的信息,我才開始學上網的。當時香港的報價,這個信息都非常慢,所以在這個過程里面讓我開始對互聯網非常感興趣。
因為我發現我從股票能賺到錢,因為我覺得互聯網太神奇了,我竟然不用去港交所,不用去證券公司,我就能在網上可以下單,賺錢。當時下單比較難,只是在網上看信息然後用電話去下單,所以我就回到大陸,在廈門開始互聯網的創業。
一開始我瞄準了一個方向,是域名投資,因為當時看了兩個新聞對我觸動很大。一個是當時李澤楷成功以後,李嘉誠同樣也發展互聯網,就買了個域名叫tom.com。
當時這個域名花了300萬港幣再加3%的期權,然後把這個買下來並包裝上市,當時創造了香港的新股認購記錄,這是第一個新聞。
第二個新聞就是當時有一個域名叫Business,中文意思就是商務的意思,這個域名當時賣出了750萬美金,我就覺得這太神奇了,因為當時註冊一個域名只是220塊人民幣,我就覺得220塊就能賺到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這太符合我的胃口了,因為我就喜歡幹那種一塊錢賺一百塊的事,一塊錢賺五塊的事實在太慢了。
所以2000年我就專註做這一方面,但那一年我是失敗的,從兩個方面來說都失敗。
第一,因為賺到盈科的錢,讓我覺得做股票實在是太爽了,不用天天跟人家打交道,就看著電腦研究各種資料就能發財。但後來2000年我幾乎把賺的錢全部吐回去了,因為互聯網泡沫破滅所有人都虧了。
第二,我當時就狂註冊了一千多個域名,想著註冊完,就等著發財了!因為當時人家賣幾百萬、幾千萬,我想我一個賣50萬就可以了,結果一千多個,基本沒有人來問價,偶爾有一兩個來問價,我都開50萬,然後就沒有消息了。
那時候,誰都想通過股票、域名這麽簡單的方式來賺錢,我相信這是很多人的夢想。
所以2000年我又陷入到了一個非常大的低潮。
我在反省,發現註冊的一千多個域名都是垃圾。為什麽呢?因為域名的出現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當時還是免費的,後來真正商業化的開展是在1991年到1992年,那時候就開始了第一批的搶註熱潮,但是那時候大部分好的域名基本都被搶完了。
到了第二批也就是1998、1999年,因為互聯網又帶動了第二批熱潮,把能註冊的域名基本上也都註冊完了。等2000年我進入的時候,我能想到的域名一定都是人家不要的,那能有什麽好域名?基本是沒有什麽價值的域名。
但這事最後其實還是成就了我,後來我發現好域名雖然都被人家註冊完了,但是有的人可能就忘記交錢了,就會掉下來,後來我才理解到,是因為互聯網泡沫破滅,很多人也不交錢了。
所以2001年後我反而開始註冊到好域名了,那時候我重新疏理了一下,以前我註冊域名是買了一個英文字典,把每一個英文單詞都往下輸,我也把中國的商標庫給導下來,每個商標都去看,後來當然全部沒了。
後來我就自己建立了一個庫,盯著這些域名,發現他們什麽時候會掉下來,然後是不是可以重新註冊到,因為這已經是別人認同的,別人已經有價值的,我們可以重新拿到,有些剛好域名的價格也下降了,從220下降到110,下降到80塊,後來我們批量的註冊以後就60塊錢。
所以從2001年到2003年,這個時候,我註冊到了很多好的域名。當然這里面也有無數多的技巧,我在這里也給大家分享下。
當時很多人關註域名,全世界關註域名的應該有幾十萬人,在中國我估計大概有十萬,跟我一樣懷揣著夢想,希望天上能掉餡餅、能夠發財的最少有十萬人。那十萬人里面你怎麽勝出呢?
舉個例子,比如我當時註冊到FM365,這個域名是聯想推出來的一個門戶,當時他和這個美國的AOL在最高峰的時候一年拿了一億美金出來發展這個FM365網站,當時的廣告雇的還是謝霆鋒。
這個域名在1999年10月21號註冊,到了2003年到期了,聯想也不做這個門戶了,他們其實是提前倒在了黎明前。
中國互聯網的複蘇是在2004年以後,聯想在2003年就決定把這個門戶放棄了,也不交錢了。
當時關註這個域名想要掉出來,最少應該有10萬多人都在關註,大家都認為他會在2003年10月21號過期,都要搶,但事實上前期就有一百多個註冊商,不同的註冊商域名掉出來的時間是不一樣的,有的當天到期就會掉出來,有的一個月後才會刪除。
有的兩個月,有的甚至最長一年都不掉出來,所以10萬個人里面90%人就等著2003年10月21號這一天要搶註,但是他們做不到,這個域名的規則差不多要70天才掉,所以應該是在12月1號才掉出來,那這樣就可能淘汰了90%的競爭對手。
只有一萬個人知道是在12月1號掉,一萬個人知道,我也只有萬分之一的機會,怎麽辦?
正常的流程是你查到可以註冊,然後寫下你的名字,你的地址,你的郵箱,這個流程最快的時間要花10秒鐘左右。我們有經驗的就把這個資料提前都填寫了,然後提交,這樣你可能一秒鐘就能提交一次,這肯定比慢慢的填寫的更快。
然後這樣又可以淘汰90%,一千個人也是這樣幹的,你還不能保證你是最好的。後來我就在想,當時是在廈門,那麽這個註冊總部是在美國,我從廈門到福州,福州再到上海,上海再通過太平洋電纜再到美國總部,這個一定很慢,所以我就在上海租了一臺服務器。
我從上海發出這個指令,這樣我又淘汰了90%的人,只剩下100個人跟我這樣幹,這一百個人你還不能說你是最好的,那麽這里面其實還是可以提高的,怎麽提高?
後來我發現幾個小細節,我發現填寫的這些資料大概要花50個字節,後來我發現這個信息事後其實是可修改的,所以我想我名字幹嘛寫蔡文勝,所以我名字就填寫一個1,我的地址也是1,我的郵箱是1@COM,這樣我的信息可能才5個字節,那我這樣一定比人家更快,我就這樣幹了。
第二,有一天我在提交的時候,我提交的時候反饋一個信息給我,他說你的註冊不成功,因為DNS不對,就每個域名註冊都要配一個DNS服務器,相信所有的人下一個動作就是填上正確的DNS再提交,當時我就琢磨,我想既然要驗證DNS,證明他要有這樣一個環節,那我是不是能夠不填DNS,他就少掉一個驗證的環節,所以我就把DNS刪除提交,竟然成功了。
這里面的小細節至少不下於十個或幾十個,其實是有這樣一個關註細節的過程才會讓你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我可以驕傲的講,在當時只要任何域名掉下來,我肯定是前三名能拿到的。
今天好域名還是財富,徐俊的game.com剛作價一億入股“遊戲矩陣”徐樂的公司,而uber.com也是換了2%的股份的,所以域名搶註現在還在做,現在的服務器都是放在中科院搶註的,因為中國.cn的域名總部是在中科院。
第二點,2000年到2004年我一直就留在廈門做這樣的事情,身邊只有幾個員工,我剛進入互聯網的時候我連打字都不會。2000年當時就在網上招了第一個員工,是武漢人,是個程序高手。
在網上我跟他交流,就把他忽悠到廈門,他當時一個月只有2000塊工資,我說你到廈門跟我,我保證你賺5倍,所以他成了我的技術人員。
其實我也挺懷念那個日子,因為那個日子比較輕松,但那時候讓我對中國互聯網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因為我通過一個域名就開始把中國排名前一萬名的網站都了解透了,了解搜狐是怎麽回事,新浪是怎麽回事,他們為什麽做的好。
這個時候其實奠定了我一個很好的基礎,包括很多人都不知道新浪是怎麽創建的,他之前的域名叫richwin四通立方,可能全中國不到10個人會知道其實他更早的域名是srsnet.com,因為那個域名掉了,所以後來才改成sina.com。
還有無數的故事。
那我要說的就是前面這四年其實是我臥薪嘗膽的時期。有一個法則叫一萬小時法則,我覺得這是非常對的,一個人要做成一件事,必須要有一萬個小時的鍛煉,這個其實也會決定你未來會成為什麽樣的人。
我們再舉例,比如巴菲特,很多人都想學巴菲特,為什麽先不從他的學習能力學起?巴菲特在1955年回到老家奧馬哈那個小鎮的時候。
當時美國大概也只有三千多個股票,但是巴菲特把三千多個股票所有的財報全部都了解的一清二楚,只要誰問他,他都能給你說出這個財報的亮點和不足等等各個方面,這也奠定了他能夠快速的找到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後來2004年我去了北京,我就創建了265.com,2008年我把它賣給了谷歌,2004年到北京非常幸運,得到了IDG和谷歌的投資,2008年賣掉是兩千萬美金,當時覺得已經非常好了,現在回頭看真的是太便宜了。
後來,我有個朋友在我賣掉以後也創建了一個叫2345.com的導航網站,後來這個網站賣給了A股公司,現在這個公司的市值是幾百億人民幣。
我不後悔便宜賣掉,我知道人生必須要有不同階段的成功。
因為賣掉了265,我又回到廈門,當時已經在北京開始有點小名氣,2007年以前實話講,我是沒什麽名氣的,2008年有點小名氣,找我的人越來越多,後來我又選擇回到了廈門,這也才能創造出4399遊戲跟美圖秀秀。
在2004-2008年這個階段我還開始做了一些投資的項目,天使投資,包括58,2005年的時候我投了50萬人民幣,這個回報現在應該是幾億美金。暴風影音也是2005年投的,當時投資是180萬人民幣,現在回報也是幾億人民幣。
上面這兩個故事給我的啟發是,投資是需要時間的。
很多人現在已經看到,比如我覺得暴風跟58是很成功的,但兩個都是2005年投的到現在,整整十年的時間,這也是為什麽大部分的基金不管是IDG、紅杉他們都不會賺到很多錢的原因,他們熬不住。
全中國所有的VC加起來賺到的錢都不如一家公司賺的多,就是南非一個叫MIH的公司。
當時南非公司MIH是2200萬美金從IDG跟盈科數碼手里接走騰訊45%的股份。
IDG當時為什麽賣,我曾經問了IDG的周全,他說,小蔡,我們是從1996年成立IDG基金,到2001年手里一百多個項目,我要給LP一個交代,已經有六年了,當時能夠回報最好的就是騰訊,所以只好賣掉騰訊。
就像你買了很多股票,你需要錢的時候往往把最賺錢的賣掉,把那些暫時虧的反而留著,這是人性。
所以IDG,包括李澤楷就把騰訊給賣掉了,我們知道MIH現在還有多少,2000年開始投資,他現在還持有34%騰訊的股份,據說上市到現在一股沒賣,按照騰訊今天兩萬億的市值他應該是差不多七千億港幣。
全中國所有VC包括後面新創的所有加起來,他們有賺到7千億嗎?我估計是沒有的。
所以這里也是給我很大啟發,一樣的,2005年、2006、2007年,我其實投了差不多有七八十個項目,後來也在反省,真正能讓你賺錢的就是兩三個公司,兩三個股票。同樣我自己也犯了錯,一般都是把賺錢的先賣掉,所以投資有時候一定是要反人性的。
當然這也說明一點,如果用投資基金的方式去做投資,一般不會好,同樣你去買基金產品也不會讓你賺大錢。
很簡單,因為基金經理更多想的是管理費,他只要管理費就可以了,巴菲特曾經說過一句話,你自己是一個百萬富翁,你去聽那些坐公交車上班的股評家分析,你會發財嗎?
那同樣你的錢你交給基金經理,他就是為了賺管理費,你能夠賺到很多錢嗎?挺難的。同樣我自己有一個原則,如果一開始有很多出名的天使投資人投的項目,我都不會參與,我覺得一定不會成功。
比如我跟李開複、徐小平我們曾經有一個天使會,我們成立了一個基金,里面投的項目沒有一個成功的。
為什麽?很簡單的道理,第一,我們都覺得大家都投了,大家都會去幫忙,我就不幫忙了,那些拿著我們這些大佬的錢,他們總是以為我們會幫很多忙,其實誰也沒辦法幫很多忙。
第二,一個東西能成功,就像今天你去看,很多人都說沒有買騰訊,那些基金都說沒有投資騰訊和百度,錯過了!實話講,當時你們要是投了,他們也不會成為今天,因為最終賺錢的一定是少數的。
所以我們現在去看,所謂的白馬,大家看清楚這個公司的時候,其實這個公司已經普通的再普通不過了,因為你已經能夠用手指頭算出它的PE各個方面。
投資真的是需要遠見的。
那什麽是好的投資呢,我覺得巴菲特我還是非常崇拜的,他投資的道理是有的,就是買消費類產品,所有的東西都是圍繞消費品,巴菲特的邏輯是什麽?
他在喝可口可樂他就買可口可樂的股票,他在嚼箭牌口香糖他就買箭牌口香糖的股票,他在看華盛頓郵報就去買華盛頓郵報的股票,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樸素的道理。
今天唯一的差別就是消費品在改變,因為我們慢慢不再看報紙,我們的報道有更多的選擇了,現在的口香糖千奇百怪,現在的消費品變成什麽了,你在刷微信你就趕緊買騰訊的股票,你在用美圖秀秀你就應該買美圖秀秀的股票,你用小米手機就去買小米手機的股票,這其實就是個簡單樸素的道理。
其實消費品已經從實體轉到虛擬了。30年前,因為我是70年出生的,我那時候我記得10歲以前我是穿不到新褲子的,我的褲子膝蓋要補,屁股也要補,都是我哥哥穿過了,我媽給我補一下我再穿。
所以那時候我們那個地方創業的人,安踏他就做鞋給我,七匹狼做衣服襯衫給我,就一定發財,因為那時候物資匱乏。後來我們為了改善生活我們喝水,所以娃哈哈賣水給你,為了吃的方便,所以康師傅賣你方便面,康師傅就發財了。
後來我們覺得老房子不好,所以萬科、萬達就做了一大堆房子給我們,這些人在不同的階段都發財了。
但到了今天,大部分的物資其實都是過剩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麽這些企業現在不太好的原因。
80年代、90年代為什麽日本電器索尼松下掙那麽多錢,而為什麽現在又虧錢?
因為他們把效率提高到極限,最終其實一定是虧錢的。以前我們穿衣服是因為一定要保暖,現在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是為了時尚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以前也都是穿破了才去換。
日本人做的家用電器,說實話如果因為用破你才去換,你一百年也不會用壞,所以他會進入破產階段,所以一個新的消費品,虛擬網絡出來了,我們把更多的娛樂放到了虛擬上面。
以前男人賺錢了就泡夜總會,所以當時北京的天上人間各個城市的夜總會都發財了,現在男人流行到網站、映客、陌陌上去看直播,它其實就是網上的夜總會,所以這是一個虛擬的消費品升級。
另外一個升級是什麽?同樣是這些實體公司,他需要有情感的需求,現在有句話說的很好,代表大部分女生,也代表25歲以下男生的消費需求,三句話:愛美,怕死,缺愛。
這幾乎是現在所有消費的重點,你只要圍繞這三句話,圍繞這三個去做消費品都是對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美圖秀秀為什麽這麽多人用,因為所有人都愛美。你們去看看現在的朋友圈,你會發現大部分都在鍛煉身體,在跑馬拉松,因為都怕死。
為什麽我們的社交網絡現在這麽流行,因為現在的小孩除了學校就是家庭,應該是缺乏愛的,所以他們要在網上找各種各樣的愛。
剛才我們說的從消費的角度,我們其實一樣是可以看到,那麽你們就會說騰訊的股票已經那麽貴了,大家都說股票那麽貴,怎麽辦?
首先這麽貴了他還會再貴,你看香港股市,有個很搞笑的地方,大部分公司喜歡把股票不斷拆分,拆成幾毛錢,就是因為他抓住了人性,大家都貪便宜,不願意買貴的股票,卻不知道好東西就是貴的。
好東西你覺得貴的時候,其實是因為你買不起,當你有了錢一定還去買,但是你因為便宜去買一個東西,你賣不出去的,你只有找到一個人跟你一樣貪便宜才能把這個東西賣掉。
所以你買到貴的不用擔心,你會喜歡,別人也會喜歡,你看到好的東西,你買不起只是現在沒有錢,但咬咬牙買下來,沒有錢可以先買一半也沒有關系,但是如果你貪便宜,你一定會買到更便宜的東西。
我們都在說現在很難再出現BAT這樣的公司了,但我認為一定還會有新的大公司出現。現在很多人就有一個邏輯,BAT是做什麽,就是做互聯網。
錯。
我們知道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就是三大門戶,網易、搜狐、新浪,你知道在12年前,也就是2004年,有誰會知道BAT會崛起嗎?在北京當時我記得很清楚,技術人員都不願意去百度,因為大家不看好。
騰訊、阿里也差不多,都是算第二梯隊,但這十年過來,他們三個成為最強者。同樣的道理,你認為他們三個未來就是最強的嗎?不,一定會有新的去打破他們,你就需要找到他們。
那就有這樣一個啟發,那個新的顛覆者要具備什麽特征呢?
首先,我們去看互聯網的發展,我覺得互聯網的發展就像一百多年前的電力發展是一模一樣的。
我們知道電的誕生是1895年愛迪生在紐約第五大道開的世界上第一個電廠,發電機是英國人發明的,但美國的愛迪生發明了電力,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電廠它可以集中供電,這家公司也是今天的GE,GE公司就是這樣由來的。
當時電力剛出現的時候,就像我們十幾年前看互聯網我們都覺得挺神秘,當時GE出來的時候,大家都覺得電力公司就是老大,但GE並未成為當時最賺錢的公司。
現在的谷歌、Facebook,雅虎、蘋果他們就像一百多年前的電力公司,中國的BAT也是,那些陸陸續續在做基礎建設的,未來真正賺錢的一定不是他們。
比如有了電,整個世界產業都發生了變化。福特就因為有了電站,1920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條汽車流水線。以前德國人做一部汽車大概要花10個人工花半年時間才敲出一部汽車。
但福特的汽車流水線很簡單,生產汽車的效率極大的提高。他賣T型車,當時在德國賣一部車子大概需要五千美金,他賣500美金。T型車從1920年存在大概到1970年,所以福特成為了美國最富有的人。
那有了電我們可以發明什麽,發明電冰箱、電風扇、電視機、收音機一大堆電器,這些都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而且在電的基礎上發明這些的,都成了最有錢的人,也不是之一。
他怎麽改變我們的?比如你再看電冰箱在發展,他其實就改變了當時整個世界經濟的格局。我們知道波士頓是一個美國有錢的城市,我們路演都要去波士頓,因為那邊人很有錢。
波士頓最早靠什麽起家,靠捕鯨魚,運冰船這兩個產業起家。捕鯨魚是為了做蠟燭,運冰船是把冰運到歐洲儲存食物,但有了電發明以後,這些行業都消滅了。
比如電熨鬥。為什麽我們今天有男女平等,就因為有了電熨鬥的出現。為什麽呢,當時一個女人一天大概要花8個小時做家務,其中2到3個小時在燙衣服,後來有了電熨鬥,女人的家務工作時間變短了,女人也可以走出家門去工作了。
正因為走出家門工作,才開始有了經濟獨立,有了經濟獨立也就可以參加更多的社交活動。
這時候你再看香奈兒包,現在很多女人都在買她的包,但是香奈兒它真正厲害的不是它的包包,而是她的創造性
當時女人的裙子都很長,她們出來工作後都覺得不方便,後來香奈兒在巴黎,她就把裙子剪到膝蓋這里,當時這是她第一個這樣幹,後來也就成了今天職業裝的由來。香奈兒還發明了什麽,她還發明了運動服裝。
為什麽她會發明這個,因為她有個情侶是俄羅斯人,一個作曲家,只有俄羅斯人穿秋褲,她從這里得到啟發,把秋褲加了兩個口袋,就成了今天的運動服裝。
其實我在說這些比喻,也是在說到今天互聯網一切都好,BAT,Facebook也好,都把基礎建設都搭好了,就像我們30年前的中國經濟騰飛要先修橋造路一樣,但那些修橋造路的不一定是最賺錢的。
你去買A股里面的那些高速公路,你不會賺錢,一樣的,互聯網接下來進入下一場,就是一定要用這些基礎建設做出創造,這些創造者就是顛覆者。
舉個例子,比如Uber,Airbnb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這兩個公司嚴格意義上並不是互聯網公司,Airbnb的創始人只是個設計師,Uber的創始人也不是互聯網公司出來的,是做投行的。
但這兩家其實就是利用互聯網去顛覆我們現有的東西。他們這兩個顛覆的為什麽會比較快成功?是因為這兩個體量特別大,一個是車,一個是房。
未來其實還有太多可以顛覆的,你們去想想,比如房子為什麽可以這樣做,為什麽一定要一房一廳,兩房一廳,一個廚房,一個客廳,一個衛生間,為什麽一定要這樣?為什麽不能是其他樣子?
這里面其實都可以思考,你看我們的會議室。前段時間我們去香港,看到香港的公司都會有一個會議室,但是那個會議室的利用率我估計平均下來一天估計也就一次。
其實香港是一個地價蠻貴的地方,為什麽不在設計里面調整share一下呢。我要說的就是未來其實所有的東西都是可以被顛覆的,這是一個趨勢,也是一個方向。
顛覆者第二是要能夠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的東西。
其實美圖是什麽?當時我們做美圖的時候也沒想過要女孩子能夠修臉,當時其實就是做傻瓜化。因為我們知道要修圖就一定要用Photoshop,但它太複雜了,我們其實就是把它傻瓜化。
這個傻瓜化也很簡單,比如你要修眼睛,你要進到Photoshop後臺,調這個參數,調哪個參數,這得多專業才行啊?其實幹嗎要那麽複雜,你不就是要把眼睛弄大嗎?其實就是要把眼睛弄大,無非是小大,中大,大大。
那幹脆我的技術就先把這個模型調好,然後讓你選擇,一鍵修複,這就很簡單的邏輯,這就是最開始的美圖。
當然美圖後面已經優化了東西,但切入點一般都是一個很簡單的,能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那麽這個公司跟這個產品未來就能夠得到巨大的發展。
第三,就是能夠顛覆我們原來的這種商業模式,我們的運輸途徑的。
比如小米,小米為什麽成功,我現在還是認為他成功,雷軍他現在只是在成長的路上有一個暫時平臺期。
很簡單,聯想當時要賣一臺手機,要找一大堆的市場調查人員去調查,然後要生產兩百萬臺,然後開始廣告鋪渠道,整個過程太複雜了。
雷軍把中間全部砍掉,他不用調查人員,在微博發一個大家需要什麽樣的手機,一大堆人給他反饋,這個比調查更有效。
第二,他一定要生產多少臺讓大家看到,大家說要買一百萬臺,他還不放心,那你們一人交50塊定金才下單。下完單以後開始開賣,他也不通過渠道,就直接從廠家發貨給你,這個過程少了多少費用?
我覺得雷軍這個人真的非常棒,他前面三年其實都在網上賣,這個效率是非常高的。只不過後來他想賣更多,賣個一億臺,兩億臺,所以切入傳統渠道,才把自己變重了。
有了這個思路,你再看娃哈哈他賣水。他牛在哪里,不就是他做的廣告和他鋪的渠道,就這兩個強。那我們為什麽沒有人就拿我們這里的水在網上打品牌,去掉中間商直接批發去賣,一瓶水一塊錢?
說實話,你在村莊賣1快錢的利潤中,娃哈哈大概只拿到3毛錢,7毛錢都被中間商拿走了。那我們為什麽不做一個APP,讓各個村莊的小賣店就下一個單,要十箱、二十箱,然後再送到,可以弄個微信、支付寶付錢,也不用給什麽供應鏈、金融之類一大堆的東西賺錢。所以這里面還有非常多的空間。
最後我想說說,也是昨天大家關註的特郎普當選。確實讓很多人大跌眼鏡,因為大部分的精英大部分的主流都沒想到特郎普會當選。這其實也說明很多問題。
第一層意思,我們現在大部分人聽主流意見。其實所謂的主流所謂的精英不一定靠譜,因為他代表不了廣大的人民群眾,吃瓜群眾。
所以這是一個顛覆了的想法,昨天其實又有第二層意思,很多人擔心的是股票跌了,後來其實美股竟然漲了,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們都要找原因,這說明大家也接受了特郎普。
世界都在變,特郎普他也在改變,所以剛才有嘉賓說今年是黑天鵝湖,我認為不是,因為這已經成為常態。這世界變化太快,沒有什麽所謂的黑天鵝,其實接下來每個月乃至每天都在發生這樣的事情。
我記得2008年我們舉辦奧運會的時候,一個月後也沒有人提到。今天再大的事情這個消息都只會存在一兩天,我估計一個星期後沒有人再去議論這個事情了。原因也就是因為信息太多,所以黑天鵝其實也會慢慢的變成就像白天鵝一樣頻繁。
第三層,更有意思的是,因為當時主流傳統媒體去猜希拉里贏,他們的錯誤是情有可原的,但是為什麽社交媒體包括谷歌、包括Facebook也會覺得希拉里會贏呢?
昨天兩點我看到一張統計圖(編者註:見下圖):

這張圖是說,如果只統計18歲到25歲這個年齡群的投票,那麽希拉里是以504VS23的絕對優勢勝出。
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你看為什麽主流包括我說的社交網絡,因為我們社交網絡做一個調查,一般的信息是願意表達意見的那部分人的信息,所以這個調查大部分是錯的。
如果你從哪里聽到哪個媒體在網絡上做的調查達到了百分之八十多,我認為大部分是錯的,因為那個只是代表那幫願意表達意見的人的觀點。
所以在美國18到25歲幾乎全部是支持希拉里的,就是壓倒性的贏了川普,於是就會形成社交媒體都認為希拉里是會贏的,但是最後才知道是錯的。
因為中西部的那些中老年人根本不表達意見,也不參與調查。英國的脫歐也是一樣的道理,當時主流的媒體都報道不贊成脫歐,因為都是年輕人在表達意見,那些老年人都是沈默的。
這也是非常悲哀的事情,悲哀在哪里,所有的重大的決策其實都是為了年輕人,但投票結果都是由老年人來決定年輕人的未來。
最後我想說的,因為我們都是做投資的,投資真的是一個很開心的事情,不用跟誰打交道,也不用太多的應酬。把這個事情做好是很有意義的,當然成功不會那麽容易,必須要花一定的時間去研究調查,能夠有獨立的思考能力才有機會成功。
所以在這里也祝大家能夠成功,成功完了也能像格隆那樣,有一定的情懷,能夠對社會做出推動,這樣你的人生就會非常完美,謝謝大家。
[本文本文轉載自港股那點事(ID:hkstocks),授權i黑馬發布。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蔡文勝
投資
贊(...)
分享到:
蔡文勝:美圖選擇在香港上市是一次破冰之旅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14/160337.shtml
蔡文勝:美圖選擇在香港上市是一次破冰之旅
麻策
他是站長之王,也是投出58同城、暴風影音等成功案例的著名天使投資人。
i黑馬訊(麻策) 12月14日消息,由創業黑馬主辦、摩比神奇冠名的2016年創業黑馬社群大會今日在京舉行。美圖秀秀董事長蔡文勝獲獎“年度十大創業家特別獎”。因為美圖將於明日在香港IPO,所以蔡文勝本人未能到場,但他發來了一段VCR。
蔡文勝獲獎理由:他是站長之王,也是投出58同城、暴風影音等成功案例的著名天使投資人。他旗下的手機應用,更是億萬美少女的自拍必備神器。2016年12月15日,他將帶領公司在香港上市,成為繼騰訊之後,香港最大的互聯網公司IPO案例。
以下為經i黑馬編輯過的演講節選:
感謝創業家雜誌頒發年度特別獎給我。
我想這是對我這16年創業的一個認可。從2000年開始我創建了265.com,後來賣給了google。後面我覺得我應該幫助更多跟我一樣的草根創業者,所以我也投了很多企業。比如58同城、暴風科技、4399。
到2008年,我又選擇了重新創業。我想第一次創業更多是為了生存,為了賺錢,那麽第二次創業更多是為了理想,為了成就感。
美圖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超過十億用戶的互聯網移動平臺。那麽我們希望在將來能讓更多人來使用美圖,到達15億,到達20億的用戶。當你見到身邊的人都在用美圖產品,那種成就感是最大的一種滿足。
另外,這次我們選擇在香港上市也算是一個破冰之旅。我們知道,大部分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如果要上市只能選擇去美國納斯達克或者紐交所,這是因為在中國A股你要連續3年盈利才能上市。在香港同樣更多的是看你的盈利和PE,我們之所以選擇香港是因為我覺得任何東西都要有一個改變,美圖就是這個改變的開始。當然,我們也得益於深港通的開通。
美圖到香港上市一方面就能讓大陸的股民、大陸的用戶認同美圖的人買美圖的股票,其實也是對香港資本市場的一個促進,我想這是一個雙贏。
我覺得美圖成功上市後會帶動更多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也到香港來上市,就會形成一個非常好的高科技板塊,又會同時促進另外一個資本市場的發展。
最後,我想祝所有在創業路上的人,只要你堅持夢想,你一定會成功。
謝謝大家!
[本文作者蔡文勝,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美圖
蔡文勝
贊(...)
分享到:
美圖成功上市,蔡文勝回答了關於商業化、巨額虧損的問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16/160392.shtml
美圖成功上市,蔡文勝回答了關於商業化、巨額虧損的問題
創業家
剛剛過去的兩天,蔡文勝春風得意。
12月15日,美圖在香港上市,成為港交所近10年來最大的互聯網科技公司。而在美圖上市前一天,他獲得了創業黑馬頒發的“年度創業家特別獎”。無法脫身的蔡文勝專門錄制了一段獲獎視頻,談及美圖上市的意義,“選擇在香港上市是一次破冰之旅。”
今年是蔡文勝創業的第16個年頭,第一個8年開始於2000年創建的265.com,這家企業後來賣給了google;第二個8年開始於2008年的美圖,這款軟件通過美顏功能俘獲大批女士的芳心。8年時間,美圖從一款工具到平臺,從軟件到硬件,用戶數超過10億,成為一個綜合性移動互聯網公司。
但此前有媒體質疑,海量用戶暫時並沒有給美圖帶來太多收益,根據其招股書披露,美圖95%的收入都是通過賣手機實現。
“有用戶就有商業模式,之前8年時間都是在增長用戶。”美圖董事長蔡文勝說,他並沒有擔心美圖未來的商業化,而美圖的商業模式將從廣告、電商、短視頻和硬件產品四個方面而來。早前,美圖被外界質疑為收入單一,而美圖上市當日報收8.5港元,相比發行價,未漲未跌。
美圖創始人吳欣鴻闡述了美圖未來的三大戰略:平臺化、國際化、商業化,“充分挖掘海量用戶的巨大變現潛力”。同時,美圖已經在人工智能、AR等領域進行了布局。
美圖CFO顏勁良也表示,“外面可能會說美圖商業化沒有做起來,但其實可以看到2016年1-9月美圖收入12億,而2013年只有8600萬,增長速度絕對是非常非常快速。”
在美圖公布招股書後,其中的一個質疑和傳聞是美圖虧損額度達到60多億元。顏勁良也在媒體溝通會上作了澄清,表示其中的50多億主要是因為會計處理導致,是優先股公允價值的變化,上市後,所有優先股會變成普通股,“2017年這個虧損不會存在”。
美圖在上市前進行過3輪共計3.6億美元融資,蔡文勝直言,美圖對外披露的融資數據沒有任何水分。在上一輪融資中,蔡文勝持股達38.6%、美圖CEO吳欣鴻持股為15.6%,兩人一共持有超過50%以上美圖公司股權,美圖核心員工持有3.2%的股權。美圖上市後,蔡文勝、吳欣鴻等構成的一致行動人,共持有上市公司股份39.43%。
有媒體測算,若以美圖359億港元的估值計算,蔡文勝僅靠美圖就身家接近137億元人民幣。再加上蔡文勝家族擁有的其他近百億元資產,其身家將直追甚至超過廈門老牌首富——三安光電林秀成家族的240億元。事實上,蔡文勝除了創業出色,他的投資事業也做得風生水起,投資了包括暴風科技、58同城等多家知名企業。這些投資也讓他獲益頗豐。
以下為美圖創始人蔡文勝、吳欣鴻和CFO顏勁良的分享內容,經創業家編輯:
手機里面有兩個最重要應用,一個就是電話跟短信,另外一個是照片跟攝像頭。這兩個最大應用是手機每個人必不可少。電話跟短信催生了微信、whatsapp、line,照片催生了facebook這種公司。美圖非常幸運,抓住了移動互聯網,牢牢占住了用戶拍照與攝影的入口。
2016年10月份數據,蘋果iOS下載排行,美圖排在第八,超過11億獨立設備激活,移動端月活4.56億。美圖百萬用戶海外國家跟地區26個,超過1000萬用戶的有11個。每個月所產生照片是每月60億張,平均一天2億張。美拍2014年5月8日發布,到現在差不多26個月,產生了4.9億UGC視頻。
剛才數據說明美圖前面8年所取得的成就。但我們更多地在想未來要做什麽。未來美圖針對三個戰略展開:國際化、平臺化、商業化。
國際化
中國智能設備、中國移動互聯網增長已經在減緩,中國已經超過12億臺智能設備,增長也是有限,更多增長一定是未來在海外。所謂國際化,前面已經在東亞、東南亞取得很大成就,我們希望接下來一年擴散到美國、歐洲、南美洲,現在在11個國家跟地區開辦了辦事處。
同樣海外員工現在超過120人,這120個海外員工竟然有98個都不是中國人。說明美圖國際化已經做的非常到位。而且可以看到美圖的產品不是純粹一個把美圖秀秀變成一個英文版本,而是針對每個國家、地區不同的膚色、不同的審美觀、不同的應用做一些本地化改變。
平臺化
想到美圖是不是就只想到美圖秀秀?實際上美圖已經變成社交平臺,兩年前推出美拍,已經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社交平臺。短視頻社交平臺畢竟還不是像圖片那樣廣泛,接下來我們希望打造兩個基於圖片的社交平臺,一個叫閃聊,上個月剛推出,非常適合00後、95後使用。在中國,年輕人越來越喜歡個性化,他們喜歡沒有被大人監管的地方、能夠展示個性的地方,美圖希望滿足這些用戶。
另一個是基於美圖拍照應用的基礎,希望加入一個相冊功能,幫助大家儲存、管理、分享,這就是已經推出的美圖相冊產品。相信大家手機里面最頭疼的就是照片太多了,要找怎麽找,太麻煩,我們希望根據人臉識別技術能夠快速找到你的頭像的照片,甚至能根據一個物品,比如某一個杯子或者根據一個風景、地點、時間能快速找到照片。同時希望做到群組定向分享,一個人一年大概拍幾百張甚至一千張照片,但是可能不到10%會分享到社交網絡,90%照片是沈默的。那些照片其實一樣有機會被分享,只是你可能只願意分享給家人,有的只願意分享給朋友,有的只願意分享給同學或者同事,我們希望能夠滿足大家這個需求。這是我們平臺化的想法。
商業化
我們以用戶為導向,希望能滿足用戶,照顧用戶體驗。接下來美圖會進行商業化,好的商業化應該是對用戶加分,讓用戶能夠在美圖使用當中能夠體現更好,同時美圖又能夠進行一些商業化運作。
美圖跟所有互聯網公司一樣,都深信一個道理:有用戶就有商業模式。之前8年時間都是在增長用戶,到達現在是一個世界性的水平,超過10億用戶,跟全世界互聯網巨頭在同一個榜單上。
美圖的商業模式第一個是廣告。
美圖最開始做廣告的時候,並沒有非常聚焦做廣告,更多是商務合作,或者挑一些對品牌有提升的廣告主合作,今年年中開始我們在廣告商做比較多的布局,在北京、上海都開了新的銷售中心,介入DSP平臺,包括Facebook、谷歌的以及中國的。廣告樣式上也有不同變化。未來基於用戶畫像給大家推送信息流廣告,這個模式包括facebook、今日頭條都有驗證過,美圖有信心做得非常好。
第二,美拍直播。
從2016年6月份開始,當時一個月流水是130萬人民幣,經過三個月調試平均收入到達300多萬,做活動時收入更加可觀,可能是上面的好幾倍。因為有這麽大用戶群,收入增長是可以非常非常快,也就是說雖然現在大家還沒有看到賺多少錢,但是我們已經在商業化有非常大進度。
第三,電商。
美圖擁有這麽多年輕女性愛美用戶,給她們提供一個時尚電商平臺將是一個非常吻合用戶屬性的產品。美圖將於2017年上半年推出電商平臺,目前已經有超過200個品牌與美圖進行合作。接下來3-5年時間里,電商將是美圖最重要變現方式。為用戶提供他們喜歡的服務,這種商業變現方法非常穩健,包括能夠創造最大價值。美印是另外一個電商上面變現的方法,這是給用戶提供一個個性化打印,我們在11月份進行了測試,效果非常讓人滿意,美印在一個非常小的APP進行測試,一天就有幾百單,後面美印將擴展到手機殼、衛衣、行李箱等等,可以想象有非常高收入。
第四,智能硬件。
美圖做手機的理念跟做軟件是同一個道理,用戶有這個需求,所以推出手機這個產品。當時三年前看到用戶對前置攝像頭,用戶吐槽iPhone前置攝像頭像素不夠高,美圖推出手機產品非常有品牌優勢,而且用戶非常喜歡。智能手機有毛利18-20%左右,這在行業里是非常領先的。
關於美圖收入增長,在外面可能會說美圖商業化沒有做起來,但是其實可以看到2016年1-9月美圖收入12億,2013年只有8600萬,增長速度絕對是非常非常快速。
這麽快速增長是基於幾個因素:第一,非常龐大的用戶群,用戶活躍度不斷增加,從2013年12月每個MAU所產生照片每個月10張,現在已經到18張。美拍從一開始每個用戶使用13分鐘到現在是34分鐘,用戶量這麽大,加上用戶活躍度不停提升,這里面隱含的就是商業化價值想象空間非常大。
最後再分享一下損益表,有傳言說我們虧損了60多億。其中這當中50多億來自一個會計處理,也就是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化,這個公允價值變化如果去美國上市是不會出現的,是香港IFRS會計準則下的一個處理,很高興今天已經上市,所有優先股會變成普通股,2017年這個虧損不會存在。
今天是我們非常重要的分水嶺,美圖8年來從工具到平臺,從軟件到硬件,已經是一個綜合性移動互聯網公司,而且超過10億用戶互聯網公司,我們希望在這個上面展開更多商業化,給用戶帶來更多價值。另外我們希望美圖成為一個國際化公司,我們知道中國哪怕BAT這麽牛逼的公司,都大部分用戶都只是局限在中國,而美圖在海外已經超過4億用戶,我們希望未來比如3、5年後能夠有幾十億人用美圖,直到有一天讓全世界人都用上美圖,我們的使命就是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讓全世界人都使用上美圖的產品。
Q&A
問:今天第一天上市,您對股價有什麽預期?
蔡文勝:沒有預期,IPO第一天其實是市場對你的檢驗,市場給出什麽價格就是一個合適的價格。剛才看了一下,我們應該在平的階段,今天香港整個大盤都不好,美國加息的原因,能夠這樣一個平開狀態,我個人覺得挺好。
問:在香港上市的科技公司不是很多,你怎麽跟投資人講“互聯網新科技”?
蔡文勝:的確這是一個挺艱難的事情,一直以來互聯網高科技定價權在外資銀行手里。我個人認為這是不太對的,國外對中國不夠理解,他一直覺得中國用戶都是免費用戶,中國人都是不願意花錢的用戶,所以我在國外跟他們說應該到中國看一看,到北上廣深沿海地區看看,中國人在移動互聯網的使用時長、消費能力,新的東西接受能力不比美國差。當然美圖不能馬上改變這個,但是任何東西要有一個新的嘗試,美圖願意做出這個嘗試。剛才說的我們選擇香港,香港這個地方也是更多看PE,你能賺多少錢就給你多少PE。有人說為什麽美圖有這個勇氣,我們的勇氣來自我們用戶。我們在香港超過數百萬用戶,這就是美圖的勇氣。當然更重要的就是我們在大陸的用戶,我們有幾億用戶。深港通已經開通了,按照美圖規模一定會納入深港通,我們希望讓我們用戶跟我們一起成長,成為美圖股東,享受它的價值。
問:既然美圖已經到了公開市場,未來我們在變現的時候會不會考慮加大我們投資或者並購的力度,依賴其他公司來變現?
蔡文勝:不會。我覺得一個公司只有到不會發展的時候才會考慮投資並購來充實利潤。的確商業化在明年才會展開,但是為什麽考慮提前IPO,我們有三個考慮。
第一,美圖這家公司以前一直在廈門,非常低調。我們前面經過四輪融資,幾乎都沒有對外宣布。我們公布的融資信息是到我們招股書披露的,沒有一分錢差錯,沒有誇大的成分。但是美圖因為以前太低調,包括我們的用戶也不知道美圖有多大,大部分人想起美圖就只想起美圖秀秀,頂多用我們的美圖相機、美拍,都不知道是同一家公司。所以我們希望通過IPO這個事件,讓品牌提升,因為我們開始要商業化。IPO後做一些商業化,就會給你帶來大一些好處。
第二,美圖在三年前只有100員工,到現在發展超過1000個員工,是一個快速發展過程。我們想通過IPO這件事情鍛煉我們隊伍,因為你要IPO,所有東西都要按照上市公司最嚴格的規則執行,我們通過這樣來提升我們核心員工戰鬥力,包括凝聚力。
第三,回到投資人跟員工的價值,美圖如果再過一年兩年,我們真的把我們商業化做起來,那時候上市大部分人就沒有享受美圖成長價值,我們第一要回饋投資人,這麽短時間能夠買到美圖股票。就像所有人都說遺憾錯過了騰訊,為什麽當時不買騰訊。騰訊從3.7元漲到最高1000塊,多少人錯過。從美圖用戶數來看,也說明我們有空間。同樣這個對員工非常有意義,如果美圖現在上市市值就非常高,我們招員工,他拿到股票期權那個價值要提升的空間是很少的。我們希望在我們市值比較低的時候上市就是為了吸引人才,讓大家進來像騰訊那樣,每個員工不管什麽時候進來都能夠賺到錢,都能夠享受到公司成長的價值。這是三個考量的因素。
問:美圖招股書里面以美圖為主體對外投資了20多家公司,未來以美圖為主體的投資有什麽偏好?
蔡文勝:我們會圍繞三個部分,一方面跟技術有關的,最領先的技術或者跟我們互補的。比如我們投(亮風臺)、美國3D成像,這兩個技術對我們有互補。第二個部分,圍繞社交平臺美拍這個平臺,有一些比如說跟網紅、跟在美拍活躍的,跟我們互補的我們會投資。第三,我們接下來會建立一個美麗生態鏈,我們希望對美麗生態鏈有幫助的。包括現在要投的或者未來要投資的都會圍繞這三個重點。
問: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在廈門這個城市誕生過很多各種各樣創業公司,但是一旦做大很多人都選擇離開,為什麽堅持把總部放在廈門,除了在很多場合說到喜歡廈門這種感性因素之外,站在公司發展布局上有沒有哪些理性考量?
吳欣鴻:有的。首先是廈門的政府對美圖以及對整個互聯網產業非常支持。我們看到廈門創業氛圍相比5、10年前有一個大幅提升,而且還在變得更好,這是最主要的原因。而且廈門作為一個非常漂亮的城市,他對人才吸引力很強,很多人願意從北上廣深來到廈門工作。另外我們也在幾個主要的城市建立了分支機構,比如說我們在北京的同事也超過200人,深圳超過100多人,以廈門為總部,但是會繼續做核心人才落在當地的一個推進。
問:社交的下一步,美圖有什麽判斷?
吳欣鴻:從工具到社交已經有很多先例,微信、QQ最早都是聊天工具,也成為一個很巨大的社交平臺。微信和QQ更多偏文本語音類型,照片和視頻這樣一個領域也有很多從工具到社交的例子,比如instagram最早也算一個濾鏡工具,然後是snapchat,美圖有很大機會,而且我們已經通過美拍驗證了從工具可以到社交,美拍最開始也算一個短視頻處理工具,但是現在已經是一個很熱門的視頻和直播社交平臺。我們未來還將繼續探索在社交上的可能性,因為美拍也僅僅是剛剛說的視頻和直播,所以在圖片領域還有一個很大的空白點。閃聊也可以說是中國的snapchat,但是還有很大差異,我們現在正在摸索閃聊的引爆點,現在還在公測階段,會在明年4月份正式推廣。這個期間還會經歷幾個版本,閃聊的意義在於說提供給中國年輕用戶比如95、00後一個新空間。這些年輕人需要不同的社交平臺。
問:財報數據顯示,美圖手機銷售量不到100萬臺,國內手機巨頭都是幾千萬臺,未來會不會在出貨量方面有一個提升,希望達到什麽狀態?
吳欣鴻:美圖手機對公司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補充業務,美圖核心的是平臺,美圖超過11億用戶已經構建成一個巨大平臺,而手機是我們用戶的自然需求的延伸。未來我們肯定會逐步提升手機的出貨量,但是我們並不是靠銷售手機來占住移動互聯網入口,因為我們11億的移動設備已經占了整個圖片和視頻入口,手機對我們來說更多是一個軟硬結合的方向,我們通過已經建立的智能手機團隊,會逐步往智能硬件特別是女性智能硬件延展。
問:華為、OPPO也做圖片應用軟件,他們有手機的硬件數量優勢,美圖手機在這塊優勢不是很大?
蔡文勝:世界上做手機最大的是誰?賣出最多的是三星,然後是蘋果。世界上擁有用戶最多的是谷歌、Facebook,他們都不做手機。美圖首先是一個移動互聯網公司,不是一個手機公司,如果是手機公司,就不值那麽多錢了。手機只是為了滿足用戶一個需求,大家知道三年前有一個叫做卡西歐拍攝,風靡了香港大陸,現在沒有了。為什麽?因為美圖手機出現了。大家用美圖手機就不用卡西歐,美圖最大價值就是移動互聯網、包括我們用戶。我們是為了服務用戶。三星這麽厲害,賣了這麽多手機,但是它能做出一個谷歌、Facebook嗎?沒有。
問:未來三到五年,電商這塊將成為美圖很重要一個營收來源,電商這個定位是什麽?
蔡文勝:美圖電商會跟別人不一樣在哪里,我們知道在做電子商務,大約7成購買力是女性,男人賺錢女人花就是這個道理。電子商務成交額里面,大約7成都是跟女性相關的產品,比如服裝、化妝品或者嬰兒用品。所以美圖只會圍繞這個部分來做。
第二,對我們公司,因為有投資者問我電商已經虧錢了,現在看京東還在虧錢,其實電商虧錢就是兩個最大的成本,一個是物流成本,包括物流倉儲成本。美圖不做這塊,我們更多是跟別人合作,跟Ports、迪奧合作。二是獲客成本,就是花很多廣告才能獲取客戶,這也是電商毛利下降的原因,這同樣對美圖不存在。女性天生是美圖用戶,我們不用花廣告獲取用戶。如果通俗一點,賺多少進來,毛利多少就是賺多少,這是我們願意做電商的原因。
問:美拍也是今年開始做一些動作,陌陌、微博靠直播估值上升的非常快,直播這塊對美圖公司有什麽戰略意義?
吳欣鴻:對於美拍來說,直播是我們短視頻非常重要的補充。不單單是從商業化角度,它能創造比較好的收入。另外,在美拍用戶、美拍達人跟粉絲拉近距離的層面也起到很大作用。如果美拍只有短視頻的話,達人跟粉絲距離感還是太強了。美拍直播內容占比不斷提高,用戶停留時間也在提升。所以是一個非常的好趨勢。
問:直播以後的收入對整個營收達到什麽影響?有沒有預估?
吳欣鴻:現在沒有辦法說具體的數據,但是可以提的,美拍今年6月份才推出道具系統,就是可以進行直播的打賞。從6月份到今天,收入有一個非常大的增長。我有信心肯定未來會進一步提升它在整個收入中的比例,但我們在其他領域,比如廣告、電商、智能硬件收益都會提升,所以未來可能會在這四個領域里面進行一些調整。
以下是吳欣鴻的內部信:《美圖新起點》
可愛的美圖同學們:
今天是特別美好的一天,美圖公司正式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開始了夢想的新起點。感謝每一位美圖的同學,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感謝合作夥伴的給力支持,也感謝全球超過11億用戶對美圖的喜愛!
早上敲鐘的時候,腦海中浮現的是2000年我和文勝第一次見面的場景,那時我還是一個喜歡上網的高二學生,而文勝回國不久,也剛開始接觸網絡。當時的我們,共同的興趣都是互聯網,沒有想到的是,有一天這個興趣能影響這麽多人。最初的幾年,我和文勝分別嘗試了一些項目,直到2008年,我們才找到了共同的方向——美圖。
我依然記得美圖公司剛成立的時候,大家到大學校園做產品調研,遇到美圖用戶後的集體狂喜;記得程序員大神幫女用戶解答產品問題時的萬分羞澀;記得公司有一面產品BUG積分墻,大家整天比賽誰抓的BUG最多。8年過去了,美圖已經從18人的小團隊,變成了超過1300人的大家庭,但這些質樸的品質、以用戶為核心的文化,從未改變過。
前行的路上,因為有了美圖同學們的相伴,才變得格外溫暖,公司的願景也變得越來越清晰。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成功上市的公司有很多,但有機會讓世界變得更美的公司,卻寥寥無幾,很榮幸美圖能成為其中的引領者。無論是美圖秀秀、美顏相機、美妝相機、潮自拍等App,還是美拍等社交平臺,以及美圖拍照手機等智能硬件,都可以讓用戶通過最簡單的方式,看到更美的自己、更美的世界。
今後,美圖將繼續推進平臺化、國際化、商業化三大戰略,進一步打造美圖自己的社交平臺,讓全球的用戶都用上美圖的產品,充分挖掘海量用戶的巨大變現潛力。同時,美圖也已經在人工智能、AR等領域做好了布局,給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相信,美的事業才剛剛開始。
[本文作者創業家,創業家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chuangyeji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美圖秀秀
贊(...)
分享到:
Next Page